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乘無量壽經

    第51集
    2023 年 12 月 18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4月4日第十遍啟講《無量壽經》,至2006年3月3日止。包括法會聖眾品,德遵普賢品,大教緣起品,法藏因地品,至心精進品,發大誓願品,必成正覺品,積功累德品,圓滿成就品,皆願作佛品,國界嚴淨品,光明徧照品,壽眾無量品,寶樹徧國品,菩提道場品,堂舍樓觀品,泉池功德品,超世希有品,受用具足品,德風華雨品,寶蓮佛光品,決證極果品,十方佛讚品,及三輩往生品上輩往生章。

    字體大小:

    大乘無量壽經  (第五十一集)  1999/6/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51

      請掀開經本,看「發大誓願第六」,這是第六品。第六品是全經真正的核心,最重要的一品。這一品經是本師阿彌陀佛親口宣說,而釋迦世尊為我們轉述;世尊的轉述,就同阿彌陀佛親自演講沒有兩樣。而全經,實在說,就是這一品經的解釋而已。所以我們仔細觀察,《無量壽經》自始至終這四十八品,字字句句都與四十八願有關聯;也就是說字字句句都是四十八願的說明,四十八願的講解。由此可知,這是淨土宗所有一切經論的依據,最原始的依據,是淨土的真經,也可以把它看作極樂世界的大憲章,我們今天講的憲法。而這一品之由來,是法藏菩薩遵從老師的教誨,在大眾當中宣說他所發的殊勝大願。

      古代日本對於《無量壽經》的研究註疏,比我們中國人多,這是我們現在在遺留下來的著作當中所看到的。中國古代這些大德們有沒有註疏,很難說,也許有,也許沒有;如果有,戰亂之中失傳的很多。譬如《無量壽經》的原譯本,我們現在知道從漢朝到南宋,這八百年中曾經有過十二次的翻譯。但是現在《大藏經》裡面只收了五種,另外七種失傳了,這是非常遺憾的一樁事情。古來祖師大德的註解,有沒有失傳的,這都很難講。而日本這個國家,可以說是幅員比較小,動亂的範圍也不大,許多的典籍都完完整整的保存下來,所以我們在日本《卍續藏經》裡面,看到《無量壽經》的註解,日本人的註解比我們多了很多倍。其中《甄解》,這也是很有名的一個註子,它說彌陀四十八願功德的成就,而歸一正覺。這個正覺就是佛的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我們在開始講經的時候,就曾經多次的向諸位報告過。

      名號六個字都是梵文音譯的,「南無」是皈依的意思,皈命的意思;皈是回頭,依是依靠;「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它的意思是無量覺。確實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顯示出究竟圓滿的無量覺。我們娑婆世界、他方世界,雖然有覺,但是不圓滿。為什麼?不是人人都覺。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迷惑顛倒的人,迷惑顛倒的人不能往生。所以他選擇往生的條件,就是要具足正覺,要皈依無量覺。也許諸位同修懷疑,如果是這樣的條件,我們的往生恐怕沒有指望。這一點這一部經上講得就非常清楚,覺有偏圓,有圓滿的、有不圓滿的,有大有小;大的覺悟沒有,小的覺悟我們有。可是在圓教大乘,《無量壽經》的確屬於圓教大乘,古來祖師大德判這一部經,圓中之圓,頓中之頓,一乘當中的一乘,真是把它的地位提高到無以復加。

      我們有智慧選擇念佛法門,有信心、有願心,脫離六道輪迴,求生極樂世界。這個一念,跟諸位說,你說他是小覺也行,你說他是大覺也行,這個覺沒大小。憑這一念的覺心,這一念是純正之覺,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這是一生成就的法門,不是小成就,不是證阿羅漢果、菩薩果,不是的,究竟圓滿的佛果,一生當中成就,所以這個法門是不思議法門。這是彌陀正覺功德,不可思議,所以誓願不可思議。我們學佛,第一要緊的要明理,佛在經上所講的道理要清楚,無論是講根本的大道理,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或者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由來,我們前面讀過。為什麼會有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為什麼要建極樂世界?建了極樂世界之後,又為了是什麼?我們都得清楚,都得明瞭。阿彌陀佛對我們有些什麼希求?我們想往生要具備哪些條件?這些在前面都曾經跟諸位報告過。

