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668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六八卷)  2002/4/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668

      諸位同學,請看「普賢三昧品」,現相作證第八句:

      【稱讚一切菩薩功德摩尼王雲。】

      這一句境界也非常深廣,菩薩是在因地,如來是在果地,對我們來講,因地比果地還要重要。我們想修行證果,到哪裡去學?一定要向菩薩學,菩薩是我們最好的榜樣。在佛法裡面就表法的義趣來說,佛代表性德,菩薩代表修德,性德是一切眾生平等具足。所以本經「出現品」裡面,佛講得很明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它是平等的。平等何以變成不平等?佛說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你看,一句話把我們現實的狀況說得那麼清楚。

      為什麼有九法界,有十法界,有無量無邊法界?那是因為一切眾生妄想執著不相同,種類不相同,淺深不相同,廣狹不相同,所以把一真法界變化成種種無量無邊的法界,就這麼回事情。如果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了,把它斷得乾乾淨淨的,離開了無量無邊的法界,就恢復又變成了一真法界。所以無量無邊法界還是前面一句講的「種種變化」,這是講大分的變化。無論是大分,無論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細分,總而言之,一定要曉得它是剎那剎那在變。把煩惱習氣、妄想分別執著斷盡了,就沒有變化,沒有變化的境界叫一真。一真,唯有如來果地上證得。所以大乘經上常說,「唯佛一人居淨土」,那是真淨、純淨,沒有變化。菩薩所居的淨土,變化的幅度很小。我們九法界凡夫,這個變化的幅度非常大。因與果我們都要曉得、都要明瞭。

      我們學佛,菩薩是我們的榜樣,我們先要說說什麼是菩薩,這個意思不能不搞清楚。「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尾音省掉,菩提我們稱菩,薩埵我們稱薩,尾音都不要了,簡稱為菩薩。翻成中文的意思,古時候翻作「大道心眾生」,薩埵是眾生,菩提是覺悟,古時候翻作大道心眾生。新譯翻作「覺有情」,新譯是玄奘大師翻譯的。玄奘大師以前,佛門稱為古譯。玄奘大師稱為新譯,玄奘大師翻為覺悟的有情眾生。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揀別我們一般凡夫不覺悟,凡夫覺悟了就稱為菩薩。所以諸位要曉得,菩薩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神跟仙沒有覺悟,他還是凡夫;他要是覺悟了,也稱菩薩。這個關鍵在覺。

      但是這個「覺」有標準。你看一般出家在家的同學,受了菩薩戒,一受菩薩戒都稱你作菩薩。你真的有沒有覺悟?不見得。如果你沒有覺悟,在佛家稱你叫「名字菩薩」,因為你受了菩薩戒,你有菩薩之名,但是沒有菩薩之實,你沒有覺悟,你還有自私自利,你還有名聞利養,你還有貪瞋痴慢,你是凡夫!雖是凡夫,作名字菩薩也不錯,也有好處。好處在哪裡?你總動了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是「我想作菩薩,我想覺悟」,雖然還沒有覺悟,你動了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好,就是你已經有求覺的這個意願。一般人還沒有這個意願,你已經有這個意願。這個意願是個開端。如果這個意願能保持不失去,認真努力去學習,你的位子就往上提升,「觀行菩薩」。觀行是什麼?是你很認真的學習菩薩,這就具足菩薩功德了。但是這個功德是很微弱,真正講是微不足道。

      你真肯學了,從哪裡學起?個人根性不相同,所以佛開出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四弘誓願裡面講的無量法門,這都是真的,決不是誇大。八萬四千法門是對我們這個世界眾生說的,無量法門是對盡虛空遍法界,像我們在這個經上常常念到的「世界海微塵數剎土」,那就是無量法門。這麼多法門,我們要從哪個法門學起?這要看各人根性,看各人的緣分。你喜歡哪個法門,你就好好的依照這個法門修學,選定之後不要改變;不要看到其他法門你的心動了,你又想學了,那是錯誤的。要記住世尊在《金剛經》上的教誨,「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世尊在《金剛經》上這句話真正的用意,就是教導我們「一門深入」。選定了,不要改變,你會很快的成就。如果你改變就很麻煩,縱然有成就,你走迂迴的道路,你走很多冤枉路,把你達到終極目的地的時間延長了。我們要相信佛的教誨,佛句句話真正是愛護我們,真正是希望我們成就,而且希望我們快速成就,慈悲到極處!決定沒有害我們的念頭,決定沒有害我們的、沒有障礙我們的做法,我們感恩!

