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757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五七卷)  2007/6/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5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方大用」第八段,「明毛光照益三昧門」,我們四十四光學到第三「濟度光」。這一小段有三首偈,第一首偈我們學過了,現在看第二首:

      【若能普發大誓心。度脫欲海諸群生。則能越度四瀑流。示導無憂解脫城。】

      我們看這首偈,這是接著前一首來的。如果是真正能夠『普發大誓心』,這句裡面最重要的這個字是「普」,普是平等、是普遍。沒有分別心才能普,沒有執著心才能夠遍,普遍就是以平等心、精進心來看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是真正的菩提心現前,菩提心是我們自己的真心。與清淨、平等相違背的,那是我們的妄心,不是真心。六道眾生無非都是妄心用事,把妄心當作真心,真心則完全迷失了。佛,尤其是在大乘教裡面,幫助我們把真心發掘出來。發真心必然是要幫助一切眾生脫離苦海,『欲海』,雖說的是貪欲,貪裡面一定有瞋恚,一定有愚痴,貪瞋痴慢它是連帶而生起的。貪心是沒有止境的,貪不得,瞋恚就起來,貪瞋都是由於愚痴;人要是覺悟了,不愚痴,貪瞋就沒有了。

      所以要幫助苦海眾生,特別是六道,幫助他們離苦得樂,我們首先要曉得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惑來的。迷失了自性,他的見解、思想就偏差,就起分別執著。分別是大乘教裡面常講的塵沙煩惱,塵沙是形容多,多到沒有法子計算,這是真的,分別。執著就是見思煩惱,我們的思想、見解全都錯了,錯誤的思想在行為上就造成錯誤的言行,錯誤言行的結果就是六道三途的苦報,就這麼來的。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是六道三途的苦報,不知道苦報從哪裡來的,這因果的關係。所以佛幫助眾生從哪裡幫起?一定要從破迷開悟,因為破迷開悟是因,迷是六道輪迴的因,悟是聲聞、緣覺的因。所以佛教人,你先要知道苦,苦在你面前,你已經深深的感受到了,給你說這個很容易明瞭。至於苦樂從哪裡來的?不知道。佛再告訴我們,樂是從覺悟來的。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從哪裡下手?這就明白了,一定要從破迷開悟。

      人真覺悟了就脫離苦海,『則能越度四瀑流』,這是比喻苦海。古大德跟我們講解,說佛用這四種瀑流,大的瀑布不太多,你看到之後你才曉得那很恐怖。佛比喻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功德被雄猛的瀑布流失掉了,所以用這個來做比喻,自性裡面的功德。這四個,第一個就是講「欲界三毒」,六道裡面,六道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裡面有天道,有六層天,他沒有斷欲,所以叫欲界。欲是什麼?佛家講的五大類,財、色、名、食、睡五欲,這五種。他雖然是天人也沒有斷掉,但是怎麼樣?一層比一層淡薄。往下愈來愈嚴重,嚴重到極處,一點智慧都沒有,完全是迷情做主,那就是地獄。餓鬼道比地獄輕一點,畜生是又輕一點,人道比畜生道也要輕一點。但是現在這個時代,人的欲望超過畜生道,超過餓鬼道,幾乎跟地獄道差不多了。我們從大家造的因,就想到將來是什麼樣的果報。

      為什麼從前的人淡薄?現在的人為什麼這麼嚴重,嚴重到連畜生都不如。這個道理早在五千年前老祖宗就說過,人如果要不受教育,跟畜生沒有兩樣。人的聰明智慧,現在人所講的大腦比畜生發達,他有雙手,畜生沒有雙手,他能做很多好事,也能做得多壞事,所以教育太重要了。中國的教育實在講是太早了,追溯到上古,伏羲、神農就已經很重視家教。我們這有文字記載的,政府重視教育,正式設立機構來主導教育、提倡教育,是堯舜的時代。確實那個時候已經有國家組織的雛形,像現在國家有教育部,那時候雖然不叫部,確實有指定的官員專門負責管教育。官的名字稱司徒,主管教育的人叫契,我們就知道中國教育發展得很早。教什麼?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這是內容。教學的目的是讓我們明瞭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叫我們明白這些關係,如何能夠將這些關係處好,真正落實到自己謙虛、恭敬。在一切關係當中,知道尊重對方,敬愛對方,做到關懷、照顧,互助合作,你說這個世界多美好。

