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728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二八卷)  2002/6/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728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剎體」最後的一句:

      【或以佛言音為體。】

      這一句清涼大師有註解,「佛言為體者,無礙體事故,又依如來說力起故」。這一句話如果在教體上來講,我們很好懂。娑婆世界,文殊菩薩為我們選擇教體,菩薩說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所以以音聲為教體,這個我們很容易懂,這是教體。而這個地方所講的是剎體,這兩者到底有沒有關聯?我們知道肯定是有關聯的。一切眾生六根利鈍不相同,觀世音菩薩跟我們這個世界特別有緣分,是什麼原因?觀世音菩薩他老人家所修學成就的是耳根圓通,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所以文殊菩薩講「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音聞就是此地講的『佛言音為體』。教如是,剎亦如是。

      何以見得?我們對於居住的剎土,修行稍稍有一點功夫的人,確確實實能體會得到剎土有靈性。我們世間一般人講山川河流、樹木叢林,它都有靈氣。靈氣從哪裡來的?確確實實有靈氣,靈氣的根是什麼?是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所以有情眾生有靈知,無情眾生亦復如是。不過兩者比較,有情眾生靈知很顯著,植物跟礦物,我們佛法裡面講的器世間,它的靈知比較遲鈍。我這個話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應該怎麼說?用現代名詞,動物、植物、礦物,它的靈性是相等的,這是給你講真的。為什麼我們感覺得有遲鈍、有顯著?我們感覺得,那是我們自己感覺的差別,決定不是境界上有差別。境界是平等的,這個道理要懂。心思敏銳的人,心地清淨的人,妄想分別少的人,他的感覺世界跟我們一般普通的人不一樣。

      在現代這個時代,我想許許多多同學都知道世間確確實實有一些有特異功能的人,現在的名詞叫特異功能,在我們佛法裡面常說的有神通的人,也就是說他的六根或者某一方面他的能力特別強。眼能夠見到我們一般人見不到的,在中國大陸確實有。他們到美國去訪問,我看到了,他那一雙眼就像X光一樣,可以看到我們人體內臟。我們當場試驗一點都不錯,他不是假的。我們同學當中,這個同學有四十多歲了,中年了,年輕的時候曾經得過肺結核,但是已經好了,鈣化了,但是還有疤痕在,要X光才能看到,普通看不到。他去看,這個過去也不認識,也沒有見過面,而且穿著衣服。他一看,他說你哪個地方曾經得過肺病,現在鈣化了有個疤在,講的一點也沒錯。

      還有一些不但能夠見到你的內臟,還能夠見到鬼神,他的能力可以超越時空維次,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他能看得見,決定不是假的。不同維次空間,就是佛經裡面講的十法界。那要看他能力大小,能力不大的能看到鬼神,能力大一點的能看到天神。我們知道鬼神包括地獄,很複雜。天神,天有二十八層天,一般來說他們能夠看到欲界天,欲界天最普通的是四王天、忉利天,比較上容易看到的。忉利天以上,那需要相當的功夫。在一般我們常講報得的,他這種特異功能不是修的,是與生俱來的,我們講天生的。那個大的大概可以能看到四王天、忉利天,往上去就看不到了,這是說他能力有限。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修行人修行,諸位同學一定要知道,佛法裡面常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門徑無量無邊。修什麼?統統修禪定,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誤會只有禪宗才修禪定,其他的宗派不是修禪定,那你就完全搞錯了。佛家裡頭,無論是哪一個宗派,無論是哪一個法門,不同的宗派,不同的法門,用的修學方法不一樣,都是修禪定。方法無量無邊,像我們這個淨土宗,我們今天所用的方法是持名念佛,我們用這個辦法。持名念佛修什麼?修禪定。這個禪定要得到了,叫做念佛三昧。

