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298集

    共644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2012年10月21日啟講,2014年3月8日圓滿。

    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是真理。這次是講第三遍,愈講愈歡喜,愈講信心愈足,願心堅固。希望學佛同修選這個法門,簡單容易,成就快速,一生當中作阿惟越致菩薩,這種殊勝利益到哪裡去找?我們今天用網路,用衛星,全球喜歡這部經,信這部經,修學淨土法門,求生極樂世界,都是有緣人,每天一起分享。往生見佛,是活在世間第一樁大事。

    字體大小: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九八集)  2013/5/1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八十二頁倒數第六行,最後一句看起:

      「意謂法藏四十八願悉皆圓滿,願中所攝一切之法,悉皆圓融無礙,成就世間自在王佛之果覺,故云一切自在」。這是念老解釋《會疏》裡面這一段文,前面我們讀過,解釋得很清楚,「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這兩句經文。《會疏》的意思是說,法藏菩薩五劫參學,這前面我們讀過,用現在的話來說,訪問、研究、調查一切諸佛剎土,一個都不漏,五劫這麼長的時間,以他的聰明智慧。在我們這個世間有例子可以看見。早年,應該是兩千年前,龍樹菩薩,他證的是別教初地,跟圓教初住是平等的,也就是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也就是中國俗話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是這個境界。見性的人於一切法只要一接觸,或是看到、聽到、接觸到,沒有不通達的道理。

      法藏,前面讀過,古來許多大德都認為他是地上菩薩再來的,不是普通人。這一次示現為大國王,聞經他就開悟了,聽世間自在王講經開悟了,捨棄國王的位子,出家修行。發無比殊勝的大願,要度一切諸佛六道裡面苦難眾生,而且還發願要他們平等得度,快捷的成佛。這個都是諸佛如來沒有想到的事情,他想到了,想到他真幹。老師,就是自在王佛,叫他去參訪,參訪的目的是取人之長,捨人之短,一切諸佛剎土裡頭美好的統統要,不好的統統不要。他的總結就是四十八願,極樂世界是依照四十八願從自性裡面顯現出來的,不是人工造的,沒有哪個去設計,沒有哪個人畫圖,自然的,完全是性德圓滿的流露。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所受的身法性身,所享受的環境法性土,這都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事情,在極樂世界兌現了。所以四十八願悉皆圓滿。願中所攝一切之法,願中所攝的這一切法,一切諸佛善法,可以說純淨純善之法,而且在極樂世界圓融無礙。成就世間自在王佛的果覺,佛的德號有世間自在王,王就是無礙的意思,王就是自在的意思。一個國家發號施令的是國王,一切人都聽他的,他是主宰。用這個來做比喻,佛在一切法裡面得大自在,所以稱為法王。所以經文裡頭有「於一切法,而得自在」,就是一切自在。

      清朝彭際清居士於此經文亦有深解,簡錄於下。彭居士這一段的解釋講得非常好,我們要把它記住。他說,「法藏以無量心,發無量願,起無量行,無不一一稱真如法界」,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彭際清居士看出來了,彭居士如果不入這個境界他看不出來,能看得出來就契入境界。這個契入境界是大徹大悟,不是普通人,我們普通人在經文上看不到這麼多意思。為什麼他看到他能說出深妙的義趣?我們今天有沒有無量心,有沒有無量願?有無量心,有無量願,還要有無量行,行是什麼?把心願落實。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當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無不一一稱真如法界,與真如法界相應,體相應,相相應,德用相應。真如法界的體是什麼?體是無相的自性。要與無相自性相應,那就是真正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相應了,與體相應。

      與相相應,真如性空,一法不立,能現萬相,也就是萬法,惠能大師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的真相是什麼?相有體無。怎樣與它相應?隨緣妙用就相應了,隨緣不離萬法,妙用不住萬法。為什麼不住?法是假的,不是真的,《大般若經》上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不住。不住就是不著相,不但不著相,念頭都沒有,並沒有捨離萬法,即一切法,離一切法,是這個意思。離即是同時,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叫妙,於自性所現的法相相應。德,德用呢?德是成就一切眾生。怎麼成就?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是隨順用,這是講起無量行。一一行都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都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即一切法,離一切法,這是大乘,這是妙用,隨緣妙用。

