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淨土大經科註

    第367集

    共578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1年9月21日啟講,2012年10月21日圓滿。

    黃念祖老居士集註,集經、論八十三種,祖師大德註解一百一十種,有緣遇到太希有了。開講第二遍,把我作的科判會進去,《淨土大經科註》。很詳細,我參考了慈舟老法師的科判。看經文、註解,段落層次更明白,從章法結構就能看到思想體系。無論出家在家,講解這部經,學習這部經,信行不退。一向專念是行,發菩提心是信,願生淨土,老實念佛不退轉,即得授記。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六七集)  2012/6/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九十七頁,第七行最後一句看起,第七行:

      「忠者,盡心竭力,忠於國家。忠孝二字,為世間美德之本」。忠,這個字的形象,心上有個中,很明顯讓我們感觸到,心不偏不邪,這就是忠的意思。念老在這裡給我們註的,盡心竭力,忠於國家,對自己的國、對自己的家都要忠心,都不能有偏心,都不能有邪念。忠孝二字為世間美德之本,在中國,自古以來,每個家族都提到忠孝傳家,忠孝是道,叫家道。家道是什麼?是忠孝,是孝悌。不忠不孝,這個人不但在世間不能立足,倫理道德的修養、學問、品德都不能成就,前面我們說了很多。有這兩個字,就有機緣接受聖賢教育;這兩個字沒有,縱然聖賢在面前,你也沒有辦法接受他的教育。所以這兩個字是世間美德之根本,這個話講得一點都不錯。「信,此處指世法,謂真實不欺也」。對於任何人都能夠真實、誠實,絕沒有欺騙別人,這是信,統統從世間法講起,誠誠懇懇、老老實實。「下明第二句,忙中念佛」,所謂斷惡修善。

      底下一科,「深信因果」。

      【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當信佛經語深』。「此中信字,指出世法。謂於諸法之實體,三寶之淨德,與世出世之善根,深為信樂,使心澄淨,是為信」。諸法的實體就是事實真相,佛講經,根據什麼講?依什麼來說法?完全是依事實真相,大乘經上說諸法實相。實相是什麼?實相是自性。這個意思很深,很不好懂,所以釋迦牟尼佛講到諸法之實體是在般若時。換句話說,前面有二十年的基礎,才給你講真相,沒有二十年基礎你不會相信。給你說萬法皆空,明明法是有的,你怎麼說空的?別人不相信。「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都是講實話。有從哪裡來的?有從空來的,空能夠生有,這都是事實真相。所以真相講的是自性,講的是真如、法性、第一義諦、諸法實相,都是說這個意思,這諸法實體,你才真正能相信他,他不是講假話。這個實體,在今天有一部分被科學家證實了,這是好事情,讓我們這些根性還不夠的人,我們對大乘相信,對實相也相信,但是總有懷疑。為什麼會懷疑?理太深了,超越我們的常識。所以佛經上常講不可思議,我們沒法子想到,於是也沒辦法來討論這個問題。

      宇宙的緣起,佛說一念不覺,變成了阿賴耶。一念覺,覺是真心,不覺,不覺就迷了,迷了就產生個妄心,妄心叫阿賴耶,中國人翻作心意識。阿賴耶識叫藏識,藏是含藏的意思,它也是沒有現象,但是它能變現象。變的現象在哪裡?整個宇宙是一個阿賴耶。所有物質是阿賴耶的境界相,所有的信息是阿賴耶的轉相,所有的能量是阿賴耶的業相,阿賴耶太大了!整個虛空法界是阿賴耶,我們不能離開阿賴耶。但是阿賴耶是依真如、依實相,真妄是一不是二。真在哪裡?真在妄裡頭。妄在哪裡?妄在真裡頭。真妄什麼意思?真不生不滅,妄有生有滅,有生有滅是妄,不生不滅是真。我們真如、自性不生不滅,所有的現象有生有滅,就是三種現象,今天科學家講能量、信息、物質現象,統統都是有生有滅。佛依什麼來說?就是依不生不滅的自性,依有生滅的阿賴耶,根據這個來說。依自性,這是第一義諦,依阿賴耶是第二義諦,這不是第一義諦。依阿賴耶,今天科學家、哲學家能懂,依真如自性,他們不能懂。這是實體,於諸法的實體。

