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850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五0卷)  2007/10/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5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第五大段「喻況玄旨分」,二十個大喻我們學過第四喻。今天我們從第五看起,第五是「女授辯才喻」,比喻「授法益生德」。我們知道佛菩薩在這個世間,應化在世間,就像佛在《法華經》上所說的,他到世間來幹什麼?這只有一樁事情,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在世間。這一大事是什麼?就是幫助眾生回歸自性,圓滿成佛,佛是為這個事情來的。當然這個世間一定要有當機的,當機的人不多沒有關係,佛只要到世間來,一切眾生沒有不得利益的。當機的人,他一生成熟了,也就是說他真正得度了。如果在淨土教裡面來講,只要往生就真正得度;其他法門裡面就難講了,其他法門要靠自力,佛菩薩幫不上忙。佛菩薩幫助他的,就是增上緣而已,像《華嚴經》上所說的,佛對眾生只能做到開示。學佛的人,也就是佛的弟子,必須要能做到悟入,那就成就了。

      佛的開示是講經說法,講經說法前面所具備的條件,就是前面的四喻,這二十個比喻也是如此,有次第的,不能顛倒的。後後深於前前,有後面,一定前面都包括在其中,前面不包括後面,後面包括前面。你看我們從這裡學過來的,第一個比喻聲聞現通,比喻什麼?比喻菩薩自在益生,他成就了。他如果自己沒有得解脫,他就不能幫助別人,舉阿羅漢為例子,這是最低的水平。為什麼?六道眾生沒有解脫的,只有證到阿羅漢才有八解脫。這只是在菩薩三德裡面,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脫,菩薩證三德,阿羅漢法身沒有證得,般若沒有現前,只有半個解脫,古人講菩薩一半的解脫,實在說少分。有菩薩少分的解脫就是自在,六道凡夫沒有。這是比喻他自己修學得到正覺,阿羅漢是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才叫真佛弟子,他得自在了。那我們知道,我們很清楚,老實講,無上正等正覺我們所有眾生各個都有分,我們本來都有,這是必須要知道的。本來都有,現在沒有了。這個我們也常常提醒自己,也提醒別人,要常常提醒,不斷的提醒,薰習成強有力的種子,它才會起作用。

      為什麼變成這樣?因為妄想分別執著把我們的能力,這本有的智慧德能障礙住,並不是沒有,是障礙住,不能現前,它不起作用。阿羅漢他把這三種障礙裡面的一種,執著放下了,他沒有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他再也不執著,所以超越六道。我們就曉得,六道輪迴最主要的業因就是執著,有執著就有六道輪迴,沒有執著六道輪迴就沒有了。你說我們還要不要執著?應不應該放下?放下執著就是阿羅漢,就證阿羅漢果,就有阿羅漢的神通、智慧、德相。他的智慧不能跟菩薩比,還是阿賴耶識做主,不過是什麼?他跟自性相應,所以有相似的智慧,跟菩薩相似的智慧,有跟菩薩相似的德能。如果再進一步分別也放下,他就成菩薩,他的智慧比阿羅漢高,德能也比阿羅漢大,有沒有證得法身、般若?沒有。為什麼?十法界裡面的菩薩叫權教菩薩,相似即佛,不是真的。什麼時候才是真的?證得法身就是真的,沒證得法身。證得法身,分別放下還不行,還把妄想放下,也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再起心動念,這個時候法身、般若、解脫圓滿,三德密藏你全都證得了。

      密是深密,太深了,藏是什麼?是藏在裡面。藏在哪個裡面?從我們凡夫看,藏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拿掉,就看到了,它就現前。有妄想分別執著它障礙著,藏在那裡面,叫三德密藏。由此可知,我們講菩薩是講法身菩薩,真菩薩,分證即佛。法身菩薩你說菩薩也行,你說他佛也行,他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所以稱證得法身的菩薩,大乘教裡面稱之為法身大士。諸佛如來在十法界裡面示現,多分都是以菩薩身分出現,以佛的身分出現不多,菩薩身分出現太多了,所以稱法身菩薩。我們不知道這是情有可原,可以原諒你的;現在知道了,知道就應當把自己的身分恢復過來,不可以再迷了。

