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淨土大經科註

    第349集

    共578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1年9月21日啟講,2012年10月21日圓滿。

    黃念祖老居士集註,集經、論八十三種,祖師大德註解一百一十種,有緣遇到太希有了。開講第二遍,把我作的科判會進去,《淨土大經科註》。很詳細,我參考了慈舟老法師的科判。看經文、註解,段落層次更明白,從章法結構就能看到思想體系。無論出家在家,講解這部經,學習這部經,信行不退。一向專念是行,發菩提心是信,願生淨土,老實念佛不退轉,即得授記。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四九集)  2012/5/1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六十三頁,第三行看起:

      「第七」,這最後一段,『以此迴向,願生彼國』。「迴向發願之緊要,已於上輩往生文中,略作註釋」。迴向發願在淨宗法門非常重要,如果沒有迴向發願,就像慈照法師所說的,我們把他的文念一念。「茲簡錄慈照宗主勸人發願偈於下:持戒無信願,不得生淨土,唯得人天福,福盡受輪迴」。這四句偈講得很清楚。這個人學佛,不錯,戒持得很好,但是對淨土沒有信心,不想去。這個話在現前世間來講尤其重要,為什麼?我們必須要細心觀察,對於眼前的社會狀況一目了然。這個社會是一個知識所謂爆炸的社會,知識沒有離開心意識,換句話說,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離心意識才是真心。學佛要用真心學,妄心學佛能得人天福報,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輪迴太苦了,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我們都在這裡搞輪迴,苦不堪言。想不想出去?當然想出去,出不去!古時候,其他的法門還有效果,為什麼?人心地淳厚,待人接物容易用真心。儒家用心,真妄參半,他也用真心,不純,真心裡面夾著有妄心,道家亦如是。只有大乘佛教,佛法裡頭小乘也帶著妄心,只有大乘是純真無妄。從前有大乘的根性,現在這個時代沒有了,縱然有大乘根性,社會上沒有大乘,你怎麼修法?只有淨土念佛法門,這個法門是大乘,是大乘裡面的精華,大乘裡面的大乘,很不可思議!我們有幸能遇到,遇到這個法門可以了生死出三界,就是永遠超越六道輪迴。所以這個機會非常難得。一定要相信大乘經教上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身難得我們已經得到了,佛法難聞我們也聞了,聞了起不起作用?很難說。

      唐朝時代,初期,善導大師告訴我們,這是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善導大師。那個時候修淨宗,真正發願修行求往生的,幾乎百分之百都往生了,所以善導大師講「萬修萬人去」。今天不行!我在年輕的時候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老居士住在台中,創辦了一個台中蓮社。我去拜訪那年,正好是台中蓮社十週年紀念,成績非常可觀。十年教化,有多少蓮友?就是他的學生,多少蓮友?二十萬人。我在那個地方住了十年,學教,跟他十年。我離開的時候,台中的蓮友大概是五十萬人,增長了三十萬。老師常常講,一萬個人當中,真正往生只有三個、五個,不是百分之百。這是什麼原因?就是用真心的人愈來愈少了。真正在這裡學佛,蓮友裡頭,念佛、參加念佛堂,那個心能有一半真,半真半假就很不容易了。何況真心的成分很少,妄心的成分很多。

      確實,我們從這個路上走過來,深深感觸,古人所說的一代不如一代。科學技術是一代比一代殊勝,倫理道德,甘於做個好人,這是一代不如一代。中國人所說的三十年叫一世,你看世界的世,世是講時間,三個十,三十年叫一世。一世不如一世,我們親眼看到的,也就是今天跟三十年以前比差很遠。三十年以前的那個社會,再三十年前又比不上。再三十年前是中日戰爭的時候,抗戰時候,生活雖然很艱苦,人心很厚道,有憐憫心,有同情心。那時候我們做學生,戰爭的時候,抗戰爆發我十一歲,打了八年,勝利的時候我十九歲,正是記憶非常好。那個時候的社會,回想起來非常可愛。戰爭非常殘酷,我們是做學生,流亡學生,但是每到一個地方,人地生疏,當地人看到我們是流亡學生,都很熱心照顧。吃的東西、穿的東西,關懷的人、問候的人、幫助的人很多,現在這個社會上看不到了。那時候的社會人有愛心,現在的社會,只愛自己,不愛別人。實在說他根本不懂得愛自己,叫不知道自愛,怎麼能夠愛別人?所以,倫理道德水平真叫一落千丈。

      最近這十幾年,我們看到佛法衰,很擔心。我們讀這段經文理解,佛法的興衰、存亡完全在戒律。儒,儒的存亡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完全在禮,人要不講禮,不遵守禮,中國傳統文化就沒有了。現在誰講禮,誰懂得禮?沒有了。滿清亡國之後,民國成立,民國一直到今天一百年了,沒有制禮作樂。這個在將來歷史上說,這一百年叫亂世,也就是說社會沒有上軌道,人很苦。諸位念中國歷史你就會知道,每一個朝代,動亂平定之後,新政權建立了,大概是五年的時間,制禮作樂,這個社會就上軌道了。我們很悲哀,滿清亡國到今年一百年,國家沒有制禮、沒有作樂,所以整個都亂了。

