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淨土大經科註

    第183集

    共578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1年9月21日啟講,2012年10月21日圓滿。

    黃念祖老居士集註,集經、論八十三種,祖師大德註解一百一十種,有緣遇到太希有了。開講第二遍,把我作的科判會進去,《淨土大經科註》。很詳細,我參考了慈舟老法師的科判。看經文、註解,段落層次更明白,從章法結構就能看到思想體系。無論出家在家,講解這部經,學習這部經,信行不退。一向專念是行,發菩提心是信,願生淨土,老實念佛不退轉,即得授記。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八三集)  2012/2/1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五百零五頁,第一行最後一句看起:

      「又大行菩薩,普賢為首。故教化一切有情,行普賢道」。大乘佛教裡面有大智、大願、大行,大願是地藏王菩薩,大行是普賢王菩薩,大行普賢為首。故教化一切有情,這個地方一切有情,也是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地獄眾生。行普賢道,普賢道就是十大願王。雖然只有十句,我們知道,《十善業道經》裡面十條諸位都記得很清楚,這十條展開來,在小乘就是三千威儀,三千威儀歸納起來就是十善業道。在大乘也不例外,大乘將十善業道展開為八萬四千細行,叫菩薩,八萬四千細行歸納起來也是這十條。我們就明白了,普賢菩薩這十願展開來何嘗不是八萬四千?《華嚴經》上,文殊表大智,普賢表大行,智是解門,行是圓圓滿滿的實踐。解了之後有行,這才能證果,如果有解沒有行,不能證果。佛是代表本體、代表自性,毘盧遮那,毘盧遮那沒有形相,他是法身。這個名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遍一切處,毘盧遮那是遍一切處,遍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他沒有形相。表性德,菩薩表修德,菩薩在因位,佛在果位。淨宗的果是常寂光,我們知道只有妙覺才住常寂光,毘盧遮那是妙覺。

      下面念老集圭峰大師的註解,這是華嚴宗第五代宗密大師《圓覺經》上的解釋。「普賢者,圭峰大師曰:一約自體」,就自體上來說,「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這是就自性,自性就是自體,從自性上說的。普賢這兩個字是性德,我們每個人都具足,自性普賢,本來是普賢。體性周遍,這就是普的意思。隨緣成德,隨一切眾生之緣。普賢行落實在教化眾生,凡是教化眾生,當然先成就自己,自己沒有成就就不能夠教別人。看到普賢的德號,我們就想起普賢的十願,十善容易修,十願不容易發,為什麼?因為沒有普賢心。普賢的心,你看性體周遍,隨緣成德,是不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普賢心。賢首國師三種周遍裡面最後一條說「含容空有」,那就是普賢的意思。含空容有,有,就是今天科學上講的現象,所有一切現象你都能包容,而且是平等的包容,智慧、慈悲的包容。所以普賢的十願誰能夠行?《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菩薩,他們真發菩提心了,才能夠修普賢行。十信位的菩薩那是學習,還都做不到。這些我們都要懂得。我們今天走徑路,求生淨土,往生淨土,彌陀世尊以本願威神加持我們,我們就有普賢的心量,能修普賢的德行。不能往生淨土,在我們這個世間,甚至於在十法界都做不到。

      第二,「約諸位」,這從菩薩階位上來說,「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曲是委曲。普賢菩薩度眾生,惡道眾生也度,他要不度的話,普的意思就沒有了。地獄眾生他照不照顧?肯定照顧,愈是苦難重的地方,菩薩愈不會捨棄。惡道眾生迷失了自性,起惑造業,菩薩憐憫這些人,以神通、智慧去幫助這些人,這些人不知道感恩,不會認真去學習,絕大多數都是當面錯過。可是菩薩不捨眾生,總是跟著,只要相信,哪怕有個萬分之一的信心也不會捨棄。至於完全沒有信心,菩薩在周邊照顧。只要能信、能願、能解,菩薩沒有不幫助的;能行,菩薩會大幅度幫助你提升。能行也就是一般大經上常講的根熟眾生,他不但能理解,他真能夠落實,他真做到。這一類的人,在這一生當中一定會成就。能解不能行,這一生未必有成就,能解能行是決定有成就的。

