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淨土大經科註

    第521集

    共578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1年9月21日啟講,2012年10月21日圓滿。

    黃念祖老居士集註,集經、論八十三種,祖師大德註解一百一十種,有緣遇到太希有了。開講第二遍,把我作的科判會進去,《淨土大經科註》。很詳細,我參考了慈舟老法師的科判。看經文、註解,段落層次更明白,從章法結構就能看到思想體系。無論出家在家,講解這部經,學習這部經,信行不退。一向專念是行,發菩提心是信,願生淨土,老實念佛不退轉,即得授記。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二一集)  2012/9/1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一千零二十二頁,我們從倒數第四行念起:

      「《無量壽起信論》論此甚詳。論曰:須了佛智乃至勝智,方名真信。以一切智不離自心。無我,無我所。凡聖一如,共同此智。全信自心具一切智,本來成佛」,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我們接著再看下面,「不於心外,別有信佛之心,如是回向,是名唯心淨土,疾得見佛」。彭居士這個地方的說法說得非常之好。念佛求生淨土,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完全相信自心本具一切智慧,本來成佛,佛在一切經上講得很多,不止一次。所以不於心外,別有信佛之心,心是佛,佛是心,心佛是一,不是二。我與我所也是一,不是二,萬法一如,用這個心來信淨土、信彌陀、信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如是迴向,是名唯心淨土,很快就能夠見佛了。到極樂世界,確實沒有這些障礙,生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

      「若於自心諸智,猶滯疑情,不免心外見佛,雖修諸善,乘願往生,不得見佛」,往生花不開,「以不契佛智故」,跟佛智不相應。這就說明什麼?我們跟佛的關係要搞清楚、跟眾生的關係要搞清楚,正報跟依報的關係也得搞清楚,這裡頭感應就不可思議了。我們今天處在這個世間,這樣的境界裡頭,這段議論是非常重要。這個論完全根據經上來的,沒有一句是情見,都是諸佛所說的意思。這個環境裡頭,人心都疑慮、都不安,這是一樁很痛苦的事情。如何化解疑慮,讓我們心安定下來,古人說「心安理得」,道理搞明白,心就安了,理得心就安,這給我們講理。

      一定要知道,自性本具一切智慧,圓滿的智慧。我與我所,那就是遍法界虛空界都是一個假相,不要去執著、不要去分別,這些幻相千變萬化,就像萬花筒一樣,怎麼變都不是真的。不變就是真的,不變,相就沒有了。所以這個萬花筒還是沒有辦法比喻到,萬花筒不轉它,它還是有相,因為它裡頭有。法界虛空界這個跟萬花筒不一樣地方就是,它動就有,它不動就沒有。沒有,那叫真相大白,沒有是什麼?沒有就是常寂光現前了。常寂光確實不生不滅,常寂光就是我、就是我所,我跟我所都化成常寂光,統統回歸自性了。

      所以要曉得凡聖一如,我們確實是一體的,這個觀念要把它養成,這是佛法的人生宇宙觀。人生宇宙是一體,這才真正是事實真相,大乘教常說,「諸法實相」。共同此智,前面說的五種智,佛有,一切眾生全都有。這五種智就是全知全能,沒有一個是例外的,只是有迷悟產生差別。這個差別不是真的,迷情放下,智慧就現前。其實,迷了,智也起作用,那個作用,作用是煩惱。所以,大經上佛常說「煩惱即菩提」,菩提就是這五種智,迷了的時候,智變成煩惱,悟了的時候,煩惱變成菩提。煩惱有三大類,見思、塵沙、無明。智慧也有,智慧這裡講的是五大類,唐譯本裡面講四大類,開合不同。在凡聖面前那就是迷悟不同,這些道理我們都懂,我們都承認,佛說得對,只是我們現在轉不過來。轉不過來,我們曉得,我們的五種智慧變成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變成這個東西。要恢復智,那一定要把煩惱放下,斷煩惱,轉煩惱為菩提,放下煩惱,智慧就現前。

