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32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十二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32

      請掀開經本第十七面第一行,我們還是要從十六面最後一行看起,這個文好念:

      【皆於往昔無量劫中。恆發大願。願常親近供養諸佛。隨願所行。已得圓滿到於彼岸。】

      昨天我們講到這個地方,末後這一句意猶未盡,我們略略的補充一點。這個地方要學習的,要學菩薩恆常發願,要學菩薩的承事供養,不離開佛陀。在我們後學,古德常講不離開善友,不離開道場。道場只要它真正如法,道風、學風與經論所說都能夠相應,這就是正法如法的道場,我們修學決定不可以離開,因為善友與道場是修學最殊勝的增上緣。末法時期的眾生業障習氣深重,如果沒有好的助緣,的確很難成就。如果是遇到惡緣的環境,實在說決定會隨緣墮落。有幾個人能在惡緣裡面,自己能夠把握得住?能夠堅定信心,不被境界所轉?古時候有,有也不是多數,現在就很少聽說了;不要說見到,聽都很少聽說。所以修學的助緣,對我們這一生的成就,有決定性的影響。此地可以說是得諸佛菩薩的加持,因緣具足。常住在這個地區的同修,宿世福德積得厚,不是真正有福的人,哪裡能遇得到這樣好的增上緣?不住在這個地區的同修們,我們也非常歡迎,每年能有一個時期到此地來共修,同學共修。利用一年當中的長假,或者是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乃至於一個月,我們非常歡迎。一年如果有一度到這個地方來進修,年年都能夠來,每年來一次,年年都不間斷,也符合《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原則,「一向專念」,他每年到這個時候他又來了。

      昨天一日一夜的念佛非常殊勝,今天有同修們在問,下一次是幾時?非常關心,恨不得天天都有,好事情。只要大家能發這樣的心,諸佛歡喜,龍天擁護,這個道場,我相信很快就能夠成就同修們的願望。現在是每個星期一次,開始鍛鍊,希望彌陀村能很快的完工。彌陀村落成,我們就希望二十四小時念佛,永無中斷,這是真正親近承事供養諸佛。念佛堂就是阿彌陀、諸佛如來所在之處,進入念佛堂就得諸佛菩薩本願威神的加持。「隨願所行」,我們不可以說已得圓滿,但是可以說漸漸圓滿,逐漸接近圓滿。我們今天講「到於彼岸」是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方向目標純正,值得讚歎、值得歡喜。再看下面這一句:

      【積集無邊清淨福業。】

      這是一句,積福。福是什麼?福是淨業,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到,不是世間雜染業,是清淨的福業。世間人說到福報,也許諸位有聽說過,洪福,世間人常講的、讚歎的「洪福齊天」,這是洪福之大,這種福報是講世間有漏的福報。前面跟諸位說過,享福裡面還有一些副作用,真的不如意事還是很多,哪能夠一切盡如人意?可是清福則不然,清福很不容易享,必須具足戒定慧三學的人,才有條件享清福。世間人享福都喜歡熱鬧,熱鬧場所這是有福之處。清福是聽不到這些喧譁,清淨寂滅,與定慧相應,這是真正的福報,這個福報把你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欲界天就比我們人間清淨很多,色界天更清淨,再提升到聲聞、緣覺、菩薩,他們那種清淨寂滅的境界,我們凡夫想像不到。他們所享的樂跟我們享的樂不一樣,我們享的樂是什麼?是五欲六塵的刺激,享受五欲六塵之樂。五欲六塵就好像毒品嗎啡一樣,打下去很快樂,快樂完了之後就很苦。可是清淨寂滅之樂,那是真樂,這裡面有無量智慧、無量的神通、無量的德能、無量的功德,這個只有淨業裡面才有,你才能享受得到。

