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790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九O卷)  2002/7/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790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四周輪山偈頌第八首:

      【諸摩尼樹寶末成,一一寶末現光明,毘盧遮那清淨身,悉入其中普令見。】

      這個是說華藏世界法身菩薩的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但是我們要學,學得不像還是要學。在前面我也透了一點點消息,『樹』是表我們在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的建樹,學術上面的、事業上面的統統都是建樹。最小的家庭,我們諺語常常講的成家立業,那個立就是樹的意思,樹立,無論是大小事業,你總得立個業,你才能夠維持你的生活。

      今天有個同學跟我講早年四川的擔擔麵,那個風味現在人已經吃不到了。他提起說了這一句話,提醒了我。我在抗戰期間在貴州念書,那個擔擔麵我們倒是吃了不少,確確實實現在沒有這個風味了。它為什麼叫擔擔麵?挑在擔子上,他每天出來賣,就這麼多,賣完就沒有了,調味調得好,大眾化。我們做學生常常到學校外面這個小擔子上吃一碗做點心,那也是樹立,他以那個為事業,也養家活口。這是小的。

      大的建樹,聖人所講的「立功、立德、立言」,也就是說在自己生活的本位上,人生在世有富貴貧賤,富貴貧賤是命,人可貴貴在知命,安身立命,隨順命運。《了凡四訓》裡頭,了凡先生就是的,不怨天不尤人,君子之風。命運可以改變,為什麼?命運從哪兒來的?自己造的,這個道理要懂。佛法裡面說得最清楚,佛給我們講欲知今世果,我這一生果報,這一生所受用的果報,果必有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這一生所受的果報,這是前生造的業因,因遇到緣,果報就現前。 

      佛法講我們到人道來,這一生我們投生作人,作人的時候這兩種業,一種引業,引導你到這個世間來受生,引業。引業是什麼?佛給我們講的五戒十善,前生五戒十善大概持得不錯,得人身。人身雖然得到,人與人相貌不同,人與人體質不同,人與人這一生的生活環境不同,有富貴,有貧賤,這是什麼原因?這是「滿業」,這個滿業就是佛法常講的種善因得善果,滿業是我們過去生中造作的善與不善的業因,這個裡面很複雜。所以一定要曉得命是自己造的,不是別人給我決定的,這一樁事情沒有法子求人的,佛菩薩也沒有辦法,不能改變人的命運。誰能改變?誰造的誰能改,我自己造的,自己造的自己能改,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

      所以諸位你能把《了凡四訓》多看幾遍,多聽聽雲谷大師對了凡先生的開示,你就明白。所以命運可以改造,袁了凡先生依照雲谷大師的開示,他改造了,改造得不錯,說老實話,並不圓滿,這是什麼原因?雲谷大師所講的那一番開示,他並沒有透徹,算是不錯了。如果你再看看「俞淨意遇灶神記」,現在他那一篇文章是附在《了凡四訓》後面,你都能看得到。《四訓》是了凡先生自己寫的,俞淨意先生那一篇文章不是自己寫的,是他的同鄉給他寫的傳記,俞先生的改造命運成績超過袁了凡,效果非常殊勝,難得!這是有人記錄下來的。近代印光法師特別提倡,所以了凡先生的《四訓》家喻戶曉。其實在中國歷代懂得這個道理,依照這個道理改造命運的人很多,成效卓著,人家沒有把他寫出來,沒有公開而已。

      所以這個東西是真的,一點不假。他能改,我也能改,改造命運的道理、方法、效果統統在佛經裡面,尤其是大乘經論。學佛的人初步的成效就是命運改了,古人常說讀書在變化氣質,我們可以說這個佛書讀書在改造命運,你的命運沒有改過來,你的佛是白學了,你學這個佛沒有成績。無論在家出家,你要認真學習,你的命運肯定改過來。

      李老師當年在世的時候,我們這一批年輕的學生跟他,他有慈悲心,特別看這個學生當中福薄的、短命的,前生沒修得好,這種學生命很苦、很可憐,老師都特別勸他發心學講經。為什麼?學講經轉變自己命運效果最快,老師的慈悲心。所以我們同學當中學講經的,很多那個面相都很薄,我當年也是其中之一。諸位看看我出家那個時候的照片,你就知道,沒有福報又短命。這個是老師真正的慈悲,只要肯發心認真學習,出來弘法利生,不為自己,都能轉,轉得都很快。

