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947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四七卷)  2008/4/17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194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三段偈讚分,第二小段南方一切慧菩薩,偈頌第八首看起:

      【牟尼離三世。諸相悉具足。住於無所住。普遍而不動。】

      這個地方的『牟尼』,就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以一尊佛做個例子,一切諸佛如來無不如是,這個意思一定要懂。諸佛菩薩沒有名號,老子所謂「名可名,非常名」,這是真的。不但沒有名號,連形相也沒有。形相是怎麼來的?眾生有感,法爾應現,自自然然的就現這個相。就好像江本博士做水實驗,我們對一個玻璃瓶裡面盛的水給它一個念頭,一個善的念頭或者是不善的念頭,它自然現出結晶的現象給我們看,它不是有意的,是自然的。而且我們的念頭念念生滅,這個生滅的情形我們現在知道非常快速,所以反應的現象也是剎那變化,我們確實找不到一個相同的現象,什麼原因?因為我們找不到一個相同的念頭。即使念頭是念一樁事情,那個念的程度、淺深、廣狹不相同,造成念念都沒有相同的。可是到有個時候就同了,叫「佛佛道同」,成佛就同。為什麼?成佛沒有念頭的,也就是說這個剎那生滅的念頭沒有了,那個時候相同。這是什麼境界?究竟圓滿的佛果。

      我們在前面曾經學習過,也曾經跟大家報告過,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這個時候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佛在《華嚴經》上跟我們說的。在《華嚴經》,這一尊佛是什麼地位?大乘圓教初住的地位。所以初住就成佛了,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為什麼佛還要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再往上面去還有究竟圓滿的佛果,合起來四十二個位次,這四十二個位次從哪裡來的?你想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哪來的四十二個位次?但是佛沒有妄語,佛句句話真實,這四十二個位次怎麼建立的?我們想不出,難得清涼大師一句話把我們點醒了,妄想雖然斷了,習氣還在。這我們就明白了,使我們曉得,執著有執著的習氣,你看執著斷掉是阿羅漢,阿羅漢執著的習氣沒有斷。到什麼時候習氣斷掉?習氣斷掉就不叫阿羅漢,叫辟支佛,所以辟支佛比阿羅漢高。分別斷掉是菩薩,菩薩還有分別的習氣,分別的習氣斷掉就叫做佛。這個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為什麼?他妄想沒斷。妄想斷掉他就是法身菩薩,真佛、分證佛。為什麼沒有究竟圓滿?無明習氣沒斷,妄想就是無明,無明習氣沒斷。無明的習氣很難斷,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需要多長的時間?要三大阿僧祇劫才斷得乾淨。無明的習氣沒有任何方法去斷,古大德常講「此處用不得力」,我用個什麼方法把它快一點斷掉,你愈想就愈糟,愈想是什麼?妄想,從妄想生分別再生執著,你墮落了。那怎麼辦?隨它去,不理它,讓它慢慢自然就斷掉了。所以放下妄想之後,十法界沒有了,這個人提升到一真法界,《華嚴經》裡面講的華藏世界,這不是十法界,極樂世界,這都屬於一真法界,這樁事情我們一定要細心去體會。

      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是不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如果妄想分別執著都斷了,就是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樣的人往生到極樂世界生阿彌陀佛的實報莊嚴土,真的是一到極樂世界就花開見佛,那個境界殊勝。還有三個都沒斷,妄想分別執著全沒有斷,他也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那個凡聖同居土不能說有,不能說沒有,太奇妙了,不可思議!它不是十法界的四土,它是一真法界裡面的四土,有四土之名,沒有四土的障礙,所以這是不思議的解脫境界,這我們要知道。我們取十方諸佛剎土難!為什麼要斷惑?斷惑證真,要斷到什麼程度才能生其他的一切諸佛剎土?必須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脫離十法界,你才能往生諸佛剎土。但是西方阿彌陀佛的剎土例外,這是彌陀慈悲大願的加持,你妄想分別執著沒斷、沒放下也能往生。

