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淨土大經科註

    第359集

    共578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1年9月21日啟講,2012年10月21日圓滿。

    黃念祖老居士集註,集經、論八十三種,祖師大德註解一百一十種,有緣遇到太希有了。開講第二遍,把我作的科判會進去,《淨土大經科註》。很詳細,我參考了慈舟老法師的科判。看經文、註解,段落層次更明白,從章法結構就能看到思想體系。無論出家在家,講解這部經,學習這部經,信行不退。一向專念是行,發菩提心是信,願生淨土,老實念佛不退轉,即得授記。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五九集)  2012/6/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八十二頁,最後一行看起。科題,「淨念彼佛」。請看經文:

      【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一念淨心,發一念心』,「與前文中一念淨信中一念,均即是一心也」。前面講一心、一念,「一念淨心」,最後講到乃至十念,這些都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五逆十惡臨終一念十念,皆生彼國。一心是十法界的本體,這個話講得好,「真如實相之異名」,一心就是真如,一心就是實相,一心就是自性、就是法性、就是中道第一義諦,佛用許多名詞來形容它。只有這是真的,除這個之外全都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是自己的真心,妄是自己的妄心,總不離當人自性,就是自己。所以,整個佛法說的是什麼?說的是自己的真相而已。「亦即《那先經》謂為最為第一,《彌陀疏鈔》謂為全體是佛者也」,這是給我們解釋一念淨心,一念淨心最為第一,一念淨心全體是佛。『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彼佛」是阿彌陀佛,「即定生彼國者」,決定往生。這正是日本人「幸西氏所主之一念義」,前面我們讀過。「凡夫之信心,如能一念與佛智相應,即得往生也」,一再的強調一念,一念信心,用這個心去念佛就決定得生。「又此一念,既已全體是佛,即此全體是佛之念,以念彼佛,故一念即得相應」,古人所謂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是以定生彼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不退轉無上菩提」,這就是願文裡面所說的皆作阿惟越致菩薩。

      底下一段,「往生勝妙果德」,我們看經文:

      【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念老的註解說,『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因一念往生者,既亦曰三輩,故品類不一。臨終景象,亦應隨之而異」。這一段是講一心三輩,不是專修淨土的。修學任何一個法門,只要對淨宗真信、真想往生,像前面所說的,每天只要早晚修這個十念法,盡一口氣為一念,就是兼修淨土法門,往生的時候信願懇切,統統能往生。說明這個法門廣大無極,也證實了淨宗心量之大無所不包。過去因為交通不方便,資訊不發達,與外界往來稀少。如果在今天,那些祖師大德一定會說,無論修學哪一種宗教,早晚都能夠加上十念,念阿彌陀佛,以他修學宗教那種的虔誠,斷惡修善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也必定得生。為什麼?符合四十八願所說的,也符合十九願所說的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我真相信,我真想去,這就是無上菩提心,蕅益大師說的。所以法門廣大,無與倫比。臨終往生的景象,當然各個不同。

      「於上輩者,生死情盡,凡聖體空,明識佛無來去,而見佛來。了達生死本空,而現往生。捨此生彼,皆如幻夢。故云如夢也」。這先說上輩的,上上品往生的。第一個,生死情盡,這斷了。什麼斷?念頭沒有了,心裡頭沒有生死這個念頭。這是有很大的智慧,很深的定功。生死情盡了,凡聖體空。有沒有凡聖?凡聖是假名,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哪來的凡聖?凡聖是從迷悟上說的。迷悟也不是真的。一真法界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對立,哪來的凡聖、生死?所以統統沒有。六祖惠能開悟時候說得好,「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這裡頭就沒有生死、沒有凡聖。這是什麼?自性清淨心現前,就是一念心現前了。一念無二念,有生死是二念,有凡聖也是二念,二念是凡夫,一念是佛與法身菩薩。所以明識,明是明白,識是認識,佛沒有來去。沒有來去,見到佛來了,那是什麼?緣,緣成熟了,佛現身。佛在什麼地方現身?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了達,了是明瞭,達是通達,生死本空。實在說沒有生死這樁事,我們完全看走了眼,迷在這個幻相當中,以為它有生死。自性沒有生滅,這個我們都承認,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無生滅」,不生不滅。那麼相,凡所有相,是生滅的。生滅跟不生滅是一不是二,雖有生滅,你找生滅了不可得,你去找。