      怎麼恢復法?佛給我們講的原則,一心,一心就恢復了。中國聖人告訴我們「誠」,誠就是一心,誠的意思是怎麼說?一念不生就叫誠,一念不生就是一心,有一個念頭就二心,二心就不誠了。六道凡夫,這些眾生的心,都是三心二意,三心是什麼?阿賴耶、末那、意識叫三心。二意是什麼?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識。這叫三心二意。六道眾生統統是三心二意當家做主,一心沒有了。實在講,三心二意是一心變出來的,迷了一心,一心就變成三心二意;那你要修一心,修一心這三心二意馬上又恢復成一心。什麼人得一心?明心見性的人得一心。性是一,心性是一,這裡頭是不二的,這個道理必須要記住,這是佛法裡頭真正的根源,總目標、總方向,大總持法門。只要得到一心,宇宙之間,世出世間萬事萬法你全就通達了。要不要學?不要學,那個智慧叫什麼?叫無師智。就是不需要學習的,不需要老師傳授的,無師智、自然智,真的是全都恢復了。

      從這些地方我們就明白了,所謂修行修什麼?修正錯誤的行為,什麼是錯誤的行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是錯誤的行為。你能把它修正過來,不再起心、不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對了。不能夠一時統統放下,這叫頓超,做不到的話,佛陀教給我們慢慢來,一天放一點,天天放。放一定要知道從分別執著下手,也就是說轉識成智要從第六、第七下手,第六是分別,第七是執著,學什麼?不分別、不執著。這個一般人講難,太難了,什麼原因太難?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你就很困難。因為你認為世出世間一切法是真有,就難了;如果你曉得世出世間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根本沒有,你就很容易放下。為什麼?根本沒有!你不放下完全錯了。如果有,你不放下,這可以說得通的;沒有!一切法是什麼?是妄想、妄念,這要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那個心想是妄想,妄想生出來的法也是虛妄的。不要認為妄想生出法是真的,沒這個道理,妄想生出來的還是虛妄的,這總得要知道。

      你看這個順序,第一個比喻是阿羅漢現通的比喻。第二個比喻,是日月現影的比喻,比喻菩薩自然他能夠應遍法界虛空界眾生之感。這個眾生之感,是指有情眾生之感,無情眾生它不會有感的,有情眾生。自然有,像水一樣,水沒有心,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但是,真是千江有水千江月,自然的感應,性德。第三個比喻水現四兵,比喻菩薩海印現像德。這好像在池塘邊上、小河邊上,水很安靜,一般的護城河,在現在沒有了,從前有城墻,城墻外面有護城河。軍隊的操練或者行軍,你在河水裡面倒影就看得很清楚,海印現像。這個海是性海,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眾生,六道十法界眾生就像這四種兵一樣,他們在行軍,他們在操演,菩薩性海裡面自然有他的影像。性海像鏡子,它照見的,自然有他的現像,這就有感。第四個比喻,善音巧辯,比喻什麼?比喻菩薩總持巧說,他要不得總持,怎麼能夠為一切眾生說法!不但能說法,說得非常善巧。他怎麼得到總持?給諸位說,總持就是一心,所以一心不可思議。佛在經上給我們講,我們也讀得很多,「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那是什麼?那是講凡夫,不是佛菩薩。我們這個世間人聰明才智不相等,有人很聰明,思考非常敏銳,反應特強。這樣的人你細心去觀察他,他的精神意志比一般人都要集中,一般人很散漫,他能集中,這個集中就是一心。妄念愈多,那個能力全沒有了;妄念愈少,它就起作用。所以辦大事情的人,無論是哪個行業,修行人也是辦大事,他辦生死大事,他需要一個寧靜的環境;外面環境也清淨,他的心也清淨,他才能照見,心一亂就完了。遇到的事情愈複雜、愈困難,你的心愈要靜,絕對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干擾,你才有能力處理事情;你被外境一干擾,你能力就失掉。所以總持就是一心。

      我們凡夫實在講,只可以說我們做到向著一心那個方向,距離一心太遠了。誰得一心?一般大乘教裡面講,明心見性這得一心。淨土裡面是開方便門,把一心說成理一心、事一心,有這麼個說法。理一心是明心見性,一般大乘教裡所說的;事一心就方便多了,像是四果羅漢所證統統叫事一心。事一心總共有幾個階級?八個。初果向,我們現在講一心不亂,只能做到這一點,初果向。初果向是什麼?淨土法門裡面講功夫成片,沒有證得初果,初果向,向這個方向。但是有這個功夫就能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這個不可思議。如果真的證得初果,你就不是凡聖同居土,你往生極樂世界是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裡面也有三輩九品,你是下下品,初果是下品。我們講三輩,講三輩好講,初果、二果向大概都是在下輩,到二果、三果,這中輩,四果羅漢那是方便有餘土裡面上品上生。理一心,他就生實報莊嚴土,極樂世界不可思議。

