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676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七六卷)  2002/4/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676

      諸位同學,請看「普賢三昧品」,大眾讚請,偈頌第五首:

      【佛子能以普遍身,悉詣十方諸國土,眾生大海咸濟度,法界微塵無不入。】

      這是讚歎菩薩度生。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願唯有普賢菩薩才做到真正的圓滿。眾生無邊,偈頌第四句講的『法界微塵無不入』,才真正圓滿了「無邊」這個境界。清涼在這一首註解的文字也相當豐富,註得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說明菩薩幫助眾生「無微不至」,這一句成語我們常聽也常說,而真正的含義絕大多數的人都不了解。無微不至,微細到什麼程度?這經上講的「法界微塵無不入」。一一微塵裡面都有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有無量無邊諸佛以及菩薩大眾圍繞。我們凡夫怎麼會知道?依報裡面講微塵,正報裡面講毛孔、講毛端,這個才叫微細,「無微不至」,我們才懂得這句成語裡面的含義,實實在在不可思議。菩薩要普度這裡面的眾生,菩薩用什麼去度眾生?普賢菩薩在這部大經裡面,展現給我們看的是無盡的大願,末後歸納為十條,十大願王;以無盡的大行,文殊菩薩所表的十波羅蜜。

      十願十行,這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總綱領,我們不能不知道,十願十行展開就是全部《大方廣佛華嚴》。願行用什麼方法落實到一切眾生?大家千萬不能夠疏忽四攝法,沒有四攝法,諸佛菩薩的願行決定不能落實到一切眾生。所以我們修菩薩行,行菩薩道,行什麼?四攝而已。四攝裡面的內容就是十願、十波羅蜜,我們初學要從這裡下手,這樣下手有點像了。能不能契入華嚴境界?不能。要怎樣契入?「住於三昧實境中」,這就契入。住於三昧實境中,而廣度一切眾生。

      淨宗與華嚴的關係最為密切,淨宗學會成立之初,我們提出行門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是修學淨土,志求往生,決定要遵守的;念念不忘,行行不離,你這叫真修淨土,你是真正在學佛,做佛的弟子。五個科目裡面,第一個科目就是三福,淨業三福。第二個科目是六和敬,無論在什麼場合,別人跟我不和,我要跟他和,要懂這個道理。他為什麼不跟我和?他沒有學佛,他還在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我們今天學佛了,發心皈依做佛的弟子;三皈依,佛就是傳授我們覺正淨,三皈叫「翻邪三皈」,覺正淨對面是邪,迷邪染。我們從迷邪染反過來依覺正淨,依覺正淨,哪有不和合的道理?

      「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這是我們處眾必須要遵守的原則。能夠遵守六和,這個團體就叫做僧團,僧團決定為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你在家裡頭,你一家四個人能夠修六和敬,你的家庭就是僧團,你這個家庭就得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佛在經論裡頭講得很多,我們求佛菩薩保佑是要用行動來祈求,不是口頭上;口頭上不算數,要用行動,這個行動就是三福六和。第三個科目是三學,戒定慧三學,這是佛法總綱領。第四個科目是六度。第五個科目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五個科目。六度最後般若波羅蜜展開就具足「方便、願、力、智」波羅蜜,就是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這個是淨宗學人行門所依的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這裡面包括普賢的十願,文殊的十波羅蜜。然後這個樣子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得生;真的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失的。沒有行門不行,如果沒有行門,心行不相應,即使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念二十萬聲佛號,能不能往生?不能。古大德說得好,「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口念彌陀心散亂」。你的心不像佛,你的行為不像佛,口念佛有什麼用?一定要心是佛心,願是佛願,行是佛行,言是佛言,這個人上上品往生。

      「言是佛言」,就是說法度生,底下一首偈就讚歎了。所以此地「讚度生」是讚歎菩薩的弘願。我們在這首偈裡面,看見菩薩不分彼此,決定是清淨平等的,沒有分此處他方。這個地方是我的國家,是我的家鄉,我要度這些眾生;那個地方是別人國家,與我不相干的,我為什麼要度他?那你就錯了。這個地方是跟我是同族的,那個地方是異族,跟我不同族的;這個地方的人都是信佛的,我們同一個信仰的,那些人信基督教、信伊斯蘭教的。你看看;普賢菩薩不分,普度!

