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淨土大經科註

    第49集

    共578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1年9月21日啟講,2012年10月21日圓滿。

    黃念祖老居士集註,集經、論八十三種,祖師大德註解一百一十種,有緣遇到太希有了。開講第二遍,把我作的科判會進去,《淨土大經科註》。很詳細,我參考了慈舟老法師的科判。看經文、註解,段落層次更明白,從章法結構就能看到思想體系。無論出家在家,講解這部經,學習這部經,信行不退。一向專念是行,發菩提心是信,願生淨土,老實念佛不退轉,即得授記。

    字體大小:

    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十九集)  2011/11/1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土大經科註》,第二百三十面倒數第五行,最後一句看起,前面講到: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者,真如實相之本際」,本際就是本體,也就是自性。「故知所顯現者」,所顯現的是現象,我們用科學家的名詞來說,物質現象、信息現象、自然現象,信息現象中國人一般稱之為精神現象,這些所有的現象就是此地講的所現顯者。「當相即道」,無論是物質現象、是精神現象、或是自然現象,相就是道,道是什麼?道就是真如實際,實相的本際,就是自性。所以自性在哪裡?自性已經變化成現象,這三種現象,所以三種現象全是自性。「即事而真」,事是事相,真是真性,一切現象就是真性。所以「一一無非真如」,一一無非實相,「一一無非自心」,心現的。自性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全是,沒有一樣不是。我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都在,沒有一處不在。這三種現象都是自心顯現的,心現識變,心能現,識能變。識是什麼?識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它能變。起心動念清淨,就現淨土,就現清淨法界;起心動念善良,就現天堂;起心動念不善,就現地獄三途。所以外面境界是假的,三種現象都不是真的,唯心所現。於是我們就知道,諸佛實報莊嚴土是純淨純善所現;諸佛如來的方便有餘土是淨土,善心善行沒有到純,不純,四聖法界裡面現相;如果帶著有染污、有分別、有執著,現的境界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裡面也不外乎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跟自然現象。一念起,不僅此地講的十玄,十玄是把一切法歸納為十門,十門同時現,同時存在,十門一展開,無量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說「法門無量誓願學」,展開就是無量,歸納起來就這十條,十條沒有一個是獨立存在的。《華嚴經》上講得好,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法跟多法,一法跟無量無邊一切法,同時現起,一切具足。所以玄門的第一條,那是總說,同時具足相應門,同時具足。這是事實真相,確實不可思議。

      「是故超情離見,圓具十玄也」。這是講什麼?剛才講的,一一法所顯現的,當相即道,即事而真,圓滿具足十玄。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確實是一體,佛講的這些全是事實真相,沒有一句是假話,句句真實,只是眾生迷失自性的時間太長,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佛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我們,我們不敢相信,還自以為是。幸虧近代的科學家(量子力學家)發現意念的能量不可思議,在這一方面研究二、三十年了,成績也相當可觀,證實佛在經上說的這些話是正確的。這些科學家不再認為古老的傳統是迷信,過去都是這樣認知,現在不敢講了。裡面有真實智慧,裡面有一種本能的認知,這科學家說的。人有一種本能,能夠見到事實真相,這個本能是什麼?就是自性,就是中國人所說的本性本善,本善能夠見到本性,不善決定見不到本性。本善是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叫本善;帶著絲毫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不到本善,就見不到自性。

      「《華嚴》之獨勝,端在十玄」,就是把這個問題徹底的說出來,圓滿的說出來。一切經,佛說到一個階段不講了,為什麼?聽眾程度不夠,再講下去懷疑更多,收的效果是相反的。諸佛菩薩講經說法點到為止,你能信多少,你能理解多少,講到恰到好處。《華嚴》是究竟圓滿,《華嚴》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些聽眾都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了,才能進這個講堂。「今本經亦具」,《華嚴》具足十玄,就是說《華嚴》具足一切法的實相,我這樣說大家就很容易懂得,本經亦如是。「足證本經不異《華嚴》」,《無量壽經》跟《華嚴》沒有兩樣。「《華嚴》末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今本經全顯淨宗,導引凡聖,同歸極樂。故稱本經為中本《華嚴》,誠有據也」,有證據,不是隨便說的。《華嚴經》到末後契入究竟圓滿靠什麼?靠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真圓滿了,究竟圓滿了。如果沒有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只能夠度上上根人,上中下根都沒分。一歸到極樂世界,那是統統得度,上上根、上中下根全得度,乃至五逆十惡地獄眾生都得度,這還得了!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體會到《無量壽經》的殊勝,念佛法門不可思議。

