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淨土大經科註

    第342集

    共578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1年9月21日啟講,2012年10月21日圓滿。

    黃念祖老居士集註,集經、論八十三種,祖師大德註解一百一十種,有緣遇到太希有了。開講第二遍,把我作的科判會進去,《淨土大經科註》。很詳細,我參考了慈舟老法師的科判。看經文、註解,段落層次更明白,從章法結構就能看到思想體系。無論出家在家,講解這部經,學習這部經,信行不退。一向專念是行,發菩提心是信,願生淨土,老實念佛不退轉,即得授記。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四二集)  2012/5/1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四十九頁第三行,從第二句看起:

      「由是可知發菩提心,持佛名號,雖兼修餘法,亦得名為一向專念,亦得往生。但多門兼修,總未若一門深入。一心專至,稱念彌陀,則易使熟處變生,生處變熟。蓋愛染貪著,是眾生之熟處。菩提正念,是眾生之生處。生處轉熟,方有可能於臨終苦迫之際,提得起這一句佛號,感佛接引,而得往生也」。這一段話說得非常之好,無論從理、從事,幽溪大師跟我們表演的,他也屬於一向專念。但是他一生喜歡拜懺,法華懺、大悲懺、光明懺、彌陀懺、楞嚴懺,都是他經常修行的。他的目標,求生西方淨土,親近阿彌陀佛,臨命終之前,預知時至。所以說由此可知,發菩提心,持佛名號,像幽溪大師這樣的人,雖然兼修餘法,他修的法很多,也能夠稱為一向專念,他也得往生。這是說廣義的一心專念。

      但是後面念老在此地提醒我們,一心專至。前面還有一句,但多門兼修,總未若一門深入,這句話我們換兩個字就更好懂,總不如一門深入。為什麼?一門深入,他心專注。所以一心專至,稱念彌陀,則容易使熟處變生,生處變熟,這兩句話古來祖師大德們常說的。什麼是眾生熟處?很熟,不必要作意,隨時你會想起來,那是什麼?愛染貪著,這是眾生的熟處。愛名愛利、貪財貪色,那是熟處,不必要人教的,自然這個念頭就起來。念佛是生處,不熟,常常把念佛忘掉,緊要的關頭提不起來,生處!如果把它顛倒一下,熟處變成生處,生處變成熟處,我們道業就成功。把貪瞋痴慢變成生處,把一心專念變成熟處,重要是在此地。

      菩提正念是眾生生處,生疏,不熟,常常忘掉。調轉過來,這才有可能在臨終最後這一念,臨終,神識離開身體是最痛苦的時候,這個時候往往把不住。人斷氣了,神識沒離開,神識得慢慢離開,離開的時候非常痛苦。佛在經上有個比喻,譬喻活的烏龜,把牠的殼拔下來,生龜脫殼,你就想到那種痛苦。靈魂離開身體,痛苦就像生龜脫殼。這個時候如果提起正念想到念佛,一聲佛號他都能往生淨土。這個話什麼意思?在這個關鍵的時候,一聲佛號都想不起來,都難得,他太苦了。所以彌陀慈悲,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跟他都有感應,他都來接引。他不來接引,沒有人知道極樂世界在哪裡,極樂世界怎麼去法,沒人知道。一定要來接引,接引才是究竟圓滿的慈悲。

      平常我們對於財色名食睡就要淡化,不能夠貪戀。斷說得容易,做不容易,但是漸漸的要淡薄,這就是功夫,這就是古人所講的踏實之處,這腳踏實地老老實實真去做。在功夫不夠深的時候,這些境界遠離有好處,不要接觸,接觸容易引起煩惱,這個煩惱就是貪瞋痴慢疑,遠離比較好。有相當的功夫,那個接觸就沒有關係,接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時候可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接引眾生、教化眾生,不能不接觸,這裡頭的分寸必須自己去拿捏。如果接觸還會起心動念,就趕緊遠離,自己功夫不夠,決定不容許自己再墮落下去,這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在臨終,靈魂離開身體這個時候,這一句佛號感佛接引,而得往生。這是臨命終時,佛必定來接引。所以助念就有功德、有好處。

