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642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四二卷)  2002/3/1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642

      諸位同學,請看「普賢三昧品」:

      普賢菩薩所入的大定,大定的名稱經上講,「此三昧,名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清涼大師跟我們講得很多,什麼叫如來藏身?什麼叫毘盧遮那?毘盧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光明遍照就是能照之智,如來藏身是所照之理。我在前面用燈做比喻,燈光就是毘盧遮那,燈的身就是如來藏身,能所是一不是二,我們要懂這個道理。清涼大師又跟我們說,他說:「毘盧遮那,亦通本有,本有真實識知」,所以前面我也跟諸位提過,能照之智是自性本具般若,是本有的,不是外面來的,它的能力遍照法界。我們就曉得整個法界就是如來藏身,整個法界是一體,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這也就是經上常講的本覺,毘盧遮那就是本覺。在凡夫是「迷而不知,不得其用」,唯佛徹悟,那個作用就大了。「能無不為」,這是說他的德行,德能圓滿的現前,所以這個名號前面有「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就是這個意思。說一切諸佛,我們要懂得它的意思,那就是剎土眾生還是一體,能證、所證不二。

      最後大師引用《起信論》上一句話說,「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這句話我們用《楞嚴經》上的話來解釋,富樓那尊者在楞嚴會上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無明從哪裡來的?無明什麼原因而有的?本來沒有無明,無明是妄的不是真的,為什麼會有無明?幾時起來的?世尊回答了一句話,「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佛確實是具足圓滿的智慧,一句話就解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不能不佩服。無明的根本就是知見立知,跟《起信論》上這一句話意思完全相同。「若心起見」,這就是無明,你心裡頭動個念頭:「我要見」、「我要知」,這就是無明。現在社會上人常常講求知欲,人有求知的欲望,這個求知欲在佛法裡面講就是無明。那人要不求智慧?不求智慧還是無明,這到底怎麼辦?

      眼見色,你是不是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眼睛像一面鏡子一樣,把外面的色相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知見,這個知見是真的,真知真見。如果在你見到色相裡面,你去給它取個名字,「這個叫做花,這個叫做樹」,這叫無明。為什麼叫無明?你要是念過《老子》,老子說得好,一開頭就講:「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它本來沒有名,你給它起個名,人家就執著這個名了。執著這是什麼?「這是花,這是紅色的;這叫樹,這是綠色的。」諸位要知道,這就是分別妄想執著。自性裡頭什麼都沒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知、真知、知見,心地清淨一念不生,外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你本有的智照。才起一念,這個念頭一起,這念是無明,隨著無明就起分別執著。

      我們凡夫就是這一關不能突破,所以佛給我們講經說法,我們沒有法子悟入。為什麼不開悟?這個東西就叫做妄想分別執著,就叫做煩惱習氣,斷不了嘛!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講得好,清涼大師註解《華嚴》,引用《起信論》裡面的話很多很多。《起信論》裡頭教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聽經、去學教?菩薩說「離言說相」,你不能執著言說,你聽不要執著言說。「離名字相」,佛說法建立很多名詞術語,這是為了說法方便起見,佛法教學有佛法的專門術語,這在世間哪一個行業都是一樣的,都有它的專門術語,這是不得已而用的一種善巧方便,執著就錯了。你不要去執著它,你也不要去分別它,你從這裡頭明瞭其意義,明瞭事實真相,那就對了。「離心緣相」,心緣相是你自己聽了之後自己去想,那就錯了!想不得,一想就歪了、偏了、邪了。換句話說,他教給我們的方法,聽經不要執著言語、不要執著名相、不要去思惟,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是說不懂,我想想就懂了,沒有這個道理。愈想愈錯,因為你一想,是你自己意識裡頭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我思惟想像是變成我自己的意思,這是佛法的難處。

