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66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十六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66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七面,第一行看起:

      我們將經文念一念,「復有無量夜叉王。所謂毘沙門夜叉王、自在音夜叉王、嚴持器仗夜叉王、大智慧夜叉王、燄眼主夜叉王、金剛眼夜叉王、勇健臂夜叉王」,昨天講到這個地方,今天我們接著看第八尊:

      【勇敵大軍夜叉王。】

      這段經文,是以夜叉這一類眾生來代表迴向法門裡面第五迴向,第五迴向是「無盡功德藏迴向」。無盡功德藏,就在這十位菩薩德號裡面所示現出來,我們從這些名號細細體會它的意思,就知道如何來學習。前面說過「勇健臂」是表示眼到手到,就像觀世音菩薩示現千手千眼意思相同。第八尊是『勇敵大軍』,「軍」是佛經裡面常常講的魔軍。魔能損害人,就好比敵人的軍隊來侵犯我們一樣,把它比喻作大軍。世尊示現成道的時候降魔,也把魔比喻作軍隊,降伏魔軍。其實魔對我們的損害遠遠超過這些軍隊,這是我們必須要能夠體會得到。魔是指什麼?此地專指外在的誘惑,佛經裡面講的魔王波旬是外來的誘惑。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種境界,如果被這些境界迷惑,被這些境界動搖,那這些境界全都是魔王波旬的力量。

      試問問今天世間人,有幾個人能夠不受誘惑?不但凡夫禁不起誘惑,修道人往往也禁不起誘惑,所以道業不能成就。佛菩薩在此地示現,有能力抗拒它,有能力不受誘惑。什麼能力?定慧。有定,在一切境界裡能夠做到如如不動;有慧,對於外面的境界相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外面六塵境界正如《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佛又從比喻上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什麼叫有為法?有為法,簡單的說,這個法有起有滅,或者我們說有生有滅,只要是有生有滅的都叫做有為法。我們看看,哪些法不是有為法?所有一切動物,包括我們自己這個身體,身體有生老病死,這是有為法。心裡面妄想,前一個妄想滅了,後一個妄想就生起來,所以妄想也是有為法。這樣說起來,物質是有為法,精神方面還是有為法。再看看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這樣看起來,這個世間我們六根所接觸到的境界,幾乎全部都是有為法。好像只有虛空不是有為法,三千年前虛空是那個樣子,三千年之後的虛空沒有變化。

      相宗裡面,天親菩薩根據《瑜伽師地論》,將論裡面所說的六百六十法歸納為一百法,叫百法;百法展開就是一切法。百法裡面一共說了五類,第一類是「心法」,法相宗稱為八識心王,這是心法。我們剛才講,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屬於心法。第二類是心法的作用,稱之為「心所有法」,一共有五十一種。心心所都是屬於精神的部分,都是屬於心理的部分,它有生有滅。第三類是「色法」,色法就是講我們所有一切物質現象。六根,除了意根之外,前面五根眼耳鼻舌身所接觸到的境界都叫做色法,所以色法包括色聲香味觸。因為意根對的是心法,就是心心所。色法的範圍非常廣大。第四類是「心不相應行法」,這個法有,不能說它沒有,它不是心法,不與心法相應,也不與心所相應,也不與色法相應,所以叫不相應行法。有,確實有這個東西。這一類東西,用現在的名詞來說,抽象的概念,決定不是事實,但是你不能說沒有這些事,它只是抽象的概念而已。譬如我們講時間,時間就是不相應行法,過去、現在、未來,它不是心,也不是心所,也不是色法;我們講空間,四方、四維、上下,也不是心心所,也不是色法,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完全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出來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決定沒有這個東西存在。可是眾生偏偏執著,以為這個東西實有,這是錯誤的。這四類都叫做有為法。百法末後一位叫「無為法」,有六種,這六種裡面虛空是一種。而實際上,虛空並不是真正的無為法,相似;因為有為法裡面,哪一類它都不相應,所以歸到無為法裡面。無為只有最後一個是真的無為,「真如無為」。

      這樣說起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要提起觀照的功夫,對於我們生活裡面,所有一切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假的不是真的。「如露亦如電」,露水跟閃電,比喻這些現象存在的時間很短暫,無常的,所以它不是真的;真的永遠不變,那就是真的。所以實在講,只有真如是真的,永遠不變。你能把事實真相看破,看清楚、看明白,你就不會被迷惑。你有慧能降伏魔軍,有定能夠抵禦魔軍,能夠抵抗它,不受它的傷害。有智慧就把魔軍轉變,把它化解掉,這才叫「勇敵大軍」。所以佛陀教給我們的,千經萬論,歸納到最後戒定慧三學,我們能夠真正的認真努力學習戒定慧三學,你就有能力勇敵魔軍,不會受魔的擾亂,不會受魔的傷害,你的生活就自在,你的受用就快樂。這是第八尊菩薩所表的。第九尊:

      【富資財夜叉王。】

      迴向位的菩薩,所謂迴向就是要幫助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我們要想幫助別人,『資財』是很重要的一個手段。我們想幫人忙,自己沒有力量,那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幫助人最重要的還是財富。所以佛成佛了,要兌現他在因地裡面所發的大願,什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無量無邊的眾生,成佛之後要去幫助他們,那要沒有財富怎麼行?財富從哪裡來?修。佛在經上常講,成佛之後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福。百劫修福,所以佛稱為「二足尊」,足就是圓滿、滿足,二就是智慧、福報;智慧圓滿,福報也圓滿,這才稱為二足尊。

      也許有同修聽了這話有疑問,成了佛,佛不是證得大圓滿了嗎?還得要去修福?對,還得要修福。可是你要懂得佛有四種佛,給你講百劫修福,這是藏教的佛;我們在經上看到八相成道,那是藏教的佛,他要修福。通教的佛也要修福,為什麼?沒有見性。別教跟圓教不必要修,為什麼?見性了。自性裡面本具的智慧德能無量無邊,那是真的無量無邊,所以他不需要了。但是藏教、通教沒有見性,就像我們現在一樣。我們現在想幫助別人,我們沒見性,自性裡面無量的財寶,一文錢都拿不出來,好比什麼?你的財寶很多,錢財很多,都在銀行裡面,身上一文都沒有,肚子餓了討飯,很可憐,去討飯,再不然就做小工,賺個一點錢去吃一頓飯。我們自性的智慧寶藏就像銀行一樣,關了門拿不出來。怎樣去開發?見性就開發了。我們沒有見性,所以一定要臨時打工。藏教佛、通教佛沒有見性,所以成佛要百劫修福。一般講成佛要懂得,他成的是什麼佛?佛有好多種,要搞清楚。

      特別是在我們現前境界當中,我們是凡夫,我們也發慈悲心,也想時時刻刻幫助別人,那就一定要得財富。佛在經裡面說得太多,財富從哪裡來?財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你的財富源源不斷,就像泉水一樣往外面湧,這個財源才真正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你一定要懂得捨,你要不懂布施那就不行,這個道理很重要。佛在經論裡面,這些事情講得太多,我們也看得多、也聽得多,可是境界現前還是捨不得,境界一現前馬上就迷了。讀經的時候、聽經的時候,那個時候智慧開,聽完之後又迷了,這個難!所以佛勸導我們,經不可不讀,這個話就很有道理。常常讀、常常聽,印象慢慢就深刻,在境界裡面才提得起觀照,那才管用。見到有需要幫忙的人,你自自然然就肯伸出援手,全心全力的幫助別人。你肯布施,歡喜布施,你能夠真正得布施的果報,那就是財富源源不斷而來。源源不斷而來,你就源源不斷的布施,決定不可以貪財,決定不可以吝嗇,這一點非常重要。

      除了財富之外,我們要幫助別人,形相非常重要,才能夠幫助別人發心。佛成佛之後,為什麼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福?福報就是無量的相好。佛經裡面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我們娑婆世界人審美的標準;每一個世界審美標準並不相同,娑婆世界眾生一般審美是這麼一個標準。所以菩薩一定要修福,有智慧、有能力、有財富,又有好的形相,好的形相能攝受一切眾生,令眾生接觸之後生仰慕之心。你又肯慈悲去幫助他,他怎麼不歡喜?佛菩薩攝受一切眾生有四個原則,這四個原則第一個就是「布施」,跟他結緣。這個眾生你跟他不認識,甚至於他看你就討厭,看你就不高興,但是你送一份厚禮,他也會笑笑,也會接受。改善關係,常常送禮物給他,布施是第一個手段。第二個手段是「愛語」,愛語不是說好聽的話,是真正愛護他的話。真的愛護,打他、罵他也是愛護,他能夠體會到,真正愛護他。第三個是「利行」,我們所作所為對他有真正的利益,有真正的好處,這是必要的手段。第四個是「同事」,他喜歡什麼,我們都能夠隨喜,這樣的人很容易親近,能夠親近你、信任你、歡喜你,你跟他講經說法他會接受、他會聽。我們要想幫助人,違背這四個原則,你的智慧再高,能力再強,講經說法天花亂墜,人家不喜歡聽,跟你沒有緣。一定要跟大眾廣結法緣。