      我們今天選擇的法門,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我們選的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裡面,我們又選擇的是「持名念佛」的法門,這個方向正確。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如來,菩薩聖眾,勸導我們學習。為什麼?這個法門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穩當快速,學習容易,成就不可思議。這些話我們聽到了非常歡喜,可是你要懂得怎麼修學法,菩薩給我們做了榜樣,修行的基礎不要忘記。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教導韋提希夫人的話,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關係我們這一生修行的成敗。韋提希夫人選擇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跟我們的願望完全相同,我們看看她怎麼修法。

      佛教她先修基礎,這個基礎是什麼?《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這個基礎就是善根福德因緣,佛對韋提希夫人很具體的說出來。善根福德因緣就是佛所講的「淨業三福」,就是這一段的開示。經文總共有三條十一句。第一條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很認真學習。為什麼?佛在經上介紹的,說得很清楚,西方世界都是上善之人俱會一處。如果我們不是上善之人,怎麼能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看看人家都是上善之人,我們自己不善,跟他們在一起,自己也覺得不好意思,也覺得格格不入,所以世尊先教導我們要培養上善的條件。上善的條件是從「孝親尊師」做起。換句話說,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目的是作佛,作佛先要作人,人都做不好,你怎麼能作佛?這是一定的道理。你一定要做到人中之好人,好人裡面的好人,這是上善。所以不能不孝養父母,不能不奉事師長。

      淨業三福,我過去曾經詳細講過,大概有錄音帶、錄相帶流通,諸位可以去找,多看看、多聽聽,我們應該怎樣落實。這三條十一句,講了好幾個鐘點。現在我們在澳洲辦了一個淨宗學院,我們學院的課程是以這個為基礎。「淨業三福」,我們用多長的時間來學習?用兩年,務必要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我們要怎樣去做法?我們採取儒家的《弟子規》。現在《弟子規》已經翻成英文了,還要把它翻成越南文。因為那邊越南同學很多,英文本的現在已經流通。落實這兩句。《弟子規》的內容,就是在家裡做一個孝順的兒女,在學校裡做一個好的學生,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真正把它做到。「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兩句我們落實在《十善業道經》。這部經在去年詳細的講過一遍,有光碟流通,一定要認真努力學習,要把它做到,落實到自己實際生活當中。這是第一條。

      第二條,「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在家同學至少要學習《五戒相經箋要》、《三皈傳授》。《三皈傳授》我們有錄相帶,也有文字教材。出家的同學一定要學《沙彌律儀》,我們要求的水平不高,最低的水平,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要求「具足眾戒」,具足就是這十條戒圓圓滿滿。「不犯威儀」,二十四門威儀都能夠落實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三福最後的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一條我們落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地」是我們的心地,藏是心地裡面的寶藏。我們要藉著這一條的教誨,這一條的四句就是《地藏經》的宗旨,我們要從《地藏經》裡頭來學習,來開發心地寶藏。所以這個課程,我們一定要在兩年當中把它完成。

      佛講了,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你看看,這個話說得多重!多麼重要!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從我們凡夫修行作菩薩,將來成佛,真正的因、根本的因就是這三條。所以這三條,無論你學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以這三條為基礎。你沒有這個基礎,就不能成就。好像蓋房子一樣,這是地基,無論你蓋什麼房子,地基是一樣的,基礎一定要堅固。

      有了基礎之後,我們才能夠學這個法門,淨土法門。淨土法門所依的經典,我們講課程,現在祖師大德教導我們的,有「五經一論」。《無量壽經》是淨宗的概論,《觀無量壽佛經》是《無量壽經》的補充。補充的內容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理論,一個是方法,更詳細更深入的為我們解釋。第三是《佛說阿彌陀經》,這部經是勸導我們修學淨土。經文不長,四次的勸導,真的是,我們看了釋迦牟尼佛在這部經上所講的,是一而三、三而四,苦口婆心的勸導,勸我們學這個法門。最後還舉出六方諸佛讚歎,玄奘大師的譯本是十方佛,《無量壽經》上講也是十方佛讚歎。這個意思就是講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勸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像釋迦牟尼佛一樣,那樣懇切的勸導我們,不容易!

