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2025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二五卷)  2009/1/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202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十住品第十五」,李長者的《合論》,第八段「童真住」。

      我們先將文念一段,「第八童真住,對治處纏同事,世間餘習,智不清淨障,令清淨故」。童是比喻童子,真就是不假,這裡有喻、有法,八住菩薩他代表的是清淨,三業清淨,下面文我們就看到。斷煩惱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對治處纏同事,纏是纏縛,也就是說,我們跟一群煩惱習氣很重的人在一起,跟他們同事,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共同修行。縱然我們修行還有些功夫,可是要知道一定還有世間餘習,習氣,有這些習氣,智慧就不清淨,有時候還會生煩惱,縱然不生煩惱,把煩惱壓住,心裡面也不是很痛快的,這就是不清淨的現象;到童真住,這個現象漸漸就沒有了,他能得清淨。我們特別要注意到菩薩的名號,你看看童真就能把這些餘習化解。我們細心去觀察小朋友,童子,不過現在的童子很難講,現在童子染污很重。過去確實像我們這個年齡,小時候生長在農村,十一、二歲都不懂事,確實我們有過童年,現在太難,不懂事快樂!跟小朋友不愉快,大概幾分鐘過後就沒事、忘掉了,又在一起玩耍。所以八住菩薩叫童真,這個名號含義很深,也就是提醒我們,特別是處在現前這個社會,如何能保持我們的童真,也就是保持童子之心。中國人有句話說「赤子之心」,跟這個意思是相同,怎麼能保持著赤子之心?赤子是小孩,沒有被這個社會染污,但是他有習氣,習氣並不很嚴重。

      我們看長者引用五十三參,善財童子「見毘目瞿沙仙人」,毘目瞿沙仙人代表第八住,他所引用的跟經裡所講的完全相應,這就是在五十三參裡面代表童真住的菩薩,你看看他的身分是仙人。前面第七不退住,他舉的是休捨優婆夷,是位在家的女居士,那是第七不退住的菩薩。所以五十三參佛菩薩在這裡示現,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都有,就是把這社會裡面各個階層的人物都包括了。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五十三參就是我們現實的社會現象。我們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華嚴經》是活的。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見到大本《華嚴》,那個數量是無法計算的,概略的說了一個「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你要曉得他說這話是什麼?這話就是,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眾生他們活動的現象,就叫大方廣佛華嚴,無比的殊勝莊嚴。什麼人能見到?覺悟的人能見到。覺悟的標準,在《華嚴經》裡面是初住以上,我們現在已經看到第八住,他們見到,應化在世間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眾生可憐,迷失自性,所有一切的言行、造作都是違背自性,違背自性就叫做造業。造業當然有果報,淨業感得的是四聖法界,染業所感的是六道輪迴,染業裡面又有善惡,善業感得三善道,惡業感得三惡道。

      無論是染淨、善惡,在法身菩薩眼目之中,無非是清淨莊嚴。這什麼原因?我們老同學一直在一起學習到今天,應該都清楚、都明白,為什麼?十法界六道三途是個假相,不是真的,不是事實,迷在其中的這些眾生他當作真實,所以他才有苦樂憂喜捨的受。知道真相的人,苦樂憂喜捨沒有了,沒有了,佛法裡叫正受,正是什麼?正常,他們的受是正常的受,正常是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定,自性本定,六祖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自性本定;了了分明是慧,能生萬法,照見萬法,像《心經》上所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初住以上都是一樣,都相同的境界,「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個世間人、迷惑的人所受的那些苦,他全沒有。這些菩薩在這個世間,無論是在四聖法界、是在六凡,佛法裡有個比喻,比喻得好,叫「夢中佛事」。佛在經上,確實比喻裡頭用「夢」這個字用得最多,夢幻泡影,所以它不是真的。夢中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叫大做夢中佛事,我們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佛菩薩的境界。

