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435集

    共644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2年10月21日啟講,2014年3月8日圓滿。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是真理。這次是講第三遍,愈講愈歡喜,愈講信心愈足,願心堅固。希望學佛同修選這個法門,簡單容易,成就快速,一生當中作阿惟越致菩薩,這種殊勝利益到哪裡去找?我們今天用網路,用衛星,全球喜歡這部經,信這部經,修學淨土法門,求生極樂世界,都是有緣人,每天一起分享。往生見佛,是活在世間第一樁大事。

    字體大小: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三五集)  2013/9/1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三十九頁,第四行從當中看起:

      「如是之心,功德不可思議。若能一發此心,便能傾盡無始以來生死與諸有沉淪。」這句話很重要。菩提心是真心,真心不可思議,真心的功德也不可思議。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常常勸我們用真心,發菩提心就是用真心,不要用妄心。前面把真心的好處都說出來了,它是一切法的根源。如果能發這個心,當下就能夠傾盡,也有快速的意思,完全把無始劫以來的生死(是果報)與諸有(諸有是因),六道輪迴的果、六道輪迴的因統統消盡,沉淪就是指六道輪迴。這句話的意思,我們把六道輪迴的因與果,菩提心把它消除乾乾淨淨,有這麼大的力量。能相信嗎?能,問題就是這個心你能不能發得出來。因為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全是心現識變的。現代的科學家也發現了,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科學家講的念力還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的念力能改變所有物質現象,何況真心!這讓我們把疑惑斷盡了,我們完全接受,完全肯定,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更以功德迴向菩提,定能上證佛果。所有功德,決不唐捐,無有損失與消滅」。再能以真心將真實的功德迴向無上菩提,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定能上證佛果,何況往生。那往生還有問題嗎?往生極樂世界,決定是上輩往生,我們所有功德決定不會唐捐。唐捐是古人的話,就是失掉,決定不會失掉。所以無有損失和消滅,這就叫積功累德。諸佛如來無量劫來積功累德,它沒有損失,它沒有消滅,累積在那個地方。為什麼不消滅?為什麼沒有失掉?就是真心。妄心不可靠,真心靠得住。

      底下的話是黃念老說的,「道綽大師此語,直截道出菩提心之功用,超出情見,微妙難思」。道綽不是普通人,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一段,在第九頁,我們把這個念一遍,看看這位法師。唐代淨土宗的大德,他是山西太原人,也稱為西河禪師。他的老師,曇鸞。「唐代初期淨土教開拓者」。「日本真宗」,日本的淨土宗,尊稱他是七大高僧裡面的第四位。他「十四歲出家,廣習經論」,廣學多聞,「尤精《大涅槃經》,嘗開講《涅槃經》凡二十四遍。後住於曇鸞所創建之玄中寺中,受寺內曇鸞和尚碑文所感」,專修淨土,「時為大業五年」,隋煬帝的時候。「主張不論出家在家,均以念佛為要。其於念佛時,必數小豆粒,稱為小豆念佛」,這就是我們現在用念珠,那個時候還沒有用念珠,念珠大概就從這起來的。「貞觀三年」,這是唐朝的時候,「預知化期」,他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通告四眾,四眾咸集,忽見曇鸞現身」,忽然見到,「告以餘報未盡」,這個時候他沒走成。前面還有一句我們漏掉的,他是四十八歲才轉到淨土,把其他的統統放下,專修淨土,這一年四十八歲。他八十三歲走的,直至八十三歲為止,每日念佛七萬遍,就是七萬聲,念佛人給我們做一個榜樣。

      下面說,「師一生講說《觀無量壽經》二百回以上」,一回就是一遍,從頭到尾講一遍叫一回。《觀經》他講了兩百多回,兩百多遍,一天七萬聲佛號。這是貞觀三年,他預知他要往生,忽然看到曇鸞現身,告訴他,他壽命還沒盡。到七十歲的時候,「猶生新齒」,長新牙齒。「太宗」,唐太宗,「曾至太原見之,施以眾寶名珍。年屆八十,容色盛發,神氣尤爽,暢談淨業,每每理味奔流,吐詞包蘊。貞觀十九年四月示寂,世壽八十四」。門人,你看善導,這是淨宗第二代祖師,這裡他應該是第二祖師,第二代,「道撫、僧衍、道誾等。著有《淨土論》兩卷,並依《觀無量壽經》,著《安樂集》二卷,以傳述念佛之教,為專弘淨土教旨之書」。道綽不是凡人,曇鸞也是了不起的人,都是早期淨宗大德,都應該選為祖師才對。

