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066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六六卷)  2003/8/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066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生滅四諦這一段。我們把清涼大師文念一段,對對地方。「性相云何,逼迫名苦,即有漏色心。增長名集,即業煩惱」。昨天講到這個地方,今天我們接著講下面的文。

      「寂靜名滅,謂即涅槃。出離名道,謂止觀等。此約相說,通大小乘。」我們先看這一段。前面是講世間的因果,今天要講出世間因果。世間的果是苦,苦果之因就是集,就是業跟煩惱,業是造作,煩惱是起惑;起惑、造業、受報,苦就是六道輪迴的果報,所以前面這兩句講世間因果。「寂靜」跟「出離」,這是講出世間因果。在這個地方,姑且不論藏通別圓,世間跟出世間的概念,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什麼叫世間?什麼叫出世間?實際上,世間跟出世間沒有界限,為什麼沒有界限?事實真相如是。那為什麼又說世間跟出世間?老實說,就是迷悟不同。六道眾生對於這個世間一切法的真相不明瞭,迷而不覺,我們就稱他作世間;如果他一旦覺悟了,覺而不迷,我們就稱他出世間。由此可知,「出」,不是真的從這個世間出去,到那個世間,你要這樣想法就完全想錯。出是什麼?是超出你的迷惑,從迷惑裡頭出來了、覺悟了,就是這麼個意思。

      所以,世法跟佛法就是迷悟不同,除迷悟之外,沒有兩樣。這才真正講到佛法的真實話,真諦,不二法門,這是給你講真的。六祖在《壇經》裡面講,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這個概念我們要清楚,實際上,就是平常大家所耳聞熟知的「破迷開悟」。破迷就出了世間,開悟,你就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不是二。所以古來大徹大悟的那些大德常說,淨土就是此方,此方就是淨土;此方就是華藏,華藏就是此方,這叫不二,真的覺悟了。這個話確實不好懂,為什麼不好懂?就是我們在迷,迷得太久了,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沒有空間,沒有時間。我們今天很不容易超越時空,空間怎麼?有遠近。你看佛在《彌陀經》上給我們說,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多遠?十萬億佛國土,這是多麼遠的一個距離!迷的人有距離,覺悟的人,覺悟的人遠近沒有了,也就是他突破了空間。極樂世界在哪裡?極樂世界在此地。阿彌陀佛在哪裡?阿彌陀佛就在我面前,這是真話,絕對不是假話。不但空間沒有,時間也沒有,沒有過去、沒有未來。過去未來跟現在融合成一起,這是很難懂的一樁事情。

      我們生活在現代這個時代,可以說也相當幸運。幸運什麼?近代科學家發現了這個事實真相,他們說時間跟空間是假的,是假相不是真的,在某一種條件之下,空間跟時間等於零,這是科學家發現的。在什麼狀況之下?他們現在找不到。在佛法裡面,這個狀況就很清楚、很明瞭,什麼狀況?甚深禪定,時間空間沒有了。你要說為什麼?因為時間、空間,不同維次的時空,從哪裡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真的是無中生有。一旦覺悟了,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他的界限突破了。科學家今天發現,真的是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它怎麼來的,不知道,佛法清楚。

      《華嚴經》上總的說一句「唯識所變」。如果你轉識成智,這個事情不就沒有了嗎?這就是科學家講的在某一種條件之下,我們用佛法術語來講是「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時空就沒有。什麼人轉八識成四智?在大乘法裡頭,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轉了;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境界就轉了;教下講大開圓解,我們淨土宗裡面講理一心不亂。你要不到理一心不亂,空間有遠近,時間有三世,就是有過去、現在、未來。如果你能夠念到理一心不亂,所以你自己要想知道我什麼時候念到理一心不亂,你不必問別人,自己很清楚,遠近沒有了,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了,那就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這個事情確實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理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真不容易。淨土的殊勝,十方一切諸佛讚歎,淨土殊勝不是殊勝在實報土,也不是殊勝在方便土,殊勝在凡聖同居土,那就是我們不到這個境界也能往生,這個便宜佔大了!最低的功夫、起碼功夫,最低的功夫是功夫成片,煩惱習氣並沒有斷,只是功夫成片而已。什麼叫功夫成片?所謂二六時中,這個二六時中,現在不是學佛的人也聽不懂,什麼叫二六時中?我們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二十四小時。晝夜二十四小時,你的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沒有雜念,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這就叫功夫成片。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念佛念到這個功夫,你就決定往生。果然能夠念到晝夜二十四小時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你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我們在這些年來,最近這半個世紀,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許多念佛人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一點病苦都沒有,走得那麼瀟灑、那麼自在,是什麼功夫?給諸位說,功夫成片!這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可以做得到,為什麼做不到?就是我們不肯放下。誰肯放下,誰就做到,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看看,從前的我們不講,我們講現代的,這五十年之內的、半個世紀之內的這些念佛往生的人,細心去觀察,差不多百分之七十都是生活非常苦的人。貧窮,生活很困難,都是這些人。我們想想,為什麼這些人往生佔這麼大的比例?細細想想,我們會得到一個結論,這個結論是他真的放得下,他對這個世間一點點留戀都沒有。中上生活環境好的人,他放不下,他顧慮很多,就是他的妄想很多,他的分別執著很多,不容易放下。不像這些人,這些人他什麼都不想了,苦頭吃盡。