      每個朝代都有禮服,衣服不能隨便穿,要符合自己的身分。中國過去民間士農工商,讀書人穿讀書人的禮服,人家一看你穿衣知道你是讀書人,農民有農民的禮服,工人有工人的禮服,商人有商人的禮服。為什麼?便於行禮,人要守他自己的本分,現在沒有了。做官的官員,官員的禮服更講究,戴的帽子、穿的衣服,裡頭有階級,地位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繡的花紋不相同。便於什麼?一看你穿的服裝就知道你的階級,你的階級比我高,我要向你行禮,階級低的要向高的行禮。現在全沒有了,現在統統穿西裝,穿西裝是什麼意思?西裝統治了全世界,穿西裝的都是他的屬國,都要聽他的,在從前是這樣的。中國強盛,周邊許多國家都穿中國服裝,那是什麼?對中國皇上稱天子,自己稱臣,等於說中國保護國,保護他們,他們一定向中國學習,穿中國服裝。雖穿中國服裝,他還有一點改變,一看這是哪個國家的,他是日本的、還是韓國的、還是越南的,大致上他還是有改變。現在我們完全穿西裝,這不像話!服裝代表自己族群的文化,穿別人的,代表我們自己沒有文化,我們跟著別人走。禮實在是非常重要,關係我們生活起居,這個東西丟掉了。

      抗戰之前,中國還有過去舊式的家庭,這個家庭很重要,抗戰勝利之後家沒有了。我很留意觀察,一個都沒看到。中國家庭是大家庭,這麼龐大的族群,這麼多的人口,這麼大的幅員,在世界上屹立幾千年而沒有被消滅,靠什麼?靠文化。現在我們文化丟了一百年,如果再繼續下去再有一百年,中國沒有了,文化沒有了,滅絕了。好在這些年來,國內外對中國文化都有呼聲,雖然沒有做到,能有呼聲也不錯,說明還沒有忘記,還有人想起來。真正有心人,懂得,復興從哪裡開始?從禮開始。佛教復興從哪裡開始?從戒開始,沒有戒,佛教就滅了。研究經典那是知識,那不是學佛,與學佛不相干。

      慈照大師這個話簡單扼要,這對於修淨土的人說,持戒持得很好,但是對淨土沒有信心,對往生極樂世界沒有這個願望,這個人雖然持戒、念佛,他不會往生。但是他修的是福報,人天福報,修的福報大,到天上去了,享天福;福報次一等,在人間享福,來生還能得人身。無論你是生天或者得人身,總而言之一句話,福享盡了還要輪迴,這個例子太多了,不勝枚舉。又說「發願持戒力」,這個人對淨土相信,不疑惑,又想到極樂世界,發願求生淨土,他又持戒,「迴向生樂國」,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他決定得生。「如是各行持,千中不失一」,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一萬個人修一萬個人往生。所以,祖師教導我們四個字,「持戒念佛」,這句話很重要!持戒念佛要發願求生,發願求生這一念就是無上菩提心。

      「又《會疏》曰:迴向願生者,如上諸善迴向」,像前面所說的這一切善法,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以這個迴向求生淨土。「若不迴向,則不作生因」。所有修行一切功德都是為求生淨土,絕不為人天福報,這個人決定得生。如果修行、念佛不求淨土,他把這些功德求來生的福報,這也一定會得到。但是來生得福報不能了生死,這個必須要曉得。「皆顯迴向發願之不可少也」,修淨土這是決定不能缺少的,一定要知道。

      再看下面這一段,「往生果德」:

      【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這是中輩往生的,三輩中輩往生,他往生比上輩往生的要差一等,我們看註解。『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圓中鈔》裡頭說,幽溪大師講的,「真佛者」,阿彌陀佛之應身也。這個應身是哪裡的應身?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裡面的阿彌陀佛都是應身,實報莊嚴土是報身,常寂光土是法身。從應身起化身,化身是來接引的,我們一定會知道。極樂世界每天去往生的人太多了,沒法子計算。我們這個世界往生的人不多,阿彌陀佛所接引的,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包括哪些?包括等覺菩薩,最上的,最下的包括阿鼻地獄。阿鼻地獄能往生嗎?能。他怎麼會往生?這個墮阿鼻地獄的人,過去世生生世世曾經修這個法門,累積的功德很大、很多。是在這一生當中,臨終的時候一個念頭錯了,墮到地獄去了。大概不高興,發了一頓脾氣,這樣墮地獄的。墮地獄就後悔,就知道錯了,這一後悔他就離開了,那一念佛求往生,佛真的化身去接引他。所以,我們也不能小看地獄眾生,他只一悔過,過去生中善根統統現前,就起作用。乃至於畜生、蚊蟲螞蟻,說不定牠們往生極樂世界品位比我們高,很難講。修行是生生世世,迷惑顛倒是一時錯誤,懺悔就能往生。