      下面念老,「茲引密宗《菩提心論》以為佐證」,證明道綽法師所說的是真的。「論曰: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菩薩功德故」。這什麼原因?本來具足。菩提心是真心,本來具足諸佛如來、諸菩薩所有功德,諸菩薩是修德,諸佛如來是果德,本來就是的,本來就有的。「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導師是佛,大乘教稱佛為導師,是一切眾生的導師。這一切眾生,上包括等覺菩薩,下面到無間地獄眾生,一切聖凡的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密嚴前面我們學過了,就是華藏,就是極樂世界,一而三,三而一。所以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最後達到目的地的時候完全是相同,名稱儘管不一樣,到最後完全相同。因此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無論修哪個法門都應該讚歎,因為無量法門,門門都通無上菩提,都能夠證得。原理是一個,放下起心動念,就證得無上菩提。六根在六塵境界裡學什麼?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執著是阿羅漢,不分別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是佛。這是總綱領,無量法門不離這個,這個不能不知道。

      「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菩提心之功用,焉可思議。」這不可思議!菩提心的德用,能消無量劫六道輪迴裡面的業因果報,我這樣講大家就更清楚、更明白了,為什麼不用真心?妄心造業,雖然是善,那個善是人天福報,不能出輪迴,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一定用真心。所以上上根人修行用功,全是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那我們要問,六祖惠能大師在黃梅八個月,五祖派給他的工作是舂米破柴,他修的是什麼心?八個月之後,五祖傳位給他,他修什麼?舂米破柴,在能大師是上上禪定。他每天都動作,都沒停住。對,動中有不動,動靜是一不是二。還有動靜的念頭就錯了,動靜的念頭沒有了,這真正叫自性本定,它能有用處。在定中一樣舂米,一樣破柴,一樣跟大家應酬,這是我們常常提醒大家的,決定不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這就是定。自性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要明白這個道理,宗門所謂向上一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雖然在上上層裡面,眾生有感,他立刻就有應,感應道交,沒有絲毫障礙。於是我們就明白,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示現八相成道,講經四十九年,住世八十年,那我要問,他住在哪裡?他住在甚深三昧裡頭,他住在常寂光裡頭。他現身呢?跟我們現一樣的身,我們看他跟我們一樣的身;他自己呢?他自己是法身,肉身就是法身,法身就是肉身,不可思議。我們這個身是肉身的作用,他的身是法身作用。到最上一層,常寂光淨土裡頭,一法不立,同時一法不捨,妙就妙在此地。

      十方三世一切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佛不管用什麼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依然在常寂光,沒有離常寂光,能現一切身,能為一切眾生破迷開悟,他全是一個真誠心。我們凡夫真誠心迷失掉了,現在用的心,大乘教裡頭佛告訴我們,是八識裡面的第六、第七,我們把它當作心,第六意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你心裡想什麼,這是第六意識,你有什麼放不下的,這是第七識,我們是把這個東西當作心,錯了。我們把這個放下,放下,真心就現前。妄的放下,真的就現前,真的沒有失掉,只是有障礙而已。妄不能不捨。捨妄我們還能生活嗎?捨妄生活得更快樂,捨妄生活得更幸福,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體會不到,是你沒有捨過;你真捨,你就得到。所以「捨得」,你看這兩個字是佛教的術語,捨就得,捨妄得真的,你不捨就不得。捨得這個名詞我們常常用,真實義不知道。

