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606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0六卷)  2002/1/2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606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香燄菩薩讚頌第六首:

      【已證如來智,等照於法界,普入佛毛孔,一切諸剎海。】

      向下一直到第九首,清涼大師給我們說的是「明微細入於毛孔剎中而作用」,這是說明後面總共有十六句,都是說不思議解脫境界。『已證如來智』,說明與會的這些大菩薩不是普通人,各個都是證入佛的境界,換句話說,都是等覺菩薩位,已證如來智。『等照於法界』,證得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當然起作用,這個作用就是照見。「等」是平等,與佛平等,稱之為等覺;照盡虛空遍法界,有這樣的能力。這個能力是我們大家的本能,可惜的是我們現前迷失了,並不是真的失掉。真的失掉就不容易得到,是迷失。什麼時候能夠得到?覺悟就得到了。一切眾生最可貴的是覺悟,圓滿的覺悟我們就稱他作佛陀。佛在大經上說得好,「一切皆成佛」,哪個不成佛?所以佛佛平等。

      昨天我們念的一句「一切皆平等」,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的,「一切皆成佛」,你們想想這兩句經文的味道!成佛就是平等,平等就是成佛。平等的德性、德行就是戒定慧三學,所以三學也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佛說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真話,他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句法,誰要是說佛說法,這個人叫謗佛。《金剛般若經》上就是這個說法,一點都不假。我們是不是在謗佛?我們都以為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沒錯,確實是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但是要曉得,沒有一句話是他自己的意思,所以他一句話都沒有說。平常大家來向他請教、來問他,他有沒有說法?也沒有說,那就是說決定不是自己意思來答覆。怎麼答覆的?事實真相。這個事實真相不是自己創造的,不是自己心裡頭所想的。心裡所想的會現相,那個相變質了,那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佛要答覆這一方面也不是自己意思,「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是這個答覆。佛對於法身菩薩,幾乎沒有言說,全部都是現相。現相答覆依舊是自然的現相,自然而然,確實沒有加絲毫意思在裡頭。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然後我們對佛、對佛法就會產生信心,就知道自己應該如何來學習。

      佛法沒有別的,除妄念而已矣。有念皆妄,無念亦妄,這你去參去,到底是有念還是無念?有念是妄,無念也是妄,為什麼?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全是妄的;如果你要是離妄想分別執著,那就告訴你,有念是正,無念也是正。為什麼?因為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不管是有念無念,都是自性起用。這個道理佛在大乘經論裡面講得很多很多,為什麼看不懂?為什麼不能體會?就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掉。當然,斷妄想分別執著確實不是容易事,但是你懂得這個道理,聽說這個事實真相,總得要把這個東西淡化,不能完全斷掉,一定要做到一年比一年淡薄就好了。你能夠淡薄一分,你的性德就會透一分;淡薄兩分,就會透兩分,大乘菩薩用功是在這裡下手。我們要問,戒律我們還要不要學?要學。你要不學,你想把這些煩惱習氣淡化一點,你淡不了,你做不到。理不能離開事,事不能離開理,理事是一不是二。理上我明白了,事上我做不到,這算不算覺悟?不算。算什麼?世智辯聰。世智辯聰是修行人八難之一,這種聰明智慧為什麼說它是八難之一?它雖然不是屬於煩惱障,它是所知障,它不是真智慧。我們不能夠不明瞭。

      所以大乘經天天要讀誦,有機會要多聽聞。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嚴持戒律,你的學問是真的實學,實實在在的學問,你不落空。如果你學的東西做不到,這有什麼用?這個對你沒有利益。如果說利益,只能夠說阿賴耶裡面種一個善根,你只能得這個利益,其他的利益你得不到。這一生當中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不可能,修行證果當然更沒有指望了。中國自古以來不論是哪個宗派,真正善知識沒有不教你嚴持戒律的。禪宗虛雲老和尚、密宗我所遇到的章嘉大師,這是真善知識,對於戒律、規矩非常重視。為什麼?你所有的智慧、學問、德能,統統都要落實在你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你要不能落實,全是假的。縱然是你真的證得,你所學非所用,不能利益眾生,不能成就自己的功德。總得要想想,你才知道真正的學問是在生活裡頭,人情事理念念都周到。那是什麼?那是世出世間的大聖大賢,我們要看清楚,要能夠體會得。不是在文字經本上用功夫,不是的,經本裡面沒有佛法,佛法在生活裡頭。經本文字是符號、是記載,它告訴我們全是日常生活。偈頌這兩句是智照,第一句是講智,第二句是講照。