      當時同學們都是在家居士,每個人有家庭,有事業。我在台灣一個人,沒有家庭,是個小公務員,我將來究竟何去何從,搞哪一個行業好?我請教章嘉大師,章嘉大師給我選定:出家,弘法利生,續佛慧命,他替我選擇這條路。我想了很久,大師替我選擇的是有道理的,我接受了。

      他教我很多,這裡面最重要的,我們是凡夫,煩惱習氣沒有斷,不能沒有所求,到哪裡去求?大師教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教我不要求人,不要到外頭亂求,求佛菩薩。他說你求沒有感應,這是什麼原因?自己有業障,把業障消除,感應就現前。業障怎麼消除?老師教我懺悔,普賢菩薩教我們懺除業障,一定要修懺悔法。懺悔法怎麼修?那個時候我還在工作,每天要上班,大師教給我的沒有儀式,教我常常反省,檢點自己的過失,發現過失馬上要把它改掉,後不再造,這是真懺悔。我就明白了,毛病習氣很多,慢慢改,要真改。

      我生長在清寒的家庭,非常困苦的家庭,所以對於自己的生活需求比一般人要執著,每個月賺的錢僅夠生活,我們一般講小氣吝嗇當然有。大師教我修布施,那只有省吃儉用,餘一點點錢下來做布施。老師教做,不能不做。年輕喜歡讀書,好學,書本看得非常珍貴,幾乎我除了生活費用之外,生活費用是非常非常節省,這是我跟一般人不一樣的地方。我在沒有出家之前工作八年,那八年當中,我一個月用的錢沒有超過二十塊錢,這是台灣錢,我記得有一個月是最節省的用八塊錢。錢到哪裡去?都買書了。所以看看書架上,我一年收入的都擺在書架上,喜歡讀書。

      那個時候,沒有學佛之前,我的書是不會借人的,愛惜書,怕人家把我的書搞髒,怕別人把我這個書損壞了,小氣。章嘉大師教導之後,這心量拓開一點了,可以借人看了,最後也可以送人。送人也有先後次第,最初人家問我要,我送他我看過的舊書,可以給人。到以後慢慢境界提升心量擴大了,縱然是我買來的新書,還沒有看完,別人要,我先供養別人,那個心量是慢慢拓開的;心量拓開之後,漸漸就有一點小福報。

      所以我讀到古人所講的量大福大,我的感觸跟別人不一樣。我從小心量、從沒有心量,慢慢養成心量,慢慢擴大,那個福大跟這個量大恰恰成正比例,量小的時候福小,沒有量的時候根本就沒有福報。我學佛五十年了,年年逐漸逐漸把心量拓開,今天跟大家講《華嚴經》,如果沒有《華嚴》這個心量,《華嚴經》看不懂,你怎麼能懂得字字句句裡頭的無量義!讀《華嚴經》,至少你的心量能包括我們這個世界,就是現在講地球,你要有這樣大的心量,你才能懂。能不能入得進去?還不行。入進去,那要「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才能夠入個少分。沒有這個心量怎麼行?什麼都要包容。

      所以我們看到學佛多年的人,別人稍稍得罪他一點,馬上表情臉色難看、氣呼呼的,幾天都不能平息,這不行,這個沒有修懺悔法。懺悔法,這叫真正修行,業障懺除,有求必應。所求絕不是為自私自利求,絕不是為名聞利養求,絕不是為自己貪圖享受求,那個沒有感應。為什麼?與性德不相應。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你來求我,我看你是好事,幫助你;不好的事情,我不害你。不好的事情要是有求必應的話,害你,佛菩薩不害人。所以你求智慧、求道德、求學問、求幫助一切眾生,有求必應,好事情。

