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148集

    共644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2年10月21日啟講,2014年3月8日圓滿。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是真理。這次是講第三遍,愈講愈歡喜,愈講信心愈足,願心堅固。希望學佛同修選這個法門,簡單容易,成就快速,一生當中作阿惟越致菩薩,這種殊勝利益到哪裡去找?我們今天用網路,用衛星,全球喜歡這部經,信這部經,修學淨土法門,求生極樂世界,都是有緣人,每天一起分享。往生見佛,是活在世間第一樁大事。

    字體大小: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四八集)  2013/1/2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九十四頁,倒數第三行:

      「上明如來之語密。下曰: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此二句顯世尊之身密,能現一微妙之色身,普使種種眾生,各各隨其品類而得見佛」。這個地方講到如來不思議的境界,這個境界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的。在眾生是迷失了自性,不能現前;在佛陀,他覺悟自性,自性裡面本能,現在人說本能,在佛法裡面講本自具足,就是本能,都能夠現前沒有絲毫障礙。

      語密跟身密,我們資料裡頭,從《三藏法數》節出來這兩小段。「語密即口密也。謂佛說法之時,或一里外聞佛音聲,或十里、或百千萬里外聞佛音聲」。我們能相信嗎?現在可以相信,沒有疑惑,科學家給我們證明了。科學家說這是本能,古人有一種本能,現代的人把這個本能喪失掉了。為什麼?只要我們能夠相信、能夠肯定時間空間是不存在的,這問題解決了。時間不存在,過去、未來都在當下,怎麼不可能?空間不存在,空間不存在是距離沒有了,百千萬里就在眼前。而且,賢首國師,唐朝初年人,他作的《還源觀》裡頭所說的三種周遍,第一種,這三種周遍都是講我們的身心,身是物質身體,心是念頭,身心一念周遍法界,念念周遍法界,不止百千萬里,周遍法界。念頭周遍法界,色相周遍法界,音聲周遍法界,乃至於香味,香跟味也周遍法界。這個密義我們就懂得了,眾生迷悟不同,都能感觸到。佛三種周遍:第一種,周遍法界,這叫沒有障礙。第二種,出生無盡。第三種,含容空有,所以他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有障礙,他沒有障礙,沒有障礙契入有障礙就變成無障礙。所以佛一音說法,眾生各各隨類解;一個色身,眾生各各見不同的形相。這種感應完全是眾生的意念,真誠、恭敬。印祖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就這個道理。這講語密。

      「又一會中,或聞說布施,或聞說持戒等,各各隨心所聞,皆不可思議,故名語密」。我們專修《無量壽經》,佛在講經說法,我們聽到的就是《無量壽經》。坐在我隔壁這個,他學《華嚴經》,他所聽到的就是佛在教《華嚴經》,每一個人聽到不一樣。佛究竟在說什麼?告訴你,佛沒說,妙了!因為無說就能說一切法,同時說一切法,同一個處所說一切法。一切眾生隨類,隨他的意念,他都統統聽到,真妙。跟佛在一起,想聽什麼,你仔細聽他說的就是這個,說到你開悟,這真實功德。

      第二種,身密:「如來處大會中,眾見佛身,或黃金色,或白銀色,或雜寶色,或長丈六,或長一里十里,乃至現大神變,皆不可思議」,這身密,也是隨類見的不相同。佛沒有身相,相從哪裡來的?隨眾生心想自然現前的。心量大的見大佛,心量小的見小佛,不是佛有大小,是你心量有大小,這是本能。

      接著下面這一句,「按佛身可別為五」,五種,法身、報身、應身、化身、等流身,這五種。第一種「法身」,法身就是「自性身,名為毘盧遮那」。毘盧遮那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遍一切處」。毘盧遮那沒有形相,遍一切處,遍一切時,無時無處它不在,它就是自性、它就是本體。「離一切相及諸戲論」。離一切相,它不是一切相,它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它真存在。因為它離一切相,我們的六根緣不到它,它在我們面前,緣不到。它不是色法,眼緣不到;它不是心法,意識緣不到。怎麼知道它存在?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八地以上就見到了,那說明不是我們六根緣不到。我們的六根是染污,從染污意裡面變現出來的,阿賴耶的種子就是染污。但是種子沒有三種現象,種子無量無邊,緣不到。

