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乘無量壽經

    第98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4月4日第十遍啟講《無量壽經》,至2006年3月3日止。包括法會聖眾品,德遵普賢品,大教緣起品,法藏因地品,至心精進品,發大誓願品,必成正覺品,積功累德品,圓滿成就品,皆願作佛品,國界嚴淨品,光明徧照品,壽眾無量品,寶樹徧國品,菩提道場品,堂舍樓觀品,泉池功德品,超世希有品,受用具足品,德風華雨品,寶蓮佛光品,決證極果品,十方佛讚品,及三輩往生品上輩往生章。

    字體大小:

    大乘無量壽經  (第九十八集)  2000/9/1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98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二十七面第一行,「成就妙土」:

      【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此次經文上一次雖然講了一半,因為鐘點到了,末後這兩句還沒有跟諸位做詳細報告。末後的兩句,『建立常然,無衰無變』,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在這一段經文裡,前面三句是說綱領,末後這四句是講他所莊嚴的佛國,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他們居住的環境生活環境的美好。尤其是說到「建立常然,無衰無變」,就文字上來說,「建」是興建,我們開始構想來建造,「立」是建設完成了、成立了。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在諸佛剎土裡面是一個新興的建立,好比我們現前居住環境當中,有許多所謂是老社區、舊社區,也有一些新的社區。極樂世界在諸佛世界裡面是一個新社區,可以說是嶄新的一個社區,因此老社區裡面有許許多多的弊病,他完全把它革新,革故鼎新,這個新社區就顯得非常的美好。而它真正值得諸佛如來讚歎之處,都在常然、無衰無變,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諸佛國土裡面,實報莊嚴土是常然、無衰無變,這是共同的;方便土跟凡聖同居土都是無常的,決定不是常然。佛在許多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所以有成住壞空,哪裡是常然?它有衰竭的時候,有很大的變化。我們今天看到科學家告訴我們,太空當中許多星球的誕生,每天都有。每天也有許多老的星球毀滅、爆炸、消失,這些都是佛在經上講的無常、危脆的現象。

      事實證明西方極樂世界特殊,這個世界很奇怪、很特別,從建立之後永遠不變。聰明人、真正有智慧人要相信,佛的話句句都是真實沒有妄語。如果我們說一點方便妄語,對人有好處沒有壞處,可不可以?不可以。如果佛有一次說是利益眾生打個妄語,我們對於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都可以給他打個問號,未必是真的。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決定不說一句妄語,句句都是講的老實話。《金剛般若》裡所說的,「如來是真語者」,真就不是假的;「實語者」,實就不虛;「如語者」,如就是所說完全如同事實,說到不增不減、恰到好處,這叫如語;「不妄語」,決定沒有一句話欺騙眾生。

      十方諸佛世界方便土跟有餘土都是無常,都是有變壞的。唯獨極樂世界這個地方,方便土跟同居土跟實報土的狀況一樣,永遠不壞。這是很不可思議,這是難信之法。不是我們凡夫難信,我們凡夫倒很容易相信,佛怎麼說我們就怎麼相信。誰難相信?菩薩難信;菩薩比我們智慧高,菩薩聽佛這樣說,他不敢贊同。他的智慧比我們高,他的能力比我們大,十方諸佛剎土他都見到了,他所見的。如果佛說:「建立常然,無衰無變。」這一句話諸位要記住,專講方便、同居這兩種淨土,不是講實報土。實報土,一切諸佛的實報土都是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所以極樂的殊勝不是殊勝在實報土,是殊勝在方便土、同居土,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瞭。

      這裡頭總有個道理在,真的,是有道理。為什麼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也能跟實報土一樣?假如諸佛如來的這兩種淨土比不上阿彌陀佛的淨土,我們要問:是不是諸佛如來的智慧比不上阿彌陀佛?諸佛如來的神通道力比不上阿彌陀佛?決定不是的。大乘經上佛常說「佛佛道同」,智慧道力、神通能力都相同,都相同為什麼兩種眾生依報環境差別懸殊這麼大,原因在哪裡?我們可以說一句,佛的智慧神通道力相同,佛的福報不相同。要能夠從這方面來觀察,我們的疑惑就解除了,真的是福報不相同。