      往生三個條件,你真信,你有懇切的願望求生淨土,你真能念佛。但是念佛也是有條件的,不是完全沒有條件的,什麼條件?你念佛的功夫能把見思煩惱伏住,沒斷,伏住是什麼?暫時不起作用就行。這一念相應一念佛,這是跟阿彌陀佛相應;念念相應,念念跟阿彌陀佛相應。往生實在講就一念,只要一念相應就能往生。那一念是什麼念頭?是你斷氣之前最後的一念。一生不念佛,最後那一念你念阿彌陀佛也能往生,這真不可思議!你就細心去觀察,好好去想一想,你能不能保證自己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如果最後一念是阿彌陀,沒有問題;最後一念保不住,就又要搞六道輪迴了。所以我們念佛送往生,很多同學都有這個經驗幫人家助念,助念時候你細心觀察,他在斷氣的時候,頭腦清楚,一點都不糊塗,跟著大眾佛號,他就決定得生;如果臨終糊塗了,不醒人事了,問他什麼也不知道,人也不認識,那就難了。那大眾給他念佛,不能說沒有好處,也有好處,他不能往生。要說是根性好的,一生善行功德做得多的,他人天道受生,也有瑞相。如果業障重的,造的惡多的,他墮三惡道,因為有這麼多人給他送終、念佛、助念,他在惡道裡減輕痛苦。這都有好處。

      我們了解這些事實真相,放下就在現在,放下就在今天,不要等;我們光陰還多,等到過幾年再放下還可以,那就完了、就來不及了。沒有聞法之前,不能放下,那是情有可原,可以原諒的,為什麼?你不知道!你既然知道了,就應該現在放下。想放下放不下,盡量放下,天天放下,年年放下,那你就有進步,這叫漸修,這個根不利。我們可以說是絕大多數,我自己也是這種根性,中下根性的人。天天放,月月放,年年放,一年比一年輕。自己知不知道?知道。怎麼知道?這煩惱煩心的事情年年少了,不是沒有,有,可是一年比一年少,心地一年比一年清淨,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這就是修行的效果。同樣的經文,你們有很多同學聽我的《無量壽經》光碟,《無量壽經》我講過十遍,你們把十遍按照我講的次第去聽,你會明顯的覺察到,我講的遍遍不相同,一遍比一遍講得好,你在這裡就看到效果了。為什麼?年年自己境界有提升,它就不一樣。長年跟我在一起的同學,你們聽我講經會發現,年年不一樣,月月不一樣,這就是有進步。進步雖然不快,但是時時刻刻都在進步,沒有往後退。

      為什麼會有進步?天天在放下,點點滴滴在放下,不幹不行!放下之後才感覺到煩惱輕、智慧長,這兩句話是佛經上的;如果不是認真放下,這兩句話的意思你體會不到。放下什麼?放下執著、放下分別,就在這上下功夫。妄想不要去理它,為什麼?妄想你只要想它,它就增長,它就放不下,沒有法子放下的,不能叫它增長,不理它就好了。因為在法相宗裡面告訴我們,妄想是無明煩惱,是阿賴耶識,它是果上轉的,它不是因上轉的。因上轉的我們能用得著力,果上轉的用不著力;因轉了之後,果自然跟著轉。因上用功的就是分別執著,第六意識的分別,第七意識的執著。真正做到不分別,第六識就轉變成妙觀察智,智慧現前了,妙觀察智。你一看、一聽、一接觸全部明瞭,妙觀察智現前。執著要是放下了,就是末那識,平等性智現前,執著放下了,你的平等心現前,清淨平等是自性。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真正用功不是別的,真正用功就是放下分別執著。人事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沒障礙。障礙的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妄心,妄中之妄。阿賴耶跟前五識是假的不是真的,六、七識更假,我們被這些假相迷惑了,認假不認真。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比喻說認賊為子,你認錯了人,把假的當作真的,我們的虧吃在這個地方。如果不遇到佛法,這個真跟假我們一生都不能辨別;換句話說,這一生都被欺騙了,都被分別執著這個假相欺騙,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來世墮三途。

      佛對我們無比的恩德就是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我們,我們現在曉得這是假的,這不是真的。所以在生活也好,工作也好,處事待人接物,不再執著了,不要再堅持自己怎麼想法、自己怎麼做法,不可以,那是堅固執著。不能接受別人意見,這是堅固的執著,能夠放棄,可以多聽聽別人的,歡歡喜喜聽聽別人的。如果別人的意見沒有自己的意見好,但是差不多,那就可以放棄自己的,隨順別人的。如果差距太大,差距太大是於自己利害得失,也沒有關係,也能恆順眾生,這是個人的,不去計較;要是團體的、大眾的,這個要所謂是仗義直言,是為大眾的,不是為個人。念念為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真實的幫助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因為苦樂是果,迷悟是因。苦從哪裡來的?迷了才有苦,迷了才有六道三途,覺悟了就沒有了。正所謂是「覺後空空無大千」,人覺悟了六道就沒有了。迷的時候有,悟的時候沒有。

