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淨土大經科註

    第370集

    共578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1年9月21日啟講,2012年10月21日圓滿。

    黃念祖老居士集註,集經、論八十三種,祖師大德註解一百一十種,有緣遇到太希有了。開講第二遍,把我作的科判會進去,《淨土大經科註》。很詳細,我參考了慈舟老法師的科判。看經文、註解,段落層次更明白,從章法結構就能看到思想體系。無論出家在家,講解這部經,學習這部經,信行不退。一向專念是行,發菩提心是信,願生淨土,老實念佛不退轉,即得授記。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七0集)  2012/6/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八百零七頁第一行,「歎彼佛剎」:

      【觀彼殊勝剎。微妙難思議。功德普莊嚴。諸佛國難比。】

      這首偈是讚歎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看念老的註解,「讚佛國土。極樂世界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這是經文上說的。「其形色」,形是形狀,色是顏色,光是光明,相貌,「名數」,名字、數量,「皆不能稱說」,都說不盡,「亦無能清辯」,沒有人有能力很清楚的將它辨別,這就是所謂的不可思議的境界。「蓋彼土殊勝微妙,非言思所能及」。故曰:『觀彼殊勝剎,微妙難思議』。我們無法想像的,實在因為它不是我們境界,我們從來沒見到過,也沒有聽說過。宇宙之間兩種報土,一種是心現識變,我們現前這個世界屬於這一類的,心現識變,《華嚴經》上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諸佛如來實報土跟西方極樂世界,它只有心現,沒有識變,所以我們沒見過,也沒聽說過,它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真是我們現在的標準,我們感覺得我們現前這個世界是真的,極樂世界也是像這一樣的真實。

      極樂國土四土三輩九品,全是心現,沒有識變。換句話說,凡聖土、方便土跟實報土沒有差別。一切諸佛如來的實報土都是心現,沒有識變。同居土就是六道輪迴,方便土就是四聖法界,我們常講的十法界。十法界有識變,這個裡頭有阿賴耶在裡頭。有阿賴耶在裡面,它就是屬於一種波動現象,非常不穩定,剎那剎那都在起變化。這是極樂不同於十方諸佛國土的地方,他們那邊沒有識變,也就是像相宗所說的「轉識成智」。十方諸佛剎土,轉識成智要靠自己修行功夫,靠自力,自力要轉識成智真不容易。西方極樂世界不靠自力,靠他力,他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幫助我們轉識成智。他用什麼方法?用他無量劫修行的功德,用他五劫成就的四十八願,這兩種力量合在一起,就能幫助我們轉識成智。我們自己並沒有感覺,但確實是轉了。雖然轉了,自己還是要修,才能夠徹底轉過來。

      我們在那邊精修,這又依靠什麼?依靠阿彌陀佛每天講經教學。所以到那裡確實去做學生、去學習,我們的功課不會間斷、不會退轉,每天都有進步。所以那個地方叫極樂世界,天天有進步才快樂無比。沒有進步就憂慮了,要退轉那就起煩惱了,所以那邊永遠不會退轉。進步有快慢不同,但是都在進步,沒有一個是退轉的,這個也是十方諸佛世界所沒有的。極樂世界很多地方我們都應該向它學習,十方諸佛真的學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是十方諸佛的一個代表,你看他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成道,成佛了,三十歲。什麼叫成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這就成佛。

      大乘教給我們說的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放下見思煩惱,《華嚴經》上說的執著,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統統放下了,就證阿羅漢果。所以佛法這個門,不一定要學得很多、念得很多,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就像《壇經》上面六祖所說的,與這個沒有關係。與什麼有關係?能不能放下,與這個有關係。放下執著,證阿羅漢果;放下分別,你就是菩薩;放下起心動念,那就是無明,或者叫妄想,起心動念這個東西放下就成佛了。在我們的經題上,阿羅漢證得清淨心,菩薩證得平等心,佛所證得的是大覺、無量覺,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把大乘修學這三個目標統統顯示出來。所以我們修行要修的是什麼自己一定要知道。我們修清淨心,按部就班,因為三種同時放下,我們辦不到。辦不到,一個一個來,先不執著,清淨心現前,清淨心就生智慧,不生煩惱。再進一步,放下分別,分別是塵沙煩惱,塵沙是形容我們的分別無量無邊,不分別,放下了,這就成菩薩。最後,把妄想放下,妄想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就成佛了。在這個境界,身與土都是法性,那就是心現,沒有識變。