      這就是我剛才比喻當中所說的,一切諸佛的剎土,這兩種剎土是老社區,居民毛病很多;極樂世界這個新社區,居民從哪裡來的?原居民一個都沒有,全部都是移民過去的。移民那就好辦了,你把移民的條件嚴格的守住,不符合條件的就拒絕不讓他來,你這裡居民程度就整齊了。西方淨土我們去往生就是去移民,條件是什麼?大家讀淨土經的都知道,要斷惡修善,要轉迷為悟,要心淨則佛土淨;真正的條件是清淨心。由此可知,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沒有一個不是積功累德。我們常講「放下萬緣」,這個萬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習氣統統放下了,恢復自己的性德。這一些居民都有這麼好的德行水平,依報環境當然好。大乘經上常講的,依報隨著正報轉,西方極樂世界也不例外,決定不能違背這個定律,這個定律是真理。換句話說,西方世界每一個人都好,每一個人都沒有自私自利,都放下名聞利養,都沒有貪瞋痴慢,所以依報環境有這樣的殊勝,道理在此地。

      上一次我們在回教皈依協會,不是傳道協會,在那裡我們舉行一個座談會,有一位大德提到一個問題,他說:「回教裡面所講的天園、天國,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一樣?」我給他的答覆是:「一樣。」他問我:「在哪裡?」我說:「就在此地。」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此地。只要我們心地清淨,我們居住的這個國土就是極樂淨土;我們如果依舊還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這個地方就是娑婆世界。境隨心轉,一定要懂這個道理。特別是我們在《華嚴經》上得到的訊息,佛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在《華嚴經》裡頭。這個經典告訴我們世界原本是一真,一真法界為什麼會變成十法界?為什麼會變成六道輪迴?那是人為的。而且再告訴你,這不是事實真相,這是事實的幻相,不是真相,《般若經》上講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十法界六道是幻相不是真相,真相是一真法界,是我們自己可以說是不小心、不謹慎,墮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把我們原本的一真變成了虛幻,就是這麼一回事情。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我把他們宗教裡面的天國也捧到一真法界,是平等的。

      現在的問題:怎樣恢復我們正常的社會、正常的生活環境?我想這是我們這個世間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每個人都在希求的、都在嚮往的。我們祈求,特別在今天,祈求世界和平、社會安定。因為社會實在太不安定,世界實在不太平,每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天天都有危機感,也就是說身心不安穩。物質生活過得再好,心理不安,情緒不穩定,你就想一想他精神生活多麼痛苦。這一樁事情我們在講席裡面說了很多遍。政治不能解決;釋迦牟尼佛有很好的政治背景,有很好的從政條件,他知道這不能解決問題,放棄了。用軍事來鎮壓也不能解決。經典上的記載,世尊年輕的時候武藝超群,他是將軍、他是元帥,他也放棄掉。為什麼?解決不了社會問題。現在的經濟科學技術,它所帶給我們的是什麼?這個我們太清楚了,不能解決問題。真正解決問題的是教育。所以釋迦牟尼佛,不單是釋迦牟尼佛,幾乎古今中外所有的這些聖賢、神聖都選擇教育,來從事於這一個偉大的工作,真正是救度一切眾生的工作,他們幹這個。這一種工作,用現在人的說法,就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

      有人問:「這些大聖大賢,有大智慧、有大能力,從事於這個偉大的工作,何必要生活過得那麼苦?釋迦牟尼佛一生所示現的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為什麼過得這麼苦?」有人來問我。我的答覆很簡單,新加坡有個許哲居士,她就說得很好,就把這個答案說出來了。她到此地來表演的時候,李木源居士問她:「妳為什麼不做一件新衣服穿穿?」她的衣服都是垃圾桶裡面撿來的,別人丟了不要的,她拿回來洗洗乾淨自己穿,不合適的她就改一改,從來沒有做一件新衣服。他問她為什麼,她答覆得好:「我每天跟那些窮人、最窮的人,跟他們在一起往來,我的生活要比他們好,我的心不安。」這是真的;不但自己心不安,這些窮人看到害怕,必須過他們同樣的生活。這是佛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才能得到眾生的歡喜心。所以釋迦牟尼佛、耶穌基督、穆罕默德跟中國的孔老夫子,都是過最低水平的物質生活。因為這個世間苦人多、貧窮人多,必須跟大多數的人打成一片,才能推動聖賢的教育。這是那些人的一番苦心、壯舉,我們要能體會。生活在這個時代,我們要能夠犧牲一切物質文明的享受,我們要過清苦的生活,跟貧民打成一片,把聖賢的教誨介紹給他,他才會歡喜接受。

