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淨土大經科註

    第502集

    共578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1年9月21日啟講,2012年10月21日圓滿。

    黃念祖老居士集註,集經、論八十三種,祖師大德註解一百一十種,有緣遇到太希有了。開講第二遍,把我作的科判會進去,《淨土大經科註》。很詳細,我參考了慈舟老法師的科判。看經文、註解,段落層次更明白,從章法結構就能看到思想體系。無論出家在家,講解這部經,學習這部經,信行不退。一向專念是行,發菩提心是信,願生淨土,老實念佛不退轉,即得授記。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0二集)  2012/9/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一千頁,請看第七行:

      我們學到最後的這兩句,「天龍、藥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這就是經教裡常講的天龍八部,是佛法的護法神。天,我們介紹過了。昨天講到「龍」,特別啟示、啟發到,龍在佛經裡頭表法是善變,千變萬化,代表就是社會、人心、萬物變幻莫測。西方廣目天王,手上拿的就是龍,左手拿的龍,右手拿著個珠。龍是善變,這個珠子不變,事變理不變,相變性不變,表這個意思,這個意思非常的深廣。前幾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幾個朋友來訪問,談到現在社會的動亂不安,大家都在尋找如何幫助社會安定,化解衝突,那這個就是龍,龍蛇。我們中國有寶,那就像個珠,這寶是什麼?這寶就是《群書治要》,《群書治要》確確實實可以幫助這個社會化解衝突,安定和諧。

      所以我就想起,四王天的表法,我們一定要懂得,一定要把它學會,落實在自己生活,我們才得佛法真實的受用。四大天王是護法神的首領,護誰的法?護自己的法。哪一個人明白、懂得了,護你自己的法,這多重要。東方持國天王,保持的持,國家的國,也就是護國。怎樣保護這個國家,保護我們個人,保護我的家庭,保護我的事業,擴展到保護這個世界,讓世界上每個人都能夠過到圓滿幸福這一生,你看這個意義多深。用什麼方法?天王手上拿的這個道具,就是表法的。持國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琵琶是弦樂器,梧桐樹木做的,有四根弦,這是樂器。它在演奏的時候,如果弦鬆了,彈不響;如果太硬了,彈會怕斷掉;所以這個弦一定要彈到恰到好處,不鬆不緊,這就叫中道。所以它代表真正的意思,用中,用中道,不偏不邪,不過分,也不能不到位,也就是他用得恰到好處。這個恰到好處就是道、就是德,道德就是恰到好處的標準。在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四根弦。在佛法裡面,就是十善、六和,如果我們能做到,天下就太平了;再提升一級,四無量心、六波羅蜜,也是四根弦,真正能做到,佛家稱他作菩薩,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東方持國天王給我們的教誨,我們要能夠看得懂,要能夠知道它的意思,把它落實在我們生活上。

