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820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二0卷)  2002/8/14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820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藏海安布莊嚴,第五段河間華林,偈頌第八首:

      【三世所有諸莊嚴,摩尼果中皆顯現,體性無生不可取,此是如來自在力。】

      末後這三首,八、九、十,總結莊嚴的因緣。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註得比較多一點,他說:「謂由佛等力,明體用無礙,現而常如,然此偈有多意趣。」這三首通一切世間,一切世間所有莊嚴的由來是佛力、是心力、是眾生的業力;大乘教裡面常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顯現出無比的殊勝莊嚴。佛的威神、眾生的業力,心能轉變,這個經論裡面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又給我們講「唯心所現,唯識所造」,識就是現相。所以佛教導我們,最重要的就是教我們要懂得轉變,在念頭上轉變。講席裡頭常常說的,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轉眾生為佛菩薩,你只要會轉,就成功了。《楞嚴經》上講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所以如來跟凡夫差別在哪裡?如來會轉。他為什麼會轉?他覺悟,他明瞭。眾生迷,眾生不覺,眾生不會轉。不會轉的就很可憐,經上常講「可憐憫者」,他不會轉,總是為業力拘束。不但是一生,可以講生生世世被業力牽引,絲毫轉動不得。

      諸位細讀《了凡四訓》,你看看雲谷禪師那一段的講話,你就明瞭了。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轉,要了解宇宙人生性相、理事、因果,我們在經教裡頭學的就是這些東西,這些是真實的,不是虛妄的;《般若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不是虛妄的。學會了,在虛妄境界裡面我們得自在。在佛法的名詞裡面講,就是你得解脫了,這是學佛首先得到的。然後進一步,大徹大悟,再進一步,證得清淨法身,那個時候是大成就。我們得到一點自在,解脫了,這是小成就。如是修學,當然法喜充滿。

      我們在這一段經文裡頭,長行接著是偈頌,偈頌前面六首是講六塵說法,六塵說法就是六塵表法。偈頌裡面沒有說得那麼多,只是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河中蓮花,一個是兩岸的花樹,只舉這個例子。河中蓮花是比喻相應的心所,性德的流露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這是佛菩薩的用心、覺悟人的用心,凡夫不爾。凡夫迷而不覺,染而不淨,把自性本具的性德由於不覺變成了煩惱,變成了妄想分別執著。要知道妄想分別執著的體是性德,所以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是佛在經上常講的。我們要能懂得佛說這些話的用意,點醒我們,教導我們。我們怎樣把煩惱轉變成菩提,把生死轉變成涅槃?這個轉,關鍵就在覺、迷。所以佛法教學的宗旨,我們常常聽說「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佛法教學的宗旨。

      總結這一首,第一首『三世所有諸莊嚴』,這個「三世」是指的三種世間:器世間、正覺世間、眾生世間,也指過去、現在、未來,這也叫做三世。前面一個說法是講的空間,後面一個說法是講的時間,無論是空間或者是時間,這裡面所有一切莊嚴,『摩尼果中皆顯現』。花、樹,樹開花結果,在果中都顯現出來了,這個我們很容易接受。為什麼?前面我們讀很多,一一微塵,那個微塵裡面都含攝世界海微塵數的世界。微塵太小,肉眼看不見,樹上果實很大,果實裡面哪有不含攝的道理?只是我們肉眼凡夫見不到。法身菩薩們見到了,他們是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凡夫是迷而不覺,處處成障,處處都是障礙;理有障礙,事也有障礙,理事、事事就更不必說了。

      除障就是修行,我們現在在世間,最嚴重的障礙是什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古德常說「做事難,做人更難」,因為人情變幻莫測,冷暖無常,你怎麼應付?所以會做人是大學問,會做人是真功夫。學佛、修行,修什麼?學什麼?說一個淺顯的話,學會做人,做一個圓滿而沒有缺陷的人,這個人就是佛陀,我們應當向他學習。佛怎麼樣處事待人接物,應付這個千變萬化的世間?他能做得那麼圓滿,這是真實智慧,真實的德行、相好。佛告訴我們,這三種真實、三種圓滿是我們自性本具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我們能夠用性德,隨順性德,這就是佛知佛見、佛心佛行。千經萬論,千言萬語,諸佛菩薩教眾生都離不開這個原則,都離不開這個綱領。

