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78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八卷)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178

      請掀開經本,時分天長行第一句:

      【復次時分天王。得發起一切眾生善根。令永離憂惱解脫門。】

      『時分天』,梵語稱為「夜摩天」,是欲界的第三層天。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欲界天最下面一層是四王天,四王天上面是忉利天,忉利天上去是夜摩天,夜摩翻成華語是時分。這層天也叫空居天,也就是說四王天跟忉利天還沒有離開我們的地面,他們住在須彌山頂,夜摩以上不住在地面,而住在空中,這是我們一般人很難想像的;實在說,決定是跟我們有不同的時空維次。如果要細說,當然忉利跟四王,跟我們也有時空維次的隔閡;否則的話,我們為什麼看不到他們?他們能看得到我們,我們看不到他們。正如同我們可以看到兩度空間的生物,可是兩度空間的生物牠們沒有辦法看到我們,這是我們一般人能夠覺察得到的。像小爬蟲、小螞蟻,牠們是兩度空間,只知道長度、寬度,不知道高度,所以在房子裡,牠爬到天花板上牠還認為是平地,牠沒有高度的概念。可是在地球上,高等的生物他有高度的概念,有高度概念就是三度空間。愛因斯坦告訴我們,四度空間是加上時間,我們比較難以理解了。佛經裡面講二十八層天,所以天也很複雜,也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相當複雜。人間複雜,天道也複雜;餓鬼、畜生、地獄也這麼樣的複雜,都不是很單純的,所以法界真的是無量無邊。夜摩天的條件,是要加上禪定;如果單單修善,德行好德好善,我們在六道當中,最高的只能生到忉利天。忉利天主,我們中國稱作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主。我們看看有一些宗教裡面講的上帝,也可能就是忉利天主,因為他們只是修善積德而往生。

      中國《易經》裡面告訴我們:人以群分,物以類聚。思想、見解、造作大致會相同的人,他會自然聚集在一起,這是一個自然現象。我們這個世間人,喜歡學佛的都到佛堂來聚集,他不到別的地方去;喜歡跳舞的,一定常常在跳舞場見面,他也不會到我們這裡來。上一個星期中國大使館一等祕書彭先生,他要調回國去了,我們同修給他餞行,也找了我,到哪裡去玩?去打保齡球。我從來沒打過,我到那邊看看,喜歡打球的人他都在那個地方聚會,說明人以群居,我們講族群。族群,像在新加坡這個地區,這地區不大,可是族群就太多了,絕對不是說印度族、馬來族、華人,那是大的族群。你再細分的時候,有自己興趣、自己愛好,你知道這個群多少!所以人死了之後到哪一道去投胎,也是他的愛好、他的習氣,絕對不是閻羅王分發你到哪裡去,那是一個錯誤觀念,絕對沒有那回事情。是你自自然然會跟他們有感應,氣味相投,自然就去了。人是過去生中修五戒十善,感應到這個地方來的。四王天、忉利天他們五戒十善比我們高,像打分數一樣,我們人道六十分,他們大概是七、八十分,到忉利天大概是打滿分、百分。再往上面去就到夜摩天,除了善行滿分之外,還要修禪定,但是他們的禪定也是不及格,雖不及格他有禪定,比我們這沒有禪定的人要高明。禪定要及格,夠分數了,他就到色界天去了。所以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天,這欲界四層天、空居天,佛家叫他們修的定功叫「未到定」,是有禪定,禪定功夫還不到家。不到家,這個功夫也是各人還是有淺深不一樣,定功愈深的,他生的天愈高,夜摩是最下的,所以一定要帶禪定的功夫。

