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淨土大經科註

    第347集

    共578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1年9月21日啟講,2012年10月21日圓滿。

    黃念祖老居士集註,集經、論八十三種,祖師大德註解一百一十種,有緣遇到太希有了。開講第二遍,把我作的科判會進去,《淨土大經科註》。很詳細,我參考了慈舟老法師的科判。看經文、註解,段落層次更明白,從章法結構就能看到思想體系。無論出家在家,講解這部經,學習這部經,信行不退。一向專念是行,發菩提心是信,願生淨土,老實念佛不退轉,即得授記。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四七集)  2012/5/1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七六0頁第四行,從當中「《會疏》」這裡看起:

      「又《會疏》云:齋戒,即八齋戒及攝大小諸戒。蓋夫戒是人師,道俗咸奉。心為業主,凡聖俱制,正法住滅,皆一由之」,這幾句話很重要。齋戒也叫八關齋戒,包括大小乘一切戒律都在其中。下面是告訴我們,世尊制定戒律用意何在。他說「戒是人師」,釋迦牟尼佛滅度的時候,阿難代表大眾向佛請教,佛陀在世,大家是依佛為師,現在佛走了,我們依靠誰為老師?佛告訴阿難,以戒為師。禪是佛心,教是佛的言語,戒是佛的行持,可見得這一條非常重要。「道俗咸奉」,道是出家人,俗是在家,無論出家、在家學佛,必須持戒,如果不持戒那就不是佛弟子。真正學佛要從戒上下手,這個叫三無漏學。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例外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學佛終極的目標是開慧,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瞭,叫大徹大悟,這是學佛的目標。我們要想趣向這個目標,真正成就佛果,那不從戒律下手,沒有第二個方法。

      我們在這個學習裡面,也做過深入的探討,為什麼現在人對於戒律這麼困難?學經教比較容易,那是把經教當作一種學術來看待,所學的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從哪裡來?智慧從戒來,因戒得定,定才能生智慧。所以智慧是從內往外發的,不是從外學來的。外面學來的,像經教,從外面學來的,就變成知識;如果從內心裡面開悟的,那就是智慧。如果這個話你聽不懂,你慢慢去揣摩。我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禪宗六祖惠能的故事。在五祖的會下有一位大德神秀大師,神秀當時,就是惠能大師見六祖那個時候,當時他已經是五祖的助教。我們曉得,向五祖學習的人太多了,五祖一個人忙不過來,那麼多人,他需要助教。所以,大家都認為將來傳法,第六代祖肯定是神秀,這個沒有人懷疑。為什麼傳給惠能?惠能學的是智慧,神秀學的是知識,不一樣,一個知識,一個智慧。知識聽多了就會了、就懂了,你讀得多、聽得多,知識很豐富,沒開悟!沒開悟是你沒學的東西你就不懂,學了你才懂;要是開悟了,沒有學的全懂,不一樣!

      我們看惠能大師逃難的期間,路上遇到一個無盡藏比丘尼,這個比丘尼受持《涅槃經》。《大涅槃經》分量很長,有兩種版本,一種三十六卷,一種四十卷,這麼大的部頭,她讀誦。不能說無盡藏比丘尼沒有知識,她天天讀,她知識一定很豐富的,她沒有智慧。她在那裡讀經,惠能在旁邊聽,她念完了,惠能就把剛才念的這一段經文的意思講給她聽。她非常驚訝,聞所未聞,捧著經本來請教他。惠能大師說,我不認識字。你不認識字,怎麼講得這麼好?這個與識字不識字沒關係。你想想看這些話。智慧從哪裡來?從戒定慧來的。惠能大師連三皈依都沒受過,形式上的皈依、受戒他沒有,他真的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他全做到了。人老實、誠懇,對待一切眾生真誠恭敬,佛經上講的「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惠能全做到了,這就是持戒。他心是定的,不隨外面境界轉;換句話說,自己在什麼境界裡頭他做得了主。我們一般人做不了主,做不了主是什麼現象?看到了、聽到了就分別、就執著、就有意見,統統把它放在心上,這就叫做不了主。做得了主的人,聽了、見了、接觸到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放在心上,他的心是清淨心。這是做得了主,不被外頭環境轉。佛在《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一個不被外境轉的,他就有能力轉境界。能轉境界的這個人就同佛,跟佛沒兩樣,佛能轉境界,不為境界轉。

      惠能在黃梅八個月,沒有人認識他,只有五祖認識他,沒有一個人認識他。所以五祖半夜三更召見他,他們兩個好像有默契。五祖召見,也不會給任何人知道,去巡寮,到寺廟各處去看看,去巡察一下,巡寮。走到碓房,看到他在舂米,問他,米舂熟了沒?這個話裡頭有話,別人聽不懂。實際上問他,你有沒有成熟?惠能答到,米熟很久了,很久就熟了,猶欠篩哉!還沒有篩,篩就是印證,要求他老人家印證。你看,別人聽不懂,他們兩個很有味道。五祖拄個枴杖,枴杖在他那個磨磨的碓子上敲了三下,就走了。這意思是說,三更來見我。跟去的人很多看到,沒人懂,他就懂得。所以三更的時候就到方丈室,果然沒錯,推門,裡面沒有關,一推就進去。五祖在那邊等他,果然準時來了。來了之後,用袈裟把他圍起來,不讓人看見。給他講《金剛經》大意,當然不要書本,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就做報告,他的博士論文。