      所以,我們於自心本具的智慧,無量的智慧,歸納為五種,決定不能再有疑情。如果還疑惑,這就錯了,疑惑之後,變成心外見佛。其實是不是?不是,自以為是的。疑情不斷,我們通常用情執這個名詞來代表,疑情屬於情執裡面的一種,有這個東西,乘願往生,生在邊地。在邊地裡面慢慢讓你覺悟,讓你放下,不再疑慮,自己敢承當了,這就見佛了。

      所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這部經是《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的略稱,把「大方廣」省掉了,經題上面有,有大方廣。實叉難陀翻譯的,八十卷《華嚴經》也是他翻譯的。這裡面大致上的內容,是「佛於菩提樹下示現成正覺,十方諸佛現菩薩之形」,像這些大菩薩,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統統都是古佛再來的。「無量菩薩現聲聞之身」,經上常常提到的聲聞眾,就是佛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些人是菩薩示現的。「佛入三昧」,這入定,這個定叫「如來不思議境界」,其實就是華嚴三昧。「於諸相中,現十方之佛剎」,《華嚴經》裡面給我們講的,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包括一切眾生的依正莊嚴。「於諸好中,現往昔之行門」,在佛的境界裡面,你什麼都看到,看到宇宙萬法的源起、看到生命的起源、看到自性怎麼迷的,看到這些迷惑的眾生如何回頭再修行,回歸自性,這個你統統都看到了。這是現代許多科學、哲學、宗教、學術所研究的命題,統統看到。這就是今天科學發現宇宙源起,跟佛所講的一樣,佛在菩提樹下成正覺時就說明了。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三十歲,菩提樹下大徹大悟,將他覺悟的境界詳詳細細說出來,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的三昧就是如來不思議境界,如來不思議境界就是《華嚴經》,這個裡面把整個宇宙性相、因果、理事,統統說清楚、說明白。

      這個時候德藏菩薩問普賢,這個三昧的名稱。普賢菩薩說這個三昧的名、義,以及證得三昧的福德因緣,怎麼證得的?也就是菩薩怎麼成佛的?這些,佛說得很多,菩薩成佛,端在放下。我們學佛成不了佛,甚至於都不能往生,什麼原因?不肯放下。放下什麼?放下我與我所,這兩樣東西就把整個宇宙全都包括了,我是正報,我所是依報。為什麼要放下?這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心摻雜著假的東西,它的作用就不圓滿、不靈活了,所以不能明心見性,甚至於不能脫離六道輪迴。這是大事,這不是小事。在輪迴裡頭受苦受難受折磨,無量劫到今天。今天所受的這種苦難是史無前例,從來沒有受過像現在這樣的苦難。對修大乘的人來說,這個苦難是好事不是壞事,為什麼?它能幫助你真放下,因為你不能不放下。只要放下就能往生,只要往生就能成佛,這是淨宗法門的不可思議。

      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這裡頭節錄的這是經文,「三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唯依自心」。這個我們要學,不僅是過去、現在諸佛,包括將來一切諸佛,你要想成佛,你就得用這個方法。你要知道皆無所有,這個皆無所有,就是無我、無我所。我與我所放下,你就見性了,就明心見性。見性,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就現前。智慧是前面所講的五種,五大類,真智,真實智慧。德相就是大光明藏,就是常寂光,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一切萬法都在常寂光裡面,諸佛剎土不離常寂光,三途地獄也不離常寂光,統統在常寂光中。常寂光沒有迷悟、常寂光沒有對立,為什麼會有這些假相?眾生心念不相同,所以變幻這些東西不一樣。譬如,我們這些人坐在這個房間裡頭,眼睛都得了病,眼雖然得病,各人得的病不一樣。我們看這個空中,有很多現象出現,我能看到我的,看不到你的;你的眼睛看的相,你看到,我看不到。我們各人看各人自己的,說出來,有相似的,有不相似的。這就是這個世間,出生無盡,無量無邊差別的現象。但是這些現象沒事,你可別放心上,放在心上你的心就有病了,健康就喪失掉了;不放在心上,沒事。相與相不相妨礙,叫事事無礙;相與性不相妨礙,叫理事無礙,這是華嚴境界。所以唯依自心,全是自心在起用。

