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771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七一卷)  2002/7/14 香港佛陀協會   檔名:12-017-0771

      諸位同學,請看《華嚴經》,「華藏世界品第五」:

      這一品經在《八十華嚴》是第八卷、九卷、十卷,總共有三卷經,經文比較長。前面一品是總說一切諸佛剎海,這一品經是特別介紹本師所莊嚴的依正果報,也是答前面「世界海」這個問而來的。前一品,李長者跟我們做了一個簡單的說明,佛為我們說這一品經「世界成就品」,說明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怎麼來的,意思是希望我們這些後學能真正發菩提心,明瞭諸佛如來之所行。

      眾生業海沒有邊際,這是我們很清楚的覺察到。不要說是一切眾生,單單就是說到自己,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無不是業,何況還有言語造作。如來以普賢行普遍的來幫助這些沒有覺悟的眾生,這些眾生數量很多,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無不是以究竟圓滿的大法,這究竟圓滿大法就叫做普賢行,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轉凡成聖。長者又說:「以法性理智無礙,從初發心。」初發心就發大願,古德常講初發心成佛有餘,如果能保持住初心不退,這個人就成就了。但是,發心很快退轉的人佔大多數,我們不能用百分比來說,我們得用萬分、十萬分、百萬分,就是發心而不退轉的人,一萬人難得有一個。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恐怕十萬人裡頭都找不到一個,你才曉得不退初心太難太難了。

      發心為什麼會退心?因是自身煩惱習氣很重,緣是外面五欲六塵境界的誘惑,自己把持不住,退失了道心。實在講,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真正能發心不退是什麼人?佛菩薩再來,他來示現的,凡夫不可能。凡夫雖然不可能,佛菩薩希望凡夫效法佛菩薩,向佛菩薩學習,這就對了,這是佛菩薩種種示現真正的目的在此地。但是,諸佛菩薩在一切境緣當中雖然示現,雖然跟大家和光同塵,這就是四攝法裡「同事攝」,他是絲毫都不沾染。不像我們凡夫感情用事,佛菩薩絕對沒有感情用事,完全是究竟圓滿智慧的顯露。像這些地方,我們要細心去體會,要認真的去學習。

      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從初發心發大誓願,普度眾生的誓願,他證得分證佛位之後,以行踐願,所以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眾生有感,佛菩薩立刻就有應。在這部經裡面,我們看到微塵、毫端、毛孔這裡面,都現佛剎,重重無盡,而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以平等智身無不隨入。這些示現,無非都是在這個地方啟示我們,我們得到這個啟示之後,應當發心效法,應當發心學習,菩提道就不會走上岔路了。

      學佛,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佛在這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教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一句話不曉得講了多少遍。我們常常讀誦經論,這個印象比什麼都深刻,這是佛對我們初學同學的期望,我們不要辜負。決定不能隨順自己的妄想習氣,一定要隨順佛陀教誨,佛陀的教誨就是在經典裡頭。我們不能離開經典,離開經典,我們的妄想煩惱習氣就現行,那就會走上岔路,誤入歧途,這樣的人自古以來很多,是一個很普通的現象,所以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什麼原因?原因就在此地。

      我們明瞭這一品的來意之後,我們看第二段「釋名」,解釋品名「華藏世界品」。華藏,這個「華」就是「花」,古時候讀音也讀「花」,所以諸位看到古人註解《華嚴經》,他有寫「花」,花草的花,《花嚴經》,我們知道跟這個《華嚴經》是一部經典,可以這樣說法的。這個「華」就是「花」的意思,你要看到篆字裡面,那就像一朵花一樣,它是象形字。「藏」是寶藏,也有聚集的意思。莊嚴,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真善美慧」,這是真正莊嚴。莊嚴不僅是外表上的設施,現代人確實重外表不重實質,外表上做得好像是那麼個樣子,內容完全沒有了,這是錯了,錯到底了。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佛的道場在哪裡?佛講經說法的處所,那裡就是道場。有沒有宮殿樓宇的建築?沒有。佛坐在大樹下,坐在一個石頭上,這些學生們有出家、在家的,圍繞在佛的身邊,聽佛講經說法,那就是道場,那就是華藏,那就是莊嚴。用什麼莊嚴?用道莊嚴,用德莊嚴,用清淨的善心莊嚴,用清淨行莊嚴,是真莊嚴。

      這個品題「華藏世界品」,翻經的人是從梵文原名很簡略的翻成這個名詞,梵文原本裡面的意思我們不能不念一念,原名很長,這個品題很長,「華藏莊嚴嚴具世界海之遍清淨功德海光明品」,這麼長的一個題目,翻譯的人大概嫌它原來的品題太長,把它省略,省略得太省略了,對於原題的意思我們確確實實是很不容易體會到,因為原來的品名裡面有「世界海之遍清淨功德海光明」,這個意思在現在這個題目裡面看不出來。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他說了一個折衷的題目,這個題目並沒有採用在註子裡面,這個折衷題目好,他說「蓮華藏莊嚴世界海品」,這個對於原來的意思多多少少能夠顯出一些。