      五倫是講人跟人的關係,人跟人什麼關係?淨宗講到究竟、講到大圓滿,淨宗最高的一個層次,常寂光。你看四土,我們能夠把執著放下,不再執著,不再有成見,心就清淨,就能夠隨緣了。也就是說,我不跟一切人計較;一切人跟我計較,我都接受。我為什麼能接受?因為我知道,一切萬物,它都跟零相等。現在科學家提出零點能量點,這名詞用得好。萬事萬物統統等於零,無論你怎麼計較,全是妄想分別執著,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怎麼?真的,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這些雜念妄念全都沒有。全都沒有,不怕你計較,為什麼?計較再多,統等於零,你的心多平和。所以心要住在零點,不要有一二三四,跟什麼人都能相處,跟佛菩薩能相處,跟妖魔鬼怪能相處,都真正做到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心要不在零點,這個做不到,這是哲學的最高峰,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所以六祖他開悟的時候最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個零點就是自性,所有的妄念、所有的雜念、所有的萬法都歸在萬法,萬法是從零點發生的,它永遠等於零。不能說它現在起作用,它不等於零,不是,它永遠等於零,它沒有時間,它沒有空間,這是事實真相,諸法實相。一切時、一切處都等於零,你計較它幹什麼?你為什麼計較?你迷了,你才計較。如果你覺悟了,無論他說什麼,一笑了之,回他一句話,阿彌陀佛,這高明到極處,讓我們心裡面充滿了阿彌陀佛,我們這一句阿彌陀佛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是,無時不是。這樣這個念佛的人生活在常寂光裡頭,他的身心跟光明融成一片。那個迷惑顛倒的眾生,他生活在六道輪迴裡頭,你跟他計較嗎?你跟他計較,你就到輪迴去了,你就墮落了。你不跟他計較,相安無事,這比什麼都重要,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萬法全體是常寂光,無時無處而不圓融,一切法都融在常寂光,跟常寂光融成一片、融成一體,不一不異,圓融一體。萬物就是我的法身,萬佛本自一體,所以《華嚴經》上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佛講這個話千真萬確,一點都不錯,萬事萬物就是我的法身,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跟我本來是一體。我們在今天,這六道眾生迷失了自性,把事實真相看錯了。這些迷,障礙了我們的眼睛,障礙了我們的清淨心,讓我們看不到事實真相,而看到了無量的雜念、無量的妄想、無量的差別,看到這些東西,看到這些生滅不住,科學家也告訴我們,相似相續的虛幻境界。這個虛幻是自然現象,它妨不妨礙真心?不妨礙。迷了,是自己把它造成妨礙;覺悟了,沒事,絲毫沒有妨礙。眾生跟佛只是一念差別,一念覺悟,眾生成佛;一念迷惑,佛變成眾生。這個事實真相,學佛的人不能不知道。其實一切萬法,哪一法不是佛!所以經上常講,這是真正覺悟的人,「當相即道」,道是自性,道是性德,我們六根面對著這個現象是自性,明心見性;「即事而真」,真是真心,真心在起用,萬事萬法真心在起用。

      四大天王的護法,我們就明白了,我們就得到天王的護持,天王沒離開我們,永遠沒離開。用什麼護持,一定要知道,傳統文化裡,四科失掉了,四天王不在了,不見了;佛法裡面,十善沒有了,六和沒有了,四攝沒有了,六波羅蜜沒有了,護法神也不見了。你明白了,你清楚了,我念念不離開祖宗教的這四門倫常八德,佛菩薩教導我們的十善業道、六和敬,或者我們說淺一點、容易懂的,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六波羅蜜,你是真正菩薩,四大天王這些護法都圍繞著你身邊。可以說,它圓滿落實在《群書治要》裡頭。在佛法,圓滿落實我們現在學習的這部《無量壽經》裡頭。《無量壽經》是大乘法的治要,《群書治要》是中國古聖先賢所有典籍裡面的治要,最重要的,這一部《無量壽經》是一切大乘佛法裡頭最重要的。這就好像西方廣目天王手上拿的那個珠,如如不動,這才能看得清楚、聽得明白。自己如如不動,才能夠幫助眾生,特別是幫助苦難眾生,讓他們學持國天王,負責盡職。學增長天王,這增長,求進步,中國古人說的「日日新,又日新」,天天求進步。落實在多看、多聽。廣目天王教給我們多看,用什麼看?用如如不動的清淨心去看,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照見五蘊皆空就等於零。

      五蘊代表三種現象,色代表物質現象,受想行識代表精神現象,物質、精神現象之所依就是自然現象,阿賴耶的業相,你全用上了。見,眼用上了,聞,耳用上了,嗅,鼻用上了,言語,口用上了,造作,身用上了,起心動念,意用上了,活學活用,這叫學佛,學了真管用,學了真正得大自在。必須要學,如果不學,你就造業。你造業,肯定出不了六道輪迴;惡業,三途苦報,善業,人天果報,出不了輪迴。一定要看破,看破什麼?它全是假的,我們才能夠把道德守住,把道德發揚光大,樂在其中。孔顏之樂、佛菩薩之樂,於是我們就能體會得到,我們也能夠享受得到,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把它歸納起來說,簡單的講,大家容易記,持國表中道;增長表智慧,沒有智慧不能提升,知識無法提升,智慧能提升;廣目觀察,西方天王教我們怎麼觀察;北方天王教我們多聞。多聞要懂得防止污染,也就是說多聞不受外面境界的干擾、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這是菩薩。凡夫看到、聽到,受影響,他的心不清淨,他的心不平等,他沒有定功。龍,我們就說到此地。

