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454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五四卷)  2005/10/3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5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十佛境界甚深,文殊菩薩偈頌第八首看起。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非識所能識。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開示諸群生。】

      四句,前面三句我們一起學習過了,現在再看清涼大師《疏鈔》第四段,第四段就是解釋『開示諸群生』。「眾生等有,惑翳不知,故佛開示,皆令悟入」,我們看大師的《鈔》,就是註解。「眾生等有」,就是我們剛才念的這四句這段文,「釋第四句」,這是解釋「開示諸群生」,「即用法華開示悟入佛知見意」,清涼大師用《法華經》的經義來解釋這一句。「謂開除惑障,顯示真理,令悟體空,證入心體也」,你看這個地方,第一行有「開」,第二行有「示」,第三行有「悟」,第四行有「入」,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這一段我們怎麼來學習?一切諸佛,包括法身菩薩,示現在九法界,特別示現在六道,他來示現為什麼?如果我們這麼個問法,這是外行,這是外行問的,肯定外行多,「佛菩薩來示現幹什麼的」?我們讀了前面這三句就曉得,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示現即非示現,是名示現,這是《金剛經》上的句子,示現者即非示現,是名示現。你問他有什麼意思?沒有,什麼意思也沒有。為什麼示現?沒有,即非示現!為什麼會有這個事?這個事是感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他應有什麼作用?應他能夠起幫助眾生開示悟入的作用。

      如果眾生感的緣深,感的人多,佛應是用應身來應。好像他也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投胎,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像歷代祖師一樣,祖師裡面很多菩薩、羅漢來示現的。我們凡夫看見他們跟我們沒有兩樣,實際上完全不相同。怎麼個不相同法?前面跟大家報告過了。生活跟我們一樣,工作也一樣,處事待人接物也一樣;不一樣的是他從來沒有起心動念,從來沒有分別執著,就這個不一樣。所以他住的是一真法界,我們住的是六道裡頭的人道;他們的境界是心現的,沒有識變,我們住的法界是心現再加上識變,不一樣在此地。

      這個地方清涼大師的開示說出來了,前面跟我們講的心體、無念,眾生等有,一切眾生平等,統統具足。這句話「出現品」裡面講得更詳細,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就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根本智、後得智,圓圓滿滿,沒有一絲毫欠缺,真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眾生個個都有。不但有智慧,而且有德,德就是能力,我們常講萬德萬能,沒有你不會的。相是相好,現在人講的福報,福報之大我們沒法子想像。我們世間人常講,貴人或者有福報的人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這就是富貴之相了。佛告訴我們,自性裡面講的福報,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你無法想像的。一切眾生等有,平等,統統都有。

      現在有沒有?現在還有,很可惜你自己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你迷惑了,你眼中有翳,翳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白內障。嚴重的白內障,你眼睛瞎了,所以你見不到,你不知不見。惑翳是比喻,比喻什麼?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三種煩惱障礙了你。「出現品」裡面講,「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是無明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當中還有個塵沙煩惱,因為經文句子很整齊,把這個省略,說一個頭,說一個尾,當中當然在裡面,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也就是說凡夫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就好比是惑,好比是翳,你對於事實真相就一無所知。不知道自己的真心,不知道自己自性本淨,不知道!不知道本性本善,確確實實沒有絲毫染污夾雜,覺悟的人如是,迷惑不知的人亦如是。

      我們的真心本性決定沒有改變,只是我們現在迷而不知,所以佛出現在世間,出現在世間告訴我們,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開好像是開啟,我們用比喻就容易懂,本來完全迷失了,完全不知道,好像家裡有無量的財寶,祖上把它放在倉庫裡面收藏起來。倉庫的門都封起來,幾十年從來沒有人開過這個門,也不知道裡頭什麼東西。現在貧窮得沒有法子,天天到外面去討飯,非常可憐。有個明白人知道,你家裡頭有億萬財寶,你怎麼搞成這個樣子!他說:沒有!你祖宗留下來的,有!好,我帶你去看。把門打開:在裡面!門打開,進去了,進去不識貨!許許多多這些珍珠、瑪瑙他不認識,他從來沒見過。窮人,從來沒見過,以為這是普通石頭,這哪能值錢?開了之後不認識。

