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426 B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二六卷)  2005/9/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2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八「助道甚深」,智首菩薩偈頌第九首看起。

      【譬如大力王。率土咸戴仰。定慧亦如是。菩薩所依賴。】

      這向上連接三首偈,七、八、九這三首偈,第七是講布施、持戒,好比是城牆的基礎;第八首偈講的是忍辱、精進,譬如是宮殿;這一首是講到宮殿裡面的國王,『譬如大力王』,國王勢力最大,稱為大力王。『率土』是全國,全國人民都仰戴他,都愛護他,都尊敬他,服從他,這個比喻好懂。下面是法合,說『定慧亦如是,菩薩所依賴』,菩薩就好像是人民,全國的人民。菩薩依靠什麼?定慧就像是大力王一樣,一定要依靠它。

      可是諸位要曉得,我們學佛的同學可以說都有這個常識,定慧從哪裡來,不能不知道。定慧從忍、進來,不能忍辱,不能精進,就沒有禪定;沒有禪定,就沒有智慧。可是忍辱、精進一定是從布施、持戒而來的,所以佛法裡面常常講的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戒就非常重要。現在我們學佛,無論是在家、出家,對佛法的理論很歡喜,容易接受,而戒律往往就疏忽了。雖然名分上去受過戒,去受三皈、五戒、菩薩戒,受了之後,確實做不到!換句話說,雖然學佛,每天都在聞法聽經,因為不持戒,所以就沒有定慧;換句話說,佛法真實的利益沒得到。

      如果有戒、有定、有慧,最淺顯的利益是你身心健康,容光煥發,這肯定的。世間人常講相隨心轉,戒定慧的心,天上人間無比殊勝!你的相貌可以跟天人相比,功力高的,天人還不如你。我們學佛這麼多年來,相貌沒轉過來,體質沒轉過來,這就是我們戒定慧疏忽了,沒有在這上面真正下功夫。雖然每天念佛、誦經、拜佛,形式上的修持都做到了,都不缺,可是實質上欠缺。戒定慧三學是學佛的實質,三學展開就是六度。

      六度就說得詳細一些,我們一定要重視。為什麼我們的戒學沒做到?原因在哪裡?我們自私自利沒有放下,名聞利養沒有放下,貪著五欲六塵的享受沒有放下,這裡面貪瞋痴慢的煩惱沒有放下。布施就是叫我們放下,真正會布施的人,把自私自利布施掉,這管用了。自私自利布施掉,起心動念不再為自己想,不再為名利想,不再為貪著享受想,不再有貪瞋痴慢。這些東西全是自私自利裡頭的,你要把這個捨掉,把這個布施掉。布施掉之後,三皈、五戒、十善,跟諸位說,這是我們自性的性德,是自性本有的。現在受了三皈五戒,自然全都落實了,哪有做不到的?哪有勉強?一絲毫都不勉強,而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應該是這樣的!殺生、偷盜不應該做,哪能做這種事情!真的回歸到自然,自然就是十善。我們今天十善做不到,是違背了自然,違背了性德,這個道理要懂,要明瞭。所以,三皈、五戒、十善做不到,就是因為沒有真正修布施。我們要從這個地方,認真努力的來學習。

      再進一步要修忍辱,要求精進。《金剛經》上佛教導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在世間講善法,忍才能成就;出世間法,忍才能夠精進。特別是在現前的社會,忍、進比過去祖師大德難,過去的社會安定,人心淳厚。無論是中國、外國,我們所接觸的,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人心比現在淳厚多了。世風日下,所以在現前的社會,你不能忍你就不能成就。忤逆的事超過過去十倍都不止,中國諺語常講,「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這個話用在今天的社會,那是非常正確,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能提升到不如意事常九、十,不是八九,超過了。你不忍,這個日子怎麼能過得下去?人與人之間,你要不能夠忍耐,怎麼跟人相處?能忍,知道應該要忍讓,這就是智慧,這就是聖賢的教誨。

      佛法的教學諸位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怎麼教導我們?總不出「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八個字把一切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所演、所教的(演是表演,他自己做個樣子給我們看,教導我們的)說盡了,八個字都說盡了。他所演、所教的,我們這一章經文裡面所講的六度、四等,四等就是末後一首偈所講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佛所表演的,一生出現在這個世間表演的,不就是這個嗎?慈悲為本,布施是慈悲,持戒是慈悲,忍辱是慈悲,精進、禪定、般若、慈悲喜捨統統是慈悲。

