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558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五八卷)  2002/1/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558

      諸位同學,請看「現相品」經文:

      【爾時諸菩薩,及一切世間主,作是思惟,云何是諸佛地,云何是諸佛境界,云何是諸佛加持。】

      我們上一次講到這一句,這是大眾默念默請的二十句裡的第三句,『云何是諸佛加持』。清涼大師在《疏》裡面給我們說,「佛勝力任持,令有所作,廣亦無量,略有十種,如不思議法品」。不思議法品就是本經第四十六卷,經上講了十種為眾生作佛事,前面給諸位講過六種,今天我們接著講第七種,因為這些很值得我們學習,不能不知道。第七種,「一切諸佛種種名號為眾生作佛事」。我覺得諸佛加持,確實如清涼大師所說的廣亦無量,真是無量無邊,哪裡能說得盡?世尊為我們說法,把它歸納為十句,這是為說法方便起見。十句裡面第七句是名號,可以說所有加持當中名號是中心,名號比什麼都重要。在念佛法門裡面尤其重視名號,祖師大德常常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一點如果你真的體會到,你就歡喜念佛。特別是在末法時期,世尊在《大集經》裡面普遍的為我們大眾授記,包括我們都在其中。他老人家講「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淨土法裡面,持名念佛是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之所讚歎的。

      在中國遠在東晉時代,慧遠大師在廬山提倡念佛共修,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東林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同學一百二十三個人,以虎溪為界,一生不下山,個個成就。所以我到圖文巴這個地方,我們雖然不能講盡形壽在這個地方不下山,實在講真正成就應當發這個心,以圖文巴為界限,不出這個界限。我跟同學們訂的期限是九年,真正有這個志願九年不下山,你的心定了,唯有心定下來念佛才能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阿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功夫淺的得禪定;功夫深的開智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淨土宗裡面說這個境界叫做理一心不亂,往生生實報莊嚴土。功夫淺一點的得念佛三昧,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方便有餘土。佛教導我們,我們從歷史上看那些祖師大德們的成就,一直到現在,現在也有一些老實念佛的,我們看他們往生的瑞相,預知時至,有站著往生的,有坐著往生的,不生病。我在台灣、在美國,看到的、聽到的就有二十多個人,他們是凡夫修成的,我們為什麼自暴自棄?不肯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把無量劫來稀有的因緣當面錯過,你說這是何等的可惜!所以我看到「一切諸佛種種名號為眾生作佛事」,我的感觸很深!這個事情我講過好多好多遍,還要講,為什麼?大家沒有回頭,沒有意識到,講的遍數不夠。諸佛菩薩教化眾生慈悲到了極處,一樁事情尤其是重要的,真的是千叮嚀萬囑咐。持名念佛的殊勝,這個話要從隋唐時代的大德說起;在那個時代不但是中國的高僧大德,日本、高麗到中國來留學的這些大德們,他們回國之後把大乘佛法帶回去了。這些大德們,我想也是諸佛加持,否則的話他怎麼會想到?想到這個事情應當是諸佛加持。他們在經典裡面去觀察,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哪一部經是最重要,可以代表世尊一代的時教?就是他一生所教導的,幾乎大家公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華嚴》就變成一切宗派公認的是佛家的根本法輪,根本法輪就好比是原始的典籍,因為所有一切的經典法門都是從《華嚴經》流出來的。

      所以往年我初接觸佛法的時候,方東美先生給我介紹《華嚴經》是佛家的概論,他把這部經看作是佛學概論,非常重視它。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一切經教都不出《華嚴》,可見得這部經的重要。這部經講修行的方法,那就是現在我們看到這些參與華嚴會上這些佛菩薩們,我說「華嚴會上佛菩薩」,這是大家常常念的。華嚴會上的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薩,那就泛指所有一切參與法會的異生眾。同生眾我們都稱為佛,華嚴會上諸佛。同生眾是明心見性,用真心不用妄心,在我們這邊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他們是同生眾。異生眾指哪些人?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聲聞、緣覺,跟六道裡面這些修行人。要用天台大師的話,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是相似即佛,六道裡面真正修行人功夫得力是觀行即佛,沒有功夫、有名無實是名字即佛,有名無實。這樣一說,「華嚴會上佛菩薩」,意思你就會有一個概念。華嚴會上佛菩薩,我們在這裡看出他提出問題,釋迦牟尼佛在這一部經上就是解答這些問題的。說到修行,「離世間品」講了兩千多個法門,華嚴會上佛菩薩在「離世間品」提出了兩百個問題,釋迦牟尼佛答覆是兩千個答覆、兩千多個法門,十倍!可是最重要的修行法門是什麼?隋唐時代高僧大德也在研究觀察這個問題,《華嚴經》是第一經,公認這是第一經,《華嚴經》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專講極樂的是《無量壽經》,所以《華嚴經》到最後是導歸無量壽,那就變成什麼?《無量壽經》是第一的第一。清朝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他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這個有道理,《佛說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你看看把《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跟《華嚴經》完全等同,不但等同,真正肯定這三種是一部經,就是說得詳細、說得簡略,一而三、三而一。