      「化身則從應身,又變化其身,而來接引」,凡是來接引的全是化身。上品上生的人,來接引他的也是化身佛,全都是化身。到極樂世界,你要是在同居土、方便土,你就見到阿彌陀佛的應身,如果你生到實報土,你見到阿彌陀佛的報身,見佛不一樣。但是極樂世界特殊,報身、應身、化身完全相同,讓我們分不出來。這是什麼原因?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功德所現的。跟其他諸佛不一樣,其他諸佛沒有本願,阿彌陀佛有本願。前面我們讀過,本願不容易得來,去考察、去參學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剎土,五劫的時間,總結出四十八願。四十八願不是一次發的,四十八願是參考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取長捨短,這麼成就的。所以,成就極樂世界超過一切諸佛剎土,原因在此地。

      「《會疏》曰:具如真佛」,也就是說化佛、應佛就跟報身佛一樣。為什麼不說法身?法身沒有相,報身才有相。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個相好放八萬四千光明,光明當中有化佛,重重無盡。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能體會彌陀本願威神不可思議,他用這個方法接引十方世界一切念佛眾生,一個都不漏。「如《觀經》中,上輩三人臨終時,皆言阿彌陀佛及與化佛來迎此人。故知真佛,指上輩所見佛也。餘例上可知」。這個下面念老為我們解釋,「中輩之人,臨終得見化佛,亦決往生。因佛諸身不一不異」。佛的法身、報身、應身、化身,實際上都是一身。「故隨化佛,往生安樂」,安樂就是極樂世界,「住不退轉」,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

      「但功德智慧,次於上輩者。」確實是有次於上輩,但是實際,實際上這個高低你看不出來。那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待遇是平等的,智慧平等,神通平等,道力平等,沒有一樣不平等,所以你看不出來。不像我們這個世界,程度有差,非常顯著,極樂世界看不出。為什麼?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實報土的菩薩,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境界;換句話說,下輩下生,下品下生到極樂世界,也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世界是平等世界。是有高下不同,但是你完全看不出來,這是享阿彌陀佛的福報,人人都享阿彌陀佛的福,那麼明顯。

      我們這個地方的念佛人、學佛的人,你一生衣食住行享誰的福?享釋迦牟尼佛的福,我們沒有感覺到。西方極樂世界享阿彌陀佛的福,人人都明顯的感到,為什麼?跟佛一樣!我們這裡跟佛不一樣。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壽命是一百歲,他七十九歲圓寂,所以還有二十年,二十年的福報給後世出家弟子。所以,佛滅度之後,出家人我們生活之所需全是世尊的福報。你要真正懂、真正相信、真正肯定,我們就不求人了,到時候自然有人幫助我們,不要求,什麼都不要。前面我跟諸位報告,虛雲老和尚朝五台山,三步一拜,從普陀拜到五台,三步一拜走了三年。他的念頭才動文殊菩薩就知道了,就感應了。這個人一路上這麼辛苦,誰照顧他?文殊菩薩照顧他。真有困難的時候,生病了,那個時候生病要命,找不到醫生,找不到人家,在曠野裡頭。遇到一個乞丐,乞丐照顧他,在山上找草藥把他病治好,讓他繼續去朝山,乞丐就走了,十幾天。那乞丐是誰?文殊菩薩。第二次又生一次病,又是他來照顧他。

      如果我們相信這個事情是真的,世尊二十年的福報供養後世出家人一切所需,我們相信,我們就不要攀緣了,我們的心就定了。衣食住行一切釋迦牟尼佛照顧,我們不操這個心,認真學教、念佛迴向求生淨土,你不就自在了嗎?心裡頭就沒有雜念了,真能成就。凡是你自己會去找信徒、會去找錢的,佛不照顧你了,護法神也不照顧你了,為什麼?他沒事了,你自己很能幹,不需要我們照顧,落得他清閒自在。所以,佛弟子一定要相信這句話,要相信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真正相信,我這個心一發,佛菩薩就照顧我,就像虛雲老和尚發心朝山,文殊菩薩就在他身邊,你想想這多自在。凡是我們自己動腦筋到外面去找錢、找信徒,對佛沒有信心,對護法神沒有信心,對因果沒有信心。換句話說,信心喪失了,你的成就也就可想而知,你這一生修得再好,出不了輪迴。所以信願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觀經》中品三種往生者,皆未言發菩提心」。這是《觀無量壽佛經》上的,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沒有說發菩提心。「生極樂後,所證亦皆聲聞乘果。如中品上生,花開即得阿羅漢果。中品中生,七日花開,得須陀洹,經半劫後,成阿羅漢。中品下生亦是七日後得須陀洹,但須過一小劫,方成阿羅漢。皆是小乘聖果也」。《觀經》上有這麼一段話,我們看了會疑惑,為什麼?四十八願裡說得很清楚,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怎麼會是阿羅漢果、須陀洹果?這個跟阿惟越致相去太遠了。「善導大師謂中品上生」,看善導大師給我們怎麼解釋,他說「中品上生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人」。這個人沒有到極樂世界之前是什麼身分?是小乘人,學小乘的,帶著有小乘的習氣,是這種人。「中品中生是小乘下善凡夫人。中品下生是世善上福凡夫人」,沒有修學過佛法的,是這樣的凡夫。「上之經論,似與本經相違。本經中輩皆是發菩提心之大乘行人」,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之後,「皆不退轉於無上菩提」,這句話就是阿惟越致,只有阿惟越致才不退轉於無上菩提,這不是普通菩薩。「又《往生論》曰:二乘種不生。蓋謂二乘種性之人,不能往生,此則契於本經而違於上之經論」,跟《觀經》講的相違背,跟《無量壽經》講的相應。