      最近我還聽說(這是大概半年之前的事情)有一個老太太,實在講我們稱她老太太,這是很恭敬的恭維她,非常苦的一個鄉下人,真的是家破人亡,就剩下孤苦零丁的這麼一個老人。身上一身都是病,帶著病到東天目山找齊居士。找到之後,她隱瞞,她不說她有很多病,只說她要到山上來念佛往生,怕說她有很多病,這山上人不肯收她。這樣她就上了山,齊居士接待了她。她告訴齊居士,她說我三個月要不往生,我一定下山。結果她上山一個月就往生,以後才知道一身都是病,家裡頭一個親人都沒有,沒有人照顧,真正是個可憐人。往生的時候瑞相希有,全身柔軟。這樣的人,她什麼妄念都沒有,真正是徹底放下。所以那也是預知時至,她要找個地方去往生,後事有人照顧,有那麼多人給她助念,這個緣多殊勝!如果我們從好地方去想,也許這個老太太是菩薩來示現的,很難講。來教導我們,現身說法,末法時期求生淨土不是難事,真正關鍵就是你放不下。

      我們今天講的出世間因果,出離,這是道,道是方法,方法裡頭總的綱領、總的原則,不是別的,就是章嘉大師教給我們,看破、放下!這個世緣,古人講得好,世間最難放下的是親情,古人告訴我們,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個話是很有智慧的話,叫我們放下親情。各人來到這個世間,你有因緣,你有福報,做父母的、做長輩的怎麼樣愛護,怎麼樣照顧,你轉不了他的業。真正聰明人是要幫助你的家人、你的親朋好友,幫助他覺悟。幫助他覺悟最好的方法,在現代這個時代,示現給他看,他不能不相信!

      香港,這大概也是半個世紀之前的事情,諸位都知道何世禮將軍的母親,何東爵士他夫人往生,不是把他一家都度了嗎?他全家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這個老太太高明,往生的時候開往生大會。何世禮將軍雖然是基督徒,母親信佛,他受過中國傳統教育,很孝順母親,所以家裡頭一樣供佛堂,一家和睦相處,各人信各人的教,沒有衝突。老太太往生,只要求她的兒子、媳婦、家人:我往生,希望你們念幾聲阿彌陀佛送送我,也算是母子一場。這個合情合理!那個示現讓他一家人親眼看到,那不是普通人能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跟大家一切交代清楚,告別了,就走了,真的就走了。這是親眼看到的,所以統統念佛了,把他家裡的產業房子捐獻出來做道場。東蓮覺苑是他的房子,這在香港,大家都熟悉的。那個時候(恐怕是我剛剛學佛,剛剛接觸佛法的時候)香港的新聞界都傳播出去,你說她這一示現,度多少人!現身說法,平常給你講,真的,講破嘴唇你未必相信,這一表演你就相信。東天目山在最近這幾年,我聽說在那邊念佛往生的,應該超過十個人,各個都有很好的瑞相,這叫道場,這叫興旺。道場興旺是要成就人作佛。

      往生不是別的,往生是超凡入聖,他去作佛去了,沒人能夠相比,我們看了要覺悟。真的覺悟,放下了!真放下!尤其是現代這個時代,多災多難,無論是貴賤貧富,你仔細觀察都苦不堪言。我見過貴人,做總統的、做總理的,那是從前的帝王;見過很多貧賤的人,做乞丐的,哪個不苦?窮人有窮人的苦處,富人有富人的苦處。在我心目當中,我的感受,富貴人比貧窮人更苦!貧窮人之苦,只是衣食缺乏而已;富貴人之苦,是我們一般人想像不到的,沒有一個不苦!