      你看學《華嚴》,學《華嚴》要得華嚴三昧,學《法華》要得法華三昧,《華嚴》、《法華》方法不一樣,三昧是一樣,三昧就是禪定。《彌陀經》裡面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淨宗修學的目標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是定,心不顛倒是慧,所以念佛也沒有離開定慧。持名念佛是屬於方法,方法是屬於戒,你們想想看,還是戒定慧三學。如果離開戒定慧三學,那就不是佛法了。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懂得了。否則的話,你即使再用功、再努力,勇猛精進,你得不到成績。為什麼?錯用了心。你修行走錯路,所以沒有辦法達到目標。由此可知,我們不能不著重一心不亂,這是念佛三昧。

      在淨宗功夫淺的,也就是淺的念佛三昧,很多人都能成就叫「功夫成片」,再深一等的叫「事一心不亂」,最高等的叫「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跟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同等的境界,那念佛的功夫當然也是同等的。事一心不亂,這是差一等,《般若經》裡面講的照住。照住,能夠住在照裡頭,這是得定!理一心不亂是照見,見是開慧了。所以宗門的三個階級,「觀照」,觀照跟我們功夫成片是相等的,「照住」是事一心,「照見」是理一心。名稱不一樣,用的方法門道不一樣,成就是相同的。所以大乘經佛常常講法門很多,殊途同歸,《金剛經》上講的法門平等,無二無別。

      這麼多法門,我們要選擇哪一個門?這要看個人自己的根性,與根性相應的修起來容易、方便。與自己根性不相應的,修起來很累很辛苦,很不容易成就。誰知道你的根性?必須有真正修行的人,也就是說他有能力觀機,觀什麼機?能看到你的前世、再前世,他有這個能力。也就是說,他修行的功夫已經能夠突破時空維次,能夠看到你過去生生世世,過去生生世世修什麼,修哪個法門多,這一生你接著再幹很容易,輕而易舉。前世所修的跟這一世所修的完全不一樣,那就很辛苦了。這個是講要有高人指點。

      如果自己細心去觀察,去體驗,自己也不難發現。譬如講宗門教下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一樣一樣去嘗試一下,有的感覺得很容易,有的感覺得很難,你就選擇容易的,不要選擇難的。為什麼?那個容易的一定適合你自己根性。難的,那你學起來要辛苦,還要一段長時間來適應,來熟悉。自己也可以體驗,學佛的時間久了,時間長了,愈容易體會到。這些都是說明娑婆世界眾生耳根很利。

      娑婆世界眾生包括器世間,樹有樹神,花草有花草之神靈,山川有山神,河流有水神,我們世間人常講的龍王,所以祂有靈氣。如果沒有神靈,那靈氣從何而來?既有靈氣就能溝通。所以佛經上講的好,依報隨著正報轉,祂要沒有靈氣怎麼個轉法?從古時候許許多多術語裡面,你們去體會,不難發現,所謂是人傑地靈,這個地有靈氣,人就特別聰明智慧。所以人要修行,物也在修行,物包括鬼神,包括山川、樹木、花草的神靈,祂都在修行。修行有功夫,靈氣就特別強,對於居住在這個地區的人跟動物,哪裡說沒有影響?人的思想行為影響祂們,祂們修行也影響人,彼此互相的影響,互為增上緣。

      說到「以佛言音為體」,這個剎土,我們相信很多。佛在此地給我們講剎體這二十種,我們要知道這二十種常常是交互的,而不是單一的,在這個句子裡面,我們能夠體會得到。譬如前面講的「或以一寶種種莊嚴為體」,這是前面介紹過了,那是單一的;雖是單一,它裡頭有種種。這個單一的剎體有沒有佛的言音?肯定有。為什麼?佛在那個地方講經說法,或者是佛在那個地方放光動地。