      他的報告很簡單,就是二十個字,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就是沒想到,這一覺悟之後,沒想到自性本來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污過。染污的不是自性,染污的是阿賴耶,自性沒有染污。第二句話說「本不生滅」,自性不生不滅,他真見到了。在淨土裡面講,他見到常寂光了,常寂光就是自性。那個常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才叫常,寂,清淨是寂,無量智慧那是光。第三句「本自具足」,具足無量智慧、具足無量德能、具足無量相好,這光,常寂光裡面光表這個意思。第四句是「本無動搖」,自性是不動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動的,只有自性不動。最後一句「能生萬法」。五祖聽到之後,行了,他說可以了,行了。經也不必說了,衣缽就給他,叫他趕快走路。什麼原因?嫉妒障礙,叫他趕快走路,去躲避。這一躲,躲了十五年,這麼長的時間,大家把這個事情忘掉了,他才出來。

      他出現的時候就在光孝寺,現在的廣州光孝寺,聽印宗法師講《涅槃經》,他坐在後面。後面有兩個出家人,看到外面風吹得幡動,有一個說,你看幡動了,那個說不是,那是風動。兩個人在爭論,誰也不服誰。他到當中告訴兩位大德,告訴他們,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你們兩個的心動了。這兩個人一聽,大吃一驚,這才是把真正的事情解決了。印宗法師講經這一堂課下來了,就問他們三個人在講什麼?他們把這個話一回答印宗,印宗立刻警覺到,他說聽說黃梅傳法的這個行者,問他,是不是你?惠能就承認了,是的。衣缽展開來給我們大家看看。他就把衣缽展開來。印宗就給惠能剃頭,正式出家了。剃頭之後,拜他做老師,不簡單!水漲船高,惠能大師的身分地位一下就被抬起來。印宗在當時嶺南一帶第一高僧,拜他為師,印宗的老師,所以身分地位一下提高了,就開始傳法。以後就住在曹溪南華寺,圓寂也在那個地方,跟他學的人不計其數,那是活佛再世,活菩薩。

      在會下,跟他學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四十三個人。過去五代都是單傳,師父只傳一個人,他傳四十三個人。五祖囑咐他,以後只傳法不傳衣,衣是大家都爭,沒有意義,傳法不傳衣。傳法就是印證,人真正到徹悟,需要一個人給他做證明,是真的開悟還是假的開悟。無盡藏比丘尼在其中,印宗法師也在其中。在這個地方我們想到,印宗法師不是凡人,你看沒有一點嫉妒心,一來了,知道是真的不是假的,就把他捧起來。我們現在叫支持、抬舉,嶺南一帶的佛教由他來主持。

      所以,在獵人隊裡十五年,也是修行、也是在消業障。真正把如來無上大法,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他的工作是燒飯,獵人隊裡燒飯,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真正是菩薩,不是假的。所以,無論在家、出家不能不守戒律。惠能大師的戒定慧是實質上的,不是形式上的。形式上你看看,他在沒有遇到印宗之前,從來沒有進過講堂,也沒有進過禪堂,這些形式上他統統沒有。而且接法之後十五年,這種耐心,忍耐,忍辱波羅蜜。戒律、苦行,佛是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他都做到了,這都是做給後人看的。所以我最初學佛,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惠能大師就是最好的榜樣,有實質沒有形式。所以,以戒為師,道俗咸奉,出家、在家都要遵守。

      「心為業主」,造業,言語,口造業,身體行為是身在造業。身口造業,聽誰的?聽心,念頭。念頭善造善業,念頭不善就造惡業。所以,造業的主是心。身口不受報,人死了之後,身體沒有了,口也沒有了,誰受報?靈魂受報。善的力量強,善業強就三善道受報;惡的力量強,三惡道受報。六道凡夫每個人造業多端,什麼業都有。臨終往哪一道去?佛在經上講了,叫強者先牽,哪一個業力量很強就先受報,力量弱的後受報。我們一定會想到,一定是惡念強,惡念強就先到惡道受報。所以諺語常講,人死了就做鬼,理上講不通,六道輪迴,你怎麼說人死了做鬼?但是想想這句話也有道理,為什麼?鬼是貪心最重,哪個人沒有貪心?貪心重的人,貪先受報,就到鬼道。如果瞋恚心最重,脾氣很大,這種習氣他地獄道受報。愚痴,愚痴就是沒有智慧,真假、邪正、是非、利害分不清楚,愚痴是畜生報,畜生的果報。統統是隨著業力牽引,沒有人主持,自己做主。