      種子在哪裡?種子是阿賴耶的本體,遇緣它就起作用,遇緣就現相。所以《華嚴經》上說的,遍法界虛空界,自性能生能現。惠能大師所謂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萬法就是宇宙。從一體起二用,起二用就是能生萬法。從一體,這一體就是自性,它什麼都沒有,它能現一切法。所以什麼都沒有,我們稱它作空,這個空不當作無講,只是說它沒有任何現象。它能生一切現象,所以它不是無,它是有。那一切所生的現象,我們以為有,它不是真有,它是剎那生滅,換句話說,根本就沒有。有,是我們看錯了、想錯了,實際上它沒有。大乘佛法告訴我們事實真相,諸法實相,空叫真空,有叫妙有,無有而有叫妙,有而無有叫妙,真空妙有。這是真相,八地以上都見到了。

      學佛最後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見到真相,見到真相這個人就叫成佛。怎樣才能見到真相?真相不生不滅,真相不來不去,我們從來沒有離開真相,是因為我們自己有障礙而見不到真相。這個障礙是煩惱、是習氣,是無量劫來到現在還繼續在造的,叫業,這些是障礙。能把這些障礙放下就見到了。所以見到不難,難在放下。為什麼放不下?真相不了解,誤以為這些現象、假相是真的。自性真的,誤以為是沒有,是假的,我六根緣不到是假的。沒有想到,六根緣不到是真的,六根緣到的是假的,這個世間人難懂。

      這真正叫妙法,要到八地這樣深的定功,自然就見到了。見到之後,從此就認真不認假,假的全放下了。真的不用執著,執著不到,有執著就迷了。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起心、沒有動念,真就現前,叫真相大白。你見到真相,你跟諸佛如來一樣,你也說不出來。無法形容,不能想像,不是言語所能說得出的,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想不到的,念頭才動,錯了。這是什麼?這是我們的自性,這是宇宙萬有的本體。你只要認識它,宇宙萬有你全明白了,這叫成佛,沒有一樣不通達。不是學來的,這個難得,不是學來的,學不來。凡是學來的都是假的,知識,不是智慧。智慧現前,知識統統具足;有知識沒有智慧,有智慧一定有知識,學習的方法不一樣。

      現在人學佛,難在哪裡?難在不用古人的老方法,用科學方法來學佛。學到什麼東西?學到知識,科學知識。像科學家、量子力學家發現物質現象是什麼、意念是什麼,跟佛經上講的一樣。但是一個是知識,一個是智慧,受用不相同。智慧受用旁通,一切法全通了。科學只通了這一樣,另外還有很多問題還不通,這就不一樣。科學用多少時間!佛法放下就是,用的時間不多,問題是你真正要放下。法身,這是最難懂的,這就本體。離一切相及一切戲論,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具無邊真淨功德,乃唯佛與佛之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我們入這個境界就畢業了,佛教學校就畢業了,學位拿到,叫佛陀,最高的學位。

      第二個「報身」,這個報身是智慧之身。「如來名盧舍那」,盧舍那是什麼意思?翻成中文叫「光明遍照」。光明是智慧,遍照,內照自性,外照萬法。照自性見到真空,照萬物見到幻有。真空幻有是一不是二,真空即是幻有,幻有即是真空。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大方廣佛華嚴的境界。「能使初地以上之菩薩感見之」,菩薩有感,初地以上菩薩有感,這個境界就現前,他就見到了。