      《無量壽經》我們現在採取的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夏蓮居不是普通人,我們是肉眼凡夫,哪裡曉得諸佛菩薩示現?他到這個世間來是幹什麼的?說老實話,就是為末法九千年苦難眾生,會集一部一切眾生便於受持的《無量壽經》的經本,他來幹這個的,絕對不是普通人!像蕅益大師,蕅益大師來到這個世間幹什麼?也就幹一樁事情,給《阿彌陀經》做個要解,布施供養末法時期這一萬年的眾生。蕅益大師是什麼人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聽過印光大師的讚歎,印光大師我們大家曉得,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他對於《阿彌陀經要解》的讚歎:「即使古佛再來,給阿彌陀經做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大勢至菩薩說的。那我們想想,蕅益大師是什麼人?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的,肯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別人寫不出來。我們今天想想夏蓮居老居士,如果不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再來的,《無量壽經》的會集本哪裡能會集得這麼圓滿?王龍舒、魏默深,在佛教史上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最早會集的王龍舒,第二次會集的魏默深,彭際清是做一個節本,不能說是會集,都不圓滿,都有缺陷。這個本子真正是集五種原譯本的大成,佛菩薩再來!我敢說十地菩薩以下沒有人能夠做得這麼圓滿。現在有一些人無知,極力在毀謗,這個造的罪業太重了。

      我聽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夏老在往生的時候跟他的學生們說過,他的會集本將來是從海外傳到中國,而且會傳遍全世界。他們聽了都莫名其妙,這個本子是他會集的,當時流通量也不過就是二、三千冊,怎麼可能會從海外傳到中國?你就曉得夏老他有預知未來狀況的能力,這就是講預言。我到北京跟黃念祖老居士見了面,他把這些事情告訴我,真的果然我們從海外弘揚,真的從海外傳到中國。我們對全世界弘揚,這個經本跟我們講經的這些錄相光碟傳遍全世界,夏老講的話他們見到了。這在當時是預言,黃念老給我說,他當時聽老師這個說法怎麼想都想不通,不知道時局的演變。這人都有神通,哪裡是普通人!黃念老非常辛苦在國內弘揚這部經,一個人搞。我是接受老師的遺命,這個本子是李炳南老居士傳給我的,我有這個使命,我有這個責任。他給我的本子就是他自己在民國三十九年在台中法華寺講的眉註的本子,因為這個經沒有註解。前面看到梅光羲居士一篇很長的序文,梅光羲是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師,他的佛學是跟他學的,所以我們跟夏老有法脈的淵源,夏老跟梅老關係非常密切。

      我們用這個本子,這個本子一共有四十八品,這四十八品哪一品是第一?我們再繼續追究,古大德追究的是追究到《無量壽經》第一,原先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華嚴經》最後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第一。我們現在繼續再追,《無量壽經》裡面哪一品是第一?當然第六品第一,發大誓願,這一品經是阿彌陀佛自己講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的。那一品經釋迦牟尼佛沒說一個字,完全是轉述阿彌陀佛所說的,最重要。釋迦牟尼佛講全部《無量壽經》不離四十八願,換句話說,全經字字句句都是在闡揚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裡面哪一願最重要?隋唐古大德他們已經說了,四十八願,第十八願最重要,日本提倡本願念佛就是依第十八願。但是古時候日本的高僧大德他們從中國留學回去知道,四十八願是個整體,任何一願圓攝其餘四十七願,它這一願就圓滿。所以四十八願可以以任何一願為主,其他四十七願是伴,主伴圓融這是《華嚴》教義。主不是獨一的主,是任一,現在以第十八願為主,其他四十七願為伴,第十八願才圓滿;如果十八願缺少裡頭任何一願,第十八願就不圓滿。本願念佛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不能只要這一願,其他都不要,那可能往生都成問題。為什麼?《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講往生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你們想想看,至少十八願要加十九願才符合《無量壽經》上三輩往生的標準。單單十八願「十念必生」,要沒有菩提心不行。

