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淨土大經科註

    第272集

    共578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1年9月21日啟講,2012年10月21日圓滿。

    黃念祖老居士集註,集經、論八十三種,祖師大德註解一百一十種,有緣遇到太希有了。開講第二遍,把我作的科判會進去,《淨土大經科註》。很詳細,我參考了慈舟老法師的科判。看經文、註解,段落層次更明白,從章法結構就能看到思想體系。無論出家在家,講解這部經,學習這部經,信行不退。一向專念是行,發菩提心是信,願生淨土,老實念佛不退轉,即得授記。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七二集)  2012/4/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繼續學習「十乘理觀」,第七段「對治助開」。

      前面這段沒有學完,現在我們接著前面,從「若瞋恚暴怒,常生忿恨,當用忍辱而對治之」。這是講在日常修學當中,遇到了困境,不定什麼境界,障礙我們修行,我們用什麼方法來化解、來對治。理說清楚了,在事上,智者大師很慈悲,舉了很多例子。貪心起來了,用什麼方法?前面我們看到的,教我們在三十七道品裡頭用捨、用施,捨施的方法來對治。那破戒心起來的時候,要用持戒來對治;瞋恚心生起來,要用忍辱來對治。如果沒有對治的方法,對治沒有效果,我們修學的功夫就全被破壞了。特別是貪跟瞋,這個煩惱太重。大師說,如果這個人修上面道品調適,解脫不開,這個時候慳貪的心忽然生起來。多!古今中外多少人在修行過程當中,實在就是講,身心世界沒放下,名聞利養是伏住,並沒有真的放下,遇到所謂是高名厚利就動心了。

      前面我們舉的關公的例子。關公當年在世,曹操認識人才,真想把他留下來,上馬金、下馬銀,待他多厚道。封他的官爵,封侯,贈送給他的珠寶、美女,十多個人伺候他。他以後知道劉備的居住地,他就走了。向曹操辭行,曹操不見面,最後還是走了。曹操所送給他的禮物,一樣都沒動,原封都還給他。這種人難得,不容易找到,他得力什麼?我們想想,可能是得力於《春秋》,他喜歡讀《春秋》、《左傳》。《春秋》、《傳》,《春秋》是孔子寫的,《傳》是左丘明寫的,《傳》就是註解。他一生最喜歡讀這個書,這個書裡頭非常重視忠義,他把這個東西學到了。所以無論什麼境界,他不會動心的、不會變節的,那真的是把古聖先賢東西念透了,這就得的受用。如果不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很有可能被這些名利動搖。這是關夫子值得後人敬佩的就在這個地方,財色名食睡不動心。

      瞋恚起來了,常生忿恨,就是憤怒、怨恨,要用忍辱對治。佛經裡頭有一個忍辱的故事,釋迦牟尼佛的前世沒有成佛之前,行菩薩道,修忍辱波羅蜜,大家稱他為忍辱仙人。歌利王,歌利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暴,歌利王就是暴君。這個國王帶著很多人出外打獵,伺候他的有很多宮女。打獵的時候,他睏了,休息一會,這其中有個宮女就發現有一個人在山洞裡頭修行,聽他講話很有道理,把這一群宮女都帶去了,去聽忍辱仙人說法。歌利王醒來之後,旁邊一個人都沒有,就非常生氣,我人到哪裡去了?找到她們,在山洞裡聽經。把這個忍辱仙人侮辱:你修行不好好修行,你把我的宮女引誘到此地什麼意思?問他修什麼?他修忍辱。好,試試看你能不能忍?拿著刀刺他,問他能不能忍?能忍。再刺,凌遲處死,一刀一刀的割死。到最後,問忍辱仙人,忍辱仙人:我不生你的氣,我不會怪你,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釋迦牟尼佛成佛了,第一個得度的憍陳如尊者,就是當時的歌利王。佛說話算話,真的第一個證阿羅漢果。這是教我們能忍。