      所以他確實是世尊所說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跟無作是一不是二。也就是我們前面所學習到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時,寂照是一不是二。這說法就超越哲學,哲學寂不是照、照不是寂,寂跟照是二法。佛法裡頭找不到二,所以佛法是圓融的,確實是一法,不但二是一,三也是一,無量也是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華嚴經》上說的。一是說體,體是空寂的,多是講相,相沒有自體,體既然是空寂的,相再多也是空寂的,不可得,所以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徹底明瞭事實真相,所以他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能夠隨緣,能行方便波羅蜜。波羅蜜是印度話,用我們的話來解釋它的意思,就是究竟圓滿,是這個意思,印度人的本義是到彼岸,我們中國人叫到家。我們這個說法大家不好懂,跟你講究竟圓滿,這就是到家、到頂,就這個意思。她行方便,善巧方便達到究竟圓滿,在家居士她證得不退住這個果位。

      再提升就童真住,唯有方便到家顯現出來的形象才天真爛漫,我們講可愛極了。所以仙人你看表「大智清潔,無所染故」,真的,像六祖能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何處惹塵埃就是無所染,這是真話。我們這些芸芸眾生有沒有被染?沒有,真的沒有。而自以為是被染污,所以染污就是《百法》裡面所講的「不相應行法」,它不是事實,可是你心裡認為有它就產生障礙,真心裡頭沒有這些東西,這些煩惱習氣從哪裡生的?從起心動念生的。起心動念也沒有,這很難懂,真有起心動念嗎?沒有。可是沒有,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境界現前?這是《妄盡還源觀》裡面所講的起二用。它怎麼起來的?佛說得很妙,但是我們不懂,佛說清楚了,佛講那個動是什麼?是妄想,起心動念是妄想。起心動念是想,它上頭加個妄字,妄就是根本就沒這回事情,它不是真的。起與無起沒有妨礙,覺悟的人明白這回事情,迷的人不明白。你看看佛說這樁事情,就無始無明,《楞嚴經》裡面辨別這個事情,富樓那尊者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無始無明是什麼原因生起來的?無始無明是幾時有的?菩薩修行,把無始無明斷了,什麼時候無始無明還會起來?這問題很有趣味,釋迦牟尼佛怎麼答覆他?方法很多,不答覆就是答覆。

      為什麼?你問幾時起來的?無始!無是沒有,沒有開始;如果有始有終,它就是真的。它沒有開始,經上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我們會問:為什麼會有一念?為什麼有一念不覺?你一個追問就是加一倍的迷惑,兩次追問就加兩倍的迷惑,愈迷愈深。如果你真懂得無始無明它根本不是真的,妄想,你著重那個妄,妄不是真的,只要不起心、不動念就沒事,愈是去追究麻煩就大,道理在此地。為什麼不能追究?現在我們懂得追究是什麼?就產生相續,這裡面生了妄想,從妄想生分別,從分別生執著,愈來愈嚴重。妄想分別執著這三種煩惱統統具足,六道出現了。起心動念,現實報莊嚴土,還沒事;一起分別,實報土不見了,實報土變成四聖法界;再一執著,四聖法界又變了,變成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面,還要繼續不斷的去分別執著,這個輪迴的現象,佛在經上講一切眾生是永無出期,永遠沒有超越輪迴的日子,這是個假相。怎麼樣才脫輪迴?放下就是。放下什麼?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不但輪迴沒有,十法界也沒有。所以這個現象是不能想的,佛經上說一句話說得好極了,叫「不可思議」,不能想,想是妄想;不能議,就是不能說,真相就現前。你只要有想、有說的時候,那是妄心現前,真相不見了。實際上真妄不二,離妄想分別執著你見到真相,有妄想分別執著你見到的是假相,假相跟真相是一個相,妙就妙在此地。

