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358集

    共644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2年10月21日啟講,2014年3月8日圓滿。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是真理。這次是講第三遍,愈講愈歡喜,愈講信心愈足,願心堅固。希望學佛同修選這個法門,簡單容易,成就快速,一生當中作阿惟越致菩薩,這種殊勝利益到哪裡去找?我們今天用網路,用衛星,全球喜歡這部經,信這部經,修學淨土法門,求生極樂世界,都是有緣人,每天一起分享。往生見佛,是活在世間第一樁大事。

    字體大小: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五八集)  2013/7/1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六百二十九頁第五行,科題「十二光佛」。請看經文:

      【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

      這一共說了十二光佛的名號,這十二光都是阿彌陀佛的別號,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此一段是這一品的第三段,顯光明的十二個名稱,「勝名」,殊勝的名號。「此十二光明,稱十二光佛,均為無量壽佛之異名,亦正是法藏成佛之果覺」。佛光裡面有無量無邊的德能,從這些名號裡頭顯示出來。這些光變成一個光,一個光裡面有這麼多的德,無量的德能,這都是法藏菩薩因地所修的成就。

      「《首楞嚴經》曰」,就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頭的一段,「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同倫就是他們的同伴、同夥,這一幫志同道合的一幫人。「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菩薩才有這個能力,我們凡夫沒有這個能力,凡夫想過去的事情都忘掉了,想想前幾天的或者前兩年的,還有個印象,他們能夠回想到恆河沙劫之前。這是屬於宿命通,法身大士的宿命通。「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我們這一劫,現在釋迦牟尼佛這一劫,這一劫叫賢劫,聖賢的賢。為什麼叫賢劫?這一劫的佛特別多,有一千尊佛出世。釋迦是第四尊,彌勒是第五尊,釋迦到彌勒距離的時間比較長,往後的時間比較短。我們看大勢至菩薩過去生中這一劫,時間是相等,只有十二尊佛,我們有千尊佛,這只有十二尊。十二如來,相繼一劫,最後這一尊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大勢至菩薩同倫這一類,全是念佛的,不是念佛的不會聚在一起。這個同倫都是念佛人,都是得到佛,也就是這個十二如來,教給他們的念佛三昧,念佛法門。「今經之十二光佛,即彼往昔恆沙劫前之十二如來」,這裡講的就是的。

      「又密部」,這是密宗所說的,「《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集陀羅尼經》」,這部經內容就是說九品往生的差別,九品往生阿彌陀三摩地,同時這裡面教持咒,所以陀羅尼經。這個裡頭也有說,它說:「是內坐十二大曼陀羅大圓鏡智寶像,其名為一切三達無量光佛…智力三明超日月光佛」,也與本經這個地方相合。「大曼陀羅」,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簡單的解釋。曼陀羅是梵語,新譯、舊譯,新譯是玄奘大師以後,這叫新譯,舊譯是玄奘大師之前,我們稱為古譯。舊譯曼陀羅多翻作壇,又翻作道場,壇城就是道場,道場也就是壇城。新譯的,玄奘大師翻譯的,他翻作「輪圓具足」。輪是法輪,輪代表圓滿,圓滿具足,也是比壇城的意思更清楚、更明瞭;又翻作「聚集」,聚集一切法,聚集一切功德,聚集一切光明,有這個意思。「此中就體而言」,就形相來說,「以壇、道場為正」,它確實築一個壇城,確實是個做法事的道場。像我們現在論壇,論壇的講台就是個壇城,在這個上面說法、表演。如果就意思來講,輪圓具足說得好,這是從意思裡頭來解釋,或者說聚集。