      現代的科學家用精密的科學儀器,能夠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一千兆分之一秒,你能說它有生滅嗎?佛經上告訴我們的比這個還快,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個生滅我們捕捉不到。我們這個眼睛,一秒鐘二十四次的生滅,我們眼睛就被騙了,誤以為是真實。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有個概念,概念很模糊,不清楚。這個畫面打在銀幕上,時間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看到什麼?只看到一個影像,模糊的影像,裡面什麼東西不知道,瞬間就沒有了。大概二分之一秒,我們才看出形相是什麼東西,也是突然就滅了。這就是生滅即是不生滅,你不能說它有生滅,你也不能說它沒有生滅,所以生滅即是不生滅,所以說不生不滅。如果真的不生不滅,你說它毫無意義,它有生有滅,但是你沒有辦法捉捕到。我們的六根都捉捕不到它,意根,就是第六意識,對它也沒辦法,它速度實在太快了。

      那我們本身,第六意識頻率同樣是這麼高。如果在同一個頻率當中,我們知道,他就見到了。什麼人能夠跟這些事實現象同一個頻率?大乘教裡頭佛說的,八地以上。八地以上可以跟它是同一個頻率,所以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菩薩五十一個等級最上面的第四個等級,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再上面就不是菩薩了,叫妙覺如來,究竟的佛果。這五個地位的人看得清楚,看得清楚的原因就是頻率相等,所以佛對於這些事情知道得這麼清楚,道理在此地。今天科學家他用的是儀器,沒有這些儀器,他自己六根統統緣不到,他跟我們一樣。所以這是上輩的人,實際上他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已經有相當程度的認知。明瞭生死本空,沒有這回事情,而現往生。捨此生彼,皆如夢幻,捨此是離開娑婆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像在夢中一樣。這個夢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好像是在夢中,故云如夢。

      「於中輩者,了達世間,皆如夢幻泡影」。中輩往生的人,受《般若經》的薰陶,印象非常深刻,知道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像夢幻泡影,《金剛經》上所說的。「故於臨終,無所留戀」,關鍵就在這一句,他臨命終時,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視同夢中」,把事實看成夢境一樣,所以他很容易往生。我們上輩這個功夫做不到,中輩可以,我們能做得到。也就是現前生活在這個世間,一定要把這個世間看作夢幻泡影,不要當真。為什麼?你的清淨心能夠現前,你生在這個世間很快樂、很自在。你也可以盡情去享受,但是你沒有佔有的念頭,你沒有控制的念頭,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多自在。學了佛,可以跟佛一樣的看法、想法,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想法能讓我們自性一念真心現前,能讓自性裡面真實功德現前,這個對於往生品位是大幅度的向上提升。這個看法是諸佛如來的看法,是真實的看法。我們把這個世界一切人事物都當真,這是錯誤的看法,不知道整個宇宙都是在一千六百兆頻率之下產生的幻相,真是夢幻泡影。佛的看法看正確了,沒看錯,我們看錯了。所以中輩這個五句我們要記住、要學。了達世間,夢幻泡影,故於臨終,無所留戀,視同夢中,這往生決定去了。

      至於下輩往生的,「其人臨終,彷彿似夢,得見彼佛」,也能往生。臨終的時候念佛,真信、真願、真念佛,佛來接引,好像在夢中一樣。他自己看得很清楚,別人看不到。如果這個人有福報,臨終神智清楚,他會告訴旁邊的人,我看到佛來接引我,我跟佛去了。這個人是決定往生了,臨終神智清楚,一點都不迷惑。我們想到,《淨土聖賢錄》裡頭記載的瑩珂法師,一個破戒、作惡的出家人。為什麼他會破戒、作惡?我們一般人講劣根性重,不善的習氣太重,禁不起外面境界誘惑,所以天天起不善的念頭、起不善的行為。好在這個人還相信因果,自己想到一生所作所為,將來果報必定在地獄,想到地獄他就害怕了。這是他能往生第一個真正的原因,他怕地獄苦。