      在護法四天王裡面,西方廣目天王,你看看他的表法。他一個手拿著是龍或者是蛇,這個手拿著是個珠。那個「珠」是什麼?摩尼妙寶,那個珠是摩尼寶珠,摩尼寶珠代表圓滿的性德、圓滿的自性。龍、蛇代表的是社會,代表的是三種世間,三世間。這個裡頭人情事理變化莫測,不要緊,你只要掌握到這個摩尼寶珠,你應付裕如。諺語有一句話說「以不變應萬變」,摩尼寶珠不變,龍蛇是千變萬化,以不變應萬變!世間人不懂這個道理,他是用變化來應付變化,那就是窮於應付,最後依舊不能解決問題。你要是用不變來應付,問題解決了,這個道理很深很深。

      世間人也常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你說對不對?你聽了說:這不錯!你要是問佛陀,佛陀說:錯了。為什麼?凡夫知見,迷而不覺,覺者的知見不如是。覺悟人的知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不可有。何必要防人?有防人之心,你想想看你的心不清淨。真心本性裡頭,哪裡會有防人之心?就是連《壇經》,大家很熟悉的,惠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防人之心是「一物」,本來無;本來無的,統統要放下,不要防人。這個人毀謗我,不必去防他;侮辱我,不要去防他;陷害我,不要去防他;他要害我的命,也不要去防他。為什麼?沒事!命都被他害死了,這還沒事嗎?是沒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哪有事?人生在這世間總要死的,早死跟晚死都是要死,有什麼差別?我沒有過失,他把我害死,消我業障!我防他幹什麼?我如果一防就增長業障,業障消不掉。

      你們要細心去思惟、細心去觀察,你才會明白這其中的大道理,這其中有大受用。粗心大意的人,他怎麼會懂?活在這世間貪生怕死,不知道生死真相,貪生怕死。覺悟的人曉得這世間是沒有生死,宗門的話,我們套一句來講,「覓生死了不可得」。楞嚴會上,阿難尊者找心,世尊問他心在哪裡?這是很有名的一段經文「七處徵心」,覓心了不可得。阿難找,找,找不到。達摩祖師到中國,二祖慧可見達摩,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達摩祖師說:「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他在這一句話裡頭回光返照。好半天,說了一句話:「我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說:「與汝安心竟。」我把你心安好了。他在這裡大徹大悟。

      生死了不可得,煩惱了不可得,菩提了不可得。《大般若經》的總結,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還防什麼?沒有防範的,你就得大自在。我被人陷害,應該如此。為什麼?過去我害他,今生他害我,這個帳不就了了嗎?歡歡喜喜結了。我被他殺了,過去我殺了他,這一生他殺我,帳就結了。不要躲避,躲不了!躲得過今生,躲不過來生,生生世世。這是覺悟的人跟不覺的人心態完全不相同,這就轉過來了。你這一轉過來,你怎麼會不自在?順境善緣大自在,逆境惡緣也是大自在。這個身活在世間大自在,不管遭什麼苦難,被人害死了,還是大自在。宇宙人生真相如是!這一首頌是總結器世間的莊嚴,雖然三世都說到,但是重點還是在器世間講得多。「摩尼果中」,樹上的果實。

      『體性無生不可取』,這句話的意思很深,它在一法裡面見一切法。這個一法,「摩尼果中」這一法,「皆顯現」,一法裡面能展現一切法。這裡頭也顯示佛力。清涼大師註解裡面也說這首偈是講「即性無性,體本不生」,所以它的含義很深,「體性無生不可取」。相是幻相,體是真空。《般若心經》裡面跟我們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異就是沒有兩樣。體性空寂能現萬相,這樁事情佛在經裡頭常常用夢來做比喻;雖然常常連著說「夢幻泡影」,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夢,其他的三個字是襯托。為什麼?做夢,六道凡夫都曾經做過夢;有人一天做好多次的夢,不是一個夢,他晚上睡覺,醒過來之後,他還能記得住做了好幾個夢。