      所以從一體起二用,一體,體裡面什麼都沒有,清淨光明,連實報土都沒有,說個清淨光明。這一體不能說它有,不能說它無,為什麼?你說它有,它確實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你不能說它無,為什麼?能生萬法。那一念不覺的時候它就起現象,雖起現象還是假的,為什麼?起那個現象時間太短了。彌勒菩薩告訴我們,那個現象,就是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是同時起來,它存在的時間多長?我們現在簡單的計算,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不可得,太短了。所以相是假相,相根本不存在,我們今天看到存在的相,是這種極其微細相的相續相,如果不是相續,我們完全不能覺察,這相續相。誰能見到我們今天講的真相?佛法講諸法實相,這是講真相,真相就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的那個相,你見到了,那是真相。大乘教裡告訴我們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心清淨幾乎接近真心,在這樣清淨的時候,這個極其微細的那一動他能覺察。也就是說,好比我們看電影的銀幕,我們知道電影銀幕上的相,是放映機裡面的幻燈片一格一格的,它的速度太快,一秒鐘二十四格,我們的觀察沒有辦法捕捉一格,一格的時間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無法捕捉那個一格,所以看到相續相。現在我們所看的宇宙現象,彌勒菩薩告訴我們它速度更快,它是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兆格,你怎麼能捕捉它一格?

      這個捕捉就我們現在用快門,照相機上用快門那可以捕捉。我們用照相機,這個照相機的快門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在電影銀幕上就能捕捉它,為什麼?跟它的相同、頻率相同,它也是一秒鐘二十四格,我們現在相機快門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就能捕捉到。現在我們現實的這個現象,必須要把相機的速度加到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那麼快的快門就能把彌勒菩薩所講的捕捉到。大概現在還沒辦法,現在的相機,我很久沒有玩相機,我玩相機的時候最快的快門大概千分之一秒。通常我們使用的多半是一百分之一秒、二百分之一秒的,所以你能夠照,像照噴射機,二百分之一秒照噴射機它就不動,它在飛行的時候你能照得清清楚楚的,你照的時候它不動,你就捕捉它。從這些道理,我們能夠理解,能夠體會到,也能體會到八住菩薩他的定功,也就是他的心「大智清潔,無所染故」。

      再看後面,「休捨優婆夷與仙人住處同名,俱是海潮處者」,休捨優婆夷是不退住的菩薩,第八這仙人是童真住的菩薩,他們兩個住在一起,「明此悲智一體,無染而不淨」。染淨是一不是二,染是悲,淨是智,悲是憐憫心,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這是悲心,看到別人有痛苦,我們講的同情心。同情心覺悟了是智慧,智慧有沒有同情?有。所以慈悲兩個字,它的體是智慧,也就是我們常講理性的慈悲。慈悲實在講就是愛心,這個愛心它不迷,它是理智的、是理性的,所以稱之為慈悲。佛家不講愛,慈悲實際上就是愛。因為世間人講的愛它有染,它沒有智;佛法裡面的愛,它有智,它就不染,意思就深。無染而不淨,就是一切的染污,六道都染,有般若真智,所有一切染他接觸都清淨的。這個道理就是前面所說的,真正你找染淨都不可得,你看看在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你去找染淨,你怎麼能找到?找不到!無染而不淨。

      可是「若隨悲修智,猶有習氣染境之心」。這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像儒家講的就非常明顯,惻隱之心、同情心、憐憫心,這都是屬於悲。在起作用的時候,自己能夠覺而不迷,這就是修智,什麼叫覺而不迷?行大慈大悲而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修智,還有習氣。到什麼時候習氣沒有了?修大慈大悲的時候沒有起心動念,那個習氣就沒有了。沒有起心動念行嗎?沒有起心動念能起作用嗎?能。我們現在明白了,江本博士水實驗,水是礦物,水接觸我們一般人的意念,善的念頭、惡的念頭它起作用。起作用它有反應,它所現的相,結晶的圖案,你看看它有起心動念嗎?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自性的本能,眾生有感,它自自然然就有應。眾生有感的時候有有心、有無心,但是菩薩應的時候絕對沒有我們講的心,就是妄想心、分別心、執著心決定沒有。尤其是法身菩薩,世尊在此地把他講成四十一個階級,每個階級裡面斷無始無明的習氣,是說給我們聽的,勉勵我們初學,他們沒有了,我們真有。不但我們現在有,我們在前面讀過,十信菩薩沒有出十法界,有很濃厚的習氣。何況我們現在,連初信位都沒有達到,我們這樣深、這麼厚的習氣,要沒有高度的警覺心,肯定是隨業流轉,要想超越六道那就難了,這是不能不知道的。這個地方舉出這是習氣最嚴重的,我們每個人都能體會到,男女在一起最容易產生情愛,情愛是習氣,它舉這個例子。休捨優婆夷、毘目瞿沙仙人他們住在一起,修什麼?斷這個習氣,斷這種情愛的習氣。「第七第八兩位,和會一終是也。」

