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898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九八卷)  2008/1/25  華藏講堂  檔名:12-017-189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經文第六段「俱時入殿」,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爾時世尊。即受其請。入妙勝殿。十方一切諸世界中。悉亦如是。】

      昨天講到忉利天主禮請世尊到天宮說法,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在帝釋天王的寶殿授課。清涼大師告訴我們,佛是應機示現,不來而來,帶法界會來,這幾句話的意思很深,很不好懂。應機而來,我們一般人聽了大概沒有問題,實際上對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有很清楚、有很透徹的理解,只是模模糊糊,提不出問題來。機是眾生的根機,特別是我們自己的機緣,根性、機緣。我們的根性,從理上講是法法具足,決定沒有一法欠缺。佛到忉利天宮講十住法,我們自性裡頭有沒有?有,究竟圓滿的十住法,這妙不可言。可是我們的十住法,被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蓋覆住,好像外面下的大雪,把青山綠草蓋覆住,你看到的是一片白茫茫的,看不到樹木花草,統統被它蓋覆住。可是溫度上升,雪消融了,花草樹木青山又現前。什麼時候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融化了、消除了,我們自性裡面圓滿的性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統統會現前。佛門裡面講信佛,頭一個信這樁事情,這樁事情不能相信,那你就信他佛,認為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毘盧遮那佛保佑我們,這是他佛。有沒有他佛?給諸位說,沒有他佛。他佛從哪裡來的?他佛是我們自性裡變現出來的。所以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現前,是從我們心想生;我們想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從我們心想生,所有一切法,沒有一法不是從心想生。這個道理深了,這是高深的哲學,從事上講,那是高深的科學;它為什麼會現相,這屬於科學。世間的科學跟哲學達不到這個境界,佛真是講絕了。

      機就是我們眾生,說我們自己好了,我們自己的緣,現在人講機會,遇到這個機會,緣成熟了。我們今天在此地講到升須彌山頂這一品,還沒有講到十住,只是講到剛剛開端,是我們自性裡面的緣成熟了。這個成熟管不管用?不能說管用,因為我們做不到;也不能說不管用,阿賴耶識有這個親因緣。我們相信過去生中,我們所有同學都有所緣緣,但是沒有無間緣,間斷了,過去曾經學過這個法門,學了之後中斷了,又忘掉了,又迷了。今天在這個地方緣又成熟了,機會又來了,又薰習一遍,就這麼個道理。如果緣不成熟,那麼我們在此地的學習,現在用的是高科技,網路、衛星,雖然播出去,機緣沒有成熟他收不到,他不會看這個頻道,不會收這個網址。他今天會收這個網址,會看這個頻道,他的機緣成熟了,是這麼回事情。

      要怎樣才能契入境界?最重要的是無間緣,不能間斷,天天要修,天天要修還不行,時時要修,這個時時是一天二十四個小時,每一個小時都要修。我們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修兩個小時,其他二十二個小時中斷,這怎麼能成功?如果二十四小時分分秒秒都不中斷,我相信大家成佛,絕對不會超過三年,三年能達到釋迦牟尼佛的境界,能達到六祖惠能大師的境界。那為什麼不行?所謂「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我們一天念頭在道上,在《華嚴》十住上時間很短。縱然我們再加上溫習,頂多四個小時,聽兩個小時,溫習兩個小時,還有二十個小時斷掉了,所以它產生不了力量。這些道理我們要懂,懂了之後你就知道怎樣用功,你就知道怎樣學習,你就知道怎樣成就。

      我們要不要把整部《華嚴經》學完?不必要,佛在大乘教裡面講得很好,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句通,一部經就通了。所以古大德專門參禪的,天天參究《五燈會元》,《五燈會元》裡面一千七百條公案,也就是一千七百個開悟的人他們所說出開悟的境界。有位老參大概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不容易,天天在這個本子上琢磨。去見一個老和尚,跟老和尚說,這一千七百條公案差不多我都參透了,還有十幾條不明瞭,向您老和尚請教。老和尚笑笑,他說如果你還有一條沒有參透,你全不懂;如果一條參透了,一千七百條全通了。這一棒把他打醒了,幾十年功夫白費了。他為什麼參不透?他沒有離開心意識,什麼叫心意識?心是妄想,意是執著,識是分別,換句話說,他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那怎麼能懂?