      古人傳的沒錯,今人看東西粗心大意,往往疏忽了。我們無論是做世間事、出世間事,都得小心謹慎。我們常常講敬、誠敬,敬人敬事敬物,我們對於這樁事情疏忽,那是不敬、大不敬。佛給我們說的這些經法,我們怎麼可以粗心大意?這麼重要的事情!所以能受持《無量壽經》全經,那是上上乘人,不能受持全經應當受持四十八願,不能在裡面單獨依一願;可以以一願為主,四十七願為伴,這個行,這個正確。從第十八願十念必生,我們真正體會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講到「一切諸佛種種名號為眾生作佛事」。尤其是阿彌陀這個名號,這個名號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尊重、共同弘揚,這還得了嗎?釋迦牟尼佛代表一切諸佛如來恭敬讚歎,這《無量壽經》上說得很明顯,世尊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讚歎到頂處,那還有什麼話好說?所以這一句我不能不多說,不能不再再提醒同修,這種無比殊勝的機緣你要是失掉,可惜!你後悔莫及。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說老實話,可以什麼都放下,連《大方廣佛華嚴經》我也放下,如果你要問我:「淨空法師,依你自己的意思要怎麼修行?」依我自己的意思,「一句阿彌陀佛」,我什麼經都不要講了,我到念佛堂死心塌地念佛,我成就了。今天還要我講這麼多東西,捨己為人,我絕對不是喜歡講經,絕對不是愛講經,那你就搞錯了。我是不得已出來講經,如果這個經有人講,我會跟他頂禮,我會感激他,我就不要講了。沒有人講那就沒有法子,我們有弘護正法的使命。我們是三寶弟子,有這個使命,為佛法、為眾生沒有什麼辛苦勞累,這些話談不上,該做的就得要做。所以我的願望是希望在五年當中,我這個體力也許還能夠支持得了,把我預定的《華嚴》、《法華》、《楞嚴》、淨土五經一論講一遍,留一套錄相提供往後同學們做參考。八十歲之後如果我身體還健康,還能講,我會走遍全世界只講一部經:《阿彌陀經要解》,我一遍一遍講,無數遍的講,盡形壽我弘揚這部經,這是我真正的願望。我講《無量壽經》是老師的囑咐,我不能違背師命,我以這個報老師的恩,報佛恩。我要這麼多經典幹什麼?累都累死了,一部《阿彌陀經要解》,薄薄的一本,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資糧圓滿具備。

      從這些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反過來看,大家會更清楚,四十八願,佛講四十八願就是註解第十八願的;一部《無量壽經》就是四十八願的註解,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註解。所以我曾經跟同學們說,你們要想把《無量壽經》講得好,你不懂《華嚴》不行,為什麼?《華嚴》是註解,《無量壽經》詳細的註解;《無量壽經》講不好,《阿彌陀經》決定講不出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給諸位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註解,你這才真正懂得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全《大藏經》的總綱領、總題目。恭恭敬敬念這一句,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說無量無邊的法門,你這一句全都包括,一個法門都不漏,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然後你才曉得什麼道場最殊勝、最莊嚴?念佛堂。我們沒有念佛堂,隨處都是念佛堂,行住坐臥心裡面想著佛,口裡念著佛,耳朵裡聽的是佛,盡虛空遍法界是我的大念佛堂,行住坐臥不離這個。

      我再告訴我們學經教的同學們,今年是二00二,我上講台講經今年是第四十四年;這四十四年,你們也曾經聽了不少,我的講經就是得一切諸佛名號加持。我常說我不會講經,哪有這麼大的膽子,自己敢說自己敢講經?得諸佛加持。我們是尊敬諸佛,敬愛諸佛如來,以這樣無比殊勝圓滿大法救度一切眾生,我感激,我知道這個恩德之大。世間人為什麼沒有報恩的心?他不知道恩德,這不能怪他。知恩報恩,知恩不知道報恩,這還能算是人嗎?畜生都不如,鬼神都不如。你不知道恩德,那情有可原。我們這麼多年,不敢講深入經藏,學佛五十年沒有離開經本。我的一生不參與佛門一切行政工作,一生非常單純,一生都在做學生,現在還是在做學生。每天讀誦經典,體會佛陀對我的教導,思惟我自己應當如何把佛陀教誨落實。我沒有其他的雜念,我接受古來大德「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指導。昨天下午兩堂課跟今天早晨兩堂課,我沒有能夠上,這是因為在澳洲,我在澳洲還算是新移民,要參加每年例行身體檢查。今天上午去參加身體檢查,你們同學們都很關心,檢查結果是一切正常,醫生說我比去年更年輕,身體比去年更好。今年負責給我檢查的醫生還是去年這個人,他是印度人。這是不得已,我停了這四個小時的課,所以檢查完趕緊趕回來,今天晚上這兩個小時的課我們要上。