      這是淨宗三經,世尊專門為我們介紹的。如果說在一般講經附帶介紹淨土的,在《大藏經》裡頭至少有一百多種。真的,佛是常常講!這個三經。第四部經是清朝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他把《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是《四十華嚴》最後這一卷,附在三經後面,變成「淨土四經」。如果我們看到民國初年,光緒年間木刻的版本「淨土四經」,就是魏默深取這個本子附在後面,變成四經。他這個做法對不對?非常正確。為什麼?你看《無量壽經》,我們一展開經文,頭一句佛就說了,無量壽會裡面的大眾,「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你才曉得淨土法門跟普賢菩薩的關係非常密切。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他們在那裡修什麼法門?統統是修「普賢大士之德」。

      普賢大士之德是《華嚴經》!所以乾隆年間彭紹升居士,那是了不起的大居士,通宗通教,他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他把《彌陀經》、《無量壽經》跟《華嚴經》看成完全平等,只有說得多跟說得少,一個細說,一個略說。《無量壽經》是略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廣說、是細說。我這次在日本,有位日本法師問我:「法師,你一生學淨土,你為什麼講《華嚴經》?」我就告訴他,《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他聽了點頭,他說:「我是聽人家有這種講法。」《華嚴》是細說《無量壽經》,是一不是二。所以將《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附在三經後面很圓滿、很有道理、很有必要。四經流通到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將《楞嚴經》裡面「大勢至菩薩圓通章」這段的經文,又附在淨土四經後面,就變成了「五經」。我是看到印光大師這個做法,我有了悟處。

      因為往年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楞嚴》是我主修的一門課程,我自己也講了好幾遍。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就是講的《楞嚴經》,講了四個月。前面兩個月在界限街中華佛教圖書館講的,後兩個月在藍塘道光明講堂講的。當年香港有一位首楞嚴王,海仁法師,他老人家還在,九十多歲,我去拜訪過他,他一生專攻《楞嚴》、專弘《楞嚴》。他的學生大光法師跟我非常要好,現在也都不在了。往年我到香港來,一定會跟大光法師見面,會跟聖一法師相聚。印祖這個做法提醒了我,我對於「大勢至圓通章」特別用心去觀察,真的被我看出門道了。因為在過去我們沒有留意到,總感覺到二十五圓通章裡面,觀世音菩薩第一,特別法門!「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疏忽了,不曉得「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也是特別法門,也是第一。印祖沒有這個動作,我不會發現,粗心大意。

      「觀音菩薩圓通章」很容易看出來,為什麼?二十五圓通排列是有順序的,依照順序排列,這是普通法門,不依次第排列是特別法門。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它排列的方法是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前面三六十八,加上七大是二十五。七大的順序是地、水、火、風、空、見、識,按照這個順序。觀音菩薩如果按正常排列,他列在第二位。六根,第一位是眼根,第二位是耳根,再底下是鼻、舌、身,他應該排第二位。但是把他排在最後,這個太顯著,一下就看出來了,看出他與眾不同,他排到最後去。

      「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要是按照順序來排,他應該排在第二十四位。按照順序來,他是屬於七大,七大是「地、水、火、風、空、見、識」,大勢至菩薩「根大」,是「見」;最後一個是「識」,識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最後,他在彌勒菩薩之前。但是實際上在經典上看到的,他排在彌勒菩薩後面,彌勒菩薩跟他兩個對調。這個對調的幅度太小,不容易發現。不像觀世音菩薩太明顯了,從第二位調到最後,太明顯了。他這個從二十四跟二十五兩個對調,粗心大意的人會忽略了。所以我看到二十五圓通章是兩個特別法門,不是一個。

      兩個特別法門,為什麼「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不放到最後?不放在第二十五,而放在二十四,把觀音菩薩放在最後?這個問題文殊菩薩在「揀選圓通」裡面,給我們解答了,「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觀音菩薩耳根跟我們娑婆世界眾生非常相應,也就是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看東西看不清楚,他聽得清楚。觀音菩薩善用耳根,娑婆世界的眾生也善用耳根,所以最契機!最契機的放在最後面,契娑婆世界眾生根機。何以又把大勢至菩薩也列入特別法門,擺在第二十四位?大勢至菩薩念佛這個方法,能契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之機。既然契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之機,當然包括我們。所以是二十五圓通裡,兩個特別法門。