      慈悲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愛心,愛心用在與樂上,就叫慈,用在拔苦上,就叫悲,這就叫做方便,方是方式,是方法。愛用什麼樣的方式顯示出來?用什麼方法去落實?方便的「方」是這個意思。你的愛心怎麼落實?「便」是便宜,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最適合的方法,最妥善的方式,方便就是這個意思。最妥善、最適合,那你就曉得這裡頭沒有一定的方法。所以它因時不同,因處不同,因人不同,因事不同,它有變化的。不管怎麼變化,決定是以慈悲為本,所有一切的作用都是慈悲的方便。

      在中國,儒家講的五倫十義,五常八德,你想想看是不是方便?是!再仔細觀察這個世間,古今中外一切聖賢,他們所表現的,他們所教導的,哪一樁不是方便門?全是!全都是以慈悲為本,你看基督教、天主教,經典裡面「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那個「愛」就是慈悲。《古蘭經》裡面說,「安拉確實是仁慈的」,仁慈就是慈悲,一個道理,沒有例外的。你從這些地方細心去觀察,去體會,然後會發現,所有宗教創始人,我常常講,是一個人,一個人的應化身。那個人是什麼人?那個人是慈悲,變現出許多不同的宗教,變現出許多不同的色相,都是叫做方便。所以方便為門。

      我在日本訪問中村老法師,我去年就訪問他,他去年一百歲,今年一百零一歲,去年我好像是第三次還是第四次訪問他。頭一次跟他老人家見面的時候,他很歡喜,我提出這樣的一個想法、看法。他告訴我,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創始人,統統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眾生喜歡聽什麼法就說什麼法。法無定法,身無定形,正是《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喜歡什麼相就現什麼相,應以佛身得度就現佛身相,應以天神得度的他就現天神的相,應以長者身得度他就現長者相,孔夫子、孟夫子,長者相!無一不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得大自在。這都是屬於定慧,沒有定慧就做不到。所以從忍、從進然後才能夠得定、得慧,這首偈在給我們講「定慧亦如是,菩薩所依賴」。

      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次偈二度」,次就是第九這首偈,這個二度就是定慧二度。「治壞失心因故」,下面還有講「謂散亂壞靜慮」,它對治壞失心因。我們的真心,我們的本性,被散亂障礙了,散亂破壞了禪定,靜慮就是禪定。靜,經教裡頭有時候把它翻作「止」;慮把它翻作「觀」,所以靜慮也是止觀,也翻成禪定。靜是定的意思,慮是禪的意思,所以禪不是枯寂的,禪是明瞭,這個名詞在翻譯的時候是華梵合譯。《六祖壇經》裡面講得很清楚,什麼叫禪定?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所以,不動心是靜,慮是明明瞭瞭,可是不被外面境界影響。你眼睛會看,這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我們張開眼睛,第一眼看外面的境界是見性見外面色性,這個跟諸佛如來完全沒有兩樣,你見到諸法實相。可是第二念就變了,第二念是什麼?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把見性見破壞了,就不是見性見。起心動念是什麼?起心動念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立刻取而代之。阿賴耶起心動念,第六意識分別,第七末那執著,把靜慮完全破壞掉。

      所以我們修禪定,禪定的功就是要破散亂。諸位想想看,我們現在的心是多麼的散亂,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念念不住,睡覺都不老實,睡覺會作夢,夢還是散亂。如果是禪定的心,你得到禪定,得到定,就不會作夢。有沒有境界?有境界,定中有境界,這個境界就是通常我們講突破空間維次。我們現在生活的空間是三度空間,你能夠有定功,能夠進入到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六度空間,境界很多。可是不管什麼境界現前,它不是夢境,叫定境,定中有境界,你不會影響。為什麼?你不會起心動念,你不會分別,你不會執著。如果你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心就是散亂的,你沒有定功。所以,散亂破壞了我們靜慮的心。

      「邪智壞正解」,這就是慧,般若智慧。為什麼我們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失去?邪智現前,把正智破壞了,我們對於整個宇宙人生的看法看走了樣子。

      我是在前兩個星期,有個同學送一本書給我看,題目是「佛教征服中國」。我一看是外國人寫的,中文翻譯的本子。仔細一看,它是個系列,在全世界許多國家研究漢學、研究中國的這些報告,有好幾十種。我就找人替我蒐集,大概買來了有二、三十冊,相當豐富。我略略的看了一看,邪智壞正解!不但是外國人有這個問題,我們現在中國人自己也有這個問題。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沒有戒定慧,怎麼能夠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就是佛經上講的諸法實相,你沒有真正智慧,你怎麼能理解?這是一定的道理。