      早年,說這個話總是差不多是三十多年前,大概三十五、六年之前,我在台北法華寺講《地藏經》,我記得廣欽法師還來聽過兩次,有一天講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下了講台之後,聽眾當中有一位法師跟我也很熟的,往生已經不少年了,德融,住在基隆,他是常常來聽我講經。聽我講到這一句話,我下台他就來問我:淨空法師,你講這個話不對。我說:怎麼不對?我求佛送我一個電冰箱,求了三年都沒有感應,哪裡是有求必應?我就問他,我說:你的道場有多少住眾?他說:一個人。我說:一個人需要電冰箱嗎?你沒有這個需要,所以你求就沒有感應。

      我就告訴他,我學佛這麼多年來,每有所求都有感應,從來沒有一次我求的是沒有感應。你求什麼?我求經書,我天天要讀、天天要研究的,我求經書,會有人送給我,會有人替我買,所以我感受這一句話「有求必應」,章嘉大師教給我的,這是講求願建樹。

      『寶末成』,這就是與性德相應,我們有情眾生與佛性相應,無情的眾生與法性相應,「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是寶,寶是性德。 我們這個道場,這是建樹。我們念佛的同學,我們有共同的一個願望,在這個地方建立道場,自行化他,有求佛的這個願望,這個願望跟性德相應,有心幫助這個地區的眾生,明瞭佛法,學習佛法,這與性德相應,這叫寶末。華藏世界那些人心地純正。我們凡夫,古德常講露水道心。露水道心也不錯了,還有一點點它會透出來,比那個完全透不出來的,那就好多了。在這個世間確確實實有很多人一生沒有聽過佛名字,一生沒有見過佛像的,很多。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聽過一次佛菩薩的名號,看見過佛教的建築,看見過佛像,所謂是「一歷眼根,永為道種」,這是寶末。我們的寶末混雜著許許多多的染污,不善不純,不像這個華藏世界純而不雜,這個難得。

      『一一寶末現光明』,我們在一念覺的時候現光明,一念迷的時候光明就隱蔽了。為什麼要天天讀經?為什麼要天天聽經?就是希望你的光明不要斷滅,常常把這正覺的光明提起來。

      『毘盧遮那清淨身』,毘盧遮那是法身佛的德號,他老人家無量劫來修積的功德,證得了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悉入其中普令見』,法身菩薩能見,這個能見就是我們禪宗裡面常講的見性,性就是毘盧遮那的清淨身。在哪裡?在一切處,在一切時。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我們的心不清淨,所以見不到。我們的心清淨就見到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道理在此地。什麼時候我們能夠真正體會契入到遍一切處?我們的自性遍一切處,我們的情識遍一切處,我們的思惟想像遍一切處,真的一點不假,我們六根的能力也是遍一切處。只是可惜我們現在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那是不是還遍一切處?還遍一切處,遍一切處自己不知道。如果不遍一切處,那就不叫性德了。

      在這個地方我舉個例子,諸位細心去觀察,譬如我們眼見,我們眼一睜開,見第一個剎那,第一個剎那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時候是什麼?這個時候是見性見,見外面是色性;不叫色塵,叫色性。為什麼?這一一境界裡面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見性清淨平等,所見外面這個色相也是清淨平等,那個時間太短了,第一剎那。第二個剎那就墮落到無明裡面去了,就有能見所見,就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見性跟妄想分別執著一結合,佛法講相應,就墮落成凡夫,第二念就是凡夫。如果能夠永遠保持第一念,你不就成佛了嗎?

      我們再說得通俗一點,第一念無心,第二念有心,差別就在此地。有心是什麼?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有是非人我、有貪瞋痴慢、有七情五欲,迷了,第二個剎那就迷了,迷得好快!所以對於第一念,一絲毫概念都沒有,它時間太短了,第二念就起妄想分別執著,那個第一念是寶末,可貴,不是沒有,也常常現前。你每天晚上睡覺睡著了,第二天清醒眼睛張開,頭一念就是寶末,第二念染污,三念四念愈染愈深,回不了頭來;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觸、意知,第一念自性起用。

      由此可知,禪宗大德明心見性,什麼叫明心見性?他能保持第一念。宗門大德剛剛悟入,請善知識給他印證。善知識,你看哪一個善知識對這個學人,都囑咐他善自保任。這句話的意思,你好好保持,不要失掉,保持第一念,不要墮落在第二念上。第一念是清淨平等覺,第二念是妄想分別執著,凡聖的差別就在此地。所以保持第一念,那就是「毘盧遮那清淨身」,剛才我講的清淨平等覺,確確實實你自己清清楚楚體驗到。