      示是指示他,告訴他這是什麼寶物,這個價值多少。一樣一樣給他講,他才明白了,悟就是他明白了,曉得自己真有。悟了之後,當然他就得受用,不再過貧窮之苦,入這個境界了,我們今天講,他能夠參與上層社會這種活動、生活方式;本來他是貧民,現在居然能夠參與上等社會。從這個比喻就好懂,你就曉得「開示悟入」這四個字的大意。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苦口婆心教導我們,用意就在此地,教我們開除惑障。開,我們明白了,打開了,我們自己知道自己有三障、有二障。二障有煩惱障、有所知障,般若無知,你偏偏有知,有知就變成有所不知,你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

      菩薩修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無念!你們想想看,有知是不是有念?有念就是妄念,有念就是無知,那個知是智慧的知,有念就沒有智慧!般若無知。菩薩修甚深波羅蜜多怎麼修法?開除惑障,用什麼方法?甚深禪定,把念頭放下,把所有的念頭(有念)統統放下,無念也放下,因為你有個無念還是有念,有「無念」還是障礙。統統放下,本來的清淨心現前,清淨心裡頭本來具有無量智慧、無量德相,統統現出來。所以《楞嚴經》上講「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統統是你自己本有的,沒有一樣東西是新得來的,全是恢復自性本有的智慧德相。

      「惑」要知道,惑是指無明;障,障就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障!執著是煩惱障,分別是所知障,無明是迷惑,這個東西要離,所以我們還是要離念。北宗他們修行的宗旨是離念,我們要從這裡做,一定要承認自己是中下根性,不是上上根人。我們要循序漸進,惑障除一分,智慧就透一分,德相也就顯一分;惑障去二分,智慧就透二分,德相也就現前二分。所以你的修學只要契入,這個契入真的是做斷煩惱的功夫,遠離一切的惡念,惡的思惟、惡的行為,真的放下,你會得法喜充滿。為什麼?煩惱天天輕,智慧天天長,福報也天天大,他怎麼會不歡喜?覺悟的人福報現前是大家享,不是個人享,更快樂;個人享有煩惱,大家享就快樂,沒有煩惱。

      要怎樣才能落實?這是我們非常關心的。落實就是好學,每天都要讀聖賢書,古人常講「三天不讀聖賢書,面目可憎」。三天不念聖賢書,你的無始無明、見思、塵沙煩惱的習氣統統現行,你造業,那就錯了。天天讀聖賢書,天天希聖希賢,希是希望,希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能成為聖人、能成為賢人,這個人有志氣。說得再白一點,希望這一生當中做個真正的好人,決定不造惡業。天天要讀聖賢書,天天要依聖賢教誨去生活、過日子,依聖賢教誨去工作、應酬,就不會有過失。三天不念,聖賢人教誨忘掉了,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惡習氣就起現行。古人講三天,現在這個社會是一天都不行,你一天不讀聖賢書,你的毛病、習氣就發作。

      天天要讀,天天要聽講,你說讀的書都不懂,不懂沒用處,不起作用。所以你看清涼大師在《華嚴》裡面判教,將這部大經判成四分,信、解、行、證,判這個四分。第一個我們對於聖人、對於佛菩薩有堅定的信心,他是好人,他是個明白人,我決定要跟他學習。頭一個信,信了之後要解,他的教誨我要真正能夠理解。教誨都在經典上,經典是教科書,我讀的這些教科書我能夠理解,我要把所理解到的要落實到我生活當中,那就是行,真管用!學以致用。有行,行到一定的程度就契入,入什麼?入諸佛甚深境界。所以清涼大師在此地註解裡面講,「開除惑障,顯示真理,令悟體空」。體是哲學裡面所講的萬有的本體,萬有是講相,相有體空。所以《般若經》的總結,佛經裡面最大的一部經《大般若經》,總共有六百卷,總的一句話就是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體空!

      體既然是空,相是幻有、假有,不是真有。所有一切現相,你要真正把它看清楚、看明白,你才曉得佛在《金剛經》上講的是一句實話、真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樁事佛在《仁王經》裡面告訴我們,緣生緣滅,所有一切現相是緣生的。緣生時間非常短暫,《金剛經》裡面講如露亦如電,如電、如露。《仁王經》上跟我們講的就更接近事實,它說生滅的時間多長?佛講一彈指,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我們彈得快,很快用力去彈的話,我彈大概一秒鐘可以彈四次。當然還有比我更快的,我用我自己的試驗,一秒鐘彈四次。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裡面有九百生滅;換句話說,一剎那的九百分之一就是一個生滅。我們用一秒鐘乘四(彈四次),再乘六十,再乘九百,一秒鐘有多少個生滅?剛剛好二個十萬八千,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你怎麼會知道這個境界是假的?