      歌利王把個修行的菩薩殺掉了,而且這麼殘忍,凌遲處死。他要處死別人,得下地獄;把釋迦牟尼佛這樣死了,他要不要墮地獄?要墮地獄,造的是地獄業。但是他在地獄很快會出來,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他出來了。他們兩個像演戲一樣,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他第一個開悟,第一個證果,這是什麼?這是做榜樣給大家看。這是什麼?這是好事。同時,他把忍辱仙人殺掉了,成就了忍辱仙人,忍辱波羅蜜圓滿了。要不遭受這個難,怎麼知道忍辱圓滿了?遭這個大難的時候,才知道忍辱真正成就了,沒有一絲毫怨恨。他也幫助忍辱仙人圓滿忍辱波羅蜜,所以那個是他有功德。地獄業是地獄業,這一分功德是功德,兩碼事情。所以地獄業受完之後、報完之後,這一分功德現前,他成阿羅漢,壞事變好事了。那看什麼人,如果不是菩薩,那有怨恨的人,那麻煩了,那惹的禍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就像《安士全書》裡頭第一分,第一個部分,《文昌帝君陰騭文》。你看文昌帝君前面講,他一十七世為士大夫,造了業,冤冤相報,非常殘酷。他那一份,那就是他的懺悔書,敘說他過去的歷史,造的業、受的果報,最後還是遇到佛法,覺悟了、回頭了。講得最徹底、最究竟的,真正能幫助人回頭是岸的,幾乎都是在佛法佛門裡頭,佛法的功德殊勝不可思議。所以遇到逆境惡緣,我們修行人要知道,這就是我們接受考驗的時候,我們所修的功夫能不能通過?在順境善緣裡頭有沒有貪戀?如果有貪戀,墮落了,這關沒通過。在逆境惡緣有沒有瞋恚心?沒有瞋恚心,你提升了;有瞋恚心,你就墮落了。所以這是個大關口,是升、是墮就在那一念之間。這一念覺悟、明瞭,就大幅度向上提升。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曉得,一個修行人,每天在生活當中都在鍛鍊。你修什麼?你在哪裡修?其實所修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相處,要把自己的習氣、毛病、成見,在生活裡頭把它磨光。我們在前面所講的,三十七道品裡頭四念處,那就是磨鍊。「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去觀。這四種觀要是成就了,你就會心平氣和。為什麼?你知道萬法皆空,沒有一樣是真的,你不會再計較了,你不會再分別了,你在菩提道上就有根了。沒有這個東西不行,這是基礎的基礎,是看得破,放得下。看破之後,還得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三輪體空,你得真受用。如果著了相?著了相變成福德,福德出不了六道輪迴,要在六道裡頭受報。你造的惡業,三途受報;你造的善業,三善道受報。所以不可以著相,做了等於沒做,心裡頭乾乾淨淨,那叫功德。功德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能幫助念佛人提升品位。有我就著相,無我就不著相。

      所以你看看,佛教導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他擺在第二,第二科,不擺在第一。第一先教你看破,然後才教你斷惡修善,成就你的功德。第三科教你放下,四如意,四如意足。那足是著重那個足字,足是滿足,我們講心滿意足。怎麼滿足?回頭就滿足了。如意,如意就是回頭。你看中國過去,在社會上有地位的人,有很高地位的人,有很大財富的,他手上拿一把如意。那什麼東西?那什麼意思?時時刻刻提醒回頭。如意的頭是回來的,叫回首如意。就是你看到這個東西就想到,我要回頭,財夠了,不要再貪了;地位夠高了,別再往上爬了,就是知足常樂,回頭如意。你看這表法多好!那現在人?現在人不知道回頭,不知足,那造的業就可怕了,像唐太宗講的,全是地獄業。

      所以你看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叫助道法,幫助我們的,我們的正道是信願持名,一向專念,求生淨土,正道,這些是助道。我們在這一生修行過程當中,每天都會發生事情,用什麼方法來保護自己,不至於受影響、不至於墮落,這三十七道品就這個用處,時時刻刻提醒。有前面這三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你才有五根、五力;換句話說,你才有修行的根本。沒有前面,你根本是很脆弱的,是假的。所以今天這個世間,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什麼原因?沒有前面的基礎。是布施,是修功德,但是這裡頭都夾雜著自私自利、夾雜著名聞利養。順境善緣,歡喜、貪心;逆境惡緣,他瞋恚,這怎麼行?這全下來了,就是禁不起考驗。誰在考你?每天從早到晚,你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在考你。你在什麼境界裡頭都如如不動,老老實實就一句阿彌陀佛。

      所以我講過很多次,我這一生最佩服的是誰?鄉下那些阿公、阿婆,每天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好像是個傻瓜一樣,什麼都不懂。你跟他講什麼話,他跟你笑嘻嘻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不知道他聽進沒聽進。你看,他聲聲阿彌陀佛灌到你耳朵裡頭,那個人真了不起!他需不需要助道品?不需要。為什麼?他如如不動,一天到晚、一年到頭就一句阿彌陀佛。這是什麼根性?上上乘根性。古德所謂「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上上根人一聞千悟,他什麼都知道;那下愚,下愚跟上智平等,他們的成就平等。那下愚是什麼?他什麼都不知道,他什麼不會干擾,就一句佛號念到底。不管你講什麼,在我面前講好話、講壞話,反正我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有沒有聽進去?沒聽進去,他不生煩惱,說再多好東西讚歎他,他也不會歡喜,柔和質直,滿面笑容,聲聲阿彌陀佛,那決定成就。他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高!我相信他們不是在凡聖同居土。這種人值得敬佩,不容易學到。以前李老師跟我講過好多次,很想學阿公、阿婆,學了一輩子學不像,在境界裡還會起心動念。一天到晚在境界裡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人我們就知道他,他決定往生,而且往生品位高,往生時候瑞相好。

      諦閑老和尚的念佛的徒弟鍋漏匠,這個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他成功的祕訣就是老實、聽話、真幹。出家,諦閑老和尚就教他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什麼都沒給他講,就講六個字。告訴他:你就念這一句佛號,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末後給他說一句話,將來準有好處。你看他老實,他也不問什麼好處不好處,他只你教他這麼念,他就這麼念,好處不好處他不想,他也不問什麼好處,不問。老實!念了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所以六波羅蜜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特別是人事環境。

