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511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一一卷)  2001/1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511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同生眾,十普菩薩偈頌第五首:

      【汝應觀佛神通境,十方國土皆嚴淨,一切於此悉現前,念念不同無量種。】

      普音功德海幢菩薩摩訶薩,他修學的法門是「於一眾會道場中示現一切佛土莊嚴」。在這個地方,這些菩薩們所修學的他都融通了,並不限於某一個法門所修的,但是於主修法門這個菩薩,我們多少還能看到一些跡象,我們要修學的,也就是要落實在我們現實環境裡面。什麼叫做『佛神通境』?這句話我們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瞭,一切諸佛神通境界,實際上就在我們面前,這些大菩薩他們清楚明白,我們不知道;如果要問這是什麼道理?道理實在說,大乘經教裡面佛說得很多,我們學佛的同修往往疏忽了。什麼是諸佛如來?現在人聽到這個名詞,他就著相,著相就迷了,一說諸佛如來,他馬上就想到一個佛像,像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他就會想到佛像;而佛在經論上講的諸佛如來,它不是講的形象,它是講的心性。宗門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由此可知,這個佛、如來是指我們真心本性。

      虛空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華嚴》裡頭說得很好:「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所現的相,阿賴耶所變現的境界,這就是「諸佛神通境」。包括我們自己的身相,我們生活環境裡面的一切相分,六根所接觸的都叫做相分,音聲也是相分,念頭還是屬於相分;有念就有相,我們想到香港機場,香港機場那個相立刻就浮在我們的腦海當中,那是相分。所以,六根接觸到的這個境界,哪一個不是佛的神通境界?神通這兩個字,還有一層深的意思:通達明瞭,一點都不模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神是對我們凡夫說的,我們凡夫稱這個境界神奇莫測,不可思議,確實這是諸佛如來的境界。

      『十方國土皆嚴淨』,嚴是莊嚴,淨是清淨,境界確實是莊嚴清淨的。「嚴」,我們世間人常講的真善美慧。在世間人境界裡,這四個字有名無實,在大菩薩境界裡面,他確實是真實的境界,確實裡面有真,至真至善至美,真實智慧。這個境界原本就這麼美好,這樣美好的境界就在現前,哪個知道?覺悟的人知道,覺悟的人享受了,迷惑的人不知道。覺悟的人心是清淨的、心是定的,所以他能享受得到;迷惑的眾生,他心是亂的,他享受不到。那我們說了,今天我們生的這個環境,生活環境不好,亂世,眾生多半都是迷惑顛倒,造極重的惡業,不是普通的惡業,感受種種苦報;我們生活在這裡面,如果要覺悟了,這是假設的話,要覺悟了,是不是也跟這一切眾生過同樣的苦難日子?不是的,如果覺悟的人跟一切眾生過同樣這個苦難的日子,那覺悟有什麼可貴?

      我們從這個道理裡面去觀察,釋迦如來、諸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示現的形象跟我們凡人沒有兩樣,好像也過得很辛苦。我們要明瞭,他那是唱戲,他不是真的,他現在演這個角色,扮演得非常逼真,實際上他的感受,他沒有苦受;覺悟的人,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都沒有了,都永遠離開了。但是表演給一般凡夫看,好像他也有苦樂憂喜捨的受,這什麼原因?不壞世間法,我來表演是像唱戲一樣,在戲台上表演得很逼真,他心裡清楚這在演戲,歡樂痛苦,裝出那個樣子,表演給人看。表演的目的何在?令他覺悟,讓這些眾生看到這種種形象有所覺悟,所以這種表演是圓滿的智慧,是高度的藝術,而他自己永遠享受的是自己親證的境界,清淨寂滅。為什麼來表演?這是大慈大悲。