      向同學們請教,同學們勸他念佛往生,給他一本《往生傳》看。他看了之後非常感動,把自己寮房門關起來,念了三天三夜,不睡覺、不吃飯,真心念佛。為什麼?知道前面兩條路,一個是極樂世界,一個是無間地獄,不能往生決定墮無間地獄,這拼命。這就是前面所講的制心一處,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發的心是勇猛心、精進心,一向專念,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這個也像是在夢中,阿彌陀佛念來了,這個夢境必定是清清楚楚,一點都不模糊,似夢非夢。佛告訴他,你還有十年壽命,十年之後你命終的時候,我來接引你。瑩珂聰明,真了不起,跟佛說,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跟你去。佛答應他,好,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佛為什麼不當時帶他走?佛的本懷是普度一切眾生,如果當時把瑩珂帶走,度眾生只度一個人,不能感化很多人。所以三天之後,讓他把這個信息告訴大家。你看看《往生傳》上記載著,一千多年之後我們看到這個記載都深受感動,瑩珂度了多少眾生。不相信淨土的,看到他這個樣子相信了。

      當時寺廟裡上上下下瞧不起這個人,念佛三天他就能往生,預知時至,佛來接引他,讓寺廟裡每個人都發心了。你看,造惡、破戒的比丘,佛都接引他,何況持戒守法的,哪有不往生的道理?現身說法,三天之後他真走了,不是假的。他要求大眾念佛送他,大家都歡喜,我們念佛迴向給你,給你求往生,看你是真的是假的?念到一刻鐘,古時候一刻鐘大概是現在半個小時,瑩珂跟大家說,佛來接引我,佛來了。他看得見,別人看不見,就走了,沒有生病,說走就走。他往生的品位,我們相信絕對不是下品。雖然《觀經》上講,下輩往生的都是破戒、做不善業,就是罪惡的眾生去往生的。瑩珂是三天三夜念佛的功夫,業障消了,煩惱破了,勇猛精進,把自己往生的品位給提升了。念老在下面括弧裡頭加個解釋,「但一心三輩中之下輩,並不皆等於正宗三輩中之下輩。上中二輩亦復如是。蓋一心三輩,別具一格,不同常規」,它跟我們經上講的上中下三輩往生不一樣。前面有說過,在心、在緣、在決定,他們的品位與這個有密切關係。他發的是真心,緣很殊勝,心裡有決定的心,沒有懷疑、沒有雜念,憑這個來論品位。

      「由上可見,念佛達於一心」,達是功夫到達,「而得往生者,品類懸殊,上則聖賢,下及凡夫」,都是看他的發心,看他當時的緣,當時自己做的決定。向上說,他是上三輩往生,那是聖賢;至於下輩,那就是凡聖同居土。「念佛達於一心,乃至能發一念淨信,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皆得往生」。這一心三輩,不是專修的。「其最下者,則為五逆十惡,臨終發願,至心念佛,十聲相續,乃至僅得一聲,以暗契理一心故,亦得往生。此顯一心功德,最為第一」。瑩珂法師給我們做出榜樣,給我們做出示範,使我們對於念佛往生充滿了信心。八萬四千法門不許帶業往生,帶業不能成就,一定要斷煩惱、要消業障。只有這個法門不需要斷煩惱,也不要消業障,只要你真正獲得一心。一念淨心,一念淨信,你真相信,沒有絲毫懷疑、沒有絲毫憂慮、沒有絲毫雜念,能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

      「淨土持名法門,微妙難思,五逆十惡臨終念佛,暗合道妙,契理一心,即超生死,而登不退」,這個幾句話說得太好了!這個五逆十惡,後頭還包括毀謗大乘的,毀謗大乘這個罪非常重!淨宗,只要你臨終之前,一口氣還沒斷,這時下定決心認錯,懺悔,一心念佛,高的可以達到上上品往生。為什麼?暗合道妙,契理一心,這個不得了,是上輩往生。「極顯持名法門,究竟方便,不可思議」。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方便可以說是最殊勝的方法,最極巧妙的方法。我們看到瑩珂這個公案,他不能往生淨土,必墮無間地獄,這是五逆十惡。臨終發這個狠心,一心求佛,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就叫破煩惱、消業障。為什麼?煩惱、業障不障礙他了,他三天念佛成功了,顯示這個法門不可思議。

