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515集

    共644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2年10月21日啟講,2014年3月8日圓滿。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是真理。這次是講第三遍,愈講愈歡喜,愈講信心愈足,願心堅固。希望學佛同修選這個法門,簡單容易,成就快速,一生當中作阿惟越致菩薩,這種殊勝利益到哪裡去找?我們今天用網路,用衛星,全球喜歡這部經,信這部經,修學淨土法門,求生極樂世界,都是有緣人,每天一起分享。往生見佛,是活在世間第一樁大事。

    字體大小: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一五集)  2013/11/24  馬來西亞華嚴講堂  檔名:02-040-051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五十八頁第一行,最後一句看起:

      「此疏」,這個是念老引用日本《會疏》所說,此疏是指的《會疏》,「以集滅即苦集滅道四諦法中之集滅二諦,故云集中已兼苦」,這裡頭帶著說的苦,「滅中」也含的有道,苦集滅道。「今言集滅」,實際上「四諦」全說到了,苦集滅道。「又由於因入果海,果徹因源,因果相涉。小大偏圓,同歸一乘法中」。不僅釋迦如來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乃至於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一切諸佛所說之法,也都同歸一乘法中。一乘法是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的總稱、總名,一切法不出一乘,一切法不離一乘,一乘是成佛之法。二乘是大小,大乘是菩薩,小乘是聲聞,三乘是說的聲聞、緣覺、菩薩,最後全歸一乘,沒有一個不成佛道,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由此之故,「說四諦之教,是即方便而說,名為音聲方便」。佛的教學跟世間相類似,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有研究所。阿含是小學,佛陀的小學十二年,比我們現在的小學時間增長一倍,現在社會的小學是六年級,佛的小學十二年;中學,初中高中也是六年,佛的方等好比是中學,八年,跟前面加起來二十年,這二十年是基礎教育。從時間來觀察我們就知道,佛陀教育的紮實,根深。再向上,般若好比是大學,二十二年;最後法華八年,好比是研究所,到研究所就是一乘法了。《法華經》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一切諸佛如來,「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由此可知,世尊講的阿含、方等、般若都是方便說,最後歸一乘。

      古時候祖師大德告訴我們,成佛的《法華》,開智慧的《楞嚴》,簡略的告訴我們,《法華》說什麼,《楞嚴》說什麼。《楞嚴》所說,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法華經》所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成佛之道。古代祖師大德判教,屬於一乘法的只有三部經,《華嚴》、《法華》、《梵網》。《華嚴》跟《法華》傳到中國來,《梵網》只有一品,「菩薩心地戒品」,全經沒有傳到中國來,現在在印度也找不到了。在今天,在全世界,漢文翻的經典,藏文所翻的,巴利文所翻的,是以漢傳的這一支典籍最豐富。典籍傳下來了,非常可惜的沒有人真正依教修行,這叫末法。

      佛的法運有三個時期,正法、像法、末法。正法第一個一千年法味純正,有講經的人,有聽經學習的人,有真正依教修行,有證果的人,這叫正法。像法時期,第二個一千年,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有修行的,沒有證果的。第三個時期,我們現在這個時期,末法,末法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沒有修行的,當然更沒有證果的。末法,把佛的經典當作學問來研究。我早年入佛門,是把佛經當作哲學來研究,老師給我開的課是佛經哲學,從這進門的。沒有依教修行,這叫末法。一萬二千年之後(末法一萬年),釋迦法在這個地球上就消失,沒有了,叫滅法時期。也就是說,沒有講經的、沒有聽經的、沒有修行的、沒有證果的,這法就滅了。一定要等這個世界再一次緣成熟,會感動彌勒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彌勒現在是菩薩,他將來會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教化眾生。

