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601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0一卷)  2002/1/2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601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南方法喜菩薩讚頌第五首:

      【佛身無有生,而能示出生,法性如虛空,諸佛於中住。】

      這以下有三首偈,就是第五、第六、第七,是講「體用無礙」。這一首前面兩句清涼大師說,「約相無生現生」,後面兩句是就性上講,「無住而住」。「無生為佛體」,清涼說為佛法體,換句話說,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這一句話很不好懂,這是佛在一切大乘經上常常敘說無生的道理。無生它能生,『佛身無有生,而能示出生』,「示」是示現,所以萬有、有從哪裡來的?有從無來的,無是能生。所以佛在這部經上給我們說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就是講的哲學裡頭所說的本體論。佛法論本體,無生是體,有生那是用,是大用,有體當然就有用。這裡面我們必須要能夠體會得到無生而生,那所生的相十法界依正莊嚴,生而無生。體是無生,相哪裡會真有?這在理上講不通,事實上也不可能。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森羅萬象,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我們要懂。佛在《般若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現象,現象就是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夫不曉得事實真相,執著夢幻泡影以為是真實;正如同我們作夢,作夢是不知道自己在作夢,而作夢的時候以為都是真的,不知道在作夢,這種情形我們大家都有很豐富的經驗。每個人都做過夢,都有這個經驗,醒過來之後才知道是夢境,才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現在就如同在夢境當中一樣,不知道是在作夢。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就好比他們這些人是知道自己在作夢,於是對於一切境界的感受就不相同了。不知道自己在做夢的人,在夢中的感受有苦樂憂喜捨;自己知道自己在作夢,這五種感受都沒有,所以叫正受,他那個正就正在此地,我們要曉得。因為他知道是虛幻的,所以真正做到「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下面會說到。

      事實真相一定要曉得,否則的話那就是迷,被那些虛幻的相迷了我們的心智,這是一切苦的根源。這個迷就是佛經裡面常常講的無明,「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不了解事實真相,然後這唯心所現的相就產生變化了。說老實話,不是外頭境界相有變化,是你的意識把外面的真相看錯,看到有偏差了,產生錯覺,於是在你意識裡面生起幻相。我們要問,事實的真相,在佛法裡面講是幻相、是阿賴耶的相分,現在這個相是唯心所現的,你能見唯心所現嗎?唯心所現確實在你面前,你能不能見到?你不能見到,你所見到的是唯識所變出來的相分。法相唯識學裡面這個講起來是很繁瑣,講有本質相、有影像。我們九法界的凡夫,九界凡夫沒有見性的,你見不到本質相,你所見的是影像。

      這個話不好懂,我們用現在網路傳播或者電視做比喻,本質相就好像講經的現場,這是本質相。我們所見的從來沒有見到過現場,所見的是電視上的畫面、是網路上的畫面。這個畫面是一個轉播站又傳一個轉播站,傳了很多的轉播站,我們看的是這個畫面。這怎麼說法?我們把這個畫面的現場設定是阿賴耶的相分,八識每一個識都有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不但八個識都有四分,五十一個心所法也有這四分,心、心所都有這四分。這四分裡面都有相分,相分的本質相諸位要記住,就是現場,是阿賴耶的相分。末那的相分是從阿賴耶傳過來的,沒有見到阿賴耶,它那個相跟阿賴耶的相分完全相同。就好像我們電視傳播一樣,從現場傳播出來,這是第一個接收站;意識又會從末那識那裡傳過來,這第二個接收站。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眼識也有相分,耳識也有相分,前五識的相分從第六、第七這個轉播站傳過來,第三次傳播了。相應的心所那就是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無數次轉播,我們看到的相是這麼個相。

      現前我們觀念當中這個境界是這個相,不是本質。什麼人能見到本質?轉阿賴耶識的人。通常在大乘教裡面講,什麼人見到阿賴耶?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在現場,他見到現場了。這個現場是真的是假的?這個現場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真的沒有相。真的現場的相是怎麼來的?現代科學家不承認有物質的存在,他通過他們的觀察,物質是什麼?是一種波動的現象。這個說法很了不起,他跟佛經上講的很接近。佛法裡頭告訴我們,阿賴耶是什麼?阿賴耶就是真如本性的震動。確確實實物質現象是一個波動的現象,剎那生滅。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哪有物質存在?這個境界只有佛跟大菩薩才透徹明瞭,所以人家心地乾淨,一絲不掛。惠能大師在《壇經》裡講的「本來無一物」,真的,森羅萬象在面前依舊是本來無一物。你不要以為:森羅萬象這麼多,哪裡本來無一物?物這麼多?你執著有一物,明瞭的人一絲毫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