      再說我們現在採取的本子,是一個會集本。現在有少數人分別執著很深,所謂是成見很深,尤其是對於在家居士,總是要小看了半截。這是出家人在外面弘法利生,真的是佔便宜,大家對你能生起恭敬心。居士上來講經,講得再好都要打對折,聽眾在心裡恭敬心生不起來。除非比出家人,講得好要超過十倍,下面聽經的才會點頭。你講的跟出家人一樣好,人家對你是搖頭,不點頭。會集經本亦復如是,如果這個會集本是出家大德做的,現在這個時代沒有人說話;它是在家居士會集的。這個事情說起來也很奇怪,三種會集本全是在家人做的;第一個會集本,是宋朝時候王龍舒居士做的;第二個會集本,是清朝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做的;這是第三個會集本,夏蓮居老居士做的。王龍舒的本子,蒐集在《龍藏》裡面,日本的《大藏經》也蒐集這個本子。古時候祖師大德的著作,如果被收進《大藏經》,那就是說在當時那一代裡面高僧大德,都肯定你的著作是沒有錯誤的,可以流傳給後世,這才能入藏。入藏,那是一個高度的標準,至善的標準。

      王龍舒居士,實在講也非常的遺憾,在他那一個時代,他所看到的《無量壽經》的原本只看到四種,《大寶積經》裡面這一種,他沒有看到。由此可知,當時經典得到非常不容易。因為在宋朝那個時候,依舊是手抄本,印刷術還沒有發達,沒有發明。經卷都是手寫的,數量當然是很有限,所以《大寶積經》這一份他沒見到,他只依四種原譯本會集。《大寶積經》裡面還有一些經文,其他四種裡頭沒有的,他就沒有看到了,因此他的會集就不圓滿。同時他在會集的時候,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將經文原文改動了幾個字。當然在他來說這是無可厚非,以他學佛的功夫,悟入的境界,文字的造詣,那都是屬於上乘的。但是這個例子不能開,例子開了,後代的人看到前面祖師可以隨便改動經文,後人也照這個樣子辦,這個人改一句,那個人改兩個字,經傳下來之後就面目全非,所以經文是決定不可以改動。這是印光法師對他的批評,對他這一個作法是相當不滿意。祖師批評有他的道理,希望正法能夠常住世間。

      清朝末年魏默深的譯本,魏居士五種原譯本他都看到了,所以他的會集確實超過王龍舒的本子。但是對於原譯本的取捨,有些不太妥當的地方,同時也有將原譯的文字改動,這是印光大師也有批評,也不滿意。正因為這個原因,夏老居士發心做第三次的會集,避免前面兩種譯本的過失,他做得格外謹慎。我們在前面序文裡面看到,序文是梅光羲居士做的。這一品經,夏老邀請慧明老法師跟梅光羲居士,三個人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會集成這一品,才知道他們是多麼的慎重。三位大德,三個月的時間會集這一品經,非常認真,非常謹慎,還得求佛菩薩加持。而實際上這三位大德,我們細心的去揣摩都是再來人,不是凡夫。尤其是夏蓮居老居士,這是在這個時代出現,會集成這麼一個完善的《無量壽經》。它的作用,就是要普度末法九千年當中的眾生,幫助這些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要記住,佛家講末法往後還有九千年,跟現在西方人,西方宗教講的不一樣。西方世界宗教講,一九九九年是世界末日,我們佛法的法運還有九千年,還長得很。九千年之後,佛法沒有了,滅法時期。滅法,人就很痛苦,苦在哪裡?苦在沒有人教導。這一種苦難的狀況,我們現代人如果頭腦冷靜一些,也能夠想像得幾分。今天社會動亂,可以說是舉世之人,無論他的生活是什麼樣的狀況,精神生活都很苦悶,都不能夠安定下來,這是什麼原因?說實在的話,遠遠的比不上古人。中國古聖先賢,常常感嘆到人與禽獸相差幾希。人是動物,跟其他的動物有什麼兩樣?人之所以能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人受教育,其他的動物沒有受過教育,真正的差別就在此地。

      人受的是什麼教育?受的是做人的教育,所以懂得做人。但是近代這幾十年來,這個教育沒有了,西方沒有,在中國也沒有了。人要是不懂得做人,人就跟禽獸沒有兩樣,人就會做出禽獸的事情來,於是社會就不安定,我們生命財產沒有保障。這些禽獸小動物,他出去覓食,他會不會被別的禽獸吃掉?很難講。他出去能平安回來嗎?靠不住。我們今天活在這個世間,亦復如是,所以生命財產沒有安全感。這是我們捨棄古聖先賢的教育,招致的後果。如果古聖先賢的教育,影響力要是蕩然無存的話,那就是滅法時期。每一個人隨順自己的煩惱,隨順自己的妄想,隨順自己的習氣,自自然然會做出許許多多所謂損人利己之事,那這個社會還得了嗎?

