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淨土大經科註

    第242集

    共578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1年9月21日啟講,2012年10月21日圓滿。

    黃念祖老居士集註,集經、論八十三種,祖師大德註解一百一十種,有緣遇到太希有了。開講第二遍,把我作的科判會進去,《淨土大經科註》。很詳細,我參考了慈舟老法師的科判。看經文、註解,段落層次更明白,從章法結構就能看到思想體系。無論出家在家,講解這部經,學習這部經,信行不退。一向專念是行,發菩提心是信,願生淨土,老實念佛不退轉,即得授記。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四二集)  2012/3/1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八十一頁,第一行:

      「果德圓滿」,從第九品到四十二品,都是說果德圓滿。這裡面分五個大段,第一大段,「總示成佛時處」,第九品到第十品,這兩品。這也分四段,第一是「圓滿成就第九」。「第九品,名圓滿成就。以上從第四至第八品,皆顯法藏大士因地願行」。從這一品一直到果德成就,這就是講果德成就。「本品內容有三」,第一個是「佛讚法藏因圓果滿」,這第一段。第二段是「阿難啟問」。第三段是「世尊正答」。我們看第一段,「讚因圓果滿」,又分四小科,第一「功德無量」。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修菩薩行。積功累德。無量無邊。】

      這些話我們聽了一定要知道效法,『法藏比丘』是我們修行最好的榜樣。無論在發心,在學教,在修行,『積功累德』,都是一個修行人最好的榜樣,無論我們修哪一個法門,都應當向法藏比丘學習。念老的註解說,「世尊總結前文」,前面是說他因地怎樣發願修行,現在因圓果滿。「修普賢菩薩之大行。積累無量無邊種種功德」,沒有說別的,只說普賢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行把一切法門、一切眾菩薩修行的功德,全包括在其中,可以說一個都不漏。真正修普賢行,我們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業障太深,所以沒辦法修。普賢行跟一般菩薩,我們看科目上都差不多,可是用心不一樣,普賢菩薩用真心,我們用妄心。所以真正開始修普賢行,圓教初住,往上去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真修普賢行。普賢的十願,就是十大科目,門門都圓滿,圓修圓證。我們今天用的是執著的心、分別心、妄想心,雖然是一樣的學,這五個科目我們也學,我們不叫普賢行,凡夫行,這一點不能不知道。

      凡夫能不能修普賢行?能。如果得到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可以修相似的普賢行,相似跟真正的就很接近。阿彌陀佛有沒有加持我們?有加持,問題我們有沒有接受。怎麼加持?這部經典就是阿彌陀佛的加持,你理解多少,你做到多少,這就是。有的人理解做不到,有人理解做了一半,全是加持;理解的全做到了,那你得到阿彌陀佛圓滿加持。這個很重要,要不然這經我們不是白念、白學了。你說我沒有見到阿彌陀佛。修普賢行的人,見到每一個眾生都是阿彌陀佛,為什麼?心是阿彌陀佛,你所見的全是阿彌陀佛。心不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面前,你也不會認識他是阿彌陀佛。大乘經上佛說得好,「一切唯心造」,這《華嚴經》上說的。阿彌陀佛是唯心所現的,極樂世界是唯心所變的,沒有離開心性,真心就現阿彌陀佛,妄心就不是的。所以我們要懂得在這裡學。

      你看這個經上,這念老註子裡頭,修普賢菩薩之大行,這一句話用了多少句?我們常常看到,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我們凡夫非常健忘,展開經卷想起來了,合起經卷就忘掉了,毛病習氣統統顯出來了,我們難就難在這裡。這個難關必須要克服,為什麼?災難在眼前,我們克服就能平安度過,不能克服,就隨它去了,這個自己一定要知道。從現在開始練,認真去訓練,普賢行了不起!「禮敬諸佛」,就是修自己性德裡頭的禮敬。性德,連世間聖人都知道,你看《禮記》頭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沒有一樣不恭敬,對人、對事、對物。普賢十願從哪裡學起?就從這學起,從禮敬學起,然後慢慢學第二、學第三。頭一個禮敬沒有,後頭全沒有,後面怎麼修,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因為你第一個是假的,往後全是假的,這一定要知道。禮敬是對治什麼煩惱?是對治傲慢。傲慢一定要承認,你說你不傲慢,那是傲慢裡頭再加上傲慢。沒有傲慢,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你不是凡夫,你是菩薩。轉末那成平等性智,不是普通菩薩,法身菩薩,圓教初住以上,轉八識成四智,用真心,不用妄心。你看小乘須陀洹,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他放下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見惑。八十八品見惑,一般都把它分為五大類: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個,初信位的全放下了。我們有沒有?我們比不上人家,那怎麼會沒有傲慢!傲慢要到什麼時候才能降伏?圓教初住,別教初地。