      我到新加坡,甚至到全世界各個地區,他們請我去講經,請我去講演,我人沒有到,結緣的東西大量都到了。先跟大家結緣,然後我再登壇講經,先結緣。結緣也要有緣才行,沒有緣就不行。新加坡這個地方,結的緣結得多、結得殊勝。其實我們結緣的心、結緣的事是平等的做,世界各個地區我們都同樣在做,雖然是平等在做,對方眾生那邊的緣不相同。在美國我們送去的結緣品不能說不多,一年也是有幾百箱的東西寄過去,當然美國地方太大,每個地方分的量就少了;有的時候送去他未必歡喜,很難接受。新加坡這個地方小,念佛的同修居住比較密集,新加坡就這麼大,從東到西開車不過一個小時,恐怕不到。所以到這個地方來講經,我們大量東西送到此地結緣,它就產生效果。法緣好是這麼來的,不結緣怎麼行?這個結緣就是布施。

      我這麼多年來,我在講台上講經今年是四十年了,我是三十三歲出來講經。這四十年來,如果大家給我的這些供養,我要去蓋幾個大廟不難,也能蓋得像樣。可是我沒有蓋廟,我把這些錢統統印經,這些年來做錄相帶、錄音帶、CD、現在還有VCD,普遍跟全世界的同修們結緣,所以廟沒有了。今天還有同修問我,法師你住在哪裡?我沒地方住。今天居士林請我講經,我就住居士林,我自己沒有地方。我有法緣,我的緣結得太多,所有供養這裡來了,那個地方就去了,還是這個樣子,清淨自在,沒有煩惱。錢多了真的麻煩,天天在那裡盤算,現在貨幣在貶值,麻煩!怎麼能不操心?還是什麼都沒有好,什麼股票、經濟衰退、貶值與我統統不相干,你說這個多自在。而且我的這些供養還源源不斷而來,沒少,跟居士林一樣,有增無減,這都是真正的例子。團體,居士林;個人,我在此地做個樣子給大家看。我現在每一年的收入,大家供養我的這些紅包,最保守的估計有一百萬美金,只有超過,不會比這個少,多的可能達到三、四百萬,每年這麼多。身上一分錢沒有,流水流去了,從我面前流過的有這麼多。

      所以一定要懂得布施,你這「富資財」就不缺乏。富有不一定要你積蓄,你能夠用這麼多,不必據為己有,這就好。財要大家去享受,一切眾生共同享受,這個財就有意義、有價值。我們看到大家受用,生無量的歡喜心,個人如果去享受,麻煩就大了。如果你一年有一百萬美金的收入,你這一年把它享受掉,怎麼享法?總不能說一天吃十頓?天天去進補,我看補不了兩年,老命就補掉了,這真的,不是假的。特別是有錢的人,有錢的人很多老年痴呆症,為什麼?享福。他那個錢用不完,躺在床上,三班護士,他那麼樣享受法,那個享受法不怎麼好,不怎麼舒服,有的時候就那樣要享個一、二十年他才斷氣。我們看到這個現象,有錢還是捨好,捨才是真正得到享受,理與事都要清楚、都要明白。這是菩薩在此地為我們示現。末後一尊:

      【力壞高山夜叉王。】

      佛經裡面以『高山』比喻我慢,我慢高山,這是很大的煩惱,對於我們修學是嚴重的障礙。我們要問問,誰沒有傲慢?特別是要自己反省、自己檢點,這個事難!人看別人的過失容易,自己的過失看不到。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要怎麼樣學?世出世間聖人教我們學謙虛,謙虛就是對治傲慢的。換句話說,你沒有謙虛你就傲慢,你不能說我謙虛是沒有,傲慢也沒有,已經傲慢的架子顯出來了,他還傲慢沒有。傲慢是俱生煩惱,不是學來的,是你生生世世累積帶來的,不要學,哪個人沒有?這是佛法裡面講的根本煩惱,貪瞋痴下面就是慢,再就是疑,疑是對於聖賢的教誨懷疑,這五個都是根本煩惱。儒家孔孟的教學他教的是世間法,沒有教人了生死、脫輪迴,所以對於傲慢他只是說「傲不可長」,意思就是傲慢不可以再增長,他沒有教人斷。佛法教學的目標是要脫離三界六道,傲慢要不能夠消除,六道輪迴出不去。小乘法裡頭所說,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證須陀洹果,這就入聖人之流;證得位不退,小乘須陀洹果位不退。有沒有離開六道?沒有。他不退是什麼意思?絕對不會再退轉做凡夫,絕對不會退轉到三惡道。斷八十八品見惑,保證不墮三惡道,三惡道的因由、緣斷掉了,所以他決定不墮三惡道。他的出生輪迴人天兩道,在人天兩道,須陀洹。再斷三界八十一品思惑,思惑就是貪瞋痴慢疑,斷這個。根本煩惱有六個,最後那個是惡見,惡見就是見惑,初果斷掉了;剩下來的是貪瞋痴慢疑這五種,這五種斷盡了,證四果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所以慢不斷,那還行嗎?