      『一切於此悉現前,念念不同無量種』,「一切」那是森羅萬象,都在我們現前,一絲毫隱藏都沒有。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境界,「念念不同無量種」,種是講種類繁多,這些繁多的種類都是「唯識所現」的。說唯識所現,初學的同學比較難懂,我們換句話說,也都是佛在經上講的,「從心想生」;眾生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佛所講的心想,於是把這個境界轉變成各個不同的感受,境界並沒有變,感受變了。境界的體性沒有變,境界的相分它在變,它隨著心在變。譬如在我們一個人的身上,我們人很歡樂的時候,這個相貌很好看,很歡喜的相,一看到你笑容滿面,光彩異常,「你有什麼高興的事情,得意的事情?」他相貌改變;如果你遭受重大的挫折,有很大的憂患,你的面孔不一樣。同樣是一副面孔,隨著你心念在改變,這是顯而易見。

      整個宇宙亦復如是,我們講我們生活的環境,也隨著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改變不同的樣子。現在的人,火氣很大,煩惱很多,性情煩躁,於是環境也變了。現在大家都能體會到,地球的氣候變暖了,給諸位說,地球的氣候變暖,科學家講現在工業發達,排出許多廢氣,二氧化碳在大氣層裡大幅度的增加,引起溫室效應,於是地球就變暖;給諸位說,那是緣。地球變暖是果報,這個果報一定有因一定有緣,科學家發現的是緣,不是因。因是什麼?因是住在地球上這些人煩躁、火氣太大,這是因。這個因科學家不懂,所以科學實在講它還是很有限的,緣他能找到,真正的因他找不到。科學能不能解決這問題?不能,要解決問題必須把因找到,如果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都能夠心平氣和、清涼自在,所謂溫室效應馬上就沒有了。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個因與果真實的狀況,地球上的水災是從哪裡來?貪心是因;火災,整個地球變成溫暖,這屬於火,瞋恚引起來的;風災是愚痴引起來的,這真因;地震是不平,貢高我慢。佛在經上給我們講,這是災難的真因,三災,水火風三災的真因。貪瞋痴慢你有能力把它控制住,不起來,不起作用,雖然有,這個根沒有斷,你有智慧、你有定功把它伏住,不起作用,這是什麼人?四禪天的天人。所以四禪天在佛法裡面稱作「福天」,福報很大,為什麼?他沒有水火風這三災。為什麼?因消失了,只要把它伏住,因就消失,果報不會現前。只有學佛的人相信佛的話,現代人崇尚科學,相信科學家的話,不相信佛菩薩的話,認為佛菩薩講的話叫神話,虧吃大了!

      佛菩薩那是真智慧,真有見識,實在講超過了科學家。對於古聖先賢的教誨,我們熟讀深思,把心靜下來,然後才能體會到這些古今中外聖賢所說的話,不無道理。然後我們跟科學家所講的合起來看,佛法裡面叫「合參」,於是我們就發現科學家講的也有道理,是緣。世出世間這些大聖人講的,真的他們把因找到了,然後我們再觀察,果然沒有錯,因跟緣統統具足了,果報怎麼會不現前?緣沒有因,不會現果報,因沒有緣,也不會現果報,現在恰好是因緣具足,這個果報現前。

      「念念不同無量種」,這些無一不是佛的神通境界,唯有覺悟的人,他能夠莊嚴佛淨土。這些覺悟的人教導我們,我們也走覺悟的道路,一定也會見到事實真相。淨土宗的祖師們常常講「心淨則佛土淨」,我們怎樣能夠見到佛境界、見到菩薩境界?心清淨就見到了。淨宗裡面常常講的一心不亂,一心是定,不亂是慧,定慧現前,哪有見不到的道理?第六首:

      【觀佛百千無量劫,不得一毛之分限,如來無礙方便門,此光普照難思剎。】

      普智光照如來境菩薩,他所學的法門是「隨逐如來觀察甚深廣大法界藏」。『觀佛百千無量劫』,這一句是從時間上講的,百千無量劫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無量劫,還要加個百千,百千是形容詞。『不得一毛之分限』,佛果地上德能是圓滿的、是究竟的,沒有邊際的。這個地方是等覺菩薩所說的,我們能信等覺菩薩所說的話,跟佛一樣句句真實,決定也像《金剛經》上所說的:「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不異語」,他的話我們能相信。「觀佛百千無量劫」,你還得不到一毛之分限。一毛是正報裡面最小的,一毛端一毛孔,一毛端裡面自性圓滿的智慧德相,我們能不能相信?能相信,為什麼?性體是沒有邊際的,性相也沒有邊際,自性的德用還是沒有邊際的。