      儒家教人,「傲不可長」,這個傲慢有,決定有,不要再增長了,你把它控制住。儒是世間法,不離開六道輪迴,這個說法正確的。佛法不行,佛法要叫你超越六道,超越六道,有傲慢在你就超越不了,往生都去不了,極樂世界沒有一個傲慢的人。那帶業往生?沒錯,最後那一念的時候,你心裡頭沒有傲慢的念頭,那個念佛能往生;還帶著傲慢那個念頭,念佛不能往生,這個一定要知道。平常要養,平常要學禮敬,比什麼都重要。禮敬別人有好處,抬高自己沒有好處,這個一定要知道。連釋迦牟尼佛在世,你看當年表演給我們看的,自卑而尊人,自己成佛了,對這些眾生還要尊敬。沒錯,要尊敬,為什麼?他本來是佛,怎麼能不尊敬?佛眼睛裡頭,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眼睛當中,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凡夫心目當中,看佛菩薩也是凡夫,一定的道理。你用的是個什麼心?

      普賢行願平常要講清楚、講明白。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處事待人接物,在這裡頭修,學習。我們起心動念,我們言語造作,去對一對,有沒有做到?時時刻刻有高度的警覺心來檢點自己,這個修行功夫才能得力。心裡頭真的要有誠敬,沒有誠敬,那個禮敬是外表的,那不是真的。我們用心,起心動念,諸佛菩薩知道,天地鬼神也知道,只能騙人,人迷惑顛倒,他不知道。鬼神有報得的五通,所以他知道,他距離我們很近;佛菩薩具足三明六通,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他沒有一樁不知道。我們學過《還源觀》,《還源觀》上給我們透露這個消息,我們念頭才動,就周遍法界,這心念,念頭動。

      身體,現在我們都知道,細胞的存在是波動現象,沒有意念的波動,就沒有物質現象存在。那我們的身體狀況,佛菩薩知道,你真正發心修道,真正發心要求生淨土,真正要幫助正法久住,佛菩薩能不加持你嗎?哪有這個道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是佛菩薩,我要遇到這樣一個眾生,發這麼大的心,我能不照顧他嗎?他遭遇到什麼困難,他自己不知道,我知道,他自己迷。佛菩薩知道你生生世世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全曉得,你的業障、你的麻煩從哪裡來的,他都知道,他能給你化解,所以菩提道上肯定是一帆風順。不能說沒有逆境界,順逆境界一定很多,一定是逆境比順境多,為什麼?你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惡念惡行比善念善行要多,這都是感得的,菩提道上也有感應。不過菩提道上有佛菩薩照顧,雖然有很多障礙,還是暢通無阻,這個是肯定的。

      我們這一生六十年走過來的,清清楚楚,這好事不是壞事,在那裡督促我們,幫助我們放下,放下貪瞋痴慢疑,放下怨恨惱怒煩,提起憶佛念佛。佛在這個世間怎麼做人、怎麼修行,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佛修禮敬諸佛,佛修稱讚如來。說話,凡是刺激人的話,讓人家聽到不高興的話,不能講。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那你是不是菩薩?我想學菩薩。想學菩薩就得要學,菩薩在一切處,令眾生生歡喜心,不能讓眾生生煩惱。

      「廣修供養」,前面一堂課我們看到,菩薩的寶手常出一切最上的供養具,上面供養佛菩薩,下面供養六道眾生,平等平等。積功累德無量無邊,這八個字要常常記住。不能說積累一點小功德就很滿意,跟佛菩薩比差遠了。希望你對於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有知足,積功累德不能知足,一直做下去,生生世世,成佛之後還是積功累德,絲毫沒有懈怠。你看阿彌陀佛,成佛已經十劫了,沒有懈怠,他那種勇猛精進,跟他在法藏比丘的時代去比,只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我們的好樣子。我們看到他老人家一生的行持,沒話說,還敢懈怠嗎?還敢去做假的嗎?假的,生煩惱不生智慧;真的,生智慧不生煩惱。智慧,智慧對於這個世間,再擴展就是六道,六道再擴充就是十法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每一天讀經,讀經是修行。怎麼修?古德教給我們,隨文入觀,字字句句跟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相應。他怎麼不是修行?這個佛經、聖賢典籍難就難在此地。展開經本,經是什麼?經就是性德,釋迦牟尼佛從自性裡流出來。我們展開經卷,與我們的性德念念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憶佛念佛,果報,「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才是真正無量功德,這功德你能夠深深的體會到,它不是假的。下面第二段,「於法自在」。