      我們的身體坐在這個地方,我們在這裡上課四個小時,多少次的生滅,你以為我來的時候這個身還是現在身?不是的!現在這個身是什麼?相續相,就像我們看電影銀幕上的相一樣。電影的銀幕也是生滅,你看放映機裡面的鏡頭一打開,這一個幻燈片照出去,立刻關起來,再打開,第二張出現,它的速度一秒鐘二十四次,一秒鐘二十四個生滅。這是我們在一般看電影的銀幕上的畫面,已經顯得很逼真了,其實你看的每一個畫面是二十四分之一秒,一秒鐘已經換了二十四次,哪裡是真的?這個常識我們大家都有,不難懂。現在佛告訴我們,一秒鐘有二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這是事實真相。所有一切現相沒有一個是例外的,哪來的真的!

      早晨的你絕對不是現在的你,一個小時前的我絕對不是現在的我,沒有了。所以跟你講真話,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身體都不可得。我們講剎那生滅,這是個簡單的形容,給你說真話,《仁王經》上所說的,我在講經的時候講了很多次,是世尊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不是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多少?一秒鐘有無量次數的生滅,我們沒有法子想像,你怎麼能把它當作真的有?你那麼樣的分別認真,於是這才造成六道輪迴的現象。真正通達明瞭事實真相,心開意解,六根對待外面六塵境界的時候,就跟佛菩薩一樣,覺悟了。覺悟怎麼樣?可以受用,不可以分別、不可以執著、不可以起心動念,那就是如來甚深境界。在他們來講是正常生活,在我們凡夫看起來是甚深境界,不可思議。佛出現在世間,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我們。

      現代科學進步,對於佛在經上所講的,許許多多是被科學證明了,使我們對於經教裡所說的更容易理解,加深我們的信心。所以科學對於佛法真的是有幫助,只是科學跟佛法相比,它還在很低層的階段。佛說的宇宙事實真相,科學還沒有辦法達到,可是它逐漸逐漸接近,我們要學習,要懂得這個道理。佛法教學的究竟是教我們證入心體,心體就是自性、就是佛性、就是法性,也就是法界。大乘教裡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證入心體就是明心見性,也就是世間所講的成佛,這是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

      所以佛法裡頭,諸位要知道,不是求功名富貴,不是求升官發財,那完全搞錯了;功名富貴、升官發財是夢中之事。你學佛為什麼?為名聞利養、為功名富貴、為升官發財,佛門裡頭能不能求得到?答案是肯定的,求得到,有理論、有方法。那是什麼佛法?那是幼稚園的佛法。我們要把佛法比作一個學校,修世間這些東西是幼稚園的課程,沒出六道!而佛法教學的目標,是叫你到研究所拿博士學位,證入心體就是拿到博士學位。佛陀這個名稱是佛教育裡最高學位的名稱,佛陀,菩薩是第二個學位,阿羅漢是第三個學位;阿羅漢等於學士,菩薩等於碩士,佛等於博士,學位的名稱。他不是神仙,是學位的名稱,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學佛,這個名詞好,我們在佛教育裡頭期望達到最上層,最上層是佛陀;在教下所說的一乘法,一乘法就是證入佛乘的法門,比大乘還高。大乘是菩薩法,小乘是聲聞法,人天乘,天乘好比是高中,人乘是初中、小學。天有很多層次,色界天、無色界天、欲界天,天有二十八層。人天富貴太小了!跟欲界天都不能比。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三惡道是貪瞋痴,決定不能有,有貪瞋痴的念頭,你就離不開三惡道。那我們想想,冷靜觀察我們周邊的人,有幾個人沒有貪瞋痴,然後再回頭想想自己,這個重要。別人無論幹什麼,各人因果各人負責,最重要的是我自己。

