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906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0六卷)  2008/2/2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190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第九段最後一段經文「結通十方」。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如此世界中。忉利天王以如來神力故。偈讚十佛所有功德。十方世界諸釋天王。悉亦如是。讚佛功德。】

      這幾句話,清涼大師在《疏》裡面很簡單跟我們說了六個字,這段經文「結通十方,可知」,不用講了。『如此世界』是娑婆世界,我們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地球上示現成道,沒有離開菩提樹,他在菩提樹下打坐,沒有離開菩提座。忉利天主在忉利天啟請,佛就上升到須彌山頂,示現在忉利天王的善法堂,為大家講十住法。『忉利天王以如來神力故』,這就是得如來神力加持。『偈讚十佛』,我們前面念過的,以偈頌讚歎過去劫跟現前賢劫十尊佛『所有功德』。雖然每尊佛只舉一德,《華嚴經》上常講「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所以在總結是「十佛所有功德」,這是一切。前面我們看到是一,這裡看到一切,這個境界已經不可思議。為什麼佛沒有離開菩提場,他上升忉利天,這樁事情前面我們費了很多時間來解釋。

      後面這句經文是總結十方世界亦如是,這就更不可思議了。『十方世界諸釋天王,悉亦如是,讚佛功德』,清涼大師說「可知」,這個可難知了。這到底怎麼回事情?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我們在前面「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裡面讀過。不要講我們這個小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小世界,為什麼?一尊佛的教區。諸佛剎土的大世界是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有二十層,像二十層大樓一樣。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都在第十三層,所以這個距離不遠,同在一層。你就知道華藏有多大,無法想像。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像這樣的華藏世界,在太空當中無量無邊,數不盡,你就曉得有多少忉利天。一佛剎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忉利天?十億個。華藏世界有多少忉利天?我們已經沒有辦法計算,經上常講恆河沙數,遍法界虛空界那是無量無盡的恆河沙數忉利天主。

      這個地方佛升忉利天,十方世界的佛都升忉利天;這個忉利天主以偈頌讚歎十佛,十方無量無邊世界這裡面的忉利天主也在讚十佛。同學們有沒有疑惑?沒有疑惑,是不是真的沒有疑惑?這個沒有疑惑實在講兩種人,一種人是完全通達,一種人聽佛說了,佛的話當然是沒有妄語的,雖然不了解,也相信,這也算正信,是有條件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妄語者,可以信得過,實際狀況呢?實際狀況不知道。這是一種具足信心的,這種信心不能開悟,但是念佛求生淨土行,生凡聖同居土。另一種人是法身菩薩,他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為什麼?他入了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叫不二法門,所以他了解事實真相。另外還有一種人解悟而不是證悟,知道有這麼一樁事情,我們留在下面李長者《合論》裡面來說。前面說過,我們再簡單的溫習一遍,為什麼?非常重要。這裡面所講的,就是方東美先生早年所說的高等哲學,現在我們讀到這個地方,我們體會得更深,不但是高等哲學,是高等科學,科學、哲學都達到登峰造極。佛法裡面說了一句話,「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方如是,十方如是。

      我們再看末後一段,「殿皆廣博,即示如意相」。從這個小標題,佛法裡稱為科題,這一科就是這一段,我們立刻就能夠想到佛法殊勝,無比的殊勝,為什麼?你契入之後就事事如意,無有一法不如意的。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爾時世尊。入妙勝殿結跏趺坐。】

      這句話是說明,世尊在忉利天宮,進了忉利天王的寶殿,坐下來了,天王給世尊鋪了座位,世尊坐下來了。這一坐下來之後:

      【此殿忽然廣博寬容。如其天眾諸所住處。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這個殿忽然大了,大到什麼程度?把整個忉利天裡面的大眾全部包括在其中,這個講堂就跟忉利天一樣大了,這在一方示現的。像前面所說的,十方世界也這樣的。我們看清涼大師給我們的開示,看《疏》裡面講,「廣殿同處,以遣局情」,局是侷限,情是情執。為什麼?忉利天是欲界第二層天,忉利天人情執還很重;換句話說,妄想分別執著非常嚴重。我們跟他相比,他比我們稍微輕一點點,也輕不到多少,稍微輕一點。如來這一示現,示現決定沒有作意,就是沒有我想要把這個殿怎麼樣擴大,不是的。如來不需要想,如來坐在哪裡。為什麼?我們在《華嚴經》這麼長的學習時間裡面,常常提到如來的心量遍法界虛空界,佛門裡面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真的。這麼樣大的心量,自自然然就把你這個大殿變大了,境隨心轉。這不是隨眾生心,是隨如來心,所以把眾生侷限的情執打破了。