      我們六道裡頭剎體就不一樣。光音天,這是四禪的第二禪,那個天我們在這裡一看能夠體會到,它以光明為剎體。那個地方的眾生不必用言語溝通,用什麼?放光,省事多了。我們這個地方眾生放光,不懂是什麼意思,一定要說明。這些種種差別原因非常複雜,《華嚴經》上常講無量因緣。誰能搞得清楚搞得明白?諸佛如來。那是圓滿的通達明瞭。法身菩薩也有這種能力,但是沒有達到究竟。十法界裡面這些眾生,天台家說只能夠了解個相似彷彿。為什麼?障礙沒有斷乾淨。這個障礙就是經上所講的妄想分別執著,這三樣東西你沒有放下,你沒有斷乾淨。所以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永遠沒有辦法透徹的理解。修行人用功夫要在這個地方著力。

      我們看到有許許多多同學們,有在家的,有出家的,心地很善良很慈悲,也非常用功,但是他把斷煩惱習氣這一樁事情疏忽了。學佛幾十年了,修行幾十年了,功夫不見得有進步,境界還是沒有轉得過來,什麼原因?就是把斷煩惱習氣這一樁事情疏忽了。這一樁事情在修學過程當中,佛教初學,像古時候這個教育是教童蒙,戒定慧三學它有次第。戒學就是教你斷煩惱斷習氣,成就你的德行,你才能夠契入三昧,才能夠開啟智慧。有一定的順序,不能夠錯亂。非常可惜,我們疏忽了。

      世尊在經教裡頭常常提醒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一個人不能持戒,不能吃苦,難了!他的煩惱習氣很難斷。能持戒,能吃苦,把障礙斷煩惱習氣的外緣遠離了。這個外緣是什麼?常常誘惑引導,我們講引誘,引誘你裡面的貪瞋痴慢,它在引誘。你禁不起引誘,你的煩惱習氣常常發作,你怎麼能成就?佛慈悲,佛有智慧,佛確實有善巧方便,教我們首先要把外緣遠離,護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這比什麼都重要。

      二十種體「以佛言音為體」做為最後總結,這是在娑婆世界契機的說法,我們不能不懂,不能夠沒有體會。

      這一段經文後面應當還有一句,是不是翻譯的人漏掉了?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有說,他說這也是引用古人的註子,下面應當有「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塵數」,因為這是一個總結。每一段最後都有這樣的總結,這一段缺了,應當有那才圓滿。古大德這個說法很好,我們讀經應當要知道。長行就跟諸位介紹到此地。

      下面這是偈頌。在沒有說偈頌之前,因為這個地方講「剎體」,在大小乘宗派裡面,對於剎體有種種說法,這些說法都有道理,我們都可以聽,都可以參考,不要有疑惑,不要有分別,我們才能夠悟入真實的境界。

      一般經論上講「法性土」。法性土是什麼?以真如本性為體,這是通世出世間。佛法裡頭常講萬法唯心,一切唯心造。《華嚴經》裡面說,唯心所現。這個講法都是講的法性土,這個說法大乘經裡面講第一義,這是一點都沒有錯。什麼人證得?法身菩薩證得,也就是我們常講見思煩惱斷盡了,塵沙煩惱也斷盡了,四十一品無明至少破一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的那個剎土是法性土,這是他證得了。那我們凡夫居住這個剎土是不是法性土?是法性土。你不認識,你不會覺察到。所以凡聖沒有差別,法界是平等的。

      大乘經上常講生佛平等,你們想想它用的詞句,它為什麼不說佛生平等,它說生佛平等。這裡頭的深義密義你能懂嗎?凡是真正覺悟的人一定是謙虛卑下。佛徹底覺悟了,他把別人抬在上面,他自己在下面;生,把眾生抬起來。佛才曉得眾生跟佛平等,這個意思很深。我跟你平等,這裡頭帶著傲慢的習氣。你跟我平等,這個話就謙虛了。把你抬高,自卑而尊人,這是覺悟的人。世出世間聖人都是這樣的行持,都是這個態度,不能說沒有道理。