      現在在我們地球上,同修們有假期都喜歡到國外去旅遊,你們走過許許多多地方,回來還是新加坡好,我問過許多人都有這個感覺。新加坡好在什麼地方?人民守法,規規矩矩的過日子,規規矩矩的工作,這種精神,這種生活習慣,你從小就培養成的。換句話說,新加坡的教育,還有一點人情味在裡頭。比過去那是差多了,但是比起其他國家地區,還保存著有相當的成分。這就是說,是有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在推動,在教導他的人民,知道怎麼過日子,知道怎樣工作,知道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所以這個地區雖然很小,它安定,雖然也有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能夠彼此和睦相處,這就很難得了!

      今天世界上許許多多國家,上從領導人下至群眾,都希望有個安定的社會,有個繁榮的社會,有個和平的世界。天天在嚮往,天天在希求,能不能得到?那就要看我們是不是要重視人倫教育這一樁事情。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多元文化。往生到那裡去的人,我們現在換個名詞,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分種族,不分宗教。從十方世界移民到極樂世界的人,那麼多不同的文化背景,為什麼能在西方極樂世界居住,相安無事,和睦相處?過著真善美慧的生活,令人羨慕。再告訴諸位,我們在這個經典裡面,諸位從頭到尾仔細去看,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政治組織,沒有聽說西方極樂世界哪個作帝王,哪個作總統,沒有,也沒有看到部長。經文裡面也沒有告訴我們,那一邊有軍隊、有警察,沒有,統統都沒有,人民生活過得那麼好。由此可知,這不是政治問題,這也不是軍事問題,經濟、科技那邊也都沒有,都沒提到。

      但是提到一樁事情,這一樁事情可重要了。什麼事情?教學。阿彌陀佛與諸大菩薩天天講經說法,教化眾生,一切移民到那邊去的人,天天跟阿彌陀佛學習,跟諸大菩薩學習,生活不亦樂乎。我們再回頭看看,《華嚴經》上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沒有兩樣。我們才真正覺悟到,諸佛剎土裡頭只做一樁事情,用我們的話來說,辦好教育。什麼教育?多元文化的教育。在我們世間教育種類很多,我們把這一樁事情看作多元文化社會教育,而在諸佛剎土裡面,只有這麼一樁事情,所以我們稱它多元文化的教育就夠了。這一樁事情做好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人人都稱心,人人都滿意。

      尤其是西方極樂世界,在這個地方我們看到法藏菩薩這一篇報告,這四十八願是他的報告,完美到極處。當然我們能想像得到,法藏比丘當時在世間自在王如來的講堂,面對著世尊,面對著大眾,做這個詳細報告,那個詳細的程度,可能超過我們此地百倍、千倍都不止,我們在他前面學習狀況能夠體會得到。他跟他的老師學習的時間千億歲,他的修持五劫,所以他的報告時間一定很長很長。世尊為我們介紹,那只是介紹報告裡頭的精華,他那一篇報告的目錄而已,四十八願目錄,不是原文。所以這個目錄裡面,字字句句當然含無量義,這是我們一定要能夠理解的。

      至於五種原譯本裡面,願文多寡差別很大。漢譯、吳譯只有二十四願,願二十四章,魏譯、唐譯這兩種是四十八,而宋譯是三十六,這個差別太大了。所以古人、古大德有個共同的看法,決定是翻經的法師所根據的原譯本不相同,否則的話,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差別。所以從這三種很大差別,他們判斷傳到中國來的《無量壽經》原譯本,至少有三種。這三種不相同,原本不相同,才會有這種情況發生。這個判斷是有理由的,我們可以接受。

      為什麼原譯本會有三種?可能有更多種,因為我們的原譯本有七種失傳了,沒有看到,看到之後可能還有很大的差別。於是祖師大德們就想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必定是這一部經講過很多次。這是一個推斷,但是也確實有根據,不是隨便說的。我們知道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只講一次,沒有重複講第二遍的。《無量壽經》既然是多次宣講,那個用意就不一樣。如果不是對我們修行證果,有非常重要的關係,世尊決定不可能一部經、一個法門講好多遍。所以集結也就照樣集結下來了,流傳到中國才有許多不同的原本。從這一個地方來觀察,我們就了解,世尊對於這一部經是多麼重視。隋唐古大德推崇這一部經,是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