      我們在這個世間證初果不容易,但是初果向不難,就念到功夫成片,雖然不難,也不容易。不過說老實話,這個條件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做。怎麼做法?放下萬緣,一心專念,就做到。也就是說我在這個世間,我只有一樁事情,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其他一切的一切我都放下,這是初果向,沒證初果。那他心定不定?比一切念佛人心定多了。一切念佛人念佛還想東想西,他不想了,他只想阿彌陀佛,功夫成片!取西方極樂世界不難,人人都辦得到,就是你肯不肯放下!

      向上去這個總持,永明延壽大師他老人家一生編了一本書給後人,叫《宗鏡錄》,這書是什麼東西?《大藏經》裡面的重要開示摘錄下來編成一本,就是《大藏經》的精華,也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總持法門。你把它一百卷看了之後,然後你看這一百卷裡面講得最多的是什麼?心性、一心。只要得一心,明心見性,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你就有能力教化十法界眾生。十法界裡頭有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六道凡夫就不必說,你有能力教。

      今天我們看第五段,「女授辯才」,這個女是辯才天女,這個天女有無礙辯才,她的無礙辯才從哪來的?這就要懂得佛法常講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從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喜愛佛法、聽聞佛法、演說佛法,這個果報來的,過去世種的因,得這個果報。所以,佛在許多經上佛都說,障礙佛法的流通得愚痴果報。佛不是常講三種布施嗎?法布施得智慧。障礙別人法布施,自己不肯法布施,還在障礙別人法布施,就得愚痴果報。自己歡喜法布施,又歡喜幫助一切眾生法布施,得無礙辯才、得智慧。自己貪瞋痴慢並沒有斷,這得世間聰明智慧。世間有聰明人,有愚笨的人,他為什麼聰明,他為什麼愚笨,我們知道,他聰明人是過去喜歡修法布施。法布施修得多、修得少,那個關係不大,真正關係在哪裡?在心量,量大福大,不在多少,他量大得福就大。修法布施也是如此,修的是不多,他來生得大聰明、大智慧,為什麼?他心量大。

      在今天做這個工作,我們利用高科技的工具,用衛星電視、用網際網路來弘揚佛法,把佛法介紹給許多眾生,這得福就大,這個緣多殊勝。但是如果我心量很小,處處為我自己利益著想,你得的果報就小,來生不是沒有智慧,有智慧,不是真正的大智慧。一定要曉得,得福大小是跟你心量成正比例,修無畏布施亦復如是,這個道理才講得圓,是真理。否則的話怎麼樣?那沒有錢的人就不能修福了,那真叫是老天爺太不公平。老天爺很公平,沒有錢的,一點點小錢,心量大,來生發大財,布施一點點小財,來生得大財富;現在發大財的人,他心量小,布施千萬、億萬,來生的福報不大。這就是佛在經教裡常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大小、多少全看你的心量。為什麼?菩薩捨一文錢,布施做一文錢的功德,我們世間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去行布施,都比不上人家。什麼原因?你就明白了。菩薩的心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他那一文錢的福報是遍法界虛空界。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他那個心量還是有界限的。我們今天的布施心量包整個地球,還是不能跟人家比,你是有限量的。我心量再大,我包太陽系、我包個銀河系,我包個百萬銀河系、千萬銀河系,還是有數量,你怎麼能跟人比?