      幾個人能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嚴格的說只有一個人,佛陀。為什麼說佛陀他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因為他沒有障礙。經典上講的三種障礙,妄想、分別、執著,《華嚴經》上說的;大乘經教裡面講的,叫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煩惱就是障,叫煩惱障,這三種煩惱把你的正知、正解障礙住。就好比我們看東西,如果我們戴三副黑色的眼鏡,三副眼鏡戴上去之後,對外面東西都看不見了。看不見怎麼樣?猜!猜測,猜測決定不是真相。這三副眼鏡!

      三副拿掉一副,外面就清楚多了。那是誰?阿羅漢,所以阿羅漢叫正覺,他看的東西沒錯;雖是沒錯,還是不清楚。再拿掉一副,這就是菩薩,菩薩比阿羅漢就高明太多了,菩薩是正等正覺,阿羅漢是正覺。把最後那副黑眼鏡拿掉,真相大白,那是佛陀,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比喻諸位容易懂。我們今天這些芸芸眾生,無論中國、外國,統統都戴上三副眼鏡。戴上三副眼鏡看佛法,佛法也被他看扭曲了,就這麼個道理。

      所以我們常常講時、處、人、事,千變萬化!譬如這是個瓶蓋子,我們這樣放著。在這邊的人,我們問他,這個東西像什麼樣子?他說這是凸出來的。在這邊人看到,你問他,他說是凹進去的。這堅持、執著凸出來的人說:你說錯了。他說:你說錯了。兩個人都錯,兩個人就互相打架,其實都沒有看到真相,掉過頭來一看都沒錯。我們現在看問題,毛病就發生在此地,只看到一面,沒有看到另外一面。又何況一樁事情,方方面面,不止兩面,不止四面,不止八方,佛給我們講,一切法的成就無量因緣。

      佛在教導我們,這也是方便起見,把無量因緣歸納為四大類。經上常講的四緣生法,哪有那麼簡單?我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教我們,任何一法你要細心去觀察,首先觀察體、相、作用。像我們這個經題,你看經題一開端「大方廣」,大是宇宙的本體,方是宇宙的現象,廣是宇宙的作用,現象的作用。你這三方面都看,都看清楚了,這還不夠,還要看什麼?還要看因、緣、果,體上的因緣果,相上的因緣果,作用的因緣果。還要觀察理跟事,這是說了八面。任何一樁事情,你八面觀察你才能看出一個端倪,沒看錯;體、相、用、因、緣、果、理、事。這算不錯了!老師最後跟我說,你這樣的觀察法,你只看到表面。表面,那怎樣才看到深入一層?

      八法每一法裡頭又有八法,體裡面有體相用,有因緣果,有理有事;相裡面有體相用,有因緣果,有理有事。八八六十四,你能夠看到六十四面,你才入進去一層。到底有多少層?無有窮盡,六十四法每一法裡頭又有八法,重重無盡。什麼人才能達到究竟?無上正等正覺。這個開示使我們稍稍能夠體會到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智慧,不可思議。他的智慧從哪裡來的?本有的,自性本來具足的。所以施、戒、忍、進、定、慧,都是性德,生佛平等,諸佛有,我們眾生也有,無二無別。只是眾生有三種障礙,諸佛如來這三種障礙都沒有了,菩薩這三種障礙去掉兩種。就如同我們眼睛一樣,我眼睛能見,你也能見,菩薩也能見,佛也能見。我們的眼睛戴上三副眼鏡,你也戴上三副眼鏡,菩薩戴一副,佛沒有戴。就是這個比喻!這個比喻不難懂,所以說生佛平等。

      佛教我們的沒有別的,去障礙而已。六度是去障礙的,你看布施去什麼?去慳貪,我們無始劫以來,迷失自性,生起慳貪的煩惱;慳貪就放不下,妨礙你放下。本來你清淨心裡頭一塵不染,現在你的心不清淨,患得患失,貪而無厭。這些煩惱本來沒有,所以用布施的方法來破煩惱;換句話說,用這個方法來除障礙。持戒除惡業,忍辱除瞋恚,精進除懈怠,今天這裡講的禪定除散亂,智慧除邪見。佛教的這些方法,就是叫我們把那個眼鏡拿下來,我們講戒定慧是三副,講六波羅蜜就是六副。你想想看,我們有邪知邪見的眼鏡,有散亂的眼鏡,有瞋恚、有惡業、有慳貪,六副眼鏡!你每學一樣就除掉一樣,統統除盡了,智慧現前。自性般若智慧現前,這就是正知正見,這是正解。