      因為原譯本有這麼多,內容參差這麼大,而且當時的人獲得多種的譯本又相當困難,所以有心人就發心做會集的工作。王龍舒居士他開端,集所有會集本之大成為一個本子,讀這一個本子,所有譯本你統統都讀到了,對於我們修淨土的人方便太多了,我們要感恩。夏蓮居這個本子,印光法師沒有見到。印祖如果見到這個本子,我相信他一定點頭,這個會集得好。經本不是不能會集,會集是可以的,會集也是應當的。我們曉得王龍舒居士往生是預知時至,他是站著往生的。諸位看看《龍舒淨土文》,這個本子前面有一張畫像,王龍舒居士站著往生的像。如果會集是不應該的,會集是有罪過的,王龍舒居士怎麼能站著往生?從這一點就給我們做了一個證明,他替阿彌陀佛做了一樁好事情,對佛教、對眾生做了巨大的貢獻,他會集得沒錯。蓮池大師,這是我們中國人最敬佩的一位淨宗祖師,他在《彌陀經疏鈔》裡面,《彌陀經疏鈔》的確是大著作,引用《無量壽經》,幾乎是超過一半的文字採取王龍舒的會集本。這就是說明蓮池大師對龍舒會集本肯定。

      從這一些事蹟,我們對這個本子,必定要生起信心。有一些人毀謗,總不外是有意無意;有意,那就是他別有意圖,我們就不必說了;無意,那是聽人家毀謗,人云亦云,那是屬於無意的。這些都不可以採信,我們要堅定信心。這個會集本文字不多,這個義理,五種原譯本的意思,圓圓滿滿的包括在其中。他將漢、吳所譯的二十四願,魏、唐本子裡面的四十八願,宋譯的三十六願,給它會合起來,會集成這一章、這一品,會集成這一品。而它的分段,大段二十四章,本經的段落是二十四章,小的目是四十八願。這是古來原譯本的數字,都顧及到了。所以近代的一些大德們,都讚歎這個本子是《無量壽經》的善本,最圓滿的本子,我們在這一生能夠遇到非常幸運。我們跟阿彌陀佛有緣,跟夏老居士也有緣,夏老居士肯定是大菩薩示現的,決定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會集不了這麼圓滿。他來到這個世間,實在講,就是為我們做這一樁事情。這個品題的由來,就介紹到此地。現在請看經文:

      【法藏白言。唯願世尊。大慈聽察。】

      此地法藏所稱的「世尊」,就是世間自在王如來,他的老師。他的報告是在老師的講堂,面對著老師、同學、大眾。這是說法的儀規,我們要學,這裡面圓滿具足真誠恭敬的心態。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佛法要從哪裡求?從恭敬當中求。我們在這裡看到他的禮節,看到他說話的態度。『白言』,這是最恭敬的態度。『唯願世尊,大慈聽察』,而實在說,今天法藏的成就超過老師了,可是法藏並不以為然。超過老師,那就值得驕傲了,現在人都是這樣的。

      我今天下午在中華醫院吃飯,坐在我旁邊的是李居士。李老居士告訴我,他認識的新加坡的朋友,把兒子送到美國去念書,千辛萬苦,供養兒子到美國念書,在那邊學業完成,也成家立業。老夫妻兩個,很多年沒有看到兒子非常想念,到美國去看兒子。在那裡住了一個多月,回來的時候,兒子拿個帳單給他,他說:你在我這裡住了一個月,住宿的費用,每天吃飯供養的費用,一筆一筆都把它算,連洗衣服那個費用都算在裡面。這夫妻兩個一看,意冷心灰,兒子送到外國留學就丟掉了,沒有了,不是的,再遇到的時候是生意買賣,你吃多少錢的飯趕緊付錢。不能怪兒女,要怪誰?怪自己沒教好。你怎麼能怪他?怪他就錯了。你從小沒有教給他倫理的教育,他不懂得孝養父母。美國人確實是這個樣子,父母到他家吃飯要算錢,一起上館子吃飯各人付各人錢。不像中國人搶來搶去,還打架,外國人看到很奇怪,東方人跟西方人的思想不相同。所以他回來之後心裡很難過,給這些老朋友說到這些事情,今天我們在談話當中,偶然的時候提到這一樁事情。我們想到這個,教育非常非常重要。