      實在講一切眾生的心量跟佛無二無別,你的真心、你的本性就這麼大,大而無外,沒有邊際,小而無內,大小不二。我們侷限的情執,侷限就是從情執裡面生的,一有執著我們的心量就有侷限,就變得很小。《楞嚴經》上世尊用大海做比喻,把大海比喻作真心,我們真心像大海一樣,我們現前這個心,就是分別執著這個心,就像海裡面起的水泡。你看起了個水泡,水泡有侷限,水泡起來之後,六道凡夫只認識水泡是自己,不知道水泡外面的大海也是自己,不知道,這個比喻比得好,迷了。什麼時候水泡破了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心性是大海,沒有侷限。所以佛教我們,不是教別的,教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打破,你就見到真心,你就見到本性,明心見性你就成佛了,所以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學佛的人對佛陀這些教誨,最可貴的要知道直下承當,佛才歡喜,你真是好學生,孺子可教!如果佛跟你說了,我不敢當,我怎麼能當得起?那佛就搖頭了。還是時時刻刻提醒你,總得提醒一千遍、一萬遍、十萬遍、百萬遍、千萬遍,也許你敢承當了。敢承當就好辦了,敢承當是什麼?解悟了。下一步呢?下一步要證悟,就要契入境界。怎麼證法?放下就是。放下執著你就證阿羅漢,你就得正覺,正覺菩提;執著障礙正覺菩提。再放下分別,你就得正等正覺菩提,你就證菩薩果位。最後再能把妄想捨掉,妄想也不要了,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學會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佛陀,你就得到無上正等正覺菩提,你就成佛了,你圓圓滿滿回歸到自性。你要說佛法,佛法真容易,幾句話跟你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講完了;細說,細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也講不完。所以你說它難,不難,你說它容易,也不易,難易不二。聽懂了,肯放下,真不難;聽不懂,放不下,真難!

      下面表法,「亦表廓大慈悲,等眾生界」。佛法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那就是說慈悲如何落實。落實在日常生活;落實在工作,無論是哪個行業,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三個落實在《華嚴經》上,就是末後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就是說一樁事情,慈悲如何落實。你看這五十三尊佛,那不是菩薩,五十三尊佛示現為凡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我們在這個地方看,性德之大用無方,在這個地方去看,慈悲如何落實。所以早年方老師把《華嚴經》介紹給我,他說《華嚴經》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概論,他是個哲學家。在全世界哪一家的學派,找不到這麼好的一本書,這個書裡頭有圓滿的理論、有周密的方法,還帶表演。五十三參是表演,把理論跟方法演出來給你看,這種教科書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本!我們學了也不算少,將近四千個小時,我們讀到的不單單是方先生所說的高等哲學,我們現在讀起來,這裡面有高等的科學。科學跟哲學不二,這是世間裡頭也找不到的。所以大慈悲心等眾生界,這個眾生界不是一個佛世界,不是一佛土,就像總結的話一樣,「十方世界悉亦如是」,這個眾生界是十方世界,十方世界裡面的十法界。