      《華嚴經》修行,你看賢首國師給我們歸納,《華嚴》修行的方法,五止六觀,哪一樣都不好修,所以那是法身菩薩的境界,六道凡夫根本沒有方法修成。所以念佛這個方法取而代之,這樣的方便、簡單、容易,男女老少、賢愚不肖個個都能修,這真正叫圓融,圓滿具足。所以《無量壽經》被人稱之為中本《華嚴》,小本《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華嚴經》就是大本《無量壽經》、大本《阿彌陀經》,一而三,三而一。「又據《要解》判小本曰:華嚴奧藏,法華祕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這個判還得了,不但等同《華嚴》,比《華嚴》更殊勝,比《華嚴》的成就更容易達到究竟圓滿,還有能跟它相比的嗎?人要不是大福報,這佛經上說的,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如來,你才能遇得到這個法門,遇到你才能生歡喜心。這個法門就是一切法門,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大乘小乘全包了,一法都不漏。沒有這種大智慧、大善根、大因緣,遇不到,聽不到,聽了也不懂,所以修淨土的這些眾生決定不能輕看。前面我們在「所被根機」裡面讀到的,古德有判,這部經所攝的,上上根機。這些阿公、阿婆,不認識字的,沒有文化的,聽到這個法門就歡喜,就願意念佛求生淨土,上上根機。這個上上根機非常特殊,不是顯示得很聰明、很有福報,不是的。往往在這個世間,沒有地位、沒有財富,叫貧賤之極,聽到這個法門,他能接受,念個二、三年,真往生了,往生的時候瑞相稀有。這些話都是佛菩薩講的,祖師大德講的,我們相信他們不會騙人,他們也沒有理由去騙人。我們遇到了,遇到不認真幹,那就是人在福中不知福,這一生要不認真,空過了,那真叫冤枉,那真叫大錯了!

      《華嚴》奧藏,《華嚴》最深奧的是給我們講清楚、講明白,宇宙是怎麼回事情,萬事萬法怎麼來的,把這個東西講清楚了,這是今天方東美先生所說的,最高的哲學、最高的科學。科學家、哲學家所追蹤的宇宙的奧祕,全在這個經上,問題他要相信。他們誤會了,認為釋迦牟尼佛是宗教家,搞錯了。方東美教授有智慧,他是生病,抗戰期間,到峨嵋山去養病,山上什麼東西都沒有,報紙雜誌、無線電廣播那時候全沒有,只有佛經,所以拿著佛經來消遣,看看到底是什麼玩意,說愈看愈感覺得它殊勝。所以他讀了那些佛經,他自己得到一個結論,佛教是哲學,是全世界最高的哲學。他老人家也給我談到自性、真如這些問題,經論上佛說的這些文句幾乎他都可以背誦,可是依舊不能解決。原因是什麼?煩惱習氣沒放下。經論讀得多,也就是我們現在這種情形,解悟,不是證悟。證悟就得利益了,真管用。所以契入境界,《華嚴》的證悟可不得了,《華嚴》證入是整個身心跟宇宙融合成一體;我們的肉身跟全世界物質現象融合成一體,我們的起心動念跟遍法界虛空界信息融合成一體,那叫證入。這個佛講得很清楚,方法就是在放下。

      我感謝章嘉大師,第一天就把這個奧祕告訴我,雖然我那個時候似懂非懂,他老人家沒有保留,而做為我們這一生當中學習的總方向、總路線,我們沒有走到岔路,沒有走到彎路,靠章嘉大師這個指示,「看破、放下」。看破是般若智慧,真正通達明瞭。你怎麼看破的?放下就看破了,你放不下看不破,看破又幫助你再放下,由淺而深,由始而終,就這兩個方法。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根性大利的,像釋迦如來、惠能大師這樣的人物,他在一句話當中他就能全體放下,這叫頓捨,沒有次第的,統統放下了,他就成佛了。佛門裡所謂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是什麼?起心動念是屠刀,分別執著是屠刀;分別執著造成六道輪迴、造成十法界。這個東西放下之後,六道沒有了,十法界沒有了,實報莊嚴土現前了。

      我們修學的心態要端正,端正與性德相應,性德裡面沒有是非人我、沒有我執、沒有法執。我們對我有執著,對一切法有執著,都以為它真有,這是我們修學最大的障礙。障礙不在外頭,外面沒有障礙。恭敬、讚歎你的人不障礙你,毀謗、陷害你的人也不障礙你,外面永遠沒障礙。你自己不知道外面境界是假的,因外境而引起你自心的煩惱,使你煩惱冒出來,它感,你有應,你不應它,沒事。如果用大徹大悟去應,成就自己無量功德,這個功德可以迴向法界、迴向眾生,成就無量無邊的佛事,這佛事就是幫助眾生覺悟,真幫助他。嫉妒我們的人、傷害我們的人,我們一點怨恨都沒有,接受他的批評,認真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對他沒有怨恨心,有感恩的心、有報德的心。他如果要是知道了,總有一天他會知道,知道之後,不管什麼時候結的這個怨,自然就化解了。化解了,他得利益,我們得利益,利益也給他,這就是迴向功德。