      「以上兩類往生,一者三輩往生,皆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此則本經之宗」。宗就是宗旨,宗旨是什麼意思?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念佛有很多種方法,大分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這是四大類。每一類裡頭又有很多,細分很多,幾百種。但是都要遵守這個原則,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果離開這兩句話你就不能往生。菩提心怎麼發法?蕅益大師講得最好,印光大師讚歎他。蕅益大師說,真信、真願意往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好懂!用這個心去念阿彌陀佛,一切都是真的,真信、真願、真念,裡面沒有疑惑、沒有妄想、沒有雜念。

      「二者,一念淨信,一念往生,皆由一念」,一念無二念。誰做到?好多人給我們做榜樣。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老師常常提起,提到「上智與下愚,愚不可及」,不要認為我們自己很聰明,我們跟他比差遠了。比上智我們比不上,比下愚好像我們有餘,我們瞧不起他。老師提醒我們,我們比不上他,為什麼?人家已經到一心一念。他心裡什麼也沒有,全盤放下了,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吃飽睡足了,什麼念頭都沒有,什麼也不懂,他什麼都不想懂,他就是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將來往生,人家是上上品往生。換句話說,我們怎麼比也比不上他,我們怎麼修,還有雜念、還有妄想,人家妄想雜念都沒有了。這個經上講,他的功夫到一念淨信,就一念往生,他只有一念。

      「實相,乃本經之體」,實相是所有大乘經之體,本經是大乘,也是以實相為體。也就是這部經根據什麼說的,釋迦牟尼佛根據什麼說的,這講理。理就是真相,實相就是事實真相,西方極樂世界事實真相,佛根據這個說的。「且一念之淨心,舉體是菩提心」。依照《觀經》裡面說法,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至誠心是真誠到極處,叫至誠;深心、迴向發願心,深心就是清淨平等覺,不迷,迴向發願心就是慈悲心,《起信論》裡頭所說的大悲心。將自己修學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迴向給無上菩提,迴向給自己的本性,這個經上所說的真實之際。「念於彼佛,正是專念。故知一心三輩,亦不外於本經之宗也」,一心三輩跟本經的宗旨相應,沒有違背。

      「又《觀經》」,《觀經》說,「五逆十惡能往生」。「本經」第十八願後頭有這麼兩句話,「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不能往生也」。嘉祥於《觀經義疏》中解釋說:「第三品明惡有三人,初明作十惡,次明作四重」,這個四重就是戒律,前面十惡是在家人,第二種作四重這是出家人,四重戒,殺盜淫妄,這四種戒破了,「後明作五逆,不明謗法闡提」,謗法稱為闡提,闡提是印度話,意思是沒有善根的人,謗法稱為闡提,「故明惡不盡」。「十惡四重五逆並得生西方。若是謗法闡提不得生也」,為什麼?「闡提不信法,臨終雖為說有無量壽佛」,他不相信,「彼終不信,故不得往生」。「又《安樂集》論此甚詳,已引錄於前」,這個地方就不再多說了。

      「又《四帖疏》更有別義」,《四帖疏》,《觀無量壽佛經》的註解,善導大師作的,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祖師,他的說法跟古來別的祖師講法不一樣。善導大師,古人有說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換句話說,善導大師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他說,「如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這就是講十八願最後兩句,「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就說這兩句,「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這個話說得好!因為罪孽裡頭最嚴重的就是五逆跟毀謗正法,最重的,如來希望一切眾生不要造這種重罪,是這個意思。方便止言不得往生,說這兩種人不得往生,也不是真不攝受,阿彌陀佛還是會攝受,會接引他往生。「若造」,真的造了五逆十惡、毀謗正法,真造了,下頭括弧,教給你「經懺悔」,真正認錯、真正懺悔,「發願」求生淨土,「持佛名號,還攝得生」,他還是會往生。這個講得太好了!阿彌陀佛真慈悲,造作這樣極重的罪業,只要他肯認錯,只要他肯回頭,懺悔、回頭,再不做這個惡事,佛還是接引他。