      「若也隨智行慈,無有染習,即師子幢王女,慈行童女是」。那個位次就高,為什麼?在這個階段,就是第七、第八住這種習氣他就斷掉,再高級的、高層次的,他就沒有這個習氣,這是不能不知道的。我過去初學佛的時候,老師給我講到這個,因為我的老師是密宗上師章嘉大師。密宗裡面有許許多多的表法,這些佛像、菩薩像,很多有男女擁抱在一起的,連阿彌陀佛都有。我見到密宗阿彌陀佛的像,阿彌陀佛懷裡面抱著明妃,這什麼意思?佛在果位上,那就是後面這個意思,隨智行慈,無有染習,表這個意思,沒有染習,《華嚴經》講到最後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密是修清淨心,淨土也是修清淨心,密的清淨比淨土更要殊勝,為什麼?密確實是「隨智行慈,無有染習」。

      淨土宗呢?淨土宗是前面,就是此地所講的「隨悲修智,猶有習氣」,這是淨土宗。淨土宗修清淨心是遠離這些境界,你得清淨;但是真的清淨不能遠離,遠離你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習氣,顯密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可是要知道密不好修,非常難,老師給我嚴重的警告。密,我們在此地看的時候,看到童真住才看到這個現象,第八住,四十一品無明已經斷掉八品。由此可知,如果沒有這個道行、沒有這個功夫,也就是沒有這個智慧,在此地講的話,在這個境界裡面還有染惡習氣存在,你就墮落。章嘉大師以前告訴我,密裡面沒有漸修的,你真的能夠隨智行慈無有染習,即身成佛,就成就了。如果你還生煩惱,你立刻就墮阿鼻地獄,就是說明它沒有當中的。這個法門要不要修?不修不能成佛,一定要修,什麼時候?初地以上。這個地方我們看到第八住,不到初地,但是要算別教來講,別教的初地等於圓教的初住,在別教這是八地菩薩。《華嚴》是圓教,不一樣!所以我們曉得,密在佛法裡面,就像我們在學校念書,它是博士班,即身成佛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拿到最高的學位。不是這個程度的,你參與這個班就錯了,完全錯了。

      所以世尊很慈悲,對一般大眾來講,他老人家說「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對一般人來講的,這個意思就是學佛要按照次第,像念書一樣,你一定從小學、中學、大學,你慢慢提升,你不能前頭都不要,一下就念博士班,沒這個道理。那種人有沒有?有,非常少。大乘教裡面稱為什麼?上上根人,不是普通人。我們在中國佛教史裡面去看,這兩千年中上上根人有沒有?有,不多。兩千多年也不算少,真正明心見性的,《五燈會元》裡面記載就有一千七百個公案,加上後來,我們想到應該有兩千人,兩千年有兩千人,真的不容易。你說這個世間修行人多少?古時候修學的環境好,依照《五燈會元》的例子來看,一年有一個見性的人,所以真的是不容易。但是從淨土宗裡面來講,一年有多少個往生的?那就很多!《往生傳》裡面、《淨土聖賢錄》裡面,是幾個很幸運的有人幫他寫、幫他記載下來;許多念佛往生的,沒有記錄下來的多!太多了。所以《華嚴》到最後,它所標榜的、所提倡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道理要懂。