      下面都從表法上來說,「又如來入殿,即覺智現前,忽然廣博,則身心無際」。完全從表法上說,這個意思好!能夠看得出這個意思,你學經教才真有受用。如果看不出這個意思,只看佛經表面上文字,那是什麼?那是小說,天方夜譚、神話、故事、小說,寫得實在太美了。你懂得教育,懂得裡面的意義,你才知道它是高等科學、高等哲學。不但解決我們自己在生活當中所遭遇的這些小問題,迎刃而解,我們居住的地球上現在這個混亂的局面,無數的衝突、矛盾,遇到《華嚴經》就煙消冰融,全融化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不但能解決我們地球上所有問題,能解決十方世界十法界情與無情的問題,遇到《華嚴》全解決了。它用什麼方法解決?無盡的慈悲,這是總說,無盡的智覺。『忽然廣博』是什麼?是身心一如、一相。心沒有邊際,心包太虛,身也沒有邊際,這是什麼身?法身,法身跟法性一如,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十方已下,通結無盡」,就是末後兩句,「十方世界,悉亦如是」,無量無邊無盡。末後說「唯結後四」,這個地方總結,這十大段結後面的四段,七、八、九、十。前面從一到六已經做了總結,這前面我們學過了。清涼的開示簡單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李長者的《合論》,在這個地方非常之好,等於說把我們這品經做一個總結,前面沒有聽到的,聽這段也等於說聽了全文。《論》,「隨文釋義者」,這段是解釋全經,這品經全經。「云不離菩提樹者,明菩提體無去來遠近處所可離可到故」,用菩提樹來表法。菩提之體是什麼?是法性、是自性,真如、本性、自性、法性,這是菩提之體。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語是覺、智,前面講的覺智現前。如來入殿就是覺智現前,菩提現前了,這是本覺。這個智就是世尊為我們說的如來智慧,通常我們講自性本具般若智慧,這是菩提。釋迦牟尼佛在這棵大樹底下示現成正覺,就是自性般若智慧現前,這棵樹就叫菩提樹。所以菩提樹也不是一定是什麼樣的樹,用它作表法,這要知道。

      法性,我們在這個經上常常說,佛告訴我們,法性裡面有圓滿的大智大覺,所以「出現品」裡面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我們要肯定,我們要完全接受。智慧,大智大覺是平等的,一切眾生一絲毫差別都沒有,智慧平等。德能平等,這個德就是德用,我們或者講它作德行。這個德行怎麼說法?我們用中國傳統的講法,五倫十義、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再說得細一點,像現在我們鼓勵大家學習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大藏經》裡面的律藏,戒律,這是德行,具足,自性裡頭統統具足。要不要學?不要學,你明心見性了一切具足。釋迦牟尼佛沒學過,六祖惠能大師沒學過,你把《藏經》裡面所有的戒律翻出來,他哪一條沒做到?他犯了哪一條你找不到,為什麼?見了性的人性德自然現前,所以戒律圓滿了,這是佛門所說叫道共戒,道是你開悟了、證果了。自然具足,智慧是圓滿的,你看德行是圓滿的,德裡頭還包括能力,我們現在講技能,沒有一樣不具足,沒有一樣你不會,萬德萬能。還有個相好,相好我們通常講福報,也具足。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統統具足。

      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在往生經裡面,往生經就是淨土宗的經典,《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後來祖師又加了兩種,《普賢行願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現在號稱五經,我們稱它作往生經。往生經裡面講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是我們每個人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所以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享受德相,那個德相從哪裡來的?唯心淨土。阿彌陀佛是自性彌陀,不是外來的,還是心現識變的,那是什麼心?純淨純善。極樂世界大家知道有四土,為什麼會有四土?因為你的淨善有等差,淨善不純,沒有做到純,還帶著有業,不叫帶業往生嗎?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一個道理,沒有兩個道理。帶的什麼業?帶的執著,執著沒放下也能去。但是經論、祖師都提醒我們,只帶種子,不帶現行。

      前面我們講了三垢,三垢是現行、種子、習氣;換句話說,不能有現行,有現行不能往生。你念佛的功夫不錯,現行是什麼?不發作,你有貪瞋痴慢不發作,控制得很好。一句佛號控制得很好,念頭才起來,阿彌陀佛壓下去了,七情五欲統統壓下去,這叫會念,這個念佛功夫得力了。不能說一面念佛一面喜怒哀樂就現起來,這個不行,這不能往生。最低的功夫,是你這句佛號把你的煩惱習氣全控制住,這個可以往生。所以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生凡聖同居土。如果真的執著放下了,執著放下不等於阿羅漢了嗎?脫離六道。凡聖同居土是六道,這個功夫叫事一心不亂,能夠控制煩惱叫功夫成片,這是一心不亂的下品。能真正把執著,對於世出世間法都不執著了,但是還有妄想分別,生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提升了,他不在凡聖同居土,升級了。如果再能分別也斷了,破一品無明,這樣的人往生生實報莊嚴土,是這麼回事情。達到上上品的理一心不亂,常寂光土就現前。這是把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道理說出來。