      我們要不要修禪定?先要懂得什麼叫做禪定,絕對不是聽說禪定,每天就盤腿面壁,盤腿面壁是禪定嗎?不見得,盤腿面壁在那裡胡思亂想,那不叫禪定。惠能大師講得好,他講禪定的定義,「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佛菩薩用打坐來表示禪定,坐在那裡不動,是不動的樣子,你要從這個形相體會他的意思。你看很多佛像、菩薩像都是塑坐的相,坐代表什麼?代表禪定。而不是真的叫你一天到晚去盤腿面壁,一天到晚盤腿面壁,你對社會、對眾生有什麼貢獻?那種禪定有什麼用處?記住!佛法永遠是利他的,不是自利,利他才是真正自利,自利就是利他。自利是什麼?自利是利他,這個意思要會過來,不是說我自己利,還可以分一半給他,不是,那你把這個話就完全聽錯了。自利是全部的利他、圓滿的利他,這是佛法。佛法是覺法,真正覺悟了;還有絲毫自利心摻雜在裡面,你沒有覺悟。這是名相術語,我們都聽得耳熟,可是這裡頭真正意思,我們確實沒懂得、確實沒搞清楚,所以怎麼學,學得不得力,怎麼學都學得不像。所以「深解義趣」這句話就說得太好,佛經裡頭字字句句我們要解得深,淺了不行,要深入。

      能大師所說的,其實都是經典裡面佛講的話,他從《金剛經》開悟的,所以他所說的,我們在《金剛經》上都找得到根據。《金剛經》在末後,世尊教導須菩提尊者怎樣去教學,幫助一切眾生,要用什麼樣的心態,經上說了八個字:「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們想想,六祖解釋禪定不就是這兩句話嗎?「外不著相」,不就是不取於相嗎?「內不動心」,不就是如如不動嗎?所以他所教導的都是《金剛經》上的教誨。我們現在講,這個說法我們還是不懂,很難體會,所以用現代的言語來講,我們就更容易懂了。什麼叫禪?不受外境誘惑,那叫禪;那不就是不取於相嗎?不取於相,今天我們的講法,決定不受外頭境界誘惑,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擺在前面,不受誘惑;威脅利誘都能不動心,那就是定。所以說是順境決定沒有貪戀之心,逆境也沒有一點瞋恚的意念,這叫禪定。

      大乘經上常講,「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住坐臥都是定,都叫做坐禪。坐禪,哪裡是真的坐在哪裡?惠能大師最會坐禪,天天在柴房裡面舂米破柴,都叫坐禪,這是身動、心不動。我們現在搞的是什麼?恰恰相反,身不動,要坐在那裡,裝模作樣坐在那裡,心裡頭胡思亂想。佛教給我們身要動,身要動才能夠積功累德,心不能動;心要是動了,你就是凡夫,心不動你就是佛菩薩。所以佛菩薩為一切眾生服務,身不動怎麼行?惠能大師在黃梅住八個月,天天幹活,每天舂米破柴,這是常住分給他的工作,他做得很認真,個子小,體重不夠,他那個碓,沒有法子,他還弄個大石頭綁在腰裡,增加自己的體重,你就想人家工作多麼認真、多麼努力,那是修福;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修慧。他在黃梅八個月是真正在參禪,真正在坐禪,而且是福慧雙修,所以被忍和尚看中,把祖位、把法傳給他。神秀追隨忍和尚幾十年,法都沒有傳給他,這說明禪堂裡面坐禪的是形式,人家在碓房裡是真坐禪。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功應該怎麼用法。

      今天我們的身分是在學教,學教的目的是弘教,也就是說推廣佛陀的教學,把佛的教學介紹給一切大眾、推薦給一切大眾。我們要想把這個工作做好,首先我們要理解,開經偈上說得好,「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如何才真的能理解?要做到。你讀了,明白了,明白多少做多少。你說我要等到全部都明白了再做,沒有這個道理,也沒有這個事情,你永遠不會理解,你永遠做不到。這個東西知道一分就做一分,知道一寸就做一寸,所以佛法是實學,踏實,決定不落空。

