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332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三二卷)  2000/7/2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32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緊那羅王長行,第六句:

      【普樂見緊那羅王,得示現一切妙色身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解,「難遇益生,所以示現。相嚴常住,名為妙色」。大師語義很深,什麼叫難遇?佛在經中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這個機緣比率非常之低,開經偈裡面講「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這些話都是實話,絲毫沒有誇張。一個人修行證果難,難在這個機會不容易遇到,如果生生世世都有這個機會,都能得人身、聞佛法,成佛哪裡要三大阿僧祇劫?所以要那麼長的時間,無量劫,三大阿僧祇劫,就是因為你能夠遇到的機緣太少了。

      我們再看看多少人得人身,在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過佛法。以我們現前地球上人口來看,地球上人口將近七十億人,幾個人聞到佛法?不要說這個地球,就講新加坡這個都市,三百多萬人,這三百多萬人當中又有幾個人聞佛法?遇到佛法的人,佛法在現代這個時代,有真的、也有假的,現在這個社會仿冒品太多了,佛法也不例外,有仿冒的,仿冒的數量多過真正的佛法,縱然遇到真正的佛法,你信不信?信了,能不能解?解了,能不能依教奉行?層層淘汰,到最後剩不了幾個人。這是講在整個世界上去找,七十億人當中,層層淘汰到最後,恐怕七萬個人都找不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有七千個,那就相當希有,就相當殊勝了。這才知道真的難遇!

      可是佛法給予一切眾生是最真實的利益,《無量壽經》上講三個真實,「開化真實之際」,開是開示,化是教化,佛陀開示教化一切眾生,「真實之際」,用現在的話來說,「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真相世間人無法明瞭,如果世間人可以做得到的,佛菩薩決定不多事,他不會來,世間人沒有辦法做到。什麼原因做不到?方法錯誤。錯在什麼地方?錯在用思惟,佛經裡面講「用心意識」,現在人講用思想、用思考,這個方法錯誤。佛說過,用這種方法,用得最正確,絲毫沒有錯誤,你能夠了解阿賴耶。阿賴耶是什麼?妄心,你決定緣不到真心。我們六道凡夫用的是妄心,什麼事情「你想想看」,「你考慮考慮」,這都用妄心,都用心意識。

      心意識的功能很大,對外可以緣到虛空法界,對內可以緣到阿賴耶,但是就是沒有辦法見到真如本性。因為這一個問題,佛就不能不再來,示現在十法界裡面、在六道裡面,幫助有緣人,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佛是平等的,為什麼不度無緣之人?無緣的人,他還沒想到這個問題。什麼是有緣的人?真正很想了解宇宙人生真相,這是有緣人。緣具不具足?我們知道今天許多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都在期盼著如何能夠真正理解宇宙人生真相,但是緣不具足。這個「不具足」是對聖教懷疑,佛講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大乘經上常說「疑為菩薩最大的障礙」,不相信聖人所說的,甚至於批評這些宗教的經典不合乎科學,一筆就抹煞了。他們要搞新的東西,認為新的東西是真的,有科學理論做根據,哪裡曉得科學的本身就有問題,所以它解決不了問題。科技今天可以說是有相當的發展突破,能不能解決社會問題?解決不了。不但解決不了,反而讓這個社會愈來愈複雜,愈來問題愈多。

      什麼叫「緣具足」?肯定聖學,肯定古人的道路,幾千年來祖師大德的成就,都是循這條路走的,佛在經上講「佛佛道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走的是一條路,佛道。我們今天走的什麼?自己要創造,「走出自己的路」,今天是喊這個口號。釋迦如來沒有創造,我們在《華嚴經疏鈔》裡面看到,佛跟孔老夫子一樣,孔老夫子一生沒有創造,他們都是「述而不作」,自己沒有創造的,只是轉述古聖前賢,他們走的路子是古大德的路子,釋迦牟尼佛走的路子是古佛走的路子,沒有創新。現在人一切都要創新,古人的教學確實是守舊,雖然是舊,就像一棵老樹一樣,千年的老樹是舊,但是你要曉得年年發新枝,年年生新葉、生新花新果,萬古常新,不是我們一般人講守舊。佛法講「精進」,你們想想精進的意思,再想想儒家所說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走古大德的路子,日新又新。舊路實在不舊,老路實在不老,你要參破這個道理,於是我們這才明白,走老路子是藉著老的經驗裡面開出新的花朵。捨棄老的,自己要想重新來起,像樹木你重新種子再發芽,找一棵小樹,你想想看人家幾千年的神木,你才種出一棵小樹,要到哪一年才比得上人家?這例子很顯然,怎麼樣創新也趕不上古人。

