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259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五九卷)  2004/4/1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59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百千世界,偈頌第八首看起:

      【一身為無量,無量復為一,了知諸世間,現形遍一切。】

      這首偈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好,他說「云何利生,謂變化智自在,上半一多無礙,下半隨器普現」。註得簡單明瞭,我們應該怎樣學習?讀聖賢書這點非常重要,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包括處事待人接物,這在佛法裡頭稱之為權巧方便。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方便要智,沒有智哪來的方便?方是方法、方式,便是便宜,也就是最適合的。這個最適合沒一定的,一定是在當時、當地、人事合起來,這種方式、這種方法再好也不過了,最為妥善的,這叫方便。這要沒有智慧做不到。所以方便是活活潑潑,如果是死守成規,方便就沒有了。

      規矩不能沒有,但是在應用的時候,古人講得好,你要懂得通權達變,你才能把這個事情做得恰當、做得圓滿。所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這是真實的學問,真實的智慧,也是最不容易學的。我們看兩個人,這兩個人都有智慧,都有學問,都有豐富的經驗,而在一個時,就是同時同處同一樁事情,同是這麼多人,兩個人處理的方法不完全相同。尤其是在現代這個時代,人多會多,常常開會,會裡面往往是議而不能決,決而不能行,行而達不到效果。你要問這是什麼?智不足,真正的原因是在此地。因此讀書,尤其讀聖賢書不能不開悟,開悟就是活的,不開悟就是死的;書上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不開悟是死的,開悟是活的,開悟就能夠通權達變,這點比什麼都重要。

      特別是我們生活在現代這個社會,從朝至暮千變萬化,你沒有真實智慧行不通。我們舉個例子,古時候聖賢君子以言教人,有許許多多著作,在那個時候寫一本書在他不難,可是出版就不容易。何況古時候教化眾生的大權在帝王,帝王的事業有三樁事,所謂「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皇帝就這三樁事情。君,領導這個國家,這是君王,我們今天講這是他的政治地位。作之親,他要愛民,愛民如子,你愛他你要養他,念念要以人民福祉為懷,這是親;就像做父母,念念都想到他兒女,要好好的去養育他。師是教他,你不但要養他,你還要教他,不能叫他學壞。所以,君王有教化眾生的大權。換句話說,社會上一些言論,特別是出版的文字,如果是違背倫理道德的,破壞倫理道德的,現在講倫理道德很多人都不懂;換句話說,破壞社會安定和平的,破壞人民團結的,這些言論文字是被禁止的,那是犯法的,嚴重甚至於死罪。

      不像現在,現在是民主開放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而且印刷術非常方便;在從前不容易,從前書要刻版,很不是一樁容易事情。你一本書多少塊版,一塊一塊木板刻下來,印的時候也很費事。古時候印,沒有油墨,用松煙,松枝燒的煙,用這個煙刷,刷在版上一張一張的印。我小時候常常見過,那個時候印刷術並不發達,在現在南京金陵刻經處還有。如果諸位去參觀古時候印書,你到南京去看,一張一張的,但是現在不用松煙,用油墨,這比從前進步多了,印出來的效果比以前松煙那要好看多了。我到金陵刻經處參觀過,金陵刻經處還送了我一套玄奘大師所譯的經論,現在放在我們的圖書館裡面,這些都是木刻版刷的線裝書。

      你要問有沒有好處?真的有好處,所謂是決定沒有邪知邪見,這個言論跟出版,乃至於藝術表演,古時候有個原則必須要遵守的,邪正依這個原則來定,這個原則就是孔老夫子講的「思無邪」。如果你的言論,你的文字,誘導社會大眾脫離正知正見,這個問題很嚴重,就會造成社會動亂,造成人心理上的不安,所以國家禁止,政府禁止。學校教育以孔孟的典籍為主要的教科書。讀書的目的志在聖賢,為什麼讀書?讀書就是希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能夠成聖人、成賢人、成君子;人人都是君子,社會上都是好人。