      「大曼荼羅,總集諸尊之壇場」,這個裡面十方諸佛菩薩都供奉在這個地方,是個佛堂。「及其諸尊之形體,并圖畫其壇場之全體」,這裡頭有供奉著佛菩薩的像,也有裡面彩畫,畫出諸佛菩薩那些不思議的境界。像我們背後這個是西方極樂世界,這張畫用密宗來說就是曼陀羅,大曼陀羅,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變相圖。「及諸尊一一者是也。是為曼荼羅之總體,故云大」。大者有五大之義,又有廣大之義。這個五大就是地、水、火、風、空,完全從物質上說的,這叫五大。通常稱四大是地水火風,物質現象,加個空,這是五大。又有廣大的意思。「他三種雖亦係五大所成,而此為總體,且最廣大,故獨名為大」,曼陀羅稱為大,這個意思就具足了。

      這個裡面,經中說「一切三達無量光佛」,一直到「智力三明超日月光佛」,也有個簡單解釋。「九品淨識真如境」,九品淨識,往生,從這一句上我們就知道,往生的人在沒往生之前,從各個不同的佛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達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就是九品往生,到達極樂世界就成了淨識。換句話說,八識是染污,不清淨,淨識是把八識轉過來了,我們通常講轉八識成四智。但是法相裡面也講九識,九識是真的,第九識叫淨識。這就是轉八識,真如本性就現前。

      「是內坐十二大曼陀羅大圓鏡智寶像」,這個裡面有十二大曼陀羅,轉識成智,究竟圓滿,就是《華嚴經》上說的妙覺如來。這十二大曼陀羅有十二個大圓鏡智寶像,這就是這邊講的十二光。其名曰:一切三達這是無量光,遍覺三明是無邊光,智道三明是無礙光,六真理智三明是無對光,色善三明是光炎王光佛,一覺三明是清淨光,普門三明是歡喜光,入慧三明是智慧光,光色三明是不斷光,明達三明是難思光,五德三明是無稱光,智力三明是超日月光。「如是諸佛如來是真色具足」,這真色是自性,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不是阿賴耶。「一切三世如來悲相所依,若有眾生欲往生如是九品淨土,奉視十二圓妙,日夜三時稱如是九品淨土名,讚十二光佛號,即永出三界火宅,定生真如」。

      這個一段,我們看下面念老這十二光佛的註解,說得很詳細。我們先看第一,看註解。第一『無量光佛』。曇鸞大師《讚阿彌陀佛偈》裡面有一首偈:「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號無量光,有量諸相蒙光曉,是故稽首真實明。」大師這首偈讚「深契聖心」,聖心是佛心,「直指光明即是智慧」,智慧就是光明,智光是一不是二。「是故稽首真實明,以此光明即是真實」,是從自性裡面生出來的,從自性裡面現出來的,就是自性裡本具的般若智慧。這個智慧,確實對遍法界虛空界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不知,我們才真正理解,智慧不是學來的,智慧是本有的。學來的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不用學,智慧從,只要把障礙智慧的煩惱放下,智慧就透出來了。

      最初世尊為我們示現,他是怎麼開悟的?他從定中開悟的。開悟之後,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這是智慧從口中流露出來的。這些經教什麼地方學的?沒有。在他過去,曾經有十二年的參學,那些學的都是宗教、都是哲學,跟佛所說的一切法不一樣。所以佛說這一切法,沒有人教他,開悟之後就明白了。這在印度。在中國,也有一個人表演給我們看,唐朝時候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他的經歷,《高僧傳》裡面記載得很清楚,在《壇經》裡面他自己也說得很清楚。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這個人心地純淨純善純孝,忠厚老實。他不是入定開悟的,他是聽經開悟的,為什麼聽經開悟?他用真心。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老實是用真心,一生沒有妄語,沒有欺騙過人。雖然他沒有學佛,佛法的三皈、五戒、十善他統統做到了,他不知道。我們細細一對照你就了解,他不是出家人,他不知道,他全做到了。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想他有沒有做到?他全做到了,所以他聽經能開悟。

