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淨土大經科註

    第217集

    共578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1年9月21日啟講,2012年10月21日圓滿。

    黃念祖老居士集註,集經、論八十三種,祖師大德註解一百一十種,有緣遇到太希有了。開講第二遍,把我作的科判會進去,《淨土大經科註》。很詳細,我參考了慈舟老法師的科判。看經文、註解,段落層次更明白,從章法結構就能看到思想體系。無論出家在家,講解這部經,學習這部經,信行不退。一向專念是行,發菩提心是信,願生淨土,老實念佛不退轉,即得授記。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科註—十方三世諸佛因念佛三昧得成佛  (第二一七集)  2012/2/2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五十六頁,倒數第二行,從最後一句看起:

      「菩薩捨所施物,生離欲想。於求者與樂因緣,故瞋恨心薄,名修慈想。以此布施功德,回向無上道,則痴心薄,是名不痴想。今法藏大士不起三惡想,離諸煩惱」。菩薩布施,一切物都可以施捨,不但身外之物,乃至於身體。我們在大經上讀到,頭目腦髓,沒有一樣不能布施,只要眾生真的迫切需要,菩薩沒有吝惜。布施沒有任何希求,也就是沒有任何條件,平等的布施、清淨的布施,這是離欲。於所求者,有人要求,他得到了他就快樂,他就能夠免除痛苦。佛菩薩的布施是以法布施為主,因為法能令眾生覺悟;財布施是輔助,讓他生歡喜心,讓他歡喜接受菩薩的教誨。我們就知道,菩薩的財布施是屬於四攝法,法布施才是真的,才是菩薩真實的布施。於求者與樂的因緣,讓他離苦得樂,所以瞋恨心就沒有了,有瞋恨心就不肯布施。歡喜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是修慈。以此布施功德,不求自己的利益,把這個功德迴向無上道。通常大乘教裡面講的三種迴向,「迴向菩提」就是迴向無上道;「迴向眾生、迴向實際」,迴向實際是迴向法性。這就沒有痴心,痴心薄,這是不痴想。今法藏大士,法藏是阿彌陀佛沒有成佛之前的稱號,法藏比丘、法藏菩薩、法藏大士。他所修的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布施,願願離這三種惡,願願都是離惡,所以離諸煩惱。這是內心。

      再看底下這一句,『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是講的外緣。你看內,內心沒有煩惱,又能夠遠離外緣。「不著者,不貪著」,不是不接觸,不接觸什麼都不能做了;接觸而沒有貪戀,這叫真的不著,我們講不執著、不分別。真正到一切法不執著,這就是阿羅漢;如果真正到不分別,這就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還是接觸,接觸能到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佛。在佛的境界,確確實實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與不作都是無上道。無上道就是自性、就是涅槃。作跟涅槃相應,不作跟涅槃也相應,這才是真正無上道。所以不著是不貪著。

      「色等,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六塵,下面有個簡單的解釋。第一個「色塵。一切形色」,形是形狀,色是顏色,譬如說「青黃赤白」,這是色,「種種形象」,大小方圓,這是形象。這是我們眼所見的,稱之為色。耳所聞的叫「聲塵」。耳聞的「一切音聲」,聽到很優雅的音樂,或者是聽到很難聽的噪音,總而言之是耳所聞的都叫做聲,這聲塵。三者「香塵」,鼻所聞的,有芬香也有惡臭。這些氣味,你所聞到的氣味,鼻根所對的對象就是香塵,統統叫做香塵。第四舌根,舌根的對象,我們在飲食裡頭酸甜苦辣鹹,這是味,都是屬於「味塵」。沒有這些味道,淡的、清淡的也是,淡也是味塵。第五個是觸,觸是身體,「身之所辨者,例如細滑粗澀」,我們身體接觸外面的境界。接觸到的人,接觸到的物,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我們身所接觸到的,「寒熱溫和」這都是身體所接觸到的,這是「觸塵」。

      第六個是「法塵」,法塵是念頭、是思想,是「意根對前五塵分別好醜,而起善惡諸法」。《楞嚴經》上講的「五塵落謝影子」,第六意識是緣這個,緣這些它起分別。起分別,前面這五根不起分別,它只是接觸,沒有分別。誰分別?第六意識分別;誰執著?第七識執著,前五根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所以分別、執著是第六、第七,第六、第七是最麻煩的事情,我們修行修誰?就是修第六、第七。相宗所講的轉識成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這兩個一轉,第八識就轉了。所以轉識成智八個,實際上用功夫的就是兩個,第六、第七,就是分別、執著。這兩個是因上轉,第八跟前五是果上轉,只要因一轉,八識跟前五識自然就轉了,就跟著轉了。所以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