      所以從前的書籍,一直到民國初年,民國初年才有「版權所有」。中國以前的古書,有很多勸善的都是「歡迎翻印,歡迎流通,功德無量」。在沒有這些印刷的地方,用什麼方法流通?抄寫,手寫。古時候大戶人家(這有錢的人),請物質生活困難的那些窮秀才,請他到家裡來,請幾個人天天抄書,抄來流通。書是手抄的,手寫的。諸位看看我們現在書架上放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都是手寫,字寫得好,你看起來是真舒服。那些人要在我們今天的社會都是書法家,在那個時候不行,在那個時候會寫字的人太多,比你寫得好的人太多了;今天沒有人會寫字,能寫出這個字,書法家。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此一時彼一時。我們現在這些思想方式,在古時候是決定行不通,古時候那個方式拿到今天來也很難實施。

      那你就曉得,時代在變,人的思想在變,生活方式在變,我們生活的環境都在變。如何能保持永恆不變的一個原理原則,在事相上能夠跟得上這個時代。說跟得上這個時代已經很委屈了,應該怎麼樣?應該是領導這個時代,使這樣一個時代人民也能過最幸福美滿的生活。現在政治制度變了,從前帝王確實有這個心,為什麼?他那個帝王是世世代代傳下去的,你做得不好就被別人取而代之,你就國破家亡,所以總是小心翼翼栽培接班人,希望人民能夠愛戴君王、擁護君王,他不造反。在民主制度底下,政府這些領導人,民選的,任期很短,因此怎麼樣?他這個責任的心就少,我這四年做好就行了,就交給別人了。在這個心態上,遠遠不如古時候的帝王。也就是古時候帝王那個責任心非常重,真正為人民做事情,為人民福祉來服務。諸位如果不細讀歷史你不知道,你細讀歷史,你把這個政治制度冷靜平心的比較一下,它的利害得失你就完全明瞭了。

      菩薩利益眾生亦復如是,用什麼?一定要用智慧,所以菩薩求學求什麼?求智慧,求智慧是求開悟。佛門求開悟,儒家也求開悟。如果讀書不開悟,在一般儒家講的是書呆子,食而不化,書念得很好,都能背誦,照著古人註解的講法都講得不錯。但是到生活上去,沒用處,什麼都用不上。日常生活都用不上,何況待人接物!這書呆子。所以讀書貴在有悟處,古人講悟性,老師觀察學生,哪個學生有悟性,這學生有前途。學生沒有悟性,很難,一生能夠樂樂融融過一輩子算不錯了,做不了大事,他不能通權達變。世出世法都要講求悟性。

      佛法裡面的菩薩,菩薩要教化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我們當然不能夠用《華嚴》這個境界,《華嚴》菩薩是教遍法界虛空界的眾生,我們今天把範圍縮小,這個地球。這個地球上的眾生族類差別很多。膚色,這諸位曉得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紅種人,膚色差別就很多。歷史文化不相同,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不一樣,生活方式不一樣,飲食起居不一樣,信仰不一樣。你要幫助他們,要教導他們,讓一切眾生都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彼此能包容,彼此能尊敬,彼此能合作。這是什麼學問?這就是通權達變,什麼學問都行,只要你悟了。你不悟你做不到,你這一接觸,格格不入,他不能包容你,你也不能包容他,都會指責對方錯誤,「我沒有錯,他們不行,沒法子教」,不知道是自己的過失。教學,學生哪有過失?教得好與不好,老師的事情,學生學得好不好也是老師的事情;會教,學生都能學好,不會教,好學生跟著你也沒有法子。這些原理原則不能不知道。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出來,「變化智自在」,這是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的通了,覺悟就通了,可是覺悟真不容易,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我早年求學,老師教我,我們是中上根性,不是上上根性,中上根性。少年失學,生在戰亂,我記得我十一歲那年蘆溝橋事變,中日戰爭爆發,這個戰爭八年才結束。那個時候正是讀書的年齡十一歲,由於戰亂我十四歲就失學,離開家庭自己要養自己,苦不堪言,吃盡苦頭,對於人生體驗比一般年輕人深刻,沒有吃過苦頭的人不知道,所以對於求學這樁事情看得很重。學校要繳學費,繳不起念不起書,但是找書本自己在家裡念,這是從來沒有中斷過,而且比在學校裡的學生還要用功。因為學校裡有人教,我沒有人教,沒有人教,你自己不用功怎麼辦?要自學。所以我到二十幾歲,雖然沒有念過高中,沒有念過大學,一般大學生甚至於研究所的學生,我跟他接觸,我們在言談討論當中,我不輸給他們;他們是在學校學的,我是在家裡學的。