      第二種講「實報土」,實報土是怎麼回事情?是一切真實功德。佛在經上常常講是以無漏五蘊以為體性。由此可知,實報土有五蘊。五蘊是什麼?這個大家都知道,「色受想行識」,但是它是屬於無漏的。漏是煩惱的代名詞,也就是說他煩惱斷盡了。什麼煩惱?前面所講見思、塵沙、無明。無明至少要破一品,《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他們所住的是實報莊嚴土,我們也稱之為一真法界,像華藏世界是屬於實報土,所以跟前面講的法性土不一樣。法性土是不管你覺迷,十法界本體都是法性土。所以法性土不是修得的,法爾如是,問題就是有人見,有人不見,有覺有迷,差別在此地。實報土,那是只有覺沒有迷。覺,煩惱習氣才斷盡,只有利他,決定沒有自利。

      凡夫畢竟是凡夫,凡夫做好事著相,利益眾生的目的是什麼?目的是為利益自己,知道這個事情利益眾生對自己有大利益,他才肯幹;利益眾生對自己沒有利益,他就不幹了,這是凡夫,沒有覺悟!真正有覺悟的人,只有利益眾生,決沒有想到利益自己。他了解事實真相,自他是一不是二。什麼是自?一切眾生是自己,《華嚴經》上講的法身,你幾時真正能夠明瞭,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自己,不是別人,那就恭喜你,你就證得清淨法身了,你就是法身菩薩了。

      《金剛經》上講的標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後半部講得更好,「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這是圓教初住菩薩以上的境界。我們今天最大的困難就是著相,起心動念第一個是我,有我見有我相,堅固的執著,所以你不能得定,你不能開慧。沒有定慧,那你就是無明,就是煩惱。所以天天用的是什麼心?輪迴心造輪迴業。造再多的好事,出不了六道,那些好事是六道裡面有漏的福報。

      這個事情到底好不好?一般人說這是好事,大福報,人天大福報。我們聽聽佛菩薩怎麼說?佛菩薩則不以為然,佛菩薩怎麼說?也好,也不好。這個話是真話,決不是模稜兩可。說你也好,你要覺悟就很好。覺悟怎麼樣?我有福報,這個福報給一切眾生共享,好事!怎麼說亦不好?你有大福報,你要做個惡事,你會害很多很多眾生,那將來你的果報在三途,你就苦了,所以也不見得是好事情。諸位一定要知道,我們在現前看到這個世間,有些人得大財富,有些人得很高的地位權勢,這是有漏福報。他要是遇到高人在旁邊幫助他,看他犯了錯誤勸導他,他能夠改過來,這是好事情。要遇到一些不善的人在他周邊,天天給他出壞主意叫他做壞事,那個麻煩就大了。

      古今中外歷史上你可以看到很多很多,這些帝王都是前世累劫所修積的福報,他的緣成熟了,果報現前,不是偶然的。我們學佛的人對於因果報應完全接受,完全相信,一點都不懷疑。緣太重要了,人不能跟人結惡緣,結惡緣將來你的福報成熟,你的周邊圍繞著你的是惡人,你怎麼能不造罪業?我們要與一切眾生結善緣,縱然修的是有漏福報,不要緊,你做了帝王,你底下這些大臣都是善人,都是賢人,都是君子,你是一代明君,一代聖主。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我們要多想想,不能夠疏忽。無論我們修行能不能在這一生當中超越三界六道,能不能往生淨土去作佛作菩薩,這些事都要想到,決定不能疏忽。

      再其次我們也在經上看到「色相土」,佛說這是以自利後得智為體,這就不是淨土。第四有「他受用土」。第五有「變化土」。剎體再多,總而言之,不外乎這個五大類,我們細細去讀誦經論,大致上可以能夠理解。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剎體」偈頌第一首: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這一句是說偈的儀式,我們在這一部經裡面讀得很多,也可以說遍數最多。這裡面的意義在前面多次的介紹,凡是佛在經論上有許許多多次重複的地方一定是很重要,這是我們凡夫很容易疏忽的地方,所以佛菩薩慈悲,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學佛的同學,為什麼要學佛?無非是想得到佛法。佛法是覺悟之法;正法,純正之法;淨法,清淨之法;我們要求得覺正淨的受用。覺正淨的反面是迷邪染,我們在沒有遇到佛法之前,哪一個人不是墮落在迷邪染裡面?自己好好想想,確確實實是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過的是這個日子。這個日子就是六道輪迴的日子,無論這個世間貧富貴賤,不但是人間,即使到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不例外。