      我們要契入境界,你就知道了,必須妄想分別執著天天要淡薄。這個東西可不能增加,希望年年少,一年比一年少;月月少,一個月比一個月少;天天少,一天比一天少,你就真有進步了。那麼經要不要學,要不要去念?要,為什麼?用這個做為一種方法,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我不念經就打妄想。念經雖然也是個妄想,用這個妄想把其他妄想打掉,這個妄想好,是個好的妄想。好的妄想也要不得,為什麼?障礙自性。但是我先用這個好的妄想把壞的妄想打掉,最後到緣成熟之後,我再把這個妄想甩掉,就成功了。這些道理、方法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這裡講機,機裡頭最重要的,很多人看這個,「忉利天宮的機與我不相干」,永遠得不到,這經白學了。

      再說佛,佛來不來?佛來了,忉利天主誠心誠意啟請,佛真來了。佛是不來而來,為什麼?從啟請的帝釋天王,我們中國人稱他作玉皇大帝,他有個虔誠心來啟請,這是感,天王啟請有感,佛就有應。佛在哪裡?佛遍法界虛空界。法性比虛空還大,虛空從哪裡來?虛空是法性變出來的,所以虛空不大。《楞嚴經》上佛說得好,佛把法性比做虛空,比做我們太空,把我們的太虛空比做一片雲彩,你們想想看,虛空大還是雲彩大?虛空真的是一片雲彩,為什麼?它不是真的,你起心動念它就有,你不起心不動念,虛空沒有了。虛空沒有了,就是空間沒有了,距離沒有了,妙不可言,這個境界沒法子想像的。時間沒有了,先後沒有了,那在哪裡?就在當下!所以不來而來,你一想他就現形,自性現的。所以帝釋天王見到此地這尊佛,我們講釋迦牟尼佛,自性釋迦牟尼佛,我們念佛的人常常講淨土,「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才是講真話。

      我們念佛功夫成功了,念到什麼?一心,《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你念到一心不亂,淨土現前,這個穢土沒有了,淨土現前。有沒有來去?沒有,佛在經上說來去,是隨順世間人的說法。我們知道佛說法他有兩個原則,依二諦說法,依俗諦是依我們世間人的常識,有來有去、有先有後,大家好懂。如果說沒有距離、沒有遠近、沒有先後,那我們掉頭而去,這個話我們聽不懂,哪有這種道理?沒人相信。必須到你煩惱習氣很薄的時候,大乘教的薰習有相當長的時間,你相信了,佛才給你說真話,給你說真相;不到這個境界佛不講真相,完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佛來是這麼來的。佛在哪裡?無處不在,你想釋迦,釋迦示現;想毘盧遮那,毘盧遮那示現;你想藥師如來,藥師如來示現,真的是不來而來。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跟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是這個道理,是這麼回事情。

      我們現前跟我們這個世間一切所有萬法,也是這個道理,也是這樁事情。所以你要想身體好,你不要想我這裡有病那有痛,你說這裡病,它真有病,為什麼?從心想生。心健康、心清淨,什麼病都沒有。病也是從心想生,飲食起居哪一樣不是從心想生?我們今天要挑飲食、要挑衛生,要挑這樣挑那樣,從心想生,不挑的時候你吃了就生病,就不舒服。可是你想想世尊當年在世,那麼大的一個僧團,經上天天念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天出去托缽。托來的飯菜,有富裕的人家飯菜不錯,貧窮的人家飯菜就很差。佛法跟諸位說是真正共產主義,你看每個人托缽托回來,不是說你托了你吃,我托了我吃,不是!我今天運氣好,托了一缽飯好吃,你就差一點,我們不就不平了嗎?托缽不能自己受用,托的要托回來,托的蓋好回來,回來都混合在一起。再念供養咒,念完之後每個人拿缽,自己需要多少去拿,真的叫一缽千家飯,沒有分別心。所以這些出家眾,連釋迦牟尼佛,不生病,沒病,為什麼沒病?他心裡沒有病,他心清淨。縱然是不乾淨的東西,他用他的清淨心來加持它,變成乾淨。

      佛有這種能力,佛弟子有這種能力,我們有沒有這種能力?有!現在為什麼沒效果?因為我們沒有信心,不相信我們的意念能加持,所以就沒有效。我們帶了什麼?疑惑,貪瞋痴慢疑,不相信自己,原因在這個地方。如果我們相信自己,自己能轉境界,極樂世界是清淨心轉的,如果我們大家都用清淨心,我們的世界就變成極樂世界了。現在世界為什麼這麼不好、這樣亂、嚴重染污?是我們的心,居住在地球上的人,人心充滿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所以才變成這樣的。一定要記住一個大道理、總原則,「境隨心轉」,我們身體是靠近我們最近的一個境界,所以身隨心轉,心清淨,身就清淨;心真誠,身就真誠,每個細胞都真誠;心平等,每個器官都平等,都第一,不出毛病;心慈悲,每個細胞每個器官都有愛心。只要自己轉了,我周邊環境自然就轉了。然後你就曉得,度眾生怎麼度法?先度自己,自己度了,所有眾生全都得度。自己沒有度,哪能度眾生?這個道理不可以不知道。這是不來而來。