      古大德跟我們用的方法不一樣,我們用心意識,他不用心意識,不但禪家強調離心意識參。心意識不太好懂,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心意識。阿賴耶是心、妄想,末那是執著,第六意識是分別,古大德不用心意識;換句話說,他不用妄想分別執著,這叫參。用心意識,叫研究研究,研究用心意識。佛家叫「參究」,不叫研究。宗門要離心意識,教下也不例外,教下不離心意識不能大開圓解,其實大開圓解跟宗門的明心見性無二無別。學佛的目的要見性,見性就是真正見到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瞭那是一回什麼事情。

      明白之後,佛也透了一個訊息給我們,才真正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這是真正明白了,真正覺悟了;不明白的人,在自己裡頭分自、分他。徹底明白,就好像我們真正覺悟了,我們整個身體無數的細胞是自己;沒有明瞭,我們現在是一個小細胞,這個細胞跟那個細胞,你不是我,我不是你,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宗門開悟常說,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可是你用心意識,你決定入不了這個境界,你不會了解事實真相,決定要離心意識。這就是說佛跟世間所有一切眾生,使用方法不相同,佛才出現在世間,告訴你,你那個方法用錯了,你用心意識,你怎麼去研究,也只是宇宙人生裡頭一個部分,你決定見不了全體。你能夠解決問題,只能解決局部問題,可是這個局部跟那個局部又會有衝突。這麼一個道理,佛才出現在世間。

      出世間為的什麼?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佛經裡頭常說,「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佛是平等的教化,根性鈍的人,也就是說堅固執著妄想分別的人,這種人佛法裡面常講業障深重,他的心量不大,欲望也不高,人天小果他就很滿足了,所以佛對於這一類眾生,教導他斷惡修善,把斷惡修善的道理、方法、果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讓他生生世世都能得到他自己的願望,滿足他自己的願望。中等根性的人,對於人天福報,他知道這不究竟,這個也不長久,何況享受人天福報所付出的代價太大,你想通了之後不值得,希望再能往上提升,向上突破,佛對於這種人也幫助他,教他破迷開悟;覺悟之後,這才能超越三界、超越六道,作阿羅漢、作辟支佛、作菩薩,佛幫助他們,這講四聖法界。上等根性的人,四聖法界還不滿意,希求無上菩提,希求究竟圓滿,他有這樣的大心大願,佛也幫助他,幫助他超凡入聖。佛是為這個目的而來的,全是為了幫助眾生,佛知道幫助眾生就是成全自己,自他不二。我們有很多人懷疑,佛什麼都不要,為什麼要來幫助眾生?從這裡起了懷疑,天下哪有這種道理!你幫助人、做好事,你總有目的,你到底存的什麼心?這愈猜距離就愈遠,對於聖賢教誨、聖賢的協助很難接受,總以為他有目的、他有企圖,他不懷好意。這種想法就是佛經上所說的「一闡提」,一闡提是沒善根,遇到佛法他也不能接受。

      要知道世出世間所有聖賢都是明白人,都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一個整體,我們今天講「生命共同體」,說這個話還是隔一層,這是第二義,不是第一義,生命共同體這個「共同」不行,「一體」才是真實。生命共同體是十法界的講法,一真法界是一體,不是共同體。這個道理很難懂,事實真相很不容易體會。其實佛有善巧方便,經典上講得太多太多,比喻裡頭最廣最多的,佛常用的「夢幻泡影」,雖然說四個比喻,重點在一個,第一個「夢」。我們念得很熟,隨時口裡頭也都能說得出來,可是意思並沒有真正體會,我們也沒有認真去想一想,這是粗心大意。佛說「夢幻泡影」,我們有沒有認真仔細去想一想那個夢境,果然要常常去觀想夢境,你會開悟。