      《華嚴》奧藏、奧祕,就是今天科學家所探測的宇宙的祕密,量子的祕密,探求這個,這經上都有。《法華》祕髓,祕也是奧祕,髓是精髓,都是講自性的體相作用,這三個字全包括了,自性的本體,自性的現相,自性的作用。《還源觀》上所說的,「顯一體」,那是自性的本體,「起二用,示三遍」,這個三段的論文全講宇宙源起,宇宙怎麼來的,萬法怎麼來的,然後說,我是從哪裡來的,全解決了。《華嚴經》佛說了那麼多,賢首國師把它一歸納,《妄盡還源觀》可以說是《華嚴經》的精髓。前面這個三段就是章嘉大師所說的看破,對於整個宇宙是怎麼回事情,徹底明白了,明白之後自然放下。後面五止、六觀就是放下。當中講了一段,第四段,第四段是講的性德,自性本有的大德大行,隨緣妙用。諸佛菩薩契入境界之後,他們在這個世間什麼樣的心態住世,幫助這個世間人覺悟?這四德。威儀有則,起心動念、言行舉止都要做出最好的榜樣給眾生看。最好的榜樣沒有一定,活的。眾生所做的,錯誤的,你能反其道而行之,就是最好的方法。現在的眾生不孝父母,我們做出孝順父母;不敬師長,我們做出尊敬師長,做樣子給人看;不忠不義,我們都要把忠義做出來;現在眾生普遍心浮氣躁,那我們要示現一個穩重、聰明智慧,所以這個沒有一定的方法。眾生把戒律都丟掉了,我們示現持戒,給他做好樣子。眾生有時候持戒死在戒條之下,那菩薩對他示現什麼?菩薩對他示現戒都開了,示現什麼?開戒。告訴他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運用自在,普利眾生。所以這善巧方便因人、因時、因地、因事不同,它不是一個死的方法,活活潑潑。

      佛經裡面有個故事,有一個證得阿羅漢的比丘,跟著一艘船到國外去弘法利生。羅漢有神通,知道裡面有一個人懷了惡意,因為這艘船裝的都是金銀財寶。五百個商主,帶著這些金銀財寶,其中有一個人想把這四百九十九個人都害死,他想獨佔這個財產。這個羅漢知道了,羅漢就把這個人殺掉了,這開了殺戒,一般持戒的人決定不肯幹,殺掉了。殺掉什麼?救他,因為他做這種事情,殺人、奪取人的財產,他要墮阿鼻地獄,阿羅漢殺掉他,他就不墮地獄,你看從地獄裡救出來了。五百商主生命財產沒有受到損失,殺這個人是救他,兩面都救了。如果說不殺生的戒一定要堅持,不能做,你就看這一場因果報應,非常淒慘,那能有慈悲心嗎?戒律是活的。所以你不要看到好像他破戒了,你不曉得他目的在哪裡。如果他是救人的話,救一切眾生的話,那不是破戒,那叫開戒。經典上也有這個故事,佛舉的是獵人打獵,看到這隻兔子,走到三岔路口之後不曉得從哪條路走了。正好那裡有個人,就問他,你有沒有看見一隻兔子?他說看到了。牠從哪裡走了?他就指一個方向,從那邊走了,實際上兔子往這邊走。這不是打妄語嗎?救一條命!你要說老實話,從那邊,這兔子肯定被他殺掉。殺生的人有罪,被殺的人有怨恨,你這一個妄語,兩面都救了。這不叫妄語,這是智慧。每一條戒都有開緣,沒有一條戒律是死的。

      所以很多人持戒持得不如法,持戒最後還墮地獄。為什麼?造孽,造地獄業,自己持戒很清淨,看到別人不持戒,就罵別人、責備別人,造這個口業。是有不持戒的人,但是不持戒裡頭的人,你知不知道有菩薩、有羅漢在裡頭?你就不認識了。濟公當年在世,濟公這個人真有,《高僧傳》裡頭有他的傳記,而且傳記還特別豐富,濟公好像有一卷多,佔那麼大的篇幅。真有其人,真有其事。近代的,抗戰期間,金山活佛,他老人家一生的形象跟濟公差不多,也是邋邋遢遢的,一天到晚是嘻嘻哈哈、瘋瘋顛顛,那個人,那不是普通人。你看他,他什麼戒也不持,他根本什麼都無所謂,可是他身心清淨一塵不染,所作所為都是幫助人,解決人的災難、病苦,沒有人知道。學佛的人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不敢輕慢任何一個眾生,連蚊蟲螞蟻都不敢輕慢,怎麼敢輕慢一個人!