      所以,佛給我們講怎樣離苦得樂,這就叫做出世間,出世間就是出苦得樂。樂是什麼?寂靜是樂,誰懂得?梵語稱為涅槃,涅槃翻成中國的意思就翻作滅。中國人看到這個字不喜歡,認為這個字不吉祥,滅了,實際上我們懂得不多,這個滅是什麼?滅煩惱,滅業,滅煩惱、滅迷惑!如果我們用三皈依的意思來講,那就是滅迷,迷滅了,不就覺悟了嗎?邪滅了,不就正知正見了嗎?染污滅了,不就清淨了嗎?滅這個。你懂得這個意思,這個滅好,滅煩惱。用《華嚴經》裡的話更好懂,滅妄想、滅分別、滅執著,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滅掉,這叫大涅槃。如果這三樣東西只滅執著,叫偏真涅槃,阿羅漢所證的。你能把一切執著放下,對於世出世間法統統不執著,六道就沒有了,得到一個小的果報,佛講這是小果。為什麼?你沒有出十法界。你要出十法界,必須要把分別放下,把妄想也要放下,這樣才證得一真法界,就是宗門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所以這個滅,我們用《華嚴》來說,就是滅妄想、滅分別、滅執著,這個東西完全沒有了,徹底放下了,這是果,沒有了。為什麼會沒有?真如本性裡頭本來沒有。佛家講自性,自性裡頭本來沒有這個東西。那自性裡頭有什麼?自性裡頭,前面跟諸位也提到過,自性有本能,自性有德,都是本來具足的,這不是學得來的。自性有德有能,能是什麼?能是見聞覺知,德是什麼?德就是覺正淨,就是佛經裡講的涅槃,覺正淨。世間所有一切善法,中國古人講的孝悌忠信,佛法裡面常講的清淨慈悲,這是本有的,這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德行,不是學來的。現在這德行為什麼沒有了?就是因為你起了妄想分別執著,把你自性的德跟能都障礙掉了。能雖然還有一點,像光明一樣,自性的光明像太陽,現在我們變成陰暗的天氣,太陽沒有了,濃雲密布,但是還能夠看得見,光線是大幅度的減弱了。

      在十法界裡面,愈往下光明就愈少。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到,古人筆記小說裡頭常常寫,描寫餓鬼道,餓鬼道永遠是濃雲密布,見不到日月星光,我們講三光,日月星光,在餓鬼道裡頭永遠見不到。他們的天氣就像陰天、下雨天一樣,永遠是這個天氣。地獄道,那個天是黑的,黑暗的,像夜晚一樣,這是什麼?這是性德被煩惱、業障礙了。如果我們修善,能夠升到天上,天上的光明比我們這個世界要殊勝太多了,愈往上去愈明亮,愈往下愈黑暗,這個原因就是業習煩惱起的作用。

      所以我們希望能夠跟諸佛如來一樣,證得大涅槃。大涅槃就是把煩惱習氣統統滅盡,恢復到自己,宗門常講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本來面目是佛。《華嚴》、《圓覺》佛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話真的。現在還是成佛,只是自己不知道,迷惑顛倒的佛,被業習纏縛住,是這麼一個佛。佛眼睛裡看的,一點不錯,是真的。你說真性,真如本性在不在?在,你並沒有喪失掉,你只是迷而不覺而已。真性在哪裡?世尊在楞嚴會上講得清楚明瞭,六根門頭放光動地的就是,這我們現在很清楚。什麼是本性?見聞覺知,我眼能見,耳能聽,鼻舌身能覺,意能知,見聞覺知是本性,是真性,是真正自己。現在怎麼樣?現在我們的見聞覺知上加上了妄想分別執著,附加這麼多東西在裡頭,這壞了。諸佛菩薩不附加,沒有這些東西,沒有這些東西叫做大涅槃;有這些東西叫做生死,就是你附加上,見聞覺知,你附加上妄想分別執著,就叫做生死,那個相就有生死輪迴。

      你要把你附加的這些東西去掉,這些你本來沒有,把這個東西去掉,你就是諸佛如來,你就叫菩薩。這個菩薩不是普通菩薩,是法身菩薩,你自在了,你解脫了。解脫人看這個世間,看到事實真相。世間許許多多造罪業的人,要不要幫助他?諸佛菩薩幫助,從來沒有捨棄,但是不像我們這樣。我們想幫助,我們這裡頭還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夾雜這個念頭發的慈悲心想幫助,說實在話幫不上忙,有的時候還幫了倒忙,愈幫愈忙,這些事實真相要明瞭。為什麼會幫倒忙?那個時節因緣我們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方法幫,不曉得。往往我們用錯了,心是善心,方法搞錯了,這個要學佛、要學菩薩;他們來幫忙,那個時節因緣是恰到好處。

      所以佛菩薩說法,常常用海潮音來形容,為什麼說為海潮音?海水漲潮有一定時候,每天幾分幾秒,一點也不會錯,到那個時候潮漲了;到幾秒鐘的時候,幾分幾秒,潮落下去,就是說有一定的時節因緣,不能錯。錯了,那就造成災難。這個比喻,比喻得好,很值得我們深深的去反省。我們今天沒有諸佛如來的能力,我們怎麼樣幫助一切眾生?佛教導我們一個總綱領、總原則,那是決定不會錯的。佛在一切經上常常教導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就好。釋迦牟尼佛一生,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你想想看釋迦牟尼佛一生是不是這樣的?可以說從他出生到他最後入般涅槃,住世八十年,八十年是示現,做樣子給我們看。他十九歲離開家,出外求學,尋師訪道,三十歲成功了。我們世間人講他是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成佛了,證道了,三十歲證道的。

