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淨土大經科註

    第430集

    共578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1年9月21日啟講,2012年10月21日圓滿。

    黃念祖老居士集註,集經、論八十三種,祖師大德註解一百一十種,有緣遇到太希有了。開講第二遍,把我作的科判會進去,《淨土大經科註》。很詳細,我參考了慈舟老法師的科判。看經文、註解,段落層次更明白,從章法結構就能看到思想體系。無論出家在家,講解這部經,學習這部經,信行不退。一向專念是行,發菩提心是信,願生淨土,老實念佛不退轉,即得授記。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三0集)  2012/7/1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八百九十三頁,從第四行當中看起:

      「又《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足證曹山祇要知有便是,正是佛佛相傳之心印。湛愚老人曰:曹山自比六祖,祇是得此欛柄」。『自然之有根本』,末後這一段的解釋,念老集《菩薩戒經》所說,我本元自性清淨,本是本來,元在此地就是本來的意思。本來就是自性清淨,自古至今也沒有變化過,就是六祖開悟的時候,第一句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跟這個地方的本元是一個意思。若識自心見性,若是假設,如果我們真的認識,認識什麼?認識自心,自心本有,這就是見性。可是我們的真心現在被煩惱業障障礙住了,理上我們明白,從大乘教這些教誨當中都明白了,事上這個障礙沒放下,所以它障礙住了。如果我們能放下,放下你就明心見性。識自心就是明心,明心就是見性,見性就是明心,心放光明,這就是心生智慧,這就是成佛,天台大師所說的分證即佛。

      六即佛說得好!這是大乘教裡非常著名的學說,說佛,佛有六種佛。第一個是「理即佛」,從理論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從理上講,個個都是。萬法平等,沒有高下,所以佛法裡頭第一個就是講平等。現在我們迷了,迷了變成凡夫,凡夫要回頭,要修行再成佛,真正修到明心見性,天台大師說,這裡頭有幾個過程,連理即佛往上去還有五個,一共就是六種佛。現在我們聽到佛經知道有佛這回事情,這叫「名字即佛」,我們還沒有真正在修。哪些是名字即佛?我們現在統統是名字佛,有名無實,沒真幹。真幹不是說我每天念多少,不是那個意思,真幹是放下。不放下,念佛念再多也不能往生,還是搞六道輪迴,這都是名字位中。

      所以佛法真正講功夫,功夫淺深是放下多少,放下少了不行,出不了三界,必須得有一定程度的放下。這一定程度,我對這個世間,人間天上確實沒有眷戀,我不再想了,這功夫就得力。還貪圖天上人間的名聞利養,只要有一絲毫這個心,功夫就不得力。你這個念佛,我們可以說,在阿賴耶裡頭強化我們阿賴耶裡面念佛的種子,給它增強,它不起作用。必須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至少不執著,這功夫就得力。功夫得力叫「觀行即佛」,觀行是功夫得力。觀行,一直到功夫成片,都叫觀行。所以觀行也有上中下三品。上品的觀行真的自在往生,可以預知時至,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為什麼?我們見思煩惱沒斷,念佛這個功夫可以把見思煩惱伏住,有,有它不起作用。這個不起作用是什麼?它不障礙你往生。這樣的功夫人人都可以做得到,所以古人講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就說的這個。