      現象是什麼?現象是「生滅同時」,你不會覺察出來,那要很深的定功才看到真相。你想想看,地前的菩薩都沒有辦法覺察到,登地了,從初地到七地,大概我們想像當中只有模模糊糊的概念,八地才真見到。八地是不動了,無論在什麼境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圓滿落實世尊的教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圓滿的落實;不是落實幾分之幾,百分之百的落實,這是八地。一切法實實在在給你講,《般若經》真的是千言萬語,不斷的提醒我們,「諸法無所有,諸法不可得,諸法畢竟空」,這是事實真相。這樣看宇宙,這宇宙真相被你看破了。看破之相,你想想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為什麼?毫無意義!畢竟空,第一義空。

      《維摩經》通常也稱為「小不思議經」,《華嚴》是「大不思議經」。《維摩經》裡面講「不二」,什麼不二?無生跟有生不二,不二就是一,法界叫一真。一真是法界的本相、真實相,怎樣才能夠證得?一心。一心是能證,一真是所證。一心有淺深差別不同,一真的境界同樣也有淺深、廣狹不同。八地菩薩那個一心,深!不是普通的一心,所以他看到諸法實相。我們用功要在這些地方用,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處,微密觀照。什麼時候照見五蘊皆空、照見諸法不生不滅,你就是菩薩摩訶薩,你不是普通菩薩。這個時候你的心地純淨純善,這個時候你的心地才真正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真實的!你心是什麼樣子?心就是這個樣子,這個境界深廣沒有邊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沒有邊際,要常作如是觀。

      初學的人常常在定中作觀,我們講打坐,坐中他有觀。坐不是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他有觀想。禪裡頭有觀,那是智慧。深定,功夫深了不必坐,行住坐臥都在禪定當中,他的心如如不動,對外面六塵境界相,愈看愈清楚。這個看不是眼看,是觀,六根都起觀照,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修觀的人、修禪的人,通常講上上根性的人,為什麼?如果是粗心大意、妄念紛飛,他觀不成,他打坐坐在那裡胡思亂想;如果不是胡思亂想,他就打瞌睡睡著了,他昏沉。不是落在掉舉,就是落在昏沉,掉舉就是妄念紛飛。這是修定的難處,你如何去克服?宗門裡頭克服的方法很多,我們修淨土的人諸位要知道,淨土還是禪,你不要認為淨土不是禪,那你就錯了。淨土用什麼方法來學禪?我們採取的持名念佛,我們用這個辦法。

      持名念佛也是作觀,你看看我們淨土三經裡頭,講修行方法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十六觀經》,《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十六種方法,持名念佛是第十六種,最後的那種方法。這個方法最方便,行住坐臥都沒有妨礙,心裡怎麼樣?心裡只觀佛,我們現在常常講你心裡只想佛。想跟觀有什麼差別?有差別,觀用的是慧,想用的是情。你要用情,那就變成想;用智,就叫做觀。事是一個事,用心不一樣,想跟觀差別在此地。要是在形相上講,完全是一樣的,在事上講是一樣的,一個是用智慧,一個是用情想。情跟智怎麼分法?再說得明白一點,情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智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這個說法諸位容易懂。佛經裡面的講法,想裡面有心意識,那是想;觀裡面,離心意識。經上這個講法大家不太好懂,我的講法好懂,其實我的講法跟經上講法沒有兩樣。

      「心」是阿賴耶,就是妄想;「意」是末那,就是執著;「識」是第六意識,就是分別。你想想看,換一個說法你就好懂了。離妄想分別執著叫觀,這裡頭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那叫想,不能不搞清楚。我們把想當作觀,那就錯了。《十六觀經》叫你觀,你變成十六種想,實在講也能往生,往生的品位不高;如果是觀的話,往生品位高,觀你能夠看到實相。這個地方講的體、相、作用,體是無生能生,體無生,能生現象。你把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的來源,你看到了。你要用想,想不出來,怎麼想?所以世間人沒有辦法了解諸法實相。原因是什麼?他用想,他不是用觀。