      我們看清涼大師後面所說的,「今菩薩定靜惑亂」,你看禪定的功能是得清淨心,不迷惑,不散亂。不散亂就是心裡頭不再胡思亂想,我們講的意志集中,精神集中。我們今天的意志、精神不能集中,所以不生智慧,學再多的東西是屬於常識,常識不是正知正見。為什麼?都是從分別心裡頭生的,用佛法講,從意識心裡頭生的,意識心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生智慧,意識心生邪見,就是不正確的見解,錯誤的思想。你把宇宙之間萬事萬法全看錯,全想錯了,這種錯誤的知見自然就帶來錯誤的行為。說錯了,做錯了,這叫造業。錯誤的業就感錯誤的果報,錯誤的果報是什麼?六道是錯誤的,十法界是錯誤的。正確的?正確是一真法界,我們見不到。

      一真法界在哪裡?原來就在眼前。佛與法身大士他能夠受用到,我們這些煩惱、業障沒有斷的受用不到。真的就在眼前,受用不到。佛菩薩受用到,佛菩薩得大自在,法身、般若、解脫。法身、般若、解脫實在講都在面前,哪個沒有?個個都有。你迷了,它就不起作用,雖在面前,不起作用;覺悟人他不迷,他就起作用。這個作用就是我們平常講的離苦得樂,不起作用,恰恰相反,離樂得苦,差別太大了!我們要想破迷開悟,要想離苦得樂,跟誰走?跟過來人走,你就沒錯。誰是過來人?佛是過來人,法身菩薩是過來人,祖師大德這些人,他們的心行,他們的言論,與經典相應而不違背的,我們可以跟他學習。為什麼?他雖然還沒有證得菩薩果位,但是他走的是條正路,他在前面走,我們在後面跟,這是一條正路,一般講成佛之道。

      定有這麼大的功能,慧呢?「慧鑑萬法,動寂自在」,動是你的行動造作,寂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無論順境,無論逆境,無論是太平盛世,或是天下動亂,你契入這個境界,了解事實真相,無不自在!環境與你生活有沒有影響?毫無影響。這是真正的學問,這是真正功夫。

      「故菩薩依之以發通慧」,菩薩依定慧他就能發神通、智慧,六種神通、智慧。「賴之以證理果」,要依賴它,你就能證得理性無上正等正覺之果,你就能證得。下面是比喻,「其猶有力之王」,就好像大力王,有大德大能,大力之王,「澄清四海,明鑒萬機」,澄清就是平定,平定四海。「明鑒萬機」,這個國家裡頭小小事情,他都觀察得很清楚、很明白。「故率土戴恩,天下仰則」,這是比喻,天下人民都得到他的恩惠,感他的恩,戴他之德,感恩戴德。所以,天下人歸順敬仰,這些人過幸福美滿的生活,都靠這個大力王。

      菩薩能夠轉煩惱成菩提,證無上的佛果,一定要依靠定慧,這是我們一定要完全肯定認識清楚。定慧從哪裡來?定慧一定要依靠忍、進;忍進從哪裡來?忍進一定要依靠施、戒。所以六波羅蜜的關係在此地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坐。接著我們看最後這首偈,第十首:

      【亦如轉輪王。能與一切樂。四等亦如是。與諸菩薩樂。】

      前面說過六波羅蜜,接著要講四無量心,『四等』就是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我們看偈頌,『亦如轉輪王』,在佛法裡面講,這是統治世間智慧福報最大的國王,稱轉輪王。我們這個地球,佛說了,如果有個大國王能統治整個地球,這個國王稱為轉輪王。轉輪王有四等,這是最下的一等,他用四個比喻來說,金、銀、銅、鐵,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地球上出現一個這樣的人,統治全世界的叫鐵輪王。如果是金輪王,佛經裡面講,他統治的範圍叫一四天下,這一四天下就是娑婆世界,有講四大洲。他是一個星系裡面的統治者,那就是現在我們講的外太空。