      古聖先賢的教育,從上古一直到滿清末年。非常可惜,帝制推翻之後民國建立,中山先生不是不懂,我讀過《三民主義》,他確實懂。我對於《三民主義》很佩服,我認為他那幾篇講演,是中國傳統文化跟西方文化的集大成,集東西方文化的優點。為什麼沒有成功?很可惜就是他壽命太短,自己沒有能把自己的理想、抱負落實,壽命到了,後面後繼無人,失敗在這個地方,使我們想起古人所講的,「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我到學佛之後,境界逐漸向上提升,想到一樁事情,那就是孫先生當年創建國民黨,吸收黨員疏忽「孝廉」這兩個字。這使我們想到漢武帝,這是他的政策,為國家培養現在講的公務員,也就是各個階層的幹部要什麼條件?孝廉兩個字,所謂「忠臣出孝子之門」。舉孝廉是漢朝的政策,這個政策一直到滿清沒有改變。朝朝代代,中國的教育政策沒有改變,國家舉孝廉的政策沒有改變,造成中國五千年的長治久安大一統的局面。值得我們深思,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

      佛在此地告訴我們,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頭一個要幫助欲界眾生,如何能夠幫助他覺悟,逐漸遠離貪瞋痴慢。這是大病,不是小病,說老實話,今天什麼樣的癌症不可怕,貪瞋痴慢太可怕,所以佛叫它做三毒,這個三毒是瀑流裡面第一個。第二個是上二界的貪,「上二界有貪慢」。我們曉得,上二界就色界、無色界天人,他們沒有瞋恚,但是有傲慢。傲慢是瞋恚的習氣,瞋恚是控制住,禪定功夫控制住了,傲慢的習氣還有,愈往上面去愈淡薄,這是真的。這也是把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功德流失,這兩種就把三界都包括了。

      第三種是什麼?第三種是「見」,見惑,實在說就是見煩惱,我們錯誤的見解。每個人都自以為是,都認為自己的見解很正確,哪裡曉得自己的見解、思想全是錯誤的。能夠把自己見解修正過來,修正的標準要依聖賢的標準為標準,那是正確的。不能依自己的標準,不能依世間一般人的標準,那就全錯了。佛說得很具體,怕我們聽了這個話很籠統,產生誤會,他把錯誤的見解分成五大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分五大類。這個五大類你都能放下,你都能把它改正過來,你是真佛弟子。

      頭一個知道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就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像衣服一樣,衣服是我所有,衣服不是我,這個容易懂;但是說身不是我,懂得這個的人就少了。現在外國也有不少人體會到,特別是研究生死輪迴的人,研究業因果報的人,他知道。就像美國魏斯醫生所說的,人從來沒有死過;換句話說,你也沒有生過,真的是不生不死,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所說的,第二句裡頭,「本不生滅」。他那個說得高,這些外國研究生死輪迴的說靈魂是我,在佛法裡面講是高一級了,但是靈魂不是我,靈魂也是我所。什麼是我?法性是我,佛性是我,或者說靈性是我。這三個名詞實際上一樁事情,法性、佛性、靈性,一樁事情,這才真正是我,確實沒有生滅。靈魂為什麼說那麼低?靈魂出不了六道,它在六道裡面捨身受身;身有生滅,靈魂不生滅,它又去找另外一個身體去了,它去投胎去了。

      我們看到外國人,好像常常找到的都是前世是人,又到人間來了。講人投畜生道、到餓鬼道很少;前生是畜生,這一生到人道來也很少,有,不多。我在美國的時候看到這些報導,比較少,最多的都是人道,他又到人道來了。我們在講席當中也討論到這些問題,外國人發現人到這個世間來都是來學習的,這個話說得好,我非常贊同。像讀書一樣,生生世世都在學習。到人道來,如果把人道的功課都學習好了,都有相當的水平,他就往上升。像在學校念書一樣,升級,不到人間來了,升上去了。還會到人間來,那什麼道理?人間的課程沒有學好,沒有學好再來再學。什麼時候能學好?每個人的情形不一樣,真的有人的根利,緣分好,緣殊勝,他一世兩世就學好了。