      佛經裡面,特別是在課誦、在行法裡面,各種懺悔法,你常常念到「一心恭敬」、「一切恭敬」,這就是謙虛。我們常常念,念完之後好像就沒事了,真的念完就忘掉了。有沒有在生活裡面,對人、對事、對物真的做到一切恭敬?一切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對一切人,無論是善人、是惡人,是中國人、是外國人,要恭敬,平等的恭敬,對一切事要恭敬,對一切物要恭敬,無有一法不存恭敬心,這叫學佛。不但這是學佛,實實在在跟諸位講,這是學佛最初入門之處。學佛從哪裡學?就從這裡學。儒家教學,教人做人也從這裡學,你看《禮記》,諸位打開《禮記》,第一篇「曲禮」,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毋不敬」就跟我們佛法講的「一切恭敬」一個意思,儒家教學從這裡開始。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也從這裡開始,第一願「禮敬諸佛」。諸佛兩個字怎麼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統統是諸佛,我們在《華嚴》會上前面已經講得很多,很清楚了。我們對人、對事稍稍有一點不高興,我慢心就起來,就成了障礙。佛法裡面說得很好,「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障礙都來了。再說,這都是佛經上講的,你好不容易修積的功德,一發脾氣,「火燒功德林」,你修的功德都完了。所以積功累德談何容易!心裡稍稍有一點不高興,功德就燒光了。因此我們要想想自己究竟積累多少功德,想想從什麼時候發了脾氣之後到現在沒發,就這麼一點功德,前面燒光了。誰把你燒光?魔幫助你燒光。這一切人事物引起你不高興,那個人事物就是魔。魔最嫉妒你的功德,但是魔沒有辦法破壞你的功德,魔只有勸你:發脾氣,發脾氣,趕快燒,趕快燒!你就很聽話,你就真的發脾氣,你就把它燒掉了。魔在那裡鼓掌歡喜。所以你真正懂得這個事實真相,心裡想發脾氣馬上就要覺悟到,魔又再來找我的麻煩了,絕不上當。你把心平下來,心平氣和壓住,你的功德才能保存。所以功德,布施、持戒;保持功德,忍辱!你能忍就不會發脾氣,你忍不住那你就上當,你把你的功德全部毀掉。功德沒有了,還好還有一點福德,福德不要緊,瞋恚之火燒不掉,為什麼?福德是有漏的,功德是無漏的。所以說是你無漏的功德毀掉,剩下那些有漏的福德,你來生就享福去。享福,到哪一道享福可就不定,不一定在人天兩道,畜生、餓鬼裡面享福的很多,這是我們要曉得。你要有智慧、有能力破除我慢的高山,你才能夠保持你的功德。這個地方是「無盡功德藏迴向」,所以這十位上首,末後這一位表法意思很深很廣,我們要細心體會。下面經文: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這是總結夜叉王這一類,參與華嚴法會的大眾人數無量無邊。末後一句歎德:

      【皆勤守護一切眾生。】

      夜叉、羅剎都是凶猛的惡鬼,在我們講不是善類。古時候筆記小說裡面常常提到,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裡面也有好幾則提到夜叉、羅剎。夜叉、羅剎這兩類的惡鬼都是屬於毘沙門天王管轄的。天王是慈悲,他下面的小鬼很凶惡,不慈悲。於是諸佛菩薩示現為鬼王,這些夜叉王都是大鬼王,菩薩示現的,示現為他們的領袖,才能夠約束這些惡鬼,不准他們害人,這就是守護的意思。經文裡面所講的『皆勤守護一切眾生』,這句話裡面實在講是雙關語,守護一切眾生不受這些惡鬼的傷害,也守護這些惡鬼不要去害人,不要去做惡業,兩重意思在裡面,這是從事上說。如果從表法上說,守護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不要讓這些煩惱、邪見把我們的法身慧命破壞了。我們從經文表法的義趣裡面去觀察,它是以羅剎、夜叉來比喻邪知邪見;夜叉比喻邪知邪見,羅剎比喻十惡業,五逆十惡,那是羅剎。必須具足戒定、智慧,才能夠護持法身慧命,不受邪見、惡業之害,而能夠遠離惡業,能夠遠離邪見,取這個意思。再看底下經文,第三十八面:

      【復有無量諸大龍王。】

      這一句是標數辨類,給我們說明這個團體,龍王這個團體,數量也是無量無邊。這些地方我們都不能夠疏忽,因為『無量』這兩個字就告訴我們,華嚴法會是在一真法界裡面開的,所以它與會的大眾都是盡虛空遍法界,各個不同種類的團體全部都到齊了,來參加這個法會。

      【所謂毘樓博叉龍王。娑竭羅龍王。雲音妙幢龍王。燄口海光龍王。普高雲幢龍王。德叉迦龍王。無邊步龍王。清淨色龍王。普運大聲龍王。無熱惱龍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莫不勤力興雲布雨。令諸眾生熱惱消滅。】

      這一段,『龍王』這個名稱中國人很熟悉,在中國許多地方,甚至於農村裡面都有龍王廟,我們知道這是水神。龍王有海龍王,江河乃至於井裡面都有龍王,屬於水神。此地說的龍王是八部鬼神裡面的一類,也是佛門的護法神。龍善於變化,能夠變大、能夠變小,能現形、能隱形,是一個很善變的。他代表我們社會,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變化多端,就像善變的龍一樣。所以十位上首,第一位上首『毘樓博叉』,毘樓博叉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廣目,四大天王的西方天王,西方天王是廣目天王。八部鬼神,他也管兩類,一類就是龍,廣目天王我們看塑的形像,手上拿著龍,他是大龍王;另外管的一類叫富單那,富單那也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熱病鬼。都是鬼神的首領,這是大鬼王。第一位這是四大天王之一。前面大夜叉王是毘沙門,是北方多聞天王,大龍王是西方廣目天王。他表法的意思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瞭,在此地代表第六迴向,第六迴向是「隨順堅固迴向」,恆順眾生。恆順眾生要不退心那才能堅固,我們凡夫恆順眾生,遇到不順的境緣,我們順眾生,眾生不順我們,你就起煩惱,往往就退心。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永遠不退心,所以他才能成就無量功德。要隨順一定要有高度的智慧,我們沒有辦法隨順一切眾生,就是因為沒有智慧。凡夫感情用事,不是智慧用事,感情用事。感情用事,難了,怎麼能夠不退轉?怎麼能不退心?到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學得跟菩薩一樣?轉煩惱成菩提,轉情識為智慧,所謂是轉八識成四智,那個時候就行了,你隨順這個願就堅固,就不會退轉。

      廣目天王跟多聞天王,都是教導我們求學的方法。他們所代表的,我們把它歸納簡單的來說,廣學多聞。廣目是多看,多聞是多聽,兩個意思都很深、都很廣。多看,要看古聖先賢的典籍,你要多看;也要看現在人的一些生活狀況,才能夠博古通今。知古不知今不能度眾生,知今不知古也不能度眾生,一定要通達。還得多聽,聽聽古人怎麼講,再聽聽現代人的意見。所以這兩尊天王是教我們多看多聽,中國成語裡面所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要廣學多聞。古時候老師教學,他的確是用這個方法,現在見不到了。古時候老師教導的這些課程,如果課程裡面涉及古代的歷史、地理,往往老師一定要帶領學生去旅遊,實地去考察,去了解歷史,了解地理環境。老師帶著學生去,等於老師當導遊,到達一個地區向學生詳細的解釋,加深學習的印象,加深學習的興趣,也能夠幫助學生悟入。所以古時候讀書樂,學習是最快樂的一樁事情。不像現在人,現在人念書念得好苦,從前讀書樂。朱夫子,宋朝朱熹,作了四首詩叫「四時讀書樂」,春夏秋冬四時讀書樂,人生的享受沒有比讀書更快樂。所以有人說讀書讀得很辛苦,那是不會讀書,會讀書的人很快樂。

      有些同修也好心,對我的生活很憐憫,法師天天講經好苦,每天都要講兩個小時,好苦!一個禮拜都沒有休息的時間。他不知道我最快樂是在講台上,下了講台快樂就減少了,講台上是最快樂的。一天兩個小時的快樂,不夠!最好多幾個小時,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們沒有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才曉得,最快樂。也有同修,有一些同修來給我說,他說:法師,你在講台上講經容貌跟在台下不一樣,好像講經的時候特別好看。為什麼?快樂!不講經就不快樂,那相貌就難看,一定的道理。如果講經講得很累、講得很苦,應該在講台上相貌很難看,不好看,不如在台下。你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這是一種享受。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一天才享受兩個小時,你們怎麼忍心還叫我去減少,這怎麼可以?有很多人來勸我,兩個鐘點太長,講一個半鐘點就好了,要把我的快樂削減四分之一,這些人都不懷好意。