      現在大家沒嘗到,怎麼曉得沒嘗到?念佛堂念了一晚上,白天要睡一天大覺,這就是你沒有得到。剛才李居士告訴我,年輕人不如年老人,年老人念了一天一夜,精神飽滿,還在外面掃葉子,還在問什麼時候還有?年輕人念了一夜,不敢問什麼時候再有,這怎麼行?原因到底在哪裡?原因是年輕人心不清淨,你還是落在五欲六塵裡面,你認為那個是樂,樂此不疲。叫你去跳舞,叫你去打麻將,打了一天一夜很高興,樂此不疲;叫你念佛就累了,這就是說明世間福報跟淨福不一樣。年歲老的人心地清淨,他在念佛裡面得法喜,念佛裡面得真的快樂,愈念愈快樂,愈念精神愈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諸位如果要發心念佛,大概這種境界,就是日夜不斷的念佛,大概在第四天、第五天,你才能感覺到。換句話說,前面三、四天是個關口,很難熬過。如何能把這個關口突破?要定、要慧,你要有耐心、要有定力、要有正知正見,克服自己的障難。這個障難過去之後,人就清醒了,你日夜念佛不感覺得疲倦,你會感覺得歡喜,你會感覺得體力充沛。所以初念佛的人,頭幾天這個難關不要害怕,可以說是每個初學念佛的人都有這種障難,不是你一個人有,十之七八,三、四天都能夠突破,我們自己也不會例外,以三、四天的時間應當可以突破的。一定要自己發憤努力,我們這個樣子,在念佛堂裡面就能積集無邊清淨的福業。底下一句:

      【於諸三昧所行之境。悉已明達。】

      『三昧』就是禪定,就是淨宗所講的一心不亂。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受是享受、是感受,正是正常,正常的感受。『諸』是多的意思,在前面已經說過了。正受這裡面有事有理,事的正受是隨緣,我們常講自在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喜、恆順裡面成就無量功德,這個功德就是此地講的諸三昧,你得到三昧,得到無量三昧。理定就無礙了,《華嚴經》裡面所讚歎的無障礙的法界,無障礙是理。由此可知,我們今天就是因為理事不能圓融,所以有障礙。如果理事要能夠圓融過來,就沒有障礙了。你念上七天七夜,念上七個七天七夜,精神飽滿,愈念愈有精神,愈念愈有體力,那你就入無障礙的法界,理事融通。『所行之境,悉已明達』。「明達」是智慧現前,「所行之境」就是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們每天從早到晚,面對著社會複雜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有戒、有定、有慧。戒是什麼?戒是守法、守禮,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合規矩,這是戒。善巧方便,他合規矩,一絲毫都不會錯亂;換句話說,沒有過失,這是戒。於一切境緣當中,如如不動,不動心,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平等的,清淨、平等就是定。清淨、平等心照外面的境界,就清清楚楚,明瞭通達,這是智慧現前。這個句子,諸位一定要知道,此地總共有八句,後後深於前前,好像是八層樓一樣。修積淨業、修積淨福是第一層,基礎,第二層就得三昧,就開智慧了,悉已明達,開智慧了。第三句:

      【獲神通力。隨如來住。】

      我們看到這一句非常羨慕,人家能夠跟如來住在一起。佛在哪裡,他也在哪裡,做佛的常隨眾,常隨弟子,我們確實非常羨慕。可是諸位要知道,做佛的常隨弟子,一定要具備前兩個條件,那就是修積淨福,安住三昧,於一切境界通達明瞭,要有這樣的條件,才能跟如來住,才能做如來的常隨弟子。不具足這個條件,你縱然是學佛,跟佛依舊有一重障礙,沒有辦法親近佛陀。你也沒有辦法安住在正法道場,正法道場偶爾來參加一下,參加一下第二天、第三天受不了,趕緊離開。什麼原因?業障現前了。第四句: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這個境界就是入佛的境界,同佛所證。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上所說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尤其是到事事無礙,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示現在六道三途,度化這些罪苦眾生,他所展示的就是事事無礙。我們凡夫沒有法子想像得到,正如同經上所說的,這個境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沒有法子表達,我們思惟想像達不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甚深甚廣,但是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離開我們一寸一分,沒離開。不思議解脫境界,若是落實在生活上就是本經所說的,這部經自始至終所說的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尤其是《華嚴經》最後一品,在八十卷經裡面,品題叫「入法界品」,可是在《四十華嚴》翻的就詳細得多,《四十華嚴》品題叫「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入這個字通能通所。普賢行願品裡面說的是什麼?說的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就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五十三參的實質內容是什麼?是我們現實的社會、現實的生活,這個不思議。怎麼會不思議?我們凡夫在現實社會裡面,起邪思、生惡念,造作無量的惡業,招來六道三途不如意的果報,這是我們幹的。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環境之中,在形象上跟我們沒有兩樣。生活方式,工作的辛勞,一生的遭遇,好像跟凡夫沒有兩樣,但是人家心裡面從來沒有絲毫的染著。不但沒有染著,而且是增長戒定慧這三種功夫。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他的生活,他所示現的貧賤的生活,他非常安分守在貧賤的生活;富裕的生活,他也能夠安住在富裕的生活,這是增長戒學。貧賤,沒有貪心、沒有欲望;富貴,一定是以福德、智慧、慈悲,無條件的幫助一些苦難的眾生,這是他的本分,應當要這麼做。你富貴了,富貴絕對不是叫你自己享福,自己享受,那就錯了。富貴是叫你布施,是叫你救濟一切貧困,所以富貴人救濟社會貧困是他義不容辭的事情,他本分裡面要做的。為什麼?性德的流露。自性是慈悲的,他與心性相應,道理在此地。所以,這是增上的戒學。於一切境緣當中,他能夠保持清淨不染,如如不動,增上定學。對於環境裡面,理事、性相、業因果報,了了分明,一切明達,增上慧學,這叫不思議。