      一毛孔跟盡虛空遍法界,是一不是二,《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種真實義,我們在此地應當能體會到一點。如果一毛能夠看到圓滿,那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就圓滿了,為什麼?一圓滿一切圓滿,一切圓滿一圓滿,這種話佛在《華嚴經》上講得很多。講的次數多了,他有一個很重要的用意:讓我們牢牢記住,這是真理,永恆不變的原則。你在一毛端裡頭沒有能夠看到完全,換句話說,你見性還不圓滿。對啊!十普菩薩是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所以一毛孔他也看不圓滿。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大小不二,來去不二,這些意思我們從這些地方稍稍能夠體會到一點。

      『如來無礙方便門』,這一句是把你的觀察,你觀察什麼說出來了,觀察的內容、觀察的對象,「如來無礙方便門」,就是清涼大師在這部經裡頭所講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事實真相。既然講是真相,真就不會變,真就不是假,不錯!確實如是,所謂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不增不減。我們現在在凡,這個真相在不在?在!一絲毫減少都沒有,只是我們不得受用。在聖,大聖證到佛果,有沒有增加一點點?沒有,還是這個樣子。《楞嚴經》上講得很好:「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還是這個樣子,感受大大的不一樣,作用大大的不一樣!迷的時候是凡夫,我們迷得很重,所以我們對於這事實真相是一無所知,處處都是障礙。

      理有障礙,如果沒有障礙,道理你通達了。為什麼這個道理不通達?佛在經上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我們看不懂,看不懂就是障礙。善知識跟我們講解,我們聽了也聽不懂,這也是障礙;聽得似懂非懂,還是障礙。我們對理有障礙,對事呢?亦復如是!事相森羅萬象,我們不明瞭、不通達,許許多多事很想學學不會,這不是障礙嗎?理跟事合起來障礙更多,事與事相融起來,這個障礙就複雜了。佛與法身菩薩,他們在生活環境裡沒有障礙,理一接觸就通達,事亦復如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十法界原本就是一真法界,這是我們要學的。為什麼?《華嚴經》上字字句句,所說的都是我們自分,自分就是自己的本分,不是外頭境界,字字句句是自己本分。佛希望我們接觸到這部大經之後,讀誦聽聞,直下承當,我們就沒有白學了。這個經沒有白念,學了之後完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得大自在!

      沒有見性的人,是比較苦一點,為什麼?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一絲毫你都享受不到,完全被障礙住。被什麼障礙住?要記住,佛在「出現品」裡面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包括我們在內,就是說的我們,說的自己。如來的智慧,我們不要說別的,單單看這一套大藏經,這裡頭的東西多麼豐富!實際上,我們世間這一套大藏經,尤其是中文譯本,佛的智慧像大海,這一套大藏經是大海裡頭一滴水而已。這一滴水的智慧,已經叫我們驚訝不已,何況大海!所以叫不可思議。智慧如是,能力亦如是,萬德萬能!相好亦如是,我們看如來在世間現的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也是相好裡頭的一毛一塵。佛只能現這個相好,應這個世間眾生的根性,要是示現得過分,這個地方眾生不敢接近。示現跟你一樣,比你好一等,你可以接受,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隨順眾生的。為什麼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是好相?世間人以為是好相,看相算命的說「那是好相」;你們認為那是好相,佛統統具足。這是《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不是隨佛的意思,說實在話,佛菩薩沒有意思,有意思就不能現。正因為他沒有意思,所以他能隨著眾生意思現相。