      第三,「夜叉:梵語夜叉(又作藥叉)」,音比較接近,從梵文音譯的,翻成中國的意思,「勇健」,勇猛、健壯,「亦名暴惡」。換句話說,夜叉裡頭有兩種,一種是聞佛法的,接受佛法的薰陶,那就是勇健。另外一種,沒有學佛的,沒有學佛,他的習氣很重,他有暴戾的習氣,剛強、暴戾,他能害人。這一類的夜叉,這是不善的,他造的這罪業非常嚴重,如果遇不到佛法,不知道懺悔,不知道回頭,將來的果報都在地獄。佛經上說,「有三種:一者在地」,人道、畜生道、餓鬼道裡頭都有,「二者在虛空」,空中,「三者在天。地夜叉不能飛騰」,就是他不能飛行,「虛空與天二夜叉,皆能飛行」。福報大!皈依佛,都是佛的護法神。

      第四種、「乾闥婆:梵語乾闥婆,華言香陰」,陰就是五陰,色受想行識,就是身體,「陰,即身也」。他很難得,他不吃酒肉,用什麼營養自己身體?香,所以他聞香,酒肉不吃,他聞它的味道。我們供鬼神,供養這些飲食,他聞氣味,他並不嘗這個東西,所以叫香陰。他們是帝釋天王的樂神,這現在的名詞叫什麼?宮廷裡面的樂隊,表演,音樂表演,他們就是專門做這個的。大多數是忉利天有大法會的時候,大活動,邀請許多嘉賓或者天神聚會,他們在這裡表演。這個是乾闥婆領導的,他是好像劇團的團長、樂隊的隊長。「在須彌山南,金剛窟住」,須彌山南面有個金剛窟,石窟,他們住在那裡面。「天主欲作樂時」,這個天主就是玉皇大帝,忉利天主,需要他的時候,一燃香,他們聞到了,這就來了。那這個乾闥婆他就上天,到忉利天去表演。

      第五種,「阿修羅:梵語阿修羅,華言無端正,以男多醜而女端正故,又云非天。謂此神果報最勝,鄰次諸天,而行非天也」。這一類的眾生,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他們在世間修上品十善,所以果報跟忉利天差不多。忉利天主,我們中國人稱玉皇大帝,他的福報趕上玉皇大帝,但是他沒有德行,貢高我慢,瞋恚心重、好勝心重,不能容忍。在世間學佛,這學佛的人能看得到,好強、好勝,燒香,他要燒第一炷香,你叫他燒第二炷香,他就不高興;出功德,他也出得很多,總要超過別人,跟人比賽,這種心。所以他的福報修得大,他生天,但是天上另一類。因為天是修十善業道、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這真正生天的因。他這個做的功德跟修天道的差不多,但是心地不善,福報很大,所以他也到天上去享福,享福帶著惡劣的習氣,好強、好勝、好爭、好鬥,天天都跟別人搞鬥爭。所以阿修羅王又稱非天,他在天上,跟天不是一類的。謂此神果報最勝,鄰次諸天,實在講跟諸天差不多,但是他的行為沒有天人的德行,天人有慈悲心,天人有德行,他們沒有。所居,「其所居宮殿城郭器用,降於地居天一等」。地居天,四王天是地居天,忉利天也是地居天。如果在忉利天,跟忉利天主差一等,就是差不多,還差一點;如果在四王天,他跟四王天也稍微差一點,幾乎是相同。「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間」,那這個非天,他們的社會跟人間差不多,也有婚喪喜慶這一些儀式。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斷惡修善,就要知道修善裡頭不能沒有清淨心、不能沒有慈悲心,清淨慈悲的善業是生天,是享天福。如果有好勝的心,有爭名奪利的念頭,還有嫉妒障礙的念頭,都會落在這一道,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第六個是「迦樓羅:梵語迦樓羅」,翻成中國話叫「金翅」,翅膀,「即金翅鳥神」,叫大鵬金翅鳥。「其翮」,翮就是翅膀,是金色的,所以叫牠做金翅鳥。這兩個翅膀,「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可見這個鳥身體之大。三百三十六萬里,在太虛空當中不算大,但是在地球上就很大,為什麼?地球的直徑還沒有三百三十六萬里。我們太平洋,從中國到美國的西岸是一萬公里,就算一萬公里,一個公里是兩個華里,那太平洋中美距離,中國里是二萬里,公里是一萬里。三百三十六萬里,那繞地球幾個圈,不是一個圈,哪有這麼大的鳥?也許在天上看到,人間看不到。「頸有如意珠,以龍為食」,所以龍最怕的是金翅鳥,金翅鳥吃龍。這個龍如果皈依三寶,金翅鳥就不得其便,就不敢吃牠,這也是護法神。