      為什麼稱輪王?輪,實在講是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他的武力,確實就像近代我們一般科學家所講的飛碟。你看飛碟就是交通工具,也可以做為戰鬥,像戰鬥機一樣,可以做輸送,可以做武力。它的形狀大概是像個輪,圓形的,所以我們以前聽說飛碟,看到很多這個照片,我們就想到轉輪王。大概是轉輪王(不是他自己來的)派人到這邊來視查,換句話說,他的交通工具能夠飛行的地區就是他管轄的地區,地球是屬於他的領土之一。這個轉輪王他在哪個星球上,我們還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已經看到他的威力的範圍。他輪的速度非常之快,佛在經上講,一晝夜,我們今天講二十四小時,他就能夠周遍他的地區。如果說這個地區,我們講是太陽系,這種交通工具在十幾二十個小時之內,它就可以周遍太陽系所有的星球,你就知道速度之大!我們今天地球上還沒有這種工具,還做不到。所以講到科學技術,實在講跟輪王相比還差很遠。

      能夠統治一個太陽系,一個星系,佛講這就屬於金輪王位,一四天下。如果要照黃念祖老居士的講法,那個範圍就大了。老居士講得也很有道理,他跟我討論這個問題,我也很服他。他說這一四天下不是一個太陽系,而是什麼?銀河系。為什麼?太陽系是繞銀河系轉的,這個話說得是有道理。一個太陽系的輪王,那就變成銅輪王;統治這一個銀河系的,才叫金輪王。這是黃念祖老居士跟我談的,我也很相信他的說法,說得也很有道理。

      這一四天下有座須彌山,須彌山到底在哪裡?他說在這個天下當中,黃老居士說,須彌山就是中國人講的黃極。地球上有南北極,銀河系也有南北極,我們稱之為黃極,是銀河系的當中。確實現在天文學家把這個圖畫出來,銀河系當中確實是高出來的,它像個碟子一樣;銀河系狀況像個碟子一樣,確實當中特別厚,愈往外面去愈細薄。而我們太陽系是在邊緣上,不是在中心。統治一個銀河系的人,他的交通工具當然更殊勝,沒有人能跟他比。一晝夜就能周遍這個銀河系所有這些星球,他都能照顧得到,這是他統治的範圍。所以黃老居士他肯定,一個銀河系才是我們佛經裡面所講的單位世界。這樣的單位世界一千個,稱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像這樣說的大千世界,無量無邊,我們底下經文會讀到,宇宙之大無法想像。這是講轉輪聖王。

      一般轉輪聖王多半都是菩薩示現的,就是佛經上常講的,「應以轉輪身得度者,即現輪王而為說法」,輪王幾乎都是菩薩;換句話說,都是修六度,四無量心的,所以他有大福報。不是像在人間這個地球上,只是一片小小的領土就建立成為一個國家。所以現在變成地球村,一個國家就像一個家庭一樣,隨著交通的發達,地區就縮短,我們環繞地球一周,兩天時間就夠了。我們相信還有速度更快的飛行工具,我聽說已經研究成功了,從中國到美國只要四個小時,那我們講環球一周,只要十二個小時。中國到美國大概是地球的三分之一,所以十二個小時就環繞地球一周。地球自轉一周還要二十四個小時,將來這個飛機比地球自轉的速度要快一倍。

      想到輪王、輪寶,使我們就想到飛碟,這是人間的科學技術發展出來的飛行工具,因為輪王他是人,他不是天道。如果他是天道,天神,那是另一個空間維次的眾生,他不需要用這種機械。所以絕對不是天人,天人有神通,他有神足通,用不著這種工具;凡是用這個工具,肯定他是屬於人道,他沒有五通,這是學佛的同學不能不知道。

      因為他們都是有智慧、有德行的人,所以這種統治人會不會傷害人?不會,不但不傷害人,他還常常照顧一些苦難的人。諸位一定要知道他是人,他不是神,他沒有神通;如果有神通,那就另當別論。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有許多災難,輪王為什麼不來救我們?大概是兩種原因,一種是範圍太廣泛,訊息沒有傳到那邊。正如同像中國這樣的大國,如果在過去,沒有資訊,交通不便,許多地方發生災難,幾個月之後皇上才知道,消息才傳過來,不可能立刻就知道。現在地球上發生什麼事故,我們馬上就知道,得力於資訊發達,得力於交通便利。這是一個因素,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一切眾生的災難,真正的因是業報。如果我們對這深一層的道理要能夠理解,也能夠想得通,他為什麼不來救護你?這種果報是自作自受。