      我是從印光法師把它列在五經的後面,我才恍然大悟。然後仔細再讀誦這段經文,這段經文文字不多,比《般若心經》還少,《般若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大勢至圓通章》二百四十四個字。我讀了之後,我發覺這一章的經文,這是淨土宗的心經,功德之殊勝決不在《般若心經》之下。《般若心經》是《大般若》的心經,精華!《大勢至圓通章》是淨土宗五經一論的精華。你不要看它字少,不可思議,境界實實在在不可思議。仔細再觀察,可以說它是一大藏教的心經,淨宗修學依據的經論。到這個地方可以說是大圓滿,不必再附帶其他東西了。一論是《往生論》,天親菩薩作的。這部論是天親菩薩自己修學的心得報告,非常值得我們參考,天親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舉這一段來說菩薩功德。

      我們今天淨宗學院,我們要顧名思議,我們這個學院是培訓淨宗修學弘法人才。所以我們有兩年基礎教育,基礎實在講就是完成「淨業三福」,落實「淨業三福」。然後有三年正科,這三年就是要學「五經一論」,淨土宗所依據的經論統統都要學習。然後再有四年的時間,在五經一論裡頭專攻一門,用四年的時間專攻一門。九年!這樣下來,你可以學習淨宗,可以弘揚淨宗,可以擔任淨宗的教學了。沒有這麼長的時間,辦不到!我把這個時間已經縮到最短,不能比這個更短,更短決定不能成就,沒有法子縮得再短。這一次我們在日本比叡山參學,聽到比叡山從前日本祖師大德在山上修學的期限最少的十六年,我們今天幾乎是打對折,九年。不敢講十六年,講十六年怕現在人沒有這個耐心,聽說十六年,他不來了,九年也許還會有人來。所以我想像將來我的學院學生人數不會太多,能夠有二十個人,我就非常非常滿足了。誰肯以九年的時間來學這個法門,九年不能下山。我們沒有寒暑假、沒有過年,過年放個假回家去看看,不可以。九年不能下山,你才能成就。你沒有這種恆心,沒有這個毅力,你怎麼能學得成功!

      自己修學有了成就才能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是行菩薩道!菩薩道裡面總綱領總原則就是「四攝、六度」,這是菩薩真實功德修學的總綱領。四攝法四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條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搞公共關係的最高指導原則;用佛法術語來講,攝受眾生的最高指導原則。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怎樣能處得好?你只要把這四條做到,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第一條「布施」。這個布施跟六度裡的布施不一樣,這個布施我講得很多,就是「多送禮,多請客」,人與人之間往來,禮多人不怪。人與人之間,最密切的是夫妻,夫妻要能夠白頭偕老,要懂得四攝法。先生常常有小禮物送給太太,太太也常常有小禮物送給先生,常常送禮,常常請客。平常在家裡頭,太太燒飯請先生,先生也可以常常一個星期一、兩次請太太到外面吃飯。你把這些事情看作小事,這是基礎,和睦的根就在此地,非常重要!擴大之後,你在社會上,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你是什麼樣的身分。你是老闆,你用四攝的布施對待你的員工;我是員工,我用四攝對待我的同事,你這個公司上下和睦。擴展到國家,國家對國家外交要懂得四攝法,國與國的關係和睦,能夠化解一切衝突,化解一切疑惑,就能達到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佛的這個開示,這種交際往來的指導原則,高明到極處。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講:

      【稱讚一切菩薩功德摩尼王雲。】

      前面跟諸位講到菩薩行裡頭最重要的修學要領,是怎樣跟一切眾生永遠保持良好的接觸,或者說是保持最好的關係,這是佛教導我們的。如果關係處不好,他就不會接受你的教化。「眾生無邊誓願度」,你就沒有法子去落實。

      四攝頭一條是「布施」,這個意思前面講過,不再多說了。第二是「愛語」。中國古德常講,言語是禍福之門,所以言語不能不謹慎。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災禍從哪裡生的?都是從言語,正是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說話的人沒有這個味道,隨便談談,但是聽話的人,他把你的意思錯會,產生誤會,造成隔閡,造成對立,造成仇恨,造成冤冤相報。實在講,起因真的是微不足道!所以「言語」在儒家列入重要的教學課程。孔夫子教學四個科目,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就是「言語」,古人重視,從小就教導,教你察言觀色,教你言語要有分寸。在什麼場合,面對哪種人,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哪些話可以多說,哪些話要少說;哪些話可以深說,哪些可以淺說;要把分寸抓住。大學問!