      下面第二段,它一共有四段。第二段,「出菩提名體」,菩提心的名,菩提心的體,名是假名,體是實體。「然菩提有三種:一者,法身菩提。二者,報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言法身菩提者,所謂真如、實相、第一義空。自性清淨,體無穢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為法身。佛體道本,名曰菩提」。這些名相很多,大師在此地是略舉幾種我們常常聽到的。為什麼一樁事情,佛會說這麼多的名相?這是佛說法的善巧方便,因為名不是真的,教我們不要執著,知道這個意思就好。佛說法不是一處說,說法的對象不是一群人,佛陀在世,每一天,我們能想得到,每一天都有初學的人來跟他,也有老修的人在跟他。所以佛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說出這些名相對方能體會、能懂得。

      章嘉大師對我講的看破放下,這經上沒有,為什麼?他對我說的。跟我談話的時候,我是剛剛入佛門;不能算入,剛剛接觸到佛教,對於佛教略知一二。我跟他見面是我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我向他請教一個問題。方東美先生在哲學課程裡面給我講了一堂課,佛經哲學,我從這堂課裡面認識了佛教,佛教裡面有真正的學問,有真正的智慧。我向他請教,佛教裡頭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的能契入這個境界。章嘉大師就是告訴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簡單講就是看破放下。我聽了好像懂,是不是真懂?不然,但是我能接受。他要是給我講其他的名相,我就不懂了,那要解釋,解釋半天,愈解釋愈迷惑。這是老師教學的善巧方便,用這個話對我講就非常契機。我反應也很快,我當時向老師請教,從哪裡下手?老師告訴我,布施,跟我講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特別告訴我,學佛一定要有布施的心,有這個機會來了,隨分隨力,都是圓滿的好事。我第一天學到的,管用,我用了六十二年。

      這都是講的法身菩提,法身菩提就是真如,真如就是本性,就是自性,也叫法性;就是實相,實相是真相,真相無相,能現一切相,所以無相不能說它無,它會現相,雖現相,相是假相,相決定不是真的。所有的相都是生滅法,凡是生滅法就不是真的,這個一定要記住,有生有滅,無常。假相裡面有真相,這個你要認識,就是生滅裡頭有不生滅。佛在楞嚴會上告訴波斯匿王,波斯匿王跟釋迦牟尼佛同年,這個話是六十二歲時候說的。佛就跟他說,生滅這個身中有不生滅的佛性,就是實相,就是真如,我們這身上有,你要認識這個東西。它在哪裡?哪是真的?佛就告訴他:你幾歲第一次看到恆河?他就說:大概是三歲,他媽媽帶他從恆河那邊走過,知道那條河叫恆河。你看見恆河水了嗎?看見。他說你十三歲的時候,你看到恆河水,你那個見,恆河水天天流,像長江一樣,後浪推前浪,水不一樣,你那個見,講你能見那個見,是不是一樣的?是一樣的。二十三歲那個見是不是還是一樣的,有沒有變?是,還是一樣的。你今年多大年歲?六十二歲了。你六十二歲見恆河那個見,有沒有改變?想想沒有。沒有變的是真的。你三歲時候的身體,跟現在六十二歲的身體,有沒有變化?有,老了,老多了,那是小孩,現在是老人。佛就說,有變化的是假的,有生有滅,不變的是真的。你看你見,能見那個見沒變化,那見是什麼?見性;耳朵聽,聞性,六根的根性是真的。波斯匿王聽懂了,很高興,身有生死,我的性不生不滅。佛這個比喻比喻得很好,你的身上有生滅的一部分,有不生滅的一部分,不生滅的部分是真的,生滅是假的。不生滅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為什麼?分別、執著是有生滅的。妄念有生滅,真念呢?真念裡頭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它永恆不變,就在我們六根的根性。