      心現的境界它沒有變化,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是化生,他不是胎生。不像我們這邊生下來很小,慢慢長大,他不是的,他是化生。到那邊,生到極樂世界,他的身相就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一樣高大,一樣是真金色身,一樣具足無量相好,壽命很長,永遠不變。也就是極樂世界的人沒有衰相、沒有老相,沒有。換句話說,生老病死在極樂世界你都見不到,那個地方統統沒有,不但沒有這個現象,連這個名詞都沒有,這極樂世界殊勝。人是法性身,那居住的環境?法性土。法性土是什麼?也是自性變現的,心現的,沒有識變。所以環境裡面你也看不出生住異滅,看到這個樹苗長起來,極樂世界沒有,你看就是大樹,沒有看到樹苗慢慢長大的,它沒有變化。山河大地決定沒有成住壞空。成住壞空就是我們講的災難,極樂世界沒有,這就是它的剎土殊勝。

      「微妙難思議」,微是精微,妙是奧妙,只能用這個來形容它,難思是不可思議,我們無法想像。在我們這個世界一定要修行到一定的程度,中國大乘,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淨土裡面所講的理一心不亂,這個境界就現前了,法性身、法性土就現前。雖現前,我們的相不能跟極樂世界比,為什麼?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我們這個世界沒有。雖然也是法性身、也是法性土,跟極樂世界的法性身土相比,還要遜色一些,沒有那麼圓滿。所以底下兩句說得好,『功德普莊嚴』,普是普遍、平等,身相是一樣的,好像跟阿彌陀佛一個模子造出來的。我們到極樂世界,怎麼能認識哪個是阿彌陀佛,哪個是十方世界去往生的?真的,我們凡夫沒有辦法辨別,但是他們很清楚,他們個個有智慧、有神通,完全明瞭,絕對不會把人認錯。

      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到現在,已經有十劫了,十劫是很長的時間。我們在過去十劫當中,都在六道輪迴,不知道輪迴多少遍了,不僅在娑婆世界,也可能流到他方世界去了。他方世界也不出六道輪迴,到他方世界的六道輪迴去了。如果他方世界消失了,世界有成住壞空,又會回來,總是離不開六道。那十劫當中,跟我們有關係的人,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兒女、家親眷屬,不知道有多少人。這些人裡頭肯定有與佛有緣的人,念佛往生淨土了,他們在淨土能看到我們,我們不知道他們存在。如果一往生到極樂世界,那就都碰到了,都認識,都知道過去生中我們的關係。這關係裡頭有善緣、有惡緣,但是到極樂世界去,善緣惡緣都一筆勾消,總是有緣人,有佛緣。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不會寂寞,那個世界裡頭的熟人比地球上多,多得太多了,那才真正叫落葉歸根,回到老家了。所以我們了解這些事實真相,就巴不得趕快回去,太殊勝、太難得了。

      註解裡頭說,「種種莊嚴,入一法句」,這是《往生論》上天親菩薩所說的。種種莊嚴從哪裡來的?全都融入一法句,這一法句叫「清淨句」,所以清淨這兩個字重要。說得粗一點,就是全從清淨心裡面流出來的。清淨心裡頭沒有善惡,有善有惡就不清淨。清淨心是自性,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一句話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一句話比什麼都重要。我們修行就從這個地方入門,首先得清淨心,清淨心再提升是平等心,平等心再提升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裡用一個覺字來代表。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叫真正清淨。真實智慧不是學來的,是自性裡頭本有的,無為法身都是本有的,只要你見性,全都恢復了。世尊在《華嚴經》上說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跟如來完全相同、完全平等。如來的智慧德相(德能相好),統統是自性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只要你明心見性、回歸自性,全都得到了,不是學的。所以開悟之後,確實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極樂依正」,依報是國土、環境,正報就是身體。狹義的說法是自己的身體,正報只是指自己。別人?別人是我的依報,人事環境,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是物質環境,這是狹義的說法。廣義的說法?有情眾生叫正報,無情叫依報。樹木花草、山河大地,依報,所有一切人都可以算正報,這廣義的說法。無論是依報正報,「悉是實相功德之所莊嚴,平等普現」。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這統統說盡了,都是實相功德。實相是真相,真相就是自性,釋迦牟尼佛也常用法性兩個字來代表,自性就是法性,法性就是實相,實相就是法性。換句話說,這是自性功德之所莊嚴,自性功德變現出來的境界。平等普現,極樂世界真平等,連往生的這些人身相都跟阿彌陀佛一樣,這平等,沒有兩樣。