      在此地讀到這一句,特別提醒諸位同修,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萬萬不能夠疏忽。《華嚴經》到最後五十三參,吉祥雲比丘他給我們做的示範是念佛,一天到晚、一年到頭都不休息,不睡覺。我們覺得:不睡覺還行嗎?不吃飯還行嗎?你是欲界眾生,財色名食睡,我們把這個欲淡化,財不要了,行!色也可以不要,這個色指男女之色,可以放下。名,可以放下。吃不行,吃不能放下,少吃一點,釋迦牟尼佛教我們日中一食,我們現在吃三餐,放下兩餐吃一餐,行!睡眠,睡眠減少,愈少愈好,佛教給我們睡眠時間是一天四個小時。中夜睡眠,《阿含經》上講得很多,中夜是什麼時候?晚上十點鐘到兩點鐘,這是你睡眠的時間,兩點鐘就要起來。為什麼那些人做得到?他做成習慣,一點都不難。李木源居士在中國大陸,看到有個念佛人,是個出家人、是個老法師,幾十年都沒有睡覺。很多人不相信,輪流去看,果然沒錯!他拜佛,拜得地下地板都磨穿,換了好幾次。人家是這麼修的。

      所以飲食為什麼吃那麼多?妄想多!這個道理我有所領悟,我曾經向李老師請教,李老師一生一天吃一餐,吃得很少;他的工作量大概至少超過我們平常人要超過五個人,那麼大的工作量,一天吃那麼一點點東西。我在台中我學他的生活,我一天吃一餐,在那個地方我持續了五年,但是我的一餐比他吃的多一點,很小的小饅頭他一餐吃兩個,我要吃三個。他一天生活費用在當時是台灣錢兩塊錢,我一天要三塊錢,也是一餐,生活簡單。當時當年那個時候台灣錢跟美金兌換,大概是一比四十,換句話說,一天的生活費用只要美金一毛錢,一個月生活費用只需要美金三塊錢,李老師只要兩塊錢,我們不能不佩服。什麼原因?他的心比我清淨;他的工作比我多,他的心比我清淨。於是我從這個地方找到一個答案,身體是個機器,機器活動它需要能量的補充,就像汽車一樣,要動必須要加油;可是車有很多,有省油的車,有耗油的車。能量消耗到哪裡?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我把這個意思向李老師報告,李老師點頭同意,他說「是!確實是這樣」。勞心勞力消耗得很少,妄念太可怕了,妄念消耗我們的體能佔百分之九十五,所以你妄念愈少,你消耗的能量就愈少,你補充當然就少了。阿羅漢七天吃一餐,辟支佛半個月吃一餐,你說人家心多清淨!換句話說,一天吃三餐還不夠,還要吃兩道點心,還要吃消夜吃那麼多,你就曉得他的能量消耗要多少?妄念多。

      可是諸位同學要記住,你需要這麼多能量補充,你要不補充,你的身體會壞掉。這個東西不要講面子,我能吃多少餐,照吃。但是你要是曉得這個道理,慢慢減少自己的妄念,讓自己恢復到清淨心,我們的飲食需要就少,睡眠需要也少了。睡眠是昏沉,所以一天四個小時睡眠沒有問題。釋迦牟尼佛對我們這個世界眾生、這些人道的眾生,了解得太清楚,四個小時睡眠足夠了;四個小時以上是貪睡,那就變成障礙。所以佛規定的這是正常的,晚上十點鐘睡覺,早晨兩點鐘起床,就趕緊起來要用功。我們用功的方法,念佛是最好,誦經、念佛,學經教的你們有使命要弘護正法。要誦經,要念佛。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來說:

      【云何是諸佛加持。】

      前面清涼大師引用「不思議法品」裡面十種為眾生作佛事,我們特別多用了一點時間,講到第七「一切諸佛種種名號為眾生作佛事」,因為我自己深深感覺到,所有一切加持當中,我感到這一個加持是第一。從哪裡看它確實是第一?古大德常講「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人生在世,我們也可以把它擴大,九法界眾生,一切眾生,他在一生當中能聽一聲南無阿彌陀佛,他就有福了。為什麼?阿賴耶識裡頭種下這個佛的種子,將來緣成熟了,這個種子起現行,必定引導他往生極樂世界,功德不可思議。什麼樣的經、什麼樣的咒、什麼樣的法門都不能跟它相比,真正不可思議。我們不能不知道,不知道這個事情,學講經叫冤枉。