      如果我自己貪心很重,那你就要知道你跟餓鬼道的緣分很深,餓鬼道的業因第一個就是慳貪;嫉妒、瞋恚心很重,你跟地獄道有緣,地獄道的人嫉妒、瞋恚非常重。善惡、是非、邪正沒有能力辨別,把好人當作壞人,把壞人當作好人,這叫愚痴!善法看作惡法,惡法看作善法,愚痴,不能辨別邪正、是非、善惡,畜生道!想想這些我們有沒有?如果還要有這些意念、有這些思想、有這些言行,學佛不管怎麼學法,念佛一天念得再多,還是要墮三惡道。這就是古大德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從前李老師常講,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為什麼?你修行不是用菩提心,你是用輪迴心,輪迴心造的是輪迴業,受的是輪迴報。

      去年一年,我請江逸子先生畫一幅「地獄變相圖」。江老師也真不容易,用一年的時間,真的是不眠不休,一天畫十幾個鐘點,一年當中把這幅畫畫成功。現在我們做了很多複製品,有一比一的,跟原圖一樣大,原圖高六十六公分,有這麼高,六十六公分高,長六十米。我看到這幅畫,不敢講絕後,但是敢講空前,過去沒有人做過這麼大的畫面,沒做過。我們希望這個複製品贈送給全世界圖書館、博物館,給他們收藏,這是希有的藝術品。另外我們做了把它縮小,縮成二分之一,二分之一我們贈送的目標是道場,寺院庵堂,其他宗教的教堂有願意收藏,我們也歡喜贈送。我們知道基督教有地獄變相圖,但是恐怕沒有這麼大。另外還有做得更小的,四分之一跟六分之一的,這是便於一般同修家庭裡面可以收藏的。

      廣泛流通,這是屬於因果教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勸人斷惡修善這麼一門功課。在中國過去社會裡頭非常講求,所以每個縣市都有城隍廟,城隍廟教什麼?就是教這個,這是城隍廟裡面的精華,閻王殿,十殿閻王。我們今天把它畫出來,廣泛的流通,提倡因果教育。現在科技發達,提倡這個教育不難,我們把它做成光碟。光碟的成本很低,不但可以大量流通,而且可以從電視、網路長年的播放,每天打開我們電視頻道都能看到。這個節目每天播一個小時,讓大家常常看、常常聽講,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位曉得諸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人教什麼?就教前面十二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我們經上這首偈就講的是自淨其意。

      講到自淨其意,當然斷惡修善都圓滿了,這是最高的境界。沒到這麼高的境界,我們一定從斷惡修善下手,從這兒入門。所以今天無論是在家、出家學佛的朋友們,我總是忠告、總是勸導,一定要從《弟子規》下手。這是這麼多年來我冷靜的觀察,為什麼我們連十善業道都做不到?淨業三福是我們指導原則,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沒做到!這四句話是做人的道理,不是佛法,世間法。佛法是建立在世間法的基礎上,沒有這個基礎就沒有佛法,有這個基礎你才能夠奠定佛法。所以第二條講,「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佛法。第二句是以第一句做基礎,如果沒有孝親尊師,沒有慈心、十善,就沒有三皈,也就沒有五戒,其他什麼都不要談了。

      由此可知,我們真的沒有做到《弟子規》,沒有落實《弟子規》,沒有落實十善業道,我們學佛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要自己以為我受了戒,甚至於出了家,鬼神都瞧不起你,你是冒充的出家人,你不是真的出家人,你不是佛弟子,自以為佛弟子,錯了。為了救這個過失,必須要從《弟子規》下手。《弟子規》能夠做到,能夠百分之百落實,孝親尊師就做到,然後再學慈心、十善,不難!我們才能夠真正做個佛弟子,諸佛讚歎,天龍善神擁護、尊敬你,你不是冒牌的,你說這個多重要。

      一定要循序漸進,《法華經》裡頭「開示悟入」,天天聽佛開示,經典來開示我們。我們從經典裡面悟,把悟到的真正做到,行,變成我們的思想、變成見解,變成我們的生活行持,這才能入境界。按照這個順序來做,才能證入心體。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請坐。我們接著看第八首偈,清涼大師《疏鈔》最後的一段。「即體之用,故問之以知。即用之體,故答以性淨。知之一字,眾妙之門。」我們就看到這裡。這一段把問答的義趣給我們說出來。前面問,問的是佛境界知,「何等是佛境界知」,答,偈子裡面答的是『其性本清淨』,這四句裡頭這一句是最重要的,「其性本清淨」。看到好像是所答非所問,所以後面這一段的開示非常重要。