      實際上的相,這個大經上說「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哪裡只有三十二、八十種?那太少太少了,微不足道!無量相在哪裡?無量好在哪裡?十法界依正莊嚴,那是佛所現的相,在經論上講的法身,我們稍稍能體會到一些。虛空法界無量無邊的相好光明是如來清淨法身,我們稱相為身,他的體就是自性。所以自性不可得,現相哪裡會真有?凡夫的相隨著自己心念,剎那剎那在產生變化;諸佛菩薩現相是隨著眾生心念,也是剎那剎那在產生變化。這個地方諸位一定要曉得,凡夫是自己的妄心,佛菩薩現相是隨順眾生的心念。「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自己沒有念頭,所以他自己不會現相。他現相的因緣是感應,那個因是自性本具的德能,緣是眾生有感。所以法身菩薩跟諸佛如來現相,跟我們十法界裡面這些凡夫,十法界都叫凡夫,六道是內凡,四聖法界叫外凡,為什麼?沒有見性,沒有見性的人現的相,是自己妄想分別執著現的;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現的相,那是隨眾生心念現的,所以這個不相同。我們自分現的不自在,恆順眾生就得大自在,他沒有障礙。這個道理如果我們明白了,真的體會到了,我們學佛就得很大的方便,菩提道上進步就快了。

      我常在講席裡頭勉勵大家,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隨順別人的分別執著,放棄自己的成見,「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好!但是這個話,你要聽清楚、聽明白,千萬不能錯會意思,錯會意思,麻煩、苦惱、災難就來了。恆順眾生要有真實智慧,真實智慧是什麼?清淨心根本智,「般若無知」;要有高度的藝術,佛教的名詞講善巧方便,我們現在人叫高度藝術,就是佛家講的善巧方便。你知道隨順的方式,恆順眾生,那個順的方式千差萬別,「無礙方便門」。

      《華嚴經》真的是一部很好的教科書,為什麼?五十三參裡面就給我們做出榜樣,五十三參哪一樁事不能隨順?事事無礙。不但《華嚴經》上這麼說,《華嚴》是一切經的祖宗、根本,所有一切經裡面的理事都不出《華嚴》,但是一切經對某一方面會說得非常詳細。前天我給培訓班同學寫了幾個字,這幾個字是《正法念處經》,我節錄裡面的一段,是講菩薩修行。如何在六塵境界裡面修菩薩道?六塵境界是色聲香味觸法,眼對的是色,耳對的是聲,鼻對的是香,口對的是味,身對的是觸,意對的是法。什麼人說的?孔雀王菩薩說的。孔雀王對夜摩天、兜率天人講的,欲界第三層、第四層天人。講的話很多,一個原則,不要執著,就是菩薩。眼不能不看,耳不能不聽,凡聖的差別在哪裡?凡夫看,看到這個色起貪染,耳聽聲也起貪染,貪染怎麼?合自己意思的,就喜歡多看幾眼,不合自己意思的就不想看,合自己意思叫做貪,不合意思的不想看也叫貪,這個意思很深。耳聞聲,舌嘗味,你只要記住這個原則,菩薩的態度是什麼?無論順自己意思、不順自己意思,平等對待。

      實在講,法身菩薩沒有意思,你看看《壇經》裡面永嘉跟六祖的對話,永嘉大徹大悟,六祖給他印證。印證之後,六祖問他:「你還有分別嗎?」他的回答好:「分別亦非意!」六祖點頭肯定他:「你如是,我亦如是」,絕不落在心意識裡頭。心意識是什麼?心,你心裡頭落印象;意是末那,執著;識是第六意識,分別。換句話說,六根可以接觸六塵境界,只要你做到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就是菩薩,這就無礙了,「如來無礙方便門」,無礙的原則原理就是這個。『此光普照難思剎』,普智光照如來境菩薩,「剎」是講廣大法界藏,他在這裡面得大自在。

      第七首:

      【如來往劫在世間,承事無邊諸佛海,是故一切如川騖,咸來供養世所尊。】

      這一首偈與前面的長行,都是教導我們要廣修供養,諸佛如來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往劫在世間』,這是說示現作佛之前;作佛之後,果報現前,佛智慧圓滿、福德圓滿,我們稱他為二足尊,三皈依「皈依佛,二足尊」,足就是滿足、圓滿的意思,智慧、福德兩種圓滿。這兩種圓滿怎麼來的?當然有因有緣,因是自性本具,這因有了,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福德,這是真因,因不在外頭。可是久遠劫以來,我們迷失了自性,於是自性裡面智慧德能不能夠現前,我們變成沒有智慧、沒有福報。如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好好的修行,也就是說我們以修德開發我們的性德,修德是緣,我們的因有了緣,果報自然就現前。果報不可思議,因跟緣都不可思議。這是我們應該要學的。

      修學的方法就在第二句,這首偈的中心是在第二句,『承事無邊諸佛海』,這一句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廣修供養」。「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海」是比喻太廣太大,這個境界廣大到沒有邊際,我們要知道承事供養。對於過去現在諸佛,如何承事供養?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最重要的「如教修行供養」,也就是唐朝時候善導大師教導我們:佛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學習,把它做到;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遵守,不會去違犯,這就是對於過去佛的供養,對於現代諸佛的供養。過去現在諸佛,真的是千叮嚀萬囑咐,囑咐我們一句話,對於一切經教「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是真供養,圓滿的供養,究竟的供養。換句話說,就是要把佛在經教裡面講的那些道理落實,變成我們自己對於宇宙、對於一切人事物的思想見解;把經教裡面的教誨,落實變成我們自己生活行為,這是供養諸佛。

      諸佛裡面還有未來佛,這非常重要,未來佛在哪裡?一切眾生就是未來佛。不僅是一切人,這個眾生是講九法界眾生,九法界裡面菩薩、聲聞、緣覺、諸天、修羅,當然也包括我們人在內,還有畜生、餓鬼、地獄,這些統統都是未來佛。不但包括有情眾生,還有無情眾生,無情眾生是山河大地、樹木花草,《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由此可知,哪一法不是諸佛如來?情與無情全是未來佛,這個道理深!《華嚴經》上講的。一般大乘經只講到有情眾生,「有情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當作佛」;這部經跟《圓覺經》尤其說得好,「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是從佛性上說,從法性上說的;要是包括無情眾生,是從法性上說的,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

      現在我們對於三世諸佛,要知道如何去供養。真正供養過去、現在諸佛,給諸位說,未來一切諸佛也就統統都供養到了,為什麼?我們做出佛弟子最好的形象,這個形象決定能夠感化一切眾生,這就是供養眾生,供養未來佛。具體的綱領,佛要我們做出孝親尊師、忠君愛國,教我們遵守倫理道德,以四攝六度承事未來的一切諸佛。無論我們現在是什麼樣的地位,都要作好學生、好子弟想,看一切眾生,佛在戒經裡面說得很明白,「一切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們以孝順心、恭敬心去修承事供養,自己覺悟了。在供養方式上有千差萬別,這就是佛在經上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心應量,你要做到恰到好處,要讓自他都得真實利益,決定不起副作用,不會產生反效果,這叫正法;正法如果產生反效果就變成邪法,古德所謂「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不能不知道。

      但是慈悲、方便是佛菩薩度化眾生的大根大本,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但是用得不恰當,就變成禍害、就變成下流,變成墮落,所以要用得很恰當。東方持國天王,為我們顯示這個形象,持國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教我們看這個形象,琵琶是弦樂器,這個弦要調到恰到好處,音色就美;鬆了音色就不好,緊了它就斷掉了,一定要調到恰好。就是慈悲跟方便要用到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到,這就是智慧,這就是藝術。首先你要會用在家裡,你一家都相處不好,你就不能學佛。學佛,自己本身是一切眾生的好榜樣。我們自己是什麼身分?譬如我現在是個出家身分,我在所有出家身分大眾當中,要做出最好的榜樣。我的行業是什麼?這個要知道,出家人這個行業是幹什麼的?多元文化的義務教學。