      所以經上舉釋迦牟尼佛做一個例子,一切諸佛包括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是真佛不是假佛。《金剛經》上講的諸佛,你看江味農居士註解,我們通常不知道,看到諸佛就以為是一切諸佛如來,我們是這樣體會的,江味農居士給我們點醒,不是這個意思。那個諸佛是什麼?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個階級,所以叫諸,都是佛,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他跟我們說明諸佛是這個意思,這個意思實在太好了。所以初住就是真佛不是假佛,他以上因為無始無明習氣有厚薄不相同,所以佛說出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我們前面學過,要知道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你要是說它有,一個人分別執著妄想都沒有了,哪來的階級!這從理上說。可是真的在事上講,他無明習氣沒斷乾淨,既然沒斷乾淨,那就有厚薄淺深不相同,所以佛說有。這叫事實真相。

      「牟尼」是梵語,古印度話,可以翻譯的,沒有翻,音譯過來的,這叫尊重不翻,因為是本師的德號。本師德號四個字釋迦牟尼,這四個字都沒有翻。釋迦的意思是能仁,仁是仁慈,這個人他能行仁慈,能以仁慈待人,印度話稱釋迦。牟尼的意思是寂默,清淨寂滅。寂是靜,靜到極處叫寂靜;默,默是我們前面講止觀到最高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講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默。平常我們在一般場合介紹,總用最簡單的話大家好懂,我們都講成清淨,這是牟尼本義裡面的少分。要真正詳細講的時候,那不只這個意思,那就是我們剛才講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才真正是寂滅。名號裡面前面兩個字是待人,他受用,我們待人要慈悲、要仁慈;牟尼這兩個字是對自己,對自己要清淨,這都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你看六祖惠能見性之後,第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就曉得清淨是自己的真心,清淨是自己的本覺。中國古聖先賢老祖宗跟我們講的,人性本善,本善就是清淨,本善就是本覺。我們今天對人不知道慈悲,對自己不知道清淨。現在的人,非常明顯你去觀察,心浮氣躁,一點清淨都沒有了。心浮氣躁他過的是什麼生活?不是人的生活。人心是定的,天心是清淨的,那心浮氣躁是誰?心浮氣躁是三惡道。那你就曉得,心浮氣躁過的是什麼日子?過的是地獄、餓鬼、畜生的日子,外面形狀像個人,他過的不是人的日子。

      佛菩薩沒有名號,名號是隨順眾生建立的。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時代,他老人家的法運一萬二千年,在這一萬二千年這個時間當中,這裡面的眾生對人不仁慈,所以他名號上用一個釋迦;對自己不知道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心,所以用個牟尼。釋迦牟尼這個名號你就知道了,是他老人家在這一萬二千年教化此地眾生的宗旨!教什麼?就是教大家要仁慈、要清淨。如果他換一個地方、換一個時代,他的名字就要換了。譬如釋迦牟尼佛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代替阿彌陀佛,作佛去了,能不能叫釋迦牟尼?不能。為什麼不能?極樂世界的人各個人對人仁慈,釋迦兩個字用不上;極樂世界的人各個人心地清淨,牟尼用不上。他換個名詞,換什麼名詞?一定換阿彌陀佛,為什麼?適合那個世界眾生的根性。阿彌陀佛能翻,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你看那個地方眾生覺,本覺流露出來了,本善流露出來了。雖然流露出來,還沒有到圓滿,所以加個無量,無量覺!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要讓它圓圓滿滿的流露出來,沒有絲毫障礙,阿彌陀佛名號是這個意思。所以在極樂世界得用這個做教學的宗旨、教學的綱領。你看佛的名號,就曉得那個世界,名號像開的處方,你就曉得那個地方眾生害的什麼病,你看處方就知道病,你看到病就曉得用什麼處方,就這麼個道理。