      逃難當中一個小行李,那再重要的就是我幾本書本。你要自己不發憤不用功,你將來怎麼辦?現在年輕人,好,他有依靠。我在十四歲就沒有依靠了,要靠自己才能活得下去,時勢逼著你不能不發憤,不能不讀書。所以還有點悟性,所學的東西還都能用得上。爾後遇到佛法,二十六歲遇到佛法,跟著李老師學講經,從前我學的那些東西統統都管用,在講經教學都能夠引用到,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能用得上。這是這首偈前提的話,現在我們言歸正傳看經文。

      『一身為無量』。我們要學,我們身是一,無量是什麼?無量是身分,在不同的場合現不同的身分,這不就是無量嗎?我們不能像佛菩薩,他能夠示現無量身,這個我們做不到,我們沒有那麼大的神通。他應以什麼身得度就能現什麼身,我們做不到。做不到怎麼?不得已而求其次,我們可以用種種不同的身分。所以格里菲斯大學校長,我們前幾年見面的時候,我們談得很投緣。他們學校有多元文化的教學,目的就是化解族群跟宗教的矛盾、衝突,目的希望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都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互助合作,共同來繁榮這個社會。

      我在沒有來到澳洲之前,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在那個地方曾經做這些事情,跟新加坡九個宗教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所以校長知道,他非常歡迎我,希望我在這方面為社會多做一點工作,這是好事情,所以校長建議,希望我代表學校參加聯合國的和平的活動。但是他告訴我,聯合國許許多多的會議,邀請的都是學者專家,宗教界的人士比較少,所以學校送我一個學位,邀請我擔任學校教授,什麼用意?這就是「一身為無量」,將來在國際上活動用學者的身分、用教授的身分,不用宗教的身分,這個活動的範圍就大很多很多。所以去年我參加曼谷的聯合國的和平會議,今年一月參加日本岡山的也是聯合國的和平會議,都是用這個身分。今年我們參加印尼伊斯蘭教的活動,我們成為伊斯蘭教的好朋友。這是說在某種狀況之下,我們用不同的身分好辦事,方向、目標永遠不變。

      我也常常教導我們的同學們,人生到這個世間來,來幹什麼?不學佛的時候迷惑顛倒,真的一生醉生夢死,不知道從哪裡來,死了之後不曉得到哪裡去。佛法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這一生何其幸運得人身聞佛法,這才曉得人生在世,最可貴的,最應當要做的第一樁大事情,提升自己的靈性,決不是在這個世間爭取榮華富貴,那就錯了,為什麼?榮華富貴帶不去,提高靈性帶得去,這是第一樁大事情。可是你要往上提升,就是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希求往生的人有多少,絕大多數做不到,什麼原因?冤親債主不饒你,於是提升靈性這樁事情,必須怎樣把冤親債主和解,這就是化解冤親,這是大事。

      冤親債主這個問題,不但是我們自己問題,也是一切眾生、全人類共同的問題。我常常講大乘經裡面講的了義。今天我們為自己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還有多餘的時間,應該為一切眾生化解怨結,做這個事情對自己有大利益,什麼利益?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殊勝的增上緣。我們肯為別人調解,化干戈為玉帛,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宿世的冤親債主必定也有人幫助我們化解,如是因,如是果報,種善因一定得善果。所以我們這兩樁事情是一樁事情,一體的兩面。要在這一生當中,從人道提升到極樂世界,那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正修,還要助修,正助雙修,助修是什麼?助修就是這一生當中,要把宿世、今生的冤親債主,把他化解掉。這個事情太難了,我想跟他化解,他不跟我化解。這個沒有關係,只要自己內心化解了,那邊就很容易解決,這個道理我說得很多。