      由此可知,佛法沒有生滅,但是它有隱現,隱是隱蔽、隱藏,雖然在,我們沒有感覺到。如果我們這個世間有少數人,不是多數,少數人覺悟了,少數人想學佛,佛就示現,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看看眾生的根性,他想學什麼,他能學什麼,他能理解多少,佛菩薩示現會如其量,方便教化,這個世間再有佛法了。由此可知,諸佛菩薩,這些菩薩都是明心見性的菩薩,他們才有這個能量幫助一切眾生。他們確確實實在示現教學過程當中,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真正不可思議。雖然體無相,現相,雖然有相,但是這個相不住,留不住。前念滅了後念就生,是一種相似相續相,所以不可得。體,萬法皆空不可得,相,剎那生滅也不可得。法身菩薩對於這個事實真相完全通達明瞭,六根在六塵境界當中,真正做到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佛菩薩住世,這樣住世是來普度眾生的。所以此地文字裡面所說的,於因入果海,因就是眾生的緣,眾生有感這是因,佛菩薩有應,感應道交。果徹因源,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相涉。小大偏圓,小教,小乘大乘,偏是別教,跟它相對的是圓教,同歸一乘。教確實有這麼多分別,但是不要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錯了。「故說四諦之教,是即方便而說,名為音聲方便」,小教、別教都是方便說。

      「又《淨影疏》曰:善知習等」,這個習就是集,中國古人稱為習性,本性本善,習性不善,是習性。本性是先天的,自性本具,習性是後天的,就是我們講的習慣。「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他要是跟聖人在一起,他自自然然變成聖人,跟好人在一起他變成好人,跟惡人在一起他就變成惡人,他會受外面環境感染,這叫習性。「是其教解。習善之教,名習音聲。滅惡之教,名滅音聲」。說明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教化眾生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沒有定法,但是他有一定的目標方向。那就是引導人回歸自性,幫助人證得無上菩提,這是佛陀教學的宗旨,終極的目標幫助我們成佛。眾生根性不相同,圓頓根性少之又少,那樣的根性很容易成就。大小乘的根性非常之多,對於這一類根性的人要循序漸進,先從小教再到大教,慢慢的引導他,最後他也證得圓滿。「菩薩於此悉能善解,故名善知。於中巧知」,巧是巧妙,「故曰方便」,所以方便也稱為善巧方便。又《嘉祥疏》裡頭說,「善知習滅音聲,明辭無礙」。講經言辭表達的技巧,令聽眾容易理解,歡喜接受,這叫辭無礙。「諸說不妨同參」,經論祖師所說的不盡相同,可以合起來看。

      本段末後有兩句話說,『不欣世語,樂在正論』,這兩句話,我們非常希望我們自己能養成。「世語」,世間,佛陀這些弟子,他們對於世間學術言論不喜歡,但是他們能隨緣,不喜歡也能隨緣。為什麼?如果不隨緣跟眾生的緣就斷了。斷了什麼?他不跟你往來,你沒有機會教他。所以這個地方,雖然不喜歡也恆順眾生,恆順裡面把他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思想糾正過來,這是慈悲,這是智慧,這是善巧方便。他們喜歡什麼?喜歡在正論,「樂在正論」,這個樂是愛好。那什麼叫正論?《會疏》有說,「明其離過,謂非世間無益之論等」。世間的言論對於了生死出三界、破迷開悟,毫不相干,菩薩不說這些話,「專樂說出世大乘究竟了義」。佛菩薩在一起討論什麼?怎樣超越輪迴、怎樣超越十法界、怎樣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證得究竟一乘?這是菩薩們最愛聽的、最歡喜的事情。末後念老給我們做個總結,「究竟了義第一義諦之言,方名正論」。這是把正論下了個定義,什麼是正論?我們再把這個定義具體回歸到教學上,那是什麼?就是此經此解。此經,《大乘無量壽經》,此解,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解,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正論。正因、正身、正語、正論。

      再看下面的一段,「二利圓滿」,自利利他達到圓滿了。這一段分為四個小段,第一個小段,「寂盡二餘」。請看經文: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煩惱。二餘俱盡。】