      「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諸佛是心量,一切法是心量,都是從心量這裡出現的,從心量而生、從心量而現。「得隨順忍」,了解事實真相了,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叫隨順忍。你不受它的影響,也不必排除這些幻相,沒有這個必要。「或入初地」,入初地就是明心見性。「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淨佛土中」。這個地方說捨身有兩個去處,一個是妙喜世界,一個是極樂世界。

      「妙喜世界」,我們這個參考資料裡頭有簡單的說明,這是世界的名稱,「維摩居士之國土」。《維摩經.見阿閦佛國品》有這一句經文,「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維摩詰菩薩是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化身到我們世界來的,這個經文,釋迦牟尼佛將維摩居士的本跡為我們顯示出來。所以維摩居士示現的是在家成佛,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是出家成佛,都是佛。我們相信這兩尊佛的果報,就是釋迦跟維摩居士。妙喜世界的這尊佛怎麼成佛的?他名號叫無動,無動就成佛了,動就是凡夫,不動就是佛了。六祖能大師見性,他的報告第四句,「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說明你的自性本來沒有動搖,沒有動搖的就是自性,動搖那就是阿賴耶,叫妄心。大乘佛法,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講大乘,都是講自性,都是講真心,都是講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就是不動。換句話說,大乘就是不動,動就不是大乘;清淨就是不動,動就不清淨;平等是不動,動就不平等;有我、我所是動,無我、無我所是不動。

      我們在大乘教修學,總的綱領、總的原則,這就明白了。什麼叫修行?修行就是修不動心,不動心就是不起心、不執著。不起心、不執著就是常寂光,就是真如自性,就是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不動遍法界虛空界,動雖然也遍,不是本來遍,不動是本來就遍。因為本來是遍,所以動也能夠達到本來遍的氛圍。周遍法界,這是周遍法界的理。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我們一定要知道,諸佛及一切法全是心量,跟智者大師《止觀》裡面所說的完全相同。智者大師在《止觀》裡面說,「色由心生,全體是心」,不就是此地說的,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全體是心。

      我們現在還沒有回頭,還在迷惑當中,對於如來這些教誨我們仰信,因為我們沒有證得,我們聽話、我們老實、我們真幹。怎麼真幹?得隨順忍就是真幹。隨順忍是什麼意思?就是《還源觀》上講的四德。第一個,「隨緣妙用」,隨緣就是此地講的隨順,妙用就是忍。什麼叫忍?不起心、不動念。真妙!不起心不動念是如來境界,不是凡夫境界。我們今天的麻煩就是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會起心動念,他會分別執著,這就不妙了。這就是凡夫起的作用,叫生煩惱。你看,凡夫遇到生煩惱,諸佛如來他不動,不起心不動念。大乘學人他還是生心,他生菩提,生菩提也是動,不是不動。為什麼生菩提?他隨順如來教誨,所以他起心動念跟性德相應。凡夫起心動念是貪瞋痴慢疑、是自私自利、是名聞利養,他起這種念頭。總的來說,他生起的念頭是有我跟有我所,這個意思很深、很廣,所以它跟性德是相違背。相違背的果報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心念跟自性相違相悖出現的幻相。如果與自性相應,叫生菩提。

      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裡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什麼?生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生這個。學習大乘的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生這個。這個好,這是菩提道,果報成佛。違背了,果報是惡道,是地獄,無間地獄。最高明的是什麼?高明是不動。維摩居士的本身是不動佛,這佛國品裡頭說的。不動,不動什麼都沒有,沒有煩惱也沒有菩提,那是究竟圓滿的自性呈現在面前,這是最高的境界、最圓滿的境界。