      「帶法界會來」,這是什麼?一會就是一切會,一切會就是一會,圓圓滿滿沒有絲毫欠缺,這個味道多濃。然後你就曉得,我們每次在此地研究兩個小時,是不是究竟圓滿的「大方廣佛華嚴」?是!一點都不錯,會會圓滿,帶前帶後。這是什麼?這法界性,法界性如是,就是法性如是,法性如是,法相焉能不如是?這些道理初聽會感到很驚訝,慢慢聽熟了,總而言之還是要放下,不放下不能悟入。我們現在先不談契入,契入是證果,是證入這個境界,契入是真的妄想分別執著要放下。我們現在只講什麼?解悟,我懂了,懂了之後有好處,你就會修了。

      會修,你要記住,前面「賢首品」,賢首菩薩有幾句非常好的教訓,我們要牢牢記住。他教我們「不求五欲及王位」,五欲是財色名食睡,要放下。王位是什麼?從國家到地方各個階層的領導人,這個位子大家都想爭;寺院道場的王位是住持、方丈。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沒有蓋過寺廟,所以釋迦牟尼佛沒當過住持,大家都是平等的,清眾。釋迦牟尼佛天天教導大家,是老師,所有大眾都是學生,師徒在一起,沒有王位。縱然接受那些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們的供養,他們有精舍、有園林,像諸位在經上常常念到的竹林精舍、祇樹給孤獨園。世尊也非常活潑,你供養,我也很歡喜,帶著大眾一起去住,在那邊教學,在那邊天天上課教學。用現在的話說,有使用權,他不要所有權,所有權還是給孤獨長者的。我在這裡住個二、三年,二、三年之後我這一系列的課程講完,這地方還給你。所以,釋迦牟尼佛圓寂,就是過世,在野外,在樹林裡,不是在房子裡面。這個表演用意很深,說話他說到做到。「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人間大家求富貴、求安樂、求出名,現在講知名度,搞這些東西,這全都錯了。名,諺語說得好,實至名歸,你真有道德、真有學問,你的大名自然傳出去,不要自己去宣揚。別人替你搞的,你沒法子,你沒有辦法制止別人,不要自己去打知名度,搞名聞利養的事情,這不可以的。所以這個教訓好。「但為永滅眾生苦,利益世間而發心」,佛做到了,佛的弟子,菩薩、阿羅漢們也做到了,歷代祖師大德做出榜樣給我們看,他也做到了。所以,佛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

      現在這個時代,得利於科學技術的發達,科學技術發達是給人類生活品質提升了,帶來許多方便,可是付出的代價大家疏忽了、忘掉了。如果要知道付出代價太大,我們也不願意過這個生活。這要有真智慧的人才看見,世界上有,不多,我聽過幾位科學家說過,湯恩比博士也說過。付出的代價是社會的動亂、道德的淪喪,人類的災難增加,天災人禍增加,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縮短了。照佛法說,佛法沒有講世界末日,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末法一萬年,現在才過一千年,還有九千年。可是科學家給我們宣布,照現在科技的發展,一百年後這個地球不適合人類居住,你看看照佛法說九千年,就縮短成一百年了。這是從前科學家講的。最近科學家跟我們講,哪要一百年?五十年,五十年之後這個地球上不適合人類生存了。現在有個現象,現在大家都知道,全世界人都知道,地球的溫度在上升。這上升什麼原因?說我們工業化之後,排出去二氧化碳的廢氣,在地球上空吸收太陽的能量,讓這個能量不能向外散發,溫度逐漸上升。這上升第一個現象,南北極的冰溶化,高山的積雪溶化,所以科學家告訴我們,二十年之後冰雪沒有了,地球上沒有冰雪,地球上的溫度可以達到攝氏五十多度。你說人怎麼活法?我們人的體溫只有三十八度,五十度溫度的時候人怎麼辦?會熱死!而這個時間距離我們愈來愈近,這是科學家的報告。