      這樁事情,小乘阿羅漢、辟支佛做到了。可是在這部經上講的意思就深了,超越小乘多多了。為什麼?這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德行就圓滿。『知一切法,悉皆空寂』,這一句很重要。「《維摩經弟子品》曰:諸法究竟無所有」,這是空義。一切法確確實實,佛經上教我們,用夢幻泡影來看一切法。一切法是夢境,不能說它沒有,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有,夢裡明明有,醒過來一無所得,一切法跟夢境完全相同。「又《大乘義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彰是彰顯,就是非常明顯叫彰。空是什麼意思?空是從理上講的,「理寂名空」,理是體,哲學裡面講的本體。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告訴我們,「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所生,體是能生,體叫理體。理體空寂,空寂是說它的相,因為它沒有物質,不是物質現象,我們眼耳鼻舌身緣不到,沒有辦法覺察它存在;它也不是心理現象,我們也想不出,無法想像;它也不是自然現象。但是它能生這三種現象,它的本體裡頭沒有,它能生,雖然生這三種現象,這三種現象是夢幻泡影,不是真有。那佛經上稱它?稱它作妙有。妙有非有,就像夢中境界,夢中境界有,妙有,你看在夢中好像真有其事,醒過來之後沒有了,痕跡都找不到。我們六道是妙有,十法界也是妙有,我們自己不知道,現在聽佛說法,有這麼回事情。佛說法非常客觀,佛沒有教導我們,我們一定要信他的,佛沒有這個說法。佛要求我們,把他所說的你親自去證實,佛家講的,信解行,末後是證,真正證實了,你就見性了。

      所以佛給我們留下的經典有兩個作用:第一個作用,我們從經典裡面得到很多信息,這些信息都是我們根本無法覺察的,像極樂世界的這個信息,不是佛說,我們怎麼會知道。第二個信息是給我們做證明的,我們通過修行證得了。證得之後,可以跟經典對照,跟經典上所講的相同,那就是真的;你所證得的境界與經上講的不一樣,那就不是真的。所以佛法教我們求證。佛在這一會裡頭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講得非常詳細,有一天你見到極樂世界,你所見的跟佛經上講的是不是完全一樣?完全一樣,正確,對的,你沒錯誤。不一樣呢?不一樣,你看錯了,你所契入的境界不是極樂世界。有這兩大作用。

      我們在慧遠大師傳記裡面看到,中國淨土宗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傳記裡面記載,他一生當中曾經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他不是作夢,他是在定中見到的,念佛止靜,他止靜的時候入定,定中見到極樂世界。從來沒有告訴過人,真正是見如不見,極樂世界的現相沒有干擾到大師的清淨心,沒有影響到他的念佛三昧。臨命終時這個境界又現前,跟以往所見的完全相同,他才告訴大眾,他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告訴大家,極樂世界現前了,他見到了,又告訴大家,過去曾經三次見到。同學向他請教,你所見到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他說,跟經典所說完全相同。這經可以給我們做證明。

      《會疏》裡頭說,「般若妙慧,證寂滅平等,故云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空寂這兩個字,《魏譯》本裡面作寂滅,寂滅就是空寂的意思。又《萬善同歸集》裡面說,《萬善同歸集》是善導大師的,這裡頭說,「教所明空」,教是經教,經教裡面所講的空。為什麼說它空?不可得,「無實性故」,沒有實際的東西你能得到,所以叫空。「是不斷之無」,這四個字重要,整個宇宙的現象是什麼?是不間斷的無,這句話不好懂。無是什麼?就是前面講的空寂,也就是教裡面所講的妙有。我們在夢中,夢中六根緣六塵境界,有,眼見色,耳聞聲,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有,醒過來之後,夢中的六根六塵六識俱不可得。夢中的根塵識叫妙有,叫不斷之無,作夢的時候沒間斷,前念是夢境滅了,後念夢境又跟著起來了。夢境每一個念頭都不一樣,這是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都不相同,它是相似相續相,不是真正相續。真正相續前念跟後念完全相同,那是相續。前念跟後念不一樣,大同小異。大同小異是我們感官上所感受的,而實際上可能與這個恰恰相反,是小同大異。真的嗎?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在夢境裡頭,所緣的範圍是夢境極小的一個角落,不是全體。全體是什麼?全體是遍法界虛空界,太大了。我們這個小角落裡頭大同小異,外面呢?外面大異小同,我們很冷靜去觀察能體會得到。能大師告訴我們,自性能生萬法,能生整個宇宙,從整個宇宙那就是大異小同。沒有實性,不斷之無。