      人道學的什麼?這個要知道,五倫十義、五戒十善,這是人道。這個東西沒有學好,你也沒有做什麼太大的壞事,來生到人道繼續要學。如果學得很不好,完全違背,那就降級,來生就變成畜生、餓鬼、地獄,就降級,這個道理不難懂。十法界的眾生,包括四聖的十法界,都是認真努力在學習,這是事實真相。十法界裡面的佛他學什麼?破無明、證法身。他要真正能夠在他一生當中無明破了,法身現前,他的功課就畢業了;功課畢業,十法界就沒有了,他回歸到一真法界,這才叫功德圓滿。一真法界裡面的條件,確實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妄想,妄想是什麼?同學們要記住,妄想就是起心動念。很粗的起心動念我們覺察到了,微細的起心動念我們不知道,哪些是微細的?譬如作夢。作夢是微細起心動念起作用,如果你要是不起心、不動念,哪來的夢!沒有這回事情。極微細的起心動念,大乘經裡面佛告訴我們,到什麼時候才知道?八地菩薩。八地菩薩見到阿賴耶識,那是多麼深的定功,極其微細的念頭見到了。

      我們明瞭之後,就應當認真努力。實在講業障習氣深重,難得我們遇到淨宗法門,這個不容易,能信、能解、能行,往生就是能證。淨宗法門的證果不是大徹大悟,不是明心見性,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比徹悟、見性容易太多了。只要能夠把執著(就是見思煩惱)控制住,不是斷,控制住,色界天人做到了。色界天以下的欲界天人,欲界天人大概是夜摩以上,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他們也修定功,不及格,有一點定功叫未到定,他能控制一點。所以我們只要稍稍能夠控制,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再斷煩惱,現在把煩惱控制不發作,這點很重要。

      你說我們見色聞聲,特別是遇到別人有意無意的毀謗你、羞辱你,你會不會發脾氣?這學了佛,不應該發脾氣,忍住,忍就是控制,心裡有,不發作,這樣的功夫,念佛就能往生。所以善導大師講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這個功夫不難,只要自己能忍一下就行了。天天要修忍辱,時時要修忍辱,順境裡面忍住不起貪戀,逆境裡面忍住不發脾氣。因為貪愛跟發脾氣都是嚴重煩惱,都沒有辦法往生。你對這世間還有貪戀,還捨不得離開,你總不能把此地帶到極樂世界,沒這個道理,要放下。貪戀裡面最嚴重的是親情,你念佛有成就,阿彌陀佛接引你往生了,如果你說我太太怎麼辦?我要帶去,帶不去;我母親要帶去,帶不去。到那個時候你要是貪戀,你就去不了,這就是連親情都要放下,你才能去得了。

      你一定要明瞭,統統放下,到極樂世界之後我再來幫助他,真辦得到。無論他在六道哪一道你都能找得到,你都能認識他,那才叫大孝,叫真孝,真的照顧父母親、親人。你要去不了,去不了你就沒有這個能力,生死關頭一到,各人隨著自己業力流轉,再見面都不認識了。這些事情只有佛菩薩講得透徹,他為什麼能講得那麼透徹?他見到了。六道十法界親眼所見,親耳所聞,這不是比量,是現量境界。所以,煩惱不能不克制。你看儒,儒家修學第一個「格物」,物就是物欲,就是欲望,格物就是控制自己的欲望。欲望愈低,智慧才能現前;欲望太濃,智慧就沒有了,煩惱現前。

      所以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為什麼都給我們示現苦行?沒有別的,就是告訴你欲望要降低、要放下。人在這個世間其實生活很簡單,我們常說衣服能穿得暖、保暖,飲食能充飢,睡眠能安心,足矣,就夠了。我們身體實在講比不上古人,有個小房子能夠遮蔽風雨,不就很好了嗎?還要什麼?不需要了。愈是簡單的飲食愈健康,福報大的人天天講求滋補,也未必長壽,也未必沒有煩惱,那個補補到哪裡去了?不如把這些節省下來,幫助一些苦難的人,那真有功德。了凡先生學佛了,太太也明白了,冬天給兒子做衣服,本來是做絲棉的棉袍。她想到要給兒子培點福,把絲棉賣掉,買普通的棉花,給他做一件真正的棉袍。絲棉貴,這一件絲棉賣掉,可以買到三件到四件棉花,她就多做幾件送給窮苦的人,冬天沒衣服穿的人,就送給他們。這個做法是對的,這個做法是正確的。所以了凡先生看到太太這樣做法,說兒子有福了,時時刻刻想念到世間還有許多窮苦的人需要幫助。所以見惑不能不知道控制,一定要修正自己錯誤的看法。