      這兩種註解,《觀經義疏》跟《觀經四帖疏》,講的雖然不一樣,可是並不相違背。為什麼?嘉祥師說的,這個造罪的人,謗法闡提,他不能生信心,所以他不能往生。善導師的意思是,「雖是謗法五逆,倘於臨終,聞法能信,懺悔回心,至心信樂,願生其國,乃至十念,佛垂大慈,亦可攝彼往生極樂」。這就是闡提也能成佛。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釋迦牟尼佛常說的,沒有說闡提除外,沒有這個說法,闡提也有佛性。造作五逆十惡、毀謗佛法的人,他還是有佛性,只是一時迷惑、一時糊塗他造這麼重的罪業。這個罪業決定是無間地獄的罪業,他有沒有救?有救,遇到淨宗才有救,遇不到淨宗沒救。

      八萬四千法門救不了他,為什麼?八萬四千法門,每個法門都必須要消業障、要斷煩惱,你才能漸漸向上提升。所以他做不到,闡提根性人做不到。在臨終一念懺悔,那就是覺悟,那就是回頭。他要不肯懺悔,他就不能回頭,果報肯定在無間地獄。無間地獄幹什麼?無間地獄是消他業障的。業障消除之後,他就離開地獄,這個時間非常長。實際上無間地獄的時劫之長短也不是決定的,你在無間地獄受苦、受難、受罪,什麼時候一旦懺悔的心生出來了,我認錯,他就離開、就出來了。你不肯認錯,你永遠不會出來,認錯就出來了。所以懺悔,罪業就消掉了,善導大師的話說得不錯。「故臨終若生正信,即非闡提」,一個人真正承認自己的罪過,回頭就是善人。極惡的人一回頭、一懺悔,那個人就是善人,為什麼?後不再造,他就不是惡人。所以佛慈悲,會接引他往生。

      下面這念老的話,「但闡提之人,臨終生信,實為難中之難」。幾個造作罪業的人,臨命終時後悔?太少了,不是沒有,有,很少。死了以後再後悔那來不及了,死了以後到鬼道去了,到地獄道去了。特別是地獄道眾生,無間地獄,這裡一斷氣,那個地方就是地獄,地獄相現前。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立刻回頭,《往生傳》上有一個人,張善和。這個人是屠戶,殺牛為業,一生不知道殺了多少牛。臨命終時他看到滿屋都是牛頭人來向他索命,大叫救命。緣殊勝,就有個出家人從他門口經過,聽裡頭人喊救命,這個出家人就進去了,問怎麼事情?他就講到處都是牛頭人來討命。這個出家人立刻就曉得,點了一把香,拿給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他在這時候也是至心現前,地獄相現前了,大聲念阿彌陀佛,念了幾聲,他說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來了,他往生了。《往生傳》上有他,這是臨終看到地獄相現前。你看,哪有那麼巧,就碰到一個出家人,這個出家人能明瞭、能通達,馬上就幫助他。點一把香,放到他手上,念,大聲趕快念阿彌陀佛。幾聲佛號一念,他就說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來迎接他。這瞬間之事,從地獄的門口回頭,往生淨土。

      「如《觀經》云,臨終十念得生者,已是萬萬中之一」,太難太難了!萬萬是一億,億分之一。「若如《四帖疏》所謂謗法五逆,臨終能至心信樂念佛往生者,當為億億中之一也」。善導大師《四帖疏》裡面告訴我們的是理,從理上講沒有問題,從事上講有問題,太難了。理是沒有問題,你得回頭!墮到地獄再回頭,遲了一步。看你造的是什麼業,如果是殺人、害人,人家要問你要命。你殺人殺得太多,大家不原諒你,部分人原諒你,另外一部分人不原諒你,你怎麼辦?認錯也沒用處,你有那些冤業牽累你,佛救不了你。這些事實真相我們都非常清楚、非常明瞭。

      我們看末後一段,「又《法鼓經》云:若人臨終,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這個往生意是真信、真願。真信真願,在這個時候,這也是臨終的時候,求往生,跟佛也有感應,佛也會來迎接你。「如來慈德,微妙難思」,這個如來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微妙難思,不可思議。「是故《安樂集》云:當知如來有勝方便」,叫殊勝的方便,叫特別的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往生」,這就是攝護信心。真有信心,真有誠意,還要加上個真放得下。由此可知,經不能不讀,讀了還沒有用,一定要能解才管用。讀經的人很多,經什麼意思不懂,所以他得不到利益。讀得再多,背得滾瓜爛熟,意思不懂,只可以說跟淨宗法門結了個緣,阿賴耶識裡頭有這個種子。如果讀經有用,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就教人家一起讀經就好了,為什麼要講經?