      「綜上引證,簡要言之:極樂菩薩以般若妙慧」。般若妙慧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外面來的是知識,內心裡面透出來的是妙慧。這個智慧,「了知一切諸法,皆畢竟無所有,不可得,平等空寂」。這是事實真相,我們沒見到,我們把夢中的現象完全當真,以為真有。下面念老告訴我們,「但應諦知一切皆空,不是斷滅」,這一切境界相沒斷,它沒有滅。「此空寂是實際理體」,實是真實,際是邊際,理體能生現象,所以它「不是斷空」,不是空無,空,什麼都沒有了,那叫斷空。這個空裡頭包羅萬象,雖然包羅萬象,真正無有一法可得,一樣你也得不到。菩薩搞清楚、搞明白了,現身說法,自自然然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於實際理體完全相應,這叫聖人,這叫諸佛,這叫法身大士。這叫出世,真正超出世間,有沒有離開世間?沒有。不離世間而超出世間,這妙!乃不斷之無,不是斷空,「是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叫不斷之無。「如是契入寂滅平等,故云知一切法,悉皆空寂」。了解諸法的真相,沒看錯,真正契入這個境界,這叫法身菩薩。

      下面兩句,『生身煩惱,二餘俱盡』。「生身」是什麼?我們現在身體。「生身可指分段生死之身,與變易生死之身」,生身這兩個意思都可以包括在內。我們有這個身體。這個括弧裡頭說,「此處則指菩薩變易生死之身」。因為這裡講的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人沒有分段生死之身,沒有,他有變易生死之身,隨著他修行的功夫不斷向上提升,身體變得愈變愈好。不像我們的生身,我們生身隨著時間在變,愈變愈老,老化了。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愈變愈年輕,跟我們這裡完全不一樣。為什麼愈變愈年輕?煩惱愈變愈少,煩惱習氣斷盡了,那個身是證得大圓滿身,不一樣。「又生身者乃二餘之一」。這個餘,「二餘」,是指的分段生死、變易生死,「生身之苦報與煩惱之殘餘」。這個二餘,一個指苦報,一個指煩惱。煩惱斷了還有習氣,習氣也是殘餘。「生身是苦果」,因是什麼?因是煩惱,「煩惱是惑因,此二俱盡」,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兩種都了了,生身的苦果沒有,煩惱習氣也沒有,這兩種都斷乾淨了,叫二餘俱盡。

      「如《會疏》曰:生身者,是苦果依身,正是苦諦」,四諦法裡頭講的苦諦。「煩惱、見思等惑」,見,我們看錯了,思,我們想錯了,我們對自己、對環境、對人對事對物,看錯了叫見惑,想錯了叫思惑。這種錯誤是因,因所感得的果報就是六道輪迴這場夢境。見思煩惱斷盡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六道輪迴是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這個不能不知道。我們修行,修出離法,出離世間,要從哪裡修起?從見思煩惱修起。像我們脫衣服,先脫外面這一件,最外面這一件見思煩惱,當中的塵沙煩惱,最裡面的無明煩惱。迷的時候是從無明煩惱開始,塵沙、見思,斷的時候要從外面先斷。

      大乘經教裡頭許許多多的經文非常重要,像這個地方我們念的,「知一切法,悉皆空寂」,這句話重要。我們不知道,我們把一切法都當真。當真,它就在裡面生起貪瞋痴慢,想佔有它、想控制它,起這些妄念,全是煩惱、全是習氣,果就是六道輪迴。「煩惱、見思等惑,正是集諦。二餘者,即苦集餘殘也。菩薩能斷正使,及以習氣」,不但斷正使,正使就是見思煩惱,還能斷習氣,「無有餘殘。出過三界」,這是什麼人?小乘阿羅漢,阿羅漢就做到了。習氣要是斷掉的時候,比阿羅漢還高一級,辟支佛。出過三界,「離父母生身,有漏果縛悉斷盡,故云俱盡」。二餘俱盡了,他超過三界,三界是六道輪迴。六道裡面有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裡頭三大區塊,我們現在在欲界,最底層。欲界底層的底層是無間地獄,這最下面了。我們還算不錯,六道裡頭現在屬於人道。那問題我們像不像一個人,如果像一個人,我們在人道裡頭能保持。為什麼?來生還到人道,不會墮落到餓鬼、地獄、畜生,不會。