      最後一條講得比較深,「三界的無明」。三界無明就是起心動念,這是所有一切煩惱的根本。這個東西如果是一放下,就成佛了,在《華嚴經》裡面講法身大士。我們今天講的這一品,學的這一品,「賢首品」,「賢首品」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他有沒有明心見性?沒有,還差一點點,他已經到達邊緣,再提升就超越十法界,他是十法界的最高。超越十法界就是初住菩薩,初住菩薩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換句話說,起心動念斷掉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再起心動念,真佛!

      底下一句『示導無憂解脫城』,「示」是示範,做樣子給別人看,「導」是引導,「無憂解脫城」是一真法界,在淨土裡面講是極樂世界,無憂無慮了;在《華嚴經》裡面講就是華藏世界,這就超越十法界了。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他做樣子給我們看,真的,他無憂無慮,他跟世出世間決定沒有對立,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就沒有身見;沒有對立,就沒有邊見,這才能夠與性德相應,這是我們學佛第一步應當要做的。起心動念想到我,這個很糟糕。

      我在年輕的時候,早年學佛聽老師講《金剛經》,總以為《金剛經》的境界是初住菩薩境界,《起信論》的境界也如是。《金剛經》我講過幾遍,最後一遍講得很詳細,好像講了兩百多個小時,我記得是講了四個月。才真正知道《金剛經》上的破四相是須陀洹,「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是初住菩薩,在《華嚴經》裡面講就是初信位的菩薩,這才真正明瞭。須陀洹就能夠放下,不再執著身是自己,真正能做到三輪體空,三輪體空就是破了四相。法身菩薩破了四見,那是大幅度向上提升,「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金剛經》上下兩部分,前半部是講離四相,後半部是講離四見,境界淺深不相同。所以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給我們做榜樣,示導就是做榜樣。

      無憂解脫最淺顯的、最明顯的,是他遇到患難沒有恐怖,我們世間人遇到患難就恐怖,他沒有。災難現前他也沒有恐怖,為什麼?離四相。你為什麼會有恐怖?你以為有我,執著這身是我,所以你有恐怖。你要認為這個身不是我,哪來的恐怖!就是靈魂來說也是不生不滅,不過靈魂有苦樂,它沒有生滅;如果靈魂向上提升,提升到靈性,靈性沒有苦樂。苦樂憂喜捨都沒有,那叫極樂,那叫真樂,真的得大自在。真正得大自在,他有沒有「我得大自在了」,有沒有這個念頭?沒有。如果有這個念頭他還是凡夫,他沒有真的得到,為什麼?他起心動念了,他有分別、有執著。確實離妄想分別執著,那是無憂解脫城。

      經典裡面講的理論、方法、境界都要明瞭,我們自己修學現在到哪個層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會生歡喜心。從現前層次再向上提升,那就什麼?再放下。提升上去之後,還覺得還有,還要放下,到最後「放下」也要放下。你還有個放下還不行,放下還背在身上,沒放下。真放下了!真放下就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就圓滿回歸自性。回歸自性之後是什麼樣子?眾生有感,自然有應。絕對不是說起心動念去應,起心動念你不就退轉了嗎?沒這個道理,自然的感應。這種自然感應裡頭不但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分別執著,這妙!這叫深密。大乘教裡面講的深密,不是祕密,深密,理太深,「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大菩薩還不清楚,為什麼還不清楚?因為他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乾淨。