      第七個,「緊那羅:梵語緊那羅,華言疑神」。疑是懷疑,不是他自己有懷疑,別人看到他有懷疑。為什麼?他跟人一樣,不同的,頭上長角,頭上長一個角。所以你說他不是人,像人,跟人一樣,多了一個角。他也是帝釋天主的樂神。所以帝釋天主的樂神有兩個,一個是乾闥婆,一個是緊那羅。在天宮當中所謂天樂盈空,天樂都是他們演奏的。最後一種,第八個,「摩睺羅伽:梵語摩睺羅伽,華言大腹行」。這就是蟒蛇,蛇,蛇走路是用腹部,腹部伸縮產生的運動。「羅什法師云:是地龍」,這是什麼?蟒蛇是大蟒神,很長,所以真叫大蟒。

      這是八部,這些人,世尊講《無量壽經》的法會當中,他們都來參加,大眾當中他們算一眾,護法神眾這一類。參加這個法會,「皆見極樂世界種種莊嚴」,他們也見到了,「及見無量壽如來」,就是阿彌陀佛,也見到了。見到極樂世界是見依報。見到佛、見到阿羅漢,「聲聞」是阿羅漢,是小乘,「菩薩」是大乘,「圍繞恭敬」,圍繞著阿彌陀佛。「譬如須彌山王,出於大海」,這一句是比喻,將須彌山王比喻作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從大海當中超出來了。這個五種原譯本裡面的經文都抄在此地,讓我們同時看到,「五譯同申」,五種譯本裡頭都講到,「足證確自原經,決非傳譯有誤」。這讓我們相信,它決定不是傳寫錯誤,決定是真實的。也就是說明,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經的時候,阿彌陀佛示現,極樂世界都讓大家看到。

      下面一段,見正報。前面是見依報,這裡講的正報。「分三」,三段,第一段法說,第二段是比喻,第三段是合法、合喻。我們看經文:

      【阿彌陀佛。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聲聞菩薩。圍繞恭敬。】

      這是當時大家所看到的佛菩薩。我們看註解,「當時會眾」,釋迦牟尼佛講經的時候,參與這一次的法會,都見到「極樂依報種種莊嚴」,這是前面所說的。又看到,「正報阿彌陀佛,功德巍巍,相好光明,聖眾圍繞」,這是這一段經文,這裡頭有很深的意思。包括我們今天諸位同修統統在內,無論是在電視機面前,或者是在網路面前,你讀到這段經文,聽到這一次的講演、分享,我們也都是這一會當中的大眾。我們雖然沒有見到,當時在會的人統統見到了,給我們做證明,決定不是假的。而且五種原譯本裡頭統統有這段經文,說明真實不虛。這裡面得不得到受用,全在自己有沒有信心。果然有信心,得無比殊勝的德用,為什麼?真相信,沒有一點懷疑了。我們看到這個世界這樣的美好,最難得是阿彌陀佛講經教學不中斷,在那個地方學習進步很快;換句話說,成佛很快。我們一定要知道爭取,不能讓它空過。我一定發心,像阿難一樣,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就對了。

      底下這一句經文是比喻:

      【譬如須彌山王。出於海面。明現照耀。】

      這個經文,『譬如須彌山王,出於海面』。「須彌山全稱為須彌廬山王」,中國人喜歡簡略,把這個裡頭的尾音省掉了,只稱須彌山。須彌山,是「十山王之一。正報光明無量」,故云『明現照耀』,光明現前照耀十方。這個地方講到十個山王,這也是經上常說的。《華嚴經疏》裡頭講的,「十山王」,在《三藏法數》,「十山皆稱王」,這個十山是大山,「依海而住,高出一切諸餘小山」,佛用它比喻十地菩薩修行,「同入如來智海,高出一切二乘諸行」。二乘就是聲聞、緣覺。