      三寶的淨德,三寶的淨德是什麼?三德祕藏,法身、般若、解脫,這是三德。這三德裡頭每一個德都有四種淨德,這四種淨德是常樂我淨,叫四淨德。法身有,常,永恆不變,這叫常;樂,它裡面沒有苦,像講極樂世界一樣,這裡頭沒有苦,所有一切苦它都沒有,所以叫做樂;我,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法身、般若、解脫有我,除這個之外,我是假的,不是真的,沒有真我。那是從執著裡頭有一個我的念頭生起來,這個念頭也是個抽象念頭,沒有實體。最後一個淨,清淨,決定沒有污染。六祖惠能大師見性,說出來了,你看第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是淨德;第二個,「何期自性,本無生滅」,這是常的意思,常是不生不滅;我的意思,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具足,這真正能做得了主;「本無動搖」,樂的意思,禪悅,自性本定,禪定裡頭有法喜,那是一種享受,法喜充滿;最後是「能生萬法」,能生萬法是遇緣,遇到緣它就起現行,沒有緣它不起現行。

      好像電視屏幕,我們頻道不打開,它沒有緣,只看到自性,只看到屏幕,裡頭什麼都沒有;按那個頻道,這就是緣,現象就現前。現象現前跟電視不一樣,電視的頻道現前,它還是電波,一條線一條線的,它還是動的,所以它有先後。佛經上告訴我們,整個宇宙現前沒有,一時頓現。像什麼?像我們幻燈片打到銀幕上一樣,你一按,整個現象同時現前,沒有先後,電視有先後。我們看電影,電影銀幕有先後,你看一秒鐘二十四張幻燈片,它有先後。電視的速度更快,所以你看得比電影還要逼真。電影畢竟一秒鐘二十四張,你仔細看它有動,它在那裡閃動。電視沒有,你看不到閃動,就是它的速度快,一秒鐘不止二十四個動作,總有幾千個動作在裡頭,所以我們看不出來。其實六祖能大師講的這五種,也把三德祕藏跟四淨德都說出來。這是對諸法實體、對三寶的淨德,還有世出世法的善根,世間法的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這三善根,出世間的善根,精進。「深為信樂」,對這些相信、深信,樂是喜歡。「使心澄淨」,這個心沉澱在清淨信心裡頭,這叫信。這個信是出世間的信,比世間的信要深,意思要深,意思要廣。

      「《唯識論》云」,《成唯識論》這裡頭說,「云何為信」,用現在的話說,什麼叫做信?「於實德能」,這三樁事情,實是體,德是相,能是作用。體是真實的,所有一切法都有體相用。我們看一個人、看一樁事、看一個物體,至少要看八面,你才真的懂了。這個八面就是有體、有相、有用,它體是什麼,相是什麼,作用是什麼,萬事萬物都各有各的體相用。體相用之外還有因果,要看它的因,要看它的果。因果之外,還有事,還有理,這才把這個事情算是看清楚了。因緣果,還有個緣,叫八面。因、緣、果、理、事八面,這個八面是粗看,你只看到表層。深入一層,每一個字裡頭都有八面,體,體裡頭有體的體相用,相裡頭有相的體相用,用裡頭有用裡面的體相用,各有它的因緣果,各有事,各有理。那八八六十四面,能看六十四面這就看得深了,對於一個問題就看得深了。六十四面,每一面裡頭又有八面,其深無底!你從這個地方你才了解,所以諸佛、法身菩薩徹法底源,他看得多深,我們怎麼能比得上他?我們能看八面這算不錯了,在這個世間這是高人,他能看八面。能看六十四面的人,他就是神人,不是凡人了。從這個地方才能體會到佛的智慧深廣,我們這個心才服了,人家真行。我們也有這個能力,為什麼失掉?煩惱、習氣、業障給障礙了。每個人都有能力,佛經上常看到一句話叫徹法底源,就講這個意思。

      於實德能深深的,「忍」就是承認,不再懷疑,「樂欲」,我也希望能得到,我也希望好好的修、好好的學,也能夠證得。「心淨為性」,心淨這兩個字非常重要,心清淨,心清淨的純度千差萬別。我們一般煩惱少一點就比別人清淨,比別人清淨,你的智慧就比別人高一點,智慧決定從清淨心裡面生起來的。清淨心為什麼我們被染污這麼重?這就是因為你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全是假的,包括這個身體。最不容易放下的就是身體,身體放不下,什麼都放不下。佛法裡面修行,佛對於弟子們的要求,頭一樁事情就是把身放下。破見惑,見惑裡面第一個就是身見,第二個是邊見,邊見就是對立,對立是錯誤的。你看,身見破了之後,曉得身不是我,什麼是我?靈性是我,不是靈魂。靈魂也是我,迷惑顛倒,不覺悟。靈魂是被染污了,靈性被染污稱之為靈魂。靈魂出不了六道輪迴,它活動的空間比身大,身離不開地球,靈魂可以離開地球,可以到別的星球上去,但是出不了六道,六道是它的界限、是它的範圍。