      無量行一一皆稱真如法界,跟真如法界毫無衝突,融成一片,與體融成,與相融成,與作用也融成。真正得大自在,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一點都不假。我們念念不離這個,這叫真修行人,這叫大修行人。那眾生看到的呢?眾生看到了就是《還源觀》上後面這三德,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這大眾所看到的。大眾對你生景仰的心、尊重的心、敬愛的心,大眾會生起這些。這些,這些都是你教化眾生的一種手段,著不著相?不著相,不但不著相,連見也不執著。《金剛經》上後半部講的,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我、人、眾生、壽者全沒有。

      下面說,「眾生無量,國土無量」,怎麼無量?真無量是假無量?真無量。為什麼?一切法無一不是從心想生的,心想是念頭,念頭不斷。一秒鐘有多少個念頭?有一千六百兆,一秒鐘。十秒鐘是一萬六千兆,一個小時,再乘三百六十倍,一天,再乘二十四倍,念念不息,無量。眾生無量,國土也無量,全是從這一念產生的,遍法界虛空界就從這一念,念念不一樣。這個道理我們搞了這麼多年才搞明白,還要借用現在量子力學家的報告,我們才真的明白了,搞清楚了。明白,我們的修行才相應,不明白不相應,怎麼修,不像。

      「菩薩隨順眾生,經」,經是經過,「不可說不可說那由他劫」,這經歷,「入不可說不可說恆河沙佛土,悉以無量行海而嚴淨之」。一切法確實沒有法子稱說。不可說不可說,這是印度數量裡面最大的一個數量,叫不可說不可說。何況不可說不可說的單位是恆河沙數,說什麼?說諸佛剎土。所以,法藏比丘用五劫的時間周遍訪問,一個不漏。悉以無量行海,這個無量行海是指什麼,我們一定要清楚,普賢行,《華嚴經》上的普賢大行,莊嚴諸佛剎土。就像《往生論》上講的三種莊嚴,第一個是剎土莊嚴,第二個是佛莊嚴,第三個是菩薩莊嚴,用這三個做代表就圓滿了,依報、正報。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裡給我們介紹極樂世界,依報說了十七種莊嚴,正報,佛說了八種,菩薩說了四種,不可思議。這是舉個例子說,細說說不盡,就是此地所說的。「所以者何?」為什麼?現在這個我們都沒有問題,都有個比較清楚的概念,為什麼?「以法界本無量故」,法界就是自性,自性無量。

      「如是嚴淨無量佛土」,這一句是講依報莊嚴,「度脫無量眾生,而實無佛土可嚴,亦無眾生可度」。佛之本性本自莊嚴清淨,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亦無眾生可度,《華嚴經》上佛說得很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幫助他,辛辛苦苦幫助,他成佛了,他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成佛了,是不是你度的?不是的,他本來是佛。這個不能不知道,《金剛般若》就是給我們說明這個道理。實無佛土可嚴,因為佛土是法性土,法性土不是物質,沒有物質現象,沒有念頭的現象,我們講心理,沒有心理現象,沒有自然現象。所以實無佛土可嚴,亦實無眾生可度。「所以者何?」為什麼?「以法界即非法界故」,《金剛經》上的話,法界者即非法界,是名法界;眾生者即非眾生,是名眾生;那諸佛,諸佛者即非諸佛,是名諸佛。這個話妙極了,這個話真的叫講透了。

      「斯則悲智雙融,理事無礙」,這個境界就是慈悲智慧融成一體。智在哪裡?智在慈悲裡頭;慈悲在哪裡?慈悲在智裡頭,是一不是二。慈悲是心,智是心中本自具足的般若智慧,是一不是二。理事無礙,理是真如自性,事是能生的萬法;理是能生能現,事是所生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故能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這就說明為什麼他在一切法得自在,一切法沒有障礙,一切法他證透了,他講圓滿了,他行到了。「上之二說正好互參」,上面兩種說法,就是《會疏》的說法跟彭際清居士的說法,說得太妙了,說得太好了。黃念祖老居士把兩種說法都抄在一起,讓我們自己看,自己做參考。