      賣柴,偶爾聽一個居士念《金剛經》,在窗外面聽的。從前的窗子,現在你們沒見過,從前窗子沒有玻璃,紙糊的,紙糊的內外看不見,但是聲音聽得到。所以房子裡面有人讀經,他在窗外聽,等到他念完了,他去敲門,去請教,你念的是什麼?念得真好,他把他聽的那個意思講給他聽。念經的人會念,對於這個深妙的意思不懂,他總算是有緣,聽他一說感到非常驚訝,這個人不是凡人。再一問他、一打聽,他是個樵夫,不認識字,沒念過書。有這麼高的悟性,在佛法說,這是法器,一定要成就他,這是莫大功德。於是真的慷慨解囊幫助他,勸他到五祖那裡去學佛法。他們家裡很簡單,就是母子兩個人,相依為命,每天靠打柴,砍柴賣柴過日子,一天不工作一天就沒飯吃,這是苦力。這位佛友拿了十兩銀子給他,十兩銀子在當時是很大的數目,十兩銀子可以開個小店鋪了。又召集一些佛門的同參道友,把這個情況一說,大家發心照顧他母親,讓他無後顧之憂,專心到黃梅去求法。

      在黃梅住了八個月,跟五祖只見過三次面,不是常常見到。分配到哪裡去?分配到碓坊,柴房。五祖這個道場很大,每天客人很多,所以齋堂就不小,他是齋堂後面的後勤,在裡面舂米破柴,幹這個活。到黃梅,跟五祖見了一次面,五祖問他,裡頭最重要的,問他:「你到這裡來想做些什麼?」他說:「我想來作佛。」這句話就很不容易,大概五祖一生也沒聽說過,他來作佛的,他不是來幹別的事情。這個一聽,五祖心裡就有數了,叫他到柴房工作,在那個地方去修行。怎麼個修法?只有惠能大師自己知道,五祖知道,這個道場裡面人沒有一個人知道。

      修行確實在生活上,修什麼?把煩惱、習氣統統放下,就修這個。恢復清淨心,恢復平等心,恢復覺悟,清淨平等覺是總綱領。我們人為什麼不能成就?心不善,不是真心,妄心。真心是清淨平等覺,妄心不是,妄心裡頭有自私自利、有是非人我,有喜歡的、有討厭的,不平等。要把這個東西修得乾乾淨淨,清淨心修出來,平等心修出來,然後你就會覺悟。五祖把他放在碓坊裡幹什麼?叫他修這個。他每天在那裡幹活,人事物就是圍繞著他,無論是善緣惡緣、順境逆境,就在這修行。順境、善緣,不生貪戀,不起情執;逆境、惡緣,有討厭他、看不起他的、罵他的能忍辱,不生怨恨。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面對一切人事物,把自己的清淨心找回來,平等心找回來,清淨平等久而久之自然就生智慧。

      他在碓坊裡用功,五祖在那裡等著,等到八個月,差不多了,功夫成就了。也就是說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也放下了,這叫真修行,不在講堂,不在禪堂。黃梅這個道場裡頭有講堂,一天沒去過,有禪堂也沒去過,他很老實,他不亂跑,他心是定的。所以,這個道場裡面很多地方他沒去過,他只知道山門、大門、大殿,再就他的碓坊,別的地方不知道。我們從什麼地方曉得?五祖下令叫大家作一首偈送給他看看,神秀那首偈子是貼在牆上的。他聽到大家念,聽到了,跟別人講,請他帶路,我也到偈子那個地方去拜一拜,去結個緣。這就說明他對於這個道場不熟,說明這個人老實,不是天天逛逛了解環境,他不知道。所以文章從這個地方看,看出他的老實。

