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303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0三卷)  2000/4/26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03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夜叉王長行,第十句:

      【力壞高山夜叉王,得隨順憶念出生佛力智光明解脫門。】

      在北方天王,這是最後的一段。北方,一般大乘經上講,在護持正法裡面特別側重在防止污染,防止污染最究竟、最圓滿的方法無過於念佛,所以末後這一位天王教導我們念佛法門。清涼大師註解,「念佛修因,生十力果。天未證極,故云隨順」。我們知道這些天王全是諸佛如來的化身,決定不是四王天,四王天沒有這麼高的智慧,也沒有這麼高的成就。

      天王的德號是『力壞高山』,「高山」是比喻傲慢,貢高我慢,這是積德累功最大的障礙,只要有這個念頭,麻煩就大了;不但是道業不能成就,世間的事業縱然有成也不久。所以「慢」是大煩惱,我們要知道它的排列順序僅次於貪、瞋、痴。這個煩惱一切眾生都有,與生俱來的,這不是學得來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積的。儒家教學也非常重視這個問題,所以《禮記》諸位一展開,就在前面兩、三行,「傲不可長」。儒家不斷煩惱,為什麼?他不出欲界。如果你要想出欲界,這個煩惱就要斷了。甚至於你在六道裡面要想生色界天、無色界天,這個傲慢就要斷;換句話說,傲慢這個念頭沒有斷,修行功夫再高都在欲界,決定到不了初禪,這經論裡頭講得太多了。我們遇到參禪的人,功夫很高的人,他還有傲慢的習氣,我們就曉得禪定功夫再深都是屬於未到定,你將來的果報在欲界天,決定不在初禪天,這是很小的成就。什麼力量能夠破傲慢?只有真正念佛,真實智慧,才能有這個效果,要不是真正念佛人做不到。你們看看從中國給我們傳來的訊息,長春的常慧比丘尼是個真正念佛人,沒有傲慢習氣,新加坡許哲居士是個真正修行人,決定沒有傲慢習氣,這是我們所見所聞,是我們修行的好榜樣。還有傲慢習氣,自己就要有慚愧心,知道道業、事業都不能成就,一定要懂得。

      他在此地教導我們的法門,實際上是他自己所修所弘的法門,他所得的『隨順憶念出生佛力』。「隨順憶念」是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道理很深,我們也說得很多,為什麼?佛在經教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正是《華嚴經》裡面所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想就是識、就是變化,心能現相,識能夠轉變,所以有一真法界、有十法界。這怎麼產生的?識變的,念頭變的。我們如果真正體會這個道理,我們念佛就變佛,念菩薩就變菩薩,念什麼就變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操縱在自己手上,不是操縱在別人手上。

      佛給我們講十法界的業因,業因雖然非常非常複雜,無量無邊因緣裡面,我們要問哪一個因緣最重要?佛給我們說出來,從最上面說,最上面是佛,佛最重要的一個因緣是平等心,佛平等。所以平等多重要,平等是佛心。利益一切眾生,救苦救難,捨己為人,六度心是菩薩心;因緣心是緣覺心;四諦心是聲聞心;十善、四無量心是生天道;五戒、十善是人心,得人道;愚痴心,愚痴是連真妄邪正、是非善惡都看錯了,看顛倒了,愚痴,畜生心,愚痴變畜生;慳貪,餓鬼心;瞋恚,地獄心。這是佛把業因,複雜業因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告訴我們。那我們起心動念起什麼心?如果起的是貪心、貪吝心,不管你貪什麼,對象不管,你造的這個業是鬼道的業,你來生到鬼道去了。貪愛佛法也要到鬼道,這個不論你的對象,論你的心,我們學佛不可以用貪心學。瞋恚、嫉妒多半墮地獄,所以要搞清楚、搞明白。