      經文後面一句,『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這叫妙。世間的語言、言語說不出,分別是用心,你用心去思惟、想像你想不到,心跟語都達不到。「此語真是金剛王寶劍,直下斬盡眾生情見」。上上根人聽到這句話,就放下萬緣,這句話就是這一段的經文,「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上上根人聽到了,萬緣放下,他就入境界了。有例子嗎?有。惠能大師在五祖方丈室裡頭聽講《金剛經》,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徹大悟。他要聽到這一句,一樣,也是萬緣放下,大徹大悟。那我們聽到這一句怎麼樣?非是言語分別所能知,為什麼非是?我們會起這個念頭,完全不懂如來所說義,我們聽了會起疑問。上上根人聽到這句話不生疑慮,他沒有疑惑,他真放下,放下就契入。這是聖賢教育,跟我們世間不一樣。所以我們用世間這些概念,用輪迴心來聽這個甚深妙法,聽了有什麼用?意思全會錯了。還以為自己不錯,甚至於還在批評如來,不但不得利益,造無量無邊的罪孽。

      「今此經文,與《妙法蓮華經》中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直是一句。一味一音,等同無異。此非偶合,實因體同」。《法華經》上這一句跟此地這一句意思完全相同。《法華經》裡頭有這麼一句話,「是法」就是指《法華經》,《法華經》非思量、分別所能解。你要想解《法華經》的意思,你要把思量分別放下。你帶著思量分別,思量是第七識末那,分別是第六意識,你聽如來講《法華經》聽不懂,你不解如來真實義。什麼人能聽懂?不用第六、第七識的人他能聽得懂。正是馬鳴菩薩《起信論》裡頭所說的,聽經要離言說相、要離名字相、要離心緣相;心緣相就是第六識、第七識,名字相、言說相是前五識。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法你就懂了,你就明白了。

      換句話說,我們前面講了七個識,沒有離開八識,阿賴耶識是前七個識的本體,前面七個識是從阿賴耶生的。也就是說,你用識心你就不懂如來所說義,識心是妄心;你用真心就懂了,什麼時候用真心,什麼時候就懂了。這是大乘佛法的難處,不是佛故意把它說得這麼深,不是的,佛沒有起心動念,是從自性裡頭自然流出來的。我們如果也不用心意識,那就是用真心,如來的法流到我們真心,我們真心立刻就開悟。這是真理,這就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後面兩句能不能解如來真實義?不能,為什麼?他沒有離心意識。不用心意識,就是用真心,也就是說用真心就不用妄心,用妄心就不用真心,真妄你只能用一個。

      悟入境界的菩薩用真心了,圓教初住、別教初地以上,佛講經說法,他們一聽就懂。聽懂還不離開,還在繼續聽,做影響眾,不是他不知道,他全知道。全知道為什麼還坐在那聽?影響眾,莊嚴道場,讓這些初學的人一看,這麼多大菩薩,這麼多大善知識都在聽,那我們應該要聽,這影響眾。他們的聽跟我們聽不一樣,字字句句都融會到自性大海之中,跟我們完全不相同。我們把它藏在阿賴耶識裡頭,都存檔去了,他們沒有。所以念老說,《法華經》這一句跟此地這一句直是一句,一個味道、一音,平等沒有兩樣。這不是偶然的融合,實實在在是因為體同,體是真如本性。《法華經》的體是自性,自性流出來的,《無量壽經》的體也是自性流出來;換句話說,《法華》跟《無量壽》無異,《法華》跟《華嚴經》無異。古大德說,《華嚴》就是大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經》,《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經》,都是從自性流出,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古大德明白教導我們,所有一切大乘經,不說小乘,大乘經,全是自性流出的。所以大乘經的體是同一個。

      「故下引《法華》,以證經義」,再引用《法華經》上的經文來證明。「《法華經》云: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佛說法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隨宜,隨宜是什麼意思?隨宜是隨順眾生。特別是隨順眾生的智慧,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我們也有個體會,說隨順智慧沒錯誤,如果我們說隨順眾生的根性,也能夠講得通。眾生根性一般大分上中下三等,上根、中根、下根。「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佛說法妙,沒有障礙,佛在講經說法,無論什麼樣的程度統統得利益,也就是說,你決定沒有白聽。你是人天根性,得人天利益;你是小乘根性,得小乘利益;你是緣覺根性,得緣覺利益;菩薩根性,得菩薩利益,各各都得利益。好像上課一樣,老師在講堂上課,學生有小學生,小學程度的,有中學程度的,有大學程度的,有研究所程度的。大家聽佛所說,各人理解的不同,程度高的理解得深,體會得深、體會得遠,程度淺的理解的範圍小,統統都得利益,這妙!這是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