      在我們這一方,特別是在中國,中國古時候也很懂得名字的表法,所以小孩出生父母給他起個名字,不是無意義的、不是隨便起的。這個名字是父母對於這個小孩一生的期望,希望他這一生能夠名符其實,這滿父母的願。但名字是不好起,古時候沒有輩分,大概總算是我們一般講五百年,五百年前中國人有輩分,也許有更早一點的,我們家族這一支大概是五百年前才開始有輩分,有輩分起名字就更不好起了。為什麼?他要受上輩分那個字的限制,那只有一個字,還要跟輩分這個字能夠連起來。這是父母對兒女的期望。所以名不可以改,改名叫大不孝!把父母對你的期望,你把它忘掉了,你把它拋棄掉了,自己另外起個名字,這個不可以。另外,你可以用別號,所以中國人有名、有字。字是你成年的時候,男子二十歲成年行冠禮,戴帽子,女子十六歲行笄禮,梳頭了,這個時候你的同輩,你的兄弟(哥哥、姊姊),或者你的朋友,送你一個名號,這個名號叫字,有名、有字。

      成年之後一般人尊重你,你不是小孩,你是大人了,你要受到禮遇,所以一般人不稱你的名,稱你的字。什麼人稱你名?你的父母稱你名,父母一生稱你名,還有一個人,老師一生稱你名。所以老師的地位,在中國,是跟父母平等的。我們中國人說,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我們的慧命得自於老師。所以孝親尊師是中國五千年傳統的德行,不忘記父母,不忘記老師。老師一生稱名,你就看到老師在中國文化裡面他的地位多高。你做了官,在朝廷上做了官,皇帝稱你也稱字不稱名,對你尊敬,所謂敬大臣。可是自己對皇帝一定稱名,自己對長輩也一定稱名。長輩就是你的祖父母,祖父母都稱你字不稱你名,所以稱你名只限於生你的父母、教你的老師。中國有孝道、有師道。由此可以體會到中國人對教育的重視,「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哪有像現在,現在不但稱名,連姓也稱,這在古時候,連姓帶名字叫大不敬。朝廷裡面做官,皇帝哪一天稱你名,你的麻煩就來了,為什麼?你有罪了,你該判刑了。判刑那你是囚犯,每個人都稱你名。這是從前的一些常識,現在沒有了。現在沒有了,社會就亂了。我們研究社會動亂的因素,很複雜,這是其中之一。這個與社會動亂有什麼關係?你想想這裡面的含義,含義是敬,人與人互相之間誠敬沒有了,你說它會不會亂?這些稱呼顯示出誠敬,人與人之間都能夠誠懇、真誠,都能夠尊重,這個社會就有秩序,社會就安定。所以不能說這些東西在現代社會用不上,現在社會用不上那就意味著現在社會不需要安定,那怎麼樣?愈亂愈好,亂到最後整個世界毀滅,這真的是無知無識。我們祖宗確實有真智慧,教導我們,為我們想的、為我們設計的,都是讓後世的子孫真正能過到幸福美滿的生活。積五千年的經驗、五千年的智慧教導我們。那我們今天自以為是聰明,認為他們是落伍了,這就要遭難,就得受罪了。

      佛經常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個名號是廣義的,佛菩薩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自己名號功德也不可思議。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常常想到,我出家,師父給我起個法名叫「淨空」,那我常常想到,我有沒有清淨?我有沒有做到空?空是放下得乾乾淨淨,如果我心不清淨,性不空寂,愧對自己、愧對老師。在家名字是父母起的,如果不能名符其實,對不起父母、對不起祖宗。這就是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本師釋迦牟尼佛,他的名號他完全兌現了,他對一切眾生確實大慈大悲。這個大,沒有條件,沒有條件的慈悲才叫大慈大悲。我們世間人有條件的,佛經上講得清楚,佛經上講愛緣慈悲,這是凡夫,你喜歡他,你就對他很慈悲;你不喜歡他,你對他就不慈悲。慈悲就是愛的意思,佛不說愛,說慈悲,為什麼?世間人講愛,愛裡頭有情、有情執,這會產生副作用,所以佛換個名詞用慈悲,慈悲是依理智不是依感情;換句話說,理性的那種愛就叫做慈悲,裡面摻雜著感情的慈悲就叫愛,這個意思要能分辨的清楚。佛教給我們依智不依識,智是理智,處事待人接物要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佛陀在世,身語意三業都是給我們做示範,真的是行為世範。