      鄰極亞聖,大聖是佛,亞聖是等覺菩薩,普賢確實是等覺。凡是修普賢行的都稱為普賢菩薩,那我們就曉得了,西方極樂世界全是普賢菩薩。我們這部經第二品,第二品還是序分,品題「德遵普賢」,由此可知普賢跟淨宗的關係。夏蓮居老居士告訴我們,中國人講淨土宗的初祖,廬山慧遠大師,最初建立念佛堂集眾共修。在廬山建東林念佛堂,東晉的時代,蓮友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成就。那個時候依據的經典只有《無量壽經》,《彌陀經》跟《觀無量壽經》還沒有翻譯出來。在我想像當中,應該梵本已經到中國了,沒有翻譯出來。所以,遠公建立念佛堂就依《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稱為淨宗第一經,遠公稱為淨宗的初祖,這是在中國。如果就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成佛不是在我們世間成佛,我們世間是應身,他示現在娑婆世界成佛。最初率領大眾念佛求生淨土,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了,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什麼?娑婆世界的初祖。但是還有個初祖,那個初祖是遍法界虛空界第一個提倡念佛求生淨土的,就是大勢至菩薩。諸位看《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知道了,那是法界的初祖。所以,有娑婆世界的初祖,有中國的初祖。我跟黃念老認識,那個時候我住在美國,念老就告訴我,你要到美國去做初祖。確實,在美國弘揚淨土是非常不容易,美國有佛教,禪的風很盛,密也很盛,淨土沒有人講,確實我們把淨土帶到美國去了。

      所以地位,這個地方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全都是普賢菩薩。華嚴會上也不例外,經上所說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個導歸,對象是誰?是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導歸這些人。讓我們讀到這段經文的時候感到非常驚訝,淨土如果不是真正的殊勝,文殊、普賢為什麼發願往生?不但發願,還要帶著華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菩薩往生極樂世界,那為什麼?什麼理由?我們在思惟,我們在探討。理由應該就一個,在華藏世界修行成佛難,時間要長,到西方極樂世界修行成佛,時間大幅度的縮減了,它快速。文殊、普賢是毘盧遮那的等於說助手,這兩大菩薩,他們把毘盧遮那佛的這些弟子統統帶到西方極樂世界,毘盧遮那佛沒嫉妒、沒生氣,沒有責備你為什麼把我的學生都帶跑,沒有。不但沒有一點嫉妒,而且還點頭,帶得好!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快,為什麼不去?《華嚴經》上出現這個現象,讓我們聯想到,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菩薩,這是講諸佛如來,他們的上首弟子大概也跟文殊、普賢一樣,這才凸顯極樂世界的殊勝。我們相信決定不止只有華藏世界的文殊、普賢,把這些同參道友統統帶到極樂世界去,我們相信十方世界這個例子很多很多。這種表演是做給我們看的,讓我們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堅定了信心,不是特殊的殊勝,怎麼可能會有這種事情?所以這鄰極亞聖,能夠跟亞聖做鄰居,這個地位至少是十地菩薩,登地了,跟著等覺逐漸逐漸靠近,這說明全都是普賢菩薩。

      第三,「約當位」,他現在的地位,「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當位是什麼?當位就是等覺,他現在的地位是等覺菩薩。四十一位菩薩裡頭他的地位最高了,再上去是成佛了,妙覺如來,菩薩地位到頂頭了。德無不周。調柔善順這是賢。自己統統都做到了,才能教化眾生。特別我們看到這兩樁事情,一個是柔,一個是順。柔和,中國人講孝順,這個善順就是孝順。孝順誰?一切眾生。為什麼?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哪能不孝順!我們今天孝順的對象是父母,佛菩薩不然,佛菩薩對一切眾生,蚊蟲螞蟻要孝順,餓鬼、畜生、無間地獄,沒有一個不孝順的。這個道理我們現在搞明白了,看到這些經文,聽到這個說法,我們能接受,我們不懷疑了。

      明心見性在《華嚴經》裡面是初住菩薩的地位,初住菩薩應化在世間,有能力以八相成道佛的身分出現,像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我們前面學過四種成佛,第一種「十信心滿」,圓教初住,他就有能力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他就能現八相成道。雖然他無始無明習氣還沒有斷乾淨,那個不礙事。無始無明習氣只有一個障礙,障礙他不能夠回常寂光,除這個之外他什麼障礙都沒有。所以,觀世音菩薩所說的三十二應,初住菩薩統統具足,有這個能力。在西方極樂世界情形又不一樣了,凡聖同居土去往生的,身分是人天,方便有餘土往生的是三乘,方便土,實報土叫一佛乘。前面這二土都有三輩九品,都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換句話說,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菩薩也是阿惟越致,換句話說,也就有能力應化在十方世界,像觀世音菩薩一樣隨類化身,去度化眾生。這是十方世界裡頭沒有的,極樂世界的殊勝,無比的殊勝,就在凡聖同居土。實報土得彌陀加持、不得彌陀加持都有能力,得彌陀加持,他那個能力就圓滿了。這當位的普賢。