      我這邊有個同學,我平常不看報紙,從來不訂報紙,他們把有災難的報紙剪下來給我看。我這才曉得最近歐洲有旱災、有水災,都非常嚴重;美國有三個州最近發生風災,損失非常慘重。在佛法裡面講,這些自然災害的因是什麼?都是人心。貪欲是水災的因,瞋恚是火災、旱災的因,颶風的因是愚痴,地震的因是人心不平,我們講的傲慢;貪、瞋、痴、慢所感到的災害,是水災、火災、風災、地震。如果人能夠把貪瞋痴慢除掉,拔掉,這四種災難就不生。我們在許多宗教經典裡面去看,佛教有講華藏世界,有講極樂世界,華藏、極樂世界什麼災難都沒有;基督教講天堂,伊斯蘭教講天園,都沒有災難。為什麼沒有災難?那邊都是善人,都接受聖人的教誨,都能夠依教奉行,所以它不受災難。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縱然在今天有許多災難發生,你想避難到哪裡去避?沒地方逃避。可是確實有個方法真的能夠化解災難,什麼方法?斷惡修善。貪瞋痴慢是惡,自性裡頭沒有,用什麼方法?用六波羅蜜、四無量心,就能夠化解一切天災跟人禍,都能化解。動亂、戰爭裡面的傷亡,過去朱鏡宙老居士告訴我,都是命中注定的。命裡頭沒有這個災難,遇到災難都能化解,正所謂是「逢凶化吉,遇難成祥」。我們學佛這麼多年,對於這兩句說法能夠相信,一點都不懷疑,如果遭難,那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斷惡修善的人,縱然遇到災難,他向上提升,他不往下墮落;十法界裡頭,你往上升,不會往三惡道去墮落。所以,即使遇到災難,不驚不怖,沒有驚慌,沒有恐怖,心是定的,有定有慧。有定有慧就生死自在,知道自己到哪裡去,歡歡喜喜,不怨天不尤人。你說這個多快樂,這個多自在!

      所以輪王,你看這是愛心,慈悲心,『能與一切樂』,這是他所統領的這個區域的一切眾生。經上這裡講的轉輪王,沒有指是哪一個,既然不指哪一個,我們一定就想到是金輪聖王,金輪聖王他統治的地區就是一個銀河系。這麼大的福報,當然他有智慧,我們中國人常說「福至心靈」,福跟慧常常是起連帶作用,大福德一定有大智慧,大智慧必然有大福德;小福未必有小智,小智肯定有小福。由此可知,修慧比修福重要。福不能自己享,再大的福報,如果自己享受,不肯分給別人,也很快就折掉,叫折福!自己有福一定要能布施,要能與一切眾生共享,他的福報就享不盡。為什麼?有福,布施又再種福,所以他的福報享不盡。這在前面都詳細說過,施財得財富,施法得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業因果報,絲毫不爽。

      『四等亦如是』,「四等」就是講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因為它是無量,就平等;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也無量,所以稱為四等。我們在去年過年的時候,寫了一副對聯,這個對聯本來寫的是「慈悲遍法界,善意滿娑婆」。法界跟娑婆只有學佛的人才懂,一般人不了解。所以為了大眾化,我們把它改了,「愛心遍寰宇」,這個大家好懂,寰宇是宇宙,愛心遍寰宇。下面是「善意滿人間」,當然這個範圍小了,可是好懂。這是四無量心,「慈悲遍法界,善意滿娑婆」,要發這樣的心,慈悲喜捨無量無邊,無窮無盡,努力去學,認真的去修。

      對於一切眾生,我們今天是住在這個地球,凡是住在地球上的所有一切眾生,我們要把他看作一家人;所有一切人是一家人,所有一切畜生也是一家人。要有這樣的愛心,這是《弟子規》上所說的「凡是人,皆須愛」,這就是「善意滿人間,愛心遍寰宇」。愛人,能夠愛人,你就不會傷害,你能夠愛人,你就真正能夠關懷人。人家有什麼事情得罪你,你就會原諒他,為什麼?你愛他,你決定不會怨恨他。你自己親愛的人有時候說話也難聽,或者做出事情叫你不高興,你會不會怨恨?不會。我們要學,從哪裡學起?你看中國聖人教人真有一套,叫我們從「父子有親」做起,太有道理了!我們不知道怎麼愛人,年齡跟我們父親差不多的,儒書裡面講,大我二十歲的人他就是我父親這一輩分的,我都把他看作父親看待;小我二十歲的人就是子女,要把他當作自己的子女一樣看待。父子的親愛,這個親愛是天然的。