      中華醫院裡面附設一個中醫學院,太難得了。中醫是中國文化的精華,很可惜現在學的人少了。我今天去看,它們的設備非常難得,相當完整,希望有志保存中國國粹的同修,可以到那邊去念它的學院。他們真的都是在行菩薩道,門診、施藥,門診好像只是收一塊錢;拿藥,不管藥是什麼樣的成分,不分貴賤,一律收兩塊錢。我說這些人都是菩薩,發菩薩心,救苦救難。

      法藏菩薩的報告,還要請求老師聽察,這是多麼謙虛、多麼恭敬,我們學佛要在這個地方學。想一想我們自己,對長輩、對父母、對老師、甚至於對佛菩薩,佛菩薩不在,對佛菩薩的形像,我們的恭敬不足,這樣的心態來學佛,難怪功夫不得力。所以像這些地方,都要認真努力來學習。下面是他正式的報告,這個報告前面四句是總綱,後面四十八願是別目,所以前面這四句非常重要。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

      就是這四句。『我』是法藏自稱。『若』是很謙虛的話,為什麼?他已經證得了,這不是假設的話,他已經證得。已經證得還說「若」,這是謙虛,一絲毫的傲慢自滿都沒有。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與別人交談要學著會說話,要學謙虛,要學恭敬。言語,在孔老夫子是列在第二門功課。孔老夫子教學是四門功課,第一門是德行,第二門是言語,夫子把言語看得多麼重要,你要學會說話。過去教學,實在講,學說話是從小學開始,念了《詩經》就會說話。小朋友這一開始讀書認字的時候,念《千家詩》、念《唐詩三百首》;以這個為基礎之後,再念《詩經》。教給你說話要含蓄,說話要謙敬,謙虛恭敬,你將來一生無論做什麼事情,就能夠得到許多人的幫助。

      如果不會說話,你雖然有能力、有經驗,得不到別人的幫助。說話帶著傲慢自大,到真正自己有困難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幫助你,在言語當中無形,自己都不知道,得罪了許許多多的朋友。平時你不能夠覺察,到能夠覺察到之後,就後悔來不及了。所以說話跟平常寫這些文字,文字是言語符號,都要認真的學習,這是人與人溝通的管道。這個管道要疏暢,你才能夠得到外面的助緣,怎麼能疏忽?怎麼能夠不認真的學習?佛經,實在講是很圓滿的教科書,但是這些文字,我們往往疏忽掉,念得太多了,老生常談,不再留意了,所以沒有學到。我們有機會在一起研究討論,不能不提出來。

      『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無上菩提」,是他所修學的課程;「成正覺已」,是他所得到的學位,他的課程修圓滿了,學位才得到。這個正覺就是圓教佛果,究竟圓滿的佛果。究竟圓滿佛果,是要把無上正等正覺修圓滿。無上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一句非常重要,但是一般同學也把它疏忽掉,粗心大意,你沒有能覺察到。你要真正覺察體會到,你就曉得學佛學的是什麼?求的是什麼?無上菩提,不是人天福報,不是名聞利養。如果我們想學佛,學佛為的是什麼?學佛是為了要作大法師,學佛是為了要建大道場,學佛是為了要統理許許多多的徒眾,那不全搞錯了嗎?所以我們學佛不能成就,人家學佛能成就。人家學佛為什麼?是為無上菩提,是為無量覺。世出世間一切法,法法都能夠覺而不迷,他學這個。

      我們今天說老實話,對於一切法,有些也真的在用心學,可是學了怎麼樣?學了就迷了。幾個人能夠學而不迷?為什麼說你學了迷?著相就迷了,分別就迷了。人家的本事,每天學習不著相、不分別,他才是覺而不迷。我們今天愈學愈迷,愈學愈執著,這到哪一年才能成就?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覺而不迷的方法,「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只要把這三句話的原則守住,世出世間法無論哪一法,你學習只有覺就沒有迷了,才能真正做到覺而不迷;否則的話,你那個覺還是迷,不是真的覺悟。你所學到的,用現在的話來說,皮毛常識而已,沒有能夠契入境界,你學得再多都是迷而不覺。

      法藏菩薩從發心修學,這一部經上介紹得不少,字字句句我們都應當要學習。所以他學得圓滿了,「得無上菩提」,這畢業了;「成正覺已」,這是佛的果位拿到了。問一問,法藏比丘有沒有執著?他說「我證得無上菩提」,又「成正覺已」,明明有分別、有執著,跟我們現在的狀況有什麼差別?表面上看沒有差別,實際上差別就太大太大。這正是宗門所講,「分別亦非意」,這個意思就深了。既然分別亦非意,執著也非意。由此可知,說「我」是隨順眾生說,說「證得」也是隨順眾生說,說「成」還是隨順眾生說,自己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我們得明瞭,然後你才有學習下手之處。這兩句從這一小段來看,這兩句是因,修因,後面兩句是果報。佛法也離不開因果,你修善因,一定得善果。