      如何能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永遠保持第一念?跟人接觸的時候,也會用二、三,二、三不失一,高明在這裡,這就是永嘉大師講的「分別亦非意」。如果分別是意,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是這個樣子的。人家分別不是意識,不是意識是什麼?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自己確確實實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跟大家在一起是和光同塵。這就叫「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不離世間,不壞世間,他在這裡頭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他的心是覺正淨,凡夫的心是迷邪染,他怎麼會一樣?我們轉境界就在這裡轉。

      所以世尊教人,可以說是真誠的愛心,一絲毫的隱瞞都沒有。你一入佛門,就教給你三皈,這個三皈就教給你了,你現在起心動念一切造作是迷邪染,佛教給你三皈是從迷邪染回過頭來,叫歸,回歸,「依」,依覺正淨,不要依迷邪染。迷邪染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覺正淨就是戒定慧,覺是慧、正是定、淨是戒。也就是三寶,覺是佛寶,正是法寶,淨是僧寶,三學三寶,這個三寶是講自性三寶。你看看,皈依的時候就傳授給你,就教你怎麼轉。你一定要懂得這是最大的綱領原則,最根本的,從迷邪染轉成覺正淨,這就是轉境界。

      從總的上面來說,你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知道轉,我們講知道回頭,在這個地方你一定要懂得標準。標準,經律論是標準,經論是我們思想見解邪正的標準,與經論相應的是正,正知正見,與經論相違背的是邪,邪知邪見。我們的言語,我們身體的造作行為,戒律是標準,符合戒律是正行,我們的行為是正,違背戒律是邪行。用經論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用戒律修正我們的言行,非常具體。

      如果我們思想見解、言語行為一點過失都沒有了,這個人成佛了。中下根性的人用這個方法來修行,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修成自己正確的行為,這個方法好。所以世尊當年在世,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道理在此地,真正是不辭辛勞,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讓我們轉境界。再看下面第九首:

      【諸莊嚴中現佛身,無邊色相無央數,悉往十方無不遍,所化眾生亦無限。】

      當然這個境界在法身菩薩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完全能夠接受,深信不疑。現前我們要怎樣學習?如何在『諸莊嚴中現佛身』?首先要曉得什麼是佛身,諸莊嚴中種種依正莊嚴,佛代表什麼?覺正淨。所有一切現相之中,就看你用什麼樣眼光來看,你從哪個角度上去看,在色相裡頭要能夠見到真性。『無邊色相無央數』,無量無邊色相裡頭,你能不能在色相裡頭見性?能在色相裡見性,好了,你的問題解決了,你明心見性了。換句話說,你最低的果位也是圓教初住菩薩。

      我們凡夫偏偏著相,著相就不見性,迷在相上。這個話不好懂,古大德有個比喻,他用黃金來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香港的金鋪很多,我們常常坐車從街上經過,看到兩邊都有很多金鋪,在我們想像當中,金鋪裡面陳列的這些金器一定很多,那個大的金鋪裡確確實實上千件上萬件,做出來這個花樣非常精巧,美不勝收。我曾經參觀一個同學,在台灣,他們是做這個生意的,他有個展覽室,他那些產品一萬多件,花樣都不同,真的是美不勝收。如果我要跟你說,你給我找一塊黃金來,那個著相的人到哪裡去?那就是千萬種裡頭沒有看到黃金,他看到什麼?有手鐲、有項鍊、有耳環、有首飾,他看到這個東西,沒有看到黃金,著了相。如果不著相,說:你給我拿一點黃金來,隨便拿一點就是,統統是黃金。你在這裡體會。

      著了相,性就沒有了;不著相,萬事萬法裡頭隨拈一物,哪一物不是它的體性!不是自性!性是不是在相裡?是!一點也沒錯。性是空寂,相是幻有。相是幻相,你在相上看到「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就見性了,所有一切現相沒有一個是例外的。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四周輪山偈頌第九首:

      【諸莊嚴中現佛身,無邊色相無央數,悉往十方無不遍,所化眾生亦無限。】

      前面這兩句的意思跟諸位略微報告過了,連著後面兩句,顯示出另一個意思,那就是在十方世界隨類化身,無論化什麼樣的身都是佛身,這是法身菩薩,圓教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我們讀得很多了。現在,就在我們現前這個境界裡,我們要怎麼學法?首先我們要認識在一切法當中離相見性,大乘經裡面常講的「離一切相,即一切性」,心跟性一個意思,這個是首先轉變自己的境界,然後我們要幫助別人,幫助別人那就是後面這兩句。

      這裡頭最重要的先把自己的形相塑好,自己的形相一定要跟性德相應,那就是佛身。佛身是三學六度,我們要現,首先要示現持戒身,頭一條,那不持戒怎麼行?別人不持戒,我要持戒;眾生不持戒,我要持戒。為什麼?我學佛,得懂這個道理。佛的心行記錄下來就是戒律,佛有沒有心要這樣做?沒有,自自然然的,這是自性的性德自然流露。

      真心本性裡頭,哪有傷害眾生這個念頭?念頭都沒有,哪有這種行為?這就是現佛身。真心自性裡面決定沒有欺誑眾生,欺誑眾生的念頭沒有,哪裡會有佔眾生便宜的行為?哪裡會有偷盜的這個行為?沒有。所以諸位要曉得,戒律條條都是性德自然流露,見性的人他就是這個樣子。我們沒有見性的人學,學見性人的那種思想行為,慢慢幫助自己見性,這叫學佛。

      學佛到哪裡學?在戒定慧裡頭學,心是定的,不散亂,我們今天講精神集中、意志集中,他不散亂,這就能開智慧,不向外面去攀緣。凡夫六根向外面攀緣,他心是散亂的,眼往色塵上跑,耳往聲塵上跑。所以大勢至菩薩教念佛人「都攝六根」,攝是什麼?收回來,眼不要跑到色相上去,收回來;耳不要去聽外頭的聲音,從聲音上拉回來。觀世音菩薩修這個法門,「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耳是反聞,眼是反視,反過來就見性,往外跑就見相、就著相了,這叫回頭,回頭是岸是指的這個意思。這是佛法裡頭回頭是岸真正的意思,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就是觀世音菩薩所講的「反聞聞自性」,我們轉境界就從這個地方轉,見性不著相。

      所以諸佛菩薩看眾生,看你見,他是看你的見性,他看你的聞性,你本來是佛,如果從著相這邊看,你是可憐憫的凡夫。我前面講過,從哪個角度上去看,你看什麼?你從六根第一剎那看,這個眾生是佛,他不是眾生,他是佛;從第二個剎那看,他是凡夫,他是眾生。佛跟凡夫是一不是二,覺跟迷是一不是二,看我們怎麼隨順。我們是隨順佛性,還是隨順習氣。隨順習氣,這就是六道凡夫;隨順佛性,那就是作佛了,法身菩薩了。「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句話的意思也是深廣無盡,這個裡頭的義趣講不完的。

      在這個地方我們明白了,就是講席裡頭常常講的,一切時一切處,我們的表現形相要給眾生做最好的樣子。這個樣子怎麼作法?你要懂得契機契理,「理」是性德,「機」,現前眾生犯了什麼毛病,你要怎樣示現?現在眾生不知道有聖賢的教育,我們要做出個樣子啟發他,我們天天讀聖賢書,天天在學習、在修學聖賢的教育,這就契機了。現在人不知道孝養父母,我們要做出孝養父母的樣子,孝養父母是性德,不知道孝養父母這違背了性德。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尊重師長,違背性德,我們要做出尊師重道,做樣子給人看。說沒有用,說,你會說,你做不到,人家不相信,你要做出榜樣來給人看。現在人對於一切人事物沒有愛心,我要表現出真誠的愛心,樹立形相,這就叫『諸莊嚴中現佛身』。