      我們看今天許多科學家、哲學家,還有一些宗教學家,他們沒有離開心意識,他們在研究、探討、觀察宇宙現象,一代傳一代,傳了多少代?今天科學技術已經有相當發展,可以利用科學技術來觀察,還是找不到,宇宙的來源不曉得,都在猜測,生命的來源依舊是茫然不覺。這是什麼原因?跟佛兩個對比,方法錯了,佛用觀,他們用想。想能變現一切法,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眾生都是想,從心想生。觀能見實相,想只見妄相。我們要怎樣才能夠與觀相應?跟諸位說,一相應一切相應。我們要想想,釋迦牟尼佛是怎麼修的?他如何與這個觀相應?我們從這個人的身上去研究、去觀察,他放下自私自利、他放下名聞利養、他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他放下貪瞋痴慢。我們今天很想用智慧來觀察,智慧透不出來,什麼原因?被這些東西障礙住了。我們的心是妄心,妄心怎麼能作觀?

      十六觀當中,其他的觀我們觀不出來,最後這一條教你持名。持名真的把那個觀降等,降到想,你不要想別的,天天想阿彌陀佛,念這句佛號,想阿彌陀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結果是阿彌陀佛被你想來了,極樂世界被你想來了,這是凡聖同居土。在一般佛法裡面,凡聖同居土不希奇,我們現在住的就是凡聖同居土,有什麼希奇?可是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我們這裡不一樣,跟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凡聖同居土都不一樣,它很特別。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四土不在一起,就是說不是一個境界。這個講法諸位要是聽不懂,我再用個比喻,四土是四個不同的頻道。好像我們看電視一樣,按一個頻道一個畫面出來,那三個頻道跟這個不同頻道,你看不見。西方極樂世界那個電視很特別,一個按鍵按下去,四個頻道畫面全出來了,這不可思議。古大德常常給我們講,四土「一生一切生」,我們生凡聖同居土,等於同時生有餘土、生實報土、生寂光土。十方世界沒有,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

      法門不可思議,一切諸佛都有這個能力變現這個淨土,也就是常講的「沒有想到」,被阿彌陀佛他想到了,他想到他變現出來了。一尊佛想到變現,就是一切佛的變現;一切佛要不要再去變一個極樂世界?用不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極樂世界也可以說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變現的。理如是,因如是,緣是阿彌陀佛促成的。所以諸佛如來讚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一切諸佛心中無障礙的淨土示現出來了,這是諸佛的本願,這真正才稱得上「暢佛本懷」,是暢一切諸佛的本懷。所以諸佛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做了個增上緣。真相還是不生而生,生而不生。千萬不要執著真的有個生,佛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個捨就是不執著。對於佛法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不落印象就是離阿賴耶識。我們的心純淨純善,純淨就是純善,純善就是純淨。我們講純善從體上講,講純淨從用上講;也可以說純淨從體上講,純善從用上講,互為體用,都講得通。如果說小有差別,行,看用在什麼地方,互為體用。大乘修行人在這個地方抓綱領、總的指導原則,我們一般人講最高的指導原則。這是從相上講「無生現生」,這是真的。

      後面兩句從性上講,性上說「無住而住」。『法性如虛空,諸佛於中住』,「諸佛」講三世諸佛。無住處是對性二句來說,「無生可得」。意思在前面都跟諸位說過,「法性如虛空」。《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能大師就在這一句經文裡面豁然大悟。證得無住,如果不生心,那就變成阿羅漢、辟支佛。阿羅漢、辟支佛,大乘裡面講他們沒有見性,在明心見性上他有障礙,他知道空這一邊,他不知道有的那一邊。他住在空這一邊,他不生心,所以入涅槃,小乘入涅槃。世尊給他講,他那個涅槃是假的,不是真的,不是真正的大涅槃。為什麼?他沒有生心。他只有在離一切境界裡頭他心清淨,六塵境界現前,他心就不清淨了。

      經上常常提到「迦葉起舞」,迦葉尊者是大阿羅漢,聽到天人在唱歌奏樂,他不知不覺跟著手舞足蹈,他不是有心的,自自然然的一種感應。像我們一般人聽唱歌,不知不覺自自然然就跟著他一起唱,看到別人跳舞就跟著一起跳,小乘人就是這樣的。大乘菩薩知道空有是一,《維摩經》上講「入不二法門」,所以他能生心。他生的是什麼心?給諸位說,「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生這個心。生起這個心才真正能夠利益一切眾生,佛法值得九法界眾生仰慕、尊敬就在此地。如果沒有這個心,你入大涅槃了,你跟眾生一點關係都沒有,眾生尊敬你幹什麼?甚至於眾生根本就不知道你存在。我講這些都是事實,怎麼會讚歎你?怎麼會尊重你?

