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902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0二卷)  2002/1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902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偈頌第二大段。這一段裡面總共分了十個段落,我們講到第三段,第三有十首偈,說明世界的體性。上面曾經講了前面四首,現在從第五首看起。我們先看看經文:

      【有剎香為體,或是金剛華,摩尼光影形,觀察甚清淨。】 

      這是第五首。讀到這一首經文,使我們想到我們這個世間,現前的社會確實迫切需要『香為體』。「香」在佛法裡面代表的是德行,德香。佛經裡面我們常常讀到戒定真香,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香。一般同學們都相當熟悉,但是又有幾個人認真的在學習。如果我們把德香、慧光疏忽,淨宗的學人在這一生當中就談不上成就了。淨土宗,香光莊嚴。我們看到寺院有用「香光」做寺院的名稱、做殿堂的名稱,香光殿、香光寺,我們一看就知道它是修淨土的。「香」表德行,「光」表智慧。從名稱意義裡面,我們就懂得它所標榜的是什麼。「有剎香為體」,這是有的佛剎以香光為體,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樣。

      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當時有些大德們告訴我,虛雲老和尚曾經在香港住過一個月,他老人家回到中國去了。香港同修給他建一個精舍,我去參觀過。我跟虛老和尚沒有見過面,聽這些同學們告訴我,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頭,這是個修苦行的。身上穿的衣服,我們從照片上看到都是補丁,沒有補丁的衣服照片,幾乎我一張都沒看見過。我看過二、三十張照片,衣服都是有補丁的。衣服領子後面油垢很深,顏色都是黑色的,他也不洗。他不洗澡,也不洗衣服,但是他身上放清香。我們一般人三天不洗澡,這身上氣味就很難聞。他一年都不洗澡,身上放清香。這香從哪裡來的?

      我們讀《華嚴經》,香為體。香從哪來的?香是自性本來具足的。《華嚴經》末後「出現品」裡面,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大家平等的。九法界一切眾生,哪一個沒有如來的智慧?如來的智慧是圓滿的智慧,一絲毫欠缺都沒有。真的像一般人、宗教家裡頭讚歎上帝、讚歎神,無所不知!自性本具的智慧,無所不知;自性本具的德能,無所不能。這個德能是能力,我們今天講的技能,都是圓滿的,都是平等的。諸佛如來能,我們也能,我們的能力跟他沒有兩樣。一切眾生皆有諸佛如來的相好,相好是福報!他能夠一年都不洗澡,身上放香氣,這是相好,自性本具的。我們的智慧、德能、相好到哪裡去了?佛說我們都有,跟他一樣。現在是他有,他完全現前了。虛老和尚修得不錯!自性的,真正是寶香往外透,這說明他修得不錯。

      我們學佛多年,出家多年,身上氣味難聞,甚至於還有口臭,自己不覺得,周邊的人清楚。你修行有沒有功夫,你能夠瞞人嗎?都表現在這個形象上。如果修行功夫得力,肯定智慧增長,佛經裡頭常講煩惱輕,智慧長。由此可知,我們的性德:智慧、德能、相好,為什麼會失掉?失掉了就是煩惱。佛在經上說,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的性德透不出來,你不如諸佛菩薩。諸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就是他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所以他的性德現前,一切時一切處,你接觸他,你都能夠體會到他的智慧、他的德能、他的相好。我們世間人,哪一個人不求這三樁事情?但是不知道這三樁事情是自性本來具足的。

      佛法裡面修學,宗門常說修行的目的,我們修什麼?宗門講「明心見性」。其實哪一宗、哪一派、哪一個法門不是明心見性?統統是,都是明心見性。說的名稱不一樣,其實是一樁事情。教下講「大開圓解」,淨土裡面講「一心不亂」,名稱不一樣,都是一樁事情。我們今天心不明、性見不到,被障礙,被蓋覆了;就是被煩惱習氣、被貪瞋痴慢、被妄想分別執著蓋覆住,香沒有了,光也沒有了。光是智慧,智慧沒有了,智慧就變成煩惱,變成貪瞋痴慢,香就變成臭氣,道理我們要懂。然後才知道,才真正明白、覺悟過來,我們修什麼?去煩惱而已,沒有別的。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迷惑,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搞清楚、搞明白了,是一樁什麼事情?這是我們一般講事實真相。真相是什麼?《般若經》上講得好,《般若》的分量多。《心經》大家念,都念得很熟,《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的菁華、心要,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五蘊皆空」。幾個人能體會得到?