      在中國看孔老夫子,十五歲開始求學,十五有志於學,釋迦牟尼佛是十九歲外出參學。兩個人都是示現三十成功的,孔老夫子三十而立,釋迦牟尼佛三十成道。然後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他給我們表演的,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接受什麼?接受道。什麼道?在佛法裡面講,真如自性,性德,絕不違背性德。性德是什麼?最簡單的說法,這是佛最常說的:覺、正、淨,就是三寶,佛法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受持的是覺正淨,讀誦的是覺正淨,為人演說的是覺正淨,覺正淨是佛法總綱領。覺是佛寶,正是法寶,淨是僧寶。在三藏裡面,覺是論藏,正是經藏,淨是律藏,經律論三藏。

      所以,《無量壽經》的經題很不可思議,你看經題上就有「清淨平等覺」,清淨是淨,平等是定,清淨平等覺就是三寶,就是三藏。你看到這個名詞,你才曉得這個經典不可思議,這個經典是大圓滿。特別是在我們末法時期,人的根性劣,修學環境不好。無論在物質生活、在精神生活壓力很大,沒有時間去學習大部經論。《無量壽經》的分量適中,不長,也不算短。如果有時間,那真的是你有這個福報、有這個緣分,《華嚴》最好了,《華嚴》講得詳細、講得透徹。《華嚴》就是大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華嚴》的精華。這個話是清朝初年彭際清居士講的。

      我們要想得到清淨寂滅,清淨寂滅就是反璞歸真,就是回歸自然。要知道自然是寂靜的,是清淨寂滅的,佛法裡面稱之為法身如來,真正是不生不滅,永離一切迷邪染。這是諸佛果地上的果報,我們學佛的人不知道。你今天學佛,我要問你,你求的是什麼?你說不出來,大多數人是什麼?求富貴,求升官發財,求一家老小平安,求這個。再說學了一點佛法的,我要求涅槃,涅槃什麼意思?不知道。這叫什麼?這叫迷信。所以,涅槃的意思我們要懂得,涅槃就是永遠離開迷邪染,永遠常住在覺正淨。自性本來就是覺正淨,決定沒有迷邪染。我用這個話講,大家好懂,古人的註解不好懂。要怎樣獲得,達到這個目的?那就得修道,道是什麼?出離名道。

      下面也舉個例子,「謂止觀等」。「等」是等無量無邊的法門,但是止觀是無量法門的總綱領。止跟觀,我要再用兩句話來講,你也好懂:止是放下,觀是看破,就是看破放下。我一生非常懷念、感激章嘉大師,不是沒有道理,我要遇不到他,沒有今天的成就。得他老人家的指導,他教我看破放下,我以後學佛,學了十幾二十年,我才真正明瞭,這是佛法菩薩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就這麼一個方法。你看破一分,你就能放下一分,放下一分,你又會多看破一分;你看破兩分,你就能放下兩分,它就是相輔相成。因此我們學佛功夫是放下,你要不肯放下;放下就是今天講落實,你把你所學的,要變成自己實際的生活行為,落實;你要不落實,你學這東西沒有用處。學以致用!你學,這是學問,開智慧,放下是功夫!解跟行要相應,解幫助行,解是看破,行是放下;解幫助行,行幫助解,解行相應,相輔相成,一直到無上道。所以,止觀是行門裡面總綱領、總原則。

      「等」就是講方法。五十二年前,我二十六歲見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把這個方法教給我,我接著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這很重要,我從哪裡做起?老人教我布施,教我從布施下手。我原本很吝嗇,有嚴重的分別執著,慢慢從布施裡面,一下放下是不容易,做不到,逐漸逐漸的。所以我走的路子,一生走的路子,像孔老夫子。孔老夫子表演的漸進,釋迦牟尼佛表演的是頓超,那個我們做不到,惠能大師能做到,我們實在是做不到。但是我們學孔老夫子,我們行,沒有問題,年年有進步。夫子自己敘說他修學的進展,「四十不惑」,三十到四十,十年,到四十歲不迷惑,也就是我們現在講不會被外面境界干擾了,這是真功夫,不被外境干擾。「五十知天命」,知天命,用大家好懂的話來說就是真正明瞭因果報應,也就是《地藏經》上講的「知苦樂法」,孔老夫子五十歲。「六十耳順」,功夫逐漸成熟,耳順就是不為外面音聲所動搖了,不管什麼樣的音聲,心地保持清淨,如如不動,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音響忍,他得這個境界,這是很深的禪定功夫。「七十隨心所欲而不踰矩」,入華嚴境界了,無障礙的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入這個境界,這就是此地用一個「等」字。