      同樣的一個境界,凡夫增長貪瞋痴、增長煩惱,菩薩在這裡面增上三學,怎麼會一樣?這個境界就不可思議了。因此,你要說哪個境界好、哪個境界不好?很難講。境界好與不好,說實在的話,與境界不相干。再跟諸位說真話,境界裡頭沒有好醜。蕅益大師在《法語》裡面說過,境緣沒有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諸位要記住,都是平等的。理平等,事不平等,這個說法是隨順俗諦而說,也就是隨順眾生知見而說,給你講理平等,事不平等。如果隨順諸佛如來、法身大士,說真話,告訴你理平等、事也平等,這就不可思議了。真的,事也平等,相也平等,沒有一樣不平等。你為什麼沒有見到平等?你的平等心沒有現前。如果你的平等心現前,你見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定是平等的,這是事實真相。由此可知,相隨心轉,真的隨心轉,如果我們能夠把八識轉變成四智,就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你就能入了。你以妙觀察智看一切事,突破一切障難,事實真相你見到了。你用平等性智對一切人事物,一切人事物莫非平等,統統是境隨心轉。我們今天看到境界不平,覺悟的人回頭了,知道什麼?自己錯了,自己還是輪迴心;八識就是輪迴心,起心動念還在分別、執著,造輪迴業。自己必定生起慚愧心,生起懺悔心、改過心,要真修。

      修在哪裡修?絕對不是在境界上修,是在心地上用功夫。相宗所講的心地上用功夫,「轉八識成四智」,用這個功夫。我們今天要不要去學相宗?不需要。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原則,我們用什麼方法來修?我們在念佛堂中執持名號,這是方法。你看,我們把每一個念頭,把妄想轉成阿彌陀佛,把分別轉成阿彌陀佛,把執著也轉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四智菩提,一句名號把八識不知不覺的就轉成四智菩提了。念佛與法相有什麼分別?沒有分別。你要說念佛跟法相不一樣,有分別,那你是用的妄想分別執著。你的修學,二邊都失了,念佛這個法門你修不好,法相轉識成智你也修不好。你要問:為什麼會修不好?從根本上給你講,你錯用了心,這是根本的病因,你錯用了心。什麼地方用錯?你用妄想分別執著就錯了。無論修哪個法門,無論學哪個宗派,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正確了,你用心純正,八萬四千法門,門門成無上道。《金剛般若》上說「法門平等」,這個話是真的,這個話沒錯,真的是平等,無二無別。不平等都是我們的妄想妄念,造成一切不平等。不平等給我們帶來,不但是修學上無量無邊的障難,生活上帶來許多的災難災禍,歸根結柢全是錯用了心。不思議解脫境界,原來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當下之處。希望通過《華嚴》的學習,我們稍稍能夠領略到這一點義趣,不但對修學有很大的幫助,對現前生活帶來真正的幸福。下面一句:

      【處於眾會。威光特達。】

      『處於眾會』,是說我們置身於一切團體大眾之中。我們人是一個社會動物,不能離開社團獨立生活。一天到晚所接觸到的各行各業,每一個行業就是佛經裡面講的一個團體,一眾,佛法名叫一眾,這一類,我們現在講一個行業,一個社團。在這個團體大眾當中,我們的儀容、我們的風度光彩,所表現出來的,人家一看,跟其他的人他就不一樣,就感覺到你與眾不同,怎麼呢?充滿了智慧,充滿了福德,這個人有福德、有智慧、有威儀。『威光特達』,威是威德、福德,光是智慧,特是特殊,達是明顯到達,使與會大眾都能夠感觸得到。這一句是度眾生,接引眾生的方便,這是第一。這樁事情,給諸位同修說,並不是說你在這個社會有崇高的地位,不是的,也不是說你在這個世間有很大的財富;沒有地位、沒有財富,在團體廣大群眾當中,令人景仰,高度的智慧,崇高的德行。諸佛菩薩以這個方便接引眾生,讓眾生見色聞聲,見是見到你的色相,聞聲,聽到你說話的音聲,生歡喜心、生景仰心。就是這一句裡面所說,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第六句:

      【隨諸眾生所應現身而示調伏。】

      這些法身大士,他們的修學、他們的證斷功夫接近圓滿,前面說了,「已得圓滿,到於彼岸」,如果就這兩句話來說,已得圓滿到於彼岸,這已經成佛了。已經成佛,不住佛位,退回來作菩薩,這叫倒駕慈航,退回來當菩薩。菩薩裡面又示現作金剛神,作佛的護法,作佛的常隨眾,這就是所謂倒駕慈航。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體會到,正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已得圓滿到於彼岸」,那他們都是佛,無量無邊諸佛來擁護,示現作菩薩,示現作護法,示現作種種神眾,示現為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幫助佛教化眾生,任何一個人作佛都歡喜,不一定要自己去當頭。人人都要當個領袖,領袖只有一個,那就打架了、就鬥爭了。佛裡面這些領袖是任一的,誰發心去做,大家統統擁護,沒有一個反對,沒有一個有意見,這才真正叫和睦相處,確實是共存共榮。為什麼?他們通達明瞭虛空法界是一體,情與無情同一個法身,他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任何人帶頭、任何人領導,無不是全心全力去協助。

      『隨諸眾生所應現身』,應當現什麼身分,他就示現什麼身分。在這個團體,這些法身大士,這些倒駕慈航的諸佛,他們也是這個道理。應以執金剛神的身分出現,他就示現這個身分。所以說這些法身大士們神通廣大,在這個地方現金剛神的身分,在那個地方又現別的身分。《普門品》裡面講的三十二應,《華嚴經》末後講的五十三位善知識,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可以同時現無邊身,同時現一切身。他是怎麼示現?隨眾生的念頭示現,眾生有感,他就現身。正是他自己從來沒有一點意思,他才能普遍現種種色身。如果自己有一點意思在裡面,那就不行了,一個身都現不出來,那一點點意思就是障礙。我們很想得神通自在,又不肯把障礙除掉,你怎麼能成功?所以我們要學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自己沒有絲毫意思存在,這與法性就相應,性是空寂的;有一念意思就不空、就不寂,就不相應了。

      隨類現身,現身的用意何在?在調伏眾生,可見得他不是為自己。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我們不要說很多,示現在我們人間,示現在這個社會裡面,他來幹什麼?他來讚演如來正法,他來幹這個的。讚是讚揚,講經說法是讚揚;演是表演,所謂表演是做出來給眾生看,做一個榜樣給大家看,讓大家依著這個榜樣效法。佛菩薩示現這個樣子,無非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斷惡行善、積功累德,他所示現的就是這個。無論示現什麼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是表演這樁事,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從迷惑顛倒、從惡業裡面回頭,真的是回頭是岸。所以他的示現是『調伏』,調順眾生的理念,或者是我們講,調順眾生的思想見解,把他的錯誤調正過來;伏是幫助眾生降伏煩惱惡業,幹這個事情。第七句︰

      【一切諸佛化形所在。皆隨化往。】

      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知道,佛沒有身,菩薩也沒有身;不但菩薩沒有身,聲聞、緣覺也沒有身。過去我們初學佛法的時候,總以為小乘大概距離我們凡夫不太遠。佛在經上說過,他的煩惱斷了,習氣還沒有斷,好像距離我們很近。我們這種妄想分別執著錯了,怎麼知道錯呢?讀《金剛經》的時候知道錯了。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須陀洹已經不著相,須陀洹沒有自己以為「我已經證得須陀洹」。如果他自己說「我已經證得須陀洹了」,他決定沒有證得。須陀洹是初果;換句話說,佛在《金剛般若》上告訴我們,初果已經不著相。何況初果以上的這些聖賢,哪裡會有著相的?這才能超凡入聖,決定沒有著相的聖人,著相的聲聞、緣覺、菩薩沒有。如果有,那是示現的,正是如永嘉大師對六祖所說,「分別亦非意」,是那種人,那是不思議境界。只有凡夫著相,六道凡夫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人,他還是著相。所以無想天的天人比不上須陀洹,須陀洹已經不執著身是我。所以要曉得,佛沒有身相,菩薩沒有身相,一切賢聖都沒有身相的執著,所以他能夠隨類化身,他能夠化無量無邊身。