      這一點我們在講席做過多次報告,無始無明習氣沒斷,不妨礙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感應道交,這個不妨礙。如果說他有妨礙,那就講到深密了,這個深密的理、深密的事他不是不知道,知道得不圓滿,知道得不透徹。這個道理我們並不難想像得到,譬如我們學經教,或者在世間念書也一樣,你念大學、念研究所,通過考試,博士學位拿到,這就等於成佛了。可是你對這門學問究不究竟?都知道,都明瞭了,還是不究竟。如果你從事這門工作去研究,在你的工作崗位上,在你的生活上,通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歷練,你把你學校學的課程愈來愈精髓了,就這麼個道理。圓教初住菩薩就等於說拿到博士學位,他還要經過許多的歷練才真正到究竟圓滿,就這麼回事!他所學的跟如來果地上所得的沒有兩樣,但是講到純熟,應用到自然,初拿到學位的人比不上老博士。我們把究竟圓滿的佛果比喻作老博士,三賢十聖是初拿到學位的博士,不一樣,道理就在此地。

      但是,那是要經過歷練的,是學不到的,學校學不到的,課本裡頭學不到的,這就好比大乘教裡面講「無功用道」。佛在大乘經裡面講需要多少時間去磨鍊?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並不是凡夫修行成佛,不是的,凡夫修行成佛是無量劫。三大阿僧祇劫是你從破無明那一天開始,證法身,也就是說好像你拿到博士學位,拿到了,從這一天開始。真正到德行、學問的圓滿,那還要經過幾十年的歷練。法身菩薩們他們到哪裡歷練?就是在九法界。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自然就現什麼身,絕對不是自己有意思要現什麼身,有意思就錯了,有意思是凡夫。他沒有意思,就像水結晶的實驗一樣,我們對水是有心,它的反應是無意。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諸位不能不知道。所以,他不是凡夫,他不是天人,天人有意思,佛菩薩沒有意思。連阿羅漢見思煩惱都斷盡,有分別,沒執著,執著就是意思。

      這個對於學佛的人來講,不可以不清楚,不可以不明瞭。明白之後,我們對於諸佛菩薩的、祖師大德的示現就要重視,那是真正在教學,我們的話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他到世間來就是做榜樣,那個身一舉一動都是在教學。會的,見到、聽到、接觸到他就開悟了;不開悟,繼續看,一直看到你開悟。你不開悟,他也不跟你說,為什麼?說了你也不開悟。悟是智慧現前,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只有你到那個開悟將悟未悟的邊緣上,他會幫助你。用什麼方法幫助你?沒有一定,不是他的意思,是你的機緣。所以,佛菩薩總是應機說法,那個機緣一觸動,你就豁然大悟。言語決定不多,一句兩句,甚至於一聲大喝,就省悟過來,這我們在古大德教學典範當中讀到。基本的,確實還是鍥而不捨的好學,你才能夠遇緣;緣不成熟,是我們功夫不到。你要記住佛沒有妄語,「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是五眼圓明。我們沒有遇到真善知識,我們自己程度不夠,自己程度真夠就碰到;自己程度不夠,碰到也跟沒碰到一樣,沒有兩樣。

      孔子弟子三千人,真正有成就的七十二個人,這名字留下來,其他的都不知道。釋迦牟尼佛的學生不知道有多少人,太多了,現在大家所熟知的,經典上所記載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另外還有在家、出家的菩薩眾,那人數可多了。這裡面絕大多數,我們能想像得到,都是諸佛菩薩來示現的。所謂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像唱戲一樣,這一個人唱主角,很多來幫他做配角,這個戲才唱得成功。佛跟佛沒有界限,他跟這個地方人有緣,他來做主,我們都來做他的配角,幫助他。把這個地方有緣的眾生,一個個都幫助他回頭,幫助他覺悟,「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再看末後這一首,末後這首是講因:

      【於諸行路大水處。造立橋梁及船筏。毀訾有為讚寂靜。是故得成此光明。】

      這個文在一般經教裡頭看不到,這就是什麼?「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的因,說得好!經文是舉例子說,『於諸行路大水處』,古代旅行遇到水,尤其遇到大水,這個河很寬,水很深,要不是好的游泳技術,你就沒有辦法過去。怎樣幫助人?造橋或者是造船,最簡單的是編個竹筏,竹筏行,木筏也行,幫助人渡過。我們學《華嚴》學到這個時候都了解,佛都是用比喻、用暗示。人生的旅途上,遇到些困難可以說是太多了,佛菩薩會幫助你度過。佛菩薩用什麼?佛菩薩用智慧、用善巧方便幫助你化解,幫助你平安度過。

