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265集

    共644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2年10月21日啟講,2014年3月8日圓滿。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是真理。這次是講第三遍,愈講愈歡喜,愈講信心愈足,願心堅固。希望學佛同修選這個法門,簡單容易,成就快速,一生當中作阿惟越致菩薩,這種殊勝利益到哪裡去找?我們今天用網路,用衛星,全球喜歡這部經,信這部經,修學淨土法門,求生極樂世界,都是有緣人,每天一起分享。往生見佛,是活在世間第一樁大事。

    字體大小: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六五集)  2013/4/1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聽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四十六頁,第七行第二個字看起:

      「天雨妙華,自然音樂,《唐譯》為天華鼓樂滿虛空。《嘉祥疏》云:地動表皆行因,雨華明必得果。自然音樂,證妙樂之土,說法化物也。」黃念祖老居士引用原譯本的經文、嘉祥大師的註解,說明地動、雨花、天樂它所起的作用。這後面講得很清楚,「意為」,意思是所現的這些瑞象當中,「地動」,六種震動,「表得果皆由行願之因」,這是因果之大者。小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都有因果。

      我們在這個世間,想做一點好事為什麼那麼困難?不外乎兩種原因,第一種是自己德行不足,沒有真實的實德能,大乘經上常講的。這個能夠感應到佛菩薩加持,龍天護法,你做得很順利,沒有真實的德能就會有障礙。做好事也有冤親債主障礙你,為什麼?他不喜歡你做好事,你做好事是往上升,他希望你往下墮落。你跟他有冤仇,他會障礙你的善事,會助長你的不善的事;換句話說,他就是要你墮三途,這個因居多數。我們在這種物質環境、人事環境當中,一定要懂得消業障,那就是怎樣?歡喜承受,不生怨恨之心,我們的業障就化解了。

      所以,蕅益大師講得好,「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裡頭有沒有好醜,就是善與不善?沒有,完全看我們自己用的是什麼心,統統得利益,也統統造罪業。你的心地善良,永遠存著感恩,境緣都好,所以逆增上緣還是幫助你提升。他障礙你、毀謗你、陷害你、破壞你,成就你自己的德行。我沒有絲毫怨恨,不生煩惱,生感恩的心、生憐憫的心,這就對了,永遠要學阿彌陀佛。彌陀在十方法界教化眾生並不是一帆風順,排斥淨土的人很多,反對阿彌陀佛教誨的人很多,不相信的人很多。阿彌陀佛從來沒有煩惱念頭,從來沒有不善的批評,而是以清淨平等、大悲大願不斷的來影響大眾、勸勉大眾,希望他回頭。彌陀只有一個心,一切皆成佛,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障緣的第二種原因,是眾生造的罪業太重,感應的果報現前。這個果報就是他有機會遇到佛法,他不能生起信心,他不能接受,他不能理解,他不能夠修行,這眾生沒福。總不外乎這兩類的原因。這兩類的原因,只有佛陀跟法身菩薩的大慈大悲才能化解。化解也不是容易事情,也不是短時間的事情,好在佛的慈悲是無有止境的,生生世世,「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我們自己有福遇到了,縱然不能夠利益大眾,一定要利益自己,其實利益自己就是利益大眾,為什麼?我們做了好榜樣給人看。緣將成熟還未成熟的時候,見到這些形象他會感動,他會覺悟,我們做得愈好,感動的人愈多。所以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入般涅槃,這個示現也度很多眾生。這些我們要看清楚,要開光明眼,看得清楚。造作惡業的人、製造障礙的人,眼前得一點小利,後面的果報都不好,不能不看清楚,不能不看明白,這個很重要。看清楚、看明白了,你必定能夠發願,你必定能夠勇猛精進,你智慧現前,知道在這個境緣當中怎樣去處置。最好的處置、最善的處置那是幫助自己提升,幫助眾生減輕罪業,這叫真正慈悲。