      也就是說,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這不要很深的功夫,只要這一句佛號,這一部經的理論搞得差不多了,對西方極樂世界非常嚮往,對這個世間不貪戀了,這是初級的功夫,就決定保證你能往生,品位低一點不在乎。蕅益大師說得好,當年大師在世,曾經有人問他,你念佛往生希望什麼樣的品位,你就滿意了?他告訴人,下下品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滿意了。這個話說得好,叫我們對於往生,只要真正往生,品位不要去計較它。根本就不要想著,品位自然提升;斤斤計較品位,品位反而在下面。為什麼?你還執著,對這個還那麼執著!所以不要去計較品位,你的心更清淨,心清淨品位自然就高。蕅益大師這種心態好,真正是個念佛人!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如果真的把見思煩惱斷了一品,見惑斷了,見惑斷了就是小乘初果,大乘像《華嚴》十信位裡頭初信位菩薩,這在淨宗叫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有三品,這是下品,他往生到極樂世界不在同居土,他在方便土。小乘須陀洹、斯陀含,初果、二果都是方便土下輩往生;如果思惑斷了幾品,他就方便土中輩往生;見思煩惱統統斷盡了,他是方便土上輩往生。如果是塵沙斷掉了,無明破了一品,這叫理一心不亂,往生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頭的下輩,都是在你放下多少。我們曉得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那怎樣?我們得盡量放下。

      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不但世間法要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放下,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也放下。一切經教我只要一部《無量壽經》,八萬四千法門我只要念佛這個法門,就成功了。這就是真正《金剛經》上所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統統捨掉了,你的心都清淨了,一塵不染,只取西方極樂世界,必定得生,他一點障礙都沒有。生活上所需不要去想它,那是雞毛蒜皮小事,佛菩薩早已經給你準備好了。真發心就有護法,經上講的,真皈依就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守護你。你受了五戒,每一條戒有五位護戒神,五戒就是二十五位護戒神,他們會照顧你。又何況後面有阿彌陀佛,有觀音、勢至,西方三聖全知道!我們是真的幹,還是假的幹?真幹必然受感動,那就是我們的感他就有應。如果我們對這個世法還有貪戀,還放不下,那他想加持也加不上。必須要曉得大乘經上佛常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就是說,這個力量是相等的,佛力、心力、眾生的業力是相等的。今天我們的心是跟業力結合,還是跟佛力結合?如果跟佛的力量結合,那就超過業力。這個權操縱在我們自己手上,不在別人手上;換句話說,這個事情我們自己可以做得了主。我們起心動念跟佛結合,不跟世緣結合,世間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不計較,遇到了都歡歡喜喜,不放在心上,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一部經、一句佛號,平平穩穩走向極樂世界。

      《菩薩戒經》跟前面講的《維摩詰經》,《淨名經》就是《維摩經》,裡面所說的就足以證明,曹洞宗的這一位開山祖師,曹山,只要知有便是。知有本體、知有真如、知有自性,知有自性能生萬法,萬法跟自性是一不是二,任何一法裡頭都有自性,這就叫明心見性。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看《五燈會元》、《傳燈錄》就能看出一點門道;不明白這個道理,你看這些書裡頭的問答,你就莫名其妙,不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麼。他們所說的完全是見性,性在哪裡?你拿來我看看,就這個意思。五花八門。從什麼地方看?從他的態度真誠,不是開玩笑的,於是隨拈一法無不是見性!曹山開悟了,自比惠能大師,確實開悟之後都是一個境界。惠能大師開悟了,跟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同一個境界。能大師當時,在他會下開悟的一共四十三個人,真的,在中國禪宗史上空前絕後,在他之前沒有,單傳,一個傳一個;在他之後也沒有,有三、四個就了不起了。禪宗在能大師這一代盛極一時,就是知有便是。

      下面這一句經文:『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這是什麼?變化。變化不是自性變化,是自性隨緣變化,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著一切眾生的心念起變化,也是《還源觀》上三種周遍的第二種。第一種是「周遍法界」,這是講信息的傳遞,念頭一動周遍法界。這個速度沒有能比的,念頭動了周遍法界。我們的物質現象,物質現在知道都是波動現象,每個波動現象都周遍法界,所以我們求三寶加持,這不是假的。身體不好,身體不好肯定是業障。怎麼辦?求佛菩薩加持。我們身體一切狀況,每個細胞的狀況他都知道,真的都得到加持。絕不為自身求安樂,為自身求安樂,佛菩薩不會加持。自身受一點苦難是什麼?消業障,不是壞事情,好事情,千萬不要埋怨佛菩薩沒有保佑我,現在在受苦。你現在不知道,你現在在消業障,不是受苦。真有障礙,自己沒有法子,佛菩薩來了。就像虛雲老和尚朝山生病了,文殊菩薩真來了,幫助他、照顧他,十幾天身體恢復了,再繼續朝山,文殊菩薩就不見了。能夠忍受的你得要忍受,對你決定有好處,沒有壞處。