      「故本經中,與會諸大菩薩,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第二品裡頭一開頭就說這句話。所以我們曉得,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那普賢十願對我們來講就非常重要。過去弘一大師在世,這個老人出家之後,以《普賢行願品》這部經做為每天的課誦。他早課、晚課就是念《普賢行願品》,跟別人不一樣,他念得很熟,聽說能夠背誦。「普賢之德者,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自利利他,無有窮盡之德」。普賢之德,綱領就是十大願王。十大願王怎麼個修法?落實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信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無一不是修普賢行。普賢行跟一般大乘菩薩有什麼差別?在事上講沒差別,從心上講有差別。你看前面所說的,體周法界、隨緣成德,這是從自性上講的,大家都有。但是第二、第三就不一樣了,曲濟無遺,救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一個不漏叫無遺,不是普通菩薩能做到的了;在當位裡面,德無不周、調柔善順,這也是一般菩薩不能跟他相比的。善順,「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普賢的願,不容易做到。他的恆順眾生是真實智慧,他的隨喜功德是這部經上講的真實之利,全都在日常生活當中、自行化他當中做到了,做得非常圓滿。

      自己成就,你看「復教餘土眾生」,極樂世界其他諸佛國土與他有緣的,都以這個方法去教化眾生。這個教法在佛法裡頭是最高的教學方法,我們念起來,真是漠不經心,囫圇吞棗就念了。「禮敬諸佛」,普賢菩薩的禮敬,禮是在形相上說,敬是在內心上講,內心那種誠敬達到極處。是從自性裡頭自然流露出來的,沒有通過意識,平等的恭敬、普遍的恭敬,遍法界虛空界一個眾生也沒漏掉的那種恭敬;在面前的恭敬,有禮敬,不在面前的也是禮敬,誰能做得到?他做到了。凡是修這個法門的,統統稱為普賢菩薩。

      所以,普賢菩薩有五十一個等級,我們如果要學,初信位的普賢菩薩。但是我們這個初信位沒拿到,為什麼?初信位身見破了,我們身見沒破、邊見沒破、成見沒破。那我們修普賢菩薩、學普賢十願是在預備班,不是正式的班,是在預備班。遇到淨土,這個班又變成特別班了,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預備班,一往生就晉等了。晉等不見得是從一年級、二年級開始,晉等可能提升到插班。就像前面曇鸞法師所說的,極樂世界不一定是按部就班,一地一地往上提升,不一定,善根福德因緣具足的,他可以跳級。這就是為什麼華嚴會上文殊、普賢率領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極樂世界去參學,那個地方可以超越。在華藏世界不能超越,按部就班一級一級的往上提升,那裡可以超越。沒有這個好處,去那裡幹什麼?如果去完全是相同的,沒有必要。這個地方學習很特殊,跟一般諸佛如來教學不一樣。皆行普賢之道,這個大乘經上我們讀過,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換句話說,普賢行是必修的科目。什麼時候修?至少圓教初住菩薩開始修,初住菩薩有這個條件,發菩提心了。

      我們看末後這一段,「如是極樂大士」,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被弘誓鎧,入生死海,雖生他方世界,或現身穢土,因有彌陀願力加持,永離惡趣」。極樂大士總指所有往生的這些人,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這四個字全都包括了。這些菩薩都被弘誓鎧,這個弘誓是四弘誓願。我們跟普賢菩薩關係密切,當然也被著十大願王,還有在極樂世界,肯定也具足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是弘誓鎧。這樣再入生死海,生死海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苦難眾生多,他們又來了。我們今天地球上遭這麼大的難,這些菩薩來不來?肯定來。哪個地方有災難,他們都到那裡去,把這些災難化解;不能完全化解,等於說把它沖淡、減輕。為什麼不能全化解?眾生的業力,災難就是消業障的。消業障受的苦太深、太大,菩薩不忍心,也跟大家在一起接受災難。他跟我們在一起接受災難,災難會減輕,這是菩薩無盡的慈悲。