      靈魂覺悟了,不執著那個靈為自己,那是什麼?破我見。我們不執著身是我,是破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破四相。破四相入佛門,沒出六道;破四見,出六道了,破四見是連那個靈魂都不執著是我,這才超越六道。超越六道是菩薩境界,最少也是阿羅漢的境界。在《華嚴經》上十信位,阿羅漢是七信,就是七信以上,四相完全破了,四見沒破。四見什麼時候破?四見是超越十法界就破了。四見破了,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超越十法界,這個範圍大了。超越十法界,他就生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不修淨土,一般都是生華藏世界,毘盧遮那的實報土;念佛的人,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實報土。報土是相通的,沒有差別,所以心淨很重要。

      學佛的人常常想到清淨心,我們用什麼方法來修清淨心?把心裡面這些髒東西把它排出去?用這句佛號。心有所念,把這個念頭很快的換成阿彌陀佛,這就像禪宗裡面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才起,不管它是善念是惡念,不管它,善念、惡念都不要。禪宗是要把念頭打掉,這個難,保持沒有念頭很難;淨宗用一個念頭,一個佛的念頭,這個容易。我用一念排除一切妄念,這是淨宗用的方法,容易成就。所以緊緊的把這句佛號抓住,時時刻刻不能放過,心裡頭佛沒有了,雜念就來了,要有高度的警覺。我心裡頭有佛,我跟淨土相應;我心裡頭沒有佛,我跟六道相應。換句話要問問自己,我還是繼續搞六道輪迴,還是想往生淨土?真想往生淨土,念念是阿彌陀佛。不念阿彌陀佛,那就是是非人我、就是一些雜念。無論念頭是善、惡都是輪迴,善念三善道,惡念三惡道,這是事實真相!每一個學佛同學不能不知道。

      我們天天在修,到底修什麼?自己總得清楚、總得明瞭,這管用。別人清楚明瞭,不管我的用。佛法裡頭,確實完全要靠自己,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淨宗雖然是他力法門,那我們把他要抓住,他是阿彌陀佛。但是要知道,阿彌陀佛跟自己是一體,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生長起信心。我能不能往生?阿彌陀佛跟我是一體,你說你能不能往生?決定得生!一點都不要懷疑。中峰禪師所說的那句話得記住,「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是經上佛常說的。中峰禪師說得更貼切,「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這是什麼?邊見破掉了,邊見破了是一體,慈悲心才能生得出來,這叫菩提心,才發得出來,也是搞清楚、搞明白了。

      「今聞佛經,並信經語甚深」。佛經裡面講的道理很深,但是它很微妙,淺的人看得淺,深的人看得深。能看八面的算是淺,能看六十四面的那就深了,往下其深無底。我們對於佛菩薩佩服到五體投地,是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他能徹法根源,我們做不到。然後我們就相信,菩薩五十二個階級,那就是定功有五十二種不同的深度。初信位這是最淺的,二信位的定功就比初信深,三信的就更深。你看,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妙覺圓滿了,徹法源底是妙覺位。八地菩薩能見到諸法的根源,真正得究竟圓滿受用是在妙覺果位,真正得大自在。

      「又《大乘義章》云:於三寶等,淨心不疑,名信。」這個地方的三寶,自性三寶,不是講住持三寶,是講自性三寶。佛寶是自性覺,《起信論》裡面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個要相信。覺是什麼?覺就是佛,佛是本有。所以,《華嚴經》上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現在是不是佛?佛眼睛看到你是,為什麼?本覺本有,你並沒有丟掉。沒有失掉,是你迷了,並沒有失去。迷了什麼?迷了的時候你錯用了心,你用妄想、分別心,這是妄心,這不是真心,這是迷,這是不覺,你用這個東西。但是你的本覺並沒有丟掉,你只要把妄想分別一放下,你的本覺就現前。本覺是無量智慧、無量德能,這本覺。這迷悟而已。法寶是自性正,說明自性是規律的,一點都不亂,有條不紊,變現出大千世界萬事萬物。你看這些萬物它不凌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是中國老祖宗說的。這是法。僧寶是自性淨,六祖說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自清淨是僧寶。本自具足裡面就是法寶。