      我們今天有許多同修跟我講,我們真的發好心,想替大家做點好事,想替佛教做點好事,為什麼許許多多障礙?自己總以為眾生沒有福報。沒有錯,眾生是沒有福報,那是一面。你有沒有自己回頭想想,我自己做得好不好?做得圓滿不圓滿?自己如果做得不圓滿,做得叫人家疑惑,叫人家懷疑,這個過失自己負責,不能一味怪別人;一味去怪別人,加重自己的罪過。人與人相處,人與社會相處,非常複雜。古人感嘆著說,做事難,做人更難,這都是千萬年古往今來的經驗之談。

      世間人常講好事多磨。為什麼多磨?磨就是折磨,很難做。不要怪對方,要責怪自己,「我自己做得不圓滿,我自己做得不夠好」,這樣才能夠增長自己的德行。你這個路愈走愈光明,愈走愈通達。事事都推到別人,你的路愈走愈窄小,愈走愈走不通,那叫死路。孟夫子說得非常好,凡是行事遇到障難(障礙困難),一定回過頭來問自己,「反求諸己」。這是聖賢人說的話,聖賢人的智慧,聖賢人的經驗。

      言語太重要了!四攝法裡頭的「愛語」,愛語不是甜言蜜語,愛語是真正愛護對方。真正愛護對方,這裡頭不完全是感情,感情裡面你還會做錯事,你還會產生障難。要高度智慧、要高度的藝術,以高度藝術來顯示你高度的智慧,處事待人接物,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我現在做事還遇到障難,那是什麼?我的智慧跟藝術還不足,我才能做到六成、七成。我怎麼能做到圓滿?不斷求進步,不斷的改過自新。假如能夠達到八成、九成,那就相當自在了,障礙就少了。所以現前的障礙,實在講是促進我們未來的大通。如果現前的障礙一味把責任推給別人,那我們前面就不通。幾個人能懂這個道理!

      你們有些同學在我身邊多年,你看到我一生學佛,五十年來走的路,講經說法四十四年,我的挫折障難很多,我從來沒有責怪過別人。我總是覺得我自己做得不夠好,為什麼讓人誤會?為什麼讓人家障礙我?為什麼不能讓別人歡歡喜喜來幫助我?不是他的過,是我自己的過。我在這裡頭吸取經驗教訓,不斷改進,這個路才愈走愈寬。這是你們有一些同學常常跟著我的,你們親眼看到的。你們怎麼不能體會?你們跟我沒有學到!別人懷疑我、別人誤會我、別人輕慢我、別人障礙我、別人陷害我,我絕對沒有一念去想別人。想自己,想別人為什麼這樣對待我?我對待他一定有過失,一定要把自己的過失找出來,改過自新,我們才能夠贏得大眾的愛戴,才能得到大眾的幫助。我們以善心善行對人,人家不接受,不可以怪別人,一定是自己的過失,「反求諸己」就對了,要心平氣和,決定不能有感情的衝動,你才有真正的智慧。

      所以言語出自於真誠,愛護對方,還要有高度的藝術。否則的話,你對人太好了,人家懷疑,「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好,你有什麼目的,你有什企圖」。你看,馬上引起別人懷疑了。所以我們一定要觀察對方,我對他表示要達到什麼樣的成分。他只能接受一分,我達到一分就止了,不能搞得超過了,三分、四分,引起他懷疑。如果他要是有十分的真誠,我對他做到九分,我對不起他。為什麼?我做得還不夠圓滿。佛法裡面講的「觀機」,那個觀機多麼重要。「機」,有人、有時、有處所。你看我們講經時教學,至少教你觀機的時候,你要觀察這三方面:對象是什麼人、是在什麼時間時節因緣、是在什麼處所。時不同,處不同,你所表現的分寸就不同。你想想,這是不是大學問?粗心大意的人,你怎麼能做得到?