      教育從哪裡教起?佛法從「淨業三福」教起。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說的,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我們知道應該從這兒教起。教孝親,教尊師,教人要培養慈悲心,要修十善業,從這兒做起。佛是這麼教我們的,孔老夫子也是這麼教我們。孔孟的學說總綱領就是在《大學》前面的一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孔孟教學的綱領就這幾句。大是大人,學是學問,在佛法講,學是覺悟。儒家講的大人是聖人,佛家講的大人是佛菩薩;換句話說,諸佛菩薩聖賢之道在哪裡?在「明明德」。明明德是自行,親民是化他。德是德行,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我們自己的學習沒有別的,無非是恢復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而已。

      我們求學、學佛,為的是什麼,目標總要清楚。中國古人所謂「讀書志在聖賢」,這就沒錯。你讀書求學為的是什麼?不是為升官發財,也不是為有一個技術能力,將來在社會上可以發財、可以謀生,不是的。讀書目的是要作聖人、作賢人,學佛的目的是要作佛、作菩薩,目標要搞清楚。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他們的目的鮮明,都是去作佛、都是去作菩薩去。佛菩薩的凡聖同居土當然是建立常然,無衰無變,他不是凡夫。我們要是能夠想到這一層,這裡面的疑惑就沒有了,知道他的凡聖同居土殊勝是理所當然。

      回過頭來,我們今天怎樣建立我們的社會?我們不敢跟佛菩薩比,希望我們社會能祥和一點,世界真正能到和平,這是我們替娑婆世界眾生來祈福。於是我們不能不講求儒佛的教學。怎麼樣恢復我們的「明德」?從哪裡做起?也是從孝親尊師。儒家講的孝道,諸位讀《論語》就明白了。講師道,《論語》頭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學」是求學;每天不斷在學習,你得到法喜、得到法樂。可是「人無志則不立」,立是建立;你雖然用功求學,到最後還是落空、還是沒有建樹,必須先有目標,就如同佛教給我們先要發菩提心,儒家講先要立志,立志作聖賢;佛家發菩提心就是立志作佛。志不立,你這一生功夫就不得力,人不可以沒有志。立志上求下化,下化是親民;上求要止於至善,下化也要止於至善,這是真智慧。上求是作聖作賢、作佛作菩薩,下化是幫助一切眾生,幫助眾生轉惡為善,幫助眾生轉迷為悟,幫助眾生轉凡成聖,這才叫止於至善。

      末後講「知止而後有定」。我們現在的心為什麼定不下來,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因為你不知止,你不懂得止於至善。你要是真正懂得止於至善,把你的志向目標都定在這裡,你的心定了,在佛家講,你就得三昧。得三昧是什麼樣子?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動心;內可以不動心,外不受誘惑。儒家講「知止而後有定」,你不知止你怎麼會得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身心安穩。「安而後能慮」,那個「慮」是什麼?慮是智慧,佛家講的「常生智慧」,不生煩惱,那個慮是智慧。「慮而後能得」,得的是什麼?得的是聖人的果位。那個「得」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證果。你看看儒家講的跟佛法講的是不是一樣?

      我們今天最重要的,從小沒有人教導我們,家庭教育我們失掉了。學校教育,學校裡面只有一些科學技術的教育,人文教育沒有;人文是教我們怎麼做人、怎樣與大眾相處,沒有人文教育。社會教育,看看現在的報紙雜誌、電視廣播、電影戲劇,教我們什麼?宗教教育,只有形式、儀式上的祭祀,對於經典的教學疏忽了。天下焉能不亂?社會怎麼可能祥和?大問題!過去連外國人英國湯恩比博士都已經覺悟到:「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這是世界著名的學者給我們一個偉大的啟示。我們怎樣救自己、怎樣救社會、救眾生?必須回過頭來向孔孟學說、大乘佛法裡面來尋求來學習。

      首先我們要補習自己,只好用補習教育。依照儒佛的教學理念,教學的過程,從哪裡下手?從斷煩惱下手。儒家講「格物致知」,物是什麼?物是欲望、物欲。現在的社會,無論是哪個國家、哪個地區,社會人心普遍的錯誤觀念「爭名奪利」,認為這是本事,「恣情縱欲」,現在整個社會就這八個字。這八個字發展下去,就是世界末日。如果不能夠有效的制止,世界末日是決定不能夠避免的。有效的方法,就是儒佛的教誨。儒跟佛頭一個教給我們斷煩惱,儒家教給我們,「恣情縱欲,爭名奪利」自己在內心裡面去做反省,去做一個克服自己的功夫。「格」就是格鬥,要跟自己的煩惱習氣作戰,你要打勝仗才行。克制自己的物欲,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這才能回頭。所謂「回頭是岸」,回頭就是聖、就是賢,回頭就是佛菩薩。物格而後知至,這個話重要,煩惱真正伏住、斷掉了,你的智慧才現前。煩惱不斷,這個人在佛法裡面講,充其量只有一點小聰明,世智辯聰,不過如此而已,沒有智慧。世智辯聰不能改造你的命運,智慧能夠改造你的命運。克服煩惱之後你才有智慧,有了智慧你才知道修身。用什麼方法修身?你的思想,你的見解,你的行為,你的言語與十善業道相應,這是修身;與十善業相違背的,是錯誤、過失、罪孽。

