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淨土大經科註

    第114集

    共578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1年9月21日啟講,2012年10月21日圓滿。

    黃念祖老居士集註,集經、論八十三種,祖師大德註解一百一十種,有緣遇到太希有了。開講第二遍,把我作的科判會進去,《淨土大經科註》。很詳細,我參考了慈舟老法師的科判。看經文、註解,段落層次更明白,從章法結構就能看到思想體系。無論出家在家,講解這部經,學習這部經,信行不退。一向專念是行,發菩提心是信,願生淨土,老實念佛不退轉,即得授記。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四集)  2012/1/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今天是二0一二的元旦,農曆正是釋迦牟尼佛成道紀念日,正好碰在一起,這是個非常好的預兆,是個吉祥的預兆,希望佛法能夠幫助二0一二化解馬雅預言的災難。最近兩個月來,我收到很多同學的來信,都談這樁事情,祈求全球同修們在同一時間念佛,用集體的念力形成一個巨大的能量來化解地球上的災難。這幾封信幾乎都談這個問題。這封信說的是應對二0一二全球的危機,希望都能夠來接受美國科學家布萊登博士的提議,就是「唯有全人類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將世界引導到更加美好的走向」。像這些函件我收到很多。

      香港有一個「聖賢教育協會」,他們在前兩個月,王會長夫婦兩個來看我,我才曉得有這麼一個活動,他們希望在香港辦一個萬人的講演大會。講演的人他找不到,希望我給他找幾個人。我給他建議,我說找人很困難,時間這樣匆促,有很多人時間都排定了,抽不出時間來。我說你找我,我天天在講經,每天四個小時,沒有中斷。所以我建議不如辦一個念佛大會。因為他的場地已經租下來了,沒有辦法退,要是不辦活動,錢都給他了,他感覺得也可惜。所以我就勸他,你去找找暢懷法師,香港法師裡頭我比較熟悉一點,如果他能夠協助你,讓他來主法辦一個念佛會。不要講經,念佛好。

      我們學大經,去年我們學了一部《大經解演義》,接著我們來學習科註,註解依舊用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他註得太好了,我們深受利益,才知道念佛功德無比殊勝,講千經萬論到最後總結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用今天科學家這個話來講,念力、能量不可思議。我們有這麼多人集中這個念力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聖號,真信切願、一向專念,用這個功德來迴向給香港這個地區,在災難當中平安度過,給中國的祖國、給東南亞、給全世界。希望這個念佛會能夠收到這個效果,這對於整個世界、整個人類都是非常大的貢獻。

      會長跟暢懷法師也要求我,念佛會第一天要我跟大家見見面、講講話。我說我還是不去的好,時間抽不出來。我上午講兩個小時,下午講兩個小時,去參加至少兩個小時不能講經,我希望講經不要中斷,這也是很多人對我的期望。我每天讀經四個小時,講經四個小時,其餘時間念佛。但是我可以錄十分鐘,錄個光碟十分鐘,在大會裡頭播出,做為我跟大家慶賀新年,跟大家講幾句話。勉勵大家這個念佛的功德是為什麼,是為了化解災難、是為了祈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消除地球上這些頻繁的災難。能不能做到?這是另外一個問題,我們自己要有信心,有這一分的誠意,這非常難得,我相信能夠感動佛菩薩、能夠感動我們的老祖宗,祖德庇佑、三寶加持,功不唐捐。對自己一定要有信心,決定不受外面境界動搖。我們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來執持名號,就能產生巨大的力量,自利、利他,這是一樁好事。

      外面的傳言很多,我在這幾個月當中收到的信息非常多,用什麼心態去處理?不必去理會。甚至於這些傳遞的信息,他說,我不能不聽,他有文字傳來的時候我可以不看。為什麼不需要看?因為它的內容我了解,不要耽誤時間。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應對,這個我跟諸位講過很多。大家的福報都比我大,壽命都比我長,很多老同修都知道我的命很薄,沒有福報,壽命在四十五歲就該死了。那一年我得了一場病,我一生沒有生過病。四十五歲那一年是我講經的第十二年,我出家就講經、就教佛學院,到今年二0一二年,五十四年了,沒有中斷過。雖然沒有道場,到處流浪,我很安慰,因為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當年一生是到處流浪,他給我做了一個榜樣、做了一個典型,我這個到處流浪的生活,我很感謝佛陀。

      老師,我出家的時候,老師勸我出家,而且勸我學釋迦牟尼佛,我沒有辜負老師,我依教奉行,這個老師是章嘉大師。老師告訴我,你的一生佛菩薩安排,你什麼都不要操心。所以我這一生當中能夠不受外面環境干擾就是老師這一句話,我相信老師,老師不欺騙我。一生都是佛安排的,我只有歡喜接受,順境歡喜接受,逆境歡喜接受,善緣、惡緣平等的歡喜接受,這個多快樂。老師的一句話,我們一生奉行,得的利益太大了!如果你不肯照做,那責任要自己負責。我聽話,因為我沒有智慧、沒有福報,這不聽話怎麼行!所以我對於老師是特別感恩。我的講堂、我的攝影棚都掛著老師的相片,如同老師在講堂一樣,看著我在這裡做報告。我對於父母、祖宗感恩的心,對老師感恩的心,對於善友感恩的心。