      『雖生他方世界』,這個生是示現。無論是應身,應身是到這個世界來,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也投胎、也有父母,就是八相成道。有化身,我們有急難的時候他在旁邊幫忙,我們也不知道他從哪來的。他幫助我們很多,災難過去了他也離開了,不一定再碰到他,這是化身。應身、化身都有。因有彌陀願力加持,『永離惡趣』。他在我們這裡混在一起,跟我們同樣的行持,我們造業,他也在造業;我們造業有果報,他造業沒有果報。什麼原因?他沒有心,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造業沒事,沒有果報。我們造業有心,有心就有果報;我們迷,他覺悟。這個在四攝法裡面叫「同事攝」。所以同事攝要有這個本事,沒有這個本事不可以同事,那你真的造業了。有這個本事,形相上跟你一樣,骨子裡完全兩樣,人家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心裡頭沒有痕跡。得佛力加持,他不會墮三惡道。

      「各各隨其意樂」,這各各,應化的這些菩薩們。隨其是什麼?隨眾生,恆順眾生,或者為眾生『說法』,或者示現『聽法』。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釋迦示現的是說法。目犍連、舍利弗這些人,世尊告訴我們,他不是凡人,他們早都成佛了。成佛,倒駕慈航來協助釋迦牟尼佛,做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做出那個學佛的樣子給別人看,影響別人,他來聽法,他不是凡人。「或現神通」,透一些信息。現在現神通透信息的人太多了,裡頭有沒有真的?有;有沒有假的?也有。真的、假的我們不能辨別,那我們得小心謹慎。這些信息可以做為參考資料,決定不能把它當真,你把它當真,那虧就吃大了。我們用什麼標準來應對?經典,經典是我們的標準。你所透的信息跟經上講的一樣的,我們可以相信、可以接受你;跟經典完全違反的,我們理都不需要理他。他教給我們應對的方法,跟經上講的一樣,可以參考,增長我們信心;與經典所講的方法是相反的,我們決定不能夠信從,這個重要!我們今天的法門,這個應對的方法是絕對的方法,決定不能夠改變的,那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決定不錯。他叫我們換個方法,我們不能聽他的,這是對於一些靈媒應該有的心態。

      「隨意修習,悉皆圓滿」,你看,能隨眾生的意思教他修學的方法,他都能得到利益、都能得到滿足,這是眾生學了。為什麼?眾生善根不相同,福德不一樣,智愚不相等。有人心量小的,現前苦難解除他就很滿足了,有些人並不在乎眼前的苦難,他要想到來世、想到往後。這裡面有大乘、有小乘,恆順眾生,去幫助他。「眾生受教,亦皆至心信樂,求生淨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這個眾生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了,你把淨土介紹給他,他能接受。他能信、能解,肯依教奉行,發心一向專念,這個眾生這一生就得度了,這叫根熟眾生。這是非常可貴的,遇到他,一定要幫助他在這一生成就妙果。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妙果,生到西方沒有一個不是一生圓滿成佛,這是最難得、最殊勝的。這一願我們就學到此地。

      再看底下這一章,第十八章,第十八章有兩願,三十七、三十八,有兩願。這一章「莊嚴妙樂」,我們這個科裡面分了五段,大概是兩章。第一段是第三十七,「衣食自至願」。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

      這幾句經文是一願,「衣食自至」。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第三十七衣食自至願。飲食衣服,見《宋譯》。種種供具,見《唐譯》」。這個地方念老給我們說明,會集這文字從哪裡來的。會集最重要的,不能改變原譯本的文字,不能改動,一定要用它的原文。所以給我們說出來了,『飲食衣服』《宋譯》本的,『種種供具』《唐譯》的。「又《漢譯》第二十三願曰:我國諸菩薩欲飯時,則七寶缽中,生自然百味飯食在前,食已,缽皆自然去」。《吳譯》的本子第十四願跟這個相同。我們這個世界,得的這個身體是血肉之軀,需要飲食來養活,沒有飲食就不能生存。極樂世界人要不要?不要。不要,為什麼阿彌陀佛有這一願?阿彌陀佛的願不是自己在那裡想出來的,這個前面我們念過,一定要記住,他是去考察、參學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這二百一十億不是數字,是表法的,表什麼?表大圓滿,也就是說,遍法界虛空界所有諸佛剎土,他都去考察過、都去看過。極樂世界是根據這樣子建造的,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最好的他統統要,不好的全部都不要。所以,極樂世界成就超過一切諸佛剎土,這麼一回事情。這個做法非常的合情、合法、合理,我們真的能相信。不是自己想的,沒有人設計,也沒有人去建造,這種大願自然的成就,大願功德的成就。