      我們看到章太炎的故事,這是我初學佛的時候,朱鏡宙老居士告訴我的,朱老是章太炎的女婿,章太炎的女兒嫁給他的。告訴我,他這個老岳丈在世的時候曾經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大概是代理,時間一個月。判官的地位很高,就相當現在所講的祕書長,東嶽大帝像個省長,他是祕書長,就是現在講二把手。東嶽大帝找他去的,那找去,沒法子,就去了。白天在人間工作,晚上到鬼道去上班,一天到晚沒休息,人也很疲勞。把這些鬼道的事情,他看到東西給一些好朋友都講。這個不是假的,這是真的,章太炎不會說假話。

      他曾經跟東嶽大帝上了個建議,希望東嶽大帝能批准,把地獄裡頭炮烙的刑罰廢除,他說這個太殘酷了,不人道。炮烙是什麼?銅柱燒紅了,讓罪人去抱。那一抱不就像現在是烤鴨、烤雞,不就是這樣的嗎?一下去就烤焦了。他說這個刑罰太殘忍了,能不能把它廢除?東嶽大帝就派了兩個小鬼,帶他到現場去看,他就跟著一道去了。到了現場,這個小鬼說到了,他看不見。這才恍然大悟,地獄不是閻王建造的,不是東嶽大帝造的,是怎麼來的?是業力變現出來的。所以,它跟佛菩薩沒關係、跟閻羅王沒關係,跟城隍、跟東嶽大帝都沒有關係,是你自己造作的業力變現你自己受罪。這才覺悟,以後再不過問。於是我們明瞭,這十法界裡面的事情全都是自作自受,業力主宰。明白這個道理,再不造惡業了。

      持戒就是叫你不造惡業的,戒律是善惡的標準,起心動念跟戒律相應,言語造作跟戒律相應。戒律,基本的戒律就是十善,十善是一切戒律的總綱領。你看菩薩,大乘菩薩八萬四千細行,就是八萬四千條戒律,從哪裡來的?十善業推演出來的。十善裡頭每一條裡頭都有十條,就一百條了,一百條裡頭每一條裡頭又有一百條。這樣子推演出來的,愈推愈細,微細。愈是高層的菩薩,極其微細的那個惡念都沒有。我們開始學是很粗的相,這十條,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很粗的;自己往上提升那就細了,每一條裡頭都包括十條。小乘阿羅漢把十善業展開為三千威儀,就是三千條。所以我們就曉得,十善是總綱領,八萬四千細行圓滿了,一條都不犯,那就是十善業道圓滿了。十善業道圓滿,那成佛了,到佛的果位上,八萬四千細行圓滿了。

      我們看到佛像,有很多佛像,畫的,畫的像,佛頭上有個圓光,圓光上面寫了三個字,有梵文寫的,也有用藏文寫的、中文寫的。這三個字發音是唵、阿、吽,是梵文的音,唵阿吽。這三個字是什麼?就是十善業道圓滿。唵是身業,阿是口業,吽是意業,身口意。身三條,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四條,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是三條,不貪、不瞋、不痴。所以這叫根本戒,必須要遵守,不要看輕它,它展開來是八萬四千細行,所有一切戒律統統包含在其中。

      我們老祖宗也教我們持戒,沒有這個名稱,老祖宗給我們立的規矩,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就是戒律。戒律的核心確實就是五常,五個字,是根本戒,五個字是仁、義、禮、智、信。這是過去中國人,不管你有沒有讀書,無論是士農工商、男女老少,都必須要遵守的。不遵守這五常那就不叫人了,人跟禽獸不一樣,人有五常,禽獸沒有。五倫是道,五常是德,這道德。道是自然的,你看父子這是自然的,這不是哪個人創造發明的,夫妻是自然的,兄弟是自然的。自然之外的,可以說必然的,領導跟被領導,領導是君,被領導的是臣,這是必然的;朋友,朋友不是一家人,這也是必然的。所以叫五倫,關係,人與人的關係這五大類。

      父子的關係,親愛,這個的確是,在佛家講就是慈悲,這個是性德的核心。我們老祖宗懂得,所以中國的教育基礎就是建立在親愛上,父子有親。教育的目的,第一個目標,這種親愛希望能永遠保持,這一生都不會丟掉。不但一生不會丟掉,中國人做得很好,生生世世都不會丟掉,為什麼?祭祀祖先,沒有把祖先忘掉。外國沒有。所以,中國的教育是以這個為核心。第二個目標,這個愛要擴大,這個親愛擴大。擴大什麼?你愛你的父母、愛你的祖父母、愛你的曾祖父母、愛你的家族、愛你的兄弟,這個擴大。然後再擴大出去,到外面的,不是你的家族的,愛國家、愛民族,到最後,凡是人皆須愛,愛朋友、愛親戚。五倫關係一展開,整個天下跟我們都是一家人。不是同族的也是表兄弟,這個表兄弟是與我們家族通婚的,都發生關係了。