      【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

      經文雖然不多,念老引經據典註得很多。我們看註解,『於一切法而得自在』,「世尊自稱,我為法王,於法自在」,這兩句話是如來果地上的,實際上,能夠真正明心見性,於法就自在。那我們的善根、根性不是那麼樣的高,不是那麼樣的遠,我們從經教上可以得到彌補。我天天讀經,天天學習,在教下大開圓解。教下大開圓解跟宗門大徹大悟是相同的境界。念佛,得一直念下去,念到理一心不亂,這個時候都得到「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沒有障礙了,真看破、真放下。障緣是不是完全沒有?不一定。障緣有,障緣很多,他怎麼自在?它障不了他。為什麼它障不了他?心裡頭沒有障礙。我自己心沒有障礙,外頭障礙就障礙不了。為什麼?不受!外面再大障礙,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有障礙對我,我這裡沒有障礙對他,障礙就不存在。別人障礙你,你要接受,障礙就成就了;別人障礙你,你不接受,那個障礙就退回去了。退回去什麼?他障礙他自己。怎麼知道他障礙?他自己生煩惱。你這裡得自在,他生煩惱,那不是障礙回去了嗎?你為什麼會不受障礙?你心清淨,得清淨心了,你用真心,他用妄心。古人說的話很好,「邪不勝正」,真心裡頭沒有障礙,妄心裡頭有,妄不能勝正,所以心得自在。

      「今以此語讚因地之法藏,乃讚嘆之極也」。釋迦牟尼佛在此地讚歎,是讚歎法藏比丘那個時候,修因的時候。佛這個讚歎是用果地上的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法藏現在也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那我們知道法藏證果了,至少他是法身菩薩,釋迦佛是究竟圓滿佛,妙覺如來,不是等覺,用這個來讚歎阿彌陀佛因地,「一切自在,即一切無礙」,什麼障礙都沒有了,「亦即一切圓成矣。圓滿成就,融通無礙,才曰自在」。要怎樣才得到?放下就得到,祕訣就在此地。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一絲毫隱瞞都沒有。我初學佛什麼也不懂,向老師請教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我們能快一點契入佛境界。老師告訴我兩句話,「看破、放下」,你就能契入。

      看破是智慧、是學問,放下是功夫。上上根人看破馬上就放下;上中下三品還不行,看破是看破,未必能放下。放下多少有些不一樣,有徹底放下,像釋迦、惠能大師,他們所示現的是徹底放下,而且是一念頓捨,時間那麼短,他能將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放下,那就得大自在。上根人聽到了,明白了,可以放下一半、放下幾分之幾,不能徹底放下。他真放下,不能徹底,我放下執著,成阿羅漢;我放下分別,成了菩薩,權教菩薩,別教的三賢;徹底放下,那就登地,別教登地了。不放下不行!我們說煩惱習氣,功夫全在放下,放下自在就現前,身心清淨,輕安、法喜統統出來了。這不放下,他有煩惱,他有妄念,確實他有分別、有執著,還會計較,凡情沒脫落。

      下面舉,「又觀自在菩薩之聖號」,這觀世音菩薩,也稱觀自在,「寓此深密之玄旨」,這玄妙的意思在名號裡頭,觀自在。為什麼用這個名號?讓你一說這個名號,一聽這個名號,你就能回頭。觀是看破。止觀,止是放下,觀是看破。你看破,你自然就放下,那不就自在了!名號裡頭有這個意思。「自者,自性也,自心也。觀自在者,了了見性,了了見心也。是即甚深般若。故能照破五蘊,度一切苦厄」。這一句就不得了!《心經》念的人最多,因為它不長,每一個宗派沒有不學智慧的,所以《心經》就變成各宗各派必修的功課。玄奘大師翻得好,二百六十個字,大般若的精華,大般若的心印。那我們會念沒學到,這什麼原因?光會念不會觀,自是自性、是自心,不知道什麼叫自性,什麼叫自心。觀自在菩薩,了了見性,了了見心,我們依然念了這麼多年,也沒有見性,也沒有見心,起心動念還是煩惱,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計較,這就是毫無功德。功是功夫。那什麼是功德?讀經是功夫,修行是功夫,得什麼?要得智慧,要得定功,那就是功德。智慧是什麼?智慧是看破,我對於眼前一切真相明白了。明是什麼?不計較,不執著,功德。知道一切法虛幻的。