      第三「應身」。應身,這個報身是佛度初地以上這些菩薩,這個初地是說的別教。如果是圓教,像《華嚴》、《法華》,這圓教,就是初住,初住就明心見性,就是法身菩薩。《華嚴經》上所說的,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圓教。圓教初住等於別教初地,就是破無明證法身這個境界。別教成佛,等覺、妙覺在圓教是什麼地位?別教的十地就是圓教的十住;別教的等覺,十住上面是十行,初行位的菩薩是別教的等覺;別教的妙覺是二行位的菩薩。這是跟圓教兩個對比,我們就了解。二行上去,十行還有八個位次,上面有十迴向、十地,上頭還有二十八個位次,他還要一步一步向上提升,才能證到真正究竟圓滿。這個地位上的菩薩見性了,所以智慧德相都現前,《還源觀》上講的三種周遍,他們證得。

      應身是凡夫感應的。佛度六道凡夫不能用報身,報身凡夫見不到,為什麼?法性身。凡夫能見到的,法相,阿賴耶的相分跟見分。阿賴耶的境界相,相分,阿賴耶的轉相,見分,把見分當作自己的心,把相分當作自己的身,這是六道凡夫。佛要教化六道凡夫要現同樣的身。這身從哪裡來的?父母所生的。所以釋迦牟尼佛必須由父母出生,入胎、住胎、出胎,統統要示現,跟六道凡夫沒有兩樣,六道的人才能接受。這樣的人也能成佛,那我們也可以成佛,把我們學佛的信心建立起來了,所以做這個示現。「指八相成道之佛。地前菩薩、二乘、凡夫得感見之」,凡夫見到,二乘也能見到。地前是什麼?別教初地以前,三賢位的菩薩。他們在哪裡?在四聖法界。

      四聖法界裡面的菩薩,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別教的。別教的佛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成佛了,天台大師叫他做相似即佛。天台的六即佛,佛分為六種,這相似即佛。佛通常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理即佛。從理上講,一切眾生全是佛;從事上講,不是的,事上講你是凡夫。學了佛,走上這一條道路,天台大師說名字即佛,你走上這條路,你什麼功夫都沒有,有名無實。本來是佛,有名無實,實際上是凡夫,這名字即佛。古大德註疏當中常常寫到,名字位中就是說名字即,沒有真正成就,還在名字位。真正幹,修戒定慧,真有了一點成就,從名字位再提升,叫觀行即佛。觀行是真幹,但是程度不夠。真正用功,真正修戒定慧,戒定慧得到了,有戒有定沒有大徹大悟,這叫相似即佛,有點像樣子,不是真的。

      十法界的佛是相似即佛,換句話說,十法界裡面的觀行位,還不能到相似,真的在觀行。相似即佛是淨土宗裡頭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生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如果得理一心不亂,叫分證即佛,他沒有圓滿證得,他是證得了少分、多分,叫分證。分證在我們淨宗講,淨宗跟《華嚴》是一體的,是大乘圓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叫分證,從圓教初住到等覺都是分證。等覺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的習氣,這品習氣破掉了,實報土不見了,常寂光現前,這就自自然然契入常寂光,這叫究竟即佛,這才是無上正等正覺。在實報土裡面是正等正覺,究竟即佛是無上正等正覺。

      《華嚴》講得最詳細,一個凡夫怎樣證得究竟即佛,講得最圓滿,可是沒有看到人證得。這古大德說,從理上講講得通,從事上講,沒看到過哪一個人修成這個地位。所以《華嚴》到末後跟淨宗連上了,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跟極樂世界連上了。而極樂世界只需要信、願,就是真信有個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真正願意往生。只要你念這一句佛號,老老實實念這句佛號,萬緣放下,就行了,就成功了。這個有人看到,往生的人好多。《華嚴》那個方法,我們沒看到人往生成就,淨土看到很多往生的。

      我們前面讀過,就真實利益來講,淨宗是第一,《無量壽經》第一。就理論上來說,《華嚴》第一;方法,《華嚴》也第一;但是真正利益,這個經第一。所以這個經上舉了三種第一,理論方法跟《華嚴》同樣,但是它走捷徑,它用信願持名幫助你到極樂世界。一生到極樂世界,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無法想像的,真正叫抄近路,走捷徑。這個法門,男女老少,賢愚不肖,甚至於五逆十惡,毀謗正法,真正能夠懺悔、能夠認錯統統能往生,這些業障都不能障礙你往生。這是淨宗之外,任何一個法門都沒有的,只有這個法門有。