      確確實實在中國,我相信漢族都是一家人。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老祖宗伏羲氏,畫八卦的,歷史上記載,我們家譜上記載的,第二個神農氏,第三個黃帝。伏羲到神農五百年,神農到黃帝也是五百年,這個一千年當中沒有文字,所以有傳說,沒有文字記載。文字是黃帝時候發明的,從黃帝才使用文字,黃帝到我們現在四千五百年。所以中國從伏羲,非常可靠的歷史是五千五百年,上面還有老祖宗。印度婆羅門教說他們的歷史有一萬三千年,我聽了,也告訴他們,我相信中國傳統文化也有一萬三千年。那個時候沒有文字,不能說沒有文化。我能夠相信,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特別是五倫五常,一定是古老祖先傳下來的。這種東西口傳不會傳錯的,因為它很簡單,我想傳十萬年都不會傳錯。你看,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君臣有義、朋友有信,這能傳錯嗎?這是道,倫常大道;德,仁義禮智信五個字,不會傳錯,傳一萬年都不會傳錯,一代一代傳下去。世世代代的人從小就學會了,都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人人是好人,好人行好事。然後才曉得,中國這個族群、這塊大地根深蒂固,它是倫理道德起家的。

      今天這一代,再推遠一點,就算是慈禧開始,到現在兩百年。這個兩百年當中,我們把倫理道德先是淡化了、不重視它,前面一百年還有人講,沒人做了,後面這一百年,不但沒人做,講的人都沒有。現在沒人講了,所以讓中國人對這些名詞,五倫八德這到底是什麼,非常陌生,就會召來的災難。今天災難是全球性的,全球性的災難,哪個地方災難輕一點?肯定是中國。為什麼?他老祖宗太好了,積的德厚。雖有災難,不會滅亡,祖德太厚了,我有信心。你要問我,你憑什麼有信心?我就憑著我們在湯池小鎮搞的那個實驗,讓我信心堅固。為什麼?那個實驗我相信不是人做出來的,人哪有這種力量?傳統文化丟掉兩百年了,我們辦這個實驗,跟這批老師,我們的估計是二年到三年才看到成果。沒有想到三個月就看到了,這哪裡是人幹得出來的事情!這是什麼?祖宗之德,三寶加持。決定做不出來。我們那個時候做的時候也沒有信心,但是一定做實驗,看看能不能夠成功,預定的計畫是三年。三個月做成功,消息傳到這裡我都嚇一跳,這怎麼可能?中心打電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就在想,如何把這樁事情介紹給聯合國,能擴大影響。但是聯合國又談何容易,我們跟它無親無故,聯合國找對象是找會員國,我又不是個國家,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沒有想到過了兩個月,它來找我,這都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無法想像的事情。它來找我,我不敢相信,我派了三個人到巴黎去打聽,是真是假。結果一打聽,真的,聯合國今年要辦個活動,紀念釋迦牟尼佛二千五百五十週年,辦這麼個活動。找了誰?找泰國,泰國的大使向聯合國推薦,請我參加主辦單位。這個事情是真的,我就歡喜答應了。統統祖宗安排、統統佛菩薩安排,絕對不是人力。如果我們說是我們做出來的,我們就有罪了。祖宗之德,我們怎麼可以把他冒名頂替?這罪重。

      泰國找我,這就有緣了。我在二00三年,第一次代表澳洲大學參加聯合國世界和平會議,我那年參加開會就在曼谷,就在泰國。第一次參加聯合國的會議,跟泰國結了緣。在泰國,雖然一個多星期的時間,認識他們的副總理查瓦利將軍,他也是三軍總司令。本來是總理,被金融風暴把他整慘了,他也很聰明,他辭職,讓他的副總理升作總理,他做副總理。這個人,夫婦兩個非常虔誠,我在泰國一個多星期,兩次在他家裡吃飯,他請我吃飯,在他家裡。所以結這麼好的緣,跟泰國皇室結了緣。泰國大使推薦我參加主辦單位,我們才有這個緣分。這樣,我們湯池這種成就,在聯合國做了八個小時的報告,專題,一天的時間;做了三天展覽,很多圖片、文字展覽,產生不可思議的效果。駐聯合國一百九十二個國家的大使代表都非常歡喜,想親自到湯池去考察、去參觀。在這幾天,我邀請了新加坡九個宗教,邀請了澳洲的猶太教,十個宗教的代表在聯合國會堂為世界和平祈禱,這從來沒有過的。聯合國從來沒有碰過宗教,認為宗教在一起一定是吵架的,看到我們宗教在一起手牽著手,這樣和睦,讓他們感到非常驚訝。這會議完了之後,聯合國正式成立一個宗教辦公室。

      我從這個地方深深相信,老祖宗之德會保佑中國,佛菩薩會保佑中國。不管中國人怎樣反對傳統文化、反對佛教,佛教、老祖宗還是愛這個地方,還是照顧這個地方。這個地方雖然會有災難,不是很嚴重的災難。尤其是我們真正發心,要把老祖宗東西找回來。真正認識中國,這世界上還有一個人,我們對他非常感激,英國湯恩比博士,這個人已經過世了。七十年代,就是一九七0年那個年代,他曾經說過,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也就是說,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能救全世界,我真的有很多證據。