      「華」的意思剛才說過,「藏」有含藏的意思。佛經裡面常常用蓮花做比喻,蓮在開的時候,蓮花當中就有蓮蓬,蓮蓬裡面就有蓮子,所以蓮花是花果同時,不像其他的植物,其他植物先開花後結果。蓮花是因果同時,所以佛常常用它來表法。花果同時就是因果同時,花是因,蓮花當中的蓮蓬就是藏,我們從這個形象上體會「藏」的含義。

      現在再來解釋「剎種」。「剎」是佛剎,就是一尊佛的教區,我們經典裡面稱之為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個大世界,這叫剎,大世界,通常我們講「三千大千世界」。這個世界有多大?我們要是依黃念祖老居士的講法,這個世界,現在科學家講銀河系,我們地球是屬於銀河系裡面一個小星球,這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像這個單位世界(銀河系),一千個銀河系是一個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為單位,一千個小千世界是個中千世界。然後再以中千世界為單位,一千個中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娑婆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稱「三千大千世界」不是三千個,是因為它由小千、中千、大千這樣組成的,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我們以銀河系為單位,那多少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叫一個佛剎,你才曉得這個世界多大!但是這個大世界,還要依一個世界種,這個世界種是華藏世界,是我們居住的這個世界,華藏世界的教主毘盧遮那如來,那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是毘盧遮那佛的化身佛,應化身。毘盧遮那是報身佛。法身、報身、應身是一體,我們稱法身就稱「毘盧遮那」,稱報身就稱「盧舍那」,稱應化身就稱「釋迦牟尼」,在這個地方才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

      清涼大師在為我們介紹的時候說,剎跟剎種都是大蓮花之所含藏,所以叫「華藏」,這其中一一境界都有剎海微塵數清淨功德,所以叫「莊嚴」。世界太大太大了,深廣無盡,用海來做比喻。華藏莊嚴世界海住在大蓮花中,這個是我們沒有法子想像的,那麼大的蓮花!到底這個蓮花是真的,還是假的?真有其事,還是佛用表法的意思來講的?說真有其事,我們很難理解,說老實話,我們也很難接受。如果說表法,那個意思就不一樣。

      清涼大師跟我們講解,那很有趣味。「海」是從表法上說,他說:剎海的形狀為什麼像這個樣子?為什麼佛用大蓮花來做比喻?他舉了兩條。第一個,就「眾生如來藏識」來說。我們先要曉得,什麼叫「如來藏識」?識是阿賴耶識。在佛法裡面常常講到,我們這一個人,現在我們明瞭,連外國人也都承認,人沒有死的,生死是怎麼回事情?換個身體而已。不是人死什麼都沒有了。人死什麼都沒有了,我們何必費這麼多功夫來學這個東西?那就沒有意義了。現在真的把生死的真相搞清楚了,人死了之後他就換個身體,這個身體老了、衰了、壞了,不好使用,換個身體。正如同我們穿衣服,衣服穿舊了、破了,不能再穿了,脫下來換一件新的。我們現在這個軀殼,就像一件衣服一樣。所以人有過去世,有未來世,一世一世就像換衣服一樣,換一次衣服就是一世,是這麼一個事情。

      佛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佛性在哪裡?佛性就藏在你的意識心裡頭,這個意識就是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唯識學家講真妄和合,真的它裡面含藏著如來,就是你的真如本性,妄的含藏你的習氣,無量劫來那些善惡習氣也藏在那裡,它是個大倉庫。這倉庫裡有真的、有假的,你要是用假的,真的忘掉用假的,你就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怎麼來的?這把六道輪迴的根說出來了。凡夫為什麼能成佛?把成佛的根本也說出來了,你阿賴耶識裡頭有真的,有真如本性藏在那裡。

      如來藏識,大乘佛法裡也稱它作「香海」,也稱它作「法性海」,它到底在哪裡?你找不到。《楞嚴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問阿難尊者,問他:「心在哪裡?」他講了七個地方,世尊都把他否定了。阿難很聰明,換我們,哪裡說得出七個地方?我們都以為心在哪裡?心在我們的身體裡,錯了。我們摸這個地方是心臟,這是我們身體器官裡頭的一個器官,這不是心,佛性、煩惱習氣不是藏在這裡。藏在這個地方,你看看心臟外科手術可以換心的,那不把你的佛性、煩惱習氣都換掉了嗎?所以,現在也有一些聰明人說心不是這個,心是什麼?心是腦。其實也不是腦,心不是物質。雖不是物質,它也不離開物質,物質是它的相分。讀唯識經論的同學都知道,阿賴耶識有四分:有見分、有相分、有自證分、有證自證分,它雖然不是物質,它能夠變現出物質。所以,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它變現的,它能現能變;這個物質的世界、精神的世界,都是它所變所現的。