      念佛當然作佛,淨宗法門就是依據這個理論,「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想什麼它就變什麼。我天天想佛,天天念佛,所現的境界就是佛境界,這是憶念。「隨順憶念」,「隨順」兩個字好!我們也天天憶念,我們憶念到現在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沒有隨順。我們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還是隨順自己的看法想法,所以雖念佛功夫不得力,跟佛沒有感應。佛教給我們要隨順佛的教誨,我們念佛就會有感應,跟佛就通了消息。怎麼隨順佛?佛不在我們世間,佛的遺教留在世間,遺教是經典,我們修淨土,一定要隨順淨土宗的經論。淨土宗經論不多,五經一論,我們要懂得隨順。五部經嫌太多了,可以選擇一部,就行。分量大一點的《無量壽經》,分量最少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總共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可以!只要你一生依教修行,你決定往生。

      佛這麼多經典是應各種不同根機,有人喜歡分量多的,有人喜歡分量少的,各人愛好不相同,你說佛多慈悲,統統可以隨順你們,佛是恆順眾生,我們做凡夫的人要隨順佛陀教誨。我們特別提倡《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講得詳細,講得很圓滿。《觀無量壽佛經》是《無量壽經》的補充,在理論上、在方法上、在境界上都有補充。小本《阿彌陀經》是勸我們修學,在經裡面,那麼短的經,四次勸我們應當求生極樂世界。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世尊的苦口婆心,體會到世尊對我們真實的愛護,所以經典裡面的理論我們要明瞭,我們要深信不疑,裡面的教訓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做到。

      《無量壽經》教訓總綱領只有三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總綱領三句。從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那麼長的一段經文,就是這三句的詳細說明。這三句是綱,後面那一段經文是目。大家曉得後面這麼一大段的經文講什麼?五戒十善,就是「善護」那個「善」字的標準。佛說得詳細我們才懂,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應該怎麼作法,不要隨著自己的意思,要隨順佛陀的教誨。我們將經文裡頭最重要的句子節錄出來,我們總共節錄了六十二句,做為我們日常生活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的準則,這叫隨順。要把這些重要教訓,落實在我們生活上,落實在我們的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真的把它做到,這叫隨順。決定不可以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自己的煩惱習氣是什麼?貪瞋痴慢!隨順這個還得了嗎?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果報在三途;隨順《無量壽經》上的教誨,果報在極樂世界。

      這個「隨順」,諸位要是搞清楚、搞明白了,就是古德常講的持戒念佛,隨順就是持戒。這個戒就是佛在經論裡頭的教誡,我們選出六十二句,六十二句是教誡。這樣憶念,功夫自然就得力了。一般同修功夫不得力,口念,心行沒有隨順,古人講「口念彌陀心散亂」。現在心不只散亂,心在胡思亂想,比散亂還要嚴重,散亂是意志不能集中。口念彌陀,心裡還造業,在心行上造業,那怎麼能成就?所以說「喊破喉嚨也枉然」。真要去做!

      善惡絕對的標準,我們在講堂裡頭常說,凡是為自己的決定是惡,凡是為眾生的肯定是善。為什麼?佛在經上教導我們,六道怎麼形成的?六道是妄想、分別、執著形成的。執著裡頭最嚴重的是我執,從我執生起自私自利,生起貪瞋痴慢。所以人起心動念是為我、為自己,這個人決定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道理在此地。所以佛說這是惡,道理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懂得,佛講的是真話,不是假話。我們念頭換一個,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這是大乘教法,把念頭換過來,不再為「我」。一般人為什麼換不過來?他就是因為有分別、有執著,「他不是我,我為他幹什麼」?他不曉得事實真相,事實真相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眾生就是自己,這個道理深!我們一般人不能接受,聽不懂,「什麼眾生是自己」?你胡說八道!誰能接受?誰能相信?