      「是故善導大師示曰:大聖悲憐」,這個大聖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慈悲,阿彌陀佛憐憫六道裡面苦難眾生。諸佛菩薩、大聖大賢,乃至於天地神明,比我們現在人有德行、有智慧,我們冷靜觀察,無論是順境善緣、逆境惡緣,統統是慈悲。不能說給你逆境惡緣這是不慈悲,那你完全不懂得聖賢的意思。連孟子都曉得、都說過,上天保佑你,希望成就你,首先要磨鍊你。沒有經過磨鍊,你怎麼能成就?磨鍊才能把一個人鍊出來,那是大慈大悲。愈是擔當重大使命的人,他必須要能夠忍人之所不能忍,要吃人不能吃的苦頭,他才會有成就。不經過磨鍊,怎麼可能成就!順境磨鍊人,斷貪瞋痴;逆境磨鍊人,也是教你斷貪瞋痴。貪瞋痴是三毒,無貪、無瞋、無痴是三善根;換句話說,世出世間一切善法是從無貪、無瞋、無痴生出來的,世出世間一切惡法是從貪瞋痴流出來的。怎樣把貪瞋痴磨掉,你要認識清楚、認識明白,你才能體會到大聖大賢、諸佛神靈他們的用心,這叫真正慈悲。

      遇到人作惡要懲罰他,這是慈悲心,希望他改過,希望他自新,希望他以後再不作惡。父母教育兒女,愛心,老師教導學生是愛心,不是怨恨。重大的過失,怎麼樣讓他回頭,怎麼樣讓他記住以後不可以再犯?那就是嚴重的懲罰。所以嚴重懲罰對造作罪業的人是大慈大悲,你要不教他,過失愈犯愈多,到最後必墮地獄,那是慈悲嗎?不是慈悲,那是害他。把他從地獄裡頭救出來,這叫大慈大悲。地獄苦,現在讓他受一點苦,比地獄苦輕得多!所以你要是很細心、很謹慎的去觀察,你才看到諸佛菩薩、諸天神明一片慈悲,跟我們凡夫不一樣!凡夫有溺愛子女,做錯了也不忍心處罰他,以後長大變成個無惡不作的人,害自己、害眾生,最後到地獄。這個父母愛不愛子女?愛,愛錯了,雖愛,沒有智慧,這叫溺愛,把兒女給埋葬了。中國傳統文化、大乘佛法把智慧擺在第一,只有智慧才能夠明辨是非,才真正知道什麼叫利害,能成就自己,能成就別人。

      善導大師說,大聖慈悲憐憫,「直勸專稱名字者,正由稱名易故」,直截了當勸你念佛,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為什麼?稱名容易,別的法門難,這個法門容易。「相續即生」。如果能夠「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我活一天就念一天,念到死。「十即十生」,十個人念,十個人生;一百個人念,一百個人生,萬修萬人去。「何以故」,這何以故是問為什麼。「無雜緣得正念故」,第一個沒有雜緣、沒有雜念,第二個,他得的純粹是正念,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經教裡這麼教你的。「順佛語故」,隨順釋迦牟尼佛的教誨,隨順阿彌陀佛的教誨。「若捨專念修雜念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就是雜心念佛,一百個人當中難得有一、二個,一千個人當中難得有三、四個,不容易!像幽溪法師這樣的人少數,他修得多,不如專修。專修,心專想阿彌陀佛,什麼都不想;口專念阿彌陀佛,什麼都不念;禮,我專拜阿彌陀佛,我不拜別的佛菩薩。心裡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拜阿彌陀佛就是拜一切諸佛,拜阿彌陀佛就是拜一切菩薩,拜阿彌陀佛就是拜一切神明,我全都拜到。專一,不能搞雜了,容易成就,而且成就品位特高,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再看末後這一段,「總之持名念佛,是諸佛本懷」,這一句話比什麼都重要,一定要記住。一切諸佛心裡頭只有這個願望,教導大家念佛求生淨土,這是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本懷。「究竟方便」,不是究竟方便,你不能成就。方是方法,便是便利,這個方便是一切方便裡面最方便的,叫究竟方便。「徑中之徑」,徑是小路、是近路,徑中之徑是小路裡頭的小路,近路裡面的近路,最近的一條道路。這個徑是成佛,凡夫成佛,這個意思不能不知道。「此誠為萬古不移之論。因人臨終,萬苦交迫,除持名外,餘行難起」。這個經上說得多,人在臨終的時候,那個痛苦是無法想像的,在這個境界裡頭,什麼樣功夫都不容易提起來,為什麼?他太苦了。念佛這個容易,如果有人在旁邊念,他會想起,他會跟著他念,只要跟著念一聲,都能夠跟阿彌陀佛相應,也就是說,能感得阿彌陀佛來接引他。