      如果把聽換成看,看是什麼?我們看經;經,文字是言語的符號,不能執著言說相,要用看,你不能執著文字相;下面是一樣的,不能執著名字相,也不能執著心緣相。你看了,懂就懂,不懂就不懂。看了去研究研究,佛的意思錯了,研究研究變成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佛當年說經,弟子們記錄下來確確實實是跟馬鳴菩薩所講的原則一樣。所以今天經典要談翻譯,談何容易!為什麼?菩薩說明了,「心性離見」,真心本性裡面沒有見,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你怎麼會有見?你怎麼會有聞?你怎麼會有覺知?由此可知,離見聞覺知,這才是遍照法界。為什麼?心裡起個念頭就有界限。所以我們怎樣跟諸佛如來感應道交,跟法身菩薩感應道交?一念不生。六根對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眼見色清楚,確實沒有起心動念,這叫根本智,這不是無明,是根本智。

      有人要問你,「這是什麼?」「這是花,蘭花」,你立刻隨口就說出來了。那你說出來了,你是不是有分別執著?沒有。沒有你怎麼能說得出來?你叫它作蘭花,你有分別執著,佛菩薩隨順你的分別執著而說的,他心裡頭決定沒有「這是花,這叫什麼花」,決定沒有!你能夠懂得這一點意思,你才曉得佛菩薩現相為我們講經說法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他說跟無說是同時的。對他自己講,他無說;對眾生講,他有說。釋迦牟尼佛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是凡夫的知見;佛的知見,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句話。這意思你能懂嗎?不但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句話,示現這個身相亦復如是。現這個身相,現即無現,無現即現。怎麼會現這個身相?眾生有感,他來應的;感要沒有了,這個相就不現了。在我們凡夫,我們這個身相也是顯現,不是感應;也可以說感應,那是什麼感應?業感。《地藏菩薩本願經》有「業感品」,我們是業感。諸佛如來是「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這個菩薩是法身菩薩,他有應。這裡頭的意思很深很廣,我們要細心體會,不能研究;換句話說,最忌諱的是落在意識裡頭。

      這個事情難!同學們,特別是往年在台北「華藏圖書館」這些同學們,現在在淨宗學院的同學們,你們聽經聽了不少年,說老實話,一句也沒有聽懂。這個話是真實話,為什麼說你一句都沒聽懂?你要真聽懂了,你的氣質就變化了。古時候讀書人講,「讀書志在變化氣質」,你有個轉變。為什麼說你沒聽懂?因為我看你們的氣質,跟剛剛出家剃頭的時候沒有兩樣,甚至於比你初出家的時候還要糟糕。你初出家的時候比現在還要純潔一點,現在怎麼樣?現在天天被污染,嚴重的污染。這什麼原因?不善用心。說不善用心還是恭維客氣話,你根本就不會用心,始終恐怕你一生當中你都是用的妄心。用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你怎麼能入門?

      這些年來,我將佛法,佛陀教導我們的種種的原理原則歸納為二十個字,你們天天都念得很熟,哪一個字你做到?哪一個字你真懂得?為什麼?真懂得就做到了。沒有做到,你不懂!什麼叫真誠?你不懂什麼叫真,你也不懂什麼叫誠,這兩個字會念,兩個字不懂。真是什麼意思?誠是什麼意思?真誠是什麼意思?清是什麼意思?淨是什麼意思?清淨是什麼意思?你的心不真不誠、不清不淨、不平不等,於是煩惱天天增長。什麼東西增長?不真天天增長,不誠天天增長。不真是妄,不誠是虛偽,你根本沒有體會到宇宙人生真相,這個事情多麻煩!怎麼教?沒法子教。實在講,法子是有,你不肯聽。教學方法的總原則、總根本就是戒定慧三學,你不肯學戒,那有什麼方法!所以經不但你聽不懂,你完全誤會、錯會了意思。小乘佛法裡頭重視戒律、重視形象,大乘法裡面重實質而不重形相。什麼叫實質?那個心行自自然然與戒相相應,那個形相完全純熟、熟透,跟實質集合成一體了!不是大乘法不要戒律。