      『離三世』,這個「三世」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講三種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叫三世間。佛對這三種世間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離了。另外一種是我們世間人講的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叫三世。這裡面的意思,世是講的時間,說時間一定會連想到空間。所以佛法這個三世,因為它這是偈頌,偈頌是五言偈,是一句五個字,在一般講一定會牟尼離三世間。那個間是空間,世是時間,超越了時空,就是這個意思,超越時空,佛與法身菩薩超越時空。超越時間就沒有先後,沒有過去現在未來,超越空間就沒有距離、沒有大小,那是什麼?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裡?一真法界就在現前,沒有離開當下。覺,你就見到了;迷,你就見不到。迷,你見到是三世間,有時間、有空間,覺悟了沒有。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再說得清楚一點,迷的時候有十法界、有六道、有三途,覺的時候沒有,三途、六道、十法界都沒有了,是同時、是同處,不是說另外有一個世間,不是的。這個意思《華嚴經》上講得透徹,講得太多了。清涼大師的註解不多,我們把它念一念。

      「第四」,這是第四節,十首偈分成六個小段,這是第四小段,有一首偈,就是第八首。「佛即同法如,謂同空法故,離三世;同假法故,相具足;同雙遣故,無住無著;同如體故,遍不動搖」。註解的雖然不多,意思都給我們顯示出來了。第一句你看佛,「牟尼離三世」,佛即同法如,法是什麼?法是法界,佛跟法界是一體,如就是,佛就是法,法就是佛,如是一不二的意思,是一不是二。法是什麼?法是空的,同空法故,沒有三世。這個意思深,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也沒有現在。《金剛經》上講的「三心不可得」,過去心,過去已經過去了,已經不在了;未來的還沒來,也不存在;說現在,現在已經過去了,你找不到現在。那我們要想到彌勒菩薩所說的,真的沒有現在,不要說彌勒菩薩,就說世尊在《仁王經》上的方便說,現在也找不到。《仁王經》上佛給我們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就是一彈指這麼長的時間把它分作六十分,一分是一剎那,一剎那裡面有九百生滅。這一彈指當中有六十個九百生滅,哪裡去找現在?找不到。彌勒菩薩講的那個更微細,彌勒菩薩是法相專家,法相唯識學的教授,他說的是決定不錯,我們相信他是真實說。他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就是三百二十兆的生滅,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分之一,哪來的現在?現在不存在。現在不存在,哪裡有過去?哪裡有未來?

      牟尼離三世。他住的是什麼境界?叫一真法界。一真這是個名詞,名詞是不得已而取的,為了說話方便起見,我們今天講,為了資訊傳達便利起見而設的,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你要執著真有這個那就錯了,那你迷在佛法裡頭。所以學佛不容易,你想想看無論在家、出家,有幾個人不被佛法迷了?再想想我自己有沒有被佛法迷了?別人迷不迷與我不相干,我自己有沒有迷在佛法裡?什麼叫迷?執著言說、文字、名字這些現象,統統迷了,所以你不開悟!不迷,哪有不悟的道理!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苦口婆心教我們,聽佛說法要記住,不執著言說相,佛怎麼說不要執著;文字是言說的符號,言說相不能執著,文字相就不可以執著,這就對了。第二個是名字相,所有一切的名詞術語,牟尼是名詞,三世是術語,你接受這個資訊,明白了,不要著相。然後說不著心緣相,心緣相是什麼?我聽了我想像它是什麼意思,錯了,愈想愈錯。所以佛法不能研究,研究的不是佛法,是你自己妄想裡頭變出來的法,不是佛法。研究沒有離開心意識,就是阿賴耶、末那、意識,你沒有離開心意識。心意識是妄心,妄心怎麼研究研究不出真心出來,那怎麼辦?妄心捨掉,真心就現前。妄心是像烏雲遮住太陽,怎麼樣叫太陽出來?把雲層驅散掉,陽光就現前了!所以烏雲不驅散,去找個太陽來,這是找不到的。這些道理要懂。經我們要不要念?要念、要學,不要著相,你的智慧就開了。它是一個工具,工具我們要好好的利用它,不能執著工具就是心性,那就錯了,它不是心性,心性裡面沒這些東西。