      四十八願裡面我們讀過了,佛為什麼要發這個願?這是他出家的時候名號叫法藏比丘,參訪諸佛剎土,考察、調查研究,用了五劫的時間,看到許多佛剎裡面,人的身相不一樣引起煩惱,身相好的人起傲慢,傲慢是煩惱;身相差一點的人起自卑感,覺得不如別人,也生煩惱。法藏比丘慈悲,一心一意念著,想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苦,那怎麼辦?最好相貌大家都一樣,這個煩惱就沒有了。所以他就這樣子發這個願,將來他建的世界,往生到這個世界的人,相貌完全相同,體質也一樣,個個人都是紫磨真金色身。世尊在《觀經》裡面告訴我們,阿彌陀佛的身相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每一個好都放光明(八萬四千光明),普照法界,利益眾生。那我們就知道,每一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有這樣的相好。極樂世界成為一個相好平等的世界,原因是這麼來的,這真正是彌陀無盡的慈悲,能想出這麼個好方法。

      佛佛道同,成了佛,智慧、德相、神通、道力完全相同。只是諸佛如來在因地沒想到,阿彌陀佛想到了。諸佛要不要跟阿彌陀佛跟進,你有我也有,可不可以?可以,但是他不做。為什麼?他已經不動心,不起心、不動念了,阿彌陀佛已經做了,很好了。那難度的眾生,煩惱重的、業障深的,怎麼辦?統統送到極樂世界去,都交給阿彌陀佛去度去,佛佛道同,不要說到佛的境界,法身菩薩就沒有嫉妒心了,都能夠修隨喜功德。所以彌陀既然做了,好。八萬四千法門不容易修,淨土容易。八萬四千法門,你不能修,你不能成就,佛就勸你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這就全都度了。所以諸佛不用再麻煩了。

      極樂世界多大?一切諸佛剎土都是有量的,只有極樂世界是無量的。為什麼?法性,法性無量。中國古人有兩句話形容它,「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它在哪裡?它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時一切處,它統統都在。都在,我們為什麼見不到?用現在科學家的話來說,它是高維次的空間,我們是三維次的空間,我們見不到,他能見到我們,我們見不到他。這就是平等普現,「功德普莊嚴」。

      「如是妙土,如經云: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十方一切諸佛世界,都不能跟阿彌陀佛相比,顯出他無比的殊勝莊嚴。這種殊勝莊嚴的道理一定要懂、要清楚。他是參觀考察一切諸佛剎土,諸佛剎土裡面的優點、好的地方,他全部採取,諸佛剎土裡面一些不善的,即使絲毫不善,他都不要。所以極樂世界是集一切諸佛剎土真善美好之大成,這個我們要學。它的好不是憑空想像的,不是,實地上去考察,這是非常合乎科學邏輯的。我們想做一個好人,我們留意觀察一切人,這個人他有好處,想一想,我有沒有?沒有,趕快學他;有,好好的保持。這個人有很多缺點,反省,我有沒有?要有,趕快改正;沒有,很好,不要有這個不好的行為。這樣我們變成人中最好的人。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論語》裡面說,孔子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這是個比喻。三人行,有自己一個,另外有兩個,一個善人、一個不善人。善人,學他的善處;不善人,我用他來做一個標準,我有這種不善,趕快把它改過來,所以善不善都是我的老師。夫子這一句話的意思,跟阿彌陀佛在做比丘的時候修行,完全相同。他的願大,不但我做,我自己要成為佛中最好的一個榜樣,我將來的道場也要給十方諸佛道場做最好榜樣。他做到了,五劫這麼長的時間,精進不懈,勇猛修持,功德成就了,極樂世界是這麼來的。