      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學佛最重要的是知道人沒有死亡,這個非常重要,你就不會貪生怕死了。人沒有死,身體死亡,有生有滅,你沒有生滅。你的生滅要跟著身體生滅時,那還投什麼胎?那誰去往生?往生,你身體沒去。往生是你去往生,不是身體,身體不重要,身體早就應該把它放下。身見破了、邊見破了,邊見破了就沒有對立,是非人我都沒有了。成見斷了、放下了,成見是自以為是,我以為怎樣怎樣,要強加於別人,這叫成見。成見也放下,心多乾淨;成見不放下,心裡頭的事太多了,這個對於清淨心是大障礙。而往生的條件確實就在心清淨,所以心淨則佛土淨。什麼人能到極樂世界?心清淨的人到極樂世界去了。我們雖然念佛,念一輩子,心不清淨,去不了。什麼人有能力在臨命終那一刻,把心裡頭牽掛的那些東西一下放下?幾個人能做到?最後一念做不到,還有牽掛,完了,又搞六道輪迴去了。念佛的人,過去李老師常說,一萬個念佛人,能往生的三、五個,就算五個,念佛人當中還有九千九百九十五個不能往生,能往生只有五個。什麼原因?最後一念還是沒放下,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這是我們真正的傷害。

      現在這個時候,這個社會很亂,謠言很多,從各個方面傳來,我也收到很多。有人問我,你怎麼看待?我們要聽佛的話,佛告訴我們,學佛的人,一切災難現前,一句佛號能夠解決。那我們應對的方法就有了,無論什麼信息傳來,不要理會,一心念佛就好!你去理會那些,你的心就亂了,清淨心就沒有了。傳導過來,不需要理會,甚至於一些東西不需要看,看它幹什麼?念佛就好了!你告訴我這是哪裡傳來災難,我知道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趕緊念佛。我們要能夠應對!佛力加持,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功德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在這部經、在這部集註裡頭,明白了,真搞清楚了。經教,我只學這一部就夠了,我不要再學多。這一部東西可以幫助我到極樂世界,我想學的無量法門到極樂世界再說,現在統統放下。到極樂世界無量壽,有的是時間,慢慢學;在這兒不行,時間太匆促了。你們大家都說災難就在眼前,那來不及了,應該徹底放下。「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我們老實,只抓住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成功了。這個機會是決定不能夠放棄的,一定要認真,要抓住。千經萬論,一句阿彌陀佛包括了,所有災難,一句阿彌陀佛化解了。我們要相信!真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我這個信就有根,精進有根,念定慧就有根。根天天在增長,就產生力量。力量什麼?斷疑生信,堅定信願。這五根有力了,這個力量決定送我們到極樂世界。

      下面說,「放逸懈怠,恣縱閑蕩,當用精進而對治之」。懶散、懈怠,這個也是麻煩事情。精神提不起來,這時用什麼?精進。注意那個精,精是純而不雜,這個時候最怕就是雜亂。精就是一門深入,進是進步,不退轉,長時薰修。我就學一門,老老實實就一句佛號念到底、一部《無量壽經》,決定不再搞多。這就是我一生的功課,我一生的事業。我走的時候走得很好,留個好榜樣給大家看看,這是念佛人,大家相信了;走得不好,讓人家說佛法是假的、是迷信,這個罪很重,這個果報在三途。你說我沒做錯事情。你表法表錯了就是罪過。我身體不好,我精進能夠把身體調好,這是什麼?念力。

      近代這些量子力學家,現在變成很熱門,這年輕的科學家都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根據他們研究提出這些報告,我們看了很歡喜,念頭能改變物質。你看這是我們在經上讀到的,十乘理觀第一,在第一觀裡面讓我們看到的,這天台智者大師說的,「所觀者何?不出色、心。色從心造,全體是心」。這句話是整個佛法的總綱領,跟今天量子力學家所講的完全相同。色從心造,色是物質,物質從哪裡來?是心造的,就是念頭造的。所以整個宇宙全體就是個念頭。那你念頭善,就是極樂世界;念頭不善,就是地獄現前。有沒有天堂、有沒有地獄?沒有,只有善念、惡念,淨念、染念,全是念頭,什麼念頭變什麼樣的境界。這個東西我們真的明白、接受了,不再懷疑了,我只要把念頭轉過來,身上什麼毛病都沒有了。

      這些科學家這幾年專門在全世界各個地方蒐集這些例子,都是蒐集什麼?很嚴重的病患,醫院都宣告他,等於是宣告他的死刑,你的病沒有藥再治了,大概存活的時間二、三個月!讓你家人帶回去,想吃一點什麼就吃一點什麼。這些人絕望了,這裡頭有一部分信仰宗教的,絕望之後怎麼樣?不再想病,想病沒用,也不再想身,反正幾天就要死了,一心去祈禱,去想神、去想天堂,希望神能保佑他,死了以後帶他到天堂去。過了二、三個月沒事,再去檢查,病沒有了。怎麼好的?奇蹟!不是奇蹟,念頭轉變了。所以不要想身體、不要想病。你想好,也是在養病,把病養大了;你想不好,那就更快速,都在那裡養那個病,你的病怎麼會好?你念頭一轉,像我們念佛,念頭轉到阿彌陀佛,天天想阿彌陀佛,不想自己身體,也不想病,二、三個月什麼事都沒有,再檢查就沒有了。