      所以你要真修,要真幹!這個修叫做道。這是一條道路,佛菩薩為我們指出來,我們要真正肯學習。走這個道路,你就能夠通涅槃,就能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叫出世間法。諸位必須要記住,世出世間沒有界限,不要真的搞個世間、出世間,那你麻煩大了,你永遠不能超越,沒界限。「出離」,是錯誤念頭,從錯誤念頭超出,走向正知正見,是這麼一個意思。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下面的《疏》文:

      「此約相說,通大小乘」。就是上面清涼大師為我們解釋的苦集滅道四諦的說法,這個解釋通大小乘。下面引用《大智度論》上的話說,「智論云,小乘三是有相,滅是無相,大乘四諦,皆是無相」。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小乘就是生滅四諦,苦、集、道,這三諦是有相的,滅諦是無相的。但是要說到大乘,後面說的三種,無生四諦,無量四諦,無作四諦,都屬於大乘,四諦都是無相!很不好懂。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所行,我們聽聽他們說的,距離我們的常識還不算遠,所以多少能體會到一些,大乘就難。我們今天修學的是大乘佛法,實在說,真善知識對我們不說假話,我們到底修的是什麼?你要說大乘,善知識搖搖頭,笑笑;你要說小乘,他也笑笑,也搖搖頭。真的說是什麼?我們不入乘!

      「乘」這個字是佛經裡面的術語,我們把它換句話來講,小乘好比是小學,大乘好比是大學,三乘佛法裡頭還有個中乘,這算是中學。中乘是什麼?辟支佛。這三乘,聲聞、緣覺,聲聞是小乘,緣覺是中乘,菩薩是大乘。我們現在學的是什麼?真正善知識,他笑笑,搖搖頭,你沒入乘。但是我們自己誤會了,誤以為是大乘。修小乘亦復如是,誤以為是小乘,這個問題嚴重。譬如,好像你讀書了,上學了,自己以為讀書上學了,其實什麼?其實根本就沒有上學,學校在哪裡?不知道,沒有進過學校,我們今天是這種狀況。人要有自知之明,我們買了學校幾本教科書讀讀,就以為是上學,學校不承認你;現在講,你沒有學籍,你永遠拿不到學位。不但這一生當中如是,我們很清楚、很明白,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學佛,就像現在這個樣子,所以沒成就。縱然遇到善知識,甚至於遇到佛菩薩,都沒有成就,都沒有入門,什麼原因?煩惱習氣太重。你雖然講信,說實實在在的話,你那個信是屬於迷信,勉強勉強說你是正信。正信的條件是什麼?佛法裡頭的道理真正懂得了,你相信它,這叫正信,這個不算是迷信。

      我們現在對佛法的道理是不是真懂?沒有,似懂非懂。是學過,並沒有徹底懂得,所以勉強說你一個正信,實實在在說你還是迷信。如果真正是正信,他就入學了。入學是什麼?信、解、行,他沒有證,但是他有行。行是依教奉行,我們今天有沒有做到?不要說別的,佛法裡最淺的,像《觀無量壽佛經》釋迦牟尼佛對韋提希夫人的開示,這個開示非常重要,是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總方向、總目標。無論是大乘小乘,無論是顯教密教、宗門教下,三個原則。「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做到了沒有?沒做到。沒做到怎樣?不信,不解!所以,大乘、小乘都沒有分,我們講實話。第二條更不必說,第一條做不到,第二條決定就沒有。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皈是什麼?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我們今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依舊是迷、邪、染。迷邪染的狀況天天在加重,並沒有減輕,覺正淨愈來愈遠。三皈都沒有,還談什麼?第三條更不必說,第三條是大乘,菩薩,「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佛講,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個話重要!三世諸佛是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修行人成佛,都是依靠這個基礎。

      所以我說這一番的開示,話不多,它是佛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的基礎。就好像蓋房子,香港大樓很多,各個大樓樣式不相同,地基是相同的,這是基礎,這是學佛的根基。你有沒有?你這個根基沒有,你沒有學佛,你學佛是表面的。學佛從哪裡學起?頭一條,「孝養父母」。儒跟佛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儒、佛是師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不孝父母,他怎麼會尊敬師長?所以頭一個是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奉事師長不是在形式,見到老師恭恭敬敬,多送一點供養,不是,那你就把意思全搞錯了。奉事師長,怎樣奉事?依教奉行。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師長,我們要怎樣奉事他?他老人家教導我們的,我們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這叫奉事師長。我們能不能做到?對於孝、敬、慈、十善業,你是不是真正懂得?你要不懂得,你怎麼做法?所以要學,要認真努力去學習。