      所以如是妙土,如經云,超逾十方一切世界。經文裡頭『諸佛國難比』,比不上。我們要把這些原因搞清楚、搞明白,向阿彌陀佛學習真正成佛之道,所以這一部經,寶典,我們自己做人向他學習,人中之好人;我們家庭向他學習,我們家庭的美滿、家庭的幸福快樂,是全世界所有家庭最好的家庭。我們這一生所經營的事業,向阿彌陀佛學習,你就變成事業當中第一家。你居住的地方、城市,居住的國家、居住的世界向阿彌陀佛學習,都變成第一。這些明白了,就曉得這一部書的價值。這一部書是寶,得到了好好學習,能帶給我們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再看下面一段:

      【因發無上心。願速成菩提。】

      見到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太好了,我要發心到那裡去,去學習,終極的目標去成佛。願速成菩提就是成佛,很快就能成就,這個不可思議。請看念老的註解,「讚」,是前面的讚歎,讚歎佛的名號,讚歎阿彌陀佛教學的環境,這樣感動人發心。『因發無上心,願速成菩提』。十方菩薩見到西方極樂世界莊嚴清淨,「超踰十方,佛號功德」,這個修行的方法非常簡單,只要真信、真正想去、肯念這一句佛號就成功了,所以看到這些事實真相都發心,發大心,這個大心就是求生極樂世界,希望速成菩提。「願己成佛,亦成就如是剎土」。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將來成佛,我成的佛像阿彌陀佛,我成佛度化眾生的這個道場像極樂世界,換句話說,完全向極樂世界學習。

      「如《維摩經》云: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這一句話,實際上是維摩居士讚歎阿彌陀佛的,因為只有阿彌陀佛幹這樁事情。以,在此地當用講,就是他運用十方一切諸佛的淨國(清淨國土)莊嚴的事,成就自己的佛土。十方一切剎土裡頭美好的、眾生都喜歡的,他全都要,不好的全都不要。我們這個世界,人都是執著身是自己,從這裡開始就生起自私自利,就生起貪瞋痴慢疑,就生起競爭、鬥爭這種惡念,損人利己。這些不好的,極樂世界全沒有,不但沒有這些事實,連這些名字都沒有。我們這裡講貪瞋痴,大家都懂,極樂世界講貪瞋痴沒人懂,他們心裡頭沒有這種念頭,極樂世界看不到貪瞋痴慢的事情。所以《維摩經》上有這麼兩句話。「亦能如是濟度,盡未來際」,這是說菩薩,這些聞名、見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是聽阿彌陀佛說法,讀到這部經典,從經典當中看到極樂世界。我們對釋迦牟尼佛有信心,一點不懷疑,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決定是真實的,他不會用妄語欺騙我們。所以這些菩薩,聞名、見到淨土就發心,這一發心就求往生,希望將來成就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他太殊勝,我們說心細,想得周到、做得周到,成就不可思議功德,就是極樂世界。

      我們看底下一段經文,「佛光益眾」,這放光,光利益大眾。這有兩段,第一段,「彌陀放光」。

      【應時無量尊。微笑現金容。光明從口出。遍照十方國。迴光還繞佛。三匝從頂入。】

      這是這些菩薩們,讚佛就有感應,讚佛,見剎,見到佛剎,見到佛。『應時』,「應」是感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我們看註解,「右文顯感應道交,如來放光加持」。《宋譯》本裡面曰:「爾時彼佛無量壽,化導他方菩薩心。密用神通化大光,其光從彼面門出。故知無量尊即無量壽佛」。《宋譯》本的原文是爾時,這個地方講應時,是一個意思,感應的時候,前面菩薩有感,佛立刻就有應。無量壽佛化導他方菩薩心,化是教化,導是引導,他方菩薩。用什麼方法?密用,他沒有說法,他用放光,用神通化大光,神通顯他的光明,這個光從面門出的,這個經上是從口出的,這兩種譯本說法不相同。所以這個本子講,『無量尊』就是《宋譯》本裡面的無量壽佛,阿彌陀佛。