      這是說地動表所有的果報都是有行、有願,這個願就是欲望。行有善惡,願也有善惡,什麼樣的因感什麼樣的果,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我們看不見的眾生多,看不見的這些眾生,有根利的,也有根很鈍的。利根的,聽到佛號、聽到講經、聽到讀經他有很大的受用,現前就能幫助他離苦得樂。遲鈍的也不少,遲鈍是業障太重的,他還沒有注意到佛法,讀經、講經、念佛在他看起來好像與他沒有關係。他等什麼?他就等施食,因為他太長久太長久的時間得不到飲食,佛事裡頭有施食,他就等著。其他的他都沒有辦法覺察,這昏沉,好像睡著了一樣,有吃的東西他就起來了,他要去爭取。這一類的眾生,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慢慢才能幫他覺悟過來。輪迴的時間真的是很長很長,沒有人能夠算得出來。一個不善的念頭也許就墮落了,真的自己有意無意,為什麼?無始劫以來習氣造成的。無始劫來,一般眾生總是惡多善少,所以惡的習氣重,善的習氣輕,遇到善緣,相應比較難,遇到惡緣很容易。所以世間人常說,學壞容易學好難,這個話說得不是沒有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

      「雨花者,有花則有果,以表大願必然得果」,花也是表因果。我們供佛,供養具裡面,香、花是最普遍的,香、花、水、幢幡這是供具裡頭常用,而且是表法的意思,這個不能不知道。花不是給佛菩薩看的,果也不是給他吃的,花代表因,果代表果報,表這個意思。花美,表這個因好、因善,果就好;因行不善,果報就是惡道,表這個意思。供燈,燈代表智慧光明,照見諸法實相,表這個意思。燈還表燃燒自己照耀別人,現在用電燈不太容易看出來,蠟燭、油燈很容易看出來。你看蠟燭燒燒到最後沒有了,照別人,燃燒自己,照耀別人,佛前供燈是這個意思。供水,水代表清淨不染,水代表心,心要清淨不染,心要平等、要覺悟。清淨不染、平等它就起照的作用,那個照的作用就是智慧。光清淨還不行,平等,水不起波浪叫平等,沒有染污是清淨。小乘人,聲聞、緣覺,他證得清淨心,菩薩證得平等心,所以他能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就是覺,清淨平等覺。清淨是因,平等是果,平等又是因,覺悟是果,前面是因,後面是果。香,香代表戒定真香,香讚裡頭有,「戒定真香」,見到香、聞到香要想到戒定慧三學,提起正念的,這是它真正的作用。

      幢幡代表弘法利生的,講經教學利他,前面偏重在自利,自利之後要懂得利他。幡幢是佛門的信號,講經的法會懸幢。幢,圓形的,像飛機場的那個風筒差不多,風筒是一面大、一面小,幢是大小完全相同。旗杆上掛上幢,就是告訴大家今天這個地方有講經的法會,喜歡聽經的人看到了,他就來了。佛門沒有廣告、沒有宣傳,這是表謙虛。我的智慧德能不足為人師,不敢招生,不敢宣傳,我們在此地講經學習好像是分享、交流,請大家指教。把我們的活動用幡幢表達給大家,喜歡來的他就來了;不喜歡,他就可以不必來,一絲毫不勉強。如果是懸幡,表示這個地方今天有集會,不是講經教學,有集會,有活動。

      所以幡幢是信息,遠遠的地方看到了,知道這個地方有活動。現在幡幢的作用失掉了,為什麼?都市都蓋了高樓,你懸掛的幡幢沒有人看見。我們在童年的時候,這個東西起很大的作用。一般廟大概都是兩層樓,普通住家是一層,平房,所以它比我們一般房子高,寺廟裡旗杆掛的時候,附近幾個村莊都看到。現在用電話通知,用廣告,電視廣告、廣播電台的廣告、報紙上刊廣告,用這個方法來通知,這代替了幡幢。幡幢的作用是這些,這個我們要知道。