      現在我們地球上也有,海洋裡面的島嶼,有的島上有很高的山,海拔達到四千米、五千米。譬如我們在婆羅洲,婆羅洲分三個國家,大部分是印尼的,少部分,大概三分之一還不到屬於馬來西亞的,這當中有個小國,汶萊,那面積更小了,我們去參觀過。這島上有個高山,大概超過五千米,他們稱為神山,我們到這個山上去看過。海洋上這些小島,有這種高山的也不少。將來海水上升,高山的部分就還是陸地,陸地變小了,沒有以前那麼廣大,海拔低的地方被水淹沒了,所以高出來地方還能夠保存。佛用這個來做比喻,比喻十地菩薩,十地菩薩修行不一樣,但是都是依如來智海。

      這個地方沒有用諸佛智海,用的是「如來」,如來在《華嚴經》上是稱自性,從性上講的,諸佛從相上講的,相不是真的,性是真的,相不一樣,性是相同的,所以性是人人都有,個個都有分。經上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說得多好。既然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就憑這個說的。現在為什麼不是佛?這個事情要自己負責任,迷是自己迷的,陷入苦海,與任何人都不相干,一定要知道,無一不是自作自受。自己要覺悟,自己要超越,你真有這個心,真有這種強烈的願望,佛菩薩一定會幫助你。佛菩薩的幫助,第一個,增長你的信心、增長你的願心。阿彌陀佛更慈悲,在西方建立極樂世界,以這個做手段幫助你、成就你,只要你到極樂世界,你不會再墮落,你不會再迷惑了,這個可以說得到了保證。保證落實在教學,教學重要!天天接受教學,才能夠不退轉,才能夠不再迷惑。教學的目的是教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真正認知了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這是初步的認識。認識之後,你怎樣把它證得,那就見性了。證得是什麼樣子?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心跟自性融成了一體,就叫證得。

      譬如這個房間有幾十盞燈光,我們自己也是一支燈光。這燈光怎麼樣?沒有放光。按鈕沒打開,這燈是不放光的,跟這麼一群燈光在一起。開悟了是什麼?這按鈕按下去,這燈放光了。放光之後,它的光跟所有一切光都融成一片,這就叫法身。光明是法身,光明是法相,光明是德用,它是一不是二,它沒有分別,它沒有執著,它也沒有起心動念,這就真正契入了,極樂世界最高層次常寂光淨土,融入常寂光。你要記住,自己不放光,就不能融入。自己放光之後才恍然大悟,我原本就在常寂光裡,沒有在常寂光之外,原本就是,只是自己光沒有發出來。那個光是什麼?智慧。智慧從哪裡來?智慧從清淨心來,心不能不清淨;智慧從平等心來的,不能不平等。只要不清淨、不平等,你在六道輪迴還有得受。

      其實六道輪迴裡面,就是我剛才講的,我們用一個大殿來做比喻,這個大殿有一千盞燈,我們也是這一千盞燈之一,只是我們的按鈕沒有按下去,別的燈都放光了,就是這一個沒有放光。我們真正覺悟了,我們這盞燈也放光,這個時候知道,光光相攝,不分彼此;也明白了,我在六道做眾生的時候,沒有離開此地。不放光的就是六道眾生,沒有離開,沒有離開這個大殿,沒有離開這個講堂。可見得,一放光明的時候,這時候才知道,當相即道,即事而真,無有一法不是自性,無有一法不是光明,無有一法不是光起作用。

      智慧光明不是從外來的,外面沒有。外面求的是知識,知識不放光。知識的光,像在這個大殿裡面燃一根火柴,很短時間就滅掉了。火柴的光在這裡起不起作用?不起作用。為什麼?在這一片光明當中,這個火柴的光太弱了。我們今天用許多時間精力去求知識,就是點燃一根火柴,沒有把自性的按鈕按下去,差別在此地。你要想自己光明起用,記住,持戒、修定,這就能夠把光明放出來。