      「一切諸佛之心要」,諸佛的心要是什麼?是度一切眾生。而且諸佛的心要,說老老實實一句話,就是希望眾生能信淨土,能修這個法門,他一生決定成就。如果不是這個法門,諸佛菩薩要操心,這個法門諸佛菩薩不操心,穩穩當當畢業了、成就了。其他的法門,進進退退,特別是在初學,進得少,退得多,內有煩惱,外有誘惑,成就真難!它要斷煩惱,它要消業障。這個法門不要斷煩惱,也不要消業障,一句彌陀念得熟了,業障、煩惱自然不見了。所以諸佛菩薩不操心,修學這個法門諸佛菩薩沒有不歡喜的。「菩薩萬行之司南」,司南是指南,這什麼意思?正確的方向。菩薩萬行終極的目的是成佛,是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法門直奔這個方向,一絲毫彎曲都沒有,直路。「皆不出於此」,這個我們要認識,認識就是章嘉大師所說的看破;放下,那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世法統統放下,我就這一部經典,就這一個方法,老實念佛,就這個方法。這什麼?這對淨土真信,真搞清楚、真搞明白,真的徹底放下了。

      「且極樂不離華藏世界,彌陀即是毘盧遮那,故判本經為圓教,誰曰不宜」。黃念老在概要,概要就是古人講的玄義,賢首宗的,就是華嚴宗的十門開啟,天台宗的五重玄義,這個概論就是玄義,就是十門開啟。如果黃念老自己編一套,或是依天台五玄,或是依賢首十門,自己來做這個註解,沒人相信。不是說他註得不好,註得再好,現在人不接受。他用這個方法,叫高等智慧,裡面你看全是佛說的,全是祖師大德的註疏,就像現成的寶珠,用一條線把它穿起來,穿一串念珠,現成的,沒話說,沒人敢說話的,真妙!這玄義編得太好了。「但此判教亦只是平等中之差別相」。為什麼?「若是圓人則法法俱圓」。什麼是圓人?真正體會到十玄,契入十玄的境界就是圓人,十玄這個十門,一門即是十門,他說互融互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則是差別中之平等相」。差別就是平等,平等就是差別,是一不是二,這才是真正圓滿具足。「藏教所攝」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現在看第七段,「部類差別」。「為深究本經」,究,一般講研究,但是佛法不叫研究,佛法叫參究。參跟研有什麼差別?研究是用第六意識,就是還是用分別心,分別執著,這是研究。參究呢?參究不用心意識,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是第六意識,不用它,就叫參究。不用第六識就是不用分別,不用末那識就是不用執著,不用阿賴耶就是不落印象。所以真正會參的人,用參的人,他會開悟,他得定。只要用心意識,這就是凡夫,六道凡夫沒有離開心意識。用心意識得到的是什麼?解悟,不是開悟。為什麼?你聽得多了,你研究得多了,時間長了,佛所說的你能夠理解,你入不了他的境界。為什麼入不了?因為你有障礙,障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如果這個東西能放下,捨掉了,你就入進去了,那就是參,就不是研究了。究是追根究柢,研不行,要用參,這是佛法跟世法用的方法不一樣。換句話說,我們用參究來對一切世間法,世間法全是佛法;如果用研究,研究《華嚴經》、研究大乘教,全是世間法。所以根本就沒有什麼佛法、世間法,看你用什麼心態對它;世間的心對它,它就變成世間法,境隨心轉,出世間的心對它,世間法都變成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總在用心不同。所以一切法從心想生,離開妄,樣樣都是真的。

      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妄,你不用它,一切法全是真的,你用它,佛說一切法都是虛妄的。所以法相宗修行的方法,轉八識成四智,不用八識,不用八識就是四智,八識捨掉了,四智就現前,就這麼個道理。現在人他最大的麻煩,他不曉得事實真相,用八識來批評四智,用妄心批評那些用真心修行的人,說他們是迷信,說他們不符合科學。什麼地方不符合科學?懷疑是科學,不懷疑不符合科學,麻煩就大了。不懷疑,能往生淨土,懷疑的時候,搞六道輪迴,還要搞三途地獄。你看看這個結果,你是誠信的好,還是懷疑的好?宿世善根深厚的人,在這一生當中迷得很重,他有佛菩薩慈悲照應他,在必要的時候佛菩薩現身給他看一看,他相信了,真的不是假的。那是什麼?馬上叫他回頭,斷疑生信,破迷開悟。時節因緣不成熟的時候佛不現身,為什麼?現身你還是回不了頭。雖然看,我是不是眼睛看花了?是不是個幻相在我面前,不是真的?他會懷疑這些,始終懷疑,他不相信,所以示現沒用處,示現他還造口業,他愈陷愈深。所以一定到相當程度的時候,佛菩薩知道時節因緣,什麼時候來給你示現你相信了,你真的斷疑生信了,不在這個時候往往不可能給你示現的。但是我們看過去這些典籍上所記載的,一般大概都是在臨終前幾天,這個時候像這種奇蹟常常能發現,臨終前一個星期,二、三個星期,或臨終前幾天。為什麼選在這個時候?他自己曉得他不行了,這世間一切不放下也得放下,真帶不去。在這種難分難捨的時候,佛給你示現一下,真的,不是假的,過去所學的這些印象一下提起來,才完全肯定佛法是真的,這個世間東西是假的。