      去年,好像是年初,發現了《群書治要》跟《國學治要》,我的信心堅固了,不會動搖了。為什麼?我們要把傳統的東西找回來,從哪裡下手?我們老祖宗這千萬年的智慧,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智慧、理念、方法、經驗、效果,統統都記載在《四庫全書》裡頭。《四庫全書》,台灣把它印出來了,大陸也有印,流通量雖然不大,在我們想像它不會再遺失,不會失傳了。怎麼讀?從哪裡入門?現在解決社會問題迫切需要的,我們到哪裡去找?這書太大了。沒想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套東西唐太宗找了,一千四百年前。他找了一些大臣,是那個時候的專家學者,叫他們在這一切書裡頭,經史子這三種裡面,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文字找出來,節錄出來給他看。這部書就是《群書治要》。從一萬多種書裡頭,慢慢淘汰淘汰,最後找出六十五種,從這六十五種裡頭去節錄,編成這套書。

      這是祖德,因為這個書在中國失傳了一千年,唐滅亡之後,這個書就不見了,被日本一些留學生帶回去了。因為那個時候沒有印刷術,全部手抄的,分量不多,他們識貨,帶走了。到嘉慶做皇帝,乾隆做了六十年皇帝,傳位給他兒子。因為他的祖父,祖父最疼愛他,他也最喜歡祖父,祖父是康熙,康熙做了六十一年。他不想超過康熙,也不敢跟康熙一樣,少一年,六十年,就讓位,做太上皇。嘉慶做皇帝,日本向中國皇帝進貢,就是送禮,裡頭有這套書,這才知道。知道,清朝並不重視,為什麼?乾隆、雍正、康熙這個盛世實在講超過唐朝,超過貞觀,所以他們就並不重視這個東西。到民國,清朝亡國之後,民國初年,商務印書館成立的時候,把這個書印了兩次。一次是日本原本印的,另外是重新排版印的,印過兩次。這書找不到了,中國滿清亡國之後,軍閥割據,中日戰爭,文化大革命,到哪裡去找?這些典籍本來數量就少,很多人不知道,商務印書館印過,問商務印書館的人,沒有人知道。我知道有這個書,沒見過,在講經的時候偶爾提到,就有聽眾,這有心人,很留意的替我去找,就找到了兩套。送到我這裡來,我如獲至寶。這是什麼?中國真有救了,世界不會是末日,這個東西出現了。

      過了二、三個月,又出現了《國學治要》。這個東西是我想了好多年,但是我不知道有這種書。我想了很多年,希望能夠有人,有一批學者,能在《四庫全書》裡頭把精華的東西摘錄出來編一套書,能夠普及化,讓大眾都能接受古老祖宗的教誨。沒有想到,民國初年真的有人把這套書做出來了。他們做這套書的理念是從《群書治要》來的,《群書治要》是治國,《國學治要》是治學,是做學問的,就是依《四庫》經史子集,一共八冊。我一看到這個東西到手,馬上就告訴世界書局給我印一萬套。《群書治要》一萬套,《國學治要》一萬套,分送給全世界大學圖書館收藏,這就不會失傳了。

      所以,我這幾年來在各處行走,都勸這些外國的朋友要學文言文。為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智慧、理念、方法、經驗、效果全在中國古籍裡頭,你要不會文言文,你要讓別人翻成白話文來給你聽,味道變了,不是味道。一定學文言文,你才能夠嘗到原味。文言文難不難?不難,我都很留意。我在台灣,問美國,哪個大學我忘掉了,紐約,一個大學生,在台灣。這個大概是二十多年、三十年的事情,有個同學跟台灣大學做交換學生,到中國來學中文。她學什麼?學《華嚴經》,是個女孩子,大概三十出頭的樣子,研究生。正好我在台北講《華嚴經》,所以她就到我圖書館來參觀,在我圖書館住了四個月,聽我講《華嚴經》。她讀中國文言文,能看得懂清涼大師的註解,我非常佩服。我問她,妳學中文學多久?三年。不難!二00五年、二00六年,我兩次訪問倫敦,倫敦是國際漢學中心,它裡頭有漢學院,牛津大學有、劍橋有,還有倫敦大學。我去訪問,跟漢學院的同學交流,我給他們講了一個小時,劍橋也講一個小時,倫敦大學也講一個小時,給他們的教授舉行座談。我特別注意他們的學生,講一口北京話,對中國文言文沒有障礙。我說你們學多少年?都是三年。不難,外國人一點基礎都沒有,三年學得這麼好。所以,中國人學文言文頂多兩年,不難!