      人的標準是什麼?在中國古代的標準是五常。常是永恆不變,叫常,五個字,仁義禮智信,叫五常。這五個字我們都能做到來生得人身,不會失掉人身;這五個字要是做不到,來生不可能再得人身。我們這一生能得人身,是前世這五個字我們做到了。這五個字跟佛法裡面五戒意思相同。五戒第一個不殺生,不殺生是仁,仁慈;義,不偷盜;禮,不淫;信,不妄語;智,不飲酒,跟五戒的意思相同。換句話說,在佛法裡頭,我們這一生把五戒十善做好來生不失人身,得人身。上品的五戒十善生欲界天,欲界有六層天,看你的功夫,你好好的學習,你能到哪一層。欲界的六層天,都稱之為上品十善。高層次的,夜摩天以上要加一點清淨心,不但五戒十善修得好,心地清淨光明,那就能生到兜率天,彌勒菩薩住在這個地方,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真正得到禪定了,不在欲界,在色界天。如果能把色也放下,為什麼?色它有壞苦,四禪天裡面有壞苦,有色。他連色也不要了,生四空天。四空天裡頭沒有物質境界,有念頭,這是六道裡頭最高層次的,可是麻煩,出不了六道輪迴。壽命很長很長,再長的壽命也會有到的那一天,到了怎麼辦?到了不能再提升,他就往下墮落。所以佛告訴我們三界統苦,一定要發心出過三界,出離、超過,離父母生身,欲界父母生身。有漏的果縛悉斷盡,這就是有漏果縛,就是六道輪迴裡面的煩惱習氣斷盡了,故云俱盡。

      又憬興大師說,「生身,在報」,果報,六道輪迴的果報,煩惱是苦因,「因果二餘,皆已盡故」。《淨影疏》裡頭說,「生身,苦報。煩惱,惑因。此二殘餘,皆悉滅盡。故云二餘俱盡」,這些說法都說得很好。我們再看二餘俱盡,這是證得小果,已經出離六道輪迴。

      下面第二個小段,「究竟一乘」,這說的極樂世界。

      【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於彼岸。】

      世尊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言辭妙極了,字字句句感動人心,極樂世界這樣的殊勝莊嚴,怎麼能不去?「一乘者,成佛唯一之至道」,至是究竟的意思,是最極的意思,唯一之至道,「最極圓頓之教法」。乘是比喻,「乘為車乘,以喻佛之教法。教法可載運行人登於涅槃彼岸,故名為乘」。乘就是車輛,我們乘著這個車輛可以到達目的地。佛陀教導我們的理論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證得涅槃,涅槃是佛,我們現在是人道,從人提升到成佛,叫登涅槃彼岸。《勝鬘寶窟》裡頭說,「一乘者,至道無二,故稱為一」。至道是大道,成佛之道。成佛之道只有一門,只有一個方向、一條路,成佛之道,故稱為一。「運用自在,目之為乘」,古時候念勝,就是車輛的意思。「《勝鬘經》曰:一乘即是第一義乘」,第一義,至高無上,沒有能跟它相比的了,這叫第一義。憬興師也是這個說法,「一乘者,即智雖有三,其極無二,故云一乘」。