      所以楞嚴會上,這是一部,我講智慧的書,釋迦牟尼佛教人捨識用根,這就是我們常常講的,用真心、用菩提心。真心是什麼?菩提心是什麼?就是見性的見,聞性的聞,鼻嗅性的嗅,舌頭嘗味的嘗,身覺觸的覺,這個東西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誰起心動念?第六意識起心動念,末那識起心動念。前五識都沒有起心動念,所以前五識叫了別,它明瞭,它清楚。誰去分別?眼睛見了,立刻把這個見的印象傳給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在它的四分,相分裡面,眼識傳來的畫面它看到了,它在那裡分別,分別它的相貌,分別它的名字,分別它的作用,它在分別。眼識不分別,不管這個事情,眼識像照相機一樣,這照的時候馬上傳過去,由第六意識分別,第六意識立刻也傳到第七識,第七識那裡執著。所以六識、七識不對外的,完全對內,它藏在裡頭。外面起作用的就是眼耳鼻舌身這個五識,這個五識接觸外面,把外面狀況馬上傳進去。前面五識只管傳遞,其他的它不知道。我們要不用是什麼?不要用第六意識,不要用第七識,就行了,完全用前面的五識,了別,照見,看得清楚,聽得明白,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就叫自性見。這是什麼?這是諸佛如來的見,這是法身菩薩的見,他有這個本事。我平常說說得淺,把我們見聞覺知所看到的、聽到的,不要放在心上,就是不要傳遞給第六識、第七識,別傳給它們。傳給它們,它們就分別執著,就造業了,不傳給它們就不造業。別人問,很清楚;不問呢?不問不知道。一問,我可以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不是白痴。決定不放在心上,不放在第六識就是不分別,不放在第七識就是不執著,這是佛陀真正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

      所以上上根人懂得這個方法,我們就明瞭,惠能大師在黃梅八個月,他就成就了。跟五祖沒見過面,禪堂沒去過,講堂也沒有去過,只是在碓房幹這個事情,就像個機器一樣,舂米破柴,枯燥無味的工作,不知道菩薩在這種方式修他的大菩提心,修足圓滿的定慧。這個事情誰知道?非常明顯,五祖知道。五祖知道他的功夫成功,就要傳法了,跟大家宣布傳法。那知道什麼?知道有人行了,功夫成了。如果他功夫不成他不會宣布,還得拖幾天;功夫成了,就不拖時間,宣布。五祖宣布,整個寺廟的人,不論什麼人,大家都做一首偈子來給我看看,要真的明心見性,這個祖位就要傳給他,衣缽也要傳給他。三天,沒有一個人作偈子,這神秀心裡明白,每個人都認為繼承五祖的決定是神秀,逼著神秀要作偈。神秀偈子大概想了一、二天,做出這首偈子也沒把握,不好意思送給五祖,把它貼在牆壁上。如果五祖讚歎,就去答應是我做的;要五祖批評,說不行,就算了,他就不吭氣。你看,用的這個心,這心是妄心,這不是真心。五祖看到這個偈子讚歎,叫大家依照這個偈子修行,有好處。他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五祖沒有說別的話,就說這個偈子做得不錯,大家照這個修行有好處。

      六祖惠能在碓房裡面聽到有人念這個偈子,他跟大家講,希望同參道友帶他到貼這個偈子地方,他說我要去禮拜。從這句話去看,能大師是個老實人,在那裡八個月,寺廟裡面那些地方都沒去過,他不認識路,還找人帶路。從這地方你就曉得,老實人,規矩人,叫他在碓房他就在碓房,大概外面他都沒有去轉過,所以堂口在哪裡都不知道。人家把他帶到那邊,他也不認識字,朝著這個偈子就拜。拜完之後他說他也有個偈子,這就把人嚇到了。他的偈子是把神秀大師的偈子改了,也可以說因神秀的偈子,把他的偈子引出來了。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樹」;能大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偈子一說出來,他請別人給他寫,也貼在那個牆壁上。五祖知道了,趕緊跑過來把它撕掉,用鞋底把它撕碎,說沒見性,告訴大家,也沒有見性。把這個事情就平了,安撫人心。這也是給五祖的信息,真通了。

      五祖巡寮,下午巡寮,巡寮是方丈和尚,大概每一個月總有一、二次,到整個寺廟到處看看,叫巡寮。巡寮不會引起人注意,到碓房看到惠能在舂米,問他:米舂熟了嗎?這個話都是禪機,別人聽不出意思,只有他們兩個人懂。能大師:早就熟了,還沒有篩,「猶欠篩在」,就是他早就成功了,沒有人給他印證,就差一道功夫,誰給他做證明。五祖把拐杖在他碓上敲了三下,走了,沒有一個人知道,能大師曉得,這三下叫他三更到方丈室去找他。他到三更準時到方丈室推門,門沒有拴,一推就開了,他很順利到方丈室。五祖歡喜,給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說了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五祖說行了,不要講了,衣缽就給他,立他為第六代祖。半夜,五祖船都準備好了,送他上船,叫他趕快走。