      由此可知,我們修禪定,就是要修個「不受外境誘惑」,這是你的真本事,是你的真智慧。自己一生,我常講,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就是佛菩薩,那就大自在!我們所喜歡的是幫助一切族類,還不是族群,族類,比族群還要廣,入佛法界,「華嚴」就是佛法界,「華嚴」是諸佛如來的俱樂部,我們參加做他的會員,這個多有意義,多自在、多幸福。我們能不能加入他的俱樂部做會員?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你不受世間名利、五欲的誘惑,你就有資格參加。《華嚴經》上每一個人,個個都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個個都是「真誠清淨平等覺」,個個人所思、所作、所為,都是給法界眾生帶來真實的利益。今天我們看到這些人,夜摩天王,好像地位不太高。這些人是什麼人?還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他們都是諸佛,他們都是法身大士。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時分天王而得度者,即現時分天王而為說法,諸佛如來示現的,不是凡夫。從他長行得法,我們還很難看出來,他是如來化身;但是從後頭偈頌來看,就完全明瞭了。實際長行要是留意,你也不難認識他。

      祖師大德常常跟我們講「死不可怕」,怕的是死了以後你怎麼辦?我也常講,我們要提高警覺,不能死,死了就不得了,你懂得這個話的意思嗎?死了就真的不得了,所以一定要知道,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如果是迷惑顛倒,死了往三惡道去,那就不得了,你到什麼時候才能出頭?我們今天學佛最大的幸運,就是把這個事實真相肯定。佛告訴我們有不死之法,這個諸位應當都能夠明瞭,不死之法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這個水平,只有一條路,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不是死,沒有死,活著去往生的,所以這個法是不死法。你看往生的人,跟家親眷屬告辭,「我要走了,我到極樂世界,佛來接我了」,說完了,「我跟佛走了」,這個臭皮囊不要了,丟掉了,他走了,活著走的。

      近代《往生傳》,就有不少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跟大家告辭,有許多念佛功夫好的;實在講,我們今天講好,也只是功夫成片,沒有到一心不亂,到一心不亂的時候生死自在。我們仔細觀察那些念佛人、往生的人,功夫成片上品的,如果我們把功夫成片也列入九品,大概上三品他們生死自在,想走就走,想不走就不走。這個事情是真的,其他這世間什麼事情那是雞毛蒜皮,全是假的,這是真的。想多留幾年無所謂,他做得到,想提早走也行。到這一等的功夫,他要不走,留下來,給諸位說,只有一樁事情,還有可度的眾生;換句話說,還有人肯相信他、肯聽他、肯信他、肯跟他學,多教幾個人,多帶幾個人去,就是為這麼一個條件。如果這個條件沒有了,他立刻就走了,決定沒有留戀。諸佛菩薩應化到世間來,就是一樁事情,化緣,教化眾生的機緣,這個機緣還存在,他就多住幾天,機緣沒有了,他就走了,生死自在。

      我早年初學佛的時候,看到一個老居士,李濟華老居士,我講經的時候講過幾次。這個人早年親近印光大師,實在說,親近印光大師的這些人,念佛都念得好,往生的瑞相都非常殊勝,印祖實在是了不起。李老居士那個時候是夫妻兩個人,都八十多歲了,住在台北,幾個小孩都在外國留學讀書,在台灣就是兩個老人相依為命。晚年不寂寞,同參道友很多,他在台北辦了一個「蓮友念佛團」,聚集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修們,每個星期有幾次在一塊念佛共修。這個團體完全是居士團體,沒有法師,講經、講開示都是老居士們自己來承擔,這些老居士有學問、有德行。李濟華老居士跟李炳南老居士同學,都是印光大師的學生。李炳老在台中,他在台北,年歲他大概比李炳老要大十幾歲。往生之前兩個月,就有現象觀察得出來,但是這是事後才看出來的,事前看不出來。這兩個月當中他利用星期天,朋友們都不上班,每個星期天都去訪友,實際上是給這些老朋友辭行,見最後一次面。往生的那一天,他跟他太太坐三輪車,那個時候台北市還沒有計程車,早年有三輪車。老夫妻兩個坐三輪車,到念佛堂去參加共修,他在路上告訴他太太,他說:「我要往生了,你一個人會不會感覺得寂寞?」他太太是學佛的,「你能往生那是好事情,你就不必顧我了。」太太馬上就同意,就歡歡喜喜到念佛堂。