      答的意思很深。前面兩句是「即體之用,故問之以知」,《鈔》裡頭說得很好,「即體之用下」,下面就是這段文,「會違」,會是會通,違是相違,會通相違。「謂前問問知,今答性淨,都無知言」,好像沒有知這個字,「何以會通,故為此會」,這個會就是會通。讓我們初學的人了解這個問跟答是相應的,不是問答不相干。下面舉當時一位大德的話,「故水南知識云」,這是一位善知識他說的。「即體之用名知,即用之體為寂」,這個解釋就好,我們就明白了。問是從用上問的,作用,你看問「何等是佛境界知」。

      我們讚佛,佛是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個話是真話,不是假的。我們學佛學這麼多年明瞭,佛有這個智慧,佛不是說只有他有,別人沒有;佛說一切眾生等有,不是說一切眾生皆有。一切眾生皆有,不見得平等,等有可了不起,等有是完全一樣,沒有兩樣。一切眾生平等的有,不是他一個人獨有,不是佛專有,我們每個人都有,九法界眾生都是等有;換句話說,一切畜生也都有,餓鬼也有,地獄也有。為什麼會有這麼不同的境界?這就是前面講的,迷悟有淺深。六道都是迷的人,迷裡頭也有點小悟,迷的最深的是地獄,比地獄稍微淺一點的是餓鬼,比餓鬼又淺一點的是畜生,比畜生又淺一點的是人道,比人道更淺一點的就天道。迷的愈深愈往下墜落,悟的愈高就愈往上超升,就這麼個道理。

      懂得這個道理,使我們想到孔老夫子的一句話,我們就應該知道怎樣去學習。孔子說,「我曾經一天不吃飯,一天不睡覺,想來想去」,當然一天一夜想得很多!想來想去都沒有真實的利益,最後下的結論「不如學也」。學什麼?學聖人;在我們來講,學佛、學菩薩,不如學也。學佛就要作佛,學菩薩就要作菩薩,那你是真學,你不是假學。佛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德行。智慧在哪裡?在經典裡面;德行在哪裡?在戒律裡面。我們就有學處了。學戒律就是學佛的德行、學佛的生活、學佛的處事待人接物,這真幹!

      從哪裡幹起?佛在經典上講得清楚,從十善業道做起。你看佛在《十善業道經》最後的結論告訴我們,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無上菩提,乃至於人天法,無一不是以十善業為基礎。十善就像大地一樣,都是依著地生存的,依著大地建立的,沒有十善什麼都沒有。不要說佛菩薩沒有,人天都沒有,沒有十善業都到三惡道去了。你就想想看,十善業道是何等的重要!我們學十善業道,就是學作佛的基礎。十善業道,我們為什麼做不到?為什麼從前人能做到?這我們要多想想。《弟子規》在中國是家教,我們今天強調《弟子規》,《弟子規》做不到是沒有家教。

      從前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都有良好的家教。我們這一代生在亂世,歷史上真的是大亂之世,古往今來沒有遇到過的。所以我們這個家教沒有了,從小沒有好好的學習。古人講的「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很可惜,我們這最重要的教育在戰亂裡面忽略了,失掉了。成年之後,染上社會上許許多多不良的習性,現在年歲大了,要改過來,難了。古人有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那個本性是講習性,已經養成的習性要把它改變過來,太難太難了。

      江山易改,我們今天看到了,機械化的工程,真的是移山倒海,現在人都能做到。可是習性要把它回歸到本性,那不是一樁容易事。你給他講,他聽得懂,他也點頭,也很贊成,也很歡喜,做不到!這些話我們聽得太多了。為什麼做不到?疏忽童年的教誨,所以現在這麼難。如果他要知道因果報應的事實真相,我相信不需要勸他,他會很認真努力去改過。為什麼?他明瞭現在這個不善的習性,將來要遭受嚴重的苦報,你說他要不要改?從這個地方讓我們就想到,為什麼印光老法師一生那麼樣重視因果教育,我這一生提倡因果教育是受印光大師影響的。

      一九七七年,到明年就剛好三十年了,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在界限街中華佛教圖書館講《楞嚴經》,講二個月。圖書館裡面收藏著不少弘化社出版的善書,弘化社就是印光老法師辦的,他老人家所收的四眾供養,幾乎全部拿出來印經,印送這些善書。我喜歡讀書,看到這些書我總會翻到書最後的一頁,版權頁,看看書哪裡印的,什麼地方印的,我看看這個。這一看弘化社的,看到《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使我非常驚訝。為什麼驚訝?他印的數量太多了,十幾版,二十幾版,三十幾版,印這麼多,而且每一版差不多都是五萬冊、十萬冊,數量這麼大。