      『微笑現金容』。佛的相,金色身,這個金色在此地要注意,不一定是指黃金這個顏色。金表什麼意思?金表不變。你看五金裡頭,銀銅鐵錫,諸位都知道容易氧化;但是金不被氧化,金的顏色永遠不變,所以金就被人看得特別尊貴,它不變,其他的都會變,時間放長久了會變色。這個地方的金,在大乘裡面的表法,永恆不變。佛現出微笑。「《會疏》曰:應時,應菩薩發願時」,菩薩心裡頭才發願,佛就知道了。「欣笑,授記之相」,非常欣慰、非常歡喜,笑容滿面。「如來常住三昧,將欲說法,安祥而動。故佛心湛然,無喜無憂」。所以佛的相貌永遠是清淨平等覺的,心是定的。湛然是形容像水,很乾淨,沒有波動,靜止的狀態,這是湛然。不但沒有憂喜,連起心動念都沒有,這是真心。有憂有喜是妄心,心裡面妄想多、雜念多,很容易受外面境界影響,全是妄心。要知道,真心不動。學佛最重要的、最關鍵的就是教你常住真心,別住在妄心上。為什麼?住在真心上那就是佛,住在妄心上就是凡夫,凡聖差別就在此地。

      「若將授記時,現欣笑」。佛有笑的時候,什麼時候?慶祝眾生,慶祝這些菩薩,他們快要成佛了,這個時候歡喜。「舌相薄淨,如赤銅色。舌上五畫,如印文。笑時動舌,出五色光」。五色光明像彩虹一樣,這個代表什麼?代表圓滿的光明。現在學科學知道,光是有顏色的,太陽光在分光鏡裡面顯出了七色,七色混合起來變成光色,變成光明。佛的舌上有五畫,代表五色。佛的舌相薄、清淨,他舌頭吐出來能夠把整個面孔遮住。佛告訴我們,這三十二相的「廣長舌相」,這個相怎麼修來的?生生世世不妄語。經上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三世不妄語,他的舌頭可以舔到鼻子鼻尖,要三世不妄語。那佛的舌相可以遮到面孔,說明佛生生世世不妄語。釋迦牟尼佛對一些外道說法的時候,這些外道不相信,佛就把舌相吐出來,告訴大家這是生生世世不妄語的相,你們行不行?這大家就服了。諸佛菩薩的言語永遠是誠實的,不犯四過。這四種過失,妄語、兩舌、綺語、惡口,佛在日常生活當中決定沒有,這都是我們要學的地方。學佛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學佛的身,學佛的口,學佛的意,佛的意:不貪、不瞋、不痴。也就是說十善業道,佛是圓滿的落實,生生世世都是這麼做,怎麼會欺騙人?怎麼可能去傷害眾生?這不可能的。

      下面,「《寶積經》云:諸佛常法」,這是一切諸佛如來教學的時候常用的方法,「若授地獄眾生記時,爾時光明兩足下沒」,這是說佛放光。光從什麼地方出來的也不一定,光從哪裡沒,也不一定。這個地方說的光明從口出,繞三匝之後,從頂,從頭頂入,這表示頂法。如果為地獄眾生授記,那個光明從兩足下面沒了。「乃至若授菩提記,爾時光明從頂上沒」。這是讓我們看到,佛給這些菩薩授記,授什麼樣的記,授成佛之記,這個光一定是從頭頂入的。「《魏譯》示放光之因」,佛為什麼放光?「蓋為當授菩提記」,是為這些菩薩授成佛之記。

      「《嘉祥疏》曰:正明授記,表得時機」,這個表法就是時機成熟了。「所以欣笑口出。先還從頂入者,表吐言說,為物授至極法身之記」。這個地方沒有說為人,沒有說為菩薩,他說為物。如果說為人,十法界裡頭只有人道,其他九法界就沒有。如果說菩薩,十法界裡頭只有講菩薩道,其他道沒有。用個物,這個範圍就大了,十法界全可以稱為物。也就是說授記的時候,十法界眾生統統有,普遍授記,這個意思很深、很廣。其因是菩薩,因為只有菩薩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只有菩薩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殊勝莊嚴不可思議。那個世界是速成佛道的修學道場,快速成就道場,這個太難得了!所以感得如來為一切眾生授記。為什麼?這個法門,一切眾生都有分,阿彌陀佛所接引的人,最上面有等覺菩薩,最下面有無間地獄,說明佛沒有不攝受的。我們在前面經文讀過,世間善法,所有一切世間善,都可以把這些善行,你的善心善行,迴向求生淨土,這個不得了!不是學佛的人也行。你有世善,臨命終時,你遇到善友,勸你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把你這一生善行迴向,你決定能生,這是修善的。那造惡的?五逆十惡,毀謗佛法,謗法的,我們在前面讀到善導大師的開示,這些造作惡業眾生,只要臨命終前肯認錯,承認自己錯了,懺悔,後不再造,真正從內心裡頭懺悔,念佛求生淨土,阿彌陀佛也攝受。這就是此地所說的為物授至極法身之記也。