      『普入佛毛孔』,這入正報。前面講的入依報,入剎塵、入微塵,這個地方入毛孔。『一切諸剎海』,「一切諸剎海」在哪裡?在佛毛孔裡面。一毛孔如是,一切毛孔無不如是,就像前面講的一微塵如是,一切微塵皆如是。這是事事無礙的境界,這是究竟圓滿的境界。所以我們能夠肯定這些菩薩是等覺菩薩,不是普通菩薩,什麼時候我們自己證得等覺位,這個境界都現前、都證實了。沒有證得等覺位,我們在此地聽說,我們聽到這種境界非常希有、非常羨慕,我也希望證得。怎麼證得?前面菩薩把綱領說出來了,「一切皆平等」,你就能證入。大乘經論裡頭佛常常說十法界的因果,因緣大經上常講很複雜,無量因緣。世出世法隨便拈一法都是無量因緣,跟這個地方講的微塵、毛孔一樣,你說毛孔裡面有「一切諸剎海」,微塵裡面是「一切剎微塵,見身在彼中」。你想想這個境界,這個境界難思,不思議的境界!

      早年賢首國師很聰明,皇帝禮請他在宮廷裡面講經,講到這個境界大家聽不懂,他請皇帝建一個八角亭。亭子每一個角放一面大的鏡子,請皇帝走到這個亭子當中站站、看看,皇帝明白、覺悟了,他在那個亭子當中一站,八面鏡子互相照到,看到自己的影像,每一個鏡子裡頭重重無盡。我們現在不要做亭子,做像天文太空館裡面半圓形的,就像天空一樣半圓形的,我們在這個建築裡面放很多圓的鏡子,可以放幾百個、幾千個。人往當中一站,每一個鏡子裡頭都有你,而且這個鏡子互相的在照。要是做一個圓球,那就更圓滿了。做一個圓球,裡面全部鑲成小的圓鏡子,鏡子照鏡子,人要是到這個圓球中心去站一下,這個境界就現前了。

      一個鏡子就像一個毛孔,一個鏡子裡面所有鏡子都照在裡面,你在一個鏡子裡面現身,每個鏡子統統現身,而且每個鏡子裡面你去看,無盡的身,可以體會到一些。要知道像是什麼?影像,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影像。毛孔、微塵是心現識變的,心性沒有大小,而且沒有生滅、沒有來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現這個境界。我們雖然沒有入這個境界,如果我們想一個圓球,圓球裡面統統都安上鏡子,人站在當中,光光互照,這個境界能現前。你能看到自己是無量無邊身,不是千百億化身,千百億它還有數字,這個沒有數字。最簡單的你是用兩面鏡子,一個在前面一個在後面,你就看到你自己鏡子裡頭的影像,你去數,你能數出多少?數不出來,無有窮盡。佛菩薩現身,現應身、現化身無量無邊,就像這個道理,現無量無邊身。第七首:

      【一切佛國土,皆現神通力,示現種種身,及種種名號。】

      這是起作用,我們讀了這個經文,自己要想想,要記住佛的教誨,「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重要,決定不能夠疏忽。我們想佛就作佛,我們想魔就作魔,這是我們修行證果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我們得究竟圓滿福慧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有同學來問我,煩惱習氣很重,很想轉,轉不過來怎麼辦?這個問題實在講是你知之不真,你每天也讀經也聽經,你沒有真正懂得,沒有真正明瞭。要是真正明瞭、真正透徹理解「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自己就可以反省一下,我是想作佛,還是想作鬼?還是想下地獄?一念!現在大家都知道世間有災難,怎麼來的?你應當比什麼人都清楚、都明白,「從心想生」。

      我今天到這個世間來,我常講我們來是業力來的,這個沒有關係,不管什麼身分,無論什麼因緣,來了就好。學佛之後覺悟了,會轉了,這一般人講會改造命運,那就很自在了。所以學了佛,你就有本事改造你的命運,決定不受業力主宰,我們這個佛就沒有白學,我們得感謝世尊,感謝諸佛菩薩對我們的輔導。我不再受命運主宰了,我可以創造命運,所以都在一念之間。如果學佛菩薩,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幹什麼?來救苦救難的。有能力嗎?有,有能力、有智慧。釋迦牟尼佛留下的經論就給你做後台,就在你背後支持你,只要你能夠信受奉行,你有智慧抓住重點,改變自己就是造福眾生,自己是大家一個最好的形象。