      他們共修就跟打佛七一支香一樣,當中有講開示,有半個小時;共修的時間是兩個小時,一個半小時念佛,當中有半小時開示。那一天是他一個老朋友,輪到魏老居士開示,魏老跟我很熟,他就跟魏老居士講,他說:今天我們兩個對調一下,今天開示時間讓我來講;跟他兩個對調。講開示的時候,他一口氣就講了一個半鐘點,把後面念佛的時間全部都佔去了。畢竟他是團長、老人,大家都非常尊重他。一個半鐘點苦口婆心勸大家老實念佛,講完之後跟大家說「我要回家去了」,大家以為他年歲那麼大,講了一個半鐘點講累了,他下來回家去了;哪裡知道他下來之後,他們那裡有個小客廳,他在沙發上一坐,就往生了。你們想想看,那個多自在!往生之前跟大家講開示講一個半小時,講完就走了,沒有病痛,在家居士,說走就走,走得這麼瀟灑,走得這麼自在。他走了以後,副團長王天民老居士接任團長,請我到他那個地方講《彌陀經要解》,《彌陀經要解》講完之後,接著講《楞嚴經》,我在他的道場講了好幾部經。

      表演給我們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世間其他全都是假的。這個選擇是上上乘的選擇,十法界他選擇作佛去了。他為什麼能夠?我們為什麼不能夠?只有一句話:他放得下,我們不能夠是放不下。每天念佛,每天研教,還有胡思亂想,你沒有放下。人家除了念佛、講經,沒有一個雜念,就成功了。所以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裡面,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八個字。覺明妙行菩薩在《西方確指》裡面,把這八個字加了一個字,他說九個字,他說的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九個字就是「淨念相繼」的註解。什麼叫淨念相繼?你有疑惑,你這個念不清淨,你有夾雜也不清淨。夾雜什麼?夾雜著妄想。為什麼懷疑?事理沒有透徹,利害分不清楚。如果事理搞透徹、搞清楚了,這樁事情對我們是大利益,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對我們沒有利益。不要往高講,利害今天我們都不能夠分清楚,怎麼會有成就?念佛利益眾生,是大利;自己去搞名利、去搞利養,是大害;大害是三途六道,大利作佛去了。真正搞清楚的人,念念走的是佛道、走的是菩薩道;只有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的人,還貪戀在六道輪迴,死不肯捨離三惡道。三惡道是貪瞋痴,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印祖的教誨,句句真實,字字懇切,依教奉行,決定在這一生作佛去。大乘經教都是教我們作佛,行菩薩道,我們要認識清楚。

      在這一段裡面,也是舉十位天王出來代表,時分天王太多太多了。照大乘經上一般講法,釋迦牟尼佛教區娑婆世界,有多少個時分天王?十億個,每一個單位世界都有一尊,十億,實際上不止十億。我們曉得,夜摩天的天王絕對不止一個,就像我們這個地球,我們地球上的國王絕對不止一個,它有許多國家,每個國家都有國王,幾十個國家那就幾十個國王。我們以此類推就曉得,時分天是一個大世界,這個世界一定有很多國家,就像我們講忉利天一樣。此地所講的十位天王,可能就是夜摩天這一層天裡面的代表,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才了解事實真相。