      我們學佛,我們知道,他說的不是沒有道理,那是講標,不是講本,本是什麼?本是居住地球上的人貪瞋痴慢太嚴重。佛告訴我們,水災,貪心的感應;火災,瞋恚的感應,你看現在人脾氣多大,小不如意就發脾氣。日常生活當中,你看看急躁,我們中國人講心浮氣躁,冷靜想一想是不是?一點都不錯。心浮氣躁就是貪瞋痴的表現,這是感,外面的應是什麼?水、火、風災、地震,這是外面的應,有感有應,這是治本。所以,佛教導我們「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天下太平。這個才真正能解決問題,科學不能解決問題,科學發現問題,不能解決。我們從哪裡解決起?從自己本身解決起,這比什麼都重要,你本身貪瞋痴降溫了,也就是說分別執著降溫,你心清涼自在,那你周邊的環境你也感覺得非常美好,無論你到哪個地方。風水家有句話說得好,「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真正有福的人他到任何地方,不好的風水都變好了,他在那裡住上個二、三年,風水都變好,他的福報、他的善心、他的善行改變了環境;心行不善的人,風水寶地他在那裡住上個二、三年,風水都壞了。這個話說得有道理,跟佛經上講的理論完全相應,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修行重要。

      修行先修什麼?從內到外、從心到行,從外到內、從行到心都行。上根人、上上根人從內到外,快!中下根性的人不行,必須從外到內,從戒到定、到慧,這是從外到內;從慧,慧一開了,定就得了,戒就圓滿,那是從內到外,從內到外是上上根人。像釋迦牟尼佛,他是這樣的人,像六祖惠能大師,他是這樣的人,他沒有修過戒定,你看一開悟之後,戒定圓滿。我們不是上上根人,我們要肯定我們是中等以下的這樣的身分,所以我們必須學《弟子規》、學《感應篇》、學十善業、學沙彌律儀,再學大乘經教。我們現在是雙管齊下,大乘法天天聽,薰修,真正功夫,功夫要在生活。真正的功夫這是四門,《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沙彌律儀》,這是我們真正的基礎、紮實的功夫。每天用大乘薰習,這進步很快,一定要學佛菩薩。

      後面還有四句偈,「常欲利樂諸眾生,莊嚴國土供養佛」,我們要發這個願,永遠沒有間斷,利樂一切有情眾生,利樂山河大地、樹木花草,這是莊嚴國土。用什麼?真誠的愛心。末後三個字「供養佛」,佛在哪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就是我們盡心盡力供養的對象。對每個人都要尊重,對每個人都要禮敬,對每樁事都要重視,自己學謙虛、學謙卑,這是性德。自己謙虛、謙卑你才能感動人,這個感動人就是利益眾生,就是度化人,就是幫助人,這比什麼都重要。後面還有兩句,「深心信解常清淨」,下頭有一句說「於法及僧亦如是」,我把法跟僧改掉,我改了兩個字,在中國這個環境,「於儒及道亦如是」。我們的心量拓開,我們對佛是這樣的,我們對儒也是這樣的,我們對道也是這樣的,再擴大對所有宗教、所有族群統統是這樣的。賢首菩薩教的,入十住必須具足的基礎,你看這個意思多好!

      現在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接受玉皇大帝的禮請,『入妙勝殿』,這個妙勝殿要曉得,當然天宮比人間福報大多了。在過去帝王時代,確實在全世界皇宮,我們參觀了歐洲,美國不必說,歷史才兩百年不值得一看,歐洲值得一看,但是跟中國皇宮一比那差很遠,那真的是偉大。天上的皇宮比北京的皇宮超出千倍萬倍都不止,所以稱為勝妙。勝妙還有更殊勝的,「妙勝」,那是什麼?佛今天在那個地方教學,要在這個地方上課,我們聽了前面所說的諸位就明瞭了,佛到那個地方坐在那個宮殿,那個宮殿裡面全都變成佛境界。帝釋天,在娑婆世界有多少個帝釋天?這個我們知道,娑婆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有一千個中千世界,一個中千世界有一千個小千世界,一個小千世界有一千個單位世界,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娑婆世界有多少個帝釋天王?十億個。其他帝釋天王的宮殿,要跟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地方教學的時候,那就不能比了,佛的威神自自然然把他的宮殿感應到無比殊勝莊嚴。一切法從心想生,佛心裡沒有想,佛心是最極清淨,所以它這上加個妙,清淨莊嚴。