      清涼大師判《華嚴》,四分,信、解、行、證。這個四分總括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例外,淨宗也不例外。首先你要有信心,有信心之後,你要求解,不解不行。經裡面講的理論搞清楚了,它有理論、有方法、有境界。理論方面,頭一個要知道佛是根據什麼說的。根據他自己想像說的靠不住,想像是虛妄的,不切實際。所以,佛講小乘經根據三法印說的,佛說大乘經根據實相說的,實相,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就是今天所說的科學跟哲學,我們要用現在的話說,一切大乘經是究竟圓滿的科學、哲學,根據這個說的,這大家能相信。小乘經講得淺,三法印,無常、無我、涅槃,這是教小乘的,大乘不如是。

      《安樂集》後面這兩句話,以專意念佛因緣,能夠專意,專意就是一向專念,這裡頭包括信願,沒有真信、沒有真願就不會有專念。就是說你有信,然後就解,真正解透了,他就變成行為,決定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待人接物,那就是菩薩行。所以信解行,後面是證,沒有通過行,不能證果,淨土法門也不例外。淨土講信、願、行,信願裡頭有解,沒有解,信願怎麼生?憑什麼生起信願?一定是搞清楚、搞明白了,我相信它,我不懷疑它。能行,從行當中證實,淨宗的證就是往生。必須把阿彌陀佛教導我們,在經典上所看到的修行的理論跟方法,我們統統用上了,活學活用。

      在現在這個社會,這社會很複雜,我們要求的要簡單、要容易,而且我們修行功夫能得力。所以《觀經》上給我們一個最高指導原則,淨業三福。這是修行的基礎,無論修哪個法門,你沒有這個基礎,你決定落空,這個基礎不能疏忽。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有沒有做到?這是做人的根本。這條怎麼樣?做不到!現在在這個社會幾個人做到?那我們念佛求往生就成問題了。所以,每個念佛求往生的人都要認真懺悔。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所以我們的信根不純,雖然是信,不純,我們的願不切,念一輩子佛最後不能往生,不是萬修萬人去。一萬個人念佛,真正往生的一、二個而已。李老師說三、五個,那是六十年前的事情。今天這個世界,我們客觀來觀察,真的能夠往生的,一萬個人只有一、二個了,非常難得。

      末後,「並讚云」,這《安樂集》裡頭的,「若聞阿彌陀德號,歡喜讚仰心歸依,下至一念得大利」,這一念往生,「則為具足功德寶。設滿大千世界火」,這個滿大千世界火是地獄,地獄相現前,「亦應直過聞佛名,聞阿彌陀不復退,是故至心稽首禮」。這首偈子的大意,有一個人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聽了歡喜、讚歎、仰慕,心歸依,不是形式,形式上沒用。心裡頭真的想著阿彌陀佛,以阿彌陀佛做榜樣,以阿彌陀佛做老師,真想見阿彌陀佛,真想往生淨土。下至一念,這講最下的,臨命終時一念,他就往生了,得大利是往生。生到極樂世界則為具足功德寶,到極樂世界事事如意,心想事成,這叫具足功德寶。他說假設大千世界火,這是假設的,就是這樣的困難,亦應直過聞佛名,你也應該不害怕、不畏懼,一定要通過,不畏艱難,我要聞佛名。這個佛名包括著經論,淨土三經一論,祖師大德加上兩種,現在是五經一論。這個裡面把阿彌陀佛的名號,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說得非常清楚明瞭。你讀了之後自然能生起嚮往之心,所以對這個法門你決定不會退轉。因為這個緣故,我們至心稽首頂禮阿彌陀佛,至心稽首頂禮這部大經。