      我們繼續再往下面看,「第九法王子住,對治說法不自在障,令自在故」。我們前面看過九信位的菩薩是法師位,第九住往後去第九行、第九迴向、第九地,都是法師位,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一生教化眾生,三輪說法,三輪是身口意。身用我們的話來說,嚴持戒律是身教,為大眾做最好的榜樣,無論大眾學不學佛,都要給他做最好的榜樣,做出來給人看是身教。不殺生、不偷盜,這個不殺生是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大小乘的戒律結罪不一樣,小乘殺生,確實你斷了他的身命就叫殺生,這就結罪。大乘菩薩戒不一樣,大乘菩薩戒是從起心動念上結罪,所以大乘戒難持,你並沒有殺他,但是你很恨他,我要殺你,這個念頭一動就犯了殺戒。所以大乘是論心不論事,小乘是論事不論心,像我們世間法律是論事不論心的。但是大乘菩薩戒是論心不論事,你心裡動念頭你就犯了殺戒。心裡動個念頭想控制別人的財物,佔有別人的財物,有沒有行為?沒有,但是大乘你已經犯了盜戒。小乘不犯,小乘真的把別人財物據為己有,這才犯戒;或者是控制,讓他財用不得自在也犯戒。所以小乘戒雖然多,容易持;大乘戒不多,很難持,這個道理是不能不知道的。

      九住菩薩真的是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令正法久住世間,所以他要發心說法。說法不自在障,有沒有這種情形?有,太多了。我們同學當中無論在家、出家,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弘法利生障礙很多。你怎麼樣對治?經教裡面佛告訴我們,法師真正體解真俗二諦,悟法王法。這個標準說得很明白,得要開悟,在教下叫大開圓解,在宗門就是大徹大悟,你才能夠講經弘法不至於錯誤。要是用這個標準,在現在就沒有了,沒有了怎麼辦?我們自己苦,迷而不覺,眾生比我們更苦,我們學佛明白這個道理。李老師當年教導我們,在往昔弘揚正法,無論是法師或者是居士,他老人家說「至少都是三果以上的聖人,不是凡夫。」中國人有福報,諸佛菩薩、大阿羅漢應化在這個地區主持正法,眾生有福,我們相信,福從哪裡來的?老祖宗培下來的。我們有個很明顯、也有強烈的感觸,我們知道佛法是師道,我們稱釋迦牟尼為本師,根本的老師;我們自稱為弟子,弟子是學生,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的關係。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中國人的福分就從這裡來的。我們的老祖宗,有歷史記載的四千五百年,再向上追溯可以追溯到十萬年、幾十萬年,甚至於幾百萬年之前,世世代代相傳都是講孝道,教我們孝親尊師,孝親尊師就是大福報!感應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這些大聖大賢應化在這個世間。

      現在少了,為什麼少了?現在人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佛菩薩以老師的身分出現在這個世間,學生對他不尊重。不尊重,他就沒法子教!再熱心、再好的方法,學生不肯接受,這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三重障,所以他就不來。但是大乘教裡頭常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真叫大慈大悲。現在眾生多可憐、多苦,佛菩薩能忍心捨棄這些眾生嗎?我們冷靜思惟觀察,我們深深的相信,佛菩薩無盡的慈悲絕對不會捨棄這些苦難眾生,他來了,來在哪裡?不是以老師的身分。在哪裡?五十三參提供我們很好的參考資料,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細心的觀察。這人間裡頭真有很多好人,那些好人裡面很多是佛菩薩再來的,以種種善巧方便來感化眾生,那真的叫善巧。為什麼?他的示現出乎我們想像之外,我們無法想像。讓我們在現實環境裡面,看到《華嚴經》上所講的善巧,真的,跟五十三參講的非常相應。