      《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不動,不住我,也不住我所。這是個什麼樣的境界?諸佛如來應化在十法界的境界,他確確實實自住於不動地,不動地的菩薩是八地菩薩,八地以上都不動了。所以用不動心去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諸佛如來。要相信這是我們每個人本有,佛有,我們都有。我們會動就是我們忍不過,為什麼忍不過?這個不能忍的習氣太重了。一接觸就起心動念,眼看到了起心動念,耳聽到了起心動念,接觸到了立刻就起心動念,這就是凡夫。所以我們長時間的修行得不到一個結果。原因?我們沒有辦法把這個心控制住、起心動念控制住。控制不住,這就叫沒功夫,一點定力都沒有。

      初學佛的時候,是用戒律規範住,不動,實際上還是動,動的時候他有戒律規範住,你不能越這個界限,這個界限就是戒律。如果這個戒律規範不了你了,那你就是個普通的眾生,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你在造業、你在造罪。造業,這是三善道,善業;造罪,果報在三惡道。你是在搞輪迴,你沒有出離輪迴,這就錯了,大錯特錯!所以這些經教來教導我們,我們要怎樣去修、怎樣去學,才能在這一生當中真正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我們做得到,要有信心,為什麼?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哪有不能成就的!

      有生妙喜世界,有生極樂世界,各人的本願,這兩個世界都好。「是則了知心量,不涉程途」,程途是遠近。經上所說的,十萬億佛國土,於這個不相干。十萬億佛國土,是你有分別、有執著說的。如果你把分別執著放下,時間、空間沒有了,十萬億佛國土在哪裡?都在面前,全在當下。空間沒有,距離沒有了;時間沒有,先後沒有了。所以佛說即在當下,就在眼前。「一切功德,具足成就」,你就證得大圓滿,無量無邊無盡的功德同時圓滿、同處圓滿。這是什麼原因?這是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法爾如是。

      「故知有決定智,方能決定信」,這關鍵在此地,我們要有決定信,決定信從哪裡來?決定智來的。智是什麼?不疑惑。你有疑惑,你就沒有決定信;你沒有決定信,你就對往生沒把握。我們年輕學佛的時候遇到一些老和尚,修持都很不錯,名氣很高,令人敬仰。我們見面的時候向老和尚請教,老和尚對於往生有沒有把握?老和尚說實話,沒有把握。我問了好幾位,沒有一個說我有把握的。我知道他說的是真話,他不是假話。什麼原因?就是沒有決定信。為什麼沒有決定信?沒有決定智,也就是對於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最麻煩的是,總以為現前境界是真的,好像我們看電影,把電影銀幕當作真的,不知道它是假的,當真的,病根在此地。

      所以這個地方講的,無我、無我所,好!這兩句話實在講得太好了。這兩句不是我們頭一次看到,我們學佛不曉得看多少遍,可是從前就沒有這麼深刻的了解。什麼叫無我、什麼叫無我所,查查辭典,找找資料,就這麼含糊籠統講過去了。真沒有搞清楚,那就叫道聽塗說,人云亦云。搞這麼多年,慢慢有一點契入了,一看,這個裡頭境界太大了,無盡的深廣。五個字,把整個宇宙萬事萬物統統包括在裡頭,一個都不漏。慢慢這才體會到古大德所說,佛經的義趣不可窮盡,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我們能體會多少?一定要把體會得的變成我們生活當中的概念,它就起作用了。我在日常生活當中,無我、無我所,真正知道無我、無我所了,還會跟人爭嗎?沒有了。還會有傲慢嗎?沒有了。還會有嫉妒嗎?沒有了。還會有喜愛嗎?沒有了。平等心、慈悲心對一切眾生、對一切萬物,一片慈悲,一片真誠。我與我所有是一不是二,這個裡頭沒有自他,迷的人有自他,悟的人沒有。

      我們今天難得,從迷惑顛倒走上覺悟的道路,從不平的道路走上平坦的道路。這是佛教導我們的,我們沒有佛這麼好的老師,我們怎麼會覺悟?根性鈍一點沒有關係,只要跟著佛陀,不離開他,鍥而不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慢慢就入境界了。凡事欲速則不達,急躁不能成功。動作太快了顯得浮躁,浮躁什麼?你思考不周到,所謂掛一漏萬。要長時間慎密的去思考,這是說世間人做學問、辦大事。古人批評諸葛亮他一生的成就,謹慎、小心。謹慎小心是接近禪定,一絲毫浮躁的習氣都沒有。所以各方面信息來的時候,不動心,才能判定信息的真妄,用智慧來處理,真能化解問題。