      所以佛示現應身到這個世間來度化眾生,真正的意願就是用這個法門。所以善導大師講「諸佛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些應身佛都是這一個意思。不得已說其他的法門,是這個門太難相信了。你認為哪個門高,就給你說哪一門,你以為哪個門廣大就跟你說哪一門。說到最後,理論、方法、境界都告訴你,你試試看,你能不能契入。那不能契入?還有一個法門可以契入,你再考慮一下。這個時候說淨宗他相信了、他能接受了。我們自己是過來人,早年初接觸佛法不相信這一門,總以為這一門是釋迦牟尼佛接引一些老太婆的,不認識字的,沒有知識的,下下根人。我們是這麼想法的,這個想法就是造成難信之法,為什麼難信?到我們學過這麼多大經大論之後,再回頭想想,真不行。這個門我知道了,理論也知道了,方法也知道了,不行,走不通,太難了,回過頭來看這個,相信了。講的理論方法大經上全有,可是用的方法之巧妙,大經上沒有。只要信、只要願、只要老實念佛,你就能往生。

      在這個世間修淨土,果然能夠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一心專念,到極樂世界,不必阿彌陀佛加持,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薩。為什麼?一心相應,跟自性相應、跟彌陀的本願相應。心清淨相應,平等相應。平等是圓滿的相應、究竟的相應,這兩個都不容易。清淨心是沒有染污,具體給你說就是見思煩惱斷了,見思是染污,平等心不容易現前。平等心是什麼?沒有分別就平等了。沒有染污就清淨了。你看看,清淨平等覺,破見思煩惱、破塵沙煩惱、破無明煩惱,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經題上,淨宗修什麼?就修這個。

      這跟《華嚴》一樣、跟《法華》一樣,跟禪、跟密都一樣,原來這一句阿彌陀佛統統修了,全在其中,一樣沒離。真難信,這個難信是佛說的,不是別人說的。我們要不得阿彌陀佛加持,讓我們多活了這幾年,我們才有時間不斷的深入,才真相信,所以對佛真感恩。如果依照世俗來講,壽命是一定的,前世修的,我前世修得不好,所以壽命只有四十五歲。四十五歲死了,這個疑問都在,縱然念佛僥倖往生,凡聖同居土,肯定下三品。這四十多年的壽命延長,我們不敢說把自己提升到實報土,至少在方便土,真叫大幅度的提升。方便土,執著放下了,不執著,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們幹什麼都好,我是一句彌陀念到底,你不妨礙我,我也不妨礙你。能念到不起心、不動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那個境界就是生實報莊嚴土,那個境界跟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相等。

      淨宗依據的經典就五樣,五經一論,分量很少,義理圓足,利益就沒有能比的。我們這一生幸運遇到這個法門,無比的慶喜,慶幸、歡喜。慶喜是阿難的名字,阿難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慶喜,多幸運、多歡喜。能不能往生、能不能成就,在自己決心是不是放下,關鍵在此地。對這個世緣不肯放下,未必能往生;對這個世緣真肯放下,你決定往生。法、報、應三身。

      第四個,「化身,一時化現之佛為化身」,很短時間,我們見到了,這化身。這個一時也有很長的。虛雲老和尚朝山生病,在半途病倒了,在曠野,附近沒有人跡,沒有村莊,最危險的時候遇到個乞丐。這個乞丐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來幫助他,照顧他半個多月,每天討飯來供養他,到山上找草藥給他治病。他這一次朝山,三年多,路上病過兩次,兩次都是這個叫化子救了他,兩次時間加起來一個多月,天天照顧他。以後到五台山才曉得,文殊菩薩的化身。化身是救急的,幫助你的,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他存在,不需要的時候他不見了。身分不定是什麼身分。當然在曠野遇到個乞丐,不稀奇,他是討飯的,他沒有家到處雲遊,這很正常的,虛老和尚一點都不疑心,接受他的照顧。