      這個「大水處」是什麼?煩惱,比喻作大水,貪瞋痴慢疑。當你貧窮的時候,佛菩薩幫助你度過飢饉、飢餓,幫助你得到飲食,飲食雖然不是很豐盛,能讓你得溫飽。你有疾病,幫助你得到醫藥;你有痛苦,來安慰你,幫助你化解。可是這裡頭有最重要的,幫助你明瞭前因後果。真的,就像中國古德所說,現在外國人也講,人生在世,你一生當中一切遭遇,中國人講「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個前定就是因果。外國人也發現,人在這一生當中所發生一切事情,無論是大是小,絕對沒有一樁事情是沒有前因而突然發生的,沒有,統統都是有前因,前因後果。

      知道有前因後果,無論是共業、無論是別業,災難現前,他也不驚不怖,沒有恐怖。為什麼?過去造的不善的因,現在不善的果現前,應當要承受。這就能化解問題,為什麼?他沒有恐怖。沒有恐怖,心是定的,定生慧,他自然就懂得如何趨吉避凶,他就知道了,不需要人教,正是所謂心安理得。所以,心不能慌亂,心一慌亂,智慧就失掉,煩惱就現前,佛菩薩來幫你也幫不上忙。最重要要保持心平氣和,愈是在苦難的時候愈要保持寧靜。這是真正的在『造立橋梁及船筏』。

      特別是下面一句,明顯的告訴我們,『毀訾有為讚寂靜』,這就很明顯了。人生旅途上,修行的道路上,魔障多!魔障好比什麼?好比考試。好像我們念書,一個學年裡面有大考、有期考、有月考,老師嚴格的時候,每個星期都要考你一次,週考。這重重的關卡你都必須要安全的通過,這些關卡你說是善還是惡?明白的人知道無有不善,真的是「人人是善人,事事是好事」。境界現前,你要是會,你要是懂得,沒有不善,第一個怎麼樣?消自己的業障,提升自己的境界。如果不會怎麼樣?不會就生怨,埋怨。或者生起貪愛,順境貪愛,逆境埋怨,那你就下降、就墮落,那就不善。所以,外面境界沒有善也沒有惡,善惡在自己心。蕅益大師講得好,蕅益大師講「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好醜就是善惡,沒有善惡;「好醜在於心」,善惡在哪裡?善惡在自己心,自己心善沒有一樣不善,自己心不善沒有一樣是善的,這講得好!

      「有為」跟「寂靜」就是對立的,有為的對面是無為。有為,我們簡單的講,有意去造作的,這是有為;無為,隨順自然,這是無為。寂靜那就更高一層,寂靜是自性,自性本無動搖、本自清淨,就是寂靜的說明。這是佛告訴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毀訾有為」,妄想分別執著是有為法;寂靜是無為法,無為法是性德,隨順性德。性德裡面有真實智慧,有真實的德能,那還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自然都回歸到圓滿,這個好。所以,佛菩薩幫助九法界眾生,普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你怎麼度他?這一句是總的原則、總的綱領,放下有為,示現寂靜,這就得度了。

      古時候布袋和尚在世間,以後我們曉得這是彌勒菩薩化身。中國的彌勒菩薩都造布袋和尚的像,歡歡喜喜,滿面笑容,背個大布袋。他真正的名字沒人曉得,因為大家都稱他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就出名了。有人向他請教,什麼是佛法?他一句話不說,把他的布袋拿下來放在地上,兩個手一伸,做出這個樣子。什麼是佛法?放下。別人一看也能體會,放下,放下之後怎麼辦?他把布袋拿起來,背著就走了,也一句話不說。對,放下之後提起,放下是把自己煩惱習氣統統放下了,提起是什麼?幫助眾生。這種種示現做給別人看,這不就是提起嗎?沒有說一句話,讓人家自己去想,自己去悟。所以放得下,提得起,放得下是自己成就,提得起是普度眾生,那個提得起就是要做樣子給別人看。