      雨花代表因果,表大願必然得果,因果報應確確實實是絲毫不爽。「自然音樂」,這是表「必得妙樂之土」,就是極樂世界,必定成就極樂世界,並且「廣宣妙法,化物無盡」。這個廣宣妙法是十方三世諸佛如來承當了,沒有人能承當這個事情,諸佛如來承當了。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就是教學的。不但是佛教,所有宗教你細心去觀察,你去研究它們的經典,你就發現了。最初創教的第一個祖師,你看看他一生的行誼,我們就恍然大悟,幾乎沒有一個不是,用現在的話來說,社會教育家。個個都是有智慧、有慈悲心的人,有慈悲心,憐憫眾生,發心出來教化眾生;有智慧就有能力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達到教學的目標。

      眾生一定要覺悟,覺悟什麼?明瞭宇宙萬有真實相。現在這樁事情是科學跟哲學承當了,專門來做這個研究,來把這個謎底解開,讓大家了解事實真相是什麼。這樁事情,各個不同宗教都講,有些講得深,有些講得淺一點。真正講透徹、講明白了,跟現在科學完全相應了,這是大乘,科學家也肯定了。事實真相明瞭就不迷惑,我們對於整個宇宙萬有,看法、想法就不至於發生錯誤,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是與諸法實相相應,這叫正知正見;如果我們想法、看法與事實真相相違背,這叫邪知邪見。正知正見帶給我們是智慧、慈悲、和諧、幸福;錯誤的知見,帶給我們的是災難、是迷惑、是顛倒、是造業、是惡報,不一樣。所以,宗教是教育。

      中國人有智慧,現在的西方人也承認,如果研究中國漢學,他會對中國古人真正生起恭敬心、讚歎的心,甚至於全心全力向他們學習。非常難得,中國古人發明了一套記載、傳遞給後人的一套工具,這個工具就是文言文,太偉大了。在全世界沒有能找到跟它相比的,最偉大的發明,能將千萬年前人的智慧、方法、經驗,用這個載具傳給千萬年以後的人,而不變質。真正了不起的發明,與性德圓滿相應,性德是永恆不變,文言文是永恆不變。用這個做手段來把它記載,把它傳給後人,而且這套方法學習不難。這是人類智慧的瑰寶,它屬於全人類,文言文的特色就是它能夠適用一切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代,它永恆不變。中國千萬年來,人民能夠享受到長治久安、幸福美滿的生活,靠這個文化。學習這個文化的人,他有智慧,他有慈悲心。因為智慧跟慈悲心是自性裡頭本具的,本來有的,只要你把妄想雜念放下,自性裡面的智慧、慈悲它就流露出來。所以這叫性德,不是從外來的。

      圓滿的性德,佛法裡稱他為佛陀,全現了。雖現,不圓滿,沒有到圓滿,好像月亮,十五的月亮滿月,稱之為佛陀,十三、十四接近圓滿,他沒有圓滿,稱他作菩薩,初七、初八只看到一半,半個月亮,這就是聲聞、緣覺。月光念念都圓滿,只是跟我們觀察的人角度不一樣,所以我們才看到滿月、半月,還有一天是完全看不見的,月亮光明那一面是背著我們的,我們看不到光明。用這個比喻,比喻我們自性是圓滿的,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光明、圓滿的德性、圓滿的慈悲,沒有一樣不圓滿。

      中國古聖先賢這些老祖宗們,給我們提出,可以說是人類文明性德的原點,就四個科目,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每個字都是圓滿的。像《無量壽經》上講的四十八願一樣,願願是圓滿的,而且每一願都含攝其他四十七願。它不是獨立的,它是圓融的,每一願都包括其他四十七願,願願如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我們中國老祖宗亦如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個裡頭有重複的,仁跟義,五倫裡頭有,有仁義,五常裡頭有,四維裡頭有義,八德裡頭有。所以仁跟義這兩個字四科裡頭都有,古人用這兩個字來代表傳統文化,儒家所說的仁義,孔子代表仁,孟子代表義,中國文化的精神!