      修行在哪裡?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離開生活到哪裡去修?沒地方修。怎麼個修法?就是讓第七識不執著,第六識不分別,不分別、不執著這真修行。不是離開,離開沒有用。你看,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真的鍊,鍊功夫,鍊不分別、鍊不執著,分別執著淡一分,我們的功夫就提升一分。一定要在境界裡頭鍊,離開境界到哪裡去鍊!所以古人說,找一個深山,找個山洞裡面去住,沒用,住上十年,一下山遇到了,又起分別執著,有什麼用處?所以古人講,水池裡面開的蓮花不稀奇,哪裡的蓮花最稀奇?火中的蓮花最稀奇。這就說明人要禁得起磨鍊,沒有經過磨鍊不算。沒有看到錢的時候,我不貪財,那不算;財擺在你面前,你真的不動心,那才叫不貪。沒有那個高的位子,我不貪名位,如果那個高位子找你,你想不想?今天請你去做個部長,那個地方請你去做總理,你想不想幹?得有境界來磨你,境界現前真的不動。怎麼樣才能不動?確實,經教幫我們很大的忙,我們沒有經教的幫助做不到。所以,世間人很多人根本就不相信你能不動心,這有道理的。

      釋迦牟尼佛對名聞利養能不動心嗎?他經過考驗的,他是王子出身,不出家他做國王。這就是說,他對於地位、權位不動心了。國王富有,中國人所講「貴為天子,富有四海」,這真的是對名聞利養不動心了。可是做了帝王一樣,他還是捨不掉、放不下,他怕他的位子被別人奪去,天天還提心吊膽在這裡防範著,這就是放不下。在這個位子上他也貪戀,不在這個位子上他想要。真正放下了,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法,做樣子給我們看,真放下了,地位放下,名放下,國王放下,利放下、財放下。他做王子的時候有妃子,有王妃,出家了,放下了;有個兒子,親情,也放下了。他真能放得下,他教我們放下我們才相信,我們才沒有話說,跟他比比確實不如他。他要沒有放下,他講誰相信?所以,佛到世間來教化眾生,為什麼要示現在皇宮,身分是王子,為什麼?就是表演給大家看。你看,你們要爭的王位,你們要爭的我有了,不要了,說明佛法比國王還要高,學佛人的享受比國王大臣不知道要高出多少。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沒有說做國王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沒有這個說法;沒有說大富長者,擁有千億萬億的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沒有。為什麼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說明學佛的確它是超越了。

      人生在世,物質上的條件太簡單了,每天吃飽、穿暖了,有個小房子居住,你說多快樂。早年我在美國,我看到很多同修到美國去都買大房子,我的感觸很深。什麼感觸?可憐!那麼大的房子,你要侍候它,你不是享福,你是在折福。好不容易,美國工作他認真,每天八小時,一分都不能少,你少了人家就不要你,就把你開掉了,為了保持工作一定要拼命去幹。一個星期兩天休假,兩天假回來幹什麼?整理花園,打掃房間。你看給房子做奴隸。雇人雇不起,美國的人工論小時算的,一個鐘點多少錢。捨不得雇人,自己幹,幹到精疲力倦,你說有什麼意思?大房子真住得享受嗎?沒有,一早起來就上班,到晚上天黑才回來,就是睡個覺而已,你說何必!小房子多自在。我在美國也有個房子,買了個小房子,一房一廳,半個小時打掃得乾乾淨淨,這才舒服。

      所以人不知道享受,都跟人家比,那個人房子大,我比他還要大;沒有想到那個人打掃很辛苦,我比他更辛苦,這又何必?所以你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就不跟人爭了。只有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才是最高的享受,只要你還有爭、還有求,你沒有滿足。古聖先賢常說「知足常樂」,人知足,快樂了,那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佛教我們知足,「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是滿足,滿足就是最高的享受,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所以下面,第六法塵,謂意根對前五根分別好醜。前五塵落謝影子,落在哪裡?落在第六意識的相分上,落在它的相分,落在末那識的相分。末那的見分緣它的相分,第六意識的見分緣它自己的相分,在那個裡頭起分別、起執著,全是虛妄的。這說明什麼?不但外面色聲香味觸法是虛妄的,那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的意念、想念是屬於阿賴耶的見分,可是它起作用,起作用就變成了末那識、第六意識。都是以阿賴耶識為本識,它是個虛妄的,它不是真實的。所以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為八識是個虛妄的,八識的見分、相分當然是虛妄的。真實的是什麼?真實的是八識的自證分,自證分是真的,自證分是真如、是自性,那是真的,依真起妄。證自證分是自性裡面的一分般若智慧,那是真的。所以,一切現象都是真妄和合,你要知道哪一部分是真,哪一部分是妄。譬如我們講這個五根,你看五根,眼,見性,眼識,見性是真的,眼識是妄的。見性能見,眼識也能見,但是見性不通過八識,那就是諸佛菩薩;凡夫六根的根性變成了六識,聽命於八識,八識是煩惱,八識裡頭有貪瞋痴慢,八識裡頭有是非人我,所以就迷了。