      般若在中國一般代表的就是《金剛經》跟《心經》,《金剛經》是般若的綱要,《心經》是般若的核心,抓住這兩部夠了。真正學到,在日常生活當中用上了,他就接近於法而得自在。從接近再深入,他真的會得到。頓悟完全靠根性,無量劫修成的;沒有這個功夫,自己在這一生能夠真誠,勇猛精進,也能得到,關鍵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民國初年江味農居士,一生學《金剛經》,用了四十年的工夫在一部經上,寫了一部《金剛經講義》,可以說是《金剛經》註解裡面的權威。他的註解跟黃念祖一樣,集《金剛經》註解之大成,內容非常豐富。我過去講一遍,不敢講註解,太長。我講的是從註解裡頭節要,編了一個《金剛經講義節要》,我依節要講,總共講了二百四十多個小時。《心經》,周止菴居士,就在這一部經上,也下了三、四十年的工夫。民國初年兩個專家,你要想學《心經》,一定去學周止菴的《詮注》,《心經詮注》,《金剛經》是江味農的《講義》,他們兩位都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幾十年不中斷,有成就,成就超過古大德。專門搞一樣,他心裡頭是念茲在茲,他一點沒有別的念頭,專想這個東西。

      我們今天選擇《無量壽經》的會集本,這本子實在是太好了。古時候沒有這種會集本,五種原譯本都看,很難,分量太多,而且有重複、有沒有重複的。所以在中國修學淨宗,就捨《無量壽經》,取《阿彌陀經》,原因在此地。日本人學《無量壽經》的多,全部都是學康僧鎧的本子,五種本子只學一種。還有很多康譯的本子所沒有的,散在其他四部經上,你也不看你也不知道。所以會集是有必要的。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這是宋朝的,第一次的會集本,雖然不完整、不完善,《大正藏》收了,《龍藏》收了,說明它有價值,對淨土有貢獻,只是美中不足。一直到這個本子,才算是真正圓滿。我們遇到,這個緣多勝!沒有這種殊勝的因緣,我們怎麼會遇到?遇到之後要真正得利益,也得學江味農、學周止菴,一生專注,長時薰修。只要真幹,一般情況之下,五年很可能得三昧。

      得三昧是什麼?得清淨心。五年專注,心不散亂就得定,三昧是得定,清淨心現前。清淨心生智慧,你就有悟處,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成徹悟。徹悟是什麼?理一心不亂。大悟是事一心不亂,徹悟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跟禪宗明心見性,教下大開圓解是同一個層次,也就是於一切法得大自在,到這個時候全通了。全通了,祖師大德為了教化眾生,他還是保持一門,不涉其他,給大家做榜樣。你拿什麼東西問他,他都能夠講給你聽,但是他自己專修一門。這是在學習聖賢教誨,乃至於學習一般的科技,中國人的理念跟西方人不一樣。中國人是集中一點,一通一切通。外國人從小廣學多聞,什麼都想學,幼稚園小朋友都會學十幾個科目,樣樣都行,沒有一樣精通,精力、時間都浪費掉了。