      這裡說,「有決定信,方能決定生」。決定智,上上根人,有決定信,有決定智。還有一種善根非常深厚的人,沒有決定智,他有決定信。你問他,他講不出這些道理,他就是信老師,老師教他這句佛號,他就堅固執著,一時一刻都不放棄。諦閑老和尚的徒弟鍋漏匠就這個例子,他有決定信,他沒有決定智。這樣的人不少,這樣的人決定得生。底下這一句勸我們,「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這是一句金玉良言。我們要謹慎,千萬不要有疑惑心,把這個利益喪失掉,連鍋漏匠都不如。黃忠昌居士聽講經,他做試驗,看看是不是真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閉關三年,向小莉居士給他護關。還差兩個月圓滿,也就是兩年十個月,他預知時至,往生了,真的不是假的。這也是菩薩來做給我們看的,為我們大家作證轉,給我們做證明,真的不是假的。

      下面,念老做了個結論,「是知信他不信自,仍是智短」,信自不信他不行,信他不信自也不行,都是智短。「既無決定智,即無決定信,是以意志猶豫,無所專據」。學佛的人學了多年,十幾年了,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的人很多。他想專據,他沒有辦法。怎麼樣才能專據?實際上他知道,他迷了,他做不到。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就成了。我們想想這個世間有沒有真正修行人?我的看法是決定是有。這些真正修行人都隱居起來了,決定不會被外面人知道,你看到他,他是個很平常的人,一絲毫奇特都沒有。這種人一定是非常慈悲、非常柔和,顯示他無能、無智。他在那裡等待機緣,機緣成熟了他出來,出來的時候確實一鳴驚人。

      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就是一個榜樣,自己真修真幹,幾十年沒有人知道。到七十歲被人發現了,也是偶然的機會。有些居士,這些居士是學習經教的,懂,他不是迷信,到普陀山去遊覽觀光,無意當中在藏經樓遇到印光大師。在談話之間,發現這個老法師有學問、有道德,人很慈祥、很誠懇。當然這些人有問題提出來向他請教,老法師一樁一樁為他解答,他們非常滿意。回去之後,寫文章在報紙、雜誌裡發表,說到普陀山的奇遇,遇到這樣的高人,這出名了,七十歲。印祖八十歲圓寂的,所以他弘法利生十年。你看,七十年的累積,德行、學問,一天不懈怠,正是古人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由於老法師方言太重,他說的話聽得懂的人不多,所以他就不講經,講經還得找翻譯。完全用文字弘法,有人寫信提問題,他答覆他,用這個方法。一生參加弘法只有一次,上海舉行護國息災法會,請他老人家去主持。他在法會講開示講了七天,最後一天給大家做三皈,傳授五戒,三皈五戒。有這個小冊子,護國息災法會的法語,這是他在公共場所弘法的唯一的這麼一次,其他都是書信文字往來。你從這些去看,能看到老和尚真實學問博大精深,字字句句都能感動人。現在《文鈔全集》出版了,依照這部《文鈔》修行,決定得生淨土。

      所以我們要知道,佛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為的是什麼?為的就是叫人相信你自己本來是佛,你要真正相信這句話,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相信發願求生決定得生,往生決定成佛。佛講的四十九年一切經教,目的就是這個,很單純。為什麼講那麼多?眾生根性太複雜了,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講法。可是終極的目標一定要知道。只有這個方法能幫助你很快成佛。煩惱不容易斷,業障很難化解,但是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功德太不可思議了。老實念佛的人、常常念佛的人會開智慧,為什麼?煩惱、業障不斷、不消,自己沒有了,這佛號的功德。愈是真誠心去念,就是沒有疑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這個力量太大了,一心專念。學佛不麻煩,愈是大道愈容易。