      看到有許許多多諸佛剎土裡面,六道裡面的眾生需要飲食、衣服、居住的環境,為這些事情操心,為這些事情生起憂慮,為這些事情生煩惱,不知道有多少人。所以彌陀發了個願,他這個環境裡頭,極樂世界,衣食自然,你想要衣,衣就來,想要食,食就來了,讓你一點都不要操心。《漢譯》這個二十三願說得好,我國,就是極樂世界,諸菩薩想吃飯的時候,實際上是習氣。特別是什麼?去往生沒有多久的,還帶著我們這個世界一些生活習慣,習氣沒有忘掉。到那兒一想,怎麼好久沒吃飯了?這個念頭起來了。念頭一起來的時候,飯菜都在桌上了,都已經擺好了,念頭一動它就來了。再一想,現在我在極樂世界,我們的身是法性身,不需要這個東西,它馬上就沒有了。隨著你的念頭生起這些現象。你看欲飯時,七寶缽中,七寶缽是我們今天講的餐具,碗筷盆瓢這些東西,都是寶,都是七寶成就的,非常精緻,這裡面生自然百味飯食在前。食已,吃完了不需要了,缽皆自然去,沒有了,不需要去洗碗,這個麻煩。你說極樂世界多好。《吳譯》第十四願跟這個相同,意思相同。

      「又《魏譯》第三十八願曰: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心裡面想要衣服的時候,衣服就已經穿身上。「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佛所讚的,應法妙服是袈裟,袈裟已經在身上了。不需要裁縫,也不會染污,不需要去洗衣服,這些事情統統都省掉了,衣食自然。佛的袈裟,像我們這個二十五條衣,這是大禮服,叫大衣。長禮服是七條,工作服是五條,叫五衣是工作服,七衣是長禮服,九條以上到二十五條都稱為大禮服。為什麼縫成一格一格的?要知道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飯容易得到,每天托缽,人家吃剩的,或者是特別給你留一點,供養出家人;衣不容易,衣很難得到,衣是要紡織。出家人的衣服多半是撿人家舊衣服,破了、壞了、丟棄掉的,去撿這種衣服來。撿來看看裡頭還有可以用的把它剪下來,累積在一起可以縫一件衣服,再把它縫起來,這麼來的。因此,一件衣服質料不一樣,顏色也不一樣,穿起來也不好看,所以佛叫染色。衣縫好之後把它染,染成這種咖啡色的。紅黃藍白黑,這叫五正色,這是世俗人穿。那佛呢?佛把這五種顏色混在一起,染成這個顏色,叫染色衣,這叫袈裟。袈裟意思就是混合的、雜色的,五種顏色統統有,袈裟就是很多雜聚在一起,這個意思。所以,飯也叫袈裟,為什麼?不是一家托來的飯。佛托缽的時候准許你去七家,每一家給一點點,都在一個缽裡頭,所以它是混合起來的。這也顯示佛法裡頭一個基本的概念,就是和合,今天講的多元文化。它不講獨立的,它講和合,它講包容。

      這袈裟裡面,我是有一次在北京,葉局長,宗教局局長,還有個是文化局的局長,兩位局長陪同我去參觀山東青州出土的一些文物。非常難得,正好在北京展覽,我去看了,那個東西是南北朝時代的。我看到袈裟,我才想起它表法的意思。袈裟,這個大衣,它裡面的紋是十法界,最上面這一格是佛法界,下面繡的是菩薩,再繡的是聲聞、緣覺,到最底下的那一格是地獄。這個意思好,表十法界,這一件衣服披在身上,念念不忘十法界,十法界的眾生都要度。以前我們不知道這一格一格什麼意思,都稱之為福田衣,一看那個才曉得,它裡頭每一格是一個法界。法界無量無邊,從這件衣的設計上體現出這個意思。你看它接頭的地方,它這個格子是錯綜的,也很整齊。到我們這個地方並沒有,這條線並不是到此為止,它還繼續在延長,無限的在延長,這個意思好!兩頭,無限的讓你延長。這是講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在你一個身上,一體,表這個意思。兩個局長陪我,我就在這個袈裟看到這個圖案,我就講給他們聽。這是過去我們沒有看到這個圖,不曉得包含這個意思。看到這個圖才知道,這一件袈裟代表遍法界虛空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表現在這個衣上。