      學佛之可貴,反過來,回頭是岸,從迷邪染回過頭來依覺正淨。我們確實是有這個希求,有這個願望,但是我們沒有法子離開迷邪染,沒有方法得覺正淨。這個原因在哪裡?為什麼古時候的修行人能得到?不但出家人得到,在家人也得到。你們看看《大藏經》裡面的「居士傳」,在家男眾;「善女人傳」,在家女眾。沒有離開家庭,沒有離開事業,也沒有離開一般應酬。他為什麼能夠離迷邪染,得覺正淨?這很值得我們反省的,很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的毛病究竟出在哪裡?說實實在在的話,就缺乏在聞經太少了。

      古時候的道場跟現在的道場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古時候的道場天天講經,天天教學。換句話說,無論你出家在家天天上課。這是真的嗎?一點都不假。你看看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當年在世間,他所做的,為一切眾生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個三百餘會就像我們現在辦講座一樣,我們現在講座講一屆一屆,三百餘會是三百多屆。他辦的這個講座時間有長有短,長的時間有好幾年,短的時間有幾天、十幾天、半個月、一兩個月,不一樣。一生總共等於說辦了三百多次講座、講習,或者是研習,大家在一起研究學習,時間四十九年;除了旅行之外,幾乎都不間斷。

      即使在旅行當中,還有路途上遇到一些人提出問題向世尊請教,佛也為他解答。這些事情諸位在《阿含經》裡看得很多,經文不長,短的不到一百個字,長的兩三百個字,記載世尊為大家解釋一切問題。我們才知道釋迦牟尼佛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從來沒有休息過。所以哪一個道場不講經?哪一個道場不教學?如果不講經不教學,這就不是佛的事業。

      佛的事業,你想想看釋迦牟尼一生幹什麼事?他搞的是哪個行業?他的事就是教學,他的行業用現在術語來說,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你們想想對不對?釋迦牟尼佛教學,學生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肯來學,他就歡喜教導你,跟中國孔老夫子一樣,有教無類,完全是開放的。

      尤其是難得,他老人家是義務教學,不收學費,不希求別人報酬,不希求別人供養,自己生活很簡單,每天出去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你看他多麼自在!這就叫如來家業。所以要記住如來家業是教學、是學習,自己不斷在學習,永遠不斷的在教別人。絕對不是現在這種道場,現在的道場沒有講經說法的,佛法之衰,衰在此地,道場累積的罪業原因也在此。

      所以弘護是一體,弘法、護法沒有一個不是通宗通教。所以我常常在講席裡頭告訴大家,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護法是什麼人?這一個道場是個學校,護法是校長,是學校的執事人員,他的功德最大。弘法是什麼人?教員。校長不請你,你這個教員教得再好,你無用武之地。所以弘法的法師依靠什麼?依靠護法。所以好教員要依靠學校的好校長,這個好校長認識他、尊重他、聘請他,請他到學校來上課,學生得利益了。學生得利益,第一個感謝的是誰?感謝校長。校長給我們請這個好老師,感謝老師是第二位,這個要懂得!所以實際上來講,當教員容易,當校長難。佛法的興衰,眾生的福德,完全在護法雙肩上,弘法是協助護法的。

      所以佛在經典上講一佛出世,一尊佛他是弘法的,千佛擁護,一千尊佛降到這個世間來當護法。做護法的人都是佛菩薩,不是普通人。護法的人,他的修持,他的德行,超過弘法的人。所以多少護法,寺廟裡面的方丈、住持、當家、執事是古佛再來,菩薩示現。眾生有福,他才有智慧、他才有能力培養繼起的弘法人才,這個功德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功德。