      所以佛十號第一個名號叫如來,這個意思很深。如來是什麼意思?《金剛經》上有解釋,「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個解釋得好!一切法,相如其性,性如其相。古大德用金跟金器做比喻,譬如戴個金的鐲子,鐲子是器,它是用金做的,金在哪裡?金就是器,器在哪裡?器就是金,金跟器是一不是二;金如其鐲,鐲如其金,是一不是二,那你真的就明白了。所以性跟相能離開嗎?離不開,為什麼?相是性變現出來的。這個現在科學家知道相是物質,物質現象從哪裡來的?無中生有,科學家以為是無中生有。佛法說那個無是什麼?那是性,心現識變。相確確實實,相分是心現的,法性變現的,變現成什麼樣子那是識,識在那個地方主導,讓它常常換樣子。如果沒有識?沒有識,性變現的樣子它就永遠是那個樣子,決定沒有變化。那是個什麼樣子?一片光明,佛法裡面講的無量光、無量壽,那是真的樣子。自性現出來這個相一點都沒有產生變化,一成不變;動一念就有變化,就有見分、相分出來;見分是精神,佛法裡面叫心法,相分是物質,是色法。由心法跟色法演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怎麼一回事情?佛法說得有道理,跟科學家這些報告,這麼多年研究報告,我們覺得佛法說得有道理,我們能夠信得過,是自性變現的。所以世界從哪裡來的?世界是你自己造的,不是上帝造的,不是神造的,你自己造的。

      第二句『諸相悉具足』,這是什麼?同假法故,相具足。這個相是假相,可不是真相,所以相有,性空相有。其實相跟性是一不是二。相是事,事有理無,相有性無,這個相叫空相、叫假相、叫妙有,所以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真空是從性上講的。「諸相」,就是《壇經》上所說的「能生萬法」。性是究竟圓滿的,你看佛給我們的介紹,它具足智慧德相。智慧德相就是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具足什麼?《華嚴經》上解釋,具足如來智慧德相。如來就是自性,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它具足這個。雖具足,它沒有現前,這在佛法叫隱,表現出來叫顯,隱顯不二,是一不是二。

      佛經上常常給我們說明的,十法界,一個法界顯,九法界隱,隱顯都是假法,都不是真的。就好像我們看電視屏幕一樣,十個頻道,十個頻道是同時存在,沒有先後、沒有次第,我們按這個頻道,第一個頻道,屏幕上影相現前了,其他的九個看不到,一個現九個隱。我再按第二個頻道,第二個頻道出現了,第一個頻道不見了,也是九個隱一個現。你要細細的去體會,隱現是同時,隱現不二,隱現沒有次第、先後,隱顯都在緣。這十法界,我們每一個人都具足,就好像一個電視機十個頻道,你統統具足,你現在現的是什麼?現在現的是人道,其他九法界沒有了。轉眼之間,我們人道的緣終了,人道不見了,下面又有個緣成熟了。如果這個緣是貪心,那麼底下頻道現什麼?現餓鬼道。如果是瞋恚心、嫉妒心,鬼道沒有了,地獄道出現了。如果是對於是非、邪正、利害都沒有能力辨別,都把它錯認了,這是愚痴,畜生道現前。

      或者是你在佛門裡面修了福報,佛門裡面修福,這個通常人講功德,功德很難,福德容易。功德是什麼?清淨心修的善,斷惡修善是功德,染污的心,斷惡修善是福德。我們再講得明白一點,沒有自私自利、沒有貪瞋痴慢,斷惡修善,為正法久住,為利益眾生,普度眾生,這功德。如果有自私自利、有名聞利養、有貪瞋痴慢,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福德。這要搞清楚。福德裡面最重要的,沒有嫉妒心,沒有好勝心,沒有障礙別人的心,人天兩道。如果有嫉妒,有障礙別人善心善行,他修的這個福很大,他的果報在阿修羅、在羅剎。這些佛在經典裡面講得很清楚,講得很透徹,我們也要好好的記住,常常用這個來反省、來檢點,就知道自己將來會落在哪一道。為什麼?我們現在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在造因、造業因,與哪一道相應,他自然就落在那一道,真的是自作自受。不是佛菩薩安排,也不是神主宰,與閻羅王更不相干,一定要清楚、要明白。這是佛法,佛是覺悟,佛是智慧,你真正覺悟了。