      他把神秀大師的偈子改了,驚動了五祖。五祖趕快脫下鞋子把這個擦掉,告訴大家,沒開悟。大眾心就平了。為什麼?怕別人嫉妒,傷害他,這是保護他。所以接著他就巡寮,實際上就去看他。單獨看他,目標太明顯了,引人注意,巡寮是什麼?整個寺廟都看一遍,這叫巡寮。走到碓坊看他在舂米,問他:怎麼樣?米舂好了沒有?舂熟了沒有?他說早就熟了,那個話裡頭都有話的,早都熟了,「猶欠篩在」,還沒有篩,這就是還沒有人給他印證。這是巡寮的時候,第二次跟五祖見面。五祖在他的碓,舂米的那個碓上,拐杖敲了三下,走了。他知道這三下就是三更,三更到方丈室裡面來見他,第三次。到了方丈室,果然是的,因為什麼?門都是掩著,裡面沒有拴,一推就開了。五祖給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大徹大悟。說出五句話,這五句就是他的博士論文,讓五祖忍和尚印可,給他印證。

      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這一句,就是沒有想到自性、真心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污的。只是凡人迷了,不知道。第二句話,「何期自性,本不生滅」,真心不生不滅。真心永遠清淨,沒有染污,染污的是阿賴耶,阿賴耶八個心王、五十一個心所會受染污,真心不受染污。八識五十一心所全是生滅法,有生有滅,真心不生不滅。第三句「本自具足」,一樣都不缺。世尊在《華嚴經》上說了一句話,可以用它來註解什麼叫本自具足。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本來具足,具足無量智慧,具足無量德能,具足無量相好。實在說,沒有一樣東西是從外來的,你找不到,全是自性變現的,所以見性一切就圓滿了,不向外求。今天科學很進步,成就很了不起,居然能夠看到阿賴耶的三細相,我相信連釋迦牟尼佛也佩服。但是他是藉外緣而明瞭的,這是知識,不是從內證。內證管用,外緣不管用,用得很有限,有的時候用錯了反而惹麻煩,這個道理我們要懂。第四句他說的是「本無動搖」,真心是不動。起心動念是動,分別是動,執著是動,這都在動,動是假的,不動是真的。於是我們就知道為什麼要修定,只有定它就生慧,沒有定就沒有慧。自性本具的智慧從什麼地方透露?要從定。怎麼樣才能得定?要持戒,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妄想多、雜念多這個不行,這對修行是最大的障礙,你不放下怎麼行?

      佛教人福慧雙修,慧是體,福是作用,你要度眾生,沒有福慧度不了。福是自己修來的,處處方便別人就是修福,如果是障礙別人,那就叫造惡業。善惡業報絲毫不爽,不要以為沒事。動個念頭,已經造了業,就是意業;說出口來,口業;行於手足,就是身業。如何能夠把自己身語意三業守住,讓它造福不要造罪。利益眾生的是福,障礙眾生的就是造罪業,你怎麼障礙人,將來果報,人家怎麼障礙你。起心動念都如是,因緣果報非常可怕。你真搞清楚、搞明白,自自然然心地清淨、智慧明達,這個裡頭有真樂,有法喜充滿。不是七情五欲的享受,七情五欲的享受是染污,智慧福德的享受是清淨。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天地萬物要和諧相處,要和睦,睦這個字好,睦裡頭有親愛。對天地萬物,用對愛父母的心、愛佛菩薩的心平等的去愛一切眾生、一切萬物,這個人福報大了。能夠自動的、主動的全心全意照顧眾生,關懷眾生,幫助眾生,成就眾生,這是佛菩薩的業、佛菩薩的事,叫佛事,諸佛如來的事業。隨時隨地他修這個,純淨純善,與一切眾生結法緣,能成就眾生、能幫助眾生走向菩提大道。

      這一句裡頭,「是故稽首真實明,以此光明即是真實」,光是般若光明,般若光明從真實之際裡頭流出來的。所以真實就是光明,光明就是真實。「故應稽首禮敬」,是故稽首真實明,他要來禮敬。「因此大經,唯一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真實之際這就是本體,就是真如自性,就是真心,真心之體叫真實之際;真實的相、樣子,樣子是智慧,樣子是光明,智慧就是光明,光明就是智慧;作用,真實之利。我們要把這三句,把《大學》的三綱法來解釋的話,就把《大學》變成了大乘經。你看怎麼解釋,就把它提升了。明明德是真實之際,親民是真實智慧,止於至善是真實之利。