      下面,「往生正因」。這個兩品,全經裡面專講求往生的方法。前面是三輩往生,「前品三輩往生,主要顯往生後之位次」,到極樂世界的地位,「而未廣論往生之因行」,對於往生的因,怎麼個修行法,說得不多。「故於本品增廣之」,這篇是補充,二十五補充二十四,「名為往生正因」。「此兩品互作經緯,彼此涵攝」,這個兩品實際上是一樣,一品經。「蓋前品三輩往生者之所行,亦皆是往生正因。本品中所示之正因,其果亦即是前品之三輩」。這是講修因,前面三輩往生是從果上講的。佛說法常常是把果放在前面,因放在後頭,你容易覺悟,看到這麼好的果報,它怎麼個修法,你就會注意修因。

      我們接著看下去,「又本品所示諸因,多契於《觀經》之淨業。《觀經》云:生彼國者,當修三福」,這是最根本的,修淨土千萬不要疏忽。三福是淨宗修行的基礎,今天我們講扎根的教育。所以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孝,孝親、尊師是世出世法的大根大本,今天社會動亂,原因在哪裡?就是這兩句沒有了。不但沒有看到人做,連講的人都沒有,所以今天社會動亂的根源就是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人道,這是人道的根,根沒有了,人不像人。《左傳》上有句話說,「人棄常則妖興」。棄是什麼?放棄了,不要了。常是什麼?五常。五常五個字,是中國人做人的基礎、根本,仁義禮智信。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義是什麼?義是講理。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這叫義。今天的人不但不知道愛人,他不愛自己,人不知道自愛,當然不知道愛人,所以仁沒有了,義也沒有了。他不知道什麼叫人情事理,他不懂得,沒人教過他,所以不義。不義就是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如理、不如法,也不通人情,想法、做法都錯了。無智,沒有理智。無禮,對人沒有禮貌,都沒有學過。無信,沒有信用,都是欺騙別人。這五樣東西沒有了,社會就亂了,這個社會上妖魔鬼怪統統興旺起來。所以人棄常則妖興。

      中國千萬年來立國的根本就是五倫、五常,五倫是講關係,現在關係亂了,沒人講了。父子的關係、夫婦的關係、長幼的關係、君臣的關係、朋友的關係,現在關係亂了,全沒有了。現在關係是什麼?利害,於我有利的,朋友;於我有害的,敵人。這個社會還會有安定和平嗎?這句話我聽得很多,甚至於國家領導人,我們見面的時候都問我。這些人都是好人,對社會安全、人民福祉關心,他才會問這個話,漠不關心的人他不會問,提不出這個問題來。

      我們修淨土,我是在一九八四年跟黃念祖老居士互相通了信息。好像也就是在一九八四年底,我第一次回國,到北京去探訪他。他非常客氣,我到北京住在旅館,他到旅館裡面來看我,我們一見如故。他告訴我,夏蓮老當年在世,提出淨宗學會這個名稱,但是在國內並沒有成立,只是有這個想法,勸我在海外將淨宗學會成立起來。實際上,這是個名稱,實質就是蓮社,古時候叫蓮社。現在把蓮社換個名詞,叫淨宗學會,我也很贊成。叫淨宗學會,大家好懂,叫蓮社,沒有人知道,蓮社是什麼,沒有人理解,淨宗學會比較容易理解,我接受了。第一個淨宗學會是在加拿大溫哥華成立的,現在這個會還在。第二個會,美國淨宗學會,在聖荷西成立的,在加州。第三個淨宗學會是洛杉磯的淨宗學會,這都還在。我在美國住的那幾年,美國跟加拿大好像有三十多個淨宗學會。

      淨宗學會所修的,淨土五經一論。行門我訂了五個科目,簡單,大家好學。第一個科目就是淨業三福,就這三條,第二個科目就是六和敬,第三個科目是戒定慧三學,第四個科目是菩薩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第五個科目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就這五科。人人都能夠認真的落實這五科,你是淨業學人,你才是淨宗弟子,你決定得生淨土。當時印海法師,他現在還在,跟我同年,住在洛杉磯,看到我們這個五科他非常歡喜。他說這五科真的簡單又容易記,太複雜了不行,記不住不行,一定要能記住。每天用這五科來做反省,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沒有違背?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真修,這叫淨業。我們學教,教沒有行,這個教就落空了,能知不能行。行怎麼個行法?這五個科目就是行門。這五本書,《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普賢菩薩行願品》,再附帶加上一個《往生論》,五經一論。論,天親菩薩造的,就是天親菩薩修行的心得報告。這是個修淨土成就者,他提出他修學的經驗提供給我們做參考,真正增長我們的信心。可是具體落實,這五科,這五科是行,非常重要。