      我們再看下面第八種,「一切諸佛以佛剎境界為眾生作佛事」,佛剎境界,於是許多人莊嚴道場;但是莊嚴是不錯,是莊嚴道場,第九句有「嚴淨佛剎」,這個地方第八句是以佛剎境界,這兩句我們把它合起來講,嚴淨佛剎。佛剎的境界是什麼,我們能不能體會得到?用現在西洋人的方法來說是磁場,有很多人到我們這個地方來,感覺到我們的磁場很好,這是佛剎境界裡面的一種。實際真正講到佛剎境界,給諸位說,應當是它的學風跟道風,學風是解門,道風是行門。你這個道場如果沒有道風,沒有解行,你布置得再莊嚴、再華麗美觀,眾生得不到真實的利益。所以從前古時候寺院庵堂這都是佛家的道場,大概都是用這些名稱,皆有獨特的道風跟學風。佛教傳到中國,隋唐時代就建立許多不同的宗派,這是為什麼?為了便利志同道合的同學們在一起學習起見而分的。譬如我們有一幫人喜歡《華嚴經》,杜順和尚在五臺山就開這個宗,以這部經為主修,然後選擇與這部經有關係的經論做為助修,正助雙修。像我們在學校念書,有主科有選科,我們不需要去涉獵整個《大藏經》,太多了,只取這裡面的一分。喜歡《法華經》的,天台山那邊的祖師大德,在那邊建立道場以《法華經》為主,所以也叫法華宗。華嚴宗也叫賢首宗,雖然杜順和尚開山,真正建立一個宗派,就是一個學派,成為一個學派是在賢首大師。天台成為學派是在智者大師,淨土宗也成為一個學派,慧遠大師開山的。所以它有學、它有行,行是修,依據哪些經論裡面的道理、方法、境界,採取什麼方法來落實,我們怎麼做法,這是風氣,每個道場都不一樣。

      同樣是念佛法門,我們開念佛堂,念佛的那些儀規並不相同。像我在前面舉的例子,有些念佛堂他們所採取的是追頂念佛,就是念佛快,快板,一句接著一句;有些道場念佛念得很緩慢,一句佛號拖的聲音拖得很長,各個不相同,念佛的聲調不一樣。你喜歡用哪個聲調,大家志同道合都喜歡。這個念佛堂用這個聲調,不習慣這個聲調你就不能到這裡來,你到這裡來把大家擾亂了。所以我們念佛的聲調不相同,也要建立不同的念佛堂。我們念佛的儀規不相同,也要有不同的場所。凡是參加這個念佛堂,都是志同道合,都是歡喜這種儀規,歡喜這個方法,才真正做到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大家都遵守這個規矩,你才能談得上修行。所以為什麼要建好多道場,答案就出來了。我們參加這個道場,這個道場的修行方法覺得不適合我,你就到別的地方去參學,你的緣就不在此地。所以從前古大德接引大眾,新學的人到這裡來參學,一談話一觀察之間,你的根性、你過去所學的跟我這個道場相應不相應?如果相應,歡迎你來,你的緣在我這裡;如果不相應,就直接了當告訴他,你的緣不在我這裡,你應當到某個地方去參學,那個地方修行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對你適合,你到那邊去。真有,聽了老和尚指點到另外地方去參學,他成就了。「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但是個人根性不相同,不是法門選擇人,是我們人要選擇法門,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

      我們在此地建立這個道場,這個道場是三寶加持的,我跟諸位說過,如果我們今天在這個地方不真正用功,不萬緣放下,佛菩薩不會懲罰你,護法神天龍鬼神會懲罰你,我們要知道。我們在此地要拼命,什麼樣的辛苦都不能怕,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克服不了,別的道場去。即使在澳洲我們佛教道場也很多,你看看哪個道場適合你,你可以去,歡歡喜喜的去。為什麼?我們希望各個人都成就,這個地方既然不適合你,你在這個地方我們也對不起你,我們不能遷就你一個人,把我們的規矩都改掉,這個做不到的,這也不合理。所以學人為什麼要參學?參學就是到處去看、去參訪,看看哪個地方適合我自己,在那裡安定下來。古人修學,選擇道場、選擇法門,都是要用一段時間的。我們這個小道場現在工程還沒有完,估計大概明年四月我們全部工程可以做完,到那個時候我們可以容納三、四十個人,真有三、四十個人就不得了。古時候覺明妙行菩薩,他們那個道場一個小團體只有八個人,個個都成就,功德圓滿。所以我們重質不重量。我心目當中這個道場將來最大的容量是六十個人,不能超過六十個人。護法的人數,頂多也只六十個人。所以最大的容量,我是想到一百二十人這麼一個團體,再大那是以後大福德的菩薩來住持,我沒有這麼大的智慧,也沒有這麼大的福報。我們的初祖遠公大師,當年在廬山建立念佛堂也只是一百二十三個人,我們這個道場將來弘法跟護法合起來,大概也是一百二十人左右。弘法護法各個都能成就,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心都在道上,護法的成就功德決定超過弘法。我自己也退下當護法,我在這個地方做為大眾的一個精神領導,做一個帶頭。除了護持之外,我的工作每天在攝影棚裡面四個小時講經,這是我的工作,除這個之外我沒有工作。諸位同修一定要曉得,即使我到外面,也是看看老同修、老朋友,不要請我講經,我不對外公開講經了,都說明過,早都說明過。跟大家見見面,彼此互相觀摩、互相勉勵、互相警策,這是應當的,我多看看別人的道場,多向他們學習。古人參方的目的、參方精神,值得我們效法,值得我們提倡,我們做這個工作。