      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疏》裡頭說,「謂根緣契合」,根是根性,我們剛才講了,一切眾生都有這個善根;難得的是緣,緣成熟了,所以契合感應到佛現前。「成益不虛」,成就聞法的利益、開解的利益,還有更高的,契入的利益。這就是根性分三等,上根聽佛說法就證果,他契入了;中根聞法,他懂了、明白了,他開解了;下根聞法,他種了善根,雖然不能完全透徹了解,他種了善根。成益不虛,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十方如是」,不僅這一方,十方世界哪個地方有感,哪個地方就現前,這個境界也非常不可思議,不好懂。近代的科學家我們也不能不佩服,科學家發現了一樁事情,叫「全息照片」。用攝相機攝相,他是用兩個三維激光攝相機照這個畫面。譬如照一張人像,這張人像照出來之後,照片洗出來之後,你看不到人,看到裡面是一條一條的。要怎麼看?要用一道激光去照,照這個照片,人像現前,沒有這個設備你看不到。奇妙的是什麼?你把這個照片撕成兩半,你再照激光,每一半是完整的照片,並沒有撕掉。你再撕成四半,四個完整的,你把它撕成一百片,每一片都是完整的,這是最近科學發現的。佛法這裡說「十方如是」,有點像這個相。他要用激光去照,這就是緣,沒有這個緣你看不見,你看到是普通的一張紙;在激光下照的時候,它裡頭有完整的照片。所以科學家說,宇宙是一種高維次的投影,他說宇宙是假的,不是真的,是高維次的投影產生的幻覺,我們用這句話來思惟經典裡面講的十方如是。『十方一切諸世界中,悉亦如是』,就跟他所說的這個意思是一樣的。哪個地方有緣,他哪裡就現前,他真看到,而且自己真參與。有沒有來去?沒有。有沒有先後?沒有。

      在中國歷史上還有個故事,天台智者大師,這我們在大師傳記裡面看到的,當然這不是妄語。法師講《法華經》,講到「藥王品」,他老人家入定了,當然入定的時間不很久。當他出定的時候告訴大家,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那一會沒散,他剛才見到了,他還去參加,去聽了一段,現在回來了。這不就是「一切諸世界中悉亦如是」?在,不是不在。問題是什麼?你有沒有緣!緣每個人都有,這個我們相信,你的緣有沒有成熟?什麼叫成熟?那些障礙你的緣還在不在?如果障礙你的緣不存在,你緣就成熟了。我們今天是處處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煩惱習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人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拿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想見哪個就見哪個,一切法想聽什麼就聽什麼。其實聽來聽去,法法皆如,法法皆是,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一法,這妙不可言。雖然參訪十方諸佛如來,供佛聞法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是真正的大乘。

      清涼大師說得好,「通上六段」,從第一段到第六段,「入殿事訖」,世尊從菩提樹下,不離菩提樹上升忉利天,在忉利天妙勝寶殿,到達妙勝寶殿,這段事交代了。他說「下四段文」,從第七到第十,後面四段,「殿中之事」,妙勝寶殿裡面有些什麼事?我們來看看。我們看「第七」,第七段,「樂音止息」。由此可知,歡迎佛有音樂。

      【爾時帝釋以佛神力。諸宮殿中所有樂音自然止息。】

      這個經文不長,清涼大師註解不多,意味很深,註疏裡面說,「謂攝散歸靜,得定益故」,這句重要。我看到這一句,就想到從前章嘉大師教我,我一生就遇到這麼一個老師,其他的老師教我的方法跟現在人沒有什麼兩樣,唯獨章嘉大師。他歡迎你來,他不跟你說話,他跟你對坐,就像禪堂一樣。什麼時候他開口跟你說話?大概你整個精神、情緒定下來,才跟你說話。你在心情沒有完全定下來,他幫助你,也都是加持你,你看他在定中,他不是閉著眼睛,他看你,我也看他。我們看個五分鐘到十分鐘是正常的事情,最長是頭一天見面,我們靜坐了半個多小時,「得定益」。不定,什麼都得不到,心浮氣躁哪能學東西?所以佛進入大殿,大殿上所有的樂音自然止息,真的是大德一人,能化一切,今天這個大德是釋迦牟尼佛。