      能做夢的心性在哪裡?了不可得。夢中那個境界,醒過來之後還相當清楚,記得很清楚。昨天晚上做夢,夢到哪些人,跟這些人幹些什麼事情,在夢中就好像是真的,真有其事;醒過來之後,才曉得原來是個夢幻。那你曉不曉得我們現前這個世間是在作夢?是夢境!好像這個夢境的時間長一點,可以做個幾十年。實實在在講,哪有時間的長短?你晚上睡覺做夢的時間很短,剎那之間;跟你這一生的夢境,這一生當中不長,你晚上做的夢境時間不短,你才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不但這幾十年時間不長,《華嚴經》上佛給我們講「念劫圓融」,無量劫就是一念,一念就是無量劫,我這個說法是真實話。如果我講把一念展開為無量劫,把無量劫濃縮成一念,這個展開、濃縮是妄想分別執著。但是你好懂,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跟你說真的,沒有展,沒有縮,這才是事實真相。你能懂嗎?不懂!我知道你不懂,你是真不懂。什麼原因?你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見不到事實真相。你要見到事實真相,你的思想、你的言行、處事待人接物的心態完全變了。

      釋迦牟尼佛一生當中,什麼時候提防過別人?祖師大德裡頭或許有,為什麼?他沒有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雖然他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沒有破。無明縱然破一、二品,無明有四十一品,破一、二品還有三十幾品沒破,所以可能還有一點習氣。這是講可能還有一點。佛菩薩沒有防範過別人,阿羅漢,辟支佛也沒有防範過別人。我們是凡夫,如果我們把自己境界提升到(不能跟佛等)跟菩薩等,你防範的心就沒有了。還有什麼防範的事?你走到哪裡心不安?即使這個地區發生嚴重的大災難,你在這裡頭心也是安定的,也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這樣學佛算是有一點功夫了。總算你學習有一點成績,因為你真的明瞭「體性無生不可取」。

      所以佛常常教我們隨緣而不攀緣,就是這個道理。「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說多歡喜!這一點我們真的要學,為什麼?你在生活裡頭才能得自在,才能得真快樂,離苦得樂,永遠沒有憂慮、沒有憂患,這是我們修學真實的受用。從前方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他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剛才講的這個,你們想想是不是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並不是說有很多名聞利養,有很多財富、地位、權勢,不是這個;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徹底覺悟、徹底明白了,縱然是貧賤的生活,像顏回一樣,他生活得快樂。物質生活雖然非常貧乏,簞食瓢飲,孔老夫子讚歎他:「回也,不改其樂。」他那個樂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覺悟了。

      佛法裡面覺悟說得更具體、更高明,「體性無生」。「體性」是講萬事萬物的本體,萬事萬物的自性;「無生」就是無滅,不生不滅。「不可取」,為什麼不可取?它沒有形相,它不是物質,體性空寂。這個空很難懂,空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就叫空,那連三歲小朋友都懂。它真的是空寂,但是空寂裡頭它能夠生有,它能變現出虛空、變現出法界,變現出無量無邊的星系、星球,變幻出許許多多的眾生,有情無情的眾生。它會變!變幻這些東西,到底有沒有?跟諸位說也沒有。變幻的是什麼?佛講了,「夢幻泡影」,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凡夫為什麼把這個東西、把這個夢幻當作真的?凡夫迷而不覺。像人在做夢,把夢中境界完全當真,在夢境裡頭患得患失,所以他有苦惱。如果他真的覺悟了:「我是在做夢,夢是假的,失掉也無所謂,得到也沒什麼歡喜。夢裡頭遇到一隻老虎,我就捨身餵虎!」我這個身是假的,虎也是假的,就不會害怕了。夢裡遇到一頭老虎要來吃他,嚇得一身冷汗,嚇醒過來!要是學佛的人,「這是個夢,後悔呀!我沒學釋迦牟尼佛捨身餵虎。」