      我前幾天還聽到個同學告訴我,他說現在有些醫生對於癌症的病患,告訴他,他說:你肯不肯相信?如果肯相信,你一個星期不要吃飯,餓不死,你那個癌細胞會餓死。因為你吃東西所有的營養,全部都被那個癌細胞吸收去了。你一個星期沒有營養進去,癌細胞受不了,它就死掉了。有道理!所以有病,吃這樣補的、吃那樣補的,那個麻煩大!你那些補的不是補你的五臟六腑,你完全補那個細胞、病毒,你去養病毒。這些話都有道理!醫生教這些病人,有些病人真的照做,他真的病就好了。所以這是對付癌細胞的一個方法,把它餓死,藥物沒有辦法消除它,這個方法可以消除,不給它營養,讓它餓死。科學家的方法跟佛經上講的道理相吻合,就是以心控物。我們的心不再想身體、不再想名聞利養、不再想五欲六塵。想這個東西是什麼?想這個東西是六道,離不開六道。我專想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怎麼想法?經上所講的都是極樂世界,想阿彌陀佛。這是正念,八正道裡頭正念,正思惟。可不能錯用了心!錯用了心,你的麻煩就來了。這是放逸、懈怠。

      精進,在最不得已的狀況之下,一定要鼓起自己的勇氣拜佛。我們對於佛菩薩,那一種真誠恭敬心生不起來,如果你拜佛拜上三個月,恭敬心生起來了。每天至少一千拜。如果你沒有任何工作,你可以拜三千拜。我相信半個月、二十天,你的狀況完全不一樣了。飲食簡單,不能吃得太飽,可以學禪堂的方法,少吃多餐。放一點點心,餓的時候吃一點點,用功保持不饑不飽。吃飽了昏沉,他餓了心慌,心定不下來,所以不饑不飽,禪堂就用這個方法。禪堂沒有持午的,不但吃三餐,還有二、三餐的點心,他只叫你吃一點點,保持你的精神、體力在最好的狀態,他要求的是這個。念佛堂亦如是,都要知道用這個方法。

      現在國家也不希望你有大道場,人多了麻煩。對修行人好得不得了!印光大師說得好,小道場,人數不超過二十人。所以齊素萍居士,在甘肅建道場,她告訴我,要想辦兩個佛學院,一個男眾佛學院,一個女眾佛學院。我就告訴她,學生不超過二十人,我們要精不要多。二十人裡面,實際上十個正科生,十個旁聽生。挑選十個好的,我就教這十個人,另外十個旁聽。男眾十個,女眾十個,十年之後,你這個道場能出二十個人還得了?不得了!要真出人才才行。十年、二十年,一個都出不來,這失敗了。我們在澳洲十年,一個人都沒出來。有人怪我,你沒有教。不是我不教,沒有人真學。有一個真學的,我都會真教他,我都會在澳洲住十年不離開。一個真學的都沒有!這就難了,太難了。真正肯學的,可遇不可求,找一個真正老實、聽話、真幹,找不到!

      不在身邊的,劉素雲居士成就了,劉素雲,劉素雲成就了。這個人的長處就是六個字,老實、聽話、真幹,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天聽經十個小時,十個小時實際上聽一個小時,重複聽十個小時,長時薰修。這部經聽完了,從頭再來,不換,十年如一日,真成就了。人人都能成就,佛菩薩沒有偏愛某一個人,只要你肯真幹,沒有一個不成就。十年的時間定住一部經,鍥而不捨,終而復始,絕不改變,他就沒有雜念、就沒有妄想,心地清淨。這樣的修行,在一般人,三年到四年得三昧,得三昧是清淨心現前;五年、六年開智慧,智慧開了,沒有學的東西,他一聽就懂、一看就懂,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我聽說有人請劉居士講經,她沒有學過的,講得很好,沒講錯。證明了佛在經典上所說的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成就,一切法門全成就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個道理就是念力。所以只要明心見性,世出世間法樣樣就通達了。每一個法門都可以明心見性,只要你一門深入,只要你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就成功。所以精進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

      「若浮掉馳騁」,這四個字就是現在人所講的心浮氣躁,他定不下來。「散亂不定」,這個時候用什麼方法?用禪定對治。禪定還是要放下,要放下不了的,他定不下來。淨宗的方法是用一句名號代替一切法門,你只把精神專注在佛號上,散亂不定的現象就消失了。馳騁是形容散亂不定的樣子。俗話所說快馬加鞭,馳騁是這個意思,速度很快。用功時候,有這兩種現象出現:一個就是心浮氣躁,佛法講掉舉,浮掉,心裡七上八下,定不下來;另外一種現象,昏沉,精神提不起來,這個是最常發生的事情,特別是在共修的時候。大家在一起念佛,一個心亂,他佛念不好;一個打瞌睡了,甚至於繞佛的時候都打瞌睡。你聽聽他,他不是在念佛,他打呼。我們真見過,真有本事,繞佛還打呼,這就是昏沉。昏沉,這是「愚痴迷惑」,要用什麼方法?要用六波羅蜜的智慧,智慧破昏沉的。