      所以,佛法僧三寶,自性本自具足,我們要相信這個。換句話說,學佛,成佛了,你到底成什麼?你得到什麼?什麼也沒得到,恢復自性而已!自性萬德萬能,完全恢復了。沒有恢復的時候沒有失掉,恢復的時候你也沒有得到,本來是的,你得什麼!所以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就這個意思。可是我們現在雖然有,有作用不起,我們有圓滿的智慧,智慧不能現前;有圓滿的德行,德行變成煩惱;有圓滿的清淨,現在清淨變成六道輪迴,統是自己變現的。所以「於三寶等,淨心不疑」,一定要相信。今天遇到淨宗這個法門,這個法門也是自性裡頭圓滿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兩句話佛說得好,讓我們完全了解。我們具足信心決定可以證得,尤其是淨土法門,萬修萬人去,只要具足,你看信,我真相信,不懷疑;願,我真想去,一心嚮往極樂世界,一心想親近阿彌陀佛,這是自家分內的事情,不是向外求的,決定成就。老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為什麼要念這句阿彌陀佛?第一個跟佛相應,聽話,佛教我念我就念;另外一個真正的意思,用這一句把我們的妄念、雜念把它打掉,把它清除掉,恢復自己清淨平等覺。這種意念去念佛,跟參禪完全相同。去妄念、去煩惱、消業障,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比什麼方法都有效,比什麼方法都快速。八萬四千法門那個方法很難修,時間要很長,修得很辛苦,這個法門非常容易。

      「《大論》曰」,這上面還有《俱舍論》,小乘論。中國在隋朝初年的時候,小乘有兩個宗派,一個就是俱舍宗,根據《俱舍論》;另外一個小乘,成實宗,也是依據《成實論》。這是小乘兩部論典,是學佛的基礎。唐朝中葉之後,祖師大德不提倡了,用儒跟道代替,所以這兩宗到宋朝時候就沒有了,現在很多人不知道有這兩個宗。《俱舍論》裡面說,「信者,令心澄淨」。「今聞佛經,並信經語甚深」,我們對這個要相信。為什麼它甚深?我們看起來好像不深,但是真的甚深,是因為佛的言語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自性不可思議,自性流出來的當然也不可思議,所以這個經,經文解釋可深可淺、可廣可略。

      我們舉一個例子,釋迦牟尼佛開悟,把他悟入的境界說出來,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華嚴經》我們人間沒有人見過。龍樹菩薩雖然在龍宮見到了,他沒有那麼深的智慧,換句話說,他不能讀,你就要曉得深了。他見過三種本子,一個是全本,大本,「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無法想像,真的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說的,在定中說的,不是在人間說的。說完之後,大龍菩薩收到龍宮裡面去收藏,人間沒有這麼大的地方。這大本無法受持,再看中本,大本好比我們現在《四庫全書》,中本好比《四庫薈要》,還是分量太大,閻浮提眾生,我們地球上的人沒有能力受持。再看下本,下本是目錄提要,像《四庫提要》一樣。《四庫提要》,這麼大的本子五本,這個還可以,還能受持。就把這個小本傳到人間來,這龍樹菩薩傳的。

      在中國翻譯,到中國差不多是二分之一,所以我們中文翻譯叫略本,不能稱小本。小本是十萬偈,四十品,現在我們的經是三十九品,只有大概五萬偈。最初,晉朝翻譯的《六十華嚴》,三萬六千偈;第二次,武則天做皇帝時候翻的,增加了九千偈,三萬六加九千,不足五萬,四萬多。貞元年間,烏荼國王向唐朝進貢,裡頭有一部《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這一品很難得,完整的,沒有欠缺,翻成了四十卷。這四十卷一品,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現在我們普通流通的,就是最後一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最後的一卷。所以三次翻譯的,大概內容是一半。《華嚴》原本再找不到了,現在最完整的東西,中文,中文翻譯的。真的深,我們今天所讀的《華嚴經》是提要,是目錄提要。確實深,為什麼?它稱性。

      惠能大師也明心見性了,他提出的報告只有二十個字,說明自性,自性什麼樣子。第一句他說「本自清淨」,第二句「本不生滅」,第三句「本自具足」,第四句「本無動搖」,第五句「能生萬法」,五四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的內容,展開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大本《華嚴》。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惠能把它濃縮成二十個字,這就是經語甚深!我們看《十善業道》,前面念過,就那麼十條,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你看就這十個,小乘阿羅漢展開,三千威儀。怎麼呢?我們看是十個,每一條裡頭又有十條,你說不殺生裡頭,不殺生裡面包含其他九條,圓圓滿滿。每一條的十條就一百條,十個十就一百;每一個一百條裡頭又有十條,就一千;每一千裡頭又有十條,就一萬。菩薩把十善業道展開來,八萬四千細行,這就深了。淺給你講就十條,深給你講八萬四千細行,菩薩,小乘阿羅漢能講到三千。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曉得佛經語深,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經典,字字句句都不可思議。