      我們今天依照十善業道,我們也講了,也天天在念,為什麼還不能夠回過頭來?沒有智慧。為什麼沒有智慧?煩惱沒斷。總得想想,為什麼從前古人有效果,我們現在沒有效果?古人有次第,按部就班學習。我常常囑咐同學們,我們第一個關口沒有辦法突破,所以講修行就困難了。第一個關口是什麼?自私自利。這一樁事情要不能放下,無論是儒、是佛,我們都走不進去。把自私自利放棄,佛門、儒家的門就很容易進去,你才能入門,才能夠登堂入室。只要有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你就不行。

      今天有一位同修來問我,他是經商的,他說:「我們經商念念都是自私自利,要不自私自利,還做什麼生意?可是這樣搞下去之後,將來一定在三惡道。要怎麼樣讓我經商,又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這個問得好!經商一樣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只要你把念頭轉過來。經商,我還要不要賺錢?要,一樣的要賺錢,賺錢擴展你的事業。可是你要曉得,如果你所賺取的自己受用,你的家庭受用,給你兒孫受用,那你的業報在三途。你經營的這一些商業、生意買賣是為服務社會的,是為利益眾生的,決定不是自私自利的,你將來成佛,將來作祖。念頭一念之間轉過來。

      我們曾經聽說此地過去有一位大商人陳嘉庚,他經營的事業很大,賺了不少錢。所賺的錢都建學校,建小學、建中學、建大學,造福社會。聽說晚年檢查身體,醫生說他營養不良。發那麼大的財,營養不良,不是笑話嗎?為什麼營養不良?自己的生活很清苦,沒有享受,沒有想做一點好的東西來吃,好的補品,沒有。所賺的錢都用在社會,都幫助別人,這個人是菩薩。菩薩怎麼不可以發財?發的財愈多愈好,苦難的人就有福了。所以菩薩學佛,哪一個行業都可以學佛,決定沒有障礙。營生利益的事情可以做,哪個行業都可以做,決不是為自己,是為服務社會、為利益眾生,這就是菩薩。凡跟聖就在念頭,一念為自己是凡夫,念念為眾生是聖人。

      我們要幫助這個社會,最重要的是教育。如何幫助現在的兒童能夠接受聖賢教育?如何幫助社會的群眾能夠覺悟回頭?這比什麼都重要。我從馬來西亞回來,看到馬來西亞有一些中文學校提倡小朋友讀經,好事情。小朋友記憶力好,昨天一天丹斯里李金友的大兒子今年九歲,陪了我一天。我們在車上教他念《大學》,《大學》前面經這一段文,他念五遍就會背了,這是正常的。五遍能背之後,把他的書收掉,叫他背,背一百遍,大概背了一個多小時,一遍一遍的背,背了一百遍,他有信心了。

      然後我告訴他:《大學》、《中庸》、《論語》合訂在一冊。我說:「我給你一年的時間,你就照我教你的方法,每天念一段。這一段念背了之後,再背一百遍。明天念底下一段,要把前面這一段溫習一遍。天天這樣溫習,你這一年把這一本書就背得很熟很熟,一生都不會忘記。」對小朋友來講,一天只需要用一個小時,家長要好好的督促,一年當中這三部書就完成了。第二年把《孟子》背完。兩年的時間《四書》就背完了。每天只需要一小時,這是基礎,比什麼都重要。我說:「你一個小朋友你在家裡這樣用功念,」他們兄弟姊妹五個人,「其餘四個都會跟著。」不跟怎樣?不跟將來落伍了、比不上了。