      這個比喻,是以十大山,這十座大山比喻十地菩薩,高出一切諸餘小山,小山就太多了。無論是大山,無論是小山,同入如來智海。智海是大海,都沒有離開大海。第一個,「雪山王:謂此山中,具諸藥草,能療眾病,取不可盡;以喻歡喜地菩薩,聖智法藥,用之無竭,以破無明,超前行位,如雪山王也」。這是初地,歡喜地。歡喜地前面是十迴向,前面是三賢,十住、十行、十迴向,那些比喻作小山。說這個山中有用不盡的這些藥草,藥草是治病的,用這個來比喻菩薩的智慧。菩薩智慧是從自性生的,確實用之無竭,能破無明。無明破了,這就超越了,登地了,用雪山王做比喻。雪山就是喜馬拉雅山。歡喜,這個歡喜不是外面境界的刺激,是從內心生的歡喜心。《論語》上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悅是從內向外發,這真的歡喜。這一種歡喜像泉水一樣,不受外面環境影響,所以它與貧富貴賤不相干。世間人,富有了歡喜,貧窮了就苦,地位高的歡喜,地位低的就苦了,這是世法,這是外來的。這從內心裡面發出來的,你有戒德,你有三昧德,你有智慧德,這從內發的,不從外來,所以是無量的歡喜,常生歡喜心。

      第二,「香山王」,這是比喻「離垢地」,菩薩不斷的斷煩惱、消業障,提高自己的品位,提升自己的境界,從歡喜地提升到離垢地。垢是染污,一切的染污統統放下,用什麼方法?戒,「戒行威儀,功德妙香,遍熏一切,如香山王也」。持戒圓滿,戒變成內心自然的一個概念,熟了,熟透之後它就自然,自自然然不會犯,自自然然與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相應。這就是離垢地的菩薩,二地菩薩,持戒達到自然,也就是不用起心動念,自然就如法。我們學一定要從《沙彌律儀》學起,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從這個地方學起,這才成就功德妙香,這個香是德行、是德相。

      第三個,「鞞陀梨山王:梵語鞞陀梨,華言種種持」。意思是說這個山,「純寶所成」,不止一種寶,種種寶。「以喻發光地菩薩,禪定神通,解脫三昧諸法,可貴可寶,如鞞陀梨山王也」。你看,從戒得定。第一個初地,這講的都是別教,初地菩薩見性,無量無邊的歡喜。見性之後要修,不修沒用。不修怎麼?能說不能行。往上去要真幹,真持戒,二地菩薩真持戒,真幹。三地菩薩真得定,禪定神通,解脫三昧,這是自性裡頭本具的德能統統發現了。比喻發光地菩薩,這些禪定、神通、解脫,解脫是自在,這真正可貴可寶,用鞞陀梨山王比喻發光地菩薩。這十山王,後後高於前前,最高的山是放在最後,來比喻十地菩薩的修行。這世間可尊可貴可寶的不是名聞利養,不是五欲六塵,是戒定慧三學。

      第四個,「神仙山王:謂此山中,多神仙所居」。用它來比喻「焰慧地菩薩,超出世間,得大自在,如神仙山王」一樣。前面得解脫三昧,解脫是自在,還不能稱為大自在。這個地方智慧高了,智慧愈來愈大、愈來愈高,只有智慧才能讓我們得大自在、真解脫,如同世間神仙一樣。

      第五,「由乾陀山王:梵語由乾陀,華言持雙。謂此山純寶所成,諸夜叉王,咸住其中」,用它來比喻「難勝地菩薩」。第五地比焰慧地又高了。焰是火焰,比喻智慧之大;前面發光,這火焰了。第五到難勝,沒有人能夠勝過他,他的「如意神通,善巧自在」。這個山是夜叉王居住地方,由此可知他福報之大,他的福報僅次於忉利天主,忉利天的天人比不上他,他可以跟忉利天主相比。比喻,這個地方比喻五地菩薩的如意神通,善巧自在,超過前面四地。