      湯恩比說,古時候中國人心量很大,能包容異族的文化,就是指佛教,佛教不是中國的,從印度傳來的,中國人能包容,中國人能接受;他底下一句話說,佛教文化充實了中國本土文化,把本土文化提升了。儒家這些典籍用大乘經來解釋,就把它提升了,本來它是世間法,這一解釋就變成出世間法,你看,從人天一下提升到諸佛如來。可不可以這樣做?當然可以,法無定法,就看你怎麼轉。這部經裡頭最重要的就這三句,三種真實。所以是故稽首真實明。今偈子裡面講真實明,「可見極樂依正因果純一真實」,這一句解釋解釋得好,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因、果純一真實,這經還得了嗎?無上的法寶!

      「又宋大慧禪師曰: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不離是光說是法」。是法就是真實法,就是真實際。大慧禪師這三句話說得好。一切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應化在十法界,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說的是什麼法?只以此光宣妙法,宣是宣說,這個光是真實之際之光、真實智慧之光、真實之利之光。我這樣念法大家就能體會。法是什麼法?就是《大乘無量壽經》。會集本的經題太妙了,上半段是宋譯本的經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後面是《漢譯》的經題「清淨平等覺經」,兩個題合起來,妙極了!說明這個會集本無一沒有出處的,不是自己隨便造的,統統是五種原譯本裡頭的原文,沒有絲毫改動。佛為我們講的這部經,會集當然是佛的意思,佛是便利眾生學習,會集做到了這個工作,真正做這工作的人必得佛力加持,他做得這麼圓滿。這部經,是法就是說這部經,就是此光明,就是無量光、就是阿彌陀佛。不離是光說是法,這部《無量壽經》就是無量光、就是阿彌陀佛,讀這部經就是阿彌陀佛在說法,我們學習分享也是阿彌陀佛在說法。是法,真實法,就是真實之際。

      「不離是光說是法,智慧光明不二也,此光即真實慧也。只以此光宣妙法,乃惠以真實之利,亦即光中之妙用」。所以學佛要用佛心,佛是什麼心?佛是真心。什麼是真心?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是真心。那我們就知道了,惠能大師在碓坊裡面修什麼?八個月修什麼?就是修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修這個。無論是物質環境、人事環境,他怎麼對待?用清淨平等覺對待,真心,沒有妄心。日常生活當中不分別、不執著,不執著是阿羅漢,不分別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是佛,真中之真,純一真心,純一真實,修這個。這個不要經本,不需要坐香,你要真懂。我們定的功課,要誦經、要拜佛、要念佛,定了好多。五祖沒給惠能定功課,惠能自己知道,因為他想作佛。

      我早年,二十六歲跟章嘉大師,章嘉大師的話說得是非常之淺,但是意思很深。我向他請教成佛之道,怎樣才能契入佛境界?他告訴我的,「看破、放下」,就這麼簡單。實際上呢?實際上不懂,看破、放下意思太深了,我們只懂得個皮毛,文字的表面。我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告訴我從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最重要的是法布施。大乘經上說得好,《金剛經》說得很多,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這一般人不相信,一般人願意接受珍寶,不願意聽你這四句偈。為什麼四句偈超過珍寶超過太多了?那四句偈在阿賴耶裡頭做了種子,將來以後你遇到佛法,你跟佛有緣,將來成佛全靠這個種子,這個種子金剛不壞種,這還得了嗎?是真的不是假的。大千世界七寶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佛法能了生死出三界,這才叫真正的寶。寶中之寶,無上之寶,無過於念佛,就這句佛號,這句佛號是真實法,這句佛號就是三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智慧、真實利益。一句佛號具三個真實,什麼樣的福報你才能夠聽到、你才能夠遇到?