      大乘菩薩做到無住生心,生那個心用現在的話來說,無條件的為一切眾生服務,生起這個心,眾生怎麼會不感恩?所以小乘人叫自了漢,他自己「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所作」是煩惱斷盡、生死了了,脫離六道輪迴,得大自在,不再回來了。大乘菩薩不一樣,自己成就之後,馬上回來幫助別人,學了有用處。這個就像我們在學校念書,拿到博士學位,回家去什麼事都不幹,不願意出來給社會服務,回去享清福,這就是小乘。大乘怎麼樣?拿到博士之後,回到社會積極從事於社會大眾服務的工作,這是大乘。換句話說,大乘學了就有用處,小乘學了他不起作用。小乘證得的般涅槃叫偏真涅槃,不是究竟圓滿的般涅槃,偏真。真是空,偏到空裡面去了,他不知道「空有不二」,大小乘可以從這個地方來區別。

      第六首:

      【無住亦無去,處處皆見佛,光明靡不周,名稱悉遠聞。】

      這首偈是就作用來說,無去無住而周遍法界。五、六、七這三首偈意思很深,用現代的話來說,這純粹是哲學上講的本體跟現象,說得非常之深廣。前面一首偈講無生而能生,無住好像又有住,「法性如虛空,諸佛於中住」,好像有住。許許多多經論裡頭我們常常看到,《維摩經》裡面講「不二法門」,《楞伽經》裡面講「一切不生」,《中觀論》說「不生為論宗體」;中觀講八不:「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傅大士是彌勒菩薩示現的,示現為在家居士;布袋和尚也是彌勒菩薩示現的,示現為出家的法師,現在我們中國供養彌勒菩薩的像,都造布袋和尚像。傅大士說:「佛法以無生為體,無著為宗,忘想為因」,這個忘是忘記,把想忘掉,這是因,「涅槃為果」,他這四句話說得好。但是這四句話你要是對人家講,一般人很難懂。為什麼?不是他的境界,「無生無住」就把人搞迷糊了。

      這一首偈是針對前面這首偈而來的,大乘佛法最怕的是著相,一著就錯了,不執著就對了,所以無住處。『無住亦無去,處處皆見佛』,最重要就是「無住亦無去」,就性上講「法性如虛空」。「諸佛於中住」,好像真的就有住了,你要是執著一個住、分別一個住,真有住,你就錯了。《金剛經》上講佛住在哪裡?佛住在無住。世間人總是執著「你住在哪裡」。禪宗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真的很不容易等到一個慧可,慧可向他請教一個什麼問題?心不安,也就是心沒有住處,求達摩給他安心。這是真正用功的人,「心不安,這是我的大病」,遇到這個善知識,求他,「如何能令我心安?」達摩祖師的手段非常高明,「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我們看到現在很多達摩的造像,一隻手伸出來,那就是對慧可的,跟慧可講「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這句話提醒了慧可,慧可回過頭來想,找!這個時間一定是等了很久,慧可大師說了一句話:「覓心了不可得」。他的境界比阿難高,釋迦牟尼佛問阿難「你的心在哪裡」,他講了七個地方,在內、在外、在中間,講了七個地方,統統被釋迦牟尼佛否定了。