      總的來說,就是要有個好的形相,佛菩薩的形相,哪個佛菩薩不孝養父母?哪個佛菩薩不尊重師長?哪個佛菩薩不守十善業道?哪個佛菩薩不真誠?哪個佛菩薩不清淨?我提出這二十個字,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相應,這二十個字是性德,依照這個標準來修學。現在這個世間人不懂得仁義,我們要做出來,不知道恩德,我們要做出知恩報恩,這個就是『悉往十方無不遍』,我們在此地做,自自然然影響十方。十方是上下,上下就是九法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起心動念、言語作為天地鬼神在鑑察,他看得清楚聽得清楚,古人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

      現在我們在外國也蒐集了一點資料,外國人對於輪迴轉世這些事情,最近差不多半個世紀,用了許許多多的時間精神來研究這個問題,現在可以說已經成熟,肯定輪迴、三世確實有,因果報應是事實。欠錢的一定要還錢,欠命的一定要還命,不是說殺害眾生就沒事了,那這個因果定律就推翻了,欺騙了別人也就沒事了;後頭還有事,沒完沒了,麻煩可大了。你要想真的沒事,那就是古人常講的「為人不做虧心事」,這一句話重要,「夜半不怕鬼敲門」,沒有做虧心事。你真正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才曉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人為什麼不走菩薩道?為什麼要造業?為什麼要去入三途?要走佛菩薩的道,那我們這個形相就得像個佛菩薩。

      『所化眾生亦無限』,這是講你的影響,自自然然感化眾生,無需要作意,不要去攀緣,諸佛菩薩不攀緣,諸佛菩薩全是感化。你的業障習氣太重,實在感化不了,他在冥冥當中來感化,沒有離開,到你善心觸動的時候,他就現形。你善心還沒有觸動,他的形可以隱藏起來。用現在科學家的話來講,你善心還沒有觸動,佛菩薩在另一個空間,不同維次的空間,他能看到你;什麼時候你那個善心微微的動一動,他就現形了,跟你在同一個空間裡頭,幫助你。再看末後這一首偈:

      【一切莊嚴出妙音,演說如來本願輪,十方所有淨剎海,佛自在力咸令遍。】

      這一首偈的意思很清楚很明瞭,『一切莊嚴出妙音』,前面一首偈子是現色相,現色相是接引,「出妙音」那就進了一大步。首先人家看到你的色相,你感動人。這裡頭沒有別的,古大德講得非常好,「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能不能感動人,不是別的,就是真誠心。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一片真誠,我們要明瞭,決定沒有絲毫虛偽。真誠一定清淨,一定平等,一定是覺悟,一定是大慈大悲,這就是「一切莊嚴」。真正莊嚴是性德流露,我們學佛要在這裡學,諸佛如來那個性德是圓滿的流露。這部經上講的無量無邊大菩薩,他們是多分流露,因為他們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也破了幾品,他是多分流露,我們今天學習是少分流露。

      在這個世間,不要怕吃虧,不要怕上當,不要怕人欺騙我,你要常常有這些疑慮顧忌,你這一生當中肯定不能成就道業。為什麼?這些疑慮都是輪迴心,用輪迴心學佛還是輪迴業,「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反過來是輪迴心,負面的是輪迴心,正面的是佛心,真誠反面是虛偽,清淨反面是染污,平等反面是不平、貢高我慢,正覺反面是愚迷,慈悲反面是自私自利,正面是佛心,反面是輪迴心。我們用哪個心?我們來生要想什麼樣的成就?來生想作佛,來生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現在用的心是輪迴心,你能成就嗎?因果不相應!

      《無量壽經》教給我們往生的條件,你看看「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頭一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有沒有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菩提心。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跟我們講菩提心,三心,第一個是至誠心,我寫的真誠,至誠心是菩提心的體,第二個深心,第三個迴向發願心,這是菩提心的用,有體有用。什麼是深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是深心,因為講深心大家很難懂,我這樣說出來大家好懂。什麼是迴向發願心?大慈大悲。這是大菩提心。你不用這個大菩提心,你只知道一向專念,最後還是不能往生。經文看清楚,佛沒有欺騙我們,我們自己要看錯了,責任要自己負,不能怪佛不慈悲,佛講得很清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所以四十八願也得要搞清楚,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有人執著、專執著第十八願,其他的都不要了,不行,去不了。他不曉得,我們講《無量壽經》講得很清楚,四十八願任何一願都圓圓滿滿的含攝其他四十七願,少一願,他的這一願就不圓滿。所以第十八願同樣的道理,也是圓圓滿滿含攝其餘的四十七願,少一個都不行。這個道理要講清楚、要講明白,不要讓修淨土的同修產生了誤會,耽誤了這一生往生淨土的大好機緣,那叫真錯了。