      「自然光色參迴」,什麼叫參迴?「參者入也,光光相入」。像我們講堂的燈光一樣,十幾盞燈光同時都開,光光相入,這是參。「迴者迴轉。周流不息,變化不拘」。參,我們能體會到;迴,不容易看到,很難體會到。這是《還源觀》上三種周遍的第二種,「出生無盡」。這個出生無盡是什麼?就是變化無盡,千變萬化。從什麼地方看到?從極微色,這是佛學名詞,極微色,就是現在量子力學家所說的微中子。微中子的變化,你看看,一秒鐘一千六百兆的變化,裡頭沒有兩個完全相同,這是迴,變化不拘,周流不息。周流不息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波動現象,它不停止,前念息了,第二個念頭就生,永遠是這個樣子,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叫念念不住,住就是停止,它不停止。這個現象?現象絕對不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所以叫相似相續相,前面我們讀過,真的相似相續相。這《還源觀》上講的變化,說明這個變化是隨著念頭,這樁事情今天量子力學家知道了。

      第三個周遍是講心量,這一點我們要知道,第三個周遍叫「含容空有」,說的是心量,原本的心量。大乘裡頭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我們原本的心量。中國古人常說「量大福大」,心量要拓開。含容,含是包含,包含虛空,虛空大了,我們心量比虛空還大!容是容納,容納萬有,沒有不能容納的,沒有不能包含的。這是本性、真心,這麼大的心量!我們今天見這個人喜歡他,見那個人討厭他,這個不行,這心量太小了。諸佛如來、法身菩薩都入了這個境界,也就是說他們的心量統統恢復了,所以這些人得大自在。我們務必要把心量拓開,常常想到量大福大,學如來、學法身菩薩,沒有不能包容的。為什麼會包容?因為知道是一體,這就是看破。知道萬物跟我是一體,所以那個小心量就捨掉了,就真能放下。

      「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常寂常照」,這個話的意思就是教我們,對於諸法實相要用什麼態度?完全用清淨心,不要在這上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錯了。所以第一句把它否定掉,非寂非照,第一句非寂非照,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復常寂常照,那就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真懂得了!「寂而常照,故從法身流出報化佛身」。在諸菩薩實報莊嚴土,佛就現報身;在方便土、同居土,佛就現化身,報身、化身是一不是二。「從理體出生無量微妙相用」。後面又說,現相起的作用微妙到極處,這些統統說的是我們自性,統統說的是我們本人,這一點一定要直下承當。他說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我們不二,「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故此自然之根本,自然出生無量光明色相,相參相入,迴轉變化,超逾十方」,所以稱讚它叫「最勝」。

      「經中常以寶珠喻自心」,寶珠光色參迴,只要它對著光明,角度不一樣,你看到顏色不相同,千變萬化,美不勝收!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一般富有人家大廳裡面掛的水晶燈,就看到這個現象。許許多多不同的水晶片裝飾這個燈,燈光開開之後,你從各個方面去看,各種顏色都有,這是光的折射。《觀無量壽佛經》上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一一寶珠」,每一個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異是不相同,金色光明。「一一金色,遍其寶土各作異相」,寶土是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顯現無量無邊無盡不同的形相。底下舉幾個例子,「或為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花雲。(這個以前印的是個錯字色,不是色,應改作花,雜花雲。這上面沒有改,這雜色要改過來,雜花。)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隨意,隨眾生的意,這個要知道,佛沒有意,佛已經轉識成智,眾生才有意,佛沒有。施作佛事,這句話的意思,起心動念,出生無盡,是故自行化他,無有障礙。