      所以不管怎麼樣講,這個法門比其他的法門容易,其他的法門必須要把見思煩惱斷掉,你才能證果。淨土見思煩惱可以不斷,伏住就行,伏比斷容易太多!極樂世界的殊勝,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極力提倡,告訴我們像極樂世界這種殊勝的世界,在宇宙裡頭,法界裡頭,找不到第二家,唯此一家。這個很特別,特別在哪裡?特別在它那裡是平等世界。四土三輩九品有,真有,可是到了極樂世界之後,四土三輩九品平等的,在一起上課。是有分別,但是在一個講堂,這是十方諸佛剎土裡面找不到的,所以他成就快。古人講的一句話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開悟是講明心見性。所以蕅益大師說得好,蕅益大師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什麼樣的品位他就滿足?蕅益大師說: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滿足了。這個話說得好!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跟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在極樂世界享受的待遇是平等的。所以十方諸佛讚歎,無比殊勝!你要是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你就不會再求別的淨土,你不會再修別的法門,你會肯定真的沒有比這個殊勝。《華嚴》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證明。

      所以懂得菩提體是法性、是自性,《壇經》上講的自性,「何期自性」,自性是菩提體。在自性裡面,空間跟時間沒有了,所以無去來,去是過去,來是未來,沒有過去跟未來,諸位想想,這是什麼世界?遠近是講空間,沒有遠近。遠近沒有了,距離沒有了;去來沒有了,先後沒有了。所以它沒有可離,也沒有可到。不是說不離菩提樹嗎?沒有可離的,到忉利天宮沒有可到的。這裡頭就是講的高深的科學跟哲學,我們這個世界科學、哲學都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可是現在科學家在最近發表一些論文,我們看到介紹,跟佛法裡面所說的靠近了,很接近。

      這些發現距離我們現在年代很近,一九八二年,巴黎大學的物理學家帶了一批研究人員,進行一項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實驗,主題是「客觀現實是否存在,或者宇宙是一個幻象?」,跟《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份報告很了不起,網路上可以查到。它主要的理論,一個是講超弦與多維空間,宇宙怎麼發生,是什麼?它是種波動現象。就像我們彈琴,琴是弦樂器,你在彈動的時候這一根弦它振動發出聲音。宇宙這些現象從哪裡來的?他說那是振動產生的。產生的這種現象,現象是有,存不存在?不存在,剎那生滅。所以現在科學家真的發現了物質,物質是無中生有,那個物是能量,他們的說法:能量在集中的時候會發生物質現象,它的緣就是動,這個動發生現象。跟佛經上說的是一致的。佛經上說「迷唯一念」,那一念是動;「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那個不覺是動。所以只要有一念動,現象就發生,這個科學家還沒有見到,科學家的發現距離實際還有相當長的距離。佛說這一動是什麼?這一動就是整體宇宙現相,整個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方世界亦復如是,同時現前的,一念現前的。這一念現前,存不存在?不存在,立刻就消失了;像你彈弦一樣,你彈一下它發出聲音,一會兒它就沒有了。那要怎麼樣?繼續不斷的彈。所以我們這個現相,我們在講經的時候常常提醒同學們,了解事實真相,這個事實真相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假的、是虛幻的,不是真的,是一種相似相續的抽象概念。我們用電影的放映機,來解釋這個現象,我們電影放映機打開,它的速度是二十四分之一秒。也就是鏡頭開的那個快的速度,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鐘它開關二十四次。我們在銀幕上看到這個畫面,一秒鐘是二十四張的幻燈片,每張幻燈片都不一樣,大同小異。換句話說,我們阿賴耶識裡面的動,這個一念不覺,念念不覺所造成的。如果我們要是見到事實真相,那你這一念覺,覺也是一念,迷也是一念,一念覺就是一心。一念覺是什麼?不動,不動是覺,動是不覺,這個道理你一定要懂。你一念不動,幻象就沒有了,整個宇宙都沒有了。一念覺之後,什麼境界出現?大光明藏,就是淨土裡面講的常寂光淨土。這裡頭什麼東西都沒有,一片光明,跟諸位說,不是黑暗。

      現在科技也算是相當發達,美國人發射太空探險的無人太空船,無人駕駛的太空船,現在有一個這樣的衛星飛向太空,距離地球四十億公里。四十億公里,地球上科學家依舊能夠操縱這個衛星上的攝相機。他們把它的攝相機的鏡頭對準地球拍了張照片,拍成功了,傳回來。地球很小,一顆藍色的星,很小很小,因為周邊都沒有藍色的,只有那一顆藍色的星,四十億公里之外看地球,你看那麼渺小。我們人生活在地球上像什麼?像微生物一樣,還不好好的過日子,還天天打架,成什麼話?很值得我們去玩味。所以這張照片我把它拷貝放大,將來我們掛一張,讓大家常常看看,提醒我們。地球在太空無依無靠,像我們看月亮一樣,它在空中旋轉,在運動,它要不動,不動它就沒有了。所以就我們今天講靠動力,波動現象。底下一個問題,菩提體沒有去來,沒有遠近,就是沒有時間跟空間,所以它也沒有可離,也沒有可到。佛如是,我們都如是;佛明白,我們糊塗!