      菩薩到世間來就幹這個事情,不是為自己,他自己沒事,所示現的樣子都是眾生迫切要學習的。眾生迷在六道裡頭,迷在所謂塵勞之中,塵勞是煩惱代名詞,怎麼幫他解脫?一定要做樣子給他看。跟他講他未必能明白,身教比言教還重要。大乘法裡面常常說「三輪教誨」,三輪是身口意。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身口意都是示現的,示同凡夫,前面我們講的「同事攝」,四攝法裡頭的同事攝,這個我們讀得很多了。他自己,自己永遠是清淨寂滅,為什麼?他沒有起心動念,哪有分別執著!我們凡夫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他示現跟我們一樣。我們有疑問向他請教,他立刻就回答你;你不問他,他什麼都不知道。真的像一面鏡子一樣,你不問他的時候,他無知,般若無知;問他的時候,無所不知。

      這是性德,這不是學來的,自性本具的,人人都有。不是佛有,眾生可憐,眾生沒有,錯了,眾生有。到什麼時候你能夠像諸佛如來一樣的起這個用處?只要你真正能做到無念、無知,就是說你把妄想放下,這個能力就恢復了。不起作用的時候你的心像一面鏡子一樣,照見。照見裡頭有沒有分別?沒有,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照見。起作用是眾生來向你請教,你樣樣給他說明,為什麼?他沒有能力照見,你統統照見。過去、現在、未來,遍法界虛空界,別人問你,你真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你才能幫助那些沒有見性的眾生,我們通常講九法界眾生,沒見性,幫助他們。

      『是故得成此光明』,這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光明。這個光明我們不能夠忘記,光明就是今天講的氛圍。你真的發了這個願,無論你在什麼地方,這個氣氛它有,有這種氣氛。如果修行功夫真的是得力,影響就很深,人家進入你居住的地區就看到。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還沒有看到這樣的現象,我們所看到的現象,是老師居住的環境。他居住的地方有院子,像我們現在講的別墅花園洋房,你進入那個範圍有這個氣氛。如果到他居住的房子裡面,他的客廳、他的書房,那個氣氛就非常之濃,有強烈的感觸。如果真的是大德,教化一方的人民,你走進這個區域就感覺不一樣。

      我們也做了實驗,我們在湯池做的實驗。這一年,這麼多好老師,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人的氛圍,一百多個人在那邊教。進入湯池鎮,你就感到這個地方跟其他地方不一樣,證明佛在經上說的「境隨心轉」,這個地方的人心都變善了,都能夠轉惡為善。讀書變化氣質,這教學就是產生了變化,社會風氣跟過去幾乎是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由此我們就能想像得到,孔子當年在世,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的僧團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能夠認真學習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所以,他們居住的地區,在我們能想像到至少方圓一、二百里,你進入那個範圍你就覺得氣氛不一樣。我們世間人講風水,也是說這個道理,不相同。所以風水從哪裡來的?風水還是人為的,人有好心就有好環境,境隨心轉。

      我們總的來說,大概在整個宇宙裡面,氛圍最好的、最佳的、影響最大的是極樂世界,為什麼?十方諸佛讚歎。這個地方我們就特別要注意到,十方諸佛讚歎,遍法界虛空界裡無比殊勝的修學道場,我們要想去往生,有沒有想到憑什麼?這個地方我們能去嗎?能去得了嗎?是能去,必須要心同佛心,跟阿彌陀佛是一個心。阿彌陀佛是什麼心?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他是真發這個心,他要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同成佛道。我們是不是這個心?發了,發這個心了!真的嗎?你還有討厭的人嗎?你還有不喜歡的嗎?那就不行,這跟阿彌陀佛的心不一樣。阿彌陀佛沒有分別,阿彌陀佛沒有執著,阿彌陀佛沒有自私自利,阿彌陀佛沒有是非人我。你從這裡去想,我們跟佛是不是一個心?我們跟佛是不是同一個願? 