      修行戒定慧好像三層樓,我現在要蓋樓房,我要蓋最高的一層,底下兩層我都不要,你給我蓋第三層,你能蓋得出來嗎?第三層的基礎是第二層,第二層的基礎是第一層,第一層還有基礎,打個地基,你懂得嗎?所以學院成立之後,我為什麼特別強調《弟子規》、《十善業道經》、《感應篇》、《沙彌律儀》,還有《地藏菩薩本願經》?你們要懂得,這些話往年在台灣的時候,我不是沒有講,在台灣我講過《了凡四訓》,講過《文昌帝君陰騭文》,講過《沙彌律儀》,《地藏經》講過好幾遍,你們聽不懂嘛!淨宗學會成立,我寫了一個緣起,以館長的名義發表,裡面提出修行五個科目。第一個是淨業三福,第二個是六和,第三個是三學,第四個是六度,第五個是普賢十願。你們做了沒有?沒做!你們相處在一起不和,意見太多,心不清淨,妄想雜念太多。六祖在《壇經》裡面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們是專門打聽世間過,唯恐知道得太少,你的心怎麼會清淨?

      還好我受你們的影響不大,為什麼?你們出家是館長收你們的,不是我收你們的。我這一生跟印光大師一樣,沒有收出家徒弟,你們的法名是館長給你們起的,館長管教你們。你們天天在我會下聽經,我也不承認你是我的學生,你是我的什麼?聽眾!講經的法師對聽眾沒有責任,你聽了多少是你自己的,你有沒有悟處也是你自己的,不是學生不是徒弟。如果是徒弟、是學生,那就有管教,那就嚴格了。今天這個社會,演培法師講得好,沒有師徒的關係,只是朋友。朋友可以規勸,不能教訓,他聽也好,不聽也好,今天是民主自由開放,諸位要明瞭。淨業三福裡面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你有沒有做到?沒有做到!有沒有把我當作老師?沒有!悟本說真話,你們連他都不如!如果認他是我的老師,那就要依教奉行;如果是陽奉陰違,你就是背師叛道。背師叛道跟大不孝是一樣的罪,我們今天沒有這個關係,你就沒有這麼重的罪。

      這個道場是菩薩建立的,佛菩薩建立的;實實在在講,我們到這個地方、選擇這個地方,都是館長在暗中保佑,她一直到現在沒有離開我們。館長照顧你們是希望成就你們,如果你們沒有成就,你們對不起館長。住在別人的道場,你們心不安,為了教你們的心安,古人常講「身安則道隆」,我們要想修道,首先的條件身心安穩,沒有壓迫感,這個道場對你來講沒有壓迫感,你好好在這裡修學,你會有成就。但是仔細去觀察、去思惟,壓迫感還是存在。誰壓迫你?煩惱壓迫你,習氣壓迫你。煩惱習氣就是魔障,換句話說,魔在壓著你,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八大人覺經》上講的四種魔,魔在壓迫你。如果你修道,魔就變成你的護法,魔就轉變了;你要能轉他,不能被他所轉。被他所轉,你是凡夫;你能轉他,你是菩薩。《楞嚴經》上講得更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好!所以要真正用功修行,要把修行當作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

      從哪裡落實?從今天落實。我今天這一天當中,是不是把修行當作我這一天當中的第一樁大事?修行怎麼修法?這不能搞錯,是不是所有工作都不要做,統統放下去,放了,我就在這裡拜佛念經?每天八個小時聽經、八個小時念佛,是你們自己訂的,我尊重你們,你們訂了拿來給我看,很好!我給你訂了,你做不到,是我的錯;你們自己訂的,自己做不到,那是你自己的過失。常住事多,尤其是我們不斷在研究、辦活動,雖然辦活動,念佛跟聽經有沒有影響?給諸位說,沒有影響。聽經隨身聽,念佛隨時念,不妨礙常住上的工作,你是福慧雙修,為常住服務是修福。隨身聽經你們都帶了一個小機器隨身聽,只要這個工作不需要用思考,一點妨礙都沒有。念佛更是不會中斷,心行要相應,心口要相應,心跟身要相應。