      我常常說,世間妖魔鬼怪再多,他能害哪些人?妖魔鬼怪能夠控制、能夠掌握自私自利的人,你有嗜好、你有欲望,你就被他控制了。《西遊記》裡頭有個孫悟空,神通廣大,他有個小辮子被觀世音菩薩抓到,永遠受觀世音菩薩控制。他什麼毛病?喜歡戴高帽子,就是一般人所謂的喜歡別人恭維他、讚歎他。觀世音菩薩送一頂高帽子給他,他歡歡喜喜接受戴在頭上。一戴下去之後,哪裡曉得是個緊箍咒,高帽子就是緊箍咒。人家抓住你的缺點,投汝所好,他就利用你,你就落入魔掌。如果孫悟空真正做到八風吹不動,觀世音菩薩對他無可奈何,你們想想這個味道!《西遊記》雖然是個小說,裡面有很深的哲理,每一個節目裡面都有很深的智慧,都在引導我們開智慧。一般人不懂,把它當小說看,得不到真實的利益。佛門裡面常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頓根性的人看《西遊記》是什麼?《大方廣佛華嚴經》。《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中國過去這些小說,你說哪一樣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你不會很可惜。要怎樣才會?一切皆平等,離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會了。世出世法點點滴滴無一不具足圓滿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貴的是你要能入。

      『一切佛國土,皆現神通力』。「一切」指的是什麼?毛孔裡面的一切諸國土、諸佛剎土。「皆現神通力」,一點都不錯,一微塵一切微塵,一毛孔一切毛孔,都顯示虛空法界剎土眾生。虛空法界沒有縮小,微塵、毛孔沒有放大。就像鏡子一樣,明鏡鏡子不大,看到山河大地的景象都在裡面,山河大地沒有縮小,鏡子沒有放大,都在裡面。我們細細在這裡頭去思惟,沒有大小。我們的思惟只能思惟個彷彿,真相想不到。為什麼?真相是不思議,真相才能現前。我們現在用思議,只能夠見到真相的影像,不能見到真相。影像尚且如是,何況真相?

      這裡面起了神通妙用,哪些神通妙用?『示現種種身,及種種名號』。舉兩個例子,「種種」表無量無邊的色相、無量無邊的德能,用意在哪裡?無一不是幫助眾生覺悟的。這個境界確確實實是永恆的,雖然它是個生滅相,它生滅相續,它不會斷。所以這個現象不常不斷,雖然它不常,但是它不斷,換句話說,永遠在我們面前。可是我們被煩惱習氣、利慾薰心,這個心薰黑了、不明了,這些垢穢把我們的心性遮蓋了,嚴重的遮蓋,心性裡面的般若智慧一點都透不出來。透出來的一點點變成了煩惱習氣,於是造成起惑、造業、受報,變現出輪迴的影像。六道輪迴還是影像,迷在這裡頭出不去,就好像睡覺做惡夢醒不過來。在夢中受苦受難,驚慌失措他醒不過來,所以諸佛菩薩說他為「可憐憫者」,真正可憐可憫。

      佛菩薩來幫助他,「示現種種身,及種種名號」,「種種身」是給他做榜樣,身教;「種種名號」,言教。教化眾生這兩個是重要的手段,做樣子給他看,教導他,這就對了。名號都是表法的,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見到形象、聽到名號,就要覺悟。懂得它所表之法,這個樣子學習,你就真正得受用,這個樣子學習活活潑潑。聽到「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諸位在法會裡常常聽到的,你有沒有醒過來?「南無」是皈依,皈是回頭、回歸,依是依靠。我的老師是大聖人,聖人就是對於宇宙人生諸法實相通達明瞭,我現在糊塗,什麼都不知道,我要依靠他,我要跟他學習,我要聽他教誨,「南無本師」是這個意思。名號就是他教學的總綱領,「釋迦」中國的意思是能仁,能以仁慈的心、仁慈的行處事待人接物。「牟尼」是清淨寂滅,是對自己,寂滅就是「一切皆平等」,寂滅是心裡頭一念不生,那就平等。起一個念頭,就不平等。