      說到這兩位天王,我們就聯想到廣學多聞。毘樓博叉他是四天王之一,這是大龍王。下面九尊那就不是天王,確確實實是龍王,這是八部鬼神裡面的領導人,他們都是廣目天王所統轄的。用現在的話來說,底下所講的九尊龍王,都是廣目天王的部屬,是他的部下。

      請接著看下面,『娑竭羅龍王』。娑竭羅是梵語,它的意思是大海,這個名稱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海龍王。水裡面最大的是海,所以龍王裡面是以海龍王最尊貴,也就是他的福報最大。他表法的意思,「海」有雙關的意思,就凡夫來講「業海」。《地藏經》上常講,凡夫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地藏經》上給我們說,「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是真的。為什麼說起心動念都是罪業?起心動念都為自己,這就是業。我們冷靜的去想想,哪一個人起心動念不為自己?都是為一個「我」,為「我所有」,從來沒有放下過。不但沒有放下,「放下」這個念頭都沒有起過,那怎麼辦?這個問題嚴重。天天不斷在造業,你怎麼能夠脫離輪迴?你在輪迴裡愈陷愈深。佛在經上給我們講「頭出頭沒」,你很幸運到三善道來受生,這就好比頭出,在苦海裡面伸出頭來吸一口新鮮空氣,再一會兒又沉到海底去了,海底是比喻三惡道。所以我們必須要明瞭,必須要警覺到,六道眾生決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佛在經裡有個比喻說,三惡道是六道眾生的家鄉,三善道是你出來旅遊觀光度假,你度假能有幾天?這個比喻,比喻得好。這個比喻使我們聽了很恐怖!覺悟的人,有智慧的人,立刻就要想到用什麼方法脫離苦海、脫離輪迴,警覺性高的他就動這個念頭。只要生起這個念頭,哪怕這個念頭很微弱,時間很短暫,就能感動諸佛菩薩,佛菩薩一定來幫助你。為什麼?你有緣。動了這個念頭,與佛有緣,佛不度無緣之人;這一切眾生連這個念頭都還沒有動一下,佛對他無可奈何,沒有法子幫助他。如果動這一念,好!動這一念,機緣雖不是完全成熟,有成熟的可能,佛不會捨棄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意思就在此地。這個人他這一生能不能得度?能不能真的出離六道?那就要看他的緣分,這正是善導大師所說的「總在遇緣不同」。他才動這麼一個念頭,假如他的緣非常殊勝,他這一生很可能就成就。

      什麼是最殊勝的緣?今天我們這個道場的緣就殊勝。每天有講經,你來聽兩個小時,天天不間斷,有個三年五載你就明白了,天天聽就明白了,你就有悟處。可是有很多同修跟我,聽了二、三十年都不開悟,什麼原因?他不會聽。怎麼說他不會聽?一面聽一面打妄想,就不行了。要知道聽經是修行,聽經是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學就在這兩個小時當中完成,同時具足戒定慧。你聽經坐在那裡,端端正正、規規矩矩,這是持戒。遵照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教我們怎麼聽?「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能夠堅持遵守,持戒。所以聽經你只是用心去聽,經上常講「諦聽,諦聽」,仔細聽,用心聽,聽了不打妄想,聽懂就懂,聽不懂不要去想;不懂沒有關係,明天還要講。這部《華嚴經》這麼大,每一樁事情、每一個道理、每一個方法不知道要重複多少遍,這個地方沒聽清楚還有底下,所以用不著去想。為什麼?一想就落在意識裡面去,就胡思亂想。佛的意思,我們胡思亂想怎麼能想明白?哪有這種道理!真正明白了,現在人講直覺,你一聽立刻就懂,那叫悟處,你就明白了。如果說想一想,想一想沒有明白,愈想愈糟糕,愈想愈遠,想不得,這叫會聽。這是持戒,聽經屬於持戒。一心去聽就是修定;聽得字字清楚、句句分明,這是慧,這是根本智。所以兩個小時坐在這裡,兩個小時我們在此地修戒定慧。