      首先,要從內心把對一切人事物對立、矛盾、誤會消除,消除得乾乾淨淨,自己內心身心平和,這才能幫助別人。用自己化解冤親的經驗幫助別人,希望別人也能夠從這方面化解,這真的化解了。這個世界上要是有很多人,我們能夠找到幾千人、幾萬人同心同力來做,這個世間的衝突我相信是可以化解的,安定和平是可以實現的。必須以身作則,你自己做不到,光是口說沒有用處,誰相信你?真做到了,處處忍讓,念念尊敬,自己謙虛卑下,時時想到給別人方便,自己受點委屈沒有關係,業障消了。所以我們以再多的身分,再多的活動,我們的宗旨、目標沒有變,化解衝突消業障,幫助眾生消業障是真正消自己的業障。業障消除,一心稱念求願往生,哪有不生的道理!這是前面兩句,我們懂得怎麼個學法,在這個多元文化的世界,我們要懂得運用各種不同的身分,善巧方便自行化他。

      後面這兩句,『了知諸世間,現形遍一切』。這裡頭最重要的是「了知諸世間」,了知諸世間,在我們現前學習來說,你得要有豐富的常識,你要多接觸。這個世界各個地區、各種族群、各種宗教,都是我們現身的場所,你對它不了解怎麼行?這就是現在在這個世間決定要開放,決定不能拘束在一個地區,跟其他地方互相不往來。這個時代過去了,古時候可以,現在不可以了。現在的資訊發達,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出了一點事情,幾分鐘、幾十分鐘,全世界人都知道了,這是過去所沒有的。交通便捷,環繞地球一周,現在飛機的速度不過兩天而已,真的,地球是變成一個地球村了,我們對這個村子點點滴滴不能不知道。

      所以世界的歷史地理尤其是文化,變成什麼?你必須要明瞭的,為什麼?要去,你要到美國去,美國的歷史、地理、文化你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到那裡去你就感覺到非常陌生,什麼都不方便。美國歷史你要不要讀?你不讀行嗎?不讀你行不通。他們的風俗習慣你要是不懂得、不學習,你到那個地方去,你不能夠打進他們的社會;換句話說,你跟那些人格格不入,你不能不學。你要到歐洲去,你要不要學歐洲的東西?你要到非洲去,要不要學非洲的東西?你要到中國去,你要不要學中國的東西?不能不學。我們到哪個國家地區,在沒有去之前,現在人講惡補,補習,總得要用兩、三個月的時間去閱讀這些資料,去向人請教,聽人講解,然後到那邊去才能跟人家打成一片,才能受到那邊人的歡迎;他會對你感覺到很親切,你對我們了解這麼清楚。

      友誼沒有別的,建立在互相了解,了解愈深刻友誼愈堅固。除非是宿世的冤業,那是另當別論,或者是今世受一些有心人的挑撥離間產生誤會,這又是一種。沒有說是沒有原因,統統有業因。果報有業因,業因有果報,因果循環,因果相續,所以不能不化解。化解是大學問,化解是大事一樁,不是小事。這是諸佛菩薩、聖賢教誨真正的目的。你有這個能力,你能化解自己,你也能化解你家庭,你也能化解親戚朋友,能化解社會國家。這些是緣分。你有這個能力再加上緣,你能辦大事,你能普度眾生。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下面第九首:

      【此身無所從,亦無所積聚,眾生分別故,見佛種種身。】

      清涼大師說這首偈,說明「一多所從」,所從就是所從來,為什麼會有一,為什麼會有多,這種現象是怎麼來的?當然這也是個重要問題,不能不說,不說眾生有疑惑,所以一定要把真相說清楚。註解裡面講「以無生智,隨物而感,謂一身多身,但由眾生分別心起,故無積無從」。佛與法身菩薩證得法性,法性也就是法身;法身的體是法性,法性的相是法身,性相是一不是二。所謂法身無身,無身是一,現身,現身是隨著眾生的感而應的,眾生無量無邊,法性隨順眾生之感,那個感是分別,所以佛在大乘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心想就是分別,從起心動念生,從分別生,從執著生,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無量無邊,所以諸佛菩薩就有無量無邊身,這是一定的道理。