      「又曰: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是什麼?這是佛接引十方念佛眾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完全是佛的化身。如果沒有這樣的能力,阿彌陀佛怎麼接引?十方世界無量無邊,每天去往生的人不知道有多少,阿彌陀佛一個一個去接不累壞了?阿彌陀佛接引是化身去的。你看看佛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每一個好又放八萬四千光明,每一個光明裡頭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你看看,他有這個本事。所以十方世界所有念佛人求往生,他全顧得到,一個都不會漏掉。我們要知道,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都有阿彌陀佛這個本事。那接引眾生我們得要問,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幫不幫助阿彌陀佛去接引?我有理由相信,這些菩薩們都會幫助阿彌陀佛去接引,接引的時候現阿彌陀佛的相。因為生到極樂世界之後,相好光明跟阿彌陀佛一樣,看不出來,凡夫看不出來,菩薩知道。下面說,「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太好了、太妙了,沒法子說!

      「上之經文深顯光明色相微妙難思,隨意變現。光中有色,色又現相。珠網等等妙相,只是一色所顯」。這一句是說的依報放光。就像《楞嚴》上所講的,無一不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在極樂世界,可以說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能力跟阿彌陀佛非常接近,我們凡夫決定看不出來,只有這些大菩薩他們自己知道。依報如是,極樂世界六塵皆作佛事,這是十方世界沒有的。底下再說正報,「佛相具好」,佛相不是三十二相,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具足八萬四千好。「好中放光,光復現佛,皆極顯參迴之意」。什麼叫參迴?這是參迴,這就說得非常明顯,在極樂世界,無論是依報正報都是光色參迴。「至於施作佛事與攝取十方念佛眾生」,這就是非常明顯的說明來接引,接引十方世界念佛眾生到極樂世界去,「正是最勝也」。

      「又參照上引經文中,可見極樂種種依正莊嚴」,這說出來了,有依報、有正報,「皆是自然根本之所現。此正是《往生論》所云極樂三種莊嚴」,三種莊嚴就是國土莊嚴,說了十七種,阿彌陀佛莊嚴說了八種,菩薩莊嚴說了四種,總共二十九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此自然之根本,即彼論中之一法句也」。《往生論》上講的一法句,一切都入一法句,一法句是清淨句,一法句也就是這一句六字名號。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功德是真實智慧、是無為法身。經上所說的自然之根本就是說的這個,它起作用了。我們再看看底下這一段,「性德妙用」。請看經文:

      【鬱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

      這六句經文說性德的妙用。請看念老的註解,『鬱單成七寶』。「鬱單具云」,具是具足,就是詳細的說,是「鬱單羅究留」,這是梵語音譯全部翻出來。中國人喜歡簡單,省略把它翻成「鬱單越」、翻作「俱盧」。「此其略稱」。什麼意思?「乃四大洲中,北方大洲之名」。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一個小世界,中心是須彌山,四周有四大洲。我們這個地球是南贍部洲,這個四大洲是分在須彌山的四方,我們這是南方。北方我們通常叫北俱盧洲,俱盧就是鬱單的意思,北方大洲的名稱。它的意思是「高上作、上勝生、高勝」,在四大洲,它非常殊勝,福報比其他的三洲都大,其餘三洲比不上它。「又云俱盧洲,此云上勝,亦云勝生。又《起世因本經》謂此洲於四天下」,就是四大部洲,「比餘三洲,最上最妙最勝彼」。