      『眾生大海咸濟度』,「咸」是統統,統統都慈悲救濟,都度他們。「度」字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幫助、協助,幫助他們斷惡修善,這就是幫助他們不墮惡道;再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就是幫助他們轉凡成聖。普賢菩薩還有一個特別法門,你看到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幫助一切眾生當生成佛,真正不思議的法門。密宗裡頭有即身成佛,華嚴跟淨土裡頭也不例外,而且華嚴、淨土裡面成的佛是究竟圓滿佛,真正不可思議!這個才叫做究竟圓滿度脫一切眾生。記住!幫助一切眾生,一定要善用四攝法,目的才能達到,我們必須要學習。

      幫助眾生,成就眾生,在世法裡面講由近及遠,也就是先幫助自己的家親眷屬,然後再幫助鄰里鄉黨,慢慢再擴大,擴大到虛空法界,這是世法裡頭說的。佛法裡面呢?佛法也不例外,但是佛法另有個說法,佛法是緣成熟的人先度,緣沒有成熟幫助他成熟。沒有緣的呢?沒有緣跟他結法緣。通常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根熟」,根熟就是緣成熟了。根熟,這一生一定要幫助他超越六道十法界,幫助他往生淨土,根熟的。根沒有熟,沒有熟就是他對這個法門不相信,他不能接受,你以善巧方便把他的根增長。他對淨宗信心若有若無,意願不定;想生極樂世界,也想生天,又想到這個世間還不錯,還不想離開,希望來生最好還能得人天福報,這樣的人很多很多。所以你要幫助他,把他的善根要不斷向上提升。還有一等沒有善根的人,根本就不相信,你很難勸導他,這個給他種善根。完全不能接受,你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聽進去了,雖然他不信、不接受,他聽進去了,這個已經落在他的阿賴耶識裡面去了;也就是說,他心裡頭有這麼一句佛號了,這個佛號就是將來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種子。沒有善根的人跟他種善根種子,這個善根種子是見阿彌陀佛的像,聞阿彌陀佛的名,見像聞名,他就種了善根。這都是度眾生,他將來一定會得度。

      現在我給他種善根,這個善根將來會成熟。他今天為什麼不能接受?是因為他有業障。慢慢他的業障消除,他的善根就起作用,就現前了。我們也不例外,我們過去生中沒有善根,人家勸我們,我們也不能接受、也不相信,為什麼這一生相信了?這一生我們的業障消除一些,過去生中的善根起作用了,我如是,別人也不例外。所以沒有善根的人,我們明瞭懂得他跟我過去多生多劫以前一樣,我們不能夠捨棄他。

      所以早年我講經教學,看到街頭有些年輕人穿的T恤,前後印的那些花紋都是妖魔鬼怪,我們看了很難過,這個不正常!我從這一點觸動,所以我也做了不少這些T恤,我把前後都印南無阿彌陀佛,現在也很流行了。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衣服穿在身上造不造業?這個我們沒有忌諱,我們的用意是為一切眾生種阿彌陀佛的種子。我們穿出去,人家看了一眼,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有時候他還念一聲,念一聲善根就現行了,比不念強得多。我們學佛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出家人更明顯,穿的出家衣服,走到哪裡去,人家都會有個佛的印象,這是佛教,口裡不說,心裡頭早有了。所以穿這身衣服外面走一走,就給許許多多眾生種了善根,很不可思議!拿一串念珠念阿彌陀佛,念佛最好出聲,為什麼?讓周邊人都能聽見。他聽見了,「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又看見,又聽見了,沒有別的用意,希望這個佛種子加強,有力量,念念不忘幫助眾生,念念不忘濟度眾生,用意在此地。