      再看看弘化社出的經書,沒有這麼多數量,多半都是一千冊、二千冊、三千冊。我就很奇怪,為什麼印光大師對這三本書如此大量的流通?而且這三本書不是佛經。《了凡四訓》是儒家的,《感應篇》是道教的,《安士全書》前面一半,篇幅佔二分之一的《文昌帝君陰騭文》,也是道教的,後面三篇,一篇是戒殺的,「萬善先資」;一篇是勸人戒淫的,「欲海回狂」;最後一篇是勸人念佛的,「西歸直指」。使我想到這個老和尚把道教的東西拿出來這樣提倡,《了凡四訓》印了這麼多,而且還給它作了二次序文,他為什麼這麼做?現在我們明瞭了,因果教育!現在人不懂因果,什麼壞事都敢做。不知道一轉眼果報就現前,果報太可怕了。

      我們從這個地方也看到老和尚心量之大,用現在的話來說,多元文化。他不忌諱,大量流通道教的因果報應,大量流通《了凡四訓》講的改造命運,對現代人來說是最契機不過的,也是當前社會迫切需要。講儒、講佛來不及了,現在就是要用因果。所以我們做老法師再傳的弟子,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是印祖的學生,我們有義務、有責任把祖師的教誨發揚光大。這些年來,不但我們也大量的印這三本書,我印的數量也相當可觀,現在更是想到我們要用科學技術來弘揚。

      所以我就想到,大家現在最喜歡的是連續劇,我在中國大陸找到影劇界的朋友給我編連續劇。《了凡四訓》二十集,我想在明年初就可以完成,二十集。接著就是《感應篇彙編》三十集,《安士全書》三十集。《安士全書》前面的《文昌帝君陰騭文》就不必要了,因為那個跟《感應篇彙編》性質相同,重複的。我就想「萬善先資」十集,勸戒殺;「欲海回狂」勸戒淫,十集;後面「西歸直指」勸念佛,十集,總共這是八十集。印祖一生用這個來勸導世人,我們現在把它搞成連續劇,範圍就更大了。

      這個連續劇拍成功之後,有很多朋友告訴我,要用外國文字字幕打在下面,向全世界流通。他說不要配音,配音外國人反而不喜歡,就是把字幕打上去,像現在電影院裡面的方式一樣,很受歡迎。這個建議好,所以將來我們有英語的字幕,有法語的、有西班牙語、有阿拉伯語、有俄羅斯語,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他們使用的六種國際上的文字,我們也都把它配進去。想在電視上播放,在網路上流通,擴大對於這個世界一切眾生的因果教育,比什麼都重要。在經典裡頭許許多多使我們聯想到這個事情。眾生真的回頭了,向善了,這些善書、經典他才能看得進去,他才能體會到。所以印祖提倡的,說老實話是學佛的最初方便,也是現代社會上迫切希求的,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的不二法門,我們全心全力在做。

      所以這個問,問的是知;答,答的是體,這個答得好!換句話說,般若智慧從哪裡來的?從清淨心來的。你看《楞嚴》上講「淨極光通達」,淨到極處,光就是智慧,智慧就現前,智慧起作用沒有一樣不通達的。你問知,我告訴你這是知,你看問跟答相應了。如果是一般人來問,知要從哪裡來?知要從學習,夫子都講「學而時習之」,一定是這樣答覆你。佛不是的,佛是從根本上來答覆你,自性本具般若智慧,本具無量德能,用這個來解答你。你要知道了,你就曉得清淨心的重要。

      所以大乘佛法裡面講菩提心,菩提心的體就是真誠,真誠就是此地講的本性,本性本來清淨,本性本來平等,本性本來慈悲,都不是外面學的。我們將這樁大事用十個字寫出來,「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真誠是體,真決定不是虛妄。佛經上常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的本性決定不是虛妄的,因為本性、心體能生能現,整個宇宙都是這個生的,能生能現。它迷了之後,它能變,還是起作用,迷了以後變十法界依正莊嚴;覺了之後,變沒有了,只有現,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沒有了。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真誠!誠的意思就是無念,你看曾國藩給「誠」這個字下的定義,「一念不生是謂誠」;有念就不誠了,無念才是誠。我想曾國藩先生念書也很多,不能說沒有受佛法的影響,他對於誠字解釋得這麼好,佛門裡面許多大德都引用他這句話。