      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善友,鼓勵我的、讚歎我的是我的善友,毀謗我的、陷害我的也是我的善友。這從哪裡學來的?從《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頭學來的。善財童子為什麼一生能成佛?就是這個方法,心目當中全都是佛菩薩,沒有一個惡人。他對我表現的惡,那是菩薩來點化我、來考驗我,看我還動不動瞋恨心?我不動瞋恨心,菩薩就滿意了,我考試及格了。如果這個人毀謗、那個人陷害,我有一念瞋恚的心,佛菩薩就會嘆息、就會搖頭,我不及格。善緣順境沒有留戀,逆境惡緣沒有怨恨,永遠保持這一部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我們這一生才沒有白過。清淨平等覺在哪裡修的?最重要就是在人事環境裡頭,其次是物質環境,要在環境裡頭真修、真幹。從前方東美先生告訴我,佛教的智慧不是在那裡憑空想像,五十三參是真幹出來的,是在順境、逆境、善緣、惡緣裡頭磨鍊出來的,這叫真實智慧。我初接觸佛教,還沒有算接觸佛教,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他老人家告訴我的。

      特別把《華嚴經》介紹給我,他說《華嚴經》是佛教哲學概論,特別介紹清涼大師的註疏,華嚴境界是毘盧遮那佛的境界,清涼國師的《疏鈔》等於是導遊,他來幫助我們,我們去遊覽華藏世界、遊覽華嚴海會。我從老師這裡接受過來,真幹,所以老師歡喜。我跟方老師的緣很深,承蒙老人家特別照顧。如果不是他,我始終認為佛教是宗教、佛教是迷信,不可能走到佛門裡來。老師把我點醒,佛教不是宗教,是哲學,而且是最高的哲學,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無論在家、出家都一樣,確實在這個世界上幸福美滿,我得到了,自在快樂。要不是大乘,我怎麼會有這樣充實的這一生、圓滿的這一生!你看一生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幹自己喜歡幹的事,這個世界上人誰能夠得到?談何容易!我相信老師不只教我一個人,為什麼我能得到,別的同學沒得到?不聽話,自己的意見太多,那就沒法子。我能得到是我老實、我聽話、我真幹,我才得到。

      方老師的長公子前兩個星期從美國來看我,我們非常歡喜,他夫妻兩個帶著他女兒,現在住在加州,我們感恩。古時候,師徒如父子,關係多親密,老師的兒女就是自己的親兄弟,永遠要關懷、要照顧、要互助合作。他今天還在,他還有兩個小弟,我沒見過面,在紐約。我們要做樣子給別人看,老師的兒女跟自己親兄弟沒有兩樣,好好的照顧,有任何困難全心全力協助,把師生這種關係做出來,現在這個世界上看不到了。今天我們要恢復傳統,必須把孝道做出來、把師道做出來,這是傳統的核心。大乘佛法不離這個,你看淨業三福前面兩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孝養父母是孝道,奉事師長是師道。這兩個道都沒有了,社會就亂了、災難就來了;這兩樁事我們找回來,社會就安定、災難就化解了。

      那我們今天要念佛,佛教我們念佛,不但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勸我們念阿彌陀佛。那我們念阿彌陀佛,肯定得到十方一切諸佛的加持。我今天以這一點供養諸位同修,祝福同修們在今年這一年為人類做出最大的貢獻,我們念佛化解災難,一心一意,其他的念頭統統放下。讚歎我的人是恩人,毀謗我的人是恩人,都是佛菩薩,我們在這裡頭鍛鍊提升我們自己的清淨平等覺。祝福大家,恭賀大家,新年快樂,謝謝!

      現在我們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九十一面,從第二行看起。這一句經文也好,對我們今天二0一二很管用,好像就是對我們說的,『堅固不動』,這一句經文好。「其心如金剛,能破一切,而不為一切所破,故云堅固」。能破一切,真實的意思是不被一切影響,「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也跟同學們說過,我的父親一生只教了我一樁事情,他失敗的經驗告訴我,不要走他那個錯誤的路線。他為什麼失敗?就是心浮動,一生當中常常換職業,所以一生是一事無成。告訴我,無論搞哪一個行業,你就一門深入,決定不要改變,一直做下去就會有成功的希望。這是我得自我父親的。其實就是古人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正如同在學校讀書一樣,常常換科系,大概四十年都畢不了業,常常換!那你學一門,四年就畢業了。所以決定不可以。一個科系一定學到底,一生學到底就變成了專家,這很有道理的。

      我們不會被外面動搖,外面說這個好、那個好,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好。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上說過,「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每個法門都能幫助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法門是平等的。可是我們學習只能學一門,決定不能學許多法門,許多法門我們的心力分散,我們的精神也分散了,不能集中。佛在大小乘經論裡頭都教給我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一定是一門深入你才能成就,你才能得定,你才能開智慧。佛法與中國傳統的教學,教學的目的在哪裡?開智慧,以這個為目標,不是廣學多聞,不是這個,是教你開智慧。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來,它就講得很具體、很實在,「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就是戒定慧三學。傳到中國來之後,儒家接受了,道家也接受了,這個方法真好。多少時候能見效果?頂多十年。十年的時間不是太長,但是也不短。中等根性的人三年、四年就得定了,心就定下來了。心定下是什麼?不會被外頭動搖,你說好,我讚歎,我不會去學你那個。