      『所居佛剎』,「佛剎」是依正莊嚴。『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具足」是圓滿的意思,周遍的意思,沒有一絲毫欠缺,才叫具足。「具足無量」這四個字,就是超勝諸佛剎土。他的願望實現了,為我們做了最好的證明,「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阿彌陀佛發的這個願,我們一般人聽起來簡直就是不可能;你要作佛,還要超過諸佛,怎麼可能?居然就兌現了。作佛要超過諸佛,這個願都兌現了,還有什麼願不能兌現?實在說,給我們修學帶來無比的信心。有人說:法師,你為什麼那麼有信心?我信心從這兒來的。信心有來由,有根源,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具足」兩個字是沒有欠缺;換句話說,一切諸佛剎土,諸佛所居佛剎都有缺陷,唯獨西方淨土沒有缺陷。法藏怎樣建成西方淨土,前面都曾經說過。他是長時間的修學,老師教得好,老師善教,學生善學。老師不但是把十方世界,我們今天講宇宙人生的真相,跟他講得清楚明白,這裡面有理論、有性相、有因果、有境界。而且老師以神力,將十方諸佛剎土展現在他面前,讓他統統看到,這個時間是千億歲。他聽了,他看到了,他很聰明,他做一個集十方諸佛剎土圓滿的大成。十方諸佛世界優點全部吸收了,十方世界的缺陷完全改進,所以西方極樂世界超過諸佛剎土,是這麼來的。

      同樣一個道理,我們要想將這一個道場,建得十全十美而沒有缺陷,我們要學,光憑空在家裡想不行。想多了,頭腦會想壞,會出毛病,一定要多多參學。居士林有計畫成立一個醫療室,所以我們今天去參觀中華醫院,去參學。看看它那個地方有什麼好的,好的地方我們採取,我們吸收;它那裡要有什麼缺陷,我們希望能避免,希望能改進。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學來的,不是憑空想像的。妄想不能成事,一定要好好的去學習,你才會有成就。古大德告訴我們,一個人「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是真的。在佛法裡面,生生世世繼續不斷的在修學,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學習的時間無量劫、三大阿僧祇劫。我們要有耐心,如理如法的去學習,我們才會有成就。所以「具足無量」這四個字意思深了。

      「不可思議」,這四個字完全是華嚴境界。清涼大師判《華嚴》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諸位要知道,十法界裡頭沒有這個境界。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通教的佛、藏教的佛,可能達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沒有。事事無礙是真正的一真法界,十法界裡頭沒有,所以是不可思議,加上一個「具足無量不可思議」。下面講到『功德莊嚴』,這四個字是這一段的總結,關鍵在「具足無量不可思議」這八個字。真的我們沒有辦法想像,也說不出來。

      《華嚴經》上講的「六相十玄」,這是華嚴家的祖師大德,不可說當中為我們說出,實在是非常希有。譬如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是事事無礙。我們今天一不是多,多不是一,一跟多決定有障礙。一多無礙,我們想不通。再說大小相融,我們更沒有辦法理解。他說「芥子納須彌」,芥子是芥菜子,像芝麻粒一樣,須彌山,不要說太大了,以我們地球上大山來講喜瑪拉雅山,喜瑪拉雅山能夠裝到一個芥菜子裡面嗎?你去裝裝看,能不能裝進去?佛在經上給我們講,須彌山沒縮小,芥菜子沒有放大,它就裝進去了。這也是不可思議,事事無礙的境界。

      其他的講「廣狹自在,延促同時」,這一句講的是時間。我們現在在時間,過去、現在、未來,過去不是現在,現在不是未來,這當中有障礙。這一句就是我們現在人所說的,突破了時間,超越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這個道理西方科學家說過,好像愛因斯坦講過,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但是現在問題,是我們沒有辦法回到過去,也沒有辦法進入到未來;理上是發現了,事上做不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哪些人?剛剛往生的菩薩,下品下生的菩薩,你只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能力你就有了。換句話說,你自己過去,過去這一生,過去第二生,過去第三生,過去無量劫,你全部看到了,未來的境界你也看到了,你突破了時空的界限。