      「又《吳譯》作鬱單之自然,自然成七寶」,這是本經《吳譯》本的經文。據《華嚴疏鈔》第十三卷,有這麼一段話,「鬱單越,此云勝生。以定壽一千歲,衣食自然故」。這個地方注重定壽,就是這個地方的人壽命是一千歲,很少少過一千歲的,一千歲,衣食自然。這個地方的人,你看下面說,「彼洲人民毋須耕織勞作,而衣食自然豐足」,好!我們這個世界為衣食日夜奔波,一生辛苦,得溫飽就算很好了。他不要工作,所以他福報大。因為福報太大,它裡頭沒有什麼苦,人壽命長,又很健康。這個地方人不相信佛法,佛到那裡去教他們,他們不聽,所以這個地方沒佛法。韋馱菩薩護法,你看韋馱殿上有個匾額,「三洲感應」。四洲,為什麼三洲感應?三洲有佛法,北洲沒有佛法,他不去。所以衣食豐足,「《吳譯》鬱單之自然,意即指此」。

      「本經依《漢譯》作鬱單成七寶」。把各種翻譯本合起來看,意思就是說,好比北俱盧洲自然豐足,出生衣食。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生活所需的它統統都自然現成的。「而自然出生勝上之七寶」,在這個地方,似乎就是我們常說「心想事成」,我們想要什麼它都有,都能出現。欲界天,我們在經上看到,世尊為我們介紹,欲界第五天叫化樂天,這個天上人自在,他想要什麼是隨心所欲都變化出現,不想要了,不想要就沒有了,就像科學家夢想的。科學家知道這個原理,就是能量跟物質的交換,能量在空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果能量能夠隨我們念頭變成物質,那我們要什麼有什麼;不要的,不要這個物質就變成能量,痕跡都沒有。原子彈也是這個理論發明的,把物質解放成能量,但是它這些方法很笨拙。笨拙什麼?這個解放的時候,旁邊很多人要遭殃。由此可知,第五天人的高明,他們的科學比我們高明,他們能夠隨意把能量變成物質,把物質化解成能量,一絲毫沒有障礙。

      我們也可以說,鬱單越洲,現在人看那個地方科學高過我們,他們已經有這種能力,能跟質互相轉變,這是我們這個地球上還趕不上。所以那個地方人不相信佛法,不肯學佛,他們非常快樂,資源非常豐富,珍寶很多。『橫攬成萬物』,「橫指空間,攬,撮持、引取之義」。換句話說,他是自自然然在虛空當中將能量變成物質。萬物就是一切物,想什麼就變現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在北洲實現了。我們今天在此地,心想事成是一個願望,沒做到;在北洲,心想事成他真做到了。人間有,欲界天有,欲界天非常明顯的,第五天化樂天。第六天就更自在,第六天叫他化自在天,他所要的一切受用不需要自己去變,由第五化樂天變現出來去供養他。他們要什麼東西,念頭才動,第五天人就知道了,趕緊變化去供養。福報大!

      我們知道,第六天的天王是誰?波旬。佛稱魔王波旬,就是第六天的天王,他化自在天王。這天王不錯,為什麼稱他是魔?他就不希望人念佛,證阿羅漢、證菩薩,離開六道輪迴,這是他不高興的事情。他希望他的人口不外流,你不向外面去,他不管你;你向外面去,他就障礙你。用我們的話說,情執太深,神通廣大,情執很深。也是釋迦牟尼佛的護法,你要是真幹,真想成就,他也佩服你。你想成就又懷疑,又捨不得離開這個世界,他有時候會找你的麻煩,給你開個玩笑。魔王波旬也來找過我,說我沒有得到他的同意,侵犯他的道場。我說沒有,我們從來沒有做過這個事情!他說出來,網路、電視。我就恍然大悟,我們是有網路、是有電視,沒通知他。所以我說,我不知道網路、電視是你的道場,不知道!所以沒有給你打招呼,沒有徵求你同意,我們是做了。