      今天佛法為什麼衰?我們很清楚,不是衰在弘法,弘法的人大有人在,沒有人支持,沒有人請他。所以雖然有弘法的能力,真正是無用武之地,只好退回家裡去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難在這裡!這就好比有能力做好教員的人很多,學校校長不要他,不聘請他,他有什麼法子?他只好改行,做別的職業去,維持自己的生活。頂多自己自修,自己成就,不能夠利益社會大眾。所以我們讀這一段經文,我們的感慨很深。

      『承佛威力,觀察十方』。「承佛威力」裡面,得佛加持。得佛加持,你自己不認真修學,你怎麼會得佛加持?「觀察十方」是慈悲一切,他有大慈悲心,有大願力,普度一切苦難眾生。所以我們這一邊淨宗學會,誰是學會的佛菩薩,主持教化?會長。會長、副會長、總幹事是菩薩。再有能力,講經說法的法師也好、居士也好,他不邀請你,你就無用武之地。他能夠邀請你,邀請的法師是教員,他們是校長,教員為校長服務的,忠心於校長;校長對教員要知道禮遇。

      古時候國家領導人、君王對於讀書人、士大夫階級,我們在古籍裡頭常常看到禮賢下士。對於有道德的人,有學問的人,能夠擔任教學的人,在一個國家,國家的領導人他是總校長,他要教化全國老百姓。誰去教?他要招一些教員來教,對這些教員有禮貌,禮賢下士,自己謙虛,尊重這些教學的老師。老師們盡心盡力來效忠,全心全力幫助他教化人民,教化百姓。一個道場建立,道場的主人就是佛菩薩,應當學習經典裡面的教誨,對於有德行、有修持、有學問的這些好的教員要知道禮請。教員實在講他們很清高,他們不重視名聞利養;要重視名聞利養,俗氣了,這個教員可以不必請他。

      古往今來,世出世法的高士,高是高明,士是有學問有德行;高上面加個清,清高。為什麼他還要人尊重?是不是他也有毛病?這個問題提出來好像是有點道理,實際呢?實際沒有道理。高士教人他知道觀機,我在這裡辛辛苦苦教,會不會有成績?如果辛辛苦苦在這裡教,一點成績都沒有。你想想看,他只有自動辭職退出,沒有成績對不起這個道場,對不起這一方的大眾,也對不起校長。不需要校長下命令開除他,撤他的職務,他自動就走了。所以教學這一門跟其他的行業不一樣。

      這些清高的老師唯一要求的是什麼?尊師重道。做老師何必要人家尊敬你?不是,從尊師這個地方看到你對道業重視。你要是重視道業,你一定尊師。你對老師不尊重,說明你對於道業不尊重,是這麼個原因。老師看這個學校、這些學校的領導人,看這些學生、在這裡接受學習的大眾,他們對於道業尊不尊重?愛不愛好?是不是認真熱心在學習?如果真正熱心在學習,就是給老師的侮辱,老師也不會走。為什麼?不忍心。

      老師的志是在傳道,傳道授業,他怎麼能走?學校很窮,發不出薪水,甚至於吃飯都成問題了,老師也不會走。為什麼?這個學校上下,上是領導人,下是學生,重視道業!他要跟大家共甘苦共患難,他不會離開的。但是如果大家學習的態度懈怠懶散,不再重視了,這個老師你給他再高的榮譽,再高的待遇,他也要離開,他不能不離開。所以高士是絕對不會把名聞利養放在心上。這個東西看得很淡薄,置之度外,完全看到你重不重視教學。

      尤其是聖賢的教學,在一般宗教我常常說神聖的教學,我每念到這一段經文,我有很深很深的感慨。這八個字「承佛威神,觀察十方」,上求下化,菩薩一直到等覺還是這樣的。此地普賢菩薩是等覺菩薩了,依舊是上求下化,成了佛了;成了佛之後,還是「承佛威神,觀察十方」。他承什麼佛威神?成佛之後一定要降下來作菩薩。為什麼?為一切新學、初學的人做榜樣,那是真正慈悲到極處!沒有為自己,完全為別人,做給別人看,做一切眾生的榜樣。