      「《大論》曰」,《大論》是《大智度論》,《大智度論》上說,「信為能入」。佛經,什麼人能入?不一定是智慧聰明,世智辯聰不行,他不能入,完全是信心。信心,前面講一念信心,一念、一心,那叫信,真信。二念二心不是真信,真信是一念一心,一心的人能聽得懂,一念的人能夠契入。「故能從人乘,而直趨大乘圓門,念佛求生也」,這一句是念老的話。《大論》上講,信為能入,所以我們有辦法入,我們只要相信,只要不懷疑,你就能入。我們是人乘,比不上天,比不上聲聞緣覺,當然更不如菩薩。但是我們從人乘直趨大乘圓門,這個可不得了,這連菩薩都嚇一跳。為什麼?菩薩修大乘沒有找到圓門。圓門是什麼?是念佛往生淨土,圓滿的門,大乘圓滿的門。小乘人不知道,天人更不知道了。這是我們的大幸,這是我們真正善根福德因緣,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你怎麼可能知道?

      「復信因果不虛」,這個很重要,我們要相信因果是真的。「故信作善得福,而精進向善」,我們不求人天福報,我們行善是為了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幫助他們破迷開悟,我們行善是為這個。不求人天果報,只求往生淨土,統統迴向往生淨土,所以這修的善全變成了功德。精進向善,遇到好事真幹。『奉持如是等法』,奉是奉行,依教奉行,持是保持。佛在經上教給我們這些道理,我們明白了,把我們錯誤的觀念轉過來。佛在經上講這些行法,修行的方法,我們統統變成生活、行為,這就叫行菩薩道。「指上述諸善法,無得虧失」。上面給我們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修行十善,這些我們都要記住,都要認真努力的去做。虧失是「減損也」,無得虧失就是我們行善不要打折扣,盡心盡力就是圓滿。

      《了凡四訓》裡面,我們看到一個女孩子,只有兩文錢,在一個寺廟裡頭去供養三寶,老和尚親自給她迴向、給她祈福。她只有那麼多錢,全部拿出來了。以後這個女孩子做了王妃,這貴人了,再到這個寺廟來燒香,供養一千兩黃金,富貴、有錢了,老和尚叫他的弟子去給她迴向。她找老和尚:我以前貧困的時候,兩文錢你替我迴向,今天我帶這麼多錢來,你怎麼不給我迴向,叫你徒弟給我迴向?老和尚說:妳以前貧困的時候,那兩文錢妳真誠心,我不給妳迴向對不起妳;現在這一千兩黃金對妳算不了什麼,妳的心沒有從前那麼虔誠,沒有以前那麼恭敬,所以我徒弟給妳迴向就可以了。這說明什麼?窮人能修大福報,富貴人修的比不上窮人,全在真誠恭敬。換句話說,這女孩子在年輕貧困的時候,她無得虧失,她是圓滿的。做了王妃之後,再到三寶裡面來供養,她有虧失。為什麼?她傲慢了,恭敬心跟從前比不如,這就是虧失,是減損。

      「以上數句經文(從當信至虧失),表從世間人乘,趨向極樂一乘。」這一段經文,經文不長,只有四句,「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這是我們一個普通的人,一直趨向極樂一佛乘,你決定得生。下面這一段「忙中念佛」。請看經文:

      【思惟熟計。欲得度脫。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

      經上講的這個方法非常之妙,我們看註解。「此下」,就是這段經文,說明「忙裡偷閑,精進念佛」,著重在這一句,精進念佛。這兩天到香港來訪問的王居士,大家見到了,從北方來的,這個王居士就是精進念佛。今天吃飯,我才聽跟他一道的人來告訴我,王居士每天睡眠兩個小時,精神飽滿,帶領大家精進念佛。所以感應、效果都不可思議。昨天他帶來的一本小冊子,《學佛的報告》,就是他那個小佛堂三十多位同學每個人修學的報告。我昨天晚上翻了一下,很受感動,為什麼?真幹!這不是一、二個人,劉素雲居士真幹是一個人,他這個真幹是幾十個人,這太難得了。他們很低態,你看八年了,沒有人知道,他們絕不宣揚。小念佛堂門口沒有招牌,外面開了個素食店,裡面是個小佛堂,沒招牌。我們看到這些現象,心裡很歡喜,想到什麼?佛法有救了,災難可以化解。有這樣修持的人,諸佛菩薩、龍天善神保佑,他們道場所在之處,不會有災難,有真幹的人!前幾天,遼寧那邊的同學來,那邊也有幾個也是真幹,我們不知道。到處都有真念佛人,好事情!這裡給我們提供方法,怎樣精進念佛,這非常好。