      「諸相悉具足」,這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像我們剛才舉的這個比喻,你這個屏幕上諸法皆具足。中國這些電視我都沒有看過,從來沒有看過,早年在外國我知道,像美國電視頻道就有一百多個,真叫具足,二十四小時沒有中斷。我們把它比喻說十個,十法界,好說,容易懂,十個頻道,無論你開不開機器,它統統具足。完全不開的時候,隱,十法界都隱;你開了之後,一個顯九個隱,這叫「諸相悉具足」。相是假的,它不妨礙,如果是真的,它就會妨礙,它是假的,所以雖然重疊,它也不礙事。如果我們有天眼、有法眼,那個頻道不開,你在一個屏幕裡面,十個頻道同時看到,雖同時看到,各個不相礙。這是一回什麼事情?這就是現在科學家所謂突破時空維次,這個現象就現前。能不能?能。我們凡夫沒有,凡夫裡頭有極少數有報得的,少。報得就是我們講天生,他就有這種能力,看到我們一般凡人看不到的,他能看到天道,他能看到鬼道,我們凡夫看不到。連人道他就看到三道了,十法界他能看三個法界。

      能力愈大的看得愈多,大概到小乘二果,六道裡面的空間維次就全突破,那就是六個不同的空間維次他能夠同時看到,斯陀含。在《華嚴經》裡面大概是二信位的菩薩就有這個能力,初信位能力剛剛產生,他有天眼、天耳,這兩種能力恢復,不是很大。到二果就提升,當然這兩種能力增強,那我們相信六道這空間維次他能突破,他還有兩種能力現前,宿命、他心;他能夠看到他過去生生生世世的事情,他知道別人的念頭,叫他心通,別人起心動念他知道。到三果,又有一個能力現前,神足,他能變化,他能夠飛行變化,這個物質裡面攔不住他,像牆壁他可以穿過,往來自由,他去旅行不必交通工具。像達摩祖師,一枝蘆葦可以渡長江,那多麼自在,而且速度之快絕不亞於我們現在的輪船飛機,剎那之間他就到達。

      佛說這是我們的本能,我們每個人都有,不要去羨慕那些人。現在這個能力為什麼喪失掉?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害了自己,而且還捨不得放下,不知道放下之後那個利益的殊勝沒有法子相比。為什麼不肯放下?我們對於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佛告訴我們,半信半疑,所以不肯放下。佛給我們講的是完全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了,他表現的一定是徹底放下,為什麼?不再幹糊塗事了。所以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諸相悉具足。諸相這兩個字的含義深廣無盡,它所包含的是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象,如果有欠缺的它就現不出來。它能夠現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它能現無量無邊的世界,它能現十法界依正莊嚴,依報就是能現十法界所有一切眾生,能現花草樹木,能現山河大地,能現虛空法界。虛空也不是真的,時間跟空間都是假的。所以這個諸相裡面,是六祖大師講的兩句話,一個是第三句所講的「本自具足」,第五句所說的「能生萬法」,這兩句就在這諸相裡頭,諸相悉具足。只有隱現不同,但是隱現不二,除掉障礙,圓滿的顯現;如果有障礙,障礙很嚴重,那就是現一,其他的就隱沒,是這麼一種狀況。

      底下這兩句是講覺悟的人他起的作用,第一句是講體,第二句講相,後頭兩句講用,我們要學。『住於無所住,普遍而不動』。住於無所住,跟《金剛經》上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一個意思,惠能大師在這一句上言下大悟。凡夫心有所住,住是什麼?執著。有所住心,也就是我們世間所講的,你這一生活在世間是為什麼。現在絕對大多數是為錢,把賺錢擺在第一。我來在這個世間幹什麼?他說來賺錢的。錢賺得再多,不懂得享受,還要賺,拼命在那裡賺,累死了,累到死,不曉得錢做什麼用處。這種人多,我看到很多,為這個活著的,心住在財富上,沒有滿足的時候。有人住在名上,有人住在利上,總不外這五種欲,財色名食睡,名跟位(地位)連在一起,跟權力連在一起,這心有所住。覺悟的人高,住於無所住,沒有離開人群,沒有離開社會,在形相上跟社會大眾沒有兩樣,一樣的生活,一樣的工作,一樣的待人接物,而且面面都周到,這個好!跟一般人不同的,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無所住!這是什麼人?法身菩薩。十法界的佛都不能跟他相比,為什麼?十法界的佛他有起心動念,所以他有住,他不是無住。