      就好比念書,在現在學校裡頭,自己已經拿到博士學位,最高的學位拿到了。現在世間人拿到學位,這是自己學業完成了,要開創自己的事業了。菩薩不然,菩薩成佛之後怎麼樣?又回到一年級去當學生。為什麼?到一年級去幫忙同學,這叫真正慈悲。無論是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需要幫忙的學生,他都示現,所以說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小學生得度,他就示現小學生。應以中學生得度,他就示現中學生。應以大學生得度,他就示現大學生。他示現做出榜樣給你看,幫助你解決問題,幫助你學習。這是菩薩,這不是普通人。這是我讀「說偈儀」的一點感想,也是一點心得供養大家。現在我們看偈頌第一首:

      【或有諸剎海,妙寶所合成,堅固不可壞,安住寶蓮華。】

      偈頌有時候比長行說得詳細。這個偈頌只有十首,長行有二十句,所以每一首偈不定要說哪幾句。像這首偈裡面,包括長行裡面第一句「一切寶莊嚴為體」,第二句「以一寶種種莊嚴為體」,還有第六句「不可壞金剛為體」,因為這首偈第三句『堅固不可壞』,所以這首偈裡面內容包括長行裡面三句,第一句、第二句、第六句。所以從偈頌裡面跟長行合起來看意思更為明顯了。

      『或有』是不定詞,確實有,但不是完全是這樣的。有這個剎海,『妙寶所合成,堅固不可壞,安住寶蓮華』,我們在華藏世界確確實實看到。學會修淨土的同學很多,對於淨土經教相當熟悉,讀得多,聽得多,西方極樂世界亦復如是。這一首偈裡頭所說的,華藏、極樂都是屬於所說範圍。再看第二首:

      【或是淨光明,出生不可知,一切光莊嚴,依止虛空住。】

      這一首偈說的是長行裡面第三句、第四句,第三句是「以一切寶光明為體」,第四句「或以種種色光明為體」,所以偈頌裡面講『或有淨光明,出生不可知,一切光莊嚴,依止虛空住』。這一種剎土是不思議的境界,不能說它沒有物質,因為光也是物質,可是跟一般物質不一樣。一般物質有堅固之體,光沒有。我們在佛經裡面常常讀到「光中化佛無數億」,光中化的佛,光中化的菩薩,化菩薩眾亦如是,偈頌裡面講「化菩薩眾亦無邊」。光中化佛,光中化菩薩,他住在哪裡?這一首偈說的就是不思議的境界。

      這個境界真正得大自在,為什麼?世界聰明智慧高的人都常常講,老子就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我有很大憂患,是什麼?因為我有身體。身體是累贅,身體是一切苦惱的根源。我要沒有身,我多自在!所以六道裡面我常講高級凡夫不要身,不要身在六道裡面住在什麼地方?無色界天。無色界天就像這一首偈子裡頭所說的,無色界天人沒有身體;既然沒有身體了,當然他不需要居住的這些宮殿房舍,也不需要這個土地,不需要這個星球,星球是大地。他住在哪裡?在空界,四空天。他不是色界,他是空界。空界裡頭依什麼住?依光明。

      由此可知,在空界裡面這些眾生心地比色界、比欲界清淨得太多太多了。欲界欲望太多,世尊將它歸納,歸納為五大類,「財色名食睡」叫五欲。這個五種欲望你沒有斷掉,你就生在欲界。我們人道是在欲界,下面三途畜生、餓鬼、地獄也是屬於欲界。上面還有六層天,這個六層天,這些欲很淡薄,但是沒有斷,還是屬於欲界。佛給我們說,我們往上去第一層,距離我們最近的這一層是四王天,再上去忉利天是第二層,第三層是夜摩天,第四層是兜率天,彌勒菩薩住在兜率天,兜率天再上去是化樂天,最高的是他化自在天。這是欲界最高的了,欲非常淡薄;那個很淡薄的欲念斷掉了,他就到色界去了。