      『一切諸佛化形所在』。佛到哪個地方去化身?這裡說化身,諸位就很明顯的體會到,應化身佛。如同三千年前,在印度出現的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佛,在三身裡面講是應身。為什麼叫應身?眾生有感,佛應化而來。那個時代根本就沒有佛法,眾生如何能感?眾生觀念裡面從來沒有個佛,為什麼會把佛搞來?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眾生之感有兩類:一種叫顯感,一種叫冥感。顯是很明顯的,我們心裡有所祈求,這很明顯的,佛來應,這個感應道交。冥感是自己都不曉得,自己好像是沒有求,但實際上是有求。求什麼?在印度當時那個時代,印度是宗教之國,佛在經上講九十六種外道。外道不是罵人、不是歧視,外道的意思是心外求道,所以他不能證得。道不在心外,這些修道的人全都是心外求道,換句話說,有能求、有所求,有能修、有所證,我們講有修有證,有修有證就是心外求法,所證的不是真的果報,所以那些修行人把四禪天當作大涅槃。諸位要曉得,涅槃這個名詞不是佛家的,是古印度那些教派裡面可以說是共有的。涅槃的意思是不生不滅,他們修行所求的就是要求不生不滅。以為到四禪天,不生不滅了;到四空天,不生不滅了。可是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長,八萬大劫;八萬大劫到了,還要往下墮落,因為他上面沒有了,他只有往下墮落。這個時候心裡面就懷疑,世間沒有真正的大涅槃,希求大涅槃,結果是非常失望,那一個念頭就是感。佛看到這個人有這麼一個念頭,他就來應了。你們求涅槃,求不生不滅,真有不生不滅,但是你們錯誤,方法錯、理論錯。所以佛應現在這個世間,滿足這些人的願望,佛怎麼不是感應而來的呢?

      佛所現的身相,隨著業感眾生的不同,佛現的相不一樣。在這個世間示現人身,因為他的目標,大多數古印度修行人都是出家人,婆羅門、瑜伽、數論、六師外道都是出家人,所以佛也示現一個出家人的模樣,出家人好度出家人。示現在家人的身分,因為這些出家人沒有真實智慧,依舊有分別執著,一看你是在家,在家比出家好像就矮了一大截,再有智慧、再有德能,出家人也不相信。你是一個出家身分在他面前,他沒有話說了。這個障緣、這個習氣,一直到今天還存在。譬如上台講經說法,出家人講得實在不好,大家聽了都鼓掌很恭敬;在家人在台上講得很好,恭敬心生不起來。在家人,跟我一樣,在他心裡面沒有分量。所以在家人要得到在家人的景仰,你的表演要比出家人好很多倍,他對你會起恭敬心。你跟出家人一樣,他瞧不起你;你比出家人好,好不了很多,他也瞧不起你。這是我們都能夠理解的,我們都常常見到的。

      佛調伏眾生,確實是無量的善巧方便,示現身相,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分,隨機說法,應當說什麼法門,佛就說什麼法門。佛如果一個人來做這樁事情,他的障礙一定非常之多。這個障礙不是在佛那邊,在眾生這邊。眾生好疑,疑心病很重,不肯相信。要用什麼方法斷一切眾生的疑惑?一定要感得千佛擁護。這些諸佛如來,又示現出家、在家的弟子,佛的弟子,一個個都是聰明智慧,高出人天;一個個的德行、容貌、體相,人天所不能比。這麼一大群的人,都跟釋迦牟尼佛學,都跟佛學,都做佛的弟子,讓這個世間眾生一看,看他弟子這樣,那老師一定了不起,對老師才能產生信心。所以他們皆隨化往,幫助佛教化眾生,他們的任務是幫助一切眾生對佛生起清淨的信心,他們做這個工作。幹破壞的也有,也是示現。提婆達多專門說佛的壞話,說佛的壞話最後引起公憤,他無可奈何知難而退。這是從反面讓那些對佛有疑惑的,最後能夠改過自新。所以都是諸佛如來大權示現,都是佛菩薩教化一切眾生的功臣。就跟唱戲一樣,這台戲表演得很好,戲台上角色有唱正派、有唱反派,他們都是來唱戲,不是真的,都是演員,都是來表演的。表演得非常逼真,讓我們芸芸眾生看戲看得覺悟了。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在末法時期,皈依三寶作佛的弟子,我們要明白,我們這一生也是在演戲,也是演給社會大眾看的。要演得很逼真,要演得很如法,我們的劇本是什麼?釋迦牟尼佛的《大藏經》就是我們的劇本。依照劇本演戲,有緣多演幾天,沒有緣就收場。時間的長短看緣,緣是看觀眾,看聽戲的人,他有沒有興趣?諸佛菩薩在十法界六道裡面捨身受身,不為自己,為眾生。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也能契入這個境界,像這些菩薩一樣,捨身受身也是表演的,也是做給眾生看的。這個身相與自己毫不相關,對自己來講,完全沒有相。這個話很不好說,明明這是有相,有相跟無相是一個相。如果說沒有相,沒有相,身相就沒有了,這個可思議。有相就是無相,無相就是有相,這就不可思議了。《心經》裡面所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相,有相,空是無相;空跟有是一不是二,這就不可思議了。