      五祖回去睡大覺,睡了三天,三天三夜房門沒有開,在睡覺。三天之後惠能走很遠了,他才寮房門開開告訴大家,衣缽已經走了。於是大家就曉得了,惠能不見了,找不到人,肯定他拿走了。他很辛苦,躲在獵人隊裡頭,躲藏了十五年,不是短時間。為什麼?有人不服,要把衣缽搶回來,甚至於還要把他殺掉。什麼原因?嫉妒。神秀倒不嫉妒,那的確是不一樣的,神秀是佩服,真的他不如他。但是底下人不服,四面八方分頭去找,真的被惠明找到了,惠明把他放了。惠明也是五祖的弟子,他們是同一輩分的,這個人沒有出家是四品將軍,將軍有力氣。追到,看到惠能的時候,惠能看到後頭有人追,把衣缽就丟掉,丟在路上,自己躲藏起來,他們來是要衣缽的。結果這個四品將軍,居然衣缽拿不動,生慚愧心,真心發出來了,就喊惠能,我不是因為衣缽來的,我是為求法來的。惠能聽說求法,出來了,都認識。這是什麼?真誠、懇切,用真心。你看惠明在五祖會下那麼久,什麼都沒學到,為什麼跟惠能大師這個地方幾句話他就開悟,真誠心重要。他這個衣缽他提不動,他就曉得這護法神看著的,他拿不動。這講不通的,惠能的體力跟他比差遠了,惠能個子也很小,怎麼會他拿得動,這將軍拿不動。所以真心顯出來了,真心就有感應。

      《壇經》上記得很清楚,惠能大師給他傳什麼?能大師找個石頭,坐在石頭上,他跪在地下,他就叫著,稱他為明上座,告訴他,「不思善,不思惡」,把你的妄想雜念統統放下,就在這個時候,如何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句話一問的時候,他好像一驚,他就明白了。再叩首,還有沒有密法?惠能再給他講,「密在汝邊」,密不在我這裡,在你。什麼是密?真性是密。能大師開悟說了二十個字,五句話,他的開悟大概差不多也只有二十個字的樣子。惠能座下明心見性開悟的有四十多個人,惠明是第一個。所以惠明依能大師為老師,自己名字改了。然後告訴後面追的人,這條路我看過了,沒有,到別的地方去,讓他躲避這個災難。真心,他在能大師會下是用真心,在五祖那裡那麼多年用的是妄心,足以證明菩提心的可貴,要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

      什麼是真?不分別不執著就是真。這不是純真,純真我們做不到,我們先從這裡下手,從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太難,那是法身菩薩。我們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決定往生,而且往生的時候上品上生都拿得到,這個難得!明心見性,就是不起心不動念這樁事情,我們到極樂世界再修。我們先修不分別不執著,我們決定往生淨土。不分別不執著,在一般人來講,應該是方便有餘土,就是中品上生,可以到這個境界。上輩,一般講是明心見性。但是我們學淨宗經典這麼多年的體會,能不能上輩往生,上上品往生?我覺得有可能。為什麼?佛力加持。每一個人在極樂世界都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把你的功夫提升了,你自己真正能夠到不分別不執著,到那邊立刻就提升到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那真的是實報土上上品往生。實報土上上品往生應該是什麼人?應該是八地以上,一生可以證得,這講得通,所以我們能相信。菩提心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自性清淨,體無穢染」,本自清淨。「理出天真,不假修成」,這是法身。佛體是菩提,道之本也是菩提。佛之體,道是法,三寶是佛寶、法寶,法寶的根本就是菩提。菩提是智慧,世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叫菩提,叫正覺,正等正覺。這是法身菩提。