      「如《觀經》云」,這是舉《觀無量壽經》做例子。《觀經》上講,「五逆十惡之人」,五逆,殺父親、殺母親、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就是破壞僧團,讓修行的道場互相不合作、互相不和,這個罪業都是無間地獄的罪報!十惡,身造殺、盜、淫;口,妄語、兩舌、綺語、惡口;念頭,貪、瞋、痴,這十條他統統有,這叫十惡。五逆十惡,「應墮惡道」,這無間地獄。「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念佛」。臨終的時候遇到一個好人,修淨土的、認識念佛法門的這個人,勸他、提醒他、教他念佛,勸他求生淨土。「彼人」,太痛苦了,為苦所逼,念不出來。「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這個念是觀想,《十六觀經》的觀想念佛。你不能觀想,行,你就念名號,四個字。「應稱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會念。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觀無量壽經》說的,臨終一念十念,什麼樣的人?五逆十惡,他要不念佛,他立刻要墮無間地獄。因為念佛的功德,地獄相不現前,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去了。到極樂世界的品位不是一定的,完全看他這個時候一念心的真誠度。他有極大、極高的真誠度,念佛求生這種真誠心也就是懺悔心,業障能懺除,品位能提升。有一些人可以提升到上輩往生,這是我們一般人想像不到的,怎麼從五逆十惡無間地獄一下就作了地上菩薩,說明懺悔功德不可思議。同時也告訴我們,這個人過去生中修的有大善根、大福德,這一生到人間來,沒有遇到善緣,所以墮落了。雖然墮落,宿世的善根依然得佛力加持,遇到這個法門,他不辜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修行,這一生滿了他的願,成就他殊勝的果報,他到極樂世界去了。

      「經云臨終不能觀佛」,《觀無量壽經》講了十六種方法,前面十五種方法他都沒有辦法做,第十六就是念佛名號,念佛名號,這個行。「但仍能念佛名號,是顯持名之法,實為至易」,最容易,臨命終時容易念,「因得往生,是為至穩」。臨終時候念這句名號,他就生極樂世界,說明這個法門最穩當、最可靠、最容易、最簡單,成就還特高。「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這就是消業障,消得太快了!為什麼能這麼快把過去生中業障都消掉?說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名號功德太大了!念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所以念佛消業往生的,還沒有消盡的帶到極樂世界。

      「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十念即得往生,帶業凡夫,頓齊補處」,這個頓是快速,一念之間,他就跟補處菩薩平等,這是說什麼?上品上生的。「是為至圓」,這個法門圓極了、妙極了、穩當極了、快極了。持名妙法既然是至簡易,這個至是講到極處,簡單容易到極處,穩當到極處,又是最極圓滿、最極快速,頓是快速。「是故十方如來同讚」,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這個法子太好了。「千經萬論共指」,佛說一切經常常提到極樂世界,為什麼?一切經裡所說的法門難,斷煩惱、消業障不容易,這個法門容易修,穩穩當當成就,所以佛是常常提起。經教裡頭,佛隨著講經提到極樂世界,勸大家往生,這種經論將近兩百多種,千經萬論共指。「世之行人」,這是講我們這個世間修行人,實實在在應該趕快發大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應該幹的。