      一家能夠這樣做,他們的親戚朋友來看,這個小朋友一年當中《四書》都能夠背過,我看家家都會教他的兒女要來學習了,不學習在下一個時代跟不上了。由此可知,不難,難在大人疏忽,沒有教他,沒有督促他。天天要督促,要看到他讀書、背書。到了十幾歲,中國過去是十三歲,智慧漸漸開了,再跟他講解。現在是只背不講,利用他的記憶力。大概在六、七歲到十二歲這個年齡記憶力最好。中國古老的教學有智慧,也符合今天所講的科學理念,科學的精神。利用人在生命成長當中,每一個階段有每一個階段的優點,利用這個優點。兒童記憶是他的優點,到青少年這個時候理解是他的優點,再跟他講解。讓他明理,曉得自己處事待人接物應該怎麼作法,這是教育。

      佛在這一部經,前面我們曾經讀過,教導我們修行下手,也是從三業清淨上著手,「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十善業道,修身一定要落實在十善業道。《無量壽經》講的三種真實跟《大學》上的三綱完全相同。本經講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就是《大學》裡面講的「明明德」;「惠以真實之利」,就是《大學》上講的「親民」;「住真實慧」就是《大學》講的「止於至善」。你們同學想想,是不是?儒跟佛說法有差別,實際上是圓融的;我們必須做到這三點,然後佛才教給我們善護三業。

      你們想想看,這是世尊跟孔老夫子的教學,我們把它比照比照,他們兩個過去沒見過面,也沒有通過訊,所說的、所教的居然完全相同。這正是諺語裡頭所說的:「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這些人是真正的英雄豪傑,真正是不為自己,是為了苦難的眾生,所以他們都從事於社會教學工作,現在人說的,這是社會教育學家。他們一生所作所為,是社會教育義務的工作者,一生不求報酬,不求改善他的生活品質,他不求這個。一生不疲不厭的教導一切眾生。這一種精神、這種德行,我們要細心去觀察、去體會、去學習,然後我們想到恢復社會正常的秩序是可能的,不是一個難事。

      我在馬來西亞有同修問我,要我用最簡單的幾個字提供修學的要領,我說了八個字,「忠孝仁愛,禮義廉恥」。忠孝仁愛是儒家說的,禮義廉恥是管仲說的,管仲古時候把他列入道家。我們今天社會就缺少這八個字,我們要提倡。怎麼提倡法?要從自身做起。我們自己做不到,教別人做,別人不相信;自己做到,勸別人,別人就相信。釋迦牟尼佛勸人看破放下,如果他是個王子,他將來繼承王位,勸人看破放下,幾個人相信他的話?他捨棄王位,到外面去沿門托缽,他教人看破放下,人家相信,他自己真的看破放下了。這所謂是「聽其言而觀其行」,他真的是做到說到,還不是說到做到,先做到然後再跟你說。這個我們聽了之後沒有話講,我們不能不信奉,不能不依教奉行。

      這是從「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我們讀了這兩句,看看我們現實的社會感慨萬千,我們應該怎樣學習,怎樣來落實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古大德對這兩句有解釋,唐朝善導大師就有很透闢的發揮。他根據《佛地論》裡面講,「常」有三種,一種是「本性常」,第二種是「不斷常」,第三種是「相續常」。本性常,法身。法身也叫本性,也叫自性,也叫真如,無生無滅。這是什麼?現代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在佛法裡稱為法身。稱「法身」這個意思很好,虛空法界萬事萬法都從它而生的,它是一切萬法的根本。它是能生,一切萬法是所生,所生之法有生有滅,能生之法無生無滅,這是常然。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所以建立常然。

      我們今天住的這個土是什麼土?其實也是法性土。你怎麼能離開法性?離開法性,哪裡有土?這個地方毛病到底出在哪裡?出在著相不見性,我們的問題出在這裡。我們執著相,「相」是什麼?相是所生的,叫法相。我們執著法相而不知道法性。假如你在法相上見到法性了,我們這個地方也是建立常然,也是無衰無變。由此可知,毛病還是發生在我們自己本身,正像蕅益大師所說的,蕅益大師跟曇生方丈一段簡短的開示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我們用的是分別心,用的是妄想心,用的是執著心,所以見相不見性;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永遠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見相就是見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所以從性上來講是本性常、法身。

      「不斷常」是講的報身,報身不離法身,法身無生無滅,所以報身沒有間斷。「相續常」,相續就是完全講的相分、應化身。應化身有生有滅,那怎麼叫常?生滅相續。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十方世界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這是應身常,就是「相續常」。我們平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相續不空。我們這三種常都有,很可惜的,前面兩種常不知道,不知不覺,完全迷失了;相續常天天在幹,人死了馬上輪迴又投胎,又生了,在六道輪迴裡面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遠在相續不斷,相續常。這是宇宙真相。