      所以「前之六種觀法,皆名正行;六度等法」,這就是助道,幫助你解決問題。「《涅槃經》云:眾生煩惱非一種,佛說無量對治門」,就這個意思。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有八萬四千法門,法門是什麼?是對治煩惱的。我們這一宗,淨宗的正門,就是經上所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蓮池、蕅益大師教給我們的,深信切願、執持名號、求生淨土,淨宗的正門!對治懈怠,拜佛是最好的辦法,無論他是掉舉,或者是昏沉,這一個辦法統統都有效。叫他拜佛,心裡頭念佛,不要出聲,出聲傷氣,拜佛出聲傷氣,默念,好辦法!

      再看下面一段,第八,「知位次」。這個也很重要。「位即行行所歷之地位,次即次第。謂所歷之位,高下淺深不相混雜也」。大乘佛法,總共是五十二個位次,前面五十一叫因位,都在修因,最後一個位次是果位,《華嚴經》上所說的,最後一個位次叫妙覺,那是果位。前面五十一個是因位,五十一個,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五十一個,這五十一個都是菩薩,最後妙覺那是佛,這成佛了。所以佛是果位,前面是因位。這個地位高下淺深不一樣,一定要很清楚我們自己修行到哪一個位次。西方極樂世界也有位次,四土三輩九品,我在哪一土、我是什麼樣的品位,清楚!

      「若修行者不知位次,下根障重」,業障重。「非惟正助不明,卻生上慢。謂已均佛。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這個是麻煩。這是講下根,業障重,什麼是正修、什麼是助修他不知道,他修行一段時期就生增上慢。什麼叫增上慢?他不是騙人的,他真的自己以為證果了,其實沒有,他不是騙人。他誤會了,以為均佛,跟佛一樣,就等於佛,跟佛一樣。這是錯誤的,沒有得道,他自己以為得道。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遇到一個老居士,年齡比我大,大概大我有二十歲的樣子,長輩,在家居士,修得不錯。我出家之後,有一次去看她,她請我吃飯,告訴我,她證阿羅漢果了,說得挺像那麼回事的。我沒法子,她不是騙人,真的自己誤會,以為證阿羅漢果。最後搞得我不得已,我說阿羅漢,證得阿羅漢,六種神通出現了,妳可以試試看,妳具不具足天眼?我們在她家裡,她家外面是個小院子,院子外頭是馬路。我說妳能不能看到馬路上車行人走,有沒有看見?她說沒有。我說阿羅漢有天耳,我們一般人聽不到的音聲,妳可以聽得到。她說也沒有。我說那妳連個須陀洹都沒有證得。這經上講得很清楚,須陀洹兩個神通發現,天眼、天耳。斯陀含,二果,二果又加兩個神通,就有四樣,他心通、宿命通,知道自己過去世,過去一世、二世、三世,清楚;別人起心動念,他知道,這是他心通。我說這二果。三果就有神足通,神足通就變化了,他能分身,他能變化。神足就是如意通,他想要到什麼地方去,念頭才想,人就到了,用不著坐車,人就到了。這三果。四果有漏盡通,見思煩惱都沒有了。她不行,她一樣都沒有。我說那妳還是凡夫,妳連初果都沒有證得。她才相信。真難,這叫增上慢,不是故意騙人,自己有嚴重的誤會,沒有得道以為得道,沒有證得以為證得。這種情形,修行人如果教理不通達、地位不清楚,很容易產生這個現象。增上慢對自己障礙很大,他以為證得,他不再向上,永遠不能證得了。這嚴重的障礙。

      「故小乘經中,四禪比丘,謂得四果」。這是增上慢。比丘修定,修四禪八定,他修到第四禪,換句話說,他就能生到四禪天。他以為他證得四果,四果是阿羅漢,其實不是的,四禪天跟四果差遠了,四禪天連初果都沒證得,凡夫。四禪八定是凡夫定,不是聖人。為什麼?沒斷煩惱。所以四禪天人還不如須陀洹,須陀洹斷煩惱了,五種見惑斷掉了。這要是細講,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見惑斷掉了。比丘如果修禪定,修到四禪天,他這個沒斷。他沒有斷,誤會了,把四禪天當作小乘的涅槃。產生誤會是從這來的,以為自己證得涅槃,將來壽命到了,還要往下墮落。四禪天的壽命很長,墮落的時候他就會謗佛、謗法,認為佛欺騙了他,他已經證得了,為什麼還會墮落?這個念頭一生,就到地獄去了,毀謗三寶是地獄罪。所以麻煩大了!