      十善不是戒律,是世出世間善行的大根大本。經典一打開,我們常常讀到善男子、善女人,是佛的學生,這個善是有標準的,標準是什麼?十善業道。在六道裡頭行十善的人不墮三途,下品十善、中品十善,人道;上品十善,天道。佛在經上說,阿修羅的瞋恚心、傲慢心特重,他修十善,但是他那個十善打了折扣;因為他煩惱習氣很重,打了折扣,算下品十善。實在講,阿修羅福報很大,真的是上品十善,是因為打分數的時候把他扣分數,扣了,變成下品,我們可不能夠輕視。可是阿修羅裡頭,畜生有阿修羅,餓鬼有阿修羅。如果說畜生道、餓鬼道,阿修羅是下品十善,那講得通。但是人間阿修羅、天上阿修羅,他們修的十善就不是下品,決定是上品。阿修羅除了地獄,四道都有,愈往上面去,他的善行愈殊勝,才有那麼大的福報。所以我們說下品十善是畜生道的修羅、餓鬼道的修羅,這講得通,這個我們一點問題都沒有。如果是以善心修十善業,決定是人天福報。十善相反的就叫做十惡,造作十惡,三途的果報,上品十惡,地獄;中品十惡,餓鬼;下品十惡(就是比較輕一點的十惡),畜生。

      我們真正相信佛的話,佛的話「諦實」。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真,不假;實,則不虛。如語者,如語者講的話跟事實決定是相應的;換句話說,佛說話不過分、不誇張,也不會遺漏,說的跟事實真相恰到好處,叫如語。佛不誑語、不妄語,我們要相信,字字句句是真實的。這叫什麼?這叫信佛。你要認為佛在經上講的不見得都是真的,大概總是勸人為善,哪有這麼可怕的果報?明明看到世間人做壞事的,他滿享福,他在這個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他無惡不造;看到真正行善的人,好心、善行,貧窮下賤。所以世間人看到眼前的現象,不相信因果報應,總認為佛菩薩經典說的話都是勸人為善,拿這些東西來嚇唬人,不是真實的。這個想法錯了。

      為什麼作惡的人他享福?這你就不懂了,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因果通三世。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積德修善,他這一生得福報,所以在這一生享福,是前世善的果報現前;現在這一生做的惡,惡的果報沒有現前,他現在這一生享的是前世的福報。我們凡夫沒有前後眼,看不到過去,看不到未來,不了解事實真相,產生嚴重的誤會。我們要相信佛語真實,佛沒有欺騙我們,佛沒有必要欺騙我們。凡是欺騙我們,欺騙人的人,一定他有所企圖。佛對於我們有什麼企圖?沒有。佛還想在我們身上佔一點便宜,得一點好處?不可能。不可能,那要騙人,那他的神經有問題,神經有問題的人怎麼能說出這麼多經典?怎麼能說出這麼多的好話?多想想,冷靜想想,才能破迷開悟。這是小悟,不是大悟,悟明之後,我們真的信佛,真的敬仰佛、佩服佛,我要發心跟佛學習,以佛為老師。佛決定不欺騙我們,我們依教奉行一定得好處,那個信佛的心是從這裡生起來的。

      我們今天看到許多富貴人,知道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積的善業所現的福報。但是這一生他所行的不善,心不善,行為不善,實際上他的福報已經打折扣,這我們世間人所講造孽、折福!真的是這樣的。譬如,本來他的財富有一百億,因為心行不善,他這一生所擁有、所得到的,只有五十億,打對折了,他自己不知道,還以為了不起,「我擁有這麼多財富」!其實他命裡財富比這個多一倍都不止,大打折扣了。就是他積的太多了,雖然七折八扣之後,他還是比別人富有,還是屬於首富,就這麼個道理。

      大貴人,真的,譬如他是做皇帝命,是有命,他這個命是過去生中修的,積德修善修的。譬如他有三百年國運,結果什麼?心行不善,只有三十年就完了,三十年之後就亡國;換句話說,那個折扣打得很大。三百年的福報,三十年享完了,像秦始皇就是的,還得了!他要好好的做,那真的至少有幾百年的國運。像周,周有八百年,秦三十年亡國之後,漢有四百年。所以在我想像當中,秦絕對不會少過三百年,是自作孽把福報折掉了。你要很冷靜的去思惟觀察,你才真正知道,因果報應,這裡頭有加減乘除,絲毫不爽!