      「如上相違之處」,這些地方怎麼解釋?「《淨影疏》解之,甚為詳善」。淨影隋朝人,大師法名慧遠,跟初祖名字完全相同,初祖是東晉時候的人,這是隋朝的人,相去很遠,在佛門當中稱他為小慧遠。如果加個小,小慧遠,我們就知道是淨影大師。淨影是寺廟的名字,他一生住淨影寺。中國古禮,對於這個人尊重他,不稱他名,不稱他號,稱他的地名,他是哪裡出生的,稱地。像清朝末年李鴻章,這是一代名人,人家稱他為李合肥,他是合肥人,這對他是最尊重的。出家人也如此,你看智者大師,人家不稱智者,智者已經很尊重了,稱天台大師,他住天台山,這是最尊敬的。對於這位法師也尊敬,他住淨影寺,稱淨影大師。他的註解,《無量壽經》的註解稱為《淨影疏》,實際上他註解的名字,《無量壽經義疏》,這是它的原名,我們稱《淨影疏》,對法師的尊敬。

      這裡頭有解釋,解釋得很詳細,解釋得很好。「疏曰:天親作往生偈」,《往生論》是天親菩薩作的,實際上天親菩薩修學這個法門往生極樂世界,他的心得報告,《往生論》是天親大師修學淨宗心得報告。它裡頭說,二乘種不生,二乘是聲聞、緣覺,聲聞、緣覺根性,這個種性不能往生。為什麼?極樂世界是大乘,所以小乘根性的人不會生那裡。如果小乘迴小向大,那就能生,就是看他能不能轉變。「《觀經》宣說小乘眾生,亦得往生。其義云何」,這什麼意思?這解釋,這就是小慧遠大師他的解釋,「言二乘種不得生者,就此國中,往去時說」,這是沒有生到極樂世界以前這個時候講的。「小乘眾生先雖習小」,他在生的時候雖然學小乘,「臨欲去時,要發大心,方得往生」,他臨終的時候,他發了大心。什麼叫大心?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我發願就能往生,這就叫大心。他就能往生,佛就來接引他。你看看,念頭轉得多快。

      不但是小乘,我前頭曾經說過,信仰各種不同的宗教,你信得很虔誠,信基督教的、信印度教的,很虔誠,到臨終時候知道極樂世界好,把你修學的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能不能去?決定能去。為什麼?你具足極樂世界的條件!你看,你真信、真願意往生,最後念一句阿彌陀佛就行。第十八願說,臨終一念、十念皆能往生。每天念上帝、念主,我最後一念念阿彌陀佛,統統往生,不可思議!法門廣大沒有邊際。及修善積德,什麼宗教也不相信,臨命終時聽說極樂世界好,生歡喜心,真信、真想往生,念一聲佛號也能往生。這行善積德。造惡的,五逆十惡,毀謗大乘,無惡不作,臨命終時聽到淨宗法門,真相信、真想往生,真正懺悔。過去我做錯了,從此之後我悔改,再不幹錯事了,你求佛,阿彌陀佛也接你往生。惡人一回頭就是好人,一回頭就是菩薩,淨宗法門平等法門,淨宗法門不思議的法門,所以要發大心,方得往生。「若用小心求生彼國,無得去理」,這是沒有這個道理。造作惡業,不懺悔、不回頭、不肯認錯,這個不能往生,經上講得很清楚。「為是天親言」,為這個道理,所以天親菩薩說二乘種不得往生。