      能所是一不是二,很難體會,很難懂。難的原因在哪裡?我們不知道它是統一的。我們的思想總是對立的,能現所現一定是兩個,不曉得能現所現是一。所以歐陽竟無先生講「佛法不是哲學」,為什麼不是哲學?哲學都是對立的,能所是對立的。佛法雖然講能所,能所是統一的,這跟哲學裡頭不一樣,不是一個說法。能所對立我們容易理解、容易體會,能所統一我們很難懂。

      它到底在哪裡?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遍虛空法界。我們六根能夠接觸外面境界,全是識起作用。我們眼能見,見到這個山河大地,如果我們的見性要不遍山河大地,你怎麼會看見?我們藉著望遠鏡能夠看到浩瀚無盡的太空,如果我們的識要不遍虛空法界,我們怎麼能見到無盡的太空?所以,阿難尊者錯在哪裡?錯在他的執著,侷限在一處,心在內、在外、在中間,這個錯了。如果他不侷限於一處,離妄想分別執著,你說在內,行!在外也行,在中間也行,怎麼說都對。但是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怎麼說都不對。總而言之,迷悟,悟了什麼都對,迷了怎麼都不對。聖凡就是迷悟一念之間,一念轉迷為悟,這個人就超凡成聖。

      這個識,大師說依無住本,「法性依無住本,是謂風輪」,也叫做「妄想風」。「風」,你要懂得佛說法的義趣,風是動的,識是動的,它裡面有真如,有如來藏在裡頭,真如是不動的;動中有不動,不動的那一部分那是真的,那是能現能變的,動的那一部分是所現所變的,動靜不二。「輪」來表法。圓,圓周是動的,圓心不動。圓心何以不動?圓心不是物質,不是形相,它沒有形相,所以它不動。若有形相,它肯定在動。所以我們今天講圓心,圓心肯定有,但是你找不到,所以它變成一個抽象的概念,幾何學裡面講的點,點是個抽象概念,你決定找不到。點移動就有痕跡,移動就變成線,線移動就變成面,初中學生學最淺顯的幾何,他就懂這個道理。這個道理說明什麼?無中生有,有無是一不是二。這個理很深,幾何學裡頭可以從這個現象體會到無中生有,但是無跟有是一不是二,這個他就不知道,佛法裡講這個道理。

      我們講這個世界,世界依風輪。不要說大的世界,說銀河,或者不說銀河,說我們地球;愈說愈小,大家好懂,好體會。我們知道地球在太空當中運行,它靠什麼在一定的軌道上運行,它不會錯,繞太陽一周三百六十五天?佛經上講,它依風輪,風輪在托著它。風是什麼?動。所以風輪,佛經上講的風輪,我們今天的話叫什麼?運動,動才有風,不動就沒有風了。所以佛講風輪,整個宇宙它都在運動,星球繞著一個星系,小星系繞著一個大星系,大星系繞著一個更大的星系,都是以很快的速度在運動,所以它不墜。它要不動呢?不動就壞掉了,它一定在運動。這個運動,現在我們知道,有自轉、有公轉,有這兩種動相,這兩種動相在佛法裡都叫做「風輪」,又叫做「妄想風」。

      這個意思深了,講「風輪」還好講,大家還容易體會,講「妄想風」大家就不容易懂了。那說什麼?這個動是什麼原因?是從哪裡來的?佛要不給我們說出,我們要去研究,不曉得研究多少萬年,恐怕還是找不到原因。你想,太陽為什麼繞著銀河轉?地球為什麼繞著太陽轉?月亮為什麼繞著地球轉?你去研究,研究的人很多,有很多種說法,但是都不能叫人心服口服,各有各的說法,各有各的見解,說得好像都滿有道理。我們看到,佛是怎麼說法?佛講:「眾生妄想。」妄想是動的,為什麼?心動。智慧是不動的。智慧從哪裡來?智慧從定心裡頭生的。定心生出來的叫智慧,妄心生出來的叫妄想。無明是動的,明就不動,明是智慧就不動了,無明就妄動。