      世尊當年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現在在《大藏經》裡面,《般若經》的分量最大,比《華嚴》大多了,它有六百卷。《華嚴》八十加四十,除掉重複的,只有九十九卷。但是六百卷《大般若》總結一句話,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諸佛如來看清楚了,法身菩薩看清楚了,所以他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妄想,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了,性德於是現前。所以他只生智慧,不生煩惱。就像《壇經》六祖惠能大師給忍和尚說的話,「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如果碰到忍和尚,一定說弟子心中常生煩惱。為什麼我們常生煩惱,能大師常生智慧,原因懂了嗎?他放下了,我們沒放下。放下了就常生智慧,沒放下就常生煩惱,道理在此地。道理真搞清楚了,要從心裡面真正放下,那叫修行,那叫功夫。那個時候我們這個身,香為體。自己的身,體是香光,我們生活環境這個體也是香光。為什麼?經上常講「境隨心轉」。凡夫很可憐,凡夫是心被境轉,諸佛菩薩是境隨心轉;境隨心轉是決定正確,心隨境轉那是造業。

      曾經有同學問過我,問我什麼叫隨緣?什麼叫攀緣?這兩句話要講到絕對的標準,那就是隨順性德叫隨緣,隨順煩惱習氣叫做攀緣,這是大乘法裡面絕對的標準。這個話不太好懂,我們把它說白一點,大家能得受用。白一點,標準降低了,不得不降低。隨順經典上的道理、教訓,我們依教奉行,這叫隨緣。要是隨順自己的意思,自己的習氣,自己的想法、看法,大概都是攀緣。這個理很深,境界很廣,務必要細心去思惟、去觀察。攀緣跟隨緣關鍵的地方在用心不同,一個用真心,一個用妄心。所以我們讀到這一句經文,深深有感慨,我們自己要想成就,不能不著重德行,德行的修養超過一切。

      下面一句,『或是金剛華』。「金剛華」就是光、般若,《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大家很熟悉。「華」是菩薩所修的因行。佛門裡面表法,花表因,修因;果表果報,花好果一定好。所以,通常在大乘法裡面,花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花代表這個。加上「金剛」,特別強調在事修當中具足高度的智慧。再往上說,究竟圓滿的智慧,那是證了果的。那不是我們境界,我們能夠保持著高度智慧,就不錯了。為什麼有些人能做得到?有些人,我們想做做不到,這個原因在哪裡?原因很簡單,能做得到的人,無我。「金剛華」味道深長!

      《金剛般若經》上給菩薩立了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是什麼?「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人就是菩薩,這個人就能做到。我們凡夫為什麼做不到?我們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六道凡夫!你做不到。學佛的人多,成佛的人少,原因在此地,這一關不能突破。這一關是凡聖的分界線,這一關突破了,超凡入聖;突不破,永遠做凡夫,也就是永遠去搞六道輪迴。佛真的是慈悲到了極處,都給我們講清楚講明白了,一絲毫保留都沒有。我們起心動念沒有把「我」忘掉,我的利益、我的好處,一切都是「我的」,這個麻煩大了。佛菩薩跟我們不是這樣,佛菩薩沒有「我」、沒有「我的」。我沒有了,哪來有我所有的?所以他統統斷掉了。早年我們讀誦大乘,總以為破四相大概是菩薩境界,很多人都是這個看法。細讀之下才曉得,這都是讀經粗心大意。過去我們講《金剛經》,講到這些地方才真的搞清楚、搞明白,小乘須陀洹就破了我相,就無我相,我們這才明瞭《金剛經》上這個標準,真的凡聖的分界線。什麼聖?小聖,小乘初果,大乘菩薩是初信位的菩薩。這個道理要是不懂,這個境界你怎麼能夠轉得過來?你學佛功夫怎麼會得力?

      跟諸位說,學講經不難,利根的人一個星期就會講經。再笨的人,從前李老師訓練講經的這些同學們,一個月;再笨的人,一個月都能把他教得出來,上台都頭頭是道。入境界就不行了,李老師無能為力。怎麼入境界?你的知見,就是你的思想、見解、言行跟佛菩薩一樣,這個難!這是真功夫。為什麼?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確確實實六道凡夫做不到的,你能做到。這在佛門裡面稱之為英雄豪俊,別人辦不到的,你能辦到。佛,我們供養佛的大殿稱為「大雄寶殿」,那個「雄」是英雄!英雄是什麼意思?別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六道裡頭沒有英雄。你做到國王、做到天王、做到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都不能稱英雄。為什麼?你的煩惱斷不了,習氣斷不了;真的,他沒有辦法。你有力、你有權、你有勢、你有福報,你能夠消滅一個國家,你能夠統治全世界,你能夠統治三千大千世界,你的煩惱習氣斷不掉,不算英雄;能夠克服自己煩惱習氣的,大英雄!轉凡成聖,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佛稱「大雄」,這裡頭義理深廣無盡。