      「《法華經》專說一乘之理,該經」,就是《法華經.方便品》裡頭有一段經文,「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經上這個四句信息非常重要,說出如來的本懷,如來究竟圓滿的慈悲,他要幫助眾生,幫到什麼階位?幫助你到究竟成佛。跟他一樣,不會比他次一等,這慈悲到極處,而且是普遍的,十方佛土中沒有例外的。諸佛如來所說的法就叫一乘法,也就是章嘉大師所說的,他說得通俗、說得簡單,我們很容易聽懂。他告訴我,契入佛法有最簡單、最容易契入的方法,就是看破放下。所謂看破,了解諸法真相,那叫看破。諸法真相是什麼?是空無所有。《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就是一切法的真相。《萬善同歸集》上說得妙,一切法的真相是什麼?「不斷之無」,講得太巧妙了。確實是無,但是這個無它不間斷,相似相續,不是真的相續,相似相續。無論從體、從相、從用上來說,俱不可得。真看清楚、看明白了,心就定下來,心裡面再沒有妄想、沒有雜念,那恭喜,你的清淨平等覺現前了。清淨平等覺是什麼?就是妙覺如來,你就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法華經》專說一乘之理,所以我們在前面學過的理入,《法華經》是代表,《法華經》開悟是理入。從《華嚴》開悟的是理事統入,《華嚴》確實理說得多,事也說得多,後面還帶表演,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從行入,行就是事。「方便品」上這四句話要記住,便於觀照。「又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二是什麼?大乘、小乘。餘呢?除二之外還有三乘,聲聞、緣覺、菩薩。現在還有人說五乘,三乘之外還有天乘、還有人乘(人間佛法),五乘。《法華經》上說的,只有一乘是真的,其他的都是佛的方便說,以方便引導我們入真實,所以方便有用。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真叫妙絕了,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是方便,令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階位差別很多,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無間地獄,也就是說,一切眾生之類一個都不漏,全都包括在其中。只要你真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皆能往生,生到極樂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不可思議的,那就是諸佛如來報土裡面的眾生也發心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不可思議。換句話說,極樂世界的報土肯定超越諸佛報土,如果不超越,實報土的菩薩就沒有必要往生極樂世界。我們想想,為什麼他要求生?應該是仰慕阿彌陀佛,希望自己成佛能跟阿彌陀佛一樣,應該這種想法是他們往生到極樂世界第一個動機,要不是為這個,實在就沒有必要。同居土、方便土,那是當然嚮往極樂世界,成就快。

      下面,引《淨影疏》曰,「乘是行用」,乘是車輛,交通工具。「行能運通」,運是運輸,通往兩地,「故名為乘。隨化多乘,就實不殊,是以言一。於此一乘,窮名究竟」。念老依照淨影大師的意思,為我們說明,「窮盡此一佛乘之理,謂之究竟一乘。蓋極樂諸大菩薩,悲誓宏深,雖居極樂,但為哀憫眾生,故仍示現於三界生死之中。住平等慧,精勤修習,故經云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了達實相一乘之理,得至涅槃彼岸。故云至於彼岸」。極樂世界的菩薩,只要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的智慧、神通、道力跟法身菩薩平等,當下你就等於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有能力,像前面所說的遍遊佛剎,沒有障礙,上求下化,上面向諸佛如來學習佛慧,下面可以代一切諸佛教化眾生。自己的真身沒有離開極樂世界,做這麼大的事業,建立不可思議的功勳,是分身去做的,自己的本身沒有離開阿彌陀佛講堂。

      我們如果真正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能不想到極樂世界去嗎?真搞清楚、真搞明白,真想去,巴不得現在就去。現在去現在解脫,明天去明天解脫,明年去明年解脫。為什麼不現在去?現在為什麼不能去?去不了,煩惱、習氣、業障障礙我們念佛,障礙我們的信願。我們雖然信,不透徹,還有疑問,雖然想去離不開世間,對這個地方有貪戀。總而言之,沒真正搞清楚,真正搞清楚、搞明白,這些問題全沒有了。到真有能力去,還不去,大概是想多帶幾個人一起去,有,有這些人。這種人慈悲心很強,我這裡還有很多親朋好友,我希望帶他們統統去,就得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反正他生死自在,多住幾年不礙事,現在就走也不礙事,這是淨業成熟了。