      下面假設了一個問答,問:「若言去用大心,何故至彼證入小果」。這個解釋也是淨影大師的解釋,「由其本習小乘多故。本在此處」,他在這個世間學小乘,多學觀察苦、空、無常,阿賴耶識這種種子的很多。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也聽到苦空無常,他一聽就開悟了。這個悟是證小果,不是真的證小果,他是阿惟越致菩薩,他的境界提升了,從凡夫地提升到跟聲聞相等,也就是說見思煩惱斷了,是這個意思。見思煩惱斷了等於小乘,塵沙煩惱斷了等於別教三賢,是這麼個意思。在西方極樂世界,聽不到小乘,也聽不到權教,這是用我們這個世間斷煩惱的級別,來做為一個相似的這種說法。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懷疑就產生障礙。「以本垂終發大乘心」,他發大乘心,就是真信、真願,是在臨命終的時候,在臨命終之前發的心,「求生彼故」,求生淨土。在極樂世界得阿羅漢已,「即便求大」,就是「迴小向大」。「曇鸞道綽諸祖勝解,已引錄於前,茲不贅。」古來祖師大德對這個問題都給我們做詳細解說,我們要相信,自己認真好好念佛,將來境界現前,你完全明瞭,不會走岔路。

      我們再看最後,這還不是最後一段,這是三輩裡面的下輩。下輩也分兩段,「因行」,先說因行。因行裡面分三科,「發心專念」,我們看經文: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下輩往生有三種緣,第一個「發菩提心」,第二「一向專念」,第三「至誠願生」。與中輩比較,「只是不能作諸功德」,跟中輩差的就是這樁事情。

      我們再看底下一科「信樂不疑」:

      【歡喜信樂。不生疑惑。】

      這一條非常重要。下輩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大概我們念佛往生都在這個階層。這個階層裡頭,比什麼都重要的,就是『信樂,不生疑惑』。真正相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那個樂就是求生淨土,樂是喜歡。信淨土,求生淨土,老實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的。所以這一點特別要注意。註解裡面說「歡喜信樂,不生疑惑,即十念必生願中之至心信樂」。經文跟願文合起來看,就是願文裡頭至心,至誠到極處,真誠到極處,這種信心,喜歡到極樂世界的心,是往生主要的條件。說得雖然容易,實際上也不是想像那麼簡單。我們把底下兩句經文接著看:

      【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這就是前面講的信樂。這一句就是《觀經》的至誠心與迴向發願心,這就叫大菩提心。且三輩往生都說「當發無上菩提之心」,這是《無量壽經》上,上中下三輩都講發菩提心。「是故《淨影疏》曰:然此三輩,人位雖殊」,這是人,人位,人品位雖然不一樣。「至欲往生,齊須發心求大菩提」。至欲,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齊是三種統統都有,每一個往生的人都要發求大菩提心,「專念彼佛,迴向發願,方得往生」。這是把往生最低的標準說出來了,你具足這個標準,你決定往生。蕅益大師的《要解》裡頭講得更簡單,所以印光大師佩服到極處。因為經論上這個說法還不好懂,蕅益大師講得簡單,真信、真願意往生、真肯念佛,那就行了,這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好懂,讓我們看到,許多不認識字的,現在所謂沒有文化的這些阿公阿婆,他也沒有讀過經,也沒有聽過經。你教他念這句阿彌陀佛,說有個極樂世界在西方,非常好,那個地方只有享受,沒有受苦的,他聽了很高興,這個難得。他就真正相信,他就真正想去,真的這一句佛號就念到底,他什麼也不想了,這種人真往生。他往生是什麼品位?真誠心用到極處,那是上品上生。所以我們不能小看了這些阿公阿婆,以為他們沒有知識,他們是真幹,一分一秒都不放鬆,到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我們去了,他比我們高,我們在他之下。這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

      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段「往生果德」:

      【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夢見彼佛』下有兩個解釋,「其義稍異」,說的不一樣。第一個,「望西謂先是夢見,臨終時是眼見佛。疏曰:三輩俱有夢見眼見故。《覺經》中說上輩云:於其臥睡中,夢見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其人壽命欲終時,無量清淨佛,則自與諸菩薩、阿羅漢,翻飛行迎之」。這是上輩裡頭有,這個《覺經》是《清淨平等覺經》,是《無量壽經》漢朝時候翻譯的,漢譯的,這個本子上是這麼寫法的。「中輩亦同」,也有這個,「夢見彼佛。往生先兆,臨終來迎。本願勝益,故俱應有。若無佛迎,本願虛設」。這八個字我們要記住,那就是說,念佛人臨終往生,決定佛來接引。佛的願決定不是假的,他發了這個願,十方世界只要有念佛人願意往生,臨終他一定來接引。所以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決定不是假的。

      「然今文中,無來迎者。且為分別,三輩差異。謂上報佛」,來迎接你是報佛,上輩,中輩是化佛,下輩是夢佛。「以實而言」,實實在在來說,就事實上來說,「夢見之後,可見佛迎」。這種夢境,也是真見到了,為什麼?感應的夢,不是阿賴耶的意識,這是感應。「故《觀經》說:化佛來迎。惡人尚爾,況善人耶」?五逆十惡,臨終懺悔,改過自新,念佛求生,佛都來迎,何況是個善人!「按上之論點有三」,第一個,「彼佛有臨終接引之本願。若於下輩,不來迎接,則有違本願」。佛是決定沒有妄語,所以任何一個往生的人,臨終阿彌陀佛決定來接引。第二個,「《觀經》下品,俱是惡人,佛尚來迎」,這《觀經》上有,「今經下輩,俱是善士,焉能不迎」,《無量壽經》上講的下輩,講的是善人,沒有講作惡的。第三,漢譯、吳譯這兩種譯本,「上中二輩,俱先夢佛,然後臨終見佛,故今下輩,亦應如是」。經上雖然沒說,根據前面的例子,上中輩都是先夢到佛,再見到佛來接引他,下輩也應該如此。「是故本經謂夢見」,這經上說夢見,「言其前者。《觀經》云見佛,指其後者」,這也能夠講得通。這是一個說法。