      第二句,「或是金剛華」,我們要是落實在生活當中,就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充滿了真實智慧。因就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由因感果,因好,果報好,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這一生當中,人生實在講時間非常短暫,縱然你活到一百歲,真的是一彈指,很短很短。這兩天,我的故鄉有不少朋友來看我,我問問我小時候的狀況,小時候我有些玩伴都不在了,五十、六十就過世了。想想那個時候就像昨天一樣,你說有什麼意思?看看些故人,都是一些墳墓,感慨萬千!人不能不在這個地方覺醒過來!醒悟過來,真正聰明人,我們要想到來生、要想到後世,來生後世我們到哪裡去?《華嚴經》上講得好,世界無量無邊都是我們的去處,有很好的諸佛清淨剎土,有不太好的,像我們這個世界五濁惡世。好地方很多!好地方,好因你才能生到好報。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了,在這個世間修好因。好因,我們剛才講到:智慧、德能、相好,佛都是講這個,就這三樁事情,這是性德的流露,自然的流露。怎麼個修法?最精要的綱領,這是簡單不能再簡單的,兩個字「淨、善」。心要清淨,淨生慧,善生福。智慧,清淨心生的;相好,善行生的;德能,就是淨跟善合起來生的。你們想想是不是有道理?所以,我們修的是什麼?心純淨,沒有一絲毫的染污;行為純善,沒有一絲毫的惡行。那我們的果報就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這三種圓滿將來到哪裡去?看看這個世界,那一定是諸佛如來的報土。十法界裡頭,不是九法界。這叫「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這麼修的。那這一生過得很快樂,很自在。快樂自在不是說你有地位、你有權勢、你很富有,不是的,與那個全不相干。心地清淨,行為善良,這個人自在快樂。那個生活在這個世間才叫隨緣,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真的是我們平常所講的,「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沒有一樣不好,你能真正入這個境界,果報殊勝!《華嚴經》說的許許多多清淨莊嚴的國土,那都是將來自己要去的地方。

      下面這兩句是形容。『摩尼光影形』,「摩尼」是梵語,意思是自在;摩尼是如意,如意的意思。「光影形」,這都是法身菩薩果地上的境界,而實際上我們這個世界又何嘗不是!我們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夠證得。我們看這個剎土,五濁惡世,佛在《彌陀經》上講五濁惡世是隨順眾生說的,隨順眾生知見,不是他自己的境界。如果他自己境界,看我們這個剎土清淨莊嚴,這就說明境隨心轉。《華嚴》上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大乘經上所說的「從心想生」,所以心想太重要了!

      我們學佛最要緊的、最殊勝的就是要學『觀察甚清淨』。我們看今天的世界,今天世界是亂世,你能在這裡面看到清淨嗎?我們看不到。為什麼看不到?因為我的心不清淨,你怎麼能看到外面境界清淨?法身菩薩為什麼能看到我們這個世間清淨?不但看到我們這個世間清淨,畜生道清淨,餓鬼道清淨,地獄道也清淨。為什麼?他的心清淨,清淨心看什麼樣的境界都清淨。我們的心不清淨,我們的心染污,我們看極樂世界、我們看華藏世界也不清淨,這就說明「境隨心轉」。所以你要想看到真正清淨的世界,先修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佛的淨土你見到了,你享受到了,那真正叫享福。所以享福不是從外面,是從內心。佛法叫內學,就是這個道理。

      佛說這個說得好,中國古人也有這個講法。那時候佛法還沒傳到中國,《呂氏春秋》裡面有幾句話跟佛經上這個意思非常接近。它也講到世出世間一切事,必定先從自己身上來修,這跟佛講的是一樣的。它講得很具體,「成其身而天下成」。這個「成」是什麼?成就自己的智慧、德相,那就是自己成佛了。自己成佛了,一切眾生都成佛。佛經上有這個講法,菩薩成佛的時候,他看到大地一切眾生皆成佛道,境界轉了。「治其身而天下治」。那個「成其身而天下成」是佛境界,那是諸佛如來;「治其身而天下治」是菩薩境界,是在修!修,從哪裡修?修自己,自己修好了,天下人都好了。為什麼?影響別人,自自然然產生攝受影響的力量,這就是教化眾生,這是佛法講的度眾生。你怎麼個度法?度就是今天講的教化,幫助、協助。你自己不能成就智慧,不能成就德相,你就沒有能力影響別人。你天天用言說不行,言說,人家看你,你沒做到。你做到了,人家自然服你;你做不到,人家瞧不起你、輕視你,不會相信你。尤其是在今天這個時代。所以,那個治是菩薩。

      末後一句話說得好,「為天下者」。「為天下者」,就是我們四弘誓願裡面講的「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發心度一切眾生,不在眾生,在自己,這話說得好!你先把你自己度好了,天下所有一切眾生都得度。這個意思很深很深,很不好懂。我們沒有這麼多年大乘法的薰修,《呂氏春秋》這一段東西看不懂。所以,他能說出這幾句話,不簡單!不是過來人說不出。從這個地方我們又明瞭了,諸佛菩薩在這個世間隨類化身、隨機說法,能寫出這幾句話的,最低限度在佛法裡面講是法身菩薩,不是法身菩薩說不出的。