      一切皆平等,一切皆成佛,本來就是的。你的真心是平等的,你的真性本來是佛。佛是什麼意思?佛是圓滿的覺悟,本覺、大覺、究竟覺、無所不覺,這叫佛,這是你自性本來具足的。具足這三大類:智慧、能力、相好,所以叫本善;缺少一樣就不善,你的善就不圓滿。「人之初,性本善」,本善裡頭具足這三個圓滿:智慧圓滿、能力圓滿、相好圓滿,你的能力沒有一樣不會,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知是智慧圓滿,無所不能是你能力的圓滿,沒有一樣你不會的。智跟能圓滿了,相就圓滿,相是果報。我們想想,我們自己的身相不圓滿、有欠缺,身體不好、相貌不莊嚴、身體不健康,你有沒有想到那是什麼原因?也有不少同學來問過我,業障!能不能轉?能!相隨心轉,體質也隨心轉。如果我們把凡夫的心轉變成佛心,相就好了,你的相就跟佛的相一樣;能把我們的心變成菩薩的心,我們的相就是菩薩的相,身就是菩薩的身,它怎麼會不圓滿?今天有些人相貌不好去整容,我曾經見過也聽說過,整得一身的毛病。佛法叫你整心,心改變你容貌,看相的人常講「相隨心轉」。你要找整容師錯了,愈整愈糟糕,愈整愈醜陋,一點都不錯,他不曉得事實真相。

      西方香燄菩薩偈頌第八首:

      【能於一念頃,普現諸神變,道場成正覺,及轉妙法輪。】

      前面一首偈是講現身,這一首偈裡面就很具體為我們說出來究竟是哪些神變。從這一首偈我們就能夠聯想到八相成道,諸佛菩薩展現的是八相成道。『能於一念頃』,「一念頃」是講時間之短。『普現諸神變,道場成正覺』,這是舉一個例子,我們一定要曉得,意思是說可以在無量無邊微塵剎中、無量無邊毛孔剎中,「一念頃」就能示現八相成道。八相成道能現,其餘的無一不能現。《普門品》裡面講三十二應,《華嚴經》講五十三參,三十二、五十三不是數目字,表法的。為什麼?一一法中都包含著無量無邊,重重無盡。就跟我們在上面經文裡看到的一樣,重重無盡顯示出本善,顯示出大圓滿,智圓滿、德圓滿、相圓滿。德是能力。

      在這個地方實際上也是告訴我們,我們學佛學什麼?就學這三個圓滿。我們現在這三樣都欠缺,欠缺得太多,佛告訴我們不必害怕,為什麼?三個圓滿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問題是如何恢復自己的性德。九界眾生、六道凡夫迷失了自性本善,迷失不是真的失掉,就像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兩句話給我們很大的信心。本覺本有,本有當然可以恢復;不覺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不覺本無,本無當然可以斷掉。問題就是我們覺不覺悟,我們肯不肯發心把它斷掉?果然覺悟,真肯發心斷掉,就斷掉了。你斷不掉,斷不掉怎麼回事情?你沒放下。心想在作祟,依舊隨順煩惱習氣,你的心不清淨,你妄念很多,自私自利的念頭太重,你被這些東西控制,所以你在六道輪迴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整個僧團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經上講一千二百五十人,還有五的零頭省略了,實際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麼大的一個團體,大家在一起生活都能夠遵守六和敬,世尊威神的加持。他們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什麼都沒有。所以我們要常常想,世尊是怎麼教的?用什麼方法教?這些人是怎麼學的?都證阿羅漢果、都證菩薩果位,沒有教科書、沒有講義,沒有什麼參考資料。我們今天搞這麼一大堆,愈搞愈糊塗,愈迷愈深,墮落在文字障裡面。現在我們再問,這些經文還要不要?又不能不要,不要就沒有依靠了。經典上講得很好,佛陀在世,佛是依靠,無需要經論;佛不在世,經典是依靠。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一萬二千年法運之中,一切眾生要想學佛,唯一的依靠是法寶,三寶裡頭法寶第一。