      第五個叫「等流身」,是「密教所立四身之一」,等是平等,流是流類,就是跟你現同類身,你幹什麼,他跟你現同類。如果說文殊菩薩現一個出家人的身來照顧他,那就是屬於等流身。他示現個乞丐,他不是出家人,那是化身。等流身是密教所立四身之一,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在第十八頁。「密教所立四身」,這個來源是「《佛學次第統編》:四身者,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這四種。「自性身:十法界萬有諸法自然體性之身,云自性身」,這叫理法身。這共同的,哲學裡頭所說的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在佛經上稱它為自性身。第二個「受用身」,受用身有自受用、有他受用,有二種。「自受用身。雖不離大悲,而本大智」。這個受用身就是大智大悲,自受用偏在大智,他受用偏在大悲。憐憫眾生,所以他有大智慧。大智是什麼?大智是與法身相應的智慧。智慧也是遍法界虛空界,遍一切時空,沒有任何現象。要用我們現在話來形容它,它是一種靈感,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靈明到極處。

      我們想像江本博士做水實驗,現在高雄劉醫生他們也在做,所見到的效果還超過江本博士。他們用的儀器非常新式,我去參觀過。水是礦物,多少水?用針尖放在水裡頭,就針尖上的一滴水,很少。實驗室裡面用的小瓶子,長長的,大概差不多就這麼粗,也有這麼長,這裡面裝滿水。用的時候用針尖去沾水,這一滴水給它信息,或是給它看文字、或是讓它聽聲音、或是我們的念頭,我們動一個念頭,說我喜歡你、我愛你,這個念頭給它說幾聲。放在冰箱,攝氏零下五度讓它結冰。兩個小時拿出來之後,它就變成雪花,一點點的雪花,在顯微鏡裡面去看。善的信息,這個顯現出來的雪花非常之美;不善的信息,我討厭你,我不喜歡你,那個畫面就很難看。說明什麼?說明水有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性德,見聞覺知遍法界遍虛空界,迷了的時候就變成阿賴耶識裡面的色受想行識,叫五蘊,色受想行識。任何一個物體統統具足五蘊,五蘊分不開家。沒有色身也有色受想行識,但是那個色身叫無表色,我們看不見的,還是有。誰看見?大乘經上說的八地以上他看見,不現身也能看見。八地菩薩以上,他們的法身遍法界虛空界,他知道。你融入他的境界,現在人說,你融入他的磁場,他知道,他不會排斥你,他接受,跟你變成一體。

      受用身,有自受用,前面我們學過了。法身菩薩所感,妙覺如來有應,應現出來是法身,跟法身菩薩同樣的身,幫助法身菩薩提升。幫助他那是他受用。自受用,自受用是大般涅槃,也就是我們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深廣沒有邊際,這五個字看起來好像很容易,實際上它很深很深,它的清淨平等、它的覺都是周遍法界。含容空有,空是虛空,也包括自性,性空;有是妙有,包括一切萬事萬物,這自受用。「過」,過是超過。恆河沙數之萬德,無量無邊的功德、德能。「自受法樂之身」,這個法樂,苦樂二邊都沒有,這叫真樂。有苦有樂,那個樂還是苦,這個要知道的。真正的樂,苦樂、染淨統統都沒有,這真樂。所以真心離念,沒有念頭,起心動念都沒有。起心動念就變成阿賴耶,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是住自受用的法樂。我們就知道,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永遠住在法樂,不起心不動念,當然沒有分別執著。

      一念不覺就是起心動念,從起心動念生起分別,從分別裡頭又生執著。執著是六道凡夫,色界天、無色界天都執著,如果他不執著,他就成阿羅漢,他就超越了。他有定,執著那個禪定。阿羅漢得定,沒有執著禪定的念頭,高就高在這裡,他能超越六道輪迴,四空天不能超越,所以放下執著就超越了。不放下執著,壽命到了,定功失掉了,還要搞六道輪迴,所以說它做世間禪定。世間跟出世間沒差別,就是一個有執著,一個沒有執著。我們今天在日常生活當中,於一切法,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不執著,就是阿羅漢,就是阿羅漢的涅槃境界。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一點妨礙都沒有,事情,一切事照做,心裡沒有執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就是住清淨心。為什麼不染?知道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那叫看破。不執著叫放下。真正知道這世界是假的,六道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我們身是假的,心也是假的。