      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只看、只了解,不學。他學什麼?他老實念佛。第一個老師教他的念佛法門,吉祥雲比丘,《八十華嚴》裡面的德雲比丘,五十三參第一。第一代表什麼?先入為主。中國跟印度都重視先入為主。這一位善知識教他念佛法門,跟他講了二十一種念佛法門。這二十一種一展開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法門,統統歸納起來、統統歸納到念佛,了不起,善財童子接受了。我們看到第一個,再看到最後的一個,始終!最後的一個第五十三,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這恍然大悟,善財學什麼?徹始徹終就是念佛法門,表演得好!讓我們看了之後死心塌地,《華嚴》到最後歸淨土、歸無量壽。所以隋唐祖師討論這些經教,我們看了這些文字一看就懂,為什麼?我也是走這一條路,他所講的就是我所走的,更增長我的信心,更堅定了我的堅固志願,不會再為外境所動搖。

      特別是這一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這個本子是我的老師李炳南居士他在台中講過一次,並且做了眉註、做了註解,簡單的註解。這個本子給我了,他老人家的遺物就是這一本東西給我。我依照這個本子講過十遍,愈講愈歡喜、愈講信心愈堅固。前年初,我把《華嚴經》暫時放下,為什麼?災難太頻繁了,救災難要找如來第一經,《華嚴經》是第一經,《無量壽》是第一裡頭的第一,而且分量少。《華嚴》太大了,我講得很詳細,預估《華嚴經》講圓滿需要兩萬個小時,對於化解災難來不及了。所以《華嚴》停了,講這部經,選講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我對他的註解佩服得五體投地。

      他跟我的關係,我們認識雖然都是在外面,真正志同道合。他老人家在的時候,我每年會到北京去二次到三次,專門去看他。現在國內很少去了,為什麼?老朋友沒有了,以前有黃念老、有趙樸老,還有傅鐵山大主教、茗山法師,這都是老友,我們在一塊談話都非常契機。現在這些人全走了,我到國內去就很傷心,老朋友都凋零了,所以現在很少去,講經紀念這些老人家。傅鐵山是天主教的大主教,晚年他生病在醫院,我念佛給他迴向,他接受、他歡喜,而且還真有效果。我們真談得來,比佛教的老和尚好多了,我跟他什麼都談,他的祕書陳先生知道。所以老友都凋零了,變成孤家一個人,孤家寡人。現在每天作伴的就是這部大經、這部註解,展開經卷,我就看到夏蓮老跟黃念老,念念不忘。我們展開這個經卷把它講清楚、講明白,依教奉行。

      二0一二的信息對我來說是好事不是壞事,我非常喜歡,為什麼?它給我訂了一個日期,告訴我在這個日期之內我的淨業一定要修成功。什麼叫成功?最低限度是功夫成片。什麼叫功夫成片?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雜念。看到一切人是阿彌陀佛,看到一切動物是阿彌陀佛,看到樹木花草是阿彌陀佛,看到山河大地是阿彌陀佛,遍法界虛空界沒有一樣不是阿彌陀佛,我們就入阿彌陀佛境界了,你決定得生淨土。

      阿彌陀佛有沒有給我消息?有。我在七十九歲那一年,那一年是個關頭,我在廬江,身體有點不舒服,到北京去就病倒了,住在旅館裡頭,四天。他們找些中醫來給我看,我自己心裡有個感覺壽命到了,四十五歲延長到七十九歲。真的見到阿彌陀佛了,是病的第三天,第三天見到佛,境界非常清楚,似夢非夢,因為不像一般夢中的境界,就像我們睜著眼睛看得很清楚。我在床上睡著,醒過來了,看到天空非常明亮,在我面前是青山,沒水,一重一重的,以後我到雲南在大理看到,就像大理那個青山一樣一層一層的。看到滿山遍野全是人,面孔都對著我,那麼多的人。我都感覺到很奇怪,是不是聽眾,講經的時候聽眾,這麼多人?我這個念頭起來之後忽然那些人全變成畜生,我就覺得不大對了,一個人都看不到,個個都變成畜生,各種不同形樣的畜生。

      這個時候我念了一句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我每天拜佛,我在這邊拜的,你們大家看到,我第一拜是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第二拜南無本師阿彌陀佛,第三拜是南無本師毘盧遮那佛,幾十年養成習慣了。所以我在那個時候就念了一句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出現了,多大?跟天空一樣大,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全身放光。我又接著念第二句南無本師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不見了,阿彌陀佛出現了,真叫現大身,身跟天空一樣大,就半邊天。我接著念南無本師毘盧遮那佛,阿彌陀佛不見了,毘盧遮那佛出現了。最後我念了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現的相也是那麼大,毘盧遮那佛沒有了。這個時候我就聽到有人在我旁邊,我看菩薩像,沒有回頭,我一心專注看佛像,這麼大的佛像從來沒看見過。旁邊人問我:「你還有沒有什麼事情沒了的?」我說:「了了,我沒有事情。」「你還有沒有人要見面的?」我說:「沒有,我也不需要跟任何人見面。」他說:「那你全都放下?」我說:「是,全都放下了。我現在只有一個念頭,想跟佛到極樂世界去。不過如果佛要留我在這個世間,幫助這些苦難眾生也可以,我聽佛的吩咐。」這樣就醒過來了,不像是夢,非常非常清楚。醒過來怎麼樣?病就好了。第二天我回到香港,在香港養了兩個星期就恢復講經。