      然後,你才真正明瞭佛為什麼教人修定。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種不同修定的方法,實際上講不止八萬四千,無量法門,就是修定的方法有無量無邊個方法,不是一個方法。佛法的修持,不管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包括我們淨土念佛,修什麼?統統修禪定。淨土宗經典裡面講的,我們修什麼東西?「一心不亂,心不顛倒」。要知道,我們念佛的目標就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是念佛三昧,心不顛倒是大徹大悟,是開慧,智慧開了,跟禪宗裡頭大徹大悟沒有兩樣。我們用的方法不一樣。我們用執持名號的方法,他們用參話頭、觀心、參究的方法,方法不一樣,得的結果完全相同,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現在念佛的人,實在講,他不懂得這個道理。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所以永遠不能得念佛三昧,念佛真正的效果、真正的功德利益他得不到,這就是我們講修行不如理不如法,他功夫不得力。如理如法的修行,你一定要懂得教理,一定要有人教你,幫助你,指導你。這些理論方法都在經典裡頭,修淨土一定要依淨土三經,這是根本。《往生論》,天親菩薩修行的心得報告,他怎麼修行成就的,給我們做印證,加強我們的信心願心。這是頭一個做心得報告,提供給我們做參考的。歷代,一直到現前,修行有成就真正往生的太多太多了。最明顯的例子,我們親眼見到的,親耳所聞的,真實不虛的,預知時至,自在往生,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

      過去我們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早年間台南將軍鄉有一位老太太,我過去講經曾經說過,念佛三年,預知時至,站著走的。這個老太太心地善良,為人忠厚,早年的時候神佛不分,到處拜拜。以後娶了個媳婦,媳婦學佛,懂得佛法,就勸她婆婆不要到處去拜,家裡面設個佛堂,每天在家裡念佛。這個老太太非常好,接受媳婦的勸導,所以在家裡一起念佛。念了三年,她念成功了。她也不告訴家人, 告訴家人怕家人來擾亂,擾亂她就走不了。她往生的時候是在晚上。在家晚上都吃晚飯,兒子媳婦很孝順,跟她兒子媳婦說:「你們吃飯,我去洗個澡,不要等我,你們先吃。」兒子媳婦還是等,等了很久,看她沒有出來,到浴室裡頭看看,確確實實她洗過澡,叫她又沒人答應。最後看到佛堂,她穿上海青,整整齊齊,手上拿著念珠,站在佛像前面,叫她不答應,走到面前看,她已經往生了,站著走的。她這個示現度了很多人,南部許許多多念佛人對念佛一點不懷疑,是看到她的樣子!她為什麼叫她的兒媳婦不要等她吃晚飯?不跟她講她往生?跟她講的時候,怕她又要長短,那就麻煩大了,心就被她搞亂了。不吭氣,不說,這樣走的。這些人都是預知時至,走得這麼瀟灑,這麼自在。

      在美國舊金山,甘老太太跟我講的故事,她的親戚,很熟的人,在美國自己念佛往生,也非常了不起。在那個時候美國還沒有什麼道場,老太太被兒子媳婦接到美國去,照顧家事,照顧她的孫子。兒子媳婦都上班,孫子也上學,她得做家事。這一天,她的兒子媳婦早晨起來,沒有看到他母親起來。每天早晨她都很早起來燒早飯的,他們起來之後就吃早飯上班。這一天早晨沒有人燒飯,就感覺得非常奇怪,就推她的房門。美國老人的房門通常都沒有鎖的,一推進去之後,看到老太太盤腿打坐,坐在床上,叫她也不答應。走到面前仔細一看,她已經走了,不知道什麼時候走的。再看她床前面,她留的有遺囑,遺囑早寫好了,擺在床上。不但床上擺了遺囑,而且兒子、媳婦、孫子的孝服她都做好了。這我們想像,大概就是兒子媳婦上班了,孫子上學了,她在家裡沒有事情,做孝服,後事全部她準備好了。甘太太講,這個老太太了不起!不動聲色,為什麼?怕干擾。怕家人干擾,根本就不跟他講。走了之後,統統一樣樣交代好,讓他看到產生信心。這個是念佛往生最好的榜樣,大家都看到。

      真正求往生,沒有別的祕訣,就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不是說事放下。老太太天天燒飯,天天做家事,事沒有放下,心理上痕跡都不著,心裡面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但是事照做,不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照做,不放在心上。功夫成熟了,也不告訴人。告訴人,怕干擾。做出這個樣子來給你看,度一家人,度所有親戚朋友,給念佛人帶來很大的信心。

      我們最大的障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清涼大師說,這個題裡頭有「恆沙性德」,恆沙是比喻,恆河沙數自性的萬德萬能。這個德能,自性本具的德能就是「華」,原來這個蓮花是代表自性的性德。世出世間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殊勝的果法,統統含藏在這個「華」裡面,就是在自性本具德能裡面,就叫它做「藏」。「華藏」是什麼?「華藏」原來是自性性德。用蓮花來表,很有道理,蓮花是因果同時,我們自性的性德含藏也是因果同時。這是「華藏」的意思。