      修行一定要福慧雙修,他們修行的全是大菩薩行,經上所講的普賢行,全都是修普賢行。他所修的『發起一切眾生善根』,如果自己的善根不能圓滿,又怎麼樣能夠發起一切眾生的善根?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肯定,一切眾生皆有善根,為什麼?善根是自性裡本來具足的,哪個眾生沒有善根?只是被惡習氣障礙住,他的善根不能現行,菩薩以善巧方便幫助他發起。就像佛陀當年在世,為大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是幫助一切眾生發起善根。發起善根,就是幫助一切眾生覺悟。『令永離憂惱』,憂是指心,心憂身惱,教你得身心安樂,得真正的解脫。解脫,在中國叫解放,解放跟解脫是一個意思。他要不是得道,他就不能夠幫助別人;他要是得道,他就作佛了。自己不成佛,沒有辦法得道,得道成佛。他得的是什麼道?「發起一切眾生善根令永離憂惱」,得的這個道,他從這個道裡面證果的、成佛的;他得道了,然後再幫助別人。

      此地「一切眾生」是雙關意思,兩個意思:一個意思,「一切眾生」是指自己,不是指別人,自己這個身心是一切眾緣和合而生的。我們這個肉身,肉身在佛法裡面講四大。四大,諸位曉得,是地水火風。什麼叫地水火風?不知道。佛在經上用比喻說,佛在經上為什麼不真實說?真實說有,說很少,不多說。真實說,我們凡夫聽不懂,我們凡夫會起疑惑,所以佛用方便說,從方便讓我們去體會到真實。佛講的四大,就是《金剛經》上講「一合相」那個一,現代科學家講基本的物質,我們是基本物質組合的身體。基本物質有四個現象,所以叫四大。地大,地是什麼?它是一個物質,雖然很小,它確實存在,我們今天講固體,在高倍顯微鏡之下看出來,它存在,它是一個物象、物體,稱它作地大。它有溫度,所以叫做火大;它有濕度,我們叫它做水大。現在講溫度、講濕度我們懂,也講它帶電,帶陽電、帶陰電,帶陽電就是火大,帶陰電就是水大,這是講基本的粒子。這個東西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動就叫風大。所以基本的物質四個現象,叫四大。我們這個物質的肉身,是這個東西組合的。佛在三千年前講經說法,這種物理的現象就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明白,現在科學家還沒有搞得透徹。

      「四大皆空」,這講物質組成的現象,不是真的,是假的,《金剛經》上講「夢幻泡影」,舉四個比喻。緣聚就有這個現象,緣散這個現象就沒有了。仔細去觀察,緣聚的時候這個相也不生,緣散的時候這個相也不滅,你才見到事實真相是什麼?不生不滅。這是講物質現象,不生不滅。除了物質之外,還有精神的現象,精神我們講心理的現象,你要認識清楚。心理現象:受、想、行、識,有四個現象。受是感受,苦樂憂喜的感受;想就是念頭,妄念紛飛;行就是執著,末那識;想是我們今天講的思想,主要是講思想、見解,如果對思想見解有執著,我們今天講成見,成見是屬於末那識;阿賴耶識含藏一切習氣種子,這是佛跟我們講心理現象。心理現象有這四種,物質現象也有四種,佛說得簡單明瞭,讓我們認識世間萬事萬物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善根發現了。

      我早晨跟諸位說,我們一定要修純一善心、純一善意、純一善行,這是真實的大利。不要念念都考慮自己,「我一切為人不為自己,我明天飯都沒得吃了」,想到這個地方,善意善行是好,不敢做了;幫助別人,自己還要留一手,怕自己沒有了,這都是對於事實真相沒有透徹了解。真正透徹了解,佛在經上講,(講了不相信!)你布施別人飲食,你自己生生世世不會缺乏吃的;你布施別人衣服,你生生世世不會缺乏穿的。布施是修因,我們一切受用是果報,哪有修因不得果報的道理?統統捨得乾乾淨淨,明天自然有人送飯給你吃,你操什麼心!可是人就懷疑,就不相信,那就沒有法子。