      第六,「馬耳山王:謂此山純寶所成,一切諸果,咸產其中」,這個山上出產非常豐富,這裡舉出一個例子,果木,花草果木。這比喻「現前地菩薩」,第六地,「從於理體,起諸妙用,化導眾生,以證聲聞之果,如馬耳山王也」。這是說六地菩薩能像佛一樣教化眾生,幫助眾生證阿羅漢果。那這就是如來正法之時,有說經的、有聽經的、有修行的、有證果的,跟如來的應身沒有兩樣。這個裡頭兩句話最重要,「從於理體,起諸妙用」,沒有說多聞,沒有說廣學,理是自性,是證得的。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深信不疑,佛陀的教誨方法,他用戒定慧。這個方法在過去沒問題,大家都相信、都遵守,連儒採用它,道也採用它。這是佛教傳到中國,對中國文化產生影響最明顯的一樁事情,都懂得這個方法,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開之後,才起諸妙用,完全是智慧的德用。在中國這二千年當中,我們所看到古來這些大德,他們用的善巧方便,能幫助學生開悟、幫助學生證果。可是學生必須有戒定慧才能辦到,學生不具足,老師也沒用處。學生具足了,在將悟未悟這個時候,他以一句話,或者一個動作、一個表示,學生馬上就覺悟了,不定用什麼方式。很多,在《五燈會元》看到,在《景德傳燈錄》看到,在這些大的名山古剎山誌裡面看到。化導眾生,讓他證聲聞,聲聞之果就是小乘四果。這是用馬耳山王來做比喻。

      下面第七,「尼民陀羅山王:梵語尼民陀羅,華言持邊。謂此山純寶所成,大力龍神,咸在其中;以喻遠行地菩薩,方便智慧,化諸有情,證緣覺果,如尼民陀羅山王也」。這個遠行地菩薩比現前地高了,現前地教化眾生,能讓學生證到阿羅漢;遠行地菩薩智慧高,他教化的學生,能幫助他證到緣覺果位。緣覺跟聲聞差別在哪裡?聲聞最高的,阿羅漢,見思煩惱斷盡了。《華嚴經》上所說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第一類的,執著沒有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這是阿羅漢。阿羅漢雖然不執著,執著的習氣在,初證阿羅漢的人,這個習氣很明顯。譬如貪的習氣,他真的不貪了,有的喜歡東西還收藏起來,那是什麼?習氣。他是不是有貪心?真沒有貪心。瞋恚心真斷了,可是見到人還是凶巴巴的、還是會批評,什麼?習氣,一點惡意都沒有。緣覺比阿羅漢高一等,緣覺習氣沒有了。阿羅漢只斷見思煩惱,帶習氣。緣覺見思習氣斷盡了,他真是隨緣妙用,柔和質直,你看到他真的是和藹可親。這個人沒有脾氣,這個人不會跟人相爭,沒有競爭的心,你得罪他,他也不記恨,他若無其事,這見思煩惱習氣斷盡。

      尼民陀羅山,這個山也是純寶所成,龍王都住在這裡。用這個山比喻遠行地菩薩,方便智慧,化諸有情。方便智慧是活活潑潑的,沒有一定的格局,他可以因人不同、因時不同、因地不同、因事不同,但是他都能夠做到盡善盡美,恰到好處,一點都不過分,這是真實智慧。所以他教化眾生,能幫眾生證到緣覺果位,比阿羅漢還高一等。

      第八個是斫迦羅山王,「斫迦羅山王:梵語斫迦羅,華言輪圍。謂此山金剛輪圍,純寶所成,諸自在仙,咸在其中;以喻不動地菩薩,無功用道,得心自在,化菩薩眾,如斫迦羅山王也」。這底下有個括弧,什麼叫無功用道?「即無功用行也」。我們常常在經上看到,講到甚深法藏的時候,譬如佛給我們講阿賴耶三細相,會告訴我們,哪一個等次的菩薩能見到阿賴耶,八地以上。這八地,不動地是八地,他真不動,見性就證不動,可是怎麼樣?還有動的習氣。動的習氣也沒有了,叫真不動。惠能大師開悟,說出見性的樣子,他說了五句話。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性清淨心,沒有受染污。那今天我們常講受染污,受染污是妄心,不是真心。我們今天的麻煩就是用妄心,不用真心,所以修什麼法門都不能成就。用真心,任何一個法門都能成就,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為什麼要用妄心?妄心用成習慣了,現在雖然知道用真心,不習慣,這就叫習氣。自私自利養成習慣了,貪瞋痴慢疑養成習慣,而且習慣很嚴重,知道這個東西是錯了,也知道要改,改不過來,時時依舊再犯,這是什麼原因?習氣。可是我們一定要知道,如果不改,我們繼續搞輪迴;想到輪迴苦,那就一定非改不可。為什麼老是改不掉?我們對於事實真相了解得模糊,不清楚。所以我今天給大家說出,我們每個人物質的身體、精神的念頭,還有一個出生精神物質的業相,就是波動現象,這科學家說波動現象,這三樣東西全是虛妄的,迷失自性,這個幻相才出來。雖然產生幻相,幻相沒有離開自性,全體是自性。我們把這個東西認識清楚了,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為什麼?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都是在常寂光裡頭,物質是常寂光,念頭是常寂光,所有一切自然現象無一不是常寂光,常寂光就是我,我就是常寂光,完全是一體。