      阿彌陀佛的願在哪裡?這諸位都看到,《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細心去念,自己有沒有?有的人念了之後,我也發了這個願,然後要細細去檢驗,是真的是假的?到底一樣不一樣?心同、願同、德同、行同,這個人決定得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身心清淨,一塵不染;我們還有染污,不行,就跟他不相應。所以,《無量壽經》不能不念,《無量壽經》不能不理解,你能夠把你所理解的全部都應用在生活上。我們過去把《無量壽經》重要的經文節錄下來,節錄七十多條,印在《淨宗同修手冊》上頭,便利於我們同修們天天去反省,天天去對照,做到沒有?難,不容易做到。為什麼不容易做到?我們疏忽基礎教育。

      基礎是什麼?淨業三福,這是淨宗總的指導原則。說到淨業三福,諸位就曉得,「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怎麼孝養父母?怎樣奉事師長?落實《弟子規》就是,小孝;落實《感應篇》有兩個,有《感應篇》,有《弟子規》,中孝;再能夠有《十善業道》,大孝;大孝三個根,中孝兩個根,小孝一個根。如果說你《弟子規》都做不到,我們這一生念佛能不能往生?是一點把握都沒有,這不能不知道。學佛不能不認真,這是大事,不是小事,要非常認真,要全心全力的投入,我們這一生才能得度,成就自己,成就眾生,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

      《華嚴經》就是《無量壽經》的詳細說明,彭際清居士講得好,他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換句話說,《華嚴》就是大本《無量壽經》,真的,《華嚴》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所以我們要想想,要認真想想,我們這一生想不想去?想,不肯幹,不是真的;想,要肯幹。這一條是講的發願。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第二段滅愛光,滅愛光也有三首偈:

      【又放光明名滅愛。此光能覺一切眾。令其捨離於五欲。專思解脫妙法味。】

      這是四弘誓願的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你看煩惱裡面的,這個好難!世間人哪個沒有愛?現在要把愛滅掉。你就曉得愛是所有煩惱的根,根源。我們今天講世間的愛好!不過愛又怎麼講法?世間人的愛是什麼?貪愛,情欲的愛,這是煩惱;如果是智慧的愛,佛教就不叫愛,叫慈悲。諸位要知道,慈悲跟愛是一個意思,為什麼佛法換個慈悲?就是世間人的愛是感情的,有情有欲,這是煩惱的根。佛菩薩的愛是智慧,理智的,不是感情,所以那個愛是真的。那個愛為什麼叫真?永恆不變。世間感情的愛為什麼是假的?變化太大,今天相愛,明天就翻臉,不是真的。世間愛的基礎是什麼?虛情假意,這個要知道。所以,世間真的愛,母親愛兒子那是真的愛,但就一生一世,不是生生世世。一個生死、一個輪迴,前面就忘掉了,沒有方法做到永續。這樣我們才能體會到佛菩薩的恩德,真的,不是父母恩德所能比的。為什麼?生生世世永遠在照顧你,真的是永恆不變,我們要發這個心。

      所以你要成就慈悲,先要把世間這種情愛要放下,否則的話,你的慈悲心永遠發不出來。你想想看,慈悲心裡面,真誠的愛心包括愛我們父母,愛我們生生世世的父母,包括在其中。可是我們今天世間這種情欲之愛,對父母頂多是一生,沒辦法到來世。中國人提倡孝道,讓我們永遠懷念祖先,但是你曉不曉得,這個世界有成住壞空?哪天太陽系毀滅了,地球毀滅了,紀念祖先的事不存在了。所以佛講得好,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星球有成住壞空,所以說世間無常。但是,我們的心性是真常,能生萬法的是心性,它是永恆不滅;所生的萬法是無常的,這個要知道。學大乘教沒有別的,回歸正常,回歸自性,這是我們學習的目的。

      放下,永恆不變,這個光能覺一切眾生,『令其捨離於五欲』,五欲是財色名食睡,為什麼要捨棄?佛在經教裡常常告訴我們,這五個字是地獄五條根。佛的話絕對不是妄語,《金剛經》上說得好,「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要相信。有一條你就離不開地獄,五條都具足還得了嗎?怎麼離法?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學不執著。日常生活當中,譬如吃的、穿的、用的,沒有一樣不好,隨緣不攀緣,沒有任何要求,沒有任何奢望,從這裡下手。有緣也不要刻意去拒絕,那是錯誤的,隨緣。不生貪愛,不生厭離,兩邊都沒有,永遠用什麼?清淨心、平等心來受用,這就對了,沒有一樣不好,那你是真的捨離了。現在時間到了,這首偈的意思沒講完,下一堂課我們再接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