      中國古人的經驗豐富,他明白,他教學的智慧、教學的方法、教學的經驗,世世代代累積的成果,你不能改變。你改變就吃虧,吃虧再想回頭,晚了,學習的年齡過去了。需要記憶的東西,決定是在十二歲之前,你能夠記住,你一生都不會忘記。我這樣的年齡就吃虧了,從小沒有受到這個嚴格訓練,自己無知,博聞強記,我有這個能力,無論看東西、聽東西,我記憶力很好。多久?一個星期。一個星期以後慢慢就退了,就忘掉了,念的功夫不夠。我們讀一篇東西頂多念十遍,十遍就能背,就會記住;古人十遍會背了,要念一千遍,一輩子不會忘記。我們就差這個功夫,沒有人督促,沒有人教導我們,到我們看到古人的東西,後悔莫及。那個時候要有人教、有人督促,那我們現在多少東西都能記清楚。所以我們跟李老師不能比,跟方老師也不能比,方老師連經文,大段大段他能背得下來,講給我們聽的時候,引經據典,他不需要去查書,他全能背下來。我們上一代還有,到我們這一代就差遠了。我們生在抗戰期間,戰亂,小孩學什麼最重要?學謀生最重要,這個課程以前沒有。我們小時候九歲、十歲就要練習燒菜、煮飯、洗衣服、縫被子,生活教育。怕的是什麼?戰爭一打的時候,都散掉了,小孩要能自己照顧自己,你能夠活得下去,這個教育擺在第一,讀書其次。所以像我們這個年齡家事都會做。

      我們看下面,念老給我們總結的,「是則以自在為因,仍以自在為果。因果同時,不可思議。又《會疏》注曰:今言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成就世自在王佛之果故也。言一切法者,即四十八願之法也。謂莊嚴淨土法,攝取眾生法,莊嚴法身法等也」。這個意思說得好。於一切法,確實阿彌陀佛把一切法整理歸納成四十八願,四十八法,這個難得,這真的不是假的。他以五劫的時間,這經上講得很清楚,五大劫,不是小劫,這麼長的時間,去參訪、考察、學習一切諸佛剎土的依正莊嚴。每一個佛國土他都去看,他都去學習,總結成四十八願。也就是所有諸佛世界裡頭的精華,美好之極,集成了四十八願,用四十八願建立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就超勝一切諸佛剎土,這是當然的,不是他憑空想像的,是他實際上考察所得到的。他用他的意念,今天我們曉得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他完全用意念,從自性裡面現出了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心現的、自性所現的。

      所以淨宗的祖師稱淨土為唯心淨土,稱阿彌陀佛為自性彌陀,它是心現心生,不是識變。所以極樂世界沒有八識,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統統都是轉八識成四智。極樂世界不是報得的,是阿彌陀佛願力成就的,五劫的修行功德之所成就。所以這是四十八願之法,莊嚴淨土之法,攝取眾生之法。莊嚴淨土之法,這部經上介紹得很多;攝取眾生的法,就是信、願、持名,這麼簡單。可是後面有,《彌陀經》上說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是裡面,外面是信願持名,裡面是善根、福德、因緣。那就是說明每個往生的人,絕對不是一生修的,一生不可能,過去生中一定有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接觸生歡喜心。這個事情是真的。

      我們在這個世間這麼多年了,有些環境我們從來沒接觸過,一到這個地方就很歡喜,見到這個人,一看到他就生歡喜心,有些人一看到就討厭他。這什麼緣故?如果沒有過去世的因緣,這怎麼可能?不可能。見到他歡喜,一定過去善緣;見到就討厭,那一定是不善的緣。對人、對事、對環境統統有這種感觸,而且常有。從這個地方是什麼?證明有輪迴,證明有前世。如果沒有前世,講不通!無緣無故,確實沒見面,第一次見面。所以這經上說,這一生念佛往生淨土的,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今天跟淨宗一接觸,無量諸佛加持你,你能信、能願,你肯念阿彌陀佛,不是簡單的事情。看到好像很偶然的,其實不簡單,有宿世的根在那個地方。我們知道這樁事情,就對於淨宗的同修、同學,那分感情就格外的深,知道什麼?我們過去生生世世在一起,現在又遇到了,希望這一生成就,到極樂世界我們永遠在一起。這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六和敬也是性德。為什麼不和?迷而不覺則不和。如果真正覺悟了,珍惜過去生生世世的同參、道友、同學,六和敬就自然成就,不偶然。六和敬第一個是「見和同解」,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建立共識。六和的共識,淨宗是大乘,是《無量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在《無量壽經》,在《彌陀經》,在《觀無量壽佛經》,三經一論,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有誠敬的信心,在一起學習,搞清楚、搞明白,自自然然你對極樂世界生起嚮往的心,真想去,而且想早一點去,最好現在就能去,有這麼一個懇切的願望。我們這才動念,阿彌陀佛都知道了,真的不是假的。不是阿彌陀佛站在面前,阿彌陀佛我再過幾年去好不好?這個世界我還有好多事情還沒做完。那個心不是真的。這個世界還有好多事情,什麼好多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再多都是虛妄。應該是什麼?這個世間沒事了,阿彌陀佛無論什麼時候來,這世間沒事了,應該去了,隨時可以去。