      源起在父子有親,這一個親裡頭,圓圓滿滿包括了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一個都不缺。跟大乘佛法一樣,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從這個親愛裡頭生出五倫、五常,從倫常裡面衍生了八德,四維、八德。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不僅是中國,是全人類的,因為你走到任何國家民族,你給他講這個,他都歡喜,他都接受,他都沒有反對的。所以那是全人類文明的核心。中國人有記載,有文字記載,流傳到後世,千萬年前管用,現在人看起來還是管用,每個字都管用。如果你不要它,不要它天下就大亂,這是真的,看中國歷史就知道,哪一個時代疏忽了,這時代一定出亂子。哪一個時代對這四科非常重視,國家領導人帶頭身體力行,決定是大治,這是盛世出現了。

      盛世的帝王難得,也有不少在地獄,唐太宗就是一個,他說出來了他為什麼墮地獄,殺人太多。隋朝滅亡的時候他們也是群雄之一,把其他的對手都打敗、消滅,最後掌握了政權。用中國傳統文化來治國,成為歷史上大唐盛世,後人都稱他作明君,提起唐太宗沒有不肅然起敬的,可是他墮地獄了。幸虧他做了一樁好事,《群書治要》,就這樁好事他從地獄出來了。我們跟他沒有往來,我們只知道歷史上有這麼一部書,我想了好幾年,終於有人找到了,送給我,送到我這來。我看到非常歡喜,看到這部書,中國有救了,世界有救了。我們提倡、翻印,廣為流通,唐太宗因此離開地獄。他是佛門的總護法,在他那個時代,中國大小乘十個宗派,是中國佛教黃金時代,每個宗派人才輩出。他心量很大,能夠平等對待、包容基督教、包容伊斯蘭教,那個時候它們剛剛傳到中國來,佛教來得早。唐太宗是以平等心來對待所有宗教,非常難得,真的令人讚歎。

      這邊說,「最後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會疏》曰:剋果無疑」,剋果就是證果,絲毫懷疑沒有,所以叫決定。「決定中之決定」叫必成。「無上正覺,即佛果。無有此上」,它上面再沒有上的了,所以稱為無上。

      「至於法藏大士才發願已」,這是五劫參學圓滿,四十八願是他的報告的總綱領,「空中便即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者,何也?《無量壽經起信論》所釋,甚為精要」。《無量壽經起信論》是彭際清居士的作品,對這個問題他說得非常好。「茲用其意,而簡述之如下」,這如下這一段不是原文,是他原文的大意。「一切佛土,不離眾生一念清淨心,而得成立」,這句話是總綱,非常重要,我們要記住,真正修行的就修這一句。這一句是什麼?一念清淨心。一念清淨心是自己的真心,心裡頭沒有妄想、沒有雜念。這句話說得容易,做起來可真不容易,你能一念嗎?

      不離一念就是自性本定,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過,「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個一念清淨就是本無動搖,真心現前。這什麼人?如來出世了,你契入這個境界你就成佛了,你成佛了,你居住的這個地方這就是佛土。為什麼?境隨心轉,心淨則佛土淨,道理在此地。西方極樂世界有多大?它沒有邊際,這一點我們要知道,它是法性土。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身是法性身,居住的是法性土,是自性變現的,沒有通過阿賴耶。十法界裡面的眾生,身是阿賴耶的相分,心是阿賴耶的見分,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阿賴耶的見相二分都是生滅法。