      可是在「大乘經中,魔為菩薩授記」。大乘法裡頭不知道這個次第,魔來干擾他。怎麼干擾?魔現佛身來給他授記,說你是什麼菩薩,你將來什麼時候成佛,給你講這些。你得意洋洋,佛給我授記。假的,不是真的,這個事情要知道,千萬不能當真。現在你看看,附身的、靈媒常常說這個人什麼菩薩再來的,那個人是什麼佛再來的。你聽了之後可別相信,那是魔為菩薩授記,假的。自以為是什麼菩薩,錯了。菩薩怎麼會有煩惱、菩薩怎麼會有分別執著?所以,這個東西你得想想。

      我們看十信位的菩薩,初信位菩薩五種見惑斷了,見惑是斷了,見惑的習氣還在。我們怎麼知道有習氣?佛經上講的阿羅漢,證得阿羅漢,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他還有見思煩惱習氣。所以我們就曉得,初果,證初果,見惑斷掉了,有見惑習氣,習氣什麼時候斷?二果就斷掉了,要再升一級。如果在菩薩裡面講,十信位的菩薩,初信斷見惑。初信位斷見惑,二信位斷見惑的習氣,三信位斷思惑,思惑有八十一品,斷前面的好像是六品,這就升到第三,第四也斷習氣,第六是斷最後。不錯,前面是六品粗惑,後面是七十五品,一共九九八十一品。所以他有習氣,升一個梯次斷一個習氣。到七信位,見思煩惱斷盡了,就是八十一品思惑斷盡了,習氣沒斷。

      思惑的習氣什麼時候斷?八信位,八信位斷這個習氣,見思煩惱習氣斷了。九信位斷塵沙煩惱習氣,十信位斷無明煩惱,他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證得圓教初住,圓教初住,見思、塵沙、無明統統斷了。見思的習氣、塵沙習氣也斷了,無明習氣沒斷,無明習氣沒斷。所以一真法界,就是佛的實報莊嚴土,怎麼來的?無始無明習氣造成的,那個習氣沒辦法斷。為什麼?他已經不起心不動念,你要斷,不又起心動念了?那就愈來愈嚴重,所以他不起心不動念。怎麼斷?隨它去,慢慢時間長了,自然沒有了,所以叫無功用道。古人給我們舉個比喻,就好比酒瓶,這有習氣,酒倒完了,擦乾淨了,確實沒有了,聞聞還有味道,這個東西沒法子去。要是放在那裡,瓶蓋打開,過個半年、一年再去聞,沒有了。

      無始無明習氣要多久才能斷掉?三個阿僧祇劫。所以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對普通人說的,是對法身菩薩說的。他那麼長的時間,他無明習氣還殘餘多少,每個人不一樣。所以他才有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個階級就是說他所帶的習氣有多少,愈往上面去就愈薄。到等覺,那只帶最後一品,叫生相無明。那一品破了,相就沒有了,就是實報莊嚴土的相沒有了,他回歸常寂光,那就是妙覺如來。等覺菩薩一提升就是妙覺。位次!什麼位次自己一定要清楚,不至於產生誤會。特別是自己要清楚,人家恭維你,那一恭維你就傻了,你信以為真,那你就上大當了。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若知位次,則無如是之失。故須知位次也」。這個前面講的大概都沒有問題,就是授記。授記它有個註解。「授記者,聖言說與曰授」。授記是什麼?是佛給你授記的。「果與心期曰記也」,我們都想成佛,他來告訴你,你什麼時候成佛,你在哪一個世界成佛,你成佛叫什麼名字,他都可以告訴你,這叫授記。決定不是在我們這一生能做到的。那至少是什麼?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這個時候佛才給你授記。那就是說,佛授記的對象是法身菩薩,我們現在沒到那個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法身菩薩境界。

      可是有一個迷、誤區,無想天。修無想定的人,他確實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果報在第四禪無想天。這跟初住菩薩有什麼差別?初住菩薩有智慧,雖然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樣樣清楚、樣樣明瞭,心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在外面。而無想天他什麼都不知道,他有定沒有慧,心就定了,什麼都不想,就得這種定,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知道。有一個例子,諸位讀過《了凡四訓》,了凡先生跟雲谷大師在禪堂坐三天三夜,沒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無想定。老和尚問他,他什麼都不知道。真有定的話,他生智慧。所以老和尚一問,問他:你功夫不錯,從哪裡學來的?他很老實,我的命被人算定了,二十年一點都沒錯。所以我相信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那就不要打妄想,打妄想沒用處。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無想定是凡夫,沒出四禪,凡夫。所以知位次是很有必要的。

      第九,「安忍」。這一層一層往上提升,知位次之後,安、忍。安是不動,忍,忍耐,真正能夠守得住。「謂修觀之人」,你看「初觀不思議境」,這是第一觀。一直到前面「第八知位次」,功夫都還能夠得力。「或入五品,障轉慧開,神智爽利,本不聽學,能解經論,欲釋一義。辯不可盡,或說一兩句法,或說一兩則禪,初對一人,傳誦漸廣,則外招名利」,這問題來了,你看外面有名利來了,「內動宿障」,裡面阿賴耶裡頭貪瞋痴慢的種子起現行了。「宿障縱少,名利彌至,為眾圍繞,廢損自行。非惟正行不進,障道還興」。為什麼要學安忍,麻煩就在這裡。他得什麼功夫?得五品位,連初果都不如。註解裡頭有,「五品者,隨喜、讀誦、說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也」。