      下面再說第二種,「言報身菩提者,備修萬行,能感報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報身。圓通無礙,名曰菩提」。這是往生到實報莊嚴土,《華嚴經》圓教初住以上、天台的別教初地以上才是報身,生實報土。備修萬行,備是具備、具足,修菩薩道。萬行是行門的展開,任何一門都能把它展開來為八萬四千法門、為無量法門。一切法門也能歸一門,《華嚴經》上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這個意思。如果這個意思我們一下還體會不過來,我們舉一個例子。譬如我們今天修念佛法門,我們只取一句阿彌陀佛。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這一天起多少個念頭,做多少事情,無論起多少念頭,無論做再多的事情,統統是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沒有第二個雜念。這就是從一念裡面展開為萬行,備修萬行,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萬行,就是一切。一切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一切統統歸一句阿彌陀佛。

      這一句阿彌陀佛,依舊用的是第六識、第七識,我們能辦得到,不用第六、第七,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淨宗的方便就在此地,淨宗的殊勝就在此地。第六意識分別什麼?就分別阿彌陀佛;第七識執著什麼?也就是執著阿彌陀佛,其他的都不執著了,這個人怎麼樣?決定往生。我們修淨土的人,第一個就是決定要往生,連那個品位,這裡講的是品位,其實品位都要放下,都不要去想它。為什麼?你想它是屬於妄想,你還沒有到極樂世界,你想品位幹什麼。所以蕅益大師教給我們,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滿意,那就是根本就不要想它。為什麼?下下品往生,生到極樂世界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這是四十八願第二十願有的,這個可不是假的。阿惟越致是什麼菩薩?法身菩薩,就是我們此地講的報身,報身菩提。這個不在同居土,不在方便土,但是極樂世界有同居土、有方便土,有名,實際上呢?實際上全是實報莊嚴土。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我們真有把握去往生,到那個地方真的是作阿惟越致菩薩,一點都不假,這是我們一定要爭取的。什麼法門,是好,我們恭敬讚歎,為什麼?我們做不到。那些法門要斷煩惱、要消業障,我們確確實實平心而論,我們的業障自己消不了,我們的煩惱自己斷不了。沒有能力斷煩惱、消業障,你就走這個路,這條路是專門為沒有能力消業障、斷煩惱的人而開闢的,真正不可思議。

      我學佛六十二年,年輕的時候對淨土宗疏忽。道綽大師,你看他十四歲就出家,這個根性不是普通人,四十八歲專修淨土,選擇淨土那也是功夫到家了,經驗非常豐富,十四歲出家。我出家也是看重這些大經大論,這一生講了幾十部不同的經論。同樣的東西,大概就是這《無量壽經》,早年我講過十遍。道綽大師講《觀無量壽經》兩百多遍,我們自嘆不如。八十五歲才開始放下萬緣,一心求生淨土,選擇這部註解,黃念老的註解。這個註解他作得太辛苦,寫註解的時候我們就認識了,身體不好,帶著病。這個註子我讀了之後,我讀得最早,我讀的時候還沒有印出書,用油印的,手寫的,油印的,他只帶一套到美國,我們在美國認識的,唯一的這個註解他就送給我。我回到台灣,在美國沒有時間,回到台灣把這個註解看一遍,我就向他請教,有沒有版權。他說你問這個幹什麼?我說,沒有版權,我在台灣翻印;有版權,當然我尊重你。他說,沒有版權,要我給它寫篇序文,要我給它題字,我都照辦了。在台灣印了一萬套,一萬本。第一本。以後他又有些補充,有修改,有補充。現在我們印的是定本,跟我第一次印的那個本子,有很多沒有,他加上去的,關於跟科學相結合的、佐證的這些東西,都是後加的。他的辛苦我知道,我要幫助他,幫助大家對這個註解有信心。所以我就發心講這個註解,來細講。這個註解講一遍要一千二百個小時,一天講四個小時要講滿三百天。這是第三遍。我發願了,我活一年就講一遍,活兩年就講兩遍,講到我往生為止,我不講第二部經,專修淨土。年歲大了,不可以再走彎路,完全歸心到極樂世界。這個萬行就是一句名號,一句名號功德真正不可思議,能感應報佛之果,生到實報土,見報身如來。「以果酬因」,所以叫報身。報身的德能,「圓通無礙」,這報身之德。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通達,這叫菩提,叫報身菩提。