      「意謂佛正為大眾授記。因時機成熟,故現微笑」。佛這個境界,廣大沒有邊際。「並放光明從口而出。遍照十方,光迴繞佛三匝」,光迴則繞佛三匝,入佛頂,「入佛頂中。此表為眾所授之記,為至極法身之記,即究竟果覺之記」,這個究竟果覺,成佛了。這個記,換句話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是真的,只是你現在迷惑,你現在沒有回頭,你一定要曉得,你本來是佛。我們每個同學都要知道,自己本來是佛,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現在為什麼變成這樣?迷了。迷了什麼?迷了真心;迷了真心,現在全用妄心。真心在不在?在,真心不生不滅,真心不來不去,真心永遠在。妄心有來有去,有生有滅。所以根性利的人,一聽這個話,他立刻回頭,他就成佛了。

      惠能大師怎麼開悟的?五祖講《金剛經》,講到這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把他挑動了,他就在第一句話裡頭就突然開悟,把妄想分別執著一下就放下,這叫頓捨,妄想分別執著同時放下,一念之間就放下。這一放下就成佛了,五祖忍和尚將衣缽就傳給他,承認他是禪宗第六代祖師。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在五祖道場住八個月,講堂沒去過,禪堂也沒有去過,他住的地方是廚房,舂米破柴的地方,在那裡做義工。我們知道,當年五祖道場裡面的住眾超過一千人,每天那麼多人吃飯,舂米破柴的人我相信也有十幾二十個人,要不然照顧不了這麼大的道場,他是義工之一。五祖傳法給他沒有別的,就是他能放得下。

      佛在此地放光,如果懂得放光的意思,一時頓捨,這個人不就馬上成佛了嗎?不能夠頓捨一切,能夠頓捨見思煩惱(就是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了,他就證阿羅漢,不再分別他就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他就成佛了,所以妙不可言。佛門裡面修行證果,不一定是你學了多少經典,你通了多少,不是這個,與這個不相干。可是,真正悟了之後,全通了。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惠能大師接受五祖傳給他的衣缽,他只有二十四歲,五祖怕人家嫉妒、傷害他,叫他趕快躲藏起來,不要讓人知道。他藏在一個獵人隊裡頭,打獵的人,替獵人煮飯,照顧獵人生活起居,他幹這工作幹了十五年,等待機緣成熟。這個十五年是他真修。

      他在逃難的途中,遇到無盡藏比丘尼,這出家女眾受持《大涅槃經》,就是依照《大涅槃經》修行,每天讀誦。她念經,能大師在旁邊聽她念。等她念完了,不念了,能大師就給她講,妳剛才念那一段經當中,講的是什麼道理,講給她聽。這比丘尼大吃一驚,他怎麼講得這麼好、講得這麼清楚?捧著經典向他請教。他說我不認識字,她說不認識字怎麼能講得這麼好?他說這個與識字不識字沒有關係。開悟了,一看就懂,一聽就懂,不需要學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而且不需要全聽全看,聽一段,整個意思都知道。最明顯的就是法達禪師,這個人一生受持《法華經》,《法華經》讀了三千多遍。《法華》是大經,分量很大,一遍至少是一天,這一遍念下來應該要七、八個小時。這三千多遍,十年。他到曹溪向六祖請教,六祖說:這個經我沒聽過,你既然念得這麼熟,你念給我聽。《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能大師就說:行了,不必念了,我全知道了。講給他聽,他開悟了。不必念很多,念一點點,他就知道了,全知道了,這就是一經通,一切經都通了。