      『思惟熟計,欲得度脫』。這句經文很重要。常常想,要認真去想、去計畫,怎麼樣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才能夠脫離生死苦海,這就是「深思熟計,欲脫生死」。我們要常常有這個心,這個王居士他們有,這個念頭非常強。怎樣消業障,怎樣了生死,怎樣念佛往生,怎樣幫助自己過去、現前一切冤親債主?他們發現了,所有這些人身上有病痛,全是冤親債主附身,他附在哪裡,你哪個地方就不舒服。有沒有方法?有,真誠念佛,求佛菩薩超度他們,帶他們往生。這些冤親債主個個都歡喜,往生的時候,他身體一身輕鬆,什麼毛病都沒有了,念佛更精進、更認真。

      『願欲往生』,真願意去,「捨穢求淨」,這個娑婆世界是穢土,極樂世界是淨土,我們把這裡放下、捨掉,求生淨土。「以一切功德,迴向往生」,沒有這種心,沒有這個念頭,那怎麼行?所以功夫不得力。不必為現前身心著想,一切為往生著想,幫助這些冤親債主統統往生,他不障礙我們了。我們不是真的,他障礙你,為什麼?他瞧不起你。你不是搞真的,你雖然念佛,你這一生不能往生,他就來作弄你、就來叫你受苦。真想往生,他佩服你,他附在你身體是想藉你的身體來修行,他要求往生。世間事都要用真誠,何況出世間的大事,淨宗法門是出世間第一等大事,沒有真誠心那怎麼行?

      真誠心,「晝夜常念,阿彌陀佛清淨國土」,這是「憶佛念佛往生正行」。什麼方式?「相續十日十夜,一般行人所需之功行」。我們平常忙,一年能不能找個休假,有十天休假,好好念十天佛;有一個月休假,可以念半個月佛。找這種時期,找假期,相續十日十夜。「一日一夜,乃多善根,所需之功行」,善根福德很厚的,一天一夜。這個我過去曾經提倡過,怎麼修法?一個月,一個月找一天,工作的時候我請一天假,一日一夜念佛,精進念佛。人家打佛七,打佛一,一天,或者是二天、三天都可以。不超過三天,這個假好請。一個月一次,或者兩個月一次,乃至三個月一次,都可以。「但隨其善根於十日夜乃至一日夜能不斷絕,命終皆得往生。」為什麼?這是精進念佛,日夜不斷,就像宋朝瑩珂法師一樣。

      念佛功夫得力的時候,我們把身命交給阿彌陀佛,託付給阿彌陀佛,什麼時候往生?完全阿彌陀佛做主,好!自己不操心。阿彌陀佛要留我們,我們就多留幾年幾時,也不礙事。留你,留你幹什麼?留你表法,多度幾個人,是這個意思,不是別的。他本來就可以去了,你看,劉素雲告訴我,她隨時都能往生,為什麼不走?佛不來接引她。為什麼不來接引她?她是有資格接引了,沒問題了,留她做樣子,做念佛人的好榜樣。你說今天來的王居士,他能不能立刻往生?能,我相信能,一點問題都沒有。為什麼現在不能往生?他影響的人很多,多少人看到他的榜樣都跟他學。這個等於乘願再來,他不為自己,完全是為眾生,幫助念佛人,給念佛人增長信心。你跟他在一起念佛,你不會有雜念,好!在他那個道場,感應特別多。

      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段,「妙果」。

      【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念老註解裡頭說,「故云壽終皆得往生其國。此第三類正因之行人。其功德遜於前之二類」。忙裡偷閒,真心念佛,功德迴向,統統能往生,臨命終時佛會來接引。但是臨終那個心不能改,不能改變,就是永遠是求生淨土,這個願望念念不間斷。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就是來求生淨土的,無論幹什麼事情不妨礙,我這個主要的念頭不改變。工作繁忙,都當作還債想,我跟這些眾生有緣,他們成就我,我今天要成就他、要幫助他,我一心念佛,我往生,度這些人。這些都是有緣人,他們看到你念佛往生,統統都念佛了。像那王居士,大家看到他念佛往生,看到他念佛感應那麼多,就全都跟他念佛。所以我的想法,他的道場一定要擴大,將來人一定很多,不止幾十個人,可能有幾百個人、幾千個人,他決定要建一個大道場。