      什麼是僧寶?依教修行的是僧寶。諸位要把這句話聽清楚,要把這幾個字看清楚:「依教修行」。依教起解而不修行,他不是僧寶。清涼大師講得很好,「能說不能行,國之師也」,你只有言教能教人,你的行不行。你的言教沒有錯誤,完全依照經典怎麼說,你就怎麼說,字字句句沒有違背經論,這算是好老師,不誤人。「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所以三寶是要能行的。能解又能行,這才叫寶。能解不能行,我們通常講,可以擔得起法師這個稱呼;能說又能行,這才是阿闍黎,這才是和尚,這是僧寶。在家居士能說又能行,他也是僧寶。僧寶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一樣,出家在家男女老少,只要你能解又能行,你就是三寶之中的。所以要能行,特別是普賢大行,普賢法門最重視的是行。行不離開智,智是輔助。《華嚴經》上就顯示這個意思,普賢為長子,文殊為庶男,你就曉得這部經重點在哪裡?重點在行門。

      我們看看造像的表法,毘盧殿供養毘盧遮那佛的,毘盧遮那佛沒有形像也給他造個形像。他的右手是普賢菩薩,他的左手是文殊菩薩。佛法尚右,右面最大,站在這面大,你就曉得哪一個是尊、它著重在什麼地方。解行並重,特別著重在行門,我們不能不曉得。唯有示現種種神力,才能幫助種種不同根性的眾生,才能應付種種不同的環境。目標只有一個,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主目的,其他的全都是附帶的。主一個,附帶的很多。我們講主從,這一個團體裡面,一個僧團,主是釋迦牟尼佛,隨從他的那是附屬的,比丘眾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還有菩薩眾,還有優婆塞眾,還有優婆夷眾,所以主是一個,從是很多。我們明白這個意思,佛陀教化眾生,主是破迷開悟,由此可知,八萬四千法門是從。用什麼方法達到破迷開悟?方法很多,那個方法是靈活的,時時刻刻都在變化。我們自己修學就明瞭了,智慧是第一,有智慧就有能力,聰明人學東西一看就會,一聽就會,一接觸就會。智很重要,人有智慧,反應靈敏、反應快速,察言觀色,人家一點點暗示,就曉得什麼樣的用意。思想敏捷,動作也敏捷,這樣才能為眾生服務,一看眾生需要什麼,不要等他說。

      我們學會建立在此地,我們常常在街道上行走,看到這邊的居民都是老人。老年人需要什麼?我們一看就曉得,需要人照顧、需要人安慰。照顧什麼?當然最重要的是飲食起居,生活上的照顧。我們常常請他們吃飯,做他喜歡吃的東西,我們還打聽他們喜歡吃什麼。我們家裡人無論是男眾女眾,各個都要會做;你不會做,你就不能照顧這些老人,你就不能為他們服務。遇到的時候,親切的問候,他心裡得安慰。這些老人我們想像當中知道,他們的兒女大了,離開此地在外面工作。外國人的教育跟中國不一樣,年輕人能夠自立了,很少回來看父母。逢年過節老人生日,寄一張卡片,老人心裡感覺很溫馨,「這個兒女沒有把我忘掉,還想到我的生日。」我們應當怎麼做?我們應當代替他的兒女,盡一分孝心。我們現在能力很有限,現在我們請他吃飯,一個星期一次,星期六的晚餐;到我們真正有能力的時候,我們每天供應。

      外國人飲食習慣,晚餐是一天的主餐,不像我們中國人,我們中國中午是主要的一餐;尤其是學佛,日中一食,我們中午是最重要的一餐,早晨、晚上都沒有中午這麼重視。外國人是晚餐最重視,他們工作上班,中午吃一點麵包、三明治,喝一杯牛奶、咖啡,晚餐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將來有能力提供晚餐,照顧附近的老人,好!年歲太大了,他每天主要的一餐我們提供給他,素食。我相信我們能做到,不能夠三餐供應,我們供一餐,每天供應一餐肯定可以做得到。所以我們家的人各個都是廚房的高手,每一位都要學,住在這個地方的居士也要學,我們在這裡利用這個機會,在這個地方修布施。

      諸位要曉得,我們這一餐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統統具足。我們下廚房做幾個菜,是我們內財布施;老人在吃飯的時候我們陪他一起,一面吃飯,一面話家常聊天,這是溫馨,溫馨對他是很大的安慰,這是法布施。讓他感覺到年老了,他有依靠,淨宗學院可以依靠,他沒有憂慮、沒有恐怖了,無畏布施。諸位要曉得,這就是大乘佛法,我們在這裡培養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真誠心。你怎麼培養?就在這個環境裡培養,就在這裡頭去練。我們這樣真誠熱心照顧人,人家會想到「這佛教是不錯,這些學佛的人真的都是好人,都很善良,都沒有惡意。」這就是弘法利生。不是天天口裡講,是要做到。我們對人要有禮貌,走路有走的樣子,坐有坐的樣子,站有站的樣子,言語有分寸。這些客人來看到心裡生歡喜心,他到別的地方看看,「你們跟別人不一樣,每一個人和顏悅色,和藹可親。」