      佛菩薩、古大德常常用比喻來給我們說明,希望從比喻當中你能夠領會。譬如作夢,我們人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醒了之後我們自己細心想一想,剛才那個夢境還很清楚,你想那個夢從哪兒來的?夢裡頭很多人,也有虛空,也有日月,也有天地,也有樹木花草,也有很多人,從哪兒來的?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不是外頭來的。你果然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夢裡夢的所有的人,不是你自己是誰?自己心裡頭變現的。夢裡面的天地也是自己,夢裡面樹木花草全是自己,佛法裡面所說的「全妄即真」,妄是現相,所現的相是虛妄的,能現的心是真的、是自己。夢境如是,因為時間短,你醒悟過來想一想能明瞭,我們眼前現實跟夢境沒有兩樣。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誰的心?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變現出來的。所以大經裡頭佛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們想想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佛講這個話懂了沒有?

      「十方三世佛」,是講十法界一切眾生,九法界的眾生是未來佛,三世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這是大乘經上常說的。所以你要是參透了,才曉得一切眾生真正是自己。就好像我們今天迷了(我們整個身體是自己,這就好像真正認識法身了),而我們今天所認的是身體的許多細胞,我們這個身體是一個細胞,把這一個細胞認作自己,其他的完全否定,這叫迷,這叫顛倒;不知道一切眾生是自己,不知道愛護一切眾生,不知道幫助一切眾生,錯在此地。

      諸佛菩薩大徹大悟,他悟的是什麼?他了解事實真相。所以我們看他的示現,用我們人的眼光心思來觀察,他犧牲奉獻。犧牲奉獻是我們講的,他示現當中有沒有犧牲奉獻的念頭?沒有!他要有這個念頭,他還落在分別執著裡頭。誰犧牲?我犧牲;誰奉獻?我奉獻;我相、我見沒有破,那是凡夫,那不是菩薩。我們凡夫看到他是這個樣子,在他自己心行裡念頭都沒有。他照顧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就像一個慈母照顧嬰兒一樣,沒有條件的。這是覺悟的人用什麼樣心態對沒有覺悟的人,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從這裡去觀察,去學習隨順。能夠學習隨順經教,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是個真正學佛人;否則是假的,不是真的。假的,怎麼能得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只有真學,才能得到。夏蓮居老居士常講「真幹」,才能得到。

      可是凡夫無量劫來,就薰習成了嚴重的習氣煩惱,決定不是短時間修學就能轉得過來的。所以佛法是教學,不是藝術欣賞,這個要懂得。教學裡面就要著重重複,不斷的重複,不斷的提醒,一直到你真正醒悟過來;只要還沒有醒悟過來,就要提醒你,一遍一遍重複。我們在《大般若經》裡面看到,佛重要的提示重複千遍以上,目的何在?真正是慈悲到極處,目的是幫助我們覺醒。我們念佛,念佛就是千萬次的重複。這一句佛號,一天念幾萬遍,你說多嗎?不多,幾萬遍都還沒有回頭,都還沒有醒過來。天天念,哪一天醒悟過來,那就跟禪宗裡頭「豁然大悟」一個意思。

      你念佛為什麼那麼困難?不能夠覺悟過來,就是因為你隨順煩惱,口裡頭雖然念佛,心裡頭煩惱不斷。這個煩惱裡面重要的從哪裡斷起?我常常勸導同學們,「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這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沒有把它放下、沒有離開,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你的生活過得不快樂,為什麼?冤家對頭很多,看這個人不喜歡,看這個事不滿意,你的日子過得很苦。真正覺悟過來,看什麼人都喜歡,看什麼事情都如意,你就離苦得樂了。為什麼?看法不一樣,你自己不迷了。迷的時候跟一切境界是對立的,你當然苦惱;覺悟的時候跟境界是融成一體的,你的苦惱就化解了;所以破迷開悟,才離苦得樂。迷的時候賺錢,自己的錢賺得愈多愈快樂,這是迷人;覺悟了之後,把自己的錢送給別人,送得愈多愈快樂,恰恰相反。看到別人快樂自己真快樂,看到別人受苦自己真苦,迷悟不一樣。真正覺悟的人,才能全心全力幫助別人,迷的人做不到。迷的人決定不會放棄自己的名利,不會放棄自己的權力;覺悟的人歡喜放棄,在佛家講放下。所以他這個修行法門裡面,最重要的就是「隨順憶念」這四個字,我們要體會得到,要認真努力學習。