      所以一切諸佛菩薩在這個世間示現這個身相,是即有即無、非有非無,它是一不是二,這才入得了境界。如果你把有無分作兩樁事情,你永遠入不了境界。入不了境界的人是六道凡夫,契入境界的人才是佛菩薩。我們學佛真正的成就是入佛境界,《法華經》上講入佛知見,入佛知見就是入佛境界,也就是說入空有不二;《維摩經》上講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就是佛知佛見,就是如來境界,不二就是一,也叫做一真法界。這才是真實的功夫,真實的受用,我們學佛真正有所獲,真正有所得。得到什麼?得到無所有,得到不可得,得到的是空有不二。楞嚴會上說得很有味道,「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得的是無所得。得跟無所得是一不是二,所以稱之為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個理很深很深、很廣很廣,諸位同修要很冷靜的去想想,這才是我們修學佛法所求的,所希望得到的,這是經上所講的真實不虛。末後這一句︰

      【一切如來所住之處。常勤守護。】

      最後這一句,把護法的意願說出來了。護法談何容易!『一切如來所住之處』,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這個「住」字。經典一開端都說,「一時佛在什麼地方」,從來沒有看到說佛住在哪裡。這個住的意思就很深,住怎麼講法?佛法住持的所在處。這些執金剛神,他們就有責任要在這裡護持,『常勤守護』。世尊弘法利生是應機的,機緣盡他就示現入般涅槃。佛雖不在世間,佛法在這個世間還要住一段時期。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八十歲入滅,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八十歲圓寂。圓寂之後,他老人家的影響力,我們今天用這個名詞諸位容易懂,他的智大、德大、能大,所以影響力很深很遠,他的影響力是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這一萬二千年叫做住。佛雖然不在世,這一萬二千年佛陀發願影響的範圍之內,護法神要常勤守護。所以他不說在,要說在就不是這個意思,他說住。現在我們去釋迦牟尼佛入滅已經三千年,只要我們的知見、我們的修學與經論相應,就是如來所住之處,正是與《無量壽經》上所講的「佛所行處」意思完全相同。佛所行處就是佛陀教育推行之處所,都是說佛不在世的這個時代。並不是說佛在世,有護法神守護,佛不在世,護法神也就不來了,不是。佛法影響的地區、影響的時代,這些護法神發願永遠,常是永遠,不間斷;不但守護,勤守護,很勤奮的沒有懈怠,在這裡守護道場。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著重的就是與法相應。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這一句跟我說的意思完全相同,「護法住處」,他這個解釋很簡單,只有四個字。不是護佛在處,是護佛法的住處。執金剛神這一段就介紹到此地。請看下面第二個社團,第二個社團是身眾神。請看經文︰

      【復有佛世界微塵數身眾神。】

      出現人數之多,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顯示這個法會莊嚴偉大到極處。每個團體裡面出席的人數,真的都是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我們在此地所看到的是一百七十多個團體,每一個團體的人數都是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我們要問:是不是真的只有一百七十個團體?給諸位說,不止,是略說,細說說不盡,太多太多了。