      下面又說「如來智身無表裡,體遍周故」,智身就是菩提身。《華嚴經》上講佛有十身,這是講菩提身,智身。實際講就是智覺,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所以它周遍法界。我們是迷失了自性,因為起了妄想分別執著,所以產生了侷限,這個侷限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有侷限,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侷限就沒有了,確確實實是周遍法界。法界沒有大小,法界它不是對立的,它不是相對的。愛因斯坦發表的相對論解釋宇宙,那是解釋什麼?解釋我們六道裡面的凡夫境界可以。宇宙真實相它不能解決,無法解決,因為宇宙真實相它並沒有對立,它不是相對的。不是相對的,當然也沒有法子說絕對的,絕對跟相對還是對立的。所以佛講什麼?他怎麼說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說不出來,你說就錯了,你想也錯了,不能說、不能想。他用現相,「毫剎相容」,毫是什麼?毫毛。講毫毛都是講毛端,我們身上汗毛,汗毛的尖端,很小!剎是什麼?剎是講宇宙,通常我們講剎土,佛剎,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跟毫毛端它能相容,毫毛端裡面有一個完整的大千世界。在這個地方就不止大千世界,十方世界,十方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在哪裡?在毛端。十方世界沒有縮小,毫毛裡面的十方世界沒有放大,沒有大小。

      這樁事情也是一九八二年,法國的物理學家他發現了,他這個實驗是第一次發現。發現這個事實,愛因斯坦講的光速不變的定律打破了,為什麼?確實有超光速的現象存在,他們發現了全息理論。上次也跟諸位做了個簡單的介紹,這個理論就是整個宇宙跟佛說的一樣,就是這句話,法界,科學家稱之為整個宇宙,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每個部分之間都有緊密聯繫的一個整體,任何一部分包括整體的信息。一毫端,一毛端這是部分,這裡面有整體的信息,就是有整個法界的現象。這是佛法裡面講,「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你看佛在三千年前所說的,現在三千年後的科學家他能夠發現,這是我們不能夠不佩服他。他雖然發現,他得不到受用,這就佛法講他是解悟,解悟沾點邊,真正實際狀況他不曉得。

      《華嚴經》上講得太清楚了,《華嚴》說小,講微塵,微塵是個不能再分的物質。現在的科學家講最小的物質,基本粒子,夸克,認為這是沒有法子再分,這最小的,基本的物質。所有的物質都是基本物質組合不同,組合不同它變成電子,電子再變成原子,原子再變成分子,這樣形成元素,由元素再組成整個宇宙的物質現象。科學家發現,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裡有整個宇宙的信息。我們科學現在發現的晶片,你們用電腦,你看很小,像指甲這麼大的一個晶片,裡面可以包容一部《大藏經》,我們覺得很不可思議。一部《大藏經》,可以裝在一個指甲那麼大的晶片裡頭,這是今天科學的成就。可是學習大乘的人看到,一點都不希奇,為什麼?佛在經上說,比晶片更小,小到肉眼不能看見,顯微鏡也看不見,「極微之微」,是不是今天科學家講的夸克,基本粒子?那裡頭包含整個宇宙,你這麼大一塊包含一套《大藏經》算什麼!這是講到什麼?佛經裡的高等科學。現在科學裡面去發展,跟佛經裡面講的還差得遠!