      特別在《華嚴經》上,你們看看這個經典顯示的;我們第一品還沒講完,還是「世主妙嚴品」;在這裡面看到華藏世界,在這裡面體會到多元文化,多元一體,於是我們心量拓開了,佛教界限突破了。實在講,佛教沒有界限,界限是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我是佛教,他是基督教,他不是佛教,這是錯誤觀念造成的。實際上,佛教沒有界限,佛教是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包容,所以虛空法界法法皆是佛法。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是不是佛法?當然是佛法,只要是法就是佛法。大乘所謂的「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哪一法不是佛法?覺悟了,都是;迷了,迷了之後,問你哪一法是佛法?什麼都不是。你要是說基督教不是佛法,《華嚴經》就不是佛法。一個錯了,一切都錯了,迷了。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佛法跟世間法沒有別的,迷悟而已矣!而一切諸法,法沒有迷悟,迷悟在人,不是在別人,在自己,與別人都不相干,完全在自己,所以佛法稱內學,道理在此地。

      果然悟入華嚴境界,你眼目當中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假設的,不是假想的,是真的。怎麼是諸佛如來?諸佛如來是講的真如本性,所有一切法都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真如本性在哪裡?一切法皆是。契入這個境界才證得解脫,解開你無量劫的迷執、情結,解開了;脫是什麼?脫離三途,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你把妄想分別執著解開了,你才能脫離,脫離之後你生活在一真法界。你也許說,「我還是活在這個地方,我還是跟大家在一塊過生活」,沒錯!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不是二。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現前;諸佛如來在哪裡?也都在現前;只是你不認識,所謂是當面錯過。你真正懂得這個道理,我們所有一切布施供養就是供養諸佛。天天心裡想著,「我能夠供養諸佛,那多好」,諸佛都在你面前,你不認識。

      修學功夫得力,得力有得力的相,這個相是什麼?此地給我們舉出一個例子,「出生佛力智光明」。這個佛力是如來果地上十種能力,「十」也是代表圓滿,不是一個數字,代表無量無邊的德能。一般宗教讚歎上帝,「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就是這個意思。如來的十力,綜合起來講,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圓滿的智慧。以他的德能、智慧幫助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叫光明,光明遍照,能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

      所以幫助一切眾生裡頭最重要的一樁事情,是幫助他覺悟,其他都屬於次要。次要的事情要不要做?要做,眾生沒有吃的我們要幫助他,沒有穿的我們要幫助他,沒有工作我們要幫助他。幫助一切眾生的項目太多太多了,但是要曉得,無論用什麼方法幫助別人,決定不能離開教學,如果離開教學,這是修的世間有漏福報,世間的善人都可以做得到。這要有教學在裡面,幫助他開悟,幫助他明瞭業因果報,這在我們現在社會比什麼都重要。現在的社會一般講文化水平低落,太高深的學理他不能接受,你熱心給他講解他不懂。所以佛菩薩慈悲示現在我們現代社會,像印光大師拿什麼來教我們?用《了凡四訓》、用《感應篇》、用《陰騭文》、用《安士全書》,這水平很低,但是非常有效果。

      昨天刀述仁副會長到我們這邊來訪問,在四樓我們小閱覽室裡面,見到我們澳洲同學黃威龍,跟他談話。這個黃居士告訴他,他問他,他是澳洲人,問他:什麼動機你來學佛?黃威龍的中文講得很好,他給刀副會長講,他在沒有到中國之前,他作夢,夢裡頭會聽中國話、會講中國話,這很奇怪的事情。前世是中國人。他的父母不是中國人,沒有到過中國。所以他到北京去念書,很短的時間,中國的語言他全部都學會了,他能聽我講經,他聽得懂,聽得很歡喜。刀副會長講,這個如果不是講前世,這講不通!