      「嚴淨佛剎」,這兩個合起來講,佛法可以說在這個世間是最早提倡用藝術化來教學,所以佛像、佛的名號、佛的現相都是表法的。這個殿堂、房舍的建築,都是藝術,都是表法,這裡面所有一切的裝飾陳設也是表法,這都是屬於「佛剎境界」。但是初學的人到這個地方來看,是看熱鬧,看不出門道,弘護的大德們要能夠隨時隨處我們講機會教育,為他講解。譬如一進山門,在天王殿你要給他介紹天王殿是什麼意思,天王殿裡面供奉的彌勒菩薩、四大天王,代表的是什麼意思,跟他說明,說明那就是上課,這就是現在人講的社會機會教育,多元文化的社會機會教育,抓到機會,歡歡喜喜的自己「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進入到第二個殿堂大雄寶殿,是代表什麼?有些規模大的,有藥師殿、有彌陀殿、有地藏殿、有文殊殿、有普賢殿、有觀音殿,各個代表,規模大的寺院。什麼叫法堂,是什麼意思?什麼是禪堂,什麼是念佛堂?飯廳為什麼叫齋堂,為什麼叫五觀堂,用意何在?一樣一樣介紹,他就學到東西,這一趟沒有白來。特別是觀光旅遊,許許多多其他國家地區來觀光旅遊的,沒有接觸過佛法的,經過這樣一介紹,他就認識佛教,比什麼都重要;而不是去介紹這尊佛像什麼年代塑造的,那就變成考古。考古也是一套學問,但是我們著重在現實的道德教育,能挽救世道人心,消除這個世間劫難,我們現在把這樁事情擺在第一,考古是少數人。那些學校考古學系的學生到這邊來,可以用這個方法給他介紹,這個佛像、建築多少年代?那行!對一般社會大眾,我們要曉得今天災難之興起到底什麼原因,如何來幫助他?讓一切眾生覺悟,回歸到道德。看看佛門裡面所有一切設施,無不是釋迦牟尼佛藝術教學的手法,我們要能體會得到。

      最後一句,寂寞無言,「一切諸佛寂寞無言為眾生作佛事」。塑造一切佛菩薩形像,你看他端端的或是站在那裡、或是坐在那裡,一句話不說,這個味道可深了,這個真叫令人莫測高深。你能體會到嗎?它代表什麼?代表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法的真相。佛經說老實話,總的一句話把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的法統統說盡了,這句話是什麼?《般若經》上釋迦牟尼佛說了千遍萬遍,「不可說」,或者說「不可思議」。《華嚴經》叫《大不思議經》,《四十華嚴》的品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還能說嗎?還能想嗎?所以「寂寞無言」是表不思議解脫境界,得大自在!表《般若經》上所講的「無所有,不可說」,又表徹底放下。這是清涼大師註解裡面「不思議法品」我們介紹這十句。「法雲地說」我們把它省掉,我們就不說,到後面講到經上再講。