      聽經先聽什麼?我勸諸位同學在兩年之內把自己的根紮穩,這個根就是《了凡四訓》、《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沙彌律儀》,這是根。這幾樣分量都不大,每天聽八個小時,從這裡扎根。兩年之後,你再選一部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會有成就。我給你選這幾門功課,實在說就是落實五個科目的前面兩科:三福、六和,我們學佛要從這裡學起。三福六和都做不到,你的根壞掉了,無論學大乘、小乘統統不能成就。這是我勸導大家的,聽不聽那是你,我管不了你,我也不會問你。你在此地修學不如法,館長會遷你的單,護法神會遷你的單,也不用我操心。為什麼?道場是佛菩薩建立的,我相信佛菩薩一直他要操心、他要來管理,我跟大家句句都是講真實話。

      今天講到普賢菩薩入的這個大定,「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這個意思太深太深了,你要沒有基礎的話,你不會懂。清涼真是難得,「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都給我們解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把這三個名詞合起來看,普賢菩薩入的是什麼定,你就能曉得。合起來華嚴宗裡面講的法界定,換句話說,盡虛空遍法界剎土眾生,菩薩六根面對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你們想想是不是?是不是這個意思?是不是這個境界?三皈到這個地方,我們看到它落實了。學佛始於三皈,終於普賢,自始至終是一不是二,這才叫真實教誨。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還要接著前面未盡的意思,再來深入的學習。清涼大師接著說,「顯於依正,離如來藏,無別自體,故入此也。」這一句是說明為什麼要入定、要入這個大定,說得很明白。大乘經裡面常講的依正莊嚴,這句話的範圍很廣很大,正是正報,一般講我們的身;依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環境所依靠的。最貼近這個身的,我們穿的內衣,往外逐漸擴大,我們居住的房舍、居住的庭院,再擴大這就變成都市、國家、地球。地球再要擴大,這是我們的太空,太空還是我們生活環境,無量無邊的天體星球,統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這還不大,在佛法裡面講,我們能夠覺察到的,真的充其量是個單位世界而已,黃念祖老居士常說,單位世界就是今天天文學家所說的銀河系。銀河系在太空不能獨立生存,跟其他的銀河系互相有引力的關係,它才能夠正常的運行。這樣一擴大,我們的依報環境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一一剎土裡面無量無邊的眾生。「依正莊嚴」,這句話統統包括了。依正莊嚴的體是什麼?就是如來藏身,所以說「離如來藏,無別自體」。

      普賢菩薩要宣說依正莊嚴的真相,在沒有宣說之前,先做出這個樣子,先入定,入定是契入境界。好比我們課堂上課,現在要跟你講歷史、地理課,講到哪裡?講到中國,在沒有講之前,先到中國做一番觀光考察,然後回來再上這個課,學生聽了印象就加深,信心增長了。為什麼?你曾經去過,你不僅是書本上的常識,或者是聽別人所云的,親身到達。普賢菩薩如是,要給你說一切依正莊嚴,他先入如來藏身的大定,這個意思多好!第三個意思,敘說過去跟現在的異同。清涼有一段文,開頭提到他的老師,他的老師是:賢首國師。「賢首釋云」,這清涼的老師,他解釋說:「諸佛遍於一切,即顯諸佛無不周遍法界剎海,及彼塵中所有諸剎。諸剎塵中,復有諸剎,如是重重,不可窮盡。」我們讀這一段經文沒有疑惑,為什麼?前面我們讀得太多,我們了解。一一微塵含攝無量無邊的剎土,一一毛孔裡面有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所以世界不是平面的,方東美先生常講是立體的、重疊的,重重無盡!但是諸位要曉得,重重無盡的世界,它的體如來藏身。我們在《華嚴》裡面真正恍然大悟,就如賢首國師所說的,「諸佛遍於一切」。