      六祖是在《金剛經》上開悟的。《金剛經》也沒有聽完全,五祖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看看那個經文,大概四分之一,他就明白了,後頭不要講了。憑什麼?憑的是真誠心。我說過,惠能大師具足對佛、對經、對教、對老師、對一切眾生萬分誠敬,所以他得萬分利益,就這麼個道理。印光大師告訴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個人圓滿的誠敬,他得的是圓滿利益。不誠不敬,佛天天來教你,你天天聽他講經、聽他說法,一句都沒聽懂,還是凡夫。為什麼?用妄心,不是用真心。六道眾生哪個不是用妄心?不用妄心的人,他就超越六道了,不在六道裡頭。證得阿羅漢的人不用妄心,他就離開六道輪迴。聖賢之道、大乘佛法端在用心,你用的是什麼心。這些菩薩,經上所說的,都不是普通菩薩,全都是法身菩薩,他們知道名號功德,他們知道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他們能讚歎,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阿彌陀佛放光給大家授記。

      念老底下又藉《望西疏》,這是一位日本法師的《無量壽經》註解,這裡面說,「光明照十方,還入如來頂者,依《華嚴》表授菩薩成佛記也」。這講得很明白、很清楚,講得沒錯。《嘉祥疏》裡面所說的,為眾所授之記,為至極法身之記。現在我們看望西師的註解,是授菩薩成佛之記。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會眾互慶」,這稀有難逢。

      【菩薩見此光。即證不退位。時會一切眾。互慶生歡喜。】

      這個地方的不退位,就是阿惟越致菩薩,證三種不退。我們看註解,「大眾證不退位,皆大歡喜」,學位得到了。「下明與會大眾,善根成熟,見佛此光明」,『即證不退位』。不必說法,佛一放光,大家就開悟了。「不退者,不退轉之略稱。即阿惟越致菩薩」。這不是佛加持的,這是自己證得的。沒有證得之前是阿彌陀佛加持,也是阿惟越致菩薩,不是你親證的。雖不是親證,是佛加持,但是它管用,絕不是虛名,它起作用。這個作用什麼?能至十方世界,與一切有緣眾生感應道交,起這個作用。眾生有感,你就能幫助他,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能現什麼身去教化他。應以佛身得度,你就能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你就現菩薩身。像《普門品》裡頭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你有這個能力,這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就有這個能力。何況這個地方,這是你自己親證得的,見佛光開悟了。

      是故『時會一切眾』,當時法會裡頭一切大眾,互相慶祝生歡喜。「會中諸菩薩,見此瑞相,知蒙授記,復現證不退,故互相慶慰,莫不歡喜也」。《嘉祥疏》也有這一句,「人天知相而歡喜」,這個相就是放光,佛放光。「如《宋譯》曰」,《宋譯》的原本這麼個說法,「時會一切諸眾生,敬歎佛光未曾有」,敬是恭敬,讚是讚歎,這個佛光過去沒見過,「各各俱發菩提心,願出塵勞登彼岸」,見這個光明,真正發心。那我們知道,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說過,能不能往生全在菩提心;往生到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的位次,那是念佛功夫高下。這個意思在此地說,見光、發心,決定往生,往生就決定成佛,含著這個意思在裡頭。

      底下一段,「本師歎彌陀」。這兩句經文,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

      【佛語梵雷震。八音暢妙聲。】

      『佛語』,阿彌陀佛沒有說話,只放光,放光之後,「隨即說法」,所以底下有這一句,『八音暢妙聲』;如果沒有說法,就不會有這句。這一邊,前面經文,當時佛「微笑現金容,光明從口出」,沒有提到說法,光從口出,從頂入,這個光遍照十方,然後繞回來從頂入。這個地方有這一句,說明光從頂入之後又說法。「此佛字,乃阿彌陀佛也」,「佛語」,阿彌陀佛,「佛音清淨,故曰梵音。又如梵天王,故曰梵音」。佛的三業,總不離清淨。天親菩薩的《往生論》,為我們介紹阿彌陀佛清淨莊嚴。依報就是國土,西方極樂世界,說了十七種;正報,對阿彌陀佛,說了八種,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菩薩,說了四種,總共二十九種清淨莊嚴,皆是從彌陀清淨心中流出。清淨心是真心,就是六祖給我們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從這個清淨裡頭流出來的。所以清淨是一切莊嚴的大根大本。梵是清淨的意思,所以稱為梵音。又如梵天王,初禪天的天主,音聲清淨,所以稱為梵音。