      所以佛法難懂,難在意在言外,你在它言語、在它文字裡頭看不到東西,你要從言語文字之外去體會,你才能曉得佛講經說法的巧妙,佛講經說法的藝術,他很含蓄。這個說法有好處,不直截了當和盤托出。直截了當跟你說出,把你的悟門堵塞了,你不會開悟。這種方法來說法,讓細心的人聽了豁然開悟。佛終極的目標是教你開悟,不是教你知道這些常識,常識有什麼用處?不能解決問題。佛用的這種教學方法高明到極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是誘導你開悟的,這叫真善知識,真正的好老師。這是「華藏」一個說法,當然還有別的說法。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華藏世界品」,清涼大師的開示第二段「解釋品題」:

      解釋品題,前面我們也說得很多。但是大師註得很豐富,這些意思我們也應當明瞭,所以還是依照他老人家所說的,我們接著再看。他說:「若以法性為海,心即是華,含藏亦爾。」這句話也不好懂。「法性為海」,用海來比喻法性,這個不難懂,法性遍一切處,遍虛空法界。「心就是華」,這個不好懂。「性像大海,蓮花開在海裡頭」,這樣一說,性大心就小了,其實不然。從性上講,諸位要記住,沒有大小,所以說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一定要記住佛講的這些原理原則,我們才能真正懂得這意思。

      性變成心了,這個心是什麼?心就是阿賴耶。八識裡面講心、意、識,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是第六意識。心意識從哪裡來的?還是從性變現出來的,所以性是總的根源,把它比喻作海,性海。識就是性裡面夾雜著無明,我們就叫它做心,叫它做識。夾雜無明,這就變成十法界。不夾雜無明,它變現出來的是一真法界。華藏世界、極樂世界,是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不夾雜這個,這是一真法界;唯心所現,沒有所變,這個世界是好世界。夾雜妄想分別執著,把這個好的境界變壞了。

      其實,這個要很細心的人也不難體會,佛常講的「境隨心轉」。我們現在這個境界,一般人講這個境界很不好,這個社會太亂了,空氣污染太嚴重了,是不是事實真相?你不能說這不是事實真相,幾乎一般人大家都公認的,你怎麼能說不是事實真相?在他的意識形態裡面,這是事實真相。在覺悟人心態裡頭,這不是事實真相,為什麼?他境界不一樣,境隨心轉。真正覺悟的人,我們一般人講五濁惡世,真正覺悟人也在五濁惡世跟你們一起住,但是他的感受是清涼世界,濁與惡到他那裡就轉變成清淨,境界不同。

      早年在台灣,我看到樂觀法師寫了一本書《金山活佛》。煮雲法師也寫過,但是煮雲法師寫的沒有樂觀法師寫得好,為什麼?樂觀法師跟金山活佛認識,曾經在一起住過,當然寫得好。煮雲法師跟他不認識,沒有往來過,到處聽說的,聽別人講的。所以我看樂觀法師的,樂觀法師跟我也認識。金山活佛是江蘇鎮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師,他的名號跟普陀山的妙善法師完全相同,不是一個人,這個妙善比普陀山的妙善法師要早很多,民國初年的。

      這一位法師人家稱他作活佛,他的平常修持生活,實在講,很有一點像小說裡的濟公活佛,不修邊幅,隨隨便便,有很多不思議的境界。他能轉境界,他不被境界轉。人家看的是髒的東西,他看是清淨的。一般人供養他鈔票,大家都曉得,鈔票是最骯髒的,每一個人手上摸,不曉得有多少細菌。他接受人家供養鈔票,往哪裡放?吃掉了。你供養他,他馬上丟在嘴裡吃掉,他也不生病。一年到頭不洗澡,沒洗過澡,身上放香氣,清香。也不洗衣服,就這麼一件衣服,春夏秋冬就這一件,冬天他也不冷,夏天他也不熱,他轉境界了,所以他四季一如。我們轉不了境界,被境界轉,冬天要穿厚衣服,夏天要穿薄衣服,你被境界轉了。他有本事,他不被境界轉。不被境界轉,就能轉境界。

      佛在經上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人家稱他作活佛,確實有神通。樂觀法師說過,因為樂觀法師跟他在一起,看他這樣子好像不持戒,很隨便,心裡面有一點輕視他,好像他做得不如法。可是妙善法師笑笑,就跟他說,談話當中就糾正他這個錯誤的思想觀念。樂觀法師聽到之後,心裡震驚,真震動:「我心裡頭動念頭,他怎麼知道?」起心動念他曉得。人非常好,到處救苦救難,幫助苦難眾生,解決疑難雜症,確實很像濟公長老,也是瘋瘋癲癲的,外表你很難看出他是個真正得道的高僧。跟大家在一塊喜歡說笑話、開玩笑,信徒也不少。這是講轉境界。