      真正有願在這個世間,他是為什麼?為憐憫眾生,救度眾生,為正法久住,除這個之外沒事。我們怎樣幫助眾生?就用這個方法,莊嚴淨土法,這個要學。學什麼?莊嚴我們現前的世界,人家才會生起信心。我們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淨土,這個地方人善良,我們要用四攝法,要用六波羅蜜,要用普賢十願,用這種大行、真心,落實《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做給別人看。他業障很重,他看不懂,時間長了,三年、五年,他看懂了,自自然然看懂。時間久了,所謂潛移默化,不知不覺的他在那裡變化。利根的人,他變化得快,鈍根的人變化得慢。我們要不做出來不行,一定要身體力行。莊嚴淨土,攝受眾生,只要把佛這些重要的綱領做出來,決定有效,這些人歡喜肯來學。莊嚴法身法,莊嚴法身法是提升自己的靈性。天天有進步,我們做不到,那是菩薩的事情;我們至少要能做到月月有進步,這是應該可以做得到的。三十天提升一個階級,三十天又提升一個階級,不斷向上提升。不進則退,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就是對自己有高度的警覺心,我不進步就退步。

      這下面說這一段的意思,「意謂法藏四十八願悉皆圓滿,願中所攝一切之法,悉皆圓融無礙,成就世間自在王佛之果覺,故云一切自在」。世間自在王佛是法藏菩薩的老師,他的修學、聞法、發願、成就是老師教他的,所以他的成就,也就成就老師的果覺。老師的果覺他做到了,用老師的果覺做自己的因地心,因圓果滿,他成就了,故云一切自在。「清彭際清居士,於此經文亦有深解」。彭居士這些文多半都在他註疏的《無量壽經起信論》,這是他的著作。「法藏以無量心,發無量願,起無量行,無不一一稱真如法界」。我們從這些文能夠看得到彭際清居士對淨宗的造詣,他能說得出這個話來。法藏以無量心,這無量是大心、深心,深廣無量,就是《還源觀》上所講的「含容空有」,大乘教裡常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是這個心。發無量願,無量願只為一樁事情,前面在經文上讀過了,「一切皆成佛」,這個願還得了!願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統統成佛,他確實是向這個目標去走,向這個道路,究竟圓滿成佛之道,這是淨宗。起無量行,無量行包括身語意,起心動念是意的行為,言語是口業的行為,一切造作是身業的行為,無不一一稱真如法界,這還得了!

      這個地方,法界,我們有一些參考資料,從《佛學大辭典》裡節來的。「梵名達磨駄都」,翻成中國意思叫法界。法界也就是法性,《般若經》上講的實相,同是一個意思。「法界之義有多種」,古德從兩方面來解釋,一個從事,一個從理。就事約理,那個「約」跟「就」是一個意思,說約事約理也行。但是現在人講就事就理,他好懂,古書裡頭都用約,就是就的意思。第一個「就事而言:法者諸法也,界者分界也。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每一法,人是一法,這個法很多,每個人都有自體,都有界限,我這個體不是他的體,不是你的體,各有各人的自體,這稱之為法,這叫法界。「然則法界者,法之一一名為法界,總該萬有亦謂之一法界」。宇宙之間這一一法,可以說是無量無邊、無數無盡,把它總起來說叫一法界。《華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一法界就是一切法,總起來說,總該萬有亦謂之一法界。「是為華嚴家所判四種法界中之事法界」,完全是從事相上說的。「台家」是天台家,「約於俗諦釋十法界之時即此義也」,跟天台家俗諦裡頭的十法界,意思完全相同。「又界者,邊際之義,法者極法之邊際之言,言廣大深遠無過於此之語。如言法界萬靈,周遍法界等也」。這些概念都是就事論事,稱為法界,從相上講的,從枝枝葉葉上說的。

      第二就理上講,「約理而言,法相華嚴之釋意」,法相宗、華嚴宗他們的解釋,「指真如之理性而謂之法界」。這法界是什麼?法界就是真如,法界就是自性,真如之理,真如之性,稱之為法界。為什麼?一切法是從這個理,從這個性而生而現。能生能現的是這個理,是性,性是自性,也稱之為法性,性是體的意思。事,事是相的意思。體是一個,相無量無邊。佛在大乘經上用海做比喻,把大海比喻作性,比喻作理;大海裡面起的水泡,用這個水泡代表現相,代表事,就是事相,事相無量無邊,沒有離開體,都是這個體生的。事相稱法界,從事上講的;大海,就是性體,稱法界,是從體上講的。體上講一法界,就是所有法界的全體不離自性。