      現在我還看到有一些同學衣服上印的有佛像,繡的有佛像,有人就懷疑這是不是對佛不恭敬?對佛恭敬不恭敬不在形式,是在心。假如我們把衣服上印了佛像,繡了佛像,認為這個很美觀,這是不恭敬;認為我穿這個衣服佛會保佑我,這也不恭敬;如果我這樣做,是讓所有看到我的人都能種善根,這個可以。這是什麼?這是做廣告,替佛宣傳。佛也會點頭,也同意你這個做法。這個世間人,佛法的種子愈多愈好,人人都有善根種子,就會帶給這個社會安定和平,眾生幸福。所以看我們用什麼心去做,這一點非常重要。怎麼個度法?下面三首,六、七、八三首非常具體。請看經文第六首:

      【入於法界一切塵,其身無盡無差別,譬如虛空悉周遍,演說如來廣大法。】

      這首偈是讚歎普賢菩薩「常演大法」,演說,演是表演,說是解說。幫助一切眾生用什麼方法?教學。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用的方法就是教學演說。他一生日常生活做給我們看的,他那種生活方式,顯示出無貪無瞋無痴,顯示出諸佛菩薩三昧的生活,正常的生活。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清淨平等,大慈大悲,都是做給我們看的,極不平的境界裡面,他老人家平等。

      這個文裡面我們特別要注意的『入於法界一切塵』,因為一一塵中有法界,這叫無微不至。『其身無盡無差別』,「無盡」是說他身的數量跟法界一切微塵,微塵裡面又現一切法界,無盡是跟塵界相等的,這是無盡。「無差別」,無差別是隨類現身,在人法界現人法界的身,跟人法界沒有差別;在天法界裡面現天身,跟天法界沒有差別;在畜生法界裡面現畜生身,跟畜生沒有差別;在餓鬼法界現餓鬼身,跟餓鬼沒有差別。無差別是這個意思,跟一切眾生現同類身。

      『譬如虛空悉周遍』,這是用比喻虛空周遍一切,哪裡沒有虛空?普賢菩薩周遍法界廣度眾生,他的身就像虛空一樣,無處不現,無處不在。現身做什麼?現身目的在哪裡?最後這句非常重要,『演說如來廣大法』。如來廣大法就是「大方廣佛華嚴」,這是如來廣大法,如來圓滿法。如果我們就綱領上來講,那就是普賢菩薩的十願、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要把十願、十波羅蜜表演出來,我們今天講做出樣子來給眾生看。眾生看了之後一定有所感動,感動之後他一定要來向你請教,要來跟你學習,你要做出來給他看。

      眾生一定有貪心,貪愛五欲六塵,我們中國世間人講七情五欲,哪個眾生不貪愛七情五欲?菩薩做給他看,你們所貪愛的,捨不得的,我能放下,我能布施。佛在大小乘經論裡面常常跟我們講,世間人貪財,財從哪裡來的?不是你貪就能貪得到的。我也想貪,貪不到。如果貪得到,佛也不會反對,佛也贊成,佛也會勸你去貪。貪不到!你冤枉用了心,浪費了時間,浪費了精神,你得不到,所以佛才勸你不要有貪心。怎樣才能得財富?你要懂得修行。得財富是果報,凡是得都是果報,果必有因。佛講了,你想發財,你要修財布施;得財富是果,修財布施是因。你修因,哪有不得果報的道理!今天我們看世間有很多發大財的人,他發財不是偶然的,前世修財布施修得多,他這一生當中果報現前。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他種得多,收成當然多,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曉得這個道理,我也想發財,發的財比他還多,行不行?行!你多修財布施,你修的財布施超過他,將來你得的財富一定在他之上。

      也許同修說,我沒有錢,我拿什麼布施?你們去看看《了凡四訓》,現在《了凡四訓》電視劇的光碟已經流通,多看幾遍你就覺悟,你就知道修大財富,修圓滿的財富。原來佛門當中講修行是論心不論事,如果論事,貧窮人就不能種福,只有富貴人才能種福,這個講不通,天理講不通。修福的機緣人人平等,這是真話。你看《了凡四訓》裡面講的,了凡先生舉的例子。他說有一個貧窮的女孩子到寺廟裡面燒香,身上只有兩文錢;兩文錢很少,像現在我們講兩分錢;兩文錢,一分還不到。我小的時候用銅板,一個銅板上寫了十文,一個銅板是十文,三個銅板才是一分錢,十分才一毛。兩文錢,她把兩文錢拿來供養佛,寺廟裡頭住持老和尚看到了,看到這個女孩子非常虔誠,供養兩文錢,老和尚給她迴向,給她誦經迴向,祝福她。