      「離世間品,十種佛所攝持」,這個要說說,這是講到諸佛加持,我們常講求佛保佑,不學佛的人也有這個願望。我們怎樣求諸佛保佑?諸佛真正保佑我們,要為正法、要為眾生,不要為自己;一念為自己,自己就會有災難,就會有魔障現前。「離世間品」裡面,這是本經第五十八卷,也有十句,這十句我們可以在此地提一提,為什麼?要學。第一個,「開始發菩提心」,要得佛加持。佛要不加持,你的菩提心發不出來。我們每天常常在念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發不出來。為什麼?我們想發菩提心,想求佛保佑加持我們能發菩提心,為什麼還是發不出來?佛是想加持你,你抗拒、你不接受,換句話說,你發菩提心求佛加持的心,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說是假的?你的心裡常常夾雜著自私自利的念頭,夾雜著不淨不善的念頭,是不是?所以佛力加不上。也就是說你利益眾生的念頭,用現在的話說,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念頭,跟你自私自利求享受的念頭兩個比較,我求自私自利、我求自己享受的念頭,超過我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念頭,佛就加持不上。如何能夠叫自己真正誠誠懇懇的為眾生服務的念頭,超過為自己求一切名聞利養享受的念頭,要超過。哪怕超過一點點,為自己求享受佔百分之四十九,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個念頭佔百分之五十一,超過了,你就會得佛力加持。我們想想,我們能不能做到這個比例?如果你能夠做到為別人服務這種意念,能夠佔百分之八十、九十,為自己享受只佔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你就會得到大幅度的加持。得不到佛力加持,我們這個比例太低,沒有過半。你心裡所想的叫妄想,不是佛菩薩不滿你的願,你的妄想太重,自私自利的念頭太重。為自己、為自己小團體,這怎麼行?今天最低限度,你的想像,起心動念要為全世界眾生著想。為個人哪有不墮三途的道理?為你的小團體、為你這個地區、為一個國家,決定不能超越六道,而且決定超不出欲界。道理擺在此地,你總得要懂。

      第二個,「於生生中持菩提心不令忘失」,這佛加持。由此可知,發菩提心不是盡形壽一生一世的,你要發長遠心,生生世世不失菩提心。行不行?行,你果然有十分誠敬的心,你會得到佛力加持。你看看世尊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面囑咐大菩薩,要「善護念諸菩薩」,大菩薩要善護念諸小菩薩,就這個意思。由此可知,我們對佛法的修學,意願不強,猶疑不斷,猶豫疑惑不斷。學佛學這麼多年,別說你們,有很多學到老,鬍鬚都白了,八十、九十了,對佛法半信半疑,沒有堅定的信心。什麼原因?他沒有甚深的理解。所以佛講,教導我們,不僅是要深入經藏,要求深解其義,你所學習的這部經典,這部經典的道理你要深入,你入得愈深愈好。為什麼?疑惑斷除了,疑惑斷除你在修行的道路上什麼樣的障難都突破了,沒有能障礙得住的。

      在過去這一個世紀裡面,是我們親身經歷的,為什麼障緣那麼多,困難重重?歸根結柢原因就是一個,對佛法解得不夠,解得不夠就是你聽得太少、你讀得太少,你聽得太少,你沒有深入,所以弘法產生許多流弊,護法毛病好像更多,仔細觀察不如法。法是什麼?法是經教,經典的教誨,你不讀你哪裡知道?完全隨順自己的意思、自己的妄想煩惱習氣,合自己意思以為是如法;沒錯,合你自己意思,不合佛經教裡面的意思。學佛的同學無論在家出家,你不讀經、不研究經典,不能夠深解義趣,那就是天台大師講的有名無實;你是個掛名的佛弟子,沒有上過課,沒錯是在佛門裡面報了名、註了冊,一天課沒有上,你不是這個學校真正的學生,沒有上過課。所以不能不勤學。

      第三句,「覺諸魔事,悉能遠離」,這是佛加持的。宗門教下祖師大德都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什麼是魔?妄想是魔、貪瞋痴慢是魔、自私自利是魔,這一類的魔,《八大人覺經》上講的四大類,煩惱魔是最嚴重最可怕,你要能覺。煩惱魔在裡面不在外面,外面的魔是什麼?外面魔是種種誘惑。外面的色相是眼識的魔,外面的音聲是耳識的魔,外面的氣味是鼻識的魔,外面酸甜苦辣鹹的味道是舌識的魔,這個總名稱叫天魔。天魔在哪裡?現在花花世界你一走出去,你有沒有覺悟到?如果覺悟到,魔都變成佛。所以大乘經上常常跟你講,「無佛亦無魔」。覺悟的心對外面境界,全是佛;迷惑的心對外面境界,全是魔,唯識所變。本來都是一真法界,無佛亦無魔,那是唯心所現;境界上變成魔與佛,是唯識所變。也就是你覺悟了,統統是佛。為什麼?外面種種色相你不染著了,你不受影響,眼根在色塵裡面得大自在,眼根在色塵裡面得三昧。外面種種我們現在講誘惑的這些色相都是佛,佛在加持你,佛在幫助你,讓你在一切色境界裡面得三昧、得大自在。如果你迷了,你會被外面一切色相所轉,你生起貪愛的心,生起分別執著心,不滿你意思生起瞋恨心,外面那個色境是魔。這個境界引起你的貪瞋痴慢,引起你自私自利,魔境。哪裡有什麼佛跟魔?就是一念覺迷。所以你要曉得,一念覺,五欲六塵加持你得三昧、得大自在;一念迷,什麼人加持?妖魔鬼怪來加持你,讓你增長貪瞋痴慢、增長自私自利,將來果報到三途地獄,不能不知道。因此,如是我們才真正明白了,恍然大悟,人生在世不能不覺悟,覺悟才是我們這一生第一樁大事業,別的是假的。你們這些同學們果然真正發心求正覺,我幫助你們;你們不想求正覺,還是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這個道場我供養大家,我不會再來了,跟你們結個善緣,歡歡喜喜。我也為你們做個示現:放得下,一絲毫不會放在心上,歡歡喜喜供養大眾。你是魔我也供養你,你是妖你是怪我也供養你,為什麼?你有佛性。這叫真學佛。