      《楞嚴經》一開端「七處徵心」,這是舊註。交光大師《正脈》,他那個科判,「七番破處」,這個說法比古註那個講法確實是進步多了。阿難還到處找,慧可找不到,「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笑笑,回答一句,「與汝安心竟」,這句話用現代話說: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哪有心?還有什麼安  不安?問題一下就解決了,豁然大悟!你看看明心見性那麼容易,這麼簡單的問答他就開悟了,達摩就把衣缽傳給他,中國禪宗第二代祖師。什麼法?知道一切法畢竟空,一切法不可得。諸佛住,住在哪裡?住在無住。住跟無住是一不是二,那叫無住生心。這個地方菩薩怕我們起誤會,「佛身無有生」而能生,以為真的會有生,「諸佛於中住」,以為真的有住,這是大乘經講究竟了義最困難的地方。為什麼?眾生是處處住。眾生住有,佛給你講空。講空是什麼?破他執有的,結果他誤會了,以為有是錯誤的,空是正確的,他心裡住空了。心住空佛就講有,有是破你空執的。一破之後,空有兩邊都不住,這就對了。他總落在一邊,麻煩在這裡,這就是他怎麼都不開悟。佛的方法都是幫助人開悟的,眾生偏偏執著。他不離開分別執著,就沒有悟入的可能。

      慧可為什麼有能力悟入?他在這個時候他只有一念疑情,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被達摩祖師一句話點醒,他真的醒過來了。這裡頭還要夾雜著毫分妄想分別執著,夾雜一點點都不會開悟,都沒有用處,這是悟入境界必須具備的條件,我們今天就是缺少這個東西。所以我說得很淺顯,現在一般人講說得很明白了,我講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個東西在心裡頭沒有放下,沒有把這個骯髒東西洗得乾乾淨淨,你就沒有悟處。為什麼?你心不純。聽經聽得再多,心不清淨,聽多了增長邪見,這是一種現象;另外一種現象,增長無明。大概在一般增長邪見的比較多,增長無明是什麼人?聽經打瞌睡,這不是增長無明嗎?精神提不起來,有,不是沒有。

      這首偈子,就性上來說,這是對前面來說的,好像是有住處,現在講法性如空,這明白告訴你無所住,沒有住處。清涼說得好,何況性體無生,無生哪裡會有能住?「不住諸法」,就叫做住法性,這個話你懂不懂?不懂,換句話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楞嚴經》上說的,跟這個意思完全相同。離一切相不是讓我們身離,是心裡頭,就是心裡頭對於一切現象都不執著,我們講一切諸法的性相、理事、因果都不執著。有沒有這些境界?有。你記住一個總原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統統都不住,在這個狀況之下,說一個名稱:你住法性,住法性就是你見性了。慧可就是這麼見性的,「覓心了不可得」,還有什麼安與不安?你提出這個問題不是多餘的嗎?人家給你解答不就廢話嗎?這個意思很深。

      所以《金剛經》中國人最喜歡,跟中國人最有緣分。《金剛經》說得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這個話講得好。《大品般若》也說:「若住一切法,不住般若波羅蜜」,你要是住一切法,你就沒有般若波羅蜜;不住一切法,那就叫真的住般若波羅蜜。六百卷《大般若》,總共有十六會,每一會的開端,都先說明無住的道理。《維摩經》上講,佛法是無住為本,傅大士講「無生為體,無著為宗」,那個著是住,著跟住意思相通。

      「無住亦無去」,這針對上面講的,無去當然就無來,《中觀》裡面講的八不,不來不去。如果有來有去,就有一物;既然無一物,哪有來去?如果有生有滅,那也是有一物。「佛身無有生,而能示出生」,「示出生」當然就有滅,有生就有滅。法性沒有生滅,法性現的相哪裡會有生滅?你要找生滅,了不可得。前面跟諸位舉《仁王經》的例子,那是佛的方便說,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生滅現象不可思議,那是真的,太微密了。細細觀察不可得,生滅相不可得。所以「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一不異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跟多,多就是異、就是不一樣,一跟多是一。《中觀》講一跟異也是一,痕跡都找不到,這是事實真相。我們今天凡夫所憂慮的,大概最大的憂慮就是生死,生死就是生滅。不生不滅,給你講真相就是這樣的。你為什麼對生死那麼恐懼?你把生滅的真相看錯了,生滅的真相你完全不了解,所以對生滅產生了恐懼。這不是一個人,可以說六道眾生,哪一個不貪生怕死?哪一個人不把生死看作第一個重要的大事?