      所以諸位要曉得,色界天人「財色名食睡」念頭都沒有。他還有色,還有身體,還有居住的宮殿樓閣,還有物質生活環境,但是他沒有欲,他非常快樂。更高級的連這個色相不要了,住到空界去了。住在空界裡頭的人多,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我剛才舉的例子是無色界天。前面長行說的是淨剎,當然偈頌也完全講的是淨剎,淨剎是什麼?比無色界天高,四聖法界以上的,他們有樂於這種受用的。

      當然這裡頭有因,剎土是果報,果必有因,我們從果來去想因,這些菩薩們因地當中一定是歡喜清淨光明。清淨,我們常講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塵是指什麼?「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六塵。六塵統統都不染了,清淨,心地、言行正大光明,他修這樣的因,他就得這個殊勝果報。

      這個果報實在講非常殊勝。菩薩要修到如來的果地,圓滿功德。圓滿功德裡頭不能缺這個功德,你缺了一條就不圓滿,你缺了一條就不能得大自在。為什麼?你欠缺了一分,你得自在,你的自在不是圓滿的。那就是說這一個光明淨剎這裡面的菩薩,你不能度他,你跟他沒有緣。

      由此可知,哪一個法門我們都要學。但是不是現在學,現在無量法門裡面選一種一門深入。到什麼時候學?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再學。為什麼?《華嚴經》上教我們這樣做法,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了榜樣。他在文殊菩薩會中,我們佛門常講「會」,要用現在的話,在文殊菩薩那個班上,這大家好懂,學習畢業了,畢業之後出去參學。在文殊菩薩這一會裡頭一門深入,一門深入到什麼程度畢業?大徹大悟,從一門裡頭能悟一切。《華嚴經》上講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從一門能夠悟一切法門,這個時候就畢業了,你出去參學。參學什麼?你從一門悟入一切了,你去證實;也就是我們一般講你去做試驗,試驗看看,試驗的結果跟你所學的符不符合;如果符合、相應,那就完全正確。五十三參是做試驗。無量無邊的法門,用五十三參做代表,所以五十三不是數字,代表圓滿,一法都不漏,取這個意思。所以那個時候學習就快了,一點都不費力,已經徹悟了,一接觸就通達、就明瞭。

      四弘誓願裡面所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那是善財的事情,不是我們,我們不夠格。所以我們現在是在哪一個階段?四弘誓願第二個階段,「煩惱無盡誓願斷」。必須把無盡的煩惱斷盡了,我們的根本智得到了。根本智,給諸位說,就是「清淨平等覺」得到了,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佛」,天台大師講「分證即佛」,他不是圓滿的,分證即佛,是真佛,不是假佛,有能力在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現佛身而為說法,圓教初住菩薩有這個能力。然後出去參學,三十二應就是參學,成就圓滿的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包括清淨光明。所以今天清淨光明不是我們主修的,是我們助修的。我們主修是淨宗法門持名念佛,一門深入,這個重要!

      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方法,念佛的原理原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念佛要這樣念法,功夫才得力。印光大師給我們講「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跟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是一個意思。「敦倫盡分」是持戒,是都攝六根。「閑邪存誠」是淨念相繼,是定是慧。閑邪是慧,存誠是定,存誠就是三昧。「信願念佛」,這是淨宗的三資糧:信願行,念佛是行,這樣哪有不生淨土的道理!古大德這真的是諸佛菩薩再來的,教導我們最妙最殊勝的綱領,簡單明瞭,只要我們懂得,通達明白,依教奉行,抓住綱領,好修!不知道綱領,不知道原理原則,修行很難很難。綱領是個方向,是個指標,你不會錯誤方向,不會錯認了目標。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