      無量無邊身有隱、有顯。隱,身在不在?在,看不見,六根接觸不到,接觸不到為什麼說有?因為你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這個波非常微弱,再微弱它也現相。心太粗了,所以這種微細的相你沒有在意,你沒有觀察到,不是它沒有。粗重的分別,那是大波大浪,這個顯應就很明顯,你就能接觸得到,這是什麼東西?我們今天講虛空法界、山河大地、樹木花草、芸芸眾生,沒有一法不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誰的心?自己的心,誰的識?自己的識,不是隨別人。別人沒有辦法變境界給你看,佛都做不到,可是別人能給我們做增上緣,我們受別人影響,那個影響是什麼?見色聞聲,見到外面境界相自己接受,接受的時候在自己意識、末那裡頭,變起一個現相自己來受。唯識經論裡面講得詳細,這是佛給我們講真正的事實真相,你要是通達明瞭再不會冤枉人。你要是冤枉人那罪過很重,別人確實沒有給你受,你自己變現出境界自己受。

      我們舉個比喻,我們從逆境裡頭來說,我們看到一個很討厭的人、很不喜歡的人,見了心裡就不高興,是不是這個人給我的受?不是的。這個人現的那個相,我們的眼睛就像照相機一樣,把他那個相照進來,照進來印在我們眼識裡,眼識就好像是底片,這個相印在我們眼識,眼識沒有分別,眼識沒有執著,就像照相機一樣它把他照下來,照下來之後,把這張相片傳給第六識,傳給第六識也不是像現在這樣傳真,不是這個意思;傳給第六識,第六識接受過去之後,第六識也有相分,就是第六識它那個螢光幕,從眼識這個螢幕傳給它,那個螢光幕裡現相。諸位要記清楚,分別,它不是分別眼識這個螢光幕,它是分別第六意識自己的螢光幕。我們現在用螢幕來傳遞,這個大家知道。於是第六意識分別,第六意識的見分緣自己第六意識的相分。每個識都有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它不會緣前五識的,它是緣自己的相分。前五識是對外面境界接觸,它只管傳遞,它接觸之後馬上傳遞進去,傳給第六,傳給第七,傳給第八。傳給第六分別,傳給第七執著,它們都互通的。

      第六意識分別,立刻就傳給第七、第八,第八是檔案室歸檔。所以第七識的執著,不是執著第六識的相分,是執著第七識自己的相分。你要是把這個搞清楚的時候,你要是怪外頭人,人家真是冤枉死了,跟外頭境界不相干。你所有的活動,六、七識都不對外,阿賴耶只是倉庫,只是資料室;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來的統統歸檔。所以真正起作用的就是第六跟第七,轉識成智是六、七先轉;六、七是因上轉,五、八是果地轉,所以五、八你用功用不上。六、七轉了,五、八跟著轉,你在五、八上下功夫,沒有辦法,做不到。所以唯識經論裡頭,把這個事情講得透徹,這才是佛家講的心理學,比大學裡頭講的那個心理學高明太多了。我們讀了唯識經論,再看大學裡頭那些資料教科書,沒看頭,長篇大論說一大堆,一大本、一大本都沒有說到關鍵上去。佛法裡頭這些論典分量都不多,字字句句說到關鍵上,你讀了之後不能不佩服。

      所以古德常講自作自受,這句話的意思非常之深,一般人聽了怎麼樣?真的是似懂非懂,你說他不懂好像是懂,你說他懂他真不懂,他要真懂了他的問題解決了,什麼問題?絕對不會怨天尤人。懂了之後,無論受什麼苦難不會怪人,怪自己傻,為什麼自己第六意識見分分別自己的相分,又傳遞給第七識去執著;第七識也是自己的見分執著自己的相分。這真的非常微細,你念了之後也非常有趣味,真是個新聞。為什麼?一生以來從來沒有想到過,從來沒有聽說過,哪裡知道我們裡面的情形是這樣的複雜!