      你明白這個道理,你把你心裡面的量拓開,變成無量,無論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你都得無量果報,道理在此地。絕不能障礙別人,決定不能嫉妒別人,瞋恚裡面這個嫉妒心是非常嚴重,嫉妒別人,把自己所修的福報統統虧折了,折損了。所以菩薩教我們修隨喜功德,這就對了,沒有嫉妒,隨喜。怎麼隨喜法?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喜是要盡心盡力成就他、幫助他,實在沒有力量,財力不行,沒有財力,幫不上忙;身體也不好,體力也不行,也幫不上忙。你的願力要有,所以說願力做主,你看到人家做好事是真歡喜,看到別人做不善的事情是真難過,這叫隨喜功德。

      所以一個人在世間,無論做什麼身分,即使貧窮到乞丐,他也能夠修最大的福報,你世間無論什麼人,簡直沒有辦法跟他比,他只要心量拓開。我們在《阿含經》裡面讀過,佛度一個老太婆,這個老太婆是乞丐,很可憐,前生沒修福。佛碰到她了,托缽,老太婆是要飯的,在外面討了一點飯,看到佛,就把自己那碗飯布施給佛陀,佛給她祝福。七天之後這老太婆死了,生天了。不是容易事情,那個生天至少是生忉利天,得大福報。真正是虔誠恭敬的供養,供養的時候沒有絲毫分別執著,她居然就得那麼大的福報。所以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把佛法介紹給我,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話真的一點都不假。老師給我說得很清楚,你要懂得道理,要明理、要懂得方法,要知道境界、因果,你就會修。

      修布施就是修放下,放下之後不要再去老念著它,為什麼?你要老念著它,你的功德愈念愈小。為什麼?計較!怎樣才大?忘掉了就大,不要去想它,那個福報就是等法界虛空界。一般人做好事,他常常想著、常常念著,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不是佛法。所以永遠要記住佛法是不二法,決定沒有計較的,它本來就是虛空法界是一體。念念等虛空法界,布施一粒米功德也是等虛空法界,這個要學,無量無邊的功德。你要說怎麼可能?心量拓開來就是無量無邊功德。

      這是法布施,前世法布施成就辯才,比喻菩薩授法、教學。然後你細細去思惟,在這個世間什麼功德第一殊勝?教學。在古代,一般人都知道,中國古老的諺語有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可是許多讀書人讀了一輩子書,讀了之後能做什麼事情?什麼也不會做。去考試,如果考中,將來還有個一官半職。要是考不中?考不中就一生做個窮秀才,太多了。畢竟是考中的人少,考不中的人太多了。如果他真正是讀聖賢書的,名利看得很淡薄的,讀書人到最後多半都是教私塾,認真的教幾個小孩。自己這一生沒指望了,參加多少次考試都名落孫山,把自己的寄望都寄望在學生身上,真正給學生做個最好的榜樣。所以讀書人生活非常清寒,但是受社會大眾尊敬,他果報在來生,來生的福報大。這就想到佛門裡面,因果裡面兩句格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窮秀才應該是什麼因?前世心量窄小,不修財布施,所以這一生物質生活很困難。沒有修法布施,所以智慧不高,不就是這個原因!前世的因這一生所受的報。「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一生當中一下省悟過來,多修善因。窮人能修財布施、能修法布施,只要你心地清淨、心量大,福報就現前。

      我們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你有沒有看出來?俞淨意確實少年時候就考中秀才,人很聰明,文章也寫得好,很得意,目中無人,瞧不起別人,也喜歡挖苦別人,這就是損德。到考舉人的時候,前後考了十幾次都考不中,以後教書,潦倒一生。你看遇灶神的時候家徒四壁,可憐到極處,幸虧有一點善根,灶神來點化他。把他的毛病習氣,他所造的這些罪業,一樁一樁說出來,他不能不承認,這才曉得痛改前非。這一下就是超凡入聖,不再怨天尤人,不敢怨天尤人,自作自受。改過自新,感動天神,以後再去考,他居然考中進士,年歲大了也不想做官。那時候宰相張居正,明朝時候就是嘉慶年間,有人推薦這個人,道德、文章都好,張居正聘請他做家教,就是家裡開私塾,請他教他的兒女,盡心盡職。小孩教的也考取功名,他告辭之後回家去養老,宰相送他一套房子,送他田地,他在家鄉變成富有了。這個果報是現世的,這一生當中修來的,花報,果報當然更殊勝,這都是我們都能想像得到的。所以真的是因果不空。