      下面,部類差別,為深究本經,「應知同部」,佛說一切經裡頭,哪些經跟這個是同一部的,「同類」,這些經論。「傍及帶說淨土之典籍,以便參研」,你都能夠了解,便於參考。第一個說「同部:本經與小本彌陀,是同部經典」,跟《阿彌陀經》是同一部經。「疏鈔謂大小二本,文有繁簡,義無勝劣,判屬同部」。蓮池大師的《疏鈔》,大本是《無量壽經》,小本是《阿彌陀經》,這兩本的內容完全相同,只是一個說得詳細,一個說得簡單。大本便於學習,它說得詳細,幫助你認識極樂世界、認識阿彌陀佛,這個很重要。我們看到科學報告,講念力能量不可思議,他們也特別使用念力,你念念念什麼東西,最好先把那個對象多認識它、多了解它,那個念力的效果更大,這個意思跟佛經說的意思相同。所以你要認識極樂世界,要了解極樂世界,你對它不認識、不了解,信心、願力都不容易生起,所以多半都是半信半疑,道理在此地。

      黃念祖老居士這個註解,中國古人註解《無量壽經》的不多,只有兩種,沒有這麼詳細。日本的註解大概有三十多種,他們所依靠的統統是康僧鎧的譯本,但是也沒有念老這個詳細。念老這個內容太豐富了,集經論、祖師大德註解的大成,這集大成,非常豐富。這是什麼?普度末法九千年眾生,大家讀到這個經,清楚了、明白了,知道這個法門的殊勝,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是最好的修學環境,真正想成佛,到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成就。真搞清楚、搞明白了,跟一切法門做個比較,跟十方諸佛剎土做個比較,極樂世界殊勝太多了,你自己決定會選擇這個法門。夏蓮老會經,黃念老會註,用心良苦!他們在這個年代出現在世間,也知道這個世間今天到了緊急關頭。在這個關頭上,這部經典比什麼都重要,好比一服特效藥,能幫助這些苦難眾生離苦得樂,幫助學佛的眾生在一生當中得到圓滿成就。

      我們看下面註解,看念老的註子,在二百三十二面。「甲、同部。本經與小本彌陀,是同部經典。本經吳譯本,曾亦名《阿彌陀經》」,本子後面會介紹。「與秦羅什所譯之小本同名。故世稱本經為大本,秦譯之《阿彌陀經》為小本」,秦譯就是姚秦時代鳩摩羅什大師譯的。「《疏鈔》謂,大小二本,文有繁簡,義無勝劣,判屬同部。現小本彌陀,共有三種:一、《阿彌陀經》」,上面還有個「佛說」,《佛說阿彌陀經》,「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流通非常之廣,一般修淨土都用它做早晚課誦。第二種「《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是唐朝三藏法師玄奘翻譯的。羅什大師翻譯的是義譯,遵照原經的意思,完全用中國的文法、語氣來翻譯,所以很像是中國人寫的,看起來很舒服、很流暢,所以大家歡喜。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是照梵文直譯的,所以讀起來總覺得怪怪的,好像不是很通暢,外國文法,直譯的,保持梵文本原來的樣子,沒有人念他的,這個經在《大藏經》裡頭。

      第三種是「《阿彌陀經秦唐兩譯會集本》」,這是夏蓮居老居士把它會集的。會集得好,可是流通不廣,是因為羅什大師的本子大家念慣了,念成習慣,不願意再改本子。所以現在雖有三種,那兩種沒有人學習,也很少流通。「秦唐兩譯,大體相同,稍有出入。秦譯精要流暢,眾所宗向」,大家都依靠這部經,都向它學習。「唐譯則準確詳備,力保原面」,保持它梵文原本的面貌。譬如六方佛,羅什大師翻譯是六方,實際上原本是十方,玄奘大師翻的本就是十方。我們就曉得,羅什法師知道中國人喜歡簡單,不喜歡麻煩,十方只說東、南、西、北、上、下,把四維省掉了,所以秦譯是精要流暢。「先師」,這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老師,老師過世了稱先師,就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兩譯,擷其精要,更據六朝石經,補足秦譯」,秦譯還漏掉了二十一個字。可能是過去,過去的本子都是手寫的,手寫的本子漏掉一段,漏掉幾句,這是很常見的事情,所以曾經漏掉二十一個字,現在經本上沒有,但是在六朝石經裡頭有,這個後頭都會有詳細報告。它這裡講,「按襄陽石經乃六朝人手書而刻石者,於一心不亂之下」,它有二十一個字,接著一心不亂,「尚有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廿一字」。現在《阿彌陀經》裡頭沒有這幾個字。「宋代元照師,載入《靈芝疏》」,元照有《阿彌陀經》註解,他的註解叫《靈芝疏》,這個註解的本子有,把這二十一個字補進去了。