      楞嚴會上,佛教給我們捨識用根,意思就是說,我們在這個世間,從早到晚待人接物,我們用六根的根性,不用六根的六識。這話說得一點不錯,誰能做到?凡夫做不到。不但我們凡夫做不到,二乘做不到,權教菩薩做不到,太高了。那是法身菩薩才能做到。古大德註解,用天台三止三觀來解釋《楞嚴經》,是低了一層,但是人可以做得到。交光法師提倡的捨識用根沒錯,是《楞嚴經》的本意,佛是這個意思,那是法身菩薩的境界,不是普通人都能做到的。但是這個經是圓教,是大乘,為什麼?後面真正利益一切眾生,還是觀世音、大勢至的法門,觀世音耳根圓通,大勢至的念佛求生淨土,這才圓滿。如果沒有這兩門,那經太高了,中下根性的眾生不得利益。有了念佛法門就普度了,這念佛是無比的殊勝。

      「又此六塵中,如男女之美容,絲竹歌詠之樂音,栴檀與男女身香,飲食肴膳種種美味」,衣服,這衣服的質料、款式,「男女身分柔軟細滑之觸覺,皆令眾生貪著其事,不得出離」。這誰知道?佛菩薩知道。所以,佛菩薩給我們的示現,衣著非常簡單,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釋迦牟尼佛一生過這種生活。有時候國王大臣有花園別墅,禮請佛去講經說法,大家都住在這裡面,這是偶爾。佛做這種示現,說明佛不固執,佛很隨緣,沒有堅持我一定要怎樣,不是的。自己決定不建道場,連個小茅蓬他都不要,樹下一宿。同時也說明,真正修行人身心健康。他體力好,一年到頭過這種生活他不生病,我們凡夫受不了,他能夠受得了。種種示現,裡面含義非常之深。人是大自然界的動物,觀察動物的生活,人是動物之一種,也應該像動物一樣的生活。但是人有智慧、人有禮節,人斷惡修善,人不斷向上提升。佛這些種種示現,還不是教我們離欲念佛嗎?

      「今法藏菩薩,內無惡想」,就是沒有惡念。例子舉得很多,我們也不必這麼麻煩,我們只要念頭歸阿彌陀佛,念念不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只要抓住這一善就行了,這個善是獨善,前面我們學過的。「即離惑因,不著六塵」,外面六塵現象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性相、理事、因果全都了解,這個不容易,一般人做不到。我們今天為什麼能做到?就是沒有離開經教,每天學,要天天學,為什麼?我們染污時間太長,染污得太重,無始劫來在六道裡頭搞生死輪迴,習氣很深,如果不讀佛經,就忘掉了,很容易忘掉。一忘掉怎麼?老毛病就發了,貪瞋痴慢全起來了,五欲六塵統統攀緣。這麼一來,這一生墮落了,還是要搞六道輪迴。

      我們今天深深知道六道輪迴的可怕,六道輪迴真的不能再搞了。極樂世界好,是個非常好的修學理想的地方,阿彌陀佛這個好老師,慈悲到極處。你看看經上講的五逆十惡、毀謗大乘,這都是罪,最嚴重的罪,沒有比這個更嚴重了。可是怎麼樣?只要懺悔、只要認錯,只要一念真心念阿彌陀佛,統統能往生;不但能往生,品位都會很高。這叫我們很難相信,人造這麼重的罪業,為什麼一往生他品位那麼高?他往生最後那一念要是真心,就高了。真心是什麼?妄不敵真,邪不敵正,真正的心的能量太大了,叫你什麼?叫你上上品往生。所以,往生品位是在你的心。蕅益大師講得好,品位高下在乎功夫的淺深,不是念的多少。什麼是功夫?你用真心還是用妄心,你用妄心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品位低;用真心念佛,就算是念一聲,品位都不可思議。為什麼?他真,一真一切真。妄心念佛,一天念十萬聲,念了一年往生了,品位並不很高,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懂了之後怎麼樣?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用真心待人。別人騙我沒關係,為什麼?他搞六道輪迴,我要到極樂世界,我們兩個去的不一樣。他搞他的,我搞我的,我們兩個不相干。所以用真心,眼前好像是吃虧,來世佔大便宜。

      一定要記住,諸佛菩薩用真心,我們想加入諸佛菩薩的俱樂部,入佛菩薩的境界,不真怎麼行!妄心是決定進不去的,境界不同。必須要鍛鍊純真無妄,鍊在哪裡?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鍊,在生活上鍊、在工作上鍊,在待人接物方面去鍊,我樣樣都用真心。我們用真心很簡單,不像大乘,那個很難,我們的真心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我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其他的雜念進不去,那叫功夫得力。見色聞聲,六根對六塵境界,六根對六塵所起的念頭全是阿彌陀佛,這才行。阿彌陀佛是自性,能大師說得好,「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就是阿彌陀佛,能生,生出來的萬法當然也是自性。那就是什麼?見性不著相,這真念佛人,真會念。著相不見性那就壞了,要從相中見性,問題全解決了。性是什麼?性是真如,性是實相,性是涅槃,性是第一義。這些平常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我們這一生真的是方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