      所以我告訴大家我死過兩次,我有兩次瀕臨死亡的經驗,這個經驗太好了。我不怕死,我很喜歡死,不像別人。為什麼?我死了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我到那裡去上學,去提升自己。成佛之後,像諸佛如來一樣在遍法界虛空界幫助一切有緣眾生,多快樂的事情。別人看到我這一生過得很辛苦,我自己覺得我這一生非常快樂,他們不知道。這是我們的境界不一樣,也就是想法、看法都不相同。別人看這個世界是災難,我看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沒有一樣不在幫助我覺悟、幫助我提升。我自己心裡很清楚,我有這個把握,任何時候,我走的時候阿彌陀佛都會來接我,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我們沒有一天離開阿彌陀佛,這一部經典就是阿彌陀佛,每一天讀經,每一天跟大家分享,堅固不動,決定不會受外頭境界動搖、不會受外頭境界影響,一切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們就真正得利益了。能破一切,而不為一切所破。你要是動搖了,你就被別人所破;絕不動搖,什麼事情到面前來,沒事,這比什麼都重要。我每天正常的活動,正常的生活,不受任何干擾。

      上一個月,澳洲舉行學院十週年紀念,我去參加了,我把職務都辭掉,告訴大家以後可能不再到澳洲參加任何活動了。可是澳洲沒想到發生一樁事情,這樁事情我很歡喜,澳洲圖文巴這個小城宗教團結了,真難得。過去我們在湯池做了一個實驗,是小鎮做實驗,搞得很成功,影響很大。這一次圖文巴宗教團結,這個意義很深,如果這個城市宗教團結成兄弟姊妹,會影響全世界。所以我對它這個事情還是很關心。這個事情是什麼事情?可以幫助全世界宗教給社會一個嶄新的面貌,宗教教育化解危機。我勸所有宗教一定要回歸教育,都要講經、要教學。我說我是個例子,你看到我一生講經教學五十多年,在這個國際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如果每個宗教都這樣,這個影響好,真的能夠化解衝突,帶給世界安定和平。

      我希望每個宗教都發心。他們真幹,做了一個計畫送給我看,他們每四個月辦一次活動,這個活動是什麼?就是多元文化宗教交流分享的活動,就是我的宗教我這四個月做了些什麼,自己的提升,以及幫助信徒;再就宗教的聯繫,互相合作,做出這些成果提出報告,非常有意義,這樁大好事情。我對這個很關心,能夠幫助全世界宗教在國際社會上提升地位,讓大家對宗教改觀。宗教是社會教育,不是迷信,要把這個澄清,讓大家面目一新。宗教教什麼?我叫補缺教育,現在教育裡頭缺少倫理、道德、因果,那這個東西所有一切宗教經典裡面都有,我說我們補缺教育。那宗教教育對社會貢獻就大了。社會的教育是教人做事,宗教教育是教人做人,做人比做事還要重要,這是一樁大好事情。

      下面說,「其心如如,《金剛經》曰:如如不動。故云不動」,就堅固不動。「此之不動,不是沈空滯寂」,沉空滯寂是小乘,阿羅漢跟辟支佛,他們證入涅槃境界,真的他什麼都不做了,自己契入寂靜的境界,不動了。「而是心心契於真如法一」。大乘不一樣,大乘涅槃是活活潑潑的,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而如如不動。這個了不起,這是我們要懂得的,大小乘不相同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什麼事都幹,只要是好事,利益眾生的事情、利益國家的事情、利益世界安定和平的事情,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做。做出什麼不動?不為名利所動,不為情執所動,像大乘教裡常講的三輪體空,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就是堅固不動。

      那說個簡單的,不為名動搖,我不要名;不為利動搖,我不要利,什麼都不要,全心全力把這個事情做好,這一切名聞利養供給別人,哪個人想要都給他,豈不是叫皆大歡喜!自己永遠住在清淨平等覺上,這一點重要,與法性才相應,這叫心心契於真如法一。如果為名為利,你就落到六道去了,為什麼?那是善業,三善道;惡業,就墮三惡道,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世尊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就講過,出家人「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世間事可不可以做?可以做,利益眾生的事情可以做,不能有世間意。世間意就是什麼?你在裡頭起心動念,你在裡頭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你有名聞利養、你有七情五欲、你有貪瞋痴慢,這個就錯了,這是決定不能有的。以真誠清淨心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這就對了。