      念佛不是假的,念佛真正能幫助我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的身心就在一句佛號當中。有事我佛號放下來,跟你們一樣幹事。幹完了之後,一塵不染,我還是一句阿彌陀佛,我念到底,我永遠念下去,到極樂世界也不改。這一句佛號也是假的,真跟假是一不是二,我就抓住這個假的就行,其他假的我都不要。這個假跟阿彌陀佛結合成一體,阿彌陀佛的智慧、道力、神通,無量劫所修積的功德,我也沾到光。沾到這個光環,這就是得到他的加持。他的光照一切眾生,但是有些眾生不接受,不是佛不慈悲,不是佛光不照他,他自己不接受,那就沒法子。但是佛還是照,並不是說不接受,他把光就收掉了,沒有這個道理。他的光是永遠在照,等到你哪一天接受你就有福報了。不是不照就收,他沒有收的,常照光,不收的。由此可知,彌陀佛光加持,佛光裡面有智慧、有功德、有真實的利益,永遠在加持一切眾生,這叫大慈大悲,這叫大智大慧,大智慧、大慈悲。不是我們求他才加的,不求不加,不是的,那你完全想錯了。我們求他就是接受,我們不求是不接受,排斥,是這個意思。這才知道真正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那是一體,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你今天破壞淨土宗,毀謗淨土宗,把佛菩薩的像拿去燒掉,佛光還是加持你。並沒有說,阿彌陀佛看到你把他的像拿去燒掉,他生氣把光收回來,沒有這個道理的。還是在照你,還是在幫助你,你不接受,你的罪業,你的煩惱習氣斷不掉;你接受他幫助你慢慢就把你這些習氣、煩惱、罪業融化掉了,佛的光明神奇莫測。

      「他受用身。雖不離大智,而本大悲」,幫助眾生是以大悲為本,大智為輔助。自受用是大智為本,大悲做輔助。悲智同體都是從自性裡頭出來的,同體。是初地以上,「俯同色究竟天」,俯是往下看。色究竟天是第四禪,他有身相。四空天不是,四空天他沒有身形,所以四空天在大乘佛法都不說了。「現最高大身,而說法之身,以為他之機類受用,故云他受用身」,是教化眾生的。報身一定是教證得報身的菩薩,對他們示現的。變化身是為地前菩薩二乘,或於淨土,或於分段同居,變現丈六等小身,而攝取之,這叫變化身。這個地方的變化身,包含前面所說的應身,所以有時候也把應、化合在一起,叫應化身。這是對於別教地前菩薩,我們一般講對十法界是用變化身,就是應化身,這現丈六小身。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示現的就是這樣的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第四種,「等流身:現同菩薩二乘天龍八部等九界等同流類之身,應機攝物而無障礙」,這現等流身。佛要度螞蟻,現螞蟻身;佛要度一群羊,他現羊身;佛要度這些馬,這個都是常常聚在一類的,他一定現馬身;佛度鬼神現鬼神身,就是現同類身。等是平等,流是流類,跟他平等,跟他是一類,這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