      生死大事,在佛法不稱生死,調過來「死生事大」,這是佛提醒我們六道裡面的眾生。死生,意味就長了。生死是講一段,現在人不相信有輪迴的,生死他講一段;給你講死生,你死了以後還生,它不是完了。中國古人講,不講始終,講終始,事有終始,終了底下就生了、就開始了。臘月三十是終,第二天大年初一開始了。這個觀念、這種說法顯示出智慧,沒有出六道輪迴,你就沒有辦法逃過這個定律。明白這個事實真相,這個人一定會重視來生來世。我這一生結束了,來生立刻就開始了。古大德常常警惕我們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今天晚上我們這裡的溫馨晚宴,來參加的多半都是我們的街坊鄰居,帶著他的家人、帶著他的親戚朋友,歡歡喜喜,都是退休的老人。平常生活很寂寞,沒有人跟他講話,到這邊吃飯。我讓你們能夠懂得一點英語的陪著他們交談,他們心裡得安慰。有個同學說,老人講的話老是一遍一遍在重複,我說是的,中國老人也是一樣,老了他只記得他從前一些故事,他的故事講不完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我們要有耐煩的聽,不要讓他生煩惱。這是什麼?慈悲,這就是給他的溫馨。我們這個晚宴上有溫馨你要懂得,要給他有溫暖,要給他感覺到我們以真誠心、無私的心、無求的心來照顧他們,來幫助他們,真正為他們服務。這就是生心,無住要生這個心,絕不嫌棄老人,把老人看作是我們自己的父母一樣,親切的招呼,這就是修菩薩道,這就叫做學佛。佛到哪裡學?常常跟同學們講,佛就是在生活當中學。人生在世,什麼最快樂?為別人服務最快樂。什麼最苦?自私自利最苦。即使是冤家對頭,如果你要是滿面笑容為他服務,你的冤結可以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結。世間人許許多多想不通的人,選擇一條最傻的道路,什麼道路?自殺,這個事情嚴重。

      我上一次在台灣,有同修送了幾本書給我,是道教的,裡面是講城隍十殿閻王的故事,分量很多,這裡面就講到自殺。自殺是枉死、冤枉死,必須要找替身。你上吊自殺的,你要找那個上吊的替身,你找不到替身,你沒有辦法投生。苦在哪裡?每七天就又要重新表演一次,痛苦不堪。服毒自殺的,每七天要服毒一次。世間最可憐、最苦的就是自殺,這個事情決定不能做。當然這些人心裡都很痛苦,痛苦從哪裡來的?不明事理,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你當然就有苦了。怎麼解決問題?我們在講席上常常講,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經典裡面的教誨,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昨天格麗菲斯大學校長邀請我,我們見面,我們談得很愉快。原先約訂我們談話時間是半個小時,我們這一談時間忘掉了,離開的時候七十分鐘。他曾經問我一個問題,他說:「法師,你講經這麼多年,有沒有遇到你不能解答的問題?」我說好像沒有遇到過,他說:「那你真是一個好老師」。沒有自己的問題。答覆大眾的問題,過去我們在新加坡,有一段時間,每天有一個小時專門解答問題的。來自各地到新加坡來參訪的,我在這個時間跟大家在一起見面,因為人太多了,見面的時候解答問題,這個錄像帶保存了不少。問題怎麼解答法?《金剛經》上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就會圓圓滿滿解答了。不能考慮、不能思索「這個問題應該怎麼解答?」你就會產生困難了。為什麼?落在情識裡頭、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去了。來問的人,他有妄想分別執著,我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不就把它解開了?他有妄想分別執著,我也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妄想不一樣、分別不一樣、執著不一樣,這個事情麻煩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個有理、一個無理,問題立刻解決了。

      這裡頭的原理原則很多人不知道,我從哪裡學來的?從經典上學來的。佛教學生心地清淨,心要空、心要虛,你的心空靈。就像世尊講舍利弗一樣,有人問舍利弗的智慧了不起,當然向他請教的人很多,從來沒有被難倒過,答覆的都能讓人家滿意。他的智慧從哪裡來的?釋迦牟尼佛舉一個比喻比得好,舍利弗尊者他的心就像鐘鼓一樣,裡面是空的,什麼都沒有,來提問題的人就像敲鐘擊鼓,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這個話的含義很深,我們聽懂了沒有?你真聽懂了,這三首偈那你就沒有問題了。佛在經上講的無住,你不要執著名相,你執「無住」,你已經住在無住上。佛講無生,你也住在無生上,你有了。你有個無生、你有個無住,你哪裡會開智慧?無住、無生這些名相都是啟發你智慧的。怎樣啟發?你不住這個相,你就真的懂得無住、懂得無生,事實真相你就了解。