      我們在這個世間隨時可以往生,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貪戀。只要真的沒有貪戀,真的心是阿彌陀佛,我們跟阿彌陀佛就像那個熱線永遠通達。我們起心動念,現在我們很清楚,阿彌陀佛知道,我們身體狀況阿彌陀佛也知道。我們讀過《還源觀》,無論是起心動念,是我們細胞的振動,這個波動才動它就周遍法界,阿彌陀佛怎麼會不知道?對我們了解太清楚了。緣成熟了,他自然現身來接引我們往生。他還不來,不來兩個原因,一個是我們有業障,另外一個,我們住世還有表法的作用。這就是章嘉大師早年教給我,我們要把自己的一切託付給佛菩薩,讓他去安排,我們對自己一切不管了,佛菩薩安排。這個好!好在哪裡?妄心丟掉了,妄心淡薄了,一切佛菩薩照顧。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對得起佛菩薩,佛菩薩必定照顧我,我們跟佛菩薩心心相應,這就對了。

      所以,學佛菩薩內無惡念,惡想就是惡念,裡面,內裡頭沒有惡念。別人,不管他侮辱我、毀謗我、陷害我,都沒有一點怨恨,為什麼?這都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為什麼生這些不善的心?他迷惑,全是假的,他的妄心在作祟。我們用真心,真心裡頭沒有這些東西,他用妄心對我,我用真心對他。妄心繼續搞輪迴,真心不再搞輪迴了,這一次決定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所以,內沒有惡念,這就離惑因,迷惑的因離掉了。「不著六塵,是離惑緣」。因跟緣都離了,六道的果不會現前,你就出離六道了。如果你有六道的因、有六道的緣,你怎麼能出得去!佛菩薩想接你往生都沒辦法。所以我們要把六道這些繩索統統斬斷,你才能出去。現在我們被六道的繩子綁在身上,動彈不得。五欲六塵,五欲是五條鐵鏈,六塵是六根繩索,把我們綁得緊緊的,動彈不得,這是佛在經上的比喻。我們把它統統都斷掉,等待阿彌陀佛來接引。斷五條鐵鏈就是內無惡念,就斷了,斷六條繩索那就是不著六塵,六條繩索也斷了。

      「憬興云:內因既離,外緣斯止」,內沒有惡念,外面的惡緣就不能影響我們,「故云不著」,這是不著的意思。「由於無三惡想,乃離惑業之因。六塵為緣,不著六塵,復離起惑之緣」,不會起惑。「憬興師明其因果,謂內離惑業之因,故能止外惑業之緣,內外皆離」。這要記住,內外皆離,心離,不是身離,是心離,這個重要。表面上離了,心沒有離,心裡還有這個念頭不行,那沒有離;心裡離了,外緣不離,是真正離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是什麼?那就是做功夫給我們看的,什麼叫離?你看他天天接觸,天天去訪問,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一點都不沾。他的功夫是什麼?念佛,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

      從第一參,五十三參第一參,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德雲比丘所修的是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叫精進念佛,我們都沒有辦法,那要年輕,有好體力。為什麼?這個法門,一期九十天,很長,不是打佛七,佛七七天,打七個七才四十九天,它一期九十天。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覺,不能坐下來,所以這個法門叫「佛立三昧」,可以站著、可以走動,不能躺下來、不能坐下來。九十天,日夜不能間斷,這真精進!我也見過有人去打般舟三昧,可是晚上還是偷偷睡覺,那就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不要做,你幹那個做什麼?還不是為求名聞利養,那不是騙人,那騙自己。能做到的就做,做不到的沒有關係,念佛的法門非常之多,不必選這個。這個是完全用真心,不是凡夫。善財童子出去參訪,他已經明心見性了,像惠能大師那個境界。他的老師是文殊菩薩,在文殊會上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文殊菩薩才叫他去參學。換句話說,沒有明心見性的人不能參學,明心見性之後才可以去參學。參學,一期九十天這種修行他當然可以做到。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這我們都要把它看清楚、看明白。