      「明蘧庵師亦推崇石本」,也推崇六朝石經的刻本。「幽溪大師於《圓中鈔》大聲疾呼:今傳訛說」,今傳就是羅什大師的翻譯本,「凡讀習者,應依古本,而增正之」,會本依古大德的意思,把這二十一個字補進去了。「於是會本,既備兩譯之長,復補秦譯之佚。聖意備顯,易啟正解。於是秦譯原文應是一心不亂專持名號」。這四個字非常重要,跟《無量壽經》裡面,「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意思就完全相同。「一心不亂專持名號」這八個字要一氣念下去,「正同於唐譯之繫念不亂」,這個容易,一心不亂難,本經裡面一向專念容易。所以確實有一些人,少數,不是多數,看到《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他不敢學了。為什麼?做不到。這個經上教我們「一向專念」,可以,我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阿彌陀佛,這個行,他衡量自己可以做得到。所以《彌陀經》梵文原本,佛的說法是「一心不亂,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它不是一心不亂,好像是一心繫念,唐譯是「繫念不亂」,不是一心不亂,繫念不亂,這個意思不一樣。

      「彌顯持名妙法,從果起修,果覺因心,他力冥加,不可思議」。名號我們現在大致上可以清楚、可以明瞭,名號功德確實不可思議,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的總綱領,實際上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所說一切法門的總綱領,也就是說,從阿彌陀佛生一切法。我們不要想阿彌陀佛那個人,想阿彌陀佛的意思,阿彌陀佛是梵語,翻成意思是無量覺。哪一個成佛的人不是無量覺?所以無量覺是一切佛的總名、同名,只要成佛都是無量覺,那一切法都是從無量覺裡頭流出來的。西方法藏比丘成佛了,就用這個做佛名,就用阿彌陀做名字。阿彌陀同時是一切諸佛如來的共名,總的名稱,所以念一句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都念到,一個都不會漏,念一句阿彌陀佛一切法都念到,一切諸佛所說之法都是從無量覺流露出來的,道理在此地,你這才真正把總綱領抓到了。所以這句佛號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威力!

      台灣大學現在的校長,李校長,他有一個報告,有一個光碟我看過,我相信有的同學看過。他實驗小朋友手指識字,不要用眼睛看的,我們寫一個字,用紙把它包,包很多層,包在裡頭,根本他就不知道,讓他用手去摸,不管他認不認識,他知道那個字的樣子,他就照那個樣子寫出來,然後拆開來核對,果然是一樣。只有這個「佛」字,小孩摸不到。你寫個佛字,小孩摸的時候,他告訴你,他說完全放光,只看到一片光明,裡頭的筆劃看不到。那個佛字把人字邊去掉,一個弗字,行不行?行,他一樣把它寫得很清楚。所以他覺得神聖的東西不可思議。連名號功德都產生這樣作用,你寫個「阿彌陀佛」,他摸不到,一片光明。做了很多實驗,最成功的小朋友,他說九歲到十二歲能力最強,有的小朋友五、六歲都有,大概到十五、六歲以後,慢慢他能力就消失掉了,手能看。佛法裡面講六根互用,不就是這麼個道理嗎?他那個光碟我們這裡有,找個時間可以看看他的報告。他最近這些年來專門研究這些東西,從這些裡面得到很多信息。他也研究催眠,催眠裡面得的信息有的時候很可靠。

      我們從二百三十三面第三行當中看起,「於是秦譯原文應是一心不亂專持名號,正同於唐譯之繫念不亂,亦復與本經一向專念同旨。彌顯持名妙法,從果起修,果覺因心」。這兩句非常重要,因為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是果德,是果號,用佛的果號做我們現在的因地心,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不二,這個道理不難懂。所以「他力冥加」,你就能得到阿彌陀佛加持,不但阿彌陀佛加持,我們能夠想像得到,也能夠相信,不會懷疑,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加持,就這句名號。你念其他的名號,我們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得到釋迦牟尼佛的加持,不一定得別的佛加持,因為他跟別的佛沒有關係,阿彌陀佛是跟每一尊佛都有關係,他無量覺。釋迦牟尼佛的名號,能仁寂默,它不是無量覺,所以它有侷限;阿彌陀佛名號是普遍,沒有侷限,遍法界虛空界。統統都是果德,一個是果德的圓滿,一個是果德的局部。所以名號功德你要認識,你才真正相信它的加持,你就能感受到加持的功德。你對它懷疑,你對它不認識,它雖然加持,你一點都感覺不到;真正認識,真正能夠得到加持。現在國內、國外常常有附體這種現象出現,什麼樣的冤親債主也不敢附你的身,為什麼?有阿彌陀佛加持你,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得阿彌陀佛加持就是得一切諸佛加持,一切諸佛既然加持,龍天善神哪有不保佑的道理,不可能,這便宜佔大了,自己一定要知道,所以這不可思議。