      我們繼續看下面文,「今經備集五譯文義」,五種原譯本的經文、義理,「結成此願,名為衣食自至願」。就是這段經文雖然不長,不是一個本子裡頭的,五種原譯本裡頭都有,把它會集在一起,結成此願。「如《會疏》釋《魏譯》」,《魏譯》流通最廣,是康僧鎧的翻譯本。在五種原譯本裡面,他翻得好,文也比較通暢,義很具足,所以古時候學《無量壽經》全學他的本子。我過去在台中,李老師講《無量壽經》,早年他講過一次,是用夏蓮居老居士的本子。以後我到台中,聽他講《無量壽經》,就是用《魏譯》的康僧鎧的本子,是隋朝慧遠的註解,這個註解叫《無量壽經義疏》,我學過這個本子。老師對於夏蓮居這個本子以後他就不講了,他把這個本子給了我,裡面註解、段落都勾出來,可以說相當詳細,我們能看得懂。

      老師給我這個本子我很歡喜,我就想講。這個本子很喜歡,比五種原譯本確實是好,非常歡喜。老師那時候制止,他說你現在不能講。我問他為什麼?他說這個本子有爭議,有很多人批評。他說你講這個本子,你年輕,出家不久,恐怕你招架不住。我就明白了。一直到老師往生了,他這個眉註本很多人沒看見,我把這個本子印了一萬本,在海外流通。每個人看到這個本子都歡喜,緣成熟了,要我講。我第一遍講是在舊金山,第二遍好像是在溫哥華,在溫哥華講過一遍。先後用這個本子好像是講過十遍,每到一個地方都講這個本子。

      那個時候我跟黃念老沒有聯繫,不知道,一直到他到美國去訪問,經過同學的聯繫才知道。沒見面之前,他的名字我知道,這是李老師在台中曾經提到過,所以我有這麼個概念,知道梅光羲的外甥,知道有這麼一個人。因為在這個會集本裡面,前面的序文,梅光羲寫的,梅光羲是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師,所以李老師對這個非常珍重。後面黃念老一篇跋,跋文,有這麼個印象。聽說他要到美國來,我們表示歡迎。他這個註解,那個時候剛剛完成,我們現在這個註解裡頭他修訂過的。我們第一次印的本子是原本,跟這裡頭的內容他有很多都補充。才看到他這個本子,他那個時候只帶了一部到美國,他送給我了,油印印的。現在恐怕很多人不知道,什麼叫油印。刻鋼版,油印印的,那品質很差。數量當然很少,我估計頂多一百二十本,一百二十本之後,那個蠟紙就不能用了,字就看不清楚了。我相信他是選最清楚、最好的帶到美國去,就一套,送給我了。聽說我也講這部經,送給我了。我把它帶回台灣,印了一萬冊,重新做版印了一萬冊,送給他,非常歡喜。這個註解就這樣流通了。

      我們在海外廣泛的宣傳,所以大家對這個本子熟悉了,學的人漸漸多了。可是沒想到還是有風波,在國內,在台灣也有,反對會集本。讓我想到,黃念祖老居士採取集註的方法來註解,這是智慧。如果他自己寫的註解,這些反對的人對他會有批評,不承認他的註解,這個註解就無法流通。他今天用集註,不是我註的,是經上,用經來註經,用祖師大德的東西來註經,不是自己的。這個讓大家看心服口服,再沒話說了。採取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古大德的註疏,總共用了一百九十三種。我們學這一部註解就學了一百九十三部經論、註疏,就好像唐太宗的《群書治要》一樣,這一百九十三種東西裡頭的精華節錄在此地,配上這個經文,實在是難得。那個時候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沒多久,他就做這個工作,真難得!真不容易!用這種方法是真實智慧,別人來找碴的時候可以推卸責任:不是我的,我從這兒抄來的、從那兒抄來的,都不是我的。他替我們做了這麼一樁好事。所以這個註是集註,不是他個人著作,集註,全是引經據典。