      我們這個本子,《華嚴經》的經本,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所見到的,他老人家告訴我們,這個本子是下本《華嚴》。上本經就是《華嚴經》的原本,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原本,分量有多少?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偈是四句叫一偈,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要算句數的話,一句一句的講,四十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句,一四天下微塵品。這是世尊在定中,二七日中所說的。這個經要搬到我們地球來容納不下,這真是不可思議。所以龍樹菩薩一看到這個經本,望洋興嘆,沒有能力接受,太多了。中國古籍裡面最大的叢書是《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的分量,現在是把它縮小,縮成精裝本,像我們現在縮本的《大藏經》差不多大,十六開精裝一本有這麼厚,一千五百冊。我那個時候派人去買這套書,商務印書館的經理出來接見,告訴他,假如一個人生下來就會看書,看《四庫全書》,他可以活到一百二十歲,從生下來就看,看到他死,書還沒看完。《四庫全書》要跟《華嚴》相比,那是大巫見小巫,太小太小了。所以龍樹菩薩再看中本,看看中本的分量還是太大。閻浮提眾生來講,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沒有能力接受。再看下本,下本是什麼?下本實在講是目錄提要,紀曉嵐當年編輯《四庫全書》,編輯一部提要,目錄提要。每部書,書的年代、著作人、書的內容,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每部書寫一篇,這一篇像我們現在的頁數半頁。這部《四庫全書》目錄提要多少?精裝本這麼厚,五冊。我們今天讀的《華嚴經》是什麼?《華嚴經》的目錄提要。下本《華嚴》,是《華嚴經》的目錄提要。

      由此可知,出席當時法會的團體無量無邊。在目錄提要把它歸納,歸納成一百七十幾類。每一類裡面,代表團不曉得有多少?所以人數才講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這個團體叫身眾神。什麼叫身眾神?如果要用類似的話來說,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侍者。『身眾神』就是侍者,在佛身邊照顧佛的生活起居,隨侍承事,這一類叫身眾神。可是佛經裡面有一個說法,舊經四十五卷,舊經是《六十華嚴》,晉譯的。經上說每一個人,任何一個人,自從有生以來就有兩個神隨侍你,做你的侍者,永遠不離開,生生世世都不離開。這兩個神的名字,一個叫同生,與你同生;另外一位叫同名,跟你名字相同。一個同生,一個同名,這兩位天神常常隨侍在你的左右。你生天他也生天,你到人道他也到人道,無論你在哪一道受生,他始終不離開你,一定是與你同時生,與你同一個名字。在《藥師經》裡面也有這個說法,但是他的名字不是叫同生、同名,他叫俱生神,實在講名字雖然不一樣,意思相同,也就是與生俱來。

      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自己起心動念、一舉一動,不要以為沒人知道,這兩個神一天到晚跟著你,就像如影隨形,他知道得太清楚了,你怎麼能瞞得了他?這兩個神,與諸佛菩薩天地鬼神都通消息,你說麻煩大不大?像現在電腦一樣,它全連線連上了。所以實實在在講,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諸佛菩薩、天地鬼神沒有不知道的。你只能夠自欺欺人,欺那些沒有智慧的人。天地鬼神、諸佛菩薩,你有什麼能力欺騙?沒有能力,沒有辦法欺騙。所以世出世間的聖賢都教我們真誠恭敬,沒有一絲毫的虛偽,你能夠這樣做人處事,縱然是世間人誤會,不了解你、瞧不起你;天地鬼神尊敬你,諸佛菩薩護念你,你得的利益好處太多太多了。如果你是隱瞞別人,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隱瞞得很周密,讓社會大眾還對你很尊敬,對你還很佩服,諸佛菩薩不護念你,天地鬼神在笑話你,你的虧吃大了,你哪裡佔到便宜?這些都是事實真相,我們應當要知道。

      現在請看經文,第一句是說明團體的類別,以及出席的人數。下面也是略舉上首,舉幾位代表:

      【所謂華髻莊嚴身眾神。】

      名號裡面,我們可以顧名思義。『華髻』本身就是莊嚴具,古時候人喜歡戴花,頭上都插花,帽子上也插花。我們如果看到唐朝時候這些人物的畫像,唐朝人男子都戴花,男子都戴帽子,帽子上插花。髻,女人才梳頭髮,頭髮梳成高高的,諸位看到古時候仕女的畫像,髮髻梳得高高的,髮髻上面也插花。這兩個字的意思,我們要善於領會。花表六度因行,看到花就要曉得修因。植物先開花後結果,花是因,有因必有果。花要開得好,我們就能預期結的果好,所以佛家把花代表菩薩六度。髻是人身最高的地方,頭髮梳高,這是頂端。