      諸佛剎土裡面有六道跟四聖法界,就是常講的十法界。十法界是從自性所生所變,但是它被阿賴耶所染污了,自性不能當家做主,當家做主的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妄心,所以統統變成生滅法。這個生滅法愈迷愈深,這就是六道眾生,迷得淺的四聖法界,迷得深的是六道眾生。不容易覺悟,不容易脫離六道輪迴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一場惡夢,它不是事實,但是在這個裡頭非常非常辛苦。可是這裡頭眾生迷戀當前境界,不肯放下,佛菩薩以無盡的慈悲、善巧方便來教他,還是不肯接受。可是佛菩薩的慈悲不捨一人,生生世世都在照顧。佛菩薩對眾生是什麼樣的恩德,沒人知道,世出世間找不到第二個人是這樣的關心你、是這樣的幫助你,找不到第二個人。我們對佛菩薩而言真正是忘恩負義,吃這些苦頭是應該吃的,自己不聽話,遇到了不相信,還要在這個裡頭搞名聞利養,你說那個罪多重。

      你搞名聞利養,佛菩薩不制止你,為什麼?佛菩薩知道這個裡頭有真有妄,你所見所聞是佛法,這是真的,你貪名貪利是惡法,那是假的。現在真假混在一起,你自己不知道。將來,假的那就是三途,在三途裡頭把這個罪業洗乾淨了,你所聞所見這個佛法起作用。你沒有罪業了,你就相信了,你就真幹了,你就真成就。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不阻止你,不能接受的時候,把正法摻在惡法裡頭,這慈悲到極處。等到你三途惡業消盡,那是消業的,消罪業的,消盡了,這個善根福德成熟,再遇到的時候就相信,就能接受了。接受也有程度上的不同,因為你還有惡習氣,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習氣,罪業是消掉了,習氣還在。所以對於接受正法,還有一段相當的長的時間,這個時候要有好環境,真的是近朱則赤,近墨則黑。能夠跟到好人在一起,你就學好,你一生成就了;如果遠離善知識,親近惡知識,你的惡習氣愈來愈深,又壞了。這些,佛菩薩幫不上忙。佛菩薩知不知道?知道。清不清楚?清楚。佛菩薩用什麼方法?隨他去吧!這叫恆順眾生,必須是吃盡苦頭,所謂苦盡甘來,才能回頭。

      我們幫助有緣同學,一定要記住這個事實真相,不能操之過急,想趕快度他,這我們做不到,佛都做不到,你怎麼能做到?佛用的方法不是急躁的,循序漸進。在這個時期教化眾生,眾生最受利益的無過於因果教育。多看、多聽、多接觸,因果實際上的例子他真看到了,他就會小心謹慎。逆境順境、善緣惡緣他都不敢接觸,為什麼?順境、善緣怕起貪心,怕生情執;逆境、惡緣怕生瞋恚,怕起愚痴。都不是好境界,全是造輪迴業,受輪迴報,這非常可怕!我們怎麼辦?決定不能離開《無量壽經》,決定不能離開阿彌陀佛,我們就得救了。惡境不好,不能住,順境雖好也不能住,心住在阿彌陀佛上,你就平等了,只受其利,不受其害。這是真實智慧,這真正積功累德,積功累德最殊勝的就是念佛。

      《無量壽經起信論》裡頭這個話講得真好,我們要永遠記住,一切佛土,不離眾生一念清淨心而得成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教我們什麼?就在經題上,教我們「清淨平等覺」,這是極樂世界教學的宗旨。清淨是阿羅漢、辟支佛,平等是菩薩,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修清淨平等覺你就得大乘,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福德,莊嚴清淨是極樂世界,那是果,清淨平等就是因,不修因哪來的果報?淨宗修因就用一句阿彌陀佛,修得清淨平等覺,這個法子太妙了!所以佛不離口,佛不離心。