      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所有一切不善的念頭全沒有了;善念雖然生起來,心地清淨,不染污,真心流露,不夾雜妄心。妄心裡頭有佔有、有控制、有支配,種種的欲望在裡頭。真心裡頭沒有,真心是清淨平等覺。希望我們學《無量壽經》,都能夠回歸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阿彌陀佛的心,真心,自己的真心。用這個心,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染污的心沒有了,高下的心沒有了,迷惑的心沒有了,就是清淨平等覺,這真學佛,真正彌陀弟子。所以八地入了這個境界,不動地,清淨平等覺現前。阿羅漢有清淨,阿羅漢、辟支佛有清淨,還有染污的習氣。八地完全清淨了,絲毫習氣都沒有了,所以用金剛輪圍來比喻不動地菩薩無功用道。

      他用什麼方法修行,向上提升?這個地方文字不多,非常扼要,簡要詳明,「菩薩順性而修」,完全隨順性德,自然隨順性德。我們再用一句話來說,大家合起來去參究就明白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順性而修。雖然「加功用行」,這個加功用行是什麼意思?是表演做樣子給別人看的。因為真正隨順性德,哪來的什麼加功用行?沒有這個,他順乎自然了。但是為教化眾生,要做出持戒的樣子,要做出修定的樣子。其實他不做出這個樣子,他的戒定都是圓滿的,還要做出這個樣子,做出這個樣子怎麼?「離於行相也」,心裡頭不著相。完全用什麼?表演,舞台表演,表演給觀眾看,不是為自己的。表演得很逼真,知道這是假的,不是真的,一點都不執著,叫舞台表演,八地以上。七地以前,他不是表演,他真修。八地功夫圓滿了,不必那個了,除非是教別人,給別人做樣子,這需要表演;不給別人做樣子,用不著了,一切順其自然。像植物,種在土地上,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完全自然的,沒有一絲毫造作。這叫真人,所以他得心自在,我們常講得心應手,得大自在。教化菩薩,菩薩有這樣的智慧能看得懂、能聽得懂,所以能接受他的教化。

      第九地,善慧地,「計都末底山王:梵語計都末底,華言幢慧。謂此山純寶所成,大威德阿修羅王,咸在其中」。這個阿修羅王不簡單,真有本事,這個阿修羅王前頭加了一個大威德,阿修羅王菩薩,他是皈依三寶的,他是什麼地位?就是九地菩薩的地位。九地菩薩是法師地,自己修行圓滿,完全教化眾生,前面講無功用道,在八地就圓滿了。九地是教學,所以九地是師道,是老師的地位。凡是九都是老師,十信裡面第九信,十住裡頭第九住,十行裡頭第九行,十迴向裡面第九迴向,這第九地,凡是遇到九,都是法師位。由此可知,佛法是教育、是教學。你修成之後幹什麼?教眾生,他不是搞別的。這個意思我們要懂,我們學習就有方向、就有目標,一生沒有妄想,不搞名利,與這個完全脫節,規規矩矩、老老實實的,自己成就了,教別人。

      教別人,得有緣人。什麼叫有緣?他能接受,他能相信,這叫有緣,能信、能接受、能理解。那再提升一等,他能修行、能證果,這叫有緣人,這個緣深,他能證果。不能證果,這緣次一等,他真修,雖然不出六道,他肯定生天道,他還要繼續去修,一生不能成就。緣成熟了,一生可以成就。那麼淨宗,凡是往生的人都是真正成就,不論是哪一道,人道能成就,天道能成就,修羅、羅剎也能成就,餓鬼、地獄還是能成就。所以善導大師說得好,往生淨土,品位高下,總在遇緣不同。這一句話說盡了,說得太好了。所以善慧地菩薩,「善巧攝生,大力智行」,就如同計都末底山王。這個山王,幢慧,幢是法幢,法幢是代表說法、代表教學,這個前面都說過。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