      我們看底下這一小段,「續念得生」。

      【然猶續念不絕。結其善願為本。續得往生。】

      這個地方我們要留意了,念老的註解說,「信願不堅,依據不專」,但是怎麼樣?他能念佛相續,他求生的願沒間斷,念佛功夫不間斷。你看,「以念佛力及發願力,仍得往生」。但是怎麼樣?滯於邊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花不開。別人一到極樂世界,花就開了,花開見佛。他到極樂世界,花不開,這是什麼?帶著懷疑。但是他真念佛、真求往生。所以念佛的要訣,第一個就是不懷疑,第二個不夾雜,第三個不間斷。這個人念佛,這三個條件他有兩個,不懷疑他不行,他有懷疑,但是他不夾雜、他不間斷。所以他能往生,生到邊地,也不錯了,也非常難得。

      底下一大段講果。果裡頭分三段,第一,「道止邊界」,他往生生到邊界。我們看經文:

      【是諸人等。】

      就是指前面這一類人。

      【以此因緣。雖生彼國。不能前至無量壽所。道止佛國界邊。七寶城中。佛不使爾。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末後這一句說得好,這不是佛的意思,是你自己所作,自己要受這個果報。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業因果報,佛不能改變。人造惡業墮地獄,閻羅王告訴惡人,你所做的是自作自受,我不能把你的罪加重,也不能把你的罪減輕,全是自作自受。修善亦如是,念佛往生還如是。所以蕅益大師講六信,裡面很重視因果,他六信的順序,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擺到最後。

      我們看註解,『是諸人等』,指前面所說的兩類往生邊地的人。一種是信他不信自,一種是信自不信他,對佛五種智慧有懷疑,這兩類人都生邊地。『以此因緣』,這個因緣是「以修善念佛、發願求生」,「感得生於彼國邊地」,他們生到極樂世界是生在邊地。這個邊地是比喻,不是真正邊地,蓮花還是在七寶池裡頭,不是在別的地方,就是花不開。隔壁這朵花開了,就是他不開,稱它為邊地,不是真的到邊地。他在花裡面,「七寶宮殿」,你看「寶池蓮華」,他在七寶池,蓮花在七寶池裡頭,花裡頭是七寶宮殿,這居住的環境。「樂如忉利天」,前面我們看到的樂如夜摩天,這個地方講樂如忉利天,就是反正他很快樂就是了。「及永不退墮之果」,他不會退墮,不會退到六道輪迴來,甚至說不會退到十法界,他就在極樂世界,等著花開見佛。什麼時候花開見佛?時間沒有一定,但是最長不超過五百年,五百歲這是極限,不會超過五百歲。這五百歲是我們人間的時間,極樂世界沒有年月日,是我們這個世間的五百年。我們世間五百年在極樂世界很短促,不是很長時間,只要他覺悟了,一覺悟、一懺悔,花就開了。

      「復因疑惑之過」,他感應得到的是『道止佛國界邊』,沒有見到阿彌陀佛,沒有聽到阿彌陀佛講經教學。「於其城中不能得出,於五百歲不能見聞三寶之果」,他的苦就苦在這個地方。這說明什麼?說明見佛、聞法在遍法界這是至樂。方東美先生當年教給我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就是見佛聞法;離開佛,不聞法,這個享受就中斷了。極樂世界這些人怎麼辦?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之後,就不離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佛菩薩跟我們這個世界完全不一樣,我們這個世界真的是不自由、不自在,他們那邊是得大自在、得真解脫。極樂世界的人不需要飲食,省多少事情,我們這個世間,飲食耽誤多少時間。不需要睡眠,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沒有黑暗,我們這邊有白天有晚上,叫一晝夜,極樂世界沒有。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見到阿彌陀佛,在彌陀講堂聽經聞法,進講堂了。離開講堂,離開講堂就畢業了,就成佛了;沒有證得無上菩提,不離開講堂。