      更殊勝的,微塵裡面的世界,微塵裡面有大千世界,前面我們讀過,佛說普賢菩薩能進入那個世界裡面去。到那個世界去參觀,到那個世界去拜佛,去供養佛,去聽佛講經說法,到微塵世界裡頭去,這是什麼?這是佛家講的諸法實相。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毫毛端跟法界(這個剎就是法界)相容,互相包容。科學家發現的全息信息,他還有個比喻,這個比喻他們用照相,是用兩組激光照相機給人照了一張照片,照了一張人的照片。這個照片洗出來之後是一條一條的,看不見的,必須用一支激光去照它,這個人像就現出來,所以它要用特殊的設備你才能看出來。他說:奇怪的是什麼?你把這張照片撕掉,撕成兩半,再在激光照下每一張裡頭還是完整的人像,並沒有撕掉,就變成兩張,兩張都是完整的,一絲毫損傷都沒有。你把它撕成碎片,撕成一百張、兩百張,隨便拿一點點紙片你去看,裡頭還是一個完整的。這就說明,原來一大張是全體,部分裡面有全體的信息,無論你把它撕成多小的碎片,你在激光裡依舊是完整的。這不就是此地講大小相容嗎?這是科學家做出一個證明,這個照片叫全息照片。為什麼會有這種境界?他們還不知道,現象他們看到了,發現了,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大乘經裡面佛講得清楚,自性裡頭沒有大小,自性裡頭沒有對立,自性是完整的,一粒微塵裡頭也是完整的。然後我們再想想,我們人的身體,身體是物質,我們把身體分析,分析到細胞,細胞可以分析成分子,分子可以分析成原子,原子再分成電子,分到最後是基本粒子,每個基本粒子裡面都是完整的一個人的身相;不但是完整的人的身相,是完整宇宙的現象。宇宙在哪裡?幻象!

      我們再看下面,這是李長者說的「心境無二相,無中邊方所」。心是講我們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妄心,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心。不管是真心、是妄心,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就用這種方式去考考阿難,心是什麼樣?心在哪裡?阿難跟我們凡夫一樣,把能夠思惟想像的執著這就是我的心,這妄心!佛不給他說真妄,然後問他:心在哪裡?他的確比我們聰明,他說了七處,都被佛否定掉,這是《楞嚴經》的發起。為什麼他不能說?心是能現、能變,境是所現、是所變,心境是一體,心境是一相。所以在全息照片裡面能看到,你把這張照片撕成一百張,撕成一千張,在激光下看的還是完整的照片。我們的自性是心,我們的菩提智覺是心;我們的身體是境,我們周邊所有環境是境,一切人事物都是境,再緣山河大地,再緣整個虛空法界都是境。你要曉得,境不管大小,全是心現識變的。心周遍法界,境也周遍法界;心沒有大小,境也沒有大小;心沒有先後,境也沒有先後;心沒有遠近,境也沒有遠近。心境無二相,沒有中邊,哪個地方是中央、哪個地方是邊際,沒有!沒有中邊,沒有方所。方所是什麼?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沒有,找不到。這個真正是高等科學、高等哲學,科學跟哲學融成一體。

      下面又說「又諸法無自性,一多恆圓滿故」。一是圓滿,多也圓滿,一多不二,這在全息照片是非常好的例子,照的時候一張大照片是一,撕成碎片是多。一張照片你去看,裡面一個完整的人像,撕成一百張,撕成兩百張,每個撕破的碎片裡頭還是完整的,為什麼?沒自性。如果有自性,那就不可能有這個現象,沒有自性。性是講體性,一切法沒有自體,怎麼成就?佛講因緣和合,許許多多條件湊起來形成的,所以它沒有自性,它沒有獨立的。因此,一也是眾緣和合,多也是眾緣和合,所以一是圓滿的,多也是圓滿的,沒有一樣不圓滿,圓滿就自在。我們現在自在的意思沒有了,處處都有障礙,不自在!原因要記住,佛是一語道破,總是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你的性德,你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不能現前,本有的德能不能現前,本有的相好也不能現前,這麻煩大了。

      如果我們對大乘教義稍稍有點通達明瞭,你的人生觀會改變。也就是說在這一生當中你會找到一個正確的,這一生生活在這個世間,我的目標在哪裡、我的方向在哪裡,你會找到。你會跟諸佛菩薩一樣,你會把所有一切都放下、都捨棄。活在這個世間幹什麼?我要把自性找回來,回歸自性。用回歸自性你什麼都得到,什麼都圓滿,你才真正得大圓滿。你要不能回歸自性,麻煩可大了,為什麼?繼續搞六道輪迴。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的,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六道是有為法,夢幻泡影。《證道歌》上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六道十法界是個夢境,迷在裡面永遠出不來。這是諸佛如來常常感嘆的,這些眾生叫「可憐憫者」,這些眾生迷而不覺。