      戒、定、慧是自性本具的三德,一切眾生各個具足,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這個要知道。我們今天是迷失了自性,迷了之後,把自性的般若智慧轉變成無明;把自性裡面的美德「戒德」變成煩惱,貪瞋痴慢都屬於這一類的,迷了之後變質了;把定變成散亂,妄念紛飛。現在如何能夠回頭?怎麼回頭法?再把性德找回來。佛教給我們修學,戒學、定學、慧學,其實慧不要修的,定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開慧。如果有意去求智慧求不到,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自然顯示出來的。心不清淨哪來的智慧?我們所學的只能學常識,所謂知識,你能學到知識、學到常識,學不到智慧。智慧跟知識是兩樁事情,也就是說知識是從意識心裡面流出來的,智慧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出來,它不一樣。

      因此,我們的學習,特別是菩薩在偈頌裡面教導我們,總要記住「常欲利樂諸眾生」,要記住這個話,常常想到要利益要叫眾生離苦得樂。我們看看現在的眾生,毛病習氣這麼多,怎麼去幫助他?做好樣子給他看。現在的眾生確實是多數不誠實、虛偽,我們怎樣幫助他?我們用真誠心待他。他以虛偽的心對我,我用真誠心待他,久而久之慢慢就感動他,他覺悟,他回頭了,這就對了。你去勸他、教他,他不會接受,他騙我,我不騙他,這就是教化他。我在經上、在老師那裡學到這些道理,很難得我還有個菩薩做了個示現給我看。早年,台灣松山寺的道安法師,我親近他有一段時間。這個人是好人,財看得很淡,但是老和尚好名,所以有信徒騙他,開個公司請老和尚去當董事長,向老和尚要錢,他給錢,其實是騙他。以後老和尚知道了,但是騙他的這個人不知道,這個居士我都認識,也很熟。有一天我去看老和尚,老和尚告訴我,他說有個某某居士剛才在我這個地方,好像才出門,你有沒有看到他?我說看到,在門口,我進來他出去,給我打招呼了。他說他今天又來騙我。我說你有沒有給他?給他了。這個不容易,騙他的人不知道,到老和尚往生之後他才曉得,原來每一次欺騙老和尚,老和尚都知道,而且都給他,慚愧心生。老和尚用這個方法度他,回頭是岸。像這些方法在佛法稱為妙法,並不責備他,並不喝斥他,用個愛心攝受他,這是菩薩事業,不是凡夫能做得到的。

      所以,儒、佛的教學在基本上理念是相同的,首先要肯定人性本善,首先要肯定,人之初,性本善。他所以變成不善,那什麼原因?他是被社會不良的風氣迷惑了,那不是他的本性,所以要原諒他。在佛法裡面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它講得更清楚了。他現在變成很惡的人,什麼壞事都幹,看他造地獄業要墮三途。菩薩看到,用憐憫心看他,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他回頭,能教的教,能勸的勸;迷得太重了,不能教、不能勸,示現給他看,做出好樣子給他看。我們持戒就是最好的樣子,我們學《弟子規》就是最好的樣子。你看現在小孩不知道孝順父母,我們做出孝親樣子給他看;不知道尊重老師,我們做出尊師重道的樣子給他看。做出來給他看,身教,身教比言教感化的力量還要強。

      別人毀謗我們,我們讚歎別人,他再不好,細心觀察總有好的地方,幹一百樁事情,九十九樁是壞事,他還有一樁好事,值得讚歎。那個九十九樁壞事我不放在心上,我只讚歎那一樁好事,這是真正的「常欲利樂諸眾生」。眾生不相信因果,我們做出相信因果報應的形象給他看,真有效果。勸人不要殺生,勸人不要吃眾生肉,我們素食,素食有個很好的身體、很好的形相給他看。你看我吃素,吃了五十七年,身體愈吃愈好,這證明素食好。我這麼多年在全世界各地方走,這個感人最深。跟大眾相處,一般人別的沒有注意到,頭一個就注意到我身體健康,過來向我請教,法師,你用什麼方法保養?他問我,我就好教他。我說我保養很簡單,第一個清淨心,第二個素食,青菜豆腐,簡簡單單的,你一生健康長壽。有些人講求生理要攝取許多的營養,好像說得挺有道理的,身體都不怎麼健康,壽命也不怎麼長。我只想了一個道理,我說你看馬、牛、羊一生就吃青草,牠長得那麼肥、那麼壯,牠沒有講求各種營養,我們何必操這種心?他聽聽好像是有道理,半信半疑走了。要做出來給他看。