      學佛我們真正的成績都在形象上,你到底學了多少、你得了多少受用,全在你身上,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這是我勸導大家的,希望大家在此地做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佛弟子要像佛,心要像佛,像佛心,思想要像佛,行為要像佛,言語要像佛,我們現在要認真落實。從哪裡做起?從《弟子規》做起。如何能做得好、做得有效果?互相勉勵、互相警策。自己一定要知道,要肯定毛病習氣很重,無量劫來的毛病習氣不說了,這一生你從小到現在,三、四十歲,三、四十年的惡習氣,一下要把它改掉,談何容易?古人修行比我們容易,為什麼?他從小就受過好教育,《弟子規》在中國流行一千多年,哪個人家家長不用這個教兒女?最近這一百年才把它丟掉,學西方人。現在知道問題出來了,西方本身問題也出來了。西方人過去的道德教育是宗教,現在科技發達,信科學不信宗教了。宗教是神聖的教育,大家把神聖的教育都丟掉了,倫理道德完全沒有了,造成社會的動亂,造成世間天災人禍。

      許許多多同修,幾乎已經感觸到災難在眉睫之間,馬上就要來了,我們怎麼辦?唯一的一條道路是學佛,認真學佛。我們要想度自己、度眾生,除這一條路之外,沒有更好的路可走。我們不能辜負諸佛菩薩對我們的愛護,諸佛菩薩就在我們的周圍,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通過《華嚴經》的學習,我們現在有了一點消息,知道諸佛菩薩就在我們的周圍。我們的周圍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全是諸佛菩薩不思議的神通變化,只要細心觀察,你知道周邊所有的一切,充滿了真實智慧,充滿了無量的德能,我們學之不盡,無邊的相好。所以,我們要真學。真學,古來祖師大德常常講從根本修,根本是存心。

      現在第一堂課,我勸同學們三個月,三個月的時間把第一堂學好《弟子規》。《弟子規》的學習方法,跟《沙彌律儀》、《太上感應篇》這些學習的方法,一天學一條,兩天就學兩條,我想三個月九十天大概都學完了。沙彌律儀的十條戒跟《十善業道經》上大同小異,一天學一條,十條戒十天就學完了。學完之後,這一生當中永遠保持,盡形壽受持。我們的受,受就是學,一天學一條,不要學多。二十四門威儀,每一個星期學一門,二十四個星期畢業了,半年就完成。所以在二00二年這一年當中,你們想想看這三個課程,這三個課程都是屬於行經,要落實的,變成自己生活行為,我們的重點放在這裡。我講經,你們隨著聽,這個聽有好處,幫助你開智慧,幫助你拓開心量。但是如果不能夠落實在生活行為當中,聽這個東西是狂慧,沒有用處。人一定要有實學,別人怎麼作法與我不相干,我絕不受外面環境影響。自己胸有主宰,有智慧、有禪定,不被環境動搖,不會被外面言論干擾,有定有慧。一天學一條,學好之後保持、受持,我一天受一條,要永遠的保持,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學有方法,不能貪多,你們《了凡四訓》好像也學了很久,到這個山上來常常講,都在那裡讀,都在那裡學習,自己也都講給別人聽,做不到,有什麼用處?今天我教給大家學一條,這個方法是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他教給我學戒律,學一條,這一條學到了,做到了,你就得戒,你就得一條;兩條學會了,你就得兩條。你要不落實,你沒有得到。形式沒有用處的,拿著本子天天在讀誦、在研究、在講解,是形式,你有沒有做到?經論也是如此,佛經典上講的境界,有沒有契入?換句話說,有沒有變成自己的境界?契入就是自己的境界。看看經上講的佛菩薩那麼大的心量,我們自己心量有沒有拓開?如果真的拓開了,受用無窮。真解脫,大自在,雖然不能像佛,比起一般世間人,那人家不能跟你相比。起心動念照顧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從哪裡照顧起?從周邊照顧起,靠近的。周邊照顧起,這佛法講「緣」,近周邊這些人緣成熟了,慢慢擴大影響,影響到盡虛空遍法界。