      所以佛菩薩示現在世間,我們用凡夫的眼光來看、來感觸,那真正是無盡的慈悲。大乘教裡面所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展現在我們面前,為什麼?幫助我們回頭,幫助我們覺悟。所以世尊示現降生在王宮,捨棄王位,要把自己找回來。在中國,宗門常說的,禪宗裡面常講的,「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這就是自性,是真正的自己。什麼時候你能把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找到,那個本來面目是什麼?本來是佛。所以佛告訴我們,我們本來是佛,現在又發心學佛,你說你會不會成佛?肯定成佛。要怎麼樣成佛?成佛要放下,你真能放得下,放下什麼?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佛是什麼樣子?佛是具足圓滿的智慧德相。佛的世界、佛的形像,《華嚴經》裡面所描繪的華藏世界就是,所描繪的毘盧遮那佛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那是自己,找不到一絲毫的缺陷。我們能接受,我們能信,為什麼?佛說這是平等的,不是哪個人有、哪個人沒有。

      佛在《涅槃經》裡面,肯定了一闡提也有佛性,這是世尊過去講小乘、講大乘,都說一闡提沒有善根,沒有佛性,那是什麼?方便說。涅槃會上講真話,一闡提也有佛性。佛法是真正平等法。佛門裡頭有個公案,就是有個故事,「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生公是道生,他是鳩摩羅什大師的四大弟子之一,講什麼法叫頑石點頭?就是講一闡提。道生法師他想來想去,一闡提應該有佛性,為什麼?佛曾經說過,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無情眾生(無情是講植物、礦物、山河大地)皆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佛性是法性裡面的覺性,就是智慧,智慧、德能,法性具足佛性,佛性離不開法性,實在講這是一樁事情。所以他就曾經說:一闡提有佛性。沒有人相信,佛在經上沒說過。人不相信,他聚集一大堆石頭,對著石頭講話:一闡提也有佛性,你們信不信?石頭就點頭。

      到以後《涅槃經》到中國來,翻譯出來之後,佛果然這樣說,大家沒有話講了。那個時候《涅槃經》沒到中國,《涅槃經》是唐朝時候翻譯的。所以佛說過的,雖然沒有傳到中國來,中國的法師有這麼高的悟性,明白這個道理。一闡提是梵語,印度話,意思就是講沒有善根的人。沒有善根的人,佛在以前方便說:沒有佛性;到涅槃會上佛才肯定,沒有善根的人也有佛性。他為什麼沒有善根?他迷得太深,迷得太重,他必須要長劫薰修去培養善根。用個最粗淺的話來說,就是幫助一切眾生建立自信心。我們是不是一闡提?如果我們不承認、不相信自己有善根,那你就是一闡提。佛講我們有佛性,我有善根,我馬上就承認,這個難得,不容易!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沒有學佛之前我上班工作,我有個同事跟我是好朋友,學了佛之後我到他家作客,他請我吃飯,我跟他講些佛法,他的太太不敢承認,不敢進寺廟,不敢進大殿,為什麼?我一身的罪業,不好意思進大殿。你說她有沒有善根?有。她看到佛菩薩像,她感覺她自己有罪過,不好意思,這就是有善根,迷得太重,不敢見佛。以後常常接觸多了,慢慢的她就明白了。首先要給她解釋:佛不是神,佛是老師,等於說現在老師我們塑個像供在那裡,掛個照片擱在那裡,又不是真人,你有什麼不好意思見面?能夠見佛,低頭一拜都種善根。所以說了這麼多,都是講不離菩提樹而升忉利天。清涼大師在開示裡頭說得簡單,前面講得詳細,所以後面不必再說,讀到這個經文就可知了。

      第二句「帝釋遙見佛來者」,佛上升忉利天。帝釋天主,中國人叫他做玉皇大帝,佛法裡面叫他做帝釋天,或者稱為忉利天主,他住在須彌山頂,遙見是遠遠的看到佛來了,長者說這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事,第二個是表法。「事者,為如來於無去來性,示去來之相,故言遙見」,這從事上講。這裡面我們要注意到的,他沒有講佛,他講如來,佛經上凡是稱佛多半從相上講的,稱如來多半從性上講的,差別在此地。你看十大願王第一句「禮敬諸佛」,你就曉得從事相上講的,第二句「稱讚如來」,那就不一樣。這就說明,禮敬是平等的,稱讚就不一樣,與性德相應的稱讚,與性德不相應的不稱讚。五十三參裡面我們學到了,不批評、不稱讚,因為他做的事情,在這個社會上,我們今天講他是起反的效果。譬如他講貪瞋痴,他表現的是貪瞋痴,貪瞋痴自性裡頭沒有。我們見到,用什麼態度?不批評、不讚歎,我們對他禮敬。禮敬是應該的,差別在此地。