      這個學問叫實學,真實的學問,要多讀書,多讀聖賢書。儒家的書,從前李老師為我們介紹的《五種遺規》、《四書》、《五經》,《四書》是要全讀,《五經》可以選讀;大乘經典。大乘經典尤其是「戒經」,戒經裡面有在家戒,有出家戒。出家人這兩種都要讀誦,至少要選讀;在家居士,《南山律在家備覽》,那個好,是弘一大師編的。古人也有編輯,都不難得到,往年在台灣流通很普遍。大乘的經論,弘一大師為知識青年介紹的就是《華嚴經疏鈔》,真的是一部好書,包羅萬象,應有盡有,你念了會開智慧。

      所以言語不能不謹慎,不能不重視。學習期間多聽少說,尤其是要多聽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的人談話,這一點現在年輕人疏忽了,我這一代的人已經疏忽了。我自己是因為早年失學,因此求學的心切,比一般人懇切多了。雖然沒有機會上學讀書,自己要找工作,要養活自己,但是我在公餘的時候,我沒有浪費,我都是親近有學問有德行的這些好教授。有空我都去親近他們,向他們請教,多聽他們談話,我在這裡頭學。我年輕的時候,沒有到娛樂場所去過,沒有時間。年歲大了,學會講經,到處講經,也沒有機會到哪裡去遊玩、觀光,沒有機會。香港這個地方我很熟悉,那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在這邊講經,講經的時間都是晚上,每天晚上兩個小時,白天有些熱心的居士帶我去玩,香港拐拐角角的地方我都去玩過,不妨礙講經。一天去玩一個地方,或者兩天出去玩一次,不累!言語要懂得怎麼去學。

      第三個「利行」。行是我們自己的行為造作,絕對是給對方有利益的,對方怎麼會不歡喜,決定沒有損害,是有利益的。但是這裡頭雖然我們是全心全力利益眾生,有一些眾生他還是產生誤會。你的盛情他懷疑,你的利益他要去分析,你是真心,還是別有用意,還是別有企圖,他不放心。這裡頭就是我前面講的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高度的藝術技巧,決定不造成別人的誤會。

      這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到底從哪裡做起?從自己的德行、品德、修養下手。這是要時間,是要功夫,是要你的誠意,你的真誠,你的毅力永恆不變。時間久了,人家觀察你,觀察你三年、觀察你五年、觀察你十年、觀察你二十年,你都不變,人家相信了。喜怒無常,人家怎麼會不懷疑?誰敢相信你!人之常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一個人有成就,無論是世法是佛法,他的心志是定的。世法裡頭也是如此,他心是定的。學佛的人心是清淨的,所以他才會有成就。

      這個地方我要補充一句,決不是他對我有懷疑,我對他利益的事情,我就放棄不做了。不可以,還是要做,決定要利益他。他現在誤會,將來他會有明白的一天。他縱然有障難,我們要有智慧技巧避開他的障難,減少他的障難,我要把利益他、利益眾生、利益社會的事情一定要做好。不是說有一點障礙我就不做,那個錯了。此地有障礙,別的地方沒有障礙,佛法講哪個地方有緣,哪裡去。

      特別是學佛的人,從事於社會教學的人,學佛就是從事於社會教育。社會教育,凡是教育都是多元的。你看看香港,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學院,還是理工大學,你去裡面問問學生,決不完全是香港人,有從外國到這兒來留學、來讀書的,那不就是多元文化?所以教育沒有國界,不分種族,不分宗教,只要你願意來學,學校都接納,一律平等對待。你看看,全世界哪個國家不是如此?在中國,你看北大、清華,我都去參觀過,我在那邊設有獎學金。我看過他們的留學生宿舍,留學生餐廳,留學生的活動中心,來自世界各國,所以社會教育是多元的。這個地方有障礙,我到那個地方去。那個地方有障礙,還有沒有障礙的地方,去處很多。不要執著在一個地方,執著在一個地方,你就生苦惱了。我那個地方做好了,影響這個地方,也利益這個地方,平等的利益。你說這多歡喜,這多自在,這做得多快樂。

      又何況現在我們大可以利用高科技,現在我們用網路、用電視,電視我們還沒有用到衛星的傳播,我們終極的目標是希望自己將來擁有一個衛星頻道,可以對全世界播送,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我有這個願望,這樣一來障礙就沒有了。我講經就在攝影棚,全世界都能收看得到,哪有障礙!人有善願,有願必成,佛講的「佛氏門中,有願必成」。善!純善純淨,決定沒有利益自己的念頭在,全心全意利益眾生,續佛慧命,弘法利生,菩薩的功德,菩薩的事業。