      「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這個話意思深。這幾句話是佛自己說的,他是怎麼說法的,不一樣,太妙了。無數方便,我以無數方便,就是我用,無數方便不是分開來的。分班,這一班是小學一年級,我跟這些一年級學生跟他們上課,那邊一班是初中一年級,我給他們上課,講的不一樣。佛不是的,佛這個大講堂,所有學生都在一起,從幼稚園到博士班的都在一塊。所以他無數方便一起來,種種因緣統統聚合在一起。這叫大講堂,這叫大講座,世間沒有的。這是佛教,特別是大乘,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間,後面將近三十年的時間,完全用這個方法。

      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分別執著,你就能證入,你能聽得懂,就在當下。唯有諸佛乃能知之,為什麼?諸佛徹底放下了,能知就是他全看破了。我們今天麻煩就是沒有看破、沒有放下。大乘教把整個宇宙、萬法究竟是什麼,怎麼回事情,確實講清楚講明白了。雖然講清楚講明白,我們真的聽不懂,展開經本看不懂,真的,不是假的,用心聽講聽不懂。這種狀況之下,一般人只有一句話搪塞掉了,我的業障重。是沒說錯,是業障重,什麼是業障?放不下是業障,沒看破是業障,這是不假。佛教我們看破、教我們放下,我們總是沒有在這上下功夫,肯在這上下功夫就得力了。我能看破多少我就放下多少,這種人叫真修行,叫真幹。你放下這一分你就提升了,你就又看破一分;把你看破這一分再放下,這又提升了。

      早年章嘉大師教我這個方法,他老人家講,大乘佛法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用的這個辦法,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轉過來又幫助你看破,相輔相成,達到如來地。你要不放下你就永遠停留在這一層,上面能不能看破?你沒有上去你怎麼知道?必須放下這一層,你才能達到上面一層。所以不放下不行。我們現在立足點,基本的這一層,這最難放的。這個最難放的,我們講六道,這人道,對這個人道有很重的情執,放不下自私自利,放不下名聞利養,不能提升。天道我們就不清楚了,放下人道才看到天道,放下天道才看到聲聞,放下聲聞才看到緣覺,放下緣覺才看到菩薩,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最高的一層妙覺如來。我初學佛,對經教沒有涉獵過,大師用的這個方法非常簡單,叫看得破、放得下。用佛學的名詞就是止觀,看破是觀,放下是止。賢首國師《修華嚴奧旨》,方法裡面給我們講五止六觀,他是從放下下手的。這兩種方法從哪一種下手都可以,一般說,煩惱障重的人要從放下先下手,所知障重的人要從看破入門,人都有二障。這是佛有方便,有善巧方便,這種善巧方便唯有諸佛能知,沒有見性的菩薩他不知道,見性的菩薩他知道了。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你要問為什麼,佛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這是問,世間人做一樁事情,有他的企圖、有他的目的,佛到這個世間來為什麼?佛決定沒有自己,佛決定沒有名聞利養,佛來幹什麼?唯以一大事因緣,一大事,教眾生轉凡成聖,為這個來的,為什麼?因為你本來是聖。換句話說,佛來幫助一切眾生成佛的,因為你本來是佛,所有一切的教學設施都是這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佛是什麼?佛是個具足圓滿的智慧、圓滿的福報。我們在分享之前,先念三遍三皈依,三皈依裡頭第一個,「皈依佛,二足尊」。這個二是什麼?一個是智慧,第二個是福德。足是滿足,就是圓滿。智慧圓滿了,福德圓滿了,這叫二足尊。