      看到人家做的事情是好事,這個事情對社會、對大眾有利益,就應當全心全力去協助;自己實在沒有力量,去讚揚,給他宣傳,這個功德都無量。這裡有道場講經,現在我們這個講經還有電視、有網路,你能介紹你的親戚朋友每天收看網路,收看衛星,他得的佛法利益是你幫助他的,這是你的功德,你度了一個人。你看你度人很方便,不操一點心,介紹一下就行,真實功德;沒有你的介紹,他可能一生遇不到。反過來要障礙,人家天天到這邊聽經:有什麼好聽的,胡說八道,全是迷信。你叫人家退心,來生果報就是愚痴果報。不要說是言語造作有因果,佛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起心動念因果就定了案。《地藏經》上說得多好,「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多分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損人利己。還有一種什麼?是更不能夠理解的,損人不利己,對自己沒有一點好處,但是對人有損壞,幹這種事情。

      像這樣的事情,損人利己、損人不利己,這樣的事情時時刻刻在我們自己周邊,也許我們自己就幹這個事情,自己不知道。我們如果不是天天在經教裡下功夫,我們不曉得。想想自己沒有學佛之前,還不是常常幹這個事情!言語上、態度上,佛法稱作「惡作」。你看《了凡四訓》,了凡先生在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他就是這樣的人,損人並不自利,養成這麼個很壞的習慣。喜歡挖苦人、喜歡諷刺人、喜歡批評人,於自己並沒有好處,這個虧折福報,損自己的德行,不曉得。到以後遇到雲谷禪師之後,這一反省才找出來,自己有多少毛病。雲谷禪師教他用功過格來檢點自己,斷惡修善、改過自新。功過格原本是道教的,這個方法雖然很笨,但是它很有效,每天認真反省。今天做了哪幾樁好事,哪幾樁是惡事,每天自己對照,很有效,雖然這方法很笨拙,非常有效果。

      初行很難,你看《了凡四訓》自己講的,他發願斷惡修善,想做三千樁善事,十年才完成,才做圓滿。你就曉得剛剛開始是多麼困難,過要一天一天減少,善要一天一天增長。但是到第二次,他又發心做三千樁善事,四年就圓滿了,前面是十年,第二次就四年。第三次發心做一萬樁善事,做寶坻縣的知縣,沒想到他做一樁事情一萬善事就圓滿了,這叫公門好修德。他要沒有這個機會的話,那一萬樁善事是要相當長的時間。他做了縣官,現在講縣長,那時候叫知縣,寶坻是個大縣,直接歸京師管的,也就像現在講是個特別行政區,是個大縣。他看農民繳的租,就是繳稅稅收繳得太多,農民負擔很重。他減租,按照實際狀況幫助農民給他減租,這一減租全縣農民統統都得利益了。所以他只有一樁事情,一萬樁善事就圓滿了,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天天想我這怎麼辦,許的願到哪裡去做好事,他說晚上作夢,天神告訴他的,你這個事情已經圓滿了。

      以後遇到個法師,幻余法師,五台山的,從他那裡經過的時候,他們認識,他向法師請教,說我做這個夢,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法師給他做證明,真的,所以公門好行善。如果要是貪官的話,把老百姓的稅再加重一點,他多收一點,那他這一樁事情就做了一萬樁的罪過。你看他減租讓農民得利益,這一樁事情,一萬樁善事就圓滿了。這些叫機緣,機緣要會抓住,要抓什麼?要抓行善的機緣。首先你要有認知,你要有修行,你要有認知,你才能掌握得住。

      所以,菩薩應化在世間是教化眾生的,教化眾生在娑婆世界,辯才是最重要的工具,無礙辯才。所以用辯才天女來做比喻。

      【有一婦人名辯才。父母求天而得生。若有離惡樂真實。入彼身中生妙辯。】

      從這首偈來看,這個婦人是辯才天女。世間人,這個世間做父母的,想求個聰明的兒子,去向天神求子。這在民間風俗裡面我們也常見,求子女富貴,求子女聰明,求子女平安,求子女長壽,真的天下父母心,我們看得太多了。特別是在從前舊社會裡面,人民智慧不開,神明是他們精神唯一的寄託,神廟多過佛廟,辯才天女這是神廟,多過佛廟。現在社會把這些神廟、雜神廟統統算作佛教,這是錯誤的,這佛教冤枉,說佛教是迷信就從這麼來的。其實這些神廟與佛不相干,佛反不反對這些廟?佛不反對。為什麼?業因果報。天女也不錯,你看斷惡修善,肯定這裡面修善的時候,特別著重在法布施,護持佛法,幫助讀書人,供養讀書人,照顧讀書人,都會得辯才,都會得智慧。