      今天這個世界上網路、電視是他的道場,我們得求他大慈大悲,不要教負面的,希望教正面的東西。我們稱他作波旬菩薩,也立了牌位在我們這裡。我們肯定人是教得好的,六道眾生都是教得好的,尤其是佛陀的教育。釋迦牟尼佛在世,他也曾經是釋迦牟尼佛的護法,今天是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期,我們還請求他來護持正法。他不希望人離開六道輪迴。希望人能夠過一個幸福美滿的生活,人天兩道,何必要人墮落到三惡道,這個有失慈悲!因為天人,包括第六天在內,欲界天人講求上品十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我們憑著這個祈請他護持世間,不要障礙釋迦牟尼佛的教學。

      釋迦牟尼佛的教學,學習的人多,成就的人不多,所以他用不著擔心。世尊出世到現在,依中國歷史上記載三千年了。三千年在這個地球上的教化,真正成就的,明心見性,大開圓解,也只是三千人左右,在中國。在外國可能更少,沒中國這麼多。念佛往生的人多,我們概略的估計,佛教傳到中國二千年,這二千年念佛往生的,我們概略估計應該有十萬人。十萬人在整個人口裡面講,少數不是多數。所以波旬菩薩應該發慈悲心,應該要幫助正法常住世間。我們每天要向他祈求,他也有佛性,他本來也是佛,只是情執太重了,希望他網開一面。我們以真誠心、誠意來祈求,我們相信也有感動。

      底下說,「萬物者,一切物也。此萬事萬物,皆生於自然之根本」,自然之根本就是自性,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在《無量壽經》裡面就是講常寂光中,自性能生萬法。「至於極樂,亦復如是」,極樂世界,「乃由於彌陀大願之所成」,底下一句很重要,「眾生淨心之所具」。眾生淨心之所具這是因,彌陀大願之所成這是緣,因緣具足,在極樂世界看到了。「故經中國中萬物,嚴淨光麗」,用四個字來形容它,莊嚴、清淨、光明、華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這是讚歎到極處了!「正是自然轉變最勝之所顯」,這就是光色自然流出,轉變最勝。

      下面一句,『光精明俱出』。「光者光明,精者精妙,明者明淨,出者出現」,這是指極樂世界。「自心本具萬德。無明垢盡」,這句話就是,障礙性德這些煩惱業障統統消除乾淨了,無明垢盡。無明垢盡,塵沙、見思當然沒有了,所以「清淨莊嚴,光明微妙,精美潔淨,一切妙相,齊頭並出」。在極樂世界你全都看到,六根所接觸到的境界如此的美妙、微妙,跟這個世間完全不一樣。這個世間,我們六根所接觸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粗重,還帶著嚴重的染污。因此,這些負面的影響讓我們不生智慧,生煩惱,造業障,出不了六道輪迴。極樂世界,六根所接觸到的是自性本具的萬德,不是阿賴耶所變現的這些染淨、善惡、因果。極樂世界你所見到的是清淨莊嚴,光明微妙,精美潔淨,一切妙相,所以他不生煩惱,他生智慧。經文上說「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經云光色晃曜,盡極嚴麗」,嚴是莊嚴,麗是華麗。「又云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這都是本經的經文。「故其善好,十方世界實無能比者」,西方極樂世界莊嚴、善好,十方世界不能跟它相比。