      第二個,「另一說如《會疏》謂確是佛迎,但彷彿似夢。疏曰:夢見彼佛者,如《觀經》下三品人。命促剎那,獄火來現。雖佛來迎,彷彿不明,猶如夢中故。若不爾者,何至臨終,得安閑神遊乎」?這個意思也說得很好。確實,因為這種經驗,我相信我們也有些同學有,你在這一生學佛當中曾經夢見過佛。是真的作夢,還是真的跟佛感應?可能兩者都有。佛現身、佛為你說法,這什麼原因?是我們自己修學功德之所感應。我們有感佛有應,佛這種應法讓我們似夢非夢,好像是作夢,又不像是作夢。夢見佛了,佛還給你說很多話,這個情形我們見到很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種境界,求其用意,應該是幫助我們增長信心。我們自己修學到一定的程度,很有信心,佛這種示現,幫助我們信心、願心向上提升,真的相信,堅定不移。但是這種現象不能常有,如果常有,那是魔不是佛,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偶爾。

      你看遠公大師,我們淨宗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在生的時候曾經三次見佛,見到極樂世界。那也像夢中,他見到別人見不到。遠公從來沒有跟人說過,到最後往生的時候這個境界又現前,第四次看到,告訴大家,佛來迎接,我要走了。把這個迎接的盛況跟大家說明,那個盛況,我們前面看到過的,上輩上生。看到蓮社比遠公早往生的那些人,有好多個,都跟著阿彌陀佛的周圍,來接引遠公大師。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些在三轉法輪裡頭為我們作證轉,堅定我們信心。我們自己有這個境界,好,也不必到處告訴別人,自己老老實實念佛,心裡清楚明白就好。無論什麼境界現前,平常心對待,這就什麼問題都沒有,你會平安度過,你的道業、信心會增長。

      下面,「蓋謂《觀經》所示下品之人,臨終之時,地獄眾火」,這是地獄境界現前,「一時俱至,眾苦交逼。佛雖現前,但以神識不清,不甚明了。依稀彷彿,若在夢中」。我們常講似夢非夢,你說它不是夢,真是在作夢,你說是作夢,不像在作夢,跟平常作夢不一樣。「故云夢見彼佛」,這個境界確實有,可能我們自己都會遇到,遇到的時候要清楚,這叫夢見彼佛。「若非有佛來迎者,焉能安閑有此十念」,臨終的時候,一句接一句佛號念了十聲,這就是一定得到佛力加持。你在臨命終時,這是最痛苦的時候,你還能平平安安念十聲佛號,這是明顯得到佛力加持。這兩種註解所說的不一樣,「但謂下輩往生,亦有佛來迎是一」。這就肯定,下下品往生,阿彌陀佛決定來接引你,這個是肯定的。「故並引徵,以證斯旨」。

      再看下面一段,「至於《觀經》下品三人,俱是惡人者。善導大師謂下品上生者,是造十惡輕罪凡夫人」。我們看到這一點我們也很安慰,為什麼?大概我們都屬於這種人,可以下品上生,換句話說,我們有分。「下品中生,是破戒次罪凡夫」。這個罪比上面的要重,受戒之後破戒。現在有沒有?跟諸位說沒有了,為什麼?現在受戒是假的,不會得戒,受了也是空的。這話不是我說的,蕅益大師說的。蕅益大師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這是我們淨宗第九代的祖師。他是個精通戒律的,跟近代弘一法師,弘一法師對戒律下了很大的功夫。蕅益大師說,依照戒律來講,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真正的比丘了。而具足戒,就是比丘戒、比丘尼戒,這是具足戒,經上規定至少要五個比丘才能傳戒。蕅益大師說比丘沒有了,那誰能傳戒?所以傳戒只是形式,沒有得戒的。因此,蕅益大師自己受三壇大戒之後,他就把比丘戒退了,退戒,一生持沙彌、菩薩戒。因為沙彌、菩薩戒,沒有比丘可以傳,不是真正比丘身分,菩薩們都可以傳。蕅益大師做榜樣給我們看。弘一大師教導我們,弘一大師承認蕅益大師的話,他告訴我們,戒要不要受?要受,不受別人譏嫌。所以形式要受,但是自己心裡要知道,沒有得戒,要明白。