      「如《會疏》釋《魏譯》曰:佛本何故興此願」,這問得好,佛為什麼會興起這一願?下面解釋,「見或國土」,就是或者有一些國土,「為衣食故,苦役萬般。四時不寧處,一生疲貪求」,疲是疲倦,疲倦於貪求。「何況禾下喪數千生命,鑊中」,鑊是鍋,我們現在講鍋。以前古時候煮東西用鼎,鼎有三個腿,下面燒火,那是有腳的鍋。那個鍋是什麼?遊牧民族他隨時可以帶走的,它移動的。以後從遊牧到農耕,農耕就定居了,定居才發明了灶,灶上用鍋就不要那個足,腳就沒有了。這個鑊是鍋。這是講衣食之苦,為衣食苦役萬般,為這個辛苦。四時不寧處,真是靠天吃飯,如果遇到水災、旱災,要是一年沒有收成,這生活怎麼辦?所以往往一個災難,多少人無家可歸,變成乞丐。一生疲於貪求,他不貪求別的,貪求衣食足,不過分,但是這個很不容易。何況耕種,多少這些生命死在耕種當中。種田,多少小動物喪失生命。「鑊中殺無量蠶子」,這是講衣服,蠶絲,煮繭。這些事情,我們小時候農村裡面家家都做。養蠶,種桑樹,蠶結成繭的時候煮這個繭,抽絲,這蠶全都死了,所以這一件衣服多少蠶繭成就的。「依之沉迷無涯,受苦無窮」。關於飲食,跟眾生結了多少冤仇,我們不知道,佛菩薩知道。冤冤相報,這就是世間劫難的來由,為什麼會有災難?冤冤相報。

      「是故願言」,阿彌陀佛觀察十方諸佛剎土裡有這些事情,這是大事,這不是小事。人也是為了衣食無可奈何,但是殺害這麼多眾生這是過失、罪過,不曉得。所以佛發願,彌陀發願,「我土聖眾,衣食住宅,隨意現前,著衣吃飯,皆助道法也」。極樂世界用什麼方法?現在科學家提出來的,用意念。這個方法佛在經上說過,「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句話說得容易,真正做起來非常困難,誰能夠制心一處?真正能制心一處,最低的水平也是阿羅漢,《楞嚴經》上所說的九次第定,比四禪八定還要高一等級。四禪色界天,四空定無色界天,比這個再提升一級,超越六道輪迴,這個問題才能解決,不是普通人能做的。

      「種種供具者」,這供佛所用的,「花香、幢幡、寶蓋」。花是代表因的,植物先開花後結果。所以供佛是表法的,供養佛,對佛的敬意,裡面包含著自覺覺他。我們看到花,知道要修好因,後面會得善果,花代表因。供果就是代表果實,要有果實,好的果實一定有好的花,善因善果,惡因惡報,表這個意思,提醒自己也提醒別人。香是供養裡面不能缺少的,香代表戒香,「戒定真香」,這香讚裡頭有,它有表法的意思在。香也代表信香,信香是什麼意思?我們跟佛聯繫,取這個意思。這個意思是古時候戰爭,烽火台,烽火台就是香爐。古時候沒有這些通信,用什麼方法?烽火台上點狼煙。狼煙,狼的糞,燒起來,它的煙聚集在一起不容易被風吹散,一點的時候煙就升很高。那個烽火台點上煙,這個地方馬上接著點,一下傳下去,很快,從邊疆就傳到京城,就傳到首都,讓京城裡面知道邊疆有事情了。用這個方法傳遞,所以這是通信。佛門裡面香爐,香爐就像那個烽火台一樣,我們燃的香讓佛知道,我們跟佛用這個通信,心心相印,取這個意思。如何跟佛相應?點一支香,取這個意思。

      幢幡也是信號。從前寺院都有旗杆,旗杆不是升國旗的,是掛幢幡的。佛法很謙虛,不宣傳,宣傳顯得傲慢。如果今天道場裡有講經,希望大家來聽,旗杆上就掛上幢。幢是圓形的,升到那裡,升到上面去,告訴大家今天道場有講經,喜歡聽經的可以來。讓你自動來,不是發邀請函通知你,不是的。如果今天有法會,法會就升幡,幡是扁的。所以它是信號,通知大家的。經講得不好,請你見諒,我不是邀請你來,你是自己願意來的。這個意思好,謙虛,對人恭敬。寶蓋是防灰塵的。寶蓋多半是在佛像的頂上,佛像雖然在大殿裡面,但是上面還是用寶蓋,防灰塵落在身上。這個意思就是防止染污,防止染污最重要的是心理的染污,而不是身體的染污,取這個意思。