      唐朝時候,終南山的律宗祖師道宣法師,人家捨得乾乾淨淨,每天天人送飯給他吃,這就是人間人不曉得你的德行,天地鬼神知道,他會來供養你,不會讓你餓一頓的。讓你餓一頓,實在講你也是活該,為什麼?懲罰你。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道宣律師確實是餓了一頓,他一天只吃一餐,天人供養。戒律持得嚴,德行沒有人不讚歎,感動天人供養。傳記裡有這麼一個小故事,說有一天窺基法師從終南山經過,去拜訪道老,道老聽說窺基經講得不錯,很有學問,很有修持,對於戒律似乎不太重視,生活很隨便。出家的時候,傳言說「三車法師」,他是貴族出身,尉遲敬德的姪子;尉遲敬德,我們曉得是唐太宗的大將,所以說貴族出身,有貴族的習氣。玄奘大師回國之後就看中他,就要他出家。聽說他提了三個條件,他說:「出家太苦,日子我不能過。」玄奘大師一切都答應他。他說,我要帶一車美女伺候我;帶一車黃金,他不缺乏財用;帶一車書,他喜歡讀書,所以叫三車法師。所以道宣律師今天有了機會,要做出來給他看看,戒律精嚴,天人供養。他們在那裡談話,談到中午,天人也沒送供養來。下午,窺基法師他們一行下山,走了。到第二天,天人送供養來了,道宣律師就責備他:昨天你為什麼不送來?昨天大好機會可以給我表揚一下,教訓教訓窺基法師。他說:昨天滿山的護法神,警衛森嚴,我進不來。道宣法師聽了之後,一身流冷汗,知道自己錯了,那是大乘菩薩。這就是說大乘戒是心清淨,大乘戒跟小乘戒不一樣,小乘戒重形式,小乘戒論事不論心,大乘戒論心不論事,所以大乘戒比小乘戒難。小乘戒裡面,我恨這個人想殺他,我沒有殺不犯戒,殺了才算犯戒;大乘戒起心動念就犯戒,所以大乘菩薩戒非常不容易持;一個是在事上結罪,一個是在念頭上結罪。所以道宣律師在事相上做得非常精嚴,持戒精嚴;窺基法師在事相上很隨便,心殊勝,所以是諸天護法神守護。這個故事很值得我們警惕,我們今天對這個社會,教化這個社會,兩方面都要兼顧到,要通情達理,才能夠教化一切眾生。

      李炳南老居士日中一食五十多年,他從三十幾歲開始學佛就日中一食,到九十七歲往生,可是晚上有人請他吃飯,照去,還拉著我去。我在沒有出家之前,跟懺雲法師住過五個月,住茅蓬;可是我沒有跟他之前,佛家講的持午,我晚上這一餐斷掉,很早的時候就斷掉,已經養成習慣,所以山上持午我非常方便,一絲毫困難都沒有,但是早餐還是吃。到了離開懺雲法師之後,去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學講經,我還是持午。可是李老師晚上有人家請吃飯他帶我去,我說:不行,我晚上不吃。他說:你是小乘,你只能自度,不能度他。他告訴我,人家好意來邀請你,你不肯去,人家說你擺架子,說你瞧不起他,說我們做的東西不合口味,人家就對佛法退心了。我們去應酬,是讓他生歡喜心,跟他結善緣,他容易接受佛法;尤其以後聽到老師吃一餐,持午,晚上都來了,更覺得有面子,那種敬服之心更加倍。這是接引眾生,這在佛法叫開緣,叫開齋,不是破齋、不是破戒,我們才懂得這麼一個道理。以後才真正體會到,原來大乘佛法是這麼圓融、這麼自在。可是你要是找人請客,那就大錯特錯,那你真正破戒、犯戒了。所以要懂得,我們今天講的是什麼?佛家講開緣,現在講就是機會教育。機會教育一定要抓住,要有地藏菩薩的精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縱然墮地獄,只要他能成佛,只要對他有好處,我墮落算什麼?這是大乘菩薩的精神,大乘佛法圓融自在,一點妨礙都沒有。一切是為人著想,只要他能得利益,我犧牲算什麼?一些人在大乘佛法裡,不敢如理如法修行,不肯犧牲自己。我們說犧牲自己,是對我們這個程度,這種水平人說的,在菩薩根本就沒有自己。「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哪裡來的什麼犧牲?犧牲是對著了相的人才講犧牲,不著相的人,「犧牲」兩個字也說不上。這些道理以及這些大善知識、諸佛菩薩所示現的,我們要仔細觀察,要在這裡頭學習,才真正能做到純善無惡。什麼是真正的善心?什麼是真正的善意?什麼是真正的善行?人家所做的真的是純一的至善,我們所講的善都偏差,都不是真的,也就是李老師常講「連善惡兩個字都沒搞清楚」。