      心要好,真誠就能感動人。我現在還不能感動人,我的真誠心不夠,要在這個地方加強。從哪裡加強?從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那個強了,真誠心就強了。落實在行為上,「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落實,這個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聲聞、緣覺接引眾生真因。方式上那就是「四攝法」,這個我們講得很多,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自自然然觸動眾生的善根。他的善根動了,他就會向你來請教了。我們佛門術語叫請法,一般人就叫請教。他來請教,你就可以教他,「一切莊嚴出妙音」。

      當然本經裡面講的一切莊嚴,六塵說法,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我們這個世間實實在在講又何嘗不是六塵說法?但是我們這個地方眾生業障習氣很重,雖然六塵都在說法,對於表法他沒有感觸,真的是不見不聞。我們如果不讀《華嚴》,不學《華嚴》,還不跟一般人一樣。學了《華嚴》之後,才知道一一形相都是表法的,我們才明瞭,眼見色,耳聞聲,沒有一樣不是佛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全是「大方廣佛華嚴」,不是普通法,妙不可言!所以我才說一切眾生都生活在、生長在一切諸佛如來懷抱之中,自己不曉得。

      下面一句,『演說如來本願輪』。善導大師他老人家說過,「一切如來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我們把善導大師這個話跟這一句經文合起來看,意思更明顯了。如來本願是什麼?是希望眾生快快成佛,如來的本願。一切眾生能不能很快成佛?這個答案也是肯定的,能!《華嚴經》上給我們的示現,善財童子給我們做出榜樣,善財童子一生成無上道。他怎麼成就的?你看《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念佛成就的。五十三位善知識,前面三位是代表三寶,吉祥雲比丘表佛寶,佛寶就是念佛,所以他跟善財童子講了二十多種念佛的法門,這二十多種展開來,就是把一切諸佛所講無量無邊法門統統包括盡了,說明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念佛法門。

      佛是什麼?佛是大覺,圓滿的智慧,圓滿的覺悟。你們想想,八萬四千法門也好,無量無邊法門也好,哪個法門不是求徹底覺悟?只要求徹底覺悟,那怎麼不是念佛?所以說念佛,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念佛;說參禪,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參禪,念阿彌陀佛也是參禪;說持戒,一切法門統統是持戒;說念咒,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是念咒。「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才真正了解事實真相。

      但是法門是平等,一點都不錯,沒有高下。眾生根性有高下,根性不等,不是法門不平等,眾生根性不平等,善根不平等,福德因緣不平等。在這個狀況之下,如果與你根性與你善根福德因緣相應的這個法門,你學習就很容易,那是對症下藥,對了你的症;如果不相應,你學起來就很艱難。

      古大德講的易行道、難行道,道哪有什麼難易?人的根性不相同,差別在這個地方生的。我們的根性不是很高、不是很利,哪個法門最容易、最適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叫「帶業往生」。所有一切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沒有帶業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你的煩惱習氣要斷盡;不斷盡,你不能成就。西方淨土阿彌陀佛這個法門,煩惱可以不斷,這個佔大便宜。但是怎麼樣?煩惱要伏住,你要能控制住;雖然不斷,它暫時不起作用,這樣就能去,必須控制住。你要控制不住,時時還發作,那就不行,那就去不了。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裡頭,要知道控制自己的煩惱習氣,也就是七情五欲你要能控制。

      淨宗用什麼方法?用持名的方法。我們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看到稱心的、合自己意思的就起貪心,煩惱就生起來,就起七情五欲,起歡喜,不合自己意思的就生瞋恚,這是凡夫,這是病。淨宗法門教給我們,這個時候怎麼辦?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壓下去。順境裡面把貪愛的念頭壓下去,阿彌陀佛;逆境裡頭,阿彌陀佛,把瞋恚壓下去。在一切境緣裡面,保持你的「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用一句阿彌陀佛保住,雖有煩惱習氣,不起現行,這叫功夫,這個叫做真正念佛。