      「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宗就是修行最高指導原則,這稱之為宗。淨土法門修行最高指導原則就是這個地方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因上二者,不可分割」,發菩提心跟一向專念是一體,不能分開,為什麼?「發菩提心,信也,願也」。你要不信,你要不願意到極樂世界去,這菩提心就沒有了。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也不能往生,為什麼?不想去。功夫再好、條件再好,不願意去,這不能往生。「一向專念,行也」。你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信、願、行這三個條件統統具足,這是往生淨土三個主要的條件,缺一個都不行,這是我們要記住。

      我們今天有沒有信?不能說沒有信,也不能說你這個信就是真信。行要一向專念,那信也要一向專信,願也要一向專願,那才管用。我這個信除信阿彌陀佛之外,還信得不少。你的信心不專,你的信心不純,裡面夾雜著很多東西,這些東西對於你將來往生都可能產生障礙。也許這個障礙就讓你去不了,到那個時候,不是佛不靈,不是經不靈,是自己做錯了,沒有依教奉行。願也不是一心專願,你還有很多願望,對出世間的願望,有許多法門、有許多經論喜歡,放不下;對於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也有很多願望,也沒有放下。這就是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之所在。

      我們真想去,就要把這個世間統統放下。世間的好事要不要管?遇到真正是利益眾生的大事可以隨緣,不可以攀緣。為什麼?隨緣沒有妨礙我一向專念,攀緣妨礙了,那就錯了。我們要想一想,是救眾生的事大,還是自己往生成佛的事大?救這些眾生,我往生不了,算了!我不往生,捨己為人。這也值得可敬,實際上是什麼?你錯了。為什麼?你救人只救這一片,頂多救一個地球;你往生到極樂世界,你救的是遍法界虛空界,那個數量不知道有多少,你真有本事救。今天你救,你未必有本事。所以真正聰明人,真正有智慧人,真正有大慈悲的人,我先到極樂世界成就自己,再倒駕慈航,這就對了。譬如到水裡頭救人,看到別人掉水裡頭,自己不會游泳,發了個心我要去救他,你跳下水,白送一條命。往生極樂世界,我到那裡去學本事,去學游泳,做最高的水手,你才真有能力把掉在水裡頭的人一個一個救上來。這個就是要有自知之明,我們才能選擇。

      佛菩薩度眾生沒有情執,現在我們慈悲心裡有情在裡頭,這不是大慈悲,這在佛法裡面叫愛緣慈悲、眾生緣慈悲,我們只到這兩個階段。菩薩法緣慈悲就比我們高,他不是感情的,他是理智的。佛更高,佛是無緣慈悲,就是說無條件的,那不是一般人都做得到的,菩薩都做不到。無緣慈悲到法身菩薩才能做到,也就是像禪宗上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無緣的慈悲出現了。沒有見性的菩薩是法緣慈悲,那個慈悲、那種大愛是理智,不帶感情的。

      「《彌陀要解》云: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執持名號,乃為正行」。這蕅益大師講的幾句話,意思是「無上菩提心,乃修淨土者之指南針」。航海就靠指南針定方向,不至於迷了路。「欲出生死苦海,直登極樂彼岸者」,那就要靠菩提心,「以為導引。故知發菩提心者,修淨業者,必不可少」。沒有信、沒有願,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為什麼?你不知道極樂世界在哪裡,沒有人給你帶路,沒有人引導你,去不了。有信有願,就能往生。念佛功夫深,所謂功夫深,就是說你念這句佛號沒有疑惑、沒有妄想、沒有夾雜,這就是功夫。功夫愈深的品位愈高,不在乎念多少,臨終一念十念,前面說了,都可以證得等覺的果位,最高的。等覺是後補佛,跟我們常常見聞的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彌勒菩薩,跟他們的地位平等,確實是不可思議的法門。故知發菩提心者,修淨業者,必不可少也。