      我們對這個要有信心,趕快把文言文找回來。為什麼?文言文是中國老祖宗最了不起的發明,這是老祖宗高度智慧表現出來的。古人這種智慧、經驗用什麼方法傳給後代?要原味傳到後代,不能變質。外國沒有文言文,所以他們的東西傳不下來。像歐洲的拉丁文,最古老的,只有極少數考古學的專家能懂得,懂得還不完全,要是翻譯一篇東西出來還翻不出來。我們老祖宗就想到了,言語會變,所以言語跟文字要搞兩套。文字搞一套什麼?不變的,永遠不變的,叫文言文。文言永遠不變,語言隨著地方變,隨著時代變,不管你怎麼變,我的文言不變。文是文字,文字的語言永遠不變,成功了。我們把文言文學好,看幾千年前古老的東西就跟面對面談話一樣,真能體會到他當時的心情。

      佛經用文言文寫的,難怪過去方老師告訴我,我向他請教,佛的經典從梵文翻譯過來的,為什麼這些梵文的原典書籍沒有保留下來?大量到中國來了,為什麼沒有保留?方老師笑著告訴我,古時候中國人跟現在中國人不一樣,中國古時候,中國古人對自己的文化信心十足。梵文沒有語、文分離,也會變。翻成中國文言文之後,不但沒有翻錯,意思完全正確,我們的文字比梵文還要華美,根本用不著了。這種氣概在全世界少有,哪裡像現在中國人,這樣窩囊,被別人輕視。所以翻出來之後,對於原文不重視了。方老師說得也很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所以全世界真實智慧、至高的理念、精確的方法、豐富的經驗,全在中國《四庫全書》裡頭,然後曉得文言文比什麼都重要。今天小朋友,家長要是有眼光,讓他好好的學文言文,二十年之後,他就是全世界的國學大師,前途無量。能深入淺出把古人智慧、理念、方法、經驗,跟現在人講清楚、講明白,效法古人,社會安定和諧,災難就完全化解了。人民和睦相處,互助合作,都能真正享受到這一生圓滿幸福的生活。所以這個重要。

      佛教傳到中國,中國人完全接受,對於佛教的綱領更是尊重。佛學的綱領就是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必須從持戒,用現在的話說,要從真正落實下手,我所學到的就要變成生活。在工作上用得上,在處事待人接物統統能用上,化解一切爭端用得上,帶給社會安定和平。這真的是寶!我在其他的國家到處宣揚,別人聽了都歡喜,沒有反對的意見,包括一些國家領導人。

      所以這個地方是「心為業主,凡聖俱制」,這個制就是,戒律是佛制的,菩薩還不能制,佛才能制定戒律,凡聖統統要遵守,不能夠違背。「正法住滅」,正法是大乘佛法,是久住世間還是會在這個世間消失、滅亡了,「皆一由之」,這個一就是戒律。意思就是,有戒律,正法就久住世間;沒有戒律,正法就滅了。我們不要說別的,說戒律的根本,十善,誰能夠遵守?特別是在現前的社會,你能夠把十善做到了,是大德!為什麼?沒人做到,你能做到還得了嗎?你能把十善做到,諸佛菩薩能不護念你嗎?護法善神、龍天八部,他能不保佑你嗎?這個不是迷信,這是事實。

      我們今天出了麻煩,身體疾病多,不健康,毛病多,心裡面不能安定,煩躁。什麼原因?沒有學戒律。你學戒律,不貪、不瞋、不痴,你心就定了,心就不煩了;能夠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你的身體就健康。十善業能夠帶給我們身心健康,為什麼不幹?無論學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統統要從十善做起,沒有《十善業道》就沒有大乘佛法。今天我們講儒釋道三個根,為什麼十善做不到?我們不會做人,十善是作佛的,人都做不好,怎麼能作佛?所以,要求學《弟子規》,《弟子規》是做人;再要求學《感應篇》,因果教育。儒家的教育是講倫理道德,倫理道德教好人,好人怎麼?不願意做壞事,做壞事好像心不安,還有一點良心。那要是良心沒有了,根本他就不相信做好事有好報,學,學因果教育。真正明白因果怎麼樣?不敢做壞事。為什麼?有報應。有這麼兩個基礎,再入佛門,《十善業道》一點不成問題,決定做得到。所以這個十幾年來,我們努力的在提倡儒釋道三個根,雖然真正在這上扎根用功的人不多,但是有,有就好。為什麼?根沒斷,還有。有根就有指望,傳統文化跟大乘佛法不至於斷滅。

      「明比日月,尊譬寶珠」,這是佛用比喻告訴我們戒律的重要,戒律的光明超過日月,戒律的珍貴,它的尊貴就像寶珠一樣。「寧當抱渴而死,弗飲水蟲」。這是佛門裡一個公案。兩個出家人去拜佛,路走得很遠,一個人看到水裡面,水,出家,水沒有過濾不能喝。水裡頭有小蟲,就是細菌。所以出家人旅行的時候身上要帶個濾水囊,就是小袋子,碰到水的時候得過濾,那水才能喝。有一個人沒有過濾,這個水他吃了;另外一個持戒,他不肯喝,結果死在路上。這個喝水的人到了佛的面前,把這個事情告訴佛陀。佛陀說,持戒的那個人他比你早到我這兒來了,你來得太晚了。對持戒的人獎勵、讚歎,對於破戒的人教他要懺悔、要懺罪。