      有一些年輕人不相信生死輪迴。中國古籍裡面記載得很多,現在我們常常聽說的也不少。中國人總不相信中國人,中國人總是相信外國人,這有什麼法子?這叫喪失民族自信心。所以現在我找一批外國的同修們,專門在外國給我收集因果輪迴的這一些資料,他們有寄信寄過來的,有傳真傳過來的,今天我還收到一份,是英文的,要找同學來翻譯。外國雜誌報章裡常常登的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就是講相續不斷,因果不空。諸位如果真正明瞭這些事實真相,懂得這些道理,我們起心動念自然就收歛,我們一生的際遇不會怨天尤人。知道什麼?「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給你定的?自己定的;不是別人定的,與別人總無交涉。所以命運是自己造的,命運自己可以改變。

      我看到李金友那個小兒子,小兒子今年才五歲,非常愛護小動物。他說他有最好的朋友,我說:「最好的朋友是誰?」他說:「最小最小的。」我說:「螞蟻是不是?」他點頭;「是的。」螞蟻是他的好朋友。他看到別的小朋友要踩那個螞蟻,他就告訴他:「你要是螞蟻,願不願意別人踩死你?」這小朋友有善根,有慈悲心,一隻小螞蟻決定不肯傷害牠,何況更大的動物。我們聽他的講話,想想自己不如他。我們看到螞蟻來騷擾,還要想辦法把牠驅逐出境,他是朋友招待牠。所以從小就能看到這個人有沒有福報,有沒有善根,都能看得出來。

      從經典裡面世尊給我們介紹的,我們能夠體會得到,極樂世界就是大涅槃的境界。這一次我在怡保遇到一位小乘的法師,這個法師修行很好,得到社會大眾的尊重景仰,持戒很嚴,日中一食。他來問我:「大小乘裡面所講的涅槃有什麼不同?」因為他受的是小乘教育,小乘對大乘排斥,大乘經論他們認為不是佛說的,「大乘非佛說,佛所講的都是小乘經」,對於大乘法不能接受、不能相信。他們希求這一生當中,通過禪定的修學證得阿羅漢果。我說:沒有錯。小乘的經論早期傳到中國,中國把它翻成漢文。現在《大藏經》裡面保存的小乘經《四阿含》,數量相當完整。跟巴利文的小乘藏,過去有人做一個比較,它只比我們漢譯本多了五十多部;兩三千部經典相差五十部,數量很小。由此可知,小乘經流傳到中國是相當完整。他問我:「為什麼大乘沒有能夠流傳到泰國、錫蘭?沒有流傳到這一邊?」究竟是什麼原因?相隔這麼多年,兩千多年,我不是研究歷史的我不知道。據我們的推想,從理論上推想,佛教化眾生應機說法,每一個地區眾生根性不一樣,你們喜歡學哪一樣,佛就會把這一部分介紹給你,當然這個介紹都是後來佛的弟子,你喜歡哪一樣介紹哪一樣。同樣一個道理,大乘在中國有八個宗派。為什麼要有這麼多宗派?還不是眾生根性不相同。喜歡學《華嚴》的,華嚴宗,這個地區專門研究這些經論,你有這個志趣,跟他們志同道合,那你就到這個地方去。喜歡研究《法華》的,你就到天台山去,我想應該是這樣。可能南洋這個根性歡喜小乘,所以小乘經流布到你們那裡去了。東方人的根性適合於大乘,歡喜這些東西,所以那一部分東西流傳到中國,我想應該是這樣的。這是我們從理論上推測,我給他解答。

      他說:「要怎樣才能成佛?佛在經上說,佛要不把眾生度盡誓不成佛。我現在還是凡夫,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成佛?」這個問題難住我了,他怪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你成佛了?我還沒有度,你為什麼成佛了?他說得很激動。然後問我:「什麼叫成佛?」這個問得好。他要是把我所答覆他的話連起來,他就會懂。什麼叫成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了就叫成佛。所以我從經典教義跟他說:「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不執著了,執著斷掉了,你就成阿羅漢。世出世間一切法分別斷掉了,不再分別了,你就成菩薩。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不會起一個妄念了,你就成佛了,這是佛在經上說的。」他的分別執著很重,不會證阿羅漢。必須放棄一切分別執著才能證阿羅漢果。還埋怨釋迦牟尼佛成佛了沒有度他,釋迦牟尼佛說的話不算數。