      我們今天凡夫打妄想,東方琉璃世界藥師如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好像彼此都不相往來的,到這個地方我們明白了,一尊佛原來就是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原來就是一尊佛。一尊佛在《華嚴經》裡面非常明顯的為我們顯現出來是毘盧遮那佛,這一尊佛。諸位一定要曉得毘盧遮那,我們常常就想到毘盧遮那一定是一個人,完全搞錯了。很多寺院裡面有毘盧殿,這個大殿有毘盧殿,毘盧殿當中供養的佛就是毘盧遮那佛,帶的那個帽子就像地藏菩薩戴的帽子一樣,坐在千葉蓮華之中。我們一提毘盧遮那,馬上就想到那個,是著了相,不知道毘盧遮那佛沒有相。前面我們講的意思,毘盧遮那是光明遍照,用什麼來表?應當是一片光明。用這個來表,我覺得造那個佛像來表法的時候是更能令人領悟。古時候造像,行!為什麼?講經說法的法師多,他懂得這個像是代表光明遍照的,代表宇宙萬有本體的,代表自性本具的,他懂這個意思。現在人不懂,講了也不懂。

      在宗教裡面,我們看到的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供奉的真主阿拉,沒有形相。所以他們禮拜,教堂裡面禮拜是對著麥加那個方向,是一片白色的牆,什麼形相都沒有。這倒很像《華嚴》講的毘盧遮那的意思,毘盧遮那法界藏身,他用一片白的牆來表法,什麼形相都沒有。所以我常常講,所有宗教裡面的神聖是一不是二。凡夫虧吃在哪裡?妄想分別執著,吃虧在這個地方。不知道,我們用宗教的話來講,真神只有一個,《華嚴經》上講的毘盧遮那如來藏身,一個!他能夠隨類化無量無邊身。我們這一類的眾生喜歡佛菩薩,他就現佛菩薩身;那一邊的眾生他愛耶穌,他就現耶穌身;另外一個地方,他喜歡真主,他就現真主身。原來是一個!他有大智、大德、大能,能夠「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宗教是神聖的教育、神聖的教學,要像佛在經上所說的徹法底源,你就曉得盡虛空遍法界剎土眾生是一體,這裡面所有一切矛盾衝突統統消化掉,化為烏有了。

      宇宙是祥和的,如果你有分別執著妄想,宇宙不太平。就像我們現在的社會一樣,到處都有動亂,到處都有紛爭、都有戰爭,什麼原因?都是起於妄想分別執著,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祥和的,祥和才是健康;鬥爭是出了毛病,戰爭是出了大病。因為眾生出了毛病,生了病,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為我們醫療。醫療的這個方法是先入大定,這是佛在經上常說:自己不能度,哪裡能度人;要想度人,先得自度。示現入三昧是自度,然後出定再度他,這個示現的意義很深很深!又何況賢首國師在此地給我們解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我們對於一切諸法沒有不尊敬的,這個要學!無論在什麼地方,普賢菩薩是怎麼教我們的?「禮敬諸佛」、「稱讚如來」,我們有沒有做到?哪裡是諸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一切物裡面包括天地鬼神,我們有沒有以真正恭敬心來對待?沒有!別人到我們道場裡來了,「這道場是我的,你是外人」,你的恭敬心在哪裡?

      圖文巴這個地方的人可以這樣說,「這土地是我的,你們是外人,你們到我這裡來幹什麼?」你聽了做何感想?就算你出生的地方,當地人也可以問你,「這土地是我的,你出生在這裡幹什麼?你來幹什麼?」諸位想想,統統是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出來的麻煩。佛陀的教誨那是一服良藥,治我們這些病的,我們的病根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病太多太多了,總離不開這三個大根,妄想是個根,分別是個根,執著是個根。我們今天在《華嚴經》,在這一段祖師開示的,清涼、賢首給我們開示的,我們恍然大悟,我們的生活空間原來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的剎土是我們依報的環境,無量無邊的眾生是我們依報當中有情的環境,全是自己,沒有外人。就像作夢一樣,你在夢中不是夢到許許多多人嗎?那人從哪來的?自己意識心裡頭變現出來的,不是外面人跑到你夢裡來,沒有!是一不是二。