      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叢林裡面確實就是一個大鍋菜,青菜豆腐,再配些鹹菜。鹹菜是我們家鄉,實在講古時候因為夏天沒有冰箱,蔬菜不能保持長久,所以都醃菜。這個醃菜,有的時候蔬菜沒有的時候,醃菜可以下飯。收成的時候把菜晾起來,水分晾乾就用鹽來醃。我小時候都跟媽媽做過這些事情,一罈一罈醃了好多罈,至少吃一年,最乾淨的、最營養的,愈簡單愈健康。疾病之得來,十之八九是妄想,妄想才真正害人。所以心要清淨,要得定,這個很重要,定不但能開智慧,定也幫助你整個身心健康。世間人對身體講運動,而出家人他對保養身體只有兩個方式,一個是動,動就是拜佛、經行,這兩種;第二個,那更深的功夫,打坐,用定功,讓心裡不起一個妄念。我們再看下面第八段,「各念昔因獲智益也」,前面得定益,這一段就是得智益,智是智慧。

      【即自憶念過去佛所種諸善根。而說頌言。】

      頌是第九段,是下面的,我們只說這個幾句。最重要的,『自憶念』,你看看心定了之後,宿命通就現前,知道自己過去世。過去世曾經親近過釋迦牟尼佛,過去世曾經到過忉利天宮,這種境界不是今天才看到,過去生有這個經驗,今天又遇到了。我們看清涼大師的開示,「散緣既止,勝德現前,寂然無思,發宿住智」,這個四句重要。散緣是什麼?散亂心。散亂心止住是什麼境界?《阿彌陀經》上所說的「一心不亂」,這是得定。到一心不亂的時候,一心就是真心,這不是妄心,這一心就是自性,性德自然現前,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都現前。後面兩句是說發智,智慧怎麼現前?「寂然無思,發宿住智」。宿是什麼?本有的,宿住智就是前面講的「三明」,宿命、天眼、漏盡,漏盡是煩惱斷盡,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

      我們凡夫最難捨的是情執,最難捨,這什麼原因?習性。無始劫以來,在三途六道染上這個習氣,三途六道裡跟眾生結下無量的恩怨。這些恩怨非常複雜,如果我們細心去觀察、去思惟,你不難理解。在哪裡觀察?在現前生活當中,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你能夠看到的。今天我跟這個人好,明天我又跟他惱了,為什麼這麼複雜?過去生中的業因。現前這些複雜的緣分,只有在不動心的時候你才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我心清淨,我看清楚、看明白了,對方不清楚、不明白,他不知道事實真相,於是我自然就不會怪他,不會責備他,這是什麼?這就叫化解。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結,解冤釋結要靠智慧,沒有智慧是不能夠化解的,智慧現前才能化解。縱然在誤會當中受什麼樣的委屈,也若無其事。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個最好的示範,《金剛經》上諸位念到,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你看那一段故事。歌利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暴君,是個惡王,不講理的,橫行霸道的。忍辱仙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在沒有成佛之前修六波羅蜜的菩薩,修忍辱波羅蜜。他沒有犯過失,沒有不善的行為,而被歌利王凌遲處死。割截身體就是凌遲處死,不是叫他好死,是用小刀把他身上肉一片一片割下來,這樣的割死,你說多殘酷。而忍辱仙人沒有一絲毫怨恨,沒有報復,而且發願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沒有定慧做不到。釋迦佛成佛了,真的第一個得度的就是他,憍陳如尊者,憍陳如尊者過去世就是歌利王,釋迦牟尼佛就是忍辱仙人。我們能做到嗎?受這麼樣的委屈都如如不動,我們今天受一點點小委屈都受不了,你還能成就嗎?所以,當我們遭遇到毀謗、羞辱、陷害的時候,就要想一想佛菩薩他們是怎麼修的。為什麼會有這些遭遇?業障,業障現前如果我們樂意接受,不起妄念,這是好事,業障消了。你真的明白了,看清楚了,來傷害我的人不但沒有怨恨,而且生感恩的心。為什麼?他替我消業障,我的境界提升了。所以要把自己修學的功德給他迴向,為什麼?他造的這個業他要墮落,他的墮落把我提升了。如果我有瞋恚心、有報復心,那個麻煩大了,我被他拖下水,生生世世在六道裡面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叫大錯特錯。