      「法藏大士,發此宏願」,這個宏願就是四十八願,「祇為破除眾生妄執,開顯當人本有心量,令知淨土即是法性本然,非從外得」。西方極樂世界是自己自性所現的真實報土,不從外頭來的。阿彌陀佛自性所現的,阿彌陀佛又能教人,教一切眾生破除妄想、執著,破除執著得清淨心,破除妄想得平等覺。所以開顯當人本有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人我喜歡,那個人我討厭,這不行,這是輪迴心,是妄心,跟真心、跟佛心不相應。這個幾句可以說,往生到極樂世界學什麼?就學這幾句。在這個世間障緣很多,要會修,不會修就生煩惱,你被境界轉你就生煩惱,你就造業;不被境界轉,你能提升自己境界,你也能看清楚這個世界眾生的真相,這迷惑的真相,不是覺悟的真相。把假的當作真的,而在這些虛幻的假相當中那麼認真、那麼執著。這種認真、執著就是造三惡道的業,他要往生不了極樂世界,他就到三惡道去了,都在面前,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從外得,「何以故?自性空寂,離諸惡趣。自性妙圓,具諸相好」。這個一定要知道,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心,真心裡頭什麼都沒有,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沒有自然現象,所以叫它做空。寂是什麼?寂是清淨、寂靜,沒有絲毫染污,沒有絲毫波動現象,那叫寂。阿賴耶是極其微細、頻率非常高的波動現象,自性裡頭沒有。離諸惡趣,這個惡趣不是指三惡道,這個惡趣是講十法界,是講一真法界,就是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連等覺菩薩都是惡趣。這自性,自性是無上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煩惱習氣沒斷,所以那還是惡趣。由此可知,這個地方的惡趣講得深廣到極限了,帶絲毫無始無明習氣都叫做惡趣。那麼不是惡趣是誰?諸佛如來,就一個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不行。自性妙圓,具諸相好,這也可以用來解釋惠能大師開悟第三句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具足什麼?具足妙圓相好,自性裡頭本有的,所以能現。

      「自性無礙,現六神通」。自性沒有障礙,現六神通是有緣,眾生有感,佛有應。佛應的時候就是以六神通應現,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法幫助他,就用什麼法。所以佛沒有定法,佛也沒有一定的身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法是生滅法,說的時候就有,不說的時候就沒有,身是生滅身,生滅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不存在。把這個東西統統放下,得大自在,六通具足。

      「自性無住,不可斷滅」,自性無住,所以它沒有斷滅。沒有斷滅就是無量壽,沒有斷滅就是永生,其他宗教裡面講永生,就是佛門講的無量壽,一個意思。「自性無作,無有限量。自性無外,如風廣被。」有作有為就有限量,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教化眾生無作無為,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是什麼意思?作、無作全是緣,緣聚就做,緣散就不做,做的時候沒有放在心上,不做的時候也沒有放在心上,這就對了。永遠保持你的清淨平等覺,這是你的真心。你有作,迷了;我無作,我不做,也迷了。你受外面的影響,你自己做不了主,這就錯了。自己做得了主,有作不影響,不影響清淨平等覺,無作也不影響清淨平等覺,永遠住清淨平等覺,住而無住,無住而住,這是不思議的境界。起心動念就錯了,不起心、不動念,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它無有限量,遍法界虛空界,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

      自性無外,如風廣被,像風一樣。「自性無內,如鏡普現」,沒有內外。這些境界都是哲學裡面所講的抽象概念,在唯識裡面所說的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與心法不相應,與色法不相應,與心所法也不相應。但是它離不開心、心所跟色法,因為沒有那三種它生不起來,它是依靠這三個生的,但是不屬於這任何一種,抽象概念,它沒有事實。「自性光明,如日普照。自性平等,如香普熏」,它熏對象在哪裡?對象在遍法界虛空界。我們今天沒有見到、沒有聞到,自性光明沒見到,自性平等沒見到,是因為我們自己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你就見到了。