      沒有得戒怎麼樣?學戒律,因為不受比丘戒不能看比丘的戒律,受了這個形式你就可以看。可以看的時候,章嘉大師教給我,你真正做到了一條,這一條戒就得到了,你沒有做到,全是假的。所以大師當年教我,戒律很重要,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就是在戒壇受戒,那是形式,那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展開戒本,你能做多少決定要去做,這是實質。這一條做到了,這一條你就得到了。不殺生做到了,不殺生這條戒你就得了。不殺生包括什麼?包括不傷害一切眾生。這些重戒,《沙彌律儀增註》裡面講得很清楚、很詳細。不偷盜,要把不偷盜的念頭斷掉,什麼念頭?佔便宜的念頭,想佔一點便宜,那個念頭是盜心,說得很微細。還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你盜心在,雖然沒有盜的行為,你的心沒斷。所以佛法講得非常細微。十善業道做圓滿,那就成佛了。再多的戒律,沒有離開十善,十善是一切戒律的總綱領。菩薩八萬四千細行,從哪裡來的?十善展開的;小乘阿羅漢三千威儀,也是十善展開的。所以十善是根本,這個不能不知道。從哪裡學起?從這兒學起。

      早年淨宗學會在美國成立,修行我們依據什麼?淨宗學會,夏蓮居老居士提倡的,雖提倡沒有落實。我跟黃念祖老居士見面,老居士特別把這樁事情交代給我,他知道我在國際上講經教學,希望我每到一個地方都成立淨宗學會。我是幫助當地的居士,幫助他們,所以現在淨宗學會全世界將近兩百個。我們的經教完全依照淨土五經,五經裡面的《無量壽經》就是依照這個本子,也依照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集註。行門,我們說了五個科目。第一個淨業三福,這是我們修淨土,理論、方法的根據。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問題來了,在家同修十善沒修好,為什麼沒修好?這去找原因,找了很久,終於明白了。我們沒有從扎根教育下手,所以十善對於我們這麼樣的困難。為什麼古人很容易做到?古人扎根教育做得好。

      這個事情要推到兩百年前,一百五十年前還很盛行,胎教!現在沒人懂得了。母親懷孕就要照顧這個嬰兒,沒出世的嬰兒,懷孕的十個月期間,思想要清淨、要端正,不能有不好的念頭。為什麼?影響胎兒。不善的境界不看,不善的聲音不聽,不善的現象不接觸,都是為了保護胎兒,讓胎兒完全接受是純正的印象。小孩一出生,他眼睛睜開就會看、就會聽,同時他已經在學習、在模仿。跟誰學習?跟父母學習。所以父母言談舉止,在嬰兒面前都要規規矩矩,不能隨便;隨便,被他看到的時候他就學壞了。要知道,那是個很聰明的人在旁邊看著你,跟你學習。所以,《弟子規》不是教小孩念的,《弟子規》是父母做出來給小孩看的。父母還很年輕,二、三十歲,他還有父母在,孝順父母,讓小孩看到他怎樣孝養父母,怎樣尊敬長輩、友愛兄弟,做出來給小孩看。小孩看了一千天,三歲,從出生到三歲,這一千天,這個根紮得堅固,他一生不會學壞。所以中國古諺語有句話說「三歲看八十」,到八十歲都不會變樣子,那個根紮得牢。所以學佛很容易。

      我們這個根沒有了,傳統文化丟掉了至少兩百年,或是一百五十年。我們不能怪父母,父母不知道,父母也不能怪祖父母,祖父母也不知道。往上推,大概推到六、七代,才知道有這麼回事情,推到九代、十代,他們看到或者曾經受過這個教育。這些原因找到了,怎麼辦?我們得補習,小時候沒學,現在惡補。我們用《弟子規》,用《感應篇》,用《十善業道經》,認真努力學習,把這些經典落實到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念念要想到,我要做個好樣子給社會大眾看,這叫真學佛。這把戒的根再找回來。不在這上下功夫,我們的功夫不得力,我們很容易被外面誘惑,很容易改變心態,最後還是搞六道輪迴,還是搞三惡道,這非常可怕。所以這些不能不知道。

      我們再看下面的註解,「望西疏曰:下輩之內,有多類故。《觀經》說惡。今說善人。故《覺經》」,《覺經》就是漢譯的,叫《清淨平等覺經》,「云:(其三輩者)當斷愛欲,無所貪慕。慈心精進,不當瞋怒。齋戒清淨。如是清淨者,當一心念欲生無量清淨佛國」。這是漢譯的《無量壽經》裡面講到三輩,三輩都說到要斷愛欲,無所貪慕,這就是斷貪心;慈心精進,不當瞋怒,這是斷瞋恚,就是斷貪瞋痴;齋戒清淨,這是斷愚痴。如是清淨者,當一心念,這一心執持名號,求生無量清淨佛國,就是極樂世界。「蓋往生品類,萬別千殊。三輩九品,只是粗分」,故這一個下品當中,「已類別無數」。《觀經》說惡人,本經說善人。「如《漢譯》下輩之人,確是修善者也」。漢譯的,就是《清淨平等覺經》,它肯定是善人,善人、惡人統統都能往生。