      人決定有前生,有前生當然就有後世、就有來世,這些事情我們經歷了很多很多。往年我在美國達拉斯,有一位蔡文雄居士,我講經也提到過幾次。他第一次到舊金山,跟幾個朋友一塊去玩,迷了路,走到一個小鎮,這個時候他突然想起來,這小鎮很熟,他告訴朋友,這個車怎麼開法,從哪裡開,這些的道路、建築物他非常熟悉,忽然好像一下記起來了,很熟悉。一開進這個小鎮之後,果然沒錯,他講的道路、講的建築物統統看到了,這是他學佛的因緣。到以後聽到佛法講到前世,如果要沒有前世,這怎麼解釋?確確實實頭一次到這個小鎮,很可能他過去生中,大概是中國到舊金山去挖金、淘金的這些工人,在這個小鎮一定住了很長的時期,所以對這個地方那麼熟悉。這我們談起來時,肯定有前世。這一類的例子很多很多,我們自己也有經驗,許多同學們都有經驗,你們常常出外旅遊,有的時候到一個地方很熟,好像這個地方從前來過,但是確確實實是第一次來,感覺得這個地方很熟悉。這個現象,如果說沒有前世,你就沒有辦法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有,有些人沒有?所以許許多多的方法可以證明三世輪迴,人有過去世、現在世,有未來世。

      為什麼人有命運?你的命運會被人算得那麼準,命運從哪裡來的?誰給你注定的?佛法講得清楚,沒有人給你注定,是你自己造作。所以佛講人生怎麼回事情講得最好了,佛只有四個字:「人生酬業」,你過去世造作的業,你這一世來酬償你的業報;過去生中造的善業你享福,造作的惡業你來受罪。換句話說,人生是什麼回事情?不但是人生,整個六道十法界不過就是「因緣果報」四個字而已!你造作什麼就變現什麼,真的是自作自受,怎麼可以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又再造業。人哪一天覺悟了,不怨天、不尤人,這就開始不造業了,這才能有機緣超越;決定不造業了,在這個世間隨緣。

      佛菩薩教導我們,用什麼態度過日子?「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教給我們恆順隨喜。順境、善人恆順隨喜,逆境、惡人也恆順隨喜,成就自己的功德。功德是什麼?功德是戒定慧;戒就是一切守法,守法、守規矩;定,定是清淨心;慧是一切境界明瞭,並不糊塗、不迷惑,一切都明瞭;定是決定不染污,決定不會被境界所轉,也就是現在人講不會受外境影響,永遠保持自己的真誠、清淨、平等、慈悲,這就是功德。所以隨喜當中,成就自己真誠清淨平等慈悲,成就功德。你不能夠隨順一切眾生,你就沒有辦法積功累德。你的功德到哪裡修?這兒修成的。

      順境多住幾天,不好的境界趕快躲避,這不行,這是不肯修行,逃避;除非是這個境界不能住了。不能住,孔老夫子說得好,兩個條件:一個是亂邦,一個是危邦。這個地區很混亂、很危險,或是有戰爭,或是有天災,天災人禍這是危邦、亂邦,這個社會很混亂,這個地方你可以離開;絕對不是個人的一些恩怨。個人恩怨,你可以用清淨、平等、慈悲把它化解,這叫功德。可是一切眾生的共業,天災人禍,這個沒有辦法。不但我們做不到,真正大修行人也沒有辦法,連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都不能轉眾生的定業。像當年琉璃王消滅釋迦族,釋迦牟尼佛不能救,目犍連以神通將釋迦族一部分人用他的神力帶走了,他把這些人裝在他的缽裡頭,帶到天上,回頭一看缽裡頭完全是血水,然後把這個事情報告佛陀,佛說定業不能救,所謂是「在數難逃」。怎樣救?救,都要靠自己,別人幫不上忙,佛幫不上忙,目犍連這菩薩神通幫不上忙,你要聽從佛陀教誨,你就能轉變業力。所以佛幫助眾生是教學,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