      光宣妙法,真實之利,這是光所起的妙用。「是故《讚佛偈》云有量諸相蒙光曉」,有量諸相是阿賴耶變現的,阿賴耶能變。這一句指的什麼?指的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有量諸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智慧光一照完全明瞭,蒙光曉也。「因此智慧光明之真實明,能開曉諸有中一切之相」,十法界依正莊嚴你全明白了。「亦指開曉一切諸有中之眾生」,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一句裡頭統統含攝。「有量諸相蒙光曉,一切眾生蒙此光益而曉了真實之慧也」,我們平常講的一切法的真相,無量光起這麼大的作用。

      「《論註》」,這個論是《往生論》,註解,曇鸞大師的註解,我們學《往生論》都用曇鸞法師的註解。這裡頭說,「若遇阿彌陀如來平等光照」,心平等,沒有一樣不平等。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心不平等,有好惡,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這個境界現前怎麼辦?要生真正的慚愧心、懺悔心,為什麼境界現前我煩惱起現行,而不是智慧起現行?智慧起現行,沒有這個念頭。不起心不動念是佛智慧,不分別不執著是菩薩智慧,單單一個不執著是小乘智慧。境界現前要覺悟,就在這上磨鍊,我們就明白了,惠能大師在黃梅八個月,就這樣磨鍊出來的。八個月他清淨平等就現前了,五祖衣缽就傳給他。黃梅沒有白來,五祖真照顧他,沒有人看得出來。他什麼?他是真正知道用功的人。給他機會,給他助緣,那個碓坊就是他的助緣。一方面工作,也是修福,用現在的一般的看法,他在黃梅做八個月的義工,那個工作很辛苦,沒有酬勞,他是做義工,他真修。

      於是我們明白了,真修行,什麼境界都是道場,不要換,就在你的本行,就是你道場。能大師是每天上山砍柴,現在叫你到柴房裡去劈柴,大寮裡面去煮飯,這些事情我們相信他在家裡就會做。他是個孝子,他孝順母親,這些生活小時候都學會了。所以他避難的時候,在獵人隊裡頭幫助獵人燒飯,燒飯是他的本行。我們相信他在黃梅,不但舂米破柴,他也會在廚房燒飯,這是他工作的範圍,真正積德,真正修福。福慧圓足,圓滿具足,你看五祖衣缽就傳給他了。修行一定要找一個地方,未必能成就。你嫌煩,找個地方能靜下來,靜個兩天又煩了,太寂寞、無聊了。然後這佛告訴你,哪個地方不是道場?處處都是,問題就是你會,宗門常講會麼?會,頭頭是道。

      《論註》裡頭說得好,遇到阿彌陀佛平等光照,怎麼會遇到?心平等就遇到了。心平等,沒有一法不平等,法法都平等了。「是等眾生」,這一等的眾生,「種種意業繫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意業。是即蒙光曉之義」。我們有沒有蒙光曉?有沒有蒙光?有,我們在此地學這段經文,就是蒙光。念這一段經文「無量光佛」,無量光佛照我們,我們在這裡有沒有覺悟?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的意,就是念頭,是不是被業力繫縛?煩惱習氣,對人對事對物,有時候喜歡、有時候討厭,這就是凡夫,這就是造輪迴業。展開經本就是佛光注照,我們要得受用,把眼前這些煩惱習氣一掃而空,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意業。意怎麼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平等意業,這就跟佛光相應。「亦即惠予眾生真實之利」,這就是這一堂課給我們真實的利益,我們真正得到了。得到之後天天學,天天練,像惠能在黃梅還練了八個月,天天練。這是無量光佛。

      再看第二尊『無邊光佛』。其實十二尊都是阿彌陀佛的別名,第一個給你介紹光的德是無量,第二個給你介紹的是無邊。「《讚阿彌陀佛偈》云:解脫光輪無限齊,故佛又號無邊光。蒙光觸者離有無,是故稽首平等覺」。曇鸞大師這首偈的讚歎,「遠勝餘師」,古來祖師大德讚佛的人很多,沒有曇鸞大師說得好。「義寂解無邊」,這都是日本的祖師大德,「曰無邊際故」。什麼叫無邊光?沒有邊際。《淨影疏》裡面說「廣也」,無邊際是廣。這些解釋都不如曇師的圓妙。