      「《要解》云: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見思煩惱沒斷,「隨其或散或定」,定是定課,像早晚功課,定課,散是定課之外,念佛。定課不要替自己定得太多,定得太多做不完生煩惱。無論學什麼,世出世間法一個道理,由少而多,由簡而繁,不要一下搞那麼多。開始念佛,早晚課定一千聲佛號就很好了,不要定得太多,然後慢慢增加,這是進步。如果一下就定得很多,一天定個三萬聲,念不了,再打對折,這個不是精進,這是往下退。所以循序漸進的好。「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這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執持名號,未斷見思,生凡聖同居土。「可見眾生但能信願持名」,條件就這麼簡單,你要真信,你要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要真願、要真念佛。不論念多少聲,那個心要真心,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真心,所以定課就不在多少。祖師大德教人早晚課誦用十念法,時間短,容易攝心。十念也有好幾種,印光大師教導我們也是用十念法,他的十念就是十聲佛號。提倡三個清楚,念得清楚,念不要快;聽得清楚,自己念自己聽;記得清楚,記數,每一聲佛號知道是在這十聲裡頭的第幾聲。這樣用心,妄想雜念不容易起來,對治妄想雜念的。

      胡小林居士告訴我,他說初學的人還是不行,那就加一個方法,加什麼?把數字加上去,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阿彌陀佛三,這樣子加上去,行不行?他打電話告訴我。我說可以,但是這是什麼?這是初級,慢慢念熟了之後就把這個數字不要念,心裡記住,不要再記這個數字。我想應該三個月到半年之後就可以了,完全用心裡頭默念,沒有數字,只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只有這個,裡頭再沒有數字,但是第幾句真的清清楚楚,容易攝心。前面用這個方法可以,這個方法是有階段性的,幫助我們功夫純熟,純熟數字就沒有了,可是依然清清楚楚,像印光大師的方法,他老人家念了一輩子。

      「決可往生彼國凡聖同居土」,生到凡聖同居土也就等於生到實報莊嚴土。所以底下說,「實」,就是實實在在,「不待持至事一心不亂或理一心不亂」。這個都是很不容易的,事一心不亂是見思煩惱斷了,理一心不亂是無明破了;無明破了生實報莊嚴土,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但是西方極樂世界四土都在一起,沒有界限,我們今天講不同的空間維次,那就是界限,極樂世界沒有空間維次,所以四土在一起,沒有兩樣,只是境界不同而已。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境界實際上也是相同的,這是極樂世界特別殊勝之處,十方世界所沒有。「持名法門妙用,和盤托出。足證會本實大有功於聖教」,這個會本就是會集本,小本會集本如是,大本亦如是。大本在中國流通不廣,小本在中國普遍流通,普遍流通要改過來不太容易,流通不廣的本子普遍流通容易。今天就是這個本子流通容易,夏蓮老的那個小本會集本流通不容易,願意接受的人會很少,羅什的本子用慣了,成習慣了。所以講解的時候應當把它講清楚、講明白,用的時候還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用羅什的本子就好。

      「二、同類:凡倡導憶念彌陀,願生極樂之經典,均屬同類」,這屬於同類的。同類的,我們看註解,二百三十四面,看註解,「同類。凡倡導憶念彌陀,願生極樂之經典,均屬同類。其中亦有親疏,以持名念佛為親,其他為疏」。這裡面一共舉了九種,第一個,「《佛說觀無量壽經》是經與以上大小二本,合稱淨土三經。乃淨宗基本經典,具談十六妙門,勸導觀想念佛與持名念佛」。這就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這是淨土三經之一。《觀經》裡面所講的特別強調兩樁事情,第一個是理論,第二個是方法,所以都非常重要。理論是什麼?兩句話就代表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為什麼念佛能成佛,道理在此地。佛是什麼?佛就是真心,心就是佛,佛是覺的意思。惠能大師開悟的報告,「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佛在《華嚴經》上說過,「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本自具足就是說的這一句,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

      佛經上用的,智慧、德能、相好,用這三個名詞。科學家講宇宙當中只有三個東西,能量、信息、物質,講這三樣東西。佛法跟科學家這個合起來是一樁事情,智慧就是能量,德能就是信息,相好是物質。科學家也發現了,但是沒有證得,他不得其用。佛是親證,所以得到受用。所以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一切法心現識變。所以無量的智慧(般若智慧)是自己本有的,不是外頭來的,智慧不能向外求。所以佛法稱之為內典,向內求,經典稱為內經、內典,它不向外的,外面沒有東西。向外求的,知識;向內求的,智慧。內裡面一定要用清淨心、平等心,這個心,智慧就起來了,後面是覺,覺就是智慧,清淨平等是定,清淨是二乘的定,平等是大乘的定,後面智慧就開了。所以智慧不是從廣學多聞,廣學多聞是知識,廣學多聞是解悟,佛法叫解悟。證悟是真實智慧,你自性的智慧透出來了,解悟沒透出,你知道有這回事情,你的障礙沒去掉,透不出來,所以你不得其用。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千萬不要把解悟當作證悟,那你這一生將來還是搞六道輪迴。