      念老註解裡頭也說得很好,「佛身示現為與人天」,在人現人身,在天現天身,在鬼現鬼身,在畜現畜生身,「等類同形之身,異類可得見之。今經則佛於一身,現無量種種之身,可使種種眾生各各得見。同表圓明具德,不可思議境界」。圓明具德,《華嚴經》所說的,證明本經跟《華嚴》確實是一體,只是內容有繁簡不同。這個本子比《華嚴》簡單,《華嚴》比這個本子豐富,要想深入去了解看《華嚴》,《華嚴》說得細,非常詳細。你看清涼的《疏鈔》,看《疏鈔演義》。一個人一生一定要專攻一門,專講一門,清涼大師在世專講《華嚴》,這才能入其境界。密教裡頭說大成就者,搞多了、搞雜了,不行。修學最重要的是要依自己的能力,決定不能超過,超過自己的能力達不到。還要認識自己修學的環境,環境不許可,那是障礙,也很難成就。方方面面叫契機。這個機有人事、有處所、有時間,還有時節因緣。面面都要顧到,都不違背,那這一條路就是很順利暢通。如果有障礙就很麻煩,你會生煩惱,生煩惱就退轉了。不生煩惱不容易,要不生煩惱得全盤放下,就不生煩惱,有一樁放不下,那就是煩惱的根源。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上為讚佛,下為發願」。前面一首偈子,讚佛,這一首偈子,發願。「法藏比丘於歎佛功德後,隨即發起廣大誓願,願自作佛,願攝佛土」,這個佛土就是道場,「普利眾生,速成正覺」,這速字很重要。「蓋發廣大願實為至要」。古人觀察一個人就是看他的願望,就能評斷這個人是聖賢君子,還是一般的小人。這個人將來有多大成就,那就看他對他的願望是不是真的在兌現,如果不是真的,這成就平常,如果他真的要實現,那前途無量。因為世出世間一切法,願是先導,願引導你的行為。所以廣大誓願,願自作佛,願攝佛土,普利眾生,速成正覺,這個願太大了。他真幹,真向他這個目標去邁進。蓋發廣大願實為至要。

      「如《普賢行願品》曰: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經是經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這一句講時間,無限的長遠。「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講不完的、講不盡的。「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求成就圓滿淨土,一定要落實普賢十願,就是十大願王。發廣大願的人,有,我們見過、聽說過,但是成就的沒有,願是發了他沒有兌現。禮敬諸佛沒做到,跟普賢菩薩所說的不一樣。其實大乘從哪裡入門?就從這兒入門,所以大乘門沒有入進去。

      大乘經教,一切恭敬,一心頂禮。你看看許許多多的經懺儀規,那是會集經教裡面的精華,法會儀式一開頭,一心頂禮,一切恭敬。念是念到了,聲音很響亮,念得很好聽,沒做到。看見人就起分別心,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具足,所以有名無實,不是真幹。真幹那還得了!道場不管大小,住眾不問多少,真幹的人是天下第一真實道場。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外一套,跟這個不能相應,所以這是假的,不是真的。佛看到這個情形,嘆息;魔看到這個情形,鼓掌。佛法怎麼滅了?就這麼滅掉的。十種廣大行願是佛法行門最高的法門、無上的法門。我們今天連最低的、最根本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都沒做到,怎麼能去做法身菩薩所修的大行願?這法身菩薩修的。三賢菩薩能修,做不圓滿。我們要不要發心?要發心,要向著這個方向走。可是很容易走偏差,走到岔路上去了,走到邪道去了,自己不知不覺。

      這個問題,我們行不到,章嘉大師的標準就是你的解不到,你沒看破,所以你放不下。這怎麼辦?還是從解上下功夫。解上如果讀書千遍,就完全不一樣了。能夠老老實實、恭恭敬敬,對一切人事物老實謙虛,把這個經念上一千遍、二千遍、三千遍,三昧成就了。不定什麼因緣,你開悟了,普賢十願自然就圓滿了,你全都做到了。不必要學,為什麼?它是性德,見性就得。自性它就是這樣的,見性就是不用學的。見性的人肯定了,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這是我常說的,大乘的倫理講到究竟圓滿。倫理講關係,整個宇宙跟我什麼關係?一切諸佛跟我什麼關係?一切眾生跟我是什麼關係?一體。你自己承認了,你自己沒有懷疑了,一體裡面親愛的關係自然就流出來了。這種親愛就是充滿了無盡的智慧與慈悲,這個流出來了,不是學來的,是自性本有的,本自具足。