      釋迦牟尼佛一生,我們用現代人的言語來看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所做的事業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他從事這個事業。他非常敬業,很認真努力去做,四十九年沒有休假,天天幹,為廣大社會大眾講學授課,一天八個小時,四十九年不休息。這種敬業的精神一般人做不到,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而且更難得的,他是一個義務的工作者,他不求報酬,不要學生交學費,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不分男女老少,只要你願意來,一律都非常歡迎,來者不拒,去者不留,社會教育!他所在之處就是講堂,就是道場,非常樂意給大家講學授課,解答一切眾生的疑惑。教學的內容非常豐富,教學的中心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教學的目的是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你想想看,還有什麼話好說?

      我們追隨釋迦牟尼佛、效法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的事業我們繼承,我們擔當起來。我們要把這個工作、這個事業做好,我們才對得起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以要曉得我是什麼身分,我是幹哪一行的。任何一個行業都要清楚,要在本行裡面做出最好的模範,要把佛陀教誨落實在自己身分、自己行業、自己生活環境當中,你會得大自在,你會得大安樂。天天在修福,天天在造福、在培福,你的福慧當然增長,你的事業自然蒸蒸日上,這肯定的!學佛如果得不到這個效果,那你所作所為決定是違反佛陀的教訓,一般人所講的陽奉陰違,表面上學得好像很認真,實際上你的思想、言行跟經典的教訓是相違背的,你所得的果報當然是負面的。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頭說得很詳細,真正學佛依教奉行,你所得的果報自自然然是「吉祥諧偶」,諧偶是漢朝時候說的話,用現在的話來講那就是萬事如意、事事如意。所以頭一個自身要做好,我們在修行的時候,當然過失不能避免,這一定的道理。批評的人很多,有人是有意批評,有人是無意的批評,我們都要能接受。把他當作一面鏡子,認真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不與人爭論,息心達本源,本源是真如本性,把所有一切妄念放下,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在這個世間完全隨順,隨緣而不攀緣,你的生活就過得非常自在。前世修的有福報,隨順福報,前世沒有修福報,現在生活比較清苦,我隨順清苦。顏回能隨順清苦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充沛,一天到晚在在處處,他真快樂,我們佛法講的法喜充滿,儒家講的「不亦悅乎」!

      現在要說到如何具體去落實?佛給我們講的四攝法好!四攝頭一個布施,普賢菩薩講的供養。布施跟供養,在事是完全相同,用心不一樣。布施用誠敬之心就是供養,如果不是很真誠、很恭敬,那叫布施。首先要落實在你家裡,我們要把在佛教裡頭所學的落實,就是什麼?誠心誠意照顧你的家人,用你的智慧、用你的德能為家人造福。你造作一切營生事業,賺錢養家,這就是布施供養。你如果看到你家裡頭每一個人,父母兄弟兒女,你把他們都看作是諸佛如來、未來佛,用恭敬心,那照顧就很周到,你對每一個人都有敬意。敬意表達的方式,當然不一樣,對父母的表達跟對兄弟的表達、跟對兒女的表達不一樣,你要懂得分寸,那就叫中道。心完全是相同,真誠的恭敬,表達不相同。

      表達的方式要如理,理是我們日常生活的秩序、日常生活的規矩,在佛法裡面就是戒律威儀。威儀裡面說得很詳細,對長輩是什麼樣的態度,對平輩、對晚輩,佛法裡頭也講,一定是合情合理。如果是出門,像現在不管是公務是私人公司、政府機構,常常有出差,出差到外地回來,總得在當地買一點土產,帶回來供養你的家人,一家人歡喜。現在這個機會很多,家裡面的慶典,哪一個過生日、年節,總都送一點小禮物,不能缺少,情就厚了,這叫恩義。人與人之間總得要記住,道義、仁義、情義、恩義,常常記住,與一切人交往都能夠落實,你在這個世界無論走到哪個地方,會有回報的。一切人都歡喜你,連鬼神冥冥當中都要加持你,歡喜你,幫助你,給你作增上緣,促成你的好事。