      我們學佛到底有多大的功夫,不看別的,就看你怎麼轉境界,你能不能轉得了。頭一個,在人事環境上轉。別人恭維你、讚歎你,你不生歡喜心,不生貪戀的心,你能夠保持心地的平靜,這個是學不被境界轉。逆境惡緣,別人來毀謗你、侮辱你、欺負你,甚至陷害你,你能夠隨緣,你能夠接受,安然無事,心裡頭沒有一絲毫瞋恚心,你轉境界了。稱你心意的事情,生了歡喜心,起了貪心,你被境界轉了。惡緣現前,你遭受侮辱,遭人毀謗,心裡難過,還有瞋恚,你被境界轉了。學佛要學轉變,首先從人事上轉變,在這上練功,這個功夫練成之後,自自然然就能轉環境。轉環境是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濁惡,你所體會的是清涼。到這個時候,那就是佛經上講的「境隨心轉」,能轉物質的境界,能轉環境。能轉自然的境界,那個功夫又高一層了。

      首先你要能轉人事的境界,你在這上去練,清淨心是這樣修成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都是在接觸一切人事物裡頭修鍊成功的。不是念經,念經沒有用處,拜懺沒有用處,佛像面前磕響頭也沒有用處,要在境界裡頭歷事鍊心。《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這樣的修學方法。他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這五十三個人修學的法門不一樣,裡頭有男女老少,有大富大貴,有貧窮下賤,他在這一切人事物裡面修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他學成功了,他成佛了,離開這個環境到哪裡修?真修行是在人事物環境裡頭修,歷事鍊心;鍊是鍛鍊,鍊就是修鍊,不離開環境。順境裡頭修什麼?不起貪心。逆境裡頭修不起瞋恚心。頭一步,這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功夫,這個是功夫剛剛得力。真正深功夫,是不起分別、不起執著、不起妄想,那你就是入了菩薩境界,你就不是凡人。

      一定要懂得佛講經說法教學,他句句話裡頭的含義是什麼,要會聽,看經要會看。意在言外,意在文字之外,你能看得出來,那你真的是有受用。死在文字裡頭,死在言語裡頭,從前李老師講,那是佛呆子。念書念的時候不能夠消化,叫書呆子。念書不開悟是書呆子,學佛不開悟是佛呆子,這是李老師以前常常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一定要重視。

      往下大師說,他講「藏識」,藏識就是阿賴耶識,「相分之中,半為外器,不執受故,半為內身,執為自性,生覺受故。」這個我們要懂,即使佛學常識也非常重要。阿賴耶的四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見分、相分。見分就是我們的神識,佛法裡面講神識,世間法講靈魂。我們人投胎,捨身受生,神識是自己,經典裡面講「來先去後作主公」,你來投胎它先來,阿賴耶識來投胎,人死了之後,阿賴耶識是最後離開,前五識是最先離開,不起作用,作用沒有了,最後是阿賴耶,來先去後。它是自己,真正的自己。身不是自己,藏識是自己,佛家也叫神識,婆羅門教裡頭叫神我。佛法不說我,怕你從中起執著,為什麼?這個東西還不是真正的我,真正的我是什麼?真正的我是性,那才是真正的我。這個是染污的性,叫藏識。純淨不染的性,那是佛。真正的我是什麼?真正的我是佛,所以佛在大經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就是從這個地方說的。你本來成佛,現在你還是個佛,你沒有變。從本性上講,你沒有變。但是從藏識上講,你變了。這個理很深,我們縱然不能透徹了解,大概也要懂得一點,不至於在學習裡頭完全外行,這個不可以的。

      相分裡面,那就是兩分了。一分是什麼?一分是自己身體,另一分是生活環境。生活環境叫器世間,我們今天講物質環境,物質環境我們不執著它;我們分別它,不執著它。但是這個身體我們分別它,也嚴重的執著它,這一執著麻煩就來了,把這個身當作我,把這個身當作自性,確實它有感覺,它知道痛癢,它有苦樂憂喜捨的感受。大師在底下設了一個問答,問得好:「如來藏識,何緣如此?」這個話用現在話講,如來藏識怎麼會是這個樣子?到底是什麼原因?什麼因素造成的?我們會在這個地方生許許多多的疑問,打一大堆問號。大師給我們解答的一句話,「法爾如是」。法爾是什麼?它本來就是這樣的,沒有原因,沒有因素,就是這個樣子的。但是後頭也跟我們透了一點消息:「行業引故」,這句話重要,是你在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業力引發的這些現象。阿賴耶識也是因為你「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那個無明是業力,業力引發阿賴耶。所以,最後這一念無明破了,你就證究竟圓滿佛果。