      什麼是一個人真正的莊嚴?斷惡修善,勤修六度,這才真正莊嚴。由此可知,莊嚴不在打扮,而是在真正的德行。印祖教導我們,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做好人,這是真正的莊嚴。好的標準是什麼?利益眾生,利益國家社會,這是好。如果你心之所思、行之所為,是屬於自利的,那就不好了。佛法的標準定得非常嚴格,它有個道理。因為學佛的人不願意再搞六道輪迴,唯一的目的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你要想脫離六道輪迴,這個標準自然就高,沒有辦法把標準降下來,降下來是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佛在經上,大小乘經上都說,說得太多了。輪迴是執著來的,執著什麼?執著我。要用粗俗一點的話來說,輪迴是從自私自利這個念頭上變現出來的。只要你有一點私心沒有斷,你就沒有辦法出離六道輪迴。所以佛說出這個標準,是說出事實真相。佛決定不是勉強要我們把我執、把私心斷掉,不是這個意思。他是告訴我們,六道輪迴怎麼來的?從我執裡頭變現來的,我執就是自私自利的意念。我們真正學佛的人,不能不明白。你今天念佛,念了一天一夜,為什麼感覺到累?你執著這個身是我。我這個身,今天一天不睡覺,不行,疲勞了;它當然就疲勞了,一切法從心想生。

      如果你懂得這個身不是我,它怎麼會疲勞?身是什麼?身像一件衣服一樣。衣服不會說是白天穿它,它疲勞了,晚上一定要叫它休息一下。你日夜照穿,一年穿到頭,它也不會覺得疲勞,就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你要把這個身體看作衣服,它怎麼會疲勞?不會疲勞。你把身體看作我,麻煩大了。「我」有沒有?我有。「我」有沒有相?我沒有相,我能現一切相;所現的一切相,無我、無不我。大乘經論裡面講得太多太多了,你怎麼記不住?你怎麼不能落實在生活上去運用?諸位要曉得,要想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輪迴,佛的這個標準是最低的標準,不能再低了。自私自利的這個意念要捨得乾乾淨淨,起心動念為眾生、為社會、為佛法。佛法是什麼?覺悟眾生的方法叫佛法。建立道場,講經說法教化眾生,這是佛法,這是佛事,佛菩薩的事業,這叫真正的莊嚴。這是華髻莊嚴身眾神。

      這個地方講的身眾神,味道就很濃了,意思就是說佛菩薩的侍者,道場的侍者,比前面金剛神還要貼近一層。金剛神是外面護法,這是內護,侍者內護。護持道場,我們懂得,在這個道場裡面做一切義務的工作,你就是這個道場的身眾神。還要護佛,佛在哪裡?念佛堂裡面,每一個念佛的人就是阿彌陀佛,我要發心做他的侍者,要照顧他。念佛堂、講堂、法會裡面一些做義工護持大家的,現在你們講護法,就是身眾神、金剛神的身分。念佛堂裡每一個念佛人,我們眼睛裡頭都要把他看成那是一尊佛。他今天在這個地方修的是佛因,將來這個因成熟,遇緣成熟,必定作佛。如果他這個修因要不間斷,我們這個道場,目的就要做到這個程度。將來念佛堂二十四小時念佛不間斷,真正有念佛人,真正發心念佛人,他在這個念佛堂日夜不間斷,真正累了,在旁邊打個盹,驚醒過來立刻就再念。他要念到功夫成片,他要念到一心不亂,需要多少時間?頂多三年。三年功夫成熟了,他自在了。他喜歡在這個世間住個一百年、二百年不礙事,喜歡立刻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他馬上就走得了,這就叫生死自在。日夜不間斷的念,三年的時候把你無始劫來的業障都念掉了。

      我們今天念佛,為什麼業障念不掉?念佛的時間少,造業的時間多。消的業障還沒有消一點點,後頭一大堆業障又起來了,那怎麼行?所以有這麼一個殊勝的道場,在這裡面念那就不一樣,只消,它沒有增長,沒有業障現前。念念在消業障,連續消個三年,還不都消光了,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我們護持的人,就是執金剛神、就是身眾神。我們自己在裡面念佛,也要發心照顧別人。自己是佛,自己要兼差,兼金剛神的差、兼身眾神的差,這才做得圓滿,真正是積功累德。好,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