      「菩薩即順眾生自性本具之空寂心」,菩薩能隨順,妙圓心,這個「空寂心、妙圓心、無礙心、無住心、無作心、無外心、無內心、光明心、平等心,而莊嚴佛土」,這九個心只是一念。這個一念,諸位要記住,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也就是說,一秒鐘你已經起了一千六百兆次的念頭,一秒鐘,你怎麼會知道?這是佛法裡頭所說的高等科學,給我們講大自然的波動現象,大自然就是自性,大自然就是自己的真心。所以,九個心只是一念,一念裡頭有九個心。

      「是以四十八願,一一願即眾生本具之心。即以自心,莊嚴自土。」念老選擇彭際清居士這個註解,說得真好,妙絕了!彭居士要不能契入這個境界,他怎麼能說得出來,這是凡人能說得出來的嗎?至少這是法身大士,才能說得出。一一願即是眾生本具之心,即以自心,莊嚴自土,這句話說明大乘經裡面所說的倫理關係,講絕了。中國古人倫理關係從相上說的,大乘是從自性上講的,淺深差別很大。我們跟諸佛如來什麼關係?一體,佛承認,我們不承認,為什麼?他了解事實真相,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佛菩薩跟我們沒有障礙,我們跟佛菩薩有障礙,我們自己設障礙,障礙住了,所以我們永遠到不了如來地。

      我們再往下面看,「如水歸海,如響應聲」,大江大河裡面水流到海裡頭,小的河流流入江河,江河再流入大海。把大海比喻作自性,把江河比喻成性德,主流,再就是小的江跟水,支流,小溪比喻作凡夫,再小溪流的一滴水,最後它回歸到大海了。如響應聲,我們在山谷裡頭長嘯一聲,它就有回響。這是說溪水跟海水是一個水,不是二水,沒有流到大海不知道,以為不同;響跟聲是一體,也分不開。用這個比喻在說「心土不二」,心,眾生清淨心,土是極樂世界莊嚴土,心土不二,「因果同時」,這才是事實真相。

      「是故法藏發願畢,空中即讚言」,法藏發願畢,這是他在自在王佛面前跟大眾做報告。而發願不是一次發的,他是遍歷諸佛剎土,認真做考察的工作,做選擇的工作。所以,發願是五劫成就的,不是短時間,真的精挑細選,詳細調查。這是五劫圓滿,把調查的結果歸納為四十八願,在佛面前向大眾做報告。「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這個空中有諸佛菩薩、有護法善神,沒有不讚歎。「以不可思議之因,起不可思議之果」。《無量壽經》我們可以說是世尊一代時教的大圓滿,是一代時教的總歸結,歸結到一切皆成佛。

      末後念老提醒我們,「當知不可思議之因,即不可思議之果,有志淨土者,須從此信入」。《無量壽經起信論》真正了不起,絕對不是一般文字,只有諸佛如來究竟圓滿的證入才能說得出。我們聽了似懂非懂,為什麼?用章嘉大師的標準,你沒有能夠回頭,你沒有能夠做到,你還沒懂。要怎樣我們才能懂?一遍一遍讀下去,古人有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念上一千遍你就見到了,沒有念到一千遍,你見不到是正常現象。一千遍念下去,沒有見到,兩千遍,兩千遍沒有悟處,三千遍,只要你鍥而不捨。為什麼?遍數多了心就專了,就得定了,心定了哪有不開悟的道理?大徹大悟,這裡面你全都明白了,這一點很重要,我們要相信。

      老祖宗這些東西,他們的智慧、他們所用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開智慧的方法,得三昧的方法、開智慧的方法他們懂,他們內行。我們今天在這個時代,所學的是知識,不是智慧,一生都是心浮氣躁,沒有定力,沒有定功,所以不能解決問題。不能解決問題就會製造問題,製造問題在佛法稱之為叫造業。造業複雜,善中有惡,惡中有善,純善純惡的還不容易找到。但是那種報應不可思議,報應怎麼會報得那麼巧妙,這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