      後來這個女孩子進宮做了王妃,富貴起來了。有一次又經過這個寺廟,想想從前年輕貧窮的時候在這裡燒過香,這次做了王妃,大富大貴了,帶了一千兩黃金到寺廟裡面來供佛,擺的架子就很大了。方丈和尚看見,吩咐小徒弟誦經給她迴向。她覺得非常詫異,找老和尚:「多少年前我很貧窮的時候,我只布施兩文錢,老和尚你親自替我迴向。今天我供養黃金千兩,你怎麼叫小徒弟給我迴向?」老和尚就說了:「以前兩文錢,你心地真誠,我不給你迴向,對不起你。你今天供養的黃金雖然多,你真誠心沒有了,我徒弟給你迴向足夠了。」所以那個時候兩文錢,她的福報是圓滿的;現在供養黃金千兩,她的福報抵不過兩文錢。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貧窮人可以修大福報,大富大貴的人家未必能修大福報。所以富貴不是生生世世富貴,貧窮不是生生世世貧窮;貧窮人來生會得大富貴,大富貴人來生變成貧窮。為什麼?這一生享福,不曉得修福,雖然做很多慈善事業,做很多好事,態度很傲慢,沒有恭敬心,所以不如貧窮人所修的,這就是天道,公平。所以你只要懂得用真誠心去修。

      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你一定要曉得「真誠」,沒有絲毫虛偽,真誠心、恭敬心,你得的福就大了。這一生當中沒有智慧沒有關係,多修法布施;我自己沒有法,沒有法不要緊,印經書布施,好!這個現在都能做得到的。我沒有能力做,我印一本,人家印經贈送,我參加印一本。真誠心印一本、兩本,來生開大智慧。如果心地不真誠,布施再多,得福不多;得福是肯定的,得福不多。這個道理要細心去想,你就會想通了。為什麼?幾個為什麼問下來,真誠心與性德相應,性德的果報是無量無邊的;他還不是真的相應,接近,感的福報就很大了,但是一享福他就迷惑了。

      所以我們怎麼修布施,不要說一千兩黃金,一萬兩黃金,千萬兩黃金布施,實在講都不及菩薩布施一文錢,為什麼?他稱性,也就是說他布施用的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他用這個心,福報不可思議,這是我們不能不懂的。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修心一定要跟性體相應,一定跟性德相應,福報就大了。世出世間最大的福報,轉變業力效果最殊勝的是講經。講經用真誠的心講經,不為名聞利養講經才相應。如果講經貪圖名聞利養,搞自己的知名度,要在社會上提升自己的地位,那就完了。你講經講得很辛苦,講一輩子,來生有沒有福報?小福報,沒有什麼大福報。

      這是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師學佛的時候,老師常常勸導我們。老師有智慧、有經驗,我跟他的時候,他老人家七十歲,我才三十二歲,三十一、二歲,他七十歲。經驗豐富,有學問、有智慧、有經驗,一看到這個年輕人沒有福,沒有福報,不但沒有福報,短命,多病短命。老師對這個學生很愛護,他就勸他發心講經,發心講經轉業最快。我當年就是屬於這一類學生,沒有福報又短命,老師勸我用這個方法來消業障,真的有不思議的效果。

      沒有福報,這學佛五十年來,講經四十四年累積,現在大家看到有一點福報;我這一點福報完全是這一生當中,學佛以後修的。沒有學佛以前,確確實實是一點福報都沒有,生活過得很苦。為佛法,為眾生,沒有為自己,自己什麼都不想,又沒有福報,又沒有壽命,還想什麼?所以學佛以後只想念佛往生淨土,我沒有求長壽。雖然章嘉大師教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是我學佛從來沒有任何希求,連講經說法我也沒有希求,只是活一天幹一天;因為我知道佛法好,經教殊勝,我得到這個利益,我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這個利益。我把佛法介紹給大家,這是我的義務,這是我的責任,沒有絲毫希求,但是智慧、福報、壽命還是現前。並不是我不求就沒有,不求還是圓滿的得到。「演說如來大法」第一功德,第一樁好事,普賢菩薩落實,在此地教導我們。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大眾讚請偈頌第七首:

      【一切功德光明者,如雲廣大力殊勝,眾生海中皆往詣,說佛所行無等法。】

      這是讚歎說法的第二首,是讚歎普賢菩薩能說「無等法」。『一切功德光明者』,這句是讚歎菩薩的智慧、德能,沒有智慧不能說法,沒有功德也不能說法。功是修行的功夫;修行的功夫就是講斷煩惱習氣,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功。德是什麼?德就是法身、般若、解脫,你才能得到。法身就是法性,法性所現的相就是法身。般若是智慧,法性本具的智慧。解脫是自在,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我」,「常、樂、我、淨」這是德,佛法裡面叫四淨德,清淨之德。「常樂我淨」,常是永恆不變,像前面講的普賢菩薩「住於三昧實境中,一切國土微塵劫」,這是常。三昧是「樂」。自在是「我」。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塵不染是「淨」。所以你沒有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的功夫,離一切煩惱習氣的功夫,你怎麼能夠得?這個「得」是自性的智慧、德能的恢復,並不是你真的有所得。這個得是恢復;本有,但是失掉了,現在又得到了,是這麼回事情。

      所以這句我們不能夠忽略,「一切功德光明者」,我們要學,我們要修功。你修行自己覺得修得不錯了,但是德沒有現前,德最明顯的就是「常樂我淨」;這個沒有現前,自己一定要曉得,我的功夫還不夠,功夫不到家;功夫到家了,四淨德一定現前。四淨德現前的時候,法身、般若、解脫就得到,這才有能力像普賢菩薩一樣,續佛慧命,弘法利生。

      『如雲廣大力殊勝』,這句是讚歎,讚歎普賢菩薩的功德智慧。「如雲」,雲在經裡用得最多,用它來表法。代表什麼意思?非有非無。雲,我們看它不能說它沒有,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是不是真有?你靠近它就沒有了。現在我們很清楚,大家都乘過飛機,飛機飛到上空都突破了雲層,雲沒有;雲要有就有障礙,它沒有障礙。所以佛用「雲」代表非有非無,就是一切諸法,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你要說它無,它相有,你說它有,體無。所以佛在《般若經》上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如雲,用這個來讚歎普賢菩薩的智慧功德。普賢菩薩對於自己的功德智慧有沒有執著?沒有。為什麼沒有?「如雲廣大力殊勝」,力用很殊勝。雖然畢竟空,但是它能夠現相,能夠起作用。現相起用是為什麼?是為度眾生,所以稱之為「殊勝」。

      跟諸位說,不是自受用。佛對初學的人講有自受用,為什麼?初學人學佛都希望自己得受用,假如自己不得受用,他學佛幹什麼?把學佛的念頭就打斷了。所以初學、中下根性都講有自受用、他受用;到高級的佛法沒有自受用,只有他受用。《華嚴經》上沒有自受用,全是他受用。這一點我們如果細心去觀察,你會發現。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有沒有自受用?沒有。如果自受用的話,物質生活應當過得相當富裕,為什麼一生都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過三衣一缽的生活?沒有自受用。到你證得法身。換句話說,十法界裡面,十法界裡面有聲聞、緣覺、菩薩、佛,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到一真法界裡面沒有自受用,只有他受用。這才真正令我們凡夫佩服讚歎,不為自己為眾生。為什麼不為自己?他沒有自己,十法界裡面佛菩薩有自己,一真法界裡頭沒有自己。