      所以覺悟的人見到一切人都是親人,佛在大乘戒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是我過去父母,我要盡孝,孝養父母;是未來諸佛,佛是老師,我要奉事師長。淨業三福頭兩句話,我們做不到,我們在行持上犯什麼過失?大不孝,大不敬!還說是佛門弟子,說得不好聽的話,把佛的臉給丟盡了!這是對佛真正的侮辱。你有功你還是有過?你有罪還是有福?你還不清楚嗎?所以《地藏經》上的話,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我們起心動念就是《地藏經》上所講的。什麼時候我們對於一切眾生沒有分別心了,你才是佛弟子。不但一切人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一切眾生,佛不是講一切人,眾生包括著所有的動物,還包括著所有的植物,植物是生物,還包括著所有的天地鬼神,我們用什麼心來對待?如果心目當中果然看到這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才入佛門。淨業三福頭一條,法身菩薩所修的。

      我們讀賢首大師這一段話,感慨萬千!今天是多少人學佛,不得其門而入,學到老,都還在門外,還沒入門,這個原因我們要懂。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一個祖宗!一家人!這一個祖宗是誰?毘盧遮那如來藏身。清涼說得好,「一切依正,離如來藏,無別自體」,如來藏是他的真體。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肯定,生智慧、生大慈悲心,然後你才能學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在這部經裡面所教的,都不離十願,全部的《華嚴經》是十願的細說,到最後教你受持的時候,把所說的歸納為十個綱領。就像我這五十年的修學,把佛菩薩的教誨歸納成二十個字十句,便於受持;這二十個字展開,就是一大藏教。這一大藏教,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不離這個。於是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對人對事對物,都能與這綱領原則圓滿的相應,我們行的是佛道,行的是大菩薩道;如果相違背,你行的是魔道,你行的是惡道。這個惡道就是三惡道,這個不難懂,只要頭腦沒有痴呆,你多想想,你就會懂。這不是佛法,佛法不能想,這是世間法,可以想想的,想想你就明白了。不可以再造業,要以大智慧、大慈悲平等對待一切眾生。

      真正平等,你要記住自卑而尊人,這才叫真正平等。不可以說平等,「我們是一般大,你有什麼了不起?」這不是平等,這你已經墮到貪瞋痴慢裡頭去了,你的瞋心、你的傲慢起來了。你看看釋迦牟尼佛、你看看孔老夫子對待任何一個人,謙卑、謙下,顯示出平等對待的真正意義、平等對待的真相,自己謙卑而尊敬對方。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自己謙虛推崇別人。尊敬別人、推崇別人,沒有自大的,沒有說「你跟我差不多」,沒有這種心態,沒有這種言語。為什麼?它建立在性德的平等上。真如本性我們在此地講,就是毘盧遮那如來藏身,在一般講法身,是一不是二。大乘經上佛常常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用這個大家聽得很習慣。佛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是平等的,這個平等的觀念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這是真平等。形象上何以要做到自卑而尊人?因為六道凡夫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他們不平等;不平等裡頭要教他平等,謙卑、恭敬那是善巧方便,那就是大慈大悲,那就是真實智慧,從這個態度裡頭統統顯露出來了。這個意思都是從「諸佛遍於一切,即顯諸佛無不周遍法界剎海,及彼塵中所有諸剎」,塵中還有諸剎,諸剎還有微塵,重重無盡!

      下面再說,「如來藏身者,明即此遍剎之身,包容所遍法界剎海,無不皆在如來身中,故名藏身。是故融通,總有四句。」賢首國師這個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學《華嚴經》從頭學到此地,聽到這幾句話,應當毫無疑惑。明是說明,說明遍剎之身。我們要問,遍剎之身是一還是多?不好懂!賢首國師當年在宮廷裡面講經,很可能就是講到這些地方,大家聽了聽不懂。他有善巧方便,請皇帝做一個八角亭,八角亭是八面,每一面安裝一個大的鏡子,你要不懂,請你到亭子當中去站一下,站在那個地方,看到鏡子照鏡子,你這個人在這個亭子裡面,感到自己無量無邊身。這個時候問你,這無量無邊身就好比此地講的遍剎之身,是一還是多?是多身還是一身?你要說是一身,看到許許多多身,數不盡的;你要說許許多多身,一個身現的,從這個地方就領悟到經上所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說一,不少,說多,它也不多,多跟少擺平;本來它是極不平的,到這時候擺平了。擺平就是和睦,就平等,我們今天講和平。和平談何容易?不入這個境界,哪來的和平?入這個境界,才真正懂得和平,和平的真諦於是呈現出來了。