      下面說,「蓋淨宗以信願行為三資糧」,淨土宗修學的三個條件,信、願、行。蕅益大師講《彌陀經要解》就發揮這三個字,這一部經裡面,序分,他用信願行講,正宗分也是信願行,流通分還是信願行,講得清楚、講得明白。印光大師讚歎這個本子,說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種讚歎是讚到極處了。

      這個法門難信之法,有沒有人懷疑的?很多。我還遇到一個,大師級的人,不是普通人,他已經往生了,演培老法師。跟我是老朋友,大我十歲,是我的前輩、長者。他從台灣移民到新加坡,在新加坡住了三十多年。他曾經問過我,還特別請我吃一頓飯,問我這個問題,印光大師對《彌陀經要解》的讚歎,是不是太過分了一點?他是修彌勒淨土的,我是修彌陀淨土的,他問我這個問題。我回答他說,印光大師這個讚歎是恰到好處,一點都不過分,字字真實,確實是不可思議。我們對它要有信心,沒有信心當面錯過。

      我在沒有遇到這個會集本,《無量壽經》會集本,大概二十多年前在美國的時候,我發心一生專攻《彌陀經要解》,專講這部經,講這個註解,勸人念佛求生淨土。以後遇到這個《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很少人學習,所以我們來帶頭。這個本子太好了!真正是釋迦牟尼佛念念所希望的,有人把他一生多次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講演,把它會集成一個本子,這個本子居然出現了,出現在我們這一代。我們原來有這個想法,自己能力做不到,修行功夫不夠,再一方面,文字功夫也不夠。必須要夏蓮老這樣的人才能做得出來,做得這麼好。像夏蓮老、黃念老,我相信都是再來人,不是普通人。連劉素青來到這個世間都是來表法的,都不是普通人,大家一起幫助現在末法苦難眾生。

      首先,對這個法門、經教要產生堅定的信心,一絲毫懷疑都沒有。這個法門、這一部經能通一切法,不僅僅是佛法,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全通。所有宗派的義理跟方法,這部經裡頭全有,而且所用的方法妙絕了,簡簡單單四個字,這個地方只講三個字,信、願、行,行就是念佛,信願念佛,沒有一個不成就。三資糧,資是金錢,糧是糧食。資糧這個屬於,古時候出外旅行一定要帶,身上要帶錢,還要帶糧食。為什麼?古時候沒有現在的旅館,沒有現在的飯館,你餓的時候,你自己要帶一點米去煮飯吃,得自己動手。沒有資糧,你就不能夠旅行。我們在抗戰期間逃難,身上要帶一點錢,要帶一袋米。米是用個布袋子,圓的,長長的,這個裡頭裝米,兩頭打個結可以背在身上,專門裝米的這個袋子,隨時要帶在身上的。

      「靈峰大師曰」,蕅益大師,「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信要真信,你才會發願求生。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就像我們這個世間一樣,你認為我們這個世界有,極樂世界有;你認為我們這個世界沒有,極樂世界就沒有,信心是第一。從理上去講,大乘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極樂世界也是我們心想生。我想阿彌陀佛就有阿彌陀佛,我想極樂世界就有極樂世界。我不想它就沒有,我想它就有。一切法從心想生,相從心生,色由心生,佛常說的。既然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曾經發四十八願,以自己無量劫修行功德加持十法界一切眾生,我們有分,所以要發願求生。

      真有這個願,這個佛號就提得起來,一切時、一切處,佛號能提得起來,時時刻刻心裡有佛號。心裡頭拉拉雜雜東西,慢慢的把它丟掉,天天都要丟。丟個三年五載就丟光了,就沒有了,只剩下一句佛號。這個時候恭喜你,這個境界叫念佛三昧,你得念佛三昧了。得念佛三昧你就決定得生,沒有一絲毫懷疑,決定得生淨土,有把握,你心生歡喜,你沒有憂慮、你沒有煩惱。

      省庵法師曰:「修行急務」,最重要的、最急的事情,「立願居先」,要發願往生。「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又曰: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這個事情要真幹。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