      一切法從自性生,最後還回歸到自性,我們不就是蹓躂這一圈嗎?從一念不覺迷了,這變成凡夫,經歷六道輪迴、十法界,最後再從淨土又回去,又回到原點。這一圈旅遊,迷的時候很苦,覺悟的時候很快樂。那個覺悟不容易,迷很容易,覺悟不容易,所以佛菩薩憐憫這一切眾生,幫助大家覺悟。覺悟什麼?你所遊歷的這一大圈全是假的,幻相,像作夢一樣。覺悟了,醒來了。醒來是什麼?醒來是回歸自性,在淨土裡面講,回歸常寂光。常寂光就是自性,常寂光是一法界,常寂光是諸法實相,真相,那不是假的。常寂光裡頭什麼都沒有,物質、意念、精神、自然現象統統沒有,那是我們的自體,那是我們的自性,那是真正的我。

      「或謂之真如法性」,稱它作真如,稱它作法性,稱它作實相,稱它作實際,「其體一也」,這麼多的名相,都是說一樁事情。說什麼?萬事萬物的理體,或者是性體,這是一。「界者因之義」,這從因果,界是因之義,為什麼?「依之而生諸聖道,故名法界」。不管你依真如,能證、能成佛,依法性也能成佛,依實相也能成佛,依實際也能成佛,名相很多,說的是一樁事情,隨便你依哪一個,都能成聖道,所以這些都叫法界。「又界者性之義」,它有因義,它有性義,性是自體,「是為諸法所依之性故。又諸法同一性,故名法界」。一切法,相千差萬別,性是相同的,所以它也叫法界。這是《華嚴》四種法界裡頭的理法界,理法界的意思。

      「嚴家台家」,嚴是華嚴,華嚴宗,台是天台宗,這兩家「更指一一之法,法爾圓融,具足一切諸法,謂之法界」,這個意思好。這個法界是什麼?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真的。因為同一個法性,怎麼會有障礙?障礙從哪裡發生的?障礙是從迷了自性就發生了。覺悟,覺悟就沒有,覺悟,所有障礙統統消失掉。所以覺悟就有大樂!永遠沒有苦。為什麼?它所有障礙都沒有了。知道什麼?宇宙之間一切法跟自己是一體。我們跟諸佛如來是一體,跟一切菩薩也是一體,跟諸天鬼神也是一體,跟餓鬼、地獄、畜生也是一體,跟樹木花草是一體,跟山河大地也是一體,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靈性沒有完全覺悟,在這個很長很長的時間裡頭,在六道裡頭輪迴,什麼身分都做過。我們有沒有做過天王?做過。有沒有下過地獄?也下過。有什麼稀奇,哪裡都去過,平等平等,怎麼平等?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夢裡面做皇帝,起來之後什麼也沒有了;夢裡頭墮到地獄,起來也沒有了,你說平等不平等?不過是一場夢而已。《金剛經》上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佛教給我們「應作如是觀」,你要這樣看法,你什麼煩惱都沒有了,你就能夠圓融自在了。

      接著底下講,「眾生無量,國土無量。菩薩隨順眾生,經不可說、不可說那由他劫,入不可說、不可說恆沙佛土,悉以無量行海而嚴淨之」。這個我們要學。我們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由於科學技術帶來的便利,資訊的發達,常常環遊世界,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要給那個地方的眾生做最好的榜樣,這是菩薩行。菩薩遊行十方諸佛剎土,我們遊行地球上各個不同地區,做好樣子是一樣的事情。這個好樣子就是四攝六度,以這個為標準。喜歡布施,布施什麼?布施一個笑臉可以,又不花錢,見到每個人打招呼,對他笑笑,他很歡喜。不要迎面來的時候不理人,這個不好。不管認識不認識,很親切打個招呼,都是布施。布施方法太多了,很多不要錢的布施,不一定花錢。所以歡喜、尊重、敬愛、關懷,表現在我們儀容上,他看到感到欣慰,這人是好人。他要親近你,你就把正法告訴他。每個人心都不平衡,都有煩惱,都有憂慮,要告訴他這是什麼原因,這是社會的風氣。社會風氣不好,我們應當懂得來轉,轉移社會風氣。怎麼轉法?從我自己本身轉,用真誠心親切的待人接物,慢慢讓大家都感化了,這就好!所以最重要的,我們居住的鄰居。