      清淨、平等、正覺,自受用;慈悲,他受用,這就是大乘教裡面所講的菩提心。體是真誠,自受用是深心,就是清淨平等覺,他受用是大慈大悲。以慈悲對待一切眾生,這是菩薩!眾生有過失,眾生有罪業,佛菩薩怪不怪眾生?不怪。世間聖人,堯舜禹湯,他們看到世間人造罪業、犯過失,他也不怪;不但不怪,反過頭來責備自己。你看湯王講,「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是我自己。為什麼說罪在自己?我沒有教得好。古時候做帝王,帝王做的事業三個字,君、親、師,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君是領導,你是這個國家人民的領導,你要領導得好;作之親,親是父母,人民叫子民,你要好好養他;作之師,你要好好的教他。他還犯罪、他還作惡,是我沒教得好,我沒有領導得好,罪是在我,不在他。這聖人!

      佛菩薩為什麼沒有這麼說?佛菩薩要是這樣說,他也變成凡人了。為什麼?他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前面念過,佛菩薩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眾生作善、作惡,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絕對不會起心動念。你有苦難的時候,這就是感,佛菩薩有應,他一定來幫助你,幫助你什麼?幫助你破迷開悟。為什麼不幫助你離苦得樂?破迷開悟就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來的。樂從哪裡來?樂從悟來的。苦樂是果,迷悟是因,佛在因地上幫助你,果地自然現成,不用說了。

      果上不能解決問題,你沒得吃,我送吃的東西給你,你沒得穿,送穿的東西給你,不能解決你一輩子。所以這種救只能救急,不能救貧,不能救你一輩子。救你一輩子用什麼方法?教你,你有智慧、有能力,你自己可以獨立謀生,這是給你一輩子。不一樣!佛菩薩救濟一切眾生不是用物資,是用教誨。我們去向佛菩薩求,求什麼?求教!教才是真正保佑我們,千萬不能搞錯。佛菩薩的教誨在哪裡?在經典裡面。

      早年,我二十六歲的時候,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最後一個單元就是講「佛經哲學」,他把佛經介紹給我。佛教在哪裡?在經典裡面。我們才找到一個正確的方向、目標,在經典裡面。離開經典哪來的佛教?寺院、庵堂、佛菩薩形相,那是外表,那是形相,實質在經典。而佛法重實質,不重形相,有實質,形相起作用;沒有實質,形相就變成迷信。這就是說為什麼它重實質,不重形相,道理在此,我們要清楚。

      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國家建的寺院,所以寺這個名稱,你要曉得寺是什麼意思?古時候寺是國家辦事的機關,稱為寺。為什麼稱為寺?這個機關是永遠設立的,不會被撤銷的,代代要相傳下去的,這個機關才能稱寺。誰管?皇帝管,皇帝管的機關叫寺。你們現在到北京故宮去看看就看到了,你看裡面有九個寺,這就是皇帝下面有九個我們現在講的一級單位,直屬皇帝管轄的。它裡面的長官叫卿,九卿,三公九卿,三公等於是皇帝的顧問,九卿是他底下辦事的機構。佛教傳到中國來,設立這個機構也稱之為寺,歸皇帝直接管理。宰相下面的機構稱部,在從前是六部,宰相下面一級單位稱部。部可以增設,也可以取消,寺不能取消。所以它是政府辦事機關。

      佛寺辦的是什麼?在過去,佛寺主要的業務有二種,因為佛教是從印度來的,經典是梵文的,所以它主要的工作是翻譯,譯經。所以是國家的譯經院,它賦予這個性質。另外,指導學生學習,它是教育機構。所以佛寺是佛教教育的機構,它不是宗教。你把這個統統搞清楚你才明瞭,恍然大悟,佛陀教育。我接觸到之後,就想名不正則言不順,這麼好的教育,這樣嚴肅的大事。我那個時候在台灣一個人,父母、親戚、朋友什麼都沒有,無牽無掛。章嘉大師給我選擇這個職業,勸我出家,勸我弘揚佛法,我就接受了。所以,出家是章嘉大師替我選擇的,佛法是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的。弘法利生當然要學教,我跟李老師十年跟他學教。三個老師,少一個都不行!