      諺語常講,人千算百算,不如老天爺一算。這個老天爺一算是什麼?就是因果報應。絕對不是說,天神、閻王真的給你算帳,不是,福是你自己折了。因此諸佛菩薩常常警惕我們,我們要能體會到,修福不能享福。為什麼?享福很容易迷惑。哪一代的這些帝王將相、豪門貴族,他的富貴不打折扣的?中外歷史上幾乎看不到!一享福就迷了,就造業,造業就要折福。福是決定不能享,你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的榜樣,都是教育。他老人家一生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把這個世間功名富貴徹底放下。他不是沒有,他統統都有,為什麼?這就是告訴我們,這個東西不是好事。積功累德是應當的,果報不要享,給一些苦難眾生去享。世間苦人多,要常常念著,常常照顧到。

      我們佛弟子三餐飯吃飯的時候,都知道合掌供養,念個供養咒,「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這個咒是每個人都會念,我看大家吃飯都在念,是不是有心?那就難講了,他心跟口不相應。所以,不但是功德沒有,福德都沒有,有口無心,古人所講喊破喉嚨也枉然。我們怎樣讓心口相應?念念我真的會念到世間很多很多苦難眾生,但是我現在幫不上忙,心有餘而力不足。我不是不想幫忙,是幫不上忙,沒有這麼大的福報。我今天能夠做的,我們在這個地方跟大家一起學習經教,這就是幫忙。希望大家了解事實真相,真正覺悟,放下惡作,放下自己的成見。自己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不是正確的,隨順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的教誨是經典,經典教我們怎麼做的,放心大膽去做,不要有顧忌;經典教我們不能做的,決定遵守,不可以違犯。十善要做,一定要做,十惡決定不能做。依教奉行,我們自己能信、能解、能行、能證,表演給社會大眾去看,這就是我們今天幫大眾之忙,幫一切眾生,這是我們眼前能做得到的。

      如果有福報,這福報,出家人福報從哪來?這十方供養就多,供養再多,記住釋迦牟尼佛的形象,我自己生活所需要知足,夠了,能吃得飽,穿得暖;多餘的,多餘的要供養那些沒有福報的眾生,要幫助他們。我沒有人供養,沒有人供養,我就用說法來供養,就不是財供養,用法供養,用我的意念來供養。如果有這個能力,那我財也供養,一切都供養。供養,福報就大,愈來愈多,愈多愈要供養。千萬不能夠守財,不可以,不可以吝嗇,不可以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不可以貪圖名聞利養。為什麼?這個東西一現前沒有不墮落的。世尊一生的示現,真正的用意在此地,就是教導我們時時刻刻要提高警覺,不能夠有一點點迷惑,不能有一點點不善夾雜。這些所說的全都是生滅四諦,我們好懂。

      大乘,明心見性才算真正大乘。大乘發心,那個心叫菩提心,菩提心一發,這個人就是大乘。那我們要想一想,這些年來我講得很白、講得很淺顯,古人跟我們講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是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都不好懂,這些名詞都不好懂。我換了個話來講,意思是一樣的,我講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實在講,是好懂一些,可是這幾句話意思很深很深。我們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用的是什麼心?我們是不是用真誠心?當然不是。為什麼?你果然用真誠心,你已經是法身菩薩了。法身菩薩最低是《華嚴經》裡面的圓教初住,那你住在哪裡?你住華嚴境界了,你不在十法界,當然更不在六道。

      你是不是用真誠心?真,決定不是假的;誠,決定不是偽,沒有一點點虛偽,真誠!這個東西我常常也想,我處事待人接物都是用真心,從來沒有欺騙人,這是不是算真誠?不行!真誠的標準是什麼?我們用世間人講的話,大家好懂。曾國藩先生距離我們不算遠,他是前清咸豐年間的人,跟慈禧太后同一個時代的。這個人喜歡讀書,是個學者,他在讀書筆記裡面給「誠」下了個定義,這個定義下得好。他說,「一念不生是謂誠」。實在說,這跟佛法講的很接近,你還有念頭就不是真誠。所以,誠的標準,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妄想雖然有,但是不多。在佛法裡面講,破一品無明,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破一品無明,這個時候你的真誠心現前,這是發菩提心。

      所以初住菩薩叫發心住,初發菩提心,菩提心一發就是初住菩薩。他用的心就是我講的這十個字,真誠是體,他的真誠心現前;自受用是清淨、平等、正覺,這就是深心。什麼叫深心,我這樣講大家好懂,他的心是清淨的,一點染污都沒有;他的心是平等的,一絲毫傲慢都沒有,貢高我慢沒有,平等的,對待一切人平等;正覺,覺而不迷,自受用。對眾生,對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所以他的慈悲是清淨的慈悲,是平等的慈悲,是正覺的慈悲,是真誠的慈悲,圓教初住菩薩,大乘。所以大乘的四諦皆是無相,跟小乘真的差別很大很大。

      我們現在看第二段,第二段是講無生四諦。大乘,天台家講四教,藏、通、別、圓,藏教是小乘,通教就是大乘,無生四諦是通教;通教再上去,是別教,別教講無量四諦;最高的是圓教,圓教講無作四諦。所以到通教就是大乘,他的四諦無相,苦集滅道都無相。《華嚴經》,我們還沒有讀到經文,經文裡面所講的是屬於無量四諦。但是既然講到四諦法,藏通別圓總得要介紹一下,讓我們了解什麼叫四諦,因為這是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說法的總綱領、總原則,我們總得要曉得,要搞清楚。否則的話,你不但不能講佛法,實在講,你聽都困難,你都聽不懂。