      「又由此菩提心,而持名號,乃為正行」。淨宗的正行,有願有信,有願有行,這叫正行。如果沒有菩提心,「雖持名號」,他不是正行,裡頭缺了信、缺了願。「如《彌陀要解》云」,這蕅益大師的話,「若無信願」,對西方淨土、對阿彌陀佛沒有信心,沒有一種懇切希求往生的願望,「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他不能往生。名號持得再好,縱然念到一心不亂,也不能往生,什麼原因?沒有想去。一切法從心想生,他不想去,那就沒法子。這個願多重要!願從哪裡來的?願從信心來的,不信,所以他就沒有願。這個願心有多深,看你的信心有多深,它跟信心一定成正比例,一分信心就一分願心,十分信心,一定就十分願心。「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求生淨土的人,不能不知道這個道理,不能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

      「反之」,反過來看,「雖發菩提心,但無求生淨土之願行,另修他門,則非淨土之機,亦不得往生」。這個人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怎麼樣?他不是修淨土。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要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不是大乘,不是大乘,出不了十法界;只有發菩提心,修大乘者,能出十法界。那個不求生淨土,發菩提心修一切法門,真正能夠將無明、塵沙、見思煩惱斷盡,他能出十法界。如果只斷塵沙、見思,沒有斷無明,他就出不了十法界。淨宗不一樣,大不相同。淨宗,你看看六道眾生,無明、塵沙、見思一品也沒斷,他就憑著我真相信、我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我真肯念這句佛號,真誠到極處,他生到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超過一般明心見性的人太多了!明心見性的人,這個地位不齊,有四十一個位次,也得慢慢從下面往上升。念佛人不必,生到極樂世界就是上上品,就是第四十一品,四十一品是等覺。這叫難信之法,許多菩薩不敢相信,世間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認為這個不合理,不相信、不敢接受。

      所以能信能願是什麼人?大乘經教裡面佛告訴我們,那些人都是過去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那我們就知道這個人的善根多厚、福德多大,供佛有大福報。這一生遇到淨土法門,這是緣分,因緣具足,他無量劫的善根福德現前,能信、能願。能信、能願、能行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家想想,還有什麼樣的福報比成佛更大的?沒有了。世間人的福報,經上說的,福報最大是誰?摩醯首羅天王,他統治三千大千世界,他住在第四禪,這福報最大的。福報再次一等的,大梵天王,管一個小千世界,他住在初禪天。像玉皇大帝,這又更小了,欲界天,欲界第二層天,上面有夜摩天王、有兜率天王、有化樂天王、有他化天天王,一個比一個高,一個比一個殊勝。但是即使摩醯首羅天王,也比不上一個信願持名往生的人,縱然這個人生到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那個福報也超過摩醯首羅天王。這佛在經上常說,我們要記住,不能疏忽。我們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能不念佛嗎?你能不想求生淨土嗎?你還想住在這個世間嗎?不會了。這是你真正覺悟了,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對這個世間不再留戀,一心一意往生淨土。這個世間事隨緣,一切隨它去吧!都好,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全好。我們方向、道路確定了,決定生西,一切萬緣統統放下,不再放在心上。

      「是故經中,三輩往生,俱云」,就是都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蓋此實為三輩往生必備之正因」。三輩是講全體,只要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統統在這裡頭。往生修行最高的原則,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是真信真願,一向專念,專念阿彌陀佛,其他的都不念了。只要方向目標確定,雖然修其他的也行,也不妨礙,但是總不如專念的好,還是勸我們不要夾雜。下面這一段,「修德願生」。經文:

      【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修諸功德』。「見彌陀第十九聞名發心願」,這第十九願。十八願,十念必生。第十九願裡面講到發菩提心,「聞我名號,發菩提心。奉行六波羅蜜。又《漢譯》(《吳譯》同之)曰:其最上第一輩者…就無為道。當作菩薩道。奉行六波羅蜜經者。作沙門不當虧失經戒。…至精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當念至心不斷絕者」。這是說到了修諸功德,這個功德是指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念佛人在日常生活當中要修行六度,六度是度自己,先度自己再幫助別人。自己沒度去度別人,佛經上常說「無有是處」,無有是處就是沒有這個道理。