      我們把這一段念下去,「極樂諸大菩薩,悲誓宏深,雖居極樂,但為哀憫眾生,故仍示現於三界生死之中」。他跟我們不一樣,他「住平等慧,精勤修習」,給我們做榜樣。「故經云於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了達實相一乘之理,得至涅槃彼岸。故云至於彼岸」。究竟一乘,至於彼岸。「《會疏》曰:彼岸,涅槃妙果也。《淨影疏》曰:至於彼岸,涅槃果極。」涅槃,修行果位到極處,「指涅槃之極果,即至高無上之果覺,究竟成佛」,《華嚴經》上稱之為妙覺。世尊慈悲,將極樂世界這些狀況詳細為我們介紹,幫助我們發無上菩提心,幫助我們下定決心求願往生。

      我們看下面第三段,「疑斷慧生」。經文:

      【決斷疑網。證無所得。以方便智。增長了知。】

      我們看註解,『決斷疑網』,「此有異釋」,就是不同的解釋。「《淨影疏》曰:除妄顯真,名斷疑網」,網是比喻。妄捨棄了,真就現前。妄是什麼?妄想、妄念,表現在外面是妄言、妄行。我們能把這個放下,真,真心,真心就現前,真心是清淨心,真心是平等心,清淨平等就現前了。用真心,真誠,真誠到極處性德自然流露,不用人教,其義自見。古人教給我們用功的方法,句句真實,我們要相信,相信的人就有福了。一切法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不在外頭,智慧是本有的,無量的智慧,前面我們學過,於任何一法能明瞭一切法,遍虛空法界。我們真的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用心要專,用心要一,不能用二心,要專一。專一,開啟自性本有的智慧,能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這樣的人跟凡夫沒有差別,不是上天對他特別慈悲賦予他這個能量,不是的。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自具足,平等的。平等為什麼不平?是因為障礙不相同,有人障重,他透出來智慧就小、就少;有人障礙輕,顯得他的智慧比別人強、比別人大。障礙不是真的,我們可以把它放下,只要真正肯放下,智慧就現前,智慧現前疑網就斷了,所有一切疑惑統統消除了。網是比喻多。

      《淨影疏》曰:除妄顯真,這就是斷疑網。「《會疏》同之」,說法跟它相同。「疏曰:斷除疑網,智惠自生」。這個惠,古時候跟下面智慧的慧可以通用,在這個地方不能當恩惠講,是智慧。「其意皆偏於斷自疑網」。但《嘉祥疏》裡頭說,「決斷疑網者,能斷眾生疑」。這跟前面意思不一樣,前面是自斷,這個地方是幫助別人,講經教學幫助大眾,決是下決定斷疑網,幫助眾生斷疑生信。「兩者雖異,但亦無違」,並不違背。「因能除眾生疑者,首自身無疑」,這句話重要,幫助別人斷疑生信,自己要有疑惑,別人怎麼肯相信?一定是先把自己的疑根拔掉,然後自自然然能幫助別人斷疑生信。「又自身既斷疑網,真智自生」。為什麼?自身的疑網是自性本具智慧的障礙。我們有智慧,智慧為什麼不能現前?它障礙了。把它斷掉,把它放下,障礙沒有了,智慧自然就生。障礙沒有了,心清淨,心平等,清淨心生智慧,平等心生大智慧。清淨心所生聲聞緣覺的智慧,平等心所生的菩薩的大智慧,這是事實真相。我們要求智慧、求福德、求功德,到哪裡求?從內求,不從外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遍法界虛空界是自性變現的。自性在哪裡?自性就是萬法,萬法就是自性。好比我們作夢,夢是下意識變的。下意識在哪裡?整個夢中境界就是下意識,下意識變成了形相,讓你看見、讓你聽見、讓你接觸到,它不現相的時候你不知道,現相就知道了。佛把這樁事情為我們說清楚、說明白,我們再不懷疑了。可是怎麼樣?要真信,真信一定會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於一切法不再懷疑,一切法自然有智慧幫他解決。自身既斷疑網,真智自生,「必起大行」。這個大行是利益一切眾生,「普令眾生斷疑證真」,大行,幫助眾生,斷疑生信,斷惑證真。「故知經文,實兼二義」,經文裡頭有自己決斷疑網的意思,有幫助別人決斷疑網,兩個意思,兩個意思都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