      五十三參最後一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就能肯定,善財童子徹始徹終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無論他參訪哪一位善知識,他都沒有離開念佛。整個參訪過程當中,你看末後的一段,「戀德禮辭」。戀德是感恩,我看到你們修行的方法、你們生活的方式,我看到了,我聽到你們的開示,這個我要感恩。禮辭,禮拜,辭是告別,告別是什麼意思?我不學這個法門;我對這個法門完全知道,我不學這個法門,這是告辭的意思。學什麼法門?還是學念佛法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絕對沒有動搖。你看,不妨礙參學,這意思多圓滿,你想學什麼都行,不妨礙。可是你的心、你的念頭、你的方向、你的目標就在西方極樂世界,就在阿彌陀佛那裡,學什麼都不妨礙。學東西就怕你有執著,怕你有戀著它、愛著它、想著它,那就麻煩,它就障礙你往生;它不障礙你,你什麼都可以學。佛法圓融,佛法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是最高的享受。如果有障礙,那就不能算是最高享受,最高享受就是事事無礙,善財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所以方老師告訴我,《華嚴經》,這是他自己一生最歡喜的,他說這是全世界最完美的哲學概論。這裡頭有最高的理論,有精密的方法,最後還帶表演,這樣的教科書,全世界找不到第二種。

      所以,憬興師在註解裡面所說的,真正是內外都離了,這是離欲、離因、離緣,內外皆離。下面這一句是念佛,『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這個括弧,「自《宋譯》」,這個經文是宋譯本的原文。「但樂」,但者,唯,唯的意思,獨的意思。「此二句與前二句,應一氣讀下。前二句是萬緣放下」。就是「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一口氣念下來,意思非常完整。前面兩句,不起、不著是萬緣放下,這兩句是「一念單提」,就是提起正念。「此正淨業之綱宗」,綱是綱領,宗是宗旨,是淨業的綱領、宗旨。修淨土確實是如此,萬緣放得下,這一念提得起,這一念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所以念佛堂的堂主,堂主的口頭禪,「放下萬緣,提起正念」,就這兩句話。念佛堂發現了,同修當中有昏沉的、有掉舉的,掉舉就是有妄念,昏沉就是佛號提不起來,就大聲叫這句話,「放下身心世界、放下萬緣,提起正念」。

      「《華嚴經》明,十地菩薩,地地不離念佛」,這用《華嚴》做證明。什麼人真念佛?登地了。《華嚴》登地可高!《華嚴經》上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初住菩薩。惠能大師的開悟,在《華嚴經》是初住。你看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個位次,到登地的時候,初地是第三十一個位次,這麼高的地位。往上去,初地、二地、三地,一直到十地都念佛,地地不離念佛。這個意思就是說,從初住到十迴向的菩薩,這三十個位次不一定念佛,但是登地之後沒有不念佛的。「本經《大教緣起品》云: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前面是菩薩,十地菩薩,現在講什麼?現在講佛,佛都念佛。這是什麼味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起心動念都念十方諸佛。十方諸佛念彌陀,彌陀念十方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記住,我們在內,為什麼?因為我們本來是佛。彌陀念不念我們?念!彌陀不念我們,我們怎麼能成佛?這句話意思很深,一定要能體會到。我念彌陀,彌陀念我,我不念彌陀,彌陀也念我,這是事實真相。彌陀既然念我,我怎麼能不念彌陀?彌陀是自性彌陀,淨土是唯心淨土,彌陀、極樂世界跟我關係多密切,完全是一體,沒有分割、沒有分離。

      「又《觀佛三昧經》」,這裡頭說,「爾時會中即有十方諸大菩薩,其數無量,各說本緣,皆依念佛得」,這是《觀佛三昧經》上講的。十方諸大菩薩其數無量,請他們說說他們修行的本緣,沒有一個不是說依念佛得道的。「又佛告阿難」,這個又,還是同一部經,「汝今善持,慎勿忘失」,這是勸阿難尊者,你今天要好好的保持住,千萬不要忘掉,「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皆說如是念佛三昧」,沒有一尊佛不講念佛三昧。「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就是成佛,就是得無上菩提。佛是怎麼成佛的?念佛成佛的,這個道理不能不懂。為什麼念佛成佛?這樁事,現代科學家告訴我們,念想能量之大無法估計,這個能量太大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那我心裡想佛不就成佛了?想菩薩就成菩薩?一點都不錯。我現在想佛,為什麼沒成佛?是我們的想沒有專想,我們現在的想是雜亂的思想,心裡面妄念太多。就是心裡念頭太雜、太亂了,所以它的效果就減弱,不能達到我們預期的願望。如果把這個念頭能量集中,把雜念、妄想去掉,這個念力就大了,就不可思議,念佛當然成佛。