      家庭之外,在你工作的崗位上,無論是公家的機構,或者是私人的公司,我們自己是什麼身分?老闆的身分,對於你所有的員工,就像家庭一樣。年歲比我大的,中國古禮,大我十歲的看作大哥,大我二十歲的就要看作長輩,跟我父親是同輩分的;比我小的,這是弟妹,年齡小二十歲的,那就看作自己的子弟、兒女,你能用這樣的心、真誠心看待你這一個公司裡面的員工,你整個公司的員工必定對你效忠,為什麼?人有感情。所以你要會布施,你要常常關懷他。

      四攝法第二條「愛語」,愛語是關懷;第三條「利行」,一切作為決定對大眾都有利益,我們以身作則來做個示範。第四個「同事」,我跟你同樣來工作,帶頭幹!佛法跟世法差別在哪裡?差別在教學。現在我們看不到菩薩,如果真正是菩薩、佛教家庭,每天早晨吃早餐的時候,全家人都聚集在一起,這個時候,你看一般宗教,大家在一塊祈禱,而佛教我們不必用宗教的形式,現在這個時代,我們要對治許許多多來自四面八方的這些染污,選擇經典或者是聖賢的幾句話,大家聚集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我們把這幾句話念一遍,做簡單的解釋,然後大家再吃飯。就是每天這個時間,不長,上五分鐘的課,時間不超過五分鐘,讀一段經文、讀一段古聖先賢的教訓,你這樣做,你家庭的子弟天天在受薰習,不容易學壞。公司行號裡頭你要是老闆,你帶著員工,每天在上班工作之前,十五分鐘到二十分鐘,我們佛門裡面講「開示」,現在人講精神講話,每天選一小段,選古聖先賢的東西。佛教是多元文化,所以我們選擇;因為你公司的員工不一定都是佛教徒,可能有基督教徒,也有其他的宗教徒;我們每天選擇這個經文,讀、講解,可以選佛經,可以選儒家的,可以選道家的,可以選基督教《聖經》,可以選伊斯蘭教《古蘭經》,都是勸人學好,勸人向善。我相信你的員工在各個工作崗位上會更賣力,你這個公司跟別人公司不一樣,你這個公司裡頭有道有德。機關裡面它有制度,如果能用一些善巧方便,天天幫助大眾破迷開悟,給一切大眾一些精神上的食糧,這個功德無量無邊!這是「承事無邊諸佛海」,我講的真的就是點到為止,提醒大家,這個事情無論在哪裡都要做,要很認真努力的去做,跟一切眾生時時刻刻廣結善緣,以善法布施供養大眾,用愛語、利行、同事。

      這是諸佛如來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他是這樣做的,所以他得的果報,後面兩句是果報,果報不可思議。『是故一切如川騖』,「一切」是什麼?一切好事、一切好人;「川騖」是什麼?騖是亂跑、快跑,川是河流,這兩個字是形容,就像長江黃河一樣不停的奔向大海,就是一切好人好事都向你來了,你像大海一樣,這個江河統統都奔過來。『咸來供養世所尊』,這是回報!為什麼諸佛如來這麼多人來供養他,來禮敬他?過去生中修的因修得太多、太厚,我們一般人在這個社會上常講的,「某人做事貴人很多」,很多人都樂意幫忙你,你修的因好。我們要想到處都有貴人,貴人很多,都熱心的來幫助我們,你把這一首偈學會,你在這個世間能夠做到家庭美滿、事業如意,事事如意。不管你幹哪一行,你都會做得非常快樂、非常幸福,你的事業蒸蒸日上。第八首:

      【如來出現遍十方,一一塵中無量土,其中境界皆無量,悉住無邊無盡劫。】

      普清淨無盡福威光菩薩,他得到的法門是「出生一切神變廣大加持」,清涼大師講都是諸佛如來的加持。在偈子裡面這個意思就非常明顯,『如來出現遍十方,一一塵中無量土』,這個土是諸佛剎土。「一一塵中」,塵是依報裡頭最小的,無量剎土是依報裡面最大的,小裡面現大,這是事事無礙的境界。『其中境界皆無量』,我們要記住前面,「一一塵中無量土」就是常說的「芥子納須彌」、「一毛端轉大法輪」,意思跟這個完全相同。這是說明什麼?說明性體不可思議、性相不可思議、性德不可思議,這個德是講它的作用,所以普賢菩薩總說「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是得大自在。不思議解脫境界就在我們現前,不是說離開我們境界,別有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是的!