      一真法界像《金剛經》上所說,四相四見統統都斷盡都沒有了,現身說法全是眾生的感應道交;這個「應」,純是自然的。講自然,還沒有辦法說到真實處,佛經上有個名詞叫「法爾如是」。法爾如是,「法」它就是這樣的,連自然都說不上,本來就是這個樣子,還什麼自然不自然!這個境界我們無法想像,所以才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一切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在十法界,真相都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眾生海中皆往詣』,「眾生海」是形容無量無邊,就是前面所說的「一一微塵」、「一一毛孔」,這裡面有一切諸佛剎土眾生,普賢菩薩都到了,也到我們這邊;不到我們這邊,我們今天不得普賢菩薩的加持,這個經文句子我們看不懂。我們能看得懂,能看出裡面一些意思,不是自己的能力,自己沒有能力,普賢菩薩在加持!諸位在這裡聽,也聽得很歡喜,你為什麼能聽?為什麼會聽懂?為什麼會歡喜?也是普賢菩薩的加持。普賢菩薩加持你到底得到多少,那就看你自己的功夫。這個功夫就是淨宗所講的三資糧,你的信、你的願、你的行,與這個肯定成正比。如果你信願行的功夫深,你聽得就比別人懂得多,你要是講經,你看得就比別人廣、比別人深。你信願行的功夫淺,你體會的也淺,你體會到的範圍也小,這是加持的力量!

      普賢菩薩的加持就是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所以菩薩就有能力『說佛所行無等法』,無等是第一法,沒有能夠跟它平等的了,這是稱讚的話。如果剋實而論,佛講的話沒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既然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那哪裡又來了個無等法?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無等」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能說力勝,具二嚴故」。能說的人,他的智慧、他的德能、他的道德殊勝具足二嚴;「二嚴」就是智慧莊嚴、福德莊嚴,是從說法形相上來講的。這個說法的人了不起,他的修持功夫不是普通人能夠相比的,他所說的法,同樣講一部經,別人講的沒有他講的那麼圓滿、沒有他講的那麼透徹,他講的「無等」是從這一面講的,這個意思也很好。第二個意思「所說無等,說佛所行故」。他所說的是佛所行的,不是菩薩所行的,不是聲聞、緣覺行的,是佛所行的。清涼的解釋也解釋的挺好,總是把「無等」說出來了。

      其實我也有個意思,「無等」應當從眾生根機上來說,這個法能夠契一切眾生的根機,這是無等,這個法殊勝。如果這個法契機的範圍愈小、窄狹,這個法就不是第一法。你想想禪宗,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講的,他所接引的對象,就是他教化的對象,是哪一種人?上上根人。不是上上根人跟他就沒有法子學,學不到東西,這個範圍就小了,不普遍。

      於是在一切法門裡面,為什麼一切諸佛都讚歎「淨土法門」?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裡面是代表一切諸佛的讚歎,稱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釋迦牟尼佛的讚歎就是一切諸佛的讚歎,為什麼?阿彌陀佛這個度化眾生的方法,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上根人,行,也收;下下根人也收,造作五逆十惡罪的人也收,這個不可思議。所以他這個法門就廣大,這個法門就變成第一,也就是說沒有什麼條件的;不像六祖所講的一定要具足上上根,你跟他學才能夠得度。

      淨宗法門下下根、五逆十惡、臨終十念都能往生,所以這是在一切法門裡頭都找不到的。臨終十念的往生,往生大概是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依教修行、積功累德,我們一般講這是平常的、通途的。另外一種是非常特殊的,「懺悔往生」,他一生造作許許多多的罪業,臨終懺悔也能往生。這都是佛在經上講的。譬如我們在《觀經》裡面看到的阿闍世王,殺父、囚禁他的母親,跟提婆達多勾結,破和合僧,害釋迦牟尼佛,五逆十惡他統統做盡了,這個罪過是阿鼻地獄。但是阿闍世王在臨命終時後悔、懺悔,知道自己一生做錯了,那個懺悔的心真誠懇切,念佛求生淨土,阿彌陀佛接引他往生了。在我們想,他往生品位大概一定不高。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他往生的品位是上品中生。我們聽了毛骨悚然,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中國諺語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他這一回頭是好人當中的好人。不要論他過去的,要論他現在的,他現在是真正的好人。於是我們對於世間造作極重罪業的人,不敢輕視,不敢輕慢,也許他將來臨命終時,懺悔求生淨土,在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還高過我,我還不如他。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佛在經教裡常常教導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一個人過去做再多的壞事,不要把他放在心上,再惡的人不能夠討厭他,不能夠憎恨他,佛是這樣教導我們的,我們應當依教奉行。六道凡夫裡頭,絕大多數是不定性的,與他生活環境有關係,他跟好人在一起就學好,他跟惡人在一起就變壞,所以教育重要。諸佛菩薩明瞭,所以諸佛菩薩的示現都是示現從事於教學的行業,釋迦牟尼佛如是,中國孔老夫子,孟夫子也如是。用現在的話來說,都是從事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有教無類,不分彼此,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只要肯學,只要肯親近他老人家,平等慈悲接待,絕對不分富貴貧賤,一律平等看待,也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什麼都不分,平等的教導,平等的愛護,這才顯示出大德大智。