      淨宗,同學都知道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裡頭理一心不亂,什麼叫理一心?你這一念裡頭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就叫理一心,理一心是真心。還有妄想、還有雜念,這事一心。事一心是什麼?大乘經上佛講得很清楚,你沒有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斷了,但是還有塵沙煩惱、還有無明煩惱,這叫事一心。比凡夫超過了,凡夫做不到,凡夫有雜念、有妄想,有見思煩惱。這是有錯誤的看法、有錯誤的想法夾雜在念頭裡頭,這不叫一心;錯誤的看法沒有了,錯誤的想法沒有了,這叫事一心。事一心的人往生到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他不是在凡聖同居土。說明凡聖同居土的人還有見思煩惱,就是說有錯誤的看法、錯誤的想法,他專心念佛,臨終最後一念,心裡頭還是想到阿彌陀佛,這樣往生的,這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可以說從小乘初果以上一直到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往生統統都是到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裡頭三輩九品,品位不一樣,小乘初果那是下下品,二果可能下中品,三果就下上品,一級一級往上提升,這是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

      理一心,雜念、妄想全沒有了。理一心就是禪宗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理一心,這個難得。理一心超越十法界了,往生到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這個後面我們還會念到。理一心不亂的,造作極重罪孽的人,在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他立刻就相信,立刻就真幹。在這個要命的關頭,他什麼念頭都忘掉了,只有一心念佛,那是理一心。所以這種人往生品位會很高,我們看到很驚訝,多少人念佛念一輩子,一天幾萬聲佛念一輩子,往生品位還不如這個人。到底什麼原因?用心不同,他用的是真心,雖然是一念、十念,是真心;你雖然每天十萬聲佛號念了幾十年,你不是真心,你這個念的裡頭,有雜念在裡頭、有妄想在裡頭,所以抵不過人家一念、十念真心。這就是說真的是可貴,假的不可貴。

      真心從哪裡學?最好是從現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學,處事待人接物用純真的心,沒有惡念,只有善念,我們常說「純淨純善」,這個心好!純淨純善,我們說了很多次,看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看一切萬物皆是阿彌陀佛,純淨純善!沒有一樣不是阿彌陀佛,我們的念頭集中了。這個不是阿彌陀佛,那個不是阿彌陀佛,不行,把我們的念力分散了,我們念裡頭有夾雜。不能夾雜,那就是全是阿彌陀佛,遍法界虛空界就一個阿彌陀佛,我們念頭才能集中。這是個很好訓練我們意念集中的方法,還有比這個更好的嗎?找不到了。縱然找到,沒有這個殊勝,為什麼?這一念裡頭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念其他的念頭沒有佛加持,這個有佛力加持,這就無比的殊勝。我們必須知道,我們一定要學習,我們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有高的成就。

      釋迦牟尼佛慈悲,對阿難說就是對我們說的,我們要善持,善持就是持名,持名念佛,慎勿忘失,不要把它忘掉。三世諸佛,皆說如是念佛三昧,釋迦牟尼佛在這裡教給我們。這個經是《觀佛三昧經》,說明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一切諸佛如來都講這部經。不但講,他還說,你看「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這說得很明白,讓我們想到淨業三福最後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深信因果講的是什麼?就是這個,念佛是成佛之因,成佛是念佛之果。這個因果很多菩薩不知道,佛在這裡告訴阿難,我們有緣聽到了。

      「是故彌陀亦如釋尊及十方如來,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證無上菩提。故但樂憶念諸佛也。」在此地我們就明白了,諸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諸佛。這個解釋古來祖師大德常說,念阿彌陀佛,一切佛都念到了,一個都不漏。我們就明瞭,每逢過年的時候,過去這些寺院庵堂都舉行什麼?萬佛法會,拜萬佛。佛曾經給我們說了《萬佛名經》,這部經佛講了大概有一萬二千多尊佛號,過年的時候大家拜萬佛。我們現在知道,拜萬佛不如拜阿彌陀佛好。萬佛你常常分心,這尊佛、那尊佛,你在那裡分心;阿彌陀佛不分心,阿彌陀佛就是萬佛,萬佛就是阿彌陀佛。拜萬佛不如打佛七,打佛七一心不亂,拜萬佛心都散掉了。佛法修行,目的在哪裡?目的在我們得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專念阿彌陀佛可以得念佛三昧,拜萬佛得不到萬佛三昧。這些道理懂得,我們自己才曉得應該怎麼做法。拜萬佛是什麼?修福報,目的在此地,他的目的不是在得三昧。如果要想得三昧、開智慧,那就專念阿彌陀佛。所以佛教我們「但樂」,但就是獨樂,獨有、唯有,樂是愛好。只有愛好阿彌陀佛,只有愛好憶念阿彌陀佛,憶是心裡常常想著,念是念念不忘。想著一切人、一切事、一切法全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其實就是阿彌陀佛,我們就能夠把雜念變成一念,這是個很好的辦法。