      後面這一句那就更高,「念念流入如來覺海」,也有大經上講的如來覺海就是一切種智,這是如來所證得究竟圓滿的智慧。為什麼?我們就為這個,念念跟如來覺海相應,覺而不迷,梵語稱薩婆若海。薩婆若海,梵語,也就是一切種智,此地的如來覺海,這才能夠即世間而離世間。小乘人離世間不即世間,大乘是即世間而離世間,真正能對一切眾生做出貢獻。

      我們再看後面這兩句經文,『修行精進,無能踰者』,這都是讚歎法藏比丘,法藏比丘這種修行我們要學習、我們要跟進,「修行精進,無能踰者」。「修行者為通用之辭,自晉後轉為佛教術語」,因為修行儒家也講、道家也講。「如理而行戒定慧,曰修行」。修行兩個字的本義在中國古時候說得很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行為裡面不外乎三方面,一個是思想,思想跟見解,第二個是言語,第三個是造作。我們的思想錯了、看法錯了、想法錯了要把它修正過來,我們的言語錯了、我們的行為錯了都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在中國古代是通用之詞。古代在中國傳統教育裡頭非常重視,因為你不修正過來,你學了沒有用處;學以致用,學了之後一定要知道,你把它修正過來。修正有標準,標準的總綱領,老祖宗所傳的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與這些相應的這是正確的,你要把它守住;與這些相違背的,你一定要把它修正過來,所以它有標準。這裡說得很好,晉以後轉變成佛門的術語,雖然是佛門術語,在社會上還是通用。不過佛門裡面標準不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而是佛門裡面所講的教理行果,這大乘教上所說的,「即佛教中教、理、行、果四法中之行法」,也是依教、依理,那是標準。行必須要與教、理、果相應,這是正行;如果相違背的,那就是邪行,你就錯了。

      「精進者勤也」。慈恩是窺基大師,《上生經疏》裡頭說,「精謂精純,無惡雜故。進謂升進,不懈怠故」,這叫精進。佛的教很多、很廣,可以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都是我們修行的標準。這樣的標準就太多、太雜了。古大德把它歸納、把它歸類為戒定慧,這三學。戒律這是基礎、規矩,最根本的就是三皈、五戒、十善。三皈是屬於理,總綱領、總原則就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講覺正淨,這是總原則、總綱領。這三個字要是都做圓滿了,這就叫成佛。而這是學佛的人在佛門裡面接受三皈這個儀式,就是正式做一個佛的弟子,我發願我要向佛學習,佛是我的老師,老師就把這個原則告訴你。所以佛是覺的意思。這個覺不是外面的,是自性覺,換句話說,你自性本來覺。

      中國老祖宗也是這樣告訴我們,像《三字經》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你的性本來是善的。善不是向外學來的,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你只要把本有的善開發出來,能夠保持而不喪失,那個人叫聖人,在佛法裡面就叫佛陀。佛陀是印度話,跟中國人講聖人沒兩樣,菩薩是賢人,阿羅漢、辟支佛是君子。它是一種稱呼。但是這個稱呼有一定智慧德能的水平。智慧德能達到圓滿,這稱佛陀。人人都是佛陀,人人都可以修行到圓滿,佛陀不是一個人。所以釋迦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話講的真的,一點都不錯。那現在為什麼不是佛?現在迷了,現在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就錯了。真心裡頭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那是真心,真心不動,真心本覺。這一動就不覺,像水一樣,一動就起了波浪,波浪叫煩惱,你那個照的作用就失掉;不動的時候照見,那就是智慧。

      所以人心一定要定,心不能動,心動就壞了。身要動,身不動就壞了,身是機器,它一定要運作,它要停到那裡就生銹了、就麻煩了。心不能動。現在人恰恰相反,他心動,身不動,所以搞成一身的毛病,道理在此地。佛家養生之道,身動,心不動。通常出家人運動最好的方法,拜佛。拜佛身在動,照它的規矩,五體投地,身體每個部位都運動到,但是心不動。拜佛的時候心裡念佛,心不動,身動心不動,養生之道,長壽之道。這世間很多人不懂,佛門裡面也很少把這個道理講給大家聽。

      佛教除這個最高指導原則之外,實際落實在這修行條目當中就是五戒跟十善。五戒跟十善是要求每個人都要做的,尤其是十善。十善不算戒律,算是一種善行,善惡的標準,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做到。五戒是特別要求接受三皈的同學,你既然以佛為師,這五條一定要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條,這叫做根本戒,必須遵守;你不能遵守,這不是佛的弟子。十善裡面,所以它善,它不叫戒,就跟中國人講本性本善,這個十善是本性,一點都不錯。前面三條跟五戒是一樣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身三善。言語,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這個事情不能做;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眾生,這個事不能做;不惡口,惡口是說話很粗魯,讓人聽到難受。所以口有四條,也就是口最容易犯過失,所以有四條。意有三條,不貪、不瞋、不痴。這十條一定要做到。佛對在家弟子要求十善,對出家的弟子要求的是《沙彌律儀》,它有十條戒,有二十四門威儀,必須要遵守。如果不能遵守,是假弟子,不是真的,你說你是佛的弟子,佛不承認你。你如果真能做到,沒有受三皈依,你說你不是佛的弟子,佛承認你,你是他的弟子。為什麼?你做到了。所以它就有標準的,這修行,行有標準。理要遵守,這些法一定要做到,要把它做到,要勤奮,真幹。