      「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就是把真如本性變成了阿賴耶。這對我們來講依舊是個疑惑,為什麼會有一念不覺?這一念不覺從哪裡來的?什麼原因來的?這個問題,在佛法裡面叫做根本大問。在楞嚴會上,富樓那尊者起來問這個問題:既然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為什麼會迷了變成眾生?真如本性(自性)每一個人都跟諸佛如來完全相同,為什麼這些眾生會有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是什麼原因?無明到底什麼時候起的?他還有一個問題:將來我們這些眾生修行,把這些妄想煩惱習氣統統都斷掉,成了佛,成佛之後會不會再起無明?會不會還有一念不覺?佛有詳細解答,解答在《楞嚴經》第四卷,我在這裡不說了。說,耽誤時間太長了。

      可是佛在經上答覆的這些話,我們一般人讀了還是不懂。你要真正懂了,你就超凡入聖。但是佛講的話確確實實講得非常好,不懂也沒有關係,多讀,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只要你以恭敬心去讀誦。恭敬心裡頭不能有疑惑,有疑惑就不恭敬了。恭敬心去讀,讀經也是修行的方法,專心去讀還是修定,定久了開智慧。佛講的這個話,天天去念,忽然明白了,過去讀也不明白,聽人家講也不明白,看古人註解也不明白,忽然之間你明白了,開悟了,要會讀經!這個我過去講得很多,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那真有功德。我們現在人是一面讀一面打妄想,一面在猜經裡面的意思,戒定慧三學統統破掉了。把讀經當作閱讀世間普通書一樣,你怎麼會開智慧?你得不到戒定慧。所以你懂得讀經方法的時候,讀經是修戒定慧,你得戒定慧。最淺的是得戒,最深的是開慧。

      這一段都是從眾生如來藏上來說的,下面第二段那就佛果地上來說。就諸佛來講,諸佛沒有如來藏,轉如來藏為大圓鏡智就成佛了。眾生有如來藏,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轉不過來。菩薩能夠轉八識成四智,就成佛了。清涼大師在此地說:「約諸佛,謂以大願風,持大悲海,生無邊行華,含藏二利染淨果法,重疊無礙,故所感剎,相狀如之。」這個話說得好,當時後世都讚歎清涼大師為華嚴菩薩。我們聽他老人家這一段的開示,我們也會點頭,以華嚴菩薩稱讚清涼大師,他老人家應該是當之無愧!眾生只要有阿賴耶識就有業力,阿賴耶識裡頭含藏著業力,現在菩薩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業力沒有了。業力沒有了,什麼動力來推動他?他能夠在九法界現身說法,普度眾生,什麼力量在推動?願力,所以他說這是大願風。前面眾生是風輪,風是運動、動力,諸佛如來果地上是願力。眾生的業力不可思議,諸佛的願力也不可思議,因為願力這個大的動力,使他的大慈大悲(這大悲海)永恆不失。不像我們凡夫發心,叫露水道心,或有或無,有的時候慈悲心生起來,過一會兒忘掉了,這不管用,而諸佛如來的大慈悲心永恆不失。

      我這些年來總結經論裡面的教誨,我寫的這十個字: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試問問我們有沒有?有,個個人都有,但是這種真心現前的時間很短,忘掉的時間太長,所以它不能起作用。不像諸佛菩薩,菩薩,特別是法身菩薩,他們這十個字永恆不失,剎那不離,這了不起!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念茲在茲,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統統相應,不起心動念也相應,修行功夫要在這個地方找一個安住。如果不能與這個相應,一定是反面的。你起心動念虛偽,不是真心,你的心一定染污,被什麼?被煩惱染污,被七情五欲染污。你一定不平等,不平等怎麼樣?就享受特權,「我跟別人不一樣,我比別人高,別人不如我」,貢高我慢的心就生起來了,肯定愚痴沒有智慧,自私自利,沒有慈悲心。

      我們要常常想,古人教導我們「靜坐常思己過」,一個人坐在這個地方,常常想想: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跟哪一邊相應?要是跟自己煩惱習氣相應,我們在造業,造輪迴業。跟煩惱習氣相應,這個心是輪迴心,輪迴心學佛也造輪迴業,所以生生世世脫離不了輪迴,原因在這裡,不能不知道。如果自己有相當程度的警覺,常常回頭,這個像拉鋸戰一樣,進進退退的。所以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要常常覺悟,常常把自己拉回來,拉回來要靠近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我要與這個相應,與這個相應是與自性相應,與性德相應,與諸佛菩薩相應,這個是菩提道。念念不捨慈悲心,念念不忘四弘誓願,這個願就是我們走的這條路,我不能偏離軌道。四弘誓願是軌道,像坐火車一樣,一定要在軌道上,越軌就出亂子,就翻車了。我們一切時一切處,是不是在四弘誓願軌道上行駛?有沒有出軌?有這樣的警覺,時時刻刻做這樣的反省,這個人在行菩薩道;十法界是十道,你行菩薩道,你行佛道。如果出了軌,你所行的是六道,六道裡面最可怕的是地獄、餓鬼、畜生,地獄餓鬼畜生是貪瞋痴,慢是修羅道,這四個很不好。修羅表面上看起來還不錯,但是這一道的眾生心地不善,福報享盡了沒有不墮地獄的;他不是墮餓鬼畜生,他墮地獄,不是善道。