      我們要問,他有什麼能力突破這個界限?我們感到非常困惑。實在講,這裡頭有道理的。一多不能相即,大小不能相容,延促不能同時,這一些原因從哪裡來的?佛告訴我們,這一些現象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經文我們念得很熟,佛是給我們說明,事實真相就是這個樣子。這些現象怎麼產生的?是我們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夢幻泡影,你要知道它有來源。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都放棄,都放下,都捨棄了,這些所有一切障礙統統破除,道理在此地。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不感覺得奇怪,你才曉得這麼回事,理所當然。六相十玄在西方極樂世界,是一般人生活的正常現象,那是得大自在。我們今天妄想分別執著斷不了,習氣太重。西方極樂世界,得諸佛威神的加持,得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的加持。可是我們去,也必須要有個最低水平的條件,這個條件是什麼?控制自己的煩惱習氣,叫帶業往生。

      我們離開此地這幾天,才不過一個星期,我們念佛堂在退步,佛菩薩來的次數少了,妖魔鬼怪乘機會又鑽進來了,你們每天在念佛堂有沒有感覺到?我清楚,很清楚。所以你們諸位要振奮起來,以真誠心、清淨心念佛,佛菩薩到我們這個地方來,我們有感,他有應。我們感的念頭衰了,佛菩薩應的緣就疏了。我們一個念頭打妄想,一時的鬆懈,佛菩薩才去,妖魔鬼怪乘隙就進來了。由此可知,我們鬆懈不得。《感應篇》裡面有個故事,我們這幾天講過,很值得我們警惕。這是古時候,有一位參禪的老和尚,在入定的時候看到兩位法師。定中看到兩位法師在談話,有許多護法神圍繞著,站在旁邊。過了一會兒,這護法神走了,他們兩個還繼續在談,沒多久一群妖魔鬼怪來了,也是圍繞他的周邊。他們到底在談什麼?最初這兩個出家人在談佛法,護法神圍繞周邊;佛法談完之後,話家常,護法神沒有了;最後談到名聞利養,妖魔鬼怪都來了。

      念頭一轉,境界都變了。這不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天台大師給我們講的「百界千如」。我們一心向佛的時候,這個時候佛法界現前,我們自己不覺得。你要曉得諸佛護念,佛到我們這個道場來,我們這個道場現在是佛法界。為什麼是佛法界?大家心裡有佛,佛法界現前。一個人心裡有佛,這一尊佛出現了,這個講堂裡面幾百個人,每一個人心裡都有佛,就幾百尊佛出現。只有幾個人心裡有佛,其餘人一面念佛,一面還胡思亂想,真的還想到名聞利養,我們這個佛堂,護法神少,妖魔鬼怪多,護法神跟妖魔鬼怪都在。還好他們不吵架,他們也不鬧事情,相安無事。這些境界在明眼人看起來,很清楚、很明白。

      諸位一定要存好心,要存個佛心,念念心跟佛菩薩相應,那是多麼殊勝。念念跟佛菩薩相應,念念跟佛菩薩同在,你的氣勢跟別人、跟平常,自然不一樣。你所在之處,一般人跟你接觸,用現在的話來說,磁場不一樣,你的磁場是佛菩薩的磁場,自自然然能令跟你接觸的眾生都生歡喜心,這就是攝受的力量。如果我們念念都是名利,念念都是貪瞋痴,念念都是別人的壞事,你的磁場馬上就改變了,是一個最惡劣的磁場,別人接觸你都嫌棄你,都恨不得趕快遠離你。這些情況,我想我們在一生當中,常常與別人往來,如果留意的話會感觸得到;但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學了佛之後,我們才知道這什麼原因。你那個心,一念善,善的境界就現前;一念惡,惡的境界也就現前。「境緣無好醜,好醜在人心」,就在自己這一個念頭。所以吉凶禍福也在這一念。

      前天我們同修傅居士從法國回來,我問問他那邊的情況,他告訴我,那邊的磁場非常不好。他說現在歐洲社會,到那個地方去,就感覺得身心不安,有一點恐怖感。他告訴我,法國人對於諾查丹瑪斯的預言非常相信;諾查丹瑪斯是法國人,連法國的小孩對他都很熟悉。但是這個問題沒有辦法解決,很可惜法國人沒學佛,要學佛了,這個問題就能解決。他們只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佛法了解得真的透徹。他們知道這個世間有災難,災難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有這個災難?他不曉得。他也知道這個災難,是世間人造惡而招感來的,但是他沒有辦法擺脫宗教哲學這框架子。認定世間人造作罪業,上帝生氣了,要懲罰世人,把世人消滅掉,上帝發怒了,這個沒有辦法;也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去勸勸上帝,沒法子。但是在佛法裡面講,就不是這個說法。這個境是心造的,命運是心造的,所以命運可以改變,吉凶禍福有轉機,回頭是岸;不是說,回頭也沒有用。回頭也沒有用,是宗教哲學的觀點,在佛法回頭就有用,回頭就能夠消災免難。最殊勝的我們心要存個佛心,佛心是真誠、清淨、平等、覺悟、慈悲,無條件的幫助一切眾生,無條件的布施供養一切眾生。