      所以覺悟的人知道,「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永嘉大師《證道歌》上兩句話。這是夢境,你何必那麼認真?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一場夢。那一真法界呢?我們要問:極樂世界、華藏世界、諸佛報土呢?跟諸位說,也是夢境,沒有例外的。能現能變的心性,它是空寂的,所現的全是幻相。凡夫,特別是六道,特別是我們現前所見到這個世間,變幻莫測,變幻太大太大了。古人形容日新月異,天天不一樣,月月不一樣,我們這個世間。為什麼?妄念紛飛。華藏世界、極樂世界變化沒有這麼大,什麼原因?因為他們那個地方人心是定的,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所以現出來這個境界就很平穩,沒有什麼大的變化,我們稱它為一真法界。其實,都是體性現相。

      那些覺悟的人知道這些現相不可取,所以他在現相裡頭不取不捨,隨緣自在。你取,錯了,你捨,也錯了。你取跟捨,那都是真實才有取捨,它是夢幻,有什麼好取捨?所以說取錯捨也錯。不取不捨,恆順眾生,隨喜就是功德,就對了。順境善緣無取無捨,逆境惡緣還是不取不捨,得大自在。我們學佛能契入這個境界,好境界!總算你這一生沒有白過,你真的有了收穫,覺悟了。無量劫你都在昏迷,難得今天清醒過來了。這一清醒就入了佛菩薩的俱樂部,跟一切佛菩薩同心同願、同德同行,跟一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你說這個多快樂!你說這個多麼幸福!這真的是得大自在。

      末後一句『此是如來自在力』,「如來」是自性,是自性裡頭本來具有的「自在力」,諸佛如來加持善根福德因緣具足的眾生回歸到自性。這一句是雙關語,我們今天講得佛力加持,我契入境界了。得佛力加持的條件是在放得下,章嘉大師教我的「看得破,放得下」,你才能得佛力加持,你才能入這個境界。這個經文裡頭所含的義趣你才能體會到,你才能懂得。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第九首偈頌:

      【此地一切莊嚴中,悉現如來廣大身,彼亦不來亦不去,佛昔願力皆令見。】

      這一首清涼大師給我們說的是「智正覺世間」,也是「例一切莊嚴」。前一首「明佛力」,這一首說明「願力」,願力通自通他,說明「即相無相,現無來去」。我們來看這四句偈。『此地』是指華藏世界,我們一定要記住,也包括我們現在的這個世間,我們的世間不離華藏。『此地一切莊嚴中,悉現如來廣大身』,很可惜沒有幾個人能見到。如果見到了,好事!見到了,在佛法裡面就稱之為「見道」。一般我們講菩薩果位,「見道位」。見道位是什麼菩薩?圓教是初住菩薩,別教是初地菩薩。「道」是什麼?道是心性,道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把「人生」換個名詞,宇宙「眾生」的真相,這個意思就更廣了。

      說宇宙人生是對我們初學人講的,這個名詞比較貼切自己,這不是說別人。要講眾生,我們這個身是眾緣和合而生,這是眾生。眾生包含的意思非常非常廣大,人生只是說自己一個人。眾生包括人生,人生不包括眾生。宇宙眾生的真相明白了,大乘經上常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悉現如來廣大身」就是諸佛如來的清淨法身。諸佛如來的清淨法身在哪裡?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有一法不是!虛空、法界、剎土、眾生,總是如來清淨法身;這個廣大身是一切有情眾生、無情眾生的本體,法身無相而無不相。就像佛在《般若經》裡面給我們解釋般若,般若亦空亦不空。所以講般若有三個說法,現在的意思從三個方面去看,般若的體是空的,般若的相是不空,般若的作用是空不空。空不空顯示出中道,空有兩邊都不執著。這是真正覺悟的人,揀別不同於凡夫。凡夫著有,不知道空;二乘著空,怕有;菩薩空有二邊不執著,叫中道,他自在。