      事我們現在做不到,心、願圓滿的。我們這樣的修行方法,不斷加速度的提升自己境界,可不可能在我們一生當中契入等覺菩薩境界?在理論上講肯定的、可能的。真能做到嗎?要看你自己,這不能問別人,這是自己的事情,別人幫不上忙。能不能入等覺菩薩的境界,就看你是不是把經典上所講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經典上所說的處事待人的這些原理原則,這些細微的細行,你是不是統統落實了?你接觸一切眾生,開口說話是不是經典,沒有一句廢話?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一句廢話,無論跟什麼人接觸,他所說的話記錄下來是經典。我們能不能在日常生活當中接觸一切人,一開口你把它寫下來那就是經典,你要能夠這樣子學習,真正做到了,你這一生就能證得等覺菩薩的境界。這個事情問自己,不能問別人。佛用三藏經論來幫助我們,我在此地跟諸位同學一起學習,我用這個來幫助你,我們今天在一起學習經典,是我們這一生唯一的一樁大事。其他的是小事,微不足道!

      我原本想著今年中國的農曆年到香港跟大家會合,現在一想時間很匆促。三月底訪問韓國,四月初訪問日本,還有農曆元宵節,馬來西亞、麻六甲有一場講演會,是我在一年前答應他的,這個一定要去的。所以我看看這個時間很匆忙,香港這一次我就取消了,我把這個時間放在新加坡繼續講《華嚴》,否則的話講經停的時間太長。所以這一次打算到香港過年取消了,下一次到香港我們繼續講經,時間寶貴,一定要把它抓住,不能夠空過。我們現在三個地方都有攝影棚,香港、新加坡、此地。現在古晉那邊也要建一個攝影棚,我還要去勸導他們。古晉高山,怕的是濕氣太重、濕度太大,這些器材保養比較困難,不能不考慮到。我們現在看看這些地方,圖文巴這個地方氣候不錯,是屬於大陸性氣候,乾燥,器材保養容易。

      學習環境不能不考慮,我們是凡夫,從凡夫轉變來學佛、學菩薩,總希望自己能學得像,不能完全像,至少有幾分像。佛菩薩絕不浪費時間,佛菩薩絕不空過一日,念念行行利益眾生,不為自己。不為自己跟諸位說是真正成就自己,念念都為自己的反而毀掉自己,諸位細心想想我這句話。起心動念都為自己,自私自利,毀掉了自己;念念為眾生,我所學的一切,都是為眾生學的,我要幫助眾生,為眾生服務。我懂得的愈多,我服務的項目就愈多;我珍惜我的時間、光陰,我為眾生服務的時間就愈長久,沒有一個念頭不是為眾生的。

      我讓大家學講,你們來說「講不好」,哪有一個人一發心出來講就講好的?沒有這個道理。我初學講經的時候,講第一部經,講的時間是一個半小時,我要準備四十個小時,哪有那麼容易?發心講、肯講,講得不好才要出來講,講得好就不必了。我學成功是喜歡講,我這個喜歡就是學習。講經在哪裡學?在講台上學。離開講台你要是講好,不可能!我自己的經驗當中,前面大概三部經,我的準備就是一個半小時需要四十個小時的時間,往後就有進步;講第四部、第五部的時候,大概二十個小時就行了。講上個兩年、三年,就可以扯平了,我一個半小時的講經,我只需要兩三個小時的準備。十年之後,我用一天的時間準備,大概是八個小時,可以講十次。我的時間就很多了,就可以出去玩了。愈講愈熟,現在一天講四個小時,一個月講一百多個小時,我每天還是很認真去讀,還是很細心的圈點,你們看起來很輕鬆不費力。四十四年了,年歲愈大,愈感覺得時間不夠用。世間人為財為利分秒必爭,我們今天為自己的道業,為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我們也要分秒必爭。

      所以看到佛,在此地講的「道場成正覺,及轉妙法輪」,轉妙法輪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弘法利生,弘法利生要從講台上落實到生活上。菩薩法就是六度、就是四攝,在《華嚴經》我們看得太清楚了,從初發心到等覺,他修什麼?十波羅蜜。我們怎樣把十波羅蜜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叫真正修行、真正修菩薩道。決不是展開經典空說而已,空說是沒有用處,要做到。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