      佛法雖然沒有傳到中國來,佛菩薩早就在中國應化了。不是以佛的身分,以普通人的身分、學者的身分,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表演給大家看。這是我們中國稱為道德之人,這個人有道德,有學問、有道德。中國一般人對於讀書人,特別是有道德的人非常尊敬,他是社會大眾的楷模、模範,許許多多都是佛菩薩應化的。我們想在中國如是,其他國家地區哪有不如是的道理!這就是《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為什麼?他無我。佛菩薩身相怎麼現的?眾生喜歡什麼身相,他就現什麼身相,這就叫隨緣,恆順眾生。

      這個理念、這個道理、這個事實,就能夠給現代這個世界化解衝突,帶來和平。今天世界上許許多多從政的政客、政治家都知道,社會的安危,族群跟宗教是不可忽略的一環,這個認知是正確的,沒有錯誤。你怎麼樣把宗教團結起來,把族群團結起來,讓宗教跟族群當中和睦相處,而沒有矛盾產生,這在大乘法裡頭就有了。你看世間許許多多宗教,他們都供奉他們的神明,都相信他的神是宇宙之間唯一的真神。他不承認其他宗教的神,那都是邪神,不是真神,他的神才是真神。這兩個宗教各有各的真神,那真神跟真神就打架了,麻煩就來了。現在我們知道真神確確實實只有一個,在你這個教裡面變現出這個身相,你的教主;在他那個宗教裡頭,就變現出他那個宗教。其實他是一個神,他的身相不一樣。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原來全世界宗教是一家人」,問題不就化解了,衝突就沒有了!事實確實如此,隨類化身!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

      所以,宇宙是多元的,這個一定要肯定;絕對不是一元的,是多元的。從什麼地方去體驗?從我們的身體,我的身體是多元的。一個身,許許多多不同器官組成,不就是多元的嗎?眼是一個器官,能見;耳是一個器官,能聽;鼻是一個器官,能嗅,多元的!你不能說我的「眼」好,其他的都不好,那你不就生病了,嚴重就死亡了。什麼叫健康?眼好,第一,耳好,第一,每一個器官都第一,身體健康。我們今天這個世界,每一個宗教都第一,每一個族群都第一,每一個國家都第一,沒有第二的,天下太平!什麼事都沒有了。彼此互相尊重,都第一!第一跟第一也要互相尊重。所以你要真正能夠體會到這個道理,把這個理念落實,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衝突可以化解、可以消弭,和平可以落實、可以實現。

      但是功夫從哪個地方用?從自己。《呂氏春秋》那一篇文章講「先己」,什麼事情先自己是理性。佛法確確實實,佛法叫內學,就是說佛法一切都是從內心,你要不從這個地方下手,你沒有辦法看到清淨莊嚴。所以「心淨則佛土淨」。心淨,我們眼前這個世界清淨;心善,我們眼前的社會很善,都在自己用真功夫。功夫用錯了是什麼?完全看別人,那你就完全錯了。你看《六祖壇經》,這教人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的教導我們,一語道破。人家一生能成就,就是「不見世間過」;只見自己過,不見世間過。大乘經裡頭字字句句都含著有很深的義理,我們要細心去觀察,到能夠落實在自己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你就得受用,這就叫做契入少分。圓滿不能,我們先求契入少分,少分的受用就說不盡了。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再看下面第六首:

      【或有難思剎,華旋所成就,化佛皆充滿,菩薩普光明。】

      這一首也是讚頌諸佛如來的報土是殊勝莊嚴的世界。『難思』是無法想像,用現在的話講是無法想像,這個剎土太美好了。『華旋』,我們先假想許許多多不同品種的花,把它做成一個花環,各種不同的花做成花環已經很好看了,再把這個花環旋轉,更美了。這種景色現在人很容易理解,為什麼?現在電腦很發達,電腦裡面做的圖案千變萬化,就是這個意思。它所表的,今天講它所代表的,現在人講「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交流就是這個現象,美不勝收。

      現代的社會,資訊發達,交通便捷,像美國這些先進的國家,現在正在發展快速的飛機。我聽說這個飛機的速度比現在民航機的速度大概要快一倍到兩倍。如果比現在速度快兩倍的話,我們能夠想像到。現在的飛機差不多一般的速度是一個小時九百里到一千里,如果這個飛機速度能夠發展到二千多里、三千里一個小時,從中國到美國這個航線用公里來計算,一萬里。如果一個小時飛三千里,四個小時就到了,可以早晨到那邊上班,下午回家。地球縮小了。地球這一縮小,人與人的關係愈來愈密切,現在有人講「地球村」,這個話講得不是沒有道理。我們大家共同住在這個村莊,怎麼能不愛護?怎麼可以在這裡做冤家、做對頭?那不是自己找苦吃?所以,多元文化這個理念必須要建立,而且一定要落實。再小的國家,再小的民族,我們要尊敬它的文化,要尊重它,要愛護它,它有它的特色。我們觀光旅遊到那邊看到,這是不同的文化。