      我們今天為什麼沒有法子契入?不但沒有法子契入,連這個境界我們一絲毫印象都沒有,一絲毫感觸都沒有,這是什麼原因?佛家的術語就是說,「你業障太重了」。前面一首偈我講的,如果諸位真正能學到,落實在自己生活事業當中,這是性德大海裡頭的一滴,你就一生過著幸福美滿的人生。這性德裡頭的一滴,就起這麼大的作用。這個地方是契入佛的境界,那我們沒法子想像,但是佛在經上的話我們要相信,這是事實真相。我們怎麼學法?從這一首偈子裡面所說的,我們應當拓開心量,應當放下分別執著,妄想暫時我們不談,為什麼?那太深太高了,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現前只要分別愈少愈好,執著愈少愈好。最好能做到不執著,真做到不執著,你才能恆順眾生。我自己沒有意見,真正做一個領導人要這樣子。

      過去孫中山先生講三民主義,舉出古時候這些帝王國家領導人,他常說:國家領導人要什麼?要有權,不要有能,有能就壞了;下面用的人要有能,他們沒有權。所以國家領導人處理事情,自己沒有意見,聽大家的意見,最後他來裁決。每一個人都歡喜提供意見,集中大眾的智慧。如果你這個領導人自己以為有能,在你面前誰都不敢講話,你所用的是奴才,遇到事情,沒有人敢跟你出主意,你自己會累死!家庭、公司行號、大小機構,無不如是!好的領導人聽別人意見,聽部下的意見,你有智慧來裁決。這個意見好,馬上應用;意見很好,還需要補充,看別人有補充,用他的,絕不用自己的,為什麼?給你部下是莫大的鼓勵,我這個領導人好,我這個長官好,接納他,這是真正領導人。自己有好的主意都不說,聽大家的,大家說「你這個好」,跟我雖然是一樣的時候,好;或者是還不如我的,但是可以採用,「沒有問題,我都尊重你」,人人都願意替你貢獻智慧、貢獻策略。得有這種心量才行,這就會用人了。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才是真正成功的領導人。

      領導人對他們的施恩,就是不斷提供他們精神糧食。在過去他們自己會讀書、會選擇,從前都是讀聖賢書的,今天的社會把聖賢書已經廢棄掉,所以真正好的領導人你在這上面提供一些,無量無邊的恩德!方法太多,不勝枚舉,提出一條兩條,就要能夠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就知道我們自己應該怎麼做。布施決定不吃虧,世間人念念怕吃虧,結果吃了大虧,不懂得古人常講的「吃虧是福」。這一句話的意思很深很深,懂得的人太少了。從前人確實是難得,多少都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雖然沒有讀書、不認識字,他明理,明理是講他有智慧,他沒有聰明他有智慧。現在的人不行,現在人有聰明沒有智慧,不明理,形成了狂妄自大,自以為是,結果是一敗塗地,來生後世不堪設想!

      我們總算是有福報,在這個時代還能夠學習大乘裡面最殊勝的第一法門《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我們曉得,虛空法界無量無邊的境界都是諸佛出現的,出是出生,現是示現。現在科學家研究這宇宙從哪兒來的?怎麼形成的?佛法的答覆就是「如來出現」,四個字就解決了!而且說實在,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這個境界無量無邊。『悉住無邊無盡劫』,「住無邊無盡劫」這個意思諸位要曉得,這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住而無住,無住而住」,住跟無住是一不是二,這個意思很深很深,讓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明瞭了,你心裡頭所有一切疑惑都放下,智慧開解了。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