      智者大師往生,他是念佛往生的。弟子們問他,老師往生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品位?智者大師說,他只得五品位。就是這裡講的,五品位生凡聖同居土。這大師示現的,教我們要老實,不要好高騖遠。你看蕅益大師,人家問他,你老人家一生念佛求生淨土,什麼樣的品位你就滿足了?他說我要真能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滿足了。大聖大賢都教我們知足常樂,不要好高騖遠。好高騖遠去不成,為什麼?你有妄想夾雜。你只一昧用真誠心就好,何必要計較品位?那經上講得這麼清楚,只要往生,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嗎?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本來是不平,阿彌陀佛把它擺平。阿彌陀佛用什麼擺平?用四十八願五劫修行功德擺平。這都是我們最好的典範。所以不必去問品位,操這種心就是障礙,你心不清淨。心淨則佛土淨,所以心不清淨不行。清淨,什麼都放下,極樂世界品位也放下。只要能往生、只要能見阿彌陀佛就夠了,就心滿意足了,這個一定要知道。

      你看入五品位,五品位,你看看他修的什麼?隨喜。隨喜不容易,你要不能放下成見、放下對立,你怎麼能夠隨喜?隨喜就絕對不跟人吵架了。還要執著我的對、你的錯,這就隨喜不了。所以普賢十願裡頭,隨喜功德,隨喜是成就功德,為什麼?把你自己的妄念放下、成見放下,不再執著。你善,我也可以隨喜;惡,也可以隨喜。真了不起!雖然隨喜,心裡不落痕跡,這叫功德。如果口裡沒有這個,心裡還有,這不叫隨喜。心裡頭痕跡都沒有,知道什麼?知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善法如是,惡法亦如是,都不可得。心住在一句佛號上,行善,阿彌陀佛;造惡,也阿彌陀佛。造作的人,他有他的果報。造作不善,能勸的人要勸;不能勸的別勸他,勸他,造業更重,他就謗佛了。不勸他,造的業輕;你勸他,造業重。所以,菩薩有慈悲心,不忍心讓造罪的人再加重罪業,所以他不說。能勸、能聽的,這個一定要勸、要說,不能夠接受的絕對不說。

      這樁事情,我們在跟李老師學經教,教學的時候,老師把這個表演出來了。我那個時候年輕,不懂,心裡有懷疑,就是好像老師對人不平等。對這個學生,有打、有罵、有教訓;對那個學生,滿面春風,他做得不對,老師也不說,也不會發脾氣。我是悶了一陣子,大概有一個多月,老師看出來了,有一天把我叫到房間,問我這樁事情。我說是的,我是有懷疑。老師就說,學生當中,有真願意學的,打他、罵他,他感謝老師,這個要教,要真教;還有些很愛面子,說幾句不好聽,臉上就紅了,樣子就變了,別教了,為什麼?這樣你要真的教他,就變成仇人了。我才恍然大悟!絕對不跟人結冤仇。你不能接受的,你有好的,讚歎一句;不好的,一句不說,不結冤仇。在這裡跟老師學到這一門,見到不善也能隨喜。因為這個不善對我們傷害不是太大,對我們這個社會傷害也不是太大,小不善就不必提了。真正遇到大的不善,那我們講,他不會聽的,要找什麼?他最歡喜的人、最親密的朋友,讓他去試試看。但是言不能過三,兩次,不可以第三次,兩次不聽,以後就別說了,說了人家心裡有怨恨。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不要跟人結怨。菩薩的智慧、菩薩的慈悲,從這個地方顯示出來。

      所以五品位,也就是認真學習,沒開悟,學習得很好。你看隨喜、讀誦、說法,今天我們學講經,兼行六度,正行六度,我們確實在這幹,沒開悟、沒證果,煩惱一品都沒斷。所以入五品,也有一點小智慧,解悟,神智爽利。是一個修道人,是個很好的修道人,真正修得好的,大概都是在這位次,智者是表演給我們看。本不聽學,能解經論,他沒有聽過的、沒有學過的經論,他一聽能聽得懂、能理解。欲釋一義,給你解一句佛法,或者說一個義,辯才無礙,辯不可盡。或說一、二句法,或者說一、二則禪,禪宗的公案。起初對一個、兩個,慢慢大家都很佩服你、都很讚歎,以後人就愈來愈多了,傳誦漸廣。這就是什麼?名出去了,現在講知名度。知名度高了,那你就外招名利,慕名來跟你學習的,供養、利益就多了。這個時候最怕的,內動宿障,你阿賴耶裡頭煩惱習氣種子,如果受外面境界影響,它起來了。宿障縱然少,不是很多,名利彌至,彌是多,愈來愈多,名氣愈來愈大,利養愈來愈多。為眾圍繞,親近的人多了,不是好事,你自己修行的功夫都沒有了,時間沒有了。非惟正行不進,障道還興,興就是興起,障緣就不斷的出現,你的正行功夫不能進步。這是自古以來普遍的現象,多少修行人在這個境界裡頭被淘汰掉。所以名聞利養絕對不是好事。