      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跟他一樣圓滿具足,可惜現在迷了。雖然迷了,你的智慧福德有沒有丟掉?沒有,統統具足,跟佛平等平等,只是不起作用了。為什麼不起作用?你不認識它,就這麼回事情,你迷了,不認識它。你所認識的是妄想分別執著,你認識這三個,這三個起作用。天天管你的事情,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都它在管事,管得你生煩惱,管得你不自在。許多人不認識佛法,如果認識,你說佛法多可愛,佛法多好!佛法教我們不要聽那三個,妄想分別執著,別聽它的,要聽自己,自己的法性是智慧、是福德,它就會現前了。

      釋迦牟尼佛以他的善巧方便,在這個地球上為我們示現一個應身。這個應身是到這裡來投胎,跟我們的樣子差不多,也從小慢慢長大,放下煩惱、放下所知。十九歲出家,這是代表放下煩惱,人人要爭的名利,他到手了,不要了,放棄,去過苦行僧的生活,這一般人做不到。這什麼意思?告訴你苦行僧的生活是真快樂,做國王的生活很辛苦,他看破了,他選擇最快樂的生活、最有意義的生活、最幸福最美滿的生活。佛教人離苦得樂,煩惱是苦,捨離它,所知也很苦,天天讀書求學是苦事情。他學了十二年,三十歲不學了,把求學這個東西放下,他開悟了。障礙開悟的就這兩樣東西,一個煩惱、一個所知,叫煩惱障、所知障,他把這兩個障礙放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智慧、福報都是從自性裡流出來的,凡夫體會不到。誰能夠圓滿體會到?諸佛如來,唯有諸佛乃能知之,凡夫體會不到。妙極了!不是凡夫體會不到,凡夫有這兩種障礙,這兩種障礙放下的人都知道。放下就叫做佛陀;放下不夠徹底,這是菩薩,就是說他雖然放下了,還沒有達到純淨純善,這是菩薩。

      下面還是經文,「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佛叫著舍利弗,叫著舍利弗,下面有重要的話跟他講,叫名字是提醒他,就是叫他要注意聽。云何名諸佛世尊,云何是個問話,為什麼,或者用今天的話說,什麼叫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句話什麼意思?下面自問自答,「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我們把下面文念下去,「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上明諸佛唯因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出現於世」。這八個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為這個。佛之知見一切眾生有,佛知佛見,為什麼現在沒有了?我們講失掉了,不是真的失掉,叫迷失。我們迷於自性,所以自性裡面本有的知見,知見是智慧,正確的知、正確的見,正知正見。用現在的話來說,知是你的思惟,見是你的看法,就是你的想法跟看法,想法是知,看法是見。佛知見從哪裡來的?是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學佛總的來說,佛是以智慧為主,以福德為用,你有智慧你就有大福德,福德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

      本經世尊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是自性圓滿變現出來的,沒有人設計,沒有人去建造,有這麼大的能量。這個能量,佛在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樁事情也被現代的物理學家證明了,現在的量子力學家。他們說,我們如果有能力把我們的念頭集中在一點,會產生很大的能量,這個能量足以改變星球在太空當中運行的軌道,這麼大的力量。而且每個人都有,只是我們今天念頭散亂,像燈,燈光一樣,燈光一打開,散亂的。如果把這個光集中在一點變成激光,這個能量就大了。你看散亂的光一張紙都穿不過去,我們用一張紙,它就產生障礙,就透不過。如果是激光,幾百公里厚的鋼板它都能穿透,都不能障礙它,這樣大的能量。把念頭集中,在佛法叫禪定,大小乘經裡頭佛都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換句話說,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用什麼方法,他所用的就是制心一處。他制在哪一處?他制立在四十八願。所以四十八願自自然然就變現出極樂世界,道理在此地,我們要知道。

      我們今天往生極樂世界,靠什麼往生?靠制心一處。我們這一處是名號,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四字都可以,只要你制心一處,你決定得生,阿彌陀佛歡迎你。所以,凡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他所憑的就是甚深的禪定,這個禪定叫念佛三昧。我們念佛如果得三昧了,你會很快樂,為什麼?等於極樂世界簽證拿到了,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一點障礙都沒有。而且不難,很容易拿到。這個功夫,淨土宗祖師們常說的功夫成片。所謂功夫成片,是最淺的制心一處,但是它跟極樂世界就起作用。念到起心動念沒妄想、沒雜念,全是阿彌陀佛,煩惱沒斷,業障也沒消,只是我念頭一起就是阿彌陀佛,不會起其他的妄念、雜念,不會,念頭起來就是阿彌陀佛。這就叫功夫成片,這是一心不亂的邊緣,剛剛達到。