      法身亦復如是!為什麼稱法身?身就有相;稱法性,性沒有相。性是能現能變,法身是所現所變;性沒有生滅,法身也沒有生滅。如果你真的參透,諺語裡頭有一句話說「理得心安」,道理你得到了,你明白了,你的心就安了,再也沒有妄想憂慮,再也沒有分別執著,你得大自在。你了解事實真相如是如是,確確實實沒有生滅。人有沒有生死?沒有生死。人有沒有苦樂?沒有苦樂。人有沒有善惡?沒有善惡。世間有沒有是非?沒有是非。這個話愈聽愈不懂,照你這樣說,你這個人是個白痴!你怎麼連個是非善惡都不懂?利害得失都不知道?這人不是白痴是什麼?要不是白痴,那就是真實智慧,所以世間人有一句話說:「大智若愚」。但是這裡頭確實有不相同,什麼地方不相同?覺迷不同。白痴迷,他是迷而無知;佛菩薩是覺,覺而徹底明瞭。明瞭什麼?一切法,《般若經》上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只要把這三句話,這是《大般若》的總結,你要是參透了,你就明白了。你心裡頭無始劫養成的煩惱習氣(就是分別執著),你才能斷得了。否則的話,妄想分別執著的習氣太深,你斷不了。

      這個道理,我記得在《華嚴經》前面說過,在「世主妙嚴品」第一品裡頭跟諸位說過,跟大家講剎那生滅。你要是把剎那生滅這個現象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你就悟入「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中觀論》上講的「八不」,這個地方講了兩個。「八不」每一句都圓滿含攝其他的七句,說一句就是全部都說了。你必須要懂得剎那生滅,這八句你才真正體會得到。你會了,要能夠落實在你的思想、見解、言行、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那你就是真正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你真正過法身菩薩的生活,分證佛果的生活,不一樣了!你的清淨心現前了。我們總結佛陀的教誨,大菩提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有這個樣子了!菩提心,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悟,大覺。菩提心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大覺悟的心,徹底覺悟的心。覺悟必定具足這五條,這五條是綱領,細說就是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

      剎那生滅,我們在這一句裡體會到什麼?生滅同時。它太快了,沒有辦法辨別,但是它確實有生有滅。前念滅,後念生,比我們說話的速度快,比我們思惟的速度快,我們今天電腦的速度都沒有辦法跟它相比。我們今天能夠思惟觀察的是物理波動的速度,光的波動,電磁的波動,這是現在科學家觀察速度最快的;一秒鐘十八萬英哩,等於三十萬公里,一秒鐘。你就用這個慢慢去想,你微細去觀察,十分之一秒,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萬分之一秒,千萬分之一秒,萬萬分之一秒,十萬分之一秒,百萬分之一秒,千萬分之一秒,億萬分之一秒,它速度多大!然後你再微細去觀察,到億萬分之一秒,十億萬分之一秒,百億萬分之一秒,億億萬分之一秒,它不動了,那個光停止了,沒有速度了。這個時候你發現了,不生不滅。

      佛在《仁王經》上給我們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我在講經的時候說過,這是佛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這個速度不止,這個還太慢。為什麼?以《仁王經》的說法,我們彈指彈得快,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二十一萬六千次,不多,不算多。實際上不止,佛說法許許多多地方他給我們略略提示一下,我們必須聞一知十,一聞千悟,你才能入得了境界。佛的說法用我們現在話來說,的確是高度的藝術。他的話是活的,不是死的,真的所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他的言語是圓融的,淺的人聽起來很淺顯,深的人聽起來很深,「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把宇宙眾生的真相略略的透了一點。如果能夠體會得,好!真得受用,受用無窮,決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不入這個境界,怎麼想都想不到。為什麼?你想,落在意識裡;這個不是意識的境界,你怎麼可以想得到?所以佛經上常常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達不到,心思達不到。

      『佛昔願力皆令見』,菩薩得到諸佛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見到了。在一般說起來,大乘經教裡頭常說的,哪一個等級的菩薩?八地以上。八地是不動地,定慧功夫之深跟如來果地相當接近,這個時候佛力能加持得上,宇宙眾生真相於是大白。這個時候是他親證的境界,是他的現量境界。由此可知,七地以前知不知道?知道。自己沒有親證,只能夠從理論上去觀察,事實上他還沒有接觸到,理論上他明白了。我們今天,事實當然我們見不到,理論我們功夫不夠,我們怎麼知道?我們是聞佛教誨而知道有這樁事情。我們相信佛所說的句句都是真實話,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如語就是真正老實話,事實是什麼樣子,佛就怎樣說,不增不減,所說的與事實完全相符合叫如語。