      我們看第九段裡面,李長者他引用的第九住菩薩,善財童子去參訪的,「即如善財見勝熱婆羅門,以登刀山,入火聚,行苦行時,隨天龍神人及非人,來者無不獲益」。勝熱婆羅門這是佛法裡面講到宗教,婆羅門教裡面的一位大德,他的名號叫勝熱,他所示現的是反面的貪瞋痴,善財參訪這位善知識有禮敬,沒有讚歎。五十三參裡面,參訪的時候決定是有禮敬、有讚歎,唯獨對示現反面的就沒有讚歎,諸位在經文上要留意這些地方。為什麼不讚歎?這裡頭有道理,他所行的,不是真正有功夫的人不可以學,你學就壞了。勝熱婆羅門表愚痴,甘露火王表瞋恚,伐蘇蜜多女表貪欲,這是代表貪瞋痴的,貪瞋痴也能做佛事,貪瞋痴也能度化眾生。問題就是你一定要看這些眾生,過去現前他的行業,應以什麼方法度他就用什麼方法,應該以什麼身分去度他就現什麼樣的身分,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華嚴經》上,我們要用觀世音菩薩的話,不止三十二應,五十三應。

      勝熱婆羅門也度了不少眾生,天、龍、神、人及非人,天是諸天,六道裡面的;龍是八部,是護法神。天神、地神,人及非人,也就是六道眾生,到他道場裡面來沒有不得利益的。這些利益小的知道斷惡修善,我們中國人一般講因果報應,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從這個地方覺悟!這些人你用倫理道德勸他,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親眼看到那些果報,他相信。所以這位婆羅門菩薩示現的,在此擺在這個地方是九住菩薩,不是凡人。大乘圓教九住就等於別教九地菩薩,這哪裡是普通人!他示現這種人。所以我們明瞭之後,在這個社會上無論哪個行業都有菩薩在,都有菩薩在那裡教化眾生,以種種不同的方式,我們不能輕慢,不能夠隨意去批評。但是我們守住一個原則,佛在《華嚴》上教導我們,看他的行業不是善的,我們恭敬不讚歎,善財教我們的態度就對了。善財去參訪得不得利益?得利益,把自己提升,他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他的地位就提升一層,真得利益!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所以我們要掌住一個總的原則。

      十年前我離開新加坡,寫了一副對聯,勉勵我們的同學,我們是二十幾個同學一起移民到澳洲,我是這樣寫的「處逆境,隨惡緣」,境是環境,環境不順利;緣是人事環境,障礙重重。我們在新加坡不能再住下去,不能不離開,要用什麼樣的心態?「無瞋恚」,不怨天不尤人,沒有瞋恚心,歡歡喜喜的離開。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那個地方四眾同修對我們的照顧,永遠要不忘他們的恩德,記別人的好處,不要記別人的不好處,佛菩薩教導我們的。這個樣子是什麼?我們的業障才能消得掉,「業障盡消」。我們到澳洲,在那個時候跟新加坡對比,那邊我們處的是順境,隨的是善緣。澳洲同修歡迎我們到澳洲去,澳洲政府也歡迎我們去,給我們很多方便。我們到那裡去一看,那個地方地大人少,土地、房屋很便宜。我們在新加坡買了一棟大樓,做為新加坡淨宗學會,土地面積只有六千呎,建築面積大概是一半,三千呎的樣子,八層,八層樓公寓式的房子,在那個時候用了一千萬美金,這個我們贈送給新加坡淨宗學會。我們離開,歡歡喜喜離開到澳洲,我們看澳洲土地太便宜,我們買了一個教堂,土地的面積有一個英畝,一英畝就是四萬呎,大概還大一些,五十七萬,美金五十七萬,所以太便宜。我們在澳洲不斷的擴建,到現在我們總共大概花五百萬的樣子,我們擁有三百多英畝,一個英畝是四萬呎,現在我們擁有土地三百多英畝,大概合中國將近是三千畝這麼大的土地。我們的房舍可以住一百多人,在那個地方定居,這是順境、善緣,我們有高度的警覺心,不能起貪的念頭,無貪痴福慧就全現了。有這麼好的環境,認真努力的修行。