      佛經裡面還有個故事,說寺廟裡面夏天曬經,從前這個經怕潮濕,每年都要曬一次,在太陽好的時候曬一次,防蛀蟲。曬經,藏經那時候不像現在一本一本這一冊的,從前是摺疊的,一拉開鋪在地上。有一頭老牛從曬經的場子經過,牠就聞,一直聞,以後這個老牛就脫離畜生身生天,說明佛法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對於三寶物愛護,那都是無量的福報;如果我們不懂這個道理,對三寶物任意的毀損,折福,不尊重這是折福。所以會修行的人,佛門諺語裡頭常講,世間大富大貴這些人前世在哪裡修的?幾乎都是在三寶門中所修的。而很多貧窮下賤的原因,實在講也是在三寶門中做錯事情的,一個很強烈的對比。所以,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對三寶、對神明都要以恭敬心,祭神如神在,不可以輕慢。三寶、鬼神會常常加持你,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以輕慢心對他,或者你懷疑,不相信,怎麼樣?他也不來找你,各人因果各人承當。

      在現前這個社會,在中國、在外國,甚至於在美國、在歐洲、在英國,我們都看到過,聽到就更多了,鬼神附身,現在這個事情很平常。凡是被附身的,跟鬼神都有緣分,你再仔細問,你相不相信?他信。他如果不信,鬼神就不會附身。為什麼相信他就會附身?相信他才找他,不相信不找他,這有道理。他要找到你身上,你相信找你身上的時候,你的心正,你沒有邪念,你沒有貪瞋痴慢,鬼神尊敬你,真的他會照顧你,我們一般講他保佑你。如果你心術不正,他就會給你開玩笑,他就會叫你惹麻煩。所以,孔夫子說了一句話,「敬鬼神而遠之」,你要問孔夫子相不相信鬼神?他當然相信,他要不相信,他為什麼教我們敬鬼神?敬鬼神是應該的。遠之是什麼?別聽他捉弄。他傳遞給你很多的訊息,你不要把它當真,你要當真,他給你開個完笑,你就上他當,你就吃虧了。遠之是他傳的訊息給你,你要細心去考慮,他講的合情、合理、合法,可以相信;他講的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甚至於向你無理的要求,你理都不要理他。這些事情我遇到的很多,到他無理要求之後,我就請他離開,請他回歸本位。你傳遞的訊息我完全明瞭,你可以回去了,他也真的走。所以,必須無求於鬼神,人都不求,我求鬼神嗎?真的是人到無求品自高,那鬼神也尊重你,他也不敢欺負你。

      這是講做父母的人,在天女廟為兒女求福,求福的人多,真正得感應的人不多。什麼原因?底下有個條件,條件不具足不行,『若有離惡樂真實』,「樂」是愛好,如果沒有這點德行,這個天女就跟你不起感應。你有這個德行,確實離惡修善,厭惡樂善,喜歡善法,討厭惡法,這個天女就會入他的身上,『入彼身中生妙辯』,這是加持。他的辯才是從哪裡來的?是靈附在他身上,所以他有辯才。並不是這個靈常常附在身上,他有辯論的時候她就來了,說法完了之後她就走了,就沒有了。

      美國有個凱西,這也是世界名人,是個睡眠的催眠心理學家,他是很奇怪,他是自我催眠,不是對別人。別人有疑難雜症來求他,他自我催眠,在深度催眠之後,別人有什麼問題問他,他一樣一樣給你解答,給你治病。他一生好像有一萬四千多個治病的案例,有完整的記錄。絕不是他自己有什麼能力,他自己的傳記說他只初中畢業。他是一個靈附身,這個靈必須在他自我催眠的時候,這靈就附身,這個靈是很善的靈。有人問他買彩卷號碼,他不答,凡是不善的,問他,他不理;你真有急難求他,他幫助你,所以這個神是個正神,不是個邪神。不是他自己的能力,是靈附在他身上。這樁事情,世尊在《楞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所以你自己心要正。你自己心要不正的話,藉著他來斂財,來欺騙眾生,那就造罪業。這個罪業,他幫助你造罪業,他要把你毀掉,到你惡貫滿盈的時候他離開了,然後你的災難就現前。