      請看這一段文,「涅槃云,解苦無苦,名苦聖諦,謂達四緣生故空,則超筌悟旨成大」。這個地方是一段。「解苦無苦,名苦聖諦」,這個意思講,怎麼講解苦無苦?謂達四緣生故空,則超筌悟旨成大,這個「大」是大乘,這就不是小乘。這幾句話意思很深。在《華嚴》,我們現在讀到的是第十二卷,後面還會詳細的講到,但是這個地方一定要提一提。這一段是講無生四諦,首先為我們說明這個四諦緣生無性。大乘經上我們常常讀到,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苦集滅道是因緣生法,所以這個地方講四緣生故空。

      哪四緣?這佛經上常講,我們都要知道,一切法都是緣生的。第一個是「親因緣」,我們先用比喻來把這個四緣搞清楚。好比植物,我們要種一棵桃樹,那個桃樹的親因是什麼?是桃核,種子,你沒有種子種不出來,所以桃核是親因緣。如果單單有這個親因緣,我有桃核,我把它放在我的杯子裡頭,放上一百年它也不會長成桃樹,為什麼?它沒有緣,它雖然有因,它沒有緣。什麼是緣?土壤是緣,它一定要有很好的土壤,我們講土地很肥沃,適合它生長。它有土壤、有水分、有空氣、有陽光;換句話說,幫助這個種子發芽,生長,長成一棵樹,開花結果,這還要包括人工,那都是算作緣。這個緣總的來說有三大類,第一個是「所緣緣」。所緣緣是這顆種子,肯定它將來會長成一棵大樹,它長成樹,將來開花結果,就是它所緣的。這是我們講植物,講到動物身上就比較好講,但是植物也一樣。我們假設它有這個希望,它的願望是所緣緣。有這個願望,不具足條件,不能成就,所有一切條件叫做「增上緣」,人工,剛才講的土壤、水分、空氣、陽光,這些條件是增上緣,親因緣。所緣緣不能間斷,要好好照顧它、培養它,不能間斷,間斷它就會死掉,所以不間斷叫「無間緣」,它要具足這三種緣。第一個是因,親因緣是因,所以它有所緣緣、有無間緣、有增上緣,這統統都不能間斷,這個桃核才會發芽,才會茁壯,才會開花結果。我們懂得這四種緣的關係,緣是無量無邊,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四大類。所以在植物來說,實際上,它只要兩個,一個是親因緣,一個是增上緣;但是在動物來講,要具足四個,就是他有所緣緣,他有無間緣。

      四緣生法,苦集滅道都是四緣生法,佛法也是四緣生法。佛法的因,親因是釋迦牟尼佛,沒有佛,誰給我們說法?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法,單單講說法,他能說,那是他的親因。所緣,是他的慈悲心,大慈大悲,他要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這個願,就是佛的願永遠不會間斷,那就是無間緣。增上緣,得有人來聽,沒有人來聽,他也沒有辦法講。得要有人來聽,聽眾裡面有聽了開悟的,有聽了雖然不悟,他阿賴耶識裡種下種子。所以有聽眾、有講堂、有環境,種種設施,這是屬於增上緣。所以,佛法因緣生。你明白這個道理,這《金剛經》上所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就明白了,佛法為什麼也不能放在心上、不能執著?因為它是緣生法,緣生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

      佛法都是緣生法。你看看清涼大師判《華嚴經》五周因果,《法華經》是一乘因果。我們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雖然不空,是緣生法,你可不能執著,你執著就成了病。它能幫助你覺悟,你要是一執著,你就不會覺悟,你就迷在裡頭,迷上又加迷,那就麻煩大了,那就錯解如來真實義。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這是學佛能不能開悟關鍵之所在,所以「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我們現在需要佛法,心裡頭不能執著,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聽經會開悟,你看經會開悟,你能契入境界。聽經、讀經、修行,不能開悟,不能契入,原因在哪裡?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放下一分,你就得一分利益,放下十分,你就得十分利益,你就有小悟;小悟還得要放下,你才有大悟;大悟還得放下,才有徹悟;徹悟放下,入境界了!不斷的放下,這是佛法修學契入的祕訣,我們一定要懂。

      所以佛法不能不要,但不可以執著。淨宗教我們執著,執持名號,什麼原因?對我們凡夫來說,我們沒有辦法,真的放不下。放不下,好,執著,不要執著別的,只執著阿彌陀佛,其他統統放下,這個法子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凡夫,不是聖人,為什麼?一品煩惱沒有斷,換個境界,這就是凡聖同居土無比殊勝之處。古人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我們這個執著能夠見阿彌陀佛,能生西方極樂世界。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