      「瓔珞」這是莊嚴具,表智慧、德能。「臥具」是三衣之外,晚上休息時候的臥具。佛陀在世,因為他處的是熱帶地區,所以穿著很簡單,有一塊布墊在地下,這叫具。現在佛門的具,拿去鋪拜墊拜佛,那不是拜佛用的,那個就是晚上睡覺的時候鋪在下面、墊在下面。現在沒有這個用途了,但是具還是有,拜佛的時候叫展具。古印度沒有,這是中國人發明的,展具。「天樂等等」,天樂是音樂,音樂也可以供佛。玩具也可以供佛,代表什麼?代表遊戲神通,表這個意思。你看《地藏經》上就有玩具供佛,表遊戲神通。它有表法的意思,就是說我們這一生在這個人間別當真,把它看作遊戲,你就沒有煩惱了。這些東西統統是供具,這是略舉幾種代表。

      「如是一切無量無邊」,供具很多,說不盡,「皆隨意即至」,沒有一樣不是隨心如願,想什麼這個東西就現前,「如願供養」。我們供佛、供法、供僧,供具不必去經營、不必去操心,隨念就得到。「如《吳譯》曰:欲得自然萬種之物,即皆在前,持用供養諸佛」。萬種之物上面加個自然,隨心所欲,變幻而生,用這個來供佛、供養三寶。「《宋譯》曰:我以神力,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諸佛面前,一一供養」。《宋譯》本子這一句也很好。這個我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以他的本願威神,讓這些供具隨著極樂世界這些菩薩,他們到哪個地方去禮佛、供養、聞法,這些供具都隨著這些菩薩,讓這些菩薩將這些供具都能夠在佛前面供養。彌陀神力加持!「是故云:隨意即至,無不滿願」,就同菩薩自己的心念一樣,我想什麼,東西就在現前。東西從哪來的?阿彌陀佛供給的,都能滿你的願。這個很不容易,可是阿彌陀佛都做到了,四十八願願願圓滿,沒有一願是空願。

      所以四十八願,我們從這就理解,極樂世界人、往生的人他們在那邊的生活狀況、學習的狀況,全都看到了。我們肯定極樂世界是個學校,因為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講得這麼詳細,沒有把極樂世界社會狀況給我們介紹。極樂世界有沒有國王?有沒有上帝?沒有,從來沒有提過。極樂世界有沒有做生意買賣的?沒提到過,士農工商都沒有。你看,飯食都是自己來的,極樂世界沒有農業,也沒有工業。你細細去觀察,極樂世界是個學校,只有兩種人,一個是阿彌陀佛,一個是菩薩,阿彌陀佛是老師,學生是菩薩,完全是個學校。跟我們這個世界不一樣,我們這個世界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他們那邊那個世界沒有這種情形。有,但是不叫欲界、色界、無色界,它換了個名詞,叫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這是什麼?這是學生等級不一樣,凡聖同居土好比是小學,方便有餘土好比是中學,實報莊嚴土好比是大學,它是按你修行程度來分的。等覺就好像是研究所,畢業了就成佛了,就是妙覺。

      所以,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裡去幹什麼?去上學去的,現在講留學,到極樂世界去留學。畢業了,拿到學位就是佛陀,拿到佛陀的學位。佛陀是佛教最高的學位,像現在學校裡面的博士,每個人都可以拿到。拿到之後,也學佛一樣,發願教化眾生。也有應化在各個不同的行業,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無論他在哪一個行業,都是在那裡教化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而對於各行各業沒有一絲毫的貪染。這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了,任何一個行業都做出最好的榜樣,真正覺悟人的樣子,不迷惑。這也是教給我們,佛法沒有離開世間法,佛法跟世間法融成了一體。在世間法裡頭覺悟了,就是佛法,佛法裡頭迷了,就是世間法,世間、出世間是一不是二,只是迷悟不同而已,這一點我們要認識清楚。我們自己學習,幫助別人,就圓融了,真正學會了經上告訴我們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現在沒做到,總是要求這個、要求那個,那不圓融。佛與法身大士為什麼那麼圓融?真正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沒有別的,他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瞭了。而且知道一切眾生的根性,前面我們學過的具足六通,對於任何一個人,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他做了些什麼全知道,所以教化容易契機。阿賴耶識裡頭有這些種子,教起來就特別容易,如果阿賴耶識沒有這個種子,教起來就難,你得給他先種種子。菩薩都做,根熟的幫助他成佛,不成熟的幫助他成長,沒有善根的幫他種善根,統統都做,一個眾生都不捨棄,像這些我們都應當要學習。佛法裡面學的東西多,學不盡!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