      這慈恩是窺基大師,講的精純,無惡無雜,這兩樁事情,沒有惡念、沒有惡行,不但沒有惡,連夾雜都沒有。雜什麼?太多了、太亂了,雖然它不是惡的,但是它干擾你。就是你的妄念太多,你雜事太多,心不純不一。要純一才好,純一能得定。進是升進、提升,每一天要提升自己的境界。兩個方面,一個是德行、一個是智慧,每天都有進步,他怎麼會不快樂?佛家的升進是這個,不是升官發財,不是地位天天高、財富天天多,不是這個。佛法是講德行跟智慧,這兩樣東西要不斷向上提升,你會非常快樂。地位跟財富不相干,我們有這個緣分認識很多很高地位的人、國家領導人,見面他也給我訴苦;也遇到大富長者,擁有億萬財產的,不快樂,睡覺吃安眠藥,告訴我,養成習慣了,不吃安眠藥不能睡覺,你說糟不糟糕?人生要活得快樂,這才真正懂得人生,不一定要財富與地位,要德行、要智慧。有智慧、有德行,自然社會大眾尊敬你,你生活雖然簡單,很樸實,非常健康、非常快樂。學佛如果這個得不到,那佛法就傳不下去了。方東美先生所說的話一點都不錯,「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實在講就被他這一句話吸引到佛門來,最高的享受我們要追求。

      「又踰者,越也,過也,勝也」,就是超越的意思,超過的意思。「此二句總結上文。修行總括以上種種妙行,如是諸行悉皆精勤升進,故云修行精進。法藏比丘之德行,無人能及,故云無能踰者」。法藏比丘,前面說了三點,出家修行才德超越,這是他的稟賦,最重要的是行願精進,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我們再看下面經文,「讚佛發願」:

      【往詣佛所。】

      他到老師世間自在王所在之處。

      【頂禮長跪。向佛合掌。】

      這是禮敬。

      【即以伽他讚佛。】

      『伽他』,我們中國人叫偈頌,印度叫「伽他」。

      【發廣大願。】

      這個願文是用偈頌說的。我們看黃念老的註解。『詣』是「往也」,就是到那個地方。『所』是「處所」,佛所在的處所。『頂禮』,「梵音那謨」,你們現在看到我們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什麼意思?頂禮,就是禮拜、恭敬,它有這些意思在裡頭。「此譯歸命、稽首、頂禮」,或者直接說一個禮。「常云:頂禮佛足」,我所貴者是頭頂,「彼所卑者」,佛所最卑的是兩隻腳,就腳下。用我的頭去禮他的足,這叫最敬禮,恭敬,你看「以我之所尊,恭敬彼之所卑,表禮敬之極」,這是我們常講最敬禮,叫接足禮。「伽他,舊作偈」,這個舊是唐朝以前所翻的,翻作偈。「此翻為頌」,玄奘大師以後翻伽他都翻頌。所以我們常常把它連起來叫偈頌,它是詩歌的體裁。

      「頌者,讚也,歌也。採用偈頌之意有二」,為什麼佛經裡頭偈頌這麼多?它這有三個意思。第一個偈文字少,「偈文少字」,當中含義很深、很廣,文字很簡單,「易解易持」,特別是容易受持,因為你容易記得。第二,「偈音美妙,用之讚詠」,它可以唱的,也就是唱詞,可以唱的,文字就非常之美,這是第二個意思。第三個意思,佛經裡常常有重頌,前面佛所講的這段經文,後面又有偈頌,這偈頌就是前面所講的意思。這裡頭很重要的一個意思,就是佛講經不是學校上課聽眾都是同時要到,佛講經有先來後到的,後到的,佛已經講完了,講一半了,他前面沒聽到,用偈頌,把前面講的用偈頌唱一遍,讓後來的人也能聽到,能聽完整的意思。所以他設想得很周到。像這些我們中國人沒有這個習慣,在佛經裡頭非常之多。

      「法藏比丘到佛前禮佛讚佛」,先拜佛,拜佛以後對佛稱讚,讚佛。「並發以下廣大誓願」。讚佛的意義很深,佛的大智慧、大德、大能,誰知道?佛自己謙虛,你要問他,他說我沒有德行,我也沒有智慧,我什麼都沒有,他謙虛,不肯說。這麼好的一個老師,如果沒有人知道不是很可惜,不能去親近他!弟子們又不能宣揚,也不能特別去介紹,用什麼方法?就用讚頌,讚歎,唱歌唱出來讓大家聽到,你聽懂了,佛這麼好,去親近他,聽不懂就算了。換句話說,這是佛門裡頭招進新生的一個方法,是讓你自動來,絕不有一點點勉強,不勸你。勸你,人家不好意思,看你的面子來,這不是真心。一定是用讚頌的方法,讓他覺悟、讓他感動,真的明白了,他自然來。他真心來,他就能真學到東西。