      「曇師以解脫光註無邊光」,解脫光輪無限齊,故佛又號無邊光。「解脫者,涅槃三德之一」。涅槃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脫,解脫是其中之一,涅槃的境界一定是具足這三樣,一樣都不會缺的。法身、般若,法身是真實之際,般若是真實之慧,解脫是真實之利,跟本經上三種真實統統相應。「復名之為輪」者,曇鸞大師有解脫光輪,他用了個輪字。「輪者,圓具之義」,輪代表圓滿,代表沒有缺陷,「表解脫之德圓滿具足」。「無限齊者,離一切局限與齊同」,這個齊是等齊,平等的意思。他超越了,他沒有限量,沒有能跟他平等的;換句話說,他離一切侷限,這真正叫得大自在。「離有無」,有無二邊,有無二邊都離開,統統放下了。「離一切邊,從容中道。邊中俱離」,二邊離了,還有中道,中道也離了,邊中俱離,這才叫「究竟解脫」,這是無邊的意思。也就是《論註》裡頭「畢竟平等意業」。我們把這些經註合起來看,概念就清楚了。「末後直云平等覺」,平等覺是阿彌陀佛的聖號,本經裡頭佛也稱,釋迦佛也稱阿彌陀佛作為清淨平等覺。所以,清淨平等覺也是阿彌陀佛的德號。「頓顯第一義諦,畢竟平等,萬法一如」。

      曇鸞法師這首偈讚,「剖顯無邊光佛號之深義」,把無邊光佛號的意思,深廣無盡的意思透出來了。「此真能讚佛者」,自己不入這個境界說不出來,能說得出來的,他自己已經入佛境界,他才能說出來。不入,他怎麼能說得出來?那我們聽了,能聽懂,沒有完全契入,也契入少分;如果沒有少分契入,聽不懂,這個裡頭的意思講不圓。實際上字字句句的密義都沒有邊際,深廣無際。

      第三『無礙光佛』。「無礙者,憬興、義寂曰無障礙」,無礙就是無障礙。「淨影曰自在」,無障礙就得自在,有障礙就不自在。「曇師讚曰:光雲無礙如虛空,故佛又號無礙光。一切有礙蒙光澤,是故頂禮難思議」。這首偈的意思,念老為我們解釋,他的意思是「光如虛空,故無障礙」。光就是智慧,智慧裡頭沒有相,像虛空一樣。智慧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自性裡面那不是自然現象。「本體常寂」,能大師所說的本無動搖,清淨寂滅,這是它的體,「妙用無窮」。

      今天世人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他要求學,用思考、用意識,廣學多聞。儒家所說的博學、慎思、明辨,這些東西統統用思考。那佛法,佛法不用這東西,佛法用禪定,這在學習理念完全不同,方法不一樣。通過思考得來的是知識,有時候思考想錯了,所以有後遺症。通過寂靜,豁然開悟出來的,它沒有通過思考,那是智慧,用智慧來處理問題沒有後遺症。古時候東方人,中國跟印度都是求智慧,不重視知識。所以古人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你記得很多,你到處向人請教,別人告訴你,你都記住了,這樣學來的不足為人師,你不足以教人。為什麼?你教人也是常識,不開智慧。佛法傳入中國,佛家用的方法是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理念與方法,儒接受了,道也接受了,這就是佛法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幫助中國傳統文化提升,這是文化的互補。