      「乃可被繫而終,無傷草葉」,這是什麼?被人冤枉了,或者是犯了過失被處分。處分的人說,你是個持戒的人,那很簡單,好辦,我抓幾根草,用草給你圍起來,你不能把這個草拿掉你走開,不可以,我用草給你綁在這兒。寧願在這裡死,也不敢把草撥開,不傷害草木。這種,像抱渴而死,無傷草葉,現在人來看,這是愚痴,他怎麼會相信?於是,戒律有這樣的嚴,一般人看到戒律害怕。你看從前儒家講禮,民國初年,這是知識分子,稱儒什麼?吃人的禮教。禮太嚴格了,人不能自由。戒律比禮還要嚴,你說學佛、學經典,大家喜歡聽,提到要持戒,調頭走了,他不聽你的了。現在人認為儒的禮、佛的戒對人約束太多了,好像繩索綁到身體,一點自由都沒有,這樣看法。所以戒學弘揚有它一定的難度。

      必須要從儒下手,儒比較容易,比佛法寬鬆。真正有儒的基礎,有道家《太上感應篇》的基礎,持戒就容易了,跟他講戒律他歡喜,他不會排斥,他會相信。沒有儒跟道的基礎,那不容易。所以講經,講道理給他聽,他很有興趣,你叫他用十善來約束他,他受不了。能不殺生嗎?不殺生,牠傷害我。傷害我也不能殺牠,這個在他認為這是什麼?不講道理,理是講不通。殊不知,你不殺牠,牠就不會殺你。我早晨起來寫字,有個蚊子飛來,就在我面前繞來繞去的。我沒法子了,我就指著旁邊一個紙片,我說你站在這裡來。牠就站在那。我給牠授三皈依,授完之後,叫牠別動,我就拿個玻璃杯子把牠蓋下來,把牠送到外邊去,聽話!今天早晨的事情。我們以善心、真誠心對牠,記住佛的一句話,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就有感應,不能有一點虛假對待這些小動物。不會傷害你,把你放走,打開窗戶,從窗戶上放走。

      「疏中極論齋戒之要」,這《會疏》裡頭說的,齋戒非常重要,「正法能否住世,全賴行人能否持戒」,這個行人就是佛門弟子,在家、出家都包括在其中。正法能不能住在這個世間,全靠佛門四眾弟子能不能持戒。「故當寧失身命,毋違所受之戒」。失身命沒有關係,這個身命是無常的,總歸要死,早一天死晚一天死,反正都要死,無所謂。如果為持戒而喪命,這個身命失掉,你再得一個身命肯定比這個身好。為什麼?這大善!善在哪裡?你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這個榜樣就是大善,能夠像你的人愈來愈多,正法就久住了。

      「彭際清居士曰:故知淨土資糧」,修淨土,求往生極樂世界,這資糧在此地說,現在話講條件。古時候旅行,不要太古時候,我們在抗戰期間當中逃難,我走了十個省,完全靠走路。走路要怎麼樣?要帶米,到時候你能煮飯吃。米,做個布袋子,長長的,裝一袋子背在身上。不像現在有旅館、有飯店,那時候沒有。真正遇到沒辦法的時候,找到人家,要向人家講,家裡有沒有剩的飯菜?討一點,過這種日子。資是身上帶一點錢,糧是糧食,出門一定要帶的。我們到淨土,這個資糧是什麼?全憑功德,就是你修積的功德。功德的基礎,「功德之基,莫先持戒」,持戒、行善就是積功累德。所以「戒淨則心淨,心淨則土淨」。

      今天在這裡講戒,我們把重點全部落實在十善,為什麼?有十善就有戒。淨業三福第一條講十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一條。我們對父母有沒有盡孝?我們對老師有沒有做到敬?這個敬就是依教奉行,那才叫敬。老師教你東西,陽奉陰違,這大不敬。老師的教誨一定要依教奉行,縱然不能百分之百的做到,至少也得做到一半,否則的話怎麼對得起老師?我這一生是運氣很好,老師能撥出時間單獨教我,方老師單獨教我,章嘉大師也是單獨教我,這個緣太難得!這是宿世的緣分,這一生遇到了,我們不好好的學,怎麼對得起老師?孝親尊師,現在人不懂得。我們的父母、老師都已經往生,不在了,我怎麼辦?我的教室、我的佛堂、我的攝影棚統統掛的老師的照片,每一天早晚跟老師行禮,念念不忘老師教誨,教孝親、教尊師。現在人把老師忘得乾乾淨淨,我們能有今天,誰給我的?父母給我身體,老師給我智慧,飲水思源。