      這個禮讚、這種儀規都是接引大眾的一種方便。所以佛門裡頭講經,前面大座儀規差不多有四十分鐘這麼長,都是禮拜讚頌。這個用意,一個是等後來的人,還有沒有到的,等後來的人;另外一種就是給從這邊經過的時候,他能夠聽到,聽得歡喜,他就會站在那邊多聽一會,真聽懂了,他就入席坐下來,他要來聽講經。有這麼多意思在裡頭。發下大願,「現在當來一切眾生,皆依此一乘願海而得度脫」。此地這段文是不是有這些意思?有,都有。阿彌陀佛這一會,來參加的菩薩不但是極樂世界的,他本地的,還有他方世界。十方諸佛剎土裡面的諸佛菩薩,法藏比丘的禮拜讚頌他們看到、他們聽到,所以歡喜也都來參加這一會,這個意義深長。我們現在看「讚佛」:

      【如來微妙色端嚴。一切世間無有等。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這四句是一首,此地是七言頌,跟中國的詩很接近,沒有詩那麼講究,詩講求平仄、講求押韻,它也有韻,但是不講求平仄,押韻比中國詩歌要寬廣得多,沒那麼嚴格,所以好懂。「此頌在《漢譯》每句為五字,《魏譯》為四字,唐宋兩譯均為七字。《吳譯》缺此偈」,這是把五種原譯本這段經文先交代一下。「唐宋兩譯義理文字均較勝,故今會本亦為七言」,多半採取唐宋兩譯。這是說會集這個文字、文句從哪個本子裡來的,這交代清楚。因為會集跟翻譯不一樣,翻譯可以文字自己斟酌沒問題,會集一定要原來經文的文字,不可以改動它的,改動它的這就很大的忌諱,決定是原文。

      「本頌首段」,這第一段、第一首。「是讚歎佛德」,佛的德行我們要知道,不知道,對他信心生不起來,願心也生不起來。你要是真了解之後,你才會對他尊重,對他產生仰慕,而發心跟他學習。這一點非常重要。佛經攝受的力量非常強大,為什麼今天這個世界許多人不被它攝受?這個原因是什麼?講的人沒有了。講的人為什麼沒有?修的人沒有了,你要能講一定要修,你不入他的境界,你講不出味道出來。這說明現在搞形式的多,搞實質的人很少。當年我的老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他講這個話我懂得。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我們要重實質,形式沒有關係,不要受形式的影響。要受外表形式上的影響,我們把真正東西丟掉了,那就錯誤了。我們要佛教真東西,然後你才懂得外表那個東西好,你才會讚美它,這一點非常重要。

      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我相信也是古來祖師傳的。我第一次聽到是章嘉大師,那個時候我二十六歲,剛剛學佛。一九九八年以後,我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不到四年,新加坡的總統納丹先生跟我非常好,我們在一起好多次,在一起吃飯聊天。我記得是第一次,第一次他沒做總統,他是新加坡駐美國大使,剛剛離職回來,沒多久他就被選上總統。我們坐在一起吃飯,他告訴我,他是印度人,他信印度教,他說對佛教最佩服,他說佛教重實質不重形式。我當時聽這個話感到很驚訝,這個話我過去只聽到章嘉大師說,從來沒有人說過,居然他能說出這一句話來,這人是內行,不是外行。他在新加坡做總統的時間最長,大概是三任,連到三任,最近才退下來。那個人是個好人,非常善良,很難得。所以對於佛的聖德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宣揚。

      讚歎佛德,第一個是『如來微妙色端嚴』。「微」是細小、精妙。「妙」是好、是善、是精的意思,有這三個意思。「讚美之辭」,裡頭具有不可思議、無比的意思。這是說佛的報土、報身。這是法藏讚歎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他教化的這個地方這叫佛土,他自己的智慧德行是他的報身,顯示在「色相不可思議,稱為妙色」,稱為微妙,微妙是精妙到極處,相好。相好從哪來的?是修來的。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每一個相都是修來的。經典上甚至於告訴我們,菩薩成佛之前先用一百劫的時間修相好。為什麼?相好能接引眾生,人家看到你喜歡你,他就願意跟你。學問再好、德行再好,相貌不好,人家看到你不喜歡,不願意跟你學。所以佛一定要用相好,菩薩一定要用相好,他們懂得,攝受人心一定要相好。所以真的有時候特別去修。「色端嚴者,色相端正莊嚴」,莊嚴就是美好,色相端正莊嚴也。

      「《法華經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這是讚歎世間自在王佛,他的身體、他的色相像金山一樣,他坐在那個地方,端正莊嚴,微妙,說不出的好處。「匿」是藏的意思、隱的意思、亡的意思,「曜」是明的意思、照的意思,這都是比喻。『一切世間無有等』,這是法藏比丘所看到的,看到佛相貌這麼好,他一生從來沒見過,世間的妙好跟佛比都比不上。『光明無量照十方』,「光明」是說智慧、是說的慈悲,智慧、慈悲遍照十方,加持一切眾生之類。『日月火珠』,這三種都是發光的,日光、月光、火珠之光要跟佛相比,它的光明就顯不出來,這『匿曜』就是光明顯不出來,用這個來形容佛智慧慈悲的殊勝。註解裡頭首四句的意思,「如來微妙難思之色相,端正莊嚴;一切世間所有諸物,無有能與等比者」,沒有能跟他一樣的,沒有比的。亦即讚佛偈當中所說的,「十方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今天世人知道太少了,甚至於連出家人都說不出來。