      天災人禍從哪裡來的?根源是什麼?是眾生作惡,惡業招感,這麼來的。那佛有什麼辦法?佛教導眾生斷惡修善,那這不就改過來了。許多眾生聽了佛的話依舊不能改,不能改的因素是什麼?自私自利這個執著太重了,不肯放棄自己的利益,連累一群人受果報,自己要墮地獄。所以真正覺悟的人,決不肯連累任何一個人,我自己受苦受難無所謂,我何必要害人?何必要叫別人受累贅?能有這個心,一切苦難就脫離了。

      佛給我們做了個榜樣,世間人這樣貪著迷戀名聞利養、權勢地位,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個好樣子,統統放下。他可以作國王,他是王子出生,捨棄王位出家;地位不貪戀,權勢不貪戀,財寶不貪戀,妻子兒女不貪戀,他得清淨身,給我們做榜樣。一生全心全力教化眾生,不辭辛勞,每天跟大家講學,勸大家斷惡修善,勸大家轉迷為悟,他只有一個目的,希望大家轉凡成聖。他一生幹這個事情,做出樣子給我們看,我們學佛就要學他這個樣子。雖然我們也不必一定要學他出家,出家,佛說了,形式上的家庭不重要,實質的家重要。什麼叫實質的家?煩惱是家,你能把煩惱捨掉,你就出家了。剛才講,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這是家,你把這個東西放下。無論用什麼身分,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都是布施供養社會一切大眾。

      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所示現的,是用教學來布施供養大眾,法布施。實在講,三種布施都圓滿。他用他的智慧、用他的勞力教化一切眾生,用智慧、用勞力是屬於財布施,內財布施,身體;所講的這些內容是法,法布施;做出這個樣子給大家看,是屬於無畏布施,統統具足。所以「四攝」、「六度」就是他的生活,一時一刻都沒有離開。守住這個原則,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無論是哪個身分,這個人就是真菩薩、真的佛陀。存這個心就是菩提心,做利益一切眾生的事就是行菩薩道。所以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行業,這裡頭的關鍵就是:凡夫為自己,佛菩薩為社會、為眾生。凡聖,實在講就是一念之差,一念覺,超凡入聖。我們學佛要在這些地方下功夫,你才能夠過諸佛菩薩智慧、安穩、自在、真正幸福的生活。這是「力壞高山夜叉王」菩薩教導我們的。

      我們再看底下偈頌前面的長行文,這叫「說偈儀」,也就是說偈的規矩。這也是重複很多遍了,為什麼有這麼多的重複?意義非常深,這是關鍵,我們沒有做到,沒有做到就要重複。我們學佛能不能有成就,關鍵也在此地。請看經文:

      【爾時多聞大夜叉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夜叉眾會而說頌言。】

      這個句子我們念得多了,要對老同修,念了大家都知道,重複一遍加深我們的印象。可是我們的教室天天都有新同學來,我們對於新同學不能捨棄,特別是華嚴一會希有難逢。諸位聽經聽其他的經機會比較多,聽《華嚴經》的機會太少了,一生當中希有難逢的機緣,我們決不能錯過,所以講解也不厭其煩重複的介紹。『爾時』,是與會的這些大眾,就是大夜叉王眾,每個人將自己修行證果的法門說出來了,這個之後就是這個時候。後面他們說偈讚佛,讚佛裡面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提出自己修學的心得報告,這些報告對我們初學人來說非常有幫助,我們在這裡面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多聞大夜叉王』,這是四天王裡面的北方天王。『承佛威力』,這一句是謙虛,貪瞋痴慢的習氣沒有,絕不以為自己有能力能提出修學報告,「我這個報告是承蒙佛力加持的我才能說,要沒有佛力加持我就說不出,沒有佛力加持我也做不到」,謙敬到極處!這跟現代人一般理念上恰恰相反,現在一般人總是自己有創新、自己有發明,有自己的東西。我們在經典裡面看,諸佛如來沒有自己的東西,清涼在《華嚴經》經題上就給我們點出來,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的態度,跟孔老夫子完全一樣,「述而不作」,沒有創新,沒有自己的。孔老夫子說他一生所講的,都是古聖先賢的,都是敘述古聖先賢的,沒有自己一點意思在裡頭。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也是這麼謙虛,佛說,我一點意思都沒有,我所說的是古佛所講的,過去諸佛代代相傳是這麼說的,沒有自己一點意思在裡頭。