      《大方廣佛華嚴經》,那個經題就是多元文化。華是花園,這個大花園,大花園裡面收集的這些花,品種齊全,沒有一樣沒有。你到那裡去參觀、去欣賞,美不勝收,叫「華嚴」,嚴是莊嚴,美好!經題梵文原文叫「雜華莊嚴」,我們中國人翻譯喜歡簡單,雜華,雜字不要了,用「華」就好了;莊嚴,莊字不要了,用「嚴」,所以叫《華嚴經》。所以,經題裡面就是多元文化,就是要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那你才有得看、有得欣賞。如果這個花園再大,品種只有一種,你想想看有什麼味道?看完之後,不必再看了,都一樣。我們今天出國觀光旅遊,如果全世界文化都相同的,還有什麼好看的?沒得看了。就是不一樣,所以才要去見識見識。假如變成單一的文化,全世界哪個文化強,是它的,其他的、不同的全部都消滅了,觀光旅遊這個行業就沒有了。還有什麼好出去?什麼也看不到,看都一樣的。我們得多想想!單一是決定不可能的,決定做不到的,只有給這個種族結冤仇。你就是把這個種族消滅了,它的怨恨在、冤仇在,將來找到機會還是要報復。

      在中國歷史上,最近的,慈禧太后滅了清朝,這個因果歷史上有記載。清朝在初期,還沒有建國的時候,它這個族的鄰近也有一個小族叫葉赫那拉氏。清族把它滅掉了,酋長在死的時候對天發誓:我這個族裡頭,即使剩下一個女人也要報仇。這樁事情記載在清朝宮廷條例裡頭,所以清朝宮廷決定不許葉赫那拉氏的人進宮,這個條例嚴厲實施兩百多年。你看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康熙六十年、雍正十三年、乾隆六十年,在乾隆下面,有嘉慶、道光、咸豐,兩百年過去了,都沒有出事情,於是乎就疏忽了。慈禧是葉赫那拉氏人,進宮的時候,咸豐皇帝知道,但是「這沒事,都兩百多年了,哪裡還有這回事情」!把她接納了,最後她把清朝滅掉了。你看看他們的酋長,報仇的那個心多麼堅決,等你兩百多年之後,你的運衰了,我再來,還是把你滅掉!

      冤家宜解不宜結。今天國際上的紛爭用武力、用報復不能解決問題,這個仇結下去,冤冤相報,世世代代沒完沒了。這是事實,不是迷信!不可以結怨,要化解,才是解決問題。化解就是一定要尊重別人的文化,尊重別人的傳統,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入境隨俗,快樂無比!我們幾乎是半個世紀在海外流浪,走過不少國家地區。我們完全把佛法用上了,無論到哪個國家地區,我是很快就融入他們的社會,所以能到處受人歡迎。你要堅持我的那些習慣、方式,你跟別人格格不入,你跟別人做對頭,不是做朋友,你的日子怎麼會好過?無論到哪個國家地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習慣,我們能隨緣、要隨緣。跟他打成一片、跟他做朋友,歡喜、快樂,我們幫助他,他幫助我們。這是從我們生活經驗裡面學習到的,這一套方法就能解決今天世界的紛爭,就能夠促進世界和平。

      「華旋所成就」這五個字,你就想它的意思有多深,不同的文化成就真善美慧。道理要懂,你要能體會得到。《華嚴經》字字句句意在言外,所以你看不懂的,你就不曉得它在說些什麼。你真正看得懂的,其味無窮,你才能夠得受用,你才能真正得利益。

      『化佛皆充滿,菩薩普光明』,這兩句話是形容,是說上面的成就,這個社會多麼美好,全在自己。這個要用智慧,不能用煩惱。中國古人常說「處事難,處人更難」,人與人相處要高度的智慧,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人事的環境雖然非常複雜,古人跟我們說總不外善、惡。一個是善的,順境;一個是惡的,逆境,就兩大類。佛教導我們,中國儒家、道家、古聖先賢都是這樣教人,再看看外國宗教典籍裡頭也是這樣教人,這哪能錯得了!所以我們這才悟過來,古聖先賢教人的,不是他自己想出來的,是性德。他自己想出來的,為什麼這麼多人想,他們怎麼想的都是一樣的,奇怪了?自己想出來,應該各個人不一樣。他們想的都是一樣的,這就不是他的思想,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要細心去觀察,本性、自性的性德,天然的!中國人所講的「英雄所見,大略相同」,英雄!英雄,前面講的已經克服自己煩惱習氣了,他所看所見的都是一樣的,這是性德,決不是隨順他的妄想分別執著。因為從妄想分別執著出來的東西,各個人不相同;只有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都恢復到清淨心,那就會相同。所以,佛家講的「佛佛道同」!