      我們要學佛,知道在哪裡學習。學佛的存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佛心,我的心要跟佛心一樣。然後再發願,我的願要跟佛的願一樣。佛的願,一切諸佛所發的大願,把它綜合起來就是四弘誓願:度眾生、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這個是我們一生行道的方向,行道的目標。從這個地方生無邊行華,萬德萬行。行,實在講,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行為。起心動念是心理的行為,在佛法講意業,言語是口業的行為,身體動作是身業的行為;行為無量無邊,不出這三大類。這個三大類都如法,為什麼?與諸佛大願相應,與諸佛的心相應,這個行為叫菩薩行。

      菩薩行無量無邊,佛說法把它歸納為六大類,無量無邊的行為總不外乎這六大類,這個六大類叫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總不會出這六大類。《華嚴經》說得詳細,把般若再詳細的講,開成五條,這五條都是般若:方便、願、力、智。所以《華嚴經》講十波羅蜜,十波羅蜜跟六波羅蜜內容是一樣的,不增不減。六波羅蜜裡面,把方便、願、力、智統統包在般若波羅蜜裡頭,說十波羅蜜,無非把般若波羅蜜再展開,展開為般若、為方便、願、力、智,說成五條,一個細說,一個略說。無量無邊的行為,不出十波羅蜜,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統統跟十波羅蜜相應,菩薩行!這叫行華。

      你有這樣的行,有心、有願、有行,這個行就是我們講的落實,我們的心願落實,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就是你的心、你的願落實變成十波羅蜜。你種這個因,當然有果報。因裡面含藏著果報,那就是藏,你修十波羅蜜,這是華,華藏,這華藏就出來了。含藏著什麼樣的果報?自利利他,染淨的果法。自利利他沒有問題,我們不會有疑惑。如果講染淨果法,我們又迷惑了:凡夫有染淨,如來果地上哪裡還會有染淨?如來果地上純淨不染,這個地方的染淨是什麼意思?一定是表演的,舞台表演。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有時候表演染法,讓聰明的這些眾生染中看到淨。迷惑顛倒的眾生,沒覺悟的眾生:「佛清淨,佛怎麼也會做這個事情?菩薩怎麼也會做這些過失事情?」淨中看到染。所以在這個地方看自己修行的功夫,迷悟的程度。有相當覺悟,你才能真正看到那不是染法,是佛度化眾生的善巧方便,權智。

      這種示現、這種教學,重重無盡。由於這樣的一個原因,才像上一品「世界成就品」裡面我們看到的,一一世界海中,一一世界入一一微塵,這個境界出現了,這就是重疊無盡、無障礙的剎土。這個現象從哪裡來的?而這個現象,確確實實很像蓮花表法的意思,所以稱之為華藏,稱之為大蓮華。由此可知,它並不是真的一個大蓮花,是這個義趣跟蓮花裡頭的表法非常相似,稱之為華藏。清涼大師對華藏世界這個名詞解釋得好!

      末後他老人家說:「是以出現品中,多將世界以喻佛德。細尋文意,乃由佛德,世界如之。」「出現品」還在後面,第三十七品。《華嚴經》總共三十九品,「出現品」裡頭有這個意思,有這些經文,把世界比喻佛德。佛德,用我們現在的話,容易懂的話,加持世界。如果沒有佛德,憑著眾生,世界不能建立。這個道理,老修的同學應該明瞭,初學的同學很難理解。所以,怎麼能不靠佛加持?我們一般講靠佛菩薩保佑,那是實話。

      我們求佛菩薩,佛菩薩保佑,不求佛菩薩,佛菩薩也保佑。佛菩薩絕對不是說,你不求我,我就不理你了,沒有這回事情。你說:為什麼佛菩薩要加持、要保佑?法爾如是,自自然然他就是這樣的,我們一定要懂這個道理。為什麼?法性如是。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法性所現的、業識所變的,是一不是二。我左手這裡癢了,右手去摸摸,替它搔搔癢,還要談條件嗎?右手還要等左手去請求嗎?這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要懂得同體大悲,你就明白了。什麼人證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法身菩薩。所以法身菩薩對一切眾生,經上佛講「作不請之友」。權教菩薩、聲聞、緣覺不行,你要請他,你要求他幫助,他很慈悲,他一定幫助,你不求他,他不會來找你。法身菩薩不一樣,同體大悲心現前了,不求他,他也來。品題的意思我們就介紹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