      三福裡頭第一條,包括了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們不做到,那就把經典當作一種知識來看,真實利益得不到。今天人都不講求了,孝道沒有了、師道沒有了。他沒有了,我有,我要真幹。為什麼?我要求生淨土,我不能不幹。我不幹,往生淨土就沒有保障;我真幹,這就是往生淨土的保障。你看看,第一條世間善人,佛經一展開,善男子、善女人,標準就是這四句。這四句真正做到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經典上這個句子我們自己有分在裡頭。如果這四句沒有做到,善男子善女人不包括我們。這世間善法。

      第二條小乘善,你看「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入佛門,是佛教的小學,學佛要從這裡學起。第一條不是的,第一條是人道,你必須是個好人、是個善人,你才有資格、有條件接受佛陀的教誨,佛陀的教誨是把你提升了。受是接受,持是保持,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有沒有受持三皈的人?也許有,我沒見過。大家不都受了三皈了嗎?受三皈是假的,形式,沒有做到。為什麼?皈依佛,覺而不迷,你現在還是迷而不覺,所以你的皈依是形式,沒有實質。皈依法是正而不邪,我們現在還是邪而不正。邪是什麼?思想、言行。皈依僧是淨而不染,我們現在還是染污,清淨心現不出來。所以,佛法僧代表的是覺、正、淨,這三個字我們都沒有,我們的皈依是假的,不是真的,有形式而沒有實質,掛名的,名字三皈。具足眾戒,我們今天連《弟子規》都做不到,別說戒律了。古人為什麼他都能做到?古人從小就教,父母就教,長大老師教,把人都教好了,都懂得。不但懂得,他真幹,他把他學的全都用上,學以致用。我們今天學了,學了沒用,依舊是迷惑顛倒,依舊是毛病習氣很重,並沒有真正改善。不犯威儀也沒做到,威儀是什麼?規矩,現在沒有規矩了。這小乘。沒有第一條,第二條就做不到;沒有第二條,第三條就做不到。

      第三條是大乘,可是說是大乘的根本戒。你看「發菩提心」,要求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真心,菩提心就是至誠心,真誠到極處。我們今天用真誠心待人,別人用假心對待我,我不是上當了、不是吃虧了嗎?怕上當、怕吃虧,把真心丟掉,全用妄心,妄心跟佛法是相違背的,是不相應的。學佛學了多少年依舊沒用處,這是什麼?沒有用真心。「深信因果」,對因果我們是什麼態度?半信半疑,好像相信又不相信。「讀誦大乘」,雖然讀誦,不懂。那「勸進行者」也談不上了,勸進行者必須自己做個榜樣、做個模範,別人看到了生歡喜心、生恭敬心,好向你學習。現在這一點很難,太難了,你就做個好樣子,人家把你看成異類,頂多讚歎你幾句話,絕對不跟你學。為什麼?跟你學要吃虧,這怎麼可以?所以他不相信了。這個社會亂了,災難來了,從淨業三福我們就能把災難的根源看出來,為什麼會有災難、為什麼社會動亂,全看出來了。

      淨業三福是學佛的基礎,也是學佛的終極目標,從這裡出發,最後還回歸到三福,福慧圓滿。成佛叫二足尊,二就是智慧、福德,足就是圓滿,智慧圓滿,福德圓滿,這人成佛了。你看這三種福,從這開始到最後回歸,這個三福你全得到了。淨業三福第一條你完全得到是天人,比人的道德水平高,人間中品十善,天人上品十善,天人慈悲喜捨,不僅僅是不殺,慈悲喜捨。第二條小乘,是從初學至於阿羅漢。大乘初發心的菩薩,一直到等覺菩薩。所以往生正因,先把這個三條擺在此地,沒有這個三條,正因就沒有了,正因是從這三條裡頭生的,這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學習。父母有養育之恩,雖然現在人不講了,我們學佛的人懂得,要盡孝道。孝道從哪裡做起?從自愛做起。父母最關心的,我們身體,我們自己要不自愛,父母擔心。思想純正,父母放心,思想偏邪,父母也擔心。孝的範圍太廣、太深了,不能不知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