      如果一面聽一面想我講的意思,還要想法師講的意思對不對?這更糟糕,不曉得岔到哪裡去了!說實實在在的話,法師講兩個小時沒有意思,有意思你才可以想,沒有意思你想它幹什麼?我在上台講經之前沒有預備,沒有說今天想講什麼,不知道。講完之後你問我講什麼,我也不知道。你還說我有什麼意思,那怪了!那是你的意思,絕不是我的意思,我沒有意思;你聽了有意思,我沒有意思。所以不可以打妄想,不必去研究,聽懂了就懂,聽不懂沒有關係。聽不懂你有戒有定,實在講慧就在其中,不過慧沒有能現前就是了,常常這樣修就決定開智慧。所以古人三年五載他聽經能開悟,我們現在聽經不開悟,不懂這個方法,完全落在意識裡就糟了。宗門提倡的是離心意識參,教下也不例外,也要離心意識。心意識是什麼?心是阿賴耶,落印象;意是末那,執著;識是第六意識,分別。離心意識,簡單的講,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是你真的會聽了。所謂「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你就真會聽了,你才會開悟;聽經也能入定,也會開悟。這是講這個道場的殊勝,緣殊勝,你每天都來聽經。

      更殊勝的是我們這裡還有念佛堂,每天還有十二個小時念佛。所以只要有一點點脫離六道輪迴的意念,你要遇到這個緣,真的就很容易成就。將來彌陀村建好了,我本來聽說李木源居士二號回來,大概他著急要趕快建彌陀村,他明天就回來了。他不是為別的事情,他告訴我晚上睡覺作夢都是彌陀村,日夜都是念彌陀村,一定要把彌陀村念成功。大因緣!這是在這一個大時代中,佛門第一樁盛事。諸位要想到彌陀村裡面來念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問題是你肯不肯求?新加坡政府不准我移民,念阿彌陀佛就行了。阿彌陀佛加持你,新加坡政府一看到你就很歡喜,就准許你移民了。因為你來新加坡幹什麼的?來新加坡作佛的,這還得了!果然有這個心願,決定能夠如願以償,一點都不假,願要真實才能有願必成。這是龍王表業海。

      另外一個意思龍王也表「性海」,那是佛菩薩的境界。性海裡面就跟大海一樣,我們知道大海裡面無盡的寶藏,所以入海要取寶。我們性海裡面無盡的智慧、無盡的德能、無盡的才藝,乃至無盡的財富,見性之後性德才現前。我們在經上看到法身大士,這是見性之人,我們稱他為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一類的菩薩則稱法身菩薩。他們的性德顯露出來了,能夠在盡虛空遍法界隨類現身、隨機說法,說法裡面也含著表法,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海龍王有這兩重意思,業海我們要有決心離開,要離開它;性海我們要有願心去求證。娑竭羅龍王表這個意思。

      下面這一尊,『雲音妙幢龍王』。這個德號我們一看很容易體會,這一定是說法,他有「音」、他有「妙」,他有音這是說法。「幢」是事相、現相。他有兩個意思在裡頭:一個說法,一個現相。說法是音聲,現相是形色,如果落實在我們生活上,這就是所謂言教、身教;音是言教,幢比身教。不但是用言語教導,而且要做出榜樣,要示範給眾生看,這是幢的意思。但是他上面,音上加個「雲」,幢上加個「妙」,這意思就深了。如果只有音跟幢,這是世間法,世間善法,有漏的善法;加上這兩個字就是佛法,真正是微妙之法。雲音,「雲」在佛經裡面用得非常之多,這個字用得多;妙也用得多,這兩個字用得最多。兩個字的用意都是代表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非有非無。你不能執著它有,你也不能執著它無,這是事實真相。雲彩,我們遠遠看去有,接近的時候就沒有了。現在我們常常乘飛機,飛到雲彩的時候沒有障礙,那是一團霧氣,表非有非無。