      「所修善根,指諸佛所修之功德」。經上這一句給我們說得這麼清楚,諸佛所修的功德是什麼?憶佛,「憶念佛德」。特別是阿彌陀佛的大德、大能、大智、大願,幫助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六道輪迴裡頭的苦難眾生,你說這還得了嗎?不得了。他在那邊建立極樂世界,主要是度六道苦難眾生,至於二乘、三賢、十聖,乃至等覺菩薩是附帶的,主要是度這些罪苦眾生,這個恩德多大!不是度一個世界,是度十方一切世界;不但十方,還包括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普度,恩德太大了!「感恩圖報」,我們如何感彌陀的恩,我們怎樣報彌陀的德?唯有依教奉行,依這部經的教誨,我們真正往生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這就是報佛恩,這是真正感恩戴德。我們在這個世間搞一輩子,到最後還搞到六道輪迴,那就辜負阿彌陀佛的恩德,錯了!這段話講得太好了。「思欲齊等」,真正報恩,我要成佛,我要跟阿彌陀佛一樣,「是名憶佛」。

      「佛之善根,念佛最勝,今欲齊等,故亦當持名念佛。名具萬德,總攝一切善根。故知老實持念,實暗攝憶佛功德也。」說來說去,說到最後歸結到持名念佛,執持名號,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發的心要大,不要害怕。我到極樂世界想成佛,要跟阿彌陀佛平等,阿彌陀佛能答應嗎?怎麼可以跟他平等?怎麼可以比他高?實際上阿彌陀佛就希望你跟他平等,希望你比他更高。父母愛兒女,希望兒女的成就超過他,他心就很快樂。如果這個兒女跟他差不多,他搖搖頭,勉強。不如他,他就嘆氣了,小孩不爭氣,不如自己。不如自己,這家衰相;如果兒女超過自己,這家興旺的相。所以古人做官戴的帽子,你們細細看看,你看古老的平劇、崑曲,做官的戴的帽子,後面高出來,前面低,後面高出來,像樓梯一樣,兩層。這個帽子叫什麼?叫「進賢冠」。前面這一層代表自己,後面代表後代,後代要高出我們,存這種心。設計這個帽子叫你不要忘記,後人要超過我們,這個族群、這個社會才會有進步;如果不如我們,就完全錯了。皇帝戴的帽子上面是平的,像一塊平的,代表要平等心對一切眾生。統統有意思的,表法的,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連穿著的服裝都要提醒自己。怎麼可能有嫉妒心?怎麼可能有障礙?後人超過前人是進步,後人不如前人是衰敗。

      進步裡面最重要的是善行、是積德,積功累德。中國這個族群值得人尊敬、值得人敬仰,是什麼?千萬年來歷代的祖宗都是積德、修善。只是最近兩百年疏忽了,為什麼?西洋文化到中國來了,中國看到外國人都很稀奇、都嚮往,把中國自己的東西冷淡了、疏忽了。特別是清朝,派到外國去留學的學生,他在哪個國家留學就崇拜哪個國家文化,留美的,美國好,美國第一;留德的,德國好,德國第一;留日本的,日本好。回來之後就分成派別,這些派別互相衝突,不但對國家沒有帶來好處,給國家帶來很多麻煩,還不如不留學。

      這些留學生裡面,實在講,孫中山先生是傑出的。他在《三民主義》,第幾講我忘記了,講過這麼一句話,西方這些國家,比中國好的只有機器,機器比中國好,中國沒有。除了機器之外,它沒有一樣能夠比得上中國,無論在政治、在教育,在各個領域都不如中國。他說得好,他能夠看到得失。他就講中國政治、哲學、學術,外國人要向中國學習。孫中山先生在一百年前講的,他看得清楚。怎麼可以外國人樣樣都好,中國樣樣都不如人?這個觀念導致今天中國的災難。我將《三民主義》看了一遍,這句話我非常非常的深刻。孫中山先生死得太早了,如果能夠多活十年、二十年,中國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有很深的認知。

      今天要講文化復興,大事業,這不是兒戲,沒有共同的認知,現在講共識,是很難成就的。共識從哪裡建?佛法這段經文好用,必須從離欲下手。佛法裡面講「離欲念佛」,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叫「格物致知」。佛是什麼?佛是覺悟。格物是離欲,致知就是念覺。真正覺悟了,心才誠,誠意、正心他才能做到,然後這個事業才能順著這個方向發展。如果沒有正心、沒有誠意,什麼都做不成功。正心誠意從哪裡來?從離欲、從覺悟。如果人不覺悟,人不能夠放下貪瞋痴慢,不能放下五欲六塵,那什麼都做不成功,這是先決條件。《大學》上的三綱八目,那是聖賢之道,不走聖賢之道怎麼能成聖成賢?不是聖賢,救不了中國、救不了世界,這個世界災難這麼多,無法挽救。真的是聖賢心,要做聖人、要做賢人,要離欲,要修清淨心,積功累德,那行,社會可以恢復安定,災難真的可以化解。