      後面,「言化身菩提者,謂從報起用」,應化身全是報身起用,「能趣萬機」,報身如來從報起用,能生萬法。法身是能生萬法,報身是以應化身跟遍法界虛空界的有緣眾生起感應道交。學佛的同學最重要是建立堅定的信心,你一定要相信,相信什麼?相信跟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我們遇到障礙、遇到困難,佛菩薩自然來幫助你化解。沒有感應呢?不是沒有感應,有感應,你自己沒有覺察到。感應,佛在經上講有四種,顯感顯應,是你知道的;顯感冥應,是你不知道的;冥感顯應,有時候未必知道;冥感冥應,是更不知道。你用什麼能力你才能覺察到?真誠心能覺察到。覺察雖不完全,會有幾分,好像自己預知一樣,沒有人告訴你,你有預感。無論什麼樣的障難自然會突破,用不著著急,念佛,一遇到困難的時候佛號不要間斷,會有感應的,這個信心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從報身起應化身,能趣萬機,這叫化身。化身做什麼用?「益物圓通」,益是利益,物是一切眾生,他不說人,如果人,範圍很窄小,只有人道,他說物,十法界都包括了。十法界裡面,從佛菩薩一直到六道眾生,佛菩薩的化身統統能起作用,這叫化身菩提。這是說菩提的名跟體。

      下面解釋,「釋曰:第二明菩提之名與體,分就法報化三身而論。法身菩提,即是真如、實相與第一義空」,名相很多,都說這樁事情。「自性清淨,體無穢染。此即禪宗六祖於聞無住生心,豁然大悟時,所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這個意思。自性是清淨的,自性沒有染污,染污的是什麼?染污的是第六意識、第七識。特別是第七識,叫染污意,執著就是它,這個東西要放下。「又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就是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第三句說的。「因本自具足,故不假修成」,要不要修?不要修,放下就是。我們今天就是放不下,麻煩就在此地。千經萬論,佛沒有別的教我們,就教我們放下。所以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教人成佛,教的什麼?就是看破放下。看破就是了解事實真相,放下就是回到自性,回到你的原位,就成功了。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就是這兩樣相輔相成。看破放下,實際上就是經教裡所說的止觀,觀是看破,止就是放下。章嘉大師在那個時候要給我講止觀,我聽不懂,這是佛學專有名詞。他把觀用看破兩個字來講,把止用放下兩個字講,這個我聽得懂,雖然裡面的甚深密義我不懂,但是我能接受。當時的渴望,他替我解決了。所以不假修成,念念都是修成,這在我們淨宗講,念念皆是阿彌陀佛,也就是本自具足,也就是不假修成。「五祖聞之,便授衣缽,立為第六代祖。並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今天學佛確實有它的難度,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不識本心。不認識真心,用妄心來修行,得的是什麼?知識。知識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還繼續搞輪迴,這就是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識自本心重要,不能明心見性,也要識自本心,要承認我真的有本性。中國人小朋友啟蒙的教科書,《三字經》上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要相信我們自己本性本善,沒有一點懷疑。我現在為什麼不善?從小沒人教,學壞了,染上社會上的風氣。

      現在人要環保,環保能不能產生效果?有很多人問我,我就告訴他不可能。我為什麼說不可能,因為我們的心、思想被染污了,你在外面這個環保,你怎麼保得住?如何能把我們心裡面的環保做好,我們思想上的環保做好,外面環保就產生效果。如果不從思想上下手,不從心地上下手,外面那個表面上是假的,是不會做出成績,不會有效果的。心理環保、思想環保重要,學佛的人才會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我們要認識自己,自己本來是佛,為什麼?前面經上讀過,是心是佛。現在我們要覺悟了,是心作佛,問題解決了。我們本來是佛,現在要作佛,那還有什麼難處?又加上阿彌陀佛大慈大悲來幫助我們。這個地方修學環境確實不好,誘惑的力量太大,染污的力量太強,我們抵不過。換個環境,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沒有染污,極樂世界沒有障礙,那個地方修行一生決定成佛。我們這一生得人身、聞佛法,遇到淨宗法門,不幸當中的大幸,無比的幸運,一定要知道,不是一般人都能遇到的。遇到,明瞭、清楚、掌握住,就決定成就,不會空過。所以識自本心太重要,認識自己,自己本來是佛。如果在這一生當中,往生就見性,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幫助我們見性,見自本性,這就成佛。