      第四句,「聞諸波羅蜜,如說修行」,佛也加持你。諸波羅蜜,狹義的來講就是六度、十度,大乘經上講的六度,《華嚴經》講的十波羅蜜。聽說之後心裡面歡喜感動,為什麼?性德,這是我們真心自性裡頭本來有的。本來有的現在為什麼沒有?現在是被妄想分別執著煩惱蓋覆住,本有的變質了,本有的布施供養轉變成慳貪。所以你那個慳貪的心,原本就是普賢十大願王裡的「廣修供養」,是六度裡的「布施波羅蜜」,現在變成了慳貪。就跟我前面講的五欲六塵,你覺悟了,那是佛境界,佛加持你;迷了,魔境界,魔來擾亂你,魔來加持你。你要是一覺悟,「這是我的性德,我本來是這樣的,現在為什麼搞成這個樣子?」慚愧心生起來了,我對不起自己,我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所以「慚愧」這兩個心所是善心所,無慚無愧是中隨煩惱,那個很嚴重。人只要有慚愧心,這個人早晚會回頭;沒有慚愧心的很難回頭,佛經上常講「一闡提」,一闡提是沒有善根,斷了善根,就是說這個人沒有慚愧心。我們中國俗話講,這個人不要臉、這個人沒有羞恥心,那沒救了。只要還要臉面,還有一點羞恥心,他會回頭。

      中國古大德也說「知恥近乎勇」,他為什麼能夠勇猛精進?他知恥。在佛法講他有慚愧心,他會勇猛精進克服他自己一切煩惱習氣,所以聽到佛所講的這個全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那怎麼不回頭?怎麼不好好的認真修學?所以我們在這邊發心,住在這個社會,對這個社會我們要尊重、我們要愛護、我們要供養。世間人多病,我頭一個就想到我們要幫助醫療。我既然住到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只有一個公立醫院,我發心每個月捐助一萬塊錢做醫藥費,一年十二萬。我再捐獻二十萬做獎學金,幫助家境困難的學生。另外我們的餐廳跟新加坡居士林一樣開放,照顧低收入,所以我們外面可以掛個招牌「低收入免費素食餐廳」,歡迎大家來吃飯,不收錢的。將來一定會有人問,你們錢從哪裡來?就像我們在新加坡一樣,許許多多宗教領袖到居士林吃飯,都會問李木源居士,我們錢從哪裡來的?你們為什麼這麼多的錢?還有一些,是哪一個宗教的宗教領袖講:居士林的錢沒有底的。而李木源居士常常開玩笑跟他們說,「我們有後台老闆」,他們問:老闆是誰?阿彌陀佛。

      當然這個答覆是沒錯,我們今天在此地,將來肯定有人問,我們所有同修要知道,我們不能這麼答覆,為什麼?這樣答覆他們學不到東西,我們用佛陀教誨來答覆。你們錢從哪裡來?「佛教導我們布施,財布施愈施愈多」,他們就學會了。法布施,愈施智慧愈增長,不要吝財,不要吝法。無畏布施,愈施身體愈健康,健康長壽。我們的答覆是用佛陀的教誨,這是自他真正得利益。不要說阿彌陀佛,說阿彌陀佛也許會產生誤會,別的宗教說「你們的佛這麼靈,我們的上帝不如你們?」會起副作用,不可以這樣說法。我們這個佛跟你們的上帝都平等、都一樣,我們決定是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我們真正的道理是在奉行經典上的遺教,我們真的懂得這個經典的意思,真正把經典教誨落實,我們可以犧牲奉獻。所以我們捐醫藥費,這是無畏布施,我們果報健康長壽;我們法布施,聰明智慧增長;我們財布施,我們財用決定不會缺乏,愈施愈多。這樣答覆就很圓滿、很正確,佛菩薩聽到都會生歡喜心。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