      再往下面降,十法界裡面的菩薩,有起心動念,有分別的習氣,他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的習氣;阿羅漢沒有執著,有執著的習氣。六道裡頭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講天道二十八層天,這二十八層天,從四王天往上,愈往上面去,分別執著愈淡。但是他沒有斷,他要是真正把分別執著捨掉,六道就沒有了。所以六道輪迴,執著變現出來的,四聖法界裡頭有分別,沒有執著。我們對於執著這個虧吃太大了,執著身是我,執著名是我,不知道名是假名,身是幻身。有分別執著就造業,沒有分別執著就不造業,不造業的那個業,在佛法裡給它起個名字叫淨業。那就是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失清淨心,或者再說得淺顯一點,不障礙他的清淨心,那就是住於無所住,那他造的就是淨業。什麼人?最明顯的,佛菩薩應化在世間。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一生從出生到圓寂七十九年,世尊七十九歲圓寂的,我們中國人算虛歲是八十歲。從出生到圓寂一生所表演的,住於無所住,普遍而不動,他做出樣子給我們看。你看他示現的八相成道,入胎,我們講來投胎,出生,成長,到求學,到出家,講經教學,一直到圓寂,為我們表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八相成道是「而生其心」。雖然生心,他沒住,沒住是什麼?他沒有分別執著。不但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就是末後這一句,「普遍而不動」,沒起心、沒動念。所以我們對於佛,對於佛的經教,可不可以批評?可不可以加自己的意見?不可以。為什麼?佛一生一句話沒說,佛一生一樁事沒做。對於一個沒有做過事,沒有說一句話,你去批判他,那你就是毀謗他,那就造極重的罪業了。佛為什麼說了四十九年,說沒說?真的沒說。你要不懂這個道理,我們舉這個寺廟,你看寺廟每天有晨鐘暮鼓,你去問那個鐘,它響過沒有?它一生從來沒響過。鼓有沒有響過?它一生沒響過。沒響過怎麼?別人敲它,他敲,它自己沒有響過。雖然別人敲,它也沒響過,這個道理你懂不懂?就是鐘也好、鼓也好,它是住於無所住,普遍而不動。佛出現在這個世間,來而不來,不來而來,所以稱作如來。如來另外一個解釋,「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實在講就是《楞嚴經》上講的那兩句話,「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叫如來。你想想看,哪一個人不是如來?哪一法不是如來?法法皆如,法法皆是,只是我們粗心大意,在這裡面生起妄想分別執著,看不到事實真相。

      《楞嚴》這兩句話講得好,「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個速度太快了,你沒有辦法覺知。佛說得很清楚,什麼人能覺知?八地以上。八地以上的心清淨到極處,極微細的波動他都能感受到。凡夫的心就像海浪波濤大風大浪,對於外面境界失去照見的能力,平靜下來能力就恢復。我們現在的心真的像海嘯一樣。那佛的心?佛的心是平靜的,風平浪靜,沒有染污、沒有波浪,像一面鏡子一樣,照見,普遍而不動。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體會到,應該用什麼心來辦事?要用清淨心,要用平等心,清淨平等就是不動心。沒有執著,不動;沒有分別,不動。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能辦事嗎?能,辦得跟佛一樣好,圓圓滿滿,沒有絲毫欠缺。為什麼?不用分別心,你用的是妙觀察智;不用執著,你用的是平等性智。你看看分別執著離開,你的自性現前了。自性是什麼?是平等,自性是妙觀,觀察入微。這就是什麼?轉識成智。所以你不要怕,我這一不分別、不執著,那不就變成白痴了嗎?以為有分別、有聰明智慧,我不糊塗,我不是白痴,其實錯了,真的不用的時候,智慧現前。

      那你說不用,其實還是用。你看我不用分別了、我不用執著了,你說你有沒有分別執著?你還在分別執著,我不用這個、不用那個,這就是你妄想分別執著斷不盡的真正原因。你想斷,斷不了,因為那個想斷已經是分別執著了,分別執著不能斷分別執著。只有止觀才真產生效果,真的止了,真的放下了,自然就明瞭。放下是定,放下,清淨心就現前;生滅心是假的,放下生滅心,不生不滅的清淨心現前。清淨心裡面有智慧,清淨心裡面有德能,清淨心裡面有相好,諸佛的境界自然現前,跟現在的世間不衝突,雖然重疊,一點不妨礙。所以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他所住的世間是智正覺世間,他所住的是實報莊嚴土,我們所住的凡聖同居土跟他在一起一點都不妨礙。他清楚明瞭,我們是糊塗、迷惑顛倒,不知道事實真相。這是我們要學的,要學住於無所住,普遍而不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