      賢首國師不容易,他把它歸納成四句,「融通,總有四句」,四句說明真相。「一、身遍剎海,二、剎在身中,三、身遍身內剎,四、剎入遍剎身。即內即外,依正混融,無礙無障」,這才是事實真相,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誰能懂?諸佛如來如是,我們要問我們如不如是?跟諸位說,亦復如是。這個話不是我隨便說的,佛在經上跟我們講過,《地藏菩薩本願經》就講得很清楚。你造作五逆十惡罪,墮阿鼻地獄,阿鼻地獄的受罪期限,都是論大劫計算。你要記住,一個大劫是這一個世界成住壞空一次,成住壞空叫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這個世界壞了,世界空了,那大概我這個地獄裡頭受的罪應該沒有了?不然,你到他方世界繼續受你的這個刑罰。他方世界也壞了,還有沒有壞的世界,你到那裡去。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我們的業報身亦復如是。由此可知,佛與眾生沒有兩樣,差別在哪裡?就是迷悟。

      諸佛如來、菩薩摩訶薩們,他們是覺而不迷,我們是迷而不覺;他們是正而不邪,我們是邪而不正;他們是淨而不染,我們是染而不淨。我們永遠墮落在迷邪染,人家常住在覺正淨,差別就在此地;除這個之外,無二無別。所以我在講《華嚴經》,這裡面常講,《華嚴經》上所說的全是我們自己,不是說的別人,說的我們自己依正莊嚴的真相,關鍵就是一個覺迷,覺是這個相,迷也是這個相,性跟相沒有覺迷,覺迷在個人。在自己,不在別人,跟別人不相關。為什麼?別人是我的依報,依報裡頭有兩種,一個是有情,一個是無情。正報就是自己,自己之外全都是依報。依報是環境,我們常講物質環境、人事環境,人事環境是有情的依報,物質環境是無情的依報。依報裡頭不但是無情的,有情的,覺跟迷都一樣,沒有兩樣。

      覺悟的人,依正莊嚴全是諸佛菩薩示現,為自己做得度的增上緣,為自己做覺正淨的增上緣,為自己做成就真實智慧、無量德能相好的增上緣。迷而不覺,那做的是恰恰相反,為我們做妄想分別執著的增上緣,做六道三途的增上緣。覺迷一念之間,中國人常講「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用這個比喻、用這個話來看這樁事情,非常逼真。我們跟諸佛菩薩們一念之差,但是那個果報真的是不只千里萬里,所謂是天壤之別;壤是地,天壤之別,差別太大太大了。覺悟人過的是極樂世界的生活,迷人所過的是三途六道的生活,怎麼能比?這些事情總得要多想想,到你想通了,還是學佛好。「學」這個字的本意有效法的意思,我們要以佛菩薩做榜樣、做模範,向他學習。

      佛菩薩怎麼修成的?這些年來我們也常常講四好,這都是幫助初學。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你要真幹!存好心,我常常講的落實到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你常存這個心,存好心。說好話,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還要加一句「稱讚如來」。行好事,這裡面從綱領上講,修四攝、學六度。六度裡面布施、持戒,持戒裡面就要從《弟子規》做起。《弟子規》是持戒,《十善業道經》是持戒,《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是持戒,《沙彌律儀》是佛講的戒律,其他的暫時不談。這些東西統統做好,這是持戒,行好事從這個地方下手。都不肯幹,那有什麼法子?那只好什麼?各人幹各人的,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飯各人飽,誰都不能夠代替別人。後面做好人,做好人是什麼意思?要做出一切眾生的好榜樣。諸佛菩薩是好人,我們怎樣把諸佛菩薩這個形象顯示出來給社會大眾看,這做好人。「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叫做好人。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