      所以此地講「發起一切眾生善根」,狹義的就是自己這一個眾生。自己,實在講也就是一切眾生。我在講經的時候跟諸位說過,宇宙是怎麼樣的複雜,我們這個身體複雜的程度跟宇宙完全一樣;換句話說,一個人就是宇宙的縮小,完全是相等的。所以四弘誓願裡才說,「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加個自性,這一切眾生就是講自己。自性眾生得度了,才能夠度一切眾生,所以他這一句話是兩個意思在裡頭。但是要曉得,「自性眾生」跟「一切眾生」是一不是二。你要把它分做兩個,這是權教;你要曉得它是一個,這是實教,這是圓教,圓實才是不二法門。

      在此地講的「善根」,我說的善心、善意、善行,佛法裡面講的善根:無貪、無瞋、無痴,三善根,這是世間的善根,世間所有一切善法從這裡生的。我們要斷惡修善,要把貪瞋痴斷掉,你才真正修善;貪瞋痴沒有斷,你所修的善惡混雜在一起。混雜在一起,決定是惡的成分多、善的成分少,你們仔細想想,是不是這樣?我常常講,你們要去體會,要去揣摩,要去認知。你們的身體,說實在話都不如我,我走進這個教室,聞到白花油的味道,難聞!病從哪裡來的?三毒來的。所以我常常講貪瞋痴是病毒,最厲害的病毒,最嚴重的病毒,你裡面有這個東西,外面小小的感染你病就發了。你把貪瞋痴拔掉,你心理健康,外面感染不到。我們要想身體健康,要想容貌端嚴,你要把你自己心裡的病毒拔掉,你身體就健康,自然健康長壽,不會感染怪疾病,這個世間病再多,你都不會感染。這是講養生之道,也應該要這樣做法。這是世間善。

      菩薩善根只有一個,「精進」,勇猛精進,現在社會人講分秒必爭,菩薩真的分秒必爭,他爭的是道,爭的是定慧,戒定慧三學,他爭的是這個,三學天天進步、天天增上。專攻博學,這是學習的訣竅,決定要專攻,專攻才能見性,見性才能博學。我們在沒有明心見性之前,唯一的方法是專精。你看這一部經,《華嚴經》我早年講過,二十多年前我講過一遍,沒有講完,講到「十迴向品」,還不到一半。但是那個時候我同時也講《四十華嚴》,大概《四十華嚴》也講了一半,以後常常出國,把講經的時間耽誤掉了。那個時候我們這些設備都還沒有,我連個錄音機都沒有,但是有些同學們,在家居士聽經,他們帶錄音機錄了一些東西。我保存錄音帶,是從華藏圖書館成立之後,我們才有這些設備。在這以前,沒有固定的道場,哪個地方請到哪裡去,有在居士家裡講、在人家辦公室裡面講,都是流動的。可是你們曉得,年年境界不一樣,精進,月月境界不相同,你們把我從前所講的東西跟現前對比一下,就很清楚、很明瞭。為什麼會有這樣顯著的進步?斷貪瞋痴,勇猛精進。貪瞋痴是障礙,是定慧的障礙,你能捨得愈多,你的障礙愈少;真正肯勇猛精進,對於教理經論鍥而不捨,智慧哪有不增長的?每天都有新的悟處,每天都有很好的享受,真正感覺到跟佛菩薩在一起,基督教的與上帝同在,真有這個很明顯的感觸,你說這個生活多舒服、多美滿、多自在!