      所以我們要想報佛的恩,報祖宗之恩,要常常念祖宗之德、祖宗的教誨。祖宗教誨的精華,真的就是這部《四書》,朱熹編的。我相信朱熹編《四書》那個靈感是來自《華嚴經》,這個我找不到證據,這是我的想像。為什麼?朱熹也讀過佛經,在佛經上下了很深的功夫,我相信他讀過《華嚴》。為什麼?《四書》編輯的思想跟《華嚴經》完全相同。方東美先生告訴我,《華嚴經》是一部最完美的佛學概論,裡面有理論,你看四書裡頭,《中庸》是理論;有方法,《大學》是方法;還帶表演,五十三參是表演,四書裡頭有表演,孔子表演聖人,孟子表演賢人,都帶表演。這個義趣跟《華嚴》很相似,他怎麼會想出這個東西出來?孔子把《中庸》跟《大學》做出來了,你看聖人,他做到的,孟子是比孔子稍微低一級,賢人所做到的,大聖大賢。這部書就可以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代表孔孟,這一部就足夠了。所以,湯恩比提到二十一世紀這個動亂怎麼解決,他就直截了當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真行嗎?真行。

      我在倫敦訪問的時候,有人問我,孔孟的精神是什麼?大乘又是什麼?我說了四個字,這四個字的根據,「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義代表了孔孟,核心的思想;《論語》上有一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就取這四個字,「仁義忠恕」。這四個字能不能解決現在社會問題?能。大乘是什麼?大乘是真誠、慈悲。孔孟仁義忠恕落實在五倫、八德,《大學》裡面三綱八目;大乘,落實在十善、三皈五戒。二十多年前我們在美國,淨宗學會在美國建立了,我們提出淨宗同學修行的守則,一共五個科目。簡單,不複雜,人人都能記得住,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守住這個原則。第一個淨業三福,第二個六和敬,第三個戒定慧三學,第四個菩薩六度,第五個普賢菩薩十願,好記,不複雜。如果我們真能夠落實,化解社會的衝突、幫助社會恢復安定和平真能做得到,湯恩比的話沒有說錯。唐太宗曾經說過,「佛法能治國,佛法能平天下」,不是假的。

      大乘跟儒家完全相同,幫助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大乘普世的教育;普是普及,世是整個世界,普世的教育,它的功用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除這個之外,你還要想提升,大乘佛法裡有,幫助你不斷向上提升。提升的是什麼?提升的是哲學、科學,確實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高等哲學。我們學了六十年,跟現代的科學相應了,這些量子力學家的報告我們看到了,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證明佛經是高等科學。所以我從開始接觸,我沒有把佛教看成宗教,我提出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佛到底是什麼?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加兩個字進去就行了,佛教加上佛陀教育,不就明白了嗎?佛陀的教育。儒家是孔孟教育,這是佛陀教育。佛陀教的什麼?五個科目,倫理、道德、因果、科學、哲學。沒有迷信,對人類有大貢獻,帶給人類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幸福。

      古人聰明,接受了,完全接受,這中國老祖宗,真的所謂是照單全收,只要是佛說的經典都歡迎。現在人,兩百年的疏忽,沒人講了,變成非常陌生,對它產生了誤會,說它是宗教。今天社會亂了,世界上災難來了,找不到解決的方法,有不少人回頭。不但中國人,外國人,外國人許多人到中國古老的傳統裡去找,到印度,婆羅門教、印度教、錫克教跟佛教經典裡面去找,希望能找到智慧,解決現前苦難的問題。佛教在中國兩千年,清朝中葉以前,世世代代在家出家,多少高人在修學,都有非常傑出的成就。這是佛法對中國的貢獻。

      在這段裡面所說的,最後結到念佛。我們要想齊等,跟誰齊等?跟諸佛齊等,跟阿彌陀佛齊等,那就「亦當持名念佛」,念這句佛號。為什麼?「名具萬德」,阿彌陀佛的名號具足萬德,前面說得很清楚。萬德洪名不是一句讚歎的話,我們認為它讚歎,錯了,它是一句道道地地的真實話。真正是萬德之名,總名,「總攝一切善根」,世出世間一切善根、一切善法都不離這個名字。所以只要我們能夠「老實持念」,實實在在這個名號裡面就攝受憶佛功德在裡頭。往生到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是要跟阿彌陀佛等齊,所證的跟阿彌陀佛平等。阿彌陀佛所證的是究竟圓滿,跟他平等,也就是我們的證得也是究竟圓滿,這就對了。阿彌陀佛對我們的願望,他建立極樂世界,接引我們去往生,目的在此地,希望個個成就,個個跟他一樣。我們不但要把這個做為是我們的主修,第一個目標,同時我們在這個世間,還沒離開,我們盡量把極樂世界好的地方,在現在這個世間還可以能夠落實的,認真努力去做。把極樂世界的好方法,幫助我們這個世間人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業成功、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經典裡頭有理論、有方法,我們要善於運用,沒有白學。不信的人他也得好處,他也得利益。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