      去年我訪問日本,有位同修他帶了他的四個月大的嬰兒,我們一起去旅行。小孩長得很好,白白胖胖,每個人都喜歡。你看父母對小孩的愛,小孩對父母的愛,我就叫大家你們細心看。你看「父子有親」,從這裡就看出來了,沒有任何條件,天性!長大要不好好的教,慢慢它就變質了。教育沒有別的,如何能把這種親愛永遠保持,到一生都不失掉,那個教育就成功了。中國古聖先賢倫理道德的教育,目標就在此地,一生不會變質,這是第一個目標。第二個目標,要把這分愛擴大,把「父子有親」擴大,你愛兄弟,愛你的族群,愛你的鄰里鄉黨。再擴大,愛社會、愛國家、愛世界、愛一切眾生,這是聖賢教育。所以聖賢教育無他,愛的教育而已。

      愛決定不會害人,愛是和諧的,愛是和平的;和睦相處,睦裡頭就有親愛的意思在;平等對待,這個平等就是父子有親。年歲比我長的,我把他看作我的父母一樣看待,平等;年幼的,把他看作自己兒女一樣看待,這平等;年齡跟自己差不多的,兄弟相待。整個地球、整個宇宙是一家人,本來就是一家人,是我們迷失了自性。為什麼說本來就是一家人?佛經裡頭講得透徹,宇宙之間無量的星系,無量的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心」佛教裡面稱它為法性,所有一切現象是法相。相從哪裡來?法性變現的,性、相是一不是二。古人的比喻說得很好,「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喻作法性,器比喻作法相,器離不開金,金離不開器,離金沒有器,離器沒有金;離相沒有性,離性沒有相。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比父子兄弟還要親!你學了大乘你就明瞭,比儒家講得透徹,講得深刻。所以自自然然「能與一切樂」,能與一切樂是法爾如是,沒有任何條件,它就是這樣的。

      所以經文講,慈悲喜捨能『與諸菩薩樂』,四無量心是性德。慈是與樂,幫助一切眾生得幸福快樂,叫做慈,你有慈心,你還要有慈的行持。心永恆不變,行就是要隨順時、處、人、事,我們前面講過四隨。你懂得這個道理,今時、今處、今人、今事,他需要什麼?他需要的是離苦得樂。那你要細心觀察,苦從哪兒來?樂何以不得?當然這裡頭有近因、有遠因,有眼前迫切的需求,也有未來的需求。近因要滿足他,遠因更重要,遠因是什麼?迷悟,悟了,真樂;迷了,真苦!迷了的人,雖富不樂,雖貴不樂,富貴都不樂;覺悟的人,貧賤都樂。你看夫子的弟子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這種生活環境,夫子感嘆說,要是別人,他就很憂慮,感到很苦。可是顏回怎麼樣?一天到晚歡歡喜喜,快快樂樂。夫子讚歎說,「回也,不改其樂」。明白了,覺悟了!就是對於這一切現象,性相、理事、因果統統明瞭通達,快樂無比,我們今天所講的精神的享受。

      有精神享受的人,我們要問有沒有物質享受?有!他的物質享受跟一般富貴人物質享受不一樣。他的物質是三餐飯吃得飽,衣服穿得暖,無論在什麼地方,睡眠睡得好,快樂無比!釋迦牟尼佛當年為我們示現的,是無比的福報,如來福報是達到究竟圓滿,佛是什麼生活?大概跟顏回差不多,有過之而無不及。釋迦牟尼佛的財產是三衣一缽,其他的什麼都沒有;每天吃飯,外面去托缽,一天只托一次。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比什麼人都快樂。他心裡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沒有利害得失,你說多快樂。對於一切眾生平等的慈悲,平等的教誨,他做到了,所以教導別人人家相信。

      你要能把這個理事參透,你才曉得佛家講的不二法門,苦樂不二,貧賤不二,窮通不二,你就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得大自在!與樂,這個與樂才叫做究竟圓滿。而不是說,與樂是給你多少錢,給你房子,給你車子,不是這個意思,那你完全就想錯了;是叫你了解宇宙人生真相。

      性相,性是體,相是現象;體是理,相是屬於事。事有萬端,理是一個,為什麼會產生變化?這裡頭有因有果。所以佛用六個字統統包括到了,性相、理事、因果,把宇宙之間萬事萬物都包括盡了。你要是能通達,能明瞭,你就得大樂,這大樂裡面流出來的就是慈悲喜捨。慈悲喜捨是性德,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法爾如是!悲心是救苦,看到眾生苦,你怎麼能幫助他離開苦難,幫助他離苦,這叫悲,幫助他得樂,這叫慈。所以慈悲用一個字來說,就是愛心。