      「說佛所行無等法」,要剋就本經而論,就是普賢菩薩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無等法!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十地菩薩初後不離念佛,我們這才明白。我學佛,最初對淨土法門實在講沒興趣,沒有把它看在眼裡,也跟一般人的知見一樣,認為這是老太婆教,我們是知識分子怎麼會學這個法門?知識分子學大經大論,學《華嚴經》。往年《華嚴》我也講過一段時期,講了十幾年,但是常常在國際上旅遊,所以是斷斷續續的講,只講了一半,沒有講圓滿。《八十華嚴》講了一半,《四十華嚴》也講了一半,兩種華嚴同時都講。

      講《華嚴經》的時候,有一天突然想了個問題,文殊、普賢修什麼法門?代表《華嚴經》修行的是善財童子,這個我知道,善財童子修的是什麼法門?結果仔細一查經,三個人都是修念佛法門,都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這一下就愣住了。平常對這個法門疏忽了,沒有想到這個法門這麼殊勝。看到所有的這些佛菩薩,全都修這個法門。十地品裡面看到,十地菩薩「初」,初是初地;「後」,後是等覺,從初地到等覺統統修念佛法門。這就是說明在華藏會上,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並不完全修淨土,還有修其他法門的。但是登了地,統統都修念佛法門了。為什麼?登地智慧大開,對於一切法門當中,哪一個法門最容易成就、最快速的成就、最為穩當的成就,統統明白了,全都選的淨土法門,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太殊勝了。我從教下回過頭來歸淨土,最主要的是《華嚴經》引導我。我從《華嚴》入淨土,真的是普賢菩薩度我的。如果過去沒有那個十七年的時間講《華嚴》,我對於淨土是尊重,我不會發心修這個法門。死心塌地修這個法門,是從《華嚴經》裡面看到法門殊勝,無等法!第八首:

      【為度眾生於劫海,普賢勝行皆修習,演一切法如大雲,其音廣大靡不聞。】

      這首偈是普度眾生,為一切眾生宣說無量法門。前面這個「無等法」,可以說是淨土法門特別提出來。但是還有不少人對淨土不能接受的,這些人不能夠把他捨棄,還是要照顧。眾生喜歡什麼法門,就教他什麼法門,所以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有無量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為什麼學那麼多?是為度眾生,不是為度自己。為度自己,一門就可以了。為度眾生,眾生根性不相同,機感不相同,所以要度一切眾生,一定要學一切法門。但是這個事情不難,一門通了,門門都通了;一個法門得到,門門都得到了。為什麼?因為一切法門都是自性流露出來的,一門見性,一門深入。深到什麼程度?深到明心見性。一見性,所有一切法門都通了,也就是說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斷盡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他沒有成佛。他這一品無明斷盡了,證究竟果位,無量無邊的法門,圓滿通達。

      這個時候完全沒有自己,『為度眾生於劫海』。眾生迷惑顛倒,墮落在三途六道九法界不能覺悟。證得究竟圓滿果位的佛菩薩,這時候發無盡的大慈大悲,幫助這些眾生。『普賢勝行皆修習』,普賢菩薩殊勝的大行,在哪裡?就在這部《大方廣佛華嚴》。這部經所說的就是普賢菩薩的大行,「十大願王」是這部經所說的大行的總綱領。這個大行裡面十願,每一願都具足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每一願都具足十波羅蜜,而且每一願都具足其他的九願。這是《華嚴經》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法不能夠缺失的;缺少一法,他這一願就不圓滿。普賢為什麼叫「勝行」?一一行中具足一切行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統統修習。唯有真修,修成就了,才有能力表演,才有能力解說,幫助一切眾生。