      可是凱西這個人很好,非常正直,他給人治病不需要報酬,而且真的是盡心盡力。一生過著很平淡的生活,人也非常謙虛。所以他的東西,那個靈媒傳的都可以相信。他是二次大戰當中過世的,現在在美國他有個圖書館,規模很大,全世界有很多人去研究他的東西。因為他有很多預言,關於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一些事情,他都有說到。所以說「入彼身中生妙辯」,這是感應,你心裡有感他就有應,顯感顯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常有。下面又說:

      【彼有貪欲瞋恚痴。】

      這就是說她的貪瞋痴煩惱習氣統統沒斷。

      【猶能隨行與辯才。】

      這是什麼?這是辯才天女,欲界天,她都有能力加持一個人,使他有辯才,何況佛菩薩!我這一生講經講了四十九年,有人問過我:法師,好像你很有辯才。我是很老實跟他說,我說我什麼辯才都沒有,我念書也不多,沒學什麼。可是真的這麼多年來,遇到許多的問題都能隨問隨答,都能解了。我說這是什麼?這是三寶威神加持。我常常講,我勉勵年輕人,我說我只有一個想法,我把我的身體借給佛菩薩用。上了講台不是我,佛菩薩威神加持,下了講台,佛菩薩走了,你就看到我的面目。有些人,少數人,他有這個感覺,他說我上台跟下台的時候不一樣。實在講這不是我一個人,所有一些講經法師都有,所以你真上台的時候有三寶加持。心裡做個觀想,身體借給佛菩薩用,讓佛菩薩來入我身中生妙解,解答完了,佛菩薩走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讀多少書都沒有用,人家提個問題怎麼剛剛好你就讀到,讀到也未必能幫他解決問題。

      所以,要有信心,特別是什麼?尊重三寶。講經的人,這從前李老師教我的,念念希望眾生在這一生當中能聞到正法,要存這個心。走進任何地方這個道場,我們在佛菩薩面前禮佛三拜,三拜作願,就是發願。第一拜與這個道場主人有緣,這個道場有方丈住持,居士林有林長,跟他有緣。第二拜與這個道場執事有緣,所有道場常住的人;第三拜與這個道場信徒有緣。有什麼緣?他們會請我來講經。三拜是這個拜法,不一樣!我們到這個道場來講經,如果想常常到這個道場來,我們講經的法緣不斷,你就要曉得你念念為常住著想,要讓這些信徒愛護常住、尊重常住、護持常住,這時間就久了。信徒皈依,我可以代皈依,代誰?道場住持,用他的名字來皈依,全是他的徒弟。我不可以再收徒弟,我收徒弟是喧賓奪主!這些聽眾是本地人,我又不是住在本地,幾天就要走路,要照顧這些。所有供養統統歸常住,那我們在這個道場,常住上上下下對我們很尊重,為什麼?我們對他只有利,沒有害。

      我過去在台灣各個地方講演就是這樣,往返路費常住供給,所有供養全歸常住。這些都是章嘉大師教我布施,李老師教我結法緣,所以法緣殊勝是這麼結來的。如果你又要收皈依徒弟,又要錢,道場看到你這個法師這樣,下一次不請你了,肯定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來對我常住有大幫助,我歡迎你來;你對我常住沒有什麼好處,好處小,損失大,人家不請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我們那個時候年輕剛出來,老師教導我們,這很不容易!所以這個比喻就說是天女、天神,欲界天神有能力這樣加持一個人,這是善人、善心人,總是想幫助別人,自己沒有能力,何況佛菩薩!

      懂這個道理,你就曉得講經說法不難了,只要你具備基本的德行。我常常講,現在講得很具體,你真正具備《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沙彌律儀》,你上台肯定佛菩薩在你身上,佛菩薩加持的時候,你在講台上你全身放光。就像我們前面那一大段念的毛光益眾,全身放光就是放射這個磁場,氣氛就不一樣,佛菩薩加持你,佛光遍照,你是沐浴在佛光當中。有能力的人他見到,我是在最明顯的時候,就是有一年在邁阿密,講《認識佛教》,是七天,還是八天,每天兩個小時。邁阿密那個地方是很奇怪的地方,那個地方奇奇怪怪的人很多。有七、八個當地人,那是曾憲煒居士請我去的,曾居士告訴我,他說那些人都有神通。他也聽不懂中國話,曾居士給他翻譯,他們是非常安靜,專注在聽。我看到有那麼多當地人,臨時把題目改了,本來是講《地藏經》大意的。看了那麼多人就換題目,講《認識佛教》,把佛教介紹給他們。曾居士常常跟他們聊天,他就說出講經的時候磁場特別好,他說坐在那裡,縱然是不聽,聽不懂,也是很大的享受,這是真的。他們說出這些話,也就使我想到我初學佛的時候,每個星期天要跟章嘉大師見一面,我就非常喜歡他客廳的氣氛,一句話不說,跟他坐在一起,那真的是高等的享受。就像前面毛光益眾所說的,很明顯的能感受到,在佛法裡面叫做加持。如果你的心很亂很雜,你感受不到,還是一句老話,制心一處你就感受到了。下面這兩句就是法合:

      【何況菩薩具智慧。而不能與眾生益。】

      這利益,這兩首偈是講菩薩「授法益生」,授是傳授。實在兩首偈比喻裡面講的,是佛菩薩智慧的加持,當然被加持的人能得利益。被加持的人一定要有清淨心,要有慈悲心,要有利益一切眾生心,有弘護正法的心,他就會常常被加持;常常被加持,你的智慧會增長,這個利益很大。法,真的我們在《華嚴經》學了有三千多個小時,開經偈裡頭一句話應該有相當深刻的體驗,「無上甚深微妙法」,體驗到了。這句話大家都會念,真正體會到的人不多,你不契入,你怎麼能體會?你契入得愈深,這句話的味道愈濃。然後才真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怎樣才能解如來真實義?其實如來真實義就是你自性本有智慧的真實義,你只要把障礙除掉,你就了解了。所以說到最後還是一句話,放下;你放不下,你永遠不能理解,佛菩薩加持也是有限的。如果真能放下,得佛菩薩加持是無限的,為什麼?我們自己的性跟佛菩薩的心性是一不是二。你不就明白了嗎?加持有沒有間斷?沒有間斷,它是一不是二。

      佛菩薩慈悲,佛菩薩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有一切眾生平等加持。問題就是我有妄想分別執著障礙,障礙住了,不是不加持,這個東西把加持抗拒了,是這麼個道理。好像白天有太陽,普照大地,你不願意見到陽光,偏偏要躲在房子裡面去,那就沒有法子;出門還要打個傘,不讓太陽照,這就沒法子,是你抗拒它,不是它不照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的煩惱習氣薄一分,加持的力量就大一分。其實所加持的,是自己自性裡頭本有的智慧德能,這個道理要懂。

      所以對於遍法界虛空界,上面是諸佛菩薩,下面就是地獄眾生,要平等的恭敬,為什麼?性德。要知道全是自性變現的,它的體是相同的,謙卑、尊重是性德,慈悲、感恩是性德。見一切眾生,慈悲心就生起來,感恩的心生起來,性德流露,那是什麼人?法身菩薩。你現在雖然沒有證法身,但是處事待人接物,自性常常跟佛菩薩一樣的流露,流久了就見性。沒見性的時候這是我們勉強,我們在學,是作意的,作意什麼?你有分別執著就是作意,還是沒有離開分別執著。到自然的時候,分別執著沒有了,自然流露,那就是什麼?那就是法身菩薩。如果我們不肯這樣學法,你永遠不能見性;我們能常常這樣做法,就是把我們這三種障礙,妄想分別執著淡化。這個方法是能淡化的,只有減輕,只有像溫度一樣降溫,它不會再往上升了。你說誰得好處?自己得好處,謙卑,自己得好處;恭敬別人,自己得好處。自己真性流露、性德流露,大幅度的把自己向上提升。

      你不懂這個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你不肯幹;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不要人勸,不要人提醒,你時時刻刻你會真幹。到這個時候你修行境界就不一樣了,你的進步你自己知道,年年不相同,月月不相同,你怎麼會不歡喜!到月月不相同的時候,你法喜充滿,就跟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菩薩授法益生,利益誰?就是發心的這個人,這不是指一切眾生。我發心弘護正法,我得利益,佛菩薩加持我;你沒有發心,雖然佛菩薩也加持加不上,你有障礙,道理在此地。佛菩薩就像陽光普照絕無分別,能不能得利益,看自己肯不肯接受。肯接受的人得利益,不肯接受的人得不到,道理在此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