      現在的人,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現在人統統學會防人之心。防人之心好不好?不好,很累,要防這個、防那個,你看多累!不防就好。那不防,我們吃虧上當,人家欺騙。隨他去,都是好事。你這麼一想,心就開了,你就快樂了。吃什麼虧?全是假的。錢財,我用他用不都是一樣用,不都好嗎?我在台灣的時候,過去有個老師也到台灣來了。大陸開放回到老家去看看。他告訴我,他買了小的金戒指,大概買了四、五十個,回家去送人,做禮物送人。在路上坐火車的時候,被小偷偷走了。他也很能想得開,我送給家鄉人,給他都一樣,都要送人的。這個念頭好,不煩惱,不過就是送的人沒有達到,這不願意送的他拿到了。人一定要想得開,想開就自在了,別去執著。所以我們不要被環境轉,我們有方法去轉環境,能轉環境就自在了。《楞嚴經》上所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跟佛菩薩就沒有兩樣,要懂得轉境,不為境界轉。所以說是菩薩能夠在恆河沙數佛國土,悉以無量行海而嚴淨之,這我們要學,無論在哪個地方,要表現好樣子。

      「所以者何?以法界本無量故」,這是真的。「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我對於古人說這兩句話,非常佩服,他怎麼能說得出來這兩句話。學佛之後我們曉得,這兩句話是佛說的,最初說這兩句話的人,我相信他是佛再來的,他不是普通人,凡夫說不出來。法界確確實實無量。「如是嚴淨無量佛土」,這些都是我們修行、表演的場所。「度脫無量眾生」,度脫眾生最重要的是要讓眾生建立信心,佛法教學頭一個科目就是這個,一切眾生沒信心。信心的建立,首先是自信,他容易接受。你首先教他信佛,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首先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本性本善,只給他講這個。相信自己有憐憫之心,看到別人受苦受難,心裡要感覺到難受,這就是惻隱之心。進一步,相信自己能夠幫助別人,沒有錢、沒有地位也能修無量功德。修真實功德不一定要錢。如果有錢才能做功德,那沒有錢的人,生生世世那都受苦?不然,往往貧窮的人修的功德是圓滿的,富貴人修的功德不圓滿。

      你看《了凡四訓》,雲谷禪師講的例子。一個貧窮的女孩子,在廟裡頭捨兩文錢,大概兩分錢都不到,兩文。古時候銅錢,一個銅錢叫一文,十個銅錢叫一分,一百個銅錢是一角,一毛錢。捨兩文錢,功德是圓滿的。以後她做了王妃,帶了一千兩黃金,到這個寺廟裡頭來供養,老和尚不見她,徒弟去見她。她很生氣找老和尚,我小時候在你這個寺廟供養兩文錢,為什麼你自己親自替我祝福、跟我迴向,現在我供養這麼多,你怎麼讓你徒弟來接待我。老和尚說從前兩文錢,妳誠心,真誠心,我要不給妳迴向,對不起妳;現在妳做了王妃,那個千金對妳來說算不了什麼,妳今天擺這麼大的架子到寺廟來,妳不如前面兩文錢的功德大。這她才覺悟、才明瞭。這個東西論心不論事,心真誠,功德就大,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所以貧窮人修一點點福報,來生享福;這一生富貴人,修再大的福報,福報都小,福享盡了,罪報現前,他還是要墮落。理跟事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菩薩嚴淨無量佛土,度脫無量眾生,「而實無佛土可嚴,亦無眾生可度」,這跟《金剛經》上講的完全一樣。諸佛菩薩從本以來清淨莊嚴,為什麼說沒有眾生可度?眾生本來是佛,你怎麼度他?他現在迷了,迷了要幫助他,要幫助他成佛,不能居功。你看,他是我度他成佛的。他本來是佛,怎麼是你度他成佛的?但是他沒有你這個緣,他也作不了佛。有這個緣不要居功就沒有傲慢心,你的性德就會流露。性德是什麼?真誠、恭敬,這個很重要。永遠不喪失真誠、恭敬心,這一點非常重要。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