      「《智度論》曰:如梵天王五種聲從口出」。大乘教裡頭也常常用五種天,這五種梵天王的聲音,來讚歎佛陀。第一個「甚深如雷」,像雷一樣的音聲。第二「清徹遠聞,聞者悅樂」,聲音清徹,很遠的地方都能聽到,聽到的人都生歡喜心,這是第二種。第三種「入心敬愛」,聽到法音,自然生起恭敬心、生起歡喜心,這愛心。第四「諦了易解」,諦是實實在在的明瞭,就是真的明白了,聽明白了,容易理解,不是很深,不是難懂。五者,「聽者無厭」,無論是音聲、無論是內容,叫人聽不厭,愈聽愈歡喜。這是梵天王的五種聲。

      『雷震』喻也,是比喻。「《嘉祥疏》云:震雷能駭動物情,譬說法皆動無明之識」。它有巨大的能量,能夠讓這一切動物駭動物情,聽到這個打雷的聲音,我們是驚動了,這個時候很容易就注意力集中,妄念、雜念放下了,這是震雷。譬如說法能動無明之識,佛說法能破無明,要如同聞到雷這樣的聲音。打雷的聲音我們聽過,確實,在這一剎那當中,妄想雜念都忘記掉了,被這個雷聲震動。佛說法的音聲像雷震,我們集中注意力,就像《起信論》裡面所要求的,不執著言說相、不執著名字相、不執著心緣相,這就是一心專注,真能把佛說的聽懂了。這個聽懂是什麼?開悟了,這就是動無明之識,你開悟了。「又《淨影疏》曰:震法雷者」,這是講說法,「法無礙智化眾生也」,佛的法是無障礙的智慧,能化眾生。《唐譯》的本子裡面,「震大法雷,開悟一切」,這個一切是指一切眾生。

      「綜上諸解」,上面舉了幾種祖師大德的註解,「謂彌陀說法音聲如梵天王。演說法要,如大雷震,開悟大眾。此乃本師讚彼彌陀之語」,這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放光說法的讚歎,確實能教大眾開悟。眾生在六道裡頭昏迷,頭腦不清醒,聽聞佛法,佛法聞所未聞,從來沒聽說過。善根成熟的時候,最初這一聽,感到非常驚訝,這個驚訝就是震動。往往從這個震動,人覺悟了,把他醒過來了。佛經,每一部經裡頭像這種雷音,總有好幾處。我們迷得太深,迷的時間太久,雖然讀經聽經,依然不能開悟,甚至於沒聽懂。有的時候聽錯意思,用自己的意思來解釋佛經,錯了。這就是《起信論》裡面說,你著了心緣相,用自己的意思來解釋。必須不用自己意思解釋,用自己的真誠心去聽、去看,會覺悟,不定在哪一句豁然大悟。大徹大悟難,小悟多,真有悟處。積小悟就成大悟,天天學、天天在研究,天天有悟處,或者二、三天有悟處,累積個兩年、三年就變成大悟。大悟累積個幾年,真的就徹悟了。像這種方法開悟的人很多,我們看禪宗《五燈會元》一千七百條公案,就太多太多是這種情形。

      頓捨頓悟的人少,真正頓捨頓悟,大概在中國就惠能大師一個。惠能大師以前沒有看到一個,惠能大師以後,一直到今天,也沒有再看到一個,言下徹底開悟了。學經教、參禪三、五年開悟的有,六、七年開悟的有,十幾年、二十幾年、三十幾年開悟的也有。只要開悟,境界都相同,沒有兩樣。只是一時頓悟的非常稀少,佛法裡頭稱為上上根人,這個很少。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示現是頓捨頓悟,他在菩提樹下入定,夜睹明星,大徹大悟,這個跟六祖惠能相同。釋迦佛是見性了,見到明星,見相開悟的;惠能大師是聽講《金剛經》開悟的,就在一句經文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