      下面這兩句,『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會疏》曰:所證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兩句話《金剛經》裡頭有,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用這兩句話來作觀。這個觀是什麼?叫看破,看破了你就能放下。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我們修學無論是世法、佛法,最大的障礙就是傲慢,就是自以為是,總覺得我比別人高,別人不如我。這個觀念錯了,這個觀念障礙你,你這一生不能成就。我們要常常想到《論語》上夫子一句話,孔子舉了個例子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孔子那個時代,當時過去最偉大的聖哲,在孔子心目當中最仰慕的、最尊敬的就是周公,他一生非常希望學周公,可是沒人用他。周遊列國十幾年,見了很多諸侯王,都不用他。到六十八歲回國教學,七十三歲過世,他教學只有五年,有學生三千人,三千學生成就的,有成就的七十二個人。《論語》上的記載,夫子自己說的,他十五歲有志於學,三十而立。釋迦牟尼佛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求學,也是三十歲開悟。世尊開悟之後,一生從事於教學事業,七十九歲過世,所以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一生教學分四個階段,就像現在辦小學、辦中學、辦大學、辦研究所。最初幫助大家啟蒙扎根,講阿含十二年,好比小學。十二年之後辦中學八年,就是方等,前面通阿含,後面通大乘。八年之後講般若,般若好比是大學,是釋迦牟尼佛主要要講的,講真的。你看前面有二十年的基礎,才講《般若經》。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般若經》上的,這個是法泛指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統是平等的,為什麼?全都是心現識變。十法界裡頭加個識變,心現識變,在實報土裡面只有心現沒有識變。所以實報土也有很多人說它,那是一真法界,四十一位法身菩薩修學的處所。我們要用這兩句話做觀照的功夫,這兩句話得力了,我們的清淨心、平等心逐漸會現前。清淨平等是真心,能用清淨平等心,往生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這兩句話是事實真相,真正明白了是清淨平等,沒有絲毫傲慢,也沒有一點點的自卑。大家平等,上面跟諸佛如來平等,下面跟無間地獄平等,跟樹木花草平等,跟蚊蟲螞蟻也平等,沒有一樣不平等,跟一切鬼神也平等,都是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下面文說,「故名無上下」,因為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無上下就是平等。

      「豎深橫廣,無有邊際,故名無邊際」,自性沒有邊際。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兩句話也不是一般人能說得出來,能說出這兩句話的人,不是妙覺如來,也決定是等覺菩薩。為什麼?這兩句話在大乘經教裡頭是八地以上的境界,七地菩薩還沒有。古德說這兩句話的時候,佛法還沒到中國來。中國這些聖賢,我們的祖宗,我們相信有不少是佛菩薩到中國來應化的。中國人尊重聖賢,他就以聖賢身而來教化,像觀世音《普門品》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聖賢身得度就現聖賢身而為說法,那講得通。我也曾經將這個想法向李老師報告,向他老人家請教。老師告訴我,理上講得通,事上沒證據。老師說得很妙,實際上肯定了,理上講得通,事上沒有暴露身分。這是說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今天科學確實向這兩個方向發展,都沒有能達到究竟。說得究竟、說得清楚,還是大乘經上比科學家講得透徹。我們等待科學再向上提升,可能完全證實經典上所說的是正確的。「是則佛智所照也。著,明也。洞達,證入義也」。

      下面念老的話,念老給我們解釋《會疏》裡頭這一段的意思,「據疏意,首句是所證之理體,即如如也」。首句就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是所證的理體。「次句是能照之佛智,即如如智也。所謂理體,即自然之根本。所謂佛智,乃洞達從此根本流出自然相之智慧。體用一如,理智無二,能所雙泯,絕待圓融,言思莫及」。這幾句話都是念老的話。所謂佛智就是洞達,這兩個字徹底明瞭,明瞭從根本智,從根本流出自然相的智慧。智慧從自性流出,萬法也從自性流出,包括現相跟作用,無一不是自性所流,這個地方所說的自然之根本就是自性。所以面面都明白、面面都清楚了,才知道體用是一不是二,性在相中,相在性中,就像前面舉的例子,水中鹽味,色裡膠清。這個例子舉得好,決定是有,但是我們看不見。你能看見就是自性智慧現前了。在相上見到性,在性上也洞達相,這就是法身菩薩。這個境界裡面自然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得大受用!理是自性,智是智慧,理智無二,能所雙泯,二邊都放下了,這就是不起心、不動念,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絕待圓融,言思莫及,自己清清楚楚,說不出來,不但說不出來,也不能夠想像。思是思想,為什麼?思想動了念頭,言語一定有分別執著,這是言語、思想達不到的地方,真實智慧。