      四攝法最後一條是「同事」。同事就是我們中國古德所講的和光同塵,一定要跟你打成一片,這是隨緣隨喜做到最圓滿的境界。「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在同事裡面落實。決不要求別人隨順我,要求我隨順別人,這個事情好辦。要強迫別人隨順我,難!飲食起居裡頭,一定要隨順我喜歡吃什麼,你們大家跟我吃什麼,難!應該怎麼樣?你們喜歡吃什麼,我就喜歡吃什麼,容易!走到哪裡都歡喜,沒有一樣不隨順,這樣多好,一點都不麻煩人。

      諸位無論是在家出家,到你德行學問有成就的時候,在家一樣教化眾生。我的老師李炳南居士就是在家人,我跟他的時候,他在台中弘法已經十年了,那時候他有一個台中蓮社,又建立一個慈光圖書館,這兩個機構。我參加了慈光圖書館的籌備工作,我去的時候正在籌備,快要成就了,我去好像是一個月之後圖書館開幕。他辦了兩個托兒所,以後辦孤兒院,辦醫院,那是以後的事情。在當時是教化十年,台中蓮社的蓮友名冊二十萬人,登記的有姓名有地址。在家居士在一個地方教學講經十年,他的學生聽眾有這麼多人,到這個地位的時候,你就更要小心謹慎。

      我們遇到一樁事情,遇到什麼事情?有人供養花生給李老師,李老師吃得很高興,分給我們大家吃,很好吃!這個話傳出去,李老師喜歡吃花生,以後每個人都送花生,送的花生吃不完了。這個事情我相信將來每個同學,你們有成就的時候都會遇到,千萬不能有嗜好,有嗜好麻煩就來了。要什麼都好,一切隨緣。不能說我喜歡這個,喜歡那個。你只要有一喜歡,人家就投其所好,東西都來了。李老師真的是有智慧,別人送的東西太多,馬上就分掉,分給學生,分給聽眾。講經的時候,將吃的東西分給聽眾,這是正確的。吃的東西不能留,留起來就壞了,愈新鮮愈好吃。決定沒有貪心,別人供養他,他把它供養大眾廣結善緣,那個緣愈結愈廣,自己結了善緣,也代供養他的人結了善緣。你看看,這個意思多好,這些都是事實。

      所以「同事」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必須要知道自己的定力,知道自己的智慧。如果自己沒有很深的定力,沒有這個藝術、智慧,特別要小心。譬如你的親戚朋友當中,有喜歡賭博的,你能不能跟他「同事」?你也跟他一起去賭,你要沒有定力,沒有智慧,這個不能幹,我們幹不得!我們度不了他,會被他度跑掉。吃喝玩樂,這些「同事」是最難的、是最高的藝術,除非你真有這個本事,真有這個定功,行!你度他們就要用他們的方法,所謂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你跟他們在一起玩,譬如好玩的人,你玩得超過他,他佩服你,你才能度他,他才相信你。你跟他一塊打牌,你一定贏他,每一次都贏他,他服了你了,他會向你請教:「你的牌怎麼打的?打得這麼好!」「我是用般若波羅蜜跟你打牌」,這一下就把他引到佛法來了。什麼是般若波羅蜜?真實智慧,真實智慧能夠解決一切問題,都能夠達到究竟圓滿。無論在哪一行,你可以跟他一起跳舞,跳得最好,有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佛法當中來的,戒定慧。你沒有這個本事,你就不可以這樣做法,這樣做法你一定會墮落。所以四攝裡的「布施、愛語、利行」沒有問題,「同事」,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智慧、定功。沒有真實的智慧、定功,這一條要特別小心,看看不行,趕快就退轉回來。

      法身菩薩,行!我們在《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面看到勝熱婆羅門,他修的是什麼?愚痴。甘露火王是瞋恚,伐蘇蜜多女是妓女。你看看,這三個人表的什麼?貪、瞋、痴。他用「貪、瞋、痴」來接引眾生、來度化眾生,這就是四攝法裡的「同事」。那是什麼樣的定力?那是什麼樣的智慧?那是什麼樣的藝術?他能把「貪、瞋、痴」很重的人,都把他拉來學佛。我們今天講高段的手段,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你不要看到他那些行為,好像戒律都沒有,戒定慧都沒有了,實際上他戒定慧圓滿的。這是凡夫看不出來,凡夫只看形象,不知道實質。真正有智慧的、高明的人,他能看得出來,他看實質。你外面的這是手段、是假相。所以「四攝」是佛陀教導菩薩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現在講是最高的藝術,佛法裡面講的善巧方便,菩薩能跟九法界眾生處得那麼好,所以才能夠普度眾生。四攝不能不學,四攝是手段。