      我們今天用這個做一個例子,我們能夠推想到,覺悟的人跟覺悟的人見解就很接近,迷惑的人跟迷惑的人見解是決定不相同。那麼聖人教導我們,我們要記住,我們要學習,要真正做功夫,要真正修行。我們處逆境,逆境是我們的環境不好,很惡劣,樣樣都不稱心、不如意,周邊所遇到的都是惡人,都不是善人。處這個境界,我們應該怎麼處法?這個境界古人有最明顯的例子,舜王,中國二十四孝頭一個,大舜。你看舜處的那個環境,他遇的那個人,那是什麼人?父親、繼母跟繼母生的兒子,都是跟他做對頭,都是恨不得把他害死。他能盡孝,他沒有看到他父親的錯、不是處,沒有看到他繼母、他繼母生的弟弟的不是處,總是覺得我自己做得不好,為什麼他們這麼討厭我?天天反省,天天改過。真的,不就是六祖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沒見到別人過,他見的是自己過,天天反省,天天改過。這樣子,三、四年把全家人感化了。所以大孝!中國講孝道第一人。

      在佛法裡面講,他的父親、繼母、繼母生的弟弟都是他過去生中的冤親債主,他能夠化怨為親、化敵為友,這個了不起。別人在這個環境裡頭,起怨恨心、報復心,這個怨恨、報復就造成仇恨,愈結愈深,生生世世冤冤相報,那就不得了,那就苦不堪言!果報不是一生,生生世世。我們處逆境,遇到惡緣,要學舜王。你看,他在這個環境當中養成自己的大德大智、大德大行,感動那個時候的皇帝堯王。堯王聽到有這樣一個人,把兩個女兒嫁給他,王位讓給他。這個有道理,他能夠感動他這樣的父母,把他從惡人變成好人,他就能感化一國,他就能感化天下。堯有眼光,有智慧,選他做繼承人。

      在佛法裡面,我相信每一個同學都念過《金剛經》,《金剛經》裡頭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是逆境、惡緣。忍辱仙人,我們在佛經裡面讀到,釋迦牟尼佛說這是他的前身。他沒有成佛之前,修菩薩道,菩薩修六波羅蜜。他修忍辱波羅蜜的時候,遇到這麼一樁事情,修忍辱!被歌利王凌遲處死,不是痛痛快快叫他死,用刀割肉,一片一片割下來,這樣子把他處死。歌利是梵語,歌利王要是用意思上翻,中國人就翻成暴君,殘暴、不講理的這樣一個王。菩薩修忍辱的時候,遇到這個惡王,一絲毫瞋恚的念頭都沒有。佛在經上說,他忍辱波羅蜜圓滿了,等於說經過考試。這樣的考試,你有沒有瞋恚心?還動不動瞋恚念頭?沒有,畢業了。沒有這個人來考試,你這一關沒通過,你畢不了業。沒有一絲毫報復的念頭,持戒波羅蜜圓滿了,不殺生這條戒圓滿了,所以兩個圓滿。他生什麼心?感恩的心。他用什麼報答?他發願: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所以歌利王的後身就是憍陳如尊者,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個證阿羅漢果,第一個得度的。這就是化怨為親、化敵為友,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不可以對立,不可以報復,不可以生瞋恚心。

      所以大乘佛法要能夠普遍宣揚,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這個世界上哪裡會有災難?哪裡會有衝突?哪裡會有什麼恐怖分子?都沒有了。佛法是真能解決問題,可惜沒有人知道。現在雖然是科技發達,我們每一場的講演都從網路上傳播,雖然傳播到全世界,聽的人還是太少太少了。我所曉得的也不過是幾萬人、十幾萬人在聽,世界上人口七十多億,十幾萬人聽,算什麼!這是我們感到非常遺憾的,真正聽懂的、明白的人少。

      處順境,一切稱心如意。好,順境,遇到人都是好人,都是歡喜你的、讚歎你的、幫助你的,這個境界好!那也是考試,考什麼?你有沒有再起貪戀的念頭。如果起一念貪戀的念頭,你墮落了。這個考試,跟你說比那個逆境的時候還要嚴峻。一般人曉得逆境、惡緣人容易墮落,沒錯,不知道順境、善緣更容易叫人墮落。在佛經裡面,善財童子他就是處順境、善緣,他不貪圖富貴,他能夠捨棄、能夠放下。像釋迦牟尼佛,你看生長在皇宮,父親是國王,名聞利養樣樣具足,他的環境是順境、是善緣。他要一貪圖富貴,他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就墮落了。他能夠放下名利,能夠放下權位,一生幹什麼?從事於多元文化教育的工作,他選擇這一行,他不願意作國王。我們在經典上讀到武藝超群,他不願意作將軍,不願意作元帥,不要財富,什麼都不要。他過一個清高的生活,從事於教學,而且是義務的教學,偉大!教育家。釋迦牟尼佛是教育家。

      中國古人講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所以中國立國到現在,我們講統一,劉邦打敗項羽,統一了國家;一直到今天,雖然中國這兩千年來改朝換代,始終是統一的,歷史上沒有。全世界哪個國家都不能跟中國比,兩千多年來維持統一的局面,這個不可思議。靠什麼?靠教育。漢朝這些帝王了不起,漢武帝制定中國教育政策,他懂得「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首先把教育辦好,而且教育是孔孟,是中國教學的主流。以後佛法進入中國,也成為主流。在中國教學,儒、釋、道三家,教導這個地區,所以這個地區的人有智慧、有德行,懂得禮讓;沒有競爭的,只有禮讓,懂得尊重別人。