      我們跟李老師,李老師禁止我們四十歲以前公開講經。為什麼?就是怕這個事情,防得很嚴。四十歲以前講經,在家裡講,台中蓮社、慈光圖書館,自己的道場,不出去;四十之後才可以出去,你稍稍有把握。現在五十也不行,六十也不行,也保不住。從前四十是什麼?人家的根厚,根基紮得好,四十而不惑。這個標準是孔子的標準,四十歲不迷惑。孔子,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這是孔子的境界,以他為標準。我們四十歲能不迷惑嗎?能不被這些名聞利養動心嗎?一動心就壞了,大幅度的退轉,將來還是搞六道輪迴。你看看,諦閑老和尚那個參禪的徒弟,不就是毀掉了!在金山寺做到了首座和尚,這地位高,方丈下面就是首座。名高了、地位高了,皈依的也多了,供養也多了,業障就現前了,名利心現前了,把不住了。這個東西一現前,護法神離開了。護法神是護法,你法退心了,他就走了。冤親債主找上門,這個冤親債主是他沒有出家之前的太太,找來了,把他拖下去,去當土地公去了。鬼道裡頭最小的鬼王,土地公。一世的修行,得這樣的果報,倓虛老法師常常用這個例子提醒大家。

      「惟當自勉,於名利心,安然不動」,這個很重要!我能保住這一點,是當年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只接受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其他的一概不接受。一生不建道場,真的是不管人、不管錢、不管事,一生教學。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你跟釋迦牟尼佛學習,是聽講經教學,上課;修行,你自己的事情,佛不問你。聽明白了,自然就知道該怎麼做了。行是生活行為,生活行為錯了,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生活行為不外乎三類,思想,你想錯了,念頭錯了,要修正過來;言語、身體造作,就是身語意三業。修學的標準就是佛所教的,經論是修正思想的,戒律是修正言語跟身體造作的。他講經律論,不就是修行的標準嗎?講清楚、講明白,你自己就知道怎麼做。所以老師使命只做到開示,悟入是學生自己的事情。開是啟發,示是做榜樣。釋迦牟尼佛自己做個樣子給你看,這個教育的方式好!好到極處,應當學習,應當把它發揚光大。學生完全受到精神感召,自動自發,不需要管教。每個同學都自動自發的去修行,修正自己錯誤行為,不修行看到不好意思,自然大家各自認真,依照經律論修正身口意三業。所以於名利心,安然不動。

      我是到晚年,七十三、四歲的時候,離開新加坡到澳洲,替悟字輩的這些年輕人建一個道場。我知道他們也不是真正幹,建個道場,你們自己有個地方好好去修。我在任何地方講的經,錄音帶、錄影帶都交給你們,你們自己去聽,自己好好學習。方法教給你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有十年,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十年過去了,沒有一個成就。所以我就告訴大家,再一個十年,看看再十年之後有沒有成就?沒有成就,那就沒法子了。為什麼不能成就?沒放下。五種見惑沒放下,五種思惑沒放下,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貪、瞋、痴、慢、疑,這十個沒放下,一個都沒放下,所以沒有成就。連五品位都沒有,五品位在這十個之下。這十個如果破個一、二個,就證小果。五品位在須陀洹之下。如果我們講四向四果,五品位是初果向,向著這個初果,還沒有到,是這個方向,但沒到。到了就證初果。證到初果之後,目標就向著二果,修二果向。修成了,證到二果。所以五品位是初果向,在大乘就是向初信菩薩,向著初信菩薩的目標去邁進,這個方向正確,修成功了,就是初果,就是初信位的菩薩。

      「復須忍耐內外榮辱,策勵其心,故名安忍」,你看這多重要!內,讓自己不生煩惱,清淨平等心不受外頭境界影響,無論是別人讚歎。榮,不起貪心、不生傲慢;辱,不生煩惱、不起怨恨,要用平等心來看待。策勵其心,那就是好事情,順境、逆境都幫助你長成、都幫助你成就。不是幫你成就,就是幫你墮落,境界就是這樣的。所以境界是個中立的,沒有善惡,善惡都在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去對待;用得正,提升了。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提升了;如果他怨恨,他就墮落了,他就又回到六道輪迴,搞冤冤相報。所以我們要記住,外面境界永遠沒有善惡。蕅益大師說得很好,他講「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我們用好的心看外面的境緣,境是物質境界,緣是人事境界,你用好的心看,都是好;你用不善的心看,全都是不善。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看我們用的是什麼心。這不就是說境隨心轉!

      現在量子學家提倡以心控物,就這個道理。要用我們的心改變外面的環境。你天天改,不要急著怎麼還沒有轉過來?不要想這些,我功夫不到。只一味求自己,不要求外面,這就對了。我們要從外面求那就錯了,從內求就對了。所以佛法稱為內學,佛經稱為內典,就是這個道理。佛法是向內,不是向外的。如果向外叫外道,就錯了,完全錯了。記住前頭第一句話,「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經》上說的。十乘理觀裡面告訴我們,色是心造的,全體是心。說得多乾淨!一句話,遍法界虛空界全體是心,誰的心?自己的心,不是別人的心。所以任何事情不能怨天尤人,不能怪別人。好,自己造的;不好,也是自己造的,自己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我們今天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