      「無上下者,指所證理體本來平等。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經是《金剛經》,是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是平等的。這一切法裡包括佛,沒有一樣不包括,包括一切有情眾生,一切有情眾生跟佛平等,還有一切無情眾生,花草樹木、山河大地,一般稱為無情眾生,統統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無有高下。懂得無高下,我們在一切法門裡頭可以選擇一門,適合自己程度,學起來不難,適合現前生活環境,沒有什麼障礙,你決定能成功。如果選擇這個法門,你的修學有困難、有障礙,你這一生也不容易成就。我們自己不會選,釋迦牟尼佛慈悲,他提出讓我們自己做參考。提出的是彌陀淨土,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個提出來給我們做參考,在《大集經》上說的。這個法門修學可以不斷煩惱,可以不消除業障,只要真信切願,一向專念,你決定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煩惱自然斷了,業障自然消了,這是無比的殊勝,值得我們深深去思惟。

      我們學佛學了幾十年,到最後還是歸到這一門,為什麼?哪一個法門自己去修學,十幾年、幾十年功夫不得力,沒把握!回過頭來修淨土,來得及來不及?來得及。這個法門只要一口氣還沒斷,臨命終時遇到了,真正回心轉意,我真信了,我真願往生,臨命終時一念、十念決定得生。這說起來,我們才真有把握。我們相信佛沒有妄語,這個地方要有十足的信心,對佛菩薩的教誨沒有一絲毫的疑惑,這才能保證你成就。一定要依法不依人,就是淨宗法門,就是這念佛的方法。念佛的方法有幾百種,也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關鍵你會不會。什麼叫會?一切放下,專門一門,那就叫會,用什麼方法都一樣。這個會與不會總在用心不同,我用的是真心,這就是會,裡面夾雜著懷疑、夾雜著妄想雜念,那就不會。

      下面又舉,這也是佛經上常說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是我們起心動念,佛是諸佛菩薩,眾生是自己。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要跟佛相應,這就能成佛。心跟佛合起來,這個力量就大過眾生。如果我們的念頭跟眾生結合,把佛忘掉了,這個力量就大過佛。這三種能量沒有差別,「皆顯平等之義」,平等就沒有上下。「著者,顯著、昭著,即顯露之義」,非常明顯的表現在外面。「故《會疏》曰:著者,明也。此明字下得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蓋此即明心見性之明」。你明白什麼?明白沒有高下的平等理體,「即是心也」。這個心,惠能大師說得好,「本來無一物」,這就是平等。大經上佛說「真心離念」,真心裡頭沒有念頭;換句話說,有念頭就不是真心,有念頭就不平等。沒有念頭是平等的,因為沒有念頭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萬法皆如,萬法平等。

      「洞達者,洞者,洞然明白也;達者,識心達本也」。這個解釋都解釋得很好。「窮盡心源,故曰洞達」,用現在的話說,徹底明白了。徹底,大乘經教通常用六個字,這六個字是不是都搞清楚了,這叫洞達。六個字是講三樁事情,第一個性相,自性是一切法的本體,能生能現,現相是自性所生所現的,所生所現是相,能生能現的是體、是自性。從理事,一切事物是事相,事相從哪來?從理。理就是性德,這個理裡頭有阿賴耶,所以這個事千變萬化。第三個是因果,因果通一切法,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報。念佛的因果,這個我們要清楚、要明瞭。念佛因果的道理是佛在《觀經》上所說的,「是心是佛」,這是因;「是心作佛」,這是果。你本來是佛,這是你有根本,現在又發心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如果你本來不是佛,你要想作佛,難了,太難了!你本來是佛,你作佛就不難,只要你肯做。現在我們懂得,怎麼做法?放下就是。

      所明即無上下的平等理體,即是心也。本來無一物,說得好!洞達,對於這樁事情洞然明白,識心達本,這就是禪宗裡頭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