      提婆達多常常設計害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知道,沒有一絲毫怨恨心,沒有報復心。而且佛所表現的,正是教導弟子們,要能忍受一切眾生無故加害於自己,即使是遭受到身命的傷害也不計較,成就佛教導眾生的事業。所以,提婆達多墮地獄,可是他墮地獄因為佛沒有怨恨、沒有報復,雖墮地獄不受苦。他在阿鼻地獄,佛在經上說得很好,他在阿鼻地獄的享受就像忉利天一樣,為什麼?他有福報。什麼福報?幫助釋迦牟尼佛讓許多學生省悟過來,就像唱戲一樣,舞台唱戲一樣,一個唱正面的,一個唱反面的,反面教材。釋迦牟尼佛是教正面教材,提婆達多提供的是反面教材,讓釋迦牟尼佛的教學達到圓滿成就。但是他的心行不善,所以他有果報。你想這個道理,如果提婆達多來害我們,我們有怨恨心、有報復心,那提婆達多在地獄就受罪了,他就不享福。罪受完之後,將來再到畜生道、或者是餓鬼道、或者是人道碰了頭之後,還是冤冤相報,怨憎會!

      所以佛菩薩教化眾生方便多門,無方大用,這些地方我們要學習,處處都給人做好樣子。特別給邪知邪見的人、無惡不作的人,都要做出最好的樣子。他對我們巧取豪奪,而我們對他還是真誠的愛護,相信人性本善,相信假以時間他會感動,他會回頭。他一回頭,你不就是度了一個人嗎?不是救了一個人嗎?不止救一個,救很多,為什麼?他一回頭,很多人看到他的樣子,跟著回頭。這個地方最重要的要放下分別執著,只要有分別執著,他放不下,他要計較。縱然報復,有報復心,報復心很弱,在六道裡遇到還是有果報,出不了六道。我們念佛人一心一意就想求生淨土,不想在娑婆世界再住下去,娑婆世界的一切你能不放下嗎?你想想哪一樣你能帶得走?這些道理要常想,要想通才行。只要放下分別執著,智慧現前,他才知道過去生中跟佛有緣,有什麼緣?『種諸善根』。

      「種諸善根」,清涼大師在此地跟我們說「即下十佛」,就是底下一段「同讚如來」,下面有十尊佛,十是代表,「曾入此殿聞法供養故,亦表見自心性,同昔佛故」。我們讀這些經最重要的是要消歸自性,是要直下承當,才真得受用。不要以為這講的是忉天宮這些大眾,是帝釋天主,與我不相干,那就錯了,那你什麼都得不到。我們曾經在諸佛如來會下種諸善根,《金剛經》可以做證明。佛在《金剛經》上有句話,說我們這一生能有機會讀到《金剛經》的,而且讀這個經能生歡喜心,其他的不要,就這麼一點點,或者是聽到、或者是看到這個經文能生歡喜心,佛說這個人過去生中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處所種善根,而是在什麼?無量佛所種諸善根,你才會有這個現象,聽到《金剛經》、看到《金剛經》會生歡喜心。從這個證明我們就知道,我們今天展開《華嚴經》,我們讀誦、我們在一塊學習能生歡喜心,無量佛所,過去生中在無量佛所種諸善根。要是沒有這種善根,不可能,你怎麼能遇得到?你遇到之後,你怎麼能生歡喜心?

      這個地方講得就更清楚,「曾入此殿聞法供養故」,這個聞法供養是依教奉行,才叫聞法供養。聞法是依教,我真聽懂、聽明白了;供養是我做到了,把佛陀的教誨樣樣做到,這叫真供養。所以,我們今天把《弟子規》做到,是供養諸佛,我們把《十善業道》做到,把《感應篇》做到,都是供養諸佛。「亦表見自心性」,見自心性我們沒有做到,但是聞法供養是性德的流露。那我們就知道了,聞法供養能引導我們見自心性,你說這個多重要。所以佛法重在行門,解雖然重要,是解幫助你行,解真正的目的是斷疑。我們的疑惑太多,信心不能生起,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真正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所以,沒有疑心,有堅定的信心,經教都不必要了。就像惠能大師一樣,一生沒有聽過經、沒有讀過經,連個字都不認識,他成佛了,他真的明心見性。從什麼地方能證明他是真的?世尊所說的一切經,你念給他聽,他都能講給你聽,念的人還不懂,他一講你就懂。不但佛法,世間所有一切法,沒有一樣他不通,為什麼?一切法都不離自性,只要見了自性,一切法自然通達。六祖開悟末後一句話重要,「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就解釋了。

      所以我們要學,認真努力的學,學習的過程當中,盡量放下執著、放下分別;不分別不執著你才能相應,有了分別執著,相應的成分就衰減了。也就是說你能領悟多少,與你的分別執著有很大的關係,分別執著輕,你解得深;分別執著重,你理解得淺,道理在此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