      這都是屬於戒律,因戒才能得定。我們今天這個定不是禪定,是什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門深入就是定,長時薰修會開悟。所以學東西不要貪多,世出世法都一樣,一樣沒有學透,不要學第二樣;這一樣學透了,行,可以再學一樣。但是一生當中要有一門為主。我在年輕的時候學得很多,雖然老師教給我,不聽!總是貪多,看這個也好,那個也不錯,這也想學那也想學,興趣多方面的,我就涉獵了不少的經論。那現在,現在知道,這是什麼?佛學常識很豐富。再豐富的佛學常識,對你了生死出三界沒有干涉,沒用處。如果一門深入,像我們在前面念到的,念老在這裡舉的例子,我們不如愚夫婦老實念佛,真比不上他。鄉下的阿公阿婆不認識字,什麼也不懂,就知道一句阿彌陀佛,一天念到晚,我們能跟他比嗎?說老實話,這些阿公阿婆他什麼時候往生他知道。甚至於他想什麼時候往生都可以,還有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要走,佛來接我。佛真來接他。

      這一點,我們看到瑩珂法師的公案就找到證據,瑩珂法師壽命還有十年,不要了,要求阿彌陀佛帶他現在就走,他真走了。所以這些阿公阿婆,我相信他們都有這個功德,都有這個條件。他不走,是做給我們看的,也是,他是真實功德,他不走,住在這個地方,保佑這個地方的安定和諧,保佑這個地方少災少難。我們一般人不認識,瞧不起他。他大慈大悲,幫助這個地區化解災難。我說的話一點不假,他不是走不了,慈悲心救苦救難。我們理解,看到這樣的人我們對他都特別恭敬,對他行禮、對他致意,讚歎他老人家。他是真幹,知識分子只說不幹。所以知識不能解決問題,不能化解災難,這要智慧。

      淨土資糧,全憑功德,功是功夫,一分功夫就有一分功德。持戒是功夫、放下是功夫,這真實功夫,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七情五欲、放下貪瞋痴慢。佛為什麼教我們放下?你要明白這個道理,道理明白了,你真肯放下。明白道理就是章嘉大師所說的,看破。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對事實真相知道不清楚,所以放不下。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不需要人勸你,不需要人教你,你自然放下。為什麼?那是包袱,那裡頭不是好東西,是帶給自己的累贅,沒有一點好處。放下真有好處,要放得乾淨,要用真誠心去放,不能搞假的。裝模作樣不行,沒有感應,搞真的就有感應。

      在我們現前,我們自己親身當中有體驗,有不可思議的感應,祖宗照顧,佛菩薩照顧。我舉湯池小鎮這個例子,不是假的。我們看到《虛雲老和尚年譜》裡頭記載的,老人朝五台山,三步一拜,從普陀山海島裡頭,三步一拜,拜到五台,三年。這個毅力、恆心就感動佛菩薩,他從發心、起步一直到五台山三年,佛菩薩就在他身邊照顧他,他不知道。當他生病病倒了,菩薩就化身,變一個乞丐來照顧他,來給他採藥,幫他治病。住了十幾天,身體完全恢復了,這乞丐走了,他繼續去拜山。三年當中得兩次病,第二次得病的時候,又碰到這個乞丐,又來了。其實那個乞丐是文殊菩薩變的,文殊菩薩始終沒有離開他,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他能夠感動文殊菩薩照顧,我們不能感動?他發的那個真誠心,那就是他的功德。我們的心不真誠,看到這些事情還懷疑,老和尚修得不錯,感動了,我們沒有修行,不如他,那就沒有法子了。全是一點真心、一點誠意,不是為自己,為自己不行,為自己名聞利養,這不行,不是為自己。

      我們搞湯池實驗不是為自己,是為我們老祖宗的傳統文化還能不能延續下去,我們是做這個實驗,不為自己。老祖宗的東西在今天還能夠適用,就得保佑,就讓我看到效果。如果不管用的話,那就沒有了,搞不成功,搞不成功我們也就不搞了。搞成功是什麼?我們那個念頭一動,老祖宗就知道了,佛菩薩就知道了。就替我們安排,就替我們效果趕快搞成功,知道我們耐心不夠。我們原來打算三年看到效果,三個月看到了。這明明是佛菩薩、老祖宗在身邊,我們親身體驗到的,能不相信嗎?所以真發心,災難來了沒事。我們需不需要預備這些災難的東西?不需要。真災難來的時候,就突然來了一些人,送這個吃的、送那個喝的,全送來了。那是什麼?都是佛菩薩化身來的。我們自己還是不要的好,我們要什麼?要真誠心,我們要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真管用。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們對於戒律要重視,還是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要做,不是念。念沒用,要落實、要做到,把這三樣東西變成我們的生活,變成我們自己的,工作、待人接物要把它做出來。後面的效果、感應不可思議,讓我們對祖宗、對佛法、對鬼神信心十足,再不會懷疑。我們這個色身留在這個世間,為佛菩薩工作的,為一切眾生工作的,不是為自己的。身體好,為他們多出一點力,不好,少出一點力,全是為眾生、為正法久住,沒有絲毫為自己,感應自己能體會得到。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