      我們在學佛之前到寺廟裡面去玩過,見過出家人,出家人從來沒有跟我們說過這些。所以我這一生感恩,第一個是感恩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我跟他學哲學,這是當代的一個哲學家,他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我當時很訝異,我說佛教是宗教,而且是多神教,在宗教裡面多神教是屬於低級宗教,高等宗教只有一個神,一個真神。佛教什麼都拜,就變成泛神教、多神教,那叫迷信。不知道,完全給我們一個錯誤的概念。老師告訴我,「你年輕,你不懂,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從來沒聽人講過,「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不但把我錯誤的觀念糾正過來,而且生了什麼?嚮往的心,很想知道它到底是什麼。方老師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可不能放棄,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我是這樣入佛門來的。我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完全相信、完全接受了,這才出家。沒搞清楚,我怎麼肯幹這個事情!

      所以我那個時候出家影響很大,很多對這個宗教不了解的人,他都感到很驚訝。我那個時候年輕有辯才,同學、同事當中看到我出家了,都直接有個感覺,佛教一定有好東西,要不然他不可能,哪有那麼簡單就把他說動了。所以那個一出家也度了很多人,讓許許多多人對佛教是另眼相看。我對於任何一樁事情不搞清楚不會相信的。但是那個時候,前三年完全是用哲學的心態來看佛法,到後來愈來愈深入,感覺到佛法裡頭是有哲學,還有超過哲學的東西。方老師自己到晚年他有很大的進步,這個老人一生對於經典鍥而不捨,他每天都讀經。他教我的時候還是用哲學這個眼光來看待佛法。可是到晚年他變了,不但變了,他皈依了,他真的學習了。可惜走得太早了,他要是多活十年,那他對於佛法會做出更大的貢獻,他影響力很大。在這麼多年當中,特別是近幾年,我們看到許多量子力學家的研究報告,我們明白了,佛教不但是世界上最高的哲學,同時它也是最高的科學。科學跟哲學所有研究的結論大乘經上全有,比它講得更清楚、講得更明白。科學跟哲學上的難題,不能解決的,在佛經上都有,早就解決了,三千年前就解決了。方老師說的話一點都不過分。

      這下面說,「佛放無量之光明,普照十方國土,其中日、月、火、珠四者之光焰,悉皆隱蔽不現。火者,燈火、火燭,兼指一切火光。珠者,摩尼」,佛經上講的摩尼珠。「具足」,這是印度話,音譯的,「震跢末尼」,這是印度音譯過來的,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就稱為摩尼。「譯作珠、寶、離垢、如意,合之可意譯為如意寶珠」,這用意譯,我們中國人講如意寶珠,摩尼有這個意思。「有大光明,超諸世品」,我們世間這些珍寶不能跟它比。「《會疏》曰:天下至明,無大於日月」,這是講世間放光最明亮的是太陽,白天的太陽,晚上的月亮。「萬品光耀,無過於摩尼」,摩尼寶珠。寶珠也放光,它的光明是外面光的反射,它反射的光,它有五彩、有很多顏色,看起來好看。譬如寶石、金剛鑽,為什麼那麼尊貴?就是它這個反射光非常美,取這個意思。真正好的寶石我們沒見過,被很多收藏家收藏,我們不容易看到,在一些展覽會場當中我們見到一些,但是不能跟摩尼寶珠相比。經典上講的摩尼珠我們也沒見過,只看到這些文字對它的形容。說這些光明要跟佛光比統統都比下去了,佛光超過它們,在佛光之下就看不到它們,光明就沒有了,這叫「匿曜」。這首偈子是讚歎佛的光明、佛的身相,從福慧兩方面來讚歎,身相是福報。

      佛給我們所示現的,一無所有。釋迦牟尼佛的一生沒有一個住所,人家講道場,他沒有。釋迦牟尼佛沒有寺廟,住在山林裡頭、住在河邊,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他能讓別人這樣尊重他,靠什麼?靠他真的德行、他的智慧,面孔放光,他的慈悲、他的德行,他所說的他全都做到了。他的身分,要用現代的話來說,他是一位老師,職業的老師,一生就這一個行業,教學。他三十歲開悟,開悟之後就從事教學工作,七十九歲圓寂,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一天放假、沒有一天休息。他一生所教的,這些經典留在這裡,內容是什麼?可以包括五大類,普世的教育,教群眾的,倫理、道德、因果;高深的學問,那就是科學跟哲學,五樣東西都達到登峰造極。所以他是個教育家,他的身分是職業老師,是老師當中的典範。我們要搞清楚,所謂佛、菩薩、阿羅漢是學位的名稱,最高的學位是佛陀,第二個學位是菩薩,第三個學位是阿羅漢,像現在大學博士、碩士、學士,是學位的名稱。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作佛,你就去拿這個學位,肯定拿得到,因為你本來是佛。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