      真正念到一心不亂,煩惱就沒有了,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斷了叫事一心不亂,無明煩惱斷了叫理一心不亂。那個功夫了不起,如果以那個為標準,往生的人就很少很少。理一心不亂,功夫相當於法身菩薩,就是破無明見本性,這叫理一心。事一心不亂相當於阿羅漢,也就是說,阿羅漢已經超越六道輪迴了。雜念多、妄想多,這個念頭叫輪迴的念頭。你為什麼搞輪迴不能出離?就是因為妄念多、雜念多。我們用念佛的方法把雜念、妄想念掉,沒有雜念,沒有妄想了,只有阿彌陀佛,這就決定得生淨土,往生淨土決定永遠脫離六道輪迴。基本的條件就是放下,這個世間什麼都要放下,包括身體,也不要執著身體,執著這個身體,還是出不了六道輪迴,不能不知道。身體隨它去吧,隨緣,不可以攀緣,攀緣是搞輪迴,隨緣我是求生淨土。

      這次北京的王大夫來看我,難得他在這裡住了一個星期,每天給我調養一下身體,隨緣,他老遠來。他不來,不來我沒事,不攀緣,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只隨阿彌陀佛的緣,我們念念只想極樂世界。這個世界太苦了,苦了這麼多年還不覺悟嗎?還有什麼好留戀的?捨得乾乾淨淨,就得自在,看這些大乘經典,眼睛放光,看出許許多多的意思,真正生歡喜心,法喜充滿。一天不吃飯沒關係,一天不睡覺無所謂,一天不讀經可不行。我們的生活能量、養分都從經典裡頭來的,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所以,佛是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眾生不知道自己有佛知見,只知道自己是凡夫,具足凡夫知見,不知道自己有佛知見。佛到這個世間來,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我們,我們有佛知見。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這知見後頭又加了個道,道是你證得了,你得受用,不是前面悟,現在入佛知見。悟沒有入,實際受用沒得到。舍利弗,佛叫著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就是說明白了、說清楚了,佛為什麼出現到世間,就為這個事情。上面說明諸佛唯因一大事因緣,一就這一樁事情,沒有第二樁事情。

      那佛以什麼樣身分出現?佛以一個出家比丘身分出現。比丘是什麼身分?是佛陀教育的義務的老師,終身義務的老師,釋迦牟尼佛示現榜樣給我們看,比丘的身分。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出現於世,這是比丘在世間他一生所幹的事情。眾生不知道自己有佛性,不知道自己本來是佛,要為眾生開導。眾生的心好比是個門,這個門關閉的,沒打開,所以他不知道。佛門裡面這些弟子們,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是釋迦牟尼佛把他們的心門打開了,他們才知道。自己這個門打開了,要發心幫助一切眾生這個門關了沒打開的,要去幫忙把他們的門打開。這一打開,利根的人,就是聰明人,他知道了,自己有佛性,對於破迷開悟、轉凡為聖他就有信心,他就真幹了,這上根人。中下根人不行,雖然打開了,跟他說明了,他也懂了,他還不能夠相信。那怎麼辦?必須要做榜樣給他看,示,示是自己做出榜樣,什麼榜樣?入佛知見的榜樣。做出來,生活上做出來,工作上做出來,待人接物都做出來,他真相信了,真的轉變成一個人了。以前迷惑顛倒,現在忽然有智慧、有德行了,他明白了。