      《般若經》上講得好,「不住一切法,方住般若波羅蜜」,你住一切法,你就沒有般若波羅蜜了。給你講般若,你就住在般若上,住是什麼?你就執著般若、你就分別般若,糟了!落般若的印象。所以佛法難,真正難就難在這裡。佛用種種善巧方便法,希望恢復你的心境空靈,你要是知道空就靈了;你的心不空,妄念紛飛,說什麼你就執著什麼,這樣學法那真的要無量劫。相雖然是虛妄的,妄相有作用,作用也不是真實的,所以對作用也不能執著。體、相、用都不執著,你就得大自在。相可以受用,不能分別、不能執著、不能落印象。落印象是我們今天講的記憶,我要把它記住,記住是落印象。不落印象那以後怎麼辦?自性無量德能,別人一問,這個現相立刻就現前了,那是性德,而不是阿賴耶裡面的記憶,這個道理實在是很深。入了這個境界,那就是「處處皆見佛」,佛是性,是真如本性。佛是唯心所現,唯心所現的相都是佛,唯識所變的境界也都是佛,「處處皆見佛」。

      『光明靡不周』,「光明」是智慧,自性本具般若智慧放光。在哪裡放光?經上常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全身放光。周遍虛空法界,「靡不周」。佛如是,菩薩如是,聲聞、緣覺如是,一切眾生無不如是。我們是迷而不覺,看不見。誰看得見?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幫助六道凡夫,像什麼?六道凡夫就像水晶琉璃球一樣,無價之寶,但是上面現在有一些塵土、泥沙混攪在一團,這些法身菩薩們幫助你清除,把這些髒的東西清除掉。你原本是個珍寶,你跟他沒有兩樣,他也是個水晶球,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我們也是完全相同,體、相、作用沒有一樣不相同的。我們今天是泥沙攪混在一團,但是對於我們的真性性德絲毫妨礙都沒有,一點也沒有失掉,把這個髒東西除掉就行了。這個髒東西是什麼?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佛把污穢骯髒的東西分為這三類。所以諸佛菩薩看我們是什麼?是諸佛菩薩,看蚊蟲螞蟻也是諸佛菩薩。

      我說諸佛是講體,我講菩薩是講作用;講諸佛就是《金剛經》上講的無住,講菩薩就是講的生心。從體起用就是菩薩,菩薩跟佛是一不是二,你懂得我說話的這個意思。『名稱悉遠聞』,「遠」就是周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都普聞,沒有不知道的。

      【無體無住處,亦無生可得,無相亦無形,所現皆如影。】

      這首偈非常重要,把事實真相完全說出來了。說「體」你可不要執著體,說「住處」你也不能執著住,前面說「處處皆見佛」,你也不要執著那個「處」。經上這些話,是一個否定,目的在哪裡?目的讓你明瞭而不執著。明瞭是慧,不執著是定,你真的入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的境界。前面講「而能示出生」,你不要執著真的有個生,『亦無生可得』,你們想想這個味道,多念!『無相亦無形』,相是色相,形是形體,確實如此,我們凡夫對這句話很難體會,為什麼?我們經驗當中有相、有形,有色相、有形體。『所現皆如影』,影有沒有?在太陽照耀之下我們是有個影子,沒有太陽的時候影子就沒有了,有太陽的時候影子也沒有。佛經裡面常用夢,夢跟影我們都非常熟悉,影有沒有?你要不要執著它?不需要。為什麼?它是影,它不是真的。夢跟影都是說明這個相是幻相,夢中的相是幻相,影也是幻相,決非真實。透過這個地方你去細細的參究、你去觀察,我們現實境界確實是「夢幻泡影」,確確實實是了不可得,所以相怎麼能夠執著?你對於一切境界相不執著了,你成阿羅漢;不分別了,你就是菩薩;念頭都沒有,恭喜你你成佛了。就這麼三個階段,念頭沒有就是妄想沒有了、斷掉了,成佛了,你的心純淨純善。阿羅漢這個心可以說淨善,他不執著;菩薩更高一級,但是還沒有到純;如來果地上純,念頭都沒有,智慧圓滿、能力圓滿、相好圓滿。好,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