      六度先度自己。布施,度自己的慳貪,布施波羅蜜圓滿。什麼叫圓滿?我貪心斷了,慳吝的心斷了。吝嗇,自己有的捨不得給別人;貪心,自己沒有的希望得到,這種慳貪心真正斷掉了,布施波羅蜜圓滿。所以六度的圓滿不是對外,對外永遠不能圓滿,是對內的。對內就有圓滿的時候,慳貪的念頭斷掉了,所以它是度自己的,清淨心現前了。持戒波羅蜜是度惡業的,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沒有惡念,沒有惡言,沒有惡的行為,持戒圓滿,戒律目標就在此地,圓滿了。忍辱,順境善緣沒有貪戀的心,逆境惡緣沒有瞋恚心,忍辱波羅蜜圓滿。精進,那我們這裡講了很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什麼都不夾雜,我心裡頭起心動念想阿彌陀佛,口裡頭就念阿彌陀佛,身體恭敬阿彌陀佛、禮拜阿彌陀佛,這叫精進波羅蜜,圓滿了。禪定波羅蜜,我的心就定在阿彌陀佛上,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叫禪定。有禪定自然生智慧,智慧現前,般若波羅蜜圓滿。自己清淨心能生智慧,又得到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真的世出世間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先成就自己,然後可以像諸佛如來一樣教化眾生。你教化眾生,眾生歡喜你,眾生願意聽你的話,接受你的教誨,為什麼?因為你全做到了。你自己沒有做到想教人,人家不相信,不願意跟你學;自己統統做到,才有這個感應,才有攝受的能力,像磁鐵能吸鐵,它有這種力量。自己沒有做到就沒有這個力量。所以發菩提心,奉行六波羅蜜。

      又曰:其最上第一輩者。最上第一輩就是上品上生。就無為道,當作菩薩道。無為道,無為的反面是有為,有為是有生有滅。無為道,我們就曉得,無為道無生無滅。天親菩薩將一切法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有為法,一類是無為法。有為法裡面又分為四大類,心法、心所有法、不相應行法、色法,色法是物質現象,分為這四類。這四類,心法,我們今天講心理現象。現在科學分為心理跟物理,色法是物理,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應行法,這個是屬於心理現象。無為法有六種,第一個是虛空,虛空沒有有為的現象,有為是有生有滅,沒有生滅現象。有為法有,你看心,念頭起、念頭滅,八識五十一心所、二十四個不相應都有生有滅,它是有為法。色法,物質現象,也是有生有滅,所以心、色統統歸納在有為法。跟有為法相對的無為,虛空沒有看到它生滅,禪定當中的境界也沒有生滅,但是虛空跟禪定這種無為,因為它不是有為,放到無為裡,它不是真正的無為。真正無為只有一個,真如無為,真如是自性,真如是諸法實相,真如是第一義諦,真如也是法性、也是實相,它沒有生滅。

      所以就無為道,當作菩薩道。他住在哪裡?住在無為裡。他表演在哪裡?表演在有為,表演六度萬行,做給眾生看。眾生有感,諸佛與法身菩薩有應。感,有心、有念;應,無心、無念,無心無念就是無為道。感就現身,現什麼樣的身?《楞嚴經》上說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都是不起心、不動念,所以現相也是沒有起心動念。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地球上,在印度,住在世間八十年,示現八相成道。我們要問,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有沒有分別執著?如果釋迦牟尼佛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他是凡夫,他不是佛。所以我們要曉得,他是什麼?他是就無為道,當作菩薩道,奉行六波羅蜜者,他是這樣的人。八相成道都沒有起心動念,他跟眾生不一樣,他來表演,他是來做戲的,舞台表演給我們看的,不是真的,全是假的。假戲要真做,做得很逼真,讓你看不出破綻。