      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說法就像這個樣子,所以法不能執著,你執著,錯了。《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法,捨的意思就是不執著。你要懂得它的意思,不可以執著它的言說,這叫離言說相。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不但不能執著,說實在的話,還不能分別,分別也是過失。這事情就難了,又不能不要。我們是凡夫,如果離開佛法就沒有依靠了,還得要它。這正是經上常舉筏喻的比喻,過河我們要坐船,是工具,可是到達對岸,船就不能要了,如果你再要它,你就上不了岸。把船筏比作佛法,佛法我們要用它,但是不能執著它,執著到不了彼岸。所以你知道,我要利用它,我不執著它。那我們要問:是不是等到我們哪一天開悟,我才把佛法捨掉,才不執著它?現在我沒開悟,我一定要執著它,你就永遠都不能開悟,為什麼不能開悟?你老待在船上,你怎麼會上得了岸?所以佛教我們法尚應捨,念念要捨。念念要捨,《華嚴經》還是沒有離開,還是天天念它。天天念它,念念捨它,這個法子妙!為什麼?境界一天比一天高。昨天我讀《華嚴經》,我體會到一些意思,我捨掉了,今天再讀《華嚴經》,意思比昨天更妙了。你要不捨昨天的,今天那個妙就妙不出來了。今天覺得更妙是從昨天基礎上往上提升的,像我們爬樓梯一樣,你不捨棄你現在所爬的階級,你就不能爬上更高的一層,道理在此地。諸位要曉得,離即是同時的,不是說兩個階段。兩個階段,你怎麼能悟入?我現在讀它,現在就離它;現在我講它,現在就離它,你的境界才不斷向上提升,境界之深廣是無盡的。諸佛菩薩之所以善學,他就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方法,所以人家是微妙到極處。雲表這個意思,表有無同時、離即同時,我們細細去思惟,細心的去體會。佛講經說法的音聲如是,今天我們讀誦經本,白紙黑字亦復如是,決定不要執著。執著,死在句下,死在固執當中,那你就錯了。

      「妙幢」,剛才說幢是高顯,高而明顯,這從形相上說的,正是我們現前所提出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如果我們有心要做社會大眾的表率,有心要做大眾的模範,那就不妙了。為什麼不妙?著相。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為眾生做典型、做模範不著相,不著相就妙了。根性利的人,聰明人,他能夠覺察到佛菩薩住世。根性不利的人,中下根性的人,一定要等佛菩薩走了,恍然大悟,這才明瞭那是佛菩薩再來的。像從前永明延壽,他老人家那時候示現誰知道?沒人曉得。等到走了之後才知道,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非常後悔那個時候沒有對他恭敬,沒有去供養佛,往往還得罪他,他已經走了。這就叫妙,現相而不著相,說法而能夠離一切法,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去學。為什麼?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心是真清淨,那是真的示現。有一絲毫分別執著,你還是凡夫,你要示現那不過是裝模作樣而已,不是真的,是假的。真的決定與妙與雲相應,那是真的。

      這個德號歸根結柢,我們做一個總結,就是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但是決定是認真努力的學習,認真努力的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不是說離妄想分別執著,我們事情就不做,那就錯了,那就落空。你很認真努力在做,但是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落在有邊。所以凡夫不是落在空邊,就是落在有邊,這不是菩薩。菩薩是講中道,空有二邊不住。諸位細細去體會二邊不住的味道,「雲音妙幢龍王」表的意思你就能體會到。

      第四尊,『燄口海光龍王』。這一尊菩薩的德號,華嚴會上全是菩薩,決定不是真正的龍王,真正龍王是鬼神道,沒有資格參加這個法會。這都是諸佛如來示現的形相,應以龍王身得度,則現龍王身而為說法。所以他是示現的,實際上都是諸佛如來,我們說法身大士。「燄口」跟「海光」都是表智慧,燄是火燄,光是光明。這個地方海光是比喻,智慧光明的深廣如同大海,能為一切眾生宣演妙法。所以他那個口是智慧之口,稱之為燄口,這個燄口跟餓鬼裡頭的燄口可不一樣。餓鬼裡面有燄口鬼,那是業障很重,得不到食物,餓鬼裡面最苦的,一滴漿水都得不到。你給水給他喝,他水喝下去就變成火,往外面吐,所以說餓鬼裡面最苦的無過於燄口鬼。佛法裡面放燄口,以佛的法力消除他的業障,使他能得一點漿水,得到一點飲食,幫助他,燄口施食是這個意思。在此地跟那個完全不一樣,此地的燄口是口放光明,比喻宣說妙法。口能宣說,妙法從哪裡來的?從智慧來的,從海光來的。海,前面說過,比喻性海。跟前面我們講的「娑竭羅龍王」,那個海龍王意思很多。這個地方只有性海,而不能說之為業海;說業海講不通,這是性海。自性裡面本具無量無盡的智慧,這才能說,這是能說的真因緣。口是說法的工具,自性無盡的智慧光明,從你口中吐出來,宣揚出來,這個口才稱之為燄口,所以此地燄口是表智慧的;落實在現相上,就是我們常常讀到的無礙辯才。無礙辯才是智慧之口,辯才的根源是性德的光明。表法的意思我們懂了,要怎樣學習?用什麼方法才能開發我們自性的光明?方法很多,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明心見性的方法。在這許許多多方法當中,一切諸佛勸導我們的,介紹給我們的,無過於念佛的方法。所以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你只一味去念,幾時念到功夫成片,智慧就現前,就有一點小智慧。念到一心不亂,你的智慧就圓滿現前,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