      老師對學生能夠做得到的就這兩樁事情,開示。悟入是學生的事情,學生接受老師的開示,明白了。老師開示不明白,跟著老師,天天看他,看了幾年、看了幾十年,忽然覺悟了。悟了之後他自己會修行,他自己會契入。所以悟入是學生的事情,開示是老師的事情,開是言教,示是身教,老師要用言語、要用身行來表現。學生真的悟了,明白了,明白之後他自己求證,證就是入,入佛境界。淨土宗,真念佛了,不是搞假的,搞真的,真放下。一切法他真放得下,他真幹,這就不一樣了;沒有能真正幹就是他沒開悟,學生沒開悟。跟老師跟一輩子不開悟的人有,不是沒有,煩惱習氣太重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今天佛教衰,當然因素很多,可是一切因素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我們這一代的出家人沒有做出好的榜樣,這第一個原因。所以我們常常想到,出家人都像我這個樣子行嗎?佛教能興嗎?釋迦牟尼佛能歡喜嗎?常常去反省,常常讀誦這個經典,常常用經典來對照自己的心行,這叫修行。每天懺悔,每天改過,每天自新,一定要像一個如來弟子的樣子,不像不行,不像就有罪業,不能往生就是三途。我們要記住,這一生非往生不可,沒有第二個路子。來生我們還能到人間,還能到天上,告訴你不能。為什麼不能?你把《太上感應篇》好好念一遍你就知道了。每天從早到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善多還是惡多,不就清楚了嗎?如果惡多於善,就三惡道去了。單單就這一條,我出家了,我表法表得不好,讓人家看到我都生起反感,佛教是這個樣子,這個罪名就是無間地獄。

      印光大師一生在世不給人剃度,什麼原因?怕他學不好。學不好,剃度之後就把他送到無間地獄去了,不忍心。在家學佛就好,別出家。古人有兩句話說「地獄門前僧道多」,頭一個是出家人,僧,第二個是道教的。為什麼?學聖人不像聖人,學菩薩不像菩薩,甚至於再降一級,學比丘不像比丘,這問題嚴重了。佛門裡面功過不能抵消,功是功,過是過,各論各的。臨命終時,看我們功大還是過大,功的分量重還是過的分量重,決定你到哪裡去。沒有人給你做主宰,完全是自己做主。所以決定不能怨天尤人,怨天尤人罪上又加罪。

      我們在這個願文裡頭讀過,祖師大德細說過,讓我們有個指望,那就是十八願,臨命終時十念必生。雖然經上講,唯除五逆十惡、毀謗大乘,可是祖師大德給我們細說,合情合理,臨命終之前,真正懺悔來得及。真正懺悔、真正認錯,後不再造,從今天回頭,決定得生。這一願,是造作罪業臨命終之前懺悔都來得及,給我們一個定心丸。真正念念在西方極樂世界才行,如果這個世間依然放不下,還是麻煩。

      我們看這邊下文,「佛之開示,既是佛之知見,故唯有諸佛,乃能如實知之」,這個話真的。佛一生所說一切經教,特別是大乘,小乘裡頭有說,少一點,大乘全是,全是佛之知見,故唯有諸佛乃能如實知之。「眾生在情見中」,這個情見兩個字是關鍵,情沒斷,情是什麼?三心二意,這就是情。三心是阿賴耶、末那、意識,這叫三心;二意就是講的末那跟意識這兩個,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識。我們的起心動念、想法看法全是末那跟意識,末那是染污,六識是分別,阿賴耶是資料庫。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資料全部收藏在阿賴耶裡頭,叫業識種子,這就是六道輪迴的本體。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因為有阿賴耶的業習種子,就有輪迴。

      眾生在情見當中,「起心動念,皆是妄想分別」。這一句,眾生在情見中,起心動念皆是妄想分別,這一句可以把它拿來解釋八苦裡頭最後一條五陰熾盛,這就是五陰熾盛。五陰熾盛在哪裡?在我們起心動念之間,它在造因。八苦前面的七條是我們這一生所受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是我們現在所受的。受的什麼?天天還在幹,在造因。五陰熾盛就是此地所說的,在情見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妄想分別執著。造的因比受的果多,造無量無邊因,我們受的果是受一部分,還有一部分緣沒成熟。你明白這個道理,真正懂得八苦,你就曉得佛說,形容這個六道苦海無邊,一點都不錯,怎麼能再幹這種事情?要真的不想幹,就是念佛,不念佛就幹。念佛的時候,五陰熾盛停了,不念佛的時候它就起來。這是大問題,這是大事不是小事。「故佛雖有種種譬喻言說,但眾生於佛之知見如聾如盲不能真實解了」,這個話真的。也沒有人把這樁事情真正給你講清楚講明白,講都講不清楚、講不明白,我們怎麼能夠了解?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