      三十歲示現成道,表演成道,成道之後表演教學,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他講這些經有沒有起心動念?給諸位說,沒有。如果起心動念,凡夫(凡人)所說的;不起心、不動念,是佛所說的。不起心、不動念是自性自然流露出來的,只要是佛說的經,都是自性自然流露,決定沒有思考。眾生提出問題向佛請教,佛立刻就給他解答,提問題的人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佛來給你解答,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解答得那麼圓滿,解答得那麼正確,真幫助你把問題解決了。這叫度眾生,這叫做此示現,表演給大家看的,讓凡夫看了慢慢覺悟,可以像佛陀表演這個方法,認真努力修行,你可以到達這個地步。諸佛有這種能力,法身菩薩也有這個能力,華嚴圓教初住就有這個能力。《華嚴經》上說,十信心滿就可以示現八相成道。十信心滿,滿就是畢業了,畢業了就是圓教初住。所以他是法身菩薩,他離開十法界,他就有能力像釋迦牟尼佛這種表演。

      作沙門不當虧失經戒,這是教十法界裡頭的眾生。沙門是修行人的通稱,這印度話,它的意思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做這種事業的人稱之為沙門,我們世間人叫修行者,不應當虧失經戒。怎麼虧失了?不去學它,就叫虧失。世尊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為什麼?為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戒是什麼?戒是中國古人所講的禮儀、道德。戒之體是道德,戒的相、戒的行為是禮儀,也就是經論的落實。經論學了,如何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那就在教戒。所以經,古大德說,經有四種,教、理、行、果。教是教科書,理,這裡頭有道理,經是指文字、經本,經本裡頭有道理。因經我們明白道理,道理明白之後要行,行就是戒,你要把它做到,做到之後才能證果。證果,提升自己的境界,終極的目標是要跟佛平等,這成佛了。

      修學也有三個等級,第一個等級阿羅漢,好比現在學校講的學位,阿羅漢是最低的學位,學士,大學畢業了,學士學位。再向上一個學位,菩薩,菩薩等於研究所,碩士學位。最高的這個學位稱為佛陀,佛陀等於現在學校博士學位,最高的學位。所以佛門,佛陀、菩薩、阿羅漢是三個學位的名稱,他不是神明,他也不是仙人,他是人。這個學位有標準,標準不是在經教,標準完全在功夫。經教是解門,功夫是行門,所以佛家拿學位是要靠真幹,不是講經學了多少,不是這個,你放下多少。能夠把見思煩惱放下,《華嚴經》上講的執著,見思煩惱放下,對人、對事、對一切萬物不執著了。為什麼不執著?知道一切法不是真的,《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他真明白了。《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明白了,真放下了,不再執著了,這就證得阿羅漢果。菩薩,不但不執著,見思煩惱斷了,他不分別,塵沙煩惱斷了。阿羅漢不執著,還有分別,菩薩分別的念頭都不起,這稱菩薩。佛更高,不起心、不動念,念頭都不動,這是佛陀。所以佛家講拿到學位的這個條件,不是通達經教,那是解悟,不行,看你做到了沒有。