      今天我們也是得佛本願加持,我們對於這些經文能體會到一點意思,能覺了少分。如果沒有佛力威神加持,這少分我們也體會不到。我們看這段經文一定是含糊籠統看過去,甚至於一般世俗人把它當作文學、當作小說看過去了,怎麼會知道字字句句裡頭有這麼多的意思在?再看最後這一首:

      【此地一一微塵中,一切佛子修行道,各見所記當來剎,隨其意樂悉清淨。】

      這一首是總結前面所講的「眾生世間」,總的說明「一一事中,皆現三世間嚴」。這一首裡頭為我們說明「塵塵」,一一微塵中,每一粒微塵都含攝無量無邊世界海微塵數的世界,這個世界包括了三種世間。在一微塵,前面我們讀過,在一毛端、在一毛孔,實際上微塵、毛端、毛孔是說的一樁事情,都是形容物質裡頭最小的,小到不能再小。這麼小的一個物質裡面含攝著大千世界,誰知道?我們在前面讀過,普賢菩薩知道。普賢菩薩有能力契入,能夠入一一微塵裡面所現的世界,這是一般大乘經裡面我們沒有看見過的。只有在《華嚴》裡面看到普賢菩薩,真的叫神通廣大,真的是不可思議。前面是講願力,這個地方是講「隨樂力」,隨樂是隨著自己的愛好。眾生世間嘛!眾生裡頭還有很多沒有徹底明瞭宇宙眾生真相的一類,他們依然隨著自己的愛好,喜歡到哪裡去,他自自然然與那個境界感應道交。這首偈為我們說明不壞相,各各所見不同,顯示出華藏的莊嚴。

      我們看偈頌,『此地一一微塵中』,「此地」是指華藏世界。要記住,我們這個地球是華藏世界裡面的一顆星。我們居住這個地球,這個太陽系,這個銀河系,不是在華藏世界之外。而下面會跟我們講到,我們這個銀河系是在華藏世界的第十三層。這個大世界好像一個大樓一樣,很大的一個大樓。這一層裡面有千萬個房間,我們的銀河系是一個房間。世界之大,沒有法子想像。這個世界「一一微塵中」,當然也包括我們地球上的微塵,這個微塵裡面不簡單,微塵裡頭有世界海。我們在前面一品「世界成就品」裡面讀過,這一一微塵裡頭不只是一個華藏世界,無量無邊個華藏世界顯現在裡頭。為什麼?稱性。性沒有大小、沒有來去、沒有生滅,稱性!所有一切現相都稱性,為什麼?相是從性生的,是性變現出來的,哪有不稱性的道理!

      『一切佛子修行道』,這個地方就有了侷限,沒有講到六道凡夫,沒有講到一切造作善惡的眾生,是講「佛子修行道」,佛的弟子!每個人根性不相同,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志願、愛好不相同,所以修行的法門不一樣。世尊當年在世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講了許許多多的法門。佛滅度之後,那些祖師大德們建立了許許多多不同的宗派,在印度、在中國,從中國傳出去的韓國、日本、越南,這些地方的佛教都從中國傳出去的,他們也建立了許許多多不同的宗派。「一切佛子修行道」!你喜歡修學哪個宗派,依照這個典籍、你所選擇的經論學習,都能成就。《般若經》上所講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隨你愛好。

      但是你要懂得尊重三寶。所以學佛,無論在家出家,第一堂課是傳授三皈,第一堂課。傳授三皈就是叫你要尊重三寶,三寶是你修學的總綱領、總的原則。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決定不能違背,違背就是違背了佛法,那就不是佛法。所以無量無邊的法門,三寶統攝了。三寶是總綱領,無量無邊法門就像網一樣,三寶是綱,法門是目。網不離綱,綱不離網,讓你曉得無量無邊法門彼此之間的關係是一體的,要從這個地方認知。古大德雖然建立派系,建立宗派,他知道,所以彼此互相尊敬。所學的方法不一樣,所依的經論不一樣,到最後斷煩惱、開智慧、入佛境界,完全一樣。