      菩薩功德實實在在講,落實在「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前面五條是事,後面一條是智慧,是理。事無量無邊,佛為說法方便起見將之歸納,無量無邊的事歸納為五大類,無量無邊的理歸納為般若波羅蜜。這些方法我們都應當要學習,要很認真的學習,受用無有窮盡。六波羅蜜實在講是六種對治的方法,也就是說佛把六道眾生的毛病習氣都找到了,毛病習氣很多,把它歸納為六大類。

      第一個大類「慳貪」,慳是慳吝、吝嗇。你有的不肯布施,不肯跟別人分享,我們一般講很小氣。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而無厭,這是眾生之所以為眾生,所以在六道三途裡面生生世世不能夠超越,原因在此地。佛用什麼方法對治?佛用布施。布施裡頭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都是治病的。波羅蜜是究竟圓滿的意思,什麼時候布施達到究竟圓滿?我們這個慳吝心沒有了,布施就圓滿,治病的!對於世出世間法確確實實沒有絲毫貪戀的心,沒有絲毫慳吝的心,我擁有的捨不得給人,沒有這個念頭。不管什麼人喜歡,都歡歡喜喜的布施供養,決定沒有吝嗇,你「布施波羅蜜」圓滿了。

      第二個,我們的毛病是惡業、惡習氣,由於內有惡習,外面遇到緣,他就造惡業。這個惡習氣是無量劫累積的,從孩童你仔細觀察就有惡習,就能顯示得出來。佛用什麼方法?用持戒,用戒律來規範,根本的戒學:十善、五戒。「殺生」,惡業!你看小朋友對一些小動物,喜歡抓來玩,抓蜻蜓、抓蝴蝶,一直到把牠玩死。「偷盜、兩舌、妄語」,佛講這是惡業,用持戒的方法來對治。持戒到什麼時候圓滿?惡業沒有了。不但惡業沒有,惡的念頭都沒有,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絲毫的惡意,你的持戒波羅蜜圓滿了。所以戒律是對治惡業的,你要懂得!

      佛門裡頭,宗門教下祖師大德常講上上根人,什麼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會修,從根本上修。根本是什麼?從心地上修。心地上,對世出世間法沒有一絲毫慳貪,布施波羅蜜圓滿;對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絲毫惡意,「持戒波羅蜜」圓滿。他從這裡用功,快速!宗門,我們看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他就圓滿了,五祖忍和尚就把衣缽傳給他。忍和尚當時的道場差不多有三千人,跟他的時間都很久,特別是神秀法師多年跟他,法沒有傳給他,傳給一個南方來的這麼一個年輕人,二十四歲傳給他。什麼原因?六波羅蜜圓滿了。六大類的毛病他斷盡了。

      第三個毛病是瞋恚,嫉妒、瞋恚,佛用忍辱的方法對治,決定沒有嫉妒心,決定沒有瞋恚的意念,「忍辱波羅蜜」圓滿。第四個是懈怠、懶惰,這是眾生不能成就的原因,佛用精進來對治。懈怠、懶散斷盡,沒有了,「精進波羅蜜」圓滿。再就是心地散亂,一天到晚妄念很多,不是妄念就是昏沉,佛用禪定來對治。所以妄想斷掉,散亂沒有,意志能集中了,「禪定波羅蜜」圓滿了。最後一個是愚痴,愚痴是什麼?真假不能辨別,邪正不能辨別,是非不能辨別,利害不能辨別,這個人很可憐,愚痴!佛用般若波羅蜜來對治。什麼時候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清楚明白了,一點都不迷惑,一點都不愚痴了,「般若波羅蜜」圓滿。

      這六個圓滿,六種病沒有了,給諸位說,你就成佛了。佛法千經萬論,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三百餘會,四十九年無非就是說這個,所以六度四攝全部都包括了。「六度」這是內容,真實的學問,戒定慧三學,應用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就是「四攝」。四攝跟六度把整個佛法統統包括了,一法都不漏,『一切菩薩功德摩尼王雲』。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