      我們凡夫都有作夢的經驗,甚至於每天晚上都會作夢,你有沒有用一個時間想想夢境?夢境是什麼回事情?夢中境界究竟是自還是他?夢中當然有自己,不可能沒有自己,也有許許多多人物,也有山河大地,你醒過來仔細想想,整個夢中境界是一體?還是二體?夢中所夢的別人、很多人,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不是外面的;夢中的山河大地,還是自己念頭變出來的;是一不是二,不是共同體,是一體。佛教我們從這個地方覺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就跟夢中境界完全一樣,你要參透了,它是一體,它不是二體。真正參透之後,大慈悲心就生起來,你怎麼會去傷害別人?傷害別人是傷害自己。我常常用身體做比喻,把這一切眾生比喻作我們身體的細胞,你知道這所有細胞組成是一個生命、是一體,你怎麼忍心去傷害一個細胞?決定不可能,你會非常愛護。你愛護你的眼睛,你也會愛護你的耳朵,愛護頭部,也會愛護腳底,決不是頭好、頭尊,腳卑,我們要頭不要腳,沒有這種愚痴人;但是我們今天幹這個愚痴事,我們在這一個生命裡頭,我們是一個細胞,只愛惜自己,排斥其他的細胞。我們幹的是這個傻事,這是迷惑,這是顛倒。

      佛為了這個才示現在世間,『示現一切妙色身』。「身」是講現相,重點在「妙」字。我們不懂妙的意思,古來祖師大德為我們提示,妙的意思非空非有。我們凡夫總是執著兩端,實在講世間就是建立在這種執著上變現出來的,外國科學家講相對論,這個世間是相對的,空的對面是有,大的對面是小,性的對面是相,事的對面是理。六道凡夫,六道怎麼來的?相對的念頭裡頭生出來的,變現出來的。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換句話說,我們離不開相對的概念,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大修行人何以能成就?他把相對的捨棄掉了,他知道這是錯誤的,這是妄想,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他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就是自己。這個人在佛法裡就叫成佛,為什麼說他成佛?因為他已經證得法身,法身就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不是二,就是自己,他已經證得法身。這個人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他常住一真法界。

      這個身體還在人間,這個身體也起了很大的變化,沒有證得的時候,我們這個身體是業報身,你過去造的善業,今天得人身,你受業力支配。念頭一轉,這個身體先改了,變成什麼?願力身,不是業報了,是志身、是願身。身體還留在這個世間,不為自己了,我們講不為自己,不為這一個身,是為自己的真身,真身是一切眾生,我們今天講的一切動物、植物、礦物、自然現象,全部包括在裡頭。在這裡面示現相好莊嚴,這是「妙色」。像佛為我們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教化眾生。

      我們今天在這個時代,如果你果然契入這個境界,你的思想跟一般人不一樣,一般人的思想是自私自利,你現在的思想是自私自利完全沒有了,是利益一切眾生,不但利益有情眾生,無情眾生都利益,這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自自然然就生起。慈是與樂,悲是拔苦,救苦救難,沒有任何條件。自己對自己還講什麼條件?自己對別人是講條件,自己對自己沒有條件,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不是別人,所以慈悲愛護、照顧協助哪裡有條件?這是事實真相,佛菩薩為一些迷惑、沒有回頭的眾生示現。

      佛菩薩在哪裡?你要去找你決定找不到。阿彌陀佛在哪裡?釋迦牟尼在哪裡?觀音菩薩在哪裡?你找不到!其實就在自己一念之中,一念徹底覺悟了,真誠平等心現前就是諸佛如來,慈悲普度的心現前就是諸大菩薩。觀音在哪裡?自己本性本具的慈悲心就是觀音菩薩,自性本具的孝親尊師的心就是地藏菩薩,自性本具無量智慧就是文殊菩薩,自性本具無量的德能就是普賢菩薩,你這才真正找到了。佛陀教導我們,說這麼多菩薩的名號,說這麼多佛的相好光明,全都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我們念頭轉過來,理事都明白,不再迷惑了,你的樣子人家一看,「這人有智慧」,「這個人很慈悲」,一般人也能見得到!我們學佛要在這裡學,釋迦、彌陀的慈悲相好在哪裡?在我們學生面孔上表現出來。

      我接觸其他宗教的朋友,我也常常勸勉他們,「上帝愛世人」,愛在哪裡?必須是上帝的信徒,把上帝的大愛落實在社會大眾身上,上帝愛就具體表現。佛菩薩的智慧慈悲要靠我們來表現,我們不認真努力去領悟、去實行,佛所講的話都落空了。我們天天等,等佛菩薩來救苦救難,那再等個億萬年也等不到,這就是完全錯了,錯解佛的意思。開經偈上說「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學佛的人把佛的意思錯解了,而不知道經上所講的一切諸佛如來,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性德。佛經裡面所講的一切菩薩,這裡頭雖然講天龍鬼神,全是菩薩,是性德的落實,性德的大用,沒有離開自己一念之間。