      人,內裡面身體跟思想這個複雜情形,跟外面大宇宙完全相同,不增不減,無二無別。所以人身是個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小宇宙通了,大宇宙就不難,也通了,一通一切通。你看看佛在經上常常用身做比喻,觀身,你能常作如是觀,容易開悟。唯識裡面講的事實真相,確實能夠幫助你建立正確的人生宇宙觀,用佛法的術語來講,正確的了解諸法實相。根源,無生智,這是般若智慧,知道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一切法不來,一切法不去。世尊在楞嚴會上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速度太快了,這真正是高速度,我們現在人間科技達不到。在這種高速之下,我們迷了,不知道真相。真相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不知道;不知道它是不來不去。不知道也還好,麻煩在哪裡?強不知以為知,麻煩出來了,那怎麼樣?錯解了,誤會了,誤會的根在這個地方。對宇宙人生真相誤會的根源,你從這裡才找到。你為什麼會誤會,從哪裡誤會起,這找到了。從根源消除,當然是最高明的。所以大師在此地講「以無生智,隨物而感」。

      下面是解釋,「一身多身,但由眾生分別心起,所以無積無從」。它是變化的,而且有無是一不是二,一身無量身,不能說有、不能說無,你要說無,它確實有現相;你要說有,這個相不存在。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相,你要曉得叫相續相,就像我們看電影銀幕上的相一樣,相續相,它是個生滅相。電影上銀幕現的相,一秒鐘那個幻燈片換二十四張,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就覺得它的速度太快,所謂是目不暇接;誤會、看錯了,以為是真的,其實是一張一張幻燈片放的。那個幻燈打開,就是這個放映機,放映機的鏡頭打開,這一張幻燈片照在這個銀幕上,立刻把它關起來,關起來的時候換第二張,再把鏡頭打開,第二張現出來了。它是一張一張連著的,連著速度快了,你就不知道它是一張一張在換,就不知道了。

      一秒鐘換二十四張就把我們搞糊塗了,就把我們欺騙了,我們迷在其中。那現實這個環境,一秒鐘生滅多少次?《仁王經》上世尊方便說,世尊給我們講一彈指,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所以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我們一個健康的人,手腳很靈活的人,我們彈指會彈得很快,你算算看一秒鐘只要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正好兩個十萬八千;換句話說,一秒鐘這個現相的生滅二十一萬六千次。電影銀幕上一秒鐘二十四次,你就不知道它的生滅了,現在是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相續相。我們在電影銀幕看的是相續相,那個相續相慢動作,很慢很慢,我們現實環境是很快速度的相續相。

      我講這段經文,我記得好像是用七、八個小時說明這個現象。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對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相,對自己的身體,再也不執著了,為什麼?執著不到;再也不打妄想了,為什麼?想像不到。真的,想叫妄想,執叫妄執,哪有這回事情。你的喜怒哀樂愛惡欲都是自作自受,全是假的,一場空,絕非事實。這一般人見不到,要不是佛給我們說,我們怎麼會知道?我說佛在《仁王經》這個說法是方便說,為什麼?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不快,比光的速度慢,比電磁波的速度也慢,所以我們知道佛是方便說。而實際上呢?實際上那是億萬分之一秒,不是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秒,不是,億萬分之一秒,無法想像。你才動個一念頭,這個念頭就是幾十萬分之一秒,這是事實真相。這個現象法爾如是,它是自然的,本來就是這樣的。只是眾生迷了,迷而不覺,法身菩薩才覺而不迷,見到事實真相。

      見到事實真相,叫見道。什麼人見道?法身菩薩,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法身,那就叫見道,就是見到事實真相,不再迷惑了。見到這個事實真相,你才真正明瞭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自己,叫清淨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你的大慈大悲從法性裡面流露出來,遍滿法界虛空界,你的慈悲,你的愛心遍法界虛空界,你的智慧、你的德能、你的相好,沒有一樣不是遍法界虛空界。跟法界虛空界,上自一切諸佛下至地獄眾生融成一體。這是事實真相。這個時候你才曉得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什麼關係,就好像全身許許多多這些細胞,這些細胞跟自己什麼關係你明白了,一體。