      我也得要跟他說說:「佛度眾生,這經上講的、常說的,佛度有緣人,佛不度無緣人。有緣的人統統都得度了,他成佛了。為什麼沒有度你?你沒有緣,你不能怪佛,你沒有緣。」這個話他聽起來還不好懂,我又舉個比喻,我說:譬喻我們帶了一個籃子到果園裡面去摘果實。譬如我們去採桃子,樹上結了很多桃子,這個桃樹上結的桃子不是同時都熟,這個我們都知道。看看哪個熟了先摘哪一個,沒有熟的過兩天再來摘。那個熟的就是先得度的,沒有熟的就是沒有緣,就這麼回事情。所以一定要懂得,在當時你還沒有成熟,希望以後什麼時候成熟了,佛什麼時候就來度你。這是經典上說得很多:「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你一個人成熟了,佛也要幫助你成就。很多人成就了,佛就用應身來度你;一個人成熟、兩個人成熟,佛用化身。我們在歷史上都看到、都見到,這就叫佛度有緣人。什麼叫有緣?我們很清楚,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了,有緣;還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緣,緣沒有成熟。什麼時候看看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斷盡了,佛就來度你。所以極樂世界是大涅槃境界,不是小涅槃。阿羅漢所證得的涅槃,小涅槃,偏真涅槃,這大乘經上講得很多,但是小乘經上沒有說。

      讀經也不是個容易事情,所以《華嚴》、《大智度論》都有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必須要有真正修行,真正證果過來人跟我們講解,我們才會懂得這裡頭的意思。可是雖有人講解,還有很多人把意思錯會,誤解了經義,曲解了經義,很多很多。不但後世多,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也有。什麼原因?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放下,會把意思聽錯、解錯。總而言之一句話,這三種,大障礙。這個障礙不去掉,我們怎麼能成就?這三種障礙去掉了,業障就消除,智慧就增長。

      古德在這一段經文裡面也有一個問題,他說:既是修因感果,也應當有開始,怎麼可以說是非因非果,建立常然,無衰無變?這個問題就是佛法裡面講的疑情,所謂「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修因感果,是始覺智」,開始覺悟了。「建立常然,無衰無變」,這是本覺之理。從始覺到究竟覺,本覺之理從來沒有改變。所以古人才講:「若得始覺,還同本覺。」我們要懂這個話的道理。「若得始覺」,不同究竟覺,跟究竟覺不一樣,但是跟本覺是相同的,因為你始覺覺的是什麼?無非覺的是本覺。你覺的本覺是不圓滿,究竟覺是本覺圓滿。本覺沒有先後,本覺也沒有分滿,分分滿滿沒有。

      這個道理我們用月亮來比喻好懂。始覺好比是初二、初三的月牙。本覺是什麼?本覺是月球。究竟覺是什麼?究竟覺是十五的滿月。你們想想,初二、初三的月牙沒有離開月球,到滿月的時候還是一個月球。月球沒有分沒有滿,始覺跟究竟覺是有分有滿;始覺是不圓滿,究竟覺是圓滿。諸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所以佛在經上講的「若得始覺,還同本覺」,這個話你就懂。這是講一個修行人證果分分證。分分所證都不離本覺理體,離開本覺理體那是邪覺、那是錯覺,那不是真智慧,不是真正覺悟。所以看起來好像是有始有終,到你證得的時候都是一個月球,不是兩個,所以叫「始本不二,本有常住」,就是這個意思。這些意思黃念祖居士註解裡頭有,你要細心去體會,你能夠體會得,很有受用。

      黃老居士也非常難得,他在這一段後面引用一些科學來解釋,解釋得也很好,說明極樂世界是個法性土,是如來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他說的這些話沒錯。我們後學的人要特別留意的,就是極樂世界跟我們現前的環境差異在哪裡?我們必須從這些地方去體會。極樂世界是法性土,難道我們這個地方不是法性土嗎?離開法性,就沒有土可得,這是一定的道理。也有人說,我們這個法性土已經變成了法相土了。試問:法性土是不是真的會變成法相土?聽到好像有道理,細細一想就沒道理。為什麼?性相是一不是二,這才是真話。由此可知,我們真正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我們著相忘了性。正如古大德說性相關係,用比喻來說。用金跟器,用這個比喻來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作性、比作法性;相比作法相。譬如我們用黃金做成一尊佛像,金跟這個相是一不是二;離了金沒有相,離了相沒有金,金跟相是一不是二。明白的人知道,相就是性,性就是相,這叫見性,明心見性。見性這個土是法性土,那就是「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可是一些人不見性,他沒有見到金,他只見到相,這是尊佛像。你要說是:「我哪裡有多少黃金?你給我拿出來。」他找遍你的房子沒有找到黃金。因為他看到佛像,他不知道這個相是金。你們家裡頭這個房間裡面黃金很多,但是都做了種種器皿,這個杯子也是黃金,碟子也是黃金,桌子也是黃金,他一看你們家裡黃金沒有,都是一些桌子、碗、佛像什麼東西的,他不知道那就是黃金。我們今天就像這種人一樣,不曉得山河大地、一切眾生是自性。什麼時候你要真正恍然大悟,明白了,才曉得法性土跟法相土是一不是二。真正明白之後,我們這個世間又何嘗不是建立常然、無衰無變?何必一定到極樂世界去找?眼前就是。我們現在這種妄想分別執著到極樂世界也找不著,常然無衰無變也找不到。