      我這個話,別人聽去了,現在我們在此地講經,台灣同修告訴我,總有幾十萬到一百多萬聽眾。我們肉眼沒看到,網路傳播出去了,在全世界網路上看的人很多。大家都知道,我們最近在新加坡訪問其他的宗教,我們都熱誠的供養,贈送一些金錢,幫助他們辦這些社會福利事業。於是真的有一些人誤會,淨空法師大概很有錢,這很多化緣都找我來了。其實我哪兒來的錢?哪有那麼多錢?這是有一些同修,知道我在做多元文化的工作,和睦族群,和睦宗教,他們對我這個想法、作法肯定,於是拿一些錢來贊助,錢從這裡來的。這個錢指定的是做這個用途,沒有指定我去做慈善事業,所以一般慈善團體來找我,我愛莫能助,這裡面當然有不少是佛教團體。這些送錢給我的人,沒有指定要幫助佛教慈善事業,他沒有這樣說,我就不能動,他指定的是叫我做和睦宗教、和睦族群這個用途。我受他們的付託,幫助他們做一點好事,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誤會。

      在居士林,在任何道場,同修們供養我的這些紅包,我都沒有拆開過,沒有看過,全部都送到道場去了。我在哪一個道場,就送給哪個道場,我從來不看的。我也不化緣,我也不向人家要一分錢。我覺得唐朝古人講的話沒錯,講得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龐居士講的,「少一事不如無事」。人家供養我的紅包,統統推出去,無事。我要收了,那就是多一事;我不要,就無事了,無事比好事還要好。古聖先賢的教誨我懂得,我認真的學習,我得受用了。我也教大家,也勸告大家,特別是出家的同修們,真正一生在道業上有把握成就,最好學印光大師,決定會成就。印光大師第一個不收出家徒弟,你要想到出家徒弟不好收,麻煩很大。他老人家這個示現,非常有道理。

      也許你們有人問,跟到我的不是很多出家徒弟嗎?我告訴大家,不是我收的,我沒有,韓館長收的。所以這些人能夠出家,要感激韓館長,知恩報恩。沒有韓館長,你們就沒有出家的緣分,她收的。過去台北圖書館道場她建的,她不建,我決定不建道場,她建的道場,她收這些出家人。所以她老人家往生之後,再有人找我出家,我不剃度。再有人找我出家,我剃度,那是我收的。一生不建道場,作客不作主,自在!作主人不自在。作客人我住在這個地方,房子漏了,漏了與我不相干,他的事情。房子壞了,不能住了,我趕緊走路,你說多自在!主人就煩惱了。所以人生快樂是自己找的,痛苦也是自己找的,不是別人給你的。

      印祖第三個,他是自己的約法,不傳戒,不給人做傳戒師,他一生不傳戒。除非平常三皈依、五戒,這個可以,三皈五戒,他不做傳戒師。我們想想,他是我們的好榜樣,是我們的模範。一生做弘法利生的工作,把這個心定下來,堅持自己的信願。那我們一生生活有沒有保障?不要以為你自己建個道場,收了很多徒弟,將來老的時候就有人照顧你了,靠不住。李木源居士告訴我,宏船法師大家都曉得,福報多大,收了不少徒弟,病重的時候一個徒弟都沒有。結果有人罵他徒弟,你師父生病病得這個樣子,你們怎麼一個都沒照顧?徒弟大家商量商量,請個護士照顧。護士照顧得很周到,老和尚天天睡大覺。結果李木源很聰明,那個護士給老和尚吃那個藥,偷偷的把這個藥拿出來,從口裡頭拿出來,這一化驗什麼?安眠藥。護士很聰明,讓老和尚一天到晚睡覺,不就沒事了。所以別收徒弟,收徒弟都是這種樣子,不會照顧你的。一切交給佛菩薩好,這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只要你真正發心,為佛法、為眾生,你的一生佛菩薩照顧你,這比什麼都可靠。靠人靠不住,靠佛菩薩真正靠得住。好,今天時間到了。