      「惠能大師當時尚未剃度,只是廟中一苦工」。他是來做義工的,差事是舂米破柴,這苦力做的事情,需要體力,真的是做苦工。「一發此心,頓登祖位」。你看這心一發,五祖把衣缽就傳給他了,他就是第六代祖,中國禪宗第一人,從一個苦工一下爬到最高的地位。「正可為《菩提心論》中『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之事證」,惠能大師是來做證明。這個例子舉得好,能大師確確實實給我們作證。能大師在黃梅八個月,工作勤奮認真,從哪裡看出來?他個子小,體重不夠,舂米需要力氣,他找幾塊大石頭綁在腰上,增加自己體重。從這個事看出他認真負責,他不偷懶。跟大眾相處,自己謙虛,現在人講低姿態,擺在最低的這個位子上,哪個人都比我高,哪個人都比我強,謙卑,對人的尊敬。這大家一定都會想到,我們相信孔子的德行,弟子們對夫子的讚歎,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惠能百分之百的做到了。他沒有讀過書,沒有受過教育,天性,有高智慧,為人謙卑,受人尊敬,不炫耀自己。你看,得了法,禪宗第六代祖,到獵人隊裡面去,幹什麼?也是做苦工,做十五年,現在講做伙夫,替獵人煮飯,做廚房。獵人打獵,吃肉,自己天天念佛,給這些畜生超度。看到受傷的畜生,還能活下去,他就把牠放掉;沒有辦法活了,這才殺了給獵人吃,自己吃肉邊菜。不是短時間,十五年,十五年受這個磨鍊。

      時間長,大家把過去的事情忘掉,能大師出現了,受人尊敬。那一批找麻煩的人,大概都已經走了,真正找麻煩,他沒有辦法弘法利生。如果不是真正回頭,懺悔回頭,那我相信上天把他們收走了。惠能大師的法緣成熟,這些障礙不能再有了,他的弘法才一帆風順。屬於嫉妒障礙,不是外面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表演過。六群比丘,這是裡面的,團體裡面的;外面的,六師外道。所以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也不是平平安安的,擾亂的人很多。佛如何忍受,都是給我們做榜樣的。如何化解?沒有怨恨,沒有報復。因為那些眾生他也是佛,只是迷得比我們更深,我們對他一切不善的做法要憐憫,不能生怨恨,這樣能提升我們自己的境界。境界雖然提升,待人接物要更謙虛,要更放下姿態,不敢為人先,我們總後退,這就對了。別人爭的,我們不要;我要的,他不要,這樣子就不會有衝突。他要我要,就有衝突起來;他要的,我不要。他要名,我不要;他要利,我不要;他要權勢,我不要;他要地位,我不要,統統不要。我們要的就是每天講經不中斷,聽眾三個、五個不嫌少,歡歡喜喜,這他不要的。他們要道場,我不要道場,沒有道場,我們住小茅篷就可以,能夠遮蔽風雨就很自在,所以不跟別人衝突。別人跟我衝突,實實在在講,他跟我沒有接觸,他不了解我,人云亦云,聽別人說的。別人在造謠生事,他就信以為真,他跟我接觸就不會了。世尊給我們做的樣子,祖師大德給我們做的榜樣,我們在這裡得到很大的安慰。

      《菩提心論》當中這幾句話,「修證出現」,這叫功夫。修證一定要知道在什麼地方,在日常生活,在對人、對事、對物點點滴滴都是修行,把我們錯誤的想法修正過來,錯誤的言語修正過來,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證出現。真修好了,就是一切眾生的導師。在今天這個世界,是導師不能做導師想;做導師想,人家說你太傲慢了。古人說講經教學,我們現在叫分享。我學的時間比大家長一點,我給大家做報告、做分享,不敢說講經教學,講經教學是自己真有成就的,我們沒有成就。所以,「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這就是講的影響力。修得有一點點成就,別人自然能看得出,不用自己宣傳,自我宣傳決定失敗。別人宣傳,我們還要把它制止,把它壓下去,這就對了,減少自己菩提道上的障礙。名聞利養都是大家爭的,我統統不要。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