      所以學佛,佛在經上常常勸勉我們「深解義趣」,你解得不夠深不行。他這個地方所講的讓我們比較好懂。他說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不像其他世界是微塵聚集的一合相,《金剛經》上講的「一合相」。「合」是什麼?組合。「一」是什麼?佛經裡面講的「微塵」。微塵這個意思我們不懂,我們聽說微塵,以為是很小粒很小粒的灰塵,其實不是的。佛講微塵是比喻極其微小物質。極其微小的物質,他這個裡面就講到了,他說現在科學家所知道的最小的是粒子,我們講原子、電子,以為電子是最小的。現在又發現比電子更小的物質存在,叫夸克。這是我們過去在美國常常聽說的。夸克是不是最小的?科學家不敢斷定;也許將來儀器更發達,又觀測出來比夸克還要小的,這就很難說了。所以佛說虛空世界一切萬物都是由最小物質組合的。它組合也很有秩序,排列成秩序,這是科學裡面稱之為分子,由分子再組成元素,由元素組成這一切萬事萬物,這叫「一合相」。

      一合相,實在上講的是法相。佛告訴我們法相不是真實的,法相是有生有滅的。什麼力量在主宰著法相的生滅?佛在經上講是「念頭」。《華嚴》上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是念頭。心能現,「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念頭,妄想、分別,有妄想分別就把法相改變,改變了它的組織,使它產生變化,因此才有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法相的變化,法性沒有變化。就如同一塊黃金,我們喜歡把它造成佛像;哪一天不喜歡了,把這個佛像鎔化,我們把它造成一個菩薩像。這是法相上產生變化了,黃金沒有變化,法性上沒有變化。

      因此諸佛如來他們是見性不著相,所以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說法是真的不是假的,從法性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華嚴經》上又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是從法性圓滿上來說,不但動物本來成佛,植物也本來成佛,礦物也本來成佛,無有一物不是本來成佛,說得更究竟,說得更圓滿。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還分我、分你、分他,天天還在吵吵鬧鬧,還要打架,打得頭破血流,不知道是一樁事情。就好比一個什麼?這個說起來就很難聽了,人發狂了,左手跟右手打,打得頭破血流,都是自己不是外人。世間人亂哄哄鬧成這個樣子,就是自己左手跟右手打架、大拇指跟小拇指打架,就幹這種事情。所以佛眼光裡面看起來愚痴、愚痴到了極處!

      他這個末後總結結得很好,但是他講的是:「極樂與密嚴,皆非如是粒子之所成,舉體是如來妙心,是當人自性。故不生不滅,無衰無變,凝然常住」,總結在「如無為性」。這是黃老居士所講的,跟我剛才所講的有一些出入,諸位要細心去體會,細心去比較。同樣是一部經,自古以來許許多多大德做的註解,看法、講法都不盡相同,各人有各人的道理,都講得有理,都講得沒錯,我們從這裡面細心去體會、去觀察,就開智慧了。不能夠拘泥於一家之言,要知道佛給我們說了一個總原則:「佛無有定法可說。」更進了一步,佛說:「無有法可說。」這才講到究竟圓滿。「無有定法可說」不圓滿,無有法可說!我們從無有法裡面體會到世尊的真實說,這是開經偈裡面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古來祖師大德各人有各人的悟處,悟的淺深廣狹各個不相同。有人悟得深,有人悟得淺,皆有悟處。我們要細心去觀察,細心去體會,不要執著,執著就變成自己修學重大的障礙。一定要細心去領會,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一定要修學大乘,大乘裡面有真智慧,有真實受用。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