      中國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自古以來許多小國家、小的族群組合成的。現在中國,我們看到國家發表的,中國有五十六個不同的民族,國家承認的是五大宗教,這是多元文化。多元文化能夠和睦相處,幾千年團結在一起,不容易!所以湯恩比博士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不是中國政治統一世界,也不是中國軍事統治世界,是中國什麼東西統治世界?中國文化,不是統一,是領導世界,意思指的是這個,也就是多元文化的先進國家。我們要把這個本質看清楚、看明白。中國是多元文化最優越、最有成就的國家,足以為世界族群和睦相處、宗教和睦相處的榜樣、典型;能夠化解全世界的社會衝突,能夠真正促進世界和平。我們要把這兩千多年的經驗、成果發揚光大,能夠拯救這個世界。

      我心目當中看佛法,我沒有把它看作宗教,我把它看作教育。所以我一學佛、一出家,我在台灣就提出「佛陀教育」,不要讓社會大眾誤會這是宗教,這是迷信,這是佛陀教育。釋迦牟尼佛一生從事於教學工作,你看經上常常講的「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這個「會」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他辦教學的活動,辦了三百多次。像我們現在辦講習班、辦講座,辦這種活動三百多次,在四十九年中。他的這些講學講座,在當時印度(印度沒有統一,那時候沒有統一,都是小國家、小部落),他是各個地方去辦,各個地方去教。自己生活非常簡單,不接受人家供養。

      所以,我肯定世尊是多元文化的教育家,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義務工作者,他不接受報酬,有教無類,不分你是哪個國家,你是哪個族群的,你是哪個宗教的,統統不分,只要你來,我就熱心教你。跟中國孔老夫子一樣,自己過最簡單的生活,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所以大家對他不能不佩服。當時他的學生有國王、大臣,也有乞丐,他心目當中一律平等,平等心待人。對於世出世間法,沒有一絲毫貪戀,沒有一絲毫迷惑。所以在逆境順境、善緣惡緣這裡頭,真正把「貪、瞋、痴、慢」這四個煩惱斷掉了,連根都拔除了。我們學佛要在這些地方學。所以學佛,對於佛一生的事蹟,佛的理念,佛的願望,佛一生所作所為,你都不知道,你學什麼佛?我們學佛是要學得跟釋迦牟尼佛一模一樣,就是在境界裡頭把貪瞋痴慢斷盡。

      所以我在前年移民到澳洲,離開新加坡,我寫了一副對聯。「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好事情,不是壞事情,消業障的!那些惡人對待我,毀謗我的、侮辱我的、陷害我的,都是我的善知識,都是佛菩薩,他幫助我消業障,我感激他!沒有一絲毫怨恨心,沒有一絲毫報復心,我也學釋迦牟尼佛。下聯是「處順境,隨善緣,無貪痴,福慧全現」,我們這些年學習佛法沒有白學,真用得上!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真用得上。不論外面環境是什麼,永遠保持自己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能保持得住,心在道上。什麼是道?「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道,大道!這是性德,這是自己的真心本性。一切時一切處,不失真心,不失本性。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叫隨緣。這裡頭沒有攀緣,隨緣跟攀緣從這個地方生。

      然後你才能真正看到『化佛』,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化佛」。化佛,你不好懂,把這個字顛倒一下,「佛化」,都是佛變化的,怎麼會不感激?善人,佛變化的;惡人,也是佛變化的。佛變化個惡人來考考我,看看你的德行、你的功夫有沒有成就?你還會不會起瞋恚?還會不會有不高興的念頭?來考考你。化善人、順境也是來考試的,看你有沒有貪愛?果然在一切境緣當中,如如不動,你成就了。全是化佛,全是菩薩。所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就看你用什麼心,現在人講的你用什麼眼光、用什麼角度去看。真的,外面境界沒有善惡,沒有是非。蕅益大師就講得很好,「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沒有善惡,沒有好壞。善惡、好壞從哪裡生的?從自己心裡頭生的。自己心善,沒有一樣不善;自己心不善,沒有一樣是善的。蕅益大師《靈峰宗論》裡頭講過,《六祖壇經》裡頭也是這個說法,希望我們要會讀、要會體會。

      所以,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在這個社會,一樣的常生歡喜心。這個世界跟極樂世界沒有差別,入了境界沒差別,跟華藏世界沒有差別,法界是平等的。這是真正的學問,真正的功夫。你要不在生活上去歷練,不能落實,你會聽會講,沒有用,你的煩惱照樣起現行。換句話說,貪瞋痴慢常常發作,這就不行,這就造業;業後面一定有果報,你還是落在這個裡頭。我們再看底下一首,第七首:

      【或有清淨剎,悉是眾華樹,,妙枝布道場,蔭以摩尼雲。】

      這首偈是從比喻上說的,這個比喻意思很深,裡面的含義完全是講聖賢的教育。第一句是說這個社會好,這個世間好,『清淨』。它的清淨從哪裡來的?下面就講,『悉是眾華樹』。這個「樹」,我們前面講了很多。樹代表什麼?建樹,我們今天講建立,就是這個意思。樹立,這一切事業,我們立一個事業,我們立一個學校,我們立一個機構,佛法裡用「樹」來做代表。它這個建樹是什麼?它這個建樹是「華」。華表什麼?華表大乘佛法,代表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你懂得這個意思,你就曉得「眾華樹」,就是這個社會各個不同的教育。像我們現在的社會,許許多多的大學,許許多多不同的科系,「眾華樹」。

      但是現在這個世間學校很多,科系很多,沒有聖賢教誨,這很遺憾的。我在澳洲為什麼要參與大學?實在講參與大學對我來說,浪費我的時間,浪費我的精力,我去那裡有什麼意思?不如我在自己攝影棚裡面天天上課,我面對的同學們,大家在一起共學的,比學校學生多得多!昆士蘭大學學校才三萬多人,格里菲斯大學也只有三萬多人,南昆大的學生更少,不到一萬人,哪有我們網路同學來得多?為什麼去參與?就是因為現在大學裡頭沒有聖賢教誨。我們去的目的,把聖賢教誨帶進去,希望他們了解到,這個世間學說裡頭還有佛學教育。這一門東西裡面,有許許多多他們嚮往、追求而沒有發現的,在這裡頭。

      哪些東西沒有發現?頭一個,發財!全世界人都希望發財,學佛的人一定發財,不學佛的人難。這裡頭有教你發財的、教你聰明智慧的、教你健康長壽的,世間人就想這三樣東西,想瘋了,想不到!哪裡曉得都在這裡頭。你要把這個學會了,發財的祕訣得到了,聰明智慧的祕訣得到了,健康長壽都得到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一點都不假,這麼好的東西。

      中國古人聰明,你看歷代帝王都是虔誠的佛弟子。你看看中國朝廷,哪一個帝王朝廷裡不請法師去講經的?都聽、都學。近代的,你看看清朝宮廷裡面,請法師講佛經,請儒家講儒家經典,請道長講道藏,真學,他真懂!他要不學了,慈禧不要,慈禧不請這些法師講經,要這些人當她的顧問,不請他們到宮廷講經。她在宮廷裡搞什麼?駕乩扶鸞,這叫真搞迷信,所以她把國搞亡掉了。這個事情是從前我的老師告訴我的,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在清朝是國師。慈禧喜歡、相信扶鸞,國家大事,很多重要的事情扶鸞來決定,這是很大的忌諱。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國之將興聽於民」,你國家興旺;「國之將亡聽於神」,你聽鬼神的,你這個國就快亡了。《左傳》裡頭講的。國家興旺是你聽老百姓的,老百姓想要的,你能滿足他,你得人民擁護、支持你。你聽鬼神的,就完了,不顧人民的死活,聽神的,國家亡。

      所以扶鸞確實是有這些事情,因為我小時候見過這個東西,我看到的時候始終擺在心裡,解不開這個謎。小時候,那是抗戰初期,我住在福建,福建人喜歡搞這個東西。但是它那些扶鸞,我看到的時候不能不信,為什麼?扶鸞的這個人,扶乩的這個人,不認識字。多半是什麼?挑水的、賣柴的、拉黃包車的,隨便就找兩個人來。那個乩盤一個人扶一邊,居然在沙盤裡面就寫出字出來,你不能不相信,他不認識字。大概一個小時會寫出幾十個字。以後我在台灣也遇到,台灣是乩童,職業的,別的人就不能做,專門他一個人搞。一個人搞的時候,我在沙盤上看,看很久,動得好快,我一個字也看不出來。他一面動,口裡就一面念,一個小時下來的時候,寫了好幾千字。我就把這個事情請問章嘉大師,他說:這個靠不住,這個很容易被人欺騙。但是不認識字的,那個是可靠。雖然可靠,多半是靈鬼,他也想做一點好事,勸人行善。所以小事情很靈,大事情他就亂說。他也要面子,不知道他也說他知道,反正你也找不到他。小事很靈,大事不可靠。這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所以,乩童是很難相信的。

      所以「眾華樹」是教育、是教學,學校多,科系多,科目多,那叫項目多。『妙枝布道場』,「妙枝」就是它的枝葉,枝葉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學院、學系、學科,樣樣都有。『蔭以摩尼雲』,這是一個教育非常發達的社會,非常發達的地區,人人都受過聖賢教育,人人都受過技術能力的教育,這個社會怎麼會不真正相融!道理在此地。佛在此地教導我們,只要把教育辦好,聖賢教育著重於品德,人有品、有德、又有技能,自自然然為社會、為眾生造福,他不會傷害社會,不會傷害眾生。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