      一念覺,我們就入「大方廣佛華嚴」;一念迷,我們就墮三途六道。覺、迷最明顯的現象,迷是自私自利,覺是念念利生。念念為眾生,這個人覺悟了,念念為自己迷了,我們要常常想到佛這些話,我們到底是在覺、是在迷?我們是薄地凡夫,業障深重,偶爾有覺,像黑暗時候閃電一樣,放了一下光,可是時間很短,立刻又迷了,又墮到自私自利去了。但是縱然是無量劫的黑暗,能有閃電一樣的閃光也相當可貴了,問題如何能將這個光明保持?那你要常常覺,每天能夠有幾分鐘的覺悟就很難得了。二十四小時裡頭念念都是自私自利,偶爾起一念利益一切眾生,這叫放光。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的光是常光;換句話說,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了,二六時中念念都是利益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這是他們所「示現一切妙色身」,智慧、德能、相好常住,這叫「妙色」。在佛法教學裡面,我們採取藝術的手法,這裡面有美術、有音樂、有雕塑,用這些手段來呈現,希望在這些教學方法裡面能有所體會、有所領悟,然後將你的體會、領悟落實在你生活當中,你就叫學佛,你真的是在學習,學習過佛菩薩的生活,學習佛菩薩的存心,學習佛菩薩的言語,學習佛菩薩處事待人接物。

      這是『普樂見』,「普」是平等、普遍,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樂」是愛好;「見」是見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他這個名號當中,也就是佛經裡頭常講的「常生歡喜心」,我們在此地見到的,這是一尊緊那羅王菩薩。在中國大乘佛法裡面,有一個跟這一位菩薩可以說完全相同的,彌勒菩薩,你們想想彌勒菩薩是不是「普樂見」?他所示現的是不是「一切妙色身」?中國大乘佛法,我們要學佛實在講這是頭一位,學習順序他擺在第一。中國寺院庵堂的建築,你一進入這個道場,第一個建築物你所遇到的是天王殿,天王殿當中供奉的是彌勒菩薩,你一進山門第一個是見到他,他教我們什麼?我們要懂得,我們要向他學習。

      在中國塑造彌勒菩薩是造布袋和尚的像,布袋和尚是五代後梁時代的人。他在往生的時候告訴大家,他是彌勒菩薩化身來的,說完他就走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現在有很多人說他是什麼佛再來的、什麼菩薩再來的,說了又不走,這是假的。歷史上有這個例子,說了立刻就走,這是真的。所以我們中國人以後塑造彌勒菩薩,都塑造布袋和尚像,因為他的表法非常的顯著:滿面笑容,歡喜接眾,跟大家相處一片歡喜心;肚皮很大,顯示這大肚能容,能包容。所以在佛門對彌勒菩薩的總結,布袋和尚的總結,兩句話:「生平等心」,這個大肚是生平等心,「成喜悅相」。你們想想看這八個字,我們見到彌勒菩薩就要想到我們要學,處事待人接物要生平等心,接觸一切眾生一定要喜悅相,這是學佛的第一堂課。你心地不平,言容不善,你就入不了佛門,諸佛菩薩來給你講經說法,你也聽不懂,你也得不到利益。再看下面一尊:

      【最勝光莊嚴緊那羅王,得了知一切殊勝莊嚴果所從生業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這裡給我們提示,「大智普慈,是二嚴果」。「普慈」是福德,福慧二嚴,「大智」是智慧。我們每天拜佛,在皈依偈誦裡面常念「皈依佛,二足尊」,「足」是滿足,「二」就是智慧跟福德。智慧、福德從哪兒來的?大師說,「一切智因是能生業」。由此可知,菩薩了知一切殊勝莊嚴的果報,是從圓滿智慧而生的,這是真實智慧。所以諸佛菩薩出現於世,決定示現從事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他不會選擇其他行業,他決定是幹這個事情。釋迦如是,在中國孔子亦如是,老子亦如是,再看看全世界其他宗教的創始人,沒有一個不如是。為什麼?他們真正知道,了知一切殊勝莊嚴的果報,從智慧生的。教育就是幫助人破迷開悟,你真正覺悟了,你才能改善你生活的品質,才能夠契入正覺極樂的境界,阿彌陀佛的世界叫「極樂世界」,你才能夠契入,你才能夠享受到。