      這個道理明白了,我們就不會貢高我慢,不會自讚毀他。我們會讚歎不同的法門,我們會尊重不同法門的修行人,我們會互助合作。古人常說:「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如果佛弟子互相毀謗,自讚毀他,這個現象是滅佛法的現象,不是興佛法的現象,我們要懂得。興佛法是諸佛菩薩的功臣,滅佛法是諸佛菩薩的罪人,我們怎麼可以做諸佛菩薩的罪人?滅佛法,佛法不住世間,眾生苦!眾生為什麼苦?永遠迷惑不覺,覺悟的機緣沒有了。不覺,肯定隨順自己煩惱習氣,哪有不造業的道理?起惑造業,果報在三途、三惡道,你說多可怕!

      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明瞭,一定要學五十三參裡面的善知識,要互相尊重,要互相讚歎,要互相敬愛,要互助合作。佛法如是,華藏世界如是,極樂世界如是,這裡面沒有衝突,這裡面沒有毀謗、沒有誤會。每一個人從思想到言行,無一不是透明的。身體透明的,所以感得大地也是透明的。我們在往生經裡面讀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地是琉璃。琉璃類似我們世間的翡翠,綠色的玉,透明的。我們這個世間人人所喜愛的綠色的草坪、樹木,我們講綠化,草本木本。西方極樂世界是寶,大地是綠色的翡翠,佛經上講的琉璃;那個琉璃是軟的,不是硬的。我們這個世間找不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東西,不一樣!我們這個地方金銀七寶是硬的,不是軟的;極樂世界的珍寶都是軟的。經上講,西方極樂世界人在地上散步,就像走在沙地一樣,一步踏下去會陷下去四吋,大概四個手指;腳拿起來之後,它又恢復原狀,讓你感到非常舒適,像在沙灘上散步一樣。軟的,它不是硬的。

      因為各個法門不一樣,果證不相同。有人喜歡人天福報。『各見所記當來剎』,你喜歡哪個地方,你就生到哪個地方,佛對眾生一絲毫的勉強都沒有。你喜歡人天福報,你來生在人天享福。喜歡色界天、喜歡無色界天,都行!喜歡聲聞,喜歡緣覺,喜歡菩薩,喜歡作佛,在十法界裡頭,「各見所記當來剎」,你當來到哪裡去投生。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諸佛菩薩真的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不像我們這世間人,總是離不開妄想分別執著,對於自己喜歡的人、家親眷屬,一定要拖他到極樂世界去,那種熱心超過諸佛菩薩。他願不願意跟你去?那不一定。如果有善根福德因緣,你的勸請是好的,他覺悟了,他很認真修,這是對的。你把極樂世界介紹給他,他也很歡喜、也很讚歎,他不樂意去,你就不要再拉他了。

      有,有很多!修行程度相當高的人,你跟他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很讚歎,你問他去不去?他說:我不想去。他想到他方佛土去,不想到極樂世界去。都好,沒有一樣不好!甚至於眾生造惡業,他要到地獄去,他要到餓鬼、畜生道去,佛也好,佛絕不障礙他。造什麼樣的業,受什麼樣的果報,到哪一個法界去,十法界嘛!十法界不是佛菩薩造的,不是佛菩薩在主宰的,都是你自己主宰的。所以你自己要覺悟,你要往哪一道去。給你說老實話,這一切眾生各個將來都成佛,各人早晚不一樣。他現在造作惡業墮地獄,他將來會不會成佛?肯定成佛。地獄罪受滿了,他離開地獄,肯定再會遇到佛菩薩。佛菩薩教導他、幫助他,『隨其意樂悉清淨』,恆順!他想到哪裡去,幫他到那裡去。但是佛菩薩所幫的是善道,絕不幫助你墮惡道,這是肯定的。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