      「又《觀經》下品往生,生前雖是惡人,花開後並是大乘」,蓮花化生,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都是大乘菩薩。「下品上生,經七七日蓮花乃敷」,下品上生,四十九天蓮花就開了。「經十小劫,得入初地」,就是他自己斷煩惱,提升品位,達到初住菩薩。「下品中生,經於六劫,蓮華乃敷」,這花才開,「聞說大乘甚深經典,應時即發無上道心。下品下生,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聞法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嘉祥《觀經義疏》曰:上品修大乘因故,所以得大乘果。中品修小乘因故,還得小乘果。下品現在雖不修大乘善及小乘善,但彼臨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妙法。以聞大乘故,得大乘果也。」從這上面經、論,祖師大德的註解就是論,看到這麼許許多多種種的說法,我們是在哪個層次?我們是聞大乘經,不是聞小乘經,也不是到臨終時候才聞到,現在就聽到。而且是長時間聽到,對於淨宗的理、事、境界都有相當的理解、相當的認識,這個就是下品也是下品上生。不會在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不是,最低的階層下品上生。如果功夫好一點的,能持戒,能斷惡修善,會提升到中品下生、中品中生,乃至於中品上生。品位真的到極樂世界才知道,我們怎麼去想、怎麼去推測都沒有必要,只有往生這個人他清楚。

      我們再看下面註解,他這段註得很長。「《阿彌陀經》謂執持名號,得生淨土之善男子、善女人,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正符本經三輩臨終見佛之說」。「其它如《稱揚諸佛功德經》」,這裡頭說,「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就是阿彌陀佛,「命欲終時,一心信樂,念不忘捨,阿彌陀佛將諸眾僧,住其人前,魔終不能壞斯等正覺之心」。這是說命終的時候,這個人一心真信,喜歡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樂是喜歡,對於佛的名號念念不捨,一句一句接著在念佛。這個時候阿彌陀佛將諸眾僧,這個將是率領,阿彌陀佛帶著許多出家人,比丘這一類的人,在他面前,他看到了。這個時候魔不能破壞這樁事情,為什麼?有佛在,魔就不能現前。這些文字要多看,這些講解要多聽,對你修學有很大的幫助。現前有一些臨命終時往生,我們去送往生,幫他助念,知道應該如何助念才如法。在助念當中,我們冷靜觀察境界,我們的信心倍增,增長,為什麼?親眼看到了,經上所說的現在親眼看到了,親身體會到,魔不能干擾。

      「又《鼓音王經》云:若有四眾,能正受持,彼佛名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眾,往此人所,令其得見」。這個,《鼓音王經》裡頭又給我們作證。「又《華嚴經》云:如來有十種佛事。一者,若有眾生,專心憶念,則現其前」。這些經、論,「是均為本經之良證」。這些經論所講的,都可以證實《無量壽經》所說的真實不虛。有這麼多經論、祖師大德給我們做證明,希望我們真正相信,不生絲毫疑惑,真正願意到極樂世界接受阿彌陀佛教誨。到極樂世界,時劫長短不必放在心上,為什麼?生到極樂世界你就無量壽了,無量壽看十二劫,還不就跟我們現在看十二個小時一樣嗎?很短的時間。又何況每個人見到阿彌陀佛之後,善根福德因緣不同,有些善根深厚的馬上就開悟,很短時間他就提升。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夫如來者,本無去來。云何今言,佛現其前?蓮池、幽溪、蕅益三大師,深明其義,語皆精妙,契佛本懷。恭錄於次。」這下面就說明。學教的人看經看多了,他有這些疑問。所以祖師大德的教學,教你一門深入,不准你看很多經典,有道理。本來相信,看多了不相信了,為什麼這個經上這個說法,那個經上那個說法?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釋迦牟尼佛在這兒這個說法,在那兒那個說法,到底我們聽哪種說法是對的?愈聽愈糊塗,愈聽愈迷惑。所以祖師大德的教誨是大有道理!一門深入,教你學一樣,一樣學通了,問題就沒有了,一樣沒通肯定有問題。通是什麼?明心見性。每一個法門、每一部經典終極的目標都是明心見性,只要通到明心見性,沒有學過的經全部都通達,都沒有問題了,真叫妙極了!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通一切法門都通,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要避開一切的麻煩、一切的困擾、一切的疑慮,那就一門深入。

      從哪部經?最好就從這部經,就從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他非常慈悲,你看用了八十三部經論,一百一十部古大德的註疏、論述,來解釋這部經典。看他的註解,等於你看了一百九十三種這些古書裡面的這些資料,最精彩的部分你全讀到了。這個註解真的稀有、真正難逢,真正幫助我們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讓我們信心十足,沒有絲毫懷疑,不可思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