      真實智慧,最高的享受,決不在物質。我們凡夫是拿物質條件,看作你在這個社會得福報大小,用這個來做標準,這是錯誤的,不正確的。我們看到社會上確確實實有億萬富翁,可是這些人值不值得我們學習?值不值得我們羨慕?我們要看看他的生活狀況,我們就搖頭,不要。為什麼?一生一點自由都沒有,出門要好多保鏢,怕人殺他,怕人家奪他的財產,怕人家陷害他,一天到晚起心動念都是怎麼樣來保護自己,你說這個人活得多可憐!哪有我們這樣自在,隨便哪裡都可以去,看到任何一個人都笑臉相迎,都歡歡喜喜,你說這個多快樂!所以許多富貴人家是把自己關在監牢獄裡頭,軟禁,終身軟禁,你說多可憐!所以這個事情給我,我不幹。

      我常到香港講經,香港那邊同修告訴我,那邊有個很富有的一位女士,她的先生被人殺了,她自己因為財富太多,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她住在什麼地方,她常常要換地方住,都要搬家,這個一生有什麼意思?所以釋迦牟尼佛聰明,什麼都不要,三衣一缽,遇到強盜、土匪都不會對他起心動念,他什麼都沒有。他不怕偷,他也不怕搶,他什麼都不怕,自由自在的遊化在世間,你說他多快樂!心裡頭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物質生活所需,最重要的知足,知足最富,知足常樂。

      我們一個人一生當中,不過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再多富有的你沒有辦法享受,你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時吃個不停、喝個不停,那兩、三天老命就送掉了。產業再大,說實在的話,別人享福,你操心。哪些人享福?你僱的傭人享福,你作牛作馬替他操心,他們快快樂樂什麼心事都沒有,在那裡頭享受。這事實現象擺在面前,他都看不出來,你說可憐不可憐?那些享受你福報的人,你建了有多少別墅,你也沒有辦法去住,請人去住,住在那裡享福的人笑話你,笑話你笨,笑話你愚痴,並不恭敬你。造一身的罪業,佛家常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說「我沒造罪業」,其實你造的罪業很多,為什麼?這個世間多少貧苦人,沒有飯吃的,沒有衣服穿的,你把財富集中在這個地方,你沒有去幫助他,這就是罪過。你說「我也有做慈善事業,常常救濟他」,你救濟得太少了。雖然行的那一點善,善裡頭夾雜著不善,你不是純善。如果懂得這些大道理,修的善是純善,那個福德不可思議。

      我們在《印光大師文鈔》裡面,他老人家常常提到宋朝的范仲淹。印祖一生最佩服的,在中國有三個人:頭一個是孔老夫子,第二個是范仲淹,第三個就是清朝初年有一位葉狀元,這三個人一生的行誼純善。范仲淹確實了不起,出將入相,國家給他的俸祿,他全部布施,自己一生的生活還過他從前窮秀才的生活,他能夠一生保持不變。他的俸祿,我們在「義田記」裡面讀到,他養了三百多家,辦學校,聘請好的老師,教導鄉里裡面年輕的子弟,替國家培養人才。他五個兒子都作大官,其中兩個做到宰相,一個是御史大夫,要像現在台灣政治制度,那就是兩個兒子做過行政院長,一個做過監察院長,他死的時候棺材買不起。你們想想看一家行善,所以他的家,印光大師在民國初年講,八百年家道不衰,代代出賢人,他積的德多厚,為社會大眾讚歎,千百年後提到人家都尊敬、敬仰,這是真正的福德,真有智慧。

      孔老夫子的大德是一生教學,做義務的老師,教學生不收學費,學生家長對老師的供養隨意,沒有說一定繳多少學費,你家庭富裕多送一點,家庭貧困少送一點,非常貧困就不必送,老師還要補貼;釋迦牟尼佛更是如是。所以他們是,用現在的話來講,他們是什麼身分?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是義務,終身從事這個工作,樂此不疲。這是積大德,這就是為我們示現「一切妙色身」。他何以能示現?因為他了知殊勝莊嚴果報,從哪裡生的。聖賢人的教誨,我們總結他教什麼?總結十二個字,教人「斷惡修善」,教人「破迷開悟」,教人「轉凡成聖」。