      一切諸法,無一不是清淨的,無一不是平等的,所以無積無從。一切諸法無所有,哪有積?哪有從?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一念他就現相,無念就不現相。下面大師用比喻來說,這個比喻也是世間人常常講的,我們中國人常說「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只有一個在天上,晚上在河邊,哪個地方有水,水裡頭就有月亮的影子。天上那個月是一,水裡面的月亮是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讓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佛菩薩現無量無邊身,就像水中月,而且現的身不一樣,色不一樣,形不一樣,相不一樣,名字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眾生分別心不一樣,總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再說,不要說佛了,回過頭來我們細心觀察自己,我們自己這個相,我要問昨天這個相跟今天這個相一樣不一樣?你說也一樣,錯了,怎麼可能一樣?要是一樣的話,就等於說我們這個底片(幻燈片)放在銀幕上沒有換,沒有換就一樣,它要換了的話,不一樣。像看電影,你看到那個相是一樣的,一秒鐘換二十四次,它怎麼會一樣!我們現在這個相,就是依《仁王經》上佛講的這個,一秒鐘它要換二十一萬六千次,怎麼會一樣?不要說昨天跟今天不一樣,我剛才講的是用昨天跟今天相比,那今天,上一個點鐘跟現在,一樣不一樣?再說前一分鐘跟這一分鐘,一樣不一樣?再說前一秒鐘跟這一秒鐘,一樣不一樣?不一樣。不一樣就答對了,就用《仁王經》的說法,一秒鐘它就換了二十一萬六千次,你怎麼會一樣,永遠不停。這叫什麼?五蘊裡頭這叫行,八苦裡面這叫行苦,行苦就是不住,它停不住。停住就好了,停住不就變成長生不老了。說剎那不住,時間太長了,剎那太長了,一剎那九百生滅。你明白這個道理,底下這句你就很好懂。

      『見佛種種身』。一秒當中,一秒這麼長的時間,佛這個身已經現了多少次?二十一萬六千次,不是種種身嗎?誰見到?法身菩薩見到了,法身菩薩那個眼睛厲害,我們的眼睛不行。我們的眼睛看到幻燈機,不能看電影,幻燈機上我們按一個鈕換一張,按個鈕換一張,我們看到底片的生滅,看到它換片子。電影機裡面的速度我們就看不出來,何況我們現實環境。依佛所講的,佛的方便說,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這是真相,諸法實相。

      所有一切法,沒有一法例外的,我們人身體是如此,我如此,你也如此,他也如此,各個如此,花草樹木也如此,桌椅板凳也如此,山河大地也如此,沒有一樣的。這一張桌子擺在此地,前一秒鐘跟後一秒鐘它已經現了多少個相?二十一萬六千次。我們今天要這個說法,跟一般人說,人家說我們神經病,頭腦有問題。他說這明明沒有變,這個樣子,昨天是這個樣子,今天還是這個樣子,哪裡變?跟這些人就方便說,你說沒變,好,就沒變;你說一樣,好,就一樣,真的行得通。你一定說它不一樣,一定要說它有變化,那兩個人就打架去了。

      人與人都能交往,要記住和為貴,他錯了跟他錯,表面上跟他錯,內裡我清楚,表面上裝糊塗,我們才能相處。不裝糊塗,日子不能過。在這個裡面,那個和為貴也看到了。所現一切相都是性德變現的,唯心所現。性德裡面沒有衝突,性德裡頭沒有矛盾,性德裡頭沒有誤會,所以宇宙是和諧的。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是相輔相成,互助合作的,決定沒有衝突。衝突不是自性,自性決定沒有衝突,和為貴。法性原本就是這個樣子,《易經》裡面稱為太和,太和就是法性,太和就是道,隨順太和就是德,道德。怎麼隨順?性德,性德是和睦,我們懂得用和睦,守住和睦。你懂得用和睦,中和,中和是德。中是什麼?不偏不邪就叫做中。不偏不邪沒有邪惡,自性裡頭沒有邪惡,自性裡頭是至善,儒家講的「止於至善」,至善是性德。儒家講中庸,用中,佛法講中道,所以這是性德的大用。我們講體相用,太和是體,中和是用,保和是相。