      底下這一段,「庚二」這一段,「住大乘者往生妙果」。前面是上輩、中輩、下輩往生正因。底下一段,這是住大乘者,不是專修淨土法門,修其他大乘法門,把修學的功德迴向,也能往生。請看經文:

      【行菩薩道。】

      這就是大乘。

      【諸往生者。】

      『諸』是多,那些往生的人。

      【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欲於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

      他念佛求生淨土的大願,一定會滿願。我們看這段註解,『行菩薩道』。「表諸往生者,皆是大乘」,只有大乘才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淨宗是大乘,我們這些年來都守住行門五科,第一個最高的指導原則是淨業三福,這是根,根本。「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將這一句落實在傳統文化三個根。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接著修十善業。第一福能做到了,提升則是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我們要求把《沙彌律儀》做到,在家出家都可以學,這是小乘。小乘有基礎,再向上提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我們這邊前面講到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大乘我們只讀這部經,《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戒定慧統統具足,三寶、三學、三慧都在其中。雖然經文不長,義理非常豐富,所以彭際清居士稱它為中本《華嚴》,很有道理。遵守這個指導原則,我們認真修學三學、六和。六和敬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基本的條件,不能不做到。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這才是大乘。把偏見、偏好統統要放下,用清淨心、平等心待人接物,學菩薩六波羅蜜,學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是行門,行菩薩道。

      「以下,明上述因行之果。因雖千差,其果一味」,那就是終極的目標,都是將功德迴向西方極樂世界,求生淨土。「大乘行人壽終生彼,悉皆得阿惟越致」。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第十八願,五逆十惡,即使毀謗大乘,善導大師解釋得好,造極重罪業的人,佛不是不攝受。為什麼要這麼講法?就是這種罪太重了,希望大家不要造這個惡業,用意在此地,不是不攝受。攝受的條件是什麼?造作惡業的眾生,他能夠認錯,他能夠懺悔,後不再造。懺悔的功德不可思議,真心懺悔跟佛就起感應。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在哪裡?品位完全是在他懺悔的那個心,他那個心要是萬分真誠,他就上上品往生,那不得了!所以,我們對於造惡的人不能輕視他,說不定他臨終一懺悔,到極樂世界品位比我高,我還不如他。這是很有可能,所以決定不敢輕慢任何一個人。

      從這個地方我們也真正明白了,修真誠心多重要!不要怕吃虧,不要怕上當,不要怕人欺騙我,無所謂。我願意吃虧,我願意上當,我一定要用真誠心,我不再用虛妄心。老師早年教給我四個字,「至誠感通」,至誠兩個字我一定要做到。放下妄想,心就至誠。知道如《大般若經》所說,年輕的時候,早年我讀《大般若經》,讀完之後,我總結一句話,《大般若經》講什麼?「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大乘甚深佛法,一般佛不說,沒人懂。但是全是事實真相,我們也是學了幾十年才接受。接受怎麼?接受就是真放下。如果沒有放下,章嘉大師說你沒接受,你還沒懂。他的看破、放下標準是你是不是真看破了?放下才是真看破,沒放下,你沒有真看破,以這個為標準。是不是真放下?心裡頭是不是還有牽掛、是不是還有憂慮?這個東西在臨終時候最後的一念,關係就太大了。如果還有留戀,這個緣就錯過了。佛來接你,他就回去了,因為你還有東西沒放下。

      得佛威神加持,「皆得阿惟越致」,這一句是阿彌陀佛對一切往生人布施平等法,皆得阿惟越致,平等法。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薩,禪宗常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才是阿惟越致。圓教初住以上,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都叫阿惟越致,都是圓證三不退。「並悉皆紫金色身,具足卅二種大丈夫相。不但身色如佛,且皆當作佛也」。他們決定會成佛,因為在實報土裡面,一生決定證得圓滿。實報土裡頭都是明心見性,我們曉得無明斷了,無明的習氣沒斷。所說的四十一品,四十一個等級,那是帶著無明習氣厚薄不相同。習氣帶得厚的,品位就下,帶得薄的,就提升了,是這麼個事情。所以這四十一個階級,不能說真有,也不能說無。你要說真有,四十一個階級平等的,你根本看不出來,無論是智慧神通道力統統都一樣,一點差別都沒有。他們個個都有能力與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眾生有求,他馬上就來應,統統有這個能力,所以它是平等的。但平等當中,帶的習氣厚薄確實又不相同,這也是甚深微妙法,我們現在給它搞清楚了。