      『演一切法如大雲』,如大雲這個比喻跟前面講的一樣,就不說了。這個地方最重要的是「演一切法」,演說,這裡頭沒有「說」這個字,是因為這個地方偈頌受文字的限制,要整齊,每句一定是七個字,但是下面這一句意思就補出來了。『其音廣大靡不聞』,他要不說,哪來的音?演是表演,是做出來給眾生看,要做出布施,要做出持戒,要做出忍辱,要做出精進,這是十波羅蜜。還要表演禮敬,表演稱讚,表演廣修供養,表演懺悔業障,都得要做出來給人看;決不是空口說說而已,那個不行。

      菩薩行門,法門(就是講綱領)再多,佛常講一個「布施」統統都包括了。布施裡面分三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通常講菩薩行都講六度,六波羅蜜,這是菩薩行的六大綱領,我們也可以說菩薩修行的六個科目,第一個就是布施。為什麼說布施能夠包括一切?持戒、忍辱這兩條是屬於無畏布施。你持戒,譬如持戒的人,你持五戒,五戒有不偷盜。我們世俗人常講財不可露白,怕人家搶劫。我現在財露白了,被你看到了;不要緊,他不偷盜,我很放心,一絲毫恐怖都沒有,這就叫無畏布施。忍辱,譬如我們在言語態度上,不謹慎得罪某個人,那個人是持五戒的、是修行人,他是修六度的,我得罪他,他不會怪我,他修忍辱波羅蜜,這都叫「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這三種是屬於「法布施」。

      你們想想看,所有的法門到最後歸納,歸納到最後是一門,這一門就是「布施」。從布施裡面開出六條叫六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裡面又開出四條,變成十波羅蜜,十波羅蜜一歸納是布施一條。布施對自己是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對別人是供養,盡心盡力廣修供養。供養就是布施,布施裡頭有恭敬心、有真誠心。恭敬心、平等心、清淨心,這個布施就是供養,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做。

      現在這個世間眾生最缺乏的是什麼?我們要曉得。為什麼這個社會動盪不安?人心沒有安全感。什麼原因造成的?迷惑顛倒,這才是真正的根。怎麼解決?開智慧就解決了。由此可知,今天這個社會大眾缺乏的是什麼?缺乏的是真實智慧。真實智慧在哪裡?在佛法裡面。布施佛法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好事,沒有比這個更好了。布施佛法在古時候只有兩種方法,一個是講經,一個是印送經書。從前只有這兩個方法,現在方法多了;現在你看有錄音帶,有錄相帶,有光碟,還有網路,有衛星電視,現在方法比從前多得太多了。如果我們能用這些方法盡心盡力去做,那個功德都不可思議。

      但是這樣布施佛法,用講經這個方法來布施佛法,裡面最重要的是「演」,真修行!你不修不行,修了才能演,演才能說,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是什麼?印送經書,供養佛像,造佛菩薩形像給一些人結緣供養,印送經書。像現在我自己不能講經,有法師講經的錄相帶、錄音帶、光碟,我們盡自己一點的力量,以真誠心來流通也一樣。這個真實功德,果報都不可思議。因為你做這些還是要用錢,用錢是財布施;但是你這些錢印的是經書、做的是光碟,這些東西就是法。所以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布施一次完成,不可思議!現在人苦是很苦,但是修福的機會比從前人多,修真實福報,果德也比從前人超勝,問題就是你會不會?

      我們今天在此地建這麼一個小小的佛堂,但是這個佛堂裡頭有一個攝影棚,我們有網路,這個佛堂產生的效果,比什麼樣大的寺院還要殊勝。再大的寺院,你沒有辦法把佛法送到全世界,不能把佛法送到每個人家裡,我們今天能做到。所以這個道場多大?盡虛空遍法界,真的是此地所講的「演一切法如大雲」。地方雖小,效果非常殊勝,「其音廣大靡不聞」,法音。現在不但有音、還有像、還有文字,真正是廣大。希望我們這邊再改進我們的設備,加大我們的光纜,讓全世界各個地方從網路上都能很清晰的收看。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