      阿彌陀佛說法沒有中斷的,每個人去聽法也沒有間斷,也沒有中斷。聽說他們常常到十方世界去參訪諸佛菩薩?是,是真的,不是假的。怎麼去的?化身去的。他的本身在阿彌陀佛講堂沒動,他能夠分身,分無量無邊身,虛空法界有多少尊佛國土,他就分多少身。有本事同時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他,他在那裡供養,供養修福,在那裡聞法修慧。然後你就曉得,極樂世界修行一天,大概等於我們這個世界修無量劫。所以他成佛快,真正做到了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到極樂世界才真正能做到。這三個條件圓滿,不斷再提升自己境界,從菩薩品位上提升。一到那個地方,這假設是初信位的菩薩,很快提升到二信、三信,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很快。像爬樓梯爬五十一層,他不休息,很快就爬上去了。在他方世界,修行的爬樓梯,爬上一層要停很久才能再提升一層。極樂世界不是的,非常快速。

      這下面又說,「此皆唯心所造,業力牽引,不由他故」。這個理,不僅僅是極樂世界往生的因果,它通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時、一切處誰做主?我們起心動念在做主,於任何人都不相干。世間人不知道事實真相,常常有怨天尤人。怨天尤人是造罪業了,是把責任推給別人,好像自己沒有,這大錯特錯!「故云」,所以這經上說,『佛不使爾』。你為什麼墮到邊地?是你自己造的業,你自己心裡有疑惑。佛講得很清楚、祖師講得很清楚,念佛求往生,念佛最重要的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三要訣。你自己帶著疑惑心,所以往生邊地,是你『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正如《華嚴經》上所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性就是說,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這裡頭所有的境界、所有的眾生,全是自己唯心所造,心現識變的,這個一定要知道。人遇善緣,他去享樂去了,忘掉了;人遇到逆緣,他在受苦,不知道苦從哪來的,怨天尤人,某人害我的,某人陷害我的,某人障礙我的,不是,全是自作自受。那某人障礙我,為什麼他不障礙別人?某人陷害我,為什麼不陷害他?凡是事,過去李老師教給我們,要細心觀察,不能看一面,看一面錯了。面面俱到,要看幾面?老師教給我們,至少要看八面。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那叫什麼?那叫覺悟,叫不糊塗。八面先看體、相、用,這是三面,佛經上常講的,一切法都有體相用三面;再看因緣果三面,有因、有緣、有果;最後看事、理這兩面。八面都看到了,你才把這個事情看清楚、看明白。現在誰對一切人事物能看八面的?看八面叫觀察,人不懂。所以他生活在迷惑顛倒之中,根本就沒有把事情看清楚,他就生起煩惱、生起疑慮了,怨天尤人。這個造罪業,造罪業自己不曉得。

      八面是基礎,基本的,必須要看這個。深一層?深一層是八面每一面都有八層,都有八面,體中之體、體中之相、體中的作用、體中的因、體中的緣、體中的果、體中的事、體中的理,你看一個字八面。八面,八八六十四面,相裡頭有相之體、相之相、相之用。老師把這個教給我們之後,告訴我們,一切法其深無底。我們說我們看東西跟佛怎麼能比?佛能徹法底源,他看得究竟。我們能看一面就不錯了,能看深一層,這了不起了,深兩層,六十四再乘八。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對古人沒說話的資格,古人看六十四面就不少,再深的也有。我們講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大概看六十四面的是初信位的菩薩,一個比一個深,我們怎麼能跟人相比!今天尖端的科學家沒有辦法跟他們相比,尖端科學家發現的只是一個點,某一個小範圍。這些修行人,他們是從戒、從定、從慧,定慧圓融,觀察的是遍法界虛空界,愈深入愈清楚,諸法實相他們參透了。明心見性是初住菩薩,這《華嚴》圓教,徹法底源,那就是大經上常說八地以上,極其微細,我們沒有辦法知道。

      《華嚴經》上這一句是總結,「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每個人要特別重視這個唯心,自己的心。這個心有真心、有妄心,都在裡頭,這一個字裡頭。真心是體,妄心是用(作用);妄心就是阿賴耶,真心就是自性。心現心生識變,一切法千差萬別,識變的。「蓋心生種種法生,地獄、天堂、淨土、佛國,皆是自心所現」。這個道理要搞清楚、搞明白了,你這一生再不會怨天尤人了,自己對自己負起責任。知道不僅我們一生,生生世世,過去未來,一切因果自己承擔,於任何一個人都不相干。於佛菩薩不相干,於天神不相干,於鬼神也不相干,都是自己心裡頭生的,自己心裡頭滅的。