      六道輪迴是見思煩惱跟見思煩惱的習氣變現這個國土,穢土。實報莊嚴土就是無明習氣所現的淨土,他那個習氣沒有任何障礙,只障礙你回歸常寂光。因為回歸常寂光,一絲毫習氣都不能帶,習氣完全斷盡了,就回常寂光,回常寂光叫妙覺如來,不是等覺,提升了,那是圓滿的佛果。這個只有在極樂世界我們才能做到,不是在極樂世界,我們要修成這個境界真的要無量劫,真難,難行道。淨土是易行道,一生可以成就。把這個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死心塌地皈依淨宗、皈依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而且真有把握,決定不會落空,確確實實如善導大師所說,萬修萬人去。

      底下再說,「諸往生者,願於何方作佛,莫不隨其心願而得成就」。這是不是,這些菩薩還有願嗎?有願就有念頭,還想到哪個世界去作佛去嗎?那他就變成凡夫了,他怎麼會有念頭?所以這個願不是他的願,是什麼人的願?眾生的願,眾生的願是感,他來應。換句話說,我們一定要知道,法身菩薩不起心不動念,如果起心動念,不是法身菩薩,他是三賢菩薩,別教。別教三賢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別教三賢。別教初地菩薩等於圓教初住,圓教初住才真正把無明破了,無明破了就是不起心不動念,這是明心見性。這些事我們一定要清楚,不迷惑。

      所以眾生有感,眾生希望佛來幫助他,他就示現佛身。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示現在印度,印度人緣成熟了,希望有佛出現來度他們。釋迦佛在哪裡?在常寂光裡頭,他不是法身菩薩,他是妙覺如來,久遠劫已經成佛了。阿彌陀佛亦如是,阿彌陀佛早就成佛了,他在哪裡?他在常寂光裡頭。極樂世界是示現的,阿彌陀佛這個報身也是示現,這是一定要清楚,眾生有感他有應。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應非常特殊,一切諸佛剎土的應都沒有離開阿賴耶,心現識變,唯獨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這麼一個世界,它跟阿賴耶關係脫離了。也就是說,極樂世界連凡聖同居土,裡面所有一切的景觀不衰不變,這就是屬於法性。不衰不變只有實報莊嚴土,一切諸佛剎土,實報土都是不衰不變,跟極樂世界一樣,但是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有衰有變。方便有餘土是四聖法界,我們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是方便有餘土,聲聞、緣覺、菩薩、佛。凡聖同居土有衰有變,是六道。極樂世界沒有六道,只有兩道,人天兩道,沒有三惡道,沒有修羅道,只有人天。人天也是有衰有變,但是人天不衰不變,跟實報土完全相同。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無比殊勝莊嚴之處,十方諸佛剎土沒有法子跟它比。

      所以一往生,蓮花化生,在蓮花裡面就產生變化,就換身體,這個一合相的身體轉變成法性身,不一樣了。極樂世界的凡聖土也不是阿賴耶的境界相,不是阿賴耶的相分,也轉變成法性土,是從自性裡流出來,裡頭沒有阿賴耶,就是它不會變。身是法性身,土是法性土。身是法性身,就是不是阿賴耶的見分,土是法性土,不是阿賴耶的相分。圓滿轉阿賴耶成四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就在蓮花裡頭自然轉掉了。這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沒有佛威神加持,我們轉識成智多難,可以說沒有這個能力。我們今天講看破放下,那是放下最粗的,浮在表面上最粗的這個煩惱,只能放下這些,但是它就相應。所以修淨土的人,不能不念念對阿彌陀佛感恩,這是無與倫比的大恩大德,不能不知道。

      所以願於何方作佛、作菩薩,總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楞嚴經》上所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全是恆順眾生,絕對沒有自己的意思。「故云從心所願」,這個心是眾生心。「至於成佛之期,則隨行人之精進早晚而異」,完全是隨順眾生。「早日精進則早日成佛,是則平等中之差別也。平等有差別,成佛有早晚也」,這在極樂世界也是這樣的,極樂世界成佛有早晚。但是,既然是法身菩薩,雖沒有成佛,也有成佛的作用,就是都有能力到十方世界去現身說法,度化眾生,他統統有這個能力。連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都有這個能力,為什麼?他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就是有這個能力。這是說到平等裡頭有差別,差別裡頭有平等。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下一堂從這個地方接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