      有緣幫助別人,緣今天講機會,有機會絕不放過;沒有機會,絕不去找機會,找機會就攀緣,找機會裡頭就有貪瞋痴。佛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才真得大自在。經上告訴我們,「菩薩作不請之友」,這句話的意思你要懂,不請就是菩薩會抓住機會,會以機會教化眾生;但是菩薩不會去製造機會,菩薩不會去找機會,那就錯了。菩薩還是隨緣,不是攀緣,任何機緣菩薩都能掌握。不同小乘,阿羅漢、辟支佛他對於機緣是掌握一部分,另外一部分他捨棄,他不願意掌握,菩薩跟小乘不同的地方在此地。小乘人一定要明顯向他請教,他才肯教你;不是明顯向他請教,他不理你。而菩薩遇到有機緣,你沒有請他,他也主動跟你結緣,這叫「作不請之友」。

      所以在一切時、一切處,我們的做法,用善巧方便把佛法介紹給大家。我們在街上走路,手上拿著一串念珠,不管你念不念都撥動,外面人看到的時候,這個印象就種到阿賴耶識去了,佛法的種子,這就給他種善根。有些人看到這個形相,「阿彌陀佛」,很好,那種子種得更深。看到有人跟你念阿彌陀佛,你就合掌,身上帶著結緣小冊子就可以送給他,為什麼?知道他會接受;他沒有主動問我們要,我們主動就給他。所以菩薩能夠利用機會,能夠抓住機會,絕不放棄機會。對什麼人用什麼方式,活的不是死的,活活潑潑,非常自在,非常瀟灑,絲毫拘束都沒有,這樣才能夠幫助眾生。所以世出世間善根我們都要具足。

      底下這一句是果德,「永離憂惱」,憂惱就是煩惱,永斷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他在此地用「憂惱」兩個字就都包括了。我們現在講這三種煩惱,說作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這三種煩惱化解了。諸位要曉得,定能伏煩惱,不能夠把煩惱化解。再給諸位說,煩惱是不是真的能夠滅掉、斷掉?不能,決定不能,只有化解,不能斷絕。如果煩惱斷絕,菩提也就斷絕了,佛在經上不是說「煩惱即菩提」!所以佛高等的教學法是轉煩惱成菩提,這是正確的,煩惱就是菩提,你怎麼把它轉變,把煩惱轉成菩提,菩提是智慧。這個問題就是迷悟,迷了菩提變成煩惱,覺悟了原來煩惱就是菩提,迷悟之間,轉迷為悟,轉煩惱成菩提。所以大家在經上看到「斷煩惱」,真的把煩惱斷掉,那菩提也完了。

      你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你就要記住,惡人,怎麼樣把惡人轉成好人,這是你真本事。惡人不好,殺掉、滅掉,來生他又來報復,沒完沒了。不是把它殺掉就完了,殺掉不得了!後患無窮;他再二十年投胎做你兒子、做你孫子,來報復你,你怎麼辦?你奪人家的財產,人家下一次投胎來做你孫子,財產全部歸他,而且他還要害你。所以這不是解決辦法,解決辦法是怎麼樣化解,轉惡為善,轉惡人為好人,這才真正叫救度一切眾生。所以「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你想想這句話,再惡的人也不捨棄,我慢慢的來教他,慢慢來轉變他。為什麼?他本性是善的,他那個惡是迷惑,是一個錯誤。好好的教導,哪一個不是善人?哪個不是佛?哪個不是菩薩?個個都是。所以我們要明理,我們要有善巧方便,幫助人斷煩惱成菩提。這是發起善根,總歸納起來,也就是佛法教學的三個目標:「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字字句句都不離開這個目標。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