      其實這世界上不同族群的文化,古老的文化,不同宗教的文化,湯恩比說得好,人類不能沒有宗教。為什麼?文明從哪裡來的?文化從哪裡來的?是從宗教裡頭延伸出來的;換句話說,宗教是文明、文化的根本。那不要宗教,把根本斷掉了。像一棵大樹,根不要了,本不要了,留下來的只有瓶裡頭插的栽花,它沒有根本;沒有根本,再好看,時間不久,它就枯萎了。湯恩比信不信宗教?我們看他的文章、他的談話,他不信宗教,但是所有宗教的典籍他都看,他尊重宗教,他佩服宗教。這是個歷史哲學家,那我們要問,他信什麼?他信智慧,他信哲學。他知道哲學的根本也是從宗教來的,這就是他為什麼要讀宗教的經典,他讀得非常認真。愛因斯坦亦如是,他也是不信宗教,讀了很多宗教經典,他最佩服的是佛教,他說佛教真的把許許多多的問題解釋得很透徹,這個很難得。認為佛教確確實實能解決社會問題,湯恩比說出來,愛因斯坦也有這個說法,這算是我們近代的西方的大哲學家、大科學家。

      「本體常寂,妙用無窮,自在無礙,光明遍照,一切有礙,皆蒙光益」。這個一切有礙,是一切有情眾生,都得到光的利益了。這個光就是這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道理、所說的方法、所說的理念真正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解決什麼問題?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能解決的,它能解決,這個問題是生死問題,不是普通的問題,如何了生死、出三界。我們今天了生死不只出三界,出十法界,三界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外面十法界,我們要出十法界,它真能做得到。為什麼?極樂世界不在六道裡頭,也不在十法界裡頭,十法界裡頭沒有極樂世界,超越了。極樂世界在哪裡?極樂世界在一真法界,雖然它有凡聖同居土、它有方便有餘土,它確確實實沒有六道、沒有十法界。

      這就是「本體常寂,妙用無窮」,這八個字對現在人來說,比什麼都重要,為什麼?現在人太苦了,心浮氣躁,妄想雜念太多了。從哪裡來的?從那些媒體電波傳來的,電視、網路、手機,把你的清淨心統統攪亂了,這是事實真相,你定不下來。那怎麼辦?它能把這些用電波傳給你,你可以不接受,那就沒事,你要接受了,這麻煩可大了。還有文字,我們看看書店裡頭,最近五十年出版的新書,超過中國幾千年累積的舊書都不止。這個東西擾亂人心,跟古書不一樣,古書文以載道;跟佛書不相同,佛書教你修戒定慧。這些新的著作統統都能夠擾亂你的心情,你跟它們往來,你接受它們,麻煩可就大了,你怎麼能定得下來?定不下來,那不是妙用無窮,叫煩惱無窮,業果無窮,就變成這樣的了。所以我們要認真覺悟,我們不能上它的當,電視我們可以不看,網路我們可以跟它不相往來,手機可以不必要,不要就清淨很多,沒有人打電話找你,你沒有電話。所以,我們要善於保護自己,不受干擾,隨緣當中要懂得不變,隨緣隨著變,那個虧就吃大了,我隨緣不變,這個是菩薩。

      早年我講經講到隨緣,我說四種。不變隨緣的人是諸佛如來,他應化在世間,他隨緣他不變,已經不變了,可以隨緣;隨緣學不變是菩薩;不變不隨緣是阿羅漢、辟支佛,他不變,他不隨緣;凡夫隨緣隨著變,這個虧就吃大了。隨緣不變四句。不變隨緣是佛,那是用自性的人、用真心的人,我們應當學。菩薩就是在學,隨緣裡頭學不變。隨緣裡面學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人叫真修行。怎麼個修,怎麼修成,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佛是什麼?佛就是這麼兩句話,「本體常寂,妙用無窮」,這兩句話就是說的妙覺如來、法身大士,他們真做到了,我們要向他看齊。本體是什麼?心,我們講念頭。念頭應該常寂,不應該常動,常動就是迷,常寂就是覺,就生智慧,智慧起用就妙用無窮。那我們今天心浮氣躁,煩惱無窮,痛苦無盡,在造業受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這多苦。所以這個兩句非常重要。自在無礙,光明遍照,一切有礙,皆蒙光益,都得到佛光的利益,佛光普照的利益。「故云難思議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