      特別是在今天,我們要很認真努力去學習,為什麼?這個世間批評人的人太多,就是講不能容人,見不得人做一點壞事。你要曉得,今天的人幹種種貪瞋痴慢,是正常的,為什麼是正常的?他就受的這個教育,他學會了。誰教他?現在的小孩,從小父母教他,老師教他,教他貪瞋痴慢,這是社會動亂的根本因素。社會的教育、電視、網路,所有一切文藝的教育,你說哪個不是教競爭。競爭是什麼?損人利己。所以現在綜合西方的教育,包括學校都是自私自利,本位主義,只有我自己,沒有別人。連父母都不關心,跟兄弟沒有情義,只有利害,除了利害之外什麼都沒有。有利的是朋友,明天沒有利的時候就不認識,現在是這麼一個社會,你要了解。

      傳統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已經疏忽、失掉了將近一個世紀。外國教育也是如此,不再相信宗教,從前外國社會是宗教教育維繫著安定。現在相信科學,不再相信上帝,甚至於宣布上帝已經死亡。我在美國住的時間很長,幾乎天天看到教堂插牌子要賣,賣教堂。問問他為什麼賣教堂?已經沒有人上教堂。所以東方,中國的、日本的、韓國的、越南的、南洋,這些法師到美國都喜歡買教堂,方便,買來之後把它改裝,還是宗教用途,你要新建申請還比較麻煩,買教堂最方便。這是說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沒有了,他怎麼會不做壞事?要是再不會做壞事,那肯定是聖人再來的,佛菩薩再來的,那不是凡人。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時代,你就會原諒他,在聖賢教育裡面不講原諒,要憐憫他。要幫助他,怎樣使他回頭,怎樣幫助他受教育,怎麼可以去責怪他?

      怎麼幫助法?世出世間聖賢都是從自己做起。在中國老祖宗告訴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也就是說不要講話、不要批評,自己做個好樣子給他看。他自私,我們表現大公無私;他貪財,我們表現捨財;他貪名,我們表現捨棄名聞利養,要做出樣子給他看。他不孝順父母,我們做出孝順父母的樣子;他不尊重尊長,我們要做出尊敬長輩的樣子。你看他的毛病是什麼,我用我們自己的身體力行,讓他去感悟,這才叫大慈大悲。不能批評,批評他不會接受,不但不接受,他跟你結了怨,中國古人說得好,「冤家宜解不宜結」。佛菩薩在這個世間,大乘經教裡面常說,「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怎麼可以跟一切眾生結冤仇?他毀謗我,他侮辱我,甚至陷害我,我都認為這是正常現象,不要放在心上。

      遇到這種情形,我們自己要深深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所以我們不但沒有怨恨,不但沒有責備、沒有報復,反而生感恩的心,他提醒我。我如果有這些毛病,我改過,我感謝他提醒我,我沒有這些毛病,他對我無故加予這些責難,那是替我消業障。我這一生沒有這些業障,前世有,再前世有,生生世世不知道造了多少業。別人種種不善的言行對待我,都是幫助我消業障,幫助我提升境界,所以應該用感恩的心來對待。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間,我們這一生才回得了頭。小小的逆境都不能忍,我們在佛法就寸步難行,你沒有法子提升。學再多的經教變成什麼?佛學家,佛學家就是從前修無師所說的「能說不能行」,他很會說,他一樣都做不到,「不是真智慧」。

      真智慧不一定要說,重要的是能行,你真正能做到,你能夠把六度做到、把十善做到、把三皈五戒做到,你這一生決定不墮三惡道。能說十二部經,連十善、三皈、五戒做不到,他還是要搞輪迴,李老師以前常常警惕我們,該怎麼生死還怎麼生死。這個話說得好聽,實際裡頭內容,該墮三途的還得墮三途。能說不能行沒有用,最重要是能行,所以最低的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能做到,就是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十善業道做不到,經上這種稱呼沒有我的分,不是稱我的;我要做到才是善男子善女人,我也在其中。十善是標準,最低的標準,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