      後面這兩個字也非常重要,「喜」,喜不是對自己,是對他,看到他離苦了,歡喜;看到他得樂了,歡喜。慶賀眾生覺悟,回頭了,離苦得樂。這個喜裡面就沒有嫉妒心,諸位要曉得,嫉妒、障礙很嚴重。嫉妒是什麼?看到別人離苦,他不高興;看到別人得樂,他更犯愁,總不願意看到別人有好處。別人有好處,總得想方法去障礙他,去阻止他,這叫嫉妒;嫉妒造的罪業很重,果報也很恐怖。所以,喜是性德!由此可知,我們自性清淨心裡面,或者儒家講的本性,本性裡頭沒有嫉妒,本性裡面沒有貪欲,沒有瞋恚;既然沒有瞋恚,當然沒有嫉妒,嫉妒是瞋恚裡面的一分。也沒有愚痴,也沒有散亂,所以稱之為本善,本性本善。

      《三字經》上說,「人之初,性本善」,一切眾生本性都是本善。本善就是本來具足經上講的六波羅蜜、四無量心,本來具足。這個東西不是從外頭來的,就是因為有障礙。所以說如果你有嫉妒,喜就沒有了;嫉妒是煩惱,障礙你自性裡面的歡喜心、喜悅心。佛經裡面講,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從什麼地方表現?從看到別人離苦,看到別人得樂,你會感覺得非常歡喜;這個人離苦得樂了,這個人破迷開悟了。

      末後一個是「捨」,這個字非常重要,捨是放下。放下什麼?這個地方有個標準,也就是有個下手之處,「怨親平等」,最重要的是要捨怨恨!我對這樁事情看不慣,對那個人看得不順眼,這個煩惱習氣要捨掉。所以,慈悲喜捨的修學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在人事這方面,你要肯學,確實會年年增長,月月增長。你說我們一般人,我在沒有學佛之前,慈悲喜捨都沒有。沒有慈悲,自私自利,有嫉妒障礙,看到別人比我好心裡就難過,分別、執著樣樣都放不下。學佛之後,接受老師的教誨,好在我還好學,領悟力還很強。我一聽就懂,就明瞭,才知道做人應該要這樣!

      尤其是章嘉大師跟李老師從佛法上的教誨,自性清淨心本來具足圓滿的智慧德相,佛說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才恍然大悟。確實我有很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經上講的這些煩惱習氣,自己一反省,一樣都不缺。怎麼辦?好好的改!用佛陀的方法,用布施改自己的慳吝,改自己的貪欲,捨!用持戒來改自己的惡業,用忍辱來改變自己內心裡頭的怨恨、瞋恚。用這些方法,統統要用得上,這叫真修行。

      所以,修行不是天天念經念好多,拜好多佛,那都叫形式,真正修行是從內心裡面改過。這是章嘉大師他老人家苦口婆心教導我,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改過要從內心裡頭改,心正了,言行自然就正;心不正,那個言行是裝出來的,不能持久,它會變化;一定要從心裡頭改,才能持久,永恆不變,真的覺悟,真的明白,那才管用。所以要捨,捨最重要的,就是日常生活當中捨怨恨。我對於人、對於事看不慣,不滿意,有怨恨,這個念頭要捨;念頭捨掉,行為就沒有了,行為自然就變得和藹可親。你必須要知道,你心裡頭沒有捨,完全表現在你面孔上,表現在你行為上。人家看到怎麼樣?看到不敢接近,你這個人很難相處,你這個人瞋恚心很重,嫉妒心很重。所以善人、好人遠遠的離開你,對你敬而遠之;不善的人來跟你做朋友,來拆你的台,來惹你的禍,麻煩就大了!所以,自利利他,一定要懂得慈悲喜捨。

      智首菩薩所教的全是智慧,全是慈悲。你看看能「與諸菩薩樂」,這個「諸菩薩」是從初發心到等覺。諸菩薩,五十一個階級的菩薩,沒有不修慈悲喜捨的。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四等為因,自他安樂,招果無盡故」,這句話希望我們要把它記住。慈悲喜捨帶給自他的安樂,無有窮盡;這個無有窮盡,到後面經文裡頭還有很細的講解。我們現在是念到第八信位,下面經文詳細說明的是在第三地,還有相當長,當中還有一段長文,以後會詳細再說明。現在最好我們要捉住慈悲喜捨,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裡頭,認真的學習。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