      真正做到了,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他拿到的學位是什麼?是佛陀,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看,他沒有通過阿羅漢,沒有通過菩薩,直接就拿到佛陀,說明凡聖實際上在一念之間,一念覺悟,凡夫成聖,凡夫成佛,全在放下。放下你就明白了,為什麼?障礙!這三樣東西障礙了本性,本性有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到極樂世界都看到了。極樂世界可以說是自性智慧功德相好的展覽會,你到那裡全看到了。在我們這裡為什麼看不到?我們這個地方有三種煩惱。起心動念,無明煩惱;分別,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像塵沙那麼多,永遠數不清;見思是執著,這三大類的煩惱障礙了自性。自性在不在?在,因為有障礙,不起作用。也不能說它完全不起作用,有了障礙,起作用是負面的,不是正面的。負面就是什麼?染污、造業、受苦。負面作用,惑業苦,迷惑,造業,受苦。覺悟了?覺悟了,那就是極樂世界。佛經裡面所說的覺、正、清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極樂世界。自性真的沒有失掉,只是迷悟起不同的作用。所以佛弟子,沙門通在家出家,在家修行也能稱沙門,一定要重視經戒。至精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當念至心不斷絕者。至精,精進到極處叫至精。精進內容是什麼?就是願欲生極樂世界。願是願望,欲是欲求,不求別的,只求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綜上二經,則知修諸功德正指奉行六度。《觀經》中上品上生者,應具諸戒行,讀誦大乘及修行六念,迴向發願,其實亦即奉行六度也」。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具諸戒行,真幹!在現前這個社會,念佛人、修行人為什麼不能成就?沒有戒行。做人都做不好,怎麼能去作佛?必須要知道,極樂世界是淨土,我們的心不清淨、口不清淨、身不清淨,怎麼能往生?大乘經教裡佛常說,「心淨則佛土淨」。我們要到極樂世界,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心淨。我們用什麼方法修清淨心?信、願、持名。我們常說,把內心裡面善與不善這些念頭習氣全都放下,把它清理出去,讓清淨心恢復。清淨心裡頭只請一尊阿彌陀佛,供奉這一尊阿彌陀佛,起心動念想阿彌陀佛,口念阿彌陀佛,身禮敬阿彌陀佛。一切眾生全是阿彌陀佛,為什麼?相由心生。心只要是佛,一切法是心現的,那心是阿彌陀佛,一切法當然都是阿彌陀佛,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叫真念佛。這樣念佛的人,生到極樂世界,無論他是什麼樣的人,善人、惡人,乃至於五逆十惡、毀謗大乘,只要真正能依照這個方法,把心換過來,他是佛心,他往生上上品往生,就成佛了。所以不轉過來不行,一定要把它圓圓滿滿的轉過來。

      這些,話說得容易,做起來沒那麼簡單。為什麼惠能做得到,為什麼我們做不到?這個事情很值得去探討的。惠能這個人心地真誠,處事待人接物真誠恭敬,這是什麼?真心!不怕吃虧,不怕上當,連生死都不怕,就只知道用真誠心,不會用虛妄的心,所以他的路子是直路,沒有彎曲。真誠是真心,恭敬是真心。我曾經說過,能大師處事待人接物萬分誠敬,神秀大師待人接物百分誠敬,所以老和尚衣缽沒有給神秀,給惠能。我們這一點沒做到,至誠恭敬沒做到,所以解行就有欠缺。最近這十幾年來,我們鼓勵同學重視扎根教育。扎根教育是什麼?儒釋道的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要把《弟子規》、《感應篇》當作戒律來學習,是我們學佛人的根本戒。原本佛說得很好,在《佛藏經》上講的,「佛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你做佛的學生,一定要遵守老師的教誡,老師教你先學小乘,後學大乘。

      佛教傳到中國來,傳法的大師都遵守世尊的教誡,把小乘傳來了。小乘,《大藏經》裡頭的《阿含經》就是小乘經。我們的四阿含,跟現在南傳泰國、緬甸這一帶巴利文的《藏經》一對照,他們比我們《阿含經》大概只多五十部的樣子。總共三千部,三千部只多五十部,你就曉得我們翻譯多麼完整。在中國小乘兩個宗派,學佛人必須要學習的,俱舍宗、成實宗。但是中國的祖師大德,唐朝中葉之後,放棄小乘,不學了,這兩個宗到宋朝就沒有了。現在很多人不知道有這麼兩個宗,只知道大乘八個宗派。那中國老祖宗有沒有做錯事?沒有。他為什麼這麼做?他用儒跟道代替小乘。行不行?事實是答案,這一千四百年,每一個宗派都有高僧大德出現,說明祖師這個做法是正確的,儒跟道可以代替小乘。

      那現在怎麼?儒道不學,小乘不學,就搞大乘,這是釋迦牟尼佛搖頭的,不贊成。在中國這個環境,修小乘不如修儒跟道,儒跟道是自己的東西,容易理解,好學,而且效果不在小乘之下。那我們不能夠不認真,從儒釋道三個根做起,把戒律找回來。不找回來,你不是真修,你不會成就。真的,除念佛求往生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第二個方法都要根深蒂固,那就是戒律的根要紮得深,你才有成佛,才有作菩薩、作祖師的條件,否則的話,不具條件,人都沒做好,怎麼能作佛?這個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其實就是奉行六波羅蜜。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