      在過去幾十年當中,我講經的時候常常說,如果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都能夠守本分,一生把自己本分事情做好,跟別人、跟社會大眾互助合作,這個世界就是大治之世,天下太平。所以中國古人教導我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是金玉良言。我們這個行業,我們是繼承釋迦牟尼佛的事業,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講經教學,身分是職業老師,這是我們本分事情;我們做其他的事情,就叫不守本分。所以諸位同學要曉得,過去我們三年當中,在廬江辦了一個傳統文化教育中心,這是不守本分,但是為什麼要這麼做?這是被聯合國逼的。我們移民到澳洲之後,幫助那個地區團結宗教、團結族群,安定社會。人家歡迎我們去住,我們得有點貢獻。九一一事件之後,我接受學校的聘請,就代表學校參與聯合國的和平會議,從二00三年起到現在參加了十幾次。我們真正見到這個世界上,確實有不少仁人志士關心怎麼樣化解衝突,怎樣能恢復到安定和平?這是大事。世出世間法的建立、成就,都需要安定的環境;社會動亂不安,不但佛法不能成就,世法也不能成就。所以社會的現象是一片的混亂,我們學佛的人有責任、有義務,來幫助大家來化解這個問題,佛家講救苦救難。沒有這個機緣,我們不攀緣;有這個機會,我們不能不做。

      我們將中國古聖先賢五千年來,這個國家地區長治久安的那些道理、方法、推行的效果,我們在聯合國做出報告,提供給大家做參考,確實有效果。大家聽了很歡喜、很讚歎,可是沒有信心,會後我們在一起吃飯聊天,許多人來問我,他說「法師,你講得很好,那是理想,做不到!」我們從這些談話當中就深深體會到,今天最嚴重的危機不是別的,信心危機。對古聖先賢的教誨喪失了信心,自己又想不出好辦法,怎麼辦?就必須要做個實驗,科學講實驗,做出來給他看,他才會相信。所以我們在湯池辦的文化教育中心,用一門課《弟子規》,這是儒家的基本、根本東西,在這個小鎮,用這個小鎮做實驗。小鎮四萬八千人,我們的做法,讓這個小鎮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起來學,成功了。不到半年這個小鎮的風氣一百八十度的迴轉,我們從這裡真正得到了證明,證實祖宗所說的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是真的不是假的,證明人是很好教的,就是沒人教他。現在我們將這個中心交給國家,我們自己回歸到本位,這個重要。每個人在自己本位上,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人人都這樣的,我們的社會就安定。

      我們這個行業是教學,釋迦牟尼佛一生從事於教學工作,經上所說的「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說法就是教學,三百餘會我們現在講辦班,辦班三百多次,規模有大有小,大的有幾千人,小的一、二個人;時間有長有短,長的十幾年,短的幾個小時。真正做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佛陀教學活活潑潑。一生所教的、所講的,後來學生把它記錄下來,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經典。他一生講得多!記錄也相當的完整,傳到中國是少分,那個時候運輸非常不方便,不是全部傳到中國來。中國的高僧到印度去學習、去留學,印度一些高僧大德到中國來傳教、來教學,總是觀察中國人的根性,佛法講契機契理,中國人愛好的東西都帶來,中國人不太歡喜的那就不帶。非常可惜,現在這些原始的典籍喪失。好在到中國來,中國又精挑細選,適合我們傳統文化的都把它翻譯過來,成為現在的《大藏經》。這些事、理,我們都應該要明瞭、要清楚,知道前人的功勳我們要感恩,不能夠忘恩負義。感恩的表現就是認真學習,世代相傳,這叫真正感恩。我們不認真學習,不把如來的正法傳下去,那就錯了,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祖師大德,也對不起自己,更對不起後人。所以知恩報恩,感恩戴德,就是要認真修學、弘法利生。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第十灌頂住,對治悲智不自在清淨障,令得清淨」。前面九住法師住是對治說法不自在障,這裡頭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常說的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全都是在考驗我們自己的。為什麼我們會有這麼多障礙?是因為自己有嚴重的分別執著。所以我們老祖宗好,真有智慧,世世代代教導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你不能夠怪別人,你怪別人、怪環境不好那你錯了。你一定回過頭來反省,障礙決定在自己,不在外面,外面無論什麼環境,只要自己內心裡頭沒有障礙,就無往而不利,這個方法是妙絕!學佛,真正學佛實在講就是學做人,在這個世間無論是什麼樣的,善人、惡人、窮人、富人、貴人、賤人,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都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你就成功,這就是佛菩薩。除這些之外,佛法還講到不同維次空間的眾生,我們中國人講的天地鬼神,也要跟他們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樣才能真正離苦得樂,真正得大自在。我們看諸佛菩薩他怎樣把障礙破除?無一不是靠自己的修為,不是從外面,外面解決不了問題。解決問題最重要的,就是修清淨心,首先不跟一切人對立,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對立就是邊見,別人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對立就化解了。不跟一切事對立,不跟一切物對立,讓你的心裡頭沒有對立,沒有對立就沒有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衝突,心安理得!具備這個條件才能學道、才能學佛。