      最怕的是你起了一個不善的念頭,佛欺騙我,我已經開悟了,為什麼還墮三途?這叫謗佛、謗法、謗僧,造地獄罪,這墮地獄去了。佛沒有欺騙你,你自己誤會了,怎麼可以把解悟當作證悟?解悟是聽說的,我們讀經讀多,是聽佛說的,聽祖師說的,不是自己親證的。像惠能大師那種聽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話當中就徹悟,那是證悟,那不是解悟,那個得受用,那真的成佛了。凡夫成佛確實一念之間,一念覺就成佛了,一念迷就是凡夫,就是當下一念,沒有過去、未來,沒有虛空法界,全是假相,這些假相統統都從阿賴耶裡頭變現出來的,阿賴耶真正是造物主,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從它出來的,沒有它,只有一真法界,就是只有實報莊嚴土,沒有十法界。十法界是識變的,阿賴耶變現的,阿賴耶是假的,妄心,變現的境界是妄境,所以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都講清楚了。真心,你見到真的,妄心,你見到全是虛妄的。那我們現在是用真心還是用妄心,自己清楚。這個清楚也是覺悟,覺悟之後,這就是章嘉大師說看破了,看破之後要放下,不放下沒用處,不放下沒進步,你停留在此地。放下什麼?放下分別執著。轉識成智,分別執著是因上轉,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末那識。日常生活當中盡量不要用這個東西,用這兩個東西你所造的叫輪迴業。你為什麼出離不了六道輪迴?天天在造輪迴業。沒有執著就沒有見思煩惱,沒有分別就沒有塵沙煩惱,這兩個一轉,阿賴耶就轉成大圓鏡,前五識就轉成成所作,自己真得受用。《觀經》裡面講理論,「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一切眾生平等的,同一個真心,同一個自性。真心現前,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現前,它就起作用了,真誠就現前。方法,淨宗修學的方法,《觀經》裡面講了十六種,這十六妙門。十六種,前面的十五種都是觀想、觀像念佛,當中有個觀像,最後第十六是持名念佛,講方法。

      第二種,「《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勸導持名兼主持咒」,這是我們講淨密雙修。第三種,「《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用的是持名。「《後出阿彌陀佛偈經》始終唯偈,共五十六句。中云:發願踰諸佛,誓二十四章,與本經漢吳兩譯中彌陀廿四願相同」。所以五種原譯本裡頭,有兩種是二十四願,有兩種是四十八願,還有一種是三十六願。古大德認為這絕不是翻譯上的錯誤,決定是梵文原本不一樣。那就證明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至少《無量壽經》講過三次。佛講經沒有這個例子,一生講經只講一遍,沒有重複講第二遍的,唯獨《無量壽經》,有這個證據,至少是三遍。在中國十二種翻譯,七種失傳,如果這七種還能夠看到的話,可能還有別的不一樣。這就是說明佛當年在世這個經是多次宣講,重要!不是最重要的不會多次宣講。為什麼?這個經能普度一切眾生,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貧富貴賤、智愚賢不肖,統統都可以學,全都能成佛,這還得了!在中國古來祖師,是第二祖道綽是哪一個,我記不清楚了,一生專講《阿彌陀經》,講兩百多遍,真的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念佛求生淨土。

      第五種「《首楞嚴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勸導眾生,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楞嚴會上的,大勢至菩薩特別提倡這個法門。第六種,「《般舟三昧經》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另《大方等大集賢護經》乃此經之異譯」,此經就是《般舟三昧經》。「經主九十日為一期,不坐不臥,修佛立三昧,天台稱之為常行三昧,唱名觀念阿彌陀佛」,這也叫做《般舟三昧經》。《華嚴經》吉祥雲比丘,就是善財童子參訪的第一個善知識,他就修這個。這個法門也很辛苦,九十天不能睡覺、不能坐下來,只可以走動、站著,所以叫佛立三昧。一期九十天,不容易!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個修學法等於閉關一樣,護持的人非常重要。這個法門修學,一個人發願一個人可以修,兩個人發願兩個人可以修。大概發願真修的人都不多,九十天,時間相當長,不是短時間。一個人一天不睡覺就不行了,九十天不睡覺,要靠佛力加持,要不是真心的話做不到。

      第七個,「《往生論》天親菩薩造。倡五念法門,求生淨土。」淨土宗三經一論,即此論。淨土宗它常說的三經一論,三經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一論就是《往生論》。第八個,「《往生論註》北魏曇鸞大師造」,念老這個註解引《往生論》引得很多。第九個,「《游心安樂集》唐道綽大師造」,我們這個註解裡頭也引用得很多,這是屬於同類的。下面這帶說的,帶說的就多了,「帶說淨土經論」有二百四十餘種。由此可知,世尊當年在世講經,真的善導大師說的這句話,說「諸佛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個話說得不錯,確實有根據。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常常就提到淨土,經文裡頭有記載的就有二百四十多種,真是常說。

      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