      北京皇宮裡面三個大殿,就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和表示什麼?道德。太和是道,中和、保和是德,完全隨順,太和。所以,古聖先王都懂得以道治國,以德化民(用德教化人民)。他根據什麼?在佛法講就是法性、法相,他隨順法性、法相,那還有什麼話說!在現在人來講,他隨順大自然的法則,大自然的原理原則,這就決定沒有錯誤。大自然裡頭沒有分別,大自然裡頭沒有執著,大自然裡面沒有自私自利,沒有是非人我,沒有貪瞋痴慢,沒有五欲六塵,它的運作永遠是平等的,永遠是和諧的。我們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永恆的,都是遍法界虛空界;真誠遍法界虛空界,清淨平等遍法界虛空界,正覺慈悲遍法界虛空界。你說人在這個境界裡頭,何等的幸福,何等的圓滿,圓滿比美滿更勝一籌,美滿不見得圓,圓滿決定美滿。

      如果我們明白這些道理,了解這些事實真相,稍稍契入幾分,你就對這門學問欲罷不能;我可以不睡覺,我可以不吃飯,這個東西不能不學。所以孔老夫子自己說,那是真話,也給我們做榜樣。夫子說我曾經一天不吃飯,一夜不睡覺,我在那裡想,想來想去不如學也。「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所以治己,是對治自己的,不學則不智;教所以治人,教是教別人,不教則不仁,你不教就沒有慈悲心,沒有慈悲心什麼都沒有了。這個道理我們懂,「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它是一體的。你沒有慈悲,你真誠沒有了,清淨平等正覺都沒有,這五條有一個全都有,決定分不開。什麼是慈悲?真誠是慈悲,清淨是慈悲,平等是慈悲,正覺是慈悲。再把事相連上去,看破是慈悲,放下是慈悲,自在是慈悲,隨緣是慈悲,念佛是慈悲,沒一樣不是慈悲。慈悲就包括了一切法,一法如是,法法如是,你才曉得它的關係。

      為什麼這樣?一體,見了性才曉得,性德。性德不能分割,一證一切證,一通一切通。所以古人講一經通一切經都通了;一法明瞭,法法都明瞭,這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世出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要是把那個根本通達了,性識通達了,要不要學?不要學,全通了。這是甚深大法,法法平等,無論哪一法都能通到性識,因為什麼?它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它的根是一個,世出世間萬事萬法根是一個。

      所以你要有恆心、要有耐心,不要去換,這一法通到底,通到明心見性,到明心見性一切法自然通達。但是每個人無量劫來習性不相同,這是我們愚痴、遲鈍原因之所在。如果我們這一生學的這個法門,我們過去生中曾經學過,那就快,你阿賴耶識裡頭有種子,現在又遇到,這個種子印象加深,你悟得快。如果你現在學的這個法門,過去生中沒學的,很困難,覺得很生澀,很不容易理解,說明過去生中沒有學過。這種情形,我相信我們每個同學都有經驗。你不相信,你把《大藏經》翻來看看,有些真的很喜歡,有些看不進去,不想看,不是不好。這個在佛法術語裡面講,叫契機、不契機。機跟過去生中有關聯。

      佛法八個宗派,像密咒,有人一學密咒他就朗朗上口,他就音念得很準確,很快就能背誦,過去生中學過。有些人對這個密咒就一點都不能接受,你教他念,教了好幾遍,他記不住,這是什麼?過去生中沒有學過,初學就很生了。過去生中學過的,你接著幹很熟,你要說沒有過去生中的因緣,怎麼會有這個現象?那這個現象講不通。有這種現象,肯定人有過去生,過去生還有過去生,既然有過去生當然有來生。這個地方也能夠很明顯的讓你覺察到,一切眾生都有三世,不能不信。

      學佛是教我們開智慧。真正要開智慧,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對人對事對物你要細心,佛經上講的「微密觀照」。這四個字我們要是做不到,我們就換句話說,細心觀察,這個總可以試。細心觀察的時候,你就能夠看到一些徵兆,從這些徵兆更深入的去觀察,你就能了解事實真相。縱然見不到,能體會得到,你對於聖賢人的教誨就生信心了。信心的建立實在是不容易,有信心你就有受用,沒有信心很難有受用。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