      我們今天犯的毛病是我的意思,我怎麼說法,我怎麼看法、怎麼作法,完了!「我」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裡頭流出來的東西,還有好東西嗎?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習。從哪裡下手?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完全接受經典的教誨,這是初步。到自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就不必要了。雖不必要,還是不離開經典,為什麼?做榜樣給初學人看,這叫大慈大悲。你自己悟入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沒有兩樣,跟一切古佛沒有兩樣,你已經明心見性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講經說法是自性裡頭流露,今天你明心見性了,一切諸佛所說的跟你心性完全相同,你還是遵循古佛所說的,這是給眾生做好樣子,這叫大慈大悲。

      自己能說一切經,還把過去佛的經擺在面前說,不離師承。這是教人什麼?教人尊師重道。世出世法的成就靠兩個人: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我們的慧命得自於老師。所以世出世間的大聖大賢,教化的根源:「孝親尊師」。誰是我們的老師?佛是我們的老師,決定信順、遵從老師的教誡,我們才會有成就。如果離開老師的教誨,我們到哪裡學東西?所以「承佛威力」這一句話,意思非常非常之深,這是師承。說明他的修學、他的教化是有來源的,決不是他自己憑空捏造的。

      再看底下一句,『普觀一切夜叉眾會』,這是當時與會的大眾。「夜叉眾會」,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是一個族類,他看他們這一個同一族類的人。「普觀」,普是平等,一個不漏,這是對群眾。我們今天跟大眾講經,諸位在講堂上看到,你在升座之前禮佛三拜:承佛威力;講完之後,又禮佛三拜:感謝佛力加持;念念不忘師承,是這個意思。上台的時候,也要普觀與會大眾,這是親切。我們《內典講座之研究》裡頭都學習過的,沒有說話之前先要把全場大眾看看,都顧到了,絕不輕慢一切人,以平等心、清淨心觀察大眾。所以我們在升座之前,與會大眾雖然在合掌念佛,我們進場這個時候專心一致,決不看兩邊的人,要把精神一切都要集中,求佛加持。講完之後離開,可以看看兩面大眾,給他們打打招呼;沒有講經之前,決定不可以!沒有講經之前,東張西望,心散亂了。所以在講經之前,上台的時候什麼都不看,下台的時候一定要打招呼,給人有親切之感,這是普觀一切會眾,這是我們要學的。

      在講演術、講經方法裡面,這些我們統統都學了,實在講還是佛經裡面講得透徹、講得圓滿。李炳南老居士給我們編的小冊子,《實用講演術》是教我們講演的方法,《內典講座之研究》是教給我們講經的方法,都不脫離經教的原理原則,這叫師承,這是屬於日常生活。我們要記住,上台講經守住這個原則,平常跟別人接觸也是講經說法,也要守住這個原則。一個眾生也要度他,多數眾生也度他。「度」就是幫助他開悟、幫助他回頭,要常存此心,要常行此道,念念不離佛陀的教誨,念念自行化他,你功夫怎麼會不得力?如果一脫離,真的功夫就不得力了,決定不能一時一刻離開佛陀教誨,真正隨順。

      『而說頌言』,這才開始講話,才開始提出報告。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