      什麼叫「聖」?聖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通達明瞭,這是聖的意思。聖是這個意思,神也是這個意思。我們中國「神」這個字,這個寫法,這個字是會意的字。這個字的左面是個「示」字,示現的示。示字的寫法,上面是「上」字。古時候的「上」字是兩劃,上面一劃短,下面一劃長,這是上字;如果上面一劃長,下面一劃短,就是「下」字;古時候「上」、「下」是這個寫法。「二」是兩劃一樣長,兩劃一樣長是「二」字。「上」就代表什麼?上天。下面三條,這個意思就是「上天的垂象」,用現在的說,就是自然現象。右面是個「申」,申是什麼意思?申是通達的意思。這個字合起來的時候,你意思就明瞭了,通達明瞭自然現象的這個人就叫「神」。所以神跟聖意思相同,通常我們把它連在一起稱「神聖」,用現在白話就是明白人。凡夫是糊塗人,不明瞭、不通達自然現象,在佛法裡面講「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你通達明瞭,你就稱為「神」、稱為「聖」。

      聖賢人的教學就這麼三樁事情,這三樁事情的果報是「一切殊勝莊嚴」,在佛教裡面通常稱「依正莊嚴」。我們要求好的果報,一定要懂得好的因,種善因則得善果,因不善要想果報善,沒有這個道理。這是現代人不明瞭的,現代人只求果報善,他不知道修因。可是他也得到好的果報,這個道理在哪裡?這個道理是他這一生得的善果,他這個善因是前生種的,佛家常講「因果通三世」。所以說「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我這一生所受的是果,前世造的業因;「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我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處事待人接物,我這在造因,果報是來生。所以絕對不是說,「這個人壞事做盡,他還那麼發達,作大官,發大財」,於是大家不相信因果,那是錯了,你看得太近了,看得太淺了。他有大福報是前生修的,這一生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他的福已經打折扣了。雖打折扣,還有這麼大的福,我們就曉得,他這一生如果能夠修善,那他的福報不可思量。他不懂得,糟蹋了他的福報,一生當中輕而易舉就享盡了;福享盡之後,他的惡業就現前了。

      這一些大道理,雖然都呈現在我們的眼前,都在我們的周邊,沒有人教導我們,我們體會不到,覺察不到。這就是佛法裡頭常講的「業障深重」,我們自己的業障太重了,擺在面前看不出來。讀了佛經,慢慢會看、會聽、會觀察,才把我們周邊這些業因果報現象發現了,於是我們看得很清楚,對於佛的教誨堅定不疑,佛講的話字字句句都是真理,都是事實真相。我們認真的學習,確實開智慧。你要智慧開得快,要智慧開得大,你必須依教奉行。你不能把自己所學習到的,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為,雖開智慧,智慧還是有限,小智慧,還是解決不了大問題;要解決大問題,一定要開大智慧。

      其實范仲淹的成就,也就是他年輕時常常講的兩句話,他一生真的做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一生把這兩句話落實了,他真做到了。諸佛如來、大聖大賢,你綜觀他一生的行誼,幾個字就說盡了。我們學佛幾十年了,幾十年當中鍥而不捨,每天都在學習,我們總結整個佛法教誨我們的,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佛心,就是佛家講的「無上菩提心」,說無上菩提心很難懂,我們把它寫成這十個字,大家就比較容易體會;「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菩薩行。這個心落實在我們生活上,落實在我們工作裡面,落實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就叫菩薩行;換句話說,我們存佛之心,行佛之行,過佛菩薩的生活,真正離苦得樂了。

      這個樂我們世間人沒法子想像的,為什麼?不是苦樂之樂,苦樂之樂不是真的樂,超越苦樂之樂,真樂!不是相對的,絕對的。它與自性相應,它與宇宙人生的真相相應,這是真樂、大樂。往年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意思就在此地。如果我們不能夠依教奉行,這個享受是得不到的,你要想得到一定要依教奉行。釋迦牟尼佛一生快樂,孔老夫子很快樂,像范仲淹都很快樂,他們那個樂我們很不容易體會,他們是真樂。《論語》頭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那個悅是樂。「悅」是什麼?從內心裡頭發出來的,不是外面的,與外境毫不相關。這個喜樂就像泉水一樣往外面湧,無有止境,這是真樂。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