      果然能壓得住,功夫得力,我們常講功夫成片,只要功夫成片就有把握往生,一切時一切處,你都能夠壓得住。所以這個練功,念佛就是練功,在生活裡頭,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頭,功夫不必做任何形式,只要念頭一起,心裡頭佛號就起來,就把這個念頭打掉。念頭常常起,證明你的念頭沒有斷,但是你常常壓,這種功夫是天天在做,時時刻刻都在做。不能說我每天早課做兩個鐘點,晚課做兩個鐘點,那不行。你早晚課,一天頂多你四小時做功夫,你伏煩惱,還有二十個小時煩惱起現行,這個沒有用處。你要把它養成習慣,無論對什麼人,對善人不起貪戀,對惡人不起瞋恚,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不但如此,平等的恭敬,禮敬諸佛,平等的感恩,生起來的是禮敬感恩。禮敬感恩是性德,常常性德流露,這個樣子,這個是如來本願。

      所以本願,確確實實在《華嚴經》最後善財童子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吉祥雲比丘跟他講念佛法門,沒有明說,善財知道。如果是老學佛的同學,一看就明白,知道吉祥雲講所有一切法門都是念佛法門,指歸到淨土法門。為什麼?吉祥雲的形相是念佛,他的形相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念阿彌陀佛的。吉祥雲比丘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念佛不間斷,晝夜不間斷。也叫「佛立三昧」,他可以站著,可以走動,不能坐下來,不能睡覺。這一期三個月。般舟三昧一期是三個月,三個月不能睡覺,不能坐下來,只可以站著,只可以走動,所以叫「佛立三昧」。由此可知,修「般舟三昧」要有很好的體力,那個多半是年輕人修的,中年以上很困難,你的身體支持不住。 

      世出世間法,不管幹什麼都要年輕,年歲大的人很吃虧。你看看古時候修行證果的,多半都是年輕人。惠能大師接受五祖的衣缽是二十四歲,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做第六代祖。年歲大的人困難,學東西愈年輕愈好,年輕人要珍惜你寶貴的學習機緣,不能說到老的時候才學,老的時候困難,只能學一點皮毛,學一點常識,想契入境界不容易。珍惜修學的時光,那個時光,時光有三種,這裡講珍惜學年,像學生讀書一樣,什麼年齡應當讀小學,什麼年齡讀中學,什麼年齡讀大學,這個時節因緣不可以錯過,學佛也不例外。所以我們在此地一定要懂得如來本願輪是什麼?不能辜負如來的本願,他是教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成佛。

      『十方所有淨剎海』,這是指一切諸佛如來的報土,通常我們講實報莊嚴土。『佛自在力咸令遍』,這是佛的神力。說老實話,常寂光土遍虛空法界,那是理,它不是相,那完全是性德;但是實報莊嚴土是相,德相;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諸佛如來加持。諸佛如來用什麼加持?用常寂光土加持,用實報土加持,我們凡夫沒有能力覺察。怎麼知道?他在這兩土現身說法,教化眾生,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

      這是不是事實?是事實。《維摩經》裡頭透露了消息,世尊也給大家表演過,學生們向世尊請教,你老人家報土究竟在哪裡?佛坐在那裡是跏趺坐,我們講雙盤,佛把這個腳放下來,腳趾按到地上,這個大地立刻就現出實報莊嚴土,跟華藏世界、跟極樂世界沒有兩樣。與會大眾才知道,我們住穢土,佛住報土,雖然在一起,境界不一樣。這個地方也說明了一個事情,境隨心轉。佛的心清淨,一絲毫染污都沒有,現淨土;眾生心不清淨,現的穢土。土哪有淨穢?不但沒有淨穢,根本就不存在,「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見到佛的淨土,心想變現出來的,這個裡頭確確實實是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但是,有念很難,無念怎麼樣?無念也很難,有念是妄想,無念是無明,妄想跟無明跟性德都不相應。這個東西很難了,有念不行,無念也不行,那到底怎麼辦?古人講:你去參吧!那是不是又有念又無念?也不行,四句百非,都是屬於妄想習氣。所以不能不用真功夫,不會用,老實念佛,這給你講真話。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