      我們生到這個世界來,是我們自己業力感應到這兒來的。我們與這個世界眾生有共業、有不共業,不共是別業。我們住在這個世間長短,就是壽命長短,這是別業;我們跟這些眾生共甘苦同患難,這是共業。雖是共業,實在講有相同相似,實際上還是個別的。為什麼?人死了走了,別業沒有了,他跟這個世界共業也沒有了。不能說是,他人身死了之後,他還有共業留在這兒,沒有,也走了。這些事相,這個事理、因緣果你都想通了,都看通、看明白了,自然就知道了。知道地獄、天堂、淨土、佛國,全是自心所現,離開自心,無有一法可得。所以說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跟我們的關係多密切!

      佛跟我們關係密切,天堂、地獄跟我們關係同樣密切,哪些是地獄的因?佛在總體上來講,告訴我們,十法界因緣無量。無量因緣哪一個因最重要?這第一個因,佛告訴我們,佛第一個因是平等,平等是成佛之因。所以,菩薩要成佛,一定要住兜率天。為什麼?兜率這個名詞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知足,知足就平等了。不知足,永遠不平等。所以你看看,知足、平等這就成佛了。真知足,確實他不爭、不求了,我們常說「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心平等了。清淨只是不染污,還有所求,到真正無爭無求,這心平等了。所以,清淨平等是佛。菩薩,菩薩是六度心,也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菩薩是大慈大悲,念念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這個心是菩薩心,這菩薩心腸。聲聞心,這是阿羅漢,是四諦心。辟支佛是因緣心,十二因緣。天,天人,上品十善,還得加上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這生天。人道,中品十善,五戒在中國就是五常,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具足,你不失人身,這一生生命到了,來生還會到人道來。餓鬼是貪心,貪心墮餓鬼。瞋恚,脾氣很大,這是地獄心。愚痴是畜生心,愚痴是糊塗,是非善惡搞不清楚,沒有智慧。這是十法界,佛講第一個業因。

      於是我們就曉得了,我們對於貪瞋痴要遠離,為什麼?貪瞋痴是三惡道的因。要斷貪瞋痴,而不是講對象,有人學佛,對世間法不貪了,對佛法貪愛,他將來到哪裡?還是到餓鬼道。為什麼?貪心。貪心到餓鬼道來,大概做鬼道裡頭有福報的鬼,因為他沒有惡念,他做了很多好事。但是那個引業,就是牽他到哪一道去,牽引他到哪一道,那個叫引業。到這一道裡面,你所受的報應,那叫滿業。我們到人道來,同樣的是中品十善,五常、五戒,是過去生中這個修得不錯。這個業現前,我們到人間來投胎。在一生當中你所一切的享受,那是滿業,是過去修的善還是造的惡。修善,你這一生過得很好,享福,善果;如果修的不善,這一生生活很清苦,活得很累,憂患煩惱很多。全都是自作自受,不能不知道。

      「身所趣向」,你趣向是到哪一道去,「唯是自業所牽。業由心生,故云心自趣向」。業、相、念都是從心生的,所以心是主宰。佛給我們做總結,「全體是心」,所以心重要!大乘完全是修心,小乘在事相上。所以小乘戒結罪論事不論心,大乘結罪是論心不論事。大乘,一個念頭善惡就造成果報了,不一定要有事,殺盜淫妄,念頭動了就結罪,所以大乘戒很難持。小乘容易,小乘講不殺生,我沒有殺他,我心裡恨他想殺他,但是我沒有做,不犯殺戒。大乘不行,你念頭動了,動了念頭要殺他,這就是破戒了。殺不殺不論那些,都起心動念處結罪,這是菩薩比小乘高,高在此地,結罪不一樣。這是說明,一切得自己負責任,決定不能夠去怪罪別人。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