      我出家那一天就開始講經,白聖老法師就找我,要我到他的佛學院,十普寺辦了個三藏佛學院,要我到那邊去教書。只是剃了頭,沙彌戒還沒受,就到三藏學院去教書,講經教學的工作就開始了。今年四十七年了,四十七年沒有中斷,天天在幹,愈幹愈歡喜。所以現在看《四書》就像吃冰淇淋一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夫子這個境界我完全能體會,我這麼多年幹的,真的這個味道全嘗到了,法味。法味決定不是世味能夠相比的,嘗到法味之後你一定會捨棄世味。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會把它捨得乾乾淨淨,沒有這個樂,怎麼比也比不上。

      所以答性淨,你看意思多深。本性本淨,本性本善,本性本來平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本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外頭來的;我們迷失了本性,所以這些性德失掉了。真誠失掉了,就變成虛偽,虛情假意;清淨失掉了,就染污;平等失掉了,就傲慢;正覺失掉了,愚痴;慈悲失掉了,自私自利,恰好相反。諸位要曉得,體是一個,用不一樣。你真正把這個真相搞清楚之後,你會發現,迷悟不二,真誠跟虛偽不二,清淨跟染污不二,平等跟傲慢不二,正覺跟迷惑不二,慈悲跟自私自利不二,體是一個。覺的作用跟迷的作用恰恰相反,覺的作用是佛菩薩,迷的作用是六道輪迴,造六道業。所以你覺悟叫菩提心,你迷惑的時候叫輪迴心,輪迴就是從這個地方變來的。輪迴之體還是法性,這個不能不知道。

      下面他還有個比喻,這都是水南大德講的,「如即燈之時即是光,即光之時即是燈,燈為體,光為用,無二而二也」。這個比喻不難懂,都是在我們面前。他問的是從用上問,知,知就好像是放光。光從哪裡來的?光從燈發的,燈是體,燈放光這個作用叫做知。所以光之體是燈,燈跟光是二,也是不二,二而不二,不二而二。這樣子我們就很清楚明白,眾菩薩的問,文殊菩薩的答,沒有矛盾。雖然答的一首偈裡面沒有知,但是知的意思圓圓滿滿,一點都沒有欠缺。

      下面說「知之一字,眾妙之門」,這句話也是水南大德所說的,這句味道深!眾妙之門。現在人,我們常常聽說求知欲,你想上學,你想讀書,為什麼?求知,滿足你知的欲望。很可惜你沒有遇到文殊菩薩,遇到文殊菩薩就好了,他就告訴你,你想求知他真的能夠滿足你;你遇不到文殊菩薩,路就走錯了。為什麼?你問的那個人,那個人也不知,也不知道這個根源從哪裡來的,他怎麼能教你?遇到文殊菩薩,那個知就是眾妙之門了。

      佛法的殊勝,確確實實世法裡頭無與倫比。譬如現在很多人講哪個人不想發財?發財你要找誰?找什麼人都沒有辦法幫助你發財,找到佛,佛教你,就有辦法。佛知道財從哪裡來的,不從外頭來的,還是從你心性裡面來。你心體裡頭就是自性,本來具有無量的財寶,不是從外頭來的。所以佛法叫內學,一切要反求諸己,自己有。沒有見性,這個東西都不能起作用,都有障礙,不能起作用。不能作用的時候怎麼辦?還是有辦法,只要跟自性相應,財寶就出來。所以佛講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看看現在世間人哪一個不希望有財富、又聰明智慧、又健康長壽?他不曉得到哪裡求。所求的方法全錯了,所以他得來的統統是反效果,苦不堪言!你到佛門是快快樂樂,智慧天天增長,財富也天天增長,眾妙之門。世出世間法在一個知,佛就是教這個,教你真正知道,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決定不是假的。

      末後這句話,「若能虛己而會,便契佛境」,這句話很重要,這是勉勵我們好好的學習。學習怎麼樣?態度要虛心,要謙虛、要恭敬,印光大師講得很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要用誠敬心修,要用清淨心修,要用平等心修,要用正覺心、慈悲心來修,沒有一樣得不到的。世間法剛才說過了,出世間法我們希求的這一生當中,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每天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供養是修福,聽佛講經說法是開智慧,這還得了!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要到極樂世界才圓滿,這個世間不行,怎麼搞都不圓滿。好,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