      悲智是一體,可以互為體用,悲是慈悲,智是智慧,慈悲跟智慧是一體。慈悲是體,智慧是用;智慧是體,慈悲是用。悲智不自在那就不圓融,為什麼不圓融?肯定毛病發生在分別執著。所以放下分別執著,慈悲跟智慧就圓融,就得清淨了。分別執著離不開自私自利,所以這麼多年來我們常常勸導同學,跟大家在一起互相勉勵,總是常常提醒自己,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對五欲六塵的貪欲、放下貪瞋痴慢,我說這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造成我們修學上的障礙。所以這個障礙不在外面,在自己,自己本身的障礙除掉,外面障礙都不能成立。為什麼不能成立?一切障礙無非是障礙你自私自利、障礙你的名聞利養、障礙你的貪欲,你現在把這個斷掉之後,你還有什麼障礙!外面所有一切障礙都不發生效果,你真正得清淨心,智慧清淨,慈悲也清淨。

      灌頂是比喻,古時候,這是古印度太子繼承王位,在大典當中行灌頂的禮。你看看第九是法王子,第十灌頂位就是太子登基成為國王,這到頂頭。第九是菩薩位,第十就是佛的果位,成佛,我們知道佛是悲智自在,用這個代表大自在。它舉的比喻,「即如善財見師子幢王女,慈行童女,王者智自在故,女者表隨悲同事,無染習故」。第七、第八是在修行位,第九、第十是在證果位,修因證果,第十是到圓滿。師子幢王女她代表智自在,在此地不用王子用王女,表隨悲同事,無染習故,前面是斷染習,現在染習完全斷掉。「明智滿從悲處世間故,即同事而無習氣故」,這句話非常重要,同事,用現在的話說,共同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佛法裡面呢?在一起修行,不但事事無礙,連習氣都沒有,這真是到究竟圓滿。

      「已上十種對治」,這是總結,介紹我們十住菩薩他們在斷習氣的過程當中,他們在事相上完全沒有,只是習氣。我們今天不是在斷習氣,我們在事上斷,要在這上下功夫。「十種對治,皆一念心上,初發心時,一行之中,一時之內,無前後際,對治此十種障法,成一法一心一智慧。一行之中,十十無盡法門,皆以自心不動智佛為體,以法事之中,合具此十種無盡法門,同別一多自在故。以此十種對治,一時令慣習自在故」。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段我們讀起來非常嚮往、非常歡喜,這個確實是如來果地上的成就,也是性德圓滿的顯露,一定要知道人人皆有。所以《華嚴經》講的什麼?全講的是自己,沒有一句一字是講的別人。禪宗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華嚴經》就是我們自己本來面目。原來大